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政府网站管理办法

2024-09-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江西省政府网站管理办法(精选9篇)

江西省政府网站管理办法 篇1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政府网站管理,提高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政府网站,是指本省行政区域内行政机关的网站及基于网络的在线服务系统等。

第三条

政府网站的管理和运行,遵循“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行谁负责”和公开、便民、效率、安全的原则。

第四条

行政机关在规划、建设、改造政府网站时,应当首先考虑尽量减少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浏览信息、办理相关业务、向政府咨询或反映问题的成本和时间。

第五条

行政机关的网站应当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加强跨部门跨区域合作和业务流程整合,逐步实现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

第二章 规划与建设

第六条

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省范围内政府网站建设和管理的重大决策和统一领导,各级信息化领导机构负责本地区政府网站建设和管理的决策和协调。

各级政府办公厅(室)为本级政府门户网站的主管机构,各级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业务指导,各级信息中心或运维单位负责技术和安全保障工作。

其他部门(单位)根据职责负责本部门(单位)政府网站建设和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七条

政府网站建设应当纳入各级政府电子政务发展规划。

省政府办公厅会同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等有关部门(单位),根据信息化战略和电子政务发展总体要求,制定省级政府网站发展规划。

各设区市及县(市、区)政府办公厅(室)会同信息化主管部门等有关部门(单位),根据上级政府网站发展规划,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政府网站发展规划。

第八条

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负责对省级政府部门(单位)网站和各设区市政府网站的新建或改建进行备案。

各设区市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对除设区市政府网站以外的本地区政府网站的新建或改建进行备案,每年年底前将备案情况报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政府网站的新建或改建,应当报由信息化主管部门提出意见。未经信息化主管部门备案通过的,不得新建或改建。

第九条

省和设区市政府及其部门(单位),原则上只分别保留一个政府网站;县(市、区)政府原则上只保留县级政府网站,所属各部门(单位)及乡(镇、街道)依托县政府网站或上级部门(单位)网站开通互联网服务,不单独设立政府网站。

第十条

政府网站的域名管理应当遵循以下规范:

(一)省政府门户网站的英文域名为,中文域名为江西省政府,代表江西省政府;

(二)省直部门(单位)网站的域名为,其中□□□为各单位英文名称或汉语拼音名称字头的组合;中文域名为江西省□□□或中国江西□□□,其中□□□为单位中文全称或简称。

(三)各设区市及县(市、区)政府网站的域名为,其中□□□为设区市及县(市、区)英文名称或者中文名称汉语拼音字头的组合;中文域名为中国江西□□□或中国□□□,其中□□□为设区市及县(市、区)中文全称或简称。

(四)各设区市市直部门(单位)网站的域名为,其中△△为各设区市市英文名称或者中文名称汉语拼音字头的组合,□□□为各部门(单位)英文名称或汉语拼音名称字头的组合;中文域名为△△□□□或江西△△□□□,其中□□□为部门(单位)中文全称或简称。

第十一条

网站默认文版为简体中文,有条件的网站可以编制繁体中文和外文版。网站首页需列出“部门(单位)网站、上级或下级政府网站”链接区。

第十二条

鼓励集约化政府网站建设模式,通过整合不同部门(单位)职能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供一站式信息发布与服务。具体政策由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单位)制定。

第十三条

行政机关新建在线服务系统时,应当充分利用现有政府网站开设专栏,避免重复建设。

第十四条 政府网站不得从事营利性活动,通过政府网站受理(办理)的各类业务,不得向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收取或变相收取费用,法律和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五条

政府网站必须使用正版软件,应当优先选用国产软件,安全保护系统应当同步建设。

政府网站所有软件产品均应当通过软件评测及登记备案,网站整体应当委托有资质的机构进行系统安全测评。未通过软件测评认证和安全测评的,不得投入运行。

第十六条

政府网站的建设应当符合标准化法律、法规、规范及相关强制性标准的要求,保证不同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或者服务能够以准确有效的方式,实现互动交流和数据交换。

第三章 信息技术应用

第十七条

行政机关可以优先采用在线受理(办理)的方式,通过政府网站为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提供依申请公开和咨询建议等服务事项,并公告事项种类、操作程序和工作流程,以提高办事效率。

第十八条 政府网站建设应当以使用者为中心,逐步实现通过门户网站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集中提供政府信息与服务。有条件的地方,可逐步统一所属部门(单位)网站和下级政府网站的网络技术平台;具备条件的部门(单位),可逐步统一本系统的重要业务应用系统。

政府门户网站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一)以使用者为中心进行设计,易于使用,语言通俗易懂,可以普遍接入,便于弱势群体使用;

(二)更新及时,信息可靠;

(三)可以实现在线服务;

(四)可以有效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进行互动交流;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要求。

第十九条 行政机关依法应当主动公开的文件、信息等,均应当通过政府网站予以公开。政府网站公开的信息,应当允许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免费下载。凡依申请公开的信息,政府网站应当提供在线提出申请的渠道,并保证渠道的畅通。

第二十条 行政机关应当充分利用政府网站开展在线服务,实现信息处理全流程电子化,逐步减少现场办理、纸质办理事项的数量。

行政机关应当通过政府网站提供办事指南、表格下载、在线查询、在线咨询、在线申请、在线办理、在线政府采购、在线反馈、网上投诉、网上参与等在线服务,加大对社会舆情、民声民情的收集反馈力度。

政府网站应当设立在线访谈栏目,及时解读政策措施,主动回应公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发布权威信息。

第二十一条

行政机关通过政府网站采取电子方式受理的,不得同时要求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履行书面等其他形式的双重义务。

行政机关以电子方式予以通知、通告或者送达的,经申请人申请,应同时提供书面形式的通知、通告或者送达。

第二十二条

行政机关应当积极利用政府网站,有效应对社会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等,提升危机预防、反应和后续处置能力。

第二十三条

政府网站的建设主管部门(单位)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逐步保障残疾人群体平等获得政府网站信息与服务的权利。

第四章 保障与促进

第二十四条

行政机关要明确政府网站分管领导及责任人员,统筹规划、协调和管理本部门(单位)的政府网站工作,有条件的可以配备专职人员。

分管领导及责任人员的主要职责是:

(一)参与政府网站建设管理与决策;

(二)综合协调政府网站信息公开工作;

(三)提出机构职能和业务流程重组与政府网站结合的具体方案和各类电子政务应用系统与政府网站建设相结合的具体方案;

(四)拟定政府网站各项管理制度和规范,组织实施网站业务培训;

(五)提出通过政府网站增加在线办事事项数量和逐步削减现场和纸质办理事项的具体目标及方案等。

第二十五条

省政府每年召开一次政府网站建设工作会议,研究解决政府网站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通报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结果,交流经验、鼓励先进。

第二十六条

省政府每年进行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由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会同省监察厅组织实施,绩效评估指标由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单位)负责制定。政府网站综合排名经省政府审定后向社会公布,并作为本级政府对各有关部门(单位)和下级政府综合目标管理考核的依据。

各设区市及县(市、区)信息化主管部门和监察部门,可以结合绩效评估结果,对本地区政府网站的建设进行督导。

鼓励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政府网站的绩效进行不同形式的社会评价。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政府办公厅(室)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公务员主管部门负责制定本级政府网站培训计划,开展政府网站管理和业务培训工作。

行政机关应当加强业务培训和考核,提高政府工作人员办网、用网、管网的能力。

第二十八条

行政机关应当按照国家政府网站安全管理的要求,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政府网站数据备份、防攻击、防篡改、防病毒等安全防护措施,做好日常巡查和检测。

县级以上政府办公厅(室)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委托独立中介机构对重点政府网站进行不定期的信息安全风险测评,发现问题后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进行整改。

第二十九条

各地区、各部门(单位)要制定检查制度,对本地区、本部门(单位)政府网站管理工作开展常态化的自查自纠,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自查工作每年不少于两次,自查结束后15个工作日内将自查报告报同级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

