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本科生综合论文训练教学管理办法(通用8篇)
教务处
2006年12月修订
综合论文训练是本科生按照培养方案达到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也是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综合环节。该环节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一项课题研究或相应的综合训练任务,并独立完成一篇论文,作为学生的“学士学位论文”。
一、基本教学要求
1、时间及学分等要求
综合论文训练一般时间为12~18周、10~15学分,正常应在第四学年第八学期结束之前完成。
在进入综合论文训练阶段前,各院(系)应审查学生完成课程学习情况。多门课程不通过的学生,不予安排进行综合论文训练(如3门以上,具体要求由各院(系)视情况自定)。
2、选题原则
可由学生根据导师(或导师组)的指导选题,也可从大学生研究训练(SRT)项目及各类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中选题,或以其它方式选题。选题可由教师提出,也可由学生提出。
综合论文训练课题需经各院(系)审批,报院(系)教学主管部门备案,再报教务处备案。
3、指导教师
每个学生都要有确定的指导教师对综合论文训练全面负责。指导教师一般应具有讲师(含)以上职称(包括有经验的实验室工程师),此外根据需要也可安排辅导教师。
指导教师要保证有足够时间直接指导学生(带综合论文训练期间出差,需妥善安排好有关工作,并报告有关教学负责人)。在综合论文训练全过程中,应对学生进行三次阶段性检查(即开题、中期检查、论文答辩),每周对学生工作进展和质量进行一次检查。
4、论文训练要求
通过“综合论文训练”应使学生着重受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加强学生从事论文(研究)工作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协调组织能力。综合论文训练一般应包括以下环节(根据选题不同可以有所侧重):
(1)开题:制定工作计划,调研和收集有关资料;文献阅读,其中要求阅读外文资料3~4篇,写出至少5000外文印刷字符的调研阅读报告或者书面翻译1~2篇(不少于2万外文印刷符);
(2)中期检查:方案比较与选择;研究工作的阶段性进展,其中资料收集、理论分析、设计或实验等工作量应完成论文总工作量的50%以上。(3)论文答辩:总结提高,撰写论文报告,答辩。
二、教学管理
1.各院(系)综合论文训练工作由教学主管领导负责,具体事务工作由院(系)教学主管部门办理。对中期检查成绩不及格的学生,由院(系)教学主管部门发书面通知本人;期末该学生参加院(系)级的论文抽查答辩。
2.如果学生跨系进行综合论文训练,需经学生所在系批准和指导教师所在系批准,并报教务处备案。该学生综合论文训练的相关教学管理由学生所在系负责。
3.“大学生研究训练(SRT)”项目或其它课外科技训练活动所取得的成果,可以由学生本人根据综合论文训练的要求,在计划答辩时间前到所在院(系)教学主管部门提出答辩申请(最迟不晚于第七学期末),经批准后,方可由指导教师参照我校学士论文答辩程序和要求组织答辩与评价。答辩后将《清华大学SRT计划/课外活动成果取代综合论文训练申请表》交教务处审批备案。
4.综合论文训练期间学生请假应严格执行“学籍管理若干规定”中的有关条款。学生需在第八学期选修其它课程时,应保证不得影响综合论文训练工作。
5. 对综合论文训练不及格者,可以按学校重修(重考)有关规定申请补做综合论文训练及答辩。
三、论文撰写、答辩、评分
1、论文撰写要求:
① 每个学生必须独立完成一篇论文;
② 论文要求文字打印,统一格式,统一封面,装订成册,并在答辩后记载成绩;
③ 写出150~200字的论文摘要(中、英文对照);
④ 文字通顺、资料丰富、分析深入、结果准确、图表清晰规范; ⑤ 附参考文献。
⑥ 论文应综述前人的相关工作,说明本项研究的起点、研究的创新之处。论文中不得采用伪造或篡改的数据与资料,不得抄袭他人成果。所有引用的观点和资料必须说明出处。凡有弄虚作假者,以零分计。
2、答辩工作要求:
答辩工作一般在第八学期末进行。每位学生必须进行综合论文训练的答辩,答辩工作由各院(系)负责组织,答辩小组的成员为3名以上教师(讲师以上)。除指导教师外,论文在答辩前至少应经一位答辩小组的成员评阅。答辩前由指导教师对论文给出评语,评阅教师写出评阅意见。答辩完毕由答辩小组根据指导教师、评阅人的意见及答辩情况,评出答辩的成绩。
3、评分要求如下:
综合论文训练总成绩评定包括:开题、中期检查、论文答辩等环节均占总成绩的一定比例。具体评分标准由各系根据专业特点自定,并报教务处备案。各院(系)综合论文训练总成绩80或80分以上的人数控制在80%以内,其中成绩90或90分以上的人数控制在30%以内,一般最高分不得超过95分。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导师制,考评机制
一、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计划实施现状
早在2007年, 教育部就已在多所高校展开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为了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该计划, 2012年, 教育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以下称大创计划) 是教育部第一次在国家层面实施的、直接面向本科生立项的创新训练项目, 共分为“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三个类别[1], 其中的“创新训练项目”是在导师指导下, 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 (学术) 交流等工作。目前, 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已形成国家和省级两个级别, 有些院校还建立校级训练计划项目, 在已完成或正在进行的创新训练计划中, 初步得到较为珍贵的经验[2]。从首批立项的经验中可以得知, 这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收效良好, 值得推广, 大学生借助于这一平台, 不但可以参与科学研究, 而且可以成为科研的主角, 真正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然而, 这一模式只是针对大学生中的少数人群设立的, 不具备普遍性。如何将这一模式推广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新课题呢?
