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2024-07-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江西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精选8篇)

江西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篇1

陕发改投资〔2015〕1430号

各市发展改革委、杨凌示范区发展改革局、西咸新区经济发展局,省级有关部门:

为全面推广PPP模式、规范健全PPP项目库、加快推进PPP项目,我委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发改投资〔2014〕2724号)、《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实施意见》(陕政办发〔2015〕81号),制定了《陕西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库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现印送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请各市(区)、各部门参照本《办法》,加快本地区、本部门PPP项目库建设,并建立健全相应管理制度。

2.请各市(区)、各部门在前期报送省发展改革委PPP项目清单的基础上,按照本《办法》确定的入库项目条件、行业范围、申报要求等,抓紧对本地区、本部门拟采取或已经采取PPP模式的项目进行全面梳理,并按附表要求提出申请进入全省PPP项目库的项目清单,于11月3日前将入库申请报告报送我委。

联系人:张金峰 029-87294202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5年10月28日

陕西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

项目库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以下简称“PPP”)模式,规范有序推进PPP项目实施,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实施意见》,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PPP项目是指政府为增强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提高供给效率,通过特许经营、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及运营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项目。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陕西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库(以下简称“全省PPP项目库”),是指对陕西省域内采取PPP模式的项目进行统一管理、统筹推进的综合管理平台。

第四条 本办法适用于拟采取或已经采取PPP模式、纳入全省PPP项目库的项目。

第五条 全省PPP项目库建设和管理坚持“分级建设、分类负责、有序接替、动态管理、创新方式、合力推进”的原则。

第二章 项目库建立

第六条 省发展改革委负责全省PPP项目库的统一建设和统筹管理,并会同省级行业管理部门和各市(区)发展改革部门,开展项目征集、评估论证、入库管理、协调推进及信息发布等工作。

第七条 全省PPP项目库由基础库、意向库和执行库三个子库组成。拟采取PPP模式的项目首先进入基础库;基础库中符合一定条件的项目经评估后转入意向库;意向库中符合一定条件的项目经评估后转入执行库。

第八条 进入基础库的项目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适合采用PPP模式;

(二)拟采取或已经采取PPP模式;

(三)符合发展规划、产业政策;

(四)符合入库申报程序等要求;

(五)按照《陕西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基础库》(见附件1),填报的项目信息真实、准确、完整。

第九条 转入意向库的项目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已纳入基础库;

(二)本级政府同意采取PPP模式;

(三)项目实施机构确定;

(四)启动编制PPP实施方案;

(五)按照《陕西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意向库》(见附件2),填报的项目信息真实、准确、完整。

第十条 转入执行库的项目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已纳入意向库;

(二)PPP实施方案已经本级政府审批同意;

(三)按有关规定启动项目采购等工作;

(四)按照《陕西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执行库》(见附件3),填报的项目信息真实、准确、完整。

第十一条 省级行业管理部门和各市(区)发展改革部门应组织编制本行业、本地区PPP项目规划和三年滚动计划,建立本行业、本地区PPP项目库,并将符合条件的项目及时纳入全省PPP项目库。

纳入全省PPP项目库的项目,可列入全省及全国PPP推介项目或示范项目,可申请中省PPP前期工作经费和政府投资支持。

第三章 入库项目申报

第十二条 申请入库项目范围:

(一)交通设施:机场、铁路、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国省干线、桥梁、隧道、综合交通枢纽等;

(二)水利设施:干流引调水工程、输配水工程、新建水库、节水改造等;

(三)市政设施:供水、排水、供热、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固废处置、城市停车场、地下综合管廊、城镇环境卫生整治、城镇照明改造等;

(四)公共服务:教育培训、医疗卫生、体育健身、文化旅游、健康养老、保障性安居工程、棚户区改造等;

(五)生态环境:污染防治、危险废弃物处置、垃圾焚烧发电、垃圾资源化处理等;

(六)其他领域:能源、农业、林业、科技等。

第十三条 入库项目申报程序:

(一)省发展改革委印发征集PPP项目、完善全省PPP项目库的通知。

(二)申报单位根据本办法确定的入库条件、申报范围、规范格式等要求,抓紧梳理、筛选拟申请入库项目清单,填报项目相关信息,并报送入库申请报告。

(三)省属项目由省级行业管理部门向省发展改革委报送;市属项目由市级发展改革部门向省发展改革委报送;县属项目由县级发展改革部门上报市级发展改革部门审核后,由市级发展改革委向省发展改革委报送;神木县、府谷县及扩权强县所属项目,直接向省发展改革委报送,并抄报所在地市级发展改革部门。

省属企业实施的项目,直接向省发展改革委报送。

社会资本发起的项目,按照属地原则由项目所在地发展改革部门逐级向省发展改革委报送。

第十四条 入库申请报告主要说明申报项目的总体情况,并附按照附件1、2、3和填表说明要求填写的项目清单。

第十五条 入库项目申报分为建库集中申报和后续定期申报。建库集中申报,申报单位按照本办法确定的申报程序和省发展改革委印发的申报通知要求,报送入库申请报告及项目清单。后续如有拟申请新入库项目,各申报单位梳理汇总后于每月5日前向省发展改革委报送入库申请报告及项目清单。

第十六条 申请入库项目,由省发展改革委组织有关专家、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审核评估,并将通过审核评估的项目纳入全省PPP项目库。

第四章 入库项目管理

第十七条 建立完善项目协同推进机制。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级行业管理部门,开展全省PPP项目推进、业务指导、宣传培训、协调服务等工作,加快全省PPP项目库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各市(区)建立市县协调推进机制,加强横向联动和纵向对接,促进信息沟通与共享,及时研究解决制约问题,加快推进PPP项目前期工作和建设运营。

第十八条 省发展改革委通过门户网站PPP专栏、召开专题推介会,发布入库项目信息,并适时选择投资规模大、前期工作快、合作前景好的项目进入全国PPP项目库,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省发展改革委从全省PPP项目执行库中,定期选择社会资本确定、项目执行顺利、机制设计优化的项目,总结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及时向国家推荐并向社会公布,为全省推广PPP模式提供示范。

第十九条 加大政府投资支持力度。中央和省级各类政府投资,通过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贷款贴息、担保补贴等方式,优先支持列入全省PPP项目库的项目。

中央和省级预算内PPP项目前期工作补助资金,重点选择列入全省PPP项目意向库、执行库的项目,支持开展前期决策咨询、实施方案编制、招标文件确定、合同文本拟定、法律财务顾问和资产效益评估等工作。中省PPP项目前期工作补助资金为一次性补助,补助额度原则上不超过PPP前期工作费用的60%。省发展改革委按组织编制下达PPP项目前期工作补助资金投资计划,并委托陕西金控集团作为全省PPP项目推进服务机构,开展申报项目前期工作进度评估等相关工作。

第二十条 积极做好金融服务。对于入库项目,省发展改革委除对外公布项目信息外,适时组织召开项目与金融机构对接会,为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投资基金、信托业等金融机构推荐,鼓励金融机构提供规划咨询、融资顾问、财务顾问、银团贷款、委托贷款、债券发行等综合金融服务,参与项目策划、融资方案设计、融资风险控制、社会资本引荐等工作。

第二十一条 加快推进入库PPP项目前期工作,除规划选址、用地预审和重特大项目环评审批以外,逐步建立完善并联审批机制,协助项目单位办理规划选址、用地预审、环评审批、审批核准等前期手续。省发展改革委依托陕西金控集团等第三方机构,建立PPP专家库和咨询机构信息库,为入库项目提供指导、咨询、识别、筛选及方案编制等方面的智力服务。

