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十三五规划

2024-07-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江西省十三五规划(精选8篇)

江西省十三五规划 篇1

2015年12月03日 06:54 来源:中国江西网-江西手机报 作者:金路遥

本报讯江南都市报记者金路遥报道:备受关注的《中共江西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经上周举行的省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已正式对外公布。今日出版的《江西日报》刊登了《建议》全文,并刊发了省长鹿心社就《建议》起草的有关情况所作的说明。

《建议》“紧扣一个总目标、实施七大战略、强化三大保障”。其中,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阐述“一个总目标”和“七大战略”。一个总目标即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七大战略分别为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开放战略、协调发展战略、基础设施提升战略、绿色崛起战略和共享发展战略。围绕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提出了三大保障,即: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总体上呼应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建议》提出了对发展形势的判断:“十三五”时期我省将进入中高收入发展时期和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我省仍然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突出表现为“六期融合”的阶段性特征,即:迈向全面小康的决战期、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区域开放融合的深化期、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升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法治江西建设的推进期。《建议》中,还明确了我省战略定位,主要包括:一点、四区、五个江西、五个强省等。“一点”,即建设“一带一路”内陆腹地重要战略支点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支撑。“四区”,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全国改革创新试验区、全国内陆双向开放示范区、全国扶贫攻坚样板区。“五个江西”,即:推进美丽江西、健康江西、信息江西、信用江西、法治江西建设。“五个强省”,即: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深入实施旅游强省战略、建设现代农业强省、基本建成文化强省、迈向创新型省份行列。

省长鹿心社就《建议》起草的有关情况作说明时表示,制定和实施好《建议》,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任务,是阐明省委战略意图、谋划我省未来五年发展的重大举措,对于促进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五年决战同步全面小康”,开创“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新境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共江西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5年11月24日中共江西省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体会议通过)

到二○二○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中央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作为我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发展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中共江西省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会结合江西实际,全面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认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机遇,又有较大的压力和挑战,必须坚定信心、开拓创新、奋发有为。全会研究了“十三五”时期我省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就制定“十三五”规划提出以下建议。

一、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十二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即将总体实现。全省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跨越万亿元台阶迈向两万亿元。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集聚化程度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全面跃升。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城镇常住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引进来”与“走出去”同步推进,对外开放合作不断深入。“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的区域发展框架基本形成,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升。全省全境列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扶贫攻坚成效显著,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不断夯实。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法治江西建设全面展开。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丰硕,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进一步形成。展望未来,我们已经站到了新的更高的发展起点上。

尤为重要的是,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以来,我们坚定不移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始终保持政治定力、战略定力和实干定力,立足江西发展实际,拓展提升发展思路,提出并实施了“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的十六字方针,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加快发展与转型升级相统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新路。实践证明,十六字方针是贯彻党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江西行动,完全符合中央精神,顺应时代要求;是对江西多年来发展实践的总结提升,符合发展规律,切合江西实际。“十三五”时期,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抓下去。

2(2)“十三五”时期我省仍然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三五”时期,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有利于营造较好的外部环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新突破,有利于发挥后发优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深入推进,有利于激发发展动力和活力;国家聚焦聚力于推进“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生产力布局向内陆腹地拓展,有利于开拓发展新空间;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到更加重要位置,有利于我省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与此同时,国际国内发展环境错综复杂,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国内“三期叠加”特征仍将持续,我省发展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发展不足仍然是我省面临的主要矛盾,同时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有效需求不足,传统动力减弱,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难度增加;产业层次总体较低,创新能力不强,转型升级任务艰巨;资源约束进一步增强,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增多,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扶贫攻坚任务十分繁重;社会文明素质有待提高,法治江西建设任重道远,党员干部作风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总体来看,“十三五”时期我省将进入中高收入发展时期和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我省仍然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也面临诸多矛盾和严峻挑战,经济社会发展突出表现为“六期融合”的阶段性特征,即:迈向全面小康的决战期、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区域开放融合的深化期、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升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法治江西建设的推进期。全省上下务必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保持战略定力,抓住用好机遇,应对风险挑战,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

(3)“十三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遵循“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和五大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提前翻番、同步小康”的总目标,以提质、增效、升级为中心,以创新、改革、开放为动力,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现代服务业,全面提升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绿色化水平,奋力开创“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新境界,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江西特色的绿色发展新路子。

如期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理念,以发展理念的创新来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在发展中始终坚持以下原则:

——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加快转型升级。实施创新驱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是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必然选择。要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在加快发展中调结构、促转型,在做大总量中提质量、增效益,推动发展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转变,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必须推进绿色崛起。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的财富、最大的优势、最大的品牌。要以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抓手,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实施绿色工程,培育绿色文化,打造绿色品牌,健全绿色制度,加快绿色崛起步伐。

——必须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破除一切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有效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要深化全方位对外开放合作,充分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强化区域合作,拓展发展空间。

——必须建设法治江西。法治是发展的可靠保障。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依法治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快建设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把经济社会纳入法治轨道。

——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要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团结带领全省人民为江西的美好明天不懈奋斗。

(4)“十三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十三五”时期,要紧紧围绕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保持年均经济增速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2010年相比,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提前实现翻一番,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转型升级取得突破性进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益不断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度大幅提高;城乡区域结构进一步优化,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明显提高;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迈向创新型省份行列。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基本建成。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减少,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推行,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形成,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江西样板”。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城乡和阶层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高;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面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努力成为全国扶贫攻坚的样板区。

——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基本建成文化强省。

——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深化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若干领域成为全国改革创新试验区;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二、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

顺应全球产业变革和国内外产业分工变动趋势,大力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协同推进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

(5)建设现代农业强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进一步巩固全国粮食主产区地位。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大规模推进高标准绿色生态农田建设,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开展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益。

把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优化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深入推进以“百县百园”为重点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打造全国绿色食品产业基地。深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发展现代种业,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标准化、信息化。注重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农业“接二连三”新业态、新模式。建立健全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质量安全体系,打响“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品牌。持续增加农业投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着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支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的有效办法,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农村集体产权权能。加强农业金融保险体系建设,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

(6)构建新型工业体系。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以优势传统产业为基础,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更加注重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更加注重质量品牌建设,推动工业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下大力气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石化、钢铁、有色、食品、建材、纺织等为重点,实施传统产业技术装备改造升级行动,支持企业瞄准国际国内同行业标杆推进技术改造,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加快兼并重组、延伸链条、模式创新,培育一批在全国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办法化解产能过剩。

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以高端化、集约化、特色化为导向,以掌握核心技术为关键,通过实施重大产业项目、引进培育骨干企业、搭建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型光电、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航空和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努力实现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倍增、龙头企业倍增、示范基地倍增。

坚持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对接“中国制造2025”,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促进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力争在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3D打印等智能装备和产品上取得新突破。

走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道路。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引导关联产业集中布局,培育一批特色鲜明、辐射力大、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重点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和智能制造示范区,打造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

(7)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与扩大居民消费相互促进,全面实施服务业升级行动,推动服务业发展明显提速、比重明显提高、水平明显提升。

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突出发展金融服务业,重点发展物流、电子商务等行业,积极培育信息、科技、研发设计、商务咨询、节能环保服务等新兴行业。引导生产企业加快服务环节的分离和外包,鼓励生产性服务企业与制造企业从设计、生产到营销的全业务流程融合,为企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提供专业服务。

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坚持规范化、连锁化、便利化、品牌化发展方向,重点发展旅游、商贸、文化等行业,加快发展养老服务、健康服务、家庭服务等行业,推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深入实施旅游强省战略,全面打响“江西风景独好”旅游品牌,推动我省旅游发展水平迈入全国前列,打造全国重要、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充分利用我省生态优势和产业基础,努力打造全国大健康产业发展基地。

营造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进一步放开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完善支持服务业发展的财税、金融、土地等政策,推行政府购买服务等模式,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发展服务业。

6(8)建设信息江西。互联网时代为跨越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必须统筹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信息技术创新和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应用,促进互联网与各领域深度融合发展,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

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发展分享经济,重点推进“互联网+”智能制造、现代农业、智慧旅游、文化创意、普惠金融、惠民服务、高效物流、电子商务、便捷交通和绿色环保等重大工程,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催生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

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联网,系统推进“宽带中国”江西工程,全面促进“三网融合”,强化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网络提速降费行动,完善电信普遍服务机制。

做大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着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服务器等信息产业,加快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产业发展,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创建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发展基地。

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经济发展动力转换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统筹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以科技创新为重点,大力实施创新驱动“5511”工程①,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

(9)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要充分挖掘和释放投资、消费、出口新需求,加快创造新供给,优化要素配置,努力培育发展新动力。

进一步发挥好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优化投资结构,增加有效投资,重点实施一批管长远、增后劲、补短板、惠民生的重大项目。着力创新投融资方式,发挥财政资金撬动功能,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

突出增强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适应个性化、多样化消费趋势,推动产品和服务供给创新,营造放心消费环境。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居民消费增长,引导消费向智能、绿色、健康、安全方向转变,打造多点支撑的消费增长格局。

加快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增强对外投资和扩大出口结合度,实施出口产品技术、品牌、质量、服务提升工程,努力培育新的比较优势。实施优进优出战略,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提高中高端产品出口比例。

7(10)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有机衔接,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创新成果与产业紧密对接,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的贡献度。

瞄准重点领域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结合我省产业基础和未来发展方向,集成各类创新要素,聚焦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工程,力争在航空和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新型光电、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现代农业、生态环保等领域,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转化的重大突破。

建立健全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强化创新相关指标的考核评价。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落实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政策。构建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大力引进和积极推动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在我省转移转化。

构建市场导向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支持和鼓励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一批协同创新体、产业创新联盟,打造一批创新平台、团队和成果转化基地,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创建若干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支持军用技术、民用技术双向转移,打造一批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11)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放宽政策、放开市场、放活主体,促进创业创新向不同所有制领域延伸、向各产业领域拓展,使创业创新成为推动江西发展的新引擎。

