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课教案

2024-10-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课教案(通用7篇)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课教案 篇1

韩慧玲

【教学用时】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

(2)掌握我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的生存年代、发现地点、生产生活情况等;

(3)观察北京人头部复原像,知道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2、过程与方法

(1)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2)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1、重点:北京人

2、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学方法】问题目标教学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加故事:人类是怎样产生的?

(1)神创论:西方:上帝造人;中国:女娲造人(2)进化论: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

二、教学活动

(一)自学教材(阅读教材,把知识要点圈点、勾画在教材上。)

(1)北京人生活的时间及地点。在《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上找到“北京人”生活的地点)

(2)探究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图片对比:古猿、北京人、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

(3)北京人的生活情况如何?(从生产工具、食物来源、用火情况、生活方式去认识)

(二)小组合作(1)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北京人头部复原像》与现代人的头部从前额、眉骨、颧骨、嘴巴、前伸、没有明显下颌,说明北京人还保留了古猿的某些特征;另一方面,北京人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说明北京人已经是人而不是动物。

结论:北京人为一种正在进化过程中的远古人类,可称为北京猿人。(2)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

展示北京人使用的工具说明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木棒。结论:是否会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3)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展示灰烬层遗物,灰烬层最厚处达6m)A.说明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能保存火种。北京人住在山洞里,当自然界出现野火时,他们拾回火种,小心保存起来,不让它熄灭。北京人用火烧烤猎取的动物,吃上了熟食,减少了疾病,从而使身体素质得到了质的提升。

B.想一想,学会了用火,对北京人来说有什么好处? 请同学们结合现实生活想象一下,北京人可以用火干什么呢? 生想象后回答:照明、防寒、烧烤食物、驱赶野兽。

结论:学会用火,明显地提高了人们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C.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

通过课本第4页的阅读,我们想象一下:北京人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下,他们的食物来源有哪些,他们又是如何获得食物的? 师生共同归纳:环境险恶、野兽出没、工具简单粗糙,靠采集狩猎为生。仅凭个体力量是很难生存下来,依靠集体的力量生存下来,过着群居生活。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小结本课知识点,背记重点。指出中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北京人最具代表性。就是这些远古人类,他们用自己的聪明和智慧客服重重困难,战胜恶劣的环境,顽强的生存下来,进而发展成为我们今天的中华民族。三.拓展延伸

搜集元谋人和山顶洞人的一些料,和北京人进行对比,找出他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四.板书设计

第一课 中华大地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北京人的发现:北京房山周口店。距今约70——20万年。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已能直立行走,手脚分工明显。劳动在人体进化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北京人的生活: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生活。五.课堂检测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

2.北京人距今约——年,生活在————,使用——石器。3.北京人使用——火,山顶洞人已会————火。

4.北京人的体质特征:————————————————————————————————————————————————————————————————————————。5.————————————,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人体进化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课教案 篇2

“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重点内容之一, 也是历年中考必考内容, 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及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平面几何知识, 并且具备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基础上讲授的。它是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继续, 又是后面学习菱形、矩形、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 能根据判别条件进行实际应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的探索过程, 在有关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 使学生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丰富的想象力, 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 体验到探究的甘苦, 更能领会到成功的喜悦。体验数学活动来源于生活更能服务于生活,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难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的灵活应用。

四、教材处理

(1) 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根据初三学生年龄的特点, 学生年龄比较小, 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归纳推理能力较低, 灵活运用知识能力也较差, 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 通过判别方法的推理, 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意识, 通过练习强化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 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 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了重新组织和安排, 创设更为有效探索活动和更为合理的探索顺序。

五、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交流获得知识, 形成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思维情境,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方针, 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 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融为一体。

六、教学手段

自制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

七、教学设计

(一) 说设计理念

想改变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让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 为学生敢创新、能创新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二) 说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1) 让同学们一起来看生活中美丽的图案 (大屏幕演示) 。

设计意图:从实际问题引入新课,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2) 复习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

设计意图:一方面巩固学生旧知, 另一方面使学生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既是性质又是判别方法, 从而引进新课。

2. 讲授新课

(1) 动手实践:让学生每人拿出两根牙签或火柴 (长短不定) , 自制平行四边形框架。

设计意图: (1) 让学生在摆拼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并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2)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并满足他们的好胜心。 (3) 同时组织组与组之间的评比, 培养竞争意识, 然后由学生代表发言, 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从而总结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2) 教师演示钉制平行四边形这一过程。

方法一:将两根木棒AC, BD的中点重叠, 并钉子固定, 则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

方法二:将两根同样长的木条AB, CD平行放置, 再用木条AD, BC加固, 得到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便于学生发现和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常用判别条件, 并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解决问题。

(1) 实际生活: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玻璃片, 李大爷不小心碰碎了一部分, 同学们想想看, 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重新画出来?

(2) 通过活动, 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并学以致用, 确保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体验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

(3) 例题精析。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的活动, 解决问题。通过探索式证明法, 开拓学生的思路,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 随堂练习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 AC, BD相交于点O, 点E, F在对角线AC上, 且OE=OF。

(1) OA与OC, OB与OD是否相等? (2) 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吗?

设计了习题组有层次的教学, 在探索活动中鼓励学生力求寻找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为了进一步巩固重点、突出难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知道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教学思想方法, 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得到恰当的巩固和提高。

(四) 小结

(1) 谈谈你今天的收获;

(2) 平行四边形判别的条件。

(五) 布置作业

(1) 课本P104习题1, 2, 3; (2) 《资源与评价》P70。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八、评价分析

本节课教学过程通过问题设置, 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通过对平行四边形判别方法的讨论发现新知, 归纳总结得出结论。通过强化练习, 巩固新知, 通过小结归纳总结新知。

本节内容逻辑性较强, 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学生在说理上存在一定困难是正常的。但在问题讨论、引导发现、巩固训练的过程中, 师生的信息交流畅通, 反馈评价及时, 学生与学生积极交流讨论思维活跃, 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期盼控制中。

九、教后要进行教学反思, 使自己不断成长与进步。我说课结束, 谢谢各位评委!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课教案 篇3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黄帝其人以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作的贡献,尧舜禹时期的禅让。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讲故事和短评的形式,培养学生表述能力以及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思想目标:

通过学生讲述的历史传说故事,使学生感受到黄帝对华夏族形成的贡献以及炎黄子孙对黄帝的崇敬,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

教学重点:炎帝与黄帝的贡献,尧舜禹和禅让制 教学难点:尧舜禹禅让的实质。教学设计:

本课可通过在学生课后查找资料的基础上,由学生讲故事的形式和教师讲解深化知识形式,使学生形成某些正确的历史观点。板书:远古时代的传说故事会

几个主要传说: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尧舜禅让、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远古时代的历史,除了考古发掘材料是可靠的以外,古书中保留下来的古代神话与传说也是值得注意的。它虽不完全真实可信,但和可靠的材料相对照,却也能从另一个角度了解远古时代的历史。我们中国人,无论在祖国还是在海外,每当提到炎黄子孙这个充满感情的词的时候,总是心情激动。那么,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尧舜禅让又是怎么一回事?远古时代的一个个传说将帮助我们揭开一个又一个谜底。下面就请同学们讲一讲你所知道的远古时代的一些传说故事。

学生讲故事之后,教师进行启发式讲解,运用问答法。注意讲解:

1、“炎帝与黄帝”一目,叙述了炎帝、黄帝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贡献。这部分内容属于古史传说。由于这些传说见之于古代历史记载,并且经常为人们所引用,教师在这里应引导学生将这部分材料与大汶口文化后期的考古材料结合起来,以加深学生的历史感。炎帝、黄帝、蚩尤是约四千多年前分别居住在我国西方、北方和南方的三个部落联盟的首领,在向我国中部地区发展的过程中,他们发生了冲突,也产生了联系。炎帝和黄帝联合打败蚩尤,以及炎帝和黄帝结成联盟,适应了父系氏族公社后期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发展趋势,奠定了日后华夏族形成的基础,因此黄帝被尊为华夏族的祖先。在这里结合书上的想一想和材料阅读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2、尧舜禹的禅让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讲清它的关键在于:禅让的实质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新的部落联盟首领是

通过部落联盟会议民主推选出来的。第二,被推选出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特权。第三,禹治水成功,说明为群众办事是他的责任和义务。

3、大禹治水的传说可使学生感受到一种可贵的工作精神。还要指出禹身分转变直接关系到中国古代最早的国家——夏朝的建立。补充资料:

1、炎帝与黄帝

炎帝,姜姓,号神农氏,是原来居住在我国西方(今陕西南部岐山一带)的一个部落联盟的首领。黄帝,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是原来居住在我国西北(今陕西北部)的一个部落联盟的首领。蚩尤为九黎部落联盟的首领,九黎原住在我国东南部(今山东、安徽一带)。三个部落联盟逐步向我国中部地区推进。结果是九黎最先进入。当炎帝也推进到我国中部地区时,与九黎遭遇,双方发生冲突,经过长期斗争,九黎得胜。炎帝被迫逃往涿鹿(今河北怀来县或涿鹿县),与早已移居在那里的黄帝联合,共同对抗九黎,这就是“涿鹿之战”。九黎战败,蚩尤在战斗中被杀。九黎的一部分加入了炎、黄两个部落联盟,另一部分南下与苗蛮部落联盟居住在一起。炎帝和黄帝在共同打败九黎后不久,他们之间又在阪泉(今河北怀来县)地方发生了大冲突,这就是“阪泉之战”。最后炎帝被打败,炎帝和黄帝两个部落联盟结成了新的联盟。炎帝、黄帝和部分九黎结成一体定居中原后,共同开发黄河中下游两岸,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

2、尧、舜、禹的禅让

部落联盟设联盟会议,各氏族部落的首领都是该会议的成员。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在部落联盟会议上提出后继人问题,兜(Huāndōu)推荐共工,尧虽不同意,还是让他担任工师之职,以考验其才能,结果不行,大家又才推举舜,说他很能干。于是舜协助尧20年,又代尧摄行政事8年,得到各方面的锻炼。尧死后,舜才正式主持联盟的事务。舜继位后,挑选贤人,治理民事,用禹治水就是其中一项重要措施。舜老的时候,也召集部落联盟会议,禹因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后继人。于是禹代替舜处理联盟事务。17年后舜死,禹正式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尧、舜、禹的禅让,已经可以看出原来老的联盟首领已具有相当大的权力,但最终还得服从联盟会议的决定。因此,当时的禅让制在实质上仍是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课堂练习:指导学生做书上的自我测评题。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课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梦想的重要性,明确少年时期确立梦想应当考虑的问题,知道拉近梦想与现实的距离要付出怎样的努力。[能力目标]

逐步学会调整梦想,使之更加符合时代需要和自身实际;逐步具备努力付诸行动,把梦想变为现实的能力,并能够培养自己为之坚持不懈奋斗的意志。[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梦想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寻找并确立远大志向;认识到实现梦想需要付出努力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感受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民族自豪感,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有梦就有希望 [难点] 努力就有改变 【教法学法】

教法:情景创设、设臵疑问、素材展示。学法:活动讨论、启发讲授、合作探究。【教具与学具】

1、根据课程标准,设计探究问题,精心制作PPT课件。

2、微课《努力,让梦想变为现实!》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型特点】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心灵有约

同学们,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共同探讨有关梦想的话题。(板书:少年有梦)少年时代是一个追梦的时代,每个少年都有自己心中的梦想。那,什么是梦想呢?梦想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望。少年的梦想是人类天真无邪、美丽可爱的愿望。现在我想邀请全班同学跟我一起做一组动作,请大家慢慢地将手臂抬起,手掌朝外,十指交叉,(同学们做的很好)慢慢地向下移至自己胸前。最后,请闭上双眼。请思考:我有梦想吗?我的梦想是什么呢?我要怎么样去实现梦想呢?(15秒后)好,请大家睁开双眼,放松手臂。

同学们,老师少年时代也有梦想,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大家愿意吗?小时候,受父母的影响,很希望长大后能像他们一样当一名受人尊敬的老师。同学们,老师可不好当!我经过刻苦地读书,努力地坚

持终于实现了我成为一名老师的梦想。同学们,你的梦想是什么呢?(学生谈梦想)

二、心灵触摸

(一)模块一:有梦就有希望

1、探究一:走进梦想

师提问:大家都有十分美好的梦想,那梦想对我们的成长有什么重要作用呢?请同学们讨论:如果梦想不能实现,梦想还有意义吗?