第二十二条 建立入库项目信息报送制度。项目申报单位负责入库PPP项目的协调调度和跟踪统计工作,并于每月5日前按照附件1、2、3要求报送项目最新进展情况。省发展改革委根据申报单位报送的项目信息,每月10日前更新入库项目信息,并根据项目前期工作进度,调整基础库、意向库、执行库三个子库项目。

第二十三条 建立入库项目动态调整机制。进入基础库的项目,如6个月内未启动PPP实施方案编制工作,省发展改革委向申报单位进行预警提示;如12个月内未启动PPP实施方案编制,省发展改革委将该项目调出项目库。进入意向库的项目,如6个月内未编制完成PPP实施方案,省发展改革委向申报单位进行预警提示;如12个月内未编制完成PPP实施方案(重特大项目调整时间可适当延长),省发展改革委将该项目调出项目库,并收回已安排的前期工作补助资金。申报单位决定终止采取PPP模式、因不可抗力影响无法继续实施PPP模式或被发现有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行为的项目,省发展改革委将该项目调出项目库。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省发展改革委负责解释。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江西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篇2

《中国教师》:2001年版和2011年版的初中物理课程标准都将科学探究作为重要课程目标与内容。新课程实施以来经历了多年的科学探究教学后, 2011年版的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的修订有哪些思考?实施科学探究教学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黄恕伯:从2001年到2011年的新课程实施中, 科学探究教学在物理课程中得到了重视, 教师们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已经从文本认识上升到实践体会。但在这段过程中, 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主要是关于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方面, 即物理科学探究的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这七个要素的含义, 思考在探究中怎样体现这些要素, 从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而对于科学探究教学中出现的一些矛盾, 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困惑。例如, 科学探究有非常完备的探究环节和丰富的探究过程, 学生要自主经历七个要素, 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然而课堂时间是有限的, 课堂中除了科学探究活动之外, 还有其他教学任务需要完成。很多教师感到, 只要课堂上进行科学探究, 时间就不够用, 构成了“丰富的探究过程和有限的探究时间”这一对矛盾。又如, 科学探究提倡学生自主探究, 但课堂中如果学生完全独立地进行自主探究, 教师不予指导, 将会遇到很多困难, 探究有时难以进行下去, 而教师过多、过细地进行指导, 又削弱了学生的自主程度, 影响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这又构成了“学生自主”和“教师指导”的另一对矛盾。面对普遍存在的上述问题和困惑,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修订, 就要引导教师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问题。

2001年版物理课程标准有两个科学探究案例, 当时撰写这两个案例的目的, 是为了使教师对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有所了解, 第一个案例是课内的科学探究, 陈述了“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哪些因素有关”这节课的探究过程, 并把全部过程划分成了七个环节, 分别贴上了相关要素的标题, 通过具体情景对七个要素进行解读。通过十年的实施, 教师们对七个要素已经有了明确的认识, 案例已经很好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现已没有继续保留的价值了, 当今要解决的, 是如何引导教师消除科学探究中的一些困惑。因此, 修订时删去了原来这个案例, 重新撰写了两个课例, 帮助教师们认识:课内的探究和课外的探究有什么区别, 案例是怎样处理以上两对矛盾的。

新撰写的两个案例, 一个是“什么情况下磁可以生电”, 另一个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尽管这两个课题的内容差别很大, 一个是电学的, 另一个是光学的, 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各个探究要素并不面面俱到:前一个案例侧重于“提出问题”, 后一个案例侧重“分析和论证”。由于案例具有情境的支撑, 教师阅读后能具体地领悟到:课堂上实施科学探究时, 七个要素不是面面俱到的, 而是有所侧重, 属于本课题所侧重的要素, 教师要舍得花时间, 让学生自主探究, 少加指导;不属于侧重的要素, 教师则可以通过指导, 使探究过程可以很快进行下去。这就是说, 课堂内的科学探究, 通过“不同的课题侧重培养不同能力”的办法, 来实现各种探究能力的全面发展。

因此, 实施科学探究教学时, 首先需要根据所探究课题的特点, 分析和确定应侧重的要素, 随后依据课程标准“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的条目, 通过教学设计, 把这些基本要求转化为学生在课堂上的探究行为, 通过这些行为的积累, 发展相关的探究能力。

《中国教师》: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搞好物理实验教学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 如何优化物理实验教学, 实现上述实验教学目标, 促进物理实验教学的发展?

黄恕伯:首先需要提高对实验教学的认识。提到物理实验, 往往会把它和操作技能联系在一起, 在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时, 总是会想到通过某项实验操作来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 例如电表, 游标卡、螺旋测微器的读数, 还有各种物理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注意事项等。其实, 这些操作技能仅仅是物理实验中收集信息能力的一小部分, 而收集信息能力又是物理实验能力的一小部分。物理实验有着宽广的含义, 它包含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数据、形成结论和表达交流等一系列过程。实验的目的, 是让学生在这些过程中提高实验能力, 增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意识, 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发扬自主、合作的科学精神。物理实验是有多维目标的。

物理课程标准中, 凡是用“通过实验”这一措辞陈述的知识内容, 都必须通过实验来实施教学。除此之外, 为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还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做一些课程标准没有规定的物理实验。课程标准涉及物理实验的条目共有30多条, 这次修订, 课程标准在附录中列出了20个实验项目规定为学生实验。这一举措, 确保了学生有一定的动手机会和自主探究过程, 起到了强化实验教学的作用。具体实施时, 有条件的学校不应受20个项目的束缚, 仍然可以把规定之外的一些演示实验项目开设为学生实验。例如“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这个实验, 考虑到它的能力结构与“测量小灯泡的功率”完全重叠, 而其知识内容又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是一样的, 为了避免重复, 20个实验中没有把它列入, 但仍然提倡有条件的学校把它作为学生实验来实施, 因为实验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做一次实验就可以完成的, 能力的形成需要相应行为的积累。

当前有不少学校推行学案导学, 对物理实验来说, 学案的设计应该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 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不要把实验操作步骤按顺序一条一条列给学生, 让学生呆板地按“施工单”的工序来施工, 不求甚解地在实验学案的空格中填空。当然, 这样可能比较容易得到预期实验结果, 教师或许能从学生填写的“施工单”中获得很好的感觉, 但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培养。

《中国教师》:2011年版课程标准强调物理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这也是物理教学一直倡导的。您能给大家谈谈物理教学联系实际的意义和价值吗?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做到这一点, 可否给予一些指导意见?

黄恕伯: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进一步强化了物理知识跟生产、生活的联系, 更加关注知识的实践应用。例如, 在电磁感应的条目中, 增加了“了解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在浮力的条目中, 增加了“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类似的补充, 还出现在大气压、机械效率、焦耳定律等条目中。这些修订, 体现了课程标准对“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理念的重视。

物理教学与生活实践相联系, 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 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对学生的终生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同时也对提高学生当前的学业成绩具有现实意义。2011年昆明市中考题就考了这样一道题:相距几十公里远的甲、乙两地间的两根输电线上结满了冰, 利用乙地的直流融冰装置 (直流电源) 给这两根导线同时融冰, 应怎样连接?缺乏实践意识的考生就会犯“纸上谈兵”的错误, 采用并联电路, 稀里糊涂地把直流融冰电源跟几十公里外的输电线用导线连起来, 导致答案的错误。显然, 本题并不难在知识上, 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习惯。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 就能取得该类试题的高分。

要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 就需要精选一些联系实践的教学内容充实课堂, 例如跟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内容、社会热点内容、反映现代科技成果的内容等;让学生估计生活中有关物理量的大小;用生活中随手可得的常见物品 (易拉罐、吸管、矿泉水瓶等) 在课堂中做实验, 这样既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 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 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 还要选择优化的教学方式, 对于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 不要单调地采用“老师讲、学生听”这种听觉灌输式的低级方式, 应该重视图片、视频、实物演示等视听同步教学;有条件的, 还应该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获得实践体验;进一步的教学设计, 还可以融入富有趣味的学术性游戏;再高一个层次, 让学生经历创造性地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上面列出的教学方式是一个递进的优化过程, 应该尽量设计优化的教学方式来实现知识和实践的联系。

《中国教师》:怎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落实2011年版课程标准的宗旨和目标, 是广大教师要努力与奋斗的, 对此, 您还有哪些建议与要求寄予广大教师?

