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服装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2022-04-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基于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对服装人才的需求,针对民族服装服饰专业展开基于“产训融合”模式下的课程建设研究,这将对区域民族文化和服饰技艺保护和传承起到保护和传承的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民族服装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民族服装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篇1:

关于服装专业毕业设计的若干问题与对策

摘要:服装专业毕业设计是学生所具备的素质、专业技能、创作才华的展现,是出亮点、出成绩的关键时机。本文针对学生毕业设计中出现的若干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服装专业;毕业设计;问题;对策

服装专业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校学习的终结环节,在最后一个学年或学期进行。一般主要分为市场调研、服饰设计、作品展示三大部分,毕业设计工作流程如下图:

服装专业毕业设计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针对服装专业毕业设计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利于学生完善毕业设计。

问题一:设计缺乏创意,存在抄袭现象

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过于平淡或有些过时,设计的款型、颜色和面料早已出现在廉价的批发市场;个别学生的毕业设计外观明显抄袭,但精神和内涵却是抄不来的,以至于设计的作品“穿龙袍不像太子”,不伦不类。我们鼓励毕业设计借鉴服装设计大师或在大赛中获奖的优秀作品,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及设计能力,但借鉴不等于生搬硬套的“拿来主义”,不等于抄袭,应是有条件的选择、有机融合和再创造。

对策教师可通过培养、启发学生的各种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在实施设计前,教师要注重培养、启发学生的各种思维方式,尤其是逆向思维和灵感思维。逆向思维是指打破常规、标新立异的思维,“我行我素”,张扬个性,淡化一些过于教条的设计规则,设计者从不同方向、不同点面、多角度地进行思考,以获得新奇的突破。例如,服装的装饰部位一般在衣领、前胸、袖口、底摆等部位,但是否可以在背部,并且“挖洞”?洞的形状就像一只眼睛,然后“描眉”(运用刺绣的手法画眉毛)、“上眼影”(运用钉亮片的装饰手段涂眼影)。再如,布料一般是平面的,是否可以通过抽褶、打绞、结扎、填充等方法使之形成立体的新肌理?灵感思维是指在设计者长时间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由某个偶发事件或环境等因素触发设计者的感悟,由于灵感的闪现,产生新的艺术创作,使心中无形的思想变成了有形的视觉形象。例如,捕捉最近我国神州六号载人航天飞船上天这一事件,运用宇宙色系和有暗光泽的皮革、金属片以及具有现代感的几何线条、造型,进行以“异域”为主题的服饰设计。由逆向思维、灵感思维设计出的服饰作品,往往具有独特的创意,更具有视觉吸引力和冲击力。教师应通过培养、启发学生的各种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对于因学生懈怠而产生的抄袭,指导教师审核时应坚决予以否决,让学生重新做市场调研,重新确定主题,設计草稿。

问题二:设计风格趋于雷同,设计对象比较单一。

几年来,在多所院校的服装专业毕业设计作品展示中,我们看到的绝大多数是创意性女式礼服和时装系列设计,男装、职业装、民族服装的设计较少,而童装、情侣装系列、家庭装系列等更是少之又少,几乎为零。毕业设计风格趋于雷同,设计对象比较单一。

