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论文

2022-04-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西方国家的行政改革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公有企业和公用事业的产权转移和私有化,政府内部管制放松,采取合同制,引入竞争机制,打破政府对公共服务的垄断,分散和下放政府的权力等等。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论文 篇1:

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总体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西方国家的行政改革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公有企业和公用事业的产权转移和私有化,政府内部管制放松,采取合同制,引入競争机制,打破政府对公共服务的垄断,分散和下放政府的权力等等。纵观西方国家的改革,各国都是从本国的国情出发,采取和本国相适应的政策,这警示我们在行政改革过程中固然要引进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但同时更要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能照抄照搬。

关键词:西方国家;行政改革;启示

一、西方国家行政改革概况

政府是推动现代国家经济增长和发展最重要的力量。政府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即政府职能,本身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当前的中国,伴随着现代化运动的发展,政府职能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但是,人为地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改革实践,又常常陷入误区。理论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实践中发生一些失误与理论认识上存在某些偏差是密切联系的。在我国理论界和某些决策者那里,长期有一种误解,似乎搞市场经济,转变政府职能,就是弱化政府管理,减少政府对经济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干预。其实不然。西方发达国家及一批后起的现代化国家政府职能的演化轨迹及发展趋势各有特色。为此,我们认为,从理论上准确把握政府职能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其本质,对于当今中国政府职能的转变与发展,无疑具有实践上的意义。当代西方国家行政改革内容丰富,各具特色。其中大多国家都进行了私有化的改革,把竞争机制引入到政府服务当中。各国的改革都把本国的行政体制推向更加民主、高效、科学的发展道路上来。从总体上来讲,行政体制改革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是核心,处理职能关系;第二层是改革结构,即改革政治部门和行政部门的结构;第三层是改革方式,即改革行政方式。

二、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一)政府职能的变革

政府职能的变革主要是变革政府政策,明确政府的职责,什么该管,什么不该管,作好该管的,放手不该管的,这样才能提高政府的效率,重塑政府的形象。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

1 公有企业和公用事业的产权转移和私有化

即更多地依靠私营部门的制度安排,而较少地依赖政府去满足社会需要。这样做达到了以下效果:第一,减少了政府的管理职能和责任。第二,减少了政府雇员人数并缓解了由此产生的管理困难。第三,私有化后企业能够在资本市场上获得资金,改善生产条件,改变了过去对政府投资的依赖。第四,出售企业增加财政收入,减少了政府的财政赤字。

2 政府内部规制和规则管制的放松

政府规制的制定是政府为谋求社会整体利益,设立并依据一定规则对社会特定主体限制权力或课以责任的强制性行为。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放松管制,不仅放松对市场或经济活动的管制,也放松对社会生活的管制,还放松对行政组织内部管理包括公务员管理的规制,改变科层制模式下因循守旧、刻板僵化的状况,相信依靠公务员的责任心和能力,充分发挥潜能和创造性,提高行政效率。

3 政府社会服务职能的优化

实质就是对政府社会服务职能的压缩和缩减。压缩式管理是为了应付财政困难而采取的新的管理策略,所涉及的主要是政府的社会服务职能。“其具体措施包括:公共项目系统排序,分清主次,拨款时区别对待;中止效率和效益不佳的社会项目,解散相应机构,遣散有关人员;有选择地降低社会服务的总体水平;逐步实行公共服务使用者付费制度,节约公共开支。”西方国家行政改革普遍采用了公共服务付费制度。

(二)政务公共管理的社会化

1 政府业务的合同出租

合同出租亦称合同承包、竞争招标,即把政府的一些工作任务推向市场。由公共部门和政府作为顾客与委托人,同代理人即那些真正提供服务的组织营的或私营的)签定合同。20世纪70年代以来内容也由过去的机关后勤事务扩大到政策制定、信息收集,社会保障,审计等专业化的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

2 建立政府部门与私营企业的伙伴关系

即政府不需要购买私营部门提供的服务,而是要求伙伴公司履行政府的特定的管理职能,政府合作部门则在土地征用等方面给其以某种形式的优惠。私营部门有投资收益权,即通过向消费者收费来收回企业成本,追求投资回报。

