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

2024-09-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共9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汉、汉武帝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教学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预习设计】

一、认知前提:秦朝实现了全国的统一,但是却短命而亡,从中你得到了怎样的教训?取代秦朝的是哪个朝代呢?它的命运会是怎样的?

二、新知认知:

(一)整体感知:通过浏览课本67—70页内容,初步了解本节课讲述了哪些内容?并写在下面。

(二)局部揣摩:

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自主学习任务,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有疑问的地方作出标记并提出来。

预习任务一:文景之治,阅读教材67-68页内容完成下列知识填空。

1、原因:(1)汉初 ;(2)统治者吸取 的教训

2、措施:(1)减轻农民的、和 负担。(2)注重发展,奖励耕作,关心。(3)提倡,以身作则。(4)重视。

3、结果: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国库充裕。

预习任务二:汉武帝大一统,阅读教材68-69页内容完成下列知识填空。

1、措施(1)政治上:接受 的建议,允许诸侯王继续分封小诸侯国,削弱诸侯国力量。

(2)思想上:接受 的建议。“、”(3)文化上:推行 教育,在 举办。

2、影响:西汉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了鼎盛时期。预习任务三: 自己阅读教材,了解“光武中兴”等东汉的历史。

【课堂设计】

预习检查记录:抽查各班二、三组学生预习学案总体情况良好,各班同学都能完成并及时上交。

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讲述了秦末农民战争,谁知道战争爆发的原因?”(学生回答)继续提问,“战争经过了几个阶段?一共进行了几年的时间?战争结束后又出现了什么重大事件?”(学生回答)“这场战争从公元前209年大泽乡起义到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结束,战争一共进行了7年,下面同学们推测一下,汉朝建立之初的经济形势如何?请用一个词来概括,并说明原因。”(学生回答)教师继续提问,“汉初统治者的当务之急是什么?如果你是汉初统治者,你打算如何做?”(学生回答)

“下面我们走进第12课学习第一个部分内容,看一下汉初统治者是如何做的,同学们归纳一下。”

一、交流展示:

(1)各小组成员在每组1号的带领下共同交流并展示预习任务问题的答案,然后再由每组每一位同学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小组内能解决的问题。

(2)各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向对抗组提出或其他小组提出,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如果其他小组也不能解决的问题就由教师进行点拨或精讲。

(3)学生交流完之后,教师让1、2、3组派代表在黑板上写出本节课的重要的简单知识点和难写易错字。让4、5、6组互相提问不方便板演的知识点。教师抽查提问7、8组学生。最后将展示成果进行点评并进行小组量化。

二、精讲点拨

阅读课本67——68页黑体字部分,找出汉初统治者所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效?(学生读书时间为3分钟)学生回答问题。

在汉初统治者中,提倡节俭最突出贡献的是谁,阅读67——68页小字部分,你想到了谁?秦始皇的哪些作法与文帝不同,试进行概括,(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的做法子导致结局也不同的,正应了古人的一句话,“历览前贤家与国,成由节节俭败由奢。”

中国封建社会的帝王有很多,毛主席只崇拜其中的五位,在《沁园春·雪》中他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上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秦始皇的丰功伟绩,今天,我们走进汉武帝,通过以前的积累,你知道汉武帝有哪些作为,才得到了毛主席的称颂?(学生说出所知道的汉武帝的事迹,概括一下汉武帝)其实他之所以得到毛主席的肯定是因为他实现了汉朝的大一统——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他采取了哪些措施实现了西汉的大一统?学生读书并进行概括。

老师补充,西汉建立之初,刘邦为了巩固统治,效仿西周,推行分封制,即封自己的亲属、功臣到西汉各地做诸侯王,建立“王国”。到汉武帝时,王国的诸侯王利用自己的权利,不听从中央的调遣,中央的权利受到威胁,即汉初的“王国问题”,汉武帝是如何解决的?(学生读书,并进行回答。)

老师提问,“思想领域为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什么是“罢黜百家”?指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提问“董仲舒的建议为什么被汉武帝所接受?”(学生小组内讨论,回答。)

除在政治上,思想上,汉武帝在经济上,军事上推行了一系列的措施,(学生读书74页经济上的大一统,79页军事上的大一统,并概括汉武帝在经济上和军事上所采取的措施),这一系列政策的推行,汉武帝完成了汉朝的大一统,从此,西汉达到了鼎盛进期,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西汉后期,统治者昏庸无道,西汉灭亡后,东汉建立。自学东汉的统治,找出你最感兴趣的一件历史事件。老师着重指出以下两点史实: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基本史实。

三、反思拓展:(教师寄语:看看你这堂课的收获)

回忆一下前一课中的秦始皇陵,对比汉文帝对修自己陵墓的要求,你觉得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在对比一下他们在位时的作为,说说你的看法?

处理:①学生依据所学知识自己独立思考写出答案;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达成共识。

②指导学生对秦始皇和汉文帝对修建陵墓的不同要求进行分析,分析是要结合他们所处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上的不同。

③由某几个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教师点评答案。

【板书设计】

【达标测评】(教师寄语:相信自己一定能顺利通过!)(1-7每题1分,第8题3分,共10分)

1.西汉初年,社会安定,百姓富裕,出现了“治世局面”,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

A、文景之治 B、汉武帝大一统 C、光武中兴 D、贞观之治

2.如果你生长在汉武帝时期,要接受最高学府的儒家教育,必须到()A、洛阳 B、咸阳 C、长安 D、开封

3.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是在()A、文景时期 B、武帝时期 C、高祖时期 D、光武帝时期 4.向汉武帝提出削弱藩王势力,坚强中央集权的是()A、董仲舒 B、主父偃 C、朱买臣 D、李斯 5.“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最相似的是()A、实施背景 B、根本目的 C、实施过程 D、实施结果 6.儒家学说成为封建正统思想,是在()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时 D、汉武帝大一统时期 7.实行过分封制的朝代是()

A、商、西汉 B、西周、秦 C、商、秦 D、西周、西汉 8.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措施及其影响?(3分)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知道佛教在西汉末年由印度传入中国并得到广泛传播的史实;知道道教是中国的传统宗教,道教在汉朝形成并传播。

2、使学生知道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和他所著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以及这部历史名著的体裁和特点。

3、引导学生能够归纳总结汉朝文化的主要成就。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列表格的形式,比较佛教和道教在中国的传播情况,认识佛教和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能初步用科学的态度来认识宗教。

2、学生小组讨论 “为什么司马迁能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巨著?我们应学习司马迁哪些优秀品质?”“汉朝文化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口头表达能力,运用学生评议和教师评议相结合的方法及时进行总结。

3、选取《史记》中的精彩段落,师生共同欣赏,体会经典名著的魅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向学生介绍佛教、道教的教义和在中国的传播,引导学生认识宗教的本质,科学地看待宗教。

2、引导学生学习司马迁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著书立说的坚强意志和对待历史客观、严谨的态度。

学情分析

1、初一学生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好奇心,接受知识的能力较强,渴望亲身体验。

2、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学生对宗教方面的知识了解较少,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比较差。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重点难点

1、重点:(1)佛教的传入、传播。(2)道教的兴起。(3)司马迁与《史记》。

2、难点:使学生认识宗教的本质及其复杂的作用,帮助学生形成对待宗教的科学态度。教学过程4.1 教学活动【导入】课堂导入:图片导入法在中国佛教建筑很多,佛教寺院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同学们知道在咱们石家庄地区的佛教寺院有哪些?(学生自由回答)。之后教师出示图片正定的《大佛寺》、赵县的《柏林禅寺》、孙村的《谛音寺》。教师接着提问:那么佛教在我国盛行的原因是什么?它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相信今天学习了《第17课汉朝的文化》你就会得到答案了。

(设计意图:Ⅰ、用几幅石家庄地区的佛寺图片导入,利用学生对家乡史事的亲切感,用已感知的家乡史事去导入课程中的知识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欲望。

Ⅱ、以家乡史印证中国史,学生会对优秀的地方文化遗产有一种自豪感,从而激发学生对家乡史的探求欲望和对历史学科的学习主动性。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爱家乡、爱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

【讲授】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与教师点拨相结合(讲授新课)(板书)第17课汉朝的文化(板书)

(一)佛教的传入

设计问题抢答环节:各组6号同学进行问题抢答,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当今世界的三大宗教吗?(学生抢答: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起源于哪里?创始人是谁?