营造良好环境。降低准入门槛,开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绿色通道”,引导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天使投资等资金投向创业创新领域,完善鼓励各类群体创业创新的扶持政策,在全社会形成创业光荣、创新可贵的价值取向。

推动模式创新。依托“互联网+”等新技术新模式,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众创平台,推动广泛参与的众包分工,营造互助互扶的众扶生态,发展灵活高效的众筹融资,形成大众参与、各方协同的创新格局。

(12)强化创新人才支撑。实施人才优先战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形成行行出状元、人人可成才的生动局面。

引进和培育高端科技领军人才。大力实施科技入赣工程,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柔性机制,推进院士、“海智”工作站建设。深入实施赣鄱英才555工程、主要学科带头人、杰出青年带头人等工程,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队伍。

加强优秀企业家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储备制度和市场化选聘机制,加快建设职业化、现代化的高素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实施“技兴赣鄱”行动,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一批高水平、专业化的工程师和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

四、实施全面开放战略,打造内陆双向开放高地

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重大机遇,以全球化视野拓展市场空间、配置资源要素,促进市场深度开放、内外一体开放、进出双向开放,打造开放型经济升级版。

(13)主动对接融入“一带一路”。充分发挥我省特色产业、历史文化和生态资源优势,积极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交流,把我省建设成为“一带一路”内陆腹地重要战略支点和内陆双向开放示范区,重塑江西丝绸之路的历史荣光。

构建开放大通道。主动对接中欧国际班列,进一步打通陆上通道;依托长江水道和出海陆路,打通海上通道;与国内主要城市合作开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定期航班,构建空中走廊。

开拓经贸大市场。组织引导龙头企业积极开拓沿线国家的工程市场,打响“江西建设”品牌;鼓励企业参与沿线国家矿产资源能源开发,建设境外能源矿产基地;支持企业在沿线国家建设国际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

促进人文大交流。深化与沿线国家在旅游、文化、生态、科技、教育、卫生等领域的合作交流,积极发展友好省州、友好城市关系,努力建设国际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丝绸之路特色文化交流中心、国际生态合作交流窗口。

(14)全面参与长江经济带发展。充分发挥我省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全面推进与沿江省份对接合作,创新开放合作模式,把我省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撑。

强化基础设施对接。以高等级航道和快速铁路建设为重点,积极对接沿长江综合运输通道建设,构建便捷高效、联江通海的现代化立体交通格局。

强化产业合作对接。坚持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主动对接沿江临港产业,培育发展港口经济,积极参与沿江经济协作区建设,大力承接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和先进技术转移,形成一批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

强化政策体系对接。主动对接上海、福建、广东自贸区发展,借鉴复制其试点经验,争取设立自由贸易园(港)区。全面融入长江大通关体系,推动九江、南昌等港区与沿江沿海港 9 区无缝对接,加快实现“三互”大通关②。建立与沿江省市政府间沟通协商制度,共同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公共服务资源共建共享、社会治理联动、生态保护合作。

(15)统筹推进“引进来”和“走出去”。坚持利用外资与对外投资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结合,促进国内外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

加快高水平“引进来”。深入实施招大引强工程,引导外部资金和先进技术更多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以更加务实的举措融入“长珠闽”、对接港澳台,着力推进赣粤、赣浙、赣闽、赣湘等合作区建设,打造赣台合作示范区,构建全国重要的承接产业转移基地。实行更加积极的进口政策。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全面实行单一窗口制度,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推动大规模“走出去”。以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为重点,支持我省优势产业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建立健全境外投资政策支持体系,实现对外投资便利化。

五、实施协调发展战略,形成统筹协同发展新格局

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统筹谋划全省经济布局、国土开发和城乡发展,协同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在协调发展中拓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后劲。

(16)优化全省区域发展格局。深入实施“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形成各具优势、融合互动、多点支撑、竞相发展的区域经济板块。

深入推进昌九一体化。聚焦聚力昌九新区建设,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打造改革创新的新引擎,带动提升昌九整体实力和活力,使昌九地区成为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区。深入实施打造南昌核心增长极战略,构建南昌大都市区,进一步辐射带动抚州、宜春、新余、上饶、鹰潭等部分区域发展。推动九江新一轮沿江开放开发,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中心城市。

加快“苏区振兴”步伐。用足用好中央的特殊支持政策,推进精准扶贫攻坚,全面解决突出民生问题。强化赣州市在“苏区振兴”战略中的核心引领作用,重点实施基础设施提升、重大平台建设、特色产业培育工程,突破发展瓶颈,增强“造血”功能,推动赣州、吉安、抚州等原中央苏区整体跨越式发展、同步全面小康,使之成为最具潜力、支撑全省协调发展的重要增长板块。

增强“两翼”发展活力。积极推动上饶、景德镇、鹰潭扩大对外开放,深化区域合作,加快承接长三角、海西经济区产业转移;推动新余、宜春、萍乡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两型社会 建设,推进新宜萍同城化发展。依托沪昆高铁大通道,促进赣东、赣西内部融合、双向拓展,打造充满活力、特色鲜明的重要增长带。

加快建设高铁经济带。抓住高铁时代机遇,放大高铁同城化、区域一体化效应,建设高铁经济试验区,提升集聚发展动能,打造沪昆、京九高铁经济带,深化和拓展全省生产力布局。

(17)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健全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统筹发展、镇村联动建设、基础设施延伸拓展、公共服务均等平衡。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实施居住证制度,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

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加快构建“一群两带三区四组团”的城镇总体布局③,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推动中小城市特色发展,加快城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形成核心带动、多点支撑、良性互动的城镇化发展格局。携手鄂湘共建长江中游城市群。统筹推进行政区划调整。

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坚持规划先行,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协调性和权威性。推动园区与城区互动发展,打造一批产城融合示范区。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等建设,加大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力度。实行网格化、智能化、精细化城市管理,着力发展大数据民生,打造创新城市、绿色城市、人文城市、智慧城市,实现“干干净净、漂漂亮亮、井然有序、和谐宜居”。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升级。引导和鼓励县域依托特色资源和产业基础,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突出发挥县城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力推进省直管县和扩权强县、扩权强镇改革,为县域经济发展“松绑给力”。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民收入增长支持政策体系。

建设和谐秀美新农村。以中心镇和中心村建设为重要抓手,推动镇村联动、城乡一体。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把社会事业发展重点转向农村和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加强农村规划和管理,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加快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乡风浓郁的新型农村社区,保护好传统村落,彰显赣鄱特色乡村风貌。

(18)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推动江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传导正确的价值取向。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建设江西特色新型智库。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科学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不断传播正能量。

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加大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基本形成普遍均等、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资源向基层和农村倾斜,基本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广泛开展群众性和公益性文化惠民活动。

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重大文化工程,扶持文化精品创作,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重点发展文化创意、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动漫展演等产业,促进文化与科技、信息、旅游、金融、制造、体育等相融合,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使之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增强赣鄱文化的吸引力、竞争力和影响力。充分挖掘和弘扬底蕴深厚、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绿色文化和古色文化,加大文化遗产的固态保护、活态传承,强化独特的地理精神标识,建设赣鄱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文化交流,使赣鄱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六、实施基础设施提升战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

按照“统筹规划、适度超前”原则,加快构建综合立体、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19)建设现代综合交通网络。统筹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建设,加强各种运输方式衔接,加快建成综合交通枢纽体系,构建对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大通道。

加快主要铁路通道快速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布局、提高标准,建成对接周边、联通重要经济区的铁路快速通道,构建“五纵五横”铁路网主骨架④,积极推进城际铁路建设,形成南昌至省内各设区市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1-2小时、至上海、广州等周边主要城市3-4小时、至北京6小时交通圈。

建设路网完善、畅通高效、安全可靠、服务优质的公路体系。加快完善网络、升级扩能,全面打通出省高速通道,形成“四纵六横八射十七联”的高速公路体系⑤;着力优化结构、提升水平,重点实施普通国省道干线升级改造和农村公路改造工程。

建设通江达海、干支畅达的水运大通道。围绕“两横一纵”布局⑥,重点推进长江江西段和赣江、信江等高等级航道建设,着力加强九江港、南昌港等港口建设,振兴“千年赣鄱黄金水道”。

建设通达全球的航空运输网络。做大做强干线机场,将昌北国际机场建成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枢纽机场,加快建设支线机场,新建一批通用航空机场,形成“一干九支”的机场布局⑦。

(20)增强能源保障能力。坚持“适度超前、以电为主、多能互补”原则,建设稳定、安全、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保障体系。

完善电源点布局。统筹建设电源重大项目,大力实施清洁煤电工程,积极发展光伏发电、风电、水电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争取早日启动彭泽核电站建设。

完善能源输送网络。构建覆盖全省的环状电力骨干网架,完成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和配电网建设改造行动计划。全面解决农村低电压问题。建成“三横一纵”国家天然气输气管网⑧和“环鄱阳湖”省级管网,完善成品油管网布局。适时启动西南水电特高压入赣工程。

(21)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围绕防灾减灾、改善民生、促进发展,不断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

保障防洪安全。加强长江江西段、“五河一湖”及中小河流治理,推动重要防洪城市和重点地区达到国家防洪标准。加强山洪灾害防治,基本消除病险水库(闸)安全隐患,基本完成鄱阳湖区万亩圩堤除险加固。

保障供水安全。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大中型灌区新建和续建配套、城市应急备用水源配套等工程,加快大中型水库等重点水源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调配和供水保障能力。

保障水生态安全。积极推进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和赣抚尾闾综合整治工程建设,深入开展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实施重要河湖水资源保护工程。

七、实施绿色崛起战略,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江西样板”

紧紧抓住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历史机遇,坚持绿色强省、绿色惠民,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江西。

(22)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加快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循环化、低碳化,着力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产业体系,形成生态与经济社会和谐共生的发展格局。加快发展绿色产业。采用先进适用节能低碳环保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构建环境友好的绿色工业体系。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构建生态有机的绿色农业体系。推动服务主体绿色化、服务过程清洁化,构建集约高效的绿色服务业体系。