县级以上政府办公厅(室)、信息化主管部门和监察部门,每年组织不少于一次的全面督导检查,重点检查以下内容:

(一)网站页面是否能够正常访问,各栏目及其子栏目内容是否及时更新;

(二)信息发布审核和保密审查机制是否健全;

(三)网站提供的各项服务和互动功能是否正常;

(四)网站链接是否经过管理部门(单位)审核把关,是否存在错链和断链;

(五)网站安全防范工作是否到位,是否采取了防攻击、防篡改、防病毒等安全防护措施,并制订了应急处置预案;

(六)网站管理和运行维护部门(单位)职责是否明确,是否签署运行维护协议并明确责权;

(七)网站管理和运行维护部门(单位)是否建立值班读网制度,安排值班人员每日登录网站读网,审看重要稿件和重要信息;

(八)网站是否托管在本省行政区域以外。

第三十条

政府网站应当收集和发布与本部门(单位)职能密切相关的信息。通过政府网站采集和发布的信息必须合法、公平,不得以违法方式采集信息。可以通过信息共享方式获取的信息,不应重复录入和采集。发布信息的部门(单位)要对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负责,并有义务随时加以更新。

第三十一条

政府网站的主管部门(单位)负责政府网站的互联网地址管理,有条件的可以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减少政府网站互联网出口,保障政府网站互联网出口的安全。

第三十二条

政府网站建设和运维资金在部门(单位)预算中列支,由各级财政予以保障。

第五章 责任追究

第三十三条

行政机关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由同级政府办公厅(室)、信息化主管部门、监察机关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整改;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一)未经备案违规建设政府网站的;

(二)未按要求备案的;

(三)拒绝通过政府网站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团体提供公开信息的;

(四)不及时做好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社会公益事业等信息发布工作的,不发布可公开的非涉密文件的;

(五)限制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使用政府网站提供的在线服务或政民互动功能的,或者要求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履行双重义务的;

(六)不依规进行政府网站软件测评和安全测评,使用非正版软件的;

(七)政府网站发布不当信息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

(八)利用政府网站从事营利性活动,强制或变相强制收费的;

(九)违反标准化法律、法规及规范的;

(十)违反本办法其他规定的。

第三十四条

政府办公厅(室)、信息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单位),违规备案政府网站或不按规定开展政府网站检查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给予处分。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五条

具有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的其他组织的网站的建设、运行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由省政府办公厅会同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负责解释。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江西省政府网站管理办法 篇2

为做好奥运火炬在江西境内传递通信保障工作, 省通信管理局组织各通信运营企业, 认真落实省政府部署, 深入研究制定相关方案和保障措施, 充分调度行业资源, 积极做好通信保障工作。江西电信、江西移动、江西联通等通信运营企业积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 全面提升传输质量和网络覆盖能力, 圆满完成了奥运火炬江西境内传递的通信保障工作。

省通信管理局被省政府授予三清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先进单位

省政府10月21日召开三清山风景名胜区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总结表彰大会, 省通信管理局被授予“三清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先进单位”。

江西省政府网站管理办法 篇3

【摘要】 对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国际性趋向及中国审批制度改革成果、审批制度改革现状的分析,阐述了江西服务型地方政府的构建,提出了可行性的要举措。

【关键词】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服务型;地方政府

中国的行政审批制度创立于20世纪50年代初,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政府权力不断向社会领域转移,传统的行政审批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市场微观经济主体的自主决策权,增加了市场交易成本,导致“行政审批失灵”。党的十六大提出,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必须“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

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国际性趋向及我国审批制度改革成果

(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国际性趋向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就开始着手对行政审批制度进行改革,并逐步形成一种国际性趋向。美国主要从加强市场调控力度,缩小审查核准的范围,简化审批程序,运用弹性审批的方法对行政审批进行改革。1978年美国政府通过了《民航放松管制法》,开始取消了航空领域的管制,部分取消了汽车运输、天然气领域的管制,大量取消了铁路和电信的管制。英国政府主要以“所有制开放”为契机对行政审批制度进行改革。1979年英国开始大规模私有化,全国许多产业包括电力、电讯、航空、钢铁等部门都进行了私有化改革,放松了包括外国资本在内的私有资本的进入审批限制,对涉及国企投资、价格、人事等方面的审批也自行取消。

(二)中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大体进程

中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而渐进发展的,到目前为止,大体经历四个阶段。

1.计划经济时期(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

第一阶段: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改革主要围绕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力分配,表现为政府行政系统内部的放权或收权。当需要“发挥地方积极性”时,就放权;当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某种不规范或秩序混乱时,便又收权,重新回复原先的体制和权力格局。这样循环往复,在传统计划经济下的审批制度圈子里徘徊。

第二阶段:是1983年~1991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着重是下放权力,减少层次。这次改革提出了转变职能、下放权力、调整结构、精简人员、减少政府机关内部的行政层次;把直接管理企业的职能转移出去,把直接管钱、管物的职能放下去,使政府对企业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

2.市场经济时期(1992年至今)

第一阶段:1992~1997年。这一时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侧重于经济领域。1993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院秘书长罗干作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的说明中提出,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强宏观调控和监督部门,强化社会管理职能部门,减少具体审批事务和对企业的直接管理。坚决把属于企业的权力放给企业,把应该由企业解决的问题,交由企业自己去解决,把许多投资项目由审批制逐步改为登记备案制。

第二阶段,从1998年至今。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广泛而深入开展阶段,在中央及地方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中,要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政事、政社分开,建立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必须在精简机构和人员的同时,大力改革行政审批制度。

(三)中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成果

1.大幅度削减了一批不合理的行政审批项目,审批项目过多过滥的状况明显改变,缩小了审批范围,使市场的调节作用加强。

2.严格规范了审批行为,优化了审批程序,使行政效率有所提高。针对审批程序复杂,审批内容、条件、标准等不明确、不公开,审批行为不规范的情况,审批方式的改革也成为改革的重要内容。许多地方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过程中大力推行电子政府,发展网上审批。还有许多地区和部门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过程中建立行政审批事项公示制度和服务承诺制度,向社会公开审批事项的审批依据、审批条件、办理程序等基础性问题,并对办理时限做出承诺。

3.建立和完善了行政审批的法律制度,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步入法制化轨道。2004年7月,《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这部法律既体现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精神,吸收了多年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成果,同时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向法制化、规范化的良性轨道迈进了一大步。

二、江西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现状分析

(一)江西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没有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缺乏统一的改革原则和标准。目前江西省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一种倾向,就是以削减审批事项的多少为标准来衡量改革成绩,把削减审批事项当作改革的最终目标,似乎削减幅度越大,成绩就越大,忽视了数字背后的实质问题。

2.后续机制缺乏。当前江西许多地方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事后监管制度和事后责任追究制度,致使有些审批项目取消以后,市场上出现管理混乱和无序经营的状态,以及出现重大责任事故无人负责和不了了之的现象。

3.多门审批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虽然各地市政府都建立了“行政服务中心” “一门式” “一站式”审批方式普遍运用,并没有彻底杜绝多头审批、多层审批、重复审批等现象。

4.整体推进不力,重点不突出。江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涉及面很广,在推进过程中既要注意形成整体效应,又要善于抓住重点。有的地市部门在改革中只改不革或只革那些于己没利的项目,这样造成市、县级各部门的改革流于形式,想尽办法搪塞上一级政府的检查。

5.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指导。江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配套,各行其是。各地政府没有把实践和理论相结合,从理论的高度上对其进行探索,这往往决定了改革只是停留在操作层面上,忽视了制度上的突破和创新。

(二)江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传统行政执行体制的制约——体制因素。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体制性制约是由我国传统行政执行体制的一些主要特征决定。政府作为国家意志执行机构具有超强制性地位,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对社会进行指导和管制,社会则屈从于政府,政府行政权力凌驾于社会权利之上,政府的权力、职能和规模不受或很少受到立法机构和社会的制约。在中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这种管制型行政建构很容易造成行政权力的滥用和行政权力的经济化运行。

