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音乐教育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我国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使得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常规培养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加强小学音乐课堂常规培养是提高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研究小学音乐良好课堂常规培养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阐述了小学音乐常规培养的意义,介绍了小学音乐常规培养的分类,最后介绍了小学音乐课堂常规的优化策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小学音乐教育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教版小学音乐教育论文 篇1:

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中亟待解决的三个问题

摘要: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和研究,从“指导语”中存在的“误导”措辞、“示意图”中存在的“不当”排版、“实验控制变量”中存在的“伪控制”三个方面,举例分析了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中亟待解决的三个问题。

关键词: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问题

江苏教育出版社编写出版的小学《科学》教材(以下简称“苏教版科学教材”)是一套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与世界小学科学教育相接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的的新型教科书,已在国内小学科学界广泛使用。然而,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苏教版科学教材也存在三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指导语”中存在“误导”措辞、“示意图”中存在“不当”排版、“控制变量”中存在“伪控制”。本文以《声音的传播》和《铁钉生锈了》两课为例,对上述问题进行专门论述。

一、 “指导语”中存在“误导”措辞

在进行实验探究前设置“指导语”是小学科学教材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着让学生明确实验要求、明确实验背景、明确观察方向的指导作用,能够防止学生产生理解偏差及认知范围的错误。因此,“指导语”必须简单明了,内容确定,不能存在误导。然而,就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声音的传播》来看,课中“指导语”却存在“误导”措辞。该“指导语”的设计意图是指导学生通过观察空气中和真空中两种不同条件下铃声的变化,得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的结论。但是由于“指导语”中措辞不当,不仅没有起到该有的指导作用反而对学生造成了“误导”。具体来说,课中“指导语”的“误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实验要求不具体导致的“误导”,即本课的“指导语”中仅仅要求学生摇一摇瓶中的小铃,该怎么摇?是摇瓶子还是摇小铃?摇动幅度多大?要不要撞击烧瓶?如此不具体的措辞,可能使学生在摇铃铛的时候撞击到烧瓶,并产生声音,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判断,让学生错误地以为真空中也可以听到声音。不同的实验会有不同的要求,所以编者应该要给学生具体的“指导语”。其二,实验背景交代不完全导致的“误导”,即在“指导语”中要把学生应当知道的事交代完全。本课的实验中真空条件为模拟真空,这一点在“指导语”中并未交代完全,没有交代清楚模拟真空并不是真正的真空环境所以还能听到微弱的铃声。学生并不知道真空和模拟真空的区别所以实验时容易产生误解:“真空中也能听到铃声,只是声音比空气中小”。其三,观察方向错误导致的“误导”,即本课中学生应该观察声音大小的变化,然而“指导语”末尾的“还能听到声音吗”却“误导”学生在观察时将注意力集中在能不能听到声音上,导致学生只注意到还能听到声音而忽略了声音大小的变化,从而得出真空中也可以听到声音的错误结论。在模拟真空条件下学生还能听到声音,只是随着越来越接近真空条件声音越来越小了,最后几乎听不到声音。学生只有将注意力集中在声音大小的变化上,才能自然而然的得出声音在真空条件下不能传播的结论。

为了使“指导语”达到应起的作用,我们认为应该做如下调整:首先关于实验要求不明确方面应将“指导语”改为:“轻轻摇一摇瓶子,使瓶中小铃晃动起来,你听到声音了吗(注意摇的时候小铃不能撞击到瓶子)?”如此便能给予更为具体的要求,保证其准确无歧义;其次关于实验背景交代不完全方面我们应该在“指导语”中指出模拟真空条件不是真正的真空,瓶内还会有少量的气体残留,如此才能避免学生由于不了解实验的背景知识而产生误解;最后关于观察方向错误方面我们应该把“指导语”中“还能听到声音吗”改成“声音发生了什么变化?”,更能让学生体会到随着烧瓶中越来越接近真空的条件铃声越来越小的变化过程。从而自然而然的让学生明白在真正的真空条件下将会听不到声音。综上所述,我认为如何让“指导语”能够准确揭示出具体的内容,达到既定的要求正是小学科学教材中亟待解決的问题。