二、大创计划模式推广的意义
创新训练项目计划模式的推广, 无论是对学生还是教师, 都具有重要意义。首先, 它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能力, 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想及团队合作能力; 其次, 可以促进教师的科研水平, 多出科研成果, 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保障;再次, 通过创新训练项目模式的培养, 可以发现人才, 从而人尽其才, 因材施教。
三、大创计划模式在本科教学中的构建
1.创新课题的来源
创新课题的来源是多源的, 最好是正式立项的国家级或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可以是非正式立项的校级创新训练项目, 也可以是提前分配的毕业设计 (论文) 题目或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等, 因此, 应鼓励学生申报大学生训练计划项目, 鼓励大学生参加导师科研课题。对于创新训练选题, 应顾及课题的特点及学生的兴趣、能力等因素, 只有做到合理选题, 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2.建设原则与思路
大创计划模式在本科教学中的构建必须以导师制为前提, 因此在构建时, 应遵循导师与学生相匹配、学生与课题相匹配、创新小组成员相匹配的原则, 同时, 在建设时要做到试点先行, 循序渐进。
(1) 建立本科生导师制, 做到因材施教。
关于本科生导师制, 其优点不言而喻, 例如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激发求知欲等。世界一流大学中有不少采用的是本科生导师制, 2014年, 中国科学院大学即将招收的本科生拟采用的就是本科生导师制, 目前, 国科大已经遴选出400余位年富力强、有培养本科生热情、有较高学术造诣的杰出科学家, 以作为本科生的学业导师, 其中包括两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等[3]。由此可见, 本科生导师制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当然, 建立本科生导师制要根据学校的师资、资源量力而行, 师资、资源紧张的高校可以将毕业设计 (或论文) 提前布置, 在大学二年级或三年级实行导师制。
(2) 完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功能, 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实验室或实训基地是大学生实践的平台, 更是培养创新和应用能力的平台。完善实验室或实训基地的功能, 并不是简单增加仪器设备或扩建实验室, 而是要在软、硬件上齐头并进, 协调发展。例如增加实验室的公共功能、开放功能和研究功能, 针对采用大创模式教学的本科生, 实现全方位开放, 鼓励学生做探索性实验, 逐步涉足科学研究, 培养专业兴趣, 培养科研能力。与此同时, 还要注重师资的投入, 指导教师不但要全程跟踪辅导, 还要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 建立大创模式教学试点, 循序渐进推广大创模式教学。
由于教学资源的局限, 如果全面推广大创方式教学, 必然导致教学资源的紧张, 因此, 大创模式教学要建立试点, 循序渐进地开展, 在那些实践性、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中首先展开, 在保证教学资源平衡的条件下, 逐步推广。在当选的专业中, 要选择自学能力优秀的学生率先展开试点工作, 不断总结经验, 趋利避害, 使大创教学方式真正发挥作用。同时, 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设置侧重点, 例如可以将创新能力分为理论创新能力、理论-实践创新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三个级别, 以适应不同状况的学生, 做到因材施教、不偏不倚, 有利于将来大创模式教学的全面展开。
3.考评机制的建立
大创模式是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培养创新能力模式为蓝本, 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一种全新教学方式, 它的地位相当于一门课程或几门课程。由于对创新研究成果的评价不易把握尺度, 因此如何对大创模式教学进行考核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考核方式可以是创新过程考核、创新成果考核或二者相结合的考核。笔者在对辽宁科技学院测绘工程2011级本科三名同学申请的省级大创项目指导中发现, 采用创新过程考核与创新成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是一种有效的考核方法, 能够反映学生创新活动的基本情况。考核时, 按照创新过程考核和创新成果考核分别为30%和70%的比例进行, 创新过程考核和创新成果考核又包括若干项, 其中创新过程考核包括出勤考核, 态度考核, 参与度考核和重要性考核;创新成果考核包括成果质量考核, 成果创新性考核, 个人答辩考核, 建设性意见考核。通过考核得出结论:在创新活动中, 一名学生发挥了主要作用, 两名学生起到了辅助作用, 这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三位学生认为创新活动能提高自己的知识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比上一门或几门课效果好得多。
四、结语
将大创模式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对本科教学进行推广, 是教学改革的新方向, 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可以摆脱枯燥课本,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和应用能力。同时, 它将大学生创新活动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能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对学生而言, 这种模拟的创新项目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认知能力和竞争力[4]。对于教师而言, 这项活动可以建立以学生兴趣为导向的一种新型教学
方式, 这种新方式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有利于能力的培养。当然, 这种教学方式会受到教学资源的制约, 如需要较强的软、硬件配置, 需要高质量的师资资源与实验室资源, 需要教学制度配套等, 这些近乎苛刻的要求向高校的资源配置、管理制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殷代印.工程教育背景下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42) :41-43.
[2]王翠菊, 孟召平.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选题的策略[J].科教文汇, 2010, (24) :33-32.
[3]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首招本科生:招收300名本科生或由院士任导师[EB/OL].http://www.gucas.ac.cn/site/158?u=61630, 2014-03-01/2014-03-09.
关键词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实践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1)03-0036-02
Exploration of Innovative Competence based on Undergraduate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Zi Bin, Li Aimin
Abstract Undergraduate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 is an effective and important step in cultivating the innovative competence and promoting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the students. With the aid of the undergraduate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 the students can take part in the chanc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raining and combine theory with practice closely. It is not only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boost their abilities of innovational spirit and engineering practice and increase their consciousness of teamwork and responsibility, but also an energetic countermeasure for the promo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research supervisor team.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practical teaching;innovative competence