(生谈作用:梦想能不断激发我们生命的热情和勇气,让生活更有色彩。编织人生梦想,是青少年时期的重要生命主题。人类需要梦想,有了梦想,才能不断地进步和发展!有梦想,就有希望!)

2、探究二:确立梦想 介绍一位传奇人物:马云。

(1)素材展示,设问:马云说:“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说这句话的马云,他的童年梦想又什么呢?实现了吗?少年时的梦想是什么?实现了吗?梦想要想实现,首先要有明确的什么?(人生目标)通过马云的故事,你认为在确立梦想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总结:

1、要与个人的人生目标紧密相连。(2)素材展示:

大学毕业后的马云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他又有了新的梦想,那就是创办中国第一家商业互联网公司。马云曾对他的团队说:“如果有梦想不行动不坚持,那么梦想就永远只能是梦想”。同学们,马云有没有实现自己的梦想?生:有!那你们知道马云现在拥有多少财富吗? 师:有外国媒体称马云为“紧握时代脉搏的中国云!”这是为什么呢?他紧握时代脉搏,高调做公益,低调做慈善,致力于改善中国的教育、环保、医疗、食品安全等,并凭借自身巨大的影响力造福社会。马云就是“中国梦”的践行者。设问:同学们,什么是中国梦?(生答)

设问:通过马云的故事,我们在树立个人梦想时,还应该注意什么呢?(生答)师总结:要与时代脉搏紧密相连,与中国梦密不可分。同学们无论你的梦想是做一名医生、一名警察、一名老师,还是你想当发明家、科学家,这些都是了不起的梦想,因为这些梦想都表现出了你想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因此你的梦就是----中国梦!PPT展示:(中国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三、心灵体验

(二)模块二:努力就有改变

1、探究三:实现梦想

(1)过渡:在座的同学们,我相信你们就是下一个马云!大家有没有信心?生:有!师:老师要告诉大家:梦想的实现是有难度的喔!我们怎样把梦想变为现实呢?(2)梦想与现实的桥梁 请大家欣赏:(图片展示)

师:当我想把梦想变为现实时,总是存在着鸿沟。同学们,怎么跨跃梦想与现实的鸿沟呢?

生:建一座桥!师:这座桥是什么桥?

师:老师叫它“努力桥”!因为只有努力这座桥才能架起来!师:终于,通过努力,我实现了梦想!

2、过渡:那我们应该怎样去努力呢?请欣赏微课。微课欣赏《努力,让梦想变为现实!》(1)设问:刘伟是如何实现梦想的? 生:努力!师:那如何努力呢?

生:要立志还要坚持,努力也有方法。(2)解读国学精典《格言联璧》 说到努力、立志,我想给大家分享一本书《格言联璧》。《格言联璧》是我国的国学经典之一。国学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着我们中华文明,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

《格言联璧》中有这么一句话,我想请大家读一读: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格言联璧》

释义:志向所趋,没有不能达到的地方,即使是山海尽头,也不能限制。意志所向,没有不能攻破的壁垒,即使是精兵坚甲,也不能抵抗。

3、师生共同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一阶段地学习我们明白了:要通过努力才能实现梦想,那如何去努力呢?师生:要立志、要坚持、要有努力的方法。

四、心灵彩虹

制订努力计划:

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会为实现梦想付出怎样的努力呢?请制订出你的努力计划:

1、未来三年里,我最大的梦想

2、为了实现梦想,我需要培养的品质

3、我需要做的准备

4、我目前可以开始的具体行动 【课堂小结】

同学们,少年应有梦,因为有梦就有希望,努力就有改变!

(板书)让我们在梦想与现实之间架起努力的桥梁,努力让梦想变为现实!(板书)

最后,请全体起立,大声朗诵这段话:“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中学时代,我们充满朝气、富有活力,我们怀揣梦想,从这里起航!同学们,通过今天的交流,老师相信:你们的未来不是梦!同学们,再见!(播放歌曲《我的未来不是梦》结束本课。)【板书设计】 少年有梦 【布置作业】

演讲辞(300字内)《我的未来不是梦!》 【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长江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生字词。

2、品味本文感情浓郁的语言特色。

3、学习本文昂扬向上的风格,培养乐观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抒发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本文的学习感受文中长江的形象,体会作者对祖国、对时代的赞美。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郭风,原名郭嘉桂,回族,祖籍福建莆田,1917年出生。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散文、散文诗和儿童文学的创作事业,迄今已结集出版作品50多部。他早期的作品质朴清新、饶有天趣,贮满诗情画意,是风景画家、风俗画家与抒情诗人才能的神奇统一。

本文写于1961年,此时社会主义新中国刚刚诞生不久,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祖国的建设蒸蒸日上,作者满怀对祖国的热爱以饱满的热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这个时期也是新中国面临的一个特殊时期(三年自然灾害),作者希望全国人民能够团结一心战胜困难,看到祖国美好的明天。

(三)、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2、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2)、齐读全文或指名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3、引导学生划分文章结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读试划分课文结构,教师引导归纳:

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描写长江很早就醒过来了。

第二部分(3-7)自然段,抒发对长江的赞美之情。

第三部分(8)自然段,呼应开头,点明主旨。

(四)互动学习:合作 探究

讨论

互动1:作者描写长江问什么选取长江的黎明,这里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长江的黎明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吗?

明确:这里作者用了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这里的黎明象征的是祖国的新气象,象征的是祖国美好的明天。这里的黎明就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象了。

互动2:本文的作者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来描写长江的?你能从文中找出表达作者心情的句子或词语吗?

明确:见课本

互动3:作者的心情是“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这一点作者在文中反复说到,为什么作者又一再强调长江是“古老的”,这和“青春”不矛盾吗?

明确:千百年来长江奔流不息,养育了无数中华儿女,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所以它是“古老的”。古老的长江在经历的岁月的洗礼后,如今在新时代光辉的照耀下,看到了祖国的蓬勃发展,所以心情才“书场”“欢愉”,强调长江是“古老的”也是为了说明长江“旧貌换新颜”祖国“旧貌换新颜”。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后发言,教师引导,师生共同梳理归纳

(五)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1、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梳理文章的语言特点:

(1)、既有诗歌的精练又有散文的舒放。

(2)、注重长短句的交错运用,词语参差错落,读来抑扬顿挫,优美动听。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诵。

小组内选出代表在班内交流,教师评价,鼓励优秀。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课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积累写字经验,积累两个新部首,了解形声字声旁表音的特点,继续培养查字典和写字之前分析字形字义的习惯。

2.自读古诗《惠崇春江晓景》和成语故事《胸有成竹》,体会画的魅力,练习查字典。3.学写留言条。【教学重难点】

1.了解形声字声旁表音的特点。2.学写留言条。【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字、词、句训练使学生能正确、工整地书写,并积累句子和两个新部首。

2.学习形声字的知识,了解形声字声旁表音的特点。3.读读背背《惠崇春江晓景》 【教学过程】

一、描描写写,学习规范汉字。

1.让学生边描边仔细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2.练习写一写,老师巡视指导。3.展示作品,并评价。

二、比比看看,分类积累汉字

1.说一说带有“火”字旁、“皿”字底的字。2.给找出的字组词。

3.在课本上填写带有“火”字旁、“皿”字底的字。

三、比比读读,了解汉字特点

1.引导学生比较每组左右两个字,再猜一猜右边的字该怎么读。2.让学生边读边比较,并说说自己的发现。(出示课件1)“成——城”中“成”是表示“城”这个字的读音的。3.组词。

4.让学生仿照例子,自己说说几个类似的形声字。如:龙笼永泳

5.小结:像这样的字还有很多,我们以后可以运用形声字声旁表音的特点来认识更多的字。

四、读读想想,仿写通顺句子

1.出示例句,让学生反复读。(出示课件2:课本例句)2.让学生模仿造句:

(1)用“要是„„那多好啊”的句式表达自己的愿望。(2)在前面加“某某心想”。(3)描写某某心想的神情。3.把自己说的句子填写在课本上。4.读一读,抄一抄。五读读背背,积累经典古诗

1.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有关苏轼及《惠崇春江晓景》的知识。2.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准确朗读古诗。(出示课件3:古诗《惠崇春江晓景》原文)3.边读边观察图理解诗意。4.指导有感情朗读古诗。5.配乐反复诵读。6.自己试着背诵。7.指名背、齐背。【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比一比,读一读,再组词。成()元()合()几()城()远()盒()饥()

二、照样子,写句子。

例:大雨过后,湖里的荷花更鲜艳了。

1.,更。

2.,更。

三、阅读短文。

春天的田野真美啊!柳树发芽了。桃树开了花。青青的小草悄悄地从泥土里钻出来,地上像插遍了密密的松针。金黄的油菜花,引得蜜蜂来回地飞舞。这是多么美妙的一幅画呀 1.这段话主要写了()的景色。2.这段话中表示颜色的词有()3.把这段话中比喻的句子用曲线画出来。参考答案:

一、成功城市一元远近合作小盒几个饥饿

二、1.大风一吹,小树弯腰更厉害了。

2.太阳一照,树叶更亮了。

三、1.春天田野 2.青青金黄 3.青青的小草悄悄地从泥土里钻出来,地上像插遍了密密的松针。【板书设计】 成城合盒青清何荷 胡湖里理几饥元远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自读成语故事《胸有成竹》。2.练习查字典 3.学写留言条。

4.培养写字之前分析字形字义的习惯。【教学过程】

一、读读说说,理解古诗寓意 1.预习检测。

2.自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3.再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胸有成竹”的寓意。4.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类似“胸有成竹”的事情。5.说说自己积累的成语。6.练习复述《胸有成竹》。7.指名复述。

二、查查记记,锻炼查字能力

1.用学过的方法练习查六个字,记下拼音。2.小组内交流,不会的问同学。3.教师检查,指导。

三、实际应用,学会写下留言。1.巧设情景,导入新课。

我们的好朋友丁丁正在积极准备才艺展示,下午一放学他就准备到公园去画画,可是妈妈却不在家,怎么办呢?你能帮他想个办法吗?(生:打电话、写留言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写留言条。(板书:留言条)2.出示留言条,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说说书写时的格式和内容。3.老师总结。写留言条时应注意:

(1)给谁留言:在第一行顶格写,然后点上冒号。(2)留什么言:另起一行空两格写留言的内容。

(3)谁留的言:在留言条的右下角写留言人的姓名和留言的日期。4.小组合作,练习写留言条。

(1)小组合作,创设情景,练习写留言条。(2)全班交流。比一比哪组创设的情景最好,留言条写得最正确。(3)评选最佳合作小组。

四、分析字形,养成动脑习惯 1.读读“金钥匙”的内容。2.谈谈自己的发现。

3.师小结:丁丁、冬冬告诉我们写字之前要先分析字形字义然后再写,这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其实我们中国的汉字类型很多,但是无论哪一种汉字,我们只要先分析字形,体会字义,然后再写,就一定能学好汉字。

4.编顺口溜督促学生养成习惯。

如:动笔前,想一想,这个字,什么样。【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背一背《惠崇春江晓景》。

二、把《胸有成竹》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三、冬冬下午放学后要去同学家玩,请你替他给妈妈写张留言条。【板书设计】

给谁留言:第一行顶格写。

留言条留什么言:另起一行空两格写。谁留的言:在右下角写留言人的姓名和日期。【课后反思】

在本单元《语文天地》的教学活动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以下几点:

一、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能有效地激发孩子的发散性思维。语文学科既应该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又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潜能,要努力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为他们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创造广阔的学习体验空间,从中积极挖掘、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发展思维,启发想象,发表个性化看法。

三、交流方法,分享收获。语文天地中有积累知识的能力训练。我先让学生在小组里完成,与小伙伴分享收获的快乐。然后,进行班级交流,孩子们通过倾听别人的发言,明白了积累知识的好处。通过汇报、表扬等形式引导孩子重视阅读与积累。我们发现孩子的阅读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阅读水平也有进步。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一直在与语言文字打交道,只要他们肯多问多记,就能认很多字。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往往能事半功倍!

