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雾凇第一课时教案

2024-05-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雾凇第一课时教案(精选11篇)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雾凇第一课时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浦贝中心小学

徐晓东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4个生字,其中绿色通道内的五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吉林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感受雾凇形象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知道,吉林雾凇同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并称为我国的四大自然景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吉林雾凇的美景。

2、板书并齐读课题。让生书空“凇”。

3、观看雾凇景观的幻灯片。

(1)你看了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真实感受。)

(2)你有什么问题要问?(雾凇是什么样子的?雾凇是怎样形成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学效果。(1)检查生字词。

大地冰封

十里长堤

俗称

凝结

摄氏 零下

淹没

模糊

雾凇

缀满

镀上

缭绕

琼枝玉树

A让学生先自由读,再指名读、集体读。B你觉得这些字哪个比较难写。C有重点的描写习字帖。D适当评价。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适当评价。

3、再读课文,要求快速默读,用一两句话说课文写了什么?

二、精读第一自然段,感受雾凇的奇特美丽。

1、过渡: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气而美丽的风景。

2、媒体演示,让学生进行观察,说说你观察到了什么?

3、如此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

4、出示第二句话(自读、指名读)

5、感受雾凇的特点:课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雾凇的特点?

6、讨论交流:洁白晶莹、银光闪烁

(板书)

7、齐读这两个词。

8、过渡: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师板书:奇观)

9、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雾凇的美丽,奇特,读出我们的自豪心情。(配乐)

[通过教师富有情感的语言,通过音乐、图片等生动的各种媒体,营造学生读的情景,从而诱发学生读的热情,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更好的感悟语言,引起感情的共鸣。达到“语语悟其情”的目的。]

10、尝试背诵。

(1)看着画面,边填空边说。

三九严寒,()。松花江畔的()上,()的霜花()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这就是()的吉林雾凇()。(2)看图试背。

[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要求学生从读到背,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四、精读第三自然段,体会观赏雾凇的感受。

1、感受雾凇的美景:出示收集的雾凇资料照片。

2、说话训练:吉林雾凇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

[这既是一次语言文字的训练,又是一次情感体验的活动。学生将图与文字有机结合,在不由自主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使学生受到了情感的体验。]

3、这么多的姿态,用什么词形容最好?(千姿百态)说千姿百态的意思。

4、谈感受:同学们,此时此刻,如果你站在松花江畔,观赏着这美丽的雾凇奇观,你会如何赞美?

[帮助学生在想象中熏陶,能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5、那么,松花江畔的人们又是怎样赞美的呢?理解“情不自禁”。

6、交流后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①

想象诗句所描写的画面。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延伸文本,引导学生想象,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也使文本得到延续,实现了文本的另一种超越。] ②

此时此刻,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都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样美丽。人们看到这美丽奇特的景观,怎能不由衷地发出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7、指导朗读,再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8、尝试背诵。

(多种形式的读,达到了以读增智,以读悟情,以读悟思,以读代讲的效果。通过学生的全员参与,全面参与,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到知识,学到方法。)

五、拓展训练。

1、其实,像雾凇这样的美景,在我们生活中也有,你见过吗?

2、读一读,并选用其中词语说一段话,描绘一处雾景或雪景。笼罩 凝结 模糊 弥漫 洁白晶莹 蒸腾 缀满 缭绕 淹没 琼枝玉树 让学生写一写,再交流。

[此项练习把写不失时机地挤进课堂,避免了“君子动口不动手”。让学生整合所学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向深度延伸。学生调动了生活经验、语文积累,动手、动脑由课内到课外,丰富了积累,提高了能力,培养了热爱大自然的感情,真正实现了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 板书设计: 雾 凇

洁 白 晶 莹

雾 凇

银 光 闪 烁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雾凇第一课时教案 篇2

“e课堂”核心的作用在于转变教学方式, 不仅拓展课堂的广度和课堂的参与度, 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 更重要的是拓展课堂的深度。2012年的基础教育地平线报告中提到“富有挑战性的主动学习将成为课堂教学新的重点”、“教育范式正包括在线学习、混合学习和写作学习的模式转型”等一系列未来教育的趋势。在近期 (12个月) 移动设备及其应用程序、平板电脑是新技术。然而电子书包、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这些都是属于硬件技术工具, 他们可以把学习和思考的空间还给学生, 真正让学生对知识达到深度理解, 同时, 能力得到发展。信息提供并不是硬件学具进入课堂的最核心价值, 转变学生课堂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才是核心追求。

基于以上研究背景, 笔者所在学校也开展了“e学习”的探索实验研究, “e学习”创设了人手一台Ipad的“一对一”的e课堂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下探索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探索试验, 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笔者结合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食物的消化》为例作详细的论述。

《食物的消化》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 (上) 第四单元《吃的学问》中的第三课。在前面单元中学生了解了食物中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科学合理地搭配食物的基础上, 本课将引导学生认识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 初步了解消化过程,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重视对消化器官的保护, 同时, 为后继的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笔者将这节课的内容放在了e课堂环境中进行设计, 学生利用Ipad平板电脑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自主构建科学概念,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资源包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可大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一、利用good notes软件, 了解学生的先验知识

课上由一首《饮食健康歌》引入到关于饮食的内容上来, 然后根据科学研究提出问题并作出猜测, 启发学生思考并猜测:我们每天吃进去的食物去了哪里?在我们的身体里面是怎样旅行的?会经过人体的哪些地方?经过这些地方的时候食物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这个环节目的在于检验学生的先验知识, 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流程。学生思考以后利用good notes软件 , 在空白的 人体图上 边思考边 画出自己 的想法。good notes软件里面可以导入教师预先准备的人体空白图, 然后可以选择各种画笔和各种颜色进行画图, 如果画错了还可以选择橡皮擦进行擦除。画完以后, 利用无线网络、苹果电脑、Air service软件搭建的无线投影平台, 让学生把自己画的食物的旅行图投影到大屏幕上, 让学生汇报自己的食物旅行图。在这个环节学生可以自由分享自己的想法, 教师鼓励学生的同时暂不去做知识层面上的评价, 避免教师直接讲解的枯燥, 而是在后面留给学生自学纠正的机会, 由于知识不是教师直接告诉他们的, 而是他们自己通过自学方式主动获得建构的, 这样做学生才能对所学知识有更深的印象 (如图1) 。

