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本科教学管理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法律人才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人的基础”。新时期,法学本科教育担负着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第一线输送人才的任务,其人才培养目标应当重新定位于培养我国法治建设所亟须的具备基层工作能力和一定发展潜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法律人才。关键词:法学教育;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素质构成;实施路径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法学本科教学管理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法学本科教学管理论文 篇1:

当前我国法学本科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

摘要:从我国法学本科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本文认为法学本科教育定位应当是以素质教育和法学专业教育为主的职业前教育,而非纯粹的法律职业教育;教育内容应当以综合知识和法学专业知识的学习为主,而非法律职业技能训练,法律职业技能的训练主要应放在法律硕士阶段;法学本科教育模式,应当以国家统一的基本规格教育为主,特色教育为辅。对于当前影响法学本科教育的司法考试制度、职业准入制度、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等,应当根据上述要求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创新。

关键词:法学本科教育;卓越法律人才;司法考试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1年工作要点》第10项明确提出:启动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与政法、司法部门紧密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标准,探索“学校——实践部门共同培养”模式,加强国际法律事务高端人才培养;建设一批特点鲜明的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全面推进法学教育改革。2012年8月份,教育部组织评审了首批60家实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22个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教育基地、12个西部基层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标志着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已经正式开始实施。从上述行动可以看出,“十二五”期间,法学教育改革的重点在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该计划基本精神甚为明确:即加强法律职业人才和国际法律事务高端人才培养。从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的主管部门高教司看,该计划的定位主要应是针对普通高校法学本科教育。如果这一定位准确的话,现行本科法学教育的一些基本问题便需要重新探讨:法学本科教育是素质教育还是职业教育?法学本科教育重在素质教育还是职业能力培养?法学本科教育应统一培养规格还是分类培养?

一、法学本科教育定位:以素质教育为主的职业前教育

现阶段我国法学本科教育究竟应当是素质教育还是职业教育,这个事关法学教育基本定位的问题随着教育部“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应当再次引起我们的关注。但是,自2000年以后,法学本科教育应当定性为素质教育而非专门的职业教育,已成为主流观点并得到官方认可。例如,2003年9月19日至21日在重庆召开了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2003年年会暨“法学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学术研讨会上,时任教指委主任委员曾宪义先生和副主任委员会张文显先生联合发表的《法学本科教育属于素质教育——关于我国现阶段法学本科教育之属性和功能的认识》一文,明确提出“参照我国法学教育改革的实践和法学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目标,现阶段我国法学本科教育本质上属于素质教育,而我们所理解的素质教育是以人文教育为基础、包容职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在内的教育模式,即具有通识基础和职业定向的教育模式”,在实践层面,各高等院校的法学本科教育也基本上按这一定位,设计和开展法学本科的教育工作。但是,近几年,关于法学本科教育的定性和定位,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应当转向为“职业教育”。贾宇教授认为,大学的法律教育,应当以法律职业为基本的目标导向。一些大学的法学院也已开始进行这种教育转向的尝试。例如,中国政法大学自2008年开始,经教育部批准启动“六年制法学教育改革试点”工作,并于当年9月进行了招生培养。2011年教育部启动的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工作,提出“加强法律职业人才培养”,似已代表官方确认了法学本科教育的这种转向。但是,中国法学本科教育,真的应当从素质教育为主转向职业教育为主吗?适合转向吗?笔者的观点是:在不改变我国法学本科四年基本教育体制的前提下,法学本科教育应当是素质教育为主的法律职业前教育,不应当定位于法律职业教育。理由有二:

1.法学本科教育不可能达到完整法律职业教育的要求。法律职业教育,就是培养职业法律人(主要指法官、检察官、律师)的教育。这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育一个具有共同法律信仰、职业伦理、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的法律职业共同体。法律职业教育属于精英教育。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作为精英教育,我国现行的法学本科教育都无法达到其目标。①从学生和学制角度看,我国法学本科专业是以高中起点为基础的四年制的大学本科教育。这就决定了如果大学本科阶段作为法律职业教育,必须完成三个方面的教育:对学生的通识教育、法学专业理论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现行的法学本科教育将教育任务定位于前二方面的教育,如果在本科阶段再加上法律职业技能教育的内容,显然是现行的四年制所无法完成的任务。②从师资角度分析,我国大学法学师资力量主要是从事理论研究和理论教学的,多不具有法律职业实践的经历,从事法律专业理论的教育是基本胜任的,但是,从事职业技能教育显然是有问题的。如果把职业技能教育也放在本科阶段,则大学的师资力量必须加以重大的改进。改进的办法无非两种:一是让教师从事较长时间的法律实务工作,取得法律职业教育所必须的经历;配备一批具有长期实践经验的法官、律师专业从事法律职业技能教育。师资的改进虽然并非不可能,但是,如果要求所有的师资都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却是不可能的。

