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专业学生线路设计论文

2022-04-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交通供配电系统是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根据教学和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提高学生交通供配电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运营维护等能力为最终目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形成融知识传授、创新能力培养、工程素质教育于一体的教学模式。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电气专业学生线路设计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电气专业学生线路设计论文 篇1:

浅谈如何培训电气专业学生电力拖动控制线路设计能力

【摘要】电气专业的学生既要完成电力拖动控制安装接线、故障排查等的学习外,还要学习一些控制线路的设计,并将所设计线路安装调试完成。现就在实训教学中,如何培训学生进行线路设计,和大家交流一下。

【关键词】电气专业学生;线路设计;安装及调试

随着科技的发展,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有动手能力,还要具有创新能力。电气控制线路的设计,是在掌握了典型控制线路的原理及安装基础上,才能进行培训的一个课题。

一、掌握典型控制线路的原理图及安装调试

1.能够画出典型控制线路的原理图

如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单向运行控制;正反转控制(含接触器联锁的正反转控制、按钮联锁的正反转控制、双重联锁的正反转控制);星三角降压起动控制(含手动控制的星三角降压起动控制、自动控制的星三角降压起动控制);双速电动机控制(含手动控制的双速电动机控制、自动控制的双速电动机控制)等。学生通过理论学习以后,应具有相应的画图能力;然后通过到实训室学习,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画图及动手安装接线的能力,还可以为后面的课程设计打下基础。

2.正确安装典型控制线路

通过分析电气原理图后,进行安装接线;学生要能够把原理图中电气元件符号,与实物上的各对应部分联系起来,正确接线;先接主电路,在接主电路时,要注意电源的进线是上进下出;接控制电路时,根据编号,依次完成接线;在接按钮盒时,要注意,进盒的线要通过接线端子引入。对每个元件在所接线路中的作用,学生一定要清楚。

3.调试

学生安装接线完成后,先通过静态检测,对所接线路有一个初步的判断,即是否存在短路或断路情况,静态值是否合理;然后是进行通电测试,通过通电试验,可以直观看到各元器件的动作,及电动机运行情况是否正常。这一过程,让学生看到每个元件的动作情况,以及所接线路完成的控制功能。

二、学习简单控制线路的设计

1.首先根据所设计控制线路的要求,对所需要用到的电气元器件写出材料清单(元器件的名称、数量、型号)。

2.根据所设计线路的要求,通过自己在理论学习和实习学习中掌握的知识,考虑如何设计。

3.通过分组完成或自己完成,画出能够实现设计要求的电气原理图,分析工作原理,请带实习的教师审核图纸,提出建议,方可照图安装接线。

4.在我们设计线路时,还要考虑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根据现有的元器件条件,完成我们的设计课题。因为,每个设计线路的功能,可以通过很多种控制方式来完成。

三、设计实例(三相异步电动机单向运行控制,扩展为两地控制的两台电动机手动顺起,手动逆停控制线路,具有短路、过载、欠压及失压保护)

1.元件清单

三相空气开关1个、主熔断器3个、控熔断器2个、交流接触器2个、热继电器2个、三联按钮2个。

2.设计思路

(1)由于要完成两地控制,必须考虑甲、乙两地均有起动按钮和停止按钮;根据现有的条件,我们只能提供两组三联按钮,所以,在设计线路时,学生必须考虑其中两个按钮,即要做起动按钮使用,又要做停止按钮使用。学生还需要掌握一个要点,就是只要是多地控制,每台电动机的控制电路,起动按钮要并联、停止按钮要串联。

