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的探究论文

2022-04-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职业学校坚持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既注重精准传道授业解惑,又注重精准就业创业培训。能够很好地发挥助力精准扶贫的优势,让受教育者掌握一技之长,有更好的出路。尤其对于贫困家庭来说,一人掌握一门技术,就有希望实现脱贫致富,彰显了职业教育在扶贫攻坚战中的作用。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扶贫的探究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扶贫的探究论文 篇1:

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对推进精准扶贫的探究

摘 要:如今各地区城市用人需求增多,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务工,且城市农村劳动力的使用周期缩短,企业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要求、素养要求逐渐提高,如何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是目前精准扶贫战略中的主要问题之一。建议要针对农村人口就业实际问题,优化职业技能培训模式,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综合实力,达到“培训1人,脱贫一家、带动一片”目标,对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推进精准扶贫的策略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精准扶贫

黨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在我国政府提出的《扶贫纲要》文件中,提到了“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消除贫困”;习近平总书记就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怎么干中再次提出关于脱贫攻坚任务实践的7点要求,再次强调了“要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加大对贫困人口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基于此种政治背景,如何有效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实现精准扶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目前需要集中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各地区有关部门大力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目的在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为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人才支持。

1 精准扶贫的相关概述

根据“中国宏观数据”网站发布的《2020年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及失业率统计》可以发现,在2020年的上半年期间,我国全国城镇(本报告中的城镇代指城市周边的农村地区)新增就业人员数量达564万人,在第二个季度末期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达17752万人(如图1);在2020年6月份,我国的城镇失业率达5.7%,虽然相较于5月份同比下降了0.2%,但是仍然有大量农村人口处于失业状态中,如何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提升农村人口的经济收入能力,是践行精准扶贫战略的主要问题。

结合上述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开展精准扶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解决农村人口收入不稳定短板,是急需解决的问题。精准扶贫就是指“对不同贫困环境及农户状况,采取科学合理的办法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扶贫是新时期背景下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亮点,也是扶贫工作中的重要内容;精准扶贫的本质就是要消除贫困,有效改善民生,体现扶贫工作的科学性,对症下药,促使人民群众能够真正得到实惠,具备脱贫的能力。

因此,要想进一步推进精准扶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建议要深入分析目前大量农村劳动力失业原因,排除外界环境因素变化的干扰,发挥农村劳动人口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提出“以加强农村贫困人口职业技能培训推进精准扶贫”思想,以此提高农村劳动人口的职业技能水平,促使其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就业能力,有效解决大量失业的问题。

2 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对推进精准扶贫的影响

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落实精准扶贫战略思想,尤其是针对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给予培训机会,提升其就业创业能力,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对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具有以下影响:

第一,能够有效实现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自主发展,维护地区稳定与发展。通过开展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能够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提高其自我发展的能力,为社会培养出大量产业基础技能人才。在农村劳动力通过培训取得专业技术操作证、计算机等级证书之后,农村劳动者会逐渐弱化对政府的依赖,积极主动参与市场就业,参与就业竞争,实现个人发展渠道的扩展,成为能够实现就业创收的基层人才。

第二,有助于社会企业积极履行社会经济责。在实际过程中,开展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引导社会企业,地区民众自主组织定期举办“培训班”,能够有效拓展社会企业与机构职能,将原本的资金扶贫转换为技术扶贫,将社会企业作为技术扶贫的主要队伍,同时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爱国主义教育、社会责任教育、岗位责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树立良好思想品质,形成正确三观,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本领与综合素养,促使其能够投入自身家乡的建设与发展中,深入落实精准扶贫战略思想。

第三,有助于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创收能力。在实际过程中,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有助于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稳定性,推进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还能够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加快农村劳动力的成长步伐,深入贯彻精准扶贫思想,从根源上解决目前农村贫困家庭的多元化问题。

3 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对推进精准扶贫的策略

结合上述数据分析,在对精准扶贫进行深入解读之后,建议可以分别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实现对精准扶贫的推进目标。

3.1 不断加强对农村精准扶贫的建设

要想以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推进精准扶贫,建议要不断加强对农村精准扶贫工程的建设力度,深入发掘精准扶贫资源,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有效性。在实际过程中,要想有效达成精准扶贫目标,需要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深入发掘社会扶贫资源,初步构建精准扶贫视域下的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互联网平台、公益广告、公交站广告板、政府公告、文艺活动等多种不同的渠道实现对职业技能培训活动的宣传,鼓励社会企业、高等院校工作人员、学校学生参与到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活动中,为其提供文化知识、专业技术、思想教育方面的培训,成为培训师资力量,为实现精准扶贫目标作出一份贡献。