对策教研室(或系部)首先可以确定几大设计方向,然后再删除一些过于平淡、趋于雷同的设计。教研室(或系部)布置毕业设计任务和要求时,可以定出几大设计方向,如:随心所欲——创意装——诠释自己与众不同的设计理念和构思;实用主义——职业装——注重功能,追求雅致;五彩斑斓——民族服装——挖掘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演绎少数民族生活风情;“小猪班纳”——童装——色彩、图案、装饰的活跃运用;浓情蜜意——情侣装、家庭装系列,表现服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强烈系列感和整体感……着重给学生分析讲解童装、情侣装、家庭装等的设计思路,给学生多看此类作品的书籍、杂志、影碟等,给予技术和资料的大力支持。审核时应删除一些过于平淡、趋于雷同的女式礼服和时装系列设计,最终使毕业设计作品风格迥异,百花齐放,使整场作品展示不断有新的亮点,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问题三:作品制作完毕后,与原稿有较大出入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学生进行市场调研时没有注意材料信息与小样的采集,甚至没有考虑布料的有无,就直接绘制服装效果图开始设计,到制作服饰时,才发现买不到所想要的花色和质地的布料,材料选用上的偏差使煞费苦心的设计变味;或者设计“天马行空”,极富创意,但立体裁剪、打板或工艺手段跟不上所思所想,表达不出想要实现的款式、造型。这些都导致设计作品制作与原效果图有较大出入。

对策教师要严把“调研关”,定期检查,及时跟进,“会诊”攻关。指导教师应要求学生采集材料小样,对脱离市场和人体实际、根本无法实现的设计一律予以否决。在制作服饰过程中,指导教师要按照毕业设计计划要求定期检查,及时跟进,了解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与存在的困难,协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技术问题,教师还可以“会诊”,集体攻关,力求做好毕业设计。但教师决不能代替学生,做学生应该做的工作。对于变样后的设计作品反而比原来的设计稿更加精彩的例外情况,大可不必拘泥于毕业设计的工作流程,不妨推翻原来的设计稿,根据精彩的成品现样重新绘制服装效果图。

问题四:不注意服饰配件、细节的设计与制作

例如,在前文提到的“异域”主题的服饰设计中,全封的头盔、极扁而宽的鞋子,能够让人联想到去太空遨游,探索神秘的外星球,与服装相辅相成的配件烘托了氛围。如果少了头盔,再换上细高跟鞋,作品整体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再如,无领、无袖、抹胸式晚礼服,衣与胸的吻合带给人美感,但往往晚礼服不是胸口豁开、裙身下坠就是勒得过紧、人体肌肉出现堆挤,给人不雅和低档廉价的感觉。一些学生正是由于不注意服饰配件、细节的设计与制作,导致设计作品视觉形象不完整,缺乏浓厚的艺术感染力与魅力。

对策以“鸡蛋里面挑骨头”的思想进行教师点评、学生自评、同学之间互评找不足。指导教师除了按期检查,及时跟进指导外,还要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促使学生不断反复推敲、修改、完善毕业设计作品。

问题五:收藏优秀的设计作品,存在虚报作品成本现象

对策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该渗透职业道德和正确价值观的教育。毕业设计时要求学生对多种设计草案进行比较,尽可能以较低的成本完成较高品位的服装设计,以便更贴近企业与市场以及顾客的价格需求,而且要求学生在采集材料小样后,上报材料所需要的种类、数量、单价,进行成本预算。对于虚报成本的设计作品,应取消该作品评奖资格和奖项,毕业设计成绩相应扣分,以杜绝虚报成本的现象。

参考文献:

[1]徐东,等.服装毕业设计指导教程[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2]许星.服饰配件艺术[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肖柳庆(1973—),女,广西柳州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教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主要从事服装专业教学。

作者:肖柳庆

民族服装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篇2:

民族地区中职民族服装与服饰专业课程建设实践

[摘 要] 基于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对服装人才的需求,针对民族服装服饰专业展开基于“产训融合”模式下的课程建设研究,这将对区域民族文化和服饰技艺保护和传承起到保护和传承的作用。

[关 键 词] 民族服装服饰专业;课程建设;研究

一、建设背景

广西作为一个壮、瑶、毛南、仫佬、苗族等少数民族众多的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特色鲜明的民风民俗和艺术审美情趣,其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精美绝伦的民族技艺成为宝贵的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年轻人对民族传统文化、民族传统工艺的价值所在产生了错误的认知,缺少对本族服饰、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导致传统的服饰制作技艺传承工作的青黄不接,纺织、印染、制衣、刺绣等服饰技艺的传承将面临失传的危险。