(2)两台或多台电动机要求顺序起动时,控制第一台电动机的交流接触器常开辅助触头,必须串联在第二台电动机的控制电路里,以此类推。

(3)两台或多台电动机的逆序停止时,控制第二台电动机的交流接触器常开辅助触头,必须并联在第一台电动机的停止按钮上。

3.画出设计电路

根据设计思路,画出能够实现控制要求的电路图,如图一所示(主电路省略)。控制电路中SB11、SB12是第一台电动机的停止按钮,SB21、SB22的常开触头是第一台电动机的起动按钮,SB21、SB22的常闭触头是第二台电动机的停止按钮,SB31、SB32是第二台电动机的起动按钮。通过这六个按钮,我们就能够实现在甲乙两地控制两台电动机的运行。KM1控制第一台电动机,KM2控制第二台电动机。

四、我们在设计了手动控制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自动控制的设计(两地控制的两台电动机自动顺起,自动逆停控制电路)

1.元件清单

三相空气开关1个、主熔断器3个、控熔断器2个、交流接触器2个、热继电器2个、三联按钮2个、增加一个时间继电器、一个中间继电器,减少两个按钮。

2.设计思路

(1)起动时,第一台电动机起动一定时间后,第二台电动机自行起动。根据要求,我们可以采用通电延时型时间继电器或断电延时型继电器完成顺序控制的要求;通常情况下,首选通电延时型时间继电器,利用它的延时闭合常开触头串接在第二台电动机的控制电路中,实现按时间顺序起动的控制要求;相当于利用时间继电器的延时闭合常开触头,代替第二台电动机的起动按钮,当延时触头自动闭合时,第二台电动机就自行起动。由于是两地控制,所以,两个起动按钮需要并联完成两地控制要求,如图二所示。同学们也可以在此电路的设计思路上,考虑如何采用断电延时型时间继电器完成顺起逆停的控制电路的设计。

(2)停止时,第二台电动机停止一定时间后,第一台电动机才能自行停止。根据要求,我们在设计上可以采用两个时间继电器完成顺起逆停控制,但是,由于实际现场情况,只有一个时间继电器可用,在设计上,就必须考虑同一个时间继电器需要完成两个功能,起动时经过延时,使第二台电动机自行起动。当第二电动机起动后,KM2的常闭触头分断,时间继电器线圈断电,时间继电器暂时停止工作。当需要停止时,按下停止按钮,第二台电动机停止的同时,时间继电器重新工作,通过延时分断的常闭触头延时分断,切断第一台电动机控制电路,第一台电动机就可以自行停止了。

(3)为了能够正常顺序起动逆序停止,电路中需要采用一个中间继电器,通过中间继电器的常闭触头可以保证起动正常完成,在时间继电器暂时断电时,第一台电动机不会停止工作;在完成自动逆停时,由于中间继电器工作,常闭触头分断,使第二台电动机不会重新起动。

3.画出设计电路

根据设计思路,画出能够实现控制要求的电路图,如图二所示(主电路省略)。控制电路中SB11、SB12是第一台电动机的起动按钮,SB21、SB22是第二台电动机的停止按钮,通过这四个按钮,我们就能够实现在甲乙两地控制两台电动机的运行。KM1控制第一台电动机,KM2控制第二台电动机。KT、KA、KM1、KM2、共同完成自动顺起、自动逆停的控制。

通过设计手动控制的两台电动机顺起逆停,到自动控制两台电动机顺起逆停的设计,学生对设计线路有了一定的认识;感兴趣的学生对以上两个线路还可以设计出不同的电路来。

随着PLC技术的迅速发展,接触器控制的顺序控制已经被取代,学生可以在PLC实验室将自己设计的顺序控制电路,改为由PLC控制实现。学生通过学习简单的课题设计,对今后在学习PLC课程设计时,有积极的帮助作用。

作者简介:丁晓松(1965—),女,云南石屏人,毕业于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现供职于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

作者:丁晓松

电气专业学生线路设计论文 篇2:

交通供配电系统课程教学和实践改革

摘要:交通供配电系统是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根据教学和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提高学生交通供配电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运营维护等能力为最终目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形成融知识传授、创新能力培养、工程素质教育于一体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教学改革;实践改革;多元化教学;交通供配电系统

