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上语文习作二

2024-06-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苏教版四上语文习作二(精选6篇)

苏教版四上语文习作二 篇1

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的内容是写自己的长处或本领,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力求体现“自主、合作、创新”的理念,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展示学生的个性。

教学目标

1.选择自己长处或本领,选择自己最得意的一个地方写自己。

2.能够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把自己各方面有顺序地说出来。

教学重点

通过

一、两个具体事例写出自己最得意的长处、本领。教学难点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细致的描写表现自己的闪光之处。教学方法

讲解法、谈话法、谈论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写人的能力;学会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

2.继续锻炼、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1.同学们,你们了解自己吗?谁来说说(先让学生在课前每人准备一张相片或一面镜子)上习作课时让学生自己看相片或照镜子观察自己的相貌,把自己相貌最有特点的地方记下来。

2.想一想自己的性格,平时喜欢静或喜欢动等等,还有爱好是什么?(如看书、画画、体育等等),还有自己最特长的是什么?(如体育、舞蹈等)

3.教师小结:每个同学都很熟悉自己,如果能把你说的写出来,大家一听作文内容就知道是你,那么你就成功了。(揭示题目,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二、细读要求,明确要点

1.同学们,既然要写下来,那么我们就要知道作文的要求,那么,谁知道本次的习作的要求是什么呢?

2.同学之间讨论,明确习作训练的要求是:(1)简单写出自己的姓名、年龄、在哪所学校上几年级。(2)重点写自己的性格、爱好、特长等。(3)能根据习作内容,给文章定个题目。

三、拓宽思路,展开思维

1.写自己的长处或本领,要有具体的内容。如一位同学说自己力气大,他就写自己“把大西瓜搬回了家”这件事让人感到真实、可信。

阅读范文《我真棒》。(画出好词好句,细细体会)

作者写抱西瓜的动作非常精彩。由“夹”到“扛”到“抱”,经历了几个不成功的尝试,才最后抱着西瓜回家的。由此引导到“动作”这个词,同时回顾《虎门销烟》中民工销毁鸦片的动作,使学生体会到动作的准确和生动,会将读者能感到身临其境。(就例文一,的动作,可将不少学生认为踢球的特长,做为指导例子,请学生小组中说说片断,要求表现当时的情况,描述清楚动作,让听者觉得你球技高超。)

2.写自己的特长,还要写出过程。如一位同学说自己是个“会跳舞的小姑娘”,就写了自己由胆小到喜悦,由失败到成功的学舞过程,让人不仅赞美她的舞姿,更钦佩她的毅力。

阅读范文《我是个会跳舞的小姑娘》

《我是个会跳舞的小姑娘》表面上是告诉我们她很会跳舞,实际上是告诉我们她克服了困难而实现了自己的梦想。重点是描述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由胆小害怕,到成功喜悦。所以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心理活动,使学生了解到,在心理活动的叙述中,就能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告诉大家。

3.你认为自己是个怎样的孩子呢?用你的笔老告诉大家吧。

四、起草作文,完成习作 1.出示题目:请为我竖起大拇指 埋在心底的自豪 请将赞许的目光投给我

2.从以上三个给定的题目中选取一个进行习作,也可自由命题,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

五、修改评议

六、誊写习作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修改作文 教学重点 学生修改作文 教学过程

一、反复朗读 细心修改 1.自主修改。

有一句话叫:“文不厌改。”这就是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请同学们把自己写的这篇作文认真地读几遍,把错别字改正过来,把不通顺的地方改通顺,把需要增加的内容加上去,需要删除的地方划掉。

2.相互修改。

自己修改满意了,把作文读给同桌听,征求一下别人的意见。

二、交流习作 师生评议 1.朗读习作。

请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其他同学们听,看看他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修改?

2.学生自评。

让读习作的学生自我评价,体验习作给自己带来的快乐。3.师生评价。

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习作的评价,要引导学生公正客观地评价他人的习作,分享他人习作的快乐。

三、布置作业 修改习作 板书设计

习作6 外貌 动作

语言 写人

神态 心理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讲评作文 教学过程

苏教版四上语文习作二 篇2

一、读出诗一般的画卷

透过亲切平和、新鲜活泼的语言, 我们不经意间就可以捕捉到诗一般的画面。开篇聚焦“荷兰”, 让“水之国”“花之国”引起读者无限的遐想, 突出“牧场之国”, 奠定了全文田园生活的基调。“极目远眺”, 开阔了读者的视野, 这时“黑白两色的奶牛”尽收眼底, 那“低头吃草”的牛、“站立不动”的牛、“活泼顽皮”的牛、“仪态端庄”的牛在大背景“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和“大片大片鲜艳的郁金香”的映衬下令人心驰神往。空间转换, 将镜头拉近后对准“骠悍强壮”的骏马群, 那如桩的粗腿和随风飞扬的鬃毛在作者的笔下如细细描摹的工笔画。这样的描写让读者头脑中立刻就会浮现“它们自由驰骋”释放心情的场景。局部特写后将视角转向群像描写, 那“悠然自得”的绵羊、不停呼噜的猪群、安闲自在的小鸡和长毛山羊与“自由驰骋”的骏马相映成趣, 构成了自由幸福的生命画卷。

随着时间的推移, 作者“意脉”出现变化。傍晚时分, 牧民出现, 开始了繁忙的工作, 可丝毫没有咱们生活经验中那种杂乱、喧闹的感觉。“驾着小船过来, 坐上小板凳”, 挤奶“不叫喊吆喝”“默默无言”。“装满奶桶的船只舒缓平稳地行驶着”“满载着一罐罐牛奶的汽车火车, 不停地开往城市”, 牧民们在静默中井然有序地忙碌, 是冷漠无情还是不愿叨扰这诗一样的环境、天堂般的和谐?“严肃沉默”的奶牛连“脖子上的铃铛也没有响声”其实已经作出了最美的解答。

随着“最后一抹晚霞也渐渐消失了”, 牧场进入夜幕。“漆黑的夜晚”向来伴随着孤独、寂寞与思念, 但在作者笔下却是一种让人羡慕的温馨与安详———“狗不叫了, 圈里的牛不再发出哞哞声, 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

二、辨出诗一般的言说

作者笔下的荷兰似有一种强磁魔力, 让读者魂为之所牵、梦为之所绕。这在很大程度上源自文本诗一般的言语表现魅力。层次分明的结构和寓情于景的描述自不必说, 单是那活泼、超越常规的言语表达就足以让我们破译作者心灵, 探寻作者深层潜在的情感世界。

“极目远眺, 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上, 是一头头黑白两色的奶牛”一句中的“碧绿”指鲜艳的青绿色, “丝绒般”指丝织品的质感柔软、平整、光亮。“碧绿如丝绒般”就形成一种错位搭配, 其精妙在于跨越空间发现不同事物间隐蔽的一致性, 凸显了作者对草原的惊叹与喜爱。