黄恕伯:这次课程标准修订的一个主要特点, 就是在知识上向下作了微调, 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适当地在个别地方降低了知识要求, 例如把“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修改为“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 不再对三者的关系提出要求, 把“理解机械效率”下调为“知道机械效率”等。但“过程与方法”目标方面却恰恰相反, 是向上进行了微调, 适当地提高了科学探究的要求, 在公布的20个学生实验中安排了9个科学探究实验, 而课改前教学大纲规定的17个学生实验中研究性实验只有一个半。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 也是向上微调的, 不少知识点补充了与实践相联系的内容要求。

课程目标要求在结构上的这种微调, 与当前迫切需要纠正初中物理教学某些弊端的现状是吻合的。不少教师由于过分强调“知识”目标, 随意拔高知识要求, 加重对知识与技能刻板训练的强度, 助长了学生的死记硬背, 养成了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 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最终造成学生能力的低下, 对学习的厌倦。现实教学中的这种弊端, 就是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结果。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知识的缺漏随时可以补足, 补足后不会有“后遗症”, 但兴趣的缺乏、意识的淡薄、能力的缺失、态度和习惯的错误, 不是短时间能改善的, 它不仅会对初中学习产生长时期的不利影响, 还很可能影响整个高中阶段, 甚至于一辈子。因此, 必须清醒地认识初中物理教学总体目标的大方向, 不要被狭窄的“知识与技能”挡住了初中物理课程的全部视野, 应该在学习兴趣、实践意识、思维习惯、科学态度、方法能力上使大力气、下大工夫, 因为这些方面将造就学生的终生, 是永不过时的。

三亚市旅游发展委员会 篇3

“我们不怕有问题,就怕有问题不能及时妥善查处。”11月25日,三亚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旅游委”)副主任郑聪辉在接受《小康》记者专访时说。

三亚旅游美誉度曾下降

“打击旅游违法行为,规范旅游秩序,政府公权力不能缺位,尤其是不能麻木。发展服务业,政府必须转变过去的管理思维,真正从旅游者、消费者的角度来考虑。”郑聪辉说,在这方面,三亚旅游是吃过苦头的。

这指的是2012年春节期间的三亚“天价海鲜”事件。2012年初,有网友反映,在三亚凤凰富林渔村海鲜排档,点3个菜花掉近4000元,邻桌吃一条鱼花掉6000元。顿时,三亚“天价海鲜”事件在国内掀起轩然大波。后经查实,该店确实存在欺客宰客、误导消费行为,最终有关部门依法吊销其营业执照,并罚款20万元。

“天价海鲜”事件之前,作为全国唯一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三亚有着独特的旅游资源。这个户籍人口只有50多万人的城市,每年接待过夜游客人数很快超过1000万人次,2014年达到了1352.8万人次。三亚的旅游收入也水涨船高,每年都占到地方财政总收入的一半以上。

“天价海鲜”事件无疑成为三亚旅游业发展的分水岭。尽管当年游客人数并没有明显减少,旅游收入也没受太大影响,“但三亚的名声已今非昔比,美誉度降低了不少。再来的游客就多了一份戒备心理,不能达到完全放心、安心旅游。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郑聪辉说,在此之前,三亚旅游业是一种粗放的发展模式,经历一定阶段的高速发展后,旅游业必然要进入调整期,这是当前全国旅游业面临的共同问题。“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游客有多种渠道来判断一个景区值不值得去。仅有优质旅游资源是不够的,只有借助资源把服务的文章做好,让游客把心打开。”

“我们不怕有问题,就怕有问题不能及时妥善查处。”郑聪辉说。

设旅游警察

只是整顿旅游市场一步棋

如今,在三亚市的政府部门序列中,旅游部门的排序很靠前,仅次于发改委之后。

从2014年起,三亚在旅游服务热线12301的基础上,建起了三亚旅游指挥调度中心,把和旅游相关的旅游、交通、工商、物价等35个部门全部纳进来,热线接到的投诉,属于哪个部门的立即去解决。今年,三亚再次启动升级工作,建起以12301旅游资讯公益服务平台为基础,集旅游资讯、投诉、举报、查询、应急指挥与综合分析功能为一体的三亚市旅游调度指挥中心,为市民、游客提供24小时“一站式”服务。

据郑聪辉透露,设立旅游警察,其实三亚在几年前就有此想法。在三亚提出加快国际化进程战略之后,这一步伐明显加快,并最终在今年得以实施。

“以前我们在规范三亚旅游市场的过程中,只能使用行政手段,而且针对的对象仅限于正规旅行社、酒店、导游,对那些黑导游、黑旅行社,旅游质监部门的行政手段,比如罚款,是没有什么威慑力和实际效果的。比如说,你调查一名自然人,最多问询两个小时,就得放他(她)走,否则,我们就可能违法。有了旅游警察,对那些坑蒙拐骗的行为,就能有的放矢,而且在实践过程中也确实发现很多问题现在能迎刃而解。”郑聪辉坦言。

但是,面对外界对旅游警察的一片叫好声,郑聪辉也表示:“规范旅游秩序,仅有旅游警察远远不够。如果认为建立一支警察队伍就能解决所有旅游问题,这是不现实的。旅游警察的出现,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威慑了旅游领域的违法者,旅游中出现的问题不会短期内就解决。我们目前还处在磨合阶段,至于最终效果如何,还要靠时间检验。”

他说,实际上,与设立旅游警察同步、甚至先期进行的一些旅游市场整治规范措施,已经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据悉,今年国庆黄金周期间,三亚游客投诉量大幅下降,无重大安全事故和重大旅游投诉。

旅游警察之未来

成来三亚旅游一张名片

“建游客中心一站式处理投诉,建全国第一支旅游警察队伍,花真金白银派人从各地参团暗访,让坑蒙拐骗没了市场,即使遇到问题,拨打12301,这帮天涯人会竭心尽力处理,我相信诚信的三亚旅游一定会火起来……”每天从媒体上浏览三亚旅游信息,感受着鹿城的变化,三亚的常客马宏瑞曾经在微信朋友圈发文感慨道。

但面对各方赞美,三亚旅游委并不满足。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旅游警察的效果非常好。但是对于三亚这个中国唯一的热带海滨城市来说,这仅仅是第一步。我们设想,能不能将三亚旅游警察打造成城市旅游名片?就像美国海岸警卫队一样,一提到它,大家都知道它是干什么的。”

《小康》记者了解到,基于旅游警察引起的热烈反响,三亚市有关方面正在考虑利用影视作品,来扩大旅游警察的知名度,从而进一步提升三亚旅游的美誉度。

旅游发展委员会半工作总结 篇4

一、主要工作进展情况

(一)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完成。围绕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发展目标,按照“红色核心引领、大延安大宝塔大旅游”的原则,委托深圳麟德公司多次讨论,编制了《延安市宝塔区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已于2018年2月1日完成规划评审工作,为宝塔区近期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提供行动计划,同时又为宝塔区旅游业长期发展提供总体指导。