1、起源、创始人:(学生抢答:古印度乔达摩•悉达多;教师出示图片《乔达摩•悉达多》及简介)教师提问:佛教是什么时候经什么路线传入中国的呢?

2、传入的时间和路线:(学生抢答:西汉末年丝绸之路;教师出示图片《佛教传入路线图》)教师继续提问:佛教传入中原后,中国开始了修建佛教寺院。你知道我国兴建的第一座佛教寺院叫什么吗?(学生抢答:洛阳白马寺、教师出示图片《洛阳白马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抢答问题,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感受佛教文化的传入;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过渡语):佛教传入中国后,最早的信徒大多是帝王贵族,后来贫苦民众也开始信佛,他们信奉佛教的原因有哪些呢?让我们一起结合佛教的基本教义来分析原因吧。

3、教义与传播:

教师出示幻灯片佛教基本教义:佛教宣扬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人生是痛苦的,一个人如果在今生能够忍受痛苦,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教师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探究:请同学们结合佛教基本教义分析“佛教传入我国后,最早信徒大多是帝王贵族,他们为什么要信奉佛教?后来贫苦民众也开始信佛,原因何在?”(学生小组讨论,之后小组派代表展示交流成果)(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小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点拨:这种教义宣扬逆来顺受,忍耐顺从等消极的处世观、人生观,也就是要求人们放弃对现实美好生活的追求,放弃对现实的压迫和剥削的斗争,而追逐虚无的“不生不灭”,是麻醉人民的鸦片,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因此佛教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最早的信徒大多数是帝王贵族。佛教基本教义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迎合了贫苦民众对来世幸福的期盼,贫苦民众也开始信佛。东汉末年,佛教开始在民间流传,并一直兴盛至今。两千多年,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影响:

教师提问:同学们能否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呢?(学生自由抢答)(1)佛教丰富了中国文学词汇。(学生抢答:平等、一尘不染、五体投地、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恍然大悟、火烧眉头、菩萨心肠、大千世界、清规戒律、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跑了和尚跑不了庙、临时抱佛脚、和尚打伞——无法无天……)(2)激发了中国神化小说的创作热潮,如《西游记》、《白蛇传》等。(3)对节日习俗的影响:出示图片《云南傣族泼水节》、《佛欢喜日》。教师出示学生课前搜集到的相关图片《龙门石窟艺术》、《敦煌壁画》、《千手观音》和杜牧的《江南春绝句》与学生一起欣赏,让学生多角度感受佛教的影响。学生概括总结佛教的传入对我国产生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因素。佛教对我国的思想文化、文学艺术以及节日习俗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设计意图:

Ⅰ、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Ⅱ、通过抢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Ⅲ、通过图片和诗句,让学生多角度感受佛教对我国思想文化、文学、艺术(雕塑、壁画、舞蹈)、节日习俗等方面产生的影响。)(过渡语)在汉朝,除了佛教传入中国,在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也产生了,这种宗教是道教。(板书)

(二)道教的出现 设计问题抢答环节:(各组5号同学进行问题抢答)

1、起源:(学生抢答:中国)

2、产生的时间:(学生抢答:东汉后期)教师继续提问:道教尊谁为教主?(学生抢答:老子)

老子是什么时期、什么学派的创始人?(学生抢答:春秋时期、道家学派)

道教和道家思想有什么关系呢?(温馨提示:阅读课本94页相关知识寻找答案)教师出示图片:道教教主——太上老君

教师点拨:老子是春秋时期人,而道教产生于东汉后期,为什么道教尊老子为教主呢?因为道教的思想主要是有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和道家思想相结合,逐渐形成的。道教吸收了道家很多重要的思想,尤其以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为重,《道德经》所提出的“道”的概念更成为道教的核心概念,所以道教尊老子为教主。

3、教义及传播:

教师出示幻灯片道教基本教义:道教认为,通过修身养性和炼丹服药,消除各种欲望,达到清净无为的境地,人就可以长生不老,得道成仙。教师提问:结合道教基本教义分析人们信仰道教的原因又有哪些呢?(学生独立思考并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点拨:一方面,统治阶级希望长生不老,得道成仙,尽情享乐;另一方面,道教宣扬“消除各种欲望,清净无为”,统治者利用道教来维护他们的统治。一些贫苦百姓也想通过修炼的方式摆脱困境,因此道教得以广泛传播起来。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看:《道教圣地四川青城山五洞天》、《洛阳上清宫》、《真武山道观》。过渡语:道教的宗教场所通常称道观,道观遍布祖国大江南北,道教的影响无处不在。

4、影响:(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本95页大字第一自然段并归纳总结道教的影响。)

学生归纳总结:道教给中国文化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对古代民俗的影响更是无处不在;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古代化学和医学的发展。

在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问“同学们能否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呢?”(学生自由发言)

(1)对文学的影响:(教师出示图片《三国演义》《八仙过海》)《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预断凶吉呼风唤雨等情节;道教虚构了很多神仙,如《八仙过海》中的八仙,道教虚构人物如八仙、灶君、土地、城隍等在民间家喻户晓。(2)对民俗的影响:教师出示图片石家庄的《2012福福庙会》、《井陉雪花山庙会》。

(3)化学、医学方面(科学技术)的影响:道教讲究养生之道,保存并发展了气功,也对中国的医学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就是道教方士在炼制丹药中发明的。

(设计意图:

Ⅰ、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Ⅱ、让学生通过生动的事例深刻感受到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

5、教师出示表格题,学生填写:比较佛教和道教,找出它们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点拨: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宗教的本质进行了论述,“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宗教是“幻想的反映”。宗教信仰和崇拜的对象都是幻想出来的东西,客观上不存在。在封建社会,历代的封建统治者总是利用宗教来麻痹劳动人民,妄图使他们不相信自己的力量而相信“神灵”的力量,把希望寄托于来世和“天国”,从而放弃为争取现实幸福的斗争,放弃对阶级压迫和剥削的反抗,而安于被奴役的命运。因此,宗教成了统治阶级奴役和统治劳动人民的精神工具,这是它的消极作用。但同时宗教对我国的思想文化、文学艺术、医学、化学等产生了积极作用。

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我们国家对待宗教的态度如何?(学生自由回答)师生共同总结:我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我们国家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教师进一步提问:你知道咱们国家有哪些邪教组织?作为青少年学生应如何对待邪教?(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点拨:我们国家尊重各民族的宗教和信仰自由,但坚决反对、打击邪教。邪教与宗教的区别不仅体现在教义的内容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与政治、国家的关系上。邪教的本质在于其具有反世俗生活和反国家性。“法轮功”、“全能神”等邪教以各种非法方式扰乱社会秩序,害人夺命,完全具备邪教的各种特征,并对正常的宗教信仰自由造成极大危害。所以我们在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必须防范和打击邪教。(设计意图:

Ⅰ、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落实基础知识。

Ⅱ、通过列表格比较佛教和道教的异同点,培养学生比较问题的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Ⅲ、通过层层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加以点拨引导学生认识宗教的本质及其复杂的作用,从而突破难点,并使学生能初步用科学的态度来认识宗教。)(过渡语)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出现属于汉朝文化的宗教成就。这一时期,史学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司马迁的《史记》是这一时期史学发展的代表。(板书)

(三)司马迁与《史记》

1、司马迁:

播放司马迁写《史记》的部分视频:(温馨小提示:同学们一边认真看视频,一边认真思考问题“为什么司马迁能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巨著?我们应学习司马迁哪些优秀品质?”)(设计意图:

Ⅰ、以视频的方式来吸引学生,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并培养学生从视频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Ⅱ、通过这段视频让学生感受司马迁的经历、个性特点以及司马迁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著书立说的坚强意志和对待历史客观、严谨的态度。

Ⅲ、为后面分析“为什么司马迁能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巨著?我们应学习司马迁哪些优秀品质?”做好铺垫。)

2、《史记》:

(1)学生阅读材料,自主解决问题

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ji)其成败兴坏之理,仆窃不逊(xun),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 根据这段材料并结合课本知识自主完成以下问题: ①《史记》叙述了哪一历史时期的历史? ②《史记》分哪五部分?其主体是哪两部分? ③《史记》的体例? 在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后,教师进一步解释通史、纪传体通史、断代史的定义。

通史:贯通古今的史书。就是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历时三千多年的史实。《史记》中叙述帝王历史的“本纪”和叙述名人事迹的“列传”是其中的主体,人们便把这种体裁的史书,称为纪传体。司马迁是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开创者,他撰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这种体裁便于考察各类人物的活动及各项制度的发展,因此,纪传体成为人们编写历代王朝历史的主要体例。断代史:记载一朝一代历史的史书称为断代史,创始于东汉班固的《汉书》,它记述的是整个西汉一代230年的历史。二十四史中除《史记》外,其余都属断代史。(设计意图:

Ⅰ、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Ⅱ、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并从材料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并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史记》名句欣赏,体会经典名著的魅力。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史记•报任少卿书》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史记•滑稽列传》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史记•项羽本纪》

教师提问:同学们能体会到《史记》写作上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点拨:《史记》文笔简洁,语言生动,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3)读材料、看名人评价,体会《史记》的写作特点和价值。

材料一:他不为尊者和强者隐讳,在书中大胆批评了当朝君主汉武帝迷信神仙、掠夺百姓财富的种种过失。

材料二:“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班固

教师提问:根据材料同学们又能体会到《史记》写作上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回答:史料翔实、秉笔直书……)教师点拨:通过学习(2)(3)我们体会到《史记》的写作特点和价值:《史记》史料翔实,秉笔直书,是一部严谨的史学著作,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它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正因为如此,鲁迅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设计意图:

Ⅰ、师生共同欣赏《史记》中的名句,体会经典名著的魅力。Ⅱ、让学生体会《史记》的写作特点和史学价值、文学价值。)

(4)合作探究:“为什么司马迁能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巨著?我们应学习司马迁哪些优秀品质?”(小组讨论,之后小组派代表展示交流成果)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①汉武帝时,统一局面得到巩固,文化发展,为司马迁编写《史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②出身史官家庭,有较好的学习环境。

③司马迁本人具有远大的理想和严谨修史的态度。

④统一的国家也需要一部记录从远古到汉代社会发展的史书。

优秀品质:胸怀大志,严谨治学,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勤奋好学、勇于追求真理……(设计意图:

Ⅰ、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小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Ⅱ、引导学生学习司马迁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著书立说的坚强意志和对待历史客观、严谨的态度。培养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形成严谨求实的学风并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过渡语)汉朝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时期,这一时期宗教、史学都取得辉煌成就。那么汉朝文化繁荣的原因有哪些?(5)拓展提高:汉朝文化繁荣的原因有哪些?(温馨提示:要注意联系前面学过的知识)(学生小组讨论,之后各组派代表展示交流成果)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②经济的发展。③民族的融合。④对外交流频繁。

⑤统治者开放的文化政策。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从而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活动】利用板书进行课堂小结

由于汉朝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对外交流频繁等原因,促使汉朝文化繁荣发展。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出现属于汉朝宗教成就,它们的兴起与传播,对我国思想文化、文学艺术、民俗等方面的影响无处不在。司马迁的巨著《史记》是中国历史学的经典之作,属于汉朝史学成就。汉朝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时期,直到现在,很多国家仍然称中国文化为汉文化。几千年来,经过各族人民不懈的努力给我们伟大的国家填充了极其深厚的文化涵养,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不仅对亚洲而且对世界很多国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此,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让我们带着对祖国文化的热情与向往,去探索,去发现,努力创造出更多灿烂的文化,使华夏民族跻身于世界民族的前列。【练习】使用学案进行课堂巩固

1、佛教传入我国的时间是()

A 秦朝末年 B 西汉末年 C 东汉末年 D 唐朝末年

2、产生于中国本土的宗教是()

A 佛教 B 基督教 C 道教 D 伊斯兰教

3、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书是()

A《诗经》 B《春秋》 C《汉书》 D《史记》

4、下列哪些史实可以从《史记》中查阅到()

①山顶洞人的氏族生活 ②武王伐纣 ③陈胜、吴广起义 ④商鞅变法

⑤焚书坑儒 ⑥班超出使西域 ⑦文景之治 ⑧城濮之战

A.①②⑤⑦ B.②③④⑤⑧ C.②③④⑤⑦⑧ D.①③⑤⑥⑦ 【作业】延伸探究 作业设计(二选一)

1、寻访当地的民俗、民风,分辨哪些来自佛教,哪些来自道教?并谈谈你对当地民俗民风的看法。

2、课下阅读《史记》的经典篇章,体会《史记》的语言风格,写作特点,并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第17课 汉朝的文化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第17课 汉朝的文化 教学活动【导入】课堂导入:图片导入法在中国佛教建筑很多,佛教寺院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同学们知道在咱们石家庄地区的佛教寺院有哪些?(学生自由回答)。之后教师出示图片正定的《大佛寺》、赵县的《柏林禅寺》、孙村的《谛音寺》。教师接着提问:那么佛教在我国盛行的原因是什么?它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相信今天学习了《第17课汉朝的文化》你就会得到答案了。

(设计意图:Ⅰ、用几幅石家庄地区的佛寺图片导入,利用学生对家乡史事的亲切感,用已感知的家乡史事去导入课程中的知识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欲望。

Ⅱ、以家乡史印证中国史,学生会对优秀的地方文化遗产有一种自豪感,从而激发学生对家乡史的探求欲望和对历史学科的学习主动性。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爱家乡、爱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

【讲授】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与教师点拨相结合(讲授新课)(板书)第17课汉朝的文化(板书)

(一)佛教的传入 设计问题抢答环节:各组6号同学进行问题抢答,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当今世界的三大宗教吗?(学生抢答: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起源于哪里?创始人是谁?

1、起源、创始人:(学生抢答:古印度乔达摩•悉达多;教师出示图片《乔达摩•悉达多》及简介)

教师提问:佛教是什么时候经什么路线传入中国的呢?

