初一历史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精选5篇)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
龙泉中学
王艳
教学内容
具体教学内容包括: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的基本史实。
2.通过学习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形成的原因,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通过对汉武帝具体史实的讲解,学会评价历史人物。◆过程与方法
1.讲解“文景之治”时,可先引导学生阅读“导入框”的内容,带入西汉建立庆功宴喜庆氛围,然后,提出问题:“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
2.讲述“汉武帝的大一统”时,可先提问“你所知道的汉武帝的事情”,引导学生发言、议论,然后用“雄才大略”作结,再让学生阅读小字内容,提问“这段小字内容说明了什么问题”,从而引出汉武帝重视选拔人才、善于选用人才的结论。
3.西汉灭亡,东汉建立,只要做简单交待即可,不必展开讲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 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西汉初年,统治者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经过人民的辛勤劳动,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使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教学重、难点 ◆汉武帝的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
关于汉武帝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 学生准备
搜集关于汉武帝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兵进入咸阳,秦朝灭亡。此后,刘邦和项羽进行了一场长达四年的战争,这就是“ ”(学生答)。这场战争的结果是?(学生答)汉朝建立后,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局面,这一局面是如何形成的?汉朝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将会找到答案。
(二)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内容,用3-5分钟的时间独立完成下列题目,并在书上相应位置做标记: 汉朝建立的时间___,开国皇帝是___。 汉朝又称两汉,分为___和___。
本课主要学习汉朝的哪几位皇帝和与之相关的事件? 在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汉朝出现了第一个盛世局面___。 东汉建立的时间是___,人物是___。学生对过答案后,教师做简单点评。
(三)合作探究
■ 书上说“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景象”,请回答:①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②如果你是汉高祖,你将怎么办?③为此,文帝、景帝又采取了哪些发展经济的措施?④其结果如何? ■ 继文帝、景帝之后,①汉武帝主要从哪些方面实现了大一统?②原因是什么?③大一统的实现有何历史意义?
小组互相解决以上不会的问题。
小组不会的问题,教师结合多媒体进行点拨。
(四)精讲点拨 ■“文景之治”有关材料 西汉初年的经济形势:
“民失作业,而大饥谨。„„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chunsi),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文景之治时的盛世景象:
“海内安宁,家给人足。”
——《资治通鉴》 “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汉书•食货志》 ■汉武帝的“大一统”有关知识
政治方面:削弱诸侯国势力,封国越分越小(推恩令)想一想:这种做法有何巧妙之处?
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关材料:“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译:凡是不属于六艺(在《五经》基础上再加上《乐》)和儒家学说的,一律禁止,不能让它们齐头并进。
(五)有效训练
■必做题:《行知天下》43页第1题 ■选做题:44页第2题
(六)总结反思
学生总结,教师强调遗漏、易错点。
(七)拓展延伸
■ 比一比: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我国古代历史上谁的功劳大?(注意:秦始皇、汉武帝在历史上都有功有过,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请结合课本所学,通过上网、查阅书籍等方式搜集中国封建社会时期还有哪几个盛世局面?