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推进一批循环低碳试点示范工程,形成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加强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碳排放管控,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

推行绿色生活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态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引导居民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家居,推进政府绿色采购,力戒奢侈浪费,推动生活方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转变。

(23)巩固提升生态优势。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形成“一湖五河三屏”生态安全格局⑨。提升森林资源质量。实施新一轮造林绿化与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低产低效林改造、乡村风景林建设等生态林业工程,改善林分结构,提高森林蓄积,丰富物种总量。实行严格的天然林保护制度,严禁移植天然大树进城,增强森林资源生态功能。

加强水生态建设。实施鄱阳湖流域清洁水系工程,强化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和备用水源地等重点区域保护与生态修复,切实保护“一湖清水”。实施鄱阳湖湿地生态恢复工程,加强重点湖库、江河干流地区和城市规划区域的湿地保护。

维护生物多样性。加强自然保护区等保护与建设,建设长江中游地区种质资源库。严防外来有害物种入侵。争取设立国家公园。

(24)从严实施环境保护。坚持预防为主、源头控制、综合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实施更有力的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形成政府、市场、公众多元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

深入推进“净空”行动。实施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设施改造升级、机动车尾气污染和工地扬尘防治等工程,将细颗粒物等环境指标列入约束性指标,建立大气污染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

深入推进“净水”行动。以“五河一湖”等水域为重点,严格控制排污总量,减少水体污染。突出抓好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实现工业污水全面达标排放、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和稳定运行,大力整治城镇黑臭水体。强化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深入推进“净土”行动。加强土壤污染源头综合治理,加快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强化矿山恢复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突出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推进城乡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

(25)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严守生态红线、总量减排、准入门槛,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损害严惩、责任追究,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利益导向机制。

落实和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加快完善财政、产业、投资、环保、土地等配套政策,加大对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强化激励性补偿。全面落实空间管制措施,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

完善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考评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县科学发展综合考评指标体系,增加绿色发展指标,提高绿色考评权重。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度、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健全河湖管理与保护制度。建立整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制度,健全涉河、涉湖规划制度,制订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全面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的“河长制”,对河湖生命健康负总责。

建立全方位生态补偿机制。落实全省重点流域生态补偿办法,探索森林、湿地、矿产资源开发等生态补偿机制。开展省际横向合作,探索资金补助、产业协作、项目支持等补偿办法。

实施严格的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节水型社会。落实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严格控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

加强环境监管督查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环保督察制度,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建立全省统一的实时在线环境监控系统,创新和完善公众参与环境监督保护的机制。

八、实施共享发展战略,形成包容和谐新局面

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15(26)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坚持把脱贫攻坚工程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和推动发展的重大举措,以罗霄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县为重点,推进产业扶贫、保障扶贫、安居扶贫、教育扶贫等,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打造全国扶贫攻坚样板区。

推进精准扶贫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有效性。对贫困家庭进行就业创业扶持,对有劳动能力的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山区的实施扶贫搬迁,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对因病致贫的提供医疗救助保障。实行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有效衔接,对贫困人口应保尽保。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革命老区贫困县提前“摘帽”。

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扩大贫困地区路、水、电、网等基础设施覆盖面。对在贫困地区开发水电、矿产资源占用集体土地的,试行给原住居民集体股权方式进行补偿,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推进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

健全扶贫脱贫保障机制。建立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脱贫工作责任制,对贫困县重点考核脱贫成效。加大各级财政扶贫投入,发挥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互补作用,整合各类扶贫资源,拓宽资金渠道。健全地区协作机制和党政机关、驻赣部队、人民团体、国有企业定点扶贫机制,激励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自愿采取包干方式参与扶贫。

(27)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坚持就业优先,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全面提升就业岗位创造能力、劳动力市场流动能力和供求匹配能力,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比较充分和高质量就业。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促进劳动者自主就业。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建立面向人人的创业服务平台。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开展贫困家庭子女、农民工等重点人群就业培训行动,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强化对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

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增强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促进劳动力在地区、行业和企业间自由流动。消除影响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28)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基尼系数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下降。

完善初次分配格局。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推进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改革。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健全适应机关事业单位特点的工资制度。

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减轻中低收入者和小微企业税费负担,落实鼓励回馈社会、扶贫济困的税收政策。健全公共财政体系,集中更多财力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支持慈善事业、社会救济互助和志愿服务活动。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遏制以权力、行政垄断等非市场因素获取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明显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29)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增强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

加快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落实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政策。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落实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医保政策和经办管理,健全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筹资和报销比例调整机制,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研究实行职工退休人员医保缴费参保政策。实现跨省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将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

加快发展多层次的社会保障。提高失业保险覆盖范围和统筹层次,加快工伤保险省级统筹。鼓励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大力发展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统筹救助体系,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30)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基本建成现代教育体系,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文化育人工程,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强化基础教育的普惠性和公平性。全面普及公平、有质量和包容发展的15年基本教育。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扩充学前教育资源。全面改善城乡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政策,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始实施普通高中教育学杂费免费。完善资助方式,17 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全面推开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支持和重视发展特殊教育。

推进教育领域改革发展。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快建设一批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优势学科和专业。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落实并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远程教育。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

(31)推进健康江西建设。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水平,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

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公立医院公益属性,推进医药分开,实行分级诊疗,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健全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理顺药品价格,增加艾滋病防治等特殊药物免费供给。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规模化、差异化的医疗机构,推进非营利性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同等待遇。加强医疗质量监管,完善纠纷调解机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强化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的综合防治和职业病危害防治,通过多种方式降低大病慢性病医疗费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心理健康服务。

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农村流动,健全上下联动、衔接互补的医疗服务体系。提升全科医生、家庭医生、急需领域医疗服务能力,发展院前医疗急救和远程医疗。促进中医药传承发展。

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形成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

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体育惠民”活动,增强人民体质。

(32)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实现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协调。

完善计划生育政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帮扶存在特殊困难的计划生育家庭。注重家庭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建立生活长期不能自理、经济困难的老年人护理补贴和生活困难的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制度,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加大民办养老机构扶持力度。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社会风尚。

坚持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扶残助残服务体系。

九、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完备规范有效的制度体系

改革是发展的不竭动力,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正确处理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和制度保障。

(33)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推进产权保护法治化,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实行分类发展、分类监管、分类考核,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实现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全面落实保值增值责任,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推进国有资本布局战略性调整,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创新力和抗风险能力。

积极稳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非国有资本投资主体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鼓励国有资本以多种方式入股非国有企业。探索实行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推动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坚定不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内商外商一视同仁、国企民企平等竞争、大企小企同等对待,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利益,进一步破除各种形式的隐性壁垒,放手、放心、放权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清理和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限制政府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干预,完善公平竞争、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和制度。激发企业家精神,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和创新收益。

(34)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大力推进要素市场建设,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建设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和环境。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加快完善市场监管体系。进一步健全价格管理和形成机制,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放开电力、天然气、交通运输、电信等领域的竞争性环节价格。完善支持实体经济的金融市场体系。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区域金融机构体系,引进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鼓励和吸引境内外金融机构在赣设立相关机构。发展普惠金融,着力加强对中小微企业、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金融服务。加快推动企业上市和债券发行,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大力推动“险资入赣”。提高金融机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等新型金融市场。防止区域性金融风险。

进一步完善各类要素市场。健全统筹城乡、区域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加快发展技术市场,大力发展技术认定、咨询、估价等中介服务,健全知识产权运用体系和技术转移机制。完善土地市场,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流转机制和交易平台,按国家部署积极开展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等改革。

(35)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协同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

健全省级宏观调节体系。加强财税、价格、金融、产业、土地等政策手段协调配合,进一步强化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导向作用,增强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协同性。运用大数据技术,提高经济运行信息及时性和准确性。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于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市县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深入推进“三单一网”建设⑩,提高行政效能。强化政府监管职能,加快从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全面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改进财政资金投资模式,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和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撬动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领域投资。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实施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健全优先使用创新产品、绿色产品的政府采购政策。按国家部署积极推进税制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

十、推进依法治省,促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厉行法治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必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与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确保法治江西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20(36)保障社会公正。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立健全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体制机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加强地方立法。适应改革发展和民生需要,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工作。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地方立法中的主导作用,依法赋予设区市地方立法权。坚持立改废释并举,着力提高立法质量,完善立法体制机制。

建设法治政府。依法设定权力、行使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依法调控和治理经济,推行综合执法,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实现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

推进公正司法。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完善对权利的司法保障、对权力的司法监督,着力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进一步推动司法公开,健全错案防范、纠正和责任追究机制,建立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

引导全民守法。增强全社会特别是公职人员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观念,健全法律服务体系,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

(37)促进社会诚信。充分发挥法律规范作用,强化全社会规则意识、契约精神,全面建设信用江西。

健全信用记录。建立健全政府机关信用记录和信用档案,建立统一的社会守法信用代码,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的记录制度。

促进信用信息共享及应用。加快推进全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整合各行业部门和地方公用事业信用信息系统,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营造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

(38)维护社会秩序。深入推进平安江西建设,促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有序。

依法预防化解社会矛盾。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从源头上预防社会稳定风险。引导群众依法行使权利、表达诉求、解决纠纷,完善多元化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和调处化解综合机制。依法解决信访突出问题,严格实行诉讼与信访分离制度,实行信访终结制度。

依法促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快建设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注重打防管控结合,进一步提高防控效率。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严密防范、依法惩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良好秩序。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加强全民安全意识教育,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改革安全评审制度,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实施危险化学品和化工企业生产、仓储安全环保搬迁工程,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十一、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实施“十三五”规划提供坚强保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实干,必须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纯洁性建设,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证。

(39)强化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加强制度化建设,改进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提高依法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健全决策咨询机制。

优化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注重培养选拔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的领导干部,推进干部培训改革创新,提高把握发展规律、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化水平。