课后作业

一、根据古诗填空。

竹外桃花,春江水暖。

二、写留言条。

丽丽放学回家后,妈妈还没回家。可是她要去同学家排练节目,怕妈妈回家后看不见她会着急,所以就想写留言条。如果你是丽丽,你会怎样写呢?

三、阅读成语故事。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参考答案:

一、三两枝鸭先知

二、示例: 妈妈:

我去同学张云家排练节目,大约6点回家。她家的电话号码是0322—6437222。丽丽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 篇7

教案序号:1 课题:第1课

鸦片战争的烽烟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鸦片走私对中国的危害,知道林则徐广州禁烟的史实,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知道《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而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拓展和迁移。了解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主要思想及其作用。过程与方法

收集有关毒品及其危害的文字、图片资料。

收集有关虎门销烟的信息,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初步了解香港问题的由来,对比香港被割让与香港回归。

设计“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简表”,学习用表格方式陈述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毒品的危害,树立“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信念。

通过对虎门销烟的了解,认识到林则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学习他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刚正不阿、坦荡无私的品质。

通过对比150多年前香港被割让与1997年香港回归,认识到弱国无外交的道理,感受到祖国今天的强大,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 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教学过程与方法: 【导入新课】:(3分钟)

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节历史课。经过上学期的学习,我们已经对中国古代史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通过复习对上学期的内容进行简单回顾,并由此导入本课: 哪一位同学能将中国封建社会的朝代按顺序排列下来?(秦、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宋、南宋、元、明、清)对于清朝通过电视我们许多同学都非常的熟悉,有哪位同学能将清朝皇帝的世系表排列出来?(表格形式——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清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而且是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它不但经历了中国社会向近代化的转变,而且还遭受了外国殖民者的侵略。因此,学习清朝历史可以让我们更好的来了解中国近代史上那段不堪回首的过去。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是希望同学们能: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从历史中得到借鉴和经验。【讲授新课】:(27分钟)

一、导火索——林则徐虎门销烟:

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①英国的发展:通过向学生简单介绍英国发展状况,让学生了解英国对外扩张的

必然。由于英国最先适应历史的发展潮流,建立了与近代化因素相适应的政治体制——君主立宪制;并进行了产业革命,使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生产。使得英国在19世纪上半期成为头号工业强国。由于机器大生产效率很高,因此大量的工业产品需要倾销,而本国原料也难以满足机器大生产的需求。因此,寻找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成为英国发展迫切需要的条件。

②中英贸易:引导学生回忆上学期讲到的“中英贸易”,以及双方在贸易中所居的地位。从而为“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的原因”做好铺垫。早在乾隆时期英国就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希望可以打开中国巨大的市场。在最早的中英贸易中,英国向中国输入棉花和毛织品,中国则输出茶丝瓷器等。中国的商品在英国很受欢迎,供不应求;而英国的产品却在中国滞销。(问;你知道原因吗?——中国的闭关政策和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决定的。)为了扭转贸易上的逆差,英国商人开始非法向中国输入可以牟取暴力的——鸦片。

2、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启发学生通过讨论、自由发言的形式来了解: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得危害。问:你知道鸦片是什么吗?它有什么危害?英国商人向中国输入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危害?

鸦片俗称大烟,原产于南欧及小亚细亚由罂粟果内乳汁制成,是一种强烈的麻醉剂。早在七八世纪,阿拉伯商人已经将它带入中国,但只为药用,不知吸食。后葡萄牙人曾向中国贩卖过鸦片,但数量有限。

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损害身心健康(吸食者达200多万人、十数省,有官员、绅士、幕僚、兵丁和太监。);吏治败坏,军队战斗力下降;白银大量外流(20年间流失1亿元以上,为流通总额的1/5),造成政府统治危机。鸦片流毒对中国的危害让许多有识之士深感忧虑,他们上书给道光皇帝希望可以禁烟,但并为引起朝廷重视。后林则徐又上书道光帝,道光帝任命他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问:为什么道光皇帝采纳了林则徐的禁烟请求?)

3、林则徐虎门销烟:

通过启发式引导学生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从而让学生认识林则徐,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①林则徐禁烟:

林则徐,福建侯官人。19岁中举人,26岁中进士。他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被史学界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问:林则徐到达广州后采取了哪些禁烟措施和主张?通过这些措施可以看出林则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措施有力:收缴鸦片、严惩贩运、虎门销烟。主张合理;不禁止中外正常贸易。可以看出林则徐禁烟坚定,而且有远见-不盲目排外。②虎门销烟:

引导学生讲述“虎门销烟”的故事。通过讲述激活课堂气氛,并进而指导学生对“虎门销烟”做出正确的评价。时间:1939年6月3—26日(共23天);地点:虎门海滩;鸦片量:110多万公斤;过程:15丈方池、盐卤、石灰、涵洞; 反映:中国百姓——扬眉吐气,外国商人——钦佩。

问:虎门销烟起到了一个什么作用?(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我们该如何评价领导了虎门销烟的林则徐?(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导入鸦片战争:虎门销烟损害了谁的利益?他们会善罢甘休吗?为什么?

二、经过和结果——中英《南京条约》:

1、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经过:

①起因:运用启发式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学生对于原因可以说出:直接原因——虎门销烟;根本原因——保护鸦片贸易。除此之外,还要强调:在同清政府的交往中,英国人发现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及清朝官员的腐败、军队的废弛,因此不远万里发动战争。

②经过:指导学生通过识别历史地图的方法,简单了解鸦片战争的经过,能正确认识鸦片战争的性质和中国战败的原因。

通过看图让学生找出:鸦片战争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40年6月英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战争爆发——1840年8月英舰队北上天津大沽口,英军提出割地、赔款、通商要求(问:英军提出这些要求的目的是什么?——建立侵略据点、满足侵略要求、扩大侵略),道光帝将林则徐撤职查办;第二阶段:1841年1—6月,英军攻占香港岛并订立《广州和约》;第三阶段1841年8月—1842年8月英军从广东海面北上南京,迫使清政府签署《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以中国战败求和签定屈辱的《南京条约》而告结束。讨论:你能说出鸦片战争的性质吗?中国在这场战争中落败的原因是什么?(英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经济落后、政治腐败、武器落后等。)

2、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指导学生通过列表格的形式识记《南京条约》的内容和造成的影响,并了解英国人侵略中国的实质。条款 主要内容 影响 割地 割香港岛给英国 中国的领土完整糟破坏;

成为日后侵略中国的基地 中国社会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赔款 赔款2100万银元 中国人民负担大增;清政府财政吃紧

通商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中国经济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关税 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指出:①香港岛并非香港地区。今天的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司地方一区和新界;②1银元=0.72两白银,(2100万银元=1512万两白银)思考:《南京条约》中中国的哪些主权遭到破坏?(领土、关税)中国社会原有的格局被打破,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三、魏源发奋编著《海国图志》:

1、新思想萌发的原因:

随着鸦片战争中国的战败求和以及屈辱和约的签定,中国人心目中的“天朝上国”的迷梦被打破。面对严峻的现实,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开始睁眼看世界。因此,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了探求西方知识、学习西方军事技术以御外侮的新思潮。

2、魏源编著《海国图志》:

指导学生了解魏源,他是新思潮最杰出的代表。

通过设置下列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对《海国图志》的内容和作用有一个深层认识。问:《海国图志》是一部介绍什么的书?你能说出并解释其新思想的精髓是什么吗?你认为“师夷长技”能够“制夷”吗? 【小结】:(5分钟)

鸦片战争的烽烟使中国蒙受了羞辱,中国历史发生了转折。对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危害。问:你能说出有哪些危害吗?(领土完整被破坏、主权受损害、白银外流、市场被强占、资源被掠夺、人民负担日益加重。)当然,我们也要正确认识到鸦片战争在客观上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积极变化。问:你能说一说有哪些积极变化吗?(封建的自然经济解体、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板书设计〗

第1课 鸦片战争的烽烟

一、虎门销烟

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2.林则徐广州禁烟

虎门销烟

二、中英《南京条约》

1.中英鸦片战争

2.中英《南京条约》

割地:香港岛――领土完整遭破坏

赔款:2100万元――增加财政负担

五口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自然经济被解体

关税协定――丧失主权

三、魏源和《海国图志》

“师夷长技以制夷” 【练习】:(5分钟)

一、每课一得:“你知道什么是主权吗?”结合本课内容,通过学生阅读了解:何谓“主权”?

二、材料阅读:阅读材料后,结合本课内容,鼓励学生通过讨论解决材料问题。

三、自我测评:答一答: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教学反思:

备课时间:9月4日

教案序号: 2 课题:第2课

劫难中的抗争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沙俄割占中国东北、西北领土以及太平军痛打洋枪队、左宗棠收复新疆等基本史实。

在“清朝疆域图”上填充俄国割占中国北方领土的情况且结合教材中的地图、图表讲解有关史实,掌握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收集、整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有关资料,叙述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史实,说出圆明园残迹留给我们的启示。

收集太平军的故事和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史料,提高收集

历史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课前查找与本课内容有关的资料,通过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式,共同解决问题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学会合作交流和共同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本课四目内容的学习,认识列强的侵略扩张是人类文明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而中国人民面对侵略是英勇不屈的,从而培养爱国情感以及保护国家文物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再现史实,体现“哪里有侵略,哪里就有反抗”的理念。

难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其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 教学过程与方法: 【导入新课】:(3分钟)

通过复习提问上节课的重点知识导入本节课。复习:《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导入:鸦片战争后,列强从中国获得了许多权益,但他们并没有就此满足,中国的劫难仍在延续。【讲授新课】:(27分钟)

二、劫难——第二次鸦片战争:

首先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内容并讨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目的。让学生认识英法侵略者的丑恶嘴脸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性质。从而得出以下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国侵略者不满足既得利益,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侵略权益而发动的又一次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它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性质是一样的。

另外,让学生找一下两次鸦片战争的不同处: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动者是英法联军。

1、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⑴战争经过:指导学生通过辨析历史地图的方法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简单经过。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清线索,沿两条时间线索展开:

①1856年,联军炮轰广州,战争正式开始。——1858年,联军北上天津,清政府与其签订《天津条约》。——1859年,英法联军借口换约闯入大沽口,被清军击退。

②1860年联军借换约受阻出兵,攻占大沽、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与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

⑵火烧圆明园: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史实。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这段惨痛的历史认清:英法侵略者的强盗嘴脸;另外一方面结合小字部分,让学生认清近代中国遭受列强欺辱的重要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所以,通过以下层层递进式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本目的学习。

问题:①圆明园是一座什么样的园林?(清代皇家园林,历经康熙到咸丰六代皇帝的修建。由圆明、万春、长春三园组成,以中国宫殿建筑为主,并仿江南四大名园和欧式建筑,园内收藏甚巨,被称为“万园之园”。)②侵略者对它进行了怎样的抢掠?(学生通过小字了解。)

③为什么说圆明园的被毁是人类文明的一次浩劫?(圆明园集中外建筑、园林艺

术之大成,有“万园之园”的美誉。圆明园内藏有珍宝文物和历代珍贵典籍,是人类文化宝库之一。)

④面对侵略者的野兽行为,清朝统治者又如何对待?(咸丰帝逃到承德,奕忻与英法签订了《北京条约》)

⑤通过“火烧圆明园”这个历史事件,你认为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英法侵略者的强盗嘴脸;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对于以上问题的解决,先让学生读书了解史实过程,然后采用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通过讨论来阐述自己的看法,并对学生看法给予正确评价。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培养学生敢于阐述自己想法的勇气和能力。强调:《北京条约》的签订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的标志。