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大大提升了广西的知名度,其蕴含的无限商机给广西文化创意产业带来巨大发展机遇。广西本地的民族服装、服饰行业、企业发展急需一批具有高素质、高技能、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全面发展的服装专业技术人才,这些都为中职学校服装专业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民族服装与服饰行业发展的强劲势头对人才的层次要求越来越高。该行业目前急需一批熟悉区域民族文化,精通民族服饰技艺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来满足市场的需求。

针对本地服装市场对服装人才的特殊需求,我校服装专业教师对广西本地区内的民族服装服饰行业、企业、工作室进行大量的调研,了解广西民族服装服饰行业、企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对人才需求的信息。将区域民族文化和服饰技艺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创新重点,满足广西地区对服装人才的需求。通过调研,我们准确定位出我校民族服装服饰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对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标准制定、实习基地建设、资源库建设、教材编写等方面作了一系列的改革尝试,这对把握本地区人才的培养方向,确保本专业培养的技能人才符合广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行业企业用人需求,对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民间技艺的保护和传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建设目标

构建一套完整的民族服装服饰专业课程体系,开发7门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织、绣、染服饰课程,编写一本有关民族手工设计与制作方面的出版教材,建成一个民族教学资源库,打造一支民族课程专业教学团队,建成一个与课程配套的集“产、训、研、展、销”五种功能于一体的服装工作室,挖掘其功能和作用,生产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服饰家居产品,将民族织绣染技艺向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实施推广,从小培养中小学生对本地区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意识,编制一套广西民族服饰地方标准。

三、建设内容

(一)构建传承与创新技艺的课程体系

结合本地区民族服装服饰行业对专业人才的岗位要求,以“传承传统技艺,融入现代技术”为思路,构建出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第一年强调夯实专业基础,横向开发有宽度的专业基础课程和特色课程,基础课程有《民族服饰文化》《民族服饰图案》《民族服饰品设计制作》《服装材料应用》,特色课程有《手工扎染与蜡染》。第二年遵循“模块化”原则,突出就业发展方向,纵向开发有深度的专业岗位课程和拓展课程,岗位课程有:《民族服饰设计》《民族服装制版》《民族服装制作工艺》,拓展课程有:《壮锦织造工艺》《手工编织工艺》《礼服立体造型》;第四个学期突出本地民族服装技艺,设置综合实训课程《毕业设计》,这样将横向宽广的面和纵向深入的面有机地聚合在一起。

(二)实施产训融合的项目式教学模式

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开展教学,产品研发与教学实训合二为一,企业与学校紧密合作,将校内专业技能实训与企业生产任务融合,学生专业作品与企业生产产品合一;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参与具体项目,熟悉企业和市场的运行机制,按照企业项目的要求和流程步骤完成真实的任务,提高实战工作的能力。依托校企共建的“服装工作室”进行基础技能实训,一年级学生在专业基础实训中生产出民族绣品、民族饰品、家居用品等简单的作品;二年级学生在服装工作室中进行企业真实产品的生产实训,将企业的项目任务融入第二年的《生产实训》课程中,真正达到生产和实训的融合,使学生“作品产品化”,在真实工作任务的完成中掌握专业方向能力。

(三)编写区域民族特色的校本教材

专业骨干教师把在服装工作室完成的产训作品汇集整理出来,编写《民族手工饰品设计与制作》校本教材。教材编写做到内容排列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梯度明晰,序化适当,选择适合中职生发展水平的教学内容,引用生动形象的图片和教学视频,趣味性强,直观鲜明,立体化呈现,让学生感受到本民族服饰的审美价值和感悟民族服饰的文化内涵。