2.“官本位”、“权力本位”、“部门利益”思想——利益因素。“官本位”思想、“权力本位”思想和“部门利益”思想利益因素等在广大干部的头脑中根深蒂固,这也是造成改革中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这种传统陈旧思想同我国交叉重迭的管理体制和落后的管理方式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制度刚性”“利益刚性”,导致政府“权力部门化”和“部门权力个人化”、“个人权力利益化”的现象出现。

3.政府部门资金匮乏——资金因素。江西是一个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省份,政府的财政收入还相当有限,在这种资金匮乏的情况下,地方政府的某些部门就自己创收,把公共权力和公共服务机构变成商业化的运行。

4.配套机制不健全——机制因素。审批制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配套机制的完善是决定改革成功的关键,一个方面的缺失,往往导致整个审批制度改革流产。有些审批事项取消以后,应有相关的中介等非政府组织(NGO),来承担,政府只是起监管作用。江西省的中介组织发育还不成熟,功能不发达,自治能力差,很难使它们自觉地接受政府委托,提供行业服务、实行行业自律。

5.受传统观念影响——思想因素。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来看,目前传统的审批制度已不再适应中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传统的行政审批制度是传统体制下传统行政观念的体现,观念的转变直接影响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力度和目标。江西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涉及许多单位和个人的权力,一旦让这些人放下手中的权力,必定会给一些长期占有权力利益的人带来许多的不适应。目前江西省在有的地方去掉的是一些没有用的审批,真正的要害项目还在手里。

三、江西省服务型地方政府的构建

服务型政府是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其实质就是要让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由政府本位、官本位体制转向社会本位、公民本位。服务型政府是一种崭新的政府治理模式,是新时期政府改革的必然选择。江西省地方政府作为政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地位,直接与群众相接触。搞好地方政府的改革,建立服务型地方政府可以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政府代表人民利益的性质,是整个政府改革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相对于中央政府来说,江西地方政府以追求本地居民的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江西省地方政府主要行使“公共服务型”职能,即江西地方政府主要以提供地方性公共物品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型”职能定位。江西省近几年来在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为提高服务型政府效能的助推器,在构建服务型地方政府路径的同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重要举措。

1.在思想上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在改革中必须真正认识到 ,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绝不能“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个人权力利益化”,严禁把国家权力变成部门和个人谋取私利的手段。

2.从数量上要彻底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对那些不符合政企分开和政事分开原则,妨碍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以及实际上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的行政审批,要坚决予以取消。

3.在程序上要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对于加强和规范行政管理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规范操作,简化程序,公开透明度,明确责、权、利,尽量避免随意性,制定严密的内部监督制约措施,充分发挥政府信息网络,社会、群众监督和新闻媒体的作用,建立规范的运行机制。

4.在监管上要加强监督和责任追究力度。要建立有效的行政审批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审批部门和审批人应负的责任,对于不监督或监督不力造成严重后果,利用审批权谋取私利的,要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李煜兴.革新行政审批制度[J].党政论坛.2002(8)

[2]寇炳灿,孔祥敬.《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动因和目标》.《中国行政管理》.2002(8)

[3]荣仕星.《关于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4(2)

江西省政府网站管理办法 篇4

【发布文号】陕西省人民政府令第121号 【发布日期】2007-02-08 【生效日期】2007-03-1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陕西省

陕西省收费公路管理办法

(陕西省人民政府令第121号)

《陕西省收费公路管理办法》已经省政府2007年第1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7年3月15日起施行。

省长:袁纯清

二○○七年二月八日

陕西省收费公路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加强收费公路管理,规范收费行为,维护收费公路经营管理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公路事业发展,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收费公路的建设、经营、管理和使用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第三条 收费公路的建设、经营和管理应当按照合理规划、协调发展、合法经营、保障畅通、依法监督的原则进行。

第四条第四条 省人民政府交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省收费公路管理工作。设区市人民政府交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收费公路管理工作。

省人民政府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的收费公路管理机构具体负责本省收费公路的收费管理工作。设区市人民政府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的收费公路管理机构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高速公路以外其他收费公路的收费管理工作。

省人民政府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的公路管理机构具体负责高速公路养护监督和路政管理工作。设区市、县级人民政府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的公路管理机构负责所辖范围内高速公路以 外其他收费公路的养护监督和路政管理工作。

第五条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支持收费公路的建设、经营和管理工作,促进公路事业的发展。

第六条第六条 省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财政、价格、税务、审计、公安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收费公路管理工作。

第七条第七条 收费公路的养护由公路的经营管理者负责。

第八条第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收费公路的经营管理,不得挤占、挪用车辆通行费。

第二章 收费公路项目设立和收费站设置

第九条第九条 收费公路是指符合规定的技术等级和规模,并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依法收取车辆通行费的下列公路(包括桥梁和隧道):

(一)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贷款或者有偿集资建成的公路(以下简称政府还贷公路);

(二)国内外经济组织依法投资建成或者受让政府还贷公路收费权的公路(以下简称经营性公路)。

第十条第十条 省人民政府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和本省公路发展规划,提出拟建收费公路项目方案,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拟建收费公路项目方案包括收费公路的建设规模、技术等级、投资估算、经营性质、收费标准、最长收费期限、收费站点设置等内容。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确定为经营性公路的建设项目,由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将拟建经营性公路项目方案向社会公布,采用招标投标方式选择投资者。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收费公路收费站的设置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封闭式收费公路除两端出入口外不得在主线上设置收费站。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需要设置收费站的除外;

(二)非封闭式收费公路的同一主线上,相邻收费站的间距不得少于50公里,相邻收费站间的路口不得设置任何形式的收费站(点)。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收费公路的收费期限设定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政府还贷公路的收费期限,最长不得超过20年;

(二)经营性公路的收费期限,最长不得超过30年。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车辆通行费的收费标准,应当根据收费公路的技术等级、投资总额、当地物价指数、偿还贷款或者有偿集资的期限和收回投资的期限以及交通量等因素确定。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车辆通行费标准制定或者调整实行听证制度。

收费公路经营管理者应当在工程交工验收前3个月,向省人民政府价格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车辆通行费标准方案的听证申请。省人民政府价格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组织听证。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车辆通行费标准方案通过听证的,收费公路经营管理者向省人民政府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设置公路收费站和核定收费标准、收费期限的申请,并提交下列资料:

(一)收费公路经营管理者的法人资格证明;

(二)收费公路项目建设批准文件;

(三)收费公路工程项目建设投资以及贷款明细报告;

(四)公路建设项目的交工验收报告;

(五)收费站具体位置方位图、车辆通行费标准方案、收费期限以及收费效益测算报告;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相关资料。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车辆通行费的收费标准按照下列程序审查批准:

(一)政府还贷公路的收费标准由省人民政府交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价格、财政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人民政府审查批准;

(二)经营性公路的收费标准,由省人民政府交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价格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人民政府审查批准。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省人民政府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收到设置公路收费站和核定收费标准、收费期限申请后,应当会同财政、价格等行政主管部门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并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设置公路收费站和核定收费标准、收费期限的申请,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省人民政府价格、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核发收费许可证、颁发收费站标志牌。

未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在公路上设站(卡)收取车辆通行费。

第三章 收费公路权益转让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收费公路权益包括收费权、广告经营权、服务设施经营权。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转让政府还贷公路权益的,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布后,采用招标投标的方式,公开、公平、公正地选择经营管理者。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转让政府还贷公路国道收费权的,报国务院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转让国道以外其他收费公路收费权的,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务院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转让的公路收费权除外。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政府还贷公路权益转让时,转让方应当向批准机关提供以下文件、资料以及相关证明:

(一)转让公路权益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受让方的法人营业执照副本;

(三)受让方从业实力情况说明;

(四)金融机构或者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出具的受让方资金信用证明;

