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套复习资料

2024-06-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套复习资料(精选7篇)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套复习资料 篇1

一、生词

惊醒 念叨 姥姥 恍如 引人入胜 十年树木 拐杖 炊烟 滋润 歇脚 身临其境 百年树人

二、人物评价

田老师——可敬可亲、教学有方

三、成语积累

身临其境——临,来到。亲身来到某种境地。

引人入胜——胜,美妙的境地。把人带到美妙的境界。娓娓动听——形容说话声音婉转生动,使人爱听。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停止。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培植。树,培养。培植一棵树需要十年,培养一个人需要百年。形容培养人才很不容易。

四、课文知识

1、作者通过对小学一年级时一位教学有方的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2、田老师是善于用故事吸引学生、既教书又育人的好老师。

3、“恭恭敬敬、深深感谢、终生难忘”等词语表现了作者对田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4、“有如春雨点点”一句的理解:春雨可以滋润大地,让种子生根、发芽、长叶,让万物生长,而田老师讲的这些故事正如春雨点点,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让孩子们从故事中学到知识,明白道理。表达了作者对田老师高超的教学技艺及博学的由衷赞美。

5、赞美老师的名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6、“……播下文学的种子”指田老师通过上千个如春雨般的故事滋润我的心田,由此引领我走进文学的殿堂。

7、“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第一个“树”指种植,第二个“树”指培养。这句话指:种植一棵树,十年的时间才可以成材,培养一个人才的时间则更长,充分说明培养人才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不容忽视。

8、“老师的教诲之恩”指田老师教我们学习知识,明白道理,引领我走进文学的殿堂。

口才好的成语有: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妙语连珠 才学出众的成语: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博古通今 八字成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2.陶校长的演讲

一、生词

否则 承担 锻炼 值勤 需要 专心致志 道德 源泉 鞭策 激励 堡垒 坚忍不拔

二、每天四问

健康——因为健康是生命之本,有了健康的身体,我们才有本钱去寻求幸福,实现崇高的理想。

学问——因为学问是一切前进动力的源泉。

工作——因为工作的好坏对我们今天和未来都有很大的影响。道德——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三、造句:

1、根本一坏,即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2、每个人既要讲究“公德”,也要讲究“私德”,要加“建筑人格长城”。

四、课文知识

1、陶校长,指我国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他的名言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2、“公德”指公共道德;“私德”指个人的品德修养;“真人”指真诚不虚伪的人。

3.古诗两首

一、古诗背诵、理解

1.寻隐者不遇(唐)贾岛 寻访隐居山林的贤士,没有遇到。松下问童子,在松树下问童子:“你师父上哪儿去了?” 言师采药去。童子说:“我师父上山采药去了。” 只在此山中,他说:“师父就在这座山上,云深不知归处。但山上云雾迷蒙,不知道具体在哪儿” 2.所 见(清)袁枚 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牧童骑黄牛,牧童骑着黄牛,缓缓行走在林间小路上。歌声振林樾。嘹亮的歌声穿过树林,久久回荡。意欲捕鸣蝉,大概是想捕捉那正在鸣叫的蝉儿吧。忽然闭口立。牧童忽然停止了行走,不再高声歌唱。

3、《所见》写的是夏季,依据是:鸣蝉;牧童很开心,依据是:歌声。

练习1

一、语文与生活 风儿在哪里?

你不知道,我不知道。你看,树梢轻轻地摆动,风儿已从那里走过。

国旗在高高地飘扬 云朵在快速地奔跑 风车在悠悠地转动 芦苇在轻轻地摇曳 小船鼓起了风帆 湖面泛起了碧波

二、带“风”的诗句

1、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2、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三、诵读与欣赏

题秋江独钓图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①蓑——蓑衣。扁舟——小船。丝纶——钓鱼用的丝线。②这是一首题画诗,画的名字叫《秋江独钓图》。

③全诗共9个“一”,生动地写出了秋江边渔人独钓的逍遥。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一、生词

敞开 相聚 芬芳 苍劲 微风 描绘 饱览 云锦 黄昏 无限

二、课文内容

祖国敞开了绿色的大门,给孩子一片清凉的绿阴。

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让明亮的眼睛去发现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用绚丽的色彩去描绘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鸣禽、野花要和你们联欢,生活里洋溢着欢乐和温馨。祖国的山水要和你们相聚,请听一听它们心中的声音。青山说:攀登吧,饱览无限的风光,满怀少年的豪情!绿水说:前进吧,奔向浩瀚的大海,显示少年的胸襟!去吧,天空会撒开片片云锦,给你们送去明媚的早晨。去吧,大地会吹来阵阵微风,给你们留下愉快的黄昏。祖国敞开了绿色的大门,给孩子一片清凉的绿阴。

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三、课文知识

1、课题的含义是(走进大自然,去探索发现其中的奥秘。)。

2、把大自然比作“课本”是因为大自然像课本一样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是因为蕴含丰富知识的大自然象征着绿色,象征着希望,象征着生命。

3、“去吧”是对少年儿童的亲切召唤,激发少年儿童去认识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4、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生动的笔触展示了大自然的 绚丽多姿,激发少年儿童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5、学完这课,你想到了那些名言?(实践出真知;百闻不如一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装满昆虫的衣袋

一、生词

纵横 中毒 闪烁 观察 鸟栖虫居 昆虫 垃圾

光泽 可恶 责骂 痴迷 鼓鼓囊囊 纺织娘 殿堂

二、课文脉络

一(1)小时候的生活环境 二(2-10)法布尔对昆虫非常着迷 三(11)法布尔走进科学殿堂

三、课文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作题目?

因为“装满昆虫的衣袋”最能集中体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珍爱。也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孜孜以求才能取得成功!

四、人物评价

法布尔——热爱昆虫、热爱科学、锲而不舍、执着追求

法布尔:法国人,杰出的昆虫学家和文学家,著有《昆虫记》。人们将甘于寂寞和清苦、几十年如一日进行研究和创作的精神称之为“法布尔精神”。具有这种精神是法布尔成功的重要原因。变色龙

一、生词 连续 准确 依然 绘声绘色 名副其实 震惊 腹部 棕色 判断 距离 介绍 凶相毕露 指手画脚 长筒 香蕉 伺机

二、课文脉络 一(1-8)发现变色龙 二(9-15)端详变色龙

外形之怪(全身—头部—身躯)捕食之快(眼观六路)

变色之奇(变化多端、变化万千)三(16)放回变色龙

三、课文知识

1.描写动物的方法①仔细观察。②抓住特点。③按一定顺序写。2.变色龙,学名避役。因为他会根据环境情况迅速改变自己身体的颜色,以求自身的安全,所以人称变色龙。

3.本课通过记叙发现变色龙、端详变色龙、放回变色龙的过程,展示了变色龙捕食迅速、准确和善于变色、快速变色的特点,从而提醒人们要保护环境、保护动物。

4.“变色龙如此迟钝,如何捕捉食物呢?”一句在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是过渡段。

5.“看“的词语:窥探、观望、凝视、眺望、端详

6.写出表示时间快的词语:刹那间、顷刻间、霎那间、一瞬间 7.写出含有动物的成语:鼠目寸光、鸡飞狗跳、画蛇添足 金蝉脱壳

金蝉脱壳:现在用来比喻用计逃脱而使对方不能及时发觉。

一、关于“壳”

(ké)贝壳 脑壳 鸡蛋壳儿 子弹壳儿

(qiào)甲壳 地壳 金蝉脱壳(作书面语读qiào)

二、生词

搜索 枝丫 配合 枝繁叶茂 柿子树 颜色 协调 恢复 抽搐 依依不舍 花椒籽 趴下

三、课文脉络

一(1-2)观察金蝉脱壳的原因 二(3-6)金蝉脱壳的过程奇特动人 二(7)恢复体力,开始新的歌唱生涯

四、“金蝉脱壳”(背—头—脚—尾)

启示:生命要绽放美丽,需要付出相应的努力。

五、课文背诵

开始脱壳了!蝉虫整个身体来回地抽搐了几下,背上立刻裂开了一道口子,蝉背露出来了。背上那一层保护甲的颜色很快地变化着,先是极淡的绿色,一会儿变成了深绿色。接着,头钻出来了,前面一双透明发亮的大眼睛,像两颗花椒籽一样又黑又亮。六只脚出来了,整个身子慢慢地活动。最有趣的是蝉尾出壳的情景。未出壳的蝉尾使劲地抖动着,伸着。蝉儿把它已经出壳的上半身腾空向后仰去,又敏捷地向前扑来,再用前脚抓住蝉壳用力一抽,又白又嫩的蝉尾就抽出来了。整个动作配合得自然协调。脱壳的蝉儿静静地趴在蝉壳上,过了好一阵子,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蝉壳。

刚出壳的蝉儿除了背上那一层保护甲外,全身都是灰白色,折叠的翅膀也只有一点点。但是,很快就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又小又嫩的翅膀逐 渐长大起来,很快盖住身子,像两把扇子长长地拖在后面。蝉儿的肚子在不停地颤动着,每颤动一次,身上的颜色就由浅而深地变化一次,渐渐地变成了深绿色,又变成棕黑色。翅膀上出现了排列整齐、图案精巧的斑纹。蝉触角也显现出一道道灰白色的光环。

练习2

一、歇后语

1、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2、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3、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4、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5、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

二、运用歇后语

1、才艺展示会上,同学们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挥毫,有的剪纸,有的弹琴,有的烹饪……他们的精彩技艺赢得了来宾们的交口称赞。

2、李时珍翻山越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访名医,尝药草,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这真是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啊!