(二)全域旅游项目有序推进。以《宝塔区旅游产业十三五规划》和《宝塔区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指导,明确宝塔区围绕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与经发局、招商局、文旅投公司等共同研究确定了2018年全域旅游类重点项目,安排了全域旅游建设项目13个,总投资579724万元,计划投资165224万元,其中续建项目9个,新建项目4个。续建项目中除延安县委、县政府旧址续建工程外,其余均已开工建设,其中丰富创现代农业休闲观光旅游项目、晗月h酒店延安宝塔山店项目、李家湾陕北特色民居建设项目建设已经基本完成。新建项目中延安红星园国际文化交流园区项目和冯庄乡“共青小镇”建设项目已开工建设,延安甘谷驿古镇文化旅游园区项目由于资金短缺,项目已暂停。“大枣园”休闲度假综合体项目正在进行规划论证及地上附属物的拆迁。

(三)旅游目的地产品不断丰富。宝塔区在持续推进革命旧址景区保护提升方面下功夫,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开发了延安县委县政府旧址、青化砭蟠龙战役旧址、延安红色文旅影视小镇等一批复合型、体验型经典红色文化旅游产品。一是蟠龙战役烈士陵园维修改造项目,该项目具体由区民政局负责项目实施,区旅发委负责督促检查。自3月15日开工以来,我委多次实地查看,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督促建设进度,采取“白+黑”日夜加班加点的形式工作,到目前,纪念馆主体框架即将全面完成,具备布馆条件,桥梁部分具备使用条件。蟠龙烈士陵园维修改造项目按照原计划基本完成了基础工程,但外围工程将继续完善,建成后将移交市上进行陈列布展。二是冯庄康坪知青文化旅游景区,重新布展了康坪知青旧居和延安知青文化园,增加了宝塔区知青陈列馆,并被延安干部学院定位干部教育培训基地,目前,年接待游客量达2万人次。三是延安县委县政府旧址续建工程,总投资1800万元。一期工程已经完成,投资1200万元,主要是对窑洞进行修缮恢复,并对上山道路进行石台阶整修,对旧址周边进行绿化,亮化;

二期工程草案已制定,但由于资金不到位,无法进行世纪陈列馆主体修复及陈列布展方案设计。四是延安红色文旅影视小镇项目,项目位于枣园街道办事处侯家沟村,采用ppp开发模式,规划总占地面积约1100余亩,总建筑面积为27.15万㎡,现已进入招标程序,预计九月中旬完成招标,现正在办理土地报批手续和规划等手续。区棚改办已报229.011亩建设用地,剩余800余亩地正在进行土地报批,项目征迁工作已进入最后阶段。

(三)宣传推介活动形式多样。按照“一季一主题,月月有活动”的旅游宣传工作思路,制定了《2018宝塔区文化旅游季活动宣传方案》,并围绕方案积极策划并开展旅游宣传活动。不断加大“宝塔旅游”微信公众平台宣传力度,组织全体干部不间断地编发、转发旅游环境综合整治、旅游资源共享等信息2000余条;

积极参与省市旅游部门组织的宣传展销,1月27日,配合市旅发委开展“千里冰封、万里雪飘”2018年延安冰雪旅游季暨“延安过大年”旅游系列活动启动仪式;

3月30日至4月1日,组团参加2018西安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全面展示我区特色乡村旅游资源、特色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纪念品及部分涉旅乡镇旅游项目,积极招商引资,拉长拓宽旅游消费的产业链条,搭建旅游促销和旅游项目、贸易洽谈的平台,为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做出新的、积极的努力。5月10日,联合招商局承办宝塔区全域旅游高峰论坛,并邀请著名文化学者、书法家肖云儒,陕西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宝通,途家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政府合作部总监朱建刚作大会演讲,区级相关单位和30余家知名企业的企业家代表参加会议。在会上向与会人员展示宝塔区部分文旅项目,并签订旅游项目合作协议,为推进宝塔区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提供更高的平台。5月18至5月20日,组团参加西安国际酒店设备展暨陕西旅游商品展览会,邀请旅游产品开发公司参展,繁荣旅游商品市场,树立旅游商品品牌,丰富旅游商品品种,推动旅游商品快速发展,加快旅游业整体发展。5月19日,协助市旅发委举办“中国旅游日”延安分会场活动暨“延安市第二届旅游产品交易大会”,向市民展示全域旅游发展成果,向游客开展惠民举措,倡导文明旅游,营造全民关注旅游、参与旅游、支持旅游、推动旅游的良好氛围。

(四)旅游环境整治成效显著。为建立权责明确,执法有力的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有效保障游客和旅游经营者合法权益,营造放心和舒心的旅游环境,宝塔区政府将区旅游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更名为区整顿旅游市场联合执法工作领导小组,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坚持问题导向,采取强力措施,建立常态化综合监管机制,相继开展了“五一节前旅游环境综合整治”、全区“十大旅游环境秩序问题专项整治行动”以及“太和山景区上山道路入口处周边环境专项整治”等旅游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对景区周边以及通景区道路沿线餐饮、住宿、商品销售门店、旅行社和周边的环境卫生、占道经营、乱推乱放、尾追兜售等乱象进行了强力整治,严肃查处了各类扰乱市场秩序的违法违规行为,通过联合整治,景区周边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明显改善,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涉旅行业经营秩序更加规范,从业人员素质和服务质量有很大的提升。截至目前,已规范店外经营门店500余户、整治流动商贩200余户、暂扣违规物品400余件,整治乱停乱放车辆3181辆、罚款18万元;

督促清洗、更换“粗、破、脏、乱”门头牌匾275处,拆除楼顶广告牌匾186处、楼侧牌匾337处、立地式牌匾9处、一店多牌492处;

全面规范餐饮门店25户,景区周边及沿线已基本实现明厨亮灶。通过整治,极大的维护了圣地城市形象和宝塔区旅游品牌。

(五)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一是完善了城市旅游咨询中心和集散中心。枣园旧址游游客服务中心、柳林旅游服务地集散地服务中心、康坪民宿小院游客服务中心已投入使用。宝塔山游客服务中心、万花游客综合集散中心、西北局游客服务中心、佛道坪游客服务中心等正在建设,已初步形成完善的城市旅游咨询服务。二是推进旅游厕所、停车场建设。今年计划新建(改建)公厕63座,目前5座正在改建,枣园旧址南侧停车场内新建3a级厕所1座,厕所内部设备均已安装,正在进行设备调试,预计7月初投入使用。在枣园旧址南侧修建了大型停车场一个,停车场已建成并对外开放,拥有停车位460个,目前正在调试停车场智能化管理系统及重新调整停车场整体布局,预计七月底全部完成。

(六)乡村旅游发展特色明显。依托我区交通、区位、生态、文化等优势,特别是依托红色旅游资源,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不断开发的乡村旅游、休闲旅游、度假旅游产品优势明显。在丰富川区域打造了现代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示范基地,通过发展特色农业旅游示范,助推乡村旅游。在甘谷驿代家沟村建设了农业产业休闲采摘体验园,旨在将代家沟打造成市区郊游、家庭周末游、青少年户外团体游示范村。柳林山地苹果旅游观光区,果树产业和道路已建成,修建了相应的休闲场所,将用于举办苹果采摘、油菜花观赏等活动。在冯庄乡康坪村、万花乡佛道坪村、枣园办庙沟村等地发展各类民宿30余户,在万花乡、河庄坪镇等城郊乡镇发展农家乐400余户,餐饮、住宿接待能力达到了1000人左右,极大的带动了乡村采摘、旅游观光、饮食发展。乡村旅游游客接待数量较去年明显增加,乡村旅游收入稳步提高,为全区旅游发展起到了很好地带动作用,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二、存在问题及困难

(一)激励奖励方面。由于一些旅游类项目建设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励奖励办法,承担任务与不承担任务一个样,任务多与任务少一个样,难以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抓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旅游项目推进方面。一是部分审批手续办理周期较长。特别是涉及新增建设用地的项目,受土地紧缺要素制约,土地报地和出让进展慢、难度大;