3 公共服务社区化公共服务社区化

是指政府将提供公共服务的权力适当地由官僚组织转移至社区民众,即政府将社会服务与管理的权限通过民主的方式下放给社会的基本单元。通常允许社区的治理机构在政府设定的范围内掌舵,鼓励各社区建立公益事业。

(三)政府部门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

1 建立并完善行政管理信息系统

利用信息技术革命新成果,建立完善行政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决策支持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推进政府部门办公网络化、自动化、电子化,全面信息共享,其中建设网络化政府即推行电子政务是各国工作的重心。

2 分散和下放政府权力

分散和下放政府权利既涉及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又涉及到中央政府部门内部上下级关系,把内部的中下层组织转变为具有独立性质的单位。权力下放是当代行政改革的热点,其实质是决策权从地方向中央集中和管理财务权从中央向地方下放的有机结合。中央与地方关系改革的主要趋势是向集权与分权适度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分权是主要的价值取向。

3 改革政府的内部机构

不同部门的层级结构趋于多样化;中间管理层次减少;幕僚机构的权力受到限制并被削弱;上下级权责关系及控制方式相应改变。通过机构改革,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加强其责任感。

4 提高服务质量,改善公共机构形象

重建政府与公民的信任关系。强调顾客取向和服务对象为中心,明确的服务标准、公开性与透明度、礼貌服务、公民自由选择、完善的投拆受理机制、“金钱的价值”等六个特点,被认为是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

(四)一些具体而有效的措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西方国家的行政改革呈现出鲜明的借鉴市场运行和商业管理的特点。具体表现为:

第一,行政管理分散化

与职能市场化趋向相关联,西方国家在推行行政改革的过程中,大都着力于缩小政府行政范围,分散政府行政权力。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分权,使地方政府拥有比以往更大的权利;政府组织内部层级之间的分权,主要是压平层级,授权一线。

第二,公共服务社会化

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突出对市场和社会力量的利用,推行公共服务社会化。政府业务合同出租;公私合作,以私补公;授权社区。

第三,政府理念企业化

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政府企业化思想为背景的管理模式广泛流行于西方国家行政改革实践之中。所谓“政府企业化”就是运用企业家在经营中所追求的讲效率、重质量、善待消费者和力求完美服务的精神,以及企业中广泛运用的科学管理方法,改革政府公共管理部门,

重塑政府形象。奉行顾客主义,注重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主要是:公共服务小规模化;在公共服务机构之间引进市场竞争机制;推行公民参与式管理;引进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和经验,提高公共部门的工作效率。如,引进绩效目标管理,实行全面质量管理。

第四,政府治理电子化

加速政府信息化步伐,通过信息科技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和治理质量。

三、对我国行政改革道路选择的有益启示

(一)设计以人为本政府公共服务体系

当代西方国家行政改革提出以顾客为中心的行政理念,强调围绕公众的切身利益制定服务标准,给公民自主选择的机会,鼓励公民参加公共事务的管理。“我国行政改革也要贯彻这一根本原则,设计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模式,要顺应和尊重民意,依据人民的意愿确定政府工作方向和指导政府工作的原则。”

(二)分离政府公共服务的决策和生产

当代西方国家行政改革把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决策和生产分离开来,政府只是掌舵不是划桨,这样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也满足公众需求。但我国传统的行政体制下,政府既制定公共服务决策,还亲自提供生产和公共服务,政府变成全能型的直接服务的角色。政府公共权力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大量日常公共服务使政府既掌舵又划桨,由于政府在公共服务的很多领域并非专家,能力有限,浪费社会资源,又难以满足公民的实际需要。所以政府要把决策和生产分离开来,促使政府回归到掌舵者、催化剂的角色上来,保证提供有效高质的服务。

(三)积极探索改革行政区划,整合政府内部功能

西方国家地方行政层次只有二级或三级,如法国,地方层次是大区、省、市镇的三级划分。英国地方是二级划分和三级划分结合,英格兰是三级,郡、区、教区,苏格兰是大陆行政区、区的二级。我国的行政区划是省、市、县,乡(镇)的四级劃分,这种多层次的行政区划,不利于行政信息流通和中央政府的控制,使政策层和执行层与民众距离拉大,管理效率低下。因此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的行政改革当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的调整都是很重要的方面。由于各个国家的结构不同,其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革也相应选择了不同的路径方向,但总体趋势是:集权程度高的国家,在朝着地方分权的方向发展;而分权程度高的国家,则走上了强化中央集权的道路。