3、谈迁花了20几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国榷》,这真是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啊!

三、名人名言

1、观察,观察,再观察。——巴甫洛夫

2、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和实验中得来。——伽利略

3、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苏霍姆林斯基

8.成语故事

一、生字词

腾空 墙壁 张口结舌 自相矛盾 楚国 买卖 逼真 神韵 画龙点睛 惊叹不已 锐利 夸口

二、成语积累

1、《自相矛盾》选自《韩非子》,寓意:比喻一个人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2、《滥竽充数》选自《韩非子》,寓意:比喻没有真才实干,却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用坏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3、《画龙点睛》选自唐朝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寓意:常用来形容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4、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守株待兔

狐假虎威

拔苗助长

杯弓蛇影

5、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望梅止渴

背水一战

四面楚歌

纸上谈兵

6、来自神话故事的成语:

大闹天宫

火眼金睛

精卫填海

开天辟地

三、背诵段落

1、这四条龙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奇怪的是都没有画上眼睛。

2、大家一再要求,张僧繇只好提起笔来,轻轻一点。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

3、游客们惊叹不已,无不佩服张僧繇的神奇的点睛之笔。

9.推敲

一、生词

推敲 和尚 沉睡 妥帖 吟哦 闯进 礼貌 毛驴 大街 衬托

二、知识积累

1、“推敲”的由来就是唐朝“苦吟诗人”贾岛和韩愈斟酌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故事,表现了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2、“推敲”通常指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

3、用“敲”字更好,因为:一是有礼貌;二是“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三是读起来也响亮些。

4、韩愈,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5、贾岛,苦吟诗人,名句“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10.嫦娥奔月

一、生词

威逼 周旋 接济 皓月当空 迫不及待 逢蒙 凝望 企盼 敬重 树影婆娑 奸诈贪婪 药丸

二、知识积累

1、神话是关于神仙或神化了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好的向往,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有名的神话故事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

2、《嫦娥奔月》赞扬了嫦娥心地善良、为民造福和后羿的力大无穷、为民造福,谴责了逢蒙的奸诈贪婪、心狠手辣。

3、关于月亮的古诗句: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11.读书莫放“拦路虎”

一、词语理解

1、“拦路虎”:过去指拦路抢劫的土匪,现在指前进道路上的障碍与困难,本课指读书时遇到的生字词。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

2、连估带猜:估估猜猜,不求准确。

二、词语积累

连估带猜 连滚带爬 连蹦带跳 连打带骂 连哭带笑 连打带踢 连吃带拿 连唱带跳

12.伊索寓言

一、生词

狐狸 馋嘴 一贯 粪便 惊慌失措 葡萄 酸奶 说谎 戒心 闻声赶来

二、知识积累

1、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

2、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曾是奴隶。

3、《伊索寓言》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的内容十分丰富,题材相当广泛,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希腊的社会现实和风土人情,尤其集中 反映了下层社会里奴隶的思想感情。

4、《伊索寓言》里的角色大都由动物担任。这些动物和人一样,会思考,能说话,从本质上说仍是人的化身,代表着当时社会上的各色人物。

5、《狐狸和葡萄》告诉我们: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

《牧童和狼》告诉我们: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

《蝉和狐狸》告诉我们: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6、每则寓言都以篇末的一句训诫作结束,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练习3

一、京剧《红灯记》

1、《红灯记》表现了李玉和被捕时的英勇无畏和机智敏捷。

2、“浑身是胆雄赳赳”“千杯万盏会应酬”,意思是不管敌人如何凶残狡猾、诡计多端,他都会冷静对付。

3、“时令不好风雪来得骤”,比喻形势险恶,敌人越来越疯狂;“出门卖货看气候”“来往账户要记熟”,提示铁梅在与地下同志联络时一定要谨慎小心,切忌对准暗号,不可稍有疏忽。

4、“防野狗”,即警惕敌人特务爪牙耍花招。

5、这段唱词表现了李玉和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和坚定的必胜信念,真是字字珠玑,句句铿锵。

二、关于戏曲艺术的谚语:

1、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2、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3、要练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4、若要戏路通,全靠幼时功。

5、艺多不压身,艺高人胆大。

6、百日笛子千日箫,小小胡琴拉断腰。

三、诵读与感悟《幸福》

1、柯原的散文诗《幸福》 祝你幸福!

树的幸福,在于以翠绿点染土地,净华空气,保持水土,捧给世界以绿阴和果实。所以,树在风中飒飒地歌唱。

桥的幸福,在于连接了道路,日夜倾听喇叭声、车铃声和脚步声的生活交响曲。所以,桥欢乐地与小河絮絮谈心。

蚕的幸福,在于把吃下的桑叶,都吐成洁白的丝。死去了,给世界留下一片光洁,一片华丽。

……

幸福,不在于取得,而在于奉献。奉献,方使心灵丰满而充实。

2、《幸福》续写

河流的幸福,在于给鱼儿一个舒适温暖的家,让它们快乐地嬉戏。所以河流在欢乐地不停奔唱。

蜜蜂的幸福,在于在花丛中亲吻着花朵,带给人们上好的花蜜。所以蜜蜂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小鸟的幸福,在于站在枝头歌唱,唱出悦耳、动听的音符,让忧愁的人们,变得快乐。所以鸟儿在空中欢乐地飞翔。

四、口语交际——学会拒绝

1、“学会拒绝”要明白:

一是搞清楚别人提出的要求什么地方不合理; 二是语气要委婉,态度要诚恳,理由要充分; 三是使用好引号。

2、例如:

星期天,小明约你去网吧玩游戏,你会说:“不,小明,我们别去!我们还很小,法律规定未成年人不能随便进入网吧等公共场所;再说过度沉迷于网络游戏容易上瘾,影响我们身心健康成长。我们还是到别的地方玩吧!”

13.在大海中永生

一、生字词

党员 民族 爱戴 崭新 呜咽 波翻浪涌 香港 篇章 痛悼 海疆 属于 奔腾不息

二、背诵段落

1997年3月2日上午,一架银色的专机离开北京西郊机场,在首都上空低低地缓缓地绕飞一周,然后穿过云层,飞向祖国的辽阔大海。机舱里安放着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衷心爱戴的邓小平爷爷的骨灰。一位以自己的一生带领人民书写中华民族崭新历史的伟人,今天将完成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篇章。

飞机在高空盘旋,鲜花伴着骨灰,撒向无垠的大海。大海呜咽,寒风卷着浪花,痛悼伟人的离去……

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祖国的万里海疆;也许,奔 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澳门、香港;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宝岛台湾;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向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邓小平爷爷的影响超越时代,超越国界,他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

骨灰撒大海,鲜花送伟人。

时近中午,专机盘旋着向大海告别。透过舷窗望去,水天一色,波翻浪涌。从那永不停息的涛声中,人们仿佛听到了邓小平爷爷那震撼人心的的声音: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与大海同在,与祖国同在,与人民同在。我们衷心爱戴的邓小平爷爷在大海中永生!

三、课文脉络

1、本文是一篇事件通讯,按“飞向大海---撒向大海----告别大海”的线索写的。充分表达了人民对邓小平同志深深的怀念,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运用了拟人、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

2、对偶句:骨灰撒大海,鲜花送伟人。

3、邓小平的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4、“呜咽”可以换成词语_抽泣__、__啜泣_等词语,意思不变。

四、造句

爱戴

她是深受同学们爱戴的好老师。

毛泽东是中华民族的伟人,他受到世界各国人的爱戴。周总理是我们最爱戴的国家总理。

奔腾不息

黄河日日夜夜地奔腾不息。黄果树瀑布宏伟壮观、奔腾不息。

奔腾不息的浪花像一匹匹脱缰的野马冲撞着礁石

14.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一、生词

妻子 姹紫嫣红 送人玫瑰 予人玫瑰 脸庞 红扑扑 手指留香 手留余香

二、背诵段落

1、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春风吹来,姹紫嫣红的花儿轻轻摇晃着,散发出阵阵芳香,引来了一只只蜜蜂。

2、傍晚,彩霞染红了天空。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瞧,那些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

3、“你回去了。可是你栽的花留了下。我望着它们,心里想:我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

“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呀!”