2.法学本科教育不需要定位于完全法律职业教育。法律职业教育是培养法律职业人的教育,即专业从事法律职业的从业人员,传统上主要指法官、检察官、律师等,也包括从事法学研究和法律教育的人员。但是,培养职业法律人并非法学教育的唯一目的,尤其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各行各业都需要具有一定法律知识和技能人员,无论是普通的公务员还是从事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法律专业知识,都有助于其职业的发展。①从社会需要角度看,社会对职业法律人的需求数量有限,但对掌握法律专业知识的人才的需求是无限的。社会并不仅仅需要职业法律人,社会各行各业都需要具有一定法律专业知识的人才。如果本科法学教育定位于法律职业教育,仅限于培养职业法律人,现有的法学本科教育规模显然过大,远超社会的实际需要。近几年,我国法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困难,多数人将其归结于法学专业学生招生过多,这或许是原因之一,但是,对于法学专业学生就业观念和就业市场的理解过于狭窄也不无关系。②从法学教育的现实角度看,本科教育不需要定位于法律职业教育。现有的法学本科专业如果定位于职业法律教育,专门培养职业法律人,不仅不可能,而且是不现实的。法律专业研究生的数量完全可以满足职业法律人的培养要求。因此,法学本科专业毕业生的出路实际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继续接受研究生教育,最终成为职业法律人;选择其他职业,成为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的非职业法律人。笔者简要结论是:法学本科教育应当定位于以素质教育为主,以法律职业为导向的,培养法律职业人和非法律职业人才的职业前教育。

二、法学本科教育内容:以综合及法学专业知识为主,职业技能为辅

在本科法学教育定位以素质教育为主、职业教育为导向的前提之下,本科阶段法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当是综合知识素质和法学专业知识及素质教育为主,法律职业能力和法律职业素质教学为辅。在四年制的法学本科教育中,笔者认为现行的本科法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基本是合适的。即一年左右的通识和素质教育,二年左右的法学专业知识教育,一年左右的职业准备教育。通识和素质教育中,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首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大体上是: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课程体系的建构和与时俱进的改革;开设文化素质教育专门课程;组织高水平的学术活动;开展优秀的、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法学专业知识教育,是本科阶段法学教育的核心内容。专业知识教育的目标,是让法科学生系统了解和掌握法学的基本理论、法律基本制度,为将来从事法律和非法律职业提供基本的法律知识和能力支撑。本阶段法学专业知识的学习,以教育部法学教育指导委员会所制定的法学专业16门核心课程的学习为全部内容。学生不分专业,所学基本理论和基本制度应当是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生都必须学习和掌握的。职业准备教育,是本科阶段的辅助教育内容。学生经过素质和法学专业知识学习后,根据本科毕业后的基本职业取向,可以有选择的选修部分与自己的职业取向相关的课程和知识。对于准备从事法律职业的学生,到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进行短期实习,对该法律职业获得一定的感性知识,对于不准备从事法律职业的学生,可以进行其他职业方面知识的技能的训练,例如,准备普通公务员考试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学习和训练等。

三、法学本科教育模式:统一规格教育为主,特色教育为辅

高等学校法学本科教育应当采取统一的教育模式还是由各法学院选择不同的教育模式,理论上也存在不同的见解。有主张为保证法学教育质量,应当统一法学本科的教育要求,包括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学条件等方面应有全国统一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有主张基于各法学院不同条件和不同人才培养目标,各法学院的办学模式应当具有自己的特色。笔者认为,法学本科教育应当以统一教育为主,特色教育为辅。各法学院可根据不同情况,创立和增强其法学教育的特色。首先,法学本科教育的基本标准或最低标准应当全国统一。即应当由教育部法学教育指导委员会统一制定法学本科教育的基本标准,包括开办本科法学教育的基本条件(师资力量、图书资料及其他条件等)和法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质量考核等的基本要求。制定实施统一的法学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标准,是保证和评估法学本科教育培养质量的要求。近几年法学本科教育的迅速发展,大量法学本科专业的设立,导致法学本科教育质量下降,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缺少统一的法学本科人才培养标准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法学本科专业的设立缺少严格的准入标准,法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缺少统一的培养标准和要求,导致法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既无法客观评价,也无法对法学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监督和调控。如果建立法学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标准,对于达不到标准的法学院予以取消或限制其招生,对于保证和提高法学本科教育质量有重要作用。制定实施统一的法学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标准,有利于国家法治建设的统一。法学院培养的法律专业的学生,无论其最终成为法官、检察官等职业法律人还是成为从事其它职业的人,统一的专业法学教育应当为他们提供基本一致的法律理念、法律信仰、法律思维和法律知识,这样才能保证国家法治统一实行。统一法学本科教育规格,可以以现行的法学专业教学指导大纲确定的法学专业16门核心课程为基础,使用统一编写的教材和教学大纲,对各法学院本科专业的评估也以法学专业16门核心课程的教学情况作为主要的评估内容,制定相应的评估标准。本科阶段的特色教育,必须以完成法学专业的统一教育规格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各法学院可结合自身特点,在选修方向和选修课程的设置上,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例如,财经院校的法学专业,在选修方向上可以适当突出财经法学教育的特色等。但是,应当明确的是,法学本科教育,首先不是创造特色,而应是以完成基本法学教育任务和目标为目的的教育。对各法学院本科教育的评估,也应以是否完成统一法学专业教育的目标为评估基础和评估目标。

