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环境保护知识管理论文

2022-04-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论文基于4P组合理念——愿景、执着、准确和务实,结合社会信息化对4P组合相关概念进行诠释,提出基于愿景的图书馆知识服务描绘、普遍均等视野下的公民知识自由执着追求、社会信息化中图书馆角色的准确定位、社会发展离不开图书馆对信息资源的务实配置。以期在4P组合理念的愿景下,使图书馆为社会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知识服务。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化学环境保护知识管理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化学环境保护知识管理论文 篇1:

巧预设 秒生成

摘要:将课堂提问应用于化学教育是近来学者一直在研究的一个课题。将课堂提问应用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课前帮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思维的整理,并设计好教学问题;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已有的问题的基础上,根据课堂实际进行调整,引导学生构建新知;课后教师和学生又如何根据课堂提问,进行知识管理。文章在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作为化学师范类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以高中化学必修一“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及应用”进行了系统地阐述。

关键词:课堂提问;化学教学;“含硫化合物的性质”

“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及其应用”选自2009年6月第五版苏教版化学必修一专题四“硫、氮和可持续发展”中的第一单元。这一单元主要包含了“二氧化硫的性质和应用”、“硫酸的制备和性质”以及“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换”三部分内容。《学科指导意见》对这一单元的基本要求是:了解硫的主要性质,认识二氧化硫的主要性质;实验探究硫酸型酸雨的形成过程,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知道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因和防治办法,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知道工业生产硫酸的基本原理,认识浓硫酸的特性,了解硫酸的应用。发展要求是形成硫及其化合物相互转化的知识网络。说明不宜拓展硫化氢在氧气不足和足量条件下的燃烧反应

在这里,文章将结合这一单元内容,对于每一节内容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问题设计,主要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

一、课堂前,问题的设计

作为一个传授者,在进行教学前,首先系统掌握知识网络。在“含硫化物的性质及应用”这一单元,按照《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化学学科指导意见》(以下简称为学科指导意见),组成的这一单元的“二氧化物的性质及应用”、 “硫酸的性质及制备”、“硫和含硫化物的相互转换”三块内容各需一个课时,这三者之间并不是绝对独立,而是相对独立的,课时的内容前后联系紧密,层层递进。这三者的问题设计如下:

以上问题中,特别在“二氧化硫的性质及应用”中,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因中,已经涉及到了硫酸生成的一种途径,因此,它除了是本课时学生需掌握知识点外,也可以作为下一课时“硫酸的制备和性质”的先行组织者,符合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这两者中本身即包含了部分含硫化物之间的相互转换,故而又共同作为“硫及含硫化物的相互转换”的先行组织者。

在对整体内容有一个系统地把握后,接着开始对内容进行细分化,将知识点的重点难点进行总结,采用恰当的方法逐步突破。以第一课时“二氧化硫的性质及应用”为例,《学科指导意见》对这一课时的基本要求是:了解硫的主要性质,认识二氧化硫的主要性质;以酸雨的防治为例,体会化学对环境保护的意义。这一要求,对教学目标细化之后,可以从三個方面来阐述:

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因、危害及其防治的原理。②知道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用途。③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④学会自行设计实验验证SO2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①学会通过对SO2的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去认识SO2的性质;②通过大胆猜想和实验探究等活动,学习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用智慧分析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认识SO2引起酸雨等环境污染的社会问题,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健康意识。②认识SO2在食品加工等领域的广泛应用,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③通过SO2的相关实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二、课堂中,提问技巧的应用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学习者获得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课堂活动的管理者和组织者,以及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意即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应是课堂的主体。也有学者认为,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体,即双主体模式。课堂中提问针对的师生双方,即帮助教师能够对内容知识点进行串接,也让学生发散思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主动提问问题,更好建构知识的网络体系。

根据课前整理阶段所设计的问题,形成了以下的教学过程方案:

活动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首先,展示被酸雨破坏的石雕的图片和遭受灭顶之灾的树林短片,让学生在观看图片和短片中思考以下两个问题:造成这些危害的罪魁祸首是什么?那酸雨的主要成分又是什么?

活动二:回顾旧知识,归纳性质

活动三:提出问题,实验探究

问题一:为什么SO2的水溶液会具有“酸”性?

通过这一问题的提出,学生将会做出自己认为合理的猜想,并解释其猜想的依据。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努力探索解决新的问题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促进个性的发展。

问题二:SO2作为酸性氧化物还具有哪些性质?

通过回忆原有知识——关于酸性氧化物的联系,从而可以总结归纳出SO2作为酸性氧化物的共性:与水反应;与碱反应;与碱性氧化物反应;与盐反应等 。这将有利于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网络化的形成。

教师在讲解验证SO2的水溶液具有酸性是需要用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现象会是溶液褪色。但有少数的学生会发出疑问:SO2具有漂白性,会不会是这个原因使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褪色?由此思考问题三。

问题三:SO2的漂白性又是一个怎么样的性质呢?

首先展示两张花的图片,一张是鲜艳的花朵,另一张则是颜色褪去的花朵。一开始就给学生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对于SO2的漂白作用有个初步的了解,接着由教师来播放食物“化妆品”——SO2在食品加工领域的使用过程录像,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总结出SO2

的特殊性质:漂白性(只能漂白部分有色物质)、毒性。并与已经学习过的关于氯水,次氯酸的漂白性进行比较,总结出SO2

的漂白性只是暂时的,是非氧化还原反应。学生后来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教材P88实验2,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由教师总结告之: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加热又恢复颜色的气体就是SO2。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氧化还原反应等相关知识,观察分析SO2中S元素的化合价,思考问题四。

问题四:从氧化还原的角度思考SO2是否具有其他的性质?