二、巧用学习资源包, 自主学习构建科学概念

1.利用学习资料包进行自主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观认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习知识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概念的过程, 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导者和组织引导者, 因此, 课堂的教学结构应该是“教师为主导地位, 学生为主体地位”。在第一个模块中教师了解了学生掌握的先前知识经验后, 也就是让学生汇报完自己认为的食物旅行图以后, 教师随机抛出问题:哪一张旅行图才是正确的呢? 这时候就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 吸引学生继续往下学, 此时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让学生意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除了问老师还有很多, 尤其是可以靠自己上网查找资料、阅读文献资料、做科学实验等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资料包 (放在360云盘中) , 里面含有一段高清版食物在人体旅行中的视频, 让学生自主点击观看学习, 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暂停、播放、回看等操作来自定步调, 自己去学习关于食物在人体中消化过程的相关知识。

2.反思中主动构建知识概念

学习完视频以后, 学生再返回good notes继续修改自己的人体图, 这个过程学生经历了自学——反思——纠错的过程, 也是一个反思的过程, 其实就是完成了知识的自主建构。学生脑海里原有的知识结构大厦通过与外界的交流学习发生改变, 学生修改人体图的过程就是在不断的重构修改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科学知识的获取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讲解、学生被动接受, 而是学生利用Ipad和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包自主学习、自主建构, 不断完善重构修改脑海里原有的知识概念,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自学完毕, 修改完自己先前画的食物消化过程图, 教师继续组织学生利用无线投影汇报, 并且这个时候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 再完整清晰地梳理总结一下刚才学生自学所得的知识。

三、妙用小游戏进行知识的巩固

传统环境下巩固新知的环节往往都是以纸上作业的方式或者口头检测的方式来进行的, 这种方式一来比较枯燥、学生兴趣不高, 二来也不是所有学生都能被教师点到。然而在e课堂环境下, 笔者用PPT设计制作了一个类似于选择题的“互动小游戏”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如果学生选择正确的答案就会给学生奖励性的反馈, 如果选择错误也会给学生一个反馈。学生自己利用WPS软件自由玩游戏, 游戏会及时给学生做出恰当的反馈和评价, 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可以及时检测自己是否都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而且游戏的形式用来巩固知识比传统环境下用作业的形式更为有趣生动, 学生更喜欢这样的形式, 他们可以边玩边学。

四、丰富的拓展材料, 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 求

教育的本质应回归到“以人为本”, 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每个学生都应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 也是为了能够让学生转变传统课堂上线性的知识传递过程到自己能自定学习步调去学习, 笔者安排了一个拓展阅读的小环节, 准备了4-5篇关于肝脏、胃、小肠等消化器官的阅读小材料, 材料是PDF格式的, 里面还有大量的丰富可读性的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 教师组织学生自由选择2-3篇在good notes中打开并阅读, 边读可以边用各种笔进行圈点勾画, 读完以后再在小组中进行讨论交流分享自己通过阅读学习到的消化器官的相关知识。在课堂中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 (默读、朗读等) , 然后边阅读边用笔圈点勾画, 最后小组之间进行分享交流。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 我有一个苹果, 我们彼此交换, 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 我有一种思想, 我们彼此交换, 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由于每个学生阅读的文章内容都有所不同, 所以, 学生互相交流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也能够获得新的知识。最后教师点选几个学生进行反馈, 因为最后的拓展材料并不是课标规定必须掌握的内容, 但是, 所选择的内容是和本节课内容有关的、拓展开来的, 笔者想要让学生通过自学交流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迁移。

正是由于前面读了很多关于消化器官的资料, 最后笔者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消化器官的重要性和保护消化器官的方法, 学生们都积极举手发言, 学生所说大部分都是刚刚从拓展小阅读里面学到的知识, 正是因为有了前面的大输入, 所以, 在后面需要输出的时候学生就有话可说了。笔者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其实是为了能够促进学生对所自学的内容进行内化。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所学的科学小知识, 这也能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五、总结

本节课是笔者在“e课堂”环境下进行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深度融合实践层面上的尝试和探索。当然, 反思整节课还有可改进的地方, 比如:课堂上还可以融入一些教学平台进行后台数据的搜集, 这样就能让教师第一时间通过数据分析课堂的教学情况, 从而更为科学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 笔者认为要想进一步地推动“e学习”的研究, 还需要有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的课堂模式, 除了一线教师可以做实践层面上的探索之外, 还需要高校研究专家给予理论层面的深入指导, 教育局等有关教育部门给予各个层面的支持, 要以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思维角度来确定实验学校、实验教师、实验班级, 进行小规模长期深入的跟踪研究。只有通过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结合, 我们的教育理论研究才能真正地指导实践的开展, 才可能真正地去变革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方式。

摘要:《2012年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培养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本文是在e学习的环境下探索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深度融合, 结合苏教版四年级上册《食物的消化》这课进行实践层面的探索, 旨在培养小学科学“e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e课堂,自主学习,小学科学

参考文献

[1]徐靖程.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是教育变革的核心内容——专访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 (11) :26.

[2]陈新健.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信息化中的作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 (11) :59-60.

[3]刑丽.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有效整合.[DB/OL].http://kg.ftedu.gov.cn/show.aspx?id=8585&cid=47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雾凇第一课时教案 篇3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从读书实践中来。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编者精选的文质兼美的佳作,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方能领悟到文章的真谛,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教学行为努力做到:

其一,务本。首先是务学生这个“本”,整个教学设计始终是把学生放在首位,关注学生的实际,着眼学生的发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其次是务文本这个“本”,整个教学设计紧扣文本,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探究文本的意,体悟文本的情愫,感受文本的美妙,让学生在反复触摸文本语言的过程中,获得言语智慧的滋养,享受学习语文所带来的愉悦。

其二,和谐。整个设计是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的手段,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与文本进行充分而又真切的对话,让学生在和谐互动的对话情境当中,对文本的语言、情感和结构产生认同和赞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课文、看图片、讨论交流感受雾凇的美以及形成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重点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老师想让大家先看几个词:

屏显“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1.我们来读一读,边读边想:这几个词使你想到哪些画面?