另一方面,建议要全面整合地区职业技能教育资源,在地区中职院校、高职院校中开设“农村人口培训班”,开展地区扶贫的成人教育,班级开设费用则由政府部门承担,免费对外开放,允许符合通过培训资格认证的农民劳动力入班学习,充分发挥村级农民培训学校阵地作用,切实调动农村群众的学习积极性,为农村劳动力的自我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2 劳动技能提升与脱贫致富

要想以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推进精准扶贫,建议要将职业技能教育与“脱贫致富”相结合,构建能够帮助农村劳动力脱贫致富的技能培训机制,提升培训活动的有效性,凸显其对精准扶贫战略思想的推进作用。建议要深入分析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倾向,分析失业主要原因,同时分析本省地区各城市、企业面向农村劳动力的用人需求,比如,职业技能需求、文化水平需求、职业素养与思想品质需求等,制定定向培养方案,有方向、有计划地开展技能培训活动,促使农村劳动力能够掌握一技之长,具备参与就业竞争的资格。

之后,要考虑到农村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相关工作的便利条件,为其提供农业生产经营方面的技能培训与指导服务,比如,经济林果种植培训、畜牧养殖技术培训、现代农业机械设备操作培训等,帮助农村劳动力掌握更多脱贫致富的技能,拓宽其发展空间,促使其能够更好地找到自主脱贫致富的办法与方向,实现农村劳动力的稳定脱贫,提升农村人口的经济收益能力,体现精准扶贫的科学性。

3.3 进一步完善精准的农民培训模式

要想以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推进精准扶贫,建议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模式的构建力度,对培训内容进行精细化管理。一方面,建议有关部门工作人员考虑到地区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差异,分析其在学习技能方面的差异,考虑农村劳动力在参与职业技能培训过程中的外部影响因素,以此调整职业技能培训时间、培训方式、培训活动内容与培训机制,构建出能够满足农村劳动力实际情况与发展需求的培训模式。建议要引进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方法,比如,理论教学、现场实践操作教学、实地观摩教学等,构建多元化的培训模式。还可以引进“工学结合”的培训模式,调动各方力量参与职业技能培训,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培训机会,组织开展劳动力技能考核,若达到一定标准,则可以為其提供定向职业就业机会,以此有效解决失业问题,提升劳动力的就业水平,实现精准扶贫目标。

4 总结

综上所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是提升农村劳动人口就业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手段之一。在实际过程中,通过开展有效的农村劳动人口职业技能培训,能够提升劳动人口职业素养,有效改善农村劳动人口的就业能力,增加农村劳动人口的经济收入,以此缓解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刺激农村经济自主发展。为了更好地发展职业技能培训作用,建议加强精准扶贫建设、重点关注农村劳动人口的脱贫致富情况,组织开展具有就业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活动,同时完善培训模式,为我国社会培养出具有高素养、高技能的新型农民,以人才培训支持精准扶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赵朝峰.基于精准扶贫视角下做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探讨[J].中国民商,2020,(02):136-136,139.

[2]邢志勤.基于精准扶贫视域下河北省农村劳动力技能提升培训路径研究[J].农家参谋,2020,664(16):265-265.

[3]王铮,杨宽明.关于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对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研究[J].科技资讯,2019,17(31):243-244.

[4]陈普青.精准扶贫下的山西农村劳动力培训策略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17):324-325.

[5]王铮,聂淑娟,杨翠红,等.精准培训助力乡村振兴[J].精品,2019,(11):264-264.

[6]赵子建,张汪洋,慎承允,等.新时代体育教育精准扶贫模式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7]戈艳霞.职业技能培训在提升精准扶贫实效中的困境与出路[J].教育与职业,2020,(02):96-100.

[8]邓茂忠.精准扶贫背景下沅陵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大学,2019.

作者简介:王学美(1982-),女,汉族,云南云龙人,本科,研究方向: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人才工作。

作者:王学美

扶贫的探究论文 篇2:

职业学校多举措助力精准扶贫的探究

【摘要】职业学校坚持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既注重精准传道授业解惑,又注重精准就业创业培训。能够很好地发挥助力精准扶贫的优势,让受教育者掌握一技之长,有更好的出路。尤其对于贫困家庭来说,一人掌握一门技术,就有希望实现脱贫致富,彰显了职业教育在扶贫攻坚战中的作用。

【关键词】职业学校 多举措 精准扶贫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立项课题XJK016AZXX013的阶段性成果。

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支持农村贫困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教育,增强脱贫致富的能力,看中职学校如何助力。