(五)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认可的收费公路资产价值评估报告;

(六)转让、受让双方签订的收费公路权益转让协议书;

(七)批准机关要求的其他相关文件、资料。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政府还贷公路权益转让,转让受让双方应当按照收费公路权益转让批准文件签订转让合同,约定权利义务。合同副本报批准机关备案。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转让政府还贷公路权益的收益资金应当全额上缴省级国库,用于偿还项目贷款、集资本息和公路建设、维护,不得挪作他用。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受让政府还贷公路权益的经营管理者将收费公路权益再次转让的,应当经原转让人同意并报原审批机关批准。未经原转让人同意和原审批机关批准的,不得擅自转让。

再转让公路收费权的,收费期限按剩余收费期限计算。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收费公路经营管理者以收费权质押担保取得的银行贷款,应当用于该公路的建设、维护、偿还项目贷款、集资本息或受让本省行政区域内其他收费公路权益。

第四章 收费公路经营管理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收费公路经营管理者应当在收费站显著位置,设置由省人民政府交通、价格行政主管部门监制的收费站标志牌,公示收费站名称、审批机关、收费单位、收费标准、收费起止年限、监督部门以及监督电话。

公路收费站的收费亭、安全岛等设施上,不得设置任何形式的广告以及非公路交通标志牌。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收费公路经营管理者应当开通足够的收费道口,保证车辆快速通过。收费站发生车辆拥堵时,应当采取措施进行疏导。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下列车辆免交车辆通行费:

(一)军队车辆;

(二)武警部队车辆;

(三)公安机关在辖区内收费公路上处理交通事故、执行正常巡逻任务和处置突发事件的统一标志的制式警车;

(四)国务院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人民政府批准执行抢险救灾任务的车辆;

(五)进行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运输联合收割机或者插秧机的车辆;

(六)国务院、省人民政府规定的绿色通道上运输鲜活农产品的车辆;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免交通行费的车辆。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对货运车辆采用计重方式收取车辆通行费。具体实施办法按照省人民政府批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非封闭式收费公路经营管理者,对收费站周边单位和个人的车辆,可以采取“适当优惠、定期包交”的方式收取车辆通行费。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二条 收费公路经营管理者收取车辆通行费时,应当向交费人出具收费票据。

政府还贷公路经营管理者收取车辆通行费,应当使用省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车辆通行费专用票据。车辆通行费专用票据由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领取、发放和管理。

经营性公路的经营管理者收取车辆通行费,应当使用省人民政府地税部门统一印(监)制的车辆通行费专用票据。

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三条 高速公路收费实行全省联网、统一结算的方式管理。省人民政府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高速公路联网收费总体规划,建立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制度并组织实施和监督。

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四条 新建高速公路应当根据全省高速公路联网系统运行和管理的需要,按照有关规定建设高速公路的通信、监控、收费等管理系统和设施。

已建成通车的高速公路不具备前款规定设施的,由高速公路经营管理者负责建设。

第三十五条第三十五条 收费公路的收费人员配备,应当与收费道口、车流量、收费额相适应。

政府还贷公路收费人员应当公开招聘,实行聘用合同制。

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六条 收费公路经营管理者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擅自改变车辆通行费收费标准;

(二)在车辆通行费之外加收或者代收其他费用;

(三)强行收取或者以其他不正当手段按车辆收取某一期间的车辆通行费;

(四)不开具收费票据,开具未经省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省人民政府地税部门统一印(监)制的收费票据或者开具已经过期失效的收费票据。

有前款所列行为之一的,通行车辆有权拒绝交纳车辆通行费。

第三十七条第三十七条 车辆通过收费站时,应当减速慢行,主动领(划)卡、交费。免交通行费的车辆,应当主动出示免费车辆凭证,经验证后通行,不得冲卡。

任何车辆不得故意滞留收费道口,阻塞交通。对故意滞留收费道口,阻塞交通的车辆,收费公路经营管理者有权将车辆移离收费道口。

对故意堵塞收费道口、强行冲卡、殴打收费公路管理人员、破坏收费公路设施以及其他扰乱收费公路管理秩序、违反治安管理的,收费公路经营管理者应当及时报告公安机关,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理。

第三十八条第三十八条 政府还贷公路经营管理者收取的车辆通行费、广告经营以及服务设施经营收益,应当全额上缴省级财政专户,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政府还贷公路通行费收支实行预算管理。每年末由各收费管理单位制定下一通行费收支计划,经省人民政府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汇总后,报省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审批。省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按照批准的通行费收支预算拨付资金。

第三十九条第三十九条 政府还贷公路经营管理者应当加强公路通行费收支管理,严格控制费用支出,降低管理成本,保证养护资金。

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政府还贷公路通行费收支情况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违规违法行为。

第四十条第四十条 收费公路的收费期限届满,应当终止收费。

政府还贷公路在批准的收费期限届满前已经还清贷款、还清有偿集资款的,应当终止收费。

依照本条前两款的规定,收费公路终止收费的,应当向社会公告,明确规定终止收费的日期。

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一条 收费公路终止收费后,收费公路经营管理者应当自终止收费之日起15日内拆除收费设施。

第五章 收费公路养护管理

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二条 收费公路经营管理者应当保证收费公路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收费公路好路率应当保持在90%以上,高速公路的路面状况指数应当保持在80以上。

第四十三条第四十三条 经营性公路实行养护质量保证金制度。经营管理者应当按照车辆通行费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公路养护质量保证金。

经营管理者不按照规定履行收费公路养护责任的,由公路管理机构指定养护单位进行养护,所需费用从公路养护质量保证金中抵扣。

公路养护质量保证金提取、使用、退还和管理的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四十四条第四十四条 收费公路经营管理者应当做好公路用地范围内的水土保持和绿化工作。

收费公路经营管理者应当对收费公路以及沿线设施进行日常、定期检查和维护,并向公路管理机构报送养护质量统计报表。

第四十五条第四十五条 收费公路养护工程按规定实行招标投标制度或者合同管理制度。

收费公路经营管理者应当将收费公路的大、中修工程和改建工程等施工信息在施工前5日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并在收费公路入口处公告施工信息。施工时应当设置道路交通标志和安全防护设施,加强养护作业现场监督管理,保证车辆安全通行。

第四十六条第四十六条 省人民政府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和公路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收费公路养护质量监督制度,督促收费公路经营管理者依法履行养护义务。

第四十七条第四十七条 公路管理机构收取的收费公路占(利)用补偿费应当全额上缴省财政专户,与通行费收入统一安排使用,用于收费公路及其设施的维护。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八条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七条第一款规定,未设置收费站牌和公示有关事项的,由省人民政府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1000元罚款;违反第二款规定的,由省人民政府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拆除,逾期不拆除的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九条第四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第三十六条第(一)、(二)、(三)项规定的,由省人民政府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有违法所得的,处违法所得3倍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条第五十条 违反本办法的违法行为,其他法律法规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七章 附则

第五十一条第五十一条 本办法自2007年3月15日起施行。

江西省政府网站管理办法 篇5

【发布单位】陕西省

【发布文号】陕政发 〔2010〕21号

【发布日期】2010-05-21

【生效日期】2010-07-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正文】

陕西省电子化政府采购办法(试行)

(陕政发 〔2010〕21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陕西省电子化政府采购办法(试行)》已经省政府2010年第七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0一0年五月二十一日

陕西省电子化政府采购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电子化政府采购行为,提高采购效率,降低采购成本,促进公平竞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电子化政府采购是指通过使用陕西省政府采购电子交易管理系统,实现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询价以及国务院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认定的其他采购方式的政府采购活动。

第三条 本省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实施电子化政府采购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电子化政府采购应当遵循公开透明、公平竞争、公正、诚实信用和规范高效的原则。

