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一下语文试卷

2024-05-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苏教版高一下语文试卷

苏教版高一下语文试卷 篇1

一、基础知识与语言文字运用(共27分)

1.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l)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一直是诺贝尔奖的热门竞争者,但每次都与奖项。2013年,他“不敌”爱丽丝·门罗,再次与诺奖错过。

(2)教育是一个 的过程,比如带孩子出去晒太阳、郊游踏青,即使不进行说教,也是一种有益的教育活动。

(3)网络,是 的世界。有许多人打着网络文学的旗号,发表怀着不可告人目的的文字。

A.失之交臂 耳濡目染 鱼目混珠 B.失之交臂 潜移默化 鱼龙混杂 C.失之东隅 潜移默化 鱼龙混杂 D.失之东隅 耳濡目染 鱼目混珠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为减少细颗粒物(PM2.5)浓度,北京将进一步淘汰不符合首都功能的污染企业,以世界上最严格的标准治理北京市工业污染。

B.首届“书香之家”颁奖典礼,是设在杜甫草堂古色古香的仰止堂举行的,当场揭晓了书香家庭、书香校园、书香企业、书香社区等获奖名单。

C.一个民族的文明史实质上就是这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即使经历了深重灾难,也绝不放弃文化的传承与融合,从而促进自我发展的精神升华历程。

D.由于自贸区致力于营造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使更多金融、物流和IT等专业人才有机会不出国门,就能拿到远超同行水平的“国际工资”。3.在下面一段话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山水田园在文学中出现并非从隐逸文化的意义上开始的,但对山水的表现方式却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刘勰以为“庄老告退,山水方滋”,正表明了隐逸文人对自然审美的独特视角。

①诸子作品中自然景物也止于“山水比德”式人格化比衬 ②山水自然逐渐上升为一种纯粹独立的审美对象 ③随着隐逸文人对自然的真实切入

④《诗经》中的山水自然风景常常是赋比兴的渲染手段 ⑤不再仅仅是一种陪衬或象征

A.④⑤③②① B.④①③②⑤ C.③②①④⑤ D.③①②⑤④ 4.“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下列诗句与咏赞“四君子”无关的一项是().. A.红衣落尽暗香残,叶上秋光白露寒。B.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C.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D.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

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北邀当国者相见(主持)不复顾利害(关系重大)... B.得间奔真州(机会)追购又急(逮捕).. C.臣死有余僇(罪)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 D.因人之力而敝之(瞧不起)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6.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北虽貌敬 ②越国以鄙远 ③草行露宿 ④其疾病而死 ⑤去今之墓而葬焉 ⑥抶而仆之 ⑦人皆得以隶使之 ⑧晋军函陵 ⑨安能屈豪杰之流 ⑩亦以明死生之大 A.①③⑦/②④⑤⑧/⑥⑨/⑩ B.①③/②⑤⑧/⑥⑨/④⑦/⑩ C.①③⑦/②④⑤/⑥⑧⑨/⑩

D.①③/④⑤⑧/⑥⑨/⑦/②⑩ 7.下列各组加点词中古今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A.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沛公居山东时

....B.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约为婚姻 ....C.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D.行李之往来/璧有瑕,请指示王 ....8.下列各句按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⑪会于西河外渑池 ⑫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⑬为巡船所物色 ⑭徒见欺 ⑮以为莫己若 ⑯若属皆且为所虏 ⑰求人可使报秦者 ⑱沛公安在 ⑲请罪于先人之墓 ⑳蔺相如者,赵人也 ⑴我之谓也 ⑵夫晋,何厌之有

A.⑪⑭⑲/⑫⑮⑳/⑬⑯/⑱⑴⑵/⑰

B.⑪⑭/⑫⑮⑰/⑬⑯⑲/⑱⑵/⑳⑴ C.⑪⑲/⑫⑳/⑬⑭⑯/⑮⑱⑴⑵/⑰

D.⑪⑭⑲/⑫⑬⑯/⑮/⑱⑵/⑰⑳⑴ 9.下列选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谋士程昱劝说曹操废掉汉献帝,但曹操觉得朝廷股肱尚多,不可轻动。于是借许田围猎观察动静。

B.曹操派祢衡去招安刘表,祢衡后为黄祖所杀。

C.关公被围困土山,和前来劝降的张辽约定三事:一为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为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赡养,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为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曹操听后爽快答应前两个条件,第三个却觉难从,后经张辽劝说才同意。

D.关羽护送嫂嫂过五关斩六将。关羽先过滑州界杀了黄河渡口守将秦琪,之后过东岭斩杀了孔秀,过洛阳斩杀了韩福、孟坦,过汜水斩杀了卞喜,最终在过荥阳时斩杀了王植,充分展示关羽作为一员虎将的英姿。

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1)刘晏初为转运使,常以厚直募善走者,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①。食货轻重之权,悉在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

(2)晏又以为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常以爱民为先。诸道各置知院官,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丰则贵籴,歉则贱粜,或以谷易杂货供官用。知院官始见不稔之端,先申,.至某月须若干蠲免,某月须若干救助,及期,晏不俟州县申请,即奏行之。应民之急,未尝失时,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其初,财赋岁入不过四百万缗,季年乃千余万缗。

(3)晏专用榷②盐法充军国之用,以为官多则民忧,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自余州县,不复置官。先是,运关东谷入长安者,以河流湍悍,率一斛得八斗至者,则为成劳,受优赏。晏以为江、.汴、河、渭水力不同,各随便宜,造运船,教漕卒,江船达扬州,汴船达河阴,河船达渭口,渭船达太仓,其间缘水置仓,转相受给。自是每岁运谷或至百余万斛,无斗升沉覆者。晏于扬子造船,.每艘给钱千缗,或言“所用实不及半,虚费太多”。晏曰:“不然,论大计者固不可惜小费,凡事必为永久之虑。今始置船场,执事者至多,当先使之私用无窘,则官物坚牢矣。若遽与之屑屑校计锱.铢,安能久行乎!”

(节选自《资治通鉴》)【注】①使司:指转运使官署。②榷:专卖。

10.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 白:禀告 . B.率一斛得八斗至者 率:大致 . C.其间缘水置仓 缘:因为 . D.若遽与之屑屑校计锱铢 遽:立刻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晏担任漕运使时,十分重视了解经济信息,控制各地物价,朝廷因而获利,也不用担心全国物价的暴涨暴跌。

B.刘晏及时了解各地歉收的情况,灾情出现官员申请后他立即奏请朝廷免除赋税,安排赈济灾民,因而使得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C.刘晏利用食盐专卖的方式,收购盐户所产之盐转卖盐商,虽然盐乡之外不再另设盐官,但食盐供应也能调度得当。

D.刘晏认为应依据各条河流的不同特点,因利乘便,分段漕运,建造运船,训练漕卒,从此每年安全运送谷物有时多达百余万斛。12.翻译句子。

(1)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3分)(2)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3分)

三、默写(共8分)