荷兰是著名的低地之国, 一条条运河纵横交错于中, 按事实逻辑应该是一条条运河镶嵌在碧绿色的低地上, 而作者说成“碧绿色的低地镶嵌在一条条运河之间”。细细品读这种逻辑变异的句子, 就可以悟出语义的微妙之处。一方面, 这样写更突出运河之多, 与前文“水之国”和下文牧民“驾着小船过来”挤奶的事实本然趋于一致;另一方面, 自由奔腾是骏马的天性, 但是有了运河的阻隔, 骏马群的奔驰范围就有所限制, 草原就始终保持相对的宁静, 与作者的情感逻辑又趋于一致。

傍晚时分, 牧民挤奶本是繁忙的景象, 作者却极力铺陈寂静。奶牛“严肃沉默”“远处偶尔传来汽笛声”“谁都不叫喊吆喝”“牛脖子上的铃铛也没有响声, 挤奶的人更是默默无言”。为何有这种化“忙”为“静”的诗意效果?其根本在于作者把自己的主体情感投射在观察到和感受到的客体———“奶牛”和“挤奶的人”身上, 有了形态的感觉变异。同时, 这样的感觉变异又赋予精神层面的东西———“奶牛”将挤奶看做神圣的使命而“严肃沉默”地对待;“挤奶的人”与奶牛内心默契, 无需“叫喊吆喝”, 只有“默默无言”才是对默默奉献的“奶牛”乃至宁静悠远的绿色草原最为人性化的尊重。

三、教出诗一般的滋味

基于以上解读, 笔者觉得教学此文本可以确定以下几个主要的教学内容:多维诵读, 想象一幅幅静美的场景, 感受“牧场之国”的诗画韵味;品味语言, 凭借一处处“不讲理”的表达, 探秘藏在文字背后的意蕴情思;迁移写作, 模仿第二节的结构层次和句式写法, 描写某一特定场合中的人或物。根据以上教学内容, 笔者设计了大致的教学流程。

板块一:整体把握, 找准起点

1. 读了《田园诗情》一文后, 荷兰的田园风光给你留下什么样的感觉?

2. 你有什么办法让更多的人了解荷兰的田园风光? (画画、朗读、拍专题片……)

3. 原文的作者是捷克著名的剧作家。

如果哪位小导演能把《田园诗情》拍成一部专题片, 对作者来说是最值得欣慰的事情。

板块二:品读诗意, 立体感受

1.大家都有“聪明牌摄像机”吧?各位小导演一边读课文, 一边用你那“聪明牌摄像机”拍摄一个个充满诗情画意的镜头。

2.描述拍摄到的镜头内容, 抓关键处点拨引导。

情形预设如下:

▲奶牛群镜头

○从描述中可以看出拍摄是有顺序的, 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镜头中的背景是草原和郁金香, 文中是怎么写的? (抓住“碧绿如丝绒般”感受草原之美及作者之惊喜;抓住郁金香描写感受花之多、之美, 体会“花之国”所指)

○由镜头中的主角你能联想到什么?

○这样的镜头如果能配上声情并茂的解说就更好了, 导演可以挑选一个同学为你拍摄到的镜头解说。 (毛遂自荐也可以)

▲骏马群镜头

○你是个奇怪的导演, 把镜头偏偏对准骏马的腿和鬃毛, 有什么意图呢?

○如果你是这镜头里的一匹骏马, 请把最幸福的事说给大家听听。

○骏马奔腾应该是热闹的情形, 从你的镜头里似乎没有这种感觉, 这是为什么呢? (抓住“碧绿色的低地镶嵌在一条条运河之间”“深深的野草遮掩着的运河”感受草原相对宁静功在运河之多以及“水之国”所指)

○指名学生为镜头解说。

▲群畜镜头

○如果你是镜头里的绵羊、小鸡或者长毛山羊, 请把你们最想说的话告诉观众。

○指名学生解说镜头。

▲傍晚镜头

○挤奶、装奶、运奶应是一番繁忙的景象, 你的镜头里似乎没有这种感觉, 作为导演, 你想通过这样的镜头向大家传递什么呢? (相机抓住“偶尔传来汽笛声”“几座灯塔闪烁着微弱的光芒”体会在镜头里的作用)

○出示采访问题, 让学生选择一个角色稍作准备接受采访。

(尊敬的奶牛女士, 您为什么这么严肃沉默, 连脖子上的铃铛也不发出响声?尊敬的牧民朋友, 您为什么总是这么默默无言?亲爱的狗先生, 您可是总喜欢叫的, 怎么晚上不叫了呢?亲爱的马先生, 您的蹄子可是最有力的, 为什么忘记踢马房的挡板呢?)

○挑选学生 (或自荐) 后解说镜头。

板块三:从读到写, 模仿迁移

最近学校也要拍摄一个专题片, 其中有一个镜头是展现同学们在操场上活动的情形。你觉得应该用刚才哪个镜头的拍摄方法比较合适?请再次打开你的“聪明牌摄像机”, 把以前拍摄到的同学们课间活动的情形用笔描述一下。

苏教版四上《习作6》教学设计 篇3

1.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卡通人物,瞧,深受你们喜爱的卡通人物来了。课件逐一出示下列卡通人物图像:

2. 你还知道哪些卡通人物,请你以“( )的( )”的句式说一说。

3. 这些卡通人物为我们带来了许许多多的故事,有的惊险刺激,有的幽默滑稽,有的让我们增长了不少知识,还有的让我们懂得了许多道理。谁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卡通人物,讲一讲他(她)的故事。

4. 我就选择“××的故事”作为题目,行不行?请大家看《习作6》的第2自然段。(学生看书、交流后, 在原来的板书“卡通人物”前后,教师红笔增添板书:“新编、故事”,即“新编卡通人物故事”)

二、 比素材,感悟方法

1. (课件出示图片:兔巴哥、秃鹫)同学们,请你们展开想象,这只兔巴哥和秃鹫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

(1) 学生即时创编,2~3位学生交流。

(2) 接下来,我再请一位同学读读下面一段文字,请你也给他打分,并谈谈读后感受。

一天,免巴哥坐在洞口津津有味地啃着美味的胡萝卜,天空中忽然飞来一只秃鹫。秃鹫长着镰刀似的嘴巴,光秃秃的脑袋和灰而无神的眼睛。它对准兔巴哥俯冲了下来,但兔巴哥继续啃着它的胡萝卜,似乎胸有成竹的样儿。这只秃鹫冲到洞口对兔巴哥说:“我要把你带回家煮着吃。”兔巴哥灵机一动,不慌不忙地说:“好啊,不过你先等一等,我进去冲个澡再出来。”秃鹫想:“反正它也逃不出我的手掌心,不如我就在上面等它出来直接抓回家煮着吃,不用再洗了,嘻嘻。”就这样,秃鹫在洞口等呀等,迟迟不见兔巴哥上来。突然,它听见兔巴哥在洞里唱道:“我正在舒舒服服地洗澡,上面有只笨秃鹫在等着我……”秃鹫被激怒了,气得掉转脑袋“嗖”的一声钻入了兔洞,只听“咚”的一声,秃鹫被兔巴哥后腿一脚踢断翅膀,踹到半空,摔了个半死,半天回不过神来,兔巴哥趁机逃走了。