“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人都需要你。你要知道,‘给’,永远都比‘拿’要愉快......三、课文脉络

课文通过叙述高尔基和他的十岁儿子之间发生的“ 栽花赏花 ”以及“ 写信教子”的两件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以及高尔基

育子先育心 的拳拳爱心。

四、作家卡片

高尔基是一位伟大的作家。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高尔基在他的散文诗《海燕之歌》中,把革命者比作与暴风雨搏击的海燕。其实,高尔基本人就是勇敢的海燕”。他不仅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他的代表作有《童年 》、《 在人间

》、《 母亲》等。他还为孩子们创作了《 意大利童话 》《 俄罗斯童话 》等作品。

五、词句理解:“‘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给”永远比“拿”愉快。给,是奉献,拿,是索取。给别人欢乐,自己也能得到愉快

六、高尔基名言: 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2.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15.艾滋病小斗士

一、生词

携带 遭遇 孕育 轩然大波 仁慈 病魔 天灾 另眼相看

二、词语理解

轩然大波——高高涌起的波涛。比喻大纠纷,大**。呼吁——向个人或社会申诉,请求援助或主持公道。

另眼相看——用另一种眼光看待,本文指冷漠、歧视的态度。

三、课文知识

1、文中的“小斗士”指的是 恩科西,他的死,引起了世界上许多人的关注,这其中有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和南非前总统曼德拉。

2、称恩科西是“艾滋病小斗士”是因为恩科西坦然地面对生活,面对可怕的艾滋病,一边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一边关心和他一样患病的儿童,并依然憧憬着未来。

3、恩科西是一个勇敢顽强、关心他人的人。

练习4

一、成语——寓言歌

刻舟求剑 守株待兔 螳臂当车 滥竽充数 掩耳盗铃 买椟还珠 东施效颦 邯郸学步 金碧辉煌 卧薪尝胆 首屈一指 川流不息

二、成语理解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等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卧薪尝胆:睡柴草,尝苦胆。形容刻苦自励,立志雪耻图强。首屈一指:弯下手指头计数,首先弯下大拇指,表示位居第一。川流不息: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形容人群或车船等来往不断。刻舟求剑:比喻拘泥惯例,脱离实际,不懂得变通。

守株待兔:原比喻希望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后也比喻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螳臂当车:比喻不自量力去做办不到的事,必然招致失败。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掩耳盗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办法掩盖。买椟还珠: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东施效颦:比喻盲目模仿,效果很坏。

邯郸学步:比喻模仿别人不成,反而丧失了原有的技能。

16.黄山奇松

一、生词

陡崖 屹立 情有独钟 姿态优美 美誉 卧倒 盆景 宾客 饱经风霜 充满生机 玉屏楼 青翠 二、三大名松

2、黄山奇松的“奇”表现在: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在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盘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人依依不舍地告别。

三、造句: 屹立:中国像一条巨龙,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郁郁苍苍:雪松长得郁郁苍苍,充满生机。饱经风霜:老人那饱经风霜的脸上写满了岁月的沧桑。

17.黄果树瀑布——大自然的杰作

一、生词

杰作 缝隙 悬挂 气势非凡 哗哗作响 隔着 沉醉 胸膛 掩映 山回谷应 重重叠叠 轰鸣

二、近义词:

喧嚣(喧闹)

聆听(谛听)

沉醉(陶醉)

三、黄果树瀑布的特点: 黄果树瀑布的形态特点为:宽 黄果树瀑布的声响特点为:大

四、知识拓展: 1.形容气势大的成语:

浩浩荡荡

排山倒海

雷霆万钧

气贯长虹 一泻千里

千军万马

势如破竹

气吞山河 2.写瀑布的古诗: 望庐山瀑布(唐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8.莫高窟

一、生词:

敦煌 记录 帝国主义 断崖绝壁 威风凛凛 尊严 刺绣 轻拨银弦 精妙绝伦 宏伟瑰丽 惟妙惟肖 啧啧赞叹 漫天遨游 腐败无能

二、主要内容:课文生动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藏有数万件珍贵文物的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示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三、课文背诵:

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游人无不啧啧赞叹。

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仿写: 有的手捧竹笛,吹奏乐曲;有的闭目凝神,侧耳倾听;有的双掌合十,默默祈祷……

莫高窟里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洞里曾藏有我国古代的各种经卷、文书、帛画、刺绣、铜像等六万多件。由于清王朝腐败无能,大量珍贵的文物被帝国主义份子掠走。仅存的部分经卷,现在陈列于北京故宫等处。

四、为莫高窟设计一条广告语:

甘肃敦煌莫高窟,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

练习5

一、把句子写具体:

1、上海的金茂大厦可真高啊,快要顶到天了。2早晨的雾可真大啊,门前的大树都不见了踪迹。

3、小溪里的水清得很,连水底的沙石都看得一清二楚。

4、教室里静悄悄的,连一根针掉到地上也能听见。

二、公益用语示例:

1、生活中不能没有绿色!

2、交通你我他,安全靠大家。

3、爱花惜草,珍视生命。

4、播种一片绿荫,常留一份深情。

5、知识就是力量。

6、做普通人,讲普通话。

7、水,生命之源!

8、涟涟清水流,何忍投秽物。

三、边疆小夜曲

星星,婴儿,闪耀在蓝天里; 睡在母亲怀里; 蓝天,母亲,映照在江水里; 睡在祖国怀里; 星星,蓝天,江水,婴儿,母亲,祖国,全都浸透在江水里。全都睡在战士心里。——向明 天火之谜

一、生词

雷暴 爆炸 揭开 拴住 雷电交加 不足为奇 劈开 毙伤 钥匙 颠簸 怒发冲冠 欣喜若狂 混为一谈 冷嘲热讽 无稽之谈 安然无恙

二、人物故事

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经过长期观察,后来通过”风筝实验”证实了雷暴就是普通的放电现象, 揭开了雷电的秘密。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实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富兰克林是一位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享有国际声誉的美国科学家和发明家。他还发明了避雷针。

三、造句: 1.不足为奇

当今社会,老人、小孩使用手机、电脑已经不足为奇了。....爸爸、妈妈都是运动员,孩子爱好体育自然不足为奇了。....2.欣喜若狂

我们终于获得运动会团体第一名,大家欣喜若狂。....下雪了,天地白茫茫,同学们欣喜若狂。....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一、生词

浙江 谈迁 抄写 博览群书 一袭破衫 锁住 挣脱 诞生 家徒四壁 奋笔疾书

二、词语理解:

博览群书:博,广泛地。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家徒四壁:徒,只有,仅有。家里只剩四面墙壁,十分贫穷。.一袭破衫:袭,量词,套。一套破衣服。.奋笔疾书:疾,急速。挥动笔杆,急速书写。.

三、课文知识。

1、谈迁是明末清初史学家,写了《国榷》,在本文中“厄运”指的是他花费20多年的心血完成的《国榷》被偷走,此时他已经年老体弱,难以再重新编写。然而年过花甲的谈迁没有被“厄运”打倒,而是经过几年的奋斗,完成了更加翔实的《国榷》。

2、谈迁:锲而不舍、不屈不挠、坚持不懈

3、启迪人生的中心句: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4、课文中8处运用了数字,更清晰地表现出谈迁治学的刻苦和信念的坚定,表现出他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诺贝尔

一、生字词

实验 机械 艰苦 爆炸 劈山筑路 瑞典 砸伤 装置 威力 运输 逝世 荒山野岭 铁锤 斯德哥尔摩

二、课文知识

1、诺贝尔一生的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过许多发明,而他最突出的发明就是炸药。

2、诺贝尔热爱科学、热爱人类、无私奉献,他还用所有遗产设立了“诺贝尔奖”,1901年起每年12月10日下午4点半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颁发,奖给在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领域中成就最突出的人。曾有杨振宁、李政道等华裔科学家获奖。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015年,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滴水穿石的启示

一、生字词

本草纲目 贩卖 专利权 自谋生计 迷恋 自 勉

滴水穿石 三心二意 微不足道 日雕月琢 持之以恒 炉火纯青 坚持不懈 半途而废 孜孜不倦 接连不断 翻山越岭 锲而不舍

二、课文知识

1、课文中列举了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 三个人物的事例,说明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都是靠着“滴水穿石”的精神,取得成功的。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2、李时珍是明代著名医药学家,他访名医、尝草药,走遍大半个中国,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完成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爱迪生是美国伟大的发明家,拥有一千多项发明专利。齐白石是中国现代著名书画家,数十年来“不教一日闲过”,从没停止过作画。