目前,拥有交通背景的掌握计算机、自动化或电气知识的人才极其稀少,这制约着我国交通信息化、智能化产业的研发能力、标准体系建设、产业配套和国际化能力等。针对该产业人才培养和需求错失错位问题,教育部于2010年特设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对人才社会需求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师资条件及办学实力,南通大学于2010年申报建立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本科专业,2011年成为全国首批招收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学校。

交通供配电系统是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课程围绕我国道路交通供配电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实际,结合相关规范与技术标准,以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公路桥梁、公路隧道、城市轨道交通等公共领域的供配电为对象,对交通供配电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应用特点、设计方法和工程应用进行了系统介绍。该课程以交通工程学、电工学为基础,是一门集知识与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交通供配电系统所涉及的规范与技术标准更新快,这就要求在教授学生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思想。因此如何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实际应用打好基础,就成了这门课程教学中的重要问题。

1 课程教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讲授、学习难度大。交通供配电是交通机电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交通工程、电气工程、信息工程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与交叉。该课程内容丰富,包含了大量公式、标准规范,涉及物理、电力系统分析、继电保护、电机学等方面的知识。内容繁多且分散,概念抽象,不易掌握,加上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学生本身电气知识较为薄弱,没有完整的课程体系支撑,容易使学生学习产生“畏惧感”,给课程的教与学都带来一定的难度,存在学生学习起来吃力、积极性不高、听课效率差的问题。比如课程中用到的各种设计规范,在教学过程中既不能避而不谈又不能泛泛而谈,学生对各种规范不感兴趣。

(2)教学手段单一。在教学过程中仍采用传统的板书结合PPT的方式,教学手段过于单一,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多处于被动地位,积极提出思考和问题的学生很少,从相关院校的教学过程中调研得出,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方面还很不够,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协作和互助能力等方面还有待突破。

(3)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课时安排。传统的教学是在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穿插安排几次实验,待理论课程结束后安排为期一周的课程设计实践环节,这种理论课和实践课分开教学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学生不能在理论知识学习后及时接触实物,抽象的概念和原理不能及时与具体的直观实物对接与验证,使教学的成效大大降低,动手能力难以训练,更谈不上对学生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该课程而言,理论和实践二者应该是并重的,应该是理论学习中有实践,实践过程中学理论,一定条件下可以在实验室进行理论授课。

(4)实验教学条件受限。实验教学对理论知识的巩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交通供配电系统课程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许多的知识需要在实际工程环境过程中才能准确理解。因此,课程实验对于该课程意义重大。但是目前所开设的实验课程在电气专业的实验室中完成,其中多为电力工程基础性实验,没有体现交通供配电系统的自身的特点,很难提升学生工程实践方面的能力。例如课程中涉及的交通供配电高低压电气设备,对实验设备要求较高,由于实验教学存在投入资金不足等原因,实验室发展规模跟不上教学需求,一些操作性、设计性的实验难以完成。

(5)课程设计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也存在诸多问题:设计任务陈旧,没有结合交通供配电系统现实的需求。课程设计时间短,不足以完成一套完整的供电设计,若只选取部分,就欠缺了完整性的理解。对于专业绘图软件AutoCAD,学生基础较差,涉及的绘图等环节大都采用手工绘图,不能很好地利用计算机工具。

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交通供配电系统课程的整体教学水平,增强我校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亟需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

2教学内容的改革

(1)科学设计理论教学内容

遵循理论知识“实用、适度”的原则,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简化一些与实际应用关系不大的理论知识和计算,教学内容侧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突出实际应用。在课程教学内容设定时突出教学目标,例如负荷计算、设备选择与校验方法、无功功率补偿等基本内容要作为授课重点,教材中,对交通供配电系统中应用的新设备、新技术介绍较少。因此可以选择淘汰一些落后的或者实际已经很少应用的内容,增加新的内容,紧跟市场发展,关注国家政策,遵循国家规范,做到与时俱进。结合教学内容,将一些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的新技术介绍给学生,扩宽学生的专业视野,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例如,对于设计规范,可以通过设计实例更形象具体的介绍给学生。