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深入推进“连心、强基、模范”工程,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广大群众积极投身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

(40)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着力推进作风建设,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落实“三严三实”要求,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巩固反腐败成果,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把纪律挺在前面,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确保政令畅通、决策落地生根。

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改进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和奖惩机制,充分激发各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激活和传承红色基因。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保持艰苦奋斗、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优良作风。

22(41)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扬民主,依法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共识和力量。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展基层民主。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作用,切实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和港澳台工作。

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健全军民融合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政策制度体系,扎实开展“双拥”活动,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维护国防利益。

(42)确保“十三五”规划建议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编制“十三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落实本建议确定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各地区要从实际出发,编制好本地区“十三五”规划,各级各类规划要充分体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理念,增加政府履行职责的约束性指标,切实把省委“十三五”规划建议的部署落到实处。

全省党员和广大干部群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全面实现“十三五”规划宏伟蓝图,共同谱写赣鄱人民幸福美好生活新篇章!注释

1.创新驱动“5511”工程:指建设50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和载体;培养50个国家级创新人才和团队;实施100项重大科技专项;培育1000家高新技术企业。

2.“三互”大通关:指口岸监管部门的信息互换、监管互认和执法互助。

3.“一群两带三区四组团”城镇总体布局:“一群”指鄱阳湖生态城市群;“两带”指沿沪昆线、沿京九线两条城镇发展带;“三区”指南昌大都市区、九江都市区、赣州都市区;“四组团”指景德镇城镇组团、抚州城镇组团、瑞金城镇组团、“三南”城镇组团。

4.“五纵五横”铁路网主骨架:“五纵”指合福通道、阜鹰汕通道、京九通道、银福通道、蒙吉泉通道;“五横”指沿江通道、岳九衢通道、沪昆通道、衡吉温通道、韶赣厦通道。5.“四纵六横八射十七联”高速公路体系:“四纵”指婺源至上饶至铅山、济南至广州、大庆至广州、上栗至莲花;“六横”指彭泽至瑞昌、婺源至修水、莆田至炎陵、泉州至南宁、厦门至成都、寻乌至龙南;“八射”指南昌至九江、南昌至德兴、南昌至玉山、南昌至黎川、南昌至定南、南昌至萍乡、南昌至上栗、南昌至铜鼓;“十七联”指南昌南外环、南昌绕城、九江绕城等17条高速公路连接线。

6.“两横一纵”布局:“两横”指长江江西段、信江;“一纵”指赣江。

7.“一干九支”机场布局:“一干”指南昌昌北国际机场;“九支”指现有的赣州黄金机场、吉安井冈山机场、景德镇罗家机场、九江庐山机场、宜春明月山机场、上饶三清山机场(年内建成),以及“十三五”时期将建成的抚州机场、瑞金机场、鹰潭机场。

8.“三横一纵”国家天然气输气管网:“三横”指川气东送、西气东输二线、西气东输三线;“一纵”指新粤浙线。

9.“一湖五河三屏”生态安全格局:“一湖”指鄱阳湖;“五河”指赣、抚、信、饶、修五大河;“三屏”指赣东北-赣东山地森林生态屏障、赣西北-赣西山地森林生态屏障、赣南山地森林生态屏障。

江西省十三五规划 篇2

1当前江西重点领域消费发展现状和特点

1.1电子商务等新型消费业态发展迅速

近年来,随着 《关于加快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支持和鼓励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出台,全省电子商务快速发展。2013年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657. 5亿,较2012年的323亿元同比增长103. 4% ; 电子商务企业超2000家,较2012年翻了一番。其中,电商交易额超10亿元的企业有8家,超亿元的有87家,超千万元的有376家。南昌、赣州获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新余兴邦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居无忧商城) 荣获商务部颁发的 “2013— 2014年度国家电子商务示范企业” 称号,新余分宜双林镇榨下村入选 “淘宝村”。传统优势产业加快 “触网”转型, 萍乡、新余、鹰潭、赣州等地的资源产业开展B2B电商交易发展态势良好。

1.2现代化商业综合体加速发展

一是全省商贸流通领域现代化发展进程明显加快。各大商场基本普及了销售时点管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电子订货系统等信息技术; 一些大型商贸企业组建了物流配送体系,配送中心实现了智能化、跨区域配送。同时,连锁经营、专业 ( 专卖) 店、超级市场、仓储式商场等多种零售业态竞相发展,2013年年末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法人企业中有844个专业 ( 专卖) 店,实现商品销售总额807. 4万元,分别比2010年增加381个和增长1. 3倍,已成为消费品市场的主体业态。二是以统一配送、集中销售为特点的连锁经营商业类型多样化,既有超级市场、专业 ( 专卖) 店、百货商店,又涉及日用百货、餐饮、家电、医药等多种行业。

1.3传统型消费业态增速回落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网络销售模式具有的价格低廉、足不出户、搜索面广等一系列特点,对传统的进店铺消费模式产生了极大冲击,目前江西传统消费业态动力有所减弱。2014年全省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3. 6% ,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 3个百分点; 文化办公用品类、书报杂志类限额以上商品零售额仅增长0. 8% 和7. 6% 。

2当前江西重点消费领域发展存在的问题

2.1消费支出结构虽不断优化,但消费升级偏慢

江西居民消费支出结构不断优化,总体上摆脱了温饱型消费形态,文教娱乐、休闲旅游等发展型、服务型消费虽增长较快,但仍有待提高。一是基本生活保障型消费仍较高。一般来说,居民收入水平越高,其恩格尔系数越小。 2013年全省城 镇、 农村居民 恩格尔系 数为37. 7% 和42. 3% ,分别高出全国2. 7个和4. 6个百分点。而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在3000美元左右时,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在30% 左右,可见我省消费水平明显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二是改善型消费有待提高,从国际消费结构演变历史来看,住行类消费随经济发展日益升温,以汽车为例,日本每千人拥有轿车由1965年的22辆发展到1997年的13316辆,德国每百户家庭轿车拥有量由1965年的3辆迅速提高到1978年的80辆,2013年我省城镇居民每百户汽车拥有量仅18. 1辆, 增长潜力依然很大。三是发展型消费不足。2013年江西城镇、农村居民的文教娱乐及服务消费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分别为12. 18% 、6. 30% ,较全国平 均水平低0. 55个、 1. 03个百分点; 医疗保健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为4. 86% 、 7. 10% ,较全国平均低1. 34个百分点、2. 17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江西的消费结构升级进度较滞后。

2.2新型消费虽有一定发展,但与全国相比差距仍较大

受限于信息化发展落后、物流体系不健全等因素影响, 江西的电子商务发展较为滞后。2014年江西的信息化发展指数为62. 9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 66. 56) 3. 64个百分点, 居全国第19位 ( 比2013年后退了2位) 。信息化普及程度低,直接影响电子商务应用普及率和网络购物发展,我省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虽快,但仍处于起步阶段,不仅与上海、深圳、北京等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在中部地区也落后于湖北、湖南,全民电商的意识还未形成。2014年,全国网上零售额达27898亿元,占全部社会消费品零售的10. 1% 。江西因缺乏品牌网络平台,网上交易量较小,2014年全省通过互联网实现的限上商品零售额还不到限上零售额的1% , 限上网上零售额列中部第6位,网络购物造成本省大量购买力流失外省。

3“十三五”江西重点消费领域发展思路及对策措施

结合江西实际,主动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积极推进江西 “6 + 1”个重点领域消费。

3.1大力促进信息消费

一是全面落实国务院 《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加快实施 “宽带中国”江西工程、“信息惠民” 工程等。结合各地区、各行业的实际情况与特点,逐步推进信息产业与交通、旅游、就业、医疗等消费领域的融合互通,实现交易过程的电子化,提升便利化程度,提高流通速度,降低消费成本。二是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和传统产业的融合创新。加快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信息技术,向农业、工业、服务业渗透拓展。特别是挖掘农村信息消费潜力,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普及计算机、互联网知识,提高农村信息消费水平。三是加快现代信息服务产业发展,重视信息产品消费。壮大共青城、南昌、吉安手机产业集聚区,重点扶持触控 ( 摸) 屏和LED背光源等产业做大做强。大力度全面提升信息产品、信息内容、信息平台、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五大服务能力,增强信息消费服务的有效供给。运用信息技术对传统消费渠道进行升级改造, 鼓励并支持家电、家居等消费产品进行智能化升级和改造, 加快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更新换代速度,创造新型信息产品。同时,应用信息技术以加强重点行业监管,率先在全省民爆、食品、药品、危险化学品等行业进行试点。

3.2把绿色消费作为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抓手

一是推进绿色消费与环保消费。重视大城市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工作,在税费政策方面予以倾斜; 推广节能住宅概念,对能耗小、低碳型建筑加大宣传与推广力度,吸引绿色楼宇消费; 针对当前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环境污染问题,设计并推出新型环境保护产品,如PM2. 5过滤器,高效水质净化器等。二是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发展绿色产业,开发绿色产品,是发展绿色消费的前提条件。应运用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开发绿色产品,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努力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丰富实惠的绿色产品。建设绿色产品基地,运用各种经济杠杆扶持绿色产业。建立绿色产品营销体系,方便消费者购买。加强对绿色产品的监测、监督和管理,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三是完善制定对符合节能环保标准的家电及建材产品的支持政策,促进新型节能环保产品、 绿色产品的消费。对我省节能消费重点产品,争取列入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3.3稳定住房消费

一是通过加大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做好棚户区改造,保障低收入群体住房需求,确保基本保障性住房市场扩容。二是全面落实信贷优惠、财税补贴及住房公积金支持等措施,加大商品房消费支持力度, 保持房地产投资稳步增长。三是加快发展安居示范工程和绿色、环保型建筑,提升住房消费品质。四是分类指导各市县房地产开发建设,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五是实施中低价商品房计划,促进城乡住房消费统筹发展。