四、影响法学本科教育的几个外部因素及解决对策

1.司法考试制度。司法考试对法学本科教育的影响巨大,可以说已成为多数法学院法学教育的指挥棒,所有教学活动都围绕司法考试进行。现行司法考试制度,对法学本科专业教育既有积极的影响,但也存在较大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两点:第一,影响素质教育。司法考试是一种职业资格考试,并不涉及学生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素质教育。第二,影响法学理论教育。司法考试的重点偏向于现行法律知识的运用,导致学生为通过司法考试,只重视一些主要部门法律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而对一些法学基本理论和与司法考试关系不大的一些部门法的学习重视不够,导致法学基本理论和系统法学知识的欠缺,与法学本科教育的厚基础、宽口径的要求不相符。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现有的司法考试制度进行改革。笔者建议主要进行以下两方面改革:①司法考试学习德国模式,分两次考试。第一次,理论考试,侧重考察考生的法学基本理论和系统法学知识。第二次,技能考试。侧重考察考生的法律职业技能。两次考试全部通过的,才能进入法律职业,担任职业法官、检察官和律师。在本科阶段,只允许参加理论考试。在法科硕士毕业后,才允许参加第二次司法考试。②考试内容改革。理论考试,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另一部分是法学专业知识,其中以法学专业知识的考试为主。技能考试,以法律职业伦理和职业技能的考试为主。以上这种改革有两大优点:第一,与法学分层次教育有效衔接。法学本科教育,作为以法律职业为导向的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重在综合素质和法学基本知识学习,为以后从事法律职业和非法律职业提供基础。第一次司法考试,可以有效推动法学本科教育阶段的目标实现。法律硕士教育,在法学本科教育的基础上,侧重法律职业技能的教育,是一种典型的法律职业教育,第二次的司法考试,可以有效推动法律硕士教育。第二,与法律职业和非法律职业有效衔接。法学本科毕业的学生,从其实际的就业情况看,并非都选择从事典型的法律职业(法官、检察官、律师等),也有相当一部分从事与法律相关的职业(公务员、事业单位、企业),因此,第一次司法考试,类似于现行公务员考试(笔者建议对法学专业本科生用第一次司法考试替代公务员考试),适应非典型的法律职业选择的需要。法律硕士毕业后才允许参加第二次司法考试,适应典型法律职业要求。对于法官、检察官、律师等典型的法律职业,要求有高度的法律职业伦理和法律职业技能,必须在接受完法律硕士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国家的二次司法考试才能胜任。

2.职业准入制度。职业准入制度,对于法学本科及研究生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影响。现行的职业准入制度,没有考虑不同职业对法科毕业生的不同需要和法学教育的不同情况,基本上都按典型的法律职业的准入制度标准,要求学生都要通过司法考试和公务员考试,这使得法学本科专业教育都在围绕现行司法考试进行。这导致法学教育无法有效分层进行,本科生、研究生都以通过司法考试、公务员考试为目标,导致法学教育资源无法有效利用,也导致法学教育无法根据不同职业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改革的办法,笔者认为应根据不同职业需要,建立不同的职业准入资格制度。对于典型的法律职业(法官、检察官和律师职业),其职业准入资格要求应提高。典型的法律职业,其职业准入资格应包括两方面:第一,学历层次要求。典型的法律职业,应当限于硕士以上,且本科或研究生必须有一个层次是法律专业,经过系统法律专业学习和训练,对于没有经过系统、正规的法律专业知识学习和训练的学生,可以进入非典型的法律职业,但不准进入典型的法律职业从业;第二,通过两次(理论和技能)的司法资格考试。对于非典型的法律职业(政府公务员、企业、事业单位等),其职业准入资格应较低,一般通过第一次司法考试或公务员考试(对法科学生强烈建议合并为一)即可。这种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改革,既符合法学教育分层次教育的需要,也符合不同职业对不同层次法律人才的需求,也可以对法科学生的就业进行合理的引导,避免典型法律职业就业拥挤的现象,是一种合理可行的措施。