对于我国来说应该合理调整政府管理层次和幅度,减少政府行政层次,可以增加省的数量,扩大中央政府管理的幅度,取消地区专署,实现三级政府管理,减少和规范政府管理的厚度。“还可以在横向上减少一级政府所属机构的数量,归并职能相近、设置重复的机构,减少行政条块间的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的问题,缩小政府管理的幅度。”总之,我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在行政区划和政府内部功能的整合方面要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区划合理,职能简约有效。

责任编辑 王洁

作者:欧 鲲 刘新圣

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论文 篇2:

西方国家行政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西方国家的行政改革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公有企业和公用事业的产权转移和私有化,政府内部管制放松,采取合同制,引入竞争机制,打破政府对公共服务的垄断,分散和下放政府的权力等等。纵观西方国家的改革,各国都是从本国的国情出发,采取和本国相适应的政策,这警示我们在行政改革过程中固然要引进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但同时更要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能照抄照搬。

关键词:西方国家;行政改革;启示

一、西方国家行政改革概况

政府是推动现代国家经济增长和发展最重要的力量。政府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即政府职能,本身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当前的中国,伴随着现代化运动的发展,政府职能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但是,人为地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改革实践,又常常陷入误区。理论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实践中发生一些失误与理论认识上存在某些偏差是密切联系的。在我国理论界和某些决策者那里,长期有一种误解,似乎搞市场经济,转变政府职能,就是弱化政府管理,减少政府对经济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干预。其实不然。西方发达国家及一批后起的现代化国家政府职能的演化轨迹及发展趋势各有特色。为此,我们认为,从理论上准确把握政府职能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其本质,对于当今中国政府职能的转变与发展,无疑具有实践上的意义。当代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内容广泛,涉及到行政管理体制和活动的各个方面。但改革的基本主线是重新界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改革的内容也主要是围绕政府功能的重新定位、政府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以及政府内部管理体制改革3个方面来展开的。当代西方国家行政改革内容丰富,各具特色。其中大多国家都进行了私有化的改革,把竞争机制引入到政府服务当中。

二、西方国家的行政改革的特点

改革呈现出鲜明的借鉴市场运行和商业管理的特点。具体表现为:

第一,行政管理分散化。与职能市场化趋向相关联,西方国家在推行行政改革的过程中,大都着力于缩小政府行政范围,分散政府行政权力。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分权,使地方政府拥有比以往更大的权利;政府组织内部层级之间的分权,主要是压平层级,授权一线。

第二,公共服务社会化。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突出对市场和社会力量的利用,推行公共服务社会化。政府业务合同出租;公私合作,以私补公;授权社区。

第三,政府理念企业化。二十世纪80年代以后,以政府企业化思想为背景的管理模式广泛流行于西方国家行政改革实践之中。所谓“政府企业化”就是运用企业家在经营中所追求的讲效率、重质量、善待消费者和力求完美服务的精神,以及企业中广泛运用的科学管理方法,改革政府公共管理部门, 重塑政府形象。奉行顾客主义,注重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主要是:公共服务小规模化;在公共服务机构之间引进市场竞争机制;推行公民参与式管理;引进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和经验,提高公共部门的工作效率。如,引进绩效目标管理,实行全面质量管理。

第四,政府治理电子化。加速政府信息化步伐,通过信息科技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和治理质量。

三、对我国行政改革道路选择的有益启示

当代西方各国的行政改革是发达国家为迎接信息化社会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而进行的政府管理革命,其目的和使命是探索适应信息化社会和全球化竞争需要的未来政府治理模式。就这个意义上说,这场革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人类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制度变迁的某种努力方向。尽管这场改革尚未完成,改革在各国所取得的成就也不尽相同,从总体上评价改革的成败得失也还为时尚早,但它作为世界性的改革浪潮,无疑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1.设计以人为本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当代西方国家行政改革提出以顾客为中心的行政理念,强调围绕公众的切身利益制定服务标准,给公民自主选择的机会,鼓励公民参加公共事务的管理。“我国行政改革也要贯彻这一根本原则,设计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模式,要顺应和尊重民意,依据人民的意愿确定政府工作方向和指导政府工作的原则。”