二、 “示意图”中存在“不当”排版

教材中,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实验内容、明确实验目的、明确实验步骤,除了实验前的“指导语”之外还会设置与实验相应的“示意图”。“示意图”能够使抽象的实验方法更加直观,使复杂的实验步骤更加有条理同时还能够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因此“示意图”在排版上必须要层次分明,避免将不同环节的“示意图”排列在一起,否则容易导致学生实验目的不明确、误解实验内容甚至实验失败。然而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铁钉生锈了》中的“示意图”却存在“不当”排版。教材中配有如下三张“示意图”(参见附录):

不知是不是由于版面的问题,教材中将本该分开编排的三张“示意图”编排在了一起,第一张“示意图”为有水无空气条件、第二张“示意图”为无水有空气条件、第三张“示意图”为有水有空气条件,致使学生误以为这三张“示意图”的内容就是探究铁钉生锈原因的实验设计。如此不当的排版误导了学生直接得出错误的实验设计,违背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寻找证据—作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最终违背了“示意图”设计的初衷。事实上我们应该把这三张“示意图”分成两部分来看,可以看出它们的作用各不相同:第一部分看图1,能够使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实验内容,知道实验中水要覆盖整根铁钉同时水的上端需要滴少量的油隔绝空气;第二部分看图2、图3,可以发现图2在空气中的铁钉没有生锈,图3在有水有空气条件下的铁钉生锈了,从而打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思考图3铁钉生锈是否是因为水和空气同时作用的结果,进而提出铁钉生锈可能同时需要水和空气的假设。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是一门基础性课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教材中“示意图”的“不当”排版恰恰阻碍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所以我认为重新调整《铁钉生锈了》这一课中“示意图”的排版亟待解决。

三、 “控制变量”中存在“伪控制”

小学科学中的对比实验常常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研究,以达到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的目的。采用控制变量法的实验探究中,最重要的是对于变量的控制,只有将实验变量以外的其他无关变量控制好,做到变量唯一,才能正确地找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别,从而证明实验变量的作用。然而,在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铁钉生锈了》中,对于实验变量的控制却经不起推敲,看似做到了变量唯一,仔细琢磨后会发现其他无关变量的干扰仍然存在,这类变量的控制效果类似“伪控制”。例如,本课实验中我们需要研究影响铁钉生锈的变量有水、空气,教材中给出了三组实验,其中第一组实验需要研究的变量是水,需要控制的变量是空气,实验中在水面上滴少量油起到了隔绝空气的作用。这看似控制了空气这项变量,其实不然,水中仍然会溶解少量的空气从而造成干扰,并没有真正严格做到控制空气这项变量,影响到实验的效果,无法证明水这项变量的作用。现行的教学当中,也有些教师教对本组实验进行了改进:将水烧开后排出水中的空气再加入试管,改进后的实验看似排出了空气,然而事实上也只是降低了水中空气的含量,仍然存在空气的干扰。我们再来看第二组实验,实验中需要研究的变量是空气,需要控制的变量是水,实验将铁钉放在干燥不封口的试管中,看似排除了水的干扰,其实不然,空气中也存在着水蒸气,无法证明空气这项变量的作用。现行的教学当中,也有些对本组实验进行改进的教学设计:在试管中加入干燥剂后放入铁钉,封口。改进后的实验看似利用干燥剂吸收了空气中的水分,排除了水的干扰,然而实际上空气中的水蒸气是否除尽还有待商榷,对于水的控制仍然不严密,存在干扰。类似的问题还出现在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吸热和散热》对水和油的吸热散热性能的实验探究中——实验中使用两盏规格相同的酒精灯,尽量保持两盏酒精灯火焰大小一样加热相同的时间,看似对水和油吸收的热量进行了控制,实则两盏酒精灯的火焰大小无法真正做到一模一样,自然最终水和油吸收的热量也不相同,所以实验中对吸收热量的控制仍然不严密,类似“伪控制”。诸如此类在教材中存在的“伪控制”现象,不仅影响了实验效果,而且也不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亟待解决。

参考文献:

[1]声音的传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上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32.

[2]铁钉生锈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上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34.

[3]吸热和散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上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24.

[4]汪鑫.音乐教材中提示语编写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思路[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3(7).

[5]谢蒙蒙.浅谈控制变量法在小学科学中的应用[J].科技经济导刊,2017(18).