练习6

一、英国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哥哥的一句话演说:

“据我所知,鸟中最会说话的只有鹦鹉,而鹦鹉永远是飞不高的。”意思是:最会说的不一定是做的最好的。要少说空话多干实事。

二、浪花和礁石

礁石:暴跳如雷、狂妄自大 浪花:平和执着,坚持不懈

三、健康常识:

1、世界卫生日:4月7日 世界无烟日:5月31日

2、预防近视: A注意用眼卫生 B坚持做好眼保健操

C劳逸结合、睡眠充足,加强营养 D定期检查视力,及时治疗

3、“四害”:苍蝇、蚊子、老鼠、蟑螂 林冲棒打洪教头

一、生字词

枪棒 款待 衣裳 理睬 依草附木 押 解 骗吃骗喝 推辞 较量 白昼 羞惭 措手不及 灰溜溜 非比他人

二、词语理解

发配:指罪犯被判充军或流放,而由差役押解出发。非比他人:不是其他人可以比的,比一般人都要厉害。流配:把犯人发配到边远地方。权且:暂且。

依草附木:比喻凭借他人势力,为非作歹。也比喻不能自立,依靠别人。

好习枪棒:喜欢练习枪棒。踉跄:走路不稳,跌跌撞撞。

三、名著便览: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作者施耐庵以北宋宋江起义的史料为主要依据,成功地塑造了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的形象,如宋江、林冲、李逵、武松、鲁智深等。

四、《水浒传》知识

1、课文是根据我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有关回目改写的,原著作者是施耐庵。《林冲棒打洪教头》中林冲是个武艺高强、临危不乱、足智多谋、谦逊识礼的人,洪教头是个自以为是、狂妄自大、目中无人、自不量力的人。

2、豹子头林冲是梁山好汉中的一位,与他相关的故事还有: 《林冲雪夜上梁山》《林冲误闯白虎堂》

3、《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

小旋风——柴进

智多星——吴用

呼保义——宋江 黑旋风——李逵

花和尚——鲁智深 浪 子——燕青 行 者——武松 青面兽——杨 志 小李广——花荣

4、描写人物心情的成语:

六神无主

心花怒放

提心吊胆

心急如焚

忐忑不安

5、中国四大名著作者及主要人物: 《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主要人物有宋江、林冲、李逵等; 《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主要人物有孙悟空、唐僧、猪八戒等;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主要人物是刘备、诸葛亮、张飞、关羽、赵云等;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主要人物是贾宝玉、林黛玉、刘姥姥等。少年王冕

一、生字词

耽误 晶莹 贴补 高手 秦朝 孝敬 明媚 牵挂 隔壁 载着

二、课文背诵

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王冕读了不少书,也明白了许多道理。一天,正值黄梅时节,天气闷热,王冕放牛累了,便在绿草地上坐着。转眼间,阴云密布。一阵大雨过后,天空中黑云边上镶着白云。阳光透出来了,照得湖水通红。山上青一块,紫一块;山下树木葱茏(long),青翠欲滴。树枝像水洗过一般,绿得尤其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花苞上雨水点点,荷叶上水珠晶莹透亮。王冕不禁看得入了迷,心里想道:“古人说‘人在图画中’,真是一点不错。可惜这里没有一个画工,把这荷花画下来。”随后转念又想:“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己画几笔?

三、课文知识

1、课文选自《儒林外史》第一回,作者吴敬梓。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冕家境贫寒,从小替人家放牛,但仍不忘读书学习。他又善于观察大自然的美好景物,刻苦学画,终于成为“画荷花的高手”,赞扬了王冕勤奋好学的精神和孝敬长辈的美好品德。

2、表现优秀品质:鞠躬尽瘁 舍己为人 大公无私 不屈不挠

3、表现优美风景:山清水秀 青山绿水 桃红柳绿 美不胜收

4、表现热爱祖国:精忠报国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忧国忧民

5、描写场面的:车水马龙 人山人海 热火朝天 万人空巷

6、墨

梅(·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黄鹤楼送别

一、生字词

暮春三月 烟雾迷蒙 依依惜别 誉满天下 暂时 唯 一 满饮此杯 永世不绝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友谊 孟夫子

二、词语理解与积累

1、按捺不住:按捺,压抑,忍耐。控制不住。

2、脍炙人口:脍:切细的肉;炙:烤熟的肉。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颂。

3、誉满天下:誉,名誉。美好的名声天下皆知。(誉满全球)

4、表示“看”的词语

瞧 盯 瞄 瞥 瞅 仰望 眺望 鸟瞰 俯视 瞻仰 环视 窥视 注视 凝视 凝望 端详 观察

三、课文知识

1、课文二、三自然段写“话别”。从中可以看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两人间的深厚友情,两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2、这是一篇“文包诗”,前三段写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后两个自然段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远去,触景生情,吟诗抒情,抒发了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

3、送别诗赏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王勃)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清平乐 村居

一、生词

低小 吴音 莲蓬 鸡笼

二、课文背诵、理解

清平乐 村居 【宋】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矮小的茅屋前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溪边长满碧绿的小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正亲热地坐在一起,带着醉意有说有笑,其乐融融。)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大儿子正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忙着编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最讨人喜爱的小儿子,他十分顽皮。瞧,他正躺卧在溪边剥吃莲蓬。)

三、词意理解

翁媪: 一对年老的夫妻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热 吴音: 吴地的方言。无赖:调皮、可爱。卧剥:趴着剥。

四、课文知识

1、《清平乐·村居》是一首词,其中“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词作者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全词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作者喜爱、向往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2、你知道的词牌名还有菩萨蛮、如梦令、卜算子等,辛弃疾的词还有《菩萨蛮 书江西口造壁》《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等。

3、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每一个朝代几乎都有着它主流的文学体裁,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4、描写儿童生活情趣的诗词:

村居

【清】 高 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练习7

1、历史朝代歌。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2、古代名人知多少 春秋:孔子 老子 鲁班

战国:屈原 勾践 孙膑 荆轲 蔺相如 廉颇 秦国:秦始皇 陈胜 吴广 项羽 汉:司马迁 刘邦 张骞 张衡 王昭君 三国:曹操 刘备 孙权 关羽 周瑜 晋:王羲之 陶渊明 南北朝:花木兰 祖冲之 隋:隋文帝

唐:李世民 李白 杜甫 武则天 白居易 孟浩然 唐玄奘 五代十国: 李煜(唐诗)

宋:司马光 苏轼 李清照 岳飞 陆游 辛弃疾(宋词)元:关汉卿 王冕(元曲)

明:郑 和 李自成 郑成功 李时珍 徐霞客

清:康 熙 曹雪芹 乾 隆 林则徐 蒲松龄《聊斋志异》

3、跟《水浒传》有关的成语。

哀鸿遍野 妻离子散 逆来顺受 官逼民反 忍无可忍 逼上梁山 劫富济贫 铤而走险 兵来将挡 水来土掩 替天行道 志存高远

4、写出下列人物分别属于哪个朝代。

吴王夫差(春秋)林则徐(清)王勃(唐)

越王勾践(春秋)苏 轼(宋)李白(唐)

诸葛亮(三国)刘 备(三国)

5、注音

任达华()华国锋()冼星海()解东()单田芳()朴诗礼()燕子平()应强()

6、单姓歌

zhā rén shèng shàn hu查 任 盛 单 hé qiáng gě xiè y和 强 盖 解 guō zhái ōu piáo sh过 翟 区 朴

7、复姓歌

xià hóu zhū gě 夏 侯 诸 葛 yù chí sī mǎ du尉 迟 司 马 dōng fāng huáng fǔ l东 方 皇 甫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套复习资料 篇2

一、教材编写体系的比较

1. 教材的框架体例

“人教版”教材主要有两个部分:课文和语文园地。该册书共安排了40篇课文, 其中精读24篇, 略读8篇, 选读8篇。语文园地有四个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和“读读背背”, 八个机动栏目:“读读认认”、“展示台”、“我会填”、“成语故事”、“趣味语文”、“宽带网”、“读读记记”、“连连认认”, 每个栏目在各单元中平均出现两次。教材后的生字表 (一) 有200个生字, 带有拼音, 要求认识;生字表 (二) 有300个生字, 没有拼音, 要求会写;词语表里共有341个词语, 没作具体要求, 教师可自主安排。

“苏教版”教材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课文、习作和练习。教材共有24篇课文, 不分精读和略读。不同的是, “苏教版”将“习作”从单元综合练习中抽出来自成体系, 突出了“习作”的重要性。单元练习共有五个固定栏目:“处处留心”、“写好钢笔字”、“读读背背”、“口语交际”、“写好毛笔字”, 没有安排其他机动栏目。教材只有生字表, 共安排生字378个, 全部带有拼音, 要求会写的233个, 并用不同的字号做出区分。