2. 同学们,你们真是火眼金睛,藏在文中的写人“四要素”被你们一一道破,如果你在创编故事的过程中合理安排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活动,你的文章就会非常具体、生动,吸引读者。

三、 编故事,指导构思

1. 你打算为哪个卡通人物新编故事呢?你可选择原有的卡通人物,也可选择自己设计的卡通人物来新编故事。需要帮助的,可看一看老师的大屏幕和自己的预习表格,以此给你带来灵感和帮助。

2. 学生交流,当众点评。

3. 小组互评互改,共同探究

苏教版四上语文习作二 篇4

1.细细品读,体味领悟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教学准备:

1.古典音乐《出水莲》

2.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线索提携,回顾导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中中秋这天的苏轼心情是复杂的,一开

始他心绪不宁而后变为埋怨最后又变为宽慰。(板书)为什么他的情感会有这样的变化?让我们细细地品味课文。

二.读悟“心绪不宁”,感知手足深情

1.抓“心绪不宁”,理清脉络

师:先请大家读读课文2、3小节。想想苏轼为什么会心绪不宁,找到相关的词

语、句子,把它划下来,多读几遍。(自由读)

生:交流,苏轼是因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2.抓“心绪不宁”,品悟原因

师:同学们看,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

生:这是一个美好的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

师:为什么在这么美好的中秋之夜苏轼会心绪不宁呢?

生:因为苏轼看到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看到别人团团圆

圆,而他自己却只有一个人,非常孤独,所以就更加思念弟弟,心绪不宁!师:你理解得很好!请你把这两句读一读。(生读)

师:苏轼思念着弟弟心绪不宁,他在想些什么呢?

生:弟弟你在哪里啊!我是多么思念你啊!

生:如果能和弟弟一起度过这个中秋节,那该有多好啊!

生:不知道弟弟现在是胖了还是瘦了,身体好吗?

生:弟弟你在那里过得好吗?有没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呢?

师:为什么他如此苦苦地思念着弟弟呢?请同学们读读下面一节。

3.感“手足情深,”回归主题

师:苏轼为何苦苦思念自己的弟弟?

生:因为苏轼跟弟弟苏辙手足情深。

师:什么是手足情深?

生:亲兄弟之间的感情深?

师:我们可以从课文的哪里感受到他们的手足情深?

生:小时候,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

师:形影不离的兄弟俩已经分别七个年头了!在他们分离的七个年头里,一定时

刻思念着对方,其实,在这个故事发生的时候,苏轼的父母、妻子都已经去世了,这世界上他唯一可以依靠的亲人就只剩下弟弟了。所以他如此苦苦思念着弟弟,如此心绪不宁!

三.读悟“埋怨”,咀嚼词味

过渡:此时此刻——师范读第四节(播放背景音乐)请同学们学着老师的样子,读读这一节找一找,哪个词可以概括他这时的心情。

生:——埋怨

师:读读这个词(埋怨、埋怨)埋怨是什么意思呢?

生:抱怨、指责的意思(教师可点拨)

师:苏轼埋怨谁?(月亮)他为什么要埋怨月亮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来理解。

1.抓偏偏,体会月亮的无情

生:因为月亮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所以苏轼要埋怨月亮。师:请你来埋怨月亮。(生读句子)(你真是个小苏轼,埋怨的语气表现得那么好)

师:注意这个词——“偏偏”(点击出示),偏偏也可以说(故意,有意的)师:那么换个说法这句话可以怎么说?

生:月亮是故意在我和弟弟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

生:在我和弟弟分离的时候就这么圆这么亮;我和弟弟不分离的时候又不圆不亮了。

师:是啊!月亮真是无情,请你来埋怨月亮(生读句子)(你真是苏轼的知音,能体会到苏轼此时此刻的心情)

师:月亮这么无情,苏轼只能(引读:出示句子:眼睁睁------埋怨)师:我们可以感觉到这时的苏轼心里很(无奈、无可奈何)

师:请你无奈地读一读(出示句子读)

师:他埋怨:

2.多诵读,体会苏轼的埋怨

生:齐声朗读: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师:看着这明媚的月光,思念着弟弟,想到不能和他团聚共度中秋,苏轼不禁埋

怨起来——(生再读这句。)

师:别人合家团圆,品尝瓜果,共享天伦,苏轼却思念着弟弟心绪不宁,望着这

圆圆的月亮,苏轼想到月圆人不圆,他怎能不心生埋怨——(生三读这句。)

3.巧补白,感悟文本的深意

师:读完这句,这后面有个什么标点符号?(省略号)你觉得是什么意思? 生:我觉得省略号表示苏轼还在埋怨,还想了很多。

师:假如你就是苏轼,你还会想些什么呢?

生:弟弟啊!为什么中秋之夜,我们就不能相聚在一起呢?

生:月亮啊!你为什么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生:弟弟,我是多想见你一面啊!为什么我们总是分离呢?

生:弟弟,如果现在能和在你一起赏月,和别人一样说说笑笑那该有多好啊!为

什么就办不到呢?

四.读悟“宽慰”,品味理趣

过渡:同学们想得都很有道理,苏轼埋怨月亮也是万般无奈,那么苏轼是不是一

直这样埋怨下去呢?读读下面几节

1.自读理解,抓关键词,会词意

生:不是的。

师:你从哪个词语里知道的?(转念)

师:这个词什么意思?

生:就是改变了想法。

师:苏轼怎么想的?

生: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

2.劝慰苏轼,诵中心句,悟哲理

师:看来苏轼是想通了,同学们想通了没有?现在老师就是埋怨着月亮的苏轼,请你来劝解我。

生:苏轼啊,(你不要埋怨月亮了)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师:那我和弟弟为什么分离得多,悲伤的多,总是悲,总是离呢?

生:因为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

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不会十全十美的,你和弟弟分离是很正常的,正所谓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有合总会有离的,你和弟弟分开了,总会有见面的那一天的!)

师:哦,正所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哪)”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师:谢谢你!谢谢你的劝解,我现在觉得好多了!宽慰很多!所谓(出示引读: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师:读读课文,这篇课文哪几句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生: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

师:这样诗词和句子对照的课文,同学们觉不觉得很亲切?(是的,这样的课文叫“文包诗”)这里出现的是词,可以把这样的课文叫作(文包词)

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时的苏轼还是埋怨月亮、满

腹牢骚的苏轼吗?

生:不是,他宽慰了许多。

五.读悟“祝愿”,升华情感

过渡:师:他不仅自己心里宽慰了,还要送给别人美好的祝福:(指读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1.品读祝福

师:这就是:(齐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那么婵娟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月亮/美满的月光

师:你理解得很对请你把这婵娟之美读出来(生读: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师:人不能相聚,但美满的月色可以共享,这是一份多么美好的祝福!让我们一

起把这份祝福的美好读出来(生读: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师:这句祝福是苏轼送给弟弟的,更是他送给谁的?