(四)建立“产、教、研、销”服装工作室

以服装工作室为平台,探究区域民族服饰文化,传承民族服饰技艺,创新民族服饰产品,设计研发具有区域特色的民族服饰、家居饰品、手工产品。与广西无我文化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参与工作室工作,开发具有广西区域特色的民族服饰家居产品和民族礼仪旅游产品,把民族织锦、手工刺绣钩花、花山壁画等元素运用到民族绣品、民族首饰、家居用品工艺产品中,设计并制作出了一批既有民族味又有时尚风格的靠垫、抱枕、台布、纸巾盒、包袋、汽车装饰品等家居用品等,如:织锦系列的抱枕、口金袋、束口袋、化妆袋、纸巾盒、汽车枕头;花山壁画系列的手提袋、斜挎包、单肩包、化妆袋;手工钩花系列的手挽袋、钱包、单肩包、化妆袋;手工刺绣系列的花扣、团扇、绣花鞋等。设计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广西民族博物馆、绣织坊实体店及淘宝或微店上销售。

(五)打造“服饰文化节”成为专业品牌

每年一度的“服饰文化节”已成为学校和专业展示实力的一项重大活动,在业界和社会上颇具影响力。每年的服饰文化节都设有一场以民族风为主题的展示秀,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系列作品设计与制作,共同汇报演出两年的教学成果。为了能在服饰文化节上呈现出精彩的好作品,《毕业设计》这门课程至关重要,将两年来所学的各种知识技能综合体现。教师与学生之间“按需、互动、深层”沟通,收集大量的广西各少数民族的素材,引导学生对各民族文化精髓的理解,结合现代元素和题材进行再创作。每个小组的毕业设计作品完成后,将学生的作品做一次大型的动态汇报展示和静态展示,优秀的作品拿去参加比赛或展演,让社会各界人士对作品进行检验评价,以此来检验专业课程设计还存在什么问题需要调整和改进。

四、课程建设成效显著

通过渗透本地区民族服饰文化与技艺的课程建设,培养了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需求的中等技能人才。更多的学生加深了对本地区民族文化的认识和对本地区民族服饰的认同,在本地区就业的数量和质量大有好转,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和产业。

校企合作开发民族文化产品设计对民族服饰文化与技艺起到很好的创新作用。把我区主要少数民族服饰技艺与职业教育结合起来,搭建课改与民族文化技艺相互融合的创新之路;学生通过开设民族特色课程,设计并制作了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配件,将民族元素和时尚结合起来,进行大胆的创新,通过民族元素来点缀时尚。2014年,民族服装服饰专业学生参加在天津举行的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民族技艺比赛,作品《民族进化论》荣获一等奖;2015年,在广西民族博物馆举办的“广西民族织锦及服飾表演”活动中,学生身着自己设计制作的五彩缤纷的民族服饰,以T台走秀的形式,配以民族元素创意文化产品展示,呈现了一台精彩纷呈的“民族服饰盛宴”,社会各界及新闻媒体高度称赞这场民族服饰秀是一场展现了民族与现代相融合、传承与发展相对接的民族文化盛宴,彰显广西民族文化魅力的民族服饰技艺。

作者:汪薇

民族服装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篇3:

以“服饰文化节”为载体推动服装表演课程改革

【摘 要】本文论述广西纺织工业学校依托每年举办的“服饰文化节”活动,将该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民族服装与服饰专业、服装展示与礼仪专业的教学成果进行有效链接,并提出具体措施:依据服装表演课程知识点完成“服饰文化节”的设计与实施来实现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服饰文化节”为载体推动服装表演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增设基础模块、特色拓展模块、专业核心模块等三大模块内容。