13.(1)飞湍瀑流争喧豗。

(2),不尽长江滚滚来。(3),此时无声胜有声。(4)座中泣下谁最多。(5)此情可待成追忆,(6),只是朱颜改。

(7)念去去、千里烟波。(8)有善始者实繁。

四、古诗词鉴赏(共11分)1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晓望 唐·杜甫

白帝更声尽,阳台曙色分。高峰寒上日,叠岭宿霾云。地坼江帆隐,天清木叶闻。荆扉对麋鹿,应共尔为群。

【注】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杜甫当时流寓夔州瀼西。(1)诗歌描写的景色是什么季节?从哪些意象可以看出来?(3分)

(2)颈联的景物描写,显出作者的匠心,历来为人称道。试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4分)(3)结合诗句,请简要分析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4分)

五、现代文阅读

(一)(共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日落地方的青鸟

郭雪波

(1)也许有人想当然,进盆地就是往下走,尤其是进入著名的柴达木盆地。然而,你们错了,我也错了。车进当金山口便开始爬坡,进入阿尔金山南麓,还是在爬坡,进入一望无际、白色茫茫的盐碱荒原仍在继续往高处爬坡。

(2)我终于疑惑了,低声嘀咕,盆地怎么会是高原呢?老黄给我补了地理课。柴达木盆地其实是海拔2000-3000米的高原,青海油田的最高井架在盆地海拔3400米处。西边的昆仑山,北边的阿尔金山,东边的祁连山,合围捧出这一个椭圆形平坦盆地。我茅塞顿开,为自己的无知和想当然而不好意思。

(3)一只孤独的鸟,伴我们飞行。它要去哪里呢?为何与我们飞驰的车为伴?它如此单薄而孤寂,没有其他同类伴友,难道它以为只有我们这靠轮子滚动的铁制家伙才是可信赖的伴侣?它比麻雀大,比猫头鹰小,像我们老家草原的百灵鸟,可翅膀长,颜色又微微发黑,有些铁青色,给人感觉十分坚毅和具有流线美。我叫不出它的名字,且叫它青鸟吧。因为,这里地处青海,只有这里的荒原才有这样的鸟。

(4)高原的风很烈,能把骆驼吹跑。青鸟巴掌大的躯体尽管抖抖闪闪却聪明地贴着地面飞行,躲开那猎猎大风;车轮子扬起的尘沙如浓烟滚滚,一时把它给吞没了,以为它停下了吧,却又从那一道尘幕中飞冲了出来,像一位从银幕后闪出的明星,风采依然。

(5)它真是一只固执的鸟。抑或是它迷路了?误认为跟随人类乘坐的汽车便可找到能生存的家园?倘若是那样,它就错矣。老黄已告诉我们,我们去的地方可是“天上不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的三绝地。

(6)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判断也是错误的。青鸟不是一只笨鸟。它并没有显出惊慌的样子,也不像没有目的地乱飞,它的飞翔十分熟练且很有节奏,完全像一位高超的琴手在空中用双翅弹奏着一组组轻缓优美的旋律名曲。

(7)那么,它,这只诗一般飞翔的青鸟,究竟奔往何方?谜底不久便揭开了。车队缓缓驶上又一层高地盐碱滩时,那只青鸟“啁”一声欢叫,便落下去了。准确点说是一个猛子扎下去的,就如一只鱼鹰从空中一个猛子扎进水里一般。

(8)路旁十几米远处,有一丛植物,灰黄色,十分显眼。任你举目望去,这片白茫茫的地带,只有这丛唯一的植物,有生命力的,活着的,灰黄颜色下略带浅绿的植物!

(9)青鸟的欢叫犹如唱着悠扬的歌,然后它便不慌不忙地叼起那从植物的草籽和嫩叶,还有依附在上边的虫豸。原来它是来进餐的!为了这丛唯一的植物,这么远距离的飞行。它,这只青鸟,简直是一只精灵。显然,它的心中十分清楚,这片恐怖的戈壁荒原上哪里长有可觅食的植物,哪里可以落脚。它精明,做事心中有数,而且坚忍不拔,不屈不挠。

4(10)供青鸟食物的那丛植物叫骆驼草,也称骆驼刺,以耐旱、耐冷、又耐热以及生命力的顽强而著称。也就是这样的植物,才能在这片泛着白茫茫芒硝和盐碱的不毛之地扎下根,抽出绿叶,结出果子,完成一次生命的循环。它帮助那只不屈的青鸟生存,完成它的生命延续和繁殖。

(11)它冲我们车队鸣啼几声。似乎在告别,又似乎在警告,提示我们前边将连一棵骆驼草都没有了,鸟更不去,剩下的只有“风吹石头跑”了。

(12)我有些留恋那只鸟了,那只精灵。哦,青鸟。

(13)老黄告诉我们,前边的目的地———几百公里之外的“三绝地”尕斯库勒,也有一群青鸟,一群觅食的青鸟。它们在那个死亡地带寻找的食物叫石油。

(14)哦,前边的那群青鸟,在那遥远的日落的地方。我心中油然生出一种崇敬。(选自《中国60年抒情散文100篇》)15.第(1)(2)段写车子爬坡进入盆地,写 “我”疑惑的用意是什么?(4分)

16.第(10)段重点写了骆驼草,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17.综观全文,文章蕴含着怎样的思想意蕴?请加以探究。(6分)

六、现代文阅读

(二)(共18分)

诗人的孤寂 朱光潜

①心灵有时可互相渗透,也有时不可互相渗透。在可互相渗透时,彼此不劳唇舌,就可以默然相喻;在不可渗透时,隔着一层肉就如隔着一层壁。惠子问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反问惠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谈到彻底了解时,人们都是隔着星宿住的。

②比如眼前这一朵花,你我所见的完全相同么?你我所嗅的完全相同么?你我所联想的又完全相同么?你觉得香的我固然也觉得香,你觉得和谐的我固然也觉得和谐,但是香的、和谐的,都有许多浓淡深浅的程度差别,毫厘之差往往谬以千里。一般人较量分寸而不暇剖析毫厘,以为这无关宏旨,但是古代寓言不曾明白地告诉我们,压死骆驼的就是最后一茎干草么?

③凡是情绪和思致,愈粗浅,愈平凡,就愈容易渗透;愈微妙,愈不寻常,就愈不容易渗透。一般人所谓“知解’都限于粗浅的皮相,而浓淡深浅上的毫厘差别是无法可以从这个心灵渗透到那个心灵里去的。在粗浅的境界我们都是兄弟,在微妙的境界我们都是秦越。曲愈高,和愈寡,这是心灵沟通的公例。

④诗人所以异于常人者在感觉锐敏。常人的心灵好比顽石,受强烈震撼才生颤动;诗人的心灵好比蛛丝,微嘘轻息就可以引起全体的波动。常人所忽视的毫厘差别对于诗人却是奇思幻想的根源。一点沫水便是大自然的返影,一阵螺壳的啸声便是大海潮汐的回响。在眼球一流转或是肌肤一蠕动中,诗人能窥透幸福者和不幸运者的心曲。他与全人类和大自然的脉搏一齐起伏震颤,然而他终于是人间最孤寂者。

⑤诗人有意要“孤芳自赏”么?他看见常人不经见的景致不曾把它描绘出来么?他感到常人不经见的情调不曾把它抒写出来么?他心中本有若饥若渴的热望,要天下人都能同他在一块地赞叹感泣。可是,在心灵探险的途程上,诗人不得不独自踯躅了。