第五条 各级财政主管部门负责本级电子化政府采购监督管理工作。电子化政府采购具体活动由各级政府集中采购机构或政府采购代理机构承担。

第六条 陕西省政府采购电子交易管理系统通过登录省级政府门户网站进入。

第七条 电子化政府采购应建立供应商库,实行会员制管理,全省统一使用。供应商自愿在网上免费注册,按要求提供相关资料,经采购代理机构审查合格后成为会员,获取会员代码。

第八条 采购当事人按照有关规定获取数字证书,通过数字证书进入政府采购电子交易管理系统,对关键信息进行电子签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的规定对其操作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第二章 采购范围与机构职责

第九条 电子化政府采购范围为政府集中采购目录以内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适合电子化政府采购的货物、工程和服务项目:

(一)计算机设备、复印机、速印机、投影仪、传真机等办公自动化设备类;

(二)电视机、电冰箱、空调机、摄像机、照相机等电器设备类;

(三)车辆类;

(四)定点印刷、维修、公务车辆保险、医疗设备类;

(五)其他适合电子化政府采购的项目。

第十条 电子化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履行下列职责:

(一)建立完善评审专家数据库,制定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管理办法;

(二)电子确认、审批采购项目计划和采购方式,确定项目编号,下发采购文件;

(三)核准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申请,办理支付手续、记录付款信息;

(四)网上全程监控政府采购活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

(五)受理供应商的投诉,处罚违规行为;

(六)相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十一条 采购人履行下列职责:

(一)建立健全电子化政府采购管理制度;

(二)选定本单位采购人员,加强对采购人员的监督和培训;

(三)编报政府采购预算和采购实施计划;

(四)依法委托采购代理机构办理电子化政府采购事宜;

(五)选定代表参与电子化政府采购评审工作;

(六)确认中标(成交)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办理采购合同备案,组织采购货物验收;

(七)负责本单位电子化政府采购档案的管理工作;

(八)接受和配合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

(九)相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十二条 各级政府集中采购机构或政府采购代理机构履行下列职责:

(一)承办集中采购项目,编制电子化政府采购文件,发布经采购人审核确认的采购信息;

(二)网上接受供应商、建筑商响应文件、报价;

(三)组织项目评审,维护评审纪律,做好相关服务;

(四)受理、答复采购人和供应商的业务咨询,进行操作培训和现场维护;

(五)妥善保存电子化政府采购档案;

(六)相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事项。

省级政府集中采购机构负责供应商的注册、入库管理,建立完善供应商管理制度并报省财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章 评审专家与供应商管理

第十三条 电子化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由省财政主管部门以及其他行业省级管理部门根据财政部《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管理办法》等规定,采取公开征集、单位推荐与自我推荐相结合的方式确定,按照“统一条件,专库管理,资源共享,随机抽取,管用分离”的办法进行管理。

第十四条 参加电子化政府采购活动的供应商,应到省级政府集中采购机构进行书面登记,并提供下列资料:

(一)会员代码;

(二)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加盖公章的复印件,法定代表人的授权委托书、代理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三)前两个财务报表、纳税相关证明;

(四)产品生产商的授权文件或者加盖公章的复印件。

第十五条 经审查符合要求的供应商应交纳投标保证金。投标保证金可分次交纳。如一次性预交一年的,本内电子化政府采购活动不再收取投标保证金。政府集中采购机构或政府采购代理机构收取投标保证金后应出具正式票据。

投标保证金应专户储存,专人管理。供应商退出政府采购活动时,经向政府集中采购机构或政府采购代理机构申请,采购代理机构应全额退还投标保证金本金。

第十六条 实施电子化政府采购业务前,供应商应按照要求在采购系统供应商管理模块中输入本企业的基本信息资料,经政府集中采购机构或政府采购代理机构审核,取得数字证书后,方可参与电子化政府采购业务。

第十七条 省级政府集中采购机构应当对会员资格进行审查。审查不得收取费用。审查办法由政府集中采购机构制定,并报省财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四章 采购程序

第十八条 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的电子化政府采购方法、程序,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 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以及询价的电子化政府采购定标、评标方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和《关于加强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项目价格评审管理的通知》(财政部财库〔2007〕2号)等相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条 下列情形之一的电子化政府采购无效:

(一)采购项目报价供应商少于3个;

(二)所有供应商的报价均高于本次采购项目的预算;

(三)其他导致无效的情形。

届时采购人可向本级财政主管部门提出其他形式的采购申请,经批准后实施。

第二十一条 采购人根据政府采购预算和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在网上填报政府采购申请表,并上传相关资料。

采购人申报采购计划时,应当提供准确、不带倾向的技术参数,技术复杂、金额在300万元以上的项目需提供专家论证意见。

第二十二条 各级财政主管部门按现行预算管理的要求一般应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对采购人采购申报的审核,适合电子化采购的政府集中采购项目,由政府集中采购机构组织实施。适合电子化采购的部门集中采购项目,可委托政府集中采购机构或政府采购代理机构组织实施。

第二十三条 采购代理机构应当按照下列程序和要求组织电子化政府采购活动:

(一)按照财政主管部门下达的采购文件整合采购项目。单一来源采购、询价一般应在5个工作日内编制完成电子化政府采购文件,竞争性谈判一般应在15个工作日内编制完成电子化政府采购文件;

(二)采购文件经采购人网上确认后,一般应在2个工作日内发布网上采购公告;

(三)组织招标、谈判或询价;

(四)公告预中标(成交)结果;

(五)采购文件归档。

第二十四条 供应商按照采购要求编制文件,参加电子化政府采购活动。按照采购项目要求的技术参数和截止时间形成文件,进行投标报价,报价必须低于本地市场同期平均价格。供应商在规定的时间内可多次报价,最后一次报价为最终报价。截至规定时间,网站停止接受文件或报价。

第二十五条 供应商投标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其网上投标无效,政府集中采购机构或政府采购代理机构应当拒收,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一)未按电子化政府采购规定的格式制作投标文件的;

(二)通过电子化政府采购系统提交的投标文件等电子文档不完整的;

(三)未在规定的投标时间内投标的。

第二十六条 采购当事人可按照项目编号、招标信息等全程跟踪了解、监督采购实施情况。

第二十七条 采购代理机构按照招标文件规定的时间组织网上开标,当天最短有效时间内在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专家,进行评审。评审结果经采购人确认后,应当及时在网上发布并公示7天。

第二十八条 公示期满后,政府集中采购机构或政府采购代理机构向中标(成交)供应商发出中标通知书。投标供应商应当对开标结果进行网上确认,若有异议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向政府集中采购机构或政府采购代理机构提出。

第二十九条 政府集中采购机构或政府采购代理机构应当将网上评审记录和经评审专家电子签名的评审报告制作成纸质文件,经采购组织人员、采购监督人员签字后存档。

第三十条 中标(成交)供应商、采购人按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签订采购合同。

第三十一条 中标(成交)供应商应认真履行合同并做好后续服务。采购人对已完成的采购项目应及时组织验收,填写政府采购项目验收报告。

第三十二条 政府采购预算内资金实行国库集中支付。采购人持加盖公章的政府采购计划申请审批表、中标通知书、采购合同、加盖公章的发票复印件、验收报告、支付信息表到本级财政主管部门办理付款手续。

第三十三条 因不可抗力导致政府采购电子交易管理系统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同级财政主管部门确认后,政府集中采购机构或政府采购代理机构应当及时停止电子化政府采购活动:

(一)系统出现故障,采购当事人不能访问网站或无法使用系统的;

(二)系统软件或数据库出现错误,不能正常操作或采购结果出现错误的;

(三)其他无法保证公平、公正采购和信息安全的意外情况。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第三十三条所列情形,无法及时妥善解决的,政府集中采购机构或政府采购代理机构应报同级财政主管部门认定后,宣布正在进行的电子化政府采购相关操作行为无效。待系统故障排除后,经同级财政主管部门同意,政府集中采购机构或政府采购代理机构应重新组织电子化政府采购。