生:送给所有人,分别的,团聚的师:我们一起送出这份饱含深情的祝福(齐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再一

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苏轼低声吟诵起来

师生齐: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我们大声朗诵起来

师生齐: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拓展延伸

师:这首词还有上面的部分,它省略了,同学们想不想听朱老师把它完整地吟诵

出来?(点击出示全词)(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师:苏轼的这首词饱含深情、富于理趣,又寄托着美好祝愿自写成以后广为传诵。

尤其是最后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成为千古绝唱!它流传了将近1000年,直到现在,人们还常常把这句话送给亲朋好友,表达美好祝愿。同学们,你们想把着句话送给谁呢?

生:我要把它送给„„

师:谢谢同学们的祝福

3.点题收尾

师:让我们回到课文,为什么课文要以这句词为题呢?

生:因为它是词中最有名的一句。

生:因为它表达了一种美好的祝愿。

师:只要是了解中华文化的人,都会知道这句话,都会把它作为一份祝福送给亲

人、朋友和其他需要关心的人。让我们收藏好这个故事,也收藏好这份祝福:(指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六.作业:

1.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2.抄写词(人有„„)

3.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附板书:

2但愿人长久祝福

苏教版四上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两根绿线内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理清课文层次。

教学重点:能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学着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谈话导入,引起学习兴趣。同学们,你的理想是什么?(指名回答,渗透理想无贵贱)你们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那你知道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吗?通往理想的桥梁又是什么呢?

板书课题:说勤奋

解题:“说”就是谈的意思。这是一般说理的文章。说理性的文章和我们平时学的文章不同,它要说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去用事例证明,最后总结自己的观点。

2、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勤奋。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学课文,提出要求:

(1)由轻声读课文,圈划出文中生字,读准字音。

(2)读顺句子,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3)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2、检查自读效果。

(1)出示生字:学生认读、正音。

(2)说说自己理解哪些字词的意思,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将以哪种方式解释。

(3)检查课文是否读顺。指名读、正音。

3、指名说说课文的大意,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4、疏通课文引导分段

作者通过哪2个故事告诉我们这个道理?引导思考:课文是分几部分?可分成几段?说明观点、列举事例、总结观点 再次快速通读课文,回答问题。

三、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分析字形,记忆生字。讲解难写字。

惯:右边笔画较难写上面不要写成“母”,不是两点而是一竖。末:上横长,下横短,注意“未”区分。

2、学生描红仿影。作业设计:

1、了解一些名人勤奋的故事

2、书写生字、形近字组词 板书设计:

16、说勤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勤奋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勤奋学习,才能成才,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教学重难点:

懂“司马光、童第周”有辉煌的成就是因为他们刻苦勤奋。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童第周、司马光等的勤学故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第一自然段,找出中心句。

(2)投影出示:通向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认识设问句——自问自答。

(3)理解通往理想的桥梁是指“实现理想的途径”。

(4)将这句设问句换一种说法:勤奋是通向理想的桥梁。

(5)小结:是啊,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6)出示: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讨论;鲜花:他们所取得的成就。汗水和心血:艰辛的劳动。说说读了这句话之后的感受

古今中外指:中国外国古代今天,就是说所有的

成功者的成功是他们勤奋刻苦、孜孜以求的结果,勤奋是他们的成功之路,是取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2、学习第二段

(1)过渡,作者说得对不对哪?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文章中作者给我们举了那两个例子证明了自己的观点——勤奋是通向理想的桥梁。(2)出示自学要求:A、认真朗读2、3 自然段,看作者主要写了谁的勤学故事?B、你认为他们分别是什么样的人,说说他们的勤奋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C、有感情地朗读你最感兴趣的人的故事。

(3)交流:A、围绕中心作者主要写了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成材的故事。

B、我认为司马光是个聪明过人又勤奋好学的人,从他小时侯砸缸救人,从他在别人玩的时候专心读书可看出。“警枕”也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C、有感情地朗读司马光的故事。

(板书:司马光

天资聪明

勤奋成材

编成《资治通鉴》)

(4)出示句子:通向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5)听完了这个小故事,我想你对这两句话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6)小结并过渡:司马光从小聪明过人,加上他的勤奋学习,最终取得了伟大成就。而童第周的情况并不与他相同,谁来说说童第周是个怎样的人。(板书:童第周 起步晚

基础差 勤能补拙

完成蛙卵剥离手术)

(7)交流:A、认为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但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最终取得了成功。B、从“17岁才进中学,学习成绩很差”可看出他的基础很差;从“终于”可看出他的成绩得来不易,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从“毫不气馁”、“急起直追”、“天刚亮„„就”、“睡觉前„„总要”都可以看出他的成功来之不易。同时也证明了一个道理: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C有感情地朗读童第周的故事。

3、指导背诵:有感情地背诵2、3自然段。

4、小结:勤奋使天资聪明的人成材,反之也会流于平庸;勤奋也能使基础较差的人成为可用之才,不应自暴自弃。作者通过古今两个人的生动事例证明了勤奋是成功的秘诀,成功者的成功无一不是勤奋刻苦、孜孜以求的结果。

5、课前老师让大家查阅名人勤奋的故事,那你知道哪些外国名人勤奋学习的故事?指名讲故事。

引述:难怪说:通向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三、学习第三段总结全文。

(1)指导学习第三段,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2)引读:只有一生勤奋,才能____,才能____。

(3)自由读第三段,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这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交流:这一段主要讲了作者对我们的要求和希望。在文中起总结全文、首尾呼应的作用。

四、总结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让我们知道——出示第一节中心句。那你看到我们有些同学不认真学习,你想把那句话送给他? 积累有关名人名言。作业设计:

1、抄写一句名人名言勉励自己。

2、准备一个名人勤奋的小故事,故事会。板书设计:

15、说勤奋

司马光

天资聪明

编写《资治通鉴》

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

完成蛙卵剥离手术

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教学重点: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练习生活实际,理解句子意思。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只有一生勤奋,才能____,才能____。

2、通向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二、感情朗读课文。

三、完成课后第四题。四.讲故事

五、总结课文

今天我们学习了《说勤奋》这篇课文,知道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不论是聪明还是基础比较差的人,只要勤奋都能成才。今后,希望同学们以司马光和童第周为榜样,勤奋刻苦学习,相信你们也会取得优异的成绩。

17、李时珍夜宿古寺 教学目标

通过研读课文,充分感受李时珍不怕吃苦的精神和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通过资料拓展,对《本草纲目》有一定的了解,更深层次的让学生感受李时珍为了医学事业不懈追求,勇于奉献的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为重点,培养学生分段和概括段意为难点。教学准备

课件、了解李时珍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初读课文感知苦。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中国的医药学史上,有一本空前巨著,板书《本草纲目》,它是医药科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作者就是,板书:李时珍。

2、通过课前的预习,你对李时珍这个人物有多少了解?学生自由畅谈。老师简介李时珍

3、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他在创作《本草纲目》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写全课题:李时珍夜宿古寺,引导写好“珍、宿”

4、读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能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试着解决刚才的问题。

2、出示“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察访、破败、断垣残壁、行囊、呃逆、涎滑、无涎”等词语,学生读准字音,说说自己对词的理解。

3、选择几个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外出察访—夜宿山寺—寺中谈苦—连夜记录

三、再读课文

1、学生再次读文,从文中找到一句能体现全文的句子。(出示:但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他们到底吃的是什么苦?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并能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就更好了。(生读文)

2、学生自由交流,师相机点拨

“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已经走了好几个月”

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抓住词语特点读出他们的艰辛。

“近前一看,原来是一座破败的古寺……厚厚的蜘蛛网。”

对比感悟:近前一看,原来是一座破败的古寺。

近前一看,原来是一座破旧的古寺。从而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课文哪些地方能让我们具体地感受到古寺的破败呢?