教师根据在课堂前所设计好的关于SO2这节内容的各个知识点的问题,可以随时机动地调整教学过程。而面对不同班级的学生,学生每一个都是独立的个体,所具有的知识水平都不一样。需要根据各个班级的特点,学生的基础,以及对于知识点掌握情况,作业反馈情况来对于课堂的提问进行调整,在课堂中应用主要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第一阶段,学生集体回答。在这个阶段,一般处于开始的环节,教师先通过预想进行导课,可以采用开门见山,揭示新课;温故知新式;巧设悬念,引人入胜;利用游戏,创设情境;故事吸引,启迪思考;审题入手,提纲挈领;直观演示,提供形象;激疑导入式;因势利导式;激趣导入;借用名言等等。进入主题后,当教师准备向学生提出问题时.应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时刻记住问题是面向全班学生提出的。在每节课上.教师应该尽可能为班上每个学生创造平等的回答问题的机会。一方面,教师可以随意抽取或轮换、排号.而不是周定地向某些学生提问;另一方面,有些选择题的答案有多种.教师可让全班学生举手表决。当教师提出问题后。要求让每个学生都将自己的答案写在作业本上。然后让同桌批阅或教师随机地抽查提问。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及学生实际,设计难度不同、梯度合理的问题。然后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有目的地选择提问对象。促使每个学生用心回答问题。使他们都能在自己已有知识水平上经过努力回答出来,得到相应的提高。

第二, 第二阶段,突发提问个别学生。对于集体回答,学生绝大多数会配合老师,并积极回答老师提出来的问题,但同时也有部分学生会开小差,做自己的事,对于这部分的学生需要给他们一点提醒。“突袭提问”法,是指在课堂上针对爱说话的学生老师可以对他们进行突袭式提问。通过及时提问,把这些学生的注意力重新吸引回课堂,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的教学法。

第三阶段,培养学生提问

课堂当中除了教师的提问,同样学生的提问也很重要。课堂之上,教学是双方的,并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需要学生一起来配合才能完成一整堂的教学。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同样培养学生提问的过程就是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并很好地去掌握知识,有利于学生头脑风暴的进行。良好的课堂氛围,重点在于学生开展讨论时,能进行更有效的、更深层次的思维交流。

在该阶段,学生对于知识掌握一定的程度可以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理解,但毕竟知识有限无法很好地理解,例如:SO2具有漂白性,SO2的一种特殊性质,可以用品红溶液鉴别,这种漂白性是暂时性的。学生可能无法理解暂时性的含义,可能提问已经学过的氯气,HClO这些同样具有漂白性的物质有什么区别。在问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在不断地被开发,教师解释氯气,HClO具有漂白性是因为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漂白性不可逆,而SO2的漂白性是暂时的,品红溶液褪色之后,加热品红溶液,颜色又恢复。通过这一问一答学生主动提问,那在学习这块的知识上比由教师直接传授更能记在自己的心里。可以很好地让学生将脑中一闪而过的“灵感”记录下来,更好地进行思维发散。

三、课堂后,课堂提问的管理

课后思维导图的应用,主要在于教师与学生应用课堂提问对于个人知识的管理。美国生产力与质量研究中心(APQC)认为:知识管理是指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而对知识进行识别、获取和充分发挥其作用的过程。弗朗霍夫知识管理模型认为知识管理流程是由四种核心:活动构成, 即“产生知识”、“储存知识”、“传递知识”和“应用知识”。在课后,教师与学生采用课堂提问进行个人知识的管理,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教师根据课堂提问进行个人知识管理。教师在课后,应该及时根据课堂反映的效果对设计的问题进行调整,进一步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修补课前落掉的知识漏洞。其次,教师应该根据课堂的教学效果,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寻找更合适的教学策略。

最后,教师最重要的工作,在于定期或者不定期地抽查学生的笔记。一方面,可以作为一种监督的手段,促使学生认真听课。另一方面,在班级里形成一种正确且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之间相互提问,并很好的去掌握知识点的内容。

根据作业反馈情况,教师适当的在设计提问,用于作业课的时候,再次课堂提问于学生,可以是集体回答,也可以说个人回答,把重点知识强调给学生,让他们对知识点掌握更加深刻,并不是学习该内容才知道该知识点,而是能够记录在心里,无论何时都對知识点能够清晰,更好地用于知识建构。

2、学生根据课堂提问进行个人知识管理。对于学生而言,会将教师课上的知识通过笔记记录下来,但笔记有时候只是抄而学生并没有懂,这样会丧失对知识重点的正确把握;只顾忙着把“一切”都写在纸上;详尽的笔记会分散注意力,错过真正在讲的内容,笔记的量有可能变得非常大,结果导致记笔记的人不愿意回过头去参考它,或者根本看不懂,不得不重新再来。

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记忆的保持在时间上是不同的,有短时的记忆和长时的记忆两种。而我们平时的记忆的过程是这样的,如图1:

学生需要反复的复习,在做笔记的时候,同时把教师的问题也记录上去,可以知道该知识点,会与怎么样的问题联系起来。当然,课堂提问应用在知识小结时,也存在着它的优势。在复习课时,教师给出适当的引导,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回顾学习该知识时老师说如何提问的;最后,教师给出知识要点,帮助学生整理该知识出题的范围。

参考文献

[1] 杨承印.化学教学设计与技能实践[M]. 北京:科技出版社,2007.

[2] 尤良芳.董忠.教师的提问技能探究[J]. Magnificent Writing,2010:77.

[3] 欧阳芬.诸葛彪.高校教学技能十项修炼[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7-68.

作者:周玉凤

化学环境保护知识管理论文 篇2:

4P组合视野下的图书馆知识服务分析

摘 要 论文基于4P组合理念——愿景、执着、准确和务实,结合社会信息化对4P组合相关概念进行诠释,提出基于愿景的图书馆知识服务描绘、普遍均等视野下的公民知识自由执着追求、社会信息化中图书馆角色的准确定位、社会发展离不开图书馆对信息资源的务实配置。以期在4P组合理念的愿景下,使图书馆为社会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知识服务。关键词 4P组合理论 知识自由 伦理道德 核心价值观 动态配置

分类号 G252

Library Knowledge Services Analysis in the View of the Combination of Perspective, Persistence, Precise and Practice

Zhu Lin

1 4P组合理念的提出及背景分析

社会环境的日益变革与复杂化,图书馆开展知识服务比以往任何时候显得更加重要,需要我们面向未来确定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战略框架,分析那些阻碍开展知识服务的障碍和促进未来知识服务的机会。早在亚里士多德时代,人类就已经开始进行与知识有关的实践研究。到了20世纪下半叶,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迅速进入信息社会,并进而向知识社会迈进。彼得·德鲁克指出:“知识社会意味着个人、组织机构、产业、国家获得和应用知识的绩效将越来越成为关键的竞争因素。”[1]知识服务一经提出,知识服务业也随之得到快速发展,而知识管理作为知识服务的产物在企业管理领域开始受到重视。1997年,专门图书馆协会(SLA)在其会刊“Information Outlook”上开辟专栏,开展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的研究[2],这标志着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在图书情报领域受到关注。