一、授人鱼更要授以渔之精准授业

根据精准扶贫的需求,精选专业。2016年春,选定了电子技术应用、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2个省级特色专业作为精准扶贫培训专业。2016年秋以来,根据贫困生的意愿安排在学校不同专业学习,更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为了提高贫困生的输出质量,成立由企业的技术骨干参加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研讨会,指导学校精准开设课程,结合实际编写校本教材,并制订科学严谨的教学计划。挑选教学水平高、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任教,确保教学质量, 学生职业能力得到了提升,技能水平得到了提高。

二、既扶智也要扶起志之精准传道

现实中,确实存在勤者不能富,贫者等要靠的现象,扶贫真正需要智慧。精准扶贫家庭的学生陷在贫穷里,不是他们的过错,可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把钱物给他们,让他们以为贫穷可以成为不劳而获的谋生手段就错了。为此,学校通过班会、专题讲座、励志视频、家校联动等方式,将励志教育贯穿扶贫教育的全过程,使贫困生树立人穷志不短,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雄心。当然不能光喊口号,而更加注重對贫困生们灌输,要想体面的生活,必须要有稳定职业的理念。让他们明白职业是收获劳动果实的土壤,是劳动者获取报酬的岗位。

三、只输血不如能造血之精准解惑

学校不收取贫困生任何费用,免费提供食宿、床上用品、洗漱用品、学习用品、实习工具、实习耗材,报销他们每学期往返学校的交通费等,这种输血式资助让贫困生学习有保障,从而愿学、乐学。通过主题班会指导他们分析各自家庭贫困的原因,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还针对性地为他们编写了公开出版的《就业指导》教材,让贫困生认识就业、选择就业、适应就业。同时,为了让他们转变观念,激发他们的创业意识,掌握创业技能,学校还邀请了知名的创业导师团队,为贫困生开展创业培训,着重对他们的创业意识、市场评估、制定利润计划等方面进行培训。

四、成合力校企共育人之精准模式

学校坚持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大开阔了贫困学生的视野。用“做中教”“做中学”教学模式,补上了这些来自大山深处的贫困生学习基础差的短板。用“工学交替”的学习模式,改变了贫困学子们的思想理念,提升了他们的职业素养。为此,学校积极探索人才培养与产业对接、与岗位对接、与职业能力需求对接的方法和途径。安排贫困生到企业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教学实习,这不仅让他们学到了直观的专业知识,也丰富了他们的社会知识和企业文化知识,增加了他们的经济收入。

五、扶上马还要陪一程之精准就业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不仅是职业学校的目标,更是实现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为此,学校与本市工业园区的多家企业共建了校外实习与就业一体化基地,利用基地的条件培养贫困生职业素质、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政府的主导下,每年举办一次大型的就业签约活动,贫困学生均可与企业签定就业协议。由于贫困生在多个企业参加了跟岗实习,既学到了技术,又熟悉了企业的环境和生产流程,企业则通过实习工作了解了贫困生的技术和能力。学生与企业之间双向选择,他们可以选择自已心怡的企业,挑选自已满意的就业岗位,实现了政府、学校、企业、贫困家庭、贫困生“五赢”。

为强化贫困生的就业稳定性与持久性,巩固精准扶贫成果,防止返贫现象发生。学校制定了贫困生就业管理制度,按每30个人安排一位工作认真负责、协调能力强的老师驻企业,跟踪管理一学期,要求掌握学生的生产生活和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工作环境、工资待遇和及时为学生维权。由于有学校的保驾护航,学生们的工作热情高,工资待遇高,就业稳定率高,为他们的家庭走出贫穷,尽快脱贫致富,加注助推剂。

参考文献:

[1]朱爱国,李宁.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策略探究[J].职教论坛.2016年01期

[2]张鸿翔.职业教育助力精准扶贫的样板工程[N].中国教育报.2018年6月13日

作者简介:

曾雄兵(1972.12-),男,湖南郴州人,汉族,本科,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信息技术和校企合作。

作者:曾雄兵

扶贫的探究论文 篇3:

精准扶贫要求下的地方高校扶贫工作路径探究

摘 要 以合肥学院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实绩为例,从组织领导、人才选派、智力帮扶、志愿服务、产业扶贫等方面,探索精准扶贫新要求下,地方高校在定点帮扶工作中的路径和方法,为地方高校助力脱贫攻坚,进一步服务地方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 地方高校 脱贫攻坚 精准扶贫 合肥学院