学生交流,师点拨:(到处是灰尘——很脏;长满了青苔——阴暗潮湿;厚厚的蜘蛛网——很久没有人住了;断垣残壁——年代久远,墙壁破损了)抓住“断垣残壁”一词,让学生发挥想像,说说看到“断垣残壁”这个词,你的脑海里浮现了怎样一幅画面?

理解这么到位一定也能读好是吗?指读第4小节

引导理解环境的苦:理假如让你在这儿住下,你愿意吗?为什么?(室内很脏;四处都没有人,让人害怕;房子很破了,很危险……)

3、可李时珍为什么愿意住进这个荒凉甚至危险的古寺呢?请快速读前面课文,找原因。引出:

“因为一心赶路,错过了客店。”

这里的“一心”可以换成哪些词?(专心、认真……)哪个好,为什么?联系生活用“一心”说句话。“一心赶路”是为了什么?(察访药材)

4、是啊,长时间的长途跋涉没有减缓李时珍师徒前进的脚步,为了赶路,他们错过了客店,眼看太阳渐渐下山,鸟儿都飞回到树林中,他们怎样?引导读句子,读出他们的焦急心情。小结:原来,为了察访药材,李时珍一心赶路;又因为一门心思都扑在了修好《本草》上,所以面对这样的古寺,他对庞宪说:“我们就在这儿住一夜吧。”

5、你认为当时李时珍在说这句话时会是什么表情?引导从“就”字,你读出“随便、毫不犹豫”)看来,李时珍真像他所说的——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他吃的是一点点苦吗?从中你看到什么?

三、拓展延伸

自学课文,思考:他们还吃了那些苦呢?下节课交流。作业设计: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17、李时珍夜宿古寺 饥餐渴饮 晓行夜宿 夜宿古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体会情感;根据课文中一些精彩词句展开想象,创造性复述课文。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李时珍为什么要夜宿古寺?他们吃了那些苦呢?

他们还吃了那些苦呢?

二、精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学生交流。指名回答,出示句子

(联系“找枯枝、生火、舀水、煮水、啃干粮”等动作体会)你还可以想像,他们还吃了什么苦?

3、吃这样的苦仅仅是一天?一个月?或是一年?

理解“长年累月”和“50岁”

补充资料:李时珍35岁时就开始编写《本草》了,时至今日,已经有15个年头,在这5000多个日日夜夜里,在这长年累月的奔波中,你认为这还是“吃点苦”吗?

4、出示: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李时珍……

夏天,骄阳似火,酷暑难熬,李时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明白李时珍所吃的苦)

学生写话

5同学们的描述,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仿佛亲身感受到了那种艰难困苦。然而李时珍在谈到这寻访之苦时却还说——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6在这里你注意到他说话时的表情了吗?(笑着说)那此刻这句话该怎么读?(指读、齐读——读出以苦为乐的精神来)听了这句话,你认为他是——人。

1、其实,要想编好《本草》,除了要承受着各种生活之苦,还要承担更为繁重复杂甚至危及生命的编写工作。接下来老师就请同学们去细细的品读课文8——13小节,从人物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神情中去体会李时珍在编写中还要吃什么苦?(1)学生交流:(整理各种各样的草药;每一种都要仔细地观察其颜色、形状,回忆它生长过程中的变化;进行详细记录;亲自品尝草药)

对比感悟:李时珍端详了一阵。

李时珍看了一阵。随文理解“端详”,回答中穿插小故事:《李时珍尝曼陀罗》的故事。感受他的“不尝尝,怎么断定它的功效呢?再说,总不能拿病人去做实验吧!”

(2)通过文中人物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丝深情,听了老师的故事,你对李时珍是否又有了新的认识呢?(李时珍是个严谨认真的人)

(3)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照在李时珍的脸上,只见见他......(学生想像——叙写)(4)小结:这就是李时珍,对于生活的苦,生命的危他早已置之度外,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齐读——读出崇敬之情)

2、认识《本草》

(1)读到这儿,李时珍这个人物和一本叫《本草纲目》的药书有着密切的关系。你们对《本草纲目》又了解多少呢?(2)出示:《本草》是李时珍花30多年的时间写成的,全书记载了1892种药物,其中374种是李时珍新增加的药物。李时珍对旧书上的错误记载加以纠正,如旧书上记载穿山甲是靠鳞甲来诱捕蚂蚁的,李时珍就去捉了一只穿山甲,仔细观察后,发现穿山甲是用舌头吃蚂蚁的。《本草》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传到世界上各个国家,对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是一部“东方医学巨典”。

读一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3、凸现人物形象

(1)中国医药学的史册上永远记着这个名字——(李时珍);世界医药学的史册上也永远记着这个名字——(李时珍),他创造出了举世闻名的医药著作——《本草纲目》。此时,瞻仰着他的像,看着这本《本草纲目》,你想说些什么?

(2)你知道哪些中药?知道它有什么用嘛? 三复述课文 作业设计

收集资料,并选择其中的一个讲一讲,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张衡与地动仪

居里夫人与镭的发现

爱迪生与电灯 _______与______ 板书设计

17李时珍夜宿古寺

师徒谈话 以苦为乐 月下记录 认真严谨

18、维生素C的故事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一些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维生素对人体的作用。了解维生素C的发现过程,懂的任何发现、创造都离不开细心的观察和实践。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维生素C被人们发现的经过,认识维生素对人体的重要性。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条理,了解人们发现维生素C的经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

1、简介维生素C。

同学们,你吃过维生素C吗?那你知道你身边的人谁吃过?为什么要吃?课前,让同学们了解了维生素和维生素C的知识。那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2、导入。

关于维生素C的发现,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回到16世纪,了解维生素被发现的经过。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理解新词,读通课文。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1)出示生字新词(2)指名认读,齐读。

3、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4、指名学生分节朗读课文,教师随机正音。

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哥伦布是16世纪意在得伟大的航海家,他常常带领船队在大西洋上乘风破浪,远航探险,为人类开辟了许多新的航线。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帮助人们发现了维生素C,这是怎么回事?请大家读课文。

2、学生自读思考。

指名说说维生素C被发现的经过。(“海上凶神”降临船队——含泪弃病号于荒岛——返航发现被弃船员还活着——将奇迹告诉医生——研究发现维生素C)

四、指导学生书写生字。作业设计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新词。板书设计

18维生素C的故事 拖累 艰苦 浑身无力 神秘 危险 不治而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学习课文,深入了解维生素C被人们发现的经过。总结全文,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均衡营养。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复述课文主要意思 二阅读理解

(一)品课文1、2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指名反馈。(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发生的事)2、16世纪的航海生活不仅艰苦,还很危险。在哥伦布的航海队伍中也常常有不速之客到来,人们把它称为“海上凶神”,人们为什么这么称呼这种疾病呢?请大家读读第2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3、读后讨论。

4、指导朗读。

5、现在人们已经知道,其实种怪病就是坏血病,是船员们体内缺乏维生素C而导致的。船员们的体内为什么会缺乏维生素C呢?(船上生活,吃的是黑面包和咸鱼,很少、甚至吃不上蔬菜和水果,这就导致了船员体内严重缺少维生素C。)根据回答,出示句子,结果船员就会慢慢死去。

6、小结:仅仅是因为缺少维生素C,不知有多少船员葬身于茫茫大海,真是太可悲了。

(二)品读课文2—5自然段

1、自读课文2—5自然段,读完后想一想,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2、讨论交流。

一份感动 一份悲伤 一份伟大 一份无私……

(1)你是从段中的什么地方感受到的?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再想一想为什么有这么一份情感的?