2、传入的时间和路线:(学生抢答:西汉末年丝绸之路;教师出示图片《佛教传入路线图》)教师继续提问:佛教传入中原后,中国开始了修建佛教寺院。你知道我国兴建的第一座佛教寺院叫什么吗?(学生抢答:洛阳白马寺、教师出示图片《洛阳白马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抢答问题,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感受佛教文化的传入;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过渡语):佛教传入中国后,最早的信徒大多是帝王贵族,后来贫苦民众也开始信佛,他们信奉佛教的原因有哪些呢?让我们一起结合佛教的基本教义来分析原因吧。

3、教义与传播:

教师出示幻灯片佛教基本教义:佛教宣扬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人生是痛苦的,一个人如果在今生能够忍受痛苦,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教师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探究:请同学们结合佛教基本教义分析“佛教传入我国后,最早信徒大多是帝王贵族,他们为什么要信奉佛教?后来贫苦民众也开始信佛,原因何在?”(学生小组讨论,之后小组派代表展示交流成果)(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小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点拨:这种教义宣扬逆来顺受,忍耐顺从等消极的处世观、人生观,也就是要求人们放弃对现实美好生活的追求,放弃对现实的压迫和剥削的斗争,而追逐虚无的“不生不灭”,是麻醉人民的鸦片,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因此佛教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最早的信徒大多数是帝王贵族。佛教基本教义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迎合了贫苦民众对来世幸福的期盼,贫苦民众也开始信佛。东汉末年,佛教开始在民间流传,并一直兴盛至今。两千多年,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影响:

教师提问:同学们能否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呢?(学生自由抢答)(1)佛教丰富了中国文学词汇。(学生抢答:平等、一尘不染、五体投地、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恍然大悟、火烧眉头、菩萨心肠、大千世界、清规戒律、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跑了和尚跑不了庙、临时抱佛脚、和尚打伞——无法无天……)(2)激发了中国神化小说的创作热潮,如《西游记》、《白蛇传》等。(3)对节日习俗的影响:出示图片《云南傣族泼水节》、《佛欢喜日》。教师出示学生课前搜集到的相关图片《龙门石窟艺术》、《敦煌壁画》、《千手观音》和杜牧的《江南春绝句》与学生一起欣赏,让学生多角度感受佛教的影响。学生概括总结佛教的传入对我国产生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因素。佛教对我国的思想文化、文学艺术以及节日习俗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设计意图:

Ⅰ、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Ⅱ、通过抢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Ⅲ、通过图片和诗句,让学生多角度感受佛教对我国思想文化、文学、艺术(雕塑、壁画、舞蹈)、节日习俗等方面产生的影响。)(过渡语)在汉朝,除了佛教传入中国,在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也产生了,这种宗教是道教。(板书)

(二)道教的出现 设计问题抢答环节:(各组5号同学进行问题抢答)

1、起源:(学生抢答:中国)

2、产生的时间:(学生抢答:东汉后期)

教师继续提问:道教尊谁为教主?(学生抢答:老子)

老子是什么时期、什么学派的创始人?(学生抢答:春秋时期、道家学派)

道教和道家思想有什么关系呢?(温馨提示:阅读课本94页相关知识寻找答案)教师出示图片:道教教主——太上老君

教师点拨:老子是春秋时期人,而道教产生于东汉后期,为什么道教尊老子为教主呢?因为道教的思想主要是有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和道家思想相结合,逐渐形成的。道教吸收了道家很多重要的思想,尤其以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为重,《道德经》所提出的“道”的概念更成为道教的核心概念,所以道教尊老子为教主。

3、教义及传播:

教师出示幻灯片道教基本教义:道教认为,通过修身养性和炼丹服药,消除各种欲望,达到清净无为的境地,人就可以长生不老,得道成仙。教师提问:结合道教基本教义分析人们信仰道教的原因又有哪些呢?(学生独立思考并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点拨:一方面,统治阶级希望长生不老,得道成仙,尽情享乐;另一方面,道教宣扬“消除各种欲望,清净无为”,统治者利用道教来维护他们的统治。一些贫苦百姓也想通过修炼的方式摆脱困境,因此道教得以广泛传播起来。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看:《道教圣地四川青城山五洞天》、《洛阳上清宫》、《真武山道观》。过渡语:道教的宗教场所通常称道观,道观遍布祖国大江南北,道教的影响无处不在。

4、影响:(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本95页大字第一自然段并归纳总结道教的影响。)

学生归纳总结:道教给中国文化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对古代民俗的影响更是无处不在;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古代化学和医学的发展。

在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问“同学们能否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呢?”(学生自由发言)

(1)对文学的影响:(教师出示图片《三国演义》《八仙过海》)《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预断凶吉呼风唤雨等情节;道教虚构了很多神仙,如《八仙过海》中的八仙,道教虚构人物如八仙、灶君、土地、城隍等在民间家喻户晓。(2)对民俗的影响:教师出示图片石家庄的《2012福福庙会》、《井陉雪花山庙会》。

(3)化学、医学方面(科学技术)的影响:道教讲究养生之道,保存并发展了气功,也对中国的医学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就是道教方士在炼制丹药中发明的。

(设计意图:

Ⅰ、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Ⅱ、让学生通过生动的事例深刻感受到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

5、教师出示表格题,学生填写:比较佛教和道教,找出它们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点拨: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宗教的本质进行了论述,“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宗教是“幻想的反映”。宗教信仰和崇拜的对象都是幻想出来的东西,客观上不存在。在封建社会,历代的封建统治者总是利用宗教来麻痹劳动人民,妄图使他们不相信自己的力量而相信“神灵”的力量,把希望寄托于来世和“天国”,从而放弃为争取现实幸福的斗争,放弃对阶级压迫和剥削的反抗,而安于被奴役的命运。因此,宗教成了统治阶级奴役和统治劳动人民的精神工具,这是它的消极作用。但同时宗教对我国的思想文化、文学艺术、医学、化学等产生了积极作用。

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我们国家对待宗教的态度如何?(学生自由回答)师生共同总结:我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我们国家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教师进一步提问:你知道咱们国家有哪些邪教组织?作为青少年学生应如何对待邪教?(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点拨:我们国家尊重各民族的宗教和信仰自由,但坚决反对、打击邪教。邪教与宗教的区别不仅体现在教义的内容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与政治、国家的关系上。邪教的本质在于其具有反世俗生活和反国家性。“法轮功”、“全能神”等邪教以各种非法方式扰乱社会秩序,害人夺命,完全具备邪教的各种特征,并对正常的宗教信仰自由造成极大危害。所以我们在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必须防范和打击邪教。(设计意图:

Ⅰ、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落实基础知识。

Ⅱ、通过列表格比较佛教和道教的异同点,培养学生比较问题的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Ⅲ、通过层层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加以点拨引导学生认识宗教的本质及其复杂的作用,从而突破难点,并使学生能初步用科学的态度来认识宗教。)(过渡语)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出现属于汉朝文化的宗教成就。这一时期,史学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司马迁的《史记》是这一时期史学发展的代表。(板书)

(三)司马迁与《史记》

1、司马迁:

播放司马迁写《史记》的部分视频:(温馨小提示:同学们一边认真看视频,一边认真思考问题“为什么司马迁能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巨著?我们应学习司马迁哪些优秀品质?”)(设计意图:

Ⅰ、以视频的方式来吸引学生,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并培养学生从视频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Ⅱ、通过这段视频让学生感受司马迁的经历、个性特点以及司马迁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著书立说的坚强意志和对待历史客观、严谨的态度。

Ⅲ、为后面分析“为什么司马迁能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巨著?我们应学习司马迁哪些优秀品质?”做好铺垫。)

2、《史记》:

(1)学生阅读材料,自主解决问题

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ji)其成败兴坏之理,仆窃不逊(xun),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 根据这段材料并结合课本知识自主完成以下问题: ①《史记》叙述了哪一历史时期的历史? ②《史记》分哪五部分?其主体是哪两部分? ③《史记》的体例? 在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后,教师进一步解释通史、纪传体通史、断代史的定义。

通史:贯通古今的史书。就是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历时三千多年的史实。《史记》中叙述帝王历史的“本纪”和叙述名人事迹的“列传”是其中的主体,人们便把这种体裁的史书,称为纪传体。司马迁是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开创者,他撰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这种体裁便于考察各类人物的活动及各项制度的发展,因此,纪传体成为人们编写历代王朝历史的主要体例。

断代史:记载一朝一代历史的史书称为断代史,创始于东汉班固的《汉书》,它记述的是整个西汉一代230年的历史。二十四史中除《史记》外,其余都属断代史。(设计意图:

Ⅰ、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Ⅱ、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并从材料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并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史记》名句欣赏,体会经典名著的魅力。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史记•报任少卿书》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史记•滑稽列传》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史记•项羽本纪》

教师提问:同学们能体会到《史记》写作上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点拨:《史记》文笔简洁,语言生动,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3)读材料、看名人评价,体会《史记》的写作特点和价值。

材料一:他不为尊者和强者隐讳,在书中大胆批评了当朝君主汉武帝迷信神仙、掠夺百姓财富的种种过失。

材料二:“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班固

教师提问:根据材料同学们又能体会到《史记》写作上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回答:史料翔实、秉笔直书……)教师点拨:通过学习(2)(3)我们体会到《史记》的写作特点和价值:《史记》史料翔实,秉笔直书,是一部严谨的史学著作,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它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正因为如此,鲁迅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设计意图:

Ⅰ、师生共同欣赏《史记》中的名句,体会经典名著的魅力。Ⅱ、让学生体会《史记》的写作特点和史学价值、文学价值。)

(4)合作探究:“为什么司马迁能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巨著?我们应学习司马迁哪些优秀品质?”(小组讨论,之后小组派代表展示交流成果)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①汉武帝时,统一局面得到巩固,文化发展,为司马迁编写《史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②出身史官家庭,有较好的学习环境。

③司马迁本人具有远大的理想和严谨修史的态度。

④统一的国家也需要一部记录从远古到汉代社会发展的史书。

优秀品质:胸怀大志,严谨治学,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勤奋好学、勇于追求真理……(设计意图:

Ⅰ、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小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Ⅱ、引导学生学习司马迁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著书立说的坚强意志和对待历史客观、严谨的态度。培养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形成严谨求实的学风并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过渡语)汉朝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时期,这一时期宗教、史学都取得辉煌成就。那么汉朝文化繁荣的原因有哪些?(5)拓展提高:汉朝文化繁荣的原因有哪些?(温馨提示:要注意联系前面学过的知识)(学生小组讨论,之后各组派代表展示交流成果)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②经济的发展。③民族的融合。④对外交流频繁。

⑤统治者开放的文化政策。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从而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活动】利用板书进行课堂小结

由于汉朝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对外交流频繁等原因,促使汉朝文化繁荣发展。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出现属于汉朝宗教成就,它们的兴起与传播,对我国思想文化、文学艺术、民俗等方面的影响无处不在。司马迁的巨著《史记》是中国历史学的经典之作,属于汉朝史学成就。汉朝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时期,直到现在,很多国家仍然称中国文化为汉文化。几千年来,经过各族人民不懈的努力给我们伟大的国家填充了极其深厚的文化涵养,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不仅对亚洲而且对世界很多国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此,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让我们带着对祖国文化的热情与向往,去探索,去发现,努力创造出更多灿烂的文化,使华夏民族跻身于世界民族的前列。【练习】使用学案进行课堂巩固

1、佛教传入我国的时间是()

A 秦朝末年 B 西汉末年 C 东汉末年 D 唐朝末年

2、产生于中国本土的宗教是()

A 佛教 B 基督教 C 道教 D 伊斯兰教

3、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书是()

A《诗经》 B《春秋》 C《汉书》 D《史记》

4、下列哪些史实可以从《史记》中查阅到()

①山顶洞人的氏族生活 ②武王伐纣 ③陈胜、吴广起义 ④商鞅变法

⑤焚书坑儒 ⑥班超出使西域 ⑦文景之治 ⑧城濮之战

A.①②⑤⑦ B.②③④⑤⑧ C.②③④⑤⑦⑧ D.①③⑤⑥⑦ 【作业】延伸探究 作业设计(二选一)

1、寻访当地的民俗、民风,分辨哪些来自佛教,哪些来自道教?并谈谈你对当地民俗民风的看法。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 篇3

03-14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导学案

编写人:王珍荣 审核人:彭真 课型: 时间:

班级: 组别: 组名: 姓名:

【学习目标】

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重点难点】

重点: 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难点: 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学法指导】

1.从本课引用的图片、诗句、史书记载、文物等获取信息,了解历史和认识历史,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2.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通过对汉武帝、卫青、霍去病、昭君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初步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依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简略的表述。

3.通过讲述两汉与匈奴的“和”“战”,用对比、归纳的方法掌握历史知识。【知识链接】

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冒顿杀父自立后,以优异的军事才能,指挥三十多万大军,东击东胡,西逐月氏,南并楼烦、白羊,北服浑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族,首次实现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的匈奴帝国。疆域东尽辽河,西逾葱岭,南达长城,北抵贝加尔湖一带。单于为全国最高首领,总揽军政及一切对外大权。下有左右屠耆王(亦作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所有部众皆以十进制分为24个万骑。左右贤王以下大者领万骑,小者领数千骑。万骑之下,又设千长、百长、什长。由此组成一个完整的统治体系,用以统治和镇压牧民和奴隶。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时间:____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____ 经济发展:________________

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1.条件:______________ 2.时间:_____________ 战役: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

三、昭君出塞

1、呼韩邪单于归汉:时间____________影响__________

2、昭君出塞: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 对象: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探究题

论从史出:“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阅读材料回答:

(1)这首诗的前两句指什么时候的什么事件?

(2)这首诗的后两句指什么时候的什么事件?

(3)作者对后一件事持什么态度?为什么?

【归纳小结】

【当堂检测】

1.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匈奴首领是()A.呼韩邪

B.冒顿

C.松赞干布

D.骨力裴罗

2.呼韩邪单于向汉族提出“和亲”,符合下列哪种情况()A.汉朝同意和亲是被迫的

B.和亲对汉而言是屈辱的

D.和亲是汉匈两民族间的友好相处 C.和亲后汉并没有摆脱匈奴骚扰

3.匈奴在统一后经济迅速发展,其中不包括()A.畜牧业兴旺 C.纺织业发达

B.冶铸业发展 D.逐渐有了农耕

4.使匈奴再也不能与西汉抗衡的历史事件是()A.汉武帝时,从匈奴手中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 B.卫青、霍去病于公元前119年出击匈奴 C.蒙恬出击匈奴

D.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

5.秦汉时期反击匈奴的战争之所以具有正义性,是因为()

A.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B.促进了民族融合 C.保护了中原的经济文化

D.打击了外族入侵

6.下列是两汉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其中属于西汉时期的有()

①卫青②霍去病③窦宪④窦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7“边城晏闭,牛马遍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描述的是哪一事件之后的汉与匈奴关系()A.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C.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学习反思】

1、学后收获:

2、学后疑问(错题集锦):

3、我的大胆尝试:

4、今天我主动学习了吗?