【关键词】服饰文化节 服装表演 课程改革 毕业设计

服装表演课程是服装展示与礼仪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该课程理论抽象、技巧复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示范、讲解技巧稍显吃力,学生学习效果也不显著。为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丰富学生的表演经验、增强学生的镜头感与舞台掌控力,也要开发创造多元化舞台,使学生能从学理论、会技能到敢实践、稳操作,为他们将来从事服装展示等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广西纺织工业学校持续举办“服饰文化节”,将其作为推动服装表演课程改革的载体,有效促进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该校的具体做法为:本着“多专业参与,活动宣传专业”“以活动带动服装专业群”等原则,从2011年起,在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民族服装与服饰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增加毕业设计课程,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转换为服装设计、打版、制作等实践,最终完成毕业设计作品;以这些毕业设计作品为主题举办“服饰文化节”活动,让服装展示与礼仪专业学生在舞台上表演展示这些毕业设计作品;基于“服饰文化节”相关要求推动服装展示与礼仪专业服装表演课程改革。

一、依据服装表演课程知识点完成“服饰文化节”的设计与实施

“服饰文化节”活动中的线上直播、校内静态动态展、校外社会服务与实践等活动涉及服装表演课程大量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其中,“服饰文化节”展演的校内动态、静态场地实施涉及服装表演课程中的台型设计、灯光与灯具设计、舞台与背景、音乐与音响、后台的设置与管理等内容,而“服饰文化节”活动宣传前期针对服饰作品进行的平面拍摄、动态展示宣传拍摄以及现场表演等环节则涵盖服装表演课程中的化妆、造型及护肤保养、镜前意识、道具与饰品运用技巧等知识点。模特上台展示作品的表演技巧也与课程中教授的形体训练、台步基础训练、肢体平衡和舞台走线训练、转身造型训练、运用服饰和饰物训练等内容有紧密联系。因此,教师可依据服装表演课程知识点完成“服饰文化节”的设计与实施。

(一)策划与组织

策划,是一种程序,是一种理性的脑力思维,也是针对某一活动未来要发生的事情做出的构思和决策。服装表演策划,就是针对“服饰文化節”有目标地进行全面构思、准备。春季学期伊始,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并结合服装流行趋势为“服饰文化节”制订设计方向并讨论确定主题。从制订演出方案、选择表演服装、挑选模特、确定舞美设计、选编音乐、进行表演设计、组织排练、协调各方的关系到最终确定整体造型,都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完成。在舞台搭建、音乐、灯光制作及化妆发型制作上引入企业、机构共同合作,提供更好的服务并有序进行。

(二)编导

“服饰文化节”将毕业作品以艺术的形式呈现在舞台上,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准估算到分秒。在整个策划和表演过程中,需要有一个明确的“领导核心”,这个核心就是编导。学生协助教师开展编导工作,在辅助教学的同时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具体的编导工作流程见图1。

1.表演序列编排与服装分配

表演序列是整个表演的关键,直接影响整体呈现。要重点考虑开场、高潮、结尾三个部分。“服饰文化节”活动设计中常常使用活力装、民族风格装和创意性服装作为开场,激起观众的观看欲望。高潮与结尾是一个高低起伏的表演过程,在编排系列服装时会穿插男装、童装来调动气氛。整个表演都需要编导从大局出发,合理安排服装以及模特、设计师的出场顺序,让表演张弛有度地进行。流畅地完成“服饰文化节”表演至少需要35名学生模特。他们穿插于各个系列之中,因为涉及更换服装、补妆及整理发饰品等工作,每一次出场至少间隔2个系列的服装才能顺畅进行表演。由于学生模特的身材不如专业模特那么一致,所以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会在系列设计前调控服装的长短比例,方便依据款式的长短、模特的身高进行服装的分配。

2.带装彩排

完成舞台搭建、音乐、灯光、舞美及模特出场顺序各项细节调整和编排工作后,全体人员会进行一次完整的带装彩排。带装彩排是演出前最后一次排练,通常是在“服饰文化节”开演前一天进行,要求所有工作人员进入演出状态,包括后台协助换装、催场、音响、视频等工作人员都要到位。带装彩排要求一气呵成,在彩排的过程中必须记录每一处细节和问题,这也是检验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换装、出场、返场时间的重要环节。在带装彩排结束后,编导教师要总结整场彩排存在的问题,并找出解决方案,必要时还要重复练习重点环节。