二是部分项目论证不充分。因项目前期工作不细致、不扎实,在推进过程中出现调整方案、设计、规划等问题,并迟迟无法确定,浪费了大量时间,造成项目无法如期实施。

(三)行业监管难度大。区旅发委为事业单位性质,不具有行政管理和执法权,行业监管上难度较大,难以对旅游市场景区酒店等涉旅单位和场所进行日常监管。

(四)人员力量和资金投入不足。区旅发委目前人员力量不足,致使各科室工作人员过少,通常只能应对日常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质量,不利于整体工作水平的提升。旅游发展基金不足,致使在旅游发展中,缺少资金进行旅游项目的开发规划,影响全域旅游发展推进。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

(一)加快体制建设。构建1+3+n旅游治理体系:加快工商旅游分局、旅游警察、旅游法庭的设立进度;

推动建立与各部门职能相互协调的旅游发展机构,职能合理、运转顺畅。积极协调国土、工商等部门,出台有支持全域旅游发展的政策文件。

(二)完善考核办法。与经发局、考核办等部门对接,进一步完善重点旅游项目考核奖励办法,加强项目推进管理力度,提高项目实施单位工作积极性。

(三)推进全域旅游项目建设进度。积极与经发局等有关部门对接,项目责任单位要落实专人负责手续办理,积极与审批部门对接,及时报送相关资料,主动协调解决问题,加快手续办理进步。协调审批部门在法律法规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按照“放管服”要求,尽量大限度减少环节,简化手续,为项目单位手续办理提供方便,确保及早开复工。

(四)重点发展特色民宿业。下半年宝塔区将重点发展特色精品民宿业,将以主城区发展家庭式公寓酒店,乡镇村落发展陕北特色民宿,以民宿为主的基本思路,遵循“政府宏观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整合民俗资源、精品示范带动,拓展营销渠道、打造地方品牌”的路径。重点在万花乡、川口乡、黄蒿洼、枣园办庙沟村、冯庄乡康坪村、河庄坪镇井家湾村、赵家岸村及南泥湾镇马坊村等生态优美、人文红色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特色精品民宿业。通过和携程、麟德等专业旅游公司合作,进行宝塔区精品民宿项目的前期选址、规划以及现有民宿的升级改造等工作,加快建设一批、包装一批、招引一批特色精品民宿项目,推动现有民宿转型升级,实现线上线下联动。旅游部门将做好创新设计、服务优化、规范管理等工作。鼓励多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培育与特色精品民宿相配套的各类业态。为确保民宿业发展稳步推进,区旅发委将起草拟定《宝塔区鼓励民宿产业发展奖补办法》和《宝塔区民宿管理办法(试行)》,并申请1000万专项资金用于民宿业发展。

江西旅游发展之路(二) 篇5

(二)江西旅游必须大力推进与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充分依托相关方面的优势,积极培育旅游消费热点。因此,应深化江西旅游与相关部门的合作联动,重构产业融合发展和旅游综合管理的新平台。

近年来,江西旅游部门与文化、农业、环境、标准委等部门进行了探索性合作。如:为充分发掘和利用江西文化资源、促进江西文化旅游发展、树立文化形象,江西旅游有关部门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开展的重点工作,提出了打造文化江西旅游系列活动品牌、打造高品质江西旅游演艺产品、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发文化江西旅游产品、引导文化江西旅游产品开展品牌化经营等十大合作重点。为促进江西旅游业规范健康发展,江西旅游局和管理委员会确定了双方合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确立了双方的合作机制和重点领域,合作内容主要包括:国家标准委和国家旅游局共同组建“旅游标准化工作协调推进委员会”,研究、协调、推动旅游标准化工作的有关事宜;国家标准委将把旅游业作为服务业标准化的重要领域,为江西旅游标准化工作提供政策、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国家旅游局将全力支持服务业标准体系建设,在旅游行业更好地宣传贯彻相关服务业标准等。

但总体而言,目前江西旅游的广度和深度都还不够。江西旅游应与相关部门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合作发展机制,寻找工作结合点,强化部门联动,形成多方推动的发展格局。如:与文化、建设、环保、林业、水利等各相关部门合作,对江西旅游资源开发、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进行共同管理,争取在规划等源头环节就做到分工落实、协调合作、有效衔接、联合行动,寻求对资源利用的高效管理;与宏观调控、经济商务等部门合作,研究并实施以江西旅游业刺激消费的战略举措;与宏观调控、节假日管理、人保等部门积极合作,协调引导休闲度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型;与财政、金融等管理部门合作,寻求落实各类江西旅游业专项资金、共建江西旅游产业发展基金等;与发展改革、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林业、科教等部门寻求合作,研究江西旅游业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战略,研究生态补偿、林权制度改革等政策与江西旅游产业的结合措施以及配套的森林旅游和江西生态旅游等专项旅游发展,研究推进江西旅游发展与区域主体功能区战略的结合,明确江西旅游业在各类主体功能区特别是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地位和作用;推动旅游与交通、城市建设等相关部门合作,优化江西旅游环境和交通、城镇格局,提高交通便捷性和城镇的宜居性;采取积极措施,进一步加强江西旅游与文化、体育、商贸等服务业结合,切实推动文化旅游、体育旅游、商务旅游发展,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繁荣;强化部门联动,建立与传统产业的战略合作,如与农业管理部门合作推进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发展,与工业管理部门合作推进工业旅游示范区等,形成江西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江西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篇6

一、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一)加快发展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1、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达到42%以上。(产业协调处、基础产业处、区域处、经贸处、财金处、社会处负责,列第一位者为牵头处室,其他有关处室或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下同)

2、重点发展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以上。(高技术处、产业协调处、新能源处负责)

(二)调整优化区域工业结构。

3、推进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增值园建设,加快实现化工产业高端化、能源建设大型化、载能工业特色化,大力发展能源装备制造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大幅度降低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能源综合处、产业协调处会同煤电处、油气处、新能源处负责);加快陕南循环工业园区产业聚集和产业耦合,最大限度地实现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不断降低物耗、能耗、水耗(区域处负责、只明确一个处室的,其他有关处室配合,不一一列出,下同);支持关中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做大做强高技术、高附加值、低能耗的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协调处会同高技术处负责)

(三)严格行业准入政策。、强化节能评估审查,限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环资处负责)

5、新建热电联产和煤矸石发电单机须30万千瓦以上,鼓励建设单机60万千瓦及以上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并同步配套脱硫脱硝设施,秦岭以北地区必须采用空冷技术。(煤电处负责)

6、禁止新上单纯扩大产能的焦炭(兰炭)和电石项目,对合成氨和甲醇项目,实施上大压小、产能置换,禁止建设年产50万吨及以下煤经甲醇制烯烃项目、年产100万吨及以下煤制甲醇项目、年产100万吨及以下煤制二甲醚项目,年产100万吨及以下煤制油项目、年产20亿立方米及以下煤制天然气项目、年产20万吨及以下煤制乙二醇项目。(油气处、产业协调处负责)

7、煤炭新建、改扩建单井规模不低于120万吨/年。(煤电处负责)

8、关中地区“十二五”期间原则上不再新上水泥项目,其他地区新项目水泥熟料烧成热耗低于105公斤标煤/吨熟料,水泥综合电耗小于90千瓦时/吨水泥。(产业协调处负责)。

(四)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9、抓紧制订“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方案,将任务按分解落实到各市区和各企业。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指导、督促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做好转型工作。对未按期完成淘汰任务的市区,严格控制新上项目,实行“区域限批”。(产业协调处负责)

(五)大力推动技术改造。

10、加快应用先进技术和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重点支持有色冶金、建筑材料、食品加工、纺织印染等行业骨干企业和优势产品培育。(产业协调处负责)