从总体要求上看, 人教版的教材生字的总量比苏教版多122个, 要求学生会写的生字比苏教版多67个, 而且有341个词汇需要学生了解。可见人教版教材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要高于苏教版。

2. 单元的组合方式

“人教版”教材的32篇课文 (精读和略读) , 每个单元都由三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组成, 课文共分为八个单元, 以专题组织, 即每个单元都是由相近或相似的课文组成。“苏教版”教材24篇课文也分为八个单元, 除了第一单元有四篇课文, 最后一单元有两篇课文, 其他单元都由三篇课文组成。单纯从课文的数量来看, 人教版教材比苏教版教材多8篇。

二、课文内容的选编

1. 时间与空间范围

两版教材在所选择课文内容的时间跨度上略有不同。详见下表。

(注:表中的百分比是指反映该时代内容的课文篇数与其教材阅读总篇数的比率)

上表反映出:“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都很重视继承古代的文化遗产, 同时又特别强调注重发扬丰富多彩的现代文化, 体现了教材的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 使教材的内容更贴近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世界。

两版教材的选文在空间领域方面, 其中“人教版”教材国外的选文共有9篇, 分别来自苏联、英、美、法、荷兰和印度;“苏教版”教材国外选文共有3篇, 来自英、美、法三国。由此可以看出:“人教版”教材选文的空间范围较广泛, 不仅有来自欧美等发达国家, 还有来自亚洲的优秀作品, 体现了教材面向世界, 关注人类, 理解和尊重多样化的特点。“苏教版”教材的选文范围则显得较狭窄, 数量也相对较少。当然, 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教材选文的总量也有一定的关系。教材的选文如果空间范围广阔的话, 这样对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2. 选文的体裁与难度

两版教材的选文在体裁上主要包括故事、散文、诗歌童谣、寓言动画、神话传说、科技小品。体裁上都具有丰富性、多样性、典型性的特点, 使儿童不仅在学习中获得丰富的语文知识, 情感上也受到良好的熏陶。

关于选文的难度, 我们无法将每篇课文进行一一对照, 为了便于同质比较, 本文将两版教材相同的一课《掌声》作为比较选文难度的一个切入点。《掌声》一文在两版教材的编排位置上没有太大差别, 都安排在课本的后两个单元 (人教版为29课, 苏教版为21课) , 但全文字数、段落、拼音生字有很大差别:“人教版”的《掌声》全文共有558个字, 分为五个段落;“苏教版”的《掌声》全文共有464个字, 比“人教版”少了近百字, 划分为七个段落, 这样每个段落的字数相对减少很多, 便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此外, “人教版”课文中出现的拼音字多达19个, 而“苏教版”的只有2个。对此, 笔者在访谈中了解到, 有教师认为:拼音生字的减少大大降低了学生的阅读障碍和理解上的困难,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在内容表达上, 以第一段为例, “人教版”这样写道:“上小学的时候, 我们班有位叫英子的同学。她很文静, 总是默 (mò) 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 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 下课后, 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因为她得过小儿麻 (má) 痹 (bì) 症 (zhèng) , 腿脚落 (lào) 下了残疾 (jí) , 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shí) 。”而“苏教版”这样描述:“在我上小学的时候, 班里有位叫小英的同学, 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因为小时候生病, 一条腿落下了残疾, 她不愿意让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

“苏教版”教材对课文进行了删减, 并将难写、难读的字、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 如“小儿麻痹症”改说成“生病”, “姿势”改为“样子”。但一些教师对此有不同观点:有些教师认为, “苏教版”教材内容的表达既简单易懂, 又说明了意思, 降低了内容在认知和理解上的难度;也有教师认为, 如“小儿麻痹症”之类的词语, 学生可能不明白, 但他们可以通过查找工具书弄懂它的意思, 且丰富了知识。此外, 句子结构也有所调整。如最后一句话, “人教版”将主语代词“她”放在句首, 而“苏教版”将其置于句中, 就使句子的中心意思更明确, 且突出了事情的因果关系。这反映出苏教版教材比较注重学生对于课文内容与涵义的理解与掌握。

三、课后练习设计和部分单元练习设计的比较

1. 课后练习设计的比较

“练习题不能是简单复述教材内容, 它在综合运用知识时, 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基本思维能力, 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两版教材的练习设计不仅注重培养儿童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 加强词、句、段等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课文朗读、背诵的训练;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但在具体的内容设计和要求上又有许多不同之处。

(1) 词、句、段的要求不同

“苏教版”侧重词的掌握。如“苏教版”课后练习把第三题作为固定栏目, 要求学生读词、写词、说说带点词的意思、用带点词语造句、说话等。“人教版”侧重于句、段的积累, 几乎每课后都安排句、段抄写的练习。对于这一不同的侧重点, 一些教师认为:加强“词”的读、写、说能力不仅能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而且将词语理解得更深透, 运用得更灵活。也有些教师认为:三年级学生刚开始写作, 抄写优美的句子和自然段有助于学生积累写作语言, 培养其良好的写作思维。

(2) 课文朗读、背诵和指导语的不同

“人教版”教材要求直接背诵的有四首古诗, 间接背诵 (本文指不指定背诵内容) 有五处, 要求是儿童喜爱的句子、段落, 并以学习小伙伴的口吻引导儿童朗读、背诵。教材提倡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读, 读出自己的生活, 读出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情调、韵味、意趣。“苏教版”教材突出了课文的背诵和复述。该册书要求直接背诵的课文有9篇, 3首古诗, 6篇课文;间接背诵2处, 要求儿童背诵优美的句子和段落。课文多处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或复述故事, 意在通过大量的课文背诵、复述, 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

(3) 两版教材称谓不同, 强调的学习方式也不同

“人教版”教材每课练习前都有三个卡通小朋友在一起愉快地讨论的漫画, 以学习小伙伴的口吻“我”、“我们”提出问题, 引导儿童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如第七课:“读了课文后, 我有一些感想, 想和大家交流交流。”“苏教版”教材注重培养儿童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如第九课:“小猪、小牛、小猴的做法你最赞成谁的?为什么?如果是你, 会怎么样?”“苏教版”教材力图营造一种各抒己见的氛围, 让学生从自身的经历、感受出发, 去思考问题, 作出选择, 形成个性化的理解。

(4) 习题序号标写的不同

“苏教版”仍沿用传统的阿拉伯数字“1、2、3……”作为习题的序号;而“人教版”采用“卡通物”标写习题序号。如朗读课文, 用“卡通书”作标号;讨论交流用“卡通话筒”作标志;抄写句子、段落用“卡通笔”作为题号。这种“卡通式”的标号方式贴近儿童的生活, 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 使学生仿佛进入快乐的“卡通世界”, 不仅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2. 部分单元练习设计的比较

(1) 口语交际的比较

两版教材都比较重视口语交际的内容, 都设计了相应的八个单元。人教版分别是我们的课余生活、讲名人故事、秋天的故事、观察中的变化、生活中的传统文化、风景优美的地方、动脑筋解决问题、夸夸我的同学;而苏教版这八个单元的主题分别是小小读书交流会、当有人敲门时、学会求救、学会写留言条、说笑话、介绍我的小制作、小小展销会、学写请假条。

其中笔者将“苏教版”第四、八单元的“说说写写”也作为了“口语交际”的内容。

可以说, 两版教材“口语交际”的内容都很丰富, 题材广泛。不同的是, “人教版”的“口语交际”主要围绕单元专题同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设置话题, 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苏教版”的“口语交际”则注重交际活动的情景性, 如“当有人敲门时”;交际内容的实用性, 如“学会求救”、“学写留言条”;交际内容的趣味性和实践性, 如“说笑话”、“介绍我的小制作”、“小小展销会”, 体现了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2) 习作的比较

在习作的内容方面, “人教版”的习作围绕课文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内容配合进行, 共安排了八次, 分别是:“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写一幅秋天的图画”、“写一则观察日记”、“写中华的传统文化”、“写自己去过的地方”、“编写童话故事”、“自由写作”;“苏教版”的习作内容紧密结合小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实际和想象世界, 也组织了八项:“自由写作”、“我的自画像”、“写迷人的秋景”、“为喜爱的小动物设计名片”、“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文具”、“用玩具编写童话故事”、“写关于诗句学习的感受”。从内容上看, 两版教材都很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以及审美能力;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和情感体验中发掘写作的材料, 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并且力求少写命题作文, 给学生适当的发挥空间, 有助于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和信心。不同的是, “苏教版”教材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安排习作内容。如第一单元“习作”就是“自由写作”, 告诉学生“写什么都可以, 让人看明白就行了”, 从而降低了习作的难度。