⑥一般人在心目中,这位独自踯躅者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诗人布朗宁在《当代人的观感》一首诗里写过一幅很有趣的画像。一位穿着黑色大衣的人天天牵着一条老狗在不是散步的时候在街上踱来踱去,到处探头探脑。他真是一个怪人!——诗人的当代人这样想。一般人对于诗人的了解就是如此。

⑦一般人不也把读诗看作一种时髦的消遣么?伦敦、纽约的街头不也摆满着皮面金装的诗集,让老太婆和摩登小姐买作礼物么?群众所叫好的都是前一代的诗人,或是模仿前一代诗人的诗人。他们的音调都已在耳鼓里震得滥熟,如果有人换一个音调,他就不免“对牛弹琴”了,“诗人”这个名字在希腊文中的意义是“创作者”。凡真正诗人都必定避开已经踏烂的路去另开新境,他不仅要特创一种新风格来表现一种新情趣,还要在群众中创出一种新趣味来欣赏他的作品。但是这事谈何容 5 易?“千秋万岁名”往往是“寂寞身后事”。诗人能在这不可知的后世寻得安慰么?汤姆生在《论雪莱》一文里骂得好:“后世人!后世人跑到罗马去溅大泪珠,去在济慈的墓石上刻好听的殊语,但是海深的眼泪也不能把枯骨润回生!”

18.文章中“诗人的孤寂”包含哪些原因?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19.请简要分析第七段的论述层次。(6分)20.“后世人!后世人跑到罗马去溅大泪珠,去在济慈的墓石上刻好听的殊语,但是海深的眼泪也不能把枯骨润回生。”这句话如何理解?(6分)

参考答案

1、B(失之交臂:形容当面错过,失掉好机会。失之东隅:往往与“收之桑榆”连用,比喻这个 时候失败了,另一个时候得到了补偿。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其他方面的感染而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收到影响。鱼龙混杂:比喻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鱼目混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

2、C

3、B

4、A(A写的是荷花。)

5、C

6、A(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名词)

7、C 8.答案:C(解析:依次为状语后置句、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

9.答案:D

10、C(缘:沿着。)

11、B(刘晏预先奏请朝廷,而非灾情出现官员申请后奏请朝廷。)

12、(1)(2)

13、略

14、⑪秋季;(1分)清朗的天空、飘落的木叶。(2分)⑫“地坼”,运用夸张手法;望江帆,闻木叶,视听结合;写出江阔天高的秋天景象;突出诗人的渺小与孤独。(每点1分,共4分)⑬诗人只能与麋鹿为友(1分),表达了诗人流落西南、亲朋离散的孤独(1分),被朝廷弃置的失意与无奈(2分)。

15、(4分)答:①说明柴达木盆地的海拔很高,荒凉独特,超出作者的经验。②为下文写青鸟觅食之艰难,石油工人工作的艰苦作铺垫。③衬托老黄的形象④使文章有波澜,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每点1分,共4分)

16、(4分)①骆驼草在恶劣环境里生存,赞美顽强生命力。②为青鸟提供食物来源,表现青鸟的执着坚忍③象征和烘托了青鸟和石油工人形象。(一点1分,二点2分,三点4分)

17、(6分)思想意蕴:①对顽强生命的赞美,②对奋斗精神的讴歌,③对石油工人不畏艰难、爱国奉献精神的崇敬。(一点2分,共6分)

18、①心灵在彻底了解处本不可互相渗透。

②诗人感觉锐敏;而常人心灵顽固、麻木。

③诗人能另开新境;而常人缺乏对诗人、诗作的正确认识。(每点2分)

19、首先,指出一般人只把读诗当成一种时髦消遣,并不理解真正的诗人;

其次,指出真正的诗人另开新境是不容易的;

最后,引用汤姆生的骂文揭示真正的诗人不能在不可知的后世得到安慰。(每点2分)

20、后世人对前代诗人表达悲伤或赞美的感情,但是再深的感情也不能慰藉诗人生前孤寂的心灵。

“大泪珠”指后世人的悲伤(2分),“好听的殊语”指后世人的赞美(2分),再深的感情也不能慰藉诗人生前孤寂的心灵(2分)。

译文:

刘宴开始担任转运使时,常拿优厚的报酬招募善于奔走的人,察访报告各地的物价,即使遥远的地方(的物价),不用几天都能送到转运使官署。调节物价、货物流通的权力,全在官府的控制之中,这样,国家得到了好处,天下也不用担心物价过分昂贵或物价过低。

刘宴又认为人口增多,那么赋税来源自会扩大,所以他理财一直把爱民放在第一位。各地各设置知院官,每十天一个月必须记录州县雨雪丰收歉收的情况报告给转运使官署。丰收时就用高价收购粮食,歉收时就用低价卖出粮食,或者用粮食交换其他各种货物供给官府使用。知院官刚发现歉收的征兆,就先申报,到某一月须免除若干赋税,某月须救助若干,到了这时间,刘宴不等州县申 请,就上奏朝廷采取措施。以应付百姓之急需,没有误了时间的,因此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住户人口增多繁衍起来。起初,赋税收入每年不超过四百万缗(古代计量单位,用于成串的铜钱,每串一千文),到了他任期的后期,每年赋税收入就达到一千多万缗了。

苏教版高一下语文试卷 篇2

1. 用“√”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读音、汉字。

呐喊(nà là) 聪颖(yǐng yǐn)

吮吸(yǔn shǔn) 混沌(hùn hún)

造(形 型) 金(碧 壁)辉煌

2. 认真读拼音,将字、词端正匀称地写在括号里。

二、积累运用新天地。(32分)

1. 词语过关卡。

(1)给下面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字义,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A.严阵以待()①对待②等待③招待 B.应怜屐齿印苍苔()①可怜②爱惜 C.乌江天险重飞渡()①又一次②重量③重要

(2)选择正确的词,填在下面的括号内。

感叹 叹息 挺立 屹立

不但……而且…… 因为……所以……

①一座座巨大的角锥形建筑物巍然(),傲对碧空。

②万恶的旧社会使阿炳饱受折磨,无尽的()伴随着他度日如年。

③文雅、和气、宽容的语言,()沟通了人们的心灵,()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

(3)根据语境填写合适的词语。

①新学期,班里来了一位年轻帅气的老师,你准备用哪些四字词语来描写他的仪表和神态?______、______

形容一个人的口才很好,我们可以用______、______这样的成语。

②“今天晚会来的都是娱乐圈的大腕!”这句话中______是新词。我还知道的新词有:______、______。

③请你写出几个含有“看”的意思,但不含有“看”字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

2.句子欢乐谷。

(1)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①礼到人心暖,______。

②______,屈指行程二万。

(2)人们都说秦兵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换一种说法,不改变句意)

______

(3)请你为“校园读书节”设计一条公益用语。

______

(4)仿写句子。

例:如果我是阳光,我将照亮所有的黑暗。

如果我是______,我将______。

3. 趣味标点。

(1)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

中国儿童报 少年报 语文报 小主人报 等都是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报纸

(2)试给下句加上不同的标点,表达不同的意思。

你说不过他也得说

A.表示一个人说:______

B.表示两个人都说:______

4. 课文传真室。

(1)《二泉映月》是一首用______演奏的乐曲。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______,他爱______,他爱______,他爱______……