(六)推进能源结构调整。

11、大力发展水电产业,加快发展风电产业,培育壮大光伏产业,有序发展生物质能产业,形成陕北风电和光伏发电、关中地热能利用及渭北光伏发电、陕南水电三大基地。发电企业要加大水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发电的投资力度。(新能源处负责)

二、积极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

(七)实施节能重点工程。

12、实施节能重点工程。实施锅炉(窑炉)改造、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节约替代石油、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节能改造工程,以及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工程和节能能力建设工程。推广财政补贴照明产品2000万只。(环资处负责)

(八)实施污染物减排重点工程。

13、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重点流域区域污染综合治理。(环资处、规划处负责)、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农经处、环资处负责)

14、实施脱硫脱硝工程,推动燃煤电厂、钢铁行业烧结机脱硫;推动燃煤电厂、水泥等行业脱硝。(煤电处、产业协调处负责)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九)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引导。

15、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废旧商品回收体系示范城市、“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再制造产业集聚区、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等循环经济重点工程试点示范。强力推进陕西再生资源产业园和商洛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环资处、经贸处负责)

(十)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16、编制清洁生产推行规划,建立完善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发布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推行方案。重点围绕主要污染物减排和重金属污染治理,全面推进农业、工业、建筑、商贸服务等领域清洁生产示范。发布清洁生产审核方案,公布清洁生产强制审核企业名单。实施清洁生产示范工程,推广应用清洁生产技术。(环资处负责)

(十一)推进资源综合利用。

17、推动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冶炼和化工废渣、建筑和道路废弃物以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农林废物资源化利用,大力发展利废新型建筑材料。(环资处负责)

(十二)加快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

18、培育一批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矿山机械、办公用品等再制造示范企业,推动再制造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产业协调处、环资处负责)

(十三)促进垃圾资源化利用。

19、鼓励开展垃圾焚烧发电和供热、填埋气体发电、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煤电处、环资处负责)

(十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20、加强大中型灌区管网节水改造,推广普及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农经处负责)

21、加快重点用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提高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推进再生水、矿井水等非传统水资源利用。(环资处负责)

四、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

(十五)加快节能减排共性和关键技术研发

22、在相关科技计划和专项中,加大对节能减排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组织高效节能、废物资源化等共性、关键和前沿技术攻关。组建一批国家和省级节能减排工程实验室及专家队伍,加大节能减排科技研发力度。(高技术处、环资处负责)

(十六)加大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力度

23、实施节能减排重大技术与装备产业化工程,重点支持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半导体照明、低品位余热利用、地热和浅层地温能应用、烧结机烟气脱硫脱硝一体化、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污泥和垃圾渗滤液处理处置、废弃电器电子产品资源化、金属无害化处理等关键技术与设备产业化,加快产业化基地建设。(产业协调处、环资处负责)

(十七)加快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应用。

24、重点推广能量梯级利用、低温余热发电、先进煤气化、高压变频调速、干熄焦、蓄热式加热炉、吸收式热泵供暖、冰蓄冷、高效换热器,以及干法和半干法烟气脱硫等节能减排技术。(环资处负责)

25、加强与有关方面在节能环保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加大推广力度。(环资处、产业协调处、外资处负责)

五、强化节能减排管理

(十八)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

26、建立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分解落实机制,加强调控关系体系建设。制定实施方案,把总量控制目标分解落实到各市区政府,实行目标责任管理,纳入节能目标考核。建立全省能源消费总量预测预警机制,对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过快的市区及时预警调控。(总量办负责)

27、在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以及消费领域全面加强用能管理。(环资处负责)

(十九)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

28、依法加强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建立能耗在线监测体系,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加强能源审计和能效对标,开展能源管理师试点,建立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制度,加大节能改造力度。严格节能考核,对未完成节能任务的企业,强制进行能源审计,限期整改,整改不力的,暂停认定资源综合利用政策。(环资处负责)

(二十)加强工业节能减排。

29、重点推进电力、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石油石化、化工、建材、造纸、纺织、印染、食品加工等行业节能减排,加强指导,强化管理,确保“十二五”末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0%以上。(产业协调处、煤电处、油气处、环资处负责)

30、积极发展热电联产,推广分布式能源,取代分散供热锅炉。开展智能电网试点。推广煤炭清洁利用,提高原煤入洗比例,加快韩城、彬长矿区煤层气开发利用。(煤电处、油气处负责)

31、现役单机容量30万千瓦及以上燃煤机组全部加装脱硝设施。钢铁行业全面实施烧结机烟气脱硫,新建烧结机配套安装脱硫脱硝设施。石油石化、有色金属、建材等重点行业实施脱硫改造。新型干法水泥窑实施低氮燃烧技术改造和SNCR烟气脱硝改造。(煤电处、产业协调处、油气处负责)

32、开展关天经济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程(环资处负责)。以实现渭河三年变清为目标,加快实施渭河全线综合治理(投资处、农经处、环资处负责)。加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重金属污染防治,在渭河、汉丹江流域开展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环资处负责)

(二十一)推动建筑节能。

(二十二)推进交通运输节能减排。

33、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化交通运输结构。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科学合理配置城市各种交通资源,有序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基础产业处负责)。实施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城市试点,深入开展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倡导绿色出行(气候办负责)。制定出台我省汽车以旧换新实施办法(经贸处负责)、积极推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加快提高替代燃料使用比例。(环资处负责)

(二十三)促进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

34、开展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和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小水电代燃料项目建设。(农经处、煤电处负责)

35、发展户用、联户、养殖小区沼气和大中型沼气,加强运行管理和维护服务,完善沼气服务体系。新建户用沼气池60万口,大中型沼气池200个。(农经处负责)

36、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开展绿色能源示范县、乡建设。(新能源处负责)

(二十四)推动商业和民用节能。

37、在商业零售场所和旅游业开展节能减排行动,加快设施节能改造,严格用能管理,引导消费行为。在居民中推广使用高效节能照明产品,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限制过度包装,抑制不合理消费。(环资处、经贸处负责)

(二十五)加强公共机构节能减排。

38、开展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创建100家示范单位。建立完善公共机构能源审计、能效公示和能耗定额管理制度,加强能耗监测平台和节能监管体系建设。(环资处负责)

39、支持驻陕部队重点用能设施设备节能改造。(环资处、经济动员办负责)

六、落实和完善节能减排经济政策

(二十六)推进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

40、继续完善全省上网及用电价格政策,推行居民用电阶梯价格。完善电力峰谷分时电价政策。深化供热体制改革,全面推行供热计量收费。(商品价格处、体改处负责)

41、对能源消耗超过国家和本省规定的单位产品能耗(电耗)限额标准的企业和产品,实行惩罚性电价。严格落实脱硫电价,制定燃煤电厂烟气脱硝电价政策。严格城镇污水处理费的征收和管理,做到应收尽收。提高污水处理费标准,达到保本微利。研究污泥处置收费政策。改革垃圾处理收费方式,加大征收力度,降低征收成本。(商品价格处、服务业价格处负责)

(二十七)完善财政激励政策。

42、加大省级财政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推动市县政府设立节能减排专项资金规模,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和能力建设。(投资处、规划处、环资处负责)

43、积极利用外资、有关政府基金实施节能减排项目。(外资处负责)

(二十八)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44、认真贯彻落实节能减排、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发展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的税收优惠政策。(产业协调处、环资处、新能源处负责)

(二十九)多渠道筹集节能减排资金。

45、引导各类创业投资企业、股权投资企业、社会捐赠资金和国际援助资金增加对节能减排领域的投入。(环资处负责)

七、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和监督考核

(三十)加强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

46、逐级分解节能指标。完善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办法。(环资处负责)

47、加大节能指标的考核权重。(人事处、环资处负责)