1999年,任俊为首次将知识服务引入国内图书情报界,拉开了我国图书情报界知识服务的研究序幕;2000年张晓林第一次明确地将图书馆的核心能力定位于知识服务[3]。此后,国内图情领域学者对知识服务的研究,主要围绕“图书馆面临的挑战、知识服务概念及特征、知识服务与信息服务的区别与联系、知识服务运营模式与应用技术、知识服务实施策略和发展趋势等”[4]。但是,这些研究只是以了解图书馆现有环境来开展相关业务,选择那些与图书馆和外部机会一致的知识服务方案,而没有选择采用哪种方案和途径来实现未来目标。本文提出图书馆开展知识服务应从愿景(Perspective)、执着(Persistence)、准确(Precise)和务实(Practice)四个方面进行,因这4个词组的英语首字母以P开头,故称4P组合。

2 基于愿景的图书馆知识服务描绘

愿景是图书馆对社会信息化进程未来目标的判断。正如熊军洁,邢杰所言:“有愿景才有战略,战略源于愿景。”[5]

2.1 创新知识服务内容

社会信息化使图书馆服务由传统的集群化被动式服务向个性化主动式服务转变,学科之间不断交叉融合,用户的知识结构在交叉融合的环境下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需要图书馆创新其服务方式,来适应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如我校图书馆根据本地经济以煤、电、化为主的发展特点,在不同时期依据企业发展目标,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可清晰识别的有利于企业发展创新的知识资源,这种针对性信息的提供是对煤、电、化企业创新发展的深化。“形式化创新提供了重组创新和专门化创新的平台,专门化创新为重组创新基于形式化创新提供了能量。技术创新为专门化创新和重组创新的服务推广和应用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和保障”[6]。创新的目的是为煤、电、化企业提供一种目标性、方向性引导作用,这种作用的效果取决于图书馆对煤、电、化企业提供信息产品的数量、质量、结构和品种。“信息资源的供给需求是图书馆为读者创造需求的基础,创造需求是以提高服务质量和读者满意度为基本方式,来实现图书馆的历史使命。”[7]

2.2 服务对象的泛在化

基于计算机、网络、服务三要素构建的“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而又不可见”的泛在图书馆,使图书馆的服务延伸到更多的用户。比如我馆针对本地的煤、电、化企业构建的创新协同平台开展即时获取和按需获取服务,体现的是实体图书馆泛在化和信息服务虚拟化,实施的是嵌入煤、电、化企业发展过程的服务战略[8]。这种战略要求图书馆“首先将自己的服务机制嵌入到用户的需求过程中,为用户提供检索、分析等针对性服务;其次将知识服务融入到他们的虚拟社区中,通过创建知识社区把他们带入泛在化环境”[9]。这才是“图书馆学所要追求的一种境界和终极目标,因为在这个环境里所有人可以无任何约束地获得人类知识”[10]。

2.3 信息服务手段的技术化

信息服务手段的技术化是指利用各种现代技术来处理分布式系统、异构型资源、动态性服务。网格技术是通过共享网络将每台电脑多余的处理器能力进行融合,为其他数据集中应用提供处理能力;P2P 技术是一种利用用户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和网速,并不是基于某几台计算机进行用户服务的技术;SOA 技术是将应用程序需要实现的业务功能单元,通过契约联系起来实现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方法;流媒体技术是通过创建一个缓冲区,把视频信息经过预先处理后,实现用户视觉上的享受;云计算技术是一种借用分布式处理和并行处理以及按用户需求,实现信息的单个计算机处理能力与大型计算机具有相同效果。这些技术的应用使我馆与煤、电、化企业创新协同平台可以通过统一的方式进行交互,为企业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

2.4 内容主题的专家化

信息化社会用户呈现出一种专门化的知识需求趋势,这要求图书馆需要拥有掌握某几个专业领域知识的专家。这些专家必须能对某一特定的领域及服务对象凭借自身能力,从传统的基于信息单元的服务,转化为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的知识单元服务;既是该专业领域内的学术研究者、信息生产者,又是信息内容发布者。即利用自身具有的图情领域知识及某专业知识,根据用户专业特色进行深层次的知识内容服务、评价和整合并融入用户的研发过程中。例如,由我馆学科馆员研发的淮南子数据库、资源型城市转型战略开发资源库等,就是从基于信息单元的服务,转化为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的知识单元服务,为用户咨询的内容主题提供高层次参考服务的典型案例。

3 普遍均等视野下对知识自由执着追求

执着(Persistence)的释义从图书馆学的角度,可理解为满足公民需求和公平获取信息的执着。这种执着是基于社会价值观来追寻图书馆战略规划。战略规划不是短期行为,是基于实践图书馆社会行为,使图书馆走出传统社会实践模式,来承担更多社会责任。而对于理论研究者,则使研究者将研究视野深入图书馆与社会的关系,使图书馆学理论融入社会实践领域,是图书馆开展普遍均等服务的基本原则,是保障信息利用公平和公民求知自由与求知权利的必然选择。

3.1 图书馆行为应符合社会价值观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并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而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对图书馆界学者来说,“价值观既是一种心理信念,也是一种行动选择,即价值渗透在心理信念和行动选择之中”[11]。图书馆核心价值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着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着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图书馆核心价值渗透于社会行动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对决策者体现的是软性约束,应成为人类追求真理的先行者,也应成为追求真理者的重要助手,而非高姿态的普及者,也并非拿着标尺的“监督者”。图书馆承担的社会责任既有来自于社会公众与政府,又有来自于法律与环境的强制性责任,也有来自于约定俗成的服务性规则的约束性责任和来自于道德层面的奉献性责任,责任的价值观的重要性就会显现出来,是决策者如何把信息资源有目的积累、图书馆员的伦理道德和技术设备的更新优化在责任心的支配下,把图书馆责任外化为社会行动的具有其他组织无可比拟的优势。

3.2 信息公平视野下的自由获取

信息公平是人类基于一种社会和谐状态下的追求知识自由的最高境界,也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然而,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基础和文化水平不同而造成的信息贫富差距,是信息时代社会公平的主要障碍。公平包括起点公平、程序公平和结果公平:起点公平就是公民在进入社会时,能否得到在社会进行公平展示才能的机会,能否平等、自由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得非歧视性的无区别服务、免费服务;过程公平是基于透明与公正的制度基础上,“将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与社会各种资源要素整合起来,承担消除社会信息鸿沟、维护信息公平和保障公民信息权利”[12];结果公平是指图书馆面对社会热点时,能够公平保障公民平等获取信息的权利,这是公民为适应社会环境变化执着追求信息公平的根本目的。“起点公平”是保证“结果公平”的保障条件之一,结果公平是图书馆追求公平的根本目的,是公平观念的终极体现。