2.分离政府公共服务的决策和生产。当代西方国家行政改革把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决策和生产分离开来,政府只是掌舵不是划桨,这样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也满足公众需求。但我国传统的行政体制下,政府既制定公共服务决策,还亲自提供生产和公共服务,政府变成全能型的直接服务的角色。

3.积极探索改革行政区划,整合政府内部功能。西方国家地方行政层次只有二级或三级,如法国,地方层次是大区、省、市镇的三级划分。英国地方是二级划分和三级划分结合,英格兰是三级,郡、区、教区,苏格兰是大陆行政区、区的二级。我国的行政区划是省、市、县,乡(镇)的四级划分,这种多层次的行政区划,不利于行政信息流通和中央政府的控制,使政策层和执行层与民众距离拉大,管理效率低下。因此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的行政改革当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的调整都是很重要的方面。

对于我国来说应该合理调整政府管理层次和幅度,减少政府行政层次,可以增加省的数量,扩大中央政府管理的幅度,取消地区专署,实现三级政府管理,减少和规范政府管理的厚度。“还可以在横向上减少一级政府所属机构的数量,归并职能相近、设置重复的机构,减少行政条块间的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的问题,缩小政府管理的幅度。”

四、结语

总之,我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在行政区划和政府内部功能的整合方面要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区划合理,职能简约有效。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保卫部)

作者:任成新

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论文 篇3:

关于我国建构公共管理与服务行政体制模式的几点思考

摘 要:当代世界行政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行政体制模式的创新。我国传统行政体制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应该进行革新。我国当前应致力于建构公共管理与服务行政体制模式。这一模式要求政府适应信息化时代的社会治理,树立公共管理理念,建立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协作关系;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实现社会和谐;要求政府高效、透明、廉洁、节约,能有效处理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成为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政府。

关键词:行政改革;行政体制;公共管理与服务行政体制模式;服务型政府

一、行政体制模式创新是当代行政改革的核心

1.行政体制模式的内涵。行政体制模式是指特定时期、特定环境或背景下政府行政管理采取的基本形式。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从产生政府开始,就有了行政管理,也就有了行政管理的具体形式。澳大利亚著名公共管理学者欧文·E·休斯教授指出,“自从有了政府就有某种形式的行政存在”。[1]18休斯教授在这里指出的行政“形式”就是行政体制“模式”。行政体制模式是行政管理最顶层的设计,它体现了政府的治理理念和基本价值取向,是政府为实现其治理目标而建立的行政管理机构、制度等体系和机制之综合。

行政体制已经存在了几千年,并随着社会进步而不断发展,但把行政体制上升到“模式”的理论层次认识则是近代的事。行政体制模式的第一次重大变革发生在19世纪中后期的大工业时代,其主要成就是为大工业时代的政府管理创建起了一种模式。美国伍德罗·威尔逊的行政理论,古德诺的政治与行政两分理论,弗雷德里克·泰勒的现代管理理论,德国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理论,以及英国1854年的《诺斯科特-特里维廉报告》,为大工业背景下的政府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催生出了一种与大工业时代相适应的政府模式,这种政府模式被称为威尔逊——韦伯官僚制政府。[2]官僚制政府与此前时代的政府相比有着质的飞跃,它以合法化和效忠于组织与国家为基础,而不是效忠于领导者个人;是非人格化的,而不是人格化的。从此,政府进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理性化的时代。所以官僚制政府的形成标志着现代政府时代的到来,这是行政体制模式的历史性重大变革。[3]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展开了对威尔逊——韦伯官僚制政府的理论批判,提出了“新公共管理”模式。学者们普遍认为这是行政体制模式的又一次重大革新,欧文·E·休斯教授在他的名著《公共管理导论》中,把工业社会的官僚制政府称作是一种传统“典范”(Paradigm),并认为当代新公共管理是一种新“典范”。[1]3