在形式和要求的比较方面, “人教版”教材重视“习作”后的交流、展示和评价。如“写同一个地方的同学, 可以交流交流”、“写完以后, 可以读给你写的那个人听, 请他评评写得怎么样”等, 将写和说、听、评联系在一起, 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教材还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习惯和思维方式。如“先想一想打算怎样写, 写他的哪件事, 把这件事想清楚, 再动笔写。”

“苏教版”教材注重习作的过程, 注意引导、扶助学生逐步学会习作。为了克服学生“习作难”的畏惧心理, 每次习作都安排同龄小朋友的习作例文, 供学生参考、模仿。学生可以通过“例文”掌握一些习作方法和技巧, 从而降低了习作的难度。教材还穿插了有关习作和例文的图画, 通过展示图片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同时, 教材也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和习作后的交流、展示。如“什么都可以写, 不过, 要先打草稿, 然后念一念、改一改, 直到自己满意了, 再誊写到习作簿上。”

四、价值取向的比较

1. 都注重培养学生“爱”的精神

如“苏教版”的《小露珠》通过描述小露珠的旅程, 向学生展现了大自然中草叶、花朵、禾苗、青蛙、蟋蟀等动植物的可爱、美好, 使学生深深体会到大自然无穷的魅力;教育学生怎样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和自然友好相处。“人教版”的《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富饶的西沙群岛》以及“苏教版”的《西湖》、《“东方之珠”》, 都展现了祖国古代的历史建筑和文物及现代的风景胜地等, 增强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民族情感。

2. 都注重培养学生优秀的品格, 但倾向有所不同

例如, “人教版”《我不能失信》告诉学生怎样做个“守信”的人。《孔子拜师》通过孔子拜大师老子为师的故事, 教育学生要勤学好问, 学无止境。“苏教版”《第八次》通过布鲁斯王子的战绩, 培养学生不惧挫折、失败的精神。《军神》表达的是刘伯承将军顽强的意志力, 以此培养学生勇敢、坚强的优秀品质。

“人教版”教材特别重视学生情感的体味。如练习设计经常有这样的提示:“这个故事真感人, 我要好好读一读。”“我要把课文最后一句话抄下来, 再好好体会体会。”通过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和认真的抄写等形式培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体味。“苏教版”注重个性化的感悟。如第四课的课后练习:“假如你是大树上那片美丽的叶子, 你会想些什么?你会对大树、对人们说些什么?类似的问题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对课文的个性化理解,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内心最真挚的情感和感受。

3. 都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语文标准》特别注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两版教材在练习设计中均有体现。不同的是:“人教版”教材较侧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几乎每次课后和单元练习设计都出现如“让我们来讨论讨论”、“让我们来交流交流吧”等类似的指导语, 使学生善于集思广益, 乐于合作, 与同学交流、分享意见, 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交往性。“苏教版”教材较侧重自主学习。练习设计多处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利用各种方法查找和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信息等。如“读一读, 再照样子连线。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如果还有困难, 就请你查查资料……”通过鼓励学生独立动手、动脑, 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体来看, 两版教材虽然在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各有异同, 但都反映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不仅强调了“双基”, 同时也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关于教材的选择, 各地区、学校可根据各自具体的情况和需要而定。新教材的根本目的是希望学生在新的课程理念下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 学会做人, 因此“教师不应注意教材本身, 而应注意教材和学生当前的需要和能力之间的相互影响”。因为“作为为人生奠定基础的教育, 旨在使学生获得人生应有的与必不可少的普通教育, 这才是教材选择的基本标准”。

(注:本文所选择的两版教材分别为:课程教材研究所等编著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南京凤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等编著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年版。)

参考文献

[1]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课程与教材 (上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8.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套复习资料 篇3

“认识比”是苏教版国标本数学六年级上册内容,本单元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内容的具体安排如下:

本单元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学的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分数的意义及基本性质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些知识都是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的直接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发展对除法和分数的认识,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加强对现实生活中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比例及其他有关方面的知识打好基础。

一、联系旧知经验,自主建构知识

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联系生活实际,共安排4道例题教学比的知识,例1先认识两个同类量的比,初步理解比号、比的前项和后项;例2再认识两个不同类量的比,逐渐建立比的概念、理解比值及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例3和例4教学比的基本性质,从化简整数比到化简分数比和小数比,使比的概念得到深化。

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自主完善认知结构。教材用比表示果汁和牛奶的杯数关系,表示白色方格与红色方格的个数关系;让学生利用常见的数量关系来理解路程与时间的比、总价与数量的比;借助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主动探索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联系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已有认识,引导学生灵活、有序思考,合情推理比的基本性质,等等,让学生在应用已有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新知识,在建立新概念的同时深化原有认知,不断完善认知结构。这样的编排不仅有利于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合适的联系,而且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活动,并在活动中全面、准确地理解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

二、鼓励多样策略,培养探索意识

在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时,教材给学生创设了自主发现和探索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要求首先让学生填写质量和体积的比,并把比值相等的比填入等式,联系对分数基本性质的已有认知进行合理推理,探索出比的基本性质。

教材在建立比的概念之后安排了按比例分配的例5,它是“平均分”方法的发展。本教材对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的解法没有做统一要求,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进行探索,把自己的想法和同学交流,并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发现:按比例分配的问题可以把比看作分得的份数,通过先求出1份的数,再求出几份的数;也可以把比转化成分数,再用分数乘法来解答。教材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化的,又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探索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又进一步沟通了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完整、更合理。

三、激活生活经验。培养实践能力

本单元后安排的实践活动“大树有多高”,内容是测量树、旗杆、楼房的高度。这些物体比较高,很难用尺直接度量出它们的高度,要通过某种规律间接测量获得其高度。教学时要结合具体的问题,一方面让学生通过测量、计算发现“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竿高和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另一方面让学生应用所发现的规律或方法和经验,自主测量出大树或其他建筑物的高度。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乐趣,感受合作交流乐趣,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和魅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典型课例设计分析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P68-P70“认识比”例1、例2及相应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比

1电脑出示:老师带来3幅黄山的风景图片,想看吗?

提问:哪幅图的形状看起来最舒服、最美观?(学生认为第二幅)

讨论:3幅图是同处景,为什么大家都认为第二幅最美观呢?(太长或太窄,长和宽的比例不合适)

小结:这3幅图长和宽的长度不同,所以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看来长和宽长度之间还存在着某种特殊的关系,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

2电脑呈现例1主题图(2杯果汁和3杯牛奶)。

提问:“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你会用哪些方法表示它们的关系?(根据回答板书)

小结:两个数量相比较,既可以用减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相差多少,也可以用除法或分数来表示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其实,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比(板书)。

评析以欣赏感受3幅图片的舒适、美观度切入,引发学生思考,既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又制造一种认知冲突,让学生在惊奇之中有一种期待,这些图片与今天的数学课有什么关系呢?与此同时。及时呈现例l主题图,让学生通过已有知识与经验,认识到用减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的相差关系,用分数或除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此时揭示课题,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欲望。

二、探究发现,认识比

(一)初步理解“比”

1启发谈话:其实,“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我们还可以说成“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出示)”。想一想,“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还可以怎样说?(出示: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

2看书自学,你还知道了些什么?

(1)交流:读法、写法、各部分名称。

(2)介绍:2比3记作2:3(板书、讨论说明注意点及写法、比的各部分名称)。

3明确比是有序的。

提问:2比3是哪个量与哪个量的比?3比2呢?

追问:为什么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中2是比的前项,而在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中2又是比的后项了呢?

总结:两个数的比是有序的。因此,在用比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时,一定要按照叙述的顺序,正确表达是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在比,不能颠倒位置顺序。

评析继引入环节中的两个数量相比较,“既可以……,也可以……时”,进而根据果汁是牛奶的2/3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从二者内在的联系中揭示比的关系。在这样一个清晰的前提条件下引导学生认识比,使学生体会到比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另一种数学方法。在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后,结合两个比的前后项的“不同”,巧妙帮助学生明确比是一个有序的概念,这样

的教学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显得层次清晰、条理有序。

4完成“试一试”。

(1)讨论:

①指图中的1:8问:这里的白色部分和蓝色部分分别表示什么?你知道1:4表示什么吗?

②把每种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可以看作几份?

③还可以怎样表示每种溶液里洗洁液和水体积之间的关系?

(2)交流。

(3)再认识:你知道第几瓶溶液最浓吗?

评析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洗洁液与水体积之间关系的表示方法,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既利于后面教学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比的意义的认识。

(二)深入认识比

1认识不同量之间的比。

(1)电脑出示例2讨论完成表格,问:你是怎么求出他们的速度的?

(2)交流板书: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15、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20。

(3)提问:900:15表示什么?900:20呢?(速度)

2揭示比的意义。

(1)观察:观察黑板上的几个比,讨论比与什么有关系?两个数的比可以表示什么?