3.3 普遍均等视野下的道德规范

从社会信息化进程看,初级阶段的普遍均等服务侧重于缩小图书馆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资源差距,强化企事业单位所需信息资源的建设力度,提高他们的知识吸收与转化能力;中级阶段的普遍均等服务更多地侧重于消除城乡二元体系的差距,构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系;最终目标的普遍均等服务是不分市区县、城市乡村、身份差别和文化水平而实现全民知识共享。要实现最终目标的普遍均等服务,还需要积极探索社会意识、伦理道德等公共领域的社会问题,建立社会共同或普遍承认的有关公正和平等的社会价值观,伦理价值与社会道德取向的一致性,是开展普遍服务的规范与标准,是保障公民享有公平服务的道德义务。从传统的伦理学上看,在注重道德情操建设时,社会服务应在道德规范下,通过政府立法规定,图书馆也应适应社会转型期的道德规范,这有赖于对图书馆共性的法规条例、传统习惯等沉淀的陋习废除,同时在关注公民的发展权时,也应充分利用各种技术来辅助公民获取信息。由此可见,公平获取不是一般的均等获取,必须是在道德规范下的获取,这才是普遍均等下图书馆社会服务的理想模式。

4 社会信息化中对图书馆角色的准确定位

准确(Precise)的释义是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定位。这种定位应从图书馆的目的、哲学和形象角度来诠释。目的定位指图书馆对待社会产生的新生事物,必须制定信息资源的采集、整理、保存和传播的战略规划,并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哲学定位指图书馆哲学“是什么”,而不涉及图书馆哲学“干什么”[13],图书馆哲学在图书馆的社会信息化中具有政策指向作用;形象定位是指图书馆在社会信息化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在用户心中的位置,即把真实的自我形象定位于“知识共享、文化传承”[14]的公共场所。

4.1 目的定位

图书馆的目的定位是在明确的战略规划下,建立对公共服务的行业优势,并将这种优势传化为用户心理认识。这种目的定位就是向用户提供面向特定领域的一组特点、需求和服务,其表现为:首先,图书馆活动作为一些具体的、复杂的事件,常常会遭遇无法预测的冲击,这决定了图书馆管理必然是一个处理错综复杂关系和种种不确定性的过程[15];其次,对作为动态存在的图书馆的管理,是一种动力学的、演化着把图书馆划分为各个职能部门,将图书馆视为一系列面向用户的流程集合而不是内部导向的职能集合;最后,权变理论冲破了图书馆在管理理论和方法上凝固的、绝对化的沉闷空气,把管理置于生动、具体、变化的现实场景之中,增加从局部和特殊性出发的理解原则,既要考虑到特殊性、地点、时间,又要永远重视起整合作用的总体。尽管权变观并不能为一切组织提供通用的管理原则,但可以为在具体情况下的组织诊断和管理行为提出重大的指导方针。

4.2 哲学定位

图书馆哲学作为对图书馆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进行研究的哲学,具有现实适应性和适者生存力。为此,吴慰慈先生提出“图书馆哲学的研究对象、体系结构、相关学科和研究方法等基本问题”[16],但他没有提出图书馆哲学应解决什么。哲学研究是形而上的,是研究整个世界;而图书馆学则是形而下的,将世界观融入知识服务过程,通过流程化的管理机制,保持一种常态化的服务模式[13]。然而,图书馆本身就是一种高度组织、结构复杂的系统,有图书馆学者提出将哲学与包括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编辑学、出版学、发行学等学科直接打交道,研究整个文献信息交流过程中的某一个环节,使文献收集、整理、出版、传播和利用通过一种系统的观念,促进哲学与各学科之间的有效配合。图书馆能否将面向用户而不是内部导向的服务流程,实现从传统的职能分析到关注“流程”的转变,需要我们从图书馆学转向图书馆哲学的视角,为图书馆寻求一套适应现代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4.3 形象定位

图书馆是一种“公共物品”,是社会公益性组织,其形象定位需要从自我形象定位与外部社会期望的角度进行。从主客体之间相互关系来说,图书馆形象包括建筑形象、设施形象、资源形象、馆员形象、服务形象、职能形象、管理形象、文化形象[14]等八个要素,这八个要素基本反映了图书馆的整体形象和价值。在注重图书馆形象时,应重点注重建筑形象、职能形象和文化形象的层次递进关系。如我校图书馆充满徽派元素与淮河文化融合的氛围,烘托出一种静谧、高雅的建筑形象。信息化社会需要图书馆采取一致行动和广泛实践。如以我校为主联合本地四所高校图书馆组成的同城高校图书馆联盟,免费向本地市民开放,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展示了良好的社会形象;我校图书馆通过自身拥有的文化资源,与市图书馆合作,面向煤电化企业、面向农村、面向基层,承担起服务社会的责任,给世人一种公共文化符号的形象。

5 社会发展离不开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务实配置

这里的务实是指在图书馆信息化进程中,应根据地方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提出不同的要求:初级阶段因社会整体信息化水平低,应着重缩小区域内、区域间的信息资源配置差距,从提升基层业务辅导站、图书流动站基础建设力度入手,强化城市社区、乡村图书站点的资源配置;中级阶段则采取区域内、区域间信息资源协调配置的共建机制,初步实现城乡图书馆信息资源配置的一体化;高级阶段则表现为构建覆盖全社会的信息资源配置的整体统筹,实现信息化社会的全民共享[6]。

5.1 从资源整合转向社会聚焦

通过聚焦社会职能和社会服务,图书馆对社会信息资源整合应从管理、技术和服务三个层面进行:管理层面包括对知识职能、知识内容、知识特征和知识应用整合;技术层面包括对数字资源、智能推拉、射频识别和基于Web2.0的Lib2.0技术整合;服务层面包括对参与式跟踪、个性化Web定制、知识智能导航和合作数字参考咨询服务整合。在面向本馆和面向社会两种类型的用户时,应分别利用不同的服务策略。如我馆在纵向上应按煤电化企业需求层次分别推出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个性化服务,旨在建立对煤、电、化企业所关注的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资源体系,倡导以企业为主体的知识学习机制,调动企业主动学习的求知欲,全面提升企业的经济适应能力;横向上应根据企业的特点以不同的方式开展相应的服务,如Living Library 将“企业”作为可供阅读“信息”的一种全新的服务方式,这种以企业为信息载体聚焦煤、电、化企业所需信息资源进行析取、组合、关联、转换和重置,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在社会信息资源配置中发挥聚焦作用,使图书馆的聚焦战略能有效推动图书馆服务业务的稳步提升。