Author’s address 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 Xuzhou, Jiangsu, China 221116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是培养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有效形式和重要途径,目前已成为国内外普遍认同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中国矿业大学自2001年开始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协作精神[1]。中国矿业大学一贯高度重视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积极为学生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完善国家、江苏省、中国矿业大学三级科研训练创新计划体系(国家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江苏省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和中国矿业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确保中国矿业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数量、质量和水平不断得到增加和提升。
在大学生参加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的科研活动中,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加强实践科研的训练,提高大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大学生关注科技学科前沿、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同时促进高校教师科研指导队伍的建设,也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在指导大学生进行科研训练活动时,主要从培养大学生综合训练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促进教师科研指导队伍建设等3个方面进行考虑。
1 通过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
在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申报过程中,学校教务处和学院加强宣传和广泛动员,充分营造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申报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参与科研训练计划的热情。在此基础上,积极组织教师和学生参与项目的申报,充分发挥大学生参与的主体性,鼓励学生自主提出研究课题,填写项目申请书。评审过程考虑以学生自己提出来的项目优先为原则,严格规范,确保公平、公正、公开,在综合考查项目选题意义、难易程度、团队构成、创新性、可行性的基础上,最终遴选出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立项项目。
在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广泛查阅国内外文献,让学生尽早进入本专业科研领域,充分了解所在学科的前沿和发展动态,在此基础上把所学理论知识与科研训练课题密切结合以解决问题;其次,指导教师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如让学生制定具体科研实施方案、项目进度计划和阶段性成果汇报等,并对学生进展情况进行相应的指导和监督,从而增强学生的独立创新精神和实践科研素养;最后,对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得出的阶段性成果和结论,让学生以文档资料形式及时总结和撰写,教师进行具体指导,培养学生文字表达和归纳整理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参与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过程中,还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如有些学生参加科研训练计划项目主要思想是发表论文,为评选奖学金、保送研究生等创造条件,这是大学生急功近利思想的一种表现。指导教师要重视这个问题,并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端正思想,通过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真正达到锻炼自己,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今后工作学习奠定基础。
2 通过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培养大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随着科学的发展,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很多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涉及多个学科,而项目团队成员的组成有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这就要求项目团队成员之间保持有效、和谐的合作。因此,在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研团队协作精神,从各个方面协助学生拓宽项目团队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交流的渠道,提供科研训练活动的便利,提高学生对科研探索的信心[2]。
学生在参与科研训练计划项目过程中,进行的科研活动可能涉及机构设计、电路硬件制作、软件编写仿真和论文报告写作等具体工作,显然必须要求团队成员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的训练目的。因此,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的顺利完成,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克服利己主义思想,并且团队协作精神也是大学生今后成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所必备的良好素质。
3 通过科研训练计划项目促进教师科研指导队伍建设
高校教师科研指导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高校教育和科研功能的实现。因此,具有良好教学能力、科研经验的教师能够将科研经验和知识技能在指导科研训练计划项目过程中传授给学生,并且能够合理地指导科研训练计划进程,增强指导效果。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既是严谨的治学过程,又是良好的教育学习过程,是教学的深化[3]。教师在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中,不但承担着项目指导教师身份,而且也是项目的参与者,而主持项目的学生更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教师和学生在进行科研训练计划活动过程中的相互交流和研讨也会促使教师和学生共同提高。
教师在指导学生主持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首先必须负责指导学生把握项目申请书的内容和完善科研计划日程表;其次,在对学生进行科研训练指导时,能够为学生开展科研活动提供力所能及的科研条件,保证有足够的指导时间对学生的科研活动、论文撰写等环节进行具体指导;最后,教师在指导学生科研活动中遇到不熟悉的专业知识,也要查资料学习,自己真正掌握吸收了,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因此,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指导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素养直接关系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指导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的立项、实施过程和完成项目结题报告,指导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促进高校教师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指导队伍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罗承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煤炭高等教育,2004,22(2):1-3
[2]沈明卫,涂澄海,何勇,等.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实践中的问题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7):133-135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本科学生素质综合测评实施办法 本科学生素质综合测评实施办法 学生素质综合测评实施(2010 年 6 月修订)第一章
第一条
总 则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鼓励学生争取优秀、发展特长、开拓创新,引