(八)教学反思
■ 阅读能力是学习历史的基本功,阅读能力的培养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本课通过三段史料的投影,旨在使学生接触几段简短易懂的古文史料,教师应帮助学生读懂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加深对有关课文的理解。
教学设计
善堂镇第一初级中学
赵利敏
大一统的汉朝 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1、了解“文景之治”;
2、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3、评价汉武帝。【内容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学习的是汉朝初期的统治措施,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与表现,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措施及其影响。为了教学的连贯性,西汉的建立与东汉的统治两个内容也补充到教学中。初一学生刚刚接触到历史,对于历史的学习方法,处理问题的能力还不够。对于本节课涉及到的加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在理解上有写难度。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了解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
2、通过学习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3、通过分析材料,培养学生分析利用材料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
1、借助视频,学会正确评价人物,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比秦朝与汉朝的兴衰,统治措施,做到以史为鉴;
2、引导学生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的鼎盛,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重点和难点】
1、汉武帝“大一统”
2、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师:上课之前老师先邀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成语故事,夜郎自大); 师:故事中的夜郎国非常的自大,他所面对的西汉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汉朝是怎样走向强盛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历史,感受大汉雄风,追寻汉朝统治者的圆梦之路!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新课学习:
一、金戈铁马大汉梦——西汉建立
师: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借我一双慧眼,让我把这世界看的清清楚楚,老师相信每位同学都有一双慧眼,请你慧眼识英雄,猜猜他是谁?给提示,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猜人物——汉高祖刘邦。
师:刘邦经过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朝,楚汉战争打败项羽在公元前202年建立大汉王朝。但是刘邦实现了大汉梦,却面临残酷的现实。请同学们阅读材料,思考,汉初面临着怎样的社会经济状况。生:荒凉,萧条
师:秦朝的暴政加之连年的战争使得汉初的民穷国弱,社会经济一片荒凉景象。
师:汉朝的建立者与继任者们能允许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吗? 生:不能
师:在这种情况下,富国成为他们的共同梦想。
(二)休养生息富国梦——文景之治
师:他们是怎样实现富国梦想的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请来了汉朝的尚书令,请他就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的统治政策回答记者的提问!生:自主准备,活动,回答
师:我们大致归纳一下汉初的统治措施:1.吸取秦亡教训,2.轻徭薄赋,3.重视农业,4.提倡节俭,5.以德化民。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休养生息。师:汉朝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迎来了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奠定了汉代民富国强的物质基础。实现富国梦的统治者们并没有停下脚步,在汉武帝的带领下,继续追求强国梦。
(三)文治武功强国梦——汉武一统
师:在实现强国梦的过程中,汉武帝重点解决了2个忧患。
1、政治,诸侯国问题
师:简单介绍七国之乱,诸侯国的发展,提供材料给学生分析,汉武帝时的表现。
学生阅读教材,明确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师:视频加深学生对推恩令的理解;
活动:学生肢解手中的诸侯国,感受推恩令的作用。师:推恩令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汉武帝却无法高枕无忧。
2、思想,思想不统一
回顾:秦朝的焚书坑儒
师:我们来看一下,汉武帝是怎么做的? 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师:解释政策,新儒学的相关内容加深学生对于政策的理解,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师:汉武帝还采取了什么措施来推广儒学 生:建立太学
回顾一下这一篇章的内容:
师:经过汉武帝的努力,汉朝实现大一统,进入鼎盛。汉武帝开创了西汉王朝最鼎盛繁荣的时期,是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他的治理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实现了强国的梦想。
以史为鉴:
师: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习历史就应该以史为鉴。生:小组讨论
师:这才是长治久安之所在,这才是繁荣兴盛之所在,这才是和谐发展之所在。
师:经过几代帝王的努力,汉代实现国富民强,但这种繁华却没有长久的持续下去„„
(四)一页风云散,变换了时刻——东汉统治 三张图片介绍西汉灭亡东汉建立与灭亡。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
小小评论家:
师:评价汉武帝,视频,学生思考回答。
历史组全体教师
一、教学设计方面:
1、本课的重难点把握的较好。讲重点时用了充足的时间,讲的比较透。“文景之治”是为后面“汉武帝的大一统”做铺垫的,在操作过程中李明老师能够很好地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课程设计的时候也做到了这个一点,在具体的讲课过程中,应用了准确的史料,精炼的语言,突出了重点。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多种多样,运用恰当,取得很好的效果的。如导入新课时,应用《沁园春雪》,同学们对历史人物很感兴趣,由此导入本课的内容:汉武帝的大一统。
二、导学案的使用情况:
1、首先做到了课前发放,学生自学教材,完成导学案中的基础部分的有关问题。提前发给学生,好处在于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通过自学课本、查阅资料和与同学探讨等方式把教师设计的学习目标和知识结构进行一番思考和探究,对照学案进行预习,完成“自我测试”环节的基础知识,找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和存在的疑问。这样可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就切实做到了“先学后教,问题教学”。久而久之,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也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更加乐于学习。
2、课堂导学时,对导学案中的内容处理的比较恰当,简单、易懂的要一带而过,而重点、难点的问题则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在这一环节中,课堂气氛比较民主、和谐、平等、自由,通过个体发言、相互探讨、小组讨论等多种讨论方式,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各抒己见。
3、精讲释疑。在学生自学和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能够结合教学重点、难点,就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教师的精讲很有针对性和有启发性,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小组合作方面:
本堂课中对于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李明老师利用小组合作的方法,让学生探讨。当时时间有点仓促,但学习能力强的小组还是总结了出来,回答的也很好。建议,多让每个小组内能力差的学生回答能力所及的问题,可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四、对学生的课堂评价:
李老师对回答问题的学生都做出了中肯定评价,如:“回答得很好”、“对了”、“声音很洪亮”等等,这种肯定的评价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使学生看到成绩,增强了自信,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学生回答问题,参与学习更积极了。整堂课,学习气氛很浓厚。
五、时间分配情况:
教与学的时间分配比较合理。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是本课的重点部分,老师花了主要的精力讲解、点拨,而东汉的建立和统治让学生简单了解即可,并没有长篇大论,面面俱到,这样的处理效果较好,学生很清晰的掌握了西汉和东汉兴衰的基本脉络。
六、导学案使用的效果:
1、本科导学案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使学生明确目标,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李老师作适当的提示,并配以一定数量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具有有启发性。
12课
元朝名族关系的发展
主讲:杨爱香
一、课标内容: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建立蒙古汗国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
1279年,元统一全国
行省制度
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
元世祖重视农业
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贡献
元大都和泉州
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1)通过对成吉思汗的评价,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文天祥抗元和元统一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阐释历史现象和辨证思维的能力。
(3)分析归纳元朝民族大融合的原因及其表现,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从是否有利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来客观评价成吉思汗。
(2)从历史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客观评价文天祥抗元和元朝统一。(3)了解今天哪些省的名称在元朝时已经确定,并对照《亚洲地图》,了解北海的位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知元朝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巩固和发展做出的贡献。(2)通过了解成吉思汗的成长与统一蒙古的过程,感知困苦与挫折对英雄人物成长的磨砺,从而有意识培养承受挫折、适用生存环境的能力。(3)通过文天祥抗元和被俘后坚贞不屈、从容就义的事迹,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4)通过蒙古和元朝的统一及蒙古政权的扩张战争,认识战争的多样性,支持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的战争。
三、教学重点:元朝的大统一与民族关系的发展
难点:客观评价成吉思汗和文天祥抗元
四、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法
问题讨论探究法
五、教具:课件等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视频
腾格尔歌曲《天堂》
师问:在蒙古草原上生活着一个“马背上的民族”,她是哪个民族?被毛泽东誉为“一代天骄”的蒙古族的首领成吉思汗为什么受到后人的崇敬?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在我国历史上有何贡献?
(二)预习
让我们来比一比
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后,快速预习教材,独立完成《金榜学案》预习热身的题目。前5名完成又快又对的同学分别给予小组计分1分
(三)小组合作探究
1、成吉思汗被人赞誉为“一代天骄”,你认为合适吗?请说说理由。
2、元世祖忽必烈有哪些历史贡献?
3、元朝的统一有什么历史意义?
4、有人认为:既然肯定元朝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为什么还要赞扬文天祥抗元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5、元朝为什么会出现民族大融合的盛况?元朝民族大融合表现在哪些方面?
(四)课堂展示小组探究结果,教师点拨。
(五)知识盘点
1、四个重要的历史年代: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6年,元灭南宋;1279年,元统一全国。
2、四个重要的历史人物以及他们对历史的贡献:成吉思汗、忽必烈、文天祥、黄道婆。
3、一个重要的制度:行省制度
4、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六)当堂检测:闭卷完成基础训练,其中选择题必做,探究乐园每小组1、2号同学必做,其余同学选作。
讲述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初一历史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初一历史教学论文07-28
初一历史教学案例09-08
初一历史教学计划11-22
有关汉朝的历史典故11-11
初一历史学期教学计划06-28
初一历史教学工作计划10-03
初一历史备课组教学教研工作计划11-13
学习历史的一些方法初一作文10-18
初一上学期历史教案《灿烂的青铜文明》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