(2)水是珍贵的。课文《水》中写道:“水,成了______。”看到水,我们想到的成语有:______、______。水是美丽的。你看,“卷地风来忽吹散,______。”水也能显现英雄本色:“红军不怕远征难,______。”《大江保卫战》中“哪里有洪水,哪里就______,哪里有______,哪里就有军徽闪耀。”

(3)《上下五千年》记录了中华民族近5000年的漫长岁月里发生的许多曲折动人的故事,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______、______。我国自古以来有很多著名的书法家,如:何绍基、______、______。

三、阅读理解与感悟。(20分)

感恩的习惯

小侄儿在乡下读书,三年级要学英语,便利用暑假提前跟我来到城里。学习之余,他每天总要画张画给我:或大或小的白纸,用铅笔勾出一花一草或一小人,写上一行不算整齐的铅笔字,有时是:“姑姑,谢谢你!”有时是:“姑姑,你辛苦了!”

我问小侄儿:“干吗送我礼物?”不善言谈的侄儿红了脸,轻声说:“老师教的。老师让每个小朋友都要学会感恩。任何时候受到帮助,都不能忘了说谢谢。”我说:“姑姑是家里人,还用客气吗?”小侄儿说:“家里人,更不能心安理得。”

小侄儿的话让我感动了好长时间。我不知道是怎样的老师,能让孩子养成如此好的习惯。侄儿的行为,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我。

第一次,在我过生日时,我为母亲买了件羊绒衫,花掉三个月的稿费。母亲摸了又摸,不相信地问我:“这么薄的东西,能比羊毛衫暖和?”冬天过了一大半,母亲也没有舍得穿,倒是拿出来看过多次,每次都仿佛看自己熟睡的孩子,有一点折痕,都抹了又抹。她幸福地眯着眼睛,骂我浪费。这一切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我为母亲创造了快乐,也分享着母亲的快乐。

第一次,在父亲节,牵了父亲的手祝他快乐。父亲不善言辞,以前一个月和我说的话,加起来没有母亲和我一天说的话多。我曾羡慕人家的女儿勾着父亲的脖子撒娇,为自己有父亲没父爱而伤心。现在想来,没有父亲起早贪黑,用辛苦的劳动铺平我的大学之路,我又怎能有今天?不知是不是因为我成人后,每一次牵了父亲的手,他和我的话竟多了起来。这让我感悟到原来家庭成员之间的爱,也需要表达。

感恩之习,不仅给我创造了生机,也给我的女儿带来了希望。耳濡目染中,7岁的女儿也学会了感恩。有一次,她英语考了100分,她说成绩的取得是老师和她一起努力的结果,于是自己动手制作了贺卡送给老师。后来的课堂上,老师提问她的次数竟因此增多了。她终于不再害羞,敢于举手发言了。

啊,感恩之习竟如此神奇!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不善言谈:______

耳濡目染:______

2.“这么薄的东西,能比羊毛衫暖和?”这句话中加点的字读音是:______,用这个字的另外两个读音分别组词: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是()

A.亲人之间,也不能心安理得地享受照料而不感恩。

B.亲人之间,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照料,不必感恩。

4.短文写了侄儿向______感恩,“我”向______和______感恩,______向______感恩。

四、习作百花园。(30分)

题目:那次,我很______

苏教版高一下语文试卷 篇3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注重以人文话题为统领、以探究内容为核心,引导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改变,突出整体,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自学能力。但根据我们的考察,部分注释似仍存在可商榷之处,下面以高一语文教材中的一些释义和注音为例进行分析。

一、向使

《六国论》“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句,教材注释将“向使”解释为“以前假使”。此说值得商榷。

“向使”的“向”并不是“以前”的意思,它和“使”一样,都是“假使”义。例如:

(1)《论语》云:“沽之哉,沽之哉,我待价者也。向非妇人,待嫁奚为?”(《太平广记》卷二百五十二引唐高彦休《唐阙史·俳优人》)

(2)诚臣计划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史记·陈丞相世家》)

上面两个例子中的“向”和“使”都是“假使”义,表示假设关系。

因此,“向使”是由“向”和“使”同义复合构成的词。例如:

(3)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史记·李斯列传》)

(4)向使司氏决快所欲,未必能复田。(《南村辍耕录》)

“令”和“若”也有“假如”义,同样可以和“向”同义连用。因此,“向令”和“向若”也有“假如”义。例如:

(5)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史记·伍子胥列传》)

(6)向若家居时,安枕春梦熟。(唐皇甫曾《遇风雨作》)

二、摽掠

《阿房宫赋》:“摽掠其人,倚叠如山。”课本对“摽掠其人”的注释为:“攻击掠夺他们的人民。摽,击。”并将“摽”注音为piāo。这里对“摽”的释义和注音均不够妥当。

先看释义。

“摽掠”的“摽”通“剽”,“摽掠”为“抢劫、掳掠”义。例如:

(7)充下诸将溃去,多行摽掠。独飞屯宜兴,不扰居民。(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一)

(8)萱纵兵摽掠公私财物,入处王宫。(《三国遗事》卷二)

(9)操曰:“粮草在后,多被摽掠,吾故令在前也。”(《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

(10)边报纷纷,言吐蕃率众三十余万,号五十万,侵犯边疆,摽掠妇女,掳劫民财,势如山崩潮涌。(《东游记》第十一回)

例(7)的“多行摽掠”就是“做了很多抢劫、掳掠百姓的事情”,与下文的“不扰居民”形成了鲜明对比,如果把“摽掠”理解为“攻击掠夺”,反而给人以画蛇添足之感。例(8)和例(9)中“摽掠”的对象分别是“公私财物”和“粮草”,都与“打击”义无关。例(10)中“摽掠妇女”是“掳掠妇女”,与下文的“掳劫民财”形成对应,也不宜理解为“攻击掠夺妇女”。

再来看“摽”的读音。

《汉语大词典》列出了“摽”的五个读音,并分别对应于不同的意义,现分列如下:

(一)biào

1.捶胸;击。2.落下。3.用胳膊紧紧钩住。引申为连结。4.指勾结。5.对比,较量。

(二)biāo

1.挥之使去,驱逐。2.通“镖”。3.通“标”。标榜。4.指标志,标示。

(三)piāo

1.高举貌。2.通“漂”。漂浮。

(四)pāo

抛弃。

(五)piào

1.通“僄”。轻。2.通“剽1”。抢劫;窃取。

根据所举例子不难发现,在上述诸多意义和读音中,只有“抢劫;窃取”义及其对应的“piào”音才是符合“摽掠”要求的。

三、翼蔽

《鸿门宴》:“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教材注释“翼蔽”:“像鸟张开翅膀一样掩护。”

按教材是将“翼蔽”中的“翼”当作名词作状语了,不妥。“翼蔽”是由“翼”和“蔽”同义复合构成的词语,当释为“遮挡”。另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本第一册也收了《鸿门宴》一文,对此句中“翼”的释义是“像翅膀一样”,同样不够准确。此句《汉书·樊哙传》作“项伯常屏蔽之”,王念孙《读书杂志》指出:“彼言‘翼蔽,犹此言‘屏蔽也。”即认为“翼蔽”和“屏蔽”同义。“屏蔽”和“翼蔽”一样有“遮挡”义。例如:

(11)故曰:聋瞽之君,非无耳目也,盖左右前后者屏蔽之,不使视听尔。(元稹《献事表》)

(12)崔遵度清节纯德,泊于荣利,事太宗为右史十余年,每侍殿陛,侧身轩楹以自屏蔽,不欲当上顾盼。(《渑水燕谈录》卷二)

“翼”有“遮挡”义。例如:

(13)诞置之寒冰,鸟覆翼之。(《诗·大雅·生民》)

(14)丁乃以身翼翁而进。(《聊斋志异·梦狼》)

例(13)和(14)中的“翼”都可以带宾语,可见是作动词,而不是名词作状语。

一些研究者已经撰写了文章,从不同角度论证了“翼蔽”为同义复合词,“翼”并非名词作状语,此结论比较可靠,教材编写者对此不可不察。

四、淖

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二《田单列传》(节选):“淖齿既杀湣王于莒,因坚守,距燕军,数年不下。”课本对“淖”的注音为nào,对“淖齿”的解释为“战国时期楚人,仕齐为相,后来杀了湣王。”这里对“淖齿”的情况介绍非常精炼,但注音不够贴切。

“淖”的读音并非“nào”,而是“zhuō”。《汉语大词典》“淖”条在“zhuō”音后的释义为:“姓。战国楚有淖齿。见《韩非子·内储说上》。”这里的注音和释义都是非常准确的。

汉语中有一些字在做姓氏时,不同于其常见的读音,例如“盖”读“gě”、“过”读“guō”、“华”读“huà”、“区”读“ōu”、“朴”读“piáo”、“仇”读“qiú”、“任”读“rén”、“解”读“xiè”、“曾”读“zēng”、“查”读“zhā”等。“淖”做姓时,读音为“zhuō”,而不是更为常见的“nào”,也属于这种情况。

除《汉语大词典》外,《汉语大字典》和《辞海》等权威性辞书在“淖”表示姓时,均标为“zhuō”音,很能说明问题。

那么,如何尽量避免教材注释出现错误呢?我们提出如下两点建议:

(一)重视辞书,严把教材质量关

当今时代,我们的辞书业达到了一个高峰,《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辞海》《辞源》和《现代汉语词典》等辞书各有所长,给人们的研究和教学等方面带来了不少便捷。这些辞书往往吸收了前代辞书的优点,结论一般比较可靠。作为教材的编写者,在进行注释之前,一定要充分重视和借鉴这些辞书,尤其是对于多音字等比较容易出错的地方,更应当如此。教材中出现的一些错误,有的是由于没有充分重视辞书中的成果,有的则是与对辞书的成果取舍不当有关。

(二)及时更新,不断吸收新成果

高中语文教材应当在内容上具有典范性、在质量上具有可靠性、在体例上具有严谨性,而且应当与时俱进。因此,要在保证内容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对不完善之处进行调整,无论是在教材主题、内容的选择还是注释方面,最好及时吸取包括研究成果在内的新信息。教材编写者不但需要文言文的鉴赏能力,还要具备掌握文言文语言文字的能力。除此之外,教材的编撰者还应当关注教材研究的一些新成果,及时吸纳那些合理的建议、意见。目前在教材注释方面已经有了不少成果,但就我们所观察到的情况而言,不少版本的教材在研究成果的吸纳工作方面做得还不够,从而影响了教材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①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

②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崇文书局、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苏教版高一语文教案 篇4

1、听写词语(学生上黑板)。

2、检查背诵第2节(指名提问)。

二、导入新课

路,还没有开始便已经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便永远不再醒来。

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女学生就这样倒在了_的枪弹之下!鲁迅先生在黑暗中按捺不住心中的愤怒,毅然写了这篇悼念文章,以此来警醒中国人民牢记血债!

三、速读课文第二大部分,探讨分析

1、这一部分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布局的?

明确:先回忆与刘和珍的最初相识,再细述其遇难的经过。叙述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思路的。

2、速读课文,找出刘和珍的事迹,并分析总结刘和珍的品质。

学生读课文明确:

⑴生前爱看鲁迅文章;

⑵生活虽艰难,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

⑶成为学生自治会成员;

⑷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⑸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⑹不屈势力,反抗反动校长;

⑺“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

⑻中弹牺牲。

总之,刘和珍是一个进步青年学生。文章对刘和珍的描写不多,但可以看出她向往革命,渴求真理,追求进步;她有组织能力,有威信;她本性善良,为人祥和;她有很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她嫉恶如仇,勇于反抗;她热心,勇赴国难,不惧牺牲。

四、合作讨论

1、本文是一篇回忆性的写人的文章。鲁迅先生没有详写刘和珍的生平,也没有详写惨案的本身,人物形象却可亲、可敬,关键是作者写出了人物的个性。如何写出人物的个性,请讨论作者运用的手法。

⑴选取有意义的小事来表现人物性格。

⑵善于抓细节来抒发感慨。如反复强调刘和珍“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⑶运用人物的肖像描写。

⑷运用反衬手法。如用刘和珍的善良可爱反衬_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下劣。

⑸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思想深刻,感情强烈。

2、以第二部分为例,说明文中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如何综合运用?

这部分包括三个段落,记叙、抒情、议论,交错融贯又各有所重,感情起伏回荡、激昂而又深沉。第三段以刘和珍与我的师生关系的议论为发端,转入记叙。先生的感情也从第一大部分的愤激,转为舒缓。但是到第四段又由记叙进入议论、抒情,在记叙中连用“然而”、“但”等转折语,层层递进,感情再次迸发。在第五段开头用“但是”一转,由上段议论转到记叙刘和珍等遇难经过,结尾再用“但是……”一句揭穿刽子手们的狰狞面目。对中外杀人者的义愤已经到了无法遏制的地步。

五、写作素材积累

1、积累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2、课内经典:

⑴警示句: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对偶句: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⑵创新句: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

3、相关经典:

⑴鲁迅的经典散文──《战士和苍蝇》:

叔本华说过这样的话:要估定人的伟大,则精神上的大和体格上的大,那法则完全相反。后者距离愈远即愈小,前者却见得愈大。正因为近则愈小,而且愈看见缺点和创伤,所以他就和我们一样,不是神道,不是妖怪,不是异兽。他仍然是人,不过如此。但也惟其如此,所以他是伟大的人。

战士战死了的时候,苍蝇们所首先发见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嘬着,营营地叫着,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但是战士已经战死了,不再来挥去他们。于是乎苍蝇们即更其营营地叫,自以为倒是不朽的声音,因为它们的完全,远在战士之上。

的确的,谁也没有发见过苍蝇们的缺点和创伤。

然而,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

去罢,苍蝇们!虽然生着翅子,还能营营,总不会超过战士的。你们这些虫豸们!