3.创新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其定位应当是覆盖法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两个层次的人才培养计划,重点是培养优秀的职业法律人,因此,其定位不应只限于法学本科阶段。如前所述,法学本科教育,是以法律职业教育为导向的法学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法律职业技能的教育和训练是硕士阶段的任务,因此,完整的法律职业教育,应当是包括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两个层次教育的共同任务。这就要求,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要从法学本科教育开始,延续至研究生教育为止的全过程的法律教育培养计划。

要实现上述任务,应当实现法学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有效衔接和协调。在已开展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法学院,可以实行卓越法律人才实验班本硕连读,从本科招生阶段到整个培养方案,建立一体化的招生培养机制,分阶段完成基本素质、法学理论知识和法律职业技能的教育。也应当鼓励参入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法学院之间,实行研究生阶段互相保送,实现优质资源互享;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及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推动司法考试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改革,以保证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能够得以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曾宪义,张文显.法学本科教育属于素质教育——关于我国现阶段法学本科教育之属性与功能的认识[J].法学家,2003,(6).

[2]徐显明.中国法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改革任务[J].中国大学教学,2009,(12).

[3]贾宇.改革开放三十年法学教育的发展及其当前改革[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8,(6).

[4]郑成良,李学尧.论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的衔接——法律职业准入控制的一种视角[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0,(1).

[5]徐卫东.中国高等法学教育三十年发展回顾[J].当代法学,2008,(1).

[6]欧阳芬.德国法学教育的最新动态[J].德国研究,2003,(3).

[7]邵建东.德国法学教育制度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法学论坛,2002,(1).

作者:金福海 宋振武

法学本科教学管理论文 篇2:

我国法学本科教育人才素质培养目标研究

摘要:法律人才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人的基础”。新时期,法学本科教育担负着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第一线输送人才的任务,其人才培养目标应当重新定位于培养我国法治建设所亟须的具备基层工作能力和一定发展潜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法律人才。

关键词:法学教育;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素质构成;实施路径

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虽然法治国的精神实质在于强调制度和规则在国家政治和社会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限制人的专断,但对“人治”的摒弃并不意味着对“人才”的忽视。法律人才,特别是直接服务于法治各个环节的应用型法律人才是法治社会运行不可或缺的“人的要素”。高度重视“人的要素”已经成为现代各国法治建设中的一个共识。以日本为例。在日本社会对自身法治建设的反思中,将以法曹为代表的应用型法律人才成为法治的“人的基础”,而“人的基础”的薄弱被日本法律界公认为是司法无法充分发挥所期待作用的一个主要原因。在日本近年来进行的司法制度改革中,培养丰富的高素质应用型法律人才以扩充“人的基础”与“完善制度基础”以及促进“国民的司法参与”相并列,被认为是实现值得国民信赖并容易利用的司法以及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法治”的三大支柱[1]。

法学本科教育担负着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输送高素质应用型法律人才的重要任务。人才的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法治建设的“人的基础”是否坚实。相对于一些法学院对“知识产品”和“制度产品”生产的日益关注,人才培养的基本任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改革开放30年代来,我国法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无论是法律知识的累积,还是法律制度的建立均已取得实质性的突破。然而,在法律人才培养方面,虽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进展速度却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期待。传统法学教育重理论而轻应用的倾向不仅没有在根本上得以转变,甚至有随着法学院科研化的浪潮而增强的趋势[2]。法治建设所亟须的应用型法律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块短板。

有的才能放矢,科学设定培养目标的是提高法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前提。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法学本科教育主要是照搬苏联模式。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强调为国家政法机关“对口培养”专业法律人才。改革开放以后,这种“窄口径”的人才培养目标已不再适应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法律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重新设定早就成为我国法学教育界的共识。1998年印发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提出了改变过去过分强调“专业对口”的高等教育观念,确立了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观的要求。然而,就应当如何具体地设定法律人才培养目标,法学教育界的观点并不统一。在理论上主要形成了下列几种观点。