5.2 从普遍配置转向深度配置

信息资源配置面向社会延伸的目的是使图书馆建设符合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图书馆履行社会责任必须遵循这条规律。以我校图书馆为例。首先,在服务方式方面向市图书馆提供资源服务设置,为特殊人群提供数字资源访问;在保证高校师生正常教学和科研前提下,积极开办面向大学生的自修阅览室、面向返修生的专门阅览室等;其次,加快融入公共服务领域步伐,充分利用本馆所搜集的丰富资源,主动根据煤、电、化企业建设和发展需求,分门别类地提供针对性的信息资源;再次,在公共服务体系内实现文献借阅一体化,采用馆际通还通借等方式对特殊群体人员,如残疾人员、进城务工人员、下岗再就业人员等提供到馆访问或信息查询或就业指南等特殊服务。然而,图书馆的资源是有限的,不可能完全满足社会需求,所以图书馆的信息资源需要从“普遍配置”转向“深度配置”,让社会需求支配图书馆信息资源从普遍配置中解脱出来,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配置的动态优化。

5.3 从定向配置转向动态配置

信息化是社会现代化的终级目标,高校图书馆在满足本校教学资源需求的基础上,应积极向公共领域拓展。由于我市各区县、不同企业及城乡之间在物质、资本、能力和技术上存在差距,图书馆延伸服务的深度也应不同。因此,图书馆应根据环境变化进行基于多目标、多层次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执行信息资源配置在前,管理在后,充分衔接的理念。这种理念是规划性和动态性的,其“动态”配置体现在社会事件的主题变化、社会信息的动态变化、公民知识动态性需求等方面。因此,图书馆在公共服务领域中的延伸服务将是专业化学科服务内容拓展后的功能完善。面向农村、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延伸服务时,为解决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和其他类型信息服务机构之间信息资源的共享性问题,从数据到信息、从信息到知识、从知识到智慧的方向进行动态化配置,使信息资源配置呈现一种持续合理开发、优化利用、统一管理的互动机制,既注重当前信息资源配置的“显绩”,也要注重信息资源配置的“潜绩”,不因追求一时的跟风而透支持续发展的基础,不因追求短期的政绩而背负长期的包袱。

参考文献:

[ 1 ] 彼得·德鲁克.大变革时代的管理[M].赵干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181-183.

[ 2 ] Bih-Yaw Shih. The Research of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tell-igent Knowledge Service Model[J].IKE 03

ternational Conference,2003:459-465.

[ 3 ] 张晓林.走向知识服务:寻找新世纪图书情报工作的生长点[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5):32-37.

[ 4 ] 李贺,刘佳.我国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热点述评[J].情报科学,2010(4):630-636.

[ 5 ] 熊军洁,邢杰.试论高校图书馆战略规划制定中不可忽视的几个问题[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6):65-66.

[ 6 ] 田树林.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思考[J].现代情报,2007(7):136-137.

[ 7 ] 王玉晶.图书馆人性化服务内容创新研究[J].情报科学,2009(6):832-835.

[ 8 ] 朱林.知识发酵理论模式下的图书馆知识管理框架分析[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2):6-9.

[ 9 ] 黄幼菲.泛在知识环境下后数字图书馆发展的思考[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3):39-44.

[10] 高兆云.论泛在知识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发展趋势[J].情报杂志,2008(2):156-158.

[11] 申传斌.Web2.0环境下图书馆核心价值解读[J].人民论坛,2010(10):134-135.

[12] 张丽萍:图书馆环境下的信息公平论[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0(1):10-13.

[13] 李满花.图书馆哲学:从定位到功能[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7(4):7-9.

[14] 许加明,严亚.高校图书馆服务形象要素分析[J].情报探索,2007(12):86-88.

[15] 郭正武.公平与效率视角下的图书馆服务全民共享[J].

图书情报工作,2009(13):54-57.

[16] 吴慰慈.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述评(1995—2004)[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2):15-19.

朱 林 淮南师范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安徽淮南,232038。

(收稿日期:2014-03-28 编校:邹婉芬)

作者:朱林

化学环境保护知识管理论文 篇3:

国际图联《图书馆与2030年议程的倡导和实施》研究

[摘要]《国际图书馆协会和机构联合会工具包:图书馆和联合国2030年议程的实施》从国际图联主张、国家层面的议程实施、与政策制定者的交流与会面、议程追踪、用户沟通5个方面展开规划部署,发挥图书馆对可持续发展议程实施的推动作用。为确保国际图书馆界的积极参与,国际图联发布了《图书馆与2030年议程的倡导和实施》,要求图书馆以信息获取为核心,强化社区合作关系,树立标准化流程体系,对接国家、区域发展议程,提升图书馆话语权。其对国内图书馆在转型升级、外向发展、社会影响力提升、馆员培训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国际图联 《图书馆与2030年议程的倡导和实施》 图书馆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于2015年9月25日正式通过了由193个会员国共同达成的成果性文件——《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作为千年发展目标的替代与接力,该议程围绕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和169项具体目标致力于推动全球性极端贫困、不平等和不公正、气候变化等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问题的解决。这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人类的共同愿景,也是世界各国领导人与各国人民之间达成的社会契约,意味着每个个体(包括图书馆与社会公民在内)都需要在可持续目标实施中发挥作用。2015年10月,作为对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回应,国际图联(IFLA)图书馆进步发展行动委员会正式发布《国际图书馆协会和机构联合会工具包图书馆和联合国2030年议程的实施》(以下简称工具包),文件指出,图书馆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工具包旨在支持各国将图书馆和信息获取纳入国家和地区发展计划,从而证明图书馆对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推动作用。2016年3月,为确保国际图书馆界对《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的积极参与,国际图联持续发布《图书馆与2030年议程的倡导和实施》在线文档,推广信息获取最佳实践经验模式,强调在专业发展培训中,将图书馆发展与国家发展议程相连接与更新。作为区域发展的新引擎,图书馆是政府及其他机构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最佳合作伙伴,同样,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相衔接的发展模式将赋予图书馆事业新的制高点。