B.昭君出塞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 篇4

一、背景

历史学科中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是一体的,其核心是提高知识学习与掌握的质量——使学生掌握最有智力价值的史学知识、史论知识和史法知识,并使这些知识掌握到教高的运用水平和自动化程度,由此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发展智力奠定基础。

历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在历史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生活世界和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着眼于学生潜能的挖掘与提升,重视多种学习方式的运用。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学习准备有效的激励与指导,使学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实践,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全面实现教学目标。很明显通过这种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了体现。

本节内容出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六课,是东周时期的春秋战国时期,即奴隶制分解,封建制度开始形成的时期。本课主要讲述春秋时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和战国时“合纵”“连横”的斗争策略,以及秦国逐渐强大的基本史实。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使自已成为春秋时期的最早霸主;晋楚争霸是问鼎中原比较典型的争霸斗争;战国初期,晋国分裂为韩、赵、魏三国,它们与原有的齐、楚、燕、韩并称为“战国七雄”。各国之间除了开展军事斗争之外,还不断展开政治、外交的攻势,时而合纵,时而连横,几经反复,最终秦国逐渐强大起来。如果我们的学生没有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究,那么认识是比较模糊、肤浅、和片面的。本节让学生识读“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引导学生通过自学了解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名称与具体的地理位置。通过让学生了解争霸斗争的史实具有较大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以此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意志。

多媒体教学是通过多媒体进行的教学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多媒体作为知识和信息的载体而存在,是一种教学和学习的工具和媒体,具有巨大的信息容量,各类历史问题、图片、影视和历史现象都可以在这里展现,使学生在学习了历史课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的扩展与深化,与多媒体提供的大量材料结合起来,提高认识,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并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协作精神。

二、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识:使学生掌握周朝的历史分期、春秋大国争霸和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情况,并能识读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掌握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晋分三家、合纵连横的史实。

技能:通过学生对齐国强大、称霸的过程的学习,让学生思考“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从而培养学生理解认识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对诸侯争霸战争的具体分析,使学生逐渐理解诸侯争霸的作用,认识诸侯争霸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在政治上的突出表现,虽然给劳动人民带来严重灾难,但具有加速统一步伐、促进民族融洽的积极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理解历史知识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策略

1、多媒体与历史课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结合

由于计算机网络给我们提供了大量丰富的信息,春秋战国的相关史料在网上十分丰富,运用网络资源能轻松地解决资料不足问题,实现知识的扩展。这样,教学内容由课本内容一统天下的局面变为课本内容与多媒体内容有机结合的新局面,这既体现了教学内容的时代性,也加大了课堂容量。因此,教师可在网上选择大量相关资料下载,并提供一些相关网站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开阔学生的视野,既坚持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又加强了教育效果。

2、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相结合

多媒体教学突出的是学生的主体作用,历史多媒体教学更要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将传统的教师讲授说服灌输方式转变为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巧妙的灌输和疏导,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实现初中历史的教学目标。

3、先进的教育思想与先进的教育技术相结合。

再先进的教育技术也是为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标服务的,不可本末倒置,不可一味的追求先进的网络技术而忽视了教学规律和教学目标,把多媒体教学课变成了技术操作演示课。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不能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忽略。

三、说明

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全面整合、渗透。随着教育的不断投入,学校基本上都配备了教师电子备课室和专用电脑室等硬件设施,再加上师生信息技术的素养比较好,为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提供了条件。

为了优化历史课的教学,在历史学科中加强信息技术运用的研究已取得累累硕果。利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进行整合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进行探索,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本案例应该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比较好的,可操作性强。同时也体现了网络教学的优越性,教学效果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所无法达到的。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东周开始的时间?东周包括哪两个时期?两个时期名称的由来与哪些历史有关?学生阅读课本思考回答(课件展示)

(意图:让学生明确历史概念,考察学生对旧知识的复习和新知识的预习情况。为本课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春秋五霸

1.春秋诸侯争霸的背景。

提问:春秋争霸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的?

设计: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先组内发表意见后在班上交流。(课件展示答案)

教师过渡:春秋时期历时二百九十多年间,社会风雷激荡,可以说是烽烟四起,战火连天。相传春秋初期诸侯列国一百四十多个,经过连年兼并,到后来只剩较大的几个。

2春秋五霸:

提问:春秋五霸指哪些?各自的位置?(课件展示 春秋形势图)

学生:观察形势图,掌握好两种说法的五霸名称,介绍春秋大国位置,画出方位示意图。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读图的能力,逐渐树立起空间概念。充分发挥地图辅助文字的作用。提高学生对历史史实掌握的准确性,不断地重复,尝试回忆加深记忆。便于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弥补。)

3.齐桓公争霸:

原因:教师:分析设计如下的思考题: 1.齐国发展生产,有哪些有利的环境资源条件? 2.采取了哪些有利的措施?

学生:阅读教材叙述改革措施,评说管仲改革的作用。(将归纳要点课件展示一下)

标志:教师增加葵丘会盟的时间、盛况、意义

设计思考题:改革与富国强兵之间有什么联系?(渗透改革是强国之路的思想。)

4、晋楚争霸(1)、晋文公改革

提问:晋文公改革的措施有哪些?有何作用? 学生阅读教教材进行回答。

学生讨论:“想一想,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看书、总结思考,明白国强要革新,国立靠治业,国兴靠人才的道理。做到史论结合,有利于历史知识的掌握。)

(2)城濮之战:

提问:在晋楚争霸过程中,最著名的战役是什么?晋国为何会以少胜多?(展示课件)

学生:介绍城濮之战情况。展开讨论作用。讲述 “退避三舍”的故事。

提问:退避的目的是什么?(以退为进)提问:“退避三舍”的作用?

1.诚信:实现诺言,报答谢恩2.避其锋芒,诱敌深入(设计意图:分析史实,学习古人诚信的态度,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

(3)楚庄王称霸

学生:讲述“一鸣惊人”和“问鼎中原”的故事。了解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

提问: 在哪次战役后,楚庄王成为中原霸主? 5.吴越争霸:投影《卧薪尝胆》图(略讲)学生:观察此图,讲述卧薪尝胆故事,学生畅谈,(设计意图:让学生从中得到启示,学习他们的志向毅力。)小结:a.知识点展示。b.讨论:

1、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他们最突出的成就有哪些? 从他们身上,你看到国家富强的启示和个人事业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课件展示:归纳要点)

齐桓公:革新强国,首成霸主。(革新)晋文公:勤业治国,跃居霸位。(勤业)越王勾践:雪耻复国,终建霸业。(毅力志向)2.春秋时期的霸主有哪些共同点?