2、沙俄趁火打劫:

指导学生掌握“列表法”、“识别历史地图法”,来充分强调沙俄的趁火打劫。对此:

首先,借助《俄国割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让学生回忆历史上中俄之间一个平等的边界条约及其简单内容,以此来为沙俄侵占中国领土提供历史依据。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是《尼布楚条约》,它规定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的广大领土都是中国的。

其次,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由于清政府既要面对英法侵略,又要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从而使沙俄在北方有可乘之机,对中国西北和东北的领土进行了大肆的蚕食。

然后,要求学生通过读书找出:“沙俄通过什么办法蚕食中国的土地”?采取先武力强占,然后通过威胁恫吓手段迫使清政府签约的方法。

最后,让学生对照《俄国割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和《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领土表》来了解沙俄割占了中国哪些领土?面积有多大?割占领土共计150多万平方千米。相当于中国现有面积的5/32;相当于

谈一谈:针对沙俄割占中国领土的史实,谈一谈你的想法。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殖民者的侵略性,也进一步体会国家软弱的危害性。面对着深重的劫难,中国人民也在进行着不断的抗争。

二、抗争——太平天国起义和左宗棠收复新疆:

1、太平军痛打洋枪队:

面对着外来侵略日盛和清政府的日益腐败,1851年,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爆发了洪秀全领导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指出: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农民起义肩负着反封建和反侵略双重任务。起义军迅速攻占南京并建制,建太平天国,号太平军。面对日益壮大的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勾结洋人组成了“洋枪队”。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太平军痛打洋枪队”的史实。总结:地点——上海及其附近青浦、太仓,浙江慈溪;战果——缴获了大量武器,破敌营30多座,活捉副领队,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影响——长了中国人的志气,灭了侵略者的威风。

2、左宗棠收复新疆:

⑴背景:要让学生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并没有因战事结束而得到安宁。相反,侵略者的野心进一步大增,开始纷纷将魔爪深入中国边疆地区。对此: 首先,让学生了解当时的边疆危机,特别是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找出:当时的新疆地区面临哪些危机?。地区 危机

东南边疆: 日美侵略台湾; 西南地区: 英国非法入侵西藏;

西北地区: 浩罕汗国阿古柏入侵新疆;俄英支持阿古柏;俄国出兵侵占新疆。然后,通过一系列的思考题让学生了解新疆重要的历史地位。思考:①新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千米?蕴藏哪些重要的矿产资源?(160多万平方千米;有煤、石油、天然气)②为什么侵略者会将侵略的矛头对准新疆地区?(侵占中国的土地,掠夺丰富的矿产资源。)

最后,读书了解清政府对此的态度——举棋不定。左宗棠主张坚决收复新疆。让学生找出左宗棠此举的理由:新疆乃中国西北大门,若失则塞外无险可守,塞内险象环生。

⑵经过:对“左宗棠收复新疆”通过两个步骤让学生了解史实。

第一步:军事上,消灭阿古柏,收复新疆大部分。对此,通过以下几个问题进行:①左宗棠采取什么样的战术打败了阿古柏?(“缓进急战”)②收复新疆大部分以后,左宗棠又采取了什么措施?(整军备战,准备进军伊犁。)

第二步:以军事为后盾,通过曾纪泽的外交谈判收回伊犁,从而完成整个新疆的收复。对此,通过也以下几个问题进行:①谈判伊始,俄国的态度怎样?(态度蛮横)②为什么后来俄国转变了态度,归还了伊犁?(左宗棠以武力做后盾,而且誓死收复伊犁——“抬棺出征”)③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④后来清政府有采纳了左宗棠的什么建议?有何意义?(1884年在新疆设行省。进一步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理和防务。)

⑶意义:指导学生结合课文自己归纳出“左宗棠收复新疆” 的意义,并对左宗棠进行一个正确的评价。左宗棠收复新疆保卫了中国的西北边疆,遏止了侵略者的进一步扩张,有效的维护了中国领土不受侵犯。议一议:如何正确评价左宗棠? 【小结】:(3分钟)

鸦片战争后,侵略者并没有因《南京条约》的签订而停止侵略中国,清王朝也并没有因割地赔款而获得安宁,相反侵略者得寸进尺。问:①侵略者又发动的一场战争叫什么?结束的标志是什么?(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北京条约〉)②沙俄也趁火打劫,割占了中国哪些地区的多少领土?(东北、西北;共计150多万平方千米)③中国人民面对侵略采取了哪些抗争?(太平军痛击洋枪队;左宗棠收复新疆)④收复新疆的是清朝哪一位爱国将领?(左宗棠)

谈一谈:学习了本节课,你有什么感受? 〖板书设计〗

第2课 劫难中的抗争

劫难: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

沙俄趁火打劫(割占中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抗争:太平军痛打洋枪队

左宗棠收复新疆 【练习】:(10分钟)

一、每课一得:

通过学生阅读了解:哪一些东西可以称之为“文物”?

二、材料阅读:

阅读材料后,结合本课内容,鼓励学生通过讨论解决材料问题。

三、自我测评:

英法联军

火烧圆明园 左宗棠

痛击洋枪队 林则徐

收复新疆 太平军

虎门销烟

四、活动建议:

将本课的活动建议作为课后作业,也作为本学期第一次能力作业。

教学

备课时间:9月7日

教案序号:3 课题:第3课

甲午中日战争

课型:多媒体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简单经过、黄海海战、邓世昌、马关条约、列强瓜分中国狂朝的概况等基础知识;从战争经过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说出马关条约给中国造成的影响。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运用列举、图示等方法,去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全过程;通过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等爱国将领的主要事迹及分析相关史实,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进而掌握如何透过事物的表面看其本质的基本方法;同时,通过分析、对比等方式来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要对外扩张而一手挑起来的;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瓜分狂潮使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 如何理解《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教学过程与方法: 【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提问简单复习上节课讲到的内容,并导入本节课。

复习:①火烧圆明园是在哪次侵略战争中发生的?是哪几个国家制造了这一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

②哪个国家趁火打劫,割占了中国多少领土?(沙俄;共计150多万平方千米)③收复新疆的是清朝哪一位爱国将领?左宗棠)

教师导入: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在古代一直是友好邻邦。但近代以来,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后,日本政府制定了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并将其定为基本国策,由此积极对外扩张,先后侵略其近邻:中国的台湾和朝鲜,迫使朝鲜签订《江华条约》。1894年,又寻找借口,挑起了中日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这场战争对两国历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讲授新课】:(27分钟)

一、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

1、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通过援引材料、列图表的方式向学生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首先,展示援引材料:“全皇国为一大城,则若虾夷(北海道)、吕宋、台湾、满清、朝鲜、皆皇国之屏藩也。虾夷业已从事开拓,满清可交,朝鲜可伐,吕宋、台湾可唾手而得矣。” 这段材料反映了日本的意图和野心是什么?让学生了解:日本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以后,确立的国策和发展方向。从而让学生理解:甲午中日战争并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而是日本政府蓄谋已久的。然后,利用多媒体图表的方式向学生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指出: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长期以来推行对外扩张政策和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

2、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 由于“黄海海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一役,因此不可能突兀的讲述“黄海海战”。为了让学生对整个历史事件有完整的了解,所以,我通过多媒体展示的方式将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简单的连贯起来。当然,要重点强调“黄海海战”。

演示如下:

仓促应战 希望停调

避战自保

3、黄海海战:

作为甲午中日战争中最为关键的一役,要让学生掌握以下几方面: ① 掌握海战的大体经过:通过多媒体再现当时的场面 图片,让学生对战役经过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展示:《黄海海战图》、《致远舰》、《吉野舰》、《致远舰部分官兵像》、《邓世昌》等图片帮助学生了解“黄海海战”。②能够通过学过的史实,对邓世昌等抵抗将领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组织学生讨论:邓世昌的举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什么精神?③思考:北洋舰队为什么会全军覆没?指出:黄海海战历时5个小时,日方首先退出战场。但北洋舰队却在李鸿章“避战自保”的方针下,躲进威海卫。从而丧失了黄海制海权,导致了北洋舰队后来全军覆没。据此,让学生来讨论上面的问题。

4、思考: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为什么会失败?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考虑:①从日本方面:蓄谋已久;②从清政府方面:政府的软弱、政策的失当。

二、《马关条约》:

指出: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日方扬言进攻北京。慈禧派李鸿章为全权代表赴日本马关签订了《马关条约》。多媒体演示:《春帆楼》、《李鸿章》、《伊藤博文》、《签约表》。

利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来了解《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它对中国造成的影响。展示如下:

李鸿章————————————-————伊藤博文

指出:《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

三、瓜分中国的狂潮:

由于本目为小字部分不是重点。所以,我准备采取简单直观的演示方法向学生展示“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形势图”。

首先,向学生指出列强瓜分中国的背景:争夺殖民地、半殖民地是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突出特点;《马关条约》也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

然后,通过多媒体出示“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的时局图”。让学生通过读书了解:这幅《时局图》中的熊、狼、蛙、鹰、虎、太阳各表示着哪个国家?并用多媒体展示答案。并且让学生结合课本和图示说一说:这幅《时局图》展示了当时的什么现实状况?它有什么含义?

最后,教师总结后用多媒体展示《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表》,让学生更理性地理解“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并思考:列强瓜分中国会带来什么影响? 国别 割占或租借地 势力范围 德 胶州湾 山东 俄 旅顺、大连 东北

法 广州湾 广东、广西、云南 英 新界、威海卫 长江流域 日 台湾、澎湖列岛 福建 美 门户开放政策 【小结】:(3分钟)

19世纪末期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以及瓜分中国狂潮的出现使中华民族的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救亡图存的探索。【练习】:(5分钟)

一、每课一得:

阅读材料后,组织学生讨论:“甲午战争后中国的巨额赔款对中日两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二、材料阅读:

阅读材料后,结合本课内容,鼓励学生通过讨论解决材料问题。

三、自我测评:

1、邓世昌;

2、让学生制表完成。

四、目标检测:

教学反思:

备课时间:9月10日

教案序号:4 课题:第4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第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说出《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对民族危

机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了解义和团反侵略斗争的史实,对比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认识中华民族危机及全面加深的重要原因,培养学生探究学习、交流合作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由学生主讲、编“顺口溜”、动手设计“历次侵华战争、签订的条约及影响”的知识结构图等形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体现了“活动、民主、自由”的新理念,使学生“乐学”“善学”“会学”“巧学”。

运用图表,比较历次侵华战争,得出中国正在遭到越来越多的国家侵略的史实。比较历次战争签订的条约内容,得出中国人民遭受的灾难越来越深重的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八国联军的暴行给中国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向清政府进行的又一次穷凶极恶的敲诈勒索;处于弱势的中国人民是不畏强暴的,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应勿忘国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难点 《辛丑条约》的影响;如何理解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教学过程与方法: 【导入新课】:(3分钟)首先引导学生复习:近代以来有哪些国家发动过侵略中国的战争?大规模的战争有哪几次?结果怎样?都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英法俄日;三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然后导入新课:历史进入20世纪,中国的主权和国家尊严再一次遭到破坏。八国联军的侵华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丑条约》的签订也使中国人民陷入了苦难的深渊。【讲授新课】:(25分钟)一、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1、八国联军侵华借口——义和团:

首先,对于“八国联军”要让学生进行识记:“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因祸得福,美日依靠)。同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八国联军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他们的借口是什么?”(列强在华掀起瓜分狂潮后,经济、政治和精神上的侵略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其中以义和团运动最具代表性。因此,1900年八国借口义和团运动损害了他们的在华利益,发动了又一次的侵华战争。)