1相关文件解析

《图书馆与2030年议程的倡导和实施》突出了两项重点,一是呼吁各国图书馆界利用工具包将图书馆和信息获取与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计划相连接,以倡导全球2030计划的实施;二是发布支持工具包的在线文档。因此,对《图书馆与2030年议程的倡导和实施》的理解和把握必须追溯至工具包文件。

工具包分别从国际图联主张、国家层面的议程实施、安排与政策制定者的交流与会面、议程追踪、用户沟通5个方面展开规划部署,推动各国将图书馆和信息获取纳入国家和地区发展计划,发挥图书馆在可持续发展议程实施中的作用。(1)国际图联主张。从《图书馆与发展声明》到《信息获取与发展里昂宣言》,国际图联始终将推动信息获取、信息通信技术、文化发展作为图书馆事业的基石,并通过持续努力将其纳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使图书馆事业目标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对未来可持续发展影响最大的将是信息和数据,图书馆通过促进信息获取和数据开放帮助人们改善教育状况、开发新技能、寻求工作职位、建立企业、做出有关农业和健康的明智决策或洞察环境问题,支持可持续发展;此外,《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推动依赖于各国图书馆的持续参与,以及对共同努力目标的规划、落实、协调,因此国际图联积极参与制定落实条款及相应追踪、监督机制。(2)国家层面的议程实施指出,图书馆首先应从国家发展计划层面搭建与政府及其他机构的战略伙伴关系,展现自身在实现健康、教育、经济和文化目标方面的价值,争取更多资源投入;其次应结合各国本土化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战略、实施路径,确定相应的推进策略及部署模式,如确定需要会面的政策制定者、以何种模式参与国家发展方案及进程、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等。2016年是《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实施的第一年,需要各国、各部门针对可持续发展目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为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图书馆与2030年议程的倡导和实施》指明了各国图书馆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前进道路,明确了两个实施重点,其一,通过政府层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缔结推动图书馆与国家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连接、融合;其二,通过实施策略、方案的有效设计,明确实施原则、核心任务、工作安排、具体要求,积极有序推进实施。(3)安排与政策制定者的交流与会面,设立代表、明确流程、制定战略、组织会面、媒体宣传、持续追踪是图书馆需要明确的事项及遵循的原则。代表一般由图书馆行业学术带头人、资深学者(如国家图书馆协会、国家图书馆以及主要公共图书馆和研究图书馆的领导)担当,凭借其深厚的学术造诣、高瞻远瞩的战略目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及创新意识,倡议及组织工作将更具效力;明确策略、清晰流程、持续改进是成功规划、组织、实施与政策制定者会面必须考虑的因素,体现了国际图联基于战略、关注过程、持续改进的系统性管理策略及文化。会谈核心在于传递图书馆与信息获取在国家发展计划、优先措施中的突出贡献;为确保会谈目标的达成,图书馆需进行周密的部署和流程的把控,分析为达成会谈目标需完成的关键任务,针对过程建立关键沟通机制等;而持续改进则可帮助图书馆通过动态的流程管理将会议组织和面谈变得最有效率、最具效能。媒体及其他合作伙伴的共同努力将使倡议及实施工作在图书馆界之外得到有效宣传和强化,赢得广泛支持及政策制定者的关注。(4)议程追踪是指,在未来15年图书馆及时将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施进程向国际图联反馈,并在决策策划、会议举办、寻求潜在合作伙伴方面取得国际图联的支持和协助。联合国发布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指出,为推动发展议程,各国都需要定期审查进展,并让各民间或社会相关利益团体的代表参与审查,评估不同层面上取得的进展,确定差距和新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补救行动。因此,议程追踪也是国际图联响应联合国相关决议的必然举措。(5)用户沟通是指在充分发挥图书馆信息传播优势的基础上,向图书馆用户传达可持续发展目标内容及目标在不同层面的实现方式等相关信息,提升用户对发展目标的认知,鼓励其参与推动目标实现,这与联合国所强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愿景关系每个人的利益,人人可为此贡献自己力量”是完全一致的。对图书馆界而言,每位馆员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都应发挥重要的作用,以确保每个访问图书馆的人了解这些目标。

为给工具包提供进一步支持,国际图联新职业专业在职培训特别兴趣组、国际图联图书馆管理分部联合美国图书馆协会制作了《图书馆与2030年议程的倡导和实施》在线文档。文档不仅在重申工具包5点内容基础上强调馆员将图书馆发展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连接的素养培育,更着重从实证的角度探讨这种连接的实施模式。例如,瑞典国家图书馆秘书长及国际图联图书馆学会管理分组成员Niclas Lindberg分享的“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中为支持信息获取倡导,与政府成员和被选官员会面沟通、协作互动”的实践模式;国际图联管理委员会委员、网络会议协调主办者Loida Garcia-Febo分享的“利用参与联合国公开小组会议和政府间协商会议,为图书馆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第一手资料”的实践模式。

2《图书馆与2030年议程的倡导和实施》对图书馆的新要求

2.1以信息获取为核心,将图书馆发展与国家、区域发展议程相连接。

面对信息化潮流,唯有积极抢占制高点才能赢得发展先机,因此,进入21世纪以来,各国纷纷加快步伐,从战略层次制定国家信息化发展规划,争取并维护自身的信息化优势。信息化是一个国家由物质生产向信息生产、由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动态化、渐近式过程,它首先对应的是社会整体及各领域的信息获取、处理、传递、存储、利用水平及能力。其中,信息获取不仅是推动信息进入循环往复的生命周期、实现信息价值的基础和前提,还是衡量个人自主学习能力和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无论是信息生命周期,还是自主学习,信息获取对应的都是一种可持续的能力。国际图联发布的《信息获取与发展里昂宣言》就曾明确指出,信息获取与有效利用的能力是可持续发展之必需,图书馆在推动信息获取上的两个重要角色是协助政府与公民社会达成发展目标和支持公民做出决策。信息获取及利用是图书馆事业的核心价值,当图书馆通过种种努力将这一核心价值上升至国家、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层面时,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图书馆规划与国家、区域议程相衔接的发展机制,该发展机制对图书馆的影响体现在:(1)图书馆发展规划中开始越来越多地融入社会影响力、社会价值范畴目标,如DPLA(Digital Public Library of America,美国数字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中所强调的“最大限度开放可共享的文化遗产、大力推崇公共性理念,重视与多元机构和个人合作,提供免费、民主的知识获取”等核心价值;《图书馆提交:英格兰2016—2021公共图书馆发展草案》提出的以国家战略和地方决策为保障的图书馆社会价值、影响力塑造体系。(2)公众对图书馆认知的改变。战略规划、自我要求层面的不断提升刷新了社会对图书馆的认知,社区发展的引擎、推进器、社区锚成为新时期图书馆被定义的新角色。