(2)小结:比与除法有关系,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板书)

评析通过教学两个不同类量的比,使学生由形象感知过渡到建立表象,进一步完善对比的认识,进而抽象概括出“比的意义”。通过题中的填表,使学生初步体会到速度是路程与时间比较的结果,再通过用比表示这一关系重点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在描述比的意义时重点强调了比与除法的关系,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共同领悟中使学生对比的意义有一个本质的理解。

3自学比值,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1)自学后小组讨论:

①什么叫比值?怎样求比值?比和比值是一回事吗?

②比和除法、分数有什么联系?

③比还可以写成怎样的形式?比的后项能为0吗?为什么?

(2)交流完成表格。

(3)说说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和区别在哪里?

评析自学也是学生获取知识、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根据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适当安排学生看书自学是非常有必要的。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究与交流的学习活动的情境之中,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学习与掌握关于“比”的其他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

4内化比。

电脑出示:“在刚刚结束的我校乒乓球比决赛中,王勇同学以4:0大胜上届冠军李明获得冠军。”根据这则消息,小红认为比的后项可以是0。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讨论:今天我们所学的比,是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这个比分只表示双方的成绩,和我们今天学习的比无论是从意义上还是形式上都是不同的。

评析学生联系自己课外积累的问题,与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相比,产生了疑惑,而教师则启发学生利用本课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的问题,既巩固了课堂知识,又为学生解决了生活中的困惑。

三、自主练习,应用比

1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2、3题。

2指导完成练习十三第1-5题。

3 了解黄金比——电脑呈现小提琴、五星红旗、东方明珠塔等图片。

谈话:欣赏完这些有何感受?(充满美感),原来这些图片都运用了一种很特殊的比——“黄金比”,当比值为0.618时,这个比就称为“黄金比”。

4回忆。现在知道为什么课前第二幅照片最美观了吗?它的宽与长的比的比值就接近0.618。

四、全课总结(略)

习题开发设计

一、渗透新旧联系

根据课本提供的相关习题乃至例题。分析其内容与学生已学的哪些知识是密切相关或相联的。从而把新旧知识或思维方法进行合理整合和渗透。既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又唤起旧知构建新旧知识链,更好地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案例1由课本P68“试一试”的内容设计为:“一种洗洁液,加进不同数量的水后,可以清洗不同的物品。下图表示在配制不同浓度的溶液时洗洁液与水的比的4种情况。(灰色部分表示洗洁液,白色部分表示加进的水)如果将其中的(1)和(2)两种溶液混合倒进一个比较大的容器内,此时这个比较大的容器里洗洁液与水的比是多少?如果将(1)、(2)、(3)和(4)混合呢?”。

设计意图一是加深对比的意义理解和把握,同时把比与已学的分数的意义及分数的计算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习题的综合功能;二是学生通过求每种溶液中洗洁液与水各占每种溶液的多少时,可以用分数求出,也可以用按比例分配方法求出,既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又增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拓展知识内涵

根据课本内容的特点,着手考虑对课本资源作必要的充实和丰富,注入诸如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和探究新发现的元素。通过让学生练习,巩固新知,丰富知识内涵。进而在培养学生探究发现能力的同时扩大了学生知识视野。

案例2由课本P72第3题设计为:“量出下列每一个三角尺上30。角所对的边和斜边的长,完成下表,仔细观察各个比及对应的比值,你有何发现?”

设计意图一是增加动手操作(测量长度)的机会,二是提升自主探究合作发现水平。学生发现“三角尺中30°角所对的边是斜边的一半”规律,这是练习中的额外收获,在加深对三角尺边的认识过程中拓展知识的内涵,同时增强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发现的能力。

三、助推知识延伸

根据课本内容资源,着重考虑如何帮助学生将现有的知识进一步延伸。设计的内容不仅利用双基能力的形成。而且要着眼未来即将学习的知识内容和思维方法,达到以旧引新、以旧促新的功能。

案例3由课本P74思考题设计为:“如图整个图形的总面积为90平方厘米。两个长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相当于小长方形面积的1/4相当于大长方形面积的1/6。

(1)求小长方形和大长方形面积的比是多少?(2)求大、小长方形面积各是多少?”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 篇4

1.《船长》是一篇短篇小说。这篇小说讲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

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后即将沉没时,镇定自若地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坚守在船长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船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2.课文作者是维克多•雨果,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被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的世界》。

3.描写人物优秀品质的成语:忠于职守、舍己救人、诚实守信、拾金不昧、见义勇为、宽容大度

4.表示时间短的词语:霎时、转眼间、刹那间、一瞬间、顷刻间、眨眼间

5.表示情况危急的成语:千钧一发、燃眉之急、十万火急、兵临城下、危在旦夕、岌岌可危、一触即发、

6. 形容秩序乱的词语:一窝蜂、一锅粥、一团糟、一拥而上、不可开交

7. 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呆若木鸡、神采飞扬、神态自若、全神贯注、欣喜若狂、张口结舌、眉飞色舞、坐立不安

8. 赞美英雄献身精神的名言: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毛泽东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8 爱之链

1.《爱之链》这篇课文是一首爱的赞歌,作者是美国作家杰尼•巴尼特罗依•李。

课文叙写了乔依帮助老妇人修车不计报酬,老妇人帮助女店主,女店主关爱丈夫乔依的故事,生动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爱的链条,赞扬了人间的友爱互助,告诉人们: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伸出援助的手。

2.课文为何用“爱之链”作题目:课文中写乔依帮助老妇人,老妇人帮助女店主,乔依帮助了别人,就是帮助了自己,只要你付出了关爱,也必定会得到别人的关爱。每个人的爱都在传递着延续,这就是一根爱的链条,这就是爱之链。

3. 表示热心助人的成语:乐善好施、慷慨解囊、助人为乐、雪中送炭

4. 关于真诚关爱和无私帮助的名言:爱是美德的种子。

人家帮忙,永世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

“给”,永远比“拿”愉快。

5. 呼吁“关爱他人”的公益用语: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送出一份爱心,收获明媚阳光。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9 小草和大树

1.赞美与困难作斗争的词语: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百折不饶、坚忍不拔

2.表现人勤奋刻苦的成语:孜孜不倦、手不释卷、争分夺秒、韦编三绝

3.关于如何对待“苦难”与逆境的名言警句: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巴尔扎克

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狄更斯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

4.逆境造就人才,而顺境埋没人才。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要点 篇5

1.《负荆请罪》是历史小话剧,课文是根据历史故事将相和第三部分而改编的。

剧本共分为两幕;第一幕侧重写的人物是蔺相如,第二部分侧重写的人物是廉颇。

剧本通过人物对话,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军廉颇向遭受其侮辱不与之计较的上卿蔺相如负荆请罚的故事,揭示了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而不计较私怨,委曲求全的博大胸襟和廉颇知错就改、爽直磊落的可贵精神。“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背着荆条去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2.与之相关的成语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3.蔺相如:深明大义 宽容大度 廉 颇:光明磊落 知错就改

4.表示知错就改的成语:迷途知返、改邪归正、痛改前非、翻然悔悟、悬崖勒马、浪子回头、洗心革面

5.出自《史记》的成语(故事):纸上谈兵(赵括)指鹿为马(赵高)

鸡鸣狗盗(孟尝君)完璧归赵(蔺相如)四面楚歌(项羽)围魏救赵(孙膑)

【习题解答】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套复习资料 篇6

第二单元主题:人间真情

第五课 负荆请罪

一、生字词

fù jīnɡ qǐnɡ zuì háo bú jù pà 负 荆 请 罪 毫 不 惧 怕 lián pō hūn yōnɡ chún qiānɡ shé jiàn 廉 颇 昏 庸 唇 枪 舌 剑

二、积累与延伸

1、负荆请罪中的负的意思是背着,表示诚恳地赔礼道歉。这个成语出自司马迁写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其中主人公是廉颇。

2、从这个历史故事中,我们认识了(知错就改)的廉颇,(宽容大度、深明大义)的蔺相如。

3、《负荆请罪》这一课的体裁是(剧本)。

4、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四面楚歌(项羽)、纸上谈兵(赵括)、完璧归赵(蔺相如)、负荆请罪(廉颇)、卧薪尝胆(勾践)

5、源于神话故事的成语: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精卫填海

6、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拔苗助长、守株待兔、自相矛盾、滥竽充数

7、表示口才好的成语:滔滔不绝、唇枪舌剑、妙语连珠、能说会道

教学

第六课 最后的姿势

一、生字词

tán lǎo shī xǐ shù fèi xū duǎn zàn 谭 老 师 洗 漱 废 墟 短 暂 zhèn hàn āo tū quán shì yáo huànɡ