48、省政府每年组织开展市级人民政府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告。对成绩突出的市区、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环资处、人事处负责)

(三十一)健全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

49、继续做好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指标公报工作。(环资处负责)

(三十二)严格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50、将节能评估审查作为控制地区能源消费增量和总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新上项目的重要措施,对“十二五”节能指标有重大负面影响的高耗能项目实施能评限批。加强能评和环评审查的监督管理。(环资处负责)

(三十三)加强重点污染源和治理设施运行监管。

51、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厂监控平台建设,提高污水收集率,做好运行和污染物削减评估考核。(投资处、规划处负责)

(三十四)加强节能减排执法监督。

52、加大对重点用能单位的执法检查力度。对严重违反节能法律法规,违规使用明令淘汰用能设备、虚标产品能效标识等行为,公开通报或挂牌督办,限期整改。(环资处负责)

八、推广节能减排市场化机制

(三十五)加大能效标识和节能环保产品认证实施力度。

53、引导消费者购买高效节能产品。(环资处负责)

(三十六)加强节能发电调度和电力需求侧管理。

54、加快陕北、关中电网对接建设,力争“十二五”末淘汰落后电力产能,实现电网节能(煤电处负责)。改革发电调度方式,优先调度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以及余热余压、煤层气、填埋气、煤矸石等发电上网,优先安排节能、环保、高效火电机组发电上网。(监测应急处负责)

55、加快镇安县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煤电处负责)

56、落实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制定配套政策,规范有序用电。抓紧制定外送电力办法,提高火电利用小时数,推广能效电厂。(监测应急处、煤电处负责)

(三十七)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

57、引导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为用能单位实施节能改造,研究建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节能量审核和交易制度,鼓励大型重点用能单位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组建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环资处负责)

(三十八)推进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58、探索企业碳排放交易,建立自愿减排机制,推进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建设。(气候办负责)

(三十九)推行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运行特许经营。

59、鼓励燃煤电厂开展烟气脱硫、脱硝特许经营BOT模式。(煤电处负责)

60、完善市场准入机制,规范市场行为,打破地方保护,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体改处负责)

九、加强节能减排基础工作和能力建设

(四十)加快节能环保标准体系建设。

61、结合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产品能效等强制性国家标准,制定和完善我省标准。(环资处负责)

(四十一)强化节能减排管理能力建设。

62、建立健全节能管理、监察、服务“三位一体”的节能管理体系,2012年市县两级节能监察机构全面建立,完善覆盖省、市、县三级节能监察体系。(环资处、人事处负责)

63、从2012年起,省上将对市、县节能监察机构能力建设给予适当支持,配备必要的监测、检测设备,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执法能力。(环资处、投资处、法规处负责)

64、推动重点用能单位按要求配备计量器具,推行能源计量数据在线采集、实时监测。(环资处负责)

十、动员全社会参与节能减排

(四十二)加强节能减排宣传教育。

65、组织好节能宣传周等主题宣传活动,加强日常性节能减排宣传教育。(环资处负责)

(四十三)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江西省地质旅游及产业发展研究 篇7

关键词:江西省,地质旅游,产业发展

近年来,随着知识旅游活动的开展,地质旅游资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江西省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历史悠久,物产丰富,,地质旅游资源种类繁多。本文对江西省地质旅游发展情况进行梳理,进而为合理地开发地质旅游资源,有效地推动旅游业发展提供借鉴。

一、江西省地质旅游发展现状

(一)江西省地质旅游资源丰富,类型齐全

江西省地质资源以山水风光自然资源为主,兼具地学考察和旅游观赏双重价值。世界文化景观有庐山;世界A级自然保护区为鄱阳湖候鸟保护区;国家风景名胜区有庐山、井冈山、龙虎山、大觉山;国家森林公园有靖安、三百山、梅岭、马祖山、鄱阳湖口;城市天然湿地有艾溪湖森林公园、瑶湖郊野森林公园等。江西省地质旅游资源按地质成因大致可分为四类:地貌旅游资源、地质构造旅游资源、水体旅游资源和矿业旅游资源(如表1所示)。

(二)江西省地质旅游业快速发展情况

近年来,江西省地质旅游业连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2015年接待游客总人数38569.1万人次,同比增长23.2%;其中,国内旅游人数38392.2万人次,同比增长23.3%;入境旅游人数176.9万人次,同比增长3.1%。2015年旅游总收入3637.7亿元,同比增长37.3%;其中,国内旅游收入3600.5亿元,同比增长37.7%;旅游外汇收入56700.2万美元,同比增长2.0%。2015年江西省地质旅游人数增长最快的是澳门同胞,同比增长11.3%,人数最多的是香港同胞,为52.4万人次,占入境旅游人数的29.6%(如表2所示)。

二、江西省地质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

(一)旅游产业发展效率低

旅游产业发展效率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投入一定的产业要素,推动产业发展,创造产出,使旅游产业达到一定的效果与水平。旅游产业发展效率对提高地区旅游业的质量和推动其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江西省旅游资源还没有全面开发,利用程度不高,部分旅游景区停留于表面层次的景观开发,功能结构单一,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缺乏吸引力。提供给游客的产品多为观光旅游产品,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知识文化学习高度融合的旅游文化产品较少。此外,有些旅游资源在前期开发过程中没有考虑可持续发展问题,景区景点开发后不注意环境、资源的保护,有些景点已经受到破坏,造成资源浪费。有些景区过度开发、超前开发,使得当前的旅游产业在资源投入过程中受到一定限制,投入与产出比例不科学。

(二)地质旅游产业配套条件不完善

目前,江西省旅游住宿、餐饮业总体数量和层次结构不足以支撑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这是江西省旅游产业发展的短板。旅游交通体系还不完善,省内乡村旅游公路、自行车观光公路、城市与景区、景区与景区之间的旅游高速路里程不足,需加快投入建设。在铁路和航空方面,旅游交通大环境没有改善,到达旅游景点的动车和高铁很少,国内国际航空线路不多。旅游交通问题影响了江西省地质旅游景区进入的通畅性,制约了地质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地质旅游产业结构不够优化

旅游产业结构是指旅游产业各部门、地区以及各种经济成分和经济活动的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由于人们对地质旅游市场发展认识滞后,地质旅游市场化转型较慢,江西省地质旅游产业要素内部发展不平衡。旅游资源品质虽较高,但低端产品过多,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端产品严重缺失,产业链有待延伸。旅游企业集团化建设起步较晚、步伐缓慢,发展滞后,集团化产业规模效益不显著。虽然目前正在加快组建企业集团,但在发展程度、规模、数量和市场影响力方面还不高。

(四)旅游市场客源结构不平衡

江西省地质旅游客源市场主要以国内游客为主,以2015年为例,江西省地质旅游总人数为3.86亿人次,国内游客为3.84亿人次,占接待总人数的99.48%,入境游客人数为176.9万人次,仅占接待总人数的0.5%。江西省旅游总收入为3637.7亿元,国内旅游收入为3600.5亿元,占总收入的98.8%,旅游外汇收入56700.2万美元,占总收入比重仅为1.2%。由此可见,江西省地质旅游客源市场客源结构严重失衡,入境游客数量较少。

三、促进江西省地质旅游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加强地质旅游项目开发

通过加强地质旅游项目开发能推动地质旅游的发展,并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虽然一些旅游行业的巨头与江西省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但各地市之间的旅游投资总额不均衡,中小型旅游项目多,大型旅游开发项目较少。要推进地质旅游项目的发展,就应按一定比例分层次分重点逐步开发。首先,开发地质旅游重点项目,由省级重点到地市级重点项目层层开发。其次,在政策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如在土地、资金等方面的支持,通过集中调度、现场调度、分类调度、应急调度等方式对旅游重点项目给予调度支持。掌握旅游重点项目动态,按时通报建设进度,优先、快速并统筹解决地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形成每年有旅游项目储备待报、旅游项目立项、旅游项目投入建设、旅游项目开放的局面。