导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诸方面协调发展,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高素质 创新人才,学院在《武汉大学本科学生素质综合测评实施办法》的框架内,结合本单位实 际情况在弹性区间内确定课程学习成绩和实践与创新能力测评所占的比例,调整有关测评 指标,特制定该本办法。第二条 学生素质综合测评是对学生在校期间各方面表现的测定和评价。设定的测评 指标既是评价学生的基本依据,又是学生发展的导向目标。第三条 学生素质综合测评应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采取定量测评与定性评 价相结合、过程测评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记实测评与民主评议相结合的方法,尽可能科学 合理地反映学生的实际素质状况。第四条 学生素质综合测评的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素质、课程学习成绩、实践与创新能 力三部分,三部分所占比例分别为 10%、65%、25%。学生素质综合测评成绩按百分制计 分。第五条 凡在本院注册并参加全日制学习活动的普通本科生、第二学士学位学生,均 应依据本办法以班级(或同年级同专业,下同)为单位进行测评。第六条 学生素质综合测评按学进行计算。基本素质的测评由测评小组(由班导 师、学生干部、学生代表组成。下同)评议计分,报学院(或直属系,下同)审核;课程 学习成绩和实践与创新能力两部分测评先由学生本人进行自评,经测评小组评议核查后报 学院审核。学生素质综合测评结果作为评奖评优的基本依据。
第二章
基本素质测评
第七条 基本素质是指学生在思想政治表现、个人品德修养、学习态度状况、组织纪 律观念、身心健康素质等方面应当具有的符合时代特征的基本品质,是学生世界观、人生 1 观、价值观、道德观及其行为表现等方面的综合体现。第八条 基本素质测评主要考察以下五方面内容,每个方面给定基准分 20 分,共 100 分。
(一)思想政治表现(A1)。1.热爱祖国,维护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参与任何有损祖 国尊严、荣誉、利益和危害社会秩序的活动。2.政治上积极上进,自觉学习马列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关心时事,积极 参加各项政治学习和活动,自觉加强政治修养。3.顾全大局,有团结协作精神,关心集体,积极参与各项集体活动,自觉维护集体 荣誉,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不做损害集体利益和荣誉的事。
(二)个人品德修养(A2)。1.自觉维护社会公德,在公共场所举止文雅,文明礼貌;爱护公物,敢于同不良行 为作斗争。2.诚实守信,谦虚谨慎,为人正直,办事公道;敬老爱幼,团结同学,乐于助人。3.热爱劳动,热心公益,文明卫生,爱护环境,不奢侈浪费。
(三)学习态度状况(A3)。1.学风端正,学习目标明确,有科学的思想方法和严谨的治学精神;谦虚好学,刻 苦认真,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旷课。2.考风良好,考试不舞弊。
(四)组织纪律观念(A4)。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自觉维护公共秩序,做到令行禁止。2.不打架斗殴,不赌博,不酗酒,不观看、传播反动、淫秽书刊和声像制品。3.遵守宿舍管理规定,按时熄灯就寝,不喧哗、打闹,不影响他人的正常学习和休 息,不损毁宿舍设备,不违章使用电器,不留宿校外人员,未经审批不在校外住宿。
(五)身心健康素质(A5)。1.有健康的体魄,自觉锻炼身体,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活动,体育达 标成绩合格;认真参加并完成军训任务。2.具有心理卫生的基本知识,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能正确对待困难 和挫折,情绪稳定,达观向上,人际关系和谐。3.积极参加有益的文化活动,增进身心健康。
第九条 基本素质测评时,实行在基准分基础上分项减分,结合日常管理记录和测评 小组评议,根据以下有关情况进行,扣分后的结果为该项最终得分,每项累计减分不超过 20 分。
(一)思想政治表现方面:违反四项基本原则,参与有损于祖国尊严、荣誉、利益和 危害社会秩序活动的,经查实,减 20 分;没有事前请假,无正当理由不参加校院组织的集 体政治学习、班团会和其他集体活动的,经查实,减 2 分/次。
(二)个人品德修养方面:不讲社会公德、故意损坏公物或破坏环境的,经查实,减 4 分/次;因不负责任,不讲诚信,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和不良后果的,经查实,减 3 分/次;所 在寝室在学院组织的寝室卫生评比中不合格(或差)的,减 2 分/次。
(三)学习态度状况方面:无故旷课减 2 分/次;上课迟到、早退减 1 分/次;违反学习纪律、弄虚作假的,经查实,减 2 分/次;不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的,经查实,减 1 分/次;考 试舞弊者,经查实,减 20 分。
(四)组织纪律观念方面:此项针对学生行为违纪方面减分。触犯国家法律,构成刑 事犯罪被追究刑事责任者,减 20 分;受到学校留校察看处分减 15 分/次;记过处分减 10 分/次;严重警告处分减 7 分/次;警告处分减 5 分/次;受到校、院通报批评的,减 3 分/次; 打架斗殴、参与赌博、酗酒、观看并传播反动、淫秽书刊和声像制品行为的,不构成处分 或通报批评的,经查实,减 2 分/次;不遵守学校宿舍管理规定行为的,经查实,减 2 分/ 次。
(五)身心健康素质方面:体育达标成绩不合格,减 8 分;应参加军训而未完成军训 任务的,减 6 分;没有事前请假,无正当理由不参加校学院(系)组织课外体育活动的,经 查实,减 2 分/次。第十条 基本素质测评由测评小组评议并评分后,报学院审核。基本素质五个方面测 评分累计所得总分即为基本素质测评总评分(记作 F1),其计算公式为: F1 = ∑ Ai i =1 5 其中,Ai 表示各项测评内容评分值。
第三章 课程学习成绩测评
第十一条 课程学习成绩是指学生参加所修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以及辅修课程的学习和所取得考核的成绩。成绩评定均采用百分制记分;若课程成绩评定 3 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的,则分别换算为 95、85、75、65 分和 50 分。第十二条 课程学习成绩测评采用必修课程、选修课程、辅修课程分别测评计分的方 法进行计算,其计算公式为:
(一)必修课程成绩(B1): B1 = ∑ X 1i Y1i i =1 m m ∑Y i =1 1i 其中,X1i 表示纳入测评的每门必修课的成绩,Y1i 表示相应课程的学分,m 为纳入测评 的必修课总门数。
(二)选修课程、辅修课程成绩(B 2): B 2 = n ∑X j =1 2j Y2 j × 0.002 其中,X2j 表示纳入测评的每门选修课、辅修课的成绩,Y2j 表示相应课程的学分,n 为 纳入测评的选修课、辅修课总门数。
(三)专业选修课纳入 B2 评分。纳入 B2 进行评分的选修课和辅修课课程总门数不得 超过 8 门,学生有超过 8 门选修课和辅修课成绩的,可选成绩较好的 8 门课程计入评分。
(四)课程学习成绩测评以班级为单位,按学进行计算。课程学习成绩总评分(记 作 F2)F2=B1+B2 :
第四章 实践与创新能力测评
第十三条 实践与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工作、科技和社会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创 新素养以及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考察学生在科技学术、学 科与文体竞赛、社会工作、以及其他活动等方面获得的成果。第十四条 实践与创新能力测评主要内容及其评分:
(一)出版著作(C1)。公开出版学术、文学、艺术等著作的,按表一加分。不同著作 可累加计分,合著者按作者实际承担的工作量计分,本项累加计分不超过 15 分,出版著作 由学院认定。表一 独(合)著 10 万字以上 10 万字以下 10 万字以上
出版著作评分 主(参)编
5—10 万 1—5 万 1 万字以下
字以上 7 字以上 4 学术著作 15 3—10 10 3 4 文学、艺术 等著作 12 2—8 8 5 3 2
(二)发表学术论文及文学、艺术、新闻等作品(C2)。发表学术论文或在合法刊物和 媒体(网络媒体除外)上发表文学、艺术、新闻等作品的,按表二加分。所有论文或作品 加分应有出版刊物,不同论文或作品按篇数累加计分,同一论文或作品被转载的按转载最 高级刊物计分;集体合作论文或作品前两名作者按相应项计满分,其他作者按相应项减半 计分。本项累计加分不超过 20 分,刊物级别和作品由学院认定。表二 1.发表学术论文评分 SCI、SSCI、国家权 国家核 公开发行的 出版的学 合法的内部 EI、ISTP 论文 威期刊 心期刊 15 12 8 学术刊物 5 术论文集 3 学术刊物 1 2.发表文学、艺术、新闻等作品评分 国家级权威报 省级重要报刊 刊或新闻媒体 4—5 或新闻媒体 2—3 其它公开发行的报刊或地 方新闻媒体,学校主办的 公开发行的报刊 1—2 学校主办的其它 报刊或媒体 0.5—1 学院主办的 内部刊物 0—0.5
(三)科技发明(C3)。参加科学研究和科技学术活动,取得发明专利的,或大学生科 研项目结题经学校评定的,按表三加分。不同发明或不同大学生科研项目可累加计分。发 明专利或大学生科研项目前二名作者按相应项计满分,其他作者按相应项减半计分。本项 累计加分不超过 15 分。表三 国家发明专利 优 秀 10 7 良 好 5 合 格 3 科技发明评分 大学生科研项目(国家级)
(四)学科与文体竞赛 4)参加学科竞赛和文体竞赛获奖和未获奖的,(C。按表四加分。不同项目获奖可累加计分,同一项目获不同等级奖,只计最高分;团体竞赛获奖,对其中 起主要作用者,按相应项计满分,起次要作用者,按相应项减半计分。本项累计加分不超 过 20 分。5 表四 名次 1 2—4 5—8 获奖等级 一 二 三 优秀奖 参加比赛 国际竞赛 12 10 8 5 3 学科与文体竞赛评分 全国竞赛 10 8 6 4 2 省部(市)级竞赛 7 5 4 3 1.5 校级竞赛 5 4 3 2 1 院级竞赛 2 1.5 1 0.5—1 0.5
(五)社会活动与社会工作(C5)。对积极参加公益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其他社会活 动,或者在拾金不昧、见义勇为、舍己救人、艰苦奋斗等方面产生一定社会影响的个人或 集体,以及在其他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受到学院以上表彰的,按表五 1 加分;担任学生干部 的按表五 2 加分。受到学院(系)以上表彰的先进集体或先进个人(特别是各种协会、社 团、网站所设奖项)级别需由相应学校主管单位出具加盖公章的书面认定书。撰写社会调 查报告、社会实践报告获奖前两名作者按相应项计满分,其他作者按相应项减半计分,同 一事迹获得表彰的按最高级别表彰计分,不累加计分。担任学生干部且任职一学期以上并 履行工作职责的,由学生所在学院的测评小组核查后报学院审核,兼任多项职务的,按最 高职务计分,不累加计分。本项累计加分不超过 20 分。表五 1.社会活动评分 省部(市)级 标兵级 7 4 6 5 普通级 5 3 5 校级 标兵级 5 2 4 3 普通级 3 1 3 1 0.5 1 1 院级