⑵鲁迅诗一首: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六、布置作业

⒈片断练习:选用下面一个题目,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注意突出人物的个性:

⑴某老师走上讲台;⑵父亲严厉的目光看着我。

⒉背诵第4节。

苏教版2年级下册语文试卷答案 篇5

1、端 希 朋 从 竹

2、碧、峰、影、廊 鸦、鸥、杜、雁 永、勇、奇、棋子

赤、翅、丛、从 专心致志 天长日久

3、菠、萝 朗、腿 裙、衫 松、树

4、块 迷人 慢慢

根 小巧 飞快

5、(1)黄灿灿 红通通

(2)家家户户 高高兴兴

6、(1)表扬 (2)传扬 (3)感动 激动

(4)茂密的 蓝蓝的 黄黄的 尖尖的

二、按课文内容完成练习。(23分)

1、寒暑 云月 生龙

练功 六色 古今

2、

(1)中秋团圆 月饼 饺子 拜

(2)眨眼 弯弯 荷塘 荷叶

(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4)狐狸 威风 安培 专心

三、课外阅读(12分)

苏教版高一下语文试卷 篇6

lutuóshǔyúlǚyóuwúxiápíbèi

(骆驼)(属于)(旅游)(无暇)(疲惫)

dàodébǔzhuōshāohuǐnínggùjīngjì

(道德)(捕捉)(烧毁)(凝固)(经济)

二、我会在括号里选择恰当的字组词。

(艰)辛绸(缎)

(坚)定(坚艰)(段)落(段缎锻)

(艰)巨(锻)炼

(克)服(秧)苗

攻(克)(刻克)遭(殃)(秧殃央)

(刻)苦(央)求

三、我会选词填空。

盼望渴望希望期望愿望

1、你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希望)靠你们。

2、我们不应该辜负老师和父母的(期望)。

3、我的(愿望)是“和平之花”永远开放。

4、在等待与(盼望)中,春天终于来了。

5、我(渴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无论……都……只要……就……

即使……也……不是……而是……

1.飞机装上雷达,(即使)在漆黑的夜里,它(也)能安全飞行。

2.(无论)什么地方,(都)比不上我的家乡美。

3.放学回家后,我(不是)先出去玩,(而是)先做作业。

4.明天(只要)不下雨,春游(就)会照计划进行。

四、我会找出意思相近的几组对应地写在括号里。

拮据梦寐以求器重赠予困难疑惑不解

馈赠日思夜想看重闷闷不乐迷惑不解愁眉苦脸

(拮据)--(困难)(梦寐以求)--(日思夜想)

(器重)--(看重)(疑惑不解)--(迷惑不解)

(赠予)--(馈赠)(闷闷不乐)--(愁眉苦脸)

五、照样子,改写下面的句子。

例:难道我们中彩得到汽车是不道德的吗?(反问句改陈述句)

我们中彩得到汽车是道德的。

1.难道我不该指出你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吗?

改:我们应该指出你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2.面对急需帮助的人,我们怎能袖手旁观呢?

改:面对需要帮助的人,我们不能袖手旁观。

例:天空中挂着明月。(扩句)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1、广州市是故乡。

扩句:(的)广州市是(的)故乡。

例:(美丽的)广州市是(我的)故乡。

注意:标准是要扩两个地方,扩一处或两处,只要语句通顺,词语搭配合理都对。

2、礼花绽放。

扩句:(的)礼花(地)绽放。

例:(五彩缤纷的)礼花(绚烂地)绽放。

注意:标准是要扩两个地方,扩一处或两处,只要语句通顺,词语搭配合理都对。

例:每天早上去公园锻炼身体。(修改病句)

我每天早上去公园锻炼身体。

1、接到“三好学生”奖状,高兴极了。

改:我接到“三好学生”奖状,高兴极了。

改:接到“三好学生”奖状,我高兴极了。

错误原因:原句缺少“主语”,在句首或句中加上“我、他、她”或“人的名字”都可以。

2、树上结满了许许多多数不清的果子。

改:树上结满了数不清的果子。

改:树上结满了许许多多的果子。

错误原因:原句词语重复(语义重复),去掉“许许多多”或“数不清”都可以。

3、我把教室打扫得整整齐齐。

改:我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改:我把教室整理得整整齐齐。

错误原因:原句词语搭配不当,“打扫”不能搭配“整整齐齐”,需要重新搭配。

4、乌云和大雨一起从天空中倾泻下来。

改:大雨从天空中倾泻下来。

改:乌云从天边飘过来。

错误原因:原句主语、谓语搭配不当,“乌云”不能搭配“倾泻”,需要重新搭配。

5、中国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

改:中国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

改: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改: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中国。

错误原因:句中某些词语顺序颠倒,需要调整词语顺序。

六、我会填。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2、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3、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

4、精诚所致,金石为开。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6、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七、我会按课文内容填空。

1、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八、我会排列句子的顺序。

(4)它的嘴扁扁的,整个身子又宽又扁。

(6)身子的两边长着一对翅膀,翅膀也是尖尖的。脚趾之间有蹼相连。

(1)这对小瓷鹅多可爱呀!

(3)头扭到后面,弯得像座拱桥。

(2)你看右边的那一只,头和脖子的粗细差不多,几乎分不出来。

(5)从脖子下面起,越到身子后面越肥大,到最后突出的尖尖的部位,那就是它的尾巴。

九、开心阅读。

购买上帝的男孩

一个小男孩捏着1美元硬币,沿着街边的商店一家一家地(询问盘问):“请问您这儿有上帝卖吗?”店主要么说没有,要么嫌他在捣乱,(不由自主不由分说)就把他撵出了店门。

天快黑了,第二十九家商店的店主热情地接待了男孩。老板是六十多岁的老头,满头银发,慈眉善目。他笑眯眯地问男孩:“告诉我,孩子,你买上帝干吗?”男孩流着泪告诉老头,他叫邦迪,父母很早就去世了,他是被叔叔帕特鲁普抚养大的。叔叔是个建筑工人,前不久从脚手架上摔了下来,至今昏迷不醒。医生说,只有上帝才能救他。邦迪想,上帝一定是种非常奇妙的东西,把上帝买回来,让叔叔吃了,伤就会好。

老头眼圈也湿润了,问:“你有多少钱?”“1美元。”“孩子,眼下上帝的价格正好是1美元。”老头接过硬币,从货架上拿了瓶“上帝之吻”牌饮料说:“拿去吧,孩子,你叔叔喝了这瓶‘上帝’,就没事了。”

邦迪喜出望外,将饮料抱在怀里,兴冲冲地回到了医院。一进病房,他就开心地叫嚷道:“叔叔,我把上帝买回来了,你很快就会好起来!”