1 贫困村基本情况和特点

作为贫困村,均存在贫困发生率较高、无集体经济收入、基层党建软弱涣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薄弱等基本特点。合肥学院帮扶的泗县陡张村位于皖北平原,由17个自然庄组成,全村2052户,总人口7887人,土地面积14680亩,现有党员179人,建档立卡贫困户252户,859人。村里在帮扶前无特色产业,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从事小麦、玉米、大豆等的种植,无规模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人员多为老人、中年妇女和孩童。帮扶村在基本特点的基础上,还存在党建薄弱、教育落后、贫困户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和产业发展落后等自身独特的特点。

2 合肥学院的做法

(1)合肥学院确定以党委主要负责同志作为帮扶工作第一责任人,校办公室负责协调、督促落实学校扶贫工作部署,校办下属的扶贫办公室负责具体业务对接。相关职能部门、系(部),协助分管及联系本系(部)院领导,落实好具体的帮扶任务。

(2)通过激活驻村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合肥学院直接落实单位各项扶贫措施。驻村干部以扶贫工作为统领,依靠地方,制定年度帮扶计划和三年发展规划,创新工作方法,创新帮扶内容,稳打稳扎,落实好扶贫工作,全面参与基层党建、乡风文明、环境整治和志愿服务等各项工作,树立了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素质过硬的驻村干部形象,得到了地方的肯定和大力支持,连续被县委组织部评为优秀等次,并获得各类荣誉称号。

(3)针对帮扶村是软弱涣散村的局面,合肥學院经过实地调研,制订了基层党建结对帮扶项目。单位协调捐赠10万元建立了陡张村村部文化广场,使陡张村办公有场地、党员活动有阵地,并协调资源改善陡张村的办公环境,给村里带来电脑、打印机、投影仪等办公设备;通过驻村干部和大学生志愿者,开展智能手机和计算机使用培训,提高党员干部的信息办公水平和业务能力;重视政治理论学习和理想信念教育,带头上党课,注重后备干部培养和党员发展,帮扶村于2016年顺利摘掉软弱涣散的帽子,党员干部作风得到明显改善。

(4)合肥学院结合自身拥有上千名教职工,18000多名学生,积极开展“农校对接”帮扶工作,实施种养帮扶项目和农产品捐购活动。学校还建立销售网页,由学校在种子、运费等方面提供补贴,收购贫困户的鸡蛋、蔬菜等农产品,在提高贫困户收入的同时,拉近了与贫困户的感情,精准帮扶效益明显。建设贫困户分散经营、企业集约管理、校企产销对接的“农校对接”扶贫示范产业园,以泗县农产品龙头企业作为载体组织农产品货源,在互惠互利的原则基础上,就食堂采购的品种、价格机制、检疫、接送和结算达成共识,使定向采购变成现实。学校食堂设立爱心菜窗口,专门销售泗县的农产品菜肴,实现食堂与农产品企业满意,贫困户和师生也都受益的良性运转。

(5)合肥学院投入近百万元,连续四年向泗县教体局捐赠电脑机房和图书馆,帮助地方改善教学设施,同时,利用职教中心等平台,积极帮助泗县环保工程学校提升办学能力,改善学校实验条件,为环保专业制定了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对环保专业骨干教师进行培训,同时,累计投入20多万,培训泗县中小学教师和干部1200多人。合肥学院每年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到村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社区募捐和雷锋月志愿服务活动,先后有近200名大学生志愿者进入贫困村开展各类服务活动。如开展的“筑梦远航”爱心结对活动,学校110个团支部、8个公益学生组织结对帮扶147名贫困家庭学生,已有5200多名大学生参加该项活动。合肥学院还通过联系海恒等社区、红十字会等慈善机构和各类企业来为扶贫点筹措更多财力、物力,并引进与地方合作的产学研项目、创业扶贫项目等,达到多渠道、多方式的扶贫效果。

3 完善高校扶贫路径的思考

3.1 强化组织领导,统筹谋划扶贫工作是前提

扶贫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面较广,帮扶单位是否重视,直接关系扶贫工作的落实和成效,只有单位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强化责任担当意识,统一思想,才能凝心聚力,发挥效应。要紧密结合地方发展实际,充分进行实地调查和研究论证,按照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既因地制宜、又突显特色的要求,以贫困户增收致富为目标,以产业扶贫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为依托,以改变地方思想、转变作风为突破口,结合单位优势,做到全面对接包保,深入精准帮扶。着重完善五个工作机制:一是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主动开展走访调研,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贯彻落实有关措施;二是明确部门分工,由具体部门牵头,各系部等相互配合,保障有效运转;三是建立考核指标体系,把各部门的定点帮扶工作,作为学校对部门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加以固化,激发和提高各部门参与的积极性;四是设立专项扶贫资金,为扶贫工作有效开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五是畅通沟通渠道,在校政搭桥的基础上,通过微信群、驻村干部和走访调研等及时建立对接平台,确保需求与帮扶一致。