国家级 标兵级 先进集体 负责人 成 员 10 5 8 7 普通级 7 4 7 先进个人、积极分子 撰写调查报告、实践报 告获奖
2.社会工作评分 校学生会主席团成 校团委直属学生组织,院团委、学生会、校 级 学 生 社 院级学生 员、校学生社团联 校学生会、学生社团联 学生社团联合会各 团、其他各单 社团的学 6 合会主席团成员、合会各部门,院学生会 部门,年级、班级的 位的学生干部 校团委直属学生组 主席团成员,学生党支 学生干部 织主席团成员、院 部的学生干部 团委副书记、院学 生会主席 8—10 6—8 4—6 2—4 生干部 1—2
(六)奖励加分(C6)奖励加分()。为增强学生素质,全方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引导学生全面成才,结合我单位实际情 况,推广我院“六个一工程”做法,现制定以下规则分别在“实践与创新能力测评”章进 行加分本项累计加分不超过10 分,不低于 0 分。
(一)内长期坚持一项体育活动加 1 分。
(二)上台做一次演讲加 0.5 分,依此类推,最高不超过 2 分。
(三)内组织一次集体活动加 1 分,依此类推,最高不超过 3 分。
(四)参加志愿者服务每次加 0.5 分,依此类推,最高不超过 4 分。
(五)一项活动涉及两项以上加分的,按单项最高分计。第十五条 实践与创新能力测评采用记实加分的方法,分项累加,累计所得总分即为 实践与创新能力总评分(记作 F3),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Ci 表示各测评项目评分值。
第五章
测评结果及其应用
第十六条 每学年学生素质综合测评的最终结果(记作 F)是基本素质总评得分、课程 学习成绩总评得分、实践与创新能力总评得分的加权之和,其计算公式为: F=F1×10%+F2×65%+F3×25% 第十七条 测评结果经学院审核后,应在本测评单位内进行公示。在公示期内,若有 学生提出异议,学院应在一周内核查并作出裁决。第十八条 测评结果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相对水平,作为下列各项工作的依据:
(一)评定各类奖学金的基本依据;
(二)评选优秀学生、三好学生、三好学生标兵、优秀毕业生等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的 基本依据;
(三)评选先进班集体、先进班集体标兵等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的基本依据之一;
(四)审批困难补助、减免学费的申请等学生资助项目的考查依据之一;
(五)推荐免试研究生的参考依据。
第六章
第十九条 第二十条
附 则
本实施细则由电气工程学院负责解释、修改。8 1
一、总则
第一条 本科实习教学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为加强实习教学工作管理,实现实习教学目的,提高实习教学质量,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实习教学,是本科培养方案中独立专业实践环节的统称,主要包括工程训练、认识实习、读书报告、教学实习、专业实习、生产实习、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综合实验、课程设计、毕业实习等环节,不包括毕业论文(设计)环节。
二、实习教学的组织领导
第三条 全校本科实习教学在分管教学副校长的统一领导下进行。教务处负责组织管理与监督工作,学院负责建设实习教学团队与实习教学资源、落实实习教学任务。学校其他部门协同做好有关工作。
第四条 教务处工作职责:(1)制定学校实习教学指导性文件,检查学院实施细则制定工作和执行情况;(2)检查教师教学资格认定制度实施情况;(3)审核学院实习教学执行计划,编制全校实习教学执行计划,下达实习教学任务;(4)制定实习经费预算执行计划,检查实习经费的使用情况,监管外埠实习经费;(5)检查实习教学工作运行情况,协调解决疑难问题;(6)管理校内外实习基地 建设工作;(7)评估全校实习工作,评价教学质量,组织教学研究与经验交流。
第五条 学院工作职责:(1)建设满足培养方案要求的实习教学团队;(2)组织制定实习教学标准(含考核);(3)制定教师实习教学能力考核办法,认定教师独立承担实习教学的资格;(4)制定教师实习教学规范、教师实习工作考核办法;(5)制定学生实习守则,制定实习安全与保密管理实施细则;(6)组织教学团队制定实习教学实施方案;(7)负责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和运行管理;(8)检查实习教学准备,检查实习计划执行情况;(9)监控实习教学质量,总结实习工作;(10)考核教学团队负责人工作。
三、实习教学团队建设与职责
第六条 实习教学团队是执行实习教学任务、实施实习教学建设、开展实习教学研究的基本教学组织。
第七条 学院组建所有实践环节(含系列)的实习教学团队,聘任团队负责人主持团队工作。负责人聘期一般为四年。
第八条 选配团队教师,应坚持结构合理、经验丰富、研究方向互补原则,以教授、副教授为主要力量,讲师、助教为后备教学主力培养对象;确保数量充足、相对稳定,人数以教学任务需求的1.5倍为宜。
第九条 实施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取得指定实践教学环节独立指导资格的教师,方可独立指导学生实习。
第十条 实习教学团队应根据需要吸纳实验技术人员,保障教 学设备建设与管理。
第十一条 实行实习教学团队备案制度,所有实习教学团队均须在教务处备案。
第十二条 实习教学团队承担实习教学研究、教学建设及教学运行工作,特别是培训实习教学师资队伍、制定(修订)教学大纲及实习教学标准,建设实习教学指导书及实习基地教学资源,执行校内外实习基地运行工作;制定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实施效果评价。
第十三条 教师在教学团队负责人带领下履行以下职责:(1)积极参与实习教学工作,积极参与实习教学研究与教学建设。(2)遵守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服从教学团队工作安排;坚守岗位,不迟到,不早退,不擅自离岗,不擅自找人代岗。(3)工作认真负责,团结协作,关心学生,教书育人。(4)参与集体备课,认真执行实习教学大纲与实习教学方案,严格考核学生实习成绩;总结实习工作。(5)维护师生人身财产安全,指导学生规范操作实习设施,避免各类安全事故、损坏资产事故发生。
四、教学组织与管理
第十四条 每年10月制定下一实习教学执行计划。根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各学院向教务处报送本院各专业独立专业实践环节教学执行计划;教务处制定全校的执行计划,下达教学任务,协调确定执行时间。
第十五条 根据实习环节内容特点和实习场所情况,采取地点、时间、人员三方面集中与分散方式组织教学。在地点安排上,采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等方式。在时间安排上,在校内进行的实习应根据教学日历及课表安排进行,赴校外进行的实习应集中时间进行。在校外进行实习一般要求集中组织学生实习,如确系专业特点需安排学生分散实习,学院须做好教学安排,对学生在校外期间行为规范提出要求,并加强教学指导。学生实际实习周数(学时)必须与培养方案规定的周数(学时)一致。
第十六条 所有实习环节,学生必须完成全部实习任务、独立完成实习报告或设计报告,方可参加考核。考核方式应客观反映学生对实习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实践能力提升,应有利于激发学生实习兴趣和创新意识。集中进行的实习,成绩考核应在实习结束一周之内完成;学生分散在校外各地的实习,成绩考核应在学生返校一周之内完成;对在校外基地实习的学生,依据合作单位兼职指导教师评价进行综合考核。实习成绩按百分制记分。第十七条 学生在实习期间因故(含请假)缺少1/5及以上实习学时,不能取得该实习环节的考核资格。实习成绩不及格者,必须重修。实习环节不能免修。
第十八条 实习教学团队在院(系)的统一安排下做好实习教学工作。(1)制定实习教学实施方案。(2)组织师生研习实习教学大纲,组织教师认真进行集体备课。(3)执行实习教学大纲、实习教学规范,足额足时完成实习任务,检查实习效果,考核教师工作业绩,总结实习教学工作。(4)集中进行的实习,负责实习期间的学生实习管理工作,组织学生学习实习守则等各项规定;严格执行保 密规定、安全规定。(5)与实习基地共建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第十九条 实习教学团队根据实习教学实施方式落实教学任务。在校内进行的实习,其教学组织方式、人员配备、条件保障,与实验课程相同;在校外进行的实习环节,包括分散进行的校外实习,由实习教学团队负责人组建的实习教学队伍(以下简称实习队)执行教学任务。
第二十条 实习教学团队负责人任命实习队队委会。实习队队委会负责组织落实实习期间的实习教学工作、政治学习和团队活动。队委会设队长、副队长、政委各1人,设教学秘书1人。队长由教授担任,副队长由副教授以上专业教师担任,政委由学生工作负责人担任。队长负责实习教学全面工作;副队长协助队长落实包括实习场所、实习条件、校外实习基地等在内的实习工作,分管保密工作;政委负责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分管安全工作;教学秘书负责教学运行管理。
第二十一条 实习队指导教师最低人数,以一个行政班级(30—40人)为测算单元配备,一年级1名,二年级2名,三年级3名,四年级以上5名。集中地点进行的实习环节,实习学生规模超过3个行政班(100人),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学单位配专职教学秘书、专职行政秘书各1人;学生所在单位配1名政治辅导员;必要时按每200名学生配备1名辅导员。
五、实习安全与保密工作管理
第二十二条 学院成立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实习教学分管副 院长及相关领导为副组长的实习安全与保密管理工作组,负责制定实施细则、检查实习安全与保密工作、处理相关事务。
第二十三条 学院根据具体学科性质、实践环节特点、实习场所类型等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实习安全与保密工作实施细则。将安全与保密工作的执行情况,纳入教师、学生考评体系。在校内实验室进行的实习,安全、保密工作遵照实验室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四条 认真做好安全、保密教育工作,训练师生应对突发事件的技能;全方位、全天候、多举措,面向全体人员,抓好安全、保密工作,做到万无一失,确保人身财产安全与国家信息安全。
六、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运行管理