有成就宏图霸业的雄心壮志;重用人才;重视改革内政和发展生产,增强国力;能运用正确的谋略,取得政治上、军事上的优势。

教师过渡语:春秋时期无数次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接连不断,社会呈现天下大乱的形势。这期间,北起长城,南达长江流域,先后出现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这七个大国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一面在本国实行变法改革以图强,一面相互混战,侵伐小国,互相兼并,战争愈演愈烈,历史上称这七个大国为“战国七雄”。

二、战国七雄

1.提问:七国的形成有哪两类情况?(学生阅读并进行分类)2.学生读图:利用顺口溜掌握七国的名称和具体位置。(课件展示战国形势图)

3.利用课件和小字介绍了解当时的三次战役的双方和影响。小结:略。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在掌握孔子思想与教育方面的影响和贡献、诸子百家(以儒、道、法三家为主)的思想特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理解政治、经济、文化三者的辩论关系的能力;利用表演、质疑、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语言表述历史的能力;在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和吸收的前提下初步形成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根据各派的学术观点,讨论校园内“破坏公物”行为产生的原因和遏制方法,加深对各派学说的理解和应用,并学习在辩驳中互相学习、吸收对方思想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儒、道、法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确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重点:了解孔子和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成就

难点:帮助学生分清各派的政治主张,帮助他们认识到“百家争鸣”现象是大变革时代的产物。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搜集有关孔子的名言警句,并进行分类。

2、将学生分成儒、道、法三个辩论小组,熟悉各学派的思想观点,做好辩论准备。

3、制作相关课件、剪辑有关录像资料。

二、教学或活动过程

1、导入新课:播放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片段。开幕式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传达了人类共同的愿望和追求——建设“和平”与“和谐”的人类家园。而这一思想的源头就是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哲人的“以和为贵”的思想。我们先人思想光芒至今还照耀着人类前进的道路,那么就让我们走进历史,感受春秋战国时期哲人先贤的思想光辉。

2、学习新课:

(一)老子

⑴学生阅读教材找出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在学生说出老子、孔子之后,让学生找到老子的思想。

⑵讲述《塞翁失马》的故事,让学生从故事中得出福祸相互依存,并相互转化的道理。⑶独立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请同学们试着列举一下。如学习成绩的好坏的转化,培养学生正确分析自己的学习现状,利用哲人思想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学以致用。

(二)孔子及其思想

孔子是本课知识重点,要让学生从思想和教育两个领域了解孔子,让学生从孔子政治理想以及他为实现理想所做的努力中感受至圣先师的魅力所在。

⑴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孔子“仁”“礼”的思想内涵。《论语》中“仁”字出现了105次,孔子对“仁”特别崇敬,那么,“仁”到底包含了怎样的人生哲学呢?:学生归纳出“仁”就要求社会人群要互相敬爱、谦让、和谐相处。之后问孔子“仁”的理想怎样推广到整个社会呢?引出孔子思想中的“礼”。“礼”就是人们的言行举止要符合社会规范。⑵讲述《苛政猛于虎》的故事,让学生理解孔子“仁”的思想内涵。

⑶但是孔子生逢乱世,他的“仁”“礼”思想会得到崇尚霸术君主们的赏识和支持吗?他的“天下归仁”的理想在当时能得以实现吗?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孔子又是通过怎样的途径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的呢?过渡到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

⑷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利用课件出示问题,学生归纳出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如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总结教育家的真正含义就是传播一种思想、将理想的火种传遍天下,融入漫漫的历史长河。

⑸孔子的思想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柱石,塑造了一个民族的性格。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找出自己生活中“仁”的例子。

⑹20世纪人类文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有两次世界大战,人类遭受巨大的灾难。20世纪末获世界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汇聚巴黎,其中一位瑞典物理学家说21世纪人类要生存下去,就要回到25世纪前,从孔子的思想中汲取智慧。面对动荡不安的世界,我们应该从孔子的思想中汲取怎样的智慧呢?从历史又回到现实,学生通过思考感受中国先贤哲人的思想光芒,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为世界和平发展的历史责任感。

(三)百家争鸣

以图表形式引导学生归纳出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等思想主张,让学具备了战国时期思想活跃局面的初步感知后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学生联系学过的旧知识理解“生产力的发展,引发社会变革,为思想文化的活跃提供了自由空间”。出示漫画,让学生判断漫画中的故事反映了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出示辩论题目,“结合本班实际,或运用儒家思想教育观点,或运用法家严格惩罚观点,或运用道家自我觉悟观点,就班风建设提出自己的建议。” 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再现百家争鸣的情境。通过对其思想内容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形成敢于表达思想,尊重他人意见的个人素质。

3、课堂小结:启发学生谈本课学习的收获和感想,进行知识的加深和情感的深化。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课教案 篇6

识记与理解:记住远古传说中的重要人物,记住汉族的前身和始祖。理解炎帝和黄帝与农业起源关系的传说的实质,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能力和方法:培养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以传说印证历史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华夏族形成的历史,培养崇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了解以禹为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优秀品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体验禹治水的艰辛并了解其业绩,体会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农业起源的传说和华夏族的形成。禹治水的传说。

难点:部落、部落联盟的构成和性质。“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课前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黄帝、炎帝、蚩尤、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历史讲究真实可靠,传说难免夸张虚构。但不少传说生动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包含着极有价值的内容。

上一课时,我们从考古发掘的物证来学习了原始农耕文化,本课时要通过传说来认识农耕文化。看看那些流传久远的传说中,包含了有关远古农耕文化的哪些有用的历史信息?

听,集中注意力。

制造悬念,激发兴趣。

二、炎帝和黄帝的传说

中国人都自称是炎黄子孙,你知道是怎么来的吗?

讲解“炎”、“黄”之意及其传说(或抽学生来讲)

整理出华夏族的来历:

从中知道了哪些有关农耕文化的重要信息?

谈后世祭祀炎、黄(谈两碑上的字),华夏之祖

调动参与兴趣

听或自己讲

清晰明了,便于掌握。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禅让的传说

简要讲:黄帝以后很久,尧禅舜、舜让禹。要求学生概括其过程的共同点。

然后得出结论。让学生简单发表一下关于如何看“禅让制”的看法。

听讲、看书、归纳得出结论。

四、治水的传说

禹之所以在舜死后出任部落联盟的首领。必定是他的德才出众、威望很高。何以见得?还是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禹治水的传说。

要求学生讲述大禹治水的传说。然后问,禹治水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然后小结:禹治水成功,树立了崇高的威望。

处理辅栏的读读、说说。

过渡、导入。

学生好表现,给他们提供表现的平台,取得成功感

五、情感升华

我们从他们身上学习什么?

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将其发扬光大。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六、拓展学习

P16学习活动。要求学生讲其他的传说故事,要说出传说的名称、点出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或提供了什么重要的信息?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九课自主学习 篇7

知识重点:

1、秦国能够统一中国的原因(条件、背景)

2、秦国统一中国的意义:

3、中央集权的内容及意义

4、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自主练习

一、单项选择

1.梁启超:“天下之统一,势也。不统于秦,亦统于他国。”天下“统于秦”发生在()A.公元前356年 B.公元前230年 C.公元前221年 D.公元前202年

2.小明想要参观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都城遗址,那么他应该去下列哪个地方()A.河南安阳 B.河南洛阳

C.陕西咸阳 D.河南登封

3.有一首诗歌这样写道:“他驱动万乘战车/点燃遍地烽烟/……/诸侯割据/十年间便成了无影无踪的旧梦/——这是中国大陆上第一次真正的统一/”文中的“他”是()A.周武王 B.嬴政

C.大禹 D.商汤

4.“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里的“一人”指的是“皇帝”,“皇帝”的称呼最早出现在()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5.秦朝拥有绝对权力、决定国家重大事务的是()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皇帝

6.秦统一后,为维护皇权,巩固统治,加强了对官员的监察管理。其中,中央分管监察百官的是()A.刺史 B.丞相

C.太尉 D.御史大夫

7.下图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标识,这种字体在秦朝时作为标准文字颁行天下。这种字体是()A.甲骨文 B.小篆

C.草书 D.楷书

8.公元前210年,一位前往南海郡做生意的商人携带的货币是()A.铲形币

B.刀形币

C.圆形方孔半两钱

D.蚁鼻钱 9.秦始皇为开发岭南地区,促进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兴修了()A.大运河 B.万里长城

C.灵渠 D.白渠

10.大型纪录片《长城•中国的故事》全面展现了长城的雄姿和周边优美的环境。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秦朝长城的东西起止是()A.辽东、临洮

B.鸭绿江、嘉峪关 C.山海关、嘉峪关

D.山海关、临洮

11.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A.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皇权至高无上 C.官员直接由皇帝任免 D.书同文,车同轨

12.“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这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东巡所作琅邪石刻中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表达的信息是()A.统一度量衡

B.统一思想

C.统一文字 D.统一六国

二、材料分析: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李白 材料二:

材料三:秦朝疆域图

(1)材料一称赞了谁的哪一历史功绩?