二、以“服饰文化节”为载体推动服装表演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每一次组织并完成“服饰文化节”都是在不断地积累,以推动服装表演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我们针对服装展示与礼仪专业特色,基于“服饰文化节”相关要求,将原有的服装表演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并增加了基础模块、特色拓展模块、专业核心模块等三大模块内容,具体见表1。

(一)基础模块

基础模块是服装展示与礼仪专业必修的基础内容,融入了“服饰文化节”前期、中期编导工作内容。

从第二学期开始增加“四大表情训练”“四大眼神训练”等模块内容。模特的冷表情与热表情是依据设计师的需求、服装的风格及服装的销售定位、价格进行设计的。在2011—2013年的“服饰文化节”表演中,由于受到服装的风格、模特的条件限制,模特使用了热表情表演;从2014年起模特开始尝试在表演中增加冷表情,不以讨好观众为目的,以冷脸来体现“服饰文化节”设计师服装的高级感。模特配合灯光并增加眼神的张力使2014年的演出效果有了很大突破。由此,我们在教学中不断优化冷热表情的教学方法,最终总结并增加了“四大表情训练”“四大眼神训练”等模块内容。

在后面两个学期强化基础模块中的肢体语言表达。在“服饰文化节”实施前两年,我们发现学生的造型感较弱,往往一场表演下来只能叉腰走全场。由此,我们在课程中增加了“手臂、腿部带动顺序”“手臂与胯部结合节奏训练”等模块内容,对男、女生肢体分别进行细化。增加肢体训练、关节部位带动的内容能改善模特骨盆上肢前倾,也为“摆拍训练”“双人与多人造型摆拍训练”等模块的教学打下基础。

(二)特色拓展模块

增设特色拓展模块是为了有效推进服装展示与礼仪专业的课程教学和市场接轨,该模块具有开拓专业技能与培养自主创新相统一的特点,与就业创业紧密衔接。一是增设“提升气质的四个关键点”“芭蕾形体塑造”模块,教授学生从不同的切入点进行气质和身形的修炼。在女性的气质修炼中抓住颈部、肩部、腰臀部和腿部的关键点,再结合芭蕾形体进行组合练习。二是增设“少儿模特教程”“风格与步态训练”模块,这两个模块的内容与校外培训机构内容相连,主要涉及少儿模特、老年人模特步态如何教学与实施,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学习。

(三)专业核心模块

专业核心模块围绕整个“服饰文化节”的组织、策划、实施來设计和开展。例如,“定位转身训练”“正确落脚点与形体带动”模块就是解决在表演实践过程中遇到的专业难点问题。定位转身细分为:上步转身、直角转身、180度转身、360度转身、退一步或退两步转身等。对每一个知识难点进行剖析,不仅能增加学生的舞台美丽值,而且能提升他们的专业成熟度。“服饰文化节策划与编导”模块要求学生把“服饰文化节”的组织、策划、实施整个流程用文字、图片记录下来,最后编辑成一个完整的策划方案。

综上所述,广西纺织工业学校本着“多专业参与,活动宣传专业”“以活动带动服装专业群”的原则,借助“服饰文化节”活动将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民族服装与服饰专业、服装展示与礼仪专业的教学成果进行有效链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和较高的社会效益,同时极大地推动了服装展示与礼仪专业服装表演课程的改革,其经验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剑峰.服装表演策划与编导[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4.

[2]王小群,李刚.服装表演基础[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3.

注:本文系2016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立项项目(编号:GXZZJG2016A033)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 卉(1986— ),女,广西南宁人,大学本科学历,讲师,研究方向为服装表演课程、服装销售与陈列课程和形象设计课程教学。

(责编 文 煜)

作者:李卉

上一篇:烟草局辉煌奉献演讲稿下一篇:竞选组工办公室副主任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