第二十五条 各教学单位应根据实习教学大纲要求,对实习基地条件进行全面规划、整体建设,特别是加强实习基地内涵建设,注重模拟工业、社会等环境进行综合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改善实习条件。
第二十六条 根据教学要求,依托产学研合作关系,吸收优质社会教学资源,建设校外工程实践、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等各类实习基地,拓展创新创业实践空间,促进学生走向社会、真实体验行业发展。
第二十七条 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应经过实习教学团队的调查研究、学院教学委员会讨论论证等程序。实习基地应相对稳定。新建基地须在教务处备案后方可启用。
第二十八条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应与行业相关单位建立合作 共建关系,签署合作协议,明确合作内容和各方职责,明确对方可提供的教学资源及利用模式;努力把实习教学与合作单位的实际工作任务结合起来,做到互利互惠,取得合作单位最大支持。
第二十九条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应具备教学大纲规定的实习资源要求;合作单位具有培养人才的社会责任感,愿意承担实习教学任务;实习场地设备条件先进,技术管理规范,安全管理严格,文化氛围高尚;合作单位人力资源丰富,技术水平较高;基地所在地交通便利,食宿方便,实习成本较低。
第三十条 双方共同建设用于学生实习实训的教学资源辅助实习教学,如信息化实习教学资源与教学手段等。学校出资建设的资源,产权归属学校,协议委托合作单位管理。
第三十一条 双方应指定专人管理实习基地、实施实习教学与资源建设。学校颁发聘书聘请合作单位技术人员作为兼职实习指导教师,共同制定实习方案、管理实习过程、考核实习成绩。
第三十二条 建立双方协作与交流机制。实习结束,双方共同总结实习经验,查找工作不足,优化教学管理,促进实习教学改革。
七、质量保证与质量监控
第三十三条 所有实习环节,均应制定教学工作质量标准、实习考核标准、教学效果评价标准,以及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并在实际工作中实施。
第三十四条 严格实施指导教师资格认定制度,配备数量充 足、具有相应教学环节教学资格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
第三十五条 做好实习前、中、后期的质量管理工作。(1)前期,做好教学条件、教学文件建设,充分研讨教学大纲,明确实习内容、目的与要求;(2)实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实践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善于动手;实习报告撰写环节,指导学生撰写科学、严谨、规范、求实的专业实习报告;(3)实习结束后,学院、实习教学团队(含实习队)组织收集信息反馈,分析学生实习教学效果,倾听学生的意见与建议。
第三十六条 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的实习环节,要进行实习过程管理评价工作,由合作单位兼职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习表现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在实习成绩中体现。
第三十七条 各学院进行工作总结,并向教务处提交学院实习工作总结。总结实习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实习计划执行情况,安全、保密措施及实施效果,教学条件与经费保障,学生反馈与教学效果,存在的问题、改进计划,经验体会与建议等。
八、实习教学研究与教学建设
第三十八条 强化实践育人理念,遵循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育人理念,实习教学团队应开展广泛深入的教学研究与改革。
第三十九条 探索实习教学新模式,特别是探索校内与校外、实体与仿真、认知与实操相结合的实习教学模式。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习教学内容;建设及时反映教学内容 改革、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条件升级要求的实习教材;加强教学标准研究与建设,优化实习教学质量评价工作。
第四十条 学校建设实习教学师资队伍培训平台,促进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加强实习教学平台系统建设和实习基地标准化建设工作。
九、附 则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校除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以外的所有专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专业实习教学管理规定另行制定。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生效,《吉林大学实习教学工作管理规定(试行)》(校教字【2002】037号文件)同时废止。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提高本科实验教学质量,加强实验教学平台建设,规范学校本科实验教学条件建设和管理工作,促进本科实验教学条件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根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合肥工业大学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等规定,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实验教学条件建设的总体目标:通过科学优化资源配置,夯实公共基础实验教学条件,改善专业实验教学条件,改进实验教学内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符合实践能力标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第二章 经费来源
第三条
本科实验教学条件建设经费来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校下拨到学院的教学经费,项目总经费低于20万的由此支付;
(二)学校财务预算的教学条件建设经费;
(三)教育部下拨的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专项经费。
第三章 建设方式与建设原则
第四条
本科实验教学条件建设采取项目立项方式实施。学校将建立本科条件建设项目库,在以后的年度预算中重点安排项目库项目,没有入库的项目原则上不再安排年度财务预算。入库项目内容应与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布局相一致,与学科专业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相一致,与人才培养方案、实验教学大纲要求相一致。应当坚持以下建设原则:
(一)统筹规划,远近结合。各学院在申报项目时,要从全局出发,应充分考虑各专业实践能力标准和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做好本科实验教学长远规划,按照课程建设和实验平台建设要求,根据轻重缓急,梳理实验教学条件建设项目。
(二)改善提高,均衡发展。根据学校各专业实验教学基本状况,按照改善条件,提高质量,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保证重点,促进各专业均衡发展的要求进行建设。
(三)联合共建,开放共享。鼓励学科专业方向相近或拟申报项目相近的学院联合申报,建立共用平台,合理布局,优化资源配置,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
(四)结合评估,优先建设。为鼓励各专业积极参与评估认证,对于主动申请参加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国家级评估的专业,将优先立项建设;对于已进行过校内评估的专业,也将分批立项建设。
第四章 建设范围
第五条 本科实验教学条件建设的主要范围有:
(一)改善实验教学基础薄弱,教学基本支撑条件不足、现有设备无法满足教学需要或者难以共享的项目;
(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增开创新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科研潜能及综合素质方面具有前瞻、特色和长效的项目。
第六条
对于结合评估、认证的项目、学生受益面大的基础实验教学建设项目、联合共建共享的公共平台建设项目、新建专业实验教学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和优先资助。
第七条
经专家组评议,认为应进行重点或优先支持的项目。
第八条
本科实验教学条件建设项目,主要用于资助实验教学小型仪器设备购置(设备单价范围为0.1万元-20万元,超出此范围一般不予批准)、实验教学环境条件改造和实验配套设施完善,不能用于科研设备购置和实验耗材购置。
第五章 建设项目类型
第九条
本科实验教学条件建设项目共分两类:
(一)常规型项目:学校公共基础实验室实验教学条件建设项目,常规型项目单独排序,优先建设;
(二)竞争型项目:除学校公共基础实验室外的专业实验室实验教学条件建设项目,将由专家组依据建设原则和资助范围,结合专业的教学改革成效、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率等综合排序。
第六章 项目管理机构及职责
第十条
项目按照入库项目遴选、专家评审立项、项目组织实施、项目验收评价四个阶段进行管理。
第十一条
教务部教学办公室主要负责各学院实验教学基本状况的核查,项目申报的初审、组织入库项目的遴选、组织评审、项目实施监督、组织项目结题验收等工作。
第十二条
研究生院实验室与基地建设办公室主要负责项目的招标采购,主要包括仪器设备和配套设施的采购等。
第十三条
项目评审专家组由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组成,主要负责对建设项目进行论证评审和结题验收评估。具体为:
(一)对已入库建设项目进行答辩评审,对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科学性进行评审;