几天后,一个由世界上顶尖医学专家组成的医疗小组来到医院,对帕特鲁普进行会诊。他们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医疗技术,终于治好了帕特鲁普的伤。

帕特鲁普出院时,看到医疗费账单上的那个天文数字,差点吓昏过去。可院方告诉他,有个老头帮他把钱付清了。那老头是个亿万富翁,从一家跨国公司董事长的位置上退下来后,隐居在本市,开了家杂货店打发时光。那个医疗小组就是老头花重金聘来的。

帕特鲁普激动不已,他立即和邦迪去感谢老人。可老头已经把杂货店卖掉,出国旅游去了。

后来,帕特鲁普接到一封信,是那老头写来的,信中说:“年轻人,您能有邦迪这个侄儿,实在是太___________①。为了救您,他拿1美元到处购买上帝……感谢上帝,是他_________②了您的生命。但您一定要永远记住,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

1.划去文中括号内用得不正确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我知道文中的“天文数字”是说昂贵的医疗费用。

3.在文中横线上依次填入的恰当词语是①幸运、好运、走运、庆幸、幸福②挽救、拯救

4.请在第3自然段横线上补写老头说的话。

老头说:“拿去吧,孩子,你叔叔喝了这瓶‘上帝’,就没事了。”

5.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可以看出拿钱购买上帝的男孩邦迪是一个富有爱心或坚强执着、懂得感恩或知恩图报的孩子。

6.读了这篇文章,我有很多感想,我要把它写下来。

注意:读了文章的感想可以从小男孩富有爱心或坚强执着、懂得感恩或知恩图报;叔叔很善良,富有爱心,收养了小男孩;老头很善良,富有爱心,乐于助人这三个角度来写。无论从哪个角度写自己的感想都可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开心习作。

学习完第四单元课文后,你认识了“小夜莺”和雨来。通过课外阅读,你接触了更多的小英雄。本次习作,就请你大显身手,介绍一位你喜爱的小英雄。

习作要求:

1、题目自拟;

2、按照一定的顺序,把小英雄的事迹有条理地介绍清楚。最好能写点你自己的感受;

苏教版高一下语文试卷 篇7

摘 要:“文包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新的课文类型,即将古诗根据诗的创作背景或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成一个个故事,将“诗”包含在“文”中。它既不同于一般课文,也不同于古诗,最显著的特征是:文中有诗,“诗”是“文”的故事中心和思想升华,“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文包诗”的出现似乎是一次课程上的创新,但这样的创新实际也伴随许多问题,笔者从“文包诗”的编写意图与编写情况,“文”与“诗”的辨析等方面分析“文”为何不能包“诗”,指出“文”不能包“诗”的实质,从而明确“文包诗”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多元理论 文包诗 古诗教学

古诗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随着小学语文课程的改革,古诗教学改革的呼声也日益升高。于是在现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了“文包诗”课文类型,希望对古诗教学进行形式上的创新。

一、何为“文包诗”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副主编朱家珑先生在《2008年度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修订会议发言提纲》中指出:“‘便教利学是教材编写的重要价值取向。这也是我们这套教材最突出的优点,即:一方面便利老师的教学,同时又有助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从‘便教利学的思想出发,我们还自主编写了‘文包诗的古诗故事,把诗词的写作背景、诗境赏析融在一篇文章中,促进他们对古诗的理解……”[1]“文包诗”是朱家珑先生的“便教利学”的理论下出现的一种新的古代诗歌的教与学的形式。

据笔者统计,“文包诗”在苏教版教材中一共有八篇,分布在一至五年级的八册小学语文教材中。这八篇“文包诗”,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将诗嵌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情景中,通过对话引出古诗,此类仅一篇即二年级上册《英英学古诗》;另一种就是将诗嵌入与诗意有关的生活情景中,共七篇,即根据那些千古名诗的创作背景或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成一个个故事,将“诗”包含在“文”中。其中《李广射虎》一篇是诗歌在前,生活史在后,其余六篇都是生活史在前,诗歌在后。“文包诗”既不同于一般课文,也不同于古诗,最显著的特征是:文中有诗,“诗”是“文”的故事中心和思想升华,“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

二、“文”“诗”之辨

﹙一﹚文包诗之“文”和“诗”的知识性质

语文知识是儿童语文素养赖以成长的根本。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要想达成预期目标,务必要解决好的一个问题在于:教材究竟要提供怎样的知识,才对孩子们的成长是有益的。在这个意义上,厘清语文知识的性质是教材编写及课程实施的重要前提与基础工作。正如教师上课之前有必要弄明白自己所要教的是什么,教材编写也同样需要在选文确定之前就清楚所选之文的知识性质。在这方面,适时借鉴当代知识论的有关分类框架是必要的。

着眼知识的价值,查斯顿将知识分为非必要知识、消遣性知识、实用性知识、理智性知识、心灵性知识五类。其中实用性知识侧重于知识的“有用性”,心灵性知识侧重于心灵的启发和引导。落实到小学语文的知识性质上,语言、读法、写法、学法等方面的知识属于实用性知识,人生感悟、价值导向、人文修养等方面的知识属于心灵性知识。有鉴于此,“文包诗”之“文”显然属于实用性知识,而“文包诗”之“诗”却落在心灵性知识范畴,两者在知识价值上差别显著。具体而言:

1.包诗之“文”:指向语言应用

“文包诗”之“文”大多是交代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或者说是作者生活史,其中有一篇是日常生活情境,意图是从亲子对话中引出这首诗。用来交代历史背景的,类似于诗人的生活史,基本属于历史文献,是对有关历史文献故事化的一种结果,但从本质上看,它仍属于历史文献类。

2.文之包“诗”:指向心灵感悟

“文包诗”之“诗”都是属于流传千古的文学经典,它不仅集中体现了古人无穷的智慧和深沉的情感,也是现代人了解古代人心灵世界的一个重要载体。这些诗都是由简短的文字组成的,集文学之大美于一身,语言凝练,情感真挚,意境悠远,充满音乐美和画面感。

这种知识价值上的显著差别,注定了两者在课程实施内容及方式上的疏离与割裂。对于包诗之文,在内容上主要集中在语音、字形、词义、句法、修辞、写法等基础知识方面,解决这类知识的掌握与应用问题,是确保课程与教学有效性的基础性工作,为此需要教师经常性地开展行为训练,其学习过程是可控的,其学习效果也是摸得着、看得见、易测量的。相对而言,所包之诗在内容上大多集中在结构、意象、情境、感情、价值等更为贴近心灵成长的方面,在方式上显然离不开体验、赏析、品味、感悟等更为高级的心智活动,其学习过程是内隐的,其学习效果远非立竿见影、一蹴而就,只有日积月累,点点滴滴,才能润泽心田,人文化成。

由此看来,“文包诗”之“文”与“诗”看似“一家亲”,其实却近乎“强扭的瓜”。如果语文教材不加甄别地将两者生拉硬拽、搭台唱戏,那么往往会导致老师“眉毛胡子一把抓”,把好端端的一堂课上得不伦不类,上成“一锅粥”。

(二)文包诗之“文”和“诗”的课程属性

王荣生先生将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分为四种类型,即“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定篇”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之文,本身就是语文课程的学习对象,教学目的在于传承文化,学习经典的丰厚蕴含,掌握选文本身,这类课文需要全面、深入的学习;“例文”是集合同一类型选文,使之成为呈现某一知识点的示例,可用来学习字词句篇等语言知识;“样本”是学习怎么读和怎么写的策略性知识,可用来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用件”是一些用以提供信息、呈现知识、引发议题的介绍资料,用来使学生获知所讲的事物。[2]根据上述概念,笔者将“文包诗”之“诗”和“文”分属两种不同的课程属性。