一是精英法律人才说。主张我国法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设定为培养具有良好的法学思维和研究能力,掌握扎实的法学基本理论和系统的法律专业知识的高级法律人才。二是职业法律人才说。主张我国的法学教育应定为与培养掌握法律的实践技能及操作技巧,能够娴熟地处理复杂法律实务的职业法律人才。三是法治公民说。主张法学本科教育属于公民通识教育,其目标应当首先定位于培养具有现代法治理念和崇尚法律精神的高层次合格公民。四是高素质法律人才说。主张大学法学教育应当定位于素质教育,主张大学法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优秀综合素质的法律人才[3]。

究竟哪一种理论更适合作为法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应当由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法律人才的实际需要来决定。由此出发,我们可以发现上述种种理论都有其可取之处,但也都存在欠缺。

精英法律人才说显然受到传统的大学法学教育精英化的影响。传统的本科教育被认为是精英教育,其目标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而因为大多数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有机会直接成为“公、检、法”机关的国家公务员或从事社会地位及收入较高的律师职业,法学教育在许多国家都曾有贵族化的倾向。我国《高等教育法》第5条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的日趋普及,本科教育甚至是研究生教育都已经日趋大众化。早在我国高等教育大幅扩招之初,1998年3月召开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就已提出“由于本科毕业生的大多数将直接到社会主义建设第一线从事各种实际工作”,本科层次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不直接就能称为“高级专门人才”,而“是未来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来源。”[4]经过十多年的大学扩招,法学专业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在校规模已超过30万。随着高校法学专业人数急剧增长,就业竞争愈发激烈。据统计,法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有超过80%集中在广大企事业单位,在公检法以及行政部门就业的只有10%左右[5]。法学本科教育早已跌下精英教育的神坛。正如有学者所言“既然我们大学本科不能培养出高级专门人才,那么就不能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否则就有培养目标不明确,不实际之嫌疑。”[4]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深入,社会各个行业,特别是包括广大农村在内的基层对法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法学本科教育从主要为政府、为社会高端培养少数精英人才和专门人才,转为向法治建设第一线输送大量从事各种实际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这正顺应了社会发展对法律人才的新需要。

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的去精英化并不意味着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法律人才从社会高端向基层的普及的原因并不是人才培养质量下滑,而是社会对人才需求水平不断增长的结果。更何况,精英和非精英总是相对而言的,在层次上可以有精英和非精英之分,但质量不应有优劣之别。无论是精英型的人才还是非精英的人才在培养上都应当是高质量的。由于社会对法学本科毕业生的需求主要是从事法治建设第一线的各种实际工作,因此本科阶段法学教育主要应定位为基层提供法律人才。目前,我国法学研究和教学管理人才主要在研究生中选拔,国家公务员任用考试也已经逐渐在本科应届生中停招,并越来越强调基层工作的经验。这就更加明确了本科阶段法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应定位于培养高级精英人才,更不能定位于培养研究型法律人才,而是应定位于适应基层工作的应用型法律人才。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精英人才的培养与大学法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不兼容的。社会同样需要精英法律人才,而法学本科教育毫无疑问是大部分精英法律人才的基本来源。因此,法律人才培养目标中也应为有潜力的法律人才成长为精英人才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正像教育部于2005年1月1日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所指出的:“要根据不同专业的服务面向和特点,结合学校实际和生源状况,大力推进因材施教,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要科学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标准。”因此,法律人才培养目标在着眼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同时,也应关注研究生培养的优质生源,法学理论研究队伍及更高层次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的后备力量等潜在的精英人才。应当指出的是,有一种观点认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性主要与学校的类型挂钩,提出985高校和211高校主要应以培养精英法律人才为目标,而地方性法学院校主要以培养面向基层的人才为目标。这种观点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主要是不同类型院校在生源质量和教学资源占有量方面存在的差异。但不能将之绝对化。在我国社会对优秀法律人才的需求已经日趋普及的情况下,重点高校的法学本科教育同样应当担负为基层输送高水平法律人才的任务,而地方性院校也应当对那些具有潜力的人才提供合适的培养,为其成长为精英人才提供条件。

职业法律人才说的提出,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我国传统法学教育中轻视职业技能训练的不足。但法律在本质上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技能型职业。法律人不同于工匠,法律职业离不开对公平、正义等社会基本价值的理解和追求。这就需要法律人才除了具备职业技能和技巧必须还必须具备丰富的法学理论知识、广博的社会知识和维护公平公正的法律理念,而后者的形成又需要深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这些绝不是狭隘的“职业教育”所能提供的。