其次,对于“义和团”指导学生通过读书了解以下几个问题即可。①义和团是个什么组织?成员有哪些?(民间秘密组织、农民和手工业者;)②义和团的兴起原因是什么?(清末的阶级矛盾)③义和团的壮大原因是什么?(民族矛盾的激化)④它为什么要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在民族矛盾激化的情况下,被清政府利用。)⑤你认为应当如何看待在当时情况下的“义和团运动”。(它是一支比较松散、落后的团体,可以一时抵抗侵略,但最终要失败;但是,它体现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抵抗的巨大力量。)

2、八国联军侵华过程:

对于八国联军的侵华过程,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册从两个阶段来掌握。

第一阶段:从1900年6月发动战争到廊坊阻击战。侵略军人数:2000多人,西摩尔(英);进攻路线:大沽——天津——廊坊;中国人民的抗击:廊坊、杨村等地阻击战;结果:侵略军狼狈败回天津。

第二阶段:从1900年7月到8月攻陷北京。侵略军人数:2万人;进攻路线:天津——北京;结果:7月攻陷天津,8月攻陷北京;原因:侵略军准备充分,在京各国使馆卫兵和传教士积极配合。中国人民的抗击:义和团和清军围困西什库教堂和外国使馆。

3、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的暴行:

由于此部分为小字,所以,以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学为主。但需要学生掌握三方面:

①北京沦陷后,清朝统治者如何对待?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仓皇外逃西安,并在途中下达了对义和团的斩杀令,希望以此换取与侵略军的和谈。

②义和团的命运如何?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问:还有哪一次农民运动的命运和它相似?——太平天国运动;)

③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的暴行。对此教师首先指出:联军在攻陷北京后,在中南海设联军司令部,对北京实行各国分区占领,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天。然后指导学生在读书后找出:联军在北京犯下了哪些罪行?(从烧、杀、抢、掠几方面来引导学生。)

二、《辛丑条约》:

1、《辛丑条约》的签订:

要求学生掌握:条约签订的时间、代表和意义。(1901年9月;清政府全权大臣李鸿章与英俄德法美日意奥等国;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最终结果,而且条约的内容和影响都是空前绝后的。)

2、《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作为课文的重点和难点,采用列表格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同时训练学生列表格的能力。因此采用以下两个表格: ①《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条款 内容 影响

赔款 4.5亿两白银,本息共计9.8亿两,39年还清。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增加了人民的负担,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圈地 划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在内居住,各国派兵保护。在使馆区的监控下,清政府的内政外交完全处于洋人的控制之下。

打击人民反抗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中国人民受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清王朝成为洋人的朝廷。

军事 拆毁军事防线,允许列强派兵驻扎沿线要地。中国在军事上也失去自主权。指出:《辛丑条约》的签订影响深远。虽然这一条约没有割让领土、开放通商口岸等条款,但却提出设立军事据点和占领区等,表明这一时期帝国主义侵华的新特点,帝国主义全面掠夺的本质也暴露无遗,清王朝完全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这一条约的签订,也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②比较:《辛丑条约》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签订

国家 中与俄英法美日意德奥等国 中英 中日

赔款 4.5亿两白银,本息共计9.8亿两,2100万银元 2亿两白银

土地 划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区 割占香港岛 割占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 其他 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拆毁军事防线,允许列强派兵驻扎沿线要地。五口通商(沪厦福宁广)、协商进出口货物税款; 通商(沙市、重庆、苏、杭);

在通商口岸设厂

影响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主权开始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大大加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总结:无论是从政治、经济,还是军事和外交上,《辛丑条约》对中国的损害较之以前的不平等条约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思考、讨论:“为什么说《辛丑条约》后,清政府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小结】:(3分钟)

进入20世纪后,新世纪的曙光并没有给中国人民带来丝毫喜悦,相反,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古老的中华民族陷入灾难的深渊,虽然有义和团和部分清军的抵抗,但由于封建制度落后于资本主义制度、清政府的腐败等原因,这种弱势中的反抗还是失败了,清王朝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代理人。中国怎样才能不受外辱?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已开始在积极的搜寻救国之路。〖板书设计〗

第4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借口

义和团运动

过程

廊坊、杨村阻击战

围攻外国使馆、教堂

暴行

结果

《辛丑条约》1901年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练习】:(9分钟)

一、每课一得:

让学生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定义。

二、材料阅读:

阅读材料后回答问题:《时局图》;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社会状况;《辛丑条约》。

三、自我测评:

条约名称 签订国家 割占领土 赔款数目 《南京条约》 中英 香港岛 2100万银元

《马关条约》 中日 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 2亿两白银 《辛丑条约》 中俄英法美日意德奥等国

4.5亿两白银

四、目标检测:

教学反思:

备课时间:9月15日

教案序号:5 课题:第5课

画地图 讲历史――学习与探究之一

课型:活动课

〖活动说明〗

本课的活动内容是“画地图,讲历史”,重点是学习绘制历史地图的基本方法和利用地图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既需要具有历史、地理、美术和文学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又需要动手、动口、动脑,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比较分析、实际操作、语言表达等多方面能力的理想途径。〖活动目标〗

1.通过学习绘制“鸦片战争前清朝疆域图”,了解绘制历史地图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2.通过观察、分析所绘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了解西方列强一步步入侵中国的基本状况和近代中国领土疆域的大致变化情况,培养运用地图信息分析、比较、归纳历史问题和表达历史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

3.通过这一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激活学生在各科学习中的存储,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尝试相关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性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

1.下发有关绘制历史地图方法的资料,对学生进行课前培训。

2.班级学生自然分组,分成四个组。

3.设计本次活动的子课题,各组抽签决定自己的活动主题。

4.设计活动说明,并在一周前发给学生,为这次的活动提供指导。

5.为学生提供适合的网站和书籍,指导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查阅自己需要的材料。

6.选出一名主持人,八名评委;设计并下发课堂评价表。

7.设计“学生活动过程心理体验问卷”调查表。

学生准备

1.熟悉教科书中有关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课文和地图。

2.识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鸦片战争前清朝疆域图”、香港地图。

3.搜集并阅读有关介绍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知识读物,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

4.搜集有关香港回归的历史资料。

5.准备一张较大的纸和三四支颜色不同的笔,绘制地图。〖活动过程〗

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将这次活动课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活动总动员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交代活动探究课的内容。

二、下发教师设计的“活动说明”,“互评自评统计表”,学生讨论,提出自己的建议。看看有没有更感兴趣的子课题和更合理的评价方式。

教师设计的“活动说明”如下:“画地图讲历史”活动说明

我们在历史学习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地理名词。从一般意义上来说,这些名词也就是个代号,并没有多大的意义。但这些词一旦和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就拥有了非同寻常的内涵。这名字可能因为繁荣、强盛、恢弘使人倍感振奋,也可

能因为被占领、被屠杀、被焚烧而感到屈辱和心痛。今天我们就自己动手,集小组的智慧,汇班级的资源,绘制一张“鸦片战争前清朝疆域图”,并根据以前学过的内容,通过城市的变迁,说一说19世纪40年代以后在西方列强侵略下,中国主权受损、山河支离破碎的情况。

活动主题

画地图,讲历史

子课题:

1.辉煌与沧桑――历史名城南京。

2.领土的沦丧。

3.不屈的民族。

4.归来吧,香港。〖活动准备〗

1.熟悉教科书中有关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课文和地图。

2.识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鸦片战争前清朝疆域图,香港政区图。

3.搜集并阅读有关介绍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知识读物,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

各组根据抽签情况分别完成以下任务:

1.在地图上标注南京,搜集有关南京的资料,展示南京历史上的辉煌与近代的屈辱。

2.根据课文中介绍的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内容,在地图上标注沙俄强占中国领土的大致地理位置和主要条约的名称;在地图上分别标出历次侵略战争后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谈一谈外国侵略者是如何从沿海向内地渗透,逐步加深中国的危机的。

3.标出在侵略战争中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地点和爱国官兵英勇抵抗的地点,介绍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英雄事迹。

4.绘制香港地图,根据《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在图上标注每次条约中割让的部分,搜集香港回归的有关资料,介绍香港的回归历程。

成果展示

将本组搜集的材料汇集到一起,最后形成汇报文本,向全班同学展示。

分组,每组选组长1人,抽签决定本组的研究课题。

组长进行本组人事安排。汇报人1人,评委2人,资料搜集者5人,资料汇总2人。

各组讨论本组活动方式,预计将遇到的困难,提出问题并解决。

各组如有解决不了的困难就提出来,全班同学群策群力,共同解决,为其他组出谋划策。

教师指导

1.“辉煌与沧桑”小组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南京的发展史。在他们的活动主题下又可分为两个活动板块:一是南京的辉煌。可以从南京的兴起开始入手,结合南京的地理位置谈南京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如六朝古都、历史名人、文化的兴盛等。二是南京的屈辱,选择南京历史上最屈辱的一幕。如《南京条约》、南京大屠杀等。突出一个主题,即从南京的历史看中国的兴衰。通过搜集整理材料的过程使学生学会思考,让他们在众多的资料中捕捉历史发展的主线索,也可

通过导游或演讲的方式来进行。

2.“领土的沦丧”小组。这一组的活动主题是:近代中国是如何一步步丧失主权、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从各个不平等条约入手,可用小组竞赛或其他方式,可由其他同学谈条约的内容,小组成员在地图上标注,逐步显示外国侵略势力一步步由沿海渗透到内地,民族危机逐步加深,并通过这一过程使大家明确中国近代没落的原因。需要注意的是,要充分利用地图,逐步分析这些开放口岸的地理位置及政治、经济意义,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读取有用的历史信息,懂得历史的发展要依托一定的地理环境,培养运用地图信息分析、比较、归纳历史问题和表达历史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由于这一小组的内容庞杂,所以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合理的分工合作,让他们在众多的材料中捕捉有用的信息。通过详实的文献资料,通过对资料的搜集与重新整合,用自己的视角探索一段衰败屈辱的历史。

3.“不屈的民族”小组。这一组的活动主题是通过介绍在外国侵略过程中中国人民自发的反抗所展示出的中华民族不屈的民族精神。可搜集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自发的反抗外来侵略的事迹。在地图上标注地点,详细介绍其中一或二件英雄事迹。最后要指出,这种反抗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行为,而是群众性的、大规模的。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也可以用小品表演的方式。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感受中国人民敢于反抗侵略的英雄气概和强烈的爱国精神。而清政府的妥协屈服、丧权辱国,进一步证实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败。同时通过搜集和组织材料的过程,使学生强化搜集、组织、处理材料的能力,并加强协调合作。

4.“归来吧,游子”小组。他们的任务是通过香港的主权所有、无奈的离去、百年回归反映中国从衰落到重新兴起的艰难里程。通过这一组的活动,使学生深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感受如今祖国的强大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并认识到祖国的强大和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从而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整个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利用搜集到的历史资料与相关的史实,进行归纳概括,同时还能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历史和现实之间的必然联系,更让学生意识到分工合作、共同探讨的必要。

第二课时:成果展示

1.每组活动时间限制在6分钟,预计共25分钟。

2.各组代表在主持人的安排下分别汇报本组的研究成果。除充分运用自己绘制的地图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本组搜集到地图上无法展示的但有利于说明本组观点的材料展示出来。汇报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如小品表演、导游、辩论会、演讲等形式。

3.课堂评价。

下发“小组自评互评统计表”。

教学反思:

备课时间:9月20日

教案序号: 6 课题:第6课

近代工业的兴起 课型:多媒体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列举洋务派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以及对近代交通和通讯事业发展史的了解,帮助学生体验在深重的民族危机中中国近代化起步的艰难。○2通过对洋务派代表人物李鸿章、民族实业家张謇和民族科技精英詹天佑等历史人物的了解,逐步培养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我国近代工业兴起的艰难历程,感受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形成振兴祖国、自强自立的民族认同感。学习张謇和詹天佑施己惭长、报效国家的爱国操行,树立勤奋学习、振兴中华的远大志向。教学重点:从“‘自强’到‘求富’”、“状元实业家”是本课的主要内容,可重点介绍。

教学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教学过程与方法: 【导入新课】:(3分钟)

首先引导学生复习第一单元学过的知识:

①近代以来有哪些国家发动过侵略中国的战争?(英俄德法美日意奥)

②大规模的战争有哪几次?结果怎样?(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以中国的失败告终。)③都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然后导入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的劫难,使得许多有识之士开始寻求中国的变革。而随着近代工业的兴起,中国的资本主义开始产生和发展起来,这为维新派实行变法革新,革命派实施武装斗争、推翻帝制,先进知识分子掀起“新文化运动”提供了经济基础,起到了决定作用。【讲授新课】:(28分钟)

板书设计展示:

一、洋务派——从“自强”到“求富”(重点):

1、洋务派及洋务运动的概念: 首先,要让学生知道洋务派及洋务运动出现的原因。指出: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封建统治阶级的内部发生了分化。一些进步官员逐渐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治国措施必须加以革新,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长技”,才能挽救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

然后,多媒体展示《洋务运动兴起表》,让学生通过读书填表。

洋务运动的兴起 代表

人物 中央官员 恭亲王——奕忻

地方官员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

主张 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和练兵方法,建设近代化国防。时间 19世纪60——90年代 口号 “师夷长技”

目的 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和练兵方法、建设近代化国防、维护满清王潮统治。(本质)

注:多媒体展示代表人物的画像。

2、洋务运动的内容:

对于洋务运动的内容,通过两个时期——早期、后期,来进行介绍。为了更好的加深学生的理解,因此,多媒体出示表格引导学生读书后来完成。展示:《洋务运动发展过程表》。注:多媒体展示相关材料图片。

早期 后期

口号 “自强” “求富”

行动 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筹建新式陆海军 创办民用工业 表现 ①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江南制造总局。②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成立福州船政局。

③筹建了北洋、南洋和附件三支海军。①李鸿章创办了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企业;

②张之洞创办湖北织布官局和汉阳铁厂等企业。

二、洋务派——轮船、铁路与电报业的出现:

1、轮船、铁路与电报业的出现: 指出:通过《洋务运动发展过程表》,我们不难发现正是由于军事工业的兴建带动了民用工业的发展,这一时期发展最为迅速和突出的民用部门是:交通和通讯事业。

多媒体展示:《洋务运动中民用工业发展表》,指导学生通过读书归纳完成。注:多媒体展示相关材料图片。

兴起原因 时间 企业名称 创办人 地点 作用

配合军事工业的发展需要 1872年 轮船招商局 李鸿章 上海 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实力扩张

1880年 电报局 李鸿章 天津

1893年 唐胥铁路

唐山

2、洋务运动的地位和作用(难点):

由于这一内容是本科的难点,而且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理解难度较大。因此,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洋务运动能使中国自强、求富吗?”然后,联系前面相关的知识,鼓励学生进行讨论。最后,通过列表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归纳和理解。多媒体展示:《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消极作用 洋务运动这种革新是基于统治阶层内部的,只是统治阶层为了巩固自身地位而采取的,故而是很不彻底的,很保守的。其“自强”和“求富”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军队的战斗力,以便更好的镇压人民的反抗、抵御外国侵略,使统治得以巩固。

积极作用 它对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促其形成、发展的作用。在洋务运动的带动下,中国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出现并壮大,军队战斗力大大加强。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侵略势力的经济入侵。而且代表着新生产力的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客观上瓦解了封建生产关系;同时,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也开始传播,因此洋务运动间接的推进了中国革命。

三、爱国知识分子——状元实业家(重点):

1、代表人物——张謇:

首先,介绍爱国知识分子创设实业的背景。提出问题:哪一个不平等条约首先提出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内地设厂?(《马关条约》)指出: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资本直接在中国内地设厂开矿,进行经济掠夺。为了抗拒外国资本入侵,为了解决国家的危难和富国强民,以张謇为代表的部分官僚、地主、商人决心自己创办民用事业。

然后,多媒体展示张謇图片,并介绍其相关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个人品德教育。(1894年,清朝的科举状元,放弃仕途,创办大生纱厂。)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评价:“你如何看待张謇放弃仕途,兴办实业?”(以张謇为代表的爱国知识分子,始终站在救国救民斗争的最前列。他们兴办实业以求振兴中华,为此甘愿牺牲个人利益,放弃仕途。这充分体现了他们的爱国精神和民族大义。)

2、爱国实业家兴办实业的艰难: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兴办实业是非常艰难的。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因为他们要遭受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双重压迫。)因此,在中国兴办民族工业是一个异常艰辛曲折的过程,但是我们爱国的民族资本家为了实业救国在夹缝中艰难生存。

如果说以张謇为代表的民族资本家为了民族大义牺牲了个人利益,体现了中国人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那詹天佑则在科技创新上掌了中国人的志气,振奋了民族精神。

四、爱国知识分子——詹天佑与京张铁路:

1、詹天佑:

首先,介绍当时的背景:一直以来,中国各条铁路干线都是由外国人设计并承建的。所以,对于要在从北京到张家口这一特殊地段上修建铁路,外国人认为是十分困难的,而中国人自己修建更是不可能的。多媒体展示一段相关材料:“对京张铁路的臆测”。

然后,多媒体展示:詹天佑的图片和相关资料。让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和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詹天佑”,并说出:詹天佑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不迷信权威、勇于挑战困难、大胆创新设计。)

2、京张铁路:多媒体展示:京张铁路的图片和相关资料。让学生说一说:这条铁路的诞生有什么重要意义?(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小结】:(3分钟)

自洋务运动开展以来,中国开始走上近代化的道路。近代工业的兴起,改变了中国的社会面貌,涌现出了张謇、詹天佑等一批爱国知识分子,中国近代化的道路虽步履维艰,但前途是光明的。【练习】:(6分钟)

一、每课一得:

在进行新课前首先让学生阅读“每课一得”,了解“什么是近代工业”。

二、自我测评:

1、①洋务运动中的军事工业: 兴起原因 时间 企业 名称 创办人 地点 作用 学习西方 先进生产 技术,制造 枪炮,增强

国防力量。1865年 江南制造总局 李鸿章 上海 引进西方先进技 术,增强了国防力

量,培养了近代科 技人才,促成了中 国近代工业兴起。

1866年 福州船政局 左宗棠 福州

②洋务运动的民用工业:

兴起原因 时间 企业名称 创办人 地点 作用

配合军事工业的发展需要 1872年 轮船招商局 李鸿章 上海 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实力扩张

1880年 电报局 李鸿章 天津

1893年 唐胥铁路

唐山

2、①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后发展成为棉纺织企业; ②詹天佑——主持京张铁路。

四、目标检测: 教学反思:

备课时间:9月23日

教案序号:7 课题:第7课

维新变法运动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知道其对近代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

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提高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思考“维新派与洋务派主要思想的异同”等问题i增强阅读和比较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之时,旨在救亡图存,是一场爱国的、进步的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学习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等一代知识分子勇于向先进的国家学习,敢于开拓进取、创新变革的精神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

教学重点: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严复的主要思想,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同时加强阅读、分析;比较等能力的培养,体会维新人士勇于创新变革的精神。

教学难点:如何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与方法: 【导入新课】:(5分钟)

复习:为了挽救国家统治危机,封建地主阶级倡导了一场什么运动?它是否使中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标志是什么?为什么?(洋务运动;否;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洋务运动这种革新是基于统治阶层内部的,只是统治阶层为了巩固自身地位而采取的,故而是很不彻底的,很保守的。因此,它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

导入:指导学生阅读导言后,指出:“维新变法”是以救国为宗旨变法运动。【讲授新课】:(25分钟)教学过程:

动 意图

师:展示光绪帝像。光绪(1871—1908),4岁即位,终身生活在慈禧太后的阴

影中。他经历了中法战争、中日战争的失败,目睹了帝国主义掀起的割地狂潮。生:观察光绪帝像。

师:在内忧外患前,你认为27岁的光绪帝应该怎么办? 生:自由回答老师的问题。师:对学生发言做鼓励性评价。结论:光绪帝不愿做“王国之君”,准备采取积极的措施,挽救国家危亡。引出课题:

一、“变则存、不变则亡”

师:在要不要变法的问题上,当时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

生:由两组学生中选出的代表宣读他们从媒体上找出的两种不同的观点。(课前准备好的)

师:如果你生活在1895年,你会支持哪派观点呢?

生:参照书上75页的材料,分小组进行讨论。后由学生自由发言。(在辩论中加深对康有为、梁启超的思想的理解,感悟和认同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师:总结归纳。

结论:要救亡图存,就必须变法;要变法,就先要变革政治体制为代表的封建制度。

维新派从公车上书开始,然后再成立学会,加大宣传力度,并最终得到光绪帝的支持。

二、百日维新:

从1898年6月到9月的103天内,光绪帝先后颁布了100多条除旧步新的诏令。你认为它新在哪里呢?

生:仔细阅读变法的条文内容。学生逐条分析,得出自己的看法。师:对学生发言做鼓励性评价。例如:“准许官民上书言事”:清制,严禁士民干政。而这里的“民”,则指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开明绅士,让他们取得参政、议政的权利,这有利于打破封建统治思想。

总结:这是一个全面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使中国摆脱贫弱局面的方案。它使当时的中国能融入世界大潮,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与时俱进”。生:体会融入世界大潮的含义,发表见解。

师:这个方案触及了封建顽固派的根本利益,最终导致变法的失败。

三、戊戌政变:

出示图像,简介谭嗣同。生:读《狱中题壁诗》。

师: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封建顽固势力于1898年9月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杀害“戊戌六君子”,废除新政措施。(回忆京师大学堂的前身)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引申提问:你是怎么看待戊戌变法的。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学生自由发言。师:对学生的讲述进行评价。

结论:它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还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图片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情境。在老师的陈述中了解此人,思考问题,为回答做准备。

培养学生从书本、网络等媒体上寻找有效信息的能力。

学生从边疆危机到瓜分狂潮的学习中,已经了解到摆脱民族危机,使国家富强这是大势所趋,是先进的中国人所追求的。它是学生认同的,也是能吸引学生参与、讨论、探究问题的潜在因素。

用自己的理解和语言说出,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和对比能力。也是对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所表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深层理解。

当时的世界主流是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融入世界潮流是大势所趋。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与时俱进。

谭嗣同在刑场上的表现,领略其警醒世人的情怀。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戊戌变法对当时中国的影响,加深对融入世界潮流是大势所趋的认识。

【小结】:(3分钟)

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还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练习】:(6分钟)

1、某一历史网站上展开了关于“百日维新”的大讨论,下面四个观点中最正确的是()

A.变法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

B.变法阻碍了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C.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D.变法巩固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2、历史探谜

一个多世纪前,为了救亡图存,一批有志之士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尽管得到了清朝皇帝的支持,可变法还是失败了,变法为何会失败众说纷纭,你认为造成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三、课堂延伸

有人认为维新变法运动彻底失败了,仅给中国留下了一所京师大学堂;有人认为

这场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起了重要作用,你如何评价维新变法的影响? 教学反思:

备课时间:9月26日

教案序号:8 课题:第8课

辛亥革命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

○2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精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深远,如何通过史实总结出来,这需要运用分析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这些能力对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教学方法:问题情景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归纳列表法 教学过程与方法: 【导入新课】:(5分钟)

复习:①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哪一事件?领导者是谁?(“公车上书”;康有为、梁启超)②谁在宣传维新运动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他的译著是?(严复;《天演论》)③宣布实行变法的清朝皇帝是?(光绪帝)④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因为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极力反对,而当时的整个国家大权正是掌握在他们手中。)

导入: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在他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上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的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讲授新课】:(25分钟)

一、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

1、同盟会创立背景——创立兴中会:

首先,让学生利用课前查找的资料简单介绍一下孙中山,从而对他有一个最初的认识。孙中山,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资产阶级革命家。字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学医。一生致力于资产阶级革命,先后创立兴中会、同盟会;领导发动革命起义;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改组国民党;领导了“二次革命”、护法运动等

然后,讲述孙中山创立“兴中会”的过程、口号,并强调“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1894年上书李鸿章要求改良,未被采纳,于是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立志推翻清朝。