(二)对申报项目经费预算的合理性及项目实施的配套条件进行审核;
(三)确定入库项目的建设时间、资助批次、资助额度;
(四)对项目建设内容、范围提出意见和建议,确定拟立项建设项目;
(五)对项目进行结题验收和效果评估。
第十四条
学院是实验教学条件建设项目的实施主体,根据校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的项目执行方案,负责建设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学院主要负责人、项目申报负责人全面负责申报项目的组织领导和建设实施。
第十五条
学院在完成资产购置后,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学院及相关管理部门负责对购置的资产进行验收、登记,入账;自制设备项目应及时办理工程竣工验收、竣工财务决算编报以及按照规定办理资产移交,并根据资产的相关凭证或文件及时进行账务处理。
第七章 项目申报
第十六条 项目以学院为申报单位组织申报,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以实验教学大纲为依据,以本科实验课程建设或实验平台建设为基本申报内容。
第十七条 申报学院需填写《合肥工业大学教学条件建设项目申报书》,并组织专家进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论证,由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方可申报。
第十八条 学校定期受理各学院提交的项目申请,有在建项目的学院,涉及同一个专业的只能在项目建设完成并通过学校验收后,方能申报新的教学条件建设项目。
第十九条 学院可同时申报多个项目,但需按照轻重缓急进行排序。
第八章 审批程序
第二十条 教务部教学办公室根据各学院基本实验教学条件及运行情况,组织专家组对申请项目进行审核、考察、会审,将符合资助范围的项目纳入“本科实验教学条件建设项目库”。根据项目的论证情况、紧迫程度,提出初步排序资助意见。
第二十一条 按照轻重缓急原则,分批组织对已入库项目进行现场答辩,由专家组进行评审评议,确定拟立项项目建设内容及资助额度, 拟立项项目名单在学校范围内公示,接受全校师生监督。
第二十二条 公示无异议后,报校长办公会审议。由实验室与基地建设办公室按照校长办公会决议精神正式开始立项建设。
第九章 项目验收和效果评估
第二十三条 项目执行单位应于项目执行完毕后一年内申请验收,填写《合肥工业大学本科教学条件建设项目验收书》,提交教务部教学办公室,确定验收的具体时间。
第二十四条 教务部教学办公室组织项目验收专家组,专家组成员由教务部、研究生院、财务部、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相关人员组成。
第二十五条 验收专家组对项目的建设进行全面的考察,包括听取项目组报告;查阅项目申报书、项目执行方案、项目验收书、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开出记录、学生实验报告等材料,以及仪器设备的资产和相关技术档案资料;现场设备演示、测试、测量等检查。
第二十六条 验收专家组要对验收项目的预期目标、预期效益、项目质量、经费使用等方面进行考察,做出验收是否合格的明确结论,对实验项目的改进、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取得的成效以及实验教学改革的成绩等方面进行评价,并填写项目验收报告。对于验收不合格的项目,应在项目验收报告中明确指出不合格的内容。
第二十七条 对于未达到立项申报要求或未达到预期建设目标的项目,要限期整改。整改后写出整改报告交教务部,重新组织验收,整改后验收仍未通过的项目,除继续整改外,暂停学院其它入库项目执行和新项目申报两年。
第十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 项目立项后,应严格按照获批的项目申报书中建设方案执行,不得随意改变实施方案。
第二十九条 项目建设周期原则上不超过一年。项目建设过程中一般不得更换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发生变化时,应经过教务部批准备案。若因更换项目负责人造成项目不能按期完成或造成项目重大损失,将追究相关责任人和项目负责单位分管领导的责任。
第三十条
项目完成质量将作为申报同类项目和对学院本科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一条 各学院要加强对购买的仪器设备的维护和保养,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寿命和利用率,这也将作为申报其他教学条件建设项目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有关国有资产管理规定的其它行为,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进行处理。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由教务部教学办公室负责解释。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签发之日起实行。
1 物流人才市场需求情况
近年来,我国物流业呈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物流人才已成为紧缺人才。由于物流产业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而且它还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所以发展物流产业,既需要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又需要大量物流执行型与操作型人才。对于操作层面人才来说,可以通过短期培训等手段满足需求,而中高级运营、管理人才,则非短期可以培训出来的。这也就为我们物流管理本科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根据市场需求情况,高校应将培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以及较强的物流管理、规划、设计等实务运作能力的中、高级现代物流管理人才作为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
2 高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课程情况
目前,高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开设的课程基本分四大块,分别是高等数学、外语、计算机、统计学等公共基础课;物流概论、物流运筹学、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等专业基础课;企业物流、供应链管理、采购管理、国际物流、仓储与库存管理、运输与配送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物流技术与装备等公共专业课;物流系统论、物流系统分析、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物流信息系统等专业选修课。各学校根据自身的情况,课程设置还会有增减。总体来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基本具有以下特征。
2.1 内容相对枯燥
物流专业课程许多内容诸如概念、理论基础、模型、公式、数据等内容都比较枯燥。比如许多的概念还没有国内外的统一界定,因此需要介绍好几种国内外学者、研究机构等的不同理解和认识。对于运输最优路线选择模型、基于不同要求的库存量计算等模型或公式以及托盘的尺寸、集装箱的尺寸等标准数据都比较枯燥。
2.2 实践性强
物流专业本身就是应用型专业,而且与其他应用型专业相比,物流专业课程具有更强的实践性。比如仓储与库存管理、运输与配送管理、物流技术与装备等课程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有相应的实践条件支撑。
2.3 学科交叉
物流专业的许多课程都是涉及不同学科的。比如物流成本管理既要涉及物流学还要涉及会计学,物流信息系统涉及物流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等等。这对于教师的知识面和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都比较高。
2.4 课程内容部分重复
物流学科课程之间关联性很强,许多课程都有共同涉及的部分,比如企业物流和供应链管理都要对采购管理、运输、仓储、配送管理等的基础知识进行介绍,而这些内容又都有专门的课程进行讲解,因此课程内容重复现象比较多。
由于物流课程的这一系列特点,使得物流课程的教学难度比较大。对于目前的教学还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3 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课程教学现存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3.1 教学模式方面
在教育体制影响下,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着教学模式陈旧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学校和教师都将教学重点和考试重点放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上,而缺乏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这样就导致学生即使学过某门专业课程比如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也还是停留在对系统规划原则、方法等理论知识的掌握上,而缺乏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的实践能力。
3.2 教学方法方面
有些教师在教学方法方面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或缺少足够的重视,因此只是单纯的讲授或凭借自己的经验来进行教学。这样就造成很多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如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情境设计等,没有被教师合理运用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当然这并不是普遍现象。