行政体制模式是行政体系的灵魂,它体现着行政管理的时代特征,是与时代发展与时俱进的。行政管理的先进性、合理性与科学性,集中表现在其模式之中。没有先进的模式,就没有先进的管理。所以当代行政体制模式的变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2.近30年来全球行政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行政体制模式创新。20世纪中后期,人类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两大变化:一是新技术革命尤其是信息革命使人类社会迅速进入信息化时代;二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促使更多的国家参与到国际竞争中来。上述两大变化推动了经济与社会在诸多方面的急剧变革,对政府管理能力形成了新的考验和挑战。已经运行了一个多世纪的官僚制政府模式与管理理念难以适应这些变化,导致了严重的政府管理危机、能力危机、财政危机和信任危机。面对政府规模的扩大、财政经济压力的加剧、社会问题和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多,以及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的泛滥,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从80年代起纷纷开始了大规模的政府再造运动。政府管理的运作亦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即由传统的、官僚的、层级节制的、缺乏弹性的公共行政,向市场导向的、因应变化的、有弹性的“新公共管理”转变。

尽管对“新公共管理”概念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改革的措施和效果各有偏好,但共同的一个特征是力图走出官僚制模式的束缚,设计出能够有效处理政府面对的新难题、让民众满意的制度和体制。欧文·E·休斯教授指出:“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许多先进国家公共部门的管理发生了变革。曾经支配20世纪绝大部分时期的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已经转变为弹性的、以市场为基础的新公共管理模式。这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变革或管理风格上的细微变化,而且是在政府的社会角色以及与公民的关系方面所进行的变革。”休斯教授还把新公共管理的变革称作行政的“典范变迁”。尽管目前学术界对于新公共管理是否可称作行政“典范变迁”仍存在不同的观点,但行政体制模式创新是当代行政改革的主流和基本特征,已成为大多数学者认可的事实。[4]所以笔者认为,当代全球行政改革是继官僚制政府以来又一次政府模式的大变革、大创新,这一变革使一种能够适应时代前进与发展的新行政体制正在被创造出来。认识这一场史无前例的行政改革浪潮应该把握住它最基本、最核心的特征,要清楚地看到行政体制模式的创新是当代全球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所在。认识到这一点,就把握住了当代全球行政体制改革的本质。

二、我国传统行政体制模式需要革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进入了新时期,新一轮政府职能转变正在快速推进,人民群众对行政体制改革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但是改革的理论研究还落后于改革的实际发展,特别是对于我国行政体制模式的研究还很不够。行政体制模式属于行政改革方面的顶层设计,如何认识和反思我国传统的行政体制模式,改革开放的新形势要求我国建构什么样的行政体制模式,这是当前必须回答的问题,否则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难以进行,行政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无从谈起。

1.我国传统行政体制模式的局限性。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当西方国家建立威尔逊——韦伯官僚制政府的时候,中国还处于封闭落后的封建社会,行政体制尚处于农业社会时代,没有进入现代阶段。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行政体制模式是在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后形成的,即本文中所称的“传统行政模式”。由于历史发展的特殊背景,传统行政模式的创建受到三个方面的重大影响:一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创建的根据地行政管理模式;二是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计划经济政府模式;三是中国历史上形成的政府管理传统与理念。新中国的行政体制是从革命战争时期体制直接发展来的,同时新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引入和借鉴前苏联的行政管理经验,所以前两个方面的影响具有历史必然性、客观性。之所以会有第三方面影响,则是因为中国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一直没有彻底完成,在封建制度终结之后,封建社会的遗留仍然存在,且影响很深,新中国行政体制还不可能摆脱这一历史传统的束缚。在这样的情况下,建国初期的行政体制模式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明显特征:第一,实行党政合一,即政治与行政合一,而不是西方官僚制的政治与行政两分;第二,基本采用西方“官僚制”的组织外壳,实行公职等级制、权力等级化,管理制度化;第三,建立了职业公务人员队伍,人员管理制度封闭僵化;第四,行政运行高度集权,上级对下级实行直接领导;第五,行政法制化建设严重缺失,人治特征明显。根据上述几个特征,可以看出我国建国初期的传统行政模式是一种“统治+管理”模式,既不同于我国早期社会的“统治”模式,也不同于西方官僚制政府的“管理”模式,是一种 “不完善的官僚制模式”。正是由于传统行政模式与当代行政发展的基本规律不一致,中国的行政管理与运行在制度建设上存在明显不足与缺陷,难以随着社会的进步向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而是在体制中不断滋生出诸如权力攀附、特权利益、人治至上等倒退性因素。传统行政模式的局限性难以适应当前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不利于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不利于建立让人民满意的政府,这些已经为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所证明。所以行政体制改革必须提升到构建和完善行政体制模式的高度,行政体制模式必须与时俱进,必须注重革新。