作者简介:郭亚山,福建省厦门市,福建省厦门集美中学附属滨水学校。

作者:郭亚山

苏教版小学音乐教育论文 篇2:

小学音乐良好课堂常规培养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使得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常规培养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加强小学音乐课堂常规培养是提高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研究小学音乐良好课堂常规培养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阐述了小学音乐常规培养的意义,介绍了小学音乐常规培养的分类,最后介绍了小学音乐课堂常规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小学音乐;意义;优化策略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苏教版小学音乐课堂常规培养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与发展。由于我国现阶段存在的小学音乐教材种类比较多,使得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形式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加强对小学音乐课堂常规培养是提高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小学音乐常规培养的意义

课堂教学常规是指在音乐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都需要遵守的行为规则。当然,这些行为规则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由小学音乐教师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总结而成的,这些行为规则也是为了保证小学音乐教学的正常进行。因此,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常规不仅仅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需要,也是教育学生的一种形式。对于小学生来说,没有完善的课堂教学常规对其进行一定的约束,很难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完成。同时,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常规也是苏教版小学音乐教学改革的需要。由于苏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中新增加了一些新的知识,因而需要建立一种新的教学常规,从而提高苏教版小学音乐教学的效率。

二、小学音乐常规培养的分类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常规一般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部分,同时,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常规不仅制定了对学生的规范,也包含对教师的规范要求。第一,课前常规。课前常规主要包括制定小学音乐教学计划、备课和处理请假等。第二,课中常规。课中常规主要包括清点人数、宣布课堂教学的任务、准备活动等。第三,课后常规。课后常规一般包括收拾教学器材和做课后总结等。

三、小学音乐课堂常规的优化策略

1.加强督查,落实课前常规

小学音乐课前常规需要加强督查工作,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学年初,学校应该组织全体教师和学生学习小学音乐课前常规标准,明确小学音乐教学的任务。同时,小学音乐教师应该根据相关的要求提前进行备课等工作。当然,小学音乐教师应该熟悉苏教版小学音乐教材,进而保证小学音乐教学的质量。第二,学校的管理者应该做好对小学音乐教学常规的督查工作,一般包括督查教师备课、督查教师学习课前常规和进行教学反思等。

2.言传身教,落实课中常规

由于教师的言行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应该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言传身教。同时,小学音乐教师还应该按照课堂教学常规规范自己的行为,当然,实现对小学音乐教师行为的常规规范需要建立多方面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师常规。首先,在小学音乐课堂上建立常规。尤其是在每学年最初的几节小学音乐课堂上,就应该确立课堂常规,并且在以后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实施确定好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常规。其次,重视小学音乐课堂常规的效果。在建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常规后,一定要落实在小学音乐教学的课堂中。最后,学校应该重视对各年级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常规效果的评价工作,使得严格按照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常规的教师和学生受到应有的表扬和鼓励。

总而言之,小学音乐良好课堂常规培养是保证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关键。完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常规是一项系统化工程,因而需要全体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在苏教版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制定良好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常规显得至关重要。因此,现阶段研究小学音乐良好课堂常规培养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纪顺华.也谈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常规的落实[J].当代体育科技,2014,4(13):141-142.

[2]何易.谈谈如何创设小学音乐课良好的课堂氛围[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12(5):40-41.

编辑 李建军

作者:骆英

苏教版小学音乐教育论文 篇3:

我国音乐教育中的国际化教育理念研究

[摘  要]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是随着20世纪以来的社会变革逐步发生变化的,从日本音乐教育理念到西方音乐教育理念的引入,从苏联教育模式的研究到国际化多元音乐教育的引入,这一步步的变化不仅与社会发展变化紧密相关,而且也体现着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脉络。在当今社会逐渐国际化的教育理念下,我国音乐教育的特征也越加鲜明突出,对此展开研究能夠进一步清楚我国音乐教育的未来之路。因此,围绕此议题,希冀对我国音乐教育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音乐教育  国际化  教育理念

引  言

20世纪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历史地位,经历了战争和革命的洗礼之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得到了空前发展,也因此进入了国际化的历史阶段。伴随着国际化趋势的日益加深,国际化已经对各国政治、教育、文化等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国际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很多国际化的教育理念进入我国,伴随着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而进步。