3.4升级旅游休闲消费

一是充分整合发挥山水旅游资源优势,加快发展山水旅游,将庐山、井冈山、三清山、龙虎山、婺源打造成为世界著名的山水融合型旅游极品景区,积极创建一批国内一流的山水旅游精品景区和区域性的特色景区,重点完善一批高水准的温泉旅游度假景区。二是强力推进高端文化休闲旅游项目建设。支持南昌等核心城市发展高端文化旅游城项目建设,积极谋划建设旅游休闲项目。三是发挥江西生态优势, 实施乡村旅游富民等工程,建设自驾车、房车营地。四是打造特色文化休闲旅游品牌。主动创新,将现代文化与历史文化相融合,创建我省独有的地域文化休闲旅游品牌。五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放宽企业市场准入。个体、民营、外资、 国有投资者均可落户区内,投资文化休闲旅游项目,并全部免收注册登记费用。重点企业注册资本可分期缴付。六是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增加家庭成员间同步假期,促进群众休闲、旅游等体验性消费。

3.5提升教育文体消费

一是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赛事主体,改善产业布局和结构,促进融合发展,丰富赛事和场馆供给。制定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规划, 构建包括健身娱乐、竞赛表演、技术培训、体育旅游在内的体育市场体系。整合体育场馆资源,发挥公共体育设施的服务功能,鼓励休闲体育、竞技体育的市场化、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二是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政府主导、面向基层、城乡统筹、不断创新原则,实施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加大公共文化设施资源整合力度,探索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和服务创新。三是培育教育机构做大做强。 完善民办学校收费政策,发展民办非学历教育和教育认证事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大经济需求型高端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鼓励与境外高校合作办学,扩大境外留学生培养规模。加强监管,打造本土社会培训品牌。

3.6鼓励养老健康家政消费

满足市民多层次生活需求,大力发展家政服务、社区服务、养老服务、病患陪护、家庭用品配送等家庭服务消费。一是打造多元化养老健康行业投资体系。在已公布的 《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务院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措施的基础上,力争尽快促使财政、税收、金融等配套措施积极跟进,结合当前宏观体制改革重点,积极引入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探索建立产业基金等发展养老服务,制定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服务的税收政策,民办医疗机构用水用电用热与公办机构同价。二是开发养老服务综合体。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开发以老年公寓、涉及老康复护理和疗养的医院、临终关怀为内容的养老服务综合体,建设覆盖人民群众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业,形成多层次养老健康消费市场。三是发展社区健康养老服务。利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现有设施,改造转型 “医养结合”老年健康护理机构。四是规范发展家政服务业。 推动家政服务企业从中介制向员工制转型,加强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实施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

3.7大力促进本土汽车生产和消费融合

扶持本土汽车产业,大力推进汽车消费,做好迎接 “汽车社会”的准备。一是重点扶持江铃等省内龙头汽车企业,做大做强汽车产业。推动形成完备的汽车产业链,大力引进汽车技术和销售人才,加强技术攻关和品牌建设。二是加大对采购本土汽车的支持政策,实施汽车购置惠民政策。鼓励个人消费者新购置本地产汽车,凡在我省购置本地产汽车的,在商家优惠的基础上, 由省财政和生产企业所在地政府再给予一定额度的补贴。三是发展新能源汽车,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建设。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利用获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试点城市的政策,加大对纯电动、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力度, 重点支持公交、出租等公共交通领域新能源汽车应用和更新。 对建设城市停车、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较多的给予奖励。

摘要:结合江西实际情况,分析当前消费存在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围绕国务院提出的重点推进信息、绿色、住房、旅游休闲、教育文体和养老健康家政六大领域消费,研究“十三五”时期江西重点领域消费发展思路和具体措施,除六大领域外,还特别提出了汽车消费领域的发展举措,以便能为宏观决策服务。

江西省十三五规划 篇3

通过最近在河北、陕西、福建三省的考察,我感到,在“十三五”规划中应当着重关注的是下述五个重要问题。

第一,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实现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在国际市场激烈竞争的条件下,在国内消费者对产品款式的新款和产品科技含量要求不断上升的环境中,只有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制造业和服务业才能站稳脚跟。开拓市场,“让产品更加个性化,让服务更加人性化”,以及“把品牌打到国外,把顾客留在国内”,这才是企业的前途。而为了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的实现,有必要支持创业和创新活动,给创业和创新者以税收方面的优惠,给他们以信贷的便利,同时要加强引导他们避免网络不安全和资本市场的风险。

第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低收入家庭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为此,城镇化应当继续贯彻“以人为本”原则,切实解决迁入城镇的农民就业、住房、医疗保障和子女教育等问题。为了提高进城务工农民收入水平,必须大力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工作,提高务工者的技术能力。务工者工作一段时间后,如果愿意自己开店开作坊的,要给予支持。蓝领工人、白领工人这样的划分,已经逐渐界限不清了。当大家都在电脑旁边工作时,你能分得清谁是白领,谁是蓝领?

第三,生态建设和扶贫开发是可以并重的。最近政协经济委员会调研组在陕西汉中市的几个县进行考察,发现既要保证汉江水质良好,不得新建污染空气和水质的工厂,在农业中不得使用化肥和农药,同时又要让农民们早日脱贫致富,还要使地方财政有逐渐增加的收入,以应付地方治理和发展的需要。在陕西汉中市几个县的调研,感到这是可以做到的。一是发展茶业,茶业施用的是有机肥,采茶和茶叶加工都就近招收农民从事,这样就缓解了就业压力。二是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生产出来的稻米和五谷杂粮品质好,远销北京等城市。三是发展旅游业,同时修建公路、铁路,让外地旅游者来汉中,如洋县的朱鹮保护区、留坝县的古栈道遗址和张良庙、勉县的诸葛亮祠、诸葛亮墓以及西乡县的樱桃沟等等,都是旅游景点,既保护了环境,又增加了地方收入和就业人数。

第四,让民营企业有更好的公平竞争环境,增加民间投资于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信心。当前,民营企业正在转型,包括体制的转型和技术的更新。从体制上说,民营企业正在产权清晰的基础上转为股份制企业。从技术上说,它们力求实现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在福建泉州考察,那里的民营企业,三分之一情况很好,赚钱,三分之一稳定,略有微利,另外三分之一比较困难,正设法资产重组,更换经营或生产方向,需要帮它们一把。

民营企业应当守住“不违法经营”底线,这比规定“民营企业要合法经营”更明确。这是因为,“合法经营”要企业自己举证,举不胜举,而“不违法经营”则由对方举证,民营企业可以答辩。这样,它们就更安心了。

第五,宏观经济调控重在微调、预调和结构性调控,切忌大升大降,大松大紧。要知道,宏观经济调控是不可少的,但大松则不利于结构调整,要给企业一定压力,促使它们加快转型。大紧,给经济会带来严重的后遗症,对经济增长不利。无论大松还是大紧,都会打破企业和投资人的预期。预期一乱,经济受的损失就大了。

一定不要形成“宏观调控依赖症”。如果经济运行总是在宏观经济调控下波动,那还谈什么“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呢?

论文(十三五规划) 篇4

(一)项目基本现状:内蒙古天野住宅新区项目,位于呼和浩特市天野化肥厂生活区东北角,北临世纪大街、东临兴安南路。本工程总用地面积10万平方米,建设高层住宅共计20栋,其中A区9栋、B区11栋,建设共1896套高层住宅,建筑容积率2.5,配套建设两个大型地下车库,车位1891个,小区总计建筑面积29.096万平方米。工程涉及土建、装修、采暖、给排水、电气等多个专业内容,项目总投资约9.5亿元人民币;该项目设有项目经理部,项目经理部包含项目经理、项目副经理、项目总工各一名,下设财务科、资料室、质安科、技术科、工程科、经营科、办公室共计七个部门,统筹负责现场施工质量、生产安全、施工进度、原材供应、工程款结算等工作;现该项目主体结构、二次结构已经施工完成,装饰装修部分正在施工中,项目整体运行情况良好。

(二)发展环境分析:

(1)当前,全球经济复苏艰难曲折,主要经济体走势分化。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多重困难和挑战相互交织;国家通过采取“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等措施,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内蒙古自治区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根据自身实践,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刺激自治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1、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围绕调结构、补短板,加快实施一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项目,努力增加有效投资,力争全年500万元以上项目新开工规模达到1.5万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4万亿元。积极推进包钢350万吨稀土钢冷轧、鄂尔多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等1000个亿元以上新建续建项目,争取新投产400个。

2、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五大基地”建设为重点,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产业精深加工度为主攻方向,构建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传统产业新型化,推动煤炭生产企业与下游转化企业深度合作、战略重组,实施煤电、煤化联合发展,提高煤炭就地加工转化水平。扩大煤电冶、煤电化、煤电硅等特色产业链规模,形成成本竞争新优势。推进新兴产业规模化,做大现代煤化工,力争新开工煤制烯烃220万吨、煤制气280亿立方米、煤制油416万吨。

3、全方位扩大开放。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带来的机遇,找准我区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定位,做好与国家规划的衔接配套,在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中拓展发展空间。创新同俄蒙的合作机制。编制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实施方案,争取将我区向北开放重大事项和项目纳入国家顶层设计。加快建设满洲里、二连浩特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和呼伦贝尔中俄蒙合作先导区,办好中蒙博览会。加大口岸建设力度,积极推进与俄蒙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扩大商贸往来和人员交流,全面提升沿边开发开放水平。加快推进区域协作。抓住京津冀产业转移的机遇,在乌兰察布、赤峰等地打造承接产业转移基地、发展“飞地经济”。进一步完善京蒙合作机制,加强蒙晋冀长城金三角合作区建设。

4、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稳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大力推进百姓安居工程,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农村牧区危房改造步伐,下大气力抓好包头北梁、赤峰铁南、兴安盟阿尔山等重点棚户区改造,加强保障房分配管理,推进棚改货币化安置,确保新开工保障性安居住房24.2万套、基本建成16万套,完成农村牧区危房改造17万户。