第三十五条 政府集中采购机构或政府采购代理机构应按季度对电子化政府采购公告、招标文件、投标文件、开标记录、评标报告、拟中标公告和中标公告、中标通知书、采购合同、质疑回复、系统日志等资料备份存档,并向同级财政部门备案。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六条 电子化政府采购的全过程接受财政主管部门、行政监察机关、审计部门和社会各界监督。政府采购当事人认为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在7个工作日内向采购代理机构提出书面质疑。对采购代理机构的答复有异议的,可向财政主管部门投诉,也可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向相关部门投诉。

第三十七条 采购人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等法律法规和进口产品采购、节能环保、强制采购等政策规定以及与采购项目相关的行业规范提出采购需求,不得在政府采购文件中规定排斥潜在的供应商等方面的内容;不得在采购过程中以不合理的条件对供应商实行差别待遇或者歧视待遇。

第三十八条 政府集中采购机构或政府采购代理机构对采购人无正当理由不履约,据实予以记录,并将情况反馈财政主管部门。经财政主管部门查实的,在半年内对其政府采购申报不再审批;情节严重的,取消其当年政府采购预算,并移交行政监察机关按规定处理。

第三十九条 供应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财政主管部门对不能履约(弃标)的供应商,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处罚,情节严重的取消其电子化政府采购供应商会员资格,列入不良行为记录名单,在1至3年内禁止参加政府采购活动;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一)提供虚假材料,骗取电子化政府采购供应商资格的;

(二)采取不正当手段排挤、诋毁或串通其他供应商谋取中标的;

(三)对报价错误或故意压低报价等手段中标造成不能履行的;

(四)中标后拒绝按所报价格签订政府采购合同的;

(五)签订政府采购合同后,不能按规定履行合同条款的;

(六)向政府集中采购机构或政府采购代理机构、采购人行贿或提供不正当利益的;

(七)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及本《办法》行为的。

第四十条 在电子化政府采购活动中,有关机关、单位工作人员有玩忽职守、徇私舞弊、以权谋私等情形造成严重后果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处理。

第六章 附 则

江西省政府网站管理办法 篇6

【发布日期】1986-04-09 【生效日期】1986-04-0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山西省人民政府转发《山西省农村用电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

(1986年4月9日晋政办发〔1986〕48号)

各地区行政公署,各市、县人民政府:

根据省人民政府领导同志意见,现将省电力局制定的《山西省农村用电管理试行办法》转发给你们,请按此试行。

山西省农村用电管理试行办法

(省电力工业局 一九八六年三月二十八日)

总则

第一条 第一条 为了加快发展我省农村电气化事业,使电力更好地为农村商品生产和农民生活服务,适应农村经济改革的需要,加强农村用电的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第二条 建立乡镇电力管理站(以下简称电管站)是当前搞好农村用电管理,减轻农民电费负担,解决农村低压设备维护资金,提高设备健康水平和安全用电水平行之有效的组织措施,全省所有乡(镇)均应因地制宜、分期分批地把电管站建立起来。

第三条 第三条 电管站是农村乡镇集体所有制的管电组织,受县电业局和乡镇政府双重领导,执行电力部门有关规章制度,招聘、管理农村电工,负责管好全乡(镇)集体所有的供用电设备。

第四条 第四条 各级供电部门要把电管站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积极协助乡(镇)政府筹建电管站,帮助和指导电管站的工作,监督和检查电管站的财务和业务活动,努力贯彻人民电业为人民的服务宗旨。

机构

第五条 第五条 电管站站长由乡(镇)政府主管负责人兼任,设专职工作人员(下称电管员)二至五人,视业务技术能力分别担任或兼任副站长、技术员、安全员、会计员、统计员、出纳等职。

职责

第六条 第六条 电管站职责如下:

1、负责本乡(镇)范围内各用电村庄和企业(不含县局挂表直管用户)的用电管理、用电申请、报装、施工、验收和竣工报告,以及计量装置管理和抄表、核算、收费等工作。加强用电监察,定期组织营业大普查,做好违章用电处理和反窃电工作。

2、搞好本乡(镇)集体所有的十千伏配电设备、低压电网和用电设备的维护管理,制订并实施本乡(镇)低压网络整改计划、低压电网发展规划。

3、搞好计划用电、安全用电、节约用电工作。合理分配负荷,提高用电负荷率;开展安全大检查,普及安全用电知识和触电急救法,抓好触电保安器、漏电开关的安装使用,落实节电措施,降低变压器损耗和低压线路损失。

4、管理并考核乡(镇)电管员及农村电工的工作,每月定期召开例会,布置和检查工作,定期组织农村电工的安全、技术学习和考试。

5、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和基础资料,按时统计、分析、上报各种技术、业务报表,负责全乡(镇)人身触电和设备事故的报告调查和处理,制定反事故措施,并组织实施。

6、负责核定、筹集所辖各村用电维修管理费用,节约开支,搞好财务管理,合理确定乡(镇)电管员及农村电工的工资、奖金及补助等。

7、配合电力部门和公安部门保护高压电力设施,防止盗窃和破坏。

8、积极创造条件,扩大服务内容,承揽安装工程,为用户代行管理和维护设备,代销材料,维修设备。

9、组织完成县电业局和乡(镇)政府下达的各项任务,定期向县电业局和乡(镇)政府汇报工作,并接受检查、监督。

财务管理

第七条 第七条 电管站的维修管理费用的筹集及使用,应坚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专款专用,以电养电”的原则。

第八条 第八条 电管站维护管理费的筹集,可根据本乡(镇)的具体情况自行确定,适时调整,并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其来源大致为:

1、按照低压用户的用电量适当加收的维护管理费。每度电加收零点零一至零点零二五元为宜。维护管理费不敷开支的,农业排灌用电每度可加收零点零一元左右。农村口粮和饲料粮加工用电不加收。具体标准由市、县电业局提出,报当地政府批准执行。

2、电管站从事维修安装业务的劳务收入及销售电工材料的微利。

3、乡(镇)工副业发达,集体有能力负担本乡(镇)村的维护管理费时,照明用电可免收维护管理费。

4、县电业局支付原公社亦工亦农电工的工资转拨给乡(镇)电管站。

第九条 第九条 维护管理费用于以下开支:

1、支付电管员和农村电工的工资、劳保福利补助等。

2、提取适当的农电活动经费。

3、用于补偿合理的低压线路损失的电量电费。

4、购买维修所需的器材以及生产工具、安全用具、仪表、零星器材。

5、有条件时可按电管员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福利基金,用于电管员伤、残、疾、亡、丧失劳动力后的一次性补助开支。

第十条 第十条 电管站的维护管理费,应按村建帐,分村开支,年终结算,结余归村,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以任何借口挪用和平调。但各村结余的维护管理费,在本乡(镇)范围内可以通过协商,互相借用,集中使用,按期偿还。电管站要在当地信用社分别建立电费和维护管理费的专用帐号,电管站要严格审核收支,制定统一票据,往来帐目及发票要妥为保存;定期向县电业局和乡(镇)政府报告维护管理费的使用情况并接受监督。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电管员和农村电工的工资、奖励实行浮动制,每月经电管站考核造册报县电业局审核批准后发放。电管站维护管理费用的各项开支均应由电管站分季编报计划,报县电业局审批。每月末各站应向县电业局报送资金平衡表。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凡按用电量加收的维护管理费,必须建立用户电费和维护管理费台帐,按户设卡,执行统一印刷、统一编号的电费收据。