(2)实验教学内容改进

交通供配电课程不仅要安排好理论教学内容,还要重视实验教学的开设效果。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可以强化学习内容,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之前课程实验项目的开设一般是认识性实验,如电磁型电流继电器和电压继电器特性实验、

模拟电力系统并联与短路实验,还应适当开设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综合设计能力。

(3)课程设计内容改进

为了理论与实际更好的结合,本课程安排了课程设计环节,设计题目与工程应用密切相关。根据以往的经验,电气专业学生进行供配电课程设计时,设计内容一般是工厂的供配电,建筑电气专业的学生设计内容一般是一个建筑物的供配电。交通供配电系统作为交通设备专业学生知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应该以交通实际应用作为首选的设计题目,体现交通这一背景特点。

一个交通供配电项目需要从系统、整体的角度去分析,涉及各个子系统的衔接与配套问题。所以,最佳的课程设计内容应该是设计一个完整的交通供配电系统,比如高速公路上收费站、服务区等。一个完整的交通供配电计算案例可以作为一条主线贯穿所学的理论知识,使各章节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建立供配电工程的概念。设计任务包括供配电负荷计算,变配电所主接线方案拟定、设备选型,变配电设备选型,平面布置,绘制平面布置图短路计算,动、热稳定校验计算等内容。

3教学方法的改革

(1)采用传统课堂、多媒体教学、实习基地三位一体开展教学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对负荷计算、导线截面选择、短路电流计算及电气设备校验、无功补偿等内容,仍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对供配电系统、高低压供电线路与敷设、变电所结构与布置等内容,则先在课堂上讲授基本理论、重点、难点,然后辅以校外实习基地的现场教学和多媒体光盘教学,对变压器、高低压电气设备的结构、原理等内容,则在校内实习基地以实物教学为主。教师根据校内实习基地陈列的电气设备,介绍各常用电气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接线方式;学生在现场理解、消化,若有疑问,随时在现场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2)实践教学采用任务驱动法展开

首先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设定任务的题目,明确需要达到的目的,提出要求。学生根据任务和要求设计实验的电路或是方案,并能够根据实验条件完成实验方案,明确实验任务的重难点,解决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动脑、动手,对实验结果能够解释清楚,达到实验的预期目的,更为重要的是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信心。比如电磁型电流继电器和电压继电器的特性实验,任务就是了解交通供配电系统中继电保护用继电器的结构和基本原理,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实验平台设计实验电路,利用自己设计的电路来调整、测量电磁型电压继电器和电流继电器的动作值、返回值和返回系数,最终利用实验结果来研究电磁型继电器的特性。

(3)利用启发式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效率

大学课堂必须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方式转变,交通机电设备课程侧重于实际应用,所以教师可以在上课前给学生预先设置两三个问题,这些问题通过一到两节课解决,使学生带着问题听课,这样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思路上也能够跟上,每次课都有所收获,提高了学习的成就感。在解决问题时,应该注重启发和诱导而不是直接的灌输,另外,多采用生活中的事例来引导学生学习,比如同学们熟悉的城市交通中各种电力设施,比如2008年南方的冰雪灾害对电力系统的影响,2011年的温州动车事故等,这些事例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印象。

4考试方式和方法改革

交通机电设备课程的考核方式,以前只针对理论教学内容进行闭卷考试,导致了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通过改革,将课程考核分为两部分,理论课考核和实践环节考核,将实践环节单独考核,考核方式是实验课的成绩作为课程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课程设计成果进行汇报和演示,课程设计成绩单独列出。

5 结束语

本文根据交通供配电课程以及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学生自身的特点,对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进行了多方位改革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今后需要寻求更加贴近工程实际的案例来促进教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实训实验场地与设备。

参考文献:

[1] 钱素琴, 叶芃, 高笠源 .“供配电技术”课程教学和实践改革[J]. 电力教育, 2009(11).