(2)材料二图片,反映了秦朝采取的哪两项措施?这些措施的实行有什么积极意义?

(3)根据上图写出秦朝的疆域四至。

14.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古代中国的统一大业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1)请写出促进秦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大改革和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

(2)秦朝建立后,秦始皇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3)在经济、文化、交通方面,秦始皇采取了哪些值得称道的措施?

(4)为了巩固边疆地区,秦始皇又采取了什么举措?

三、直击中考

15.(包头中考)秦朝确立了“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的规制。这反映出秦朝政治的本质是()A.皇权专制 B.任免官吏 C.思想控制 D.言即法律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半坡原始居民,大汶口原始居民。

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主要的历史信息,加以初步分析。3教育目标: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 教学思路 复习与提问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生活 1地点 长江流域的浙江 2时间 约七千年前

3生产工具 磨制石器 耒 4农作物 水稻

5定居生活 干栏式房屋 6原始饲养业 猪

7原始手工业 陶器 玉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 指导阅读复习提问:

1导入:我国现在生产的农作物由那些?(水稻、小麦)那么远古人类是靠什么手段来获取事物

2讲:古老的神话,神农氏,教人耕种。从此有了农耕。(书7页提示)3介绍、分析、提问三 阅读课问提示 思考比较;

回答老师的提问

讨论:远古时人类采集食物会遇到什么困难? 1快速阅读思考

我国原始农耕的代表性遗址有那些?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地点 黄河流域的陕西 2时间 约四五千年前 3生产工具 磨制石器 4农耕作物 粟

5原始手工业 陶器 纺轮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1时间:约四五千年 2地点:山东

3生产工具:石镰 石锄 4原始手工业:

黑陶 白陶

5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课时小结:

同学们了解了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大汶口居民农耕生活。了解生产工具的进步,带

用心

爱心

专心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的农耕生活 观察与比较,讨论与探究

动了原始农业的发展。有带动了原始饲养业、制陶和纺织的出现。在人们的生产、生活种,原始的艺术也开始萌芽了。个典型代表: a河姆渡居民 b半坡居民

c大汶口居民(时间、地点、劳动工具、农作物、手工业、饲养业、其他)4讲:私有财产的出现必然会造成贫富分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5强调: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6课时小结:

自由发言,说出本课的知识要点。2河姆渡与半坡原始居的异同? 3拓展想象

生活在原始农耕时代的男人、女人和老人会有时么劳动分工? 4思考:贫富分化出现在什么时期,为什么会引发这种变化? 5动手写一段小文章

原始的居民一天是怎样度过的? 6完成目标

板 书 设 计 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生活 1地点 长江流域的浙江 2时间 约七千年前

3生产工具 磨制石器 耒 4农作物 水稻

5定居生活 干栏式房屋 6原始饲养业 猪

7原始手工业 陶器 玉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地点 黄河流域的陕西 2时间 约四五千年前 3生产工具 磨制石器 4农耕作物 粟

5原始手工业 陶器 纺轮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1时间:约四五千年 2地点:山东

3生产工具:石镰 石锄 4原始手工业: 黑陶 白陶

5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思 路 设 计

本课重点是我国的农作物粟和水稻,及南北方的差异,运用观察与比较,讨论与探究的方法,学生好奇,观察细致。

用心

爱心

12、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 篇9

教学设计

善堂镇第一初级中学

赵利敏

大一统的汉朝 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1、了解“文景之治”;

2、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3、评价汉武帝。【内容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学习的是汉朝初期的统治措施,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与表现,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措施及其影响。为了教学的连贯性,西汉的建立与东汉的统治两个内容也补充到教学中。初一学生刚刚接触到历史,对于历史的学习方法,处理问题的能力还不够。对于本节课涉及到的加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在理解上有写难度。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了解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

2、通过学习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3、通过分析材料,培养学生分析利用材料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

1、借助视频,学会正确评价人物,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比秦朝与汉朝的兴衰,统治措施,做到以史为鉴;

2、引导学生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的鼎盛,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重点和难点】

1、汉武帝“大一统”

2、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师:上课之前老师先邀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成语故事,夜郎自大); 师:故事中的夜郎国非常的自大,他所面对的西汉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汉朝是怎样走向强盛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历史,感受大汉雄风,追寻汉朝统治者的圆梦之路!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新课学习:

一、金戈铁马大汉梦——西汉建立

师: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借我一双慧眼,让我把这世界看的清清楚楚,老师相信每位同学都有一双慧眼,请你慧眼识英雄,猜猜他是谁?给提示,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猜人物——汉高祖刘邦。

师:刘邦经过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朝,楚汉战争打败项羽在公元前202年建立大汉王朝。但是刘邦实现了大汉梦,却面临残酷的现实。请同学们阅读材料,思考,汉初面临着怎样的社会经济状况。生:荒凉,萧条

师:秦朝的暴政加之连年的战争使得汉初的民穷国弱,社会经济一片荒凉景象。

师:汉朝的建立者与继任者们能允许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吗? 生:不能

师:在这种情况下,富国成为他们的共同梦想。

(二)休养生息富国梦——文景之治

师:他们是怎样实现富国梦想的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请来了汉朝的尚书令,请他就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的统治政策回答记者的提问!生:自主准备,活动,回答

师:我们大致归纳一下汉初的统治措施:1.吸取秦亡教训,2.轻徭薄赋,3.重视农业,4.提倡节俭,5.以德化民。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休养生息。师:汉朝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迎来了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奠定了汉代民富国强的物质基础。实现富国梦的统治者们并没有停下脚步,在汉武帝的带领下,继续追求强国梦。

(三)文治武功强国梦——汉武一统

师:在实现强国梦的过程中,汉武帝重点解决了2个忧患。

1、政治,诸侯国问题

师:简单介绍七国之乱,诸侯国的发展,提供材料给学生分析,汉武帝时的表现。

学生阅读教材,明确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师:视频加深学生对推恩令的理解;

活动:学生肢解手中的诸侯国,感受推恩令的作用。师:推恩令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汉武帝却无法高枕无忧。

2、思想,思想不统一

回顾:秦朝的焚书坑儒

师:我们来看一下,汉武帝是怎么做的? 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师:解释政策,新儒学的相关内容加深学生对于政策的理解,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师:汉武帝还采取了什么措施来推广儒学 生:建立太学

回顾一下这一篇章的内容:

师:经过汉武帝的努力,汉朝实现大一统,进入鼎盛。汉武帝开创了西汉王朝最鼎盛繁荣的时期,是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他的治理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实现了强国的梦想。

以史为鉴:

师: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习历史就应该以史为鉴。生:小组讨论

师:这才是长治久安之所在,这才是繁荣兴盛之所在,这才是和谐发展之所在。

师:经过几代帝王的努力,汉代实现国富民强,但这种繁华却没有长久的持续下去„„

(四)一页风云散,变换了时刻——东汉统治 三张图片介绍西汉灭亡东汉建立与灭亡。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

小小评论家:

师:评价汉武帝,视频,学生思考回答。

上一篇:安全与环保演讲稿下一篇:英语文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