农村电工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农村电工人员定额,应根据当地负荷、电量、用电设备数量以及地理环境条件确定。为减轻农民负担,充分发挥电工的作用,以每二百农户左右设一名电工为宜,一百五十户以下的农村可设兼职电工一名,视用电多少给予报酬补助。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农村电工必须由政治思想好、遵纪守法、群众拥护、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身体健康、作风正派、事业心强、并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年龄在二十至四十岁之间的男性村民担任。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凡由村民委员会推荐、乡电管站同意的农村电工,由县电业局负责组织培训一个月,对其进行职业道德、安全教育、安全规程、技术业务学习,经安全技术考试合格,发给农村电工合格证,并与乡政府签订合同,方可正式工作。被录用的农村电工实行三个月试用期,试用期如发现不适应工作,可予辞退,另行录用。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农村电工主要职责是负责所在区域内的下列工作:①计划用电、节约用电、安全用电工作;②变台、配电室、线路、接户线、用电设备的运行、维护、检修和管理工作;3低压电网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各项用电管理制度和设备台帐;④管理用电申请、安装、验收、接电等用电事项,按国家规定电价和当地政府批准的标准向农户收取电费和维修管理费。定期向村民委员会和电管站汇报工作。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农村电工要保持相对稳定,不经电管站和县电业局同意,不得擅自调换,否则,视同无证电工,停止其单位的供电。

报酬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电管员工资由固定工资、岗位工资、浮动工资三部分组成。浮动工资按照县电业局下达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完成情况确定,最多不超过本站固定工资加岗位工资总额的一半,电管员享受一定金额的副食补贴、医疗费、自行车补助费等。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农村电工的工资一律实行基本工资加浮动工资。浮动工资按其所在区域用户多少、售电量大小及完成电管站下达的各项指标情况确定。农村电工的工资一般可略高于当地同等劳力的收入水平。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兼职站长、电管员及农村电工均实行季度综合奖。确定奖金,要考核本乡(镇)村的安全用电、低压线损、电费回收、文明生产、劳动纪律、服务态度、资料管理等情况。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电管员及农村电工的劳动保护用品发放标准,可由县电业局会同乡(镇)政府,根据工作需要确定。

奖惩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对遵守本办法成绩显著的电管员和农村电工,可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违犯本办法的命令,电管员和农村电工有权拒绝执行,并及时报告上级电力部门。对违犯本办法造成后果的,应分别情况严肃处理。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电管站必须加强电费和维护管理费的管理,按时收缴,及时交银行专户,严禁截留挪用,违者视情节轻重给予罚款、辞退等处分。任何个人或集体均不得承包电费和维护管理费。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四条 农村电工必须全心全意为农户服务,秉公办事,不以权谋私,不窃电,如有违犯者,视情节轻重给以批评教育、收回电工证、解除合同、经济制裁等处分,触犯刑律者依法惩处。

其他

第二十五条 第二十五条 各地、县可视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或管理办法,报省电力工业局农电局备案。

第二十六条 第二十六条 凡在本办法颁发之前建站的,应实行本办法各项规定,若变更有困难,当地群众又拥护的,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可继续按原定办法执行,并报省电力工业局农电局备案。

第二十七条 第二十七条 各地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意见,应及时向省电力工业局农电局反映,另行解决。

江西省政府网站管理办法 篇7

近日, 陕西省财政厅通报表彰了全省财政综合工作先进单位, 柞水县财政局被评为全省2007-2008年度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与改革先进单位。

近年来, 该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围绕建立政府非税收入长效管理机制, 以“金财工程”为平台, 按照中、省、市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要求, 建立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数据库和柞水县财政直收大厅, 运用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软件系统, 积极推行部门执法、大厅开票、银行收款、财政统管的政府非税收入征管模式。并从今年元月起, 在全省首家实行对执收执罚部门履行职能时发生的政府非税收入由财政直收大厅直接收缴, 从源头上治理和预防了“三乱”现象, 促使了政府非税收入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三权”归位和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江西省政府网站管理办法 篇8

发文单位:山西省太原市人民政府

文号:并政发〔2007〕17号

发布日期:2007-5-21

执行日期:2007-6-1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局、办,各有关单位: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优化我市发展环境,构建和谐太原,现就进一步改革我市户籍管理制度提出如下意见:

一、在全市范围内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实行城乡统一户口登记、“居民户口”管理制度。实行城乡统一户籍登记制度后涉及的征地补偿、退伍安置、社会保障、城镇就业、计划生育等问题,在有关部门配套政策和改革措施未出台前,仍按现行规定办理。

二、全市范围内各类户口实行按规定条件准入制度

(一)外地公民在我市辖区内购买成套新建商品住房、足额付款、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房屋所有权证》并实际居住、有稳定收入者,准予其本人和共同生活的直系亲属落户。

(二)在我市有常住户口并有居住条件和稳定收入的居民,与其共同生活属外地户口的直系亲属,准予落户。

(三)具有国家承认的本科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或具有我市短缺的特殊技能、愿来

我市工作并依法参加各项社会保险的外地公民,准予落户。

(四)在我市当年纳税3万元以上、依法参加各项社会保险的民营企业,准予法定代

表人本人和与其共同生活的直系亲属落户。

(五)被我市用人单位招用具有国家规定的技术等级(职称)、连续工作2年以上、依法参加各项社会保险的职工,准予落户。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调入人员和录用的机关工作人员、国家公务员,仍按现行管理办法落户。

三、公安机关可为10人以上的单位设立集体户。

四、本意见自2007年6月1日起施行。具体实施细则由有关部门制定。我市原有规

定与本意见不一致的,以本意见为准。

二○○七年五月二十一日

江西省政府网站管理办法 篇9

数字见证精彩开局

【数字亮点】

数字一:两个“1万亿”

生产总值和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双双突破1万亿元

点评:我省成功跨入全国万亿元俱乐部行列,标志着全省综合实力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迎来了一个质的飞跃。江西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后发优势将日趋显现。

数字二:19.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9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892元,分别增长13%和19.1% 点评: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收入,表明我省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

数字三:第18位

区域创新能力由全国第22位上升到第18位

点评:江西区域创新能力在中部各省逆势进位。位次前移是我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的成效显现。我省绿色崛起核心竞争力初显,资源驱动的瓶颈正逐步打破,创新驱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数字四:410.56亿斤

粮食总产量410.56亿斤,创历史新高

点评:民以食为天。我省经受春夏连旱、旱涝急转等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出现多年少有的好形势。

数字五:1105.93亿元

全省旅游接待1.6亿人次,增幅居全国首位

点评:我省旅游总收入首破千亿元大关,源于“红色摇篮、绿色家园”品牌的叫响、生态旅游“新名片”的打造,表明江西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旅游产业大省的目标更加坚定清晰。数字六:1.35亿元

投入1.35亿元对“五河”和东江源地区进行生态补偿试点

点评: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江西最大的优势和品牌。经济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才能更好实现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双赢,进而增强发展后劲。

数字七:200亿美元

外贸出口总额突破200亿美元,增长63.1%,跃居中部地区第一

点评:在国际经济形势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外贸出口增长63.1%,实属不易,表明我省开放型经济实现新的突破,源于我省招商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的成功。

数字八:32.6万套

新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32.6万套

点评:保障性安居工程让更多困难群众实现了“住有所居”的梦想,去年我省涉及民生领域的投资比上年增长了32.7%,大大高于全省投资增长速度。

数字九:50829人

完成深山区、库区、地质灾害频发区贫困群众移民搬迁50829人

点评:继整村推进、移民搬迁之后,去年开始,我省启动了新一轮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工程,计划用两年时间,让我省8万直接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全部完成搬迁。

数字十:1771户

非工口七个系统1771户国有企业完成改制

点评:从放权让利、转换机制到破产重组、职工身份置换,我省国企改革打了一场漂亮的攻坚战,表明我省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新突破,体制机制活力明显增强。

【百姓声音】

兴国县潋江镇特困户舒红平:我天生残疾,无劳动能力,丈夫是一名普通的修鞋工,生活贫困。以前一家人居无定所,先后搬过4次家,后来政府帮我申请了一套廉租房,通过摇号,住进了一套两室一厅的廉租房,圆了我的住房梦,真心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啊!

星子县温泉镇桃花源村村民吴金水:我们村位于庐山垅峡谷内,以前一下雨,容易发生山体滑坡和泥石流,晚上睡觉都睡不安稳。去年9月开始,县里对我们村实施地质灾害频发区整体搬迁,我们全家获得了17500元的搬迁补偿。搬出来后,孩子能在就近的镇上上学,我做泥水工也更方便了!