国际化音乐教育理念在我国的发展

音乐教育是社会人文教育的一部分,能够对社会文明进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20世纪一些国际化的音乐教育理念逐渐进入我国,在这些理念的影响下,我国的音乐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不同的音乐教育理念在不同的时间段内占据着重要地位,按照时间大体可以归纳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五四运动”之前的日本音乐教育理念;第二阶段是“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的西方音乐教育理念;第三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苏联音乐教育理念;第四阶段是改革开放之后国际综合音乐教育理念。[1]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时期的主流教育理念和这个时期国家所处的社会背景、国际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在不同的教育理念主导下,也产生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日本音乐教育理念在我国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历史背景。鸦片战争之后,很多仁人志士在总结一系列战争失败的原因后,发现是政治与科技的落后才导致一次次的耻辱,随即开始了一系列的革新运动。在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指导下,“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成为了主要的学习对象。因此,日本的音乐教育理念开始对我国产生影响,我国近代的音乐教育方式也参考了很多日本的教育模式。学堂传授歌曲的方式成为了我国开启近现代音乐教育的标志,日本模式是以传授唱歌为主,这非日本教育行业的原创模式,是日本效仿西方音乐教育的一部分内容而开发出来的“日本音乐教育理念”[2]。这种模式虽缺乏对音乐发展的顶层设计,无法保证音乐中的作曲技法、乐器演奏等领域的综合发展,但对于普及初等音乐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的学校在建立初期是没有设置音乐课程的,音乐教育基础十分薄弱。在这种客观条件下直接引入日本教育模式,开设歌唱课程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打开了西方乐理知识传入的大门,为我国接受西方音乐体系奠定了基础。

西方音乐教育理念是伴随着“五四”运动之后的“德先生”和“赛先生”走进了我国音乐教育领域,开启了音乐教育尤其是音乐普及教育的新局面。在这种理念指导下,我国音乐教育从学科建设、教材编制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学科建设方面,这时建立起了小学、初中、高中音乐课教学模式,将初期的学堂教歌模式改成了音乐课体系,建立了师范类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和创办了音乐专业院校,开启了音乐教育与音乐专业的高级人才培养。这两项工作的创办者均是西方学成归来的音乐家和音乐教育家,他们的身上有着浓厚的西方音乐教育色彩,教学内容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等都有着典型的西方色彩。在教材编制方面,这一时期编写的音乐教材基本都采用了西方音乐教材模式,内容包括乐理知识、音乐欣赏内容和乐器使用练习等。在这一阶段,我国音乐教育基本按照西方音乐教育理念完成了体系建设,影响深远。

苏联音乐教育理念是建国后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被推广的一种教育理念。在其指导下,我国的音乐教学体系进行了修改,内容包括音乐理论、音乐历史和音乐作品分析等。虽然内容变化较大,但笔者认为在音乐本质方面,苏联和西方的音乐理念差别不大,只是立场不同而非本质差别。苏联音乐教育理念最大的贡献是增加了民族性和实践性的内容。民族性是强调民族音乐的挖掘和传承;实践性是强调音乐在生产劳动中的作用,音乐工作者直接参与劳动,这对音乐实践和创作有着积极的意义。

国际综合音乐教育理念是改革开放之后逐渐兴起的内容,其本质就是国际化。这包括不同国家地区的音乐理念、音乐内容的引入;包括不同的教育理念在我国的本土化和创新发展过程;还包括我们民族性的内容走向世界,推动人类文明进程。国际化的综合音乐教育理念是多元化的产物,是国际与民族共同作用的结果,未来会一直不断完善、进步。

改革开放之后国际化音乐教育的特征

近现代我国的音乐教育具有典型的国际化特点,在社会发生变革的各个阶段都能体现出来。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照搬日本模式,到思想解放运动之后的学习西方体系,再到世界两大阵营对垒时期的全面照抄苏联内容。虽然每个阶段都有不妥之处,但从中国音乐发展历史和音乐本体角度分析,每个阶段我们选择的模式都是当时最适合我国教育发展之路的,对我国音乐与音乐教育的发展均起到了积极作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国家经济的变革发展、社会文明的日益进步,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进入了全面快速发展的崭新历史时期。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我国音乐教育呈现出了体系在不断补充完善、理论研究在不断深入丰富、民族音乐教育逐渐融入到国际音乐教育整体的特征。