震 撼 凹 凸 诠 释 摇 晃 tān tā shēnɡ sǐ yōu ɡuān zī shì 坍 塌 生 死 攸 关 姿 势

二、积累与延伸

1、课文讲的是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谭千秋老师舍身救护学生的感人事迹。他是一位用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老师,教学

表现他(舍已救人)的高尚品质。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2、含有生死的成语:生死攸关

生死关头

生死存亡

生死与共

3、ABAC式成语:自高自大、有声有色、无边无际、一心一意

4、ABCD中AC相近式成语:欢天喜地、开天辟地、惊天动地、呼风唤雨

5、ABCD中AC相反式成语:大惊小怪有气无力

东张西望里应外合、教学

第七课 船长

一、生字词

bó wù kū qì zhì xù yīn sēn kě bù dà fù jiànqiáo 薄 雾 哭 泣 秩 序 阴 森 可 怖 大 副 舰 桥 wēi rán yì lì jǐnɡ rán yǒu xù zhōnɡ yú zhí shǒu 巍 然 屹 立 井 然 有 序 忠 于 职 守

二、必背课文 25、29、30自然段

三、积累与延伸

1、《船长》的作者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多),他被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2、我们认识了一位(忠于职守)、(舍已为人)的哈尔威船长。

3、形容情况紧急的成语:危在旦夕、千钧一发、燃眉之急、十万火急

4、形容秩序好的成语:有条不紊 井然有序、井井有条 按部就班

5、A然BC式成语:井然有序、巍然屹立、恍然大悟、安然无恙

教学

一、生字词qiáo mù

cān ɡuǎn

diān bǒ

簸wà zi

袜 子

第八课 爱之链

ái xiǎo

chē tāi

矮 小

lènɡ zhù

qīn wěn 愣

吻 ān wèi 安

慰 yóu wū

教学

二、课文理解

1、我们认识一位(乐于助人)的乔依。他让我懂得我们要无私地去帮助别人。

2、课文里的三个人物之间进行了爱心的传递,形成了完美地链接。告诉我们真情互动,人人都需要帮助别人,人人也都要帮助别人。这是以“爱之链”为题的原因。

3、从最后女店主对乔依说的话中我可感受到她对未来美好生活充满着希望。

三、积累与延伸

1、形容人品质好的成语:舍已为人、乐于助人、忠于职守、拾金不昧

2、表达人间真情的格言:得到他人的关爱是一种幸福,关爱他人更是一种幸福。

教学

练习二

一、语文与生活

同音字是指读音相同或相近,而字义不同的字词。在选择之前要细细地体会词的不同。

二、诵读与感悟

1、必背内容

2、从这首小诗中我懂得我们要无私地去帮助别人。

三、采访

采访要有一定目的性。采访前要确定好采访的对象,列好采访提纲。采访时,要有礼貌,更重要地是把边听边记,把重要的人和事、用得着的数据记下来。

教学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套复习资料 篇7

师:学数学就得和数打交道, 通过前几年的学习, 同学们已学过很多数, 最先学习的是?

生:自然数, 也就是后来的整数。

师:后来我们又一起学习了?

生:分数、小数。

师:不错。今天所学的知识也跟数有关 (板书:数) , 但又有别于前面学过的数, 因为它的前面还有一个字——“倒” (板书:倒) ,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倒数”。 (板书课题)

师:“数”, 大家都很熟悉, 但加了一个“倒”字就有了新的不同的意义, 老师想请同学们先猜想一下, 加了倒字的数也就是倒数会是什么样的?

生:倒数会不会就是把数倒过来?

生:倒数是不是指倒了以后的数?

生:是不是所有的数都有倒数?

……

师:什么是倒数?同学们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想法, 但作为一个概念, 正确的定义显然只有一种。所以, 你觉得今天这堂课咱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应该是什么?

生:我想知道什么是倒数? (板书:是什么?)

师:除此之外, 同学们还想了解些什么?

生:我想知道学了倒数有什么用。 (板书:用在哪?)

生:我想知道怎样求倒数。 (板书:怎样求?)

师:好,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解决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

【赏析】倒数自然跟数有关, 所以, 课始的问题既是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回顾, 又是新旧知识间的一种沟通, 当然, 教师醉翁之意不在“数”, 对“数”的正面强化正是为了与加了“倒”字后的新知形成更为强烈的认知冲突, 由此, “倒数会不会就是把数倒过来”等原始的想法、真实的问题得以呈现。也由此, “是什么”“怎样求”“用在哪”这些原本高高在上的教学目标在学习内需的驱动下巧妙、无痕地转化为学生急切想了解和加以解决的问题。在教学中, 教师既抓住了知识的特征, 又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问题、规划展开路线, 整个过程简洁明快, 却又层层递进, 环环相扣, 情理相融, 给人以余味无穷之感。

【片段二】

师:什么是倒数?其实就一句话, 老师可以告诉你, 当然同学们也可以自己看书, 同学们更喜欢?

生:自己看书。

师:请打开数学课本第36页找到这句话, 轻声地读一读。

师:现在谁来说说什么是倒数? (生答, 师板书)

师:这句话中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我想知道“互为”是什么意思?

师:问得好, 谁来说说想法?

生:互为就是相互的意思, 就是你是我的倒数, 我是你的倒数。

师:学到现在为止, 刚才同学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解决了吗?还有问题吗?

师:老师还有一个问题, 倒数这个概念的成立其实是有前提条件的, 你发现了吗?

生:乘积是1。

生:还有就是要两个数。

师:不错。两个数的乘积是1, 这是倒数这个概念成立的前提条件。

【赏析】余文森教授针对教师的讲解提出了“三讲三不讲”原则:“已经会的不讲;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讲易混、易错、易漏点;讲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的;讲解决不了的。在教学中, 教师较好地处理了讲与不讲的关系:学生通过自学, 对倒数的意义有了基本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 对问题、困惑处的探讨、交流深化了认识;教师于无疑处生疑提出的问题则帮助学生深化了对倒数概念知识本质的理解。

【片段三】

师:请打开作业纸一, 接下来老师想请同学们根据倒数的意义自己写几个分数并求出它的倒数, 然后同桌两人一起讨论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学生讨论后, 展示作业纸, 交流求倒数的方法, 教师板书方法)

师:倒数的概念掌握得很清晰。但也有问题, 求前面一些分数的倒数我们只要直接把分子、分母交换位置就行, 这里怎么就不行了呢?

生:因为前面都是真分数和假分数, 这里是带分数。

师:问题又来了, 那带分数的倒数又到底应该怎样求呢?另外, 求一个数的倒数, 这个数除了分数, 整数可以吗?小数呢?那求整数、小数的倒数的方法又是什么呢? (提供思考时间)

师:接下来, 我们准备分组来研究, 请同学们打开作业纸二, 先试着来求出几个数的倒数, 然后四人小组思考、讨论作业纸下面的一个问题。 (作业纸分三大组, 每大组研究同一类数, 每生求出一类数中四个数的倒数后小组讨论以下问题:通过举例研究, 我发现求______的倒数, 只要______。

学生讨论完毕后, 教师收集学生作业纸, 集体反馈。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看屏幕, 这一组研究的是求带分数的倒数, 先看倒数求对了吗?他们发现的求带分数倒数的方法是什么?

生: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再把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师:这一组求的是整数的倒数, 他们总结的求整数的倒数的方法是怎样的?

生:求一个整数的倒数, 只要用这个数作分母, 用1作分子。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

生:还可以把整数看作分母是1的假分数, 然后把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师:整数当中有两个数比较特殊, 知道分别是谁吗?它们的倒数又分别是多少呢?

生:这两个数分别是1和0。

生:1的倒数是1, 0没有倒数。

师:请说明理由。

生:两个数的乘积是1, 这是倒数这个概念成立的前提, 而0乘任何数都得0, 所以0没有倒数。

师:由此, 求一个数的倒数, 对这个数还得加一条说明, 那就是?

生:0除外。

师:这个小组求的是小数的倒数, 先看求对了吗?他们总结的求小数的倒数的方法是?

生:先把小数化成分数, 再把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生:我们小组讨论后的方法是用1除以这个小数, 也能求出这个小数的倒数。

师:比较这两种方法, 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我觉得两种方法都行, 涉及具体的题目, 哪一种简便就用哪一种。

生:我们认为把小数先化成分数再求它的倒数可能更适用于一般情况。

师:能举例说明吗?

师:你的说明有理有据, 所以求小数的倒数, 我们一般也是先把小数化成分数。

师:经过讨论、研究使我们的认识更深入了, 现在, 如果请你用一句话概括出求倒数的方法, 你会怎样说, 为什么这样说? (生答略)

师:学到现在为止, 同学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解决了吗? (生答略)

上一篇:区城管局局长2011年度述职述廉报告下一篇:农村体育教师党员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