如果说职业法律人才说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失之于狭隘,法治公民说的培养目标则过于宽泛。法治需要崇尚法治精神的公民,但同样需要专业的法律人才。而大学法学教育作为通识教育对现代公民的塑造与法律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并不冲突。事实上,几乎没有一所法学院仅仅以培养法治公民作为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而不同时强调法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例如,将为社会输送法治公民列为其专业培养“一元目标”的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也同时提出了“多层次的培养方案”,其列举的三个层次的目标全面地涵括了“社会管理人才”、“法律实务人才”和“法律研究后备人才”。正如有学者所言,素质教育的内涵不仅包括“做人”的素质,即公民素质,也应当包括“做事”的素质,或者说职业素质[6]。

相比较而言,“培养高素质法律人才”的定位顺应了我国教育领域素质教育的潮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应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应当“着力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更加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法学本科教育应当着眼于培养高素质法律人才已经成为法学教育界的共识。

然而,社会对法律人才素质的要求是多元的。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法律人才,其所需具备的素质也会存在差异。在上述讨论中,我们已经指出社会对法学本科人才的需求在层次上主要面向基层,在种类上以应用型法律人才为主。因此,可以将法学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具备基层工作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法律人才”。当然,法学本科教育也是更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以及法学研究与教育人才的基本来源,其培养的人才也应当具备进一步发展的潜力。综上,法学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完整地表述为:“培养我国法治建设所亟须的具备基层工作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法律人才”。

参考文献:

[1]孙义刚.高素质法律人才的培养——日本法学研究生教育改革透视[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2):82-87.

[2]苏力.当代中国法学教育的挑战与机遇[J].法学,2006,(2):3-21.

[3]苑敏.论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其实现[J].工会论坛,2010,(2):124-125.

[4]屈茂辉.中国法学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基于法学院系网站资料的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6):64-67.

[5]杨忠辉等.建立高素质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和思考——法学类专业毕业生社会适应性调研报告.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7,(3):148-151.

[6]杨兴林.素质教育内涵的二重构成及实践意义[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3):22-25.

作者:包振宇

法学本科教学管理论文 篇3:

司法考试与法学本科教育良性互动调查初探

摘要 为了更好地了解司法考试与我校法学本科教育之间的良性互动,本文拟从司法考试与法学本科教育良性互动研究调查对象,司法考试对法学本科教育的影响,法学本科教育对司法考试改革提出的要求等方面加以探析。

关键词 司法考试 法学本科教育 良性互动

司法考试与法学本科教育是当前法学专业的学生热议的话题之一,为了更好地了解司法考试与我校法学本科教育的基本情况及司法考试与法学本科教育之间的良性互动,课题组于2016年对我校法学专业的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通过调查,了解我校法学学生司法考试对法学本科教育的影响,法学本科教育对司法考试改革提出的要求等问题,以便为我校的法学本科教育如何适用司法考试改革,司法考试改革如何促使法学本科教育提升创造良好的环境。

1司法考试与法学本科教育良性互动研究调查对象

为了更好地了解掌握司法考试对法学本科教育的影响,法学本科教育对司法考试改革提出的要求,课题组成员对我校法学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具体调查对象如下:大二、大三、大四共计224人,我们发放调查问卷120份,收回调查问卷118份,占98.33%,调查问卷的发放占总人数的53.57%,其中民族学生76人,发放调查问卷40份,占人数的52.63%,汉族学生148人,发放调查问卷80份,占人数的54.05%,应该来说面还是比较广的,基本能够反映同学们的心声。

2司法考试对法学本科教育的影响调查分析

司法考试对法学本科教育的影响调查问卷总涉及20个问题,其调查具体情况汇总如下:

(1)当问到你是否准备参加司法考试时,106人选择“是”,占89.83%,12人选择“否”,占10.17%,绝大多数学生准备参加司法考试,说明同学们参加司法考试的愿望与积极性挺高。

(2)当问到你认为司法考试通过率的高低能否证明大学法学本科教育质量水平的高低时,62人选择能,占52.54%,56人选择否,占47.46%,基本上各占一半,说明同学们对司法考试通过率与法学本科教育质量水平联系比较紧密。

(3)当问到你认为衡量高校法学本科教育质量最重要的客观指标是什么时,45人选择司法考试通过率,占38.14%,3人选择研究生考试升学率,占2.54%,70人选择大学生就业率,占59.32%,说明同学们在对法学本科教育质量最重要的客观指标上认为还是就业率的问题,但是研究生考试升学率比较低这一点应该值得我们思考。