体系建设和理论研究一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缺少理论支撑的体系建设必将是空中楼阁,而失去体系保护的研究必将迷失研究的方向。我国音乐教育注重体系和理论的双重建设,很多工作的开展已经不能单纯地划分是体系建设还是理论研究。并且这些工作很多都具有典型的国际化特征,这是我国音乐教育最显著的特征。综合分析,我国的音乐教育在吸纳国际资源、挖掘国内潜力、开创自身特色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一直以来,我国的音乐教育家都非常注重吸纳国际音乐教育的优秀成果,国外著名音乐教育法的引进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文革”之后,我国教育事业百废待兴,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对极为薄弱的音乐教育基础没有闭门造车,而是又一次走出了国门。一些国外优秀的音乐教育方法成体系地被引进到國内,并进行了本土化适应改良,包括达尔克罗兹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等。[3]借鉴这些优秀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中小学和专业高校的音乐教学改革,逐渐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音乐教育体系,以这些先进的国际理念为基础,以国内的教学基础能力为依据,国家颁布了音乐教学大纲、音乐教育规划等具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纲领性文件。

教育方法的本土化是音乐教育建设的关键内容。根据这些大纲、规划精神,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内容的设置表现出了合理性和连续性。课程内容包括基础乐理、初级视唱练耳、音乐欣赏等,综合性音乐教育成为了素质教育的一部分。高等师范学校和音乐专业院校进行了适应中小学需要的师资培训工作,解决了音乐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音乐教育者根据教学需求翻译、编写了一批实际操作性较强、内容涵盖中小学及高校的音乐培训教材。很多经验丰富的高校教师开展了音乐教育的理论研究,这对于补充完善体系建设和改进教学方法极有益处。同时,很多基层教育工作者根据所在地区民间音乐的特点将民间音乐引进到教学工作之中,这不仅丰富了教学体系,也为民族音乐走向世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是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我国音乐教育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越来越强。很多国际音乐教育学术活动在我国举办,不同的教育理念、崭新的教学方法进入到我们的视野。这些多元化的教育理念不仅推进了国际音乐教育一体化的进程,也推动了我们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因为国家的强盛,使我们有幸成为了一体化进程中的一员,享受着国际交流带给我们的种种益处。人才的国际互动也是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我们国家大量音乐专业人才出国留学深造、访问讲学,同时也有不少国外留学生和国外学者来中国学习、讲学。这些专业人才的流动是国际教育交流合作最核心的内容。来访的音乐学者不仅带来了国际化的前沿音乐理念,还带来了诸如哲学、语言、风俗等很多文化元素,加快了我国融入世界的步伐。走出国门的人不仅学到了新知识,而且开阔了视野,同时在国际上弘扬和宣传了我们的民族元素,让世界更加了解我们。

音乐教育的展望

开展音乐教育不仅是为培养学生听音识谱、唱歌演奏的音乐技能,更是通过音乐教育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熏陶学生的思想情操、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才是我们开展音乐教育的意义所在。如果说国际化的音乐教育开启了中国人通往现代音乐知识殿堂的大门,那么民族性的音乐教育则可以提升我们的内在素质。抛开民族空谈国际的音乐教育缺乏成长的土壤,只有借助国际化音乐教育的理念模式,将我们民族千百年来积累的优秀音乐文化发扬光大、传承后世才是开展音乐教育的目的所在。

坚定地发展国际化音乐教育模式,用坦荡的胸襟吸纳、借鉴和融合国际多元化的音乐教育理念。因为音乐是具有意识性和审美性的艺术行为,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里都有着特定的发展方式。世界范围内的音乐流派种类众多,我们目前借鉴和学习较多的是欧美的音乐教育,未来我们要吸纳非洲、拉美、亚洲等多个地区的音乐教育,[4]同时也将我国的音乐文化推向世界,促进世界音乐事业的进步。

加强本土化音乐教育的基础。中华音乐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从未间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座文化宝库。首先是教育工作者要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历史和音乐的了解与认识。其次是建立完善的传统音乐教育体系,健全规范标准,尽可能地将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纳入其中,对传统音乐进行发展与保护。最后是积极走出国门,让世界认识我国音乐,熟悉我国音乐教育,在世界范围的交流和碰撞中,让我国音乐教育得到更充分的完善与发展。

结  语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音乐教育不属庞大或重要系类。然而近年来提出的美育却将音乐教育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与国际化教育理念充分融合并创新,如此才能够有效推动我国的美育发展。鉴于此,我们更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刘靖之:《中国新音乐史论》,中国台北,1998。

[2][日]高荻保治著:《音乐学科教学法概论》,缪裴言、林能杰等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3][美]乔克西·洛伊斯著:《二十世纪的音乐教学》,许洪帅 译,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4]余小波:《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思考》,《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作者单位:西安音乐学院《交响》编辑部  陕西西安

作者:刘春晓

上一篇:高职专业实体化研究论文下一篇:公司办公室工作计划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