(2)规划分公司“十三•五”布局

在“十二•五”规划中,内蒙古分公司主营业务突破了十亿大关,各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在新的五年计划中,我们要利用自治区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的契机,坚持“以化工、石油化工工程施工为主业”不动摇,积极承揽工程;利用自治区实施全方位扩大开放的政策,发挥我公司在严寒地区施工积累的经验,积极参与蒙古、俄罗斯工业及民用基础设施建设,为公司发展提供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我公司房地产开发施工积累经验,采用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积极参与保障房、棚户区改造等项目,努力打造“绿色建筑、绿色小区”。

(三)发展能力分析:

1、公司优势:(1)公司长期在内蒙地区施工,过硬的施工质量赢得了业主的广泛赞誉,我们的重要客户如中煤鄂尔多斯能源化工有限公司、鄂尔多斯市西北能源、内蒙古伊泰化工等都处在鄂尔多斯盆地、内蒙古东部地区两大国家能源综合基地中,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必然产生新的施工项目,良好的合作关系使我们能更容易地参与其结构升级中;(2)公司的管理人员普遍年经,精力充沛,富有冲劲,学习能力强,能更快地掌握新技术,从而提高管理效率、管理质量,保证施工活动有序进行。

2、公司劣势:(1)公司由于进入房地产市场比较晚,在现场施工、分包施工队管理等欠缺经验,相比成熟的房地产开发公司,仍存在着不小的差距;(2)公司在投标过程中,为了增强竞争力,压低投标金额,导致施工利润过低;(3)公司大量工程欠款未收回,为公司资金安全带来风险。

(四)“十三•五”总体战略

1、愿公司取得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使公司“三极”发展战略得以更好、更快的实施。

(五)“十三•五”规划实施

1、建议成立公司“十三•五”规划实施领导监督小组,领导监督各科室、各项目部按照“十三•五”规划实施生产经营活动;

2、科技兴企,加快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企业应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推动研发设计、生产流通、企业管理等环节信息化改造升级,推行先进质量管理,促进企业管理创新,推动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3、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企业。依托国家、省、公司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建设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基地。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

“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意见 篇5

一、切实增强编制好“十三五”规划的责任感

“十三五”时期,既面临错综复杂、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多的宏观环境,又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追赶跨越,奋力崛起。因此,科学编制和实施好xx县“十三五”规划,对于打造“区域经济强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乡镇各部门要把规划编制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周密部署、密切合作,以改革创新精神,高质量、高水平完成“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

二、“十三五”规划编制的总体思路和基本要求

(一)总体思路

编制“十三五”规划,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xx县新一轮发展战略规划研究》为基础,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顺利实现、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的成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积极破解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明确我县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要路径,切实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和约束力。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功能定位、抢抓机遇。要立足于我县四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编制规划,规划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要主动对接“一带一路”、“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国家重大战略计划,充分体现xx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西南革命老区的特点和需求,围绕把xx打造成皖江城市带产业承接方式的创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试验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区和联动发展先行区的功能定位,坚持以现代化推动农业发展,以工业化增强综合实力,以城镇化建设带动县域转型,抓住重要机遇,推动自主创新,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

二是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既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实施必要的科学调控和有效的政府治理。凡是市场机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领域少编或者不编规划,减少不必要的政府干预,规划主要着眼于引导市场主体的行为,引导资源配置的方向,努力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做实政府主导领域的规划,特别是社会事业、公共服务、公共产品、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领域,是政府职责所在,要切实规划好,为政府履行职责提供依据。

三是坚持问题导向、项目支撑。从xx实际出发,以重大现实问题为切入点,以研究解决突出矛盾为突破口,突出重点、难点,达到以点带面、纲举目张的效果。要把项目作为解决问题的重要载体,围绕新型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城乡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及民生、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等主要领域,有针对性地策划一批战略性、全局性和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争取更多的纳入国家和省市级“十三五”规划范围。

四是坚持科学前瞻、操作可行。在广泛吸收社会各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体现规划的科学性、严谨性,突出对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的前瞻性研究,重在从操作层面有针对性地研究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尽量少谈经验、少分析理论,做到观点鲜明,内容丰富翔实,措施具体实在、务实管用。

五是坚持远近结合、可持续性。既要以五年为主,衔接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目标,又要考虑更长时期的远景发展,谋划重大项目尤其是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要展望到2025年甚至更长时间,更加注重以解决长远问题的办法来应对当前挑战,使经济更有效率、社会更加公平、发展更可持续。

三、“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主要任务

(一)总体规划。全县“十三五”总体规划是指《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是编制全县各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各项经济政策和计划的主要依据。“十三五”总体规划的规划期为五年,展望到2025年。总体规划由县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制,经县政府审议后,2016年初提请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后公布。

(二)专项规划。专项规划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指导该领域发展并决定该领域重大项目和安排政府投资的依据。“十三五”专项规划的规划期可以根据需要展望到2025年或2030年。各专项规划在总体规划工作建议出台后,由县政府有关部门负责编制(具体编制单位见附件),与县发展改革委进行充分衔接后,报县政府批准,由主管部门自行印发。各专项规划原则上在2015年底前完成,2016年6月底前印发。对于已完成编制的且有效期展望至2020年之后的专项规划,可重新修订或向县政府申请同意后可不再编制。

(三)乡镇规划。各乡镇规划由本级政府组织编制(修订),要更多地阐述与本地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两城八镇”要在产城共生、宜居宜业方面突出特色,努力成为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规划。规划编制进度以及规划中的地区支柱产业、跨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和重要资源开发项目等要与上一级规划进行衔接。

四、“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步骤

我县“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5年5月中旬前,为前期准备和研究阶段。主要任务是成立“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组建“十三五”规划编写班子;召开“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全县“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组织开展重大问题前期研究;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宣传。

第二阶段:从2015年5月中旬至7月底,为基本思路形成和规划框架起草阶段。主要任务是在广泛吸收专题调研成果、社会各界意见以及在对上衔接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方向和重点,形成“十三五”总体规划的基本思路和规划框架初稿,并完成重点专项规划的研究起草工作。

第三阶段:从2015年8月至11月,为“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编制阶段。主要任务是根据县委关于“十三五”规划工作建议,起草编制“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就发展战略、宏观管理目标、重点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对策措施等,与上级机关和有关部门衔接。同时,按照有关程序,完成重点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第四阶段:2015年11月以后,为规划审议阶段。主要任务是形成“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送审稿,组织专家开展咨询论证,经县政府审定后,提交县人代会审议批准,颁发实施。同时,按照有关程序,完成重点专项规划的审定和印发工作。

五、有关要求

一是扎实做好规划前期工作。前期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决定规划的质量。做好“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必须全面总结“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经验,深入分析“十三五”时期内外部环境变化,准确把握我县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前进方向;深入研究、充分论证本地区、本领域“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基本思路、指导原则、重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各有关部门要从实际出发,提出关系未来发展的重大前期研究课题,抓紧启动研究工作。各有关课题承担单位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确保完成研究任务。

二是切实提高“十三五”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坚持开门编规划,民主编规划,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市场主体和网民等方方面面的作用,充分问计于民,集思广益,汇聚民智,引导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突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大项目,科学论证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提出一些有约束力、能检查、可评估的指标,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

三是坚持改革创新。创新是规划工作的灵魂,是适应新体制、新环境的内在要求。做好“十三五”规划各项工作,必须按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要求,与时俱进、锐意改革,满足各方面对规划的新期待。在规划性质和功能定位、编制方法和程序、规划内容和表现形式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使“十三五”规划更加适应时代要求,更加符合发展规律,更加反映人民意愿。

四是加强规划衔接。加强与国家、省级规划的衔接,在政策保障和项目储备上做好争取工作;加强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城镇建设等综合性规划的有效衔接,切实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加强与市场主体的衔接,多听取吸纳市场主体的合理建议;加强与重点工作的衔接,在编制“十三五”规划时,要围绕县委、县政府一系列决策部署,使规划上下结合更紧密、左右衔接更有效。

市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 篇6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二五”时期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成效。

“十二五”期间,我市防灾减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普遍提高,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全面建立,灾害应急救援快速有效,灾害损失明显下降。

1.防灾减灾管理指挥系统运作更加顺畅。我市成立各级减灾委员会,初步建立了集灾情监测、预警、评估和应急救助于一体的指挥系统,进一步加强了防灾减灾综合协调联动机制,建立了市区镇村四级灾害信息员队伍,通过省厅下拨、政府采购等手段不断丰富我市救灾物资,联合我市各减灾委成员单位,提高救灾信息传播,达到资源共享。

2.灾害预测预警水平明显提升。进一步提高我市汛期洪涝、年季洪涝趋势预报准确率,农业生物灾害专业测报点覆盖率;

加强短临地震预报、中长期地震趋势预报地震监测、重大地质灾害监测自动化、防治管理信息化和预警预报精细化;

建成并应用“嘉峪关惠农信息手机报”平台和12316短彩信服务平台即时发布农业预警信息492条。

3.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增强。公安、消防、交通、电力、卫生等专业的综合灾害救助力量不断增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和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工作进一步规范;

防汛工程建设分步实施,城市防汛体系不断完善;

城市道路和市政管网改造持续推进;

新建房屋建筑和市政公用设施抗震设防有效加强;

建立了森林防火、动植物疫病防控物资储备库3个,开展应急演练12次。

4.应急救援体系反映快速有效。进一步完善了市区镇村四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以公安消防部队为主体的应急救援队伍快速发展,灾民生活救助快速有效,妥善安排冬春受灾群众基本生活。

5.群众灾害意识普遍提高。稳步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加大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广大群众的自救互救能力明显提高。