2.学生描述。

3.知道这几个词的来历吗?教师陈述:这是总书记在1990年到吉林视察,观赏了美丽的雾凇奇观后,为此景所题的词。

4.树挂就是„„(引导说出课题)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将继续随作者一道,去吉林,去细细品味、感受雾凇那独特的韵致。

二、精读感悟

(一)奇观

1.课前老师还搜集了一些图片,作为礼物,送给大家。同学们想不想看?(想!)老师只有一个要求:大家边看边想,这些图片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或句子?

2.播放图片(配乐)师解说:三九严寒,北国大地万木萧条,可当你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见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松树和柳树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银菊,排排雪浪,十分壮观。

3.看了这些图片,你想说什么?

4.大家说的真好,积累的词汇真多。是啊,雾凇真美啊!真乃一大(奇观)!(板书:奇观)

“奇观”的“观”就是“景象、样子”,那“奇观”是指什么样的景象呢?(少见的、罕见的、希奇的等)

5.那吉林雾凇究竟“奇”在哪?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画出有关的词语。

(1)多

a、“十里长堤”(大约5000米,都是雾凇,真多啊)还有哪个词可看出雾凇多?

B、“缀满” 它可以换成“挂满”或者“盛开”吗?读一读,比一比,说一说。

C、指名读,读出雾凇的多。(评:这么多的雾凇,真是壮观!)

d、小结:雾凇的奇奇在它的多,再读读,你还会有新的发现。(板书:奇)

(2)美

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雾凇的美了?“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等。(相机板书:美)

这么美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谁来试试?(指名读)

(3)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来到了松花江畔,看到了这美丽的雾凇。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段,共同来感受它的多和美,好吗?齐读。

(4)小结:雾凇真是一幅美丽而奇妙的画卷啊,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

(二)形成

1.看到这么美的雾凇,你也许会问:“为什么我们这里没有?只有吉林的雾凇闻名全国呢?”想知道答案,请大家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

出示思考题:

(1)雾凇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2.生自由读书,教师巡视。

3.读后同桌俩人讨论交流这两个问题。

4.交流汇报:

(1)谁来说说,课文的哪句话是写雾凇形成的原因?

(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2)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需要那些条件?

(板书:水汽、遇冷、凝结)

什么叫过于饱和的水汽?(水汽就是雾气,过于饱和就是雾气特别充足,特别多。)

(3)吉林处于我国东北,气温十分寒冷,所以“遇冷”这一条件很容易满足。那它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出示“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读好这一句,注意断句。

(4)这些过于饱和的水汽是怎样遇冷凝结而成的呢?哪些句子是描写遇冷凝结这一过程的?(指名读)

(5)雾凇的形成过程深深地吸引了我,我也想读一读,好吗?听老师读。(师范读)

(6)听完了,有什么感觉?(真神奇、真奇妙!)当然这一过程是很慢的,你从文中哪些词可以感觉出来?(慢慢地、逐渐等)出示:“每当夜幕降临„„镀上了白银。”

(7)你能把这种缓慢过程读出来吗?先自己试一试,指名读。

引读:慢慢地,松针、柳枝都变了,最初„„逐渐„„最后„„

随着这雾凇的慢慢形成,这景观也越来越美,你的心情是不是也越来越兴奋和欣喜?我们在读这句话时应该读出语气的变化,先是轻轻的,缓缓的,后来就变成欣喜的语气了,谁再来试一试?(指名读)出示:“最初是银线,逐渐变成了银条,最后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8)下面我们不看书,看着屏幕上的提示,能不能把雾凇的形成过程说出来。(先自由练,然后齐读)

屏幕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这雾气便(),(),笼罩着()。树木()。渐渐地,(),()。这蒸腾的雾气(),(),()。最初(),逐渐(),最后()。

(三)赞叹

1.过渡:经过一夜的工夫,美丽的雾凇奇观终于形成了,想不想亲眼去看一看?(再次播放图片)

2.此时此刻,你又想说什么?你想怎样去赞叹它?

3.漫步在松花江边的人是怎么赞叹它的呢?

出示: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4.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看着后面的感叹号,读出感叹的语气。(再指名读)

评:你读得真好,老师感受到你欣喜惊讶的感情了。

5.讲解这句诗的来源(唐代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虽然是一首描写雪景的诗,却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真可谓是妙手回春、神来之笔!用在这里也是恰如其分。)

6.小结:同学们,吉林雾凇不但多而且美,连形成过程也如此奇妙独特,难怪被称为闻名全国的一大奇观,见过的人无不这样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三、拓展延伸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雾凇第一课时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动:健康操 唱:《钻山洞》

听:《大家来做广播操》 教学目的:

1.用活泼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尝试歌词创作并从创造性音乐活动中得到愉快的体验。

2.通过欣赏童声齐唱《大家来做广播操》,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及节奏特点,理解并记牢歌曲的主题“锻炼身体,长大保卫祖国”。

3.通过律动“健康操”,感受现代流行音乐的魅力,增强动作的协调能力和音乐表现力。教学分析:

活泼欢快的《健康操》、节奏感鲜明的《大家来做广播操》均是学生熟悉和喜爱的乐曲,用这样的乐曲作为律动以及其他音乐活动的载体,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 性。歌曲《钻山洞》动感十足,表演性强,具有较大的再创造空间,是让学生展示个性的好题材。该歌曲的第三乐句含有一个附点四分音符、一个附点八分音符,加之旋律具有下属调特性,因此学生学唱时在节奏、音准方面可能会出现偏差,教师应注意把握好教学中的实际情况。教学重点:

了解进行曲的风格特点及其使用场合,学习创编歌词。教具准备与教学资源开发:

1.各组动物头饰:“小花猫”、“小花狗”、“小猴子”、“小鸭子”、“小白兔”各若干。2.“小花猫”、“小花狗”、“小猴子”、“小鸭子”、“小白兔”队旗若干。3.“表演团体奖”奖杯、“奥运赛场”通行小旗、奖杯若干。4.《健康操》律动编排。教学过程:

1.有序组织,入情入境。

师:在今天的音乐课上,每位同学都要以一个特殊的角色出现。看看老师在你们的座位底下放了什么(注:头饰)?请大家把头饰戴起来,让老师看看你现在是什么小动物了!(学生戴头饰。)

师:现在你们是小白兔队,你们是小猴子队了„„你们看看我是谁呢(教师戴上狮子头饰)? 生:(回答)

师:动物王国的伙伴们,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一场特殊的音乐奥运会!我希望大家努力拼搏,比一比,看谁拿到的金牌最多,看哪个队能得到国王赐予的“团体表演奖”!我们的音乐奥运会现在开始啦!