(4)当问到你认为司法考试通过率高低对大学法学专业的声誉时,90人选择影响很大,占76.27%,26人选择影响较小,占22.03%,2人选择没有影响,占1.7%,说明司法考试通过率对法学专业的声誉影响较大。

(5)当问到你认为通过司法考试与否对法学专业本科生的就业情况影响如何时,94人选择影响很大,占79.66%,23人选择影响较小,占19.49%,1人选择没有影响,占0.85%,说明司法考试对法学就业情况影响很大,这是由专业就业的特殊性决定的,通过司法考试是进入司法系统的一道门槛。

(6)当问到你认为老师应该对于学生中间普遍存在的“一切为了司法考试”的现象持什么态度时,3人选择不闻不问,占2.54%,24人选择积极配合,鼓励同学们“一切为了司法考试”的行为,占20.34%,91人选择提醒同学们注意培养理论修养,亦锻炼实务能力,占77.12%,说明大部分同学还是愿意提醒注意培养理论修养,亦锻炼实务能力,不是一味“一切为了司法考试”,这样能加强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

(7)当问到你认为司法考试对法学本科教育的导向是什么时,94人选择注重法律规范的实际应用,占79.66%,24人选择注重法学理论的抽象思考,占20.34%,应该来说,现在的司法考试越来越注重法律规范的实际应用,为此我们不仅要注重法学理论知识,更要注重法律规范的实际应用,提高我们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当问到你认为法学本科教学的改革是否应向司法考试靠近时,87人选择应该,占73.73%,31人选择不应该,占26.27%,说明大部分同学认为司法考试还是比较重要的,法学本科教学的改革应向司法考试靠近,司法考试的改革也要顺应法学本科教学,两者应该做到良性互动。

(9)当问到你认为是否应该改善与司法考试有关的教学条件时,106人选择应该,占89.83%,12人选择不应该,占10.17%,说明大部分同学认为应该改善与司法考试有关的教学条件,改善条件,为司法考试提供更好的平台。

(10)当问到你认为学校是否应加强教学管理中与司法考试有关的相应方面时,108人选择应该加强,占91.53%,10人选择没必要加强,占8.47%,说明大部分同學认为应加强教学管理中与司法考试有关的相应方面,加强管理,为提高司法考试通过率提供条件。

(11)当问到你认为法学本科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应否考虑司法考试因素时,109人选择应考虑,占92.37%,9人选择不应考虑,占7.63%,说明大部分同学认为法学本科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应考虑司法考试因素,这在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师教学里面已经有所体现。

(12)当问到你是否了解司法考试的侧重点和命题规律时,48人选择了解,占40.68%,70人选择不了解,占59.32%,说明大部分同学对司法考试的侧重点和命题规律不了解,这一点在低年级体现尤为突出。

(13)当问到你觉得在司法考试复习中有报辅导班的需要吗时,90人选择需要,占76.27%,28人选择不需要,占23.73%,说明大部分同学在司法考试复习中还是愿意报辅导班。

(14)当问到你认为学校是否应组织在校学生参加司法考试时,98人选择应该组织,占83.05%,20人选择不应该组织,占16.95%,说明大部分同学认为学校应组织在校学生参加司法考试。

(15)当问到你认为学校是否应该提供司法考试辅导书时,97人选择应该,占82.2%,21人选择不应该,占17.8%,说明大部分同学认为学校应该提供司法考试辅导书。

(16)当问到学校如果提供司法考试辅导,应以什么形式提供司法考试辅导时,53人选择正式课程之外开设辅导,占44.92%,51人选择选择纳入学校正式课程,占43.22%,14人选择其他形式,占11.86%,说明同学们对正式课程之外开设辅导和纳入学校正式课程的比例基本一致。

(17)当问到你认为进行课程内容改革,应该注重下列哪些(多选)方面的改革时,100人选择增加相关司法考试的内容,占84.75%,101人选择增加培养学生素质方面的内容,占85.59%,108人选择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占91.53%,29人选择其他方面,占24.58%,说明大部分同学认为课程内容改革要在增加相关司法考试的内容、增加培养学生素质方面的内容、增加实践教学内容等方面都有改革的必要。

(18)当问到你认为在本校的教学内容上是否应突出司法考试的知识点时,102人选择应该,占86:44%,16人选择不应该,占13.56%,说明学校教学内容上应突出司法考试的知识点,使同学们更多地了解和掌握司法考试的知识点。

(19)当问到你认为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是否应该贯穿司法考试相关试题的案例时,110人选择应该,占93.22%,8人选择不应该,占6.78%,说明大部分同学认为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贯穿司法考试相关试题的案例。