2.当前深化行政改革必须革新行政体制模式。行政改革是要解决什么类型的行政管理体制能更好的适应我国实际,是要解决我们应该达成一种什么样的行政运行理想状态,它是一个应然的过程,是对行政管理的理想类型和状态的未来展望。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进行了多次从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的行政改革,但这些改革的共同之处是改革只停留在解决具体问题的层面上,没有上升到行政体制模式革新高度,没有顶层设计的指导。改革开放初期进行的行政改革主要是为了解决政府机构、人员过于臃肿导致财政不堪重负的问题,具有明显的应对式改革的特点。到了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行政改革又注入了新的内容,政府职能从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向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于没有考虑从行政体制模式的高度推进改革,改革缺少战略目标和方向的指引,改革对旧体制的冲击十分有限。以致改革进行了多年,我们至今还受到“体制”方面的种种掣肘。似乎“体制”老理不顺,老解决不好。如政府机构经多次调整实际效果不明显,政府职能转变难以到位,上下级政府关系不规范,下级围着上级转,领导围着政绩转。政府部门利益急剧膨胀,政府服务满足不了人民群众的要求,群众对政府的信任感受到严重损害,等等。这些问题不能简单归结为改革操作中的问题或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应该从行政体制模式的高度来反思。它恰恰是我们回避了行政体制模式革新,绕开了行政改革的核心问题,用传统的思路进行改革的结果。我国行政改革需要进行行政体制模式革新,已经成为今天难以回避的问题。

三、建构公共管理与服务行政体制模式

1.建构行政体制模式应该遵循的原则。第一,坚持从基本国情出发,同时与世界行政改革潮流与时俱进的原则。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创新之路。我们是有自己独特历史、独特文化的大国,国情复杂,历史传承深厚。我们没有现成的经验可用,也不可能照搬别国的模式,只能走自己创新的道路。同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与全球发展早已融合在一起,具有范围广泛的共同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中国也要面对,其它国家政府管理中的问题,中国也存在。中国政府管理也要由传统理念向现代理念转变。因此,我国的行政体制模式建构必须国内、国际兼顾。

第二,坚持建设人民满意政府的原则。人民群众满意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让人民满意是行政改革的最终目标,也是衡量行政体制模式的唯一标准。行政体制革新要落实在能够切实解决经济社会中的问题上,行政体制模式要让政府成为为人民群众办事的政府。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使人民真正满意。

第三,有利于人民参与国家管理和公共事务的原则。人民群众参与政府决策和对政府进行监督,是党的十七大就已提出的重要任务。十八大进一步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拥有对政府行政活动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行政体制模式设计要充分听取人民的意见和要求,为人民广泛参与国家管理提供通畅完善的渠道。能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四项权利的模式,尊重人民群众主人地位的模式才是我们需要的模式。

2.公共管理与服务行政体制模式的内在要求。行政体制模式是对政府价值标准、管理理念、管理方法进行的全面设计,我国需要建构的公共管理与服务行政体制模式,其基本内容如下:

第一,吸取当代世界各国要建立的公共管理模式的共同理念,即适应信息化时代的社会治理发展趋势,让人民群众成为治理者,让公共利益最大化由应然成为实然。行政管理由政府主导向人民广泛参与转变,真正保证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建立政府与社会、政府与民众的互动、互信、协商关系。

第二,使政府成为服务型政府,政府主要职能是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主要职责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政府把满足人民的需要作为出发点,而不是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通过政策调控和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克服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两极分化、社会固化等现象,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社会和谐的目标。

第三,政府间关系兼顾合理集权与适当分权,上下级政府的权力和职能通过法律进行科学规范的划分。地方政府要有自主性和自治权力,每一级政府职责、权力、财力三者关系要协调一致。地方政府要能够有效处理和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形成对当地人民群众负责的机制。

第四,行政运行高效透明,政府工作信息向社会公开。政府预决算等重要资料向社会公开,政府领导人财产和收入向社会公开,政府公共决策过程透明、公开。建构低成本和节约型政府、廉洁高效政府,让人民监督政府财政支出。