(2)小组交流。(3)全班指名反馈。

(4)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这份感动、悲伤、伟大……

3、小结:无私的船员,为了不拖累船队舍弃了生命,主动要求弃于荒岛。这份伟大、无私深深打动了哥伦布,也令哥伦布倍感愧疚,所以船临近茺岛,他的心情更沉重了。这时有个奇迹发生了,是什么奇迹哪?请同学们自由朗读6到8节,找到答案。

(三)品读课文6—8自然段

1、什么奇迹出现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自读第6自然段。

2、指名反馈。

3、船员们奇迹般地生存了下来,使哥伦布知道他们的病愈和他们天天吃野果子联系在了一起。

出示:难道秘密在野果子里面?(1)指导朗读。(读出疑问语气)(2)改为陈述句。

3、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读课文7、8自然段。

小结:是啊,这就是船员们奇迹般存活的秘密。和船员们的生命密切联系着的原来就是维生素C。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总结课文

1、读了全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学生可以针对课文内容说说自己的感受,也可以结合实际,劝导大家要均衡饮食。)

2、总结:是啊,《维生素C的故事》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不仅有饮食习惯方面的,还有做人方面的。老师祝福你们都健康、快乐地成长。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调查生活中含有大量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板书设计

18、维生素c的故事 沉重

海上凶神 擒着眼泪 更沉重

又惊又喜

19、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理解有关词语,用“奇妙”“甚至”造句。通过反复朗读,理解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息息相关。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以了解有关互联网的知识,指导学生朗读为主。教学备:

多媒体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语言叙述,导入新课 同学们, 我们背了很多古诗,今天老师想和大家进行一次赛诗会,我说上半句,你接下半句,敢接受吗?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海内存知己

(1)会对吗?齐对(天涯若比邻)连起来读两遍。

(3)这是唐朝诗人王勃的名句,意思是说,四海之内,如果我们是知心朋友的话,那即使你远在天涯也会觉得我们是天天见面的邻居。当然“天涯若比邻”只是诗人对朋友的劝慰,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朝还不能真正做到“天涯若比邻”。然而历史在进步,科技在发展,21世纪的我们却真真切切地做到

(出示)“虽然对方远在天涯,但是却让人感觉近在咫尺。”

(1)齐读

(2)找出两组反义词远(近)天涯(咫尺),天涯是说距离远,咫尺是说距离近。(3)这句话中还有一组关联词(虽然……但是)这是组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在朗读时,我们应该强调前半句, 还是后半句呢?

(4)指导朗读,用上关联词语说句话,一会转折关联词语突出的重点。

2、同学们,那到底是什么东西那么奇妙,能让远在天涯的人觉得近在咫尺呢? 板书: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3、你想走近国际互联网吗?你想了解它吗?你想到网上漫游,让我们再次读课题, 把你的渴望,好奇读出来。

过渡:真是没想到呀!同学们家中都有电脑,也会上网,那就来说说你对电脑的认识吧!

二、学生质疑,自学课文

1、那么你想知道国际互联网那些方面的知识呢?

2、生质疑。学生提出自己不解的问题

同学们想了解的内容还真不少,限于课文有限内容,我想我们只能解决其中三个问题,其他的问题就留给同学们课后探究了。

3、出示问题:

(1)国际互联网是什么样子的?(2)国际互联网是怎么工作的?

(3)国际互联网与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

4、自学探究: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能回答这三问题的句子,并做上记号。

5、小组交流:同学们能把你自学的结果与同学们交流吗? 作业设计:

1、抄写词语。

2、继续研究问题。

3、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19奇妙的国际互

蜘蛛 跨越 熟悉 邮递

付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文中引号的作用;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国际互联网与我们息息相关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词语。

2、上节课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

二、交流问题,学习课文。

1、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国际互联网是什么样子的呢?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

2、指名读,出示:你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有一只巨型的之珠织成了一张团团包住整个地球的“大网”……起来的。(1)齐读

(2)国际互联网有什么特点呢?(大)它像什么?(巨型的蜘蛛网)

(3)你从哪个词语体会到它的大呢?(巨型、团团包住、大网、无数条、亿万台)(4)我们再次用朗读体会这张团团包住的巨大的网。

(5)国际互联网看不见,摸不着,请你听老师的朗读,并且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把这张能把地球“团团包住”的神奇的网。

(6)让我们再一次体会一下这张神奇而巨大的网。(齐读)这里的“网”是指一般的网吗?那它指什么?(国际互联网);这里的“线”是指一般的“线”吗?(看见的电缆、光缆,看不见的无线电波)(8)“网”不再指普通的网,“线”不再指普通的“线”,它富有了新的含义,所以要在“网”和“线”上加双引号,这篇课文里的很多词语都加上了双引号请你注意那是表示特殊意义。我们以前也见过这样的,你还记得哪些?我们在写作文时,我班同学写自己跑的快时就用上了双引号,来形容自己。同学们以后在文章中也可以根据需要用一用。

(9)引读:这里的线不再是指普通的线,这里的线有的是看的见的();也有的是看不见的(),这些“线”上飞速流动着()、()、()它们能够在短短的几秒钟内跨过()传到()。

3、同学们,国际互联网是怎么工作的呢?

(出示)国际互联网是看得见的()、()看不见的()来传递文字、声音、图象等信息的。

(1)情境体验,了解关系。

学到现在我们也比较累了,来轻松一下。

前几天,我收到悉尼朋友的一封信,看完信,我就拿出信纸,准备写回信。我儿子在一旁就嚷嚷开了:“妈,都什么年代了,干吗不上网,发电子邮件啊?”“年轻人什么都爱赶时髦,什么网不网的,写封信,老朋友照样能收到。孙子、孙女们,是奶奶有道理呢,还是你爸爸有道理啊?(上网发电子邮件只要几秒钟,速度快)

要速度快,成啊。我不写信了,打个电话,也只要几秒钟就能听到老朋友的声音了?(如果你上网,在网上和亲朋好友通电话,不仅能传来对方的声音,还能显现他的形象呢!)