2.2通过与政府及多元机构的合作,不断强化图书馆社区发展话语权。

在当代社会思潮中,话语权是指影响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是硬实力与软实力的统一,而文化软实力正成为支柱型社会机构的一个重要标志。IMLS(Institute of Mu-seum and Library Service,美国博物馆与图书馆服务协会)主席凯瑟琳·马修在接受《美国图书馆报》专访中指出,图书馆要做连接社区的中坚力量,要同社区的相关组织建立稳定、深入的伙伴关系,共同探讨怎样把服务延伸到社区。这意味着,图书馆要想更有效力地服务社区、连接社区、影响社区、改变社区,必须强化自身硬实力及文化软实力建设,塑造社会话语权。如今,图书馆界强化话语权的实践途径包括:(1)与国家级、区域级领导人、政策制定者(如教育部、文化部、信息部等关键部长)的积极沟通交流,展示图书馆在实现教育、经济、文化、健康等可持续发展目标上能够做出的贡献,以及图书馆的服务将以何种模式帮助提升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成效。(2)对国家级、区域级项目、计划的参与,此处的参与是指一种实质性、主动型的参与,即图书馆以极其主动的姿态持续参与至计划磋商、决策制定、宣传倡导、组织实施、沟通交流、追踪调整的全过程,如摩尔多瓦图书馆对“开放政府合作伙伴”行动计划作出的杰出贡献。(3)发展与社区的战略合作关系。社区是图书馆资源延伸拓展的第一阵地,在合作与共赢成为潮流、通过可持续发展解决社会性问题和挑战成为社会合作热点的当代,图书馆正积极发展其与政府及社区多元机构的合作伙伴关系,以系统性的方案、通过集合效应的发挥,表明图书馆在解决社会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中能够担当高效的合作伙伴,在深化合作、提升社区发展话语权的同时为自身赢得更多开展工作所需的资源,如罗马尼亚图书馆员通过与当地政府合作,帮助10万名农民使用新的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信息通信技术)服务申请农业补贴,获得高达1.87亿美元社区资金。

2.3以可持续发展目标为蓝图,探索图书馆转型升级模式及路径。

发展规划与国家、区域级议程的连接,以及强化社区话语权的发展趋势,势必要求图书馆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为蓝图和指导,积极探索转型升级的创新模式及途径,用实践证明在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方面,图书馆是具有高成本效益的合作伙伴。国际图联先后发布工具包及《图书馆与2030年议程的倡导和实施》在线文档的目的正是在于鼓励所有的图书馆及协会行动起来,采取措施,切实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工具包指出,国际图联还将发布《图书馆和可持续发展目标》手册,从消除贫困、消除饥饿、良好健康、优质教育、性别平等、清洁饮水与卫生设施、清洁能源、就业和经济增长、创新和基础设施、缩小差距、可持续的城市和社区、负责任的消费、保护地球、水下的生活、陆地生物、和平和正义、有助于目标实现的合作伙伴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层面具体列举图书馆可供借鉴的实证案例和谈话要点,以更微观的视角指导图书馆服务创新实践。这些创新实践大致可归纳为3类:(1)通过帮助提升公众素养(包括信息素养、数字素养、阅读素养以及财务、语言、基本工作技能、创新创业技能培训),使公众具备获取、利用信息,实现自我发展的能力,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上诸如贫困、饥饿、健康、就业、教育、创新类问题;(2)通过大力普及数字化,参与政府数字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研究和学术社区平台,推动数据的公共存取、传播和再利用,缩小信息鸿沟,实现数据红利,以数字化、信息化为驱动促进社会政治民主、正义公平、创新创业、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3)通过促进世界文化遗产资源的修复、保存、开发、利用,充分发挥图书馆在特定领域(如陆地生物、环境保护、能源节约)提供信息获取及辅助公众作出决策的作用,从优化整体公众决策的角度着眼全球性环境、卫生、能源问题的解决。

2.4凭借信息传播及沟通优势,以标准程序化方法推动自身外向发展。

标准化的全球性发展议程是有计划、有落实、有监督、有追踪的,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制定、评估指标确立、议程的倡导和实施到议程的跟进与评估,以国际图联为代表的图书馆界都将通过持续的参与发挥自身在推动全球性发展议程中的作用。同时,在国际事务参与过程中,随着标准化的深入推进,图书馆公共服务工作各项环节都将能够按照既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形成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控,服务质量良好,效能突出,持续改进的服务机制。在制度规范、工作路径、重大举措、借鉴与创新方面的国际接轨是图书馆战略规划与全球发展议程相连接的必然结果。我们看到,单是在安排与政策制定者的交流与会面方面,国际图联发布的工具包中都规范了缜密的工作步骤,制定了计划、落实、监督、追踪的全过程。由此可见,构建与现代化、国际化相适应的制度体系、提升服务质量和成效是图书馆外向发展的重要体现。图书馆外向发展包括两个层面,一方面是对顶层设计的推动及与政策制定者的会面.另一方面是向社会公众的宣传与倡议,工具包指出,各国图书馆应立足自身的信息传播及沟通优势,确保每位图书馆用户都了解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内容以及在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的实现方式。图书馆通过加入国家发展计划提升社会影响力的同时必须依托自身独有的信息传播渠道、共享交流空间开展对国家、地区层面发展计划的倡导工作和能力建设,为公众提供透明高效的信息环境、激发其对社区发展事务的真正参与,从而确保每位公民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施推动中发挥作用。