2012奔向幸福

人均收入“跑赢”GDP

生产总值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12%,CPI控制在4%左右„„鹿心社代省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2012年的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显得格外醒目,它们既关系江西经济未来走势,更与百姓福祉紧密相连。同样令人瞩目的是,透过这些目标的背后,“打造经济增长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氮氧化物排放量零增长”等在报告中首次出现,引起了代表委员的热议。

生产总值增长10% 稳中求进,重在提高经济质量

去年,我省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10%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与去年预期目标持平,向人们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稳中求进,重在提高经济质量。“稳”,就是保持现有的良好势头和发展速度,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增长;“求进”,强调的是加快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调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占了较多的篇幅,并首次提出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稳中求进、好中求快,要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培育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上来。面对今年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市场环境,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的“倒逼机制”,顺势而为,加大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有利于我省加快进位赶超的步伐。因此,基于国内外环境和我省发展趋势,10%的目标对于今年经济发展工作,既保持了理性,也为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预留了更多空间。

人均收入增长12% 增进福祉,经济增长更多惠及老百姓

江西“十二五”规划描绘了富民强省的蓝图,提出了居民收入五年翻番的目标。今年是“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第二年,代省长鹿心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人均收入增长12%,比去年预期目标提高1个百分点。这是近年来的城乡居民收入的最高预期。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富民为先、民生为本经济增长更多惠及百姓的执政理念。

从人均收入增幅“跑赢”GDP增幅这一细节可以看出,党和政府现在更加注重让群众感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文化发展带来的实惠和好处。一些代表委员认为,目前,消费水平不高,消费对经济拉动的作用上不去,提高居民收入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坚持富民优先,增进民生福祉,有利于早日实现“十二五”富民强省的目标蓝图。CPI控制在4%左右

物价无小事,实现目标仍面临压力

经济数据中,百姓冷暖自知的当属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物价的高低波动挑动着老百姓最为敏感的神经。报告显示,2011年我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5.2%,CPI高于4%的预期目标。因此,今年物价走势备受关注。

民生无小事,物价无小事,让百姓安心、放心、稳心过好每一天是执政者的首要之责。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CPI涨幅再次维持在4%左右的目标。受翘尾因素影响,实现今年CPI目标压力不小,这无不体现了政府抓好物价调控的责任感和执政为民的庄严承诺。今年物价形势复杂,面临不确定因素较多,但市场涨价因素有望减弱,加之一系列稳物价和市场监管的措施出台,物价水平可望实现稳中有降的目标。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 投资拉动,缩小与全国发达省份差距

江西正处于爬坡过坎、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经济欠发达的状况还未改变,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还低于人口占全国的比重。近几年,3万多亿元固定资产投入,为我省发展积聚了巨大发展能量和后劲。但是,要进一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扩大固定资产投资、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是关系江西未来发展的关键之举。只有坚定不移扩大投资,狠抓重大项目,才能尽快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达到3.3%的目标。

氮氧化物排放量零增长

绿色崛起,彰显绿色发展的低碳理念

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与经济、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这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掷地有声的话语之一。

报告中提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2%,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下降1%,氮氧化物排放量实现零增长。依法取缔、关闭一批不达标企业,着力实施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淘汰落后的水泥产能,同时,建立有利于促进主体功能区形成的绩效考评体系,启动湿地生态补偿试点,力争林权、水权、碳汇、排污权等资源环境产权交易试点取得实质性进展。

城镇化率提高1.7个百分点

打造经济增长极,融入国家区域发展大格局

加快建设鄱阳湖生态城市群,打造区域增长极,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一大亮点。报告提出,把南昌核心增长极和九江沿江产业带紧密联系起来,昂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经济发展的“龙头”,向南延伸连接吉泰走廊,并与赣南中央苏区振兴相衔接,两翼沿沪昆线展开,着力构筑“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的区域发展格局。构建多极支撑、多元发展格局,进一步强化与长珠闽地区的产业对接合作,加强与海西经济区、武汉都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等区域的联系互动,主动融入国家区域发展大格局。

关键词里看民生 【关键词】三房合一

点睛: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3.1万套

亮点:实行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公租住房“三房合一、租售并举”,以公租住房为重点,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确保新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23.1万套,力争30万套,建成18.22万套以上,完成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8万户。

解读:保障性安居工程直接关系到民众福祉。“三房合一”后,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与公共租赁住房对象统一纳入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范围。今后,公共租赁住房按照“先租后售、自愿购买、有限产权、规范管理”的原则实行租售并举。完善保障性住房资格认定制度,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让更多的困难群众早日圆住房梦。

【关键词】苏区振兴

点睛:安排3亿元,连续10年支持中央苏区县和连片特困县发展

亮点:省财政新增安排3亿元,连续10年支持中央苏区县和连片特困县发展,力争2至3年内取得明显进展。

解读:我省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中央苏区核心范围处于我省,加快中央苏区的发展振兴,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从政治上都具有重大意义。中央重点扶持我省罗霄山特困片区扶贫攻坚,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和革命老区发展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为我省实施中央苏区发展振兴战略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我省将争取国家政策,加快编制中央苏区振兴规划,对中央苏区发展振兴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特殊支持,努力使中央苏区县的面貌尽快发生明显变化。

【关键词】扶贫攻坚

点睛:启动实施国家和省级连片特困地区25个县的扶贫攻坚

亮点:启动实施国家和省级连片特困地区25个县的扶贫攻坚,扶持3400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积极开展行业扶贫,鼓励支持社会扶贫。继续做好深山库区移民扶贫搬迁工作,大力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建设,完成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6万人。

解读:今后,25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将成为我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我省创新扶贫模式,实施“四个一”组合式扶贫,每个县有一个省级领导定点扶贫,一个有实力的部门帮助扶贫,一个重点企业参与扶贫,从今年开始,每年省财政拨付1000万元资金专项扶贫、连续安排10年。

【关键词】就业

点睛:力争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 亮点: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力争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50万人,免费培训省内工业园区员工30万人,新增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8亿元。

解读:就业是民生之本。今年,我省将坚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首位,建立以实名制为基础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制度,实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起航工程”,选拔招募“三支一扶”大学生2200名,并继续做好农民工、城镇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力争城镇就业率达94.5%。同时,加大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力度,深入开展“创业型城市”建设。

【关键词】教育均衡

点睛: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推进均衡化义务教育

亮点:重点抓好40个城镇新区教育园区、400所幼儿园、2000个标准化中小学校、40个中职示范学校、2-3所高水平大学或特色大学建设。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组织实施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基本化解公办高校债务。进一步强化教育投入保障,确保财政教育支出占当年财政支出比重达到16%。

解读:教育是百业之基。教学资源的更加优质化和均衡化,将为我省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抢占先机。继续加大教育投入,整合教育资源,扩大办学规模,努力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减轻群众的教育负担,这是许多民众翘首盼望的大好事。

【关键词】文化

点睛: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

亮点: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文化馆(站)等继续向群众免费开放,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抓好江西出版产业基地、江西新华发行集团文化城、南昌华夏艺术谷、景德镇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基地、萍乡安源锦绣城、中国共青动漫城等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文化传媒、出版发行、创意陶瓷、动漫、演艺等文化产业集群发展。

解读: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加快文化大省建设步伐,强化文化软实力支撑,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将发挥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关键词】医疗卫生

点睛:全面实施困难尿毒症患者免费血透救治

亮点:免费为城乡居民提供11项公共卫生服务,全面实施困难尿毒症患者免费血透救治,为20万残疾人提供康复救助与服务。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食品药品监管,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抓好重大疾病防治和妇幼保健工作,扩大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试点,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解读:增强医疗保障能力,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让更多的群众实现“病有所医”。

上一篇:科技论文小学生下一篇:抢橡皮600字小学六年级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