3.2 转变思路,勇于担当责任是要求

地方高校的办学层次、社会服务能力、科研实力决定了其主要服务对象是基层。脱贫攻坚作为时代主题和地方当下重要任务,应强调参加扶贫工作不是学校的负担,而应是学校负责任的表现,是高校服务地方的重要方面和大局意识的体现。要注重转变帮扶工作思路,把“要我帮”变成“我要帮”,积极拉近与贫困户的关系,在具体帮扶过程中,把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强调扶贫而非养贫,是“造血”而非“输血”,应主动帮助解决问题,激发贫困户自身发展动力。

3.3 组织保障,选派优秀人才驻村帮扶是关键

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在选派驻村干部时,应通盘考虑选派素质高、能力强、能吃苦肯奉献的干部,尤其是对农村和农民充满感情的干部。学校组织部应加强对扶贫干部的指导和关心,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困难,确保驻村干部沉得下、干得实。全力帮助扶贫干部成长,应明确“扶贫点就是培养干部的一线党校,是锻炼干部的熔炉”,把参与脱贫攻坚工作情况作为提拔党员干部的重要参考,对优秀干部及时给予提拔。

3.4 帮扶基层党建,提升党员干部素质是核心

“农村富不富,全靠党支部”,村级基层党组织是党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战斗力的基础。是党员干部的素质和作风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是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的重要原因。在帮扶过程中,高校应结合社会发展要求,开展结对帮扶工作,通过投入资金和精力,利用驻村干部,坚持抓党建促脱贫,重视基层党建标准化建设,提供村干部交流学习的机会,注重对村干部的培养,从党员阵地建设、党建制度规范、党员后备干部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上入手,从思想和作风上改变基层党员干部。

3.5 开展农校对接,助力产业发展是路径

脱贫不是把贫困户“抬”起来,而是帮贫困户“站”起来,让贫困户“走”起来。改变传统的送钱送物“输血式”帮扶模式,高校应充分整合自身需求,根据帮扶点的种养习惯和惠农政策,围绕增加贫困户收入,转变贫困户思想的主题,把产业帮扶工作做细、做实、做准。

发挥高校的人力和智力资源优势,通过校政搭桥,把精准产业扶贫到户和面向采购等农校对接方式结合起来,探索模式打通从田间地头到学校食堂、教职工的直通車,在产业帮扶模式上从短期数量型向长期质量型转变,实现点面、量质的结合,促进贫困户的增收和地方产业的发展。

3.6 用好智力资源,提升地方发展动力是根本

“扶贫先扶志和智,帮困先帮技和艺”。高校有平台、有资源,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构建大学生、教师、学校三个层面的帮扶体系,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人才交流培养、产学研融合、投入扶贫资金、媒介宣传等方面发挥各自的作用,既有利于激发地方自身发展动力,提高地方人力资源素质,也可以实现高校特色帮扶效益最大化。

争取社会资源投入扶贫工作也是高校可以充分发挥的地方,高校与社会各界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扶贫不应局限于校内现有资源,还要放宽视野,搭建各类平台,以高校作为媒介积极宣传并争取社会上的各方资助,调动社会上的部分力量共同参与到扶贫中。

高校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既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必须。扶贫工作中强调的“地方性、精准性”的特点,决定了高校可以深度参与到脱贫攻坚工作中的方方面面。在参与脱贫攻坚的过程中,高校的活动范围和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部分办学质量较高的地方高校,则会利用此契机,提升产学研能力、培养教育党员干部、打造学校名片,成为当地文化教育和产业技术领域甚至是对外合作交流的引领者和平台搭建者,高校扶贫模式的探索实际上也是高校服务性、应用型的一种探索,意义非凡。百校百面,每一所高校优势资源各异,只有科学决策、分类施策,才能在路径上突出特色,推动高校帮扶工作深入,从而助力脱贫攻坚精准有效。

项目:本文为2017年合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重点项目成果

参考文献

[1] 翁庆余.略议新世纪高等教育职能[J].中国高教研究,2001(9).

[2] 王立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经济是地方高校的必然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07(11).

[3] 张文基.关于农校对接的思考[J].经济师,2012(11).

[4] 马丽文.高校,新阶段扶贫攻坚生力军[J].中国扶贫,2013(11).

作者:张伟颀

上一篇:人寿保险营销论文下一篇:干部行政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