[2] 伍超. 建筑供配电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6).

[3] 羊梅,任凤娟.“教学做一体化”在“建筑供配电与照明”课程建设中的应用[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6).

[4] 史兵,蒋建明.“供配电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18).

作者:吕先洋

电气专业学生线路设计论文 篇3:

电气设计与实践综合训练的研究

摘要:电气信息社会上一个热门的工作领域也是学生们十分热衷的一个学习专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在电气工程这个领域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对相应的电气专业的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同时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了各大高校的重点研究问题,通过调查显示,许多高校对于电气专业都比较重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也采取了特殊的手段,全心全意为社会化服务,为学生未来的切实工作服务,电气设计与实践综合训练都是使学生充分掌握电气专业知识所必不可少的环节,本文就从电气设计与实践综合训练这一问题入手,重点分析一下这一环节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合理的训练措施。

关键词:电气设计;实践能力;综合训练

一、引言

电气设计和实践综合训练是学生接触电气专业知识的入门环节也是使学生精通电气知识的重要保障,通过电气设计和实践综合训练,学生能够很好的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应用的现实中的工程中去,不但可以拓展课堂上的知识还可以开发学生们的思维,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总体来讲,电气设计与实践综合训练的基本方针是:从21世纪的以能力培养,素质培养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出发,对工科院校的电气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全面的改革,加强设计,安装调试等方面的综合训练,让学生亲身在工厂车间中体验安装,调试等多个实践环节,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电气专业综合课程设计的目的

电气专业综合课程设计即电气设计不但能够成功的将学生引入到电气领域,同时也能不断的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具体来讲,其目的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电气设计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电气专业知识,与其他课程相比,它又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特点,可以提高学生对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只有能够将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完善的实践能力结合到一起的学生才能够较好的完成电气设计任务

(二)电气设计可以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工作态度,通常来讲学生在做电气设计的步骤是:理解题目——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进行设计——理清思路,考察设计步骤的可行性——查阅资料等,这个过程无疑全面的提高了学生的逻辑能力,工作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总结能力:实践报告也是展现实践成果的重要环节,在撰写报告的时候能够提高语言组织,对以后的工程实践也有一定的帮助。

三、综合课程设计的实践模式

(一)题目设计:以往的综合电气设计大多都是由老师出题,在这种设计方式中,学生是被动方,他们对老师所给的题目未必感兴趣同时也可能不够了解题目的背景,很可能不会很好的理解题目,只是为了完成老师所给的设计任务而生硬的进行设计,这样不但浪费学生时间也不能达到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甚至会有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笔者认为,在设计选题方面,老师要给予高度的重视,既要选取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实验题目又要将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考虑在内,在老师出题的基础上,给学生一些自主选题的机会,例如老师可以给学生不同角度的设计题目,让学生主动挑选适合自己的题目,同时也可以让几个兴趣相同的学生组成一组共同完成设计任务总之要让学生成为设计的主体,这样能更有效的提高学生能力。

(二)实施环节:学生确定好自己的组员和设计题目后,首先要确定自己的设计方案,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要根据自己的设计内容查阅相关资料,确定自己的设计方案,例如对机床的电气控制可以有自动化控制,plc控制,单片机控制等多种方案,学生要结合老师给的工艺要求,查阅相关资料选取最合适的控制方案。学生初步的设计方案拟定出来之后可以先给老师审阅一下,征求一下老师的建议,防止出现什么设计问题而导致整个实践的失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老师只能起到一个辅助作用,最终的设计方案还要由学生自己决定。