1.文包诗之“诗”属于“定篇”类选文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文包诗”之诗属于经典范畴,是“定篇”。“定篇”是语文课程规定的内容要素之一,指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篇目,也是语文课程肩负的培育文学、文化素养的确切所指。[3]“定篇”的选文质量要求是经典,是世界和民族文化、文学的经典作品。何以判断选文的经典性?一看作品的独创性,空前绝后,不可复制;二看作品的价值性,能够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三看作品的典范性,能在思想内涵、表现手法、审美价值等各个方面都具有示范作用和启发意义。因此,“文包诗”之“诗”即属于“定篇”类选文。

2.文包诗之“文”属于“用件”类选文

从教材编写的专业课程知识这个角度,“用件”类选文有三种:语文知识文、语文文献文、语文议题文。“用件”的教学要求是适用,要提供足够有用的材料。“用件”类选文的学习重点不在于学文,而在于用文章里的东西,或者是借用文章里的某些观点去开展一些和语文相关的学习活动。这种用件具有文本的易替换性。具有易替换性是“用件”类选文的特点,其目的主要是提供信息、介绍资料、引起议论等,“文包诗”之“文”正属于此类选文。

三、“文”能否包“诗”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文包诗”之“文”与“诗”在知识性质和课程属性上都是不同的。那么,“文”能否包“诗”呢?下面从文艺批评的视角和课程理论的视角更进一步地论述二者的差异。

(一)文艺批评的视角:“诗”“文”分属两家

1.文体上,分属两类文体

在中国古代,一般将文学作品分为诗、词、曲、赋等不同类型,在现代,文学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根据此类划分可以看出,“诗”和“文”实际上是有区别的,并不能相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所编写的每一篇“文包诗”读起来似乎都朗朗上口。但跳出文本,具体研读“文”和“诗”,却又显得别扭。从文体上讲,“文”与“诗”截然不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数“文包诗”属于散文类型,写作风格完全是现代的,而“诗”则属于古代相对固定的文体。这样古今结合,作为故事讲没有问题,但作为教材体文本,就造成了现代散文和古典诗歌两种思维的碰撞:现代散文讲究形散神聚,既要整体把握也要局部关注,而古典诗歌需要感受其结构、韵律,了解其传达的意向和思维等。

2.阅读原理上,所涉思维不同

“文包诗”中的“诗”和“文”两者涉及的思维方式,一个是工具思维,一个是审美思维。学“文”的时候,运用的是工具思维,简单获知文中的知识要素即可,包括了解文中涉及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等细节,或者有关领域的、用以说明事物的专门术语。但学“诗”的时候,运用的思维方式显然与此不同。因为诗是需要直观感受的,诗是需要想象的,诗的情绪是可以传递的。

(二)课程理论的视角:“文”与“诗”各有其用

1.“诗”:要求全面的教学

文包诗的“诗”既属于“定篇”,就要求面面俱到的教学。要求学生背诵全文,内容、形式、手法、语言知识等各个层面都需要详细、深入地讲解和学习。定篇一旦给出,就要求我们围绕定篇去记诵定篇本身,围绕定篇去学它的独特之处、细微之处、潜藏之处,总之要学它不同寻常之处。其实就是在学定篇所意味着的,隐藏着的,而不是做“死于言下”的学习。

2.“文”:要求关注知识的工具性

文包诗的“文”既属于“用件”,这就要求教师关注其知识内容的工具性。重点不在于教学这篇选文的知识,而在于用文章里涉及到的选文知识去从事一些和语文相关的学习活动,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课文活动能力。

四、“文”不能包“诗”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文包诗”之“文”并不能包“诗”。同时,诗歌乃古代文学的精华,不需要包裹,不需要笼子,更不需要蹩脚的盒子,“文包诗”的实质则是一种“狗尾续貂”的教材编写现象。具体分析,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文包诗”类课文也存在不足:

(一)对史实和诗意的解读存在偏差

在解读文本时,“文”的文化品位不高,且对诗人生活史的解读也时有偏差。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但愿人长久》这篇文章,课文开头写道:“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苏轼。有一年,他被朝廷派往密州去做官。”课文用“古时候”一笔带过苏轼出生的实际朝代确实有失偏颇。“古时候”是一个很含糊的说法,鉴于苏轼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在文学上的贡献,课文可以直接说明“北宋有个大文学家叫苏轼”,这样,既简单明了又严谨规范。另外,课文中对于原文的解释也不够准确,例如,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解释是: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所谓“人长久”并不是指感情常留人们心间,而是指苏轼希望自己及思念的人都能健康长寿,这样纵隔万里,也能通过明月互传思念之情。

(二)低俗的改写破坏了诗歌的意境

“文包诗”的课文大多都是构建一个具体场景,然后再把对古诗的翻译穿插在文中,对于这样直白的白话文翻译,距离古典诗词要传达的意境相去甚远。如《少年王勃》一课,课文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描写是这样的: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4]可以说,编者还是有心地构建了这一幅场景,但是这样直白的翻译很难让学生领悟诗词之美。古诗词之美,美就美在浓缩精练、意境深邃。太急于告诉学生诗歌的意思而不体味诗歌本来的意境,违背了中国古典诗歌所传达的内涵和古典诗歌的精神。又如《英英学古诗》这篇文章,课文用简短的对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诗人、朝代都包含其中,其中对这首诗的解读是这样的:秋天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地上就像铺了一层白霜。远离家乡的人望着那天上的月亮,不由得思念起故乡来。[5]这样看来,这篇课文完成的任务就是让学生知道诗歌的意思、诗人、朝代,这样粗糙的改造破坏了诗歌本来的意境,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真的是这简简单单的几句白话文能够传达的吗?古典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它短小精干,内涵丰富,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一字一句都包括了深刻的思想感情和独特的意境。

(三)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文包诗”的课文类型,最终指向应该是古典诗词的品读与背诵。它的核心应该是“诗”。但是编者在编写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本末倒置,喧宾夺主。比如,《但愿人长久》一篇,课文要求背诵第四到第六自然段,这三个自然段是对《中秋》一词的部分翻译,而《中秋》一词,课文只要求背诵最后几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看来,编者认为翻译的白话文更有背诵的价值,相反,流传千古的古典诗词却没有全文背诵的需要。这样不分主次让学生背大段大段的白话文既浪费时间也没有实际的价值,倒不如让学生把《中秋》一词全文背下来,如此精美的韵文,学生背起来也朗朗上口,既能激起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而且还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和语文知识的积累。

此外,从教学功能上看,“文包诗”其实并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儿童身心发展阶段及其心理特点,并没有考虑到学段的要求,二、三、四、五年级用的基本都是同一个写作模式,那就是“生活史+诗歌”,从选文看,写作模式化,在知识上也没有根本的教学梯度上的不同。由上述论述可见,“文包诗”之“文”并不能包“诗”。

(基金项目:海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规划项目“文学教育视野下的语文知识研究”,批准号:[HNSK(JD)12-13]。)

注释:

[1]朱家珑:《2008年度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修订会议发言提纲》。

[2]王荣生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15-368页。

[3]王荣生著:《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0页。

[4]《语文》,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第47页。

[5]《语文》,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9-30页。

上一篇:伊索寓言里的故事有哪些下一篇:面包工厂生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