(20)当问到你是否认为专业课老师应当研究司法考试趋势并在授课的过程中有意指导时,100人选择是,占84.75%,18人选择否,占15.25%,说明大部分同学认为专业课老师应当研究司法考试趋势并在授课的过程中有意指导,只有老师研究司法考试趋势并在授课的过程中有意指导,才能使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司法考试趋势,同时法学大部分人的目标就是过司法考试,所以应该将重点放在上面。

3法学本科教育对司法考试改革提出的要求分析

法学本科教育对司法考试改革提出的要求调查问卷总涉及10个问题,其调查具体情况汇总如下:

(1)当问到你是否同意改革现有的司法考试制度时,95人选择同意,占80.51%,23人选择不同意,占19.49%。大部分同学们认为改革现有的司法考试制度是社会的需要,现行的司法考试制度在考试题型,考试的报名条件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司法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法律素养较低,司法考试难度的提高和形式的多样性是有利的,改革统一法律职业的准入条件和进门的标准,保证法律从业人员的基本素养,有利于推进我国司法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法治化进程。

(2)当问到你是否认为司法考试报考条件设置过低时,54人选择是,占45.76%,64人选择否,占54.24%。认为非法学学生法学涵养不足,多数没有法律思维,但也可以参加司法考试,这不仅无法保证法律从业人员整体法律素养的提高,也对法学专业的就业产生一定的冲击,不利于法学的发展。

(3)当问到你是否同意将司法考试的应试人员的报名条件限定为法科毕业生时,102人选择同意,占86.44%,16人选择不同意,占13.56%。大部分同学认为法科毕业生相比非法科毕业生而言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受过系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法律素养,甚至懂得更多的法学理论,经过专业学习专业性更强,掌握法律知识和法律思维能力更强。经过专业系统的培训,处理起法务事务的效率更高,结果也更好,这样对选取具有法律素养的人才有利,有效提高法律从业人员的法律素养,有利于法律队伍的壮大,有助于职业化、特定化。

(4)当问到你是否同意改革减少司法职业准入的不合理障碍时,102人选择同意,占86.44%,16人选择不同意,占13.56%。大部分同学认为既然是不合理障碍就应该清除,这样有利于法律人才培养,促进法律专业人员的就业,促进法学的发展。

(5)当问到你是否同意提高司法考试通过率时,83人選择同意,占70.34%,35人选择不同意,占29.66%。大部分同学认为提高司法考试通过率自己就有机会通过,但也有少部分认为宁缺毋滥,一旦提高通过率那司法考试通过也就失去了意义。

(6)当问到你是否同意统一司法考试合格分数线时,70人选择同意,占59.32%,48人选择不同意,占40.68%。大部分同学同意统一司法考试合格分数线,但也有近一半的同学不同意,认为各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师资力量不同,教学条件不同,教学质量有差异,学生的水平有差异,分数线设置也应该有所不同。司法考试合格线有一定的区分度,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成绩拿到相应的合格证书,并且司法考试难度本身就大,统一分数线对于考生无疑于雪上加霜。

(7)当问到你认为司法考试内容是否科学时,88人选择科学,占74.58%,30人选择不科学,占25.42%。大部分同学认为科学,法律基础考察力度大,案例灵活多变,对培养法治专业素养水平意义重大。

(8)当问到你认为司法考试方式(闭卷、笔试)是否科学时,99人选择科学,占83.9%,19人选择不科学,占16.1%。大部分同学认为科学,但也有少部分认为不科学,他们认为考试方式局限于知识点背诵,而忽略实践能力的提高,局限性在于对记忆力好,笔试技巧多的学生有利,但不是真正培养出了具有严密法治思维的法律人。

(9)当问到你是否同意构建通过考试加职业培训的司法考试模式时,99人选择同意,占83.9%,19人选择不同意,占16.1%。大部分同学认为法律的真正意义在于应用,在于服务社会,如果空有知识,只会考试,而不会加以实践应用,则会丧失它的价值。这样的方式对于人才综合性发展更加有利,而不是单纯的以偏概全,对于人才的选拔、任用、更加合理。

(10)当问到你认为司法考试题型设置是否科学时,93人选择科学,占78.81%,25人选择不科学,占21.19%。大部分同学认为选择题能够考查很多方面;案例分析考虑到社会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现象,联系实际,法律文书考查了一定的文笔写作以及实际运用的能力。但也有少部分认为题型设置需要改革,客观题太多,主观题太少。

作者:罗云方 黄德霞

上一篇:大学优秀学生事迹材料(精选2篇)下一篇:饲料产品工业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