(播放《健康操》音乐,并带领学生动起来。)

(教师点评,评出“表演团体奖”,并为获奖小队颁奖。)2.快乐游戏,有滋有味。

师:在刚才一轮的比赛中大家都很认真,希望拿到奖杯的小队继续努力,没有拿到的小队要继续加油。我为你们鼓劲,你们也一定能行的。大家知道吗,去奥运赛场啊,除了要能跳漂亮的舞蹈,还要钻过一个音乐山洞。这个山洞很特别哦,只有你的歌唱得好才能得到去奥运赛场的通行小旗呢(展示漂亮的“奥运赛场”通行小旗)。你们想不想得到呢? 生:(回答)

师:听听要我们唱什么歌(播放范唱《钻山洞》,学生听赏)? 师:你们听清楚了吗?这首歌曲我已经学会了,想不想听我唱一唱?

(教师范唱,边唱边表演。)

师:要想拿到通行小旗,我们就一起努力学好这首歌,好好加油!请大家跟着我读一读歌词。(学生跟着教师按节奏朗读歌词。)

师:朗读得不错,那让我们试着唱一唱吧!

(学生尝试跟着老师学唱歌曲,可以模唱二至三遍。)师:我们刚才唱的歌词中是谁准备钻山洞呢? 生:小白兔。

师:对啊,小白兔的通行证就用这首歌。那我们小猴子队、小花狗队、小花猫队呢?(学生回答。教师通过这个问题提示学生进行歌词创作。)

师:请各小队试着唱唱自己的歌曲,并加上你们认为最漂亮的动作吧!(学生进行简单的歌词创作。)

师:现在我们请各小队来展示一下,看看你们是不是都能拿到通行证。(各小队演唱改编后的歌曲,并按要求配上表演动作。)师:请相互评一评,看看哪个小队做得好。(学生互评。)

师:看来我们的小队员们都通过考验了。看,这些通行小旗就是你们的了,小队长来领,其余队员排好队迎接!

(各小队领旗,并排好队。)

3.音乐欣赏:童声齐唱《大家来做广播操》

师:现在我们来活动活动,做做操,锻炼一下身体。播放儿童广播体操《初升的太阳》VCD,请学生跟着电视画面标准、到位地做一遍操,教师可以领操、指点。师:刚才我们做的这个操叫什么名字啊? 生:(回答)

师:做操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生:(回答)

师:现在我们来欣赏欣赏另一群小朋友是怎样做操、锻炼身体的。播放《大家来做广播操》的VCD歌曲碟片给学生欣赏。

师:这群小朋友做操的音乐和我们做操的音乐一样吗? 生:(回答)

师:他们做操的音乐是一首歌曲,名字就叫《大家来做广播操》,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遍这首歌曲,听完之后,请你们告诉老师这首歌曲唱了些什么?是一个小朋友在唱还是许多小朋友在唱? 师:(放歌曲CD带。)

生:(回答上面的两个问题。)

师:现在老师用钢琴来弹奏这首《大家来做广播操》,请小朋友跟着音乐自己编动作做律动,比一比、赛一赛哪个小朋友想的动作多,做得好看。

师:小朋友做得真不错,老师奖励大家再看一遍这首歌曲的VCD,边听边看还可以跟着做动作噢!师:你听到这首歌的最后一句唱的是什么吗? 生:认真锻炼身体好,长大要把祖国保。

师:对了,我们现在要好好学习,天天锻炼身体,有了本领长大了就可以做一个有用的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

4.拓展活动,体现综合。

师:今天我们唱的、听的、玩的都和体育有关系,你们玩得高兴吗?(学生回答)?你们知道2008年的奥运会在哪里举行吗?(学生回答)?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雾凇第一课时教案 篇5

角的分类和画角⑵

总课时数:第17课时上课时间:2012年10月10日 教学内容:教材第25~2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角线、角的概念,比较熟练地度量线段和角。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角线、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 能比较熟练地度量线段和角

教学准备:量角器、直尺

教学过程::

一、交流展示

复习直线、射线和线段

复习: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画射线、直线

独立按要求画出各条线

从线段怎样得到射线?从线段怎样得到直线?射线能量出长度吗?直线呢?

(线段一端无限延长…两端无限延长…射线和直线都不能量出长度,因为它们是无限长的)

第1题,指名汇报,交流、讨论。

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

讨论交流。

第2题,巡视,指导。(注意4个点的不同情况),独立完成。复习角的认识

第3题

怎样的图形叫做角?你认识了哪些角,能举例说说吗?交流自己对角的认识

举例认识的角

能把学过的角按照大小顺序排一排吗?

周角—平角—直角—钝角—锐角

什么是锐角?直角?钝角?平角?

周角交流各种角的角度范围。

第4题,指名汇报,观察,小组交流。

小结:分针从12起转动不满15分,形成的角是锐角;转动15分,形成直角;转动30分形成平角;转动1小时形成周角。

二、自主探究

第5题

示范折纸过程,同法折纸。

指名汇报,填写∠1.∠2.∠3的度数

直角和平角有什么关系?

直角、平角和周角有什么关系? 1平角=2直角

1周角=2平角=4直角

三、精讲点拔

第6.7题

第8题

巡视方位的填写,填写出8个方向。

巡视,北和西北的夹角是多少度?

量出北和西北的夹角(45°)

组织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你能不量说出任意两个方向之间的夹角?

同桌合作、量任意两个方向之间的夹角。(交流)

四、运用提升

第10题

思考题

集体汇报,小组交流(说明理由)

你知道吗?