3《图书馆与2030年议程的倡导和实施》带来的思考

3.1以信息获取与流动推动社会综合领域发展

在世界先后进入计算机时代、互联网时代、Web2.0时代以及后Web时代的21世纪,人类的生活被数字信息、社交网络、电子商务、智能设备、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以及大数据彻底改变,但信息贫穷者仍然停留在信息的史前时代,信息革命的红利并未惠及他们。信息贫穷者与信息富有者之间存在的数字鸿沟体现的绝不只是经济水平、教育程度或信息技术的差距,其实质是人类进入信息化再生产过程中引发的新的社会不平等和社会分化,并进一步加剧了现存的社会不平等。让所有人以最平等的方式便捷地获取所需信息成为支持社会各领域发展,解决社会贫困、健康、教育、经济、政治问题的交叉点与集合点。在当代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环境中,数据是形成信息、知识、智慧的源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科学报告:面向2030年》明确指出,数据是科学创造的载体及科学产出的基本形式,“对未来可持续发展影响最大的将是大数据和开放”,并强调将以此作为核心战略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在推动信息获取、解决社会交叉领域问题的过程中,图书馆的独特价值应体现在优化信息获取主体、信息获取客体、信息获取环境的不同层面:(1)主体优化,以信息素养、数字素养为突破口,不仅力求让每个人掌握获取信息的技能,更着重其在既有信息、知识基础上开展内容创建、协作创新、共享能力的培育;(2)客体优化,通过结构化、标准化、语义化的知识管理,将数据从分散、孤立的状态下释放出来,建立数据间的有效关联,让知识流动起来,为用户打造开放、关联的知识网络;(3)环境优化,打造融合实体和虚拟的复合型知识共享空间,整合正式、非正式的学习环境,激活社会上分散的知识资源,促进社交化学习的发展。

3.2提升图书馆影响力,塑造图书馆社会话语权。

话语权代表的不仅仅是影响力,更是一种超凡的社会主导力,有充分话语权的机构不仅是社会集体行动的核心,更是社会精神层面的领袖。如果说“连接社区”“创新社区”“用户参与”反映的是图书馆群众路线的服务实践活动,那么国际图联极力推动图书馆界与国家领导的沟通、确保决策制定者对图书馆角色的高度认可,反映的则是图书馆从顶层设计层面提升图书馆影响力、塑造话语权的规划路线。顶层设计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设计方法,是指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的角度,对某项任务或者某个项目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以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目标。群众(用户)路线是指“一切为了用户,一切依靠用户,从用户中来,到用户中去,将正确主张变为用户自觉行动”的发展路径。简言之,顶层设计相当于蓝图,群众路线相当于发展基石,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有机结合的战略将有力推动图书馆社会影响力和话语权的提升。图书馆话语权与其“社会发展引擎”“国家计划高效合作伙伴”角色的塑造是一致的,强有力的话语权能够更好地确保社会对图书馆角色的认可,因此,在可持续发展计划推动实施中,图书馆必须夯实其话语权建设:(1)建立坚实的话语基础,明确图书馆在推动社区文化、经济、政治发展上所具有的实力及特殊地位;(2)构筑科学的话语体系,即以信息服务和知识管理为依托,注重整体发展的长远目标,赋予公众平等的信息权及个人发展权,激发社区的创新热情及创新潜能的科学思想体系;(3)传递坚定的话语自信,即馆员对图书馆连接社区、发展社区作用的坚定信念;(4)选择有效的话语方式,如通过邀请政策制定者参会、利用媒体发声、群众路线等途径,宣传图书馆的作用,表明图书馆的主张;(5)形成被认同的社会话语权,通过增强理论认同、汇聚价值认同、凝聚利益认同、形成话语认同、营造情感认同,确保图书馆凝聚力和向心力,缔造图书馆话语权。

3.3构建标准流程体系,促进服务机制与国际接轨。

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性制度,我国《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指出,“通过实施标准化战略,建立完善标准化体制机制,优化标准体系,强化标准实施与监督,夯实标准化技术基础,增强标准化服务能力,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加快标准化在社会各领域的普及应用和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标准化+”效应,促进经济社会的创新、协调、开放、共享式发展。”图书馆发展与国家发展议程的连接意味着其标准化体系建设与国家、国际性发展规划的接轨,图书馆标准化体系的建设及实施势在必行。首先,图书馆应优化标准体系,从数字图书馆建设、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创新服务、文化遗产保护等重点领域出发,围绕元数据标准、关联数据,总分馆管理标准规范化体系、服务标准,文献保护标准等,建立以“技术标准为支撑、管理标准为指导、服务标准为应用”的符合中国图书馆事业实际情况的图书馆标准规范体系。其次,图书馆应推动标准实施,加强统筹,制定实施细则,加强相关标准的宣传和倡议,强化各类图书馆间协作,激发各级图书馆活力,协同有序推进标准化实施工作。再次,图书馆应强化标准监督,建立分类标准,实施过程监督和效果评价,在实践中加强对标准规范的评估和检验以及对实施效能的评价与反馈,在不断完善相关标准的基础上保障标准的严格实施和实施效力,同时提升标准化服务能力,通过组织会议交流、业务培训、在线培训等方式,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图书馆领域相关标准及标准化工作知识,激发馆员积极参与至标准研究、制定、宣传、实施的各个环节,全方位提升馆员标准化服务能力。最后,图书馆应加强国际标准化工作,深入研究有关国际和国外标准的发展动态,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各国图书馆行业标准化工作机构的联系与交流,积极跟踪、主动参与相关国际标准的制定与修订工作,促进成熟、先进国际标准的本土化。

3.4强化馆员技能培训,推动图书馆外向型发展。

21世纪的图书馆要从内向的研究空间转变为城市社交和教育的外向场所,新的图书馆空间在成为公共领域真正多元化和包容性的空间时才是最成功的,外向、兼容、为社会发展提供广泛支持,是21世纪图书馆的核心特征。未来几年,图书馆学将继续关注当下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融合研究,以外向型的发展战略为指导,注重馆员新生力量的培育,通过强化专业培训、学术交流及合作,建成一支集外向型特质与专业知识、技能于一身的高质量工作队伍。这些外向型特质包括:面对公众、了解社区、合作社区、服务社区的意愿,热爱公共服务,积极寻求创新路径改变社区。外向型知识与技能包括:参与公民会议、协助制定国家行动计划的能力;宣传、推广及政治活动能力;协作、沟通能力;对图书馆利益相关者(如同事、图书馆用户、社区、以及出资者)关系维护能力;领导和管理项目以及人的能力;以创新方式解决社区存在问题、促进社区发展的能力。同时,外向型特质与技能的展示必须以内在能力的完善为依托,而内在核心技能又是随着用户需求模式及学习、生活模式的变迁而不断变化的,当下情境中,这些核心能力包括云计算及大数据环境下馆藏数据化发展及知识资源建设能力,全媒体环境下的科研数据管理与服务能力,语义化组织能力等。总之,为进一步推动图书馆行业对《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参与,展现图书馆事业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贡献,所有图书馆员都应行动起来,加强自身素质养成及能力培育,持续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真正实现新世纪图书馆的外向发展。

作者:郑昱琳

上一篇:群众工作全覆盖工作总结下一篇:医院合同人员薪酬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