第五,公务人员是社会公仆,是专业化、高素质、业务精湛的管理与服务人员,没有特权,不搞腐败。按照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建立竞争、流动、充满活力的公务员管理制度,反对官本位。提倡实事求是作风,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第六,实行法治政府,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坚决反对腐败现象,形成对政府的严格监督和问责制度,把权力关进笼子里。

公共管理与服务行政是一种全新的行政体制模式,它聚合了民本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有限政府、透明政府、效能政府、廉洁政府的共同要求,兼顾了中国国情和时代的发展方向,是我国现阶段较为适当的行政体制模式选择。

四、我国行政体制模式革新的双重任务

我国行政体制模式的发展,没有经历工业化以来全球行政体制模式的两次变迁,这就使我国建国后形成的传统行政体制模式在历史阶段上远远落后于全球行政发展的进程。今天,我国正处于全面实现工业化的历史时期,我们用30年左右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用两个世纪才走完的路。行政体制也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向现代行政管理转变。在转变阶段中,行政管理革新有两个步骤是不可缺少的,也是不能跨越的。第一步,要从前工业社会的人治组织向法治组织转变,由官本位向人民本位转变,树立真正为人民和社会服务的现代行政理念。第二步,从以官僚制组织为基础的理性管理模式向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公共管理模式转变,扬弃官僚制中组织僵化、理性主义极端化等缺陷,适应信息化时代的社会变革。这两步转变,也构成了我国当前行政体制模式革新面临的双重任务。

1.行政管理要实现从农业社会的官本位人治模式向现代社会的人民本位法治模式转变。这一转变发达国家在一个多世纪以前就已经完成了,但我国至今并没有全部完成。官僚制政府是人类社会第一个具有现代特征的政府模式。它的重大贡献是摒弃了官本位人治理念,使政府走上了法治、理性、非人格的轨道。由于我国行政体制缺失了由历史传统模式向官僚制政府模式转变的环节,所以传统行政模式中最基本的特征——官本位理念深深嵌入在行政体制之中,而没有得到清除,这一点已成为我国行政体制中广受诟病的弊端。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如果不能解决官员是人民公仆的问题,则政府的一切改革和创新成果都将化为乌有。一边是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国力的显著增强,一边却在蔓延着“仇官”情绪,这种强烈的反差在其它国家十分罕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官民关系重建的重要性。所以,政府模式构建首要的问题是要确定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对我国来说,这一转变过程是不能跨越的。因此中国的行政改革,其意义比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要深刻得多。在行政改革过程中,要把加强对公权力的监督制约、加强对公务员公仆意识的教育培养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只有把权力关进笼子里,才能谈改革,如果权力不受制约,一切改革都是徒劳的。也就是说,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让权力成为人民的权力,让权力为人民服务,这是深化行政改革的基础。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支持,行政体制改革是难以深化进行的。

2.行政管理要实现从以官僚制组织为基础的理性管理模式向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管理模式转变。官僚制是适应工业社会的行政模式,然而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官僚制形式合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各国政府面临着官僚制危机的共同命运。西方国家正在进行的新公共管理革命,本质目标是丢掉工业社会形成的体制桎梏,让行政管理步入信息化时代,为信息化时代的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服务。我国虽然在发展层次上还达不到发达国家的高度,但我们和其同处于一个世界,进行的是面对面的竞争。对政府来说,谁的理念领先,谁就是强者。所以中国也要实现行政管理模式的再一次转变,这一次转变主要是对政府价值标准、管理理念、管理方法进行创新。它是国家长治久安、社会高度和谐的根本保证。很显然,仅仅靠机构改革、职能转变是不可能完成这一任务的。我们在行政体制改革上,还需要解放思想,面对挑战,大胆创新,不断深化。特别是在行政体制的一些重要制度上,在行政运行的关系上要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实质性的改革成果,如要改革公务员制度,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打破“铁饭碗”的陈腐观念,真正建立公平、公正、竞争的机制。政府层级要减少,行政区划要合理,部门利益要取消,上下级政府关系要依法规范,这些深层次问题解决好了,行政体制模式转变的任务也就实现了。

参考文献:

[1][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张成福,译.北

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8-13.

[3][美]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M].吴爱明,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丁煌.西方行政学理论概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11:333-336.

[责任编辑:张亚茹]

作者:王嘉让

上一篇:飞行培训合同书下一篇:化学评价观念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