最后,让学生读书后回答:①孙中山为什么要成立同盟会?②同盟会由哪些团体

组成?为了积聚革命力量;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团体组成了同盟会。

2、同盟会成立:提出问题以此指导学生读书: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及其性质。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是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政党。

3、同盟会的革命纲领、目标和旗帜:根据课本中的同盟会政治纲领、目标和旗帜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说一说:如何理解孙中山提出的纲领和三民主义。

二、武昌起义:

1、武昌起义的背景:

简单介绍革命党人领导的武装起义。并指出: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扩大了影响,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同时让学生知道:这次起义的主要力量是向革命的新军。湖北革命党人在新军中占十分之四,赞成革命者达四分之三以上,这样为起义成功准备了条件。

2、武昌起义的经过:

详细介绍起义的经过:1911年9月14日,湖北的二个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召开联席会议,确定在武昌举行武装起义,推举文学社蒋翊武为总指挥,共进会孙武任参谋长,组成起义领导机关。10月9日,因计划暴露,起义机关遭到破坏,革命党人彭楚藩,刘复在等被捕,慷慨就义。工程八营的革命党人于10月10日晚八时半率众起义,打响了武装起义第一枪。

起义胜利以后,革命党人立即建立革命政权,组成了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颁布军政府告示。广大革命群众踊跃参加革命军,武昌起义震动全国。

3、武昌起义的影响: 到11月9日,全国有10多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清朝统治土崩瓦解,危在旦夕。指导学生看地图:武昌—武汉三镇—湖北军政府—全国一半以上省份。

三、中华民国的成立:

1、中华民国的成立:

武昌起义后得到全国的响应,形势表明,建立全国性政府的时机成熟了。大家期望着在海外的革命领袖孙中山的归来。革命军进占南京后,17省代表在南京集会,商议成立全国性政府。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从海外归抵上海,受到各界人士热烈欢迎。12月29日,各省代表推选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提问:中华民国何时成立?成立地点? 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临时约法》其性质如何?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下令定国号为中华民国,以本年为民国元年。孙中山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师:1912年为民国元年,那么1949年为民国多少年?(教师介绍一下,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方法。)民国成立,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被迫下诏退位,清朝统治结束。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从此废除。【小结】:(2分钟)

辛亥革命已经有了九十多年的历史,辛亥革命的先辈们为之奋斗、为之献身的理想,今天已经成为光辉的现实。辛亥革命的先辈们开创的伟大事业,正是由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继续推向前进,以此加强学生情感方面的教育。【练习】:(8分钟)

一、每课一得:

了解“共和制”的概念,说出“共和制”的特点,并能举出现在哪些国家实行的是“共和制”。

二、材料阅读: 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有弹劾总统的权力,参议院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有否定总统决定的权力。可见总统的权力受到法律的约束,而封建君主不受任何限制,君主就是法,谁反抗谁就是违法,君主的权力是高于法律的。

三、自我测评: 时间 主要活动 1894年 创立兴中会

发动广州起义

发动惠州起义 1905年 创立同盟会 1906年 发表三民主义

1906—1911年 革命党人在其影响下发动了多次起义 教学反思:

备课时间:9月28日

教案序号: 9 课题:第9课

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了解他们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以及新文化运动的情况,能以陈独秀等人为榜样,具有勇于创新、不瞿艰难、坚定改革信念、不惜为思想解放运动而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点: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意义。(“五四”前夕的新文化运动,一般被称为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反封建的产物。为了铲除封建社会给人们造成的愚昧、启发理智,上升期的资产阶级需要一个思想上的启蒙运动。(“启蒙”二字也就是启封建之蒙的意思)新文化运动正是中国近代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启蒙、解放运动,为中国社会日后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

教学创意:阅读新文化运动时期有关作者的作品,开展读书报告会,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学习正确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

教学过程与方法: 【导入新课】:(3分钟)

复习提问: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分两步进行:①辛亥革命的成果;(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②辛亥革命的危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使得革命并不彻底。)导入新课:辛亥革命后,虽然中华民国成立,但是民主共和的制度并没有真正实行。北洋军阀在中国的同志,使民主共和成为一句空话。面对混乱的国家形势和

复辟分子掀起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中国思想界爆发了一次空前的浪潮。【讲授新课】:(25分钟)

一、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1、新文化运动产生的背景:

首先,要向学生简单介绍当时的背景,指出:为什么在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时候,中国会出现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辛亥革命以后,中华民国建立,但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成果,民主共和制没有真正实现,在北洋政府的统治下,中国社会仍是一片黑暗。一些先进的知识分于在参照西方国家的经验之后,认为中国也要有一个“文艺复兴”运动,必须在思想文化领域中掀起一场革命,与封建思塑文化进行斗争,以解放人们的思想。

然后,要让学生了解在这场新文化运动中,都有哪些主要的领导者?他们有哪些主要的成就?他们发起这场运动的战场?他们的旗帜?陈独秀——《新青年》;胡适——《文学改良刍义》;鲁迅——新文学巨匠。《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民主、科学。

2、陈独秀与《新青年》:

首先,通过读书让学生找出: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和发起者。新文化运动中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1915年9月,他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这是新文化运动发起的标志。《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改为《新青年》是希望这本杂志如同青少年一样,给社会注入一股新鲜直液,振奋人心,鼓舞人们参与这次的运动。

其次,让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有四点,请同学们看课文,找一找,有哪四点?为什么新文化运动要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提出这两个口号的目的是什么?通过这两个口号可以看出新文化运动具有什么性质?反对专制与愚昧,反对旧道德,反对旧文学和文言文。以及“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是把斗争的矛头对准代表封建专制制度和旧礼教、旧道德的孔子学说,批判为复辟开路的尊孔复古逆流。这里所谓的“民主”,是指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这里所谓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陈独秀认为,迷信和宗教,历史愚弄人民,维护专制,扼杀群众的创造精神。要求得人身自由和思想解放,就必须打破封建迷信和宗教崇拜,而科学和民主则是不可缺少的两件武器。充分体现了新文化运动在前期的性质,它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世界资本主义文化运动的一部分,它冲击了封建思想对人类的束缚,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以及进化论观点为指导,是资本主义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后期新文化运动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宣传马列主义为中心的文化运动。陈独秀、李大钊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

最后,简单介绍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陈独秀,重点强调它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陈独秀提倡在内容上更深入地进行文学革命。他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废除反映旧思想的旧文学,提介平易的反映现实的新文学。他号召打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这里所说的“贵族文学”,即所谓“代圣贤之言”的封建文学。这里所说的“国民文学”,实际上是指反映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文学。由此可见,陈独秀主张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文学改革。

二、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首先,简单介绍胡适其人及其主要思想:胡适(1891年-1962年),初名嗣,学名洪驿,字适之。绩溪县上庄村人。胡适出身于官宦兼茶商之家,父亲胡传曾经担任过台湾的知州和统领。1904年,胡适从故乡前往上海求学,先后就读于梅

溪学堂和中国公学,接触了严复翻译的英国赫胥黎的《天演论》。赴美留学,获文学士学位后,就学于哲学家杜威,深受其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这一段求学生涯对胡适影响甚大。他回忆说:“我的思想受两个人的影响最大:一个是赫胥黎,一个是杜威先生。赫胥黎教我怎样怀疑,教我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杜威先生教我怎样思想,教我处处顾到当前的问题,教我把一切学说理想都看作结论的假设,教我处处顾到思想的结果。”

然后,详细讨论分析胡适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被诩为文学革命“首举义旗的先锋”。1918年他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李大钊等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物。在“五四”文学革命前后,他创作的《尝试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终身大事》为第一个白话散文剧本,“文学革命”的口号是胡适最先提出来的。他还最先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另外,在中国哲学史、思想史的研究与整理方面,在中国古典小说的考证及古史研究方面,胡适都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他一生除获得一个正牌博士外,还获荣誉博士学位多达35个,这是中外罕见的。

三、新文学的巨匠——鲁迅:

首先,以学生自由发言为主,简单整理鲁迅的主要简历。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 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 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然后,指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把反封建的革命内容和新文学的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反映这一成果的作品是《狂人日记》、《孔乙己》和《药》。【小结】:(2分钟)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十分深远,它是中国近代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新文化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落后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自救民的新出路。这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很快席卷了整个中华大地。【练习】:(5分钟)

一、每课一得:

指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

二、材料阅读:

让学生根据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讨论民主与社会对中国的影响。

三、自我测评:

四、目标检测: 教学反思:

备课时间:10月6日

教案序号:10 课题:第10课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第 1课时

教材与学情分析:

1、教材:中国传统的教育与文化事业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位于世界领先地位,到了近代却渐渐落后了。旧式学堂与科举制度不利于对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没有现代的传媒手段,也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成熟,因此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以京师大学堂等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科举制度的废除为标志,中国的教育开始步入近代化;《申报》和商务印书馆给中国社会的文化事业带来了新鲜的、丰富的内容,它们是中国近代传媒的先行者,在传媒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学情:学生对于一些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启发学生思考这些制度措施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京师大学堂的创办、科举制度的废除,简洁地说出中国近代教育发端的基本情况。

○2知道<申报)和商务印书馆,了解它们的特色和意义。

○3通过解答“想一想”和材料阅读题,培养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清末民初教育与文化事业情况的学习,了解中国近代教育与传媒事业正在跟随世界潮流前进和发展,认识到教育改革的必然性,建立大众传播媒体的重要性以及积极影响,从中感受创办者的开拓敬业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知道中国近代教育的发端和早期的大众传播媒体产生的基本史实,了解它们对于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比较真切地感受到这些文化教育事业的变化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认同、学习先驱者们的开拓创业精神。教学过程与方法: 【导入新课】:(3分钟)

中国传统的教育与文化事业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位于世界领先地位,到了近代却渐渐落后了。旧式学堂与科举制度不利于对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没有现代的传媒手段,也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成熟,因此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以京师大学堂等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科举制度的废除为标志,中国的教育开始步入近代化;《申报》和商务印书馆给中国社会的文化事业带来了新鲜的、丰富的内容,它们是中国近代传媒的先行者,在传媒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讲授新课】:(25分钟)

一、京师大学堂的开办:

从三个方面介绍京师大学堂——诞生、地位、影响。

1、诞生。

引导学生回忆“戊戌变法”,指出这是维新派在“戊戌变法”中的内容。京师大学堂是在戊戌变法期间由光绪帝正式下令批准设立的。戊戌变法失败以后,维新派的改革措施几乎全被废除,只有京师大学堂保留了下来。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

2、地位。

让学生来评价“京师大学堂”在当时中国的地位。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建立的高等学府,是全国的最高学府,也是全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3、影响。

开展评一评、议一议的方法,结合现在的教育课程,运用类比的方法总结它的影

响。并举例论证。它所倡导的办学思想和办学原则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废科举,兴学堂:

引导学生回忆科举制确立的过程以及带给社会的影响。隋朝的时候确立,唐朝的时候完善;科举制度的建立,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然后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到了近代科举制却阻碍了社会的发展?科举制度变得十分严密,各种弊端也愈发严重。为了在科举考试中获得好成绩,学生从小就死背经书,练习八股文的写作,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实际能力。八股文这种死板的考试形式,在明初到清末的五百多年里,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使应试者都向酸腐迀拙、不学无术方向发展。舞弊现象也时有发生。(看抄满经文的绸内衣),科举制走入了死胡同。

在时代潮流的影响下,迫于社会的压力,清政府进行了以制订新学制、开办新式学堂、废除科举制度为标志的教育改革。1.新学制的制定——《奏定学堂章程》:

新学制制定的原因。清朝末年,西学东渐的广泛影响以及当时社会上存在的教会学校的示范作用,使部分中国人看到了中国教育的落后面貌;中国刚刚起步的近代工业也迫切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才;同时,清王朝为了安定人心,决定在教育上采取一些改革的手法。新的学制由此而生。

新学制的制定和主要内容。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以教育法令的形式公布了新学制,并在全国施行。该章程对国家的教学体制和新式学堂做了比较全面、明确的规定。

新学制制定的影响。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各地逐渐建立起各级新式学堂,清政府也废除了科举制。2.各级新学堂的开办。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小字部分。让学生将当时的科目与我们今天有的科目简单的比较一下。说一说:这些科目的开办可以培养哪些人才?有何意义? 3.科举制度的废除。

指导学生说一说:废除科举制有什么意义?