方案确定后,学生就可以开始进行工程实践,首先要进行电路设计,需要设计的电路包括:原理图,硬件图,连接图等,接着学生要对自己设计的电路进行调试,许多高校的课程设计都是纸上谈兵,不让学生进行调试,这样达不到电气设计的目的,调试是实践训练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学校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调试条件,引进一些电力系统的实验装置,单片机的实训实验台,仿真软件等实践工具,为学生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帮助学生充分掌握电气知识,同时教师应该在设计要求上明确规定需要调试环节,这是就迫使学生一定要到现场去进行综合实践。

(三)考核环节:在学生完成电气设计的整个过程中,为了保证学生在实践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往往只是给予一些指导性建议,除此之外不在干预学生的实践过程,在这样的情况下,少数学生会存在学习主动性不强,对设计问题研究不够深入,甚至直接抄袭其他学生或者其他资料,为了防止这类现象的发生,教师除了要要求学生上交实践报告之外,还要增加答辫考核这一环节,答辩要求每组同学选取几名代表上前论述自己的设计思路,设计方案,实践过程以及实践结论,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也能有效的检验学生对自己课题的理解程度,同时教师还可以以问答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设计问题,扩展学生思维,考核成绩应该为报告成绩加答辩成绩。

四、电气设计与实践综合训练的效果分析

(一)开拓了学生的设计思路:电气设计要求学生同时具备电气专业知识以及其设计中所涉及的领域知识,例如控制系统需要机械领域相关的知识,工艺设计还需要学生考虑到元件的尺寸,操作难易,维修等方面的问题,同时由于电气领域的与时俱进性,在进行电气设计时还需要关心电机,电气,电子的技术的发展情况,以便可以将新的设计理念应用到设计方案中。在进行电路设计的时候,设计线路的简单正确,安全可靠,结构简单清晰,使用方便等方面也是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综合考虑各部分知识,就能让学生的设计思路更加宽泛,严密。

(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学生在整个电气设计和实践综合训练过程中,从方案设计,安装调试到工程实践,充分的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也很好的检查了自己的设计方案的正确性,可靠性,通过这一实践经历,学生能够自己解决一些问题,例如如何检查电路的故障,如何采取保护措施等等,同时也能帮助学生解决一些书本上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按钮与接触器要双重保护等等,因此,这种综合训练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潜力,还可以让学生有一种工程意识,为其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铺垫,再则,通过这种实践,学生将熟悉自己未来的工作场所,在思想让学生成熟了起来。

(三)丰富课程内容:这种课程训练丰富了课程内容,合理的将设计性,综合性,实践性,趣味性融为了一体,让学生有很大的收货,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这类电气设计和实践综合训练的反响都比较好,认为它不但可以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还能有效的开发自己的智力思维,电气知识一般都比较生硬,教师也很难将这类知识形象化的讲给学生,而这类实践课程就很好的帮助老师完成了这一任务,大多数同学都希望学校增加这类实践课程的时间,给学生们提供更多的设计,安装,调试的机会。

(四)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实践训练,学生普遍都能感觉到电气设计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现在距离未来的差距有多少,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知道要想设计出完善的电气系统,只有一点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必须不断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成功的完成自己的设计任务,成为一名优秀的电气领域的工作人员。另外,这种电气综合训练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切实性,先进性,在对学生的教育方面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电气设计与实践综合训练是一次集学习、设计、安装于一体的一次综合能力训练,要求课堂教学必须与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掌握电气控制系统的基本知识、设计内容及一般方法,并获得初步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动手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大良,吕浩雪.先导.依托.龙头——南京大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工作思路[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8,1.

[2]徐林,关守平.自动化专业课程设计考核模式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0):354-356.

[3]柴文妍,王皖贞.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综合课程设计”教学实践与探索[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1,21(3):60-62.

[4]谢少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性课程设计的设置[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12):24-25.

作者:张洋 张桂枝 罗振成

上一篇:机关单位工作报告下一篇:运输部纪检员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