自学,交流。说明题意,集体交流,分小组活动,尽量拼出不同度数的角,集体交流,独立完成,交流后订正。

课堂小结

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五、达标作业

P27第9题

板书设计: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雾凇第一课时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1、上两步掷沙包

2、游戏:拉绳比跳 教学任务:

1、初步掌握上两步掷垒球或沙包技术,提高投掷能力。

2、通过拉绳比跳游戏,发展灵敏、力量等素质。教学过程:

一、准备部分

1、开课式。

2、队列练习。

3、准备活动:慢跑200米,徒手操6节

二、基本部分(28’)

1、上两步掷垒球或沙包

(一)(1)动作:略

(2)讲解示范。

(3)练习方法:成纵队,四人一组依次进行练习。

(4)注意事项:

1、先让学生徒手挥臂练习几次,随后听教师口令统一投掷。

2、要求投掷时注意蹬腿、转体、挥臂的动作。

2、在场地上划两条15米长的并行线距离2米,一条线为投掷线,另一条为预备线。

3、听到老师喊“预备”才能进入投掷区,按老师统一口令掷和捡回投掷物。

4、注意安全,防止事故。

2、拉绳比跳

(1)方法:参加游戏的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均成一列横队相对站在两条线后,两队排头分别站在两个圆圈内,各握绳的一端。游戏开始,两人同时做连续单脚跳,并用力拉绳,能把对方拉出圈外或迫使对方提起的脚着地,得一分,然后两队依次换人进行。最后以得分多的队为胜。

(2)规则:

1、互拉绳时,绳脱手,脚踩线,换脚跳均为失败。

2、双方同时失败均不得份,两队各换下一人进行。

(3)注意事项:

1、要进行安全教育,严禁开玩笑或在用力拉时松手。

2、分组时注意体力强弱调配要适当,男女生可分组进行比赛。

三、结束部分:

1、整理放松;

2、小结、讲评;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篇7

1、经历观察、测量、猜想等学习活动,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2、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说出小数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并正确能读写小数;

3、在合作与交流中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教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尝试法、引导发现法、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小数的含义是属概念教学,较为抽象、凝炼,根据学生对概念的认知,一般遵循: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的这一规律。

1、从生活中了解小数,明确要用小数表示的必要性。

2、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理解、抽象小数的意义。

3、通过观察、测量,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从而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

4、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及广泛运用,体验数学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和乐趣。

教学学法:

1、学会通过观察、测量、归纳,可以发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通过指导独立看书,汇报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创设“5.1”假期情景 ,使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念相吻合

1、在假期里你买了什么物品?花了多少钱?

2、老师买了一本书,同学们猜一猜要多少元?

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归纳出不能用整元数表示的这种数,要用小数表示。引入课题。

这样的设计,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发起学主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的火花,从而进入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明确目标 探索新知

同学们都知道小数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那么同学们想了解小数的什么?

我预设学生的提问(预设)

1、小数是怎么来的。(怎么产生的)

2、什么叫小数?(小数的意义)

3、小数是怎么读的,怎么写的?

根据学生提的问题,师生分析问题

1、师生小结小数的意义

(1)象“0.1、0.3、0.9”这些小数叫1位小数。(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1位小数。1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2)象“0.01、0.04、0.18”这些小数叫2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2位小数。2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3)象“0.001、0.015、0.219”这些小数叫3位小数。(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3位小数。3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2、学习小数的写法

三、巩固新知

1、练习“考考你”;(练一练)第1题

2、用米做单位测量同桌的高度;

3、菜市场买菜统计表。

【把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使学生体验教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小结

1、了解小数的历史。(小资料)

【了解小数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学了小数这节课,能谈谈你知道了些什么吗?

五、作业布置

1、从生活中记录一些小数,明天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2、完成《作业本》

布置实践性的作业,使学生把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体验教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算理及笔算方法。掌握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估算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渗透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点:

1、正确笔算,提高一次计算的正确率。

2、能够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15×6= 140×3= 29×2=

56×10= 17×30= 80×5=

140×6= 240×2= 5×24=

2、笔算下面各题。

629×53= 408×75= 1200×40=

注意:为防止丢进位数,在没有达到熟练之前可以标出进位数的方法,但必须在练习中逐渐锻炼用自己的脑子记住进位数。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在学习中更容易出错,应该引起我们注意,在订正时可以增加对比。

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要问清学生,为什么可以把0甩出去进行简便运算。以1200×40为例,可以这样理解。

1200=12×100 40=4×10

所以1200×40=12×4×100×10

这就是”因数末尾有0时,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数的末尾填写几个0“的道理。

二、综合练习。36页第1题。

30×6 16×7 12×30 50×60

300×6 16×70 12×300 500×60

1、比一比谁算得快。

48×23 72×12 4102×15 56×456

603×3 425×11 2460×18 35×440

2、不计算,判断对错。

58×18=4534( ) 88×34=318( )

150×40=600( ) 350×70=2450( )

三、课堂作业设计

36页第4题、5题、6题。

板书设计:

体育场

3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雾凇第一课时教案 篇8

教学内容:第1~2页,第3页练一练,练习一1~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在具体情境中体验容量的含义,体会计量容量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

2、结合观察在具体操作中体验、了解“升”的实际意义,加强1升的空间感知。

3、估计一些容器的容量,形成空间大小的量化观念。教学重点:理解容量和1升。教学难点:感受1升水有多少。教学准备:

课件,冷水壶1把,茶杯,水,饮料瓶,量杯等。教学过程

一、理解容量的意义

1.出示两个大小有明显区别的矿泉水瓶:这两个瓶子哪一个能盛比较多的水?

学生讨论并汇报结果。

指出:左边这个瓶子能盛的水多,也就说明这个瓶子的容量比较大。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容量。

2.出示两个容量差不多的水壶:观察这三个水壶,哪个水壶的容量大一些? 学生猜测,猜测的结果不同。

提问:怎样才能知道到底哪个水壶的容量大呢?你有什么方法? 学生回答后演示往杯子中倒水。提问:通过倒一倒,你们发现了什么?

通过倒一倒,发现:左边水壶的容量大,右边水壶的容量小。3.练一练第1题:

出示三个容量差不多的水杯:观察这三个水杯,哪个杯子的容量大一些? 学生猜测,猜测的结果不同。

提问:怎样才能知道到底哪个水杯的容量大呢?你有什么方法? 学生回答后演示往杯子中倒水。提问:通过倒一倒,你们发现了什么?