6.自然灾害损失明显减少。大力开展灾害隐患排查,因灾伤亡人数和经济损失明显下降。

(二)“十三五”时期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提高我市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新阶段,对我市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我市地处祁连山西段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近年来,短时大风降雨天气时有发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给我市城乡建设抗震防灾与应急处置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是我市气候变化较大,各类自然灾害发生几率增大,局部强降雨引发的洪涝等地质灾害和地震风险增加。自然灾害时空分布可能出现新变化,更具突发性、异常性和不可预见性,社会公共安全面临新的挑战。二是城乡基层防灾减灾存在短板。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能力参差不齐,灾后应急救灾保障能力需进一步提高,城市防汛工程和雨水导排系统还需完善,城镇市政公用设施抗震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避免次生灾害。三是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有待完善,部门之前协作机制需进一步健全。四是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工程防御、信息化建设、物资储备、应急装备等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存在不足,灾害统筹协调、应对处置能力有待提高。五是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需进一步提高,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够,灾害保险还处于起步阶段。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规划目标(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线,全面落实《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甘肃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确处理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相统一,推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相适应的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全面提升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力保障我市经济社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遵循自然规律,加强重要领域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通过减轻灾害风险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预防为主,综合减灾。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工程防御、宣传教育等预防工作,坚持防灾抗灾救灾过程有机统一,综合运用各类资源和多种手段,统筹推进各领域、全过程的灾害管理工作。

3.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统筹谋划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优先解决防灾减灾救灾领域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推进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

4.依法应对,科学减灾。坚持法治思维,依法行政,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纳入法制轨道,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法治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水平,把科技应用作为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水平的重要支撑。

5.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政府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强化政府与社会协同配合,增强防灾减灾救灾合力。

(三)规划目标。

1.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全市各级防灾减灾法规政策体系,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明显增强。

2.进一步提高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全市救灾物资储备库,建立市区镇村四级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完善自然灾害救助内容,争取在2020年新创建10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全市每个城乡社区至少有1名灾害信息员。

3.建立多灾种预警和信息发布平台。全市乡镇灾情报送系统开通率达到100%,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准确性、时效性和社会公众知晓率进一步提高。

4.进一步提高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防灾减灾知识在大中小学生和社会公众中的普及率显著提高。持续推进防灾减灾文化建设,不断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软实力。

三、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救灾政策制度。

结合我市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实际,根据国家及甘肃省防灾减灾救灾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市防灾减灾救灾制度规范。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灾害防御、应急准备、紧急救援、转移安置、生活救助、医疗救治、恢复重建等环节的制度建设,统筹推进相关制度的修订与完善工作。加强对各类防灾减灾救灾预案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健全和完善我市自然灾害总体和专项应急预案,不断完善覆盖市区镇村四级的防灾减灾救灾预案体系。加强灾害管理、救灾物资、救灾装备等政策制度和标准制定、修订工作,全面推进森林保险、洋葱价格保险、能繁母猪保险及奶牛保险、农村家庭财产综合保险和日光温室大棚保险工作,不断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

(二)进一步建立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

进一步强化各级减灾部门的统筹协调职能,全面细化减灾委成员单位职责分工,建立由市减灾委统一协调、分级负责、各涉灾部门协同应对的防灾减灾救灾管理体制,完善涉灾部门协同配合、上下联动、社会参与、分工合作的防灾减灾救灾机制。进一步强化各级部门的防灾减灾救灾责任意识,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风险防范能力和应急决策水平。建立健全防灾减灾救灾各个环节的协同联动机制和责任体系,加强市区镇村四级自然灾害救助体系之间的衔接,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自然灾害救助预案体系。健全市区镇村四级自然灾害应急指挥系统,为市、镇两级民政救灾人员配备北斗手持报灾终端设备。建立健全部门联动、救援力量调配、物资储备调运等应急协调联动机制,提高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反应能力。建立灾后救助、灾损评估、恢复重建与社会动员等长效机制。完善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生活保障、物资装备等方面的财政投入机制,健全恢复重建资金筹措和应急征用补偿等机制。完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群测群防机制,健全灾害监测预警、灾害风险、灾害损失、救援救助、资源环境、人口、房屋、基础设施、经济社会等综合防灾减灾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共享机制。

(三)进一步加强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与风险防范能力建设。

初步建成土壤盐渍化和沙漠化专业监测网、崩塌、不稳定斜坡、泥石流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建立健全应急反应系统、地质灾害空间信息系统。加强灾害监测预警空白区域监测网站建设,推进我市频发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提高自然灾害风险的早期识别能力。加强自然灾害预报预警和信息共享与发布能力建设。对我市山洪灾害市级预警平台进行改造升级(云平台),通过建立云数据处理平台,整合水利普查数据、遥感数据等。加强防震减灾示范学校建设,对学校选址周边的交通、能源、地质、环境、气象等外部条件进行安全评测,完善学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和应急抢险设备。扩充应急队伍总量,优化应急队伍结构,完善应急队伍管理。加强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开展应急救援和防灾避险演练,提高城乡基层人员防灾减灾意识和临灾避险能力。

加快市区镇村四级综合灾情和救灾信息报送与服务网络平台建设,逐步实现全市综合灾情和救灾信息共享并统一发布,乡镇灾情上报系统开通率达到100%,提高灾情信息报送与服务的全面性、及时性、准确性和规范性。开展全市重点区域各类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和减灾能力普查。深入推进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建设市区镇村四级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数据库,形成支撑全市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全要素数据资源体系。推进自然灾害风险信息应用,完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开展对重大建设项目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试点工作。

(四)进一步加强灾害应急处置与恢复重建能力建设。

加强灾害评估、卫生救援、应急救助等专业队伍建设,完善以军队、武警部队为突击力量,以公安消防等专业救援队伍为骨干力量,以应急救援队伍、社会应急救援队伍为辅助力量,以专家智库为决策支撑的灾害应急处置力量体系。积极争取国家投入,逐步配齐市区镇村必备的救灾装备。完善救灾物资储备管理及运行机制,提升救灾物资储备调运信息化管理水平。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物价水平,继续完善灾害救助政策、调整救灾补助标准。建立健全灾后恢复重建评估制度和重大项目听证制度,加强灾区恢复重建需求评估、重建规划、技术保障、政策支持等工作。将城乡居民住房恢复重建摆在突出和优先位置,坚持科学重建、民生优先,重视受灾群众心理援助以及社会关系恢复重建工作,加快恢复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有效提升灾后恢复重建能力和水平。加强红十字会专业救援队伍建设,到2020年市红十字会至少建立1支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确保应急运输车辆,做到应急救援队伍、资金、物资、设备和技术保障到位。

(五)进一步加强工程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加强防汛抗旱、防震抗震、防寒抗冻、防沙治沙、森林防火、草原防火、病虫害防治、野生动物疫源防控等防灾减灾骨干工程建设,提高自然灾害工程防御能力。加强对新建、扩建、改建工程灾害防御能力评估工作,实施公共基础设施安全加固工程,重点提升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重大建设工程和输油输气工程的抗灾能力和设防水平。提升交通基础设施抗灾能力,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加固、土壤盐渍化和沙漠化防治、崩塌、不稳定斜坡、泥石流灾害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建设与运营中的地质灾害、易灾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提高我市重点区域基础设施工程抗灾能力。结合扶贫开发、保障房建设、危房改造、灾后恢复重建等,加快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和居民搬迁避灾工作的实施,推进自然灾害高风险区农村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提升农村住房设防水平和抗灾能力。提高人员密集场所、重大建设工程和市政公用设施的抗灾性能。

(六)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救灾科技支撑能力建设。

以科技创新驱动和人才培养为重点,依托相关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机构加强产学研相结合,开展全市自然灾害早期监测预警、重特大自然灾害链、自然灾害与全市经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研究。推动基于大数据研究应用自然灾害预测预报与监测预警技术、重大自然灾害灾情与综合风险评估技术系统、重大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与决策指挥关键技术的应用推广。推广土地退化防治技术和受损生态系统的快速修复技术,增强应对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的科技能力。

(七)进一步加强区域和城乡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

根据我市自然灾害特点,统筹推进全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完善区域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将防灾减灾与区域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建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态环境改善密切结合起来,提升灾害高风险区域学校、医院、居民住房和主要基础设施的设防水平,加强城市大型综合应急避难场所和多灾易灾区域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制定区域防灾减灾行动路线,开展社区灾害风险识别与评估,编制社区灾害风险图,新建或改建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加强社区灾害应急预案编制和演练。加强社区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制定家庭防灾减灾与应急物资储备手册,鼓励以家庭为单元储备灾害应急物品,提升家庭和邻里自救互救能力。

(八)大力发挥市场和社会力量在防灾减灾救灾中的作用。

发挥保险等市场机制作用,积极推进以政府为主导、涵盖城乡居民的自然灾害救助保险制度,完善应对自然灾害的金融支持体系,完善农业保险服务体系,推动农业保险“扩面、提标、增品”,进一步拓宽农房保险、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建立气象指数保险、天气衍生品业务和开展天气指数保险试点,探索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建立气象灾害风险分担转移机制。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在灾害防御、紧急救援、物资发放、救灾捐赠、医疗救助、恢复重建及心理抚慰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建立自然灾害救援救助征用补偿机制,逐步建立规范合理的灾害风险分担机制。积极引入市场力量参与灾害治理,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防灾减灾救灾服务,培育和提高市场主体参与灾害治理的能力。

(九)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

完善政府部门、社会力量和新闻媒体等合作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的工作机制,将防灾减灾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将防灾减灾教育培训纳入市委党校或行政学院教育培训体系。将防灾减灾科学知识和技术普及纳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统筹做好“防灾减灾日”等宣传教育活动,推进防灾减灾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与公共文化场地建设相结合,开展防灾减灾救灾知识进馆(站)、进社区、进乡村活动。加强灾害科普宣传工作,每年发放灾害科普挂图1000张,宣传折页2000张,科普宣传音像光盘500张。制作灾害科普知识宣传展板1000张,出版发行灾害避险自救手册2000册,开展灾害防灾知识和避险技能培训1000人次。普及防灾减灾文化,推动全社会树立减轻灾害风险也是发展、减少灾害损失就是增长的理念,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充分发挥微博、微信和客户端等新媒体的作用,营造良好的防灾减灾救灾社会环境。