是吗?那可太奇妙了,我还真想看看几十年未见的老朋友如今是什么模样了?我年纪大了,出门诸多不便,我能在国际互联网上看到我最喜欢的京剧吗?我能买到我所需要的日用品吗?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我能在网上学到英语吗?那国际互联网还真是无所不能了,怪不得这篇课文的题目就叫(齐读)

3、训练语言,发挥想象。

(1)既然国际互联网那么奇妙,还是让我们到互联网上看看吧,看看我们可以在网上获得什么呢?(齐读第三小节,找出答案画出来)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国际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方便的呢?你从哪个符号看出五个方面呢?

(3)那就让我们再次体会一下国际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极大的方便。(引读)

“……”这说明了什么?(国际互联网还可以为我们做很多事。)你知道那些呢?(网上会诊、网上交易、网上下棋、网上储蓄)

当然还有很多功能有待于同学们去开发,网络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在你们中间也会出现举世瞩目的彼尔盖茨。

国际互联网给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娱乐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可以这样说,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有了……(引读)

4、总结:同学们,《奇妙的国际互联网》这篇课文,从互联网的结构、它是怎么工作的以及它与人类有什么关系,但这只是网络知识一个很小的方面,犹如冰山一角,所以就需要同学们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作业设计:

1、用“奇妙”“甚至”造句。

2、朗读课文。

3、搜集资料 板书设计:

19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速度快

近在咫尺

息息相关

无所不有

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习作5 教学目标:

从两个习作片段中,学到利用拟人化手法来介绍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的方法。并领悟到这样写的好处。领会本次习作的要求,采用“某某的自述”的形式,用拟人的手法来写熟悉的事物,并且要能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写的具体、生动。教学重点、难点:

用拟人的手法来写熟悉的事物,并且要能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写的具体、生动。教学准备:

课件、例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指导学生学习用自述的形式介绍一个自己熟悉的事物。鼓励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想象自己就是这一事物,感受它每天的生活,体会它的喜怒哀乐。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前两天我们同学都把自己介绍了一下 这就是自述。自述,就是自己介绍自己。你们通过自述让别人了解自己。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一些新朋友,他们非常想和你们交朋友,你们乐意吗?

2..投影出示:书包 黑板 文具盒 钢笔 台灯 小闹钟 布袋

他们也很高兴认识你们,初次见面,总得介绍下自己吧。可是他们不会说话,怎么办?

学生思考并交流。3、感知学法

同学们的方法都很好,瞧,小闹钟开口说话了。(教师手拿小闹钟,范读例文《小闹钟》,老师最好把例文背下来。)拟人,想象他们的想法、语言。

学生听,然后说说听后的感觉。(没有生命的东西开口说话了、有趣、生动)教师小结:象这样的写法,叫“自述的形式”(板书)就是以第一人称“我”来介绍自己的特点,这样可以示文章更生动,更有趣。

二、学习范文1

1、小闹钟的自述很有趣吧!其实他就是想告诉我们一句话:“,我是小闹钟,我很()。”

2、生回答。“我很漂亮。”“我很可爱。”……

3、过渡这只小闹钟会说话,会唱歌,多么特别啊!(板书:我很特别。)深化主题:

4、读例文《小闹钟》,思考:它是怎样介绍自己的,介绍了哪些特点? 文并思考。

出示;并板书:形状色彩 结构 功能

再读例文,体会文章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写生动的。

4、在我们身边很多事物都像小闹钟一样想介绍自己,你们愿意帮他们说说吗?在教室里找一找,你想帮谁介绍。

三、学习范文2

1、同学们,这些事物和我们是老朋友了,因此不必介绍自己的形状、色彩、结构、功能等,它想和你们说说心理话(板书 “心理”),把他们的高兴、伤心以及自己的愿望(板书 “愿望”)都告诉你,你愿意做他们最忠实的听众吗?

2、人有快乐、烦恼,这些事物他们虽然不会说话,同样也有自己的快乐、自己的烦恼。读读《小溪流的自述》,体会一下小溪流的快乐、烦恼是什么?

3、你看,事物有快乐也有烦恼,我们用心去感受它,你是快乐的,这个事物就是快乐的,你用烦恼的眼光看他,他也是烦恼的。找一找,我们周围有没有这样的事。

出示:课桌 书本 小花 蔬菜 水果

假如你是这些事物,你会说什么?

注意引导学生想象,如“课桌、书本”原来的样子,后来被学生损坏,心情,愿望,“蔬菜、水果”的营养价值,小朋友不爱吃等

四、总结

明确要求,完成习作要求;

1、用“ XX 的自述”的形式介绍一个自己熟悉的事物。

2、要求写具体、生动。

看来有些事物还真烦恼呢,其实不是样样事物都这样的,播放《小草》看,这是一棵小草,一棵不起眼的小草。

过渡:这棵小草从来没有寂寞,没有烦恼,最大的快乐就是和朋友一起遍及天涯海角……很多事物他们有烦恼,但更多的是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因为它们像小草一样默默无闻地奉献着,把他们的快乐撒向四面八方。大家找找看,有这样的事物吗?让我们也替他们说一说。

通过自述就能让别人了解这些事物,要让别人了解就要介绍得清楚,小闹钟通过自述让我们喜欢他,小溪流通过自述让我们更关心、爱护他,只有我们介绍得生动,才能使别人喜欢这些事物,关心爱惜他。

五、开拓题材

其实像小草一样的事物有很多,你们看蜡烛、绿叶、泥土、无名的小花还有很多。尤其是我们同学使用的文具,你最喜欢和谁交朋友,赶快拿起手中的笔,替他们写个自我介绍吧。

如果你不想写这些,也可以写你喜欢的其他的事物。

1、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2、互相交流,修改习作

3、修改。4、誊写。板书设计:习作5 形状色彩 结构 功能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修改习作 教学过程:

一、自主修改

1、修改的途径;同学们,你们的作文写完了吗?

现在我们就进行写作文的下一项——修改

同学们你们可别小看修改这一项内容,古代的诗人在修改的自己写的诗的时候,有时能用几十个字进行修改。最后直到用的词最准确才罢休。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诗人就修改了几十次。那么修改我们的作文应该从哪几方面开始呢?把你们的想法会说一说。

错别字

不通顺的句子

病句

不恰当的词语

1、修改:请同学们把自己写的文章认真的读几遍,把错别字改正过来,把不通顺的地方改通顺,把需要增加地方加上去,删除不必要的语句。

2、修改:自己修改满意的作品读给同座听,征求别人的意见。

三、交流习作,师生评议

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四、朗读习作:

请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大家听的学生读自己的习作。

其他同学认真听,看她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修改。

把你们最中肯的建议说一说。互改 五评价方式

1、学生自评:

让读习作的学生自我评价,体验习作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2、师生评价:

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习作的评价,注意引导学生公正客观的评价他人的作品,分享他人习作的快乐。

六、誊写:

在誊写的时候注意:要认真书写每一个字。

练习5 教学目标:

认真读短文,补写小主人的话,明白文中蕴含的道理,并体会用上成语的好处。熟记成语和鲁迅的名言。练习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帮他出主意。教学重点难点:

能根据短文内容来把故事补充完整。读读背背八个成语和两句名言。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完成“处处留心”这一综合性练习题,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读读背背,积累8个成语和一则名人名言。教学过程:

一、教学“处处留心”

1、出示电脑图,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电脑的几个主要部件及作用?(1学生介绍电脑几个主要部件的作用,导入新课。自读《争功》。

(2)你能说说这则童话主要讲了什么? 讨论:小主人会说些什么呢? 2反馈

3、有感情朗读故事。

4、把故事补充完整。

5、在交流的基础上,把话写下来。

6、把划线的部分用成语代替。

7、师评议。

二、教学成语

1、复习。

背诵学过的成语。本单元相关的

2、指导。

(1)学生自由地读,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2)指名一学生读,及时正音,集体齐读。(3)教师范读。(让学生边听边体会每排两条成语之间有什么关系。)(4)学生分组讨论每条成语的大概意思。可查字典。(5)学生说说这些成语的意思。以下词义供参考:

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多,学问渊博。

满腹经纶:一肚子学问和才能,形容人饱学而有理大事的才能。

学贯中西:有关中西方的学问都通晓。形容人学问渊博。

博古通今:对古代的事知道很多,又通晓现代的事情。

功成名就:功业建立了名声也就有了。

著作等身:著述之多,等于身体一样高。形容著作极富。

温文尔雅:态度温和,举止文雅端庄。

文质彬彬:形容人举止文雅,态度端庄,从容。

3、练习。

(1)自由地读,边读边思考,如何记忆。

(3)同座位的同学互相练背,交流记忆方法。

4、反馈。

(1)指名试背,说说记忆的经验。(2)集体背诵。

练习说话:用上一两句成语说一段完整的话。

一、教学名言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名言?它是什么意思?

1、指导。

(1)让学生自读名言,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2)指名试读,正音。

(3)邻近同学讨论名言的含意。(4)交流讨论结果,教师相机点拨。

鲁迅的话是针对别人说他是天才讲的,意思是:我不是什么天才,我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因为我把别人休息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5)集体齐读。

2、练习。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练读。

(2)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同座互背。

3、反馈。

(1)指名试背。(2)集体背诵。(3)课外延伸。

课后请同学们搜集鲁迅的名言,互相交流。

板书设计: 练习5 学富五车 满腹经纶 学贯中西 博古通今 功成名就 著作等身 温文尔雅 文质彬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写好钢笔字,指导写好“捺”,进行口语交际。教学过程

一、指导

1、指名读字。

2、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字的结构。

3、让学生说说这些字的共同点。

4、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书写。(捺要伸长,才能托住上面)

二、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根据描红的情况,教师及时小结。

三、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作业,评点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根据情况进行矫正强化练习。

四、口语交际

(一)审题

1、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教师进一步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①合理想像图意,②补画第2幅图,③将四幅图的意思连贯地说出来。

(二)指导

1、指导看图,思考:这几幅图中共有几个人?他们是什么人?分别给他们取名。说说看图的要求

2、揭题:帮他出主意。

3、指导。

(1)创设情境:过几天,我班要举行“神6”的主题班队活动,中队委员们正犯愁呢!你能帮他们出点子,想想办法吗?(2)指名说。

教师指导(提醒学生,要动脑筋,想出切合实际的办法,要能解决实际问题。说话时,语言要清楚、明了、简洁)。

4、集体交流,评议。(注意说话的态度、语气,是否把注意说明白)

5、刚才小朋友们都提出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做法,对于这些做法,你们都同意吗?为什么?

帮助别人时,要考虑实际情况,办法有简单有效才行。

二、联系生活实际谈谈。

1、当别人遇到难题时,你是怎样帮别人出注意的,那个注意管用吗?自由谈一谈。

2、假设别人遇到什么难题,你会怎样帮他?

三、面对班级实际谈谈

1、班级最近正在选“我与奥运”美文征文,大家都觉得是一个表现自己文采的好机会,但却没有人将文章写好,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2、你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3、学生自由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苏教版四上语文知识点第七单元 篇6

1.抑扬顿挫 (很短时间的停止) 2.一岁除(去掉) 3.点缀(装饰) 4.词类相当(相近)

5.曈曈日(太阳初升时光亮耀眼) 6。揣摩(体会研究)7。讲究对仗(重视)

九、填空。

1、樱花(烂漫)的时节,公园里游人络绎不绝。

2、十六岁,是一个(浪漫)的诗意的年龄。

3、春联分为(上联)、(下联)和(横批),它的上下联都是(竖着)写的,读时(从右往左),横批是(横着)写的,(从左往右)读。

4、《元日》是(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作品。诗的第一句渲染了(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第三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象征了(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第四句既是写(当时的民间风俗),又寓含了(辞旧迎新)的意思。

5、《元日》的第一句“爆竹声中一岁除”,第四句“总把新桃换旧符”,你能动动脑筋,删改必要的字词,改成一幅对联吗?(爆竹除旧岁,新桃换旧符。)

6、《江雪》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柳宗元)。前两句诗让你感受到(雪天的寂静、清冷和凄凉),对于后两句诗,如果结合诗人写作此诗时的贬谪生活,就会发现诗中迎风抗雪、孤舟独钓的渔翁形象,正是诗人(不屈精神和孤独情怀,不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清高)的人格化身。

7、(只要)多读多写,作文(就)会有进步。

8、(因为)他热情地为同学们服务,(所以)受到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9、(如果)你答应找小兰一起去看画展,(就)应该准时去找她。

10.(既使)天气很冷,爷爷(也)要坚持早晨锻炼。

11、刘胡兰(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说出党的机密。

12、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造句:在海上观看日出,太阳最初只露出一点点光亮,逐渐地太阳越来越大,最后就整个儿跳出了海面。

13.、看着这美丽的雾凇,你想起课文中的这样一个片断。(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岑参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也可以用来赞叹这一美丽景象。

14.、选用以下的词语写一段话,描绘一处雾景或雪景。蒸腾 模糊 弥漫 淹没 缭乱 洁白晶莹

(今天的雾真大啊!一开门,这蒸腾的雾气迎面扑来,田野里、小河边、马路上到处弥漫着洁白晶莹的雾气,渐渐地,近处的小树、房子模糊了,慢慢地淹没在这湿漉漉的大雾中了。)

15、和煦的阳光普照大地,家家户户忙着张贴大红春联。当你沉浸在这祥和的气氛中时,你想到的诗句是:(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写的(《元日》),描写了他在(元日)这一天看到的有趣风俗,如:(放爆竹、喝屠苏酒、贴春联)。

16、《江雪》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的作品。诗中描绘雪景的句子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用你积累的词语来概括这雪景,如(大雪纷飞、漫天雪花、鹅毛大雪)。诗中最能表达作者心情的词是(孤舟)和(独钓),从这两个词中你感受到了诗人(寂寞、孤独和坚毅孤傲)的心情。

17、古人常说“诗中有画”。请你先把《江雪》这首诗中描绘的情境想象成一幅画,再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来。

上一篇:我喜欢的书三年级作文下一篇:秋之叶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