通过倒一倒,发现:中间一个杯子的容量最大,最后一个杯子的容量最小。

二、感受容量单位统一的必要性 1.对话解读。

谈话:小明听说好朋友小亮家新买了一套茶具,打电话询问了茶具的有关信息。下面是他们的对话内容。先连一连,再说说哪一句是回答水壶的容量的。

什么颜色的?

一个冷水壶和四个茶杯。有几个?

装满水后能倒满5杯。有多高?

淡蓝色的。冷水壶的容量是多少?

15厘米。

2.谈话:小明说:“我家有一个黄色的水壶,这个水壶能倒几杯呢?” 通过演示,得出:黄色水壶能倒满7杯水。

3.提问:小明家的黄色水壶能倒满7杯水,小亮家的蓝色水壶能倒满5杯水。小明认为他家水壶的容量比小亮家水壶的容量大,你们同意他的看法吗?

学生小组讨论,认识到杯子可能不一样。

4.第二次演示:教师把杯子里的水倒回水壶内,重新换大一点的杯子倒一倒。黄水壶里的水能倒满5杯。

5.提问:这个黄水壶的容量到底是几杯?从这两次倒水中,你发现了什么? 明确:同样一壶水倒入容量不同的杯子,能倒满的杯数不同。要使用同样的水杯才便于比较水壶容量的多少。

谈话:同学们的想法很好。为了准确测量和计算容量的多少,我们要使用统一的容量单位。(板书:容量单位)

三、感受容量单位“升”

1.出示商品商标特写(色拉油5升、牛奶1升、饮料2.5升等)。提问:从这些商品的商标中你都看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升、L。

再问:你们都是在哪些物品的包装上看到这个容量单位的? 小结: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作单位。可以用“L”表示。(让学生读一读)

2.通过“你知道吗”介绍“升”。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度量衡,量器分为合、升、斗等,商鞅研制了标准量器铜方升,器壁刻铭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为一升。不过那时单位量值每升可比现在的升要小得多。此后的两千年一直没有大的变化。1858年以后,英、法等国侵略中国,“加仑、品脱”等容量单位随之传入,我国的度量衡从此趋于混乱。新中国成立后,度量衡逐步规范起来。1959年6月,国务院把公制定为国家的基本制度。升、毫升作为容量单位从而确定下来。

3.举例。

提问:你还在什么地方见到升这个容量单位的?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片。

四、感知1升的多少

1.谈话:实际上,里面长、宽、高都是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容量是1升。出示正方体的容器,用直尺示范从里面量长、宽、高都是1分米。提问:这个正方体容器的容量是多少?

2.引导:我们把这个正方体容器装满水倒入量杯看看。出示1升的量杯,边说边演示(注意指导学生看量杯的刻度)。3.出示1升的饮料包装(形状不同,但容量都是1升)。比较:哪个饮料瓶的容量比1升多? 4.体验1升的多少。

操作:1升的水可以装满几杯。让学生用平时饮水的杯子倒一倒,说一说大约这样的几杯就有1升。

5.了解饮水的常识:研究发现,成人一天的饮水量为1升~1.5升。少年儿童一般在1升左右。要分多次饮用水,不要一次大量饮水。

五、应用拓展

1、练一练第2题

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说一说80L、2.5L、1.2L水有多少,以及他们的用途。

2、练习一第1题 通过第一杯水倒入第二杯,再把第二杯水倒入第三杯中,你能发现什么?

3、练习一第2题

通过1L的容器进行比较,判断这几样物品的容量。

4、练习一第3题

借助1L的容器概念,进行判断。

六、全课小结(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容量和升 容量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雾凇第一课时教案 篇9

1.能根据生活经验,展开合理的想象,说写结合编故事。2.留心观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语句通顺,条理清楚,通过神态、动作、语言的描述能把人物主要特点反映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能合情合理地展开想象,通过神态、动作、语言的描述反映出人物特点。教学准备:搜集小朋友熟悉的卡通人物图象或实物。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许多你们的老朋友,还认识他们吗?逐个出示,说说他们分别是谁。(孙悟空、哪吒、葫芦娃、米老鼠、蓝猫、黑猫警长)今天,这些好朋友来这儿和大家一起上作文课了,大家高兴吗?想不想把自己露一手给好朋友看看?

二、认卡通,说故事。

1.在这么多的好朋友中间,你最喜欢谁?你是在哪儿认识它的? 2.你能把从中认识好朋友的那个故事有声有色地讲给其他小朋友听吗?

3.引导学生有情有趣地讲有关卡通人物的故事,并从中挑选2——3个同学全班交流

三、选卡通,编故事。1.同学们喜欢刚才的故事吗?最喜欢哪个故事?2.为什么这个故事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呢?引导学生明白,一方面是讲故事的人讲得投入,更主要的是这个故事写得生动、传神。3.讨论:怎样才能把故事写得生动、传神?

4.小结、归纳: 语言流畅;有完整的、吸引人的故事情节(起因、经过、结果清楚);主要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丰富;宣扬真、善、美、勇敢、顽强的美好品质……

四、小组说故事

1.你喜欢哪个卡通人物,在它身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你能围绕它也编一个可能发生的故事吗?(准备几分钟,然后在小组中说一说)

2.指名1——2个学生试说,集体评议。

五、自由写故事(略),教师巡视指导。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雾凇第一课时教案 篇10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文章中的生字新词。

3、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理解诗中拟人手法的运用。

4、初步感受现代诗的意象美和韵律美。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感受新诗的美。教具准备:秋景的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同学们,一年四季,季节更替,转眼,又到了秋天。秋天是硕果累累、流光溢彩的季节,让我们跟着诗人王宜振的脚步,一起到田野里去感受明丽的秋天吧!

2、(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展示秋景)教师范读全诗。

3、学生自由谈:看了秋景,听了写秋的诗,你对秋天有了怎样的印象呢?