(二)加大5A级景区创建力度

5A级景区是旅游业的“招牌”,江西省拥有6个5A级景区,但总量与建设地质旅游强省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应把创建5A级景区作为旅游强省的核心工程和发展地质旅游的重点,是促进江西省景区建设由粗放式向标准化转型的重要途径。在建设过程中各景区应对照5A级景区创建的各项标准加强建设力度,对创建成功的景区加大宣传并进行奖励,吸引游客来参观旅游。2015年,明月山、大觉山创建5A级景区成功,2016年,龟峰、仙女湖、滕王阁将陆续实现创建目标。

(三)开发地质旅游专线

目前,简单的风景旅游已经难以满足游客的需要,应该充分利用奇异的地质地貌特点和矿业资源,开发一些地质旅游专线,让游客身临其境,一览奇特的大自然风景,增加旅游经济效益。如修建栈道、石阶路、自行车专线路,推动野外生存游、生态环境游、登山探险游的开发。有的地质旅游专线极具开发价值,如赣南世界钨都考察路线、三百山饮水资源游、“庐山第四纪冰川和鄱阳湖第四纪地质”考察路线等。

(四)发展特色地质旅游产业

由于江西省地质旅游产业缺乏特色旅游产品,发展一直比较缓慢,一些景区的珠宝类、观赏石等旅游产品缺乏特色,与泰山、黄山景区的珠宝类、观赏石等饰品相比差距明显。江西省的矿物标本、观赏石资源丰富,可以开发利用,如钨矿标本、铜矿标本、辉锑矿晶体等深受游客欢迎。信丰的恐龙蛋化石类型丰富,形状各异,化石图文呈放射状排列,是值得收藏的珍贵化石。赣南麦饭石被称为“神奇的药石”,已开发成系列化产品,麦饭石酒被评为江西省名优产品,畅销广东、香港等地。开发富有特色、具有收藏和观赏价值的地质旅游产品,可推动地质旅游产业的发展,增加旅游产业的附加值。

(五)加大旅游宣传力度

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应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渠道,使用各种宣传手段,加大对江西省地质旅游的宣传力度,让游客了解地质旅游的内容和特色,增加入境游客数量和旅游外汇收入。在宣传内容和渠道选择上可以加大景区景点的展示,在旅游网站上发布各项旅游信息和图片,宣传地质旅游的特色;制作地质旅游景点宣传图片、海报;建立各旅游景点微信公众号;建立电子游客服务中心,与旅行团合作,实现旅游出行交通、食宿、售票网上订购,方便游客出行;强化售后服务,让游客出行无后顾之忧。

地质旅游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江西省旅游景区在进行开发和规划的同时,要对地质地貌景观和生态环境要加强保护,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地质资源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树明.江西地质旅游资源特点综述[J].华东地质学院学报,2000(3).

[2]江西省统计局贸易外经统计处.2015年江西省旅游增势强劲[R].2015-03-03.

[3]张广海,冯英梅.我国旅游产业效率测度及区域差异分析[J].商业研究,2013(5).

江西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篇8

一、山西省旅游业发展现状

1.旅游经济效应日益扩大,对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贡献程度不断提高。一是旅游收入不断增加。山西旅游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不断挖掘深度和广度,旅游经济的量和质得到同步提升,2012年开始呈现爆发式增长。2015年上半年,全省旅游总收入1559.46亿元,同比增长19.67%,总收入绝对量排全省第二位,增幅排在全省首位,旅游产业收入已成为全省国民经济行业中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二是随着山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收入对全省GDP的贡献明显提高。2011年山西省旅游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8.53%,占GDP总量的6.48%,贡献率居第三产业首位,为全省财政收入增加250.9亿元。到了2014年,山西省旅游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2.6%,占GDP总量的7.8%,为全省财政收入增加194亿元。

2.旅游交通环境明显改善。一是到2014年底山西全省公路线路里程14.04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011公里。到目前为止,全省形成了全方位,全天化,公交化的旅游公路交通网络,连结了全省绝大部分的旅游景点。二是铁路线路里程4980公里,铁路交通实现网络化,对山西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三是航空运输迅速发展,目前山西已建成太原武宿机场、 长治王村机场等6个机场。2014年旅客吞吐量为999.9万余人次,这为山西吸引国际国内游客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

3.景区品质不断提升。一是旅游住宿设施趋于正规化,合理化。截止2015年年底,全省星级饭店已达到284家,其中,五星级饭店18家,四星级饭店69家,三星级饭店135家,二星级饭店62家,山西旅游住宿初步形成合理的档次结构和布局体系。二是旅游企业蓬勃发展,更加信息化,规范化。据统计,截止2015年末,全省有资质的大小型旅行社已发展到854家,其中出境游组团社92家,赴台游组团社9家。三是旅游景区、景点总量规模扩大,质量提升。山西省现有各类景区和景点500余处,其中有世界遗产3个,5A级景区4个,4A级景区共73个。宋辽金以前地上木结构建筑120座,占全国同期木结构建筑的75%。这一切使得山西旅游对国内外游客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

二、山西省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旅游景区资源的开发程度不高,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旅游市场的需求。一是没有突出特色。没有形成有感召力的特色鲜明的产品,没有充分挖掘出我省丰富文物资源中的文化底蕴,配套程度较低,内涵的缺乏严重削弱了旅游产品应有的吸引力。二是景区的配套设施档次不高、数量不足、分布不均。如果要将旅游作为一个产业,住宿、餐饮、交通、娱乐等配套设施的支持作用也很重要,但山西省除了太原、五台山等核心景区设施比较完善外,其他景区的配套设施都有所欠缺,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2.旅游景区的管理水平较低,旅游市场无序。一是各景区各自为战。在自己可利用的资源上大肆进行低水平的开发和重复建设,造成大量浪费。二是旅游景区市场秩序混乱,个别景区强买强卖、欺客宰客问题突出,严重损坏了景区形象,造成了恶劣影响。三是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旅游业的涉及面相当广泛,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规划、研究、管理人才,需要大量有一定文化基础和技能的服务人员,但从我省的现状来看,旅游研究远远不够,管理水平不高,服务人员素质偏低,无法适应市场竞争需求,旅游服务质量较差。

3.旅游景点分散,交通不畅,制约山西省旅游业的发展。

山西省的风景名胜虽然多,但比较分散,从大同到运城,几乎县县有景點,这就对景区之间的交通接驳,服务衔接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近年来,虽然山西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改善,但在重点旅游景区,景点至交通干线、旅游专线公路的连接方面还有瓶颈,旅游专列数量不足,航空港建设和重要客源地的航线和班次方面存在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山西省旅游业的发展。

三、政策建议

1.科学规划旅游业发展框架与前景,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旅游要发展、规划当先行。科学规划是优化配置、合理开发旅游资源的需要,是提升地区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关键举措。旅游管理部门要在规划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对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资源的利用开发进行宏观调控、总体指导和总量控制,通过科学的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同质竞争,有效规避开发投资风险,提高山西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

2.加大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增加旅游业发展后劲。从山西省目前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情况来看,旅游业的门票收入、接待人次和综合收入虽然在近几年有了大幅增长,但收入主要来源还是门票,像《又见平遥》《太行山上》等高水平的演出活动还有待进一步发展,游客在山西省内消费并不高,旅游经济还局限于观光经济,食、住、行、购、游还没有达到协调发展,用产业经济的标准来衡量还有很大差距。社会各界应积极配合山西省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加大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力度,促进山西省旅游业向特色化、规模化发展。

上一篇:境外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下一篇:自体输血技术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