三、《申报》的创办:

1、《申报》的创办。

指出:在《申报》创刊之前,中国已经有外国人办的报纸。1872年4月30日,英国商人美查在上海创办(申报)。1909年,中国入席子佩认购了全部的《申报》股权,全面主持《申报》业务。这样,《申报》的产权和管理权完全转归中国人手中。

2、《申报》的特色。

指导学生阅读52页第二段小字后,评一评《申报》的特色:紧密结合生活、商业性质的报纸,内容丰富,新闻量很大并注重真实性等。

3、《申报》的影响。

根据今天报刊对社会的影响,组织学生讨论一下《申报》在当时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申报》是中国新闻史上形态最完备的近代报纸,对后世报业的发展和壮大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商务印书馆的兴办:

1、商务印书馆的创办和发展。

首先让学生根据课本的介绍和图片,说一说:什么是商务印书馆?并简单介绍它 的历史。商务印书馆是中国第一家现代出版企业。她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现代出版事业的开始。1897年在上海创办,由最初的一个小小的印刷所发展为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出版物遍及各个门类;并且发行各种杂志;印行珍本善本古籍。

2、商务印书馆的出版特色。

介绍:以编印新式教科书、工具书和翻译介绍西方的学术著作为主,出版范围上注重科教类。1904年商务出版了中国第一套科目齐全的中小学教科书《最新教科书》,出版教科书从此成为商务的传统。商务致力于引进西学、介绍新知,出版了以《天演论》为代表的一系列西方学术著作,到1929年,汇聚成《汉译世界名著丛书》。商务的期刊如《东方杂志》、《小说月报》、《教育杂志》和《儿童世界》等,或记录社会现实,反映公众舆论;或传播知识,昌明教育,推进学术,都享有盛誉。

2、商务印书馆对近代文化的贡献:

在继承和发扬祖国文化传统方面,商务整理出版了大量古代典籍。商务还注重记录中国现代学术成果,近代大多数学者的重要学术著作均通过商务的推介为世人所知为中国近代文化、学术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小结】:(3分钟)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中国近代的教育文化呈现出什么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练习】:(9分钟)

一、每课一得:

插入《申报》的创办这一目,作为史料来用。

二、材料阅读:

结合课堂中讲过的特点让学生归纳总结。

三、自我测评:

四、目标检测: 教学反思:

备课时间:10月11日

教案序号:11 课题:第11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照相术诞生及其发展的概况、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民国初期在负是、称呼、发式等方面的变化。通过对生活中学生看过的电影中人物的服饰、发形、称呼的异同来分析这些习俗和社会背景的联系。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历史与现实结合、艺术与实际相结合分析历史现象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布置学生设计体现个性和时代特色的服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科学的思想。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认清历史的进步不仅在于科技、制度的进步生活习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重点:剪发辫,改称呼。

难点:为什么说剪辫子是革命的象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

新变法时期留下的唯一成果是什么?

(2)你认为民国初期在文化与教育方面最有意义的举措是什么?为什么?

二、整体认识本课,训练学生的快速阅读理解和概括能力

学生快速阅览全文考虑:本课从哪些方面体现了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补充和总结引导学生对本课的内容知识进行宏观把握。明确本课从科技、习俗、服饰三方面体现了社会生活的变迁。

三、照相与电影的出现

1学生讲述自己对照相的感受,以社会现象说明照相在现实生活中的普及。激发学生对照相技术起源的探究欲望。

2学生以资料展示的方式来说明照相技术的诞生经过。

3学生读课文了解照相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及在中国产生的影响。

4学生展示资料介绍电影的发明和电影业的发展概况。电影在中国的传播。讲解中国首次放映电影的场面,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解决几个基本问题:(1)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是何时?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反映?中国 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什么?中国电影业的发展概况如何?

四、剪发辫改称呼

1结合电影《桔子红了》的人物个性、人物的着装、称呼、发式的不同分析民国初期在称呼、发式方面的变化,并让学生分析讨论发生变化的原因。变化的实质。2 读课文,了解具体的变化内容。考虑变化的意义? 3出示雕塑公园的雕塑《衣钵》,引导学生对中山装进行探究,加深对中山装意义的理解。

4了解此时中国其他占重要地位或有特色的服饰。

5教师出示资料《中国服饰》让学生欣赏评价,增强学生的美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五自我设计

让学生设计一件服饰和一种发形,通过此作业来发现学生的创造精神。考察学生对美的理解与鉴赏能力。发现创造性个性。

总结:由学生总结本课的内容,教师进行纠正补充。课堂练习:做材料分析。自我测验、目标检测。

教学反思:

饰没达到很好的预期效果。

备课时间:10月15日

教案序号:12 课题:第12课

社区历史小调查――学习与探究之二 课型:新授课 活动目标 知识与能力

从历史课要贴近社会、关注现实的新课程理念出发,培养学生探索、搜集、31

调查和分析与自己切身相关的社会人文现象的能力。通过对社区历史,特别是对姓氏、籍贯、移民等这些与深圳城市特色相关问题的调查,形成对社区历史渊源、文化特色、发展方向等方面的探究、分析、展望能力。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初步形成学生利用各种途径调查、收集、整理、研究社会历史资料的学习方法,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探究社会问题的技能和强化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并在调查探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解决现实问题的见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土(社区)历史文化现象的了解,培养学生不但要爱国同时也要爱乡、爱家的观念;通过对深圳特区历史的探究,树立理性、科学地看待移民文化的学术精神,认同形成“来自全国各地的开拓者共创深圳特区繁荣”的观念;在社区的调查行动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品质。活动准备

1.按班级同学姓氏或籍贯分组,查阅整理各姓氏源流及历史人文资料;

2.调查班级同学籍贯地的分布及迁居深圳的原因、职业分布等;

3.了解比较中国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移民的原因、流向、特点;

将上述调查结果整理成可供演示的文本材料。

(以上活动准备由学生在课外完成)活动过程

1.导入

放映反映客家人历史文化的录像片(或幻灯片),以客家人举族南迁的史实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引出本活动的主题:

社区“姓氏、籍贯、移民”情况的调查

2.展示有关姓氏源流的调查成果

学生活动

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分组介绍班级同学各自姓氏的历史人文情况(来历、迁徙、分布、家族名人、籍贯地等)

教师活动

对学生展示的资料进行质疑(可鼓励同学一同质疑)、归纳、评价。

3.讨论姓氏文化对生活的影响

学生活动

谈对家族、血缘、祖籍地的看法和感受,以切身的事例说明姓氏文化对生活的影响,并表达对自己姓氏、家族的感情。

教师活动

引导并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

4.了解统计班级同学的籍贯地分布情况及迁居深圳的原因

学生活动

将班级同学的籍贯地分布情况及移居深圳的原因进行分类、统计,并根据统计情况与中国历次大移民的情况进行对比,再得出结论性的评述。

(此活动环节可考虑邀请学生家长谈他们移民深圳的原因和在深圳创业的历史)

教师活动

协助、指导学生的统计,并根据上述活动的内容,发掘出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熟悉的,可供深入、扩展的探究性学习课题。

5.在上述活动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开发出新的探究性课题

课题探究方向:

深圳“新客家”现象――深圳新移民祖籍地的人文特征、新移民的社区活动、行业经营情况及未来发展等。

6.交流调查研究方法、落实课题的承担任务

学生活动

有调查经验的同学谈自己调查研究的方法及调查过程中是如何团结、协作克服困难的。

教师活动

归纳、完善学生调查研究的方法,赞扬在调查过程中团结、协作克服困难的精神并强调这种精神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将上述调查研究的方法和精神运用于新的探究性课题中。活动拓展

师生共同创建“新客家”专题学习网站。

网站建设宗旨:以对姓氏、籍贯、移民等文化现象的探究性学习为契机,以深圳这个移民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为背景,让学生在网络的环境下,从客家人文历史的发源、改革开放后深圳“新客家”移民浪潮的出现、新老客家共创特区繁荣,以及移民文化的发展趋向等方面,来整合各学科知识和社会文化资源,为学生探究、关注、展望本土文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构筑交互性学习的平台,加强学生课堂联系现实的问题意识,从而达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养成学生积极投身社会生活、亲身体验实践过程,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分析、富有情感的学习方式。教学反思:

备课时间:10月18日

教案序号:13 课题:第13课

伟大的开端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

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

根据中共一大的主要内容、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出现和课外知识等,初步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提高史论结合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师拟好的专题,分组选题,通过资料收集、分析、整理工作,在课堂上表达观点、质疑解疑,增强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选取优秀的影视片断或有代表性的图片等资料,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画面,增强感性认识。

通过课堂学习展示活动,掌握重点内容,培养能力,培育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五四运动基本史实的学习和讨论活动,帮助学生初步理解五四精神,激发其学习五四青年“彻底地不妥协”的爱国精神,学习他们站在时代的前列,不畏强权、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优秀品质。

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等史实,初步认识中国共

产党的成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希望和光明,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与敬仰。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初步理解“五四精神”和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学习五四青年优秀的精神品质,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与敬仰;同时了解关于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共一大的一些基本史实。

难点 初步理解“五四精神”,认识中共成立的伟大意义,并将它们融入到内心世界。板书设计

根据学生展示进程,由教师在黑板上逐一写出或当堂打到投影上。

一、五四风雷

1.巴黎和会

拒绝中国的合法提案

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利益转给日本

2.运动爆发

前期:主力(学生),主要形式(罢课、游行)后期:主力(工人),主要形式(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

3.结果:北洋政府被迫罢免曹汝霖等人职务,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时机成熟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宣传――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2.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标志: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3.历史意义:开天辟地的大事;给中国带来了光明的前途;从此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

三、工人运动的高潮

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出现新面貌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学过程

1.主持人开场白,宣布第13课学习展示活动开始。

2.请历史教师发表祝辞。

3.宣读展示活动的评委及注意事项。

(1)采用小组竞赛评分制。

(2)竞赛分小组专题学习汇报(15分)、小组历史故事讲述(15分)、小组质疑能力表现(15分)、自由竞答(20分)、现场影评(20分)、畅谈五四精神(15分)六部分。前两部分和后两部分每个小组每个项目推选一名学生代表汇报、讲述、评价、畅谈感受;第三部分每组派四名代表针对本课题学习提出问题,根据问题的内涵价值评分;第四部分采用抢答的形式,由主持人主持,抢答问题。

(3)每一项取评委的平均分。

4.展示竞赛活动过程。

(在学生发言汇报时同步播放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资料性课件)

(1)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对所分配的历史专题进行逐一介绍;

第一小组,介绍旧民主主义革命历史发展的线索;

第二小组,介绍五四运动发生、发展的有关情况;

第三小组,介绍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历史意义;

第四小组,中国共产党与近代中国其他政党的不同之处;

第五小组,简单介绍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

(2)各小组派一名代表讲述历史故事。

(3)各小组派四名代表针对本课提问(按组轮换,分四轮),部分问题教师可做简要点拨、释疑。

(4)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在主持人主持下进行两轮抢答。

(5)播放影片《开天辟地》,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谈观后感(影评)。

(6)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谈五四精神。

5.评委公布各组的最终分数,评选出优秀小组前三名,并选出展示活动最佳表现者3人,进行物质奖励或精神鼓励。

6.学生代表总结本课题线索,谈学习感受。

7.教师总结性发言。

作业:

课外阅读反映五四运动或中共诞生的书籍,利用专门时间进行介绍、推荐。

通过预习,整理出下一课的基本线索。

上一篇:公共管理系研究方向下一篇:开园庆典活动策划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