二、初读诗歌,理清诗歌的脉络。

1、学生自读全诗,边读边标出诗歌的小节来。

2、指名读全诗,相机正音。

3、出示生词卡片,认读: 明丽 酿造 烦恼 羊肠小道 照耀 珍藏 柔韧 井井有条

4、再读全诗,将自己喜欢的地方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

三、作业:

1、描红课后生字,小组给出评价。

2、熟读诗歌。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秋天的美,用读来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好吗?小组轮读课文。

二、进入新课

1、精读感悟,体会秋天各样的美

(过渡:跟着诗人我们走进了秋天,看到了秋天,你喜欢秋天的什么风景呢?读读课文,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读完课文后学生自由谈,教师相机板书:秋风、秋阳、秋色、秋实、秋香(可以打乱顺序)重点品读: A、秋风:(1)你为什么喜欢秋风?指名学生答。(秋风像个淘气的娃娃,又像一把柔韧的梳子„„)(2)“把夏天的脚印儿轻轻涂掉„„是什么意思?你觉得这个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好像是风在一点一点擦拭脚印,掩盖夏的痕迹。)

(3)能把你的喜欢用读表达出来吗?(感情朗读这一小结,师生共同评价。)B、秋实:

(1)秋天里,有哪些果实成熟了?都是什么样子的?(稻穗、向日葵、苹果、葡萄„„)(2)自读第三到五小节,感受丰收的喜悦。(3)汇报朗读,教师指导。(4)全班赛读,看谁先背下来。

(5)在看到累累秋实的时候,我们还看到了迷人的秋色,都有些什么颜色呢?(红、黄、紫。。学生可以想象补充课文中没有的颜色。)

2、回归整体,感受诗的韵律美

(1)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呢?(写得美,读起来上口„„)(2)你觉得这首诗还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自由谈,只要有道理就给予肯定。(重点指导体会拟人手法的运用)

(3)教师小结:这首小诗运用拟人的手法,用流畅明快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秋天的美。

3、再读全诗,试着背诵全诗。

三、拓展延伸,描绘自己心中的秋天

1、同学们,金秋是美丽的,在每一个人心中,它又美得各不相同,下面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礼赞自己心中的秋吧!

2、自由组合,分组活动:

(1)、彩笔绘秋色,画出心中的秋。

(2)、深情颂秋天,读出心中的秋。(小组合作编排诗朗诵《秋天》)(3)、妙笔描秋景,写出心中的秋。(即课后练习4,将诗句改成一段话。)

3、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总结。

四、进行课堂练习

(一)听写课后词语。

(二)辨析,组词:

桂()袍()脑()酒()

挂()抱()恼()洒()

梳()珍()娇()印()

流()诊()骄()映()

(三)近义词:

明丽()珍藏()

(四)选择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以“走进秋天” 为题,将描绘这种景象的诗句改写成一段话。板书设计:

秋风 活泼

秋阳 耀眼

4、秋天 秋色 明丽

秋实 丰硕

秋香 醉人 《秋天》教学谈

现在还是初秋,在这个时候上《秋天》似乎谈不上应时,因为做为长江以南的武汉,现在还找不到秋的气息。

如何上好这节课呢?我想到了知识的迁移。经过三年的学习,孩子们以“秋天”为主题的课文古诗学过不少,如:《秋姑娘的信》《北大荒的秋天》《山行》《秋游》等为了让他们更能体会文中的内容,我将这些课文,在学生学习古诗的时候,进行了串连。

从开篇进入,就是以秋姑娘的信中的话开始的。秋姑娘摘下片片枫叶给他的朋友写了信,可是谁能当邮差给他寄到朋友的手中呢?孩子们都说是秋风,秋风到了那些地方呢?请学生自由读诗歌,学生归纳出田野、牧场、果园、小路、树林。在不同的地方秋风的到来都带了了什么呢?学生反复品读诗歌小节。

1、在果园它给果实换了衣衫,还有什么果实诗中没有写呢?启发孩子们续写了诗歌小节,拓展了思维,同时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2、在田野它给玉米带上了红缨,使高粱涨红了脸蛋。此处,引入了《北大荒的秋天》原野热闹非凡,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使学生想象着原野的丰收景象,体会着诗中蕴含着的喜悦。结合这样的情绪,为理解那句“秋光如同发亮的汗珠,蓬蓬勃勃在田野上闪耀”。我提出了疑问“为什么这里不将秋光比作美丽的露珠?《小露珠》中的小露珠可美得很呢!”因为学生有了情感的基奠,自然提到了古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 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难点就迎刃而解。

3、秋风儿在牧场给牛羊加了肥膘。结合《草原的早晨》中的那句“一群群羊儿像朵朵白云在飘动,蓝天下回荡着牧民的歌声。”来体会牧民的喜悦。

4、秋风将树林染成了金色和红色。自然就引入《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秋风来到小路上,将花香带到空气中,将小草染黄了。

全诗结尾,回归到的一段。“为什么秋日会更红更娇?秋天的空气会更甜更好?”

有了1-5的铺垫,学生思维十分活跃。秋日红,因为枫叶、红缨、红苹果、柿子、红枣„„映衬的;因为人们丰收兴奋的红脸映衬的;因为秋高气爽,日头红„„

空气甜,是因为空气中弥漫着桂花和野菊花的花香;因为高梁酒香甜的酒气;因为果实那甜甜的味道;因为丰收使得人们心中甜丝丝的„„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雾凇第一课时教案 篇11

设计说明:

九年级上的《林中小溪》,文章语言充满诗意,既不乏优美,又蕴含深刻的哲理,很有诗的味道。文章的篇幅很长,内容比较散,很是体现了散文的特点。教授此文时着实费时又费力。

如果让学生初读课文,学生会基本读懂小溪的形象,但只留于表面不够深刻,同学们难点所在,主要是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所以这节课主要由分析小溪的心态,它的行为表现,以及它的语言来深入感受小溪的形象。再把视线转向文章中其他事物的描写,探究对表现小溪的作用,由此来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到此介绍了作者经历,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作者通过写小溪的历程还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这个问题会让同学们想的很多,有的找到了课文中的“原是大地上最后一名的我,最先进入了白花争艳的世界”和“我的小溪到达了大洋”课文也展现了作者的一段心路历程。也可结合人生发表了自己的一番见解。

一、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林中小溪的特点,梳理出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能通过朗读和对语言的赏析,感受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量。

3、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作者由景而悟的人生信念。

二、重点与难点:

1、重点:领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的生命力,在情景交融中感悟作者的人生信念。

2、难点:理解文中一些议论语句的含义及它们与表达中心的联系。

三、布置预习:

1、收集有关作者的资料,简单了解作者的文学风格。

2、预习整理课文中重点字词。

3、读课文,在课堂笔记上写出小溪的流程及沿途的景象。

4、读课文,用勾画圈点的方法,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和描写精彩的语句,在书上作批注。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引导:交通的发达已使我们失去了远方。车轮滚滚,机翼轰鸣,传说中的天涯海角只要数个小时便能抵达。但人们依然习惯于到远方去寻找风景,去“回归自然”。只是在万水千山踏遍的豪情里,有谁想到过,就在我们生活的大地上,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与自然之间,还有那么多生动有趣的事情,有那么多优美的风景;又有多少人愿意将匆匆太匆匆的脚步停下来,做一个大地的阅读者,去倾听风声、鸟鸣和虫唧,去辨识树木的年轮,去寻觅鸽群的踪迹?在大地这本翻开的书页上,前苏联作家米•普里什文作为一名大地阅读者的先行者,留下了他的足迹和一批珍贵的自然文本。

2、请同学结合预习进一步简单介绍作者。(活动一)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再作适当的强调:他的作品主要是通过对大自然的诗一般的感受,展示了人的精神生活,歌颂人的创造力。

3、整体感知课文

A作者说:“如果你想了解森林的心灵,那就去找一条林中小溪,顺着岸边往上游或者下游走一走吧。”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轻声朗读课文,思考一下:作者要带领我们 1 去探访的是怎样的一条林中小溪?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把你的思考结果写下来。B学生轻声朗读,组织学生思考交流。(活动二)

交流过程中,学生的回答可能存在几个层次:(1)只能说出小溪的水流量、水色、水质等;

(2)能结合小溪经流的环境,初步探讨小溪的奔流不息;

(3)能根据小溪经历的曲折探讨更深层次的“性格”“品质”等。无论学生个人的观点涉及哪个层次,教师都不做轻易的否定。而学生应该可以在交流中意识到:作者写小溪,决不是就事论事。作者笔下的小溪是带上了很浓重的拟人色彩的。因此,可以尝试探讨它的“性格”问题。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1品味小溪形象,获得人生感悟

(一)、探讨小溪形象

(二)1、教师指导:小溪前进的路线是曲折的,他流经坦途,也面临障碍。你能找出它前进的具体路线吗?

2、学生从书上找出相关内容后全班交流。(活动三)

交流过程中,教师作板书,有意识地分出“障碍”和“坦途”。

3、教师指导:面对前进道路上的不同情况,小溪分别有怎样的表现?你能从这些表现中归纳它的性格形象吗?

4、学生独立思考,圈点勾画写批注之后,小组交流,补充或修正自己的思考和语言表达。

5、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交流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回答的针对性、语言表达的流畅和准确性进行评价。在交流基础上,教师板书总结。

内容可围绕三方面:(1)小溪对障碍的看法

(2)对光明未来的信念

(3)对猥琐生活的批判。但是,具体的词汇不在板书上出现,以免限制学生的思维和表达。

2、获得人生感悟

(一)介绍作者写《林中小溪》时的心态

三当堂检测,反馈矫正

1、学法指导。(活动五)

课堂讨论,结合以前所学文章,与学生一起总结语言赏析要点: 提问:你觉得,赏析写景类语言可以从哪几方面入手? 形式:句式整散、叠词。内容:

1、重点字词的妙用;

2、修辞手法;

3、景与情的联系:

(1)渲染气氛(2)衬托心情(3)托物言志

4、一些重要表现手法:

(1)正侧结合(2)动静结合(3)虚实结合

5、写景层次;

6、各种感觉: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

2、小组合作,美点探寻。(活动六)

1、认真阅读《林中小溪》,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要求:(1)在预习的基础上,对照刚才总结出的赏析要点,与同学讨论,进一步完善批注。(2)讨论结束课堂交流时,以讨论小组为单位汇报讨论成果。建议:讨论的过程当中,遇到问题也可以邀请老师一起参与讨论。(学生自由读,老师巡视、指导)

2、学生围绕问题浏览课文,讨论交流,教师行间巡视,及时参与学生的讨论,作适当点拨。

3、小组指派一名同学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适当补充,其余同学可作点评。

4、教师适当小结。

对学生的赏析成果要及时肯定、鼓励,不完全之处鼓励、提示学生进一步完善。

举例:

(1)重点字词

31段描写天气转暖了,各种花草动物昆虫都活跃起来了,在艳阳朗照的水面上尽显它的生命的活力,“蹿”字写出了第一朵小黄花急不可奈而且生长迅速的情态。写苍蝇是“贴着”水面飞,姬蜂“乱窜”,黑星黄粉蝶“翩翩飞舞”,小甲虫“打转”。这些动词用得非常贴切。

(2)修辞:

“却毫不在乎”、“好象在收紧肌肉”、“水嘟嘟哝哝地仿佛表示不满„„这不是示弱,不是诉怨,也不是绝望。„„每一条小溪都深信自己会到达自由的水域”、“水流在克制的嘟哝声中稳稳地流淌着,它们兴奋得不能不互相呼唤”„„ 文中多处运用拟人手法,把溪水写活了。(3)感觉:

27—29段: “白桦树上幼芽正在舒青,芽上芳香的树脂闪闪有光”。“林中路上长着极低的青草,绿得简直刺眼”

作者从视觉角度,抓住幼芽闪闪有光与青草刺眼的绿,表达了对春天到来的欣喜之情。(4)侧面衬托:

26—29段:课文除了写小溪一路前行之外,还写了春光、春草、春花、春芽;还有水上漂浮着的云彩和白杨的种子,还有灰雀、燕雀、杜鹃,各种各样的昆虫以及花草树木的混合香味。

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为小溪一路自信乐观渲染了气氛。(5)反面衬托:

7—13段:森林中的草、花、树木和小甲虫,或与溪水相亲相恋,或在水中自由嬉戏„„

„„

教学点评:

从学生的学情以及表现出来的状态来看,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分段的技巧,他们是不感兴趣的。

上一篇:作家三毛经典句子下一篇:简历应简约而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