四、重大项目

“十三五”时期是解决我市防灾减灾救灾基础设施薄弱的关键时期,政府和各涉灾部门要充分利用国家加大对中西部地区交通、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的机遇,在切实加强各涉灾部门专项规划项目实施基础上,根据我市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基础设施空白领域和薄弱环节,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快我市综合防灾减灾全局性、关键性重点项目建设。

(一)自然灾害综合评估业务平台建设工程。

建设多部门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资源实时共享系统;

建设嘉峪

关市自然灾害监测会商、预警和应急指挥平台;

升级电视天气预报制作系统,将该系统功能扩充为自然灾害预警预报及宣传制作中心;

建成新型智慧城市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充分利用学校、社区、机场、车站、旅游景点等人员密集区和公共场所已建电子显示屏发布自然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在尚未布点的工矿企业、乡村、城市主要街道布建自然灾害预警预报信息专用电子显示屏;

补充完善区域气象观测站网,升级改造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6个;

建有效联动的社区应急减灾组织体系,提高全市气象灾害防御的整体水平。

(二)自然灾害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工程。

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救灾物资储备机制,建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完备、保障有力的市区镇村四级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形成以中央储备为核心、省级储备为支撑、市级储备为依托、乡镇和社区储备为补充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在2018年初建成我市救灾物质储备库并投入使用,制定救灾物资储备规划及购置计划,丰富救灾物资储备品种和数量。推进救灾物资储备管理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救灾物资入库、存储、出库、运输和分发等环节的智能化管理,提高救灾物资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完善与驻军、交通、公安等部门之间的应急调运联动机制,确保灾后救灾物资及时运抵灾区。

(三)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程。

创建全国和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编制完善社区应急预案和灾害风险图,建立社区志愿者队伍,开展社区防灾减灾应急演练,推动示范性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加强应急避难场所救灾物资和装备的配置,提高应急避难场所标准化、规范化水平。综合人口分布和灾害隐患分布,依托现有学校、体育场等公共场所新建或改建典型灾害多发区域的应急避难场所,满足灾害多发区域应急避难需求。综合利用城乡社区现有设施,采取确认、修缮、新建等方式建设综合应急避难场所,为城乡社区避难场所配置应急物资,设置应急逃生指示标识和应急广播设施,逐步配备居民家庭防灾减灾器材和救生工具。到2020年每个区镇至少有1个功能齐全的地震应急避险场所。

(四)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与科普工程。

统筹开展自然灾害宣传教育、防灾减灾文化与科技普及工作,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活动和专业性教育培训。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微博、微信等传媒开展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为社会公众免费发放防灾减灾科普读物、挂图、音像、视频等宣传资料,全面提高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避险自救能力。依托嘉峪关中心地震台实验室,建设一个全开放式的,面积不小于320㎡的地震科普展览馆。向社会公众普及地震知识,满足公众对地震知识的求知欲望,增强公众的震灾防御意识,提高公众防灾避险的技能。

(五)城乡地震灾害防御能力提升工程。

加强全市地震灾害预防基础探测工程建设,开展地震活断层探测和地震小区划工作,夯实地震灾害预防基础。实施地震社会服务工程,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建设,提高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结合农村危房改造和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及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民俗特点,大力开展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建立农村防震减灾技术服务体系,实施地震安全农居示范工程,提升农居抗震性能。全面提高城乡防震减灾能力,积极推动防震减灾先进单位、示范学校、示范社区(村组)、示范工程等创建活动。进一步规范地震灾害救援装备配置,提高地震灾害救援处置和应对地震灾害及突发事件的能力,推进地震灾害救援装备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增强协同合力。

本规划由市减灾委通过优化整合各类防灾减灾救灾资源、依托各成员单位专项规划,建立组织协调机制和保障机制等措施统筹协调实施。市减灾委成员单位要抓好本规划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项目的落实,要明确责任要求,将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重大项目纳入计划,加大考核督查力度,确保本规划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项目的如期完成。

(二)加强规划衔接,推动协同联动。

建立市减灾委统一协调、分级负责、各成员单位协同应对的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机制。市减灾委各成员单位在编制指导行业发展的专项规划时,要加强与本规划有关内容的衔接与协调,相关专项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要与本规划相协调,提出的重大工程和项目要与本规划相衔接。各级减灾部门在编制本区域防灾减灾规划或工作计划时,要加强与本规划的衔接,体现本规划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在实施本规划过程中,各涉灾部门要协同联动,形成合力。

(三)加强资金保障,完善投入机制。

建立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资金多元投入机制,积极争取省级财政对我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各级政府要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保障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投入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防灾减灾资金投入与灾情程度相匹配。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全力保障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经费投入。

(四)加强人才培养,提升队伍素质。

制定和实施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建设战略,依托重点领域、重点学科和重大项目,整体性开发防灾减灾人才资源,统筹推进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建设。创新防灾减灾救灾业务培训方式,提升专业救援队伍、应急救助队伍、市区镇村四级灾害信息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为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五)加强评估检查,强化监督管理。

人社部公布“十三五”规划纲要 篇7

7月14日,人社部公布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规划纲要分为9章39节,阐述了“十三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5条基本原则、7大发展目标、15项主要指标、若干重大政策和工程项目。

《纲要》中明确,要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要达到90%,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制定出台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基本医保异地就医结算;合并实施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全面实施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完善社会保险转移接续政策;建立待遇合理调整机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拓宽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渠道,确保基金安全可持续运行。

山东“十三五”规划亮点 篇8

按照《纲要》描绘的蓝图,未来五年我省社会发展总的目标,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明确要求,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走在前列。王忠林说:“紧紧围绕‘走在前列’这一目标定位,《纲要》围绕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资源环境等设置了27个主要指标,在重点任务中还细化了69项指标,直观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做到了每项工作既有工作要求,又有具体指标,不仅让大家知道要干什么,而且知道干到什么程度。”

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为我们逐梦前行描绘了蓝图、指明了方向、吹响了号角。

2020年跨入“9万亿俱乐部”

王忠林指出,综合实力显著提高,集中体现为“两个翻番”,即提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从第一个翻番看,我省“十二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实现年均增长9.4%,超过9%的预期增速,这是很了不起的成绩。《纲要》确定“十三五”时期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左右,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据此测算,我省将提前1年实现翻番,到2020年超过9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1万美元提高到2020年的1.5万美元,步入高收入地区行列。从第二个翻番看,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达到7.5%以上,超过生产总值增幅,提前1年实现翻番;其中农村居民收入增幅要超过城镇,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加快区域城乡协调融合发展,全省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65%和55%以上,实现1000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让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共享城市文明发展成果。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不动摇,围绕打造幸福山东,到2020年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总体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关注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生老病养,到2020年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达到40张以上;每个家庭拥有一名合格家庭医生,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9岁。特别是规划还设置了三个约束性目标,一个是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比“十二五”末提高1.5年;一个是要提前实现现行省定标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第三个是完成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180万套。这三个约束性目标的设置真正体现了共建共享和民生兜底的要求,体现了省委、省政府执政为民的情怀。

截至2015年底,我省仍有省定标准贫困人口300万左右,主要集中在山区、滩区和库区,实现全面小康,这个短板必须补齐。《纲要》用了较大篇幅,强调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确保2018年提前实现现行省定标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坚决不让一个人掉队。

此外,针对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诚信缺失、安全生产等热点焦点问题,纲要作出了建设信用山东、平安山东、食安山东、法治山东的系统部署,千方百计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切实增强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双中高: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呈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的主要特征。《纲要》把提高发展质量效益作为“十三五”发展的中心,同时提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求我们必须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努力推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王忠林指出,重点要做到“三个强化”:

一要强化创新驱动。《纲要》把创新放在战略任务之首,强调要树立全面创新理念,大力发展新业态、培育新动能、拓展新空间、打造新引擎,特别要以近期获批的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重大契机,在“四个一批”上下功夫: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壮大一批产业技术联盟。

二要强化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进一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推动转方式调结构取得突破进展,到2020年,全省装备制造业营业收入占全部工业比重达到30%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5%以上,切实拉长我省服务业“短板”,推动形成以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预计今年全年三产占比有望超过二产,实现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根本转变。到“十三五”末,服务业占比要达到55%。

三要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十三五”的主线,也是山东实现“双中高”的必然选择和主攻方向。要通过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高端供给。

综合交通体系: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

王忠林指出,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保障,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扩投资、稳增长的关键举措,更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十三五”期间,我省将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智能化、网络化、现代化、立体化水平,着力打造“五大体系”:综合交通体系、现代能源体系、现代水利体系、信息网络体系、城乡基础设施保障体系。

其中,百姓普遍关心的综合交通体系中,目前全省已有7个市通达高速铁路,96%的县市区通达高速公路。为进一步适应要素资源高效配置和人民群众便捷出行的需要,省委、省政府提出“十三五”时期要加快建设高速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到2020年,实现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也就是“两网两通”工程。“两网两通”建成后,全省将形成以济南、青岛为中心,济南、青岛至周边城市1小时通达,济南与省内各地级市2小时通达,省内各地级市之间3小时通达的“1、2、3小时”高速铁路交通圈;全省高速公路通达所有县(市、区),各县(市、区)30分钟内可进入高速公路网。

同时,还将加快机场布局建设,开通更多地洲际直航航线,力争国内外航线达到340条以上,比“十二五”末增加40条左右;加快现代化港口群建设,力争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15亿吨,比“十二五”末增加1.6亿吨。

空气质量改善50%,文化成为支柱产业

倡导生态文明,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让人们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到2020年,地级以上城市PM2.5浓度比2015年降低35%,全省空气质量比2010年改善50%。另外,规划还提出了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林木绿化等一系列指标,而且全部为约束性目标,有利于强化规划刚性,避免“规划规划、墙上挂挂”。

充分发挥好我省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到2020年,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建设,已经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我们将以此为重要载体,打造道德文化高地和全球华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上一篇: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西药考研参考书目下一篇:合成氨国内外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