3.3 教学条件方面
这里所讨论的教学条件包括了教材、实验、实训等方面。
3.3.1 教材方面
因为我国物流起步较晚,所以国内教材大多是照搬国外理论,且许多都是只集中在理论知识的介绍上。许多教材基本都是一个模式,不同的教材之间内容差异不大,总体质量不高。同时,有关物流技术方面的教材跟不上实际的需要。如我们重点放在讲授条码技术上时,国内外已经兴起了RFID及EPC的研究热潮了。
3.3.2 实验、实训条件
目前尽管高校基本具备了多媒体教学条件,但由于资金条件或重视程度方面的问题,很多学校还不具备现代化的物流实验室。有些高校的实训基地也只是与学校之间建立了协议关系,并不能给学生提供实训和实习的机会。因此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
3.4 教学师资方面
物流本科专业在我国高校开设时间并不长,因此许多教师都是相关专业甚至是其他学科转型过来的。有些教师对物流专业缺乏深入学习和研究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对专业知识做不到融会贯通、运用自如。而且由于缺少实践经验的支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会出现“课本搬家”现象。因此高素质师资的缺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4 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针对以上问题,并结合课程特点,要培养和提高物流管理本科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施教学改革。
4.1 教学模式
针对人才市场需求情况,高校应调整课程的教学计划,比如压缩课堂教学学时、增加实践学时;降低理论讲授比重、提高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比重;对于传统的考核方式即以试卷成绩为主、作业和实践为辅的考核方法,应调整为以能够综合考查学生对某门课程学习情况的案例分析、调查报告或者规划设计等,从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4.2 教学方法
要灵活、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这样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课堂气氛。比如对于相对枯燥的理论或模型等内容,可以采用角色互换的教学方法,即让学生提前预习并查阅相关资料,然后上讲台做“老师”给大家讲解,教师和其他同学提问题,最后再由教师补充或讲评。这样使学生真正成了教学主体,从而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物流企业,采用现场教学的方法,为学生介绍物流技术、物流设备等。使学生对这些枯燥内容形成直观感受,加深对技术和设备等的认识。另外对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的合理使用,也会提高教学效果。在这里本文重点探讨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在物流专业课程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案例教学的合理设计会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除了引导案例、课堂案例、课后案例要合理的设计和安排外,针对物流专业课程的特点,还可以运用全程实例贯穿式教学方法,即选取一个规模大、有代表性的、有实用价值且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实际案例,以此实例引导学生进入课程,随着课程的展开,一步一步深入到此实例中,而后随着课程的结束,此实例中的相关问题也一一得以解决。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生能以足够的学习兴趣,带着明确的目的,一个个问题逐步深入,直到学习结束问题全部解决。这种教学方法完全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比如在讲授供应链管理课程时,可以以学校所处城市的知名企业———蒙牛的供应链管理为例,按照课程体系,分别对其供应链的结构模式、供应链的设计、合作伙伴选择、采购管理、库存控制、信息管理、绩效评价等方面逐个分析。这样会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认识并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另外还可以在开课之初将学生分组,让各组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企业,然后按照教学内容体系,去自己完成对该企业的调研,并对该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整理分析,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最终提交调查报告。比如对于企业物流课程,可以让学生分组追踪不同企业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逆向物流管理的实践,最终提交调研报告。这相当于学生自己搜集资料整理大型案例,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既可以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积极性,可谓“一举多得”。
4.3 教学条件
4.3.1 教材方面
在教材的选择上可以不局限于国内教材,直接选择国外原版教材,这样可以更接近国际物流领域研究的前沿,同时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不过这也为教师和学生带来的更大的难度。还可以考虑不固定教材而是各取所长,只要体现了课程的完整体系就可以。另外有些内容还可以不拘于教材,而是结合区域特色,以专题形式为学生介绍学校所在区域的物流产业特点,并相应补充专门性的知识。如对于学生,可以考虑在国际物流、企业物流课程中为学生补充口岸物流和农产品、乳品、钢铁、煤炭等物流管理的知识。这样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从而提高学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
4.3.2 实验、实训方面
实验实训环节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十分有效的教学途径,因此应该向学校积极争取资金和政策支持,建设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可以考虑用平面实验代替立体实验,比如用教学模具、沙盘模拟或是软件模拟代替立体仓库,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实验条件。另外应多与企业建立横向联系,建立为学生提供实训、实习机会的基地。
4.4 教学师资
教师要注重对本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这样能够提高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质量。另外学校还应为教师提供进修或学习的机会,并鼓励教师搞专业科研,为教师提供到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进而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科研及实践水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另外,各专业课程授课教师还应该注意对课程内容的交流和沟通,避免在课程重复内容上耗费过多课时,而将教学重点集中在各门课程的核心部分上。
摘要: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已越来越被用人单位所看重。文章结合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特点,根据对目前教学情况的分析,对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将教学和考核重点由理论向综合能力倾斜;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尤其是案例式教学法;不拘于教材内容;加强实验实训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综合素质。
关键词:综合素质,物流管理,本科,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庞燕,王忠伟.论物流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市场,2007(36):120-121.
关键词:综合能力;工程素质;创新;工程训练
作者简介:罗凤利(1967-),男,内蒙古赤峰人,黑龙江科技大学工程训练与基础实验中心,副教授;
李光煜(1965-),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黑龙江科技大学机械学院,教授。
中图分类号:G64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4-0145-01
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文举办的全国性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竞赛活动,是基于国内各高校综合性工程训练教学平台,为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提升大学生工程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创新人才培养而开展的一项公益性科技创新实践活动。[1,2]黑龙江科技学院参加全国系列竞赛的宗旨是为人才培养服务、为教育质量助力、为创业就业引路。竞赛的方针是基于理论,注重创新,突出能力,强化实践。
一、竞赛开阔了学生眼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二届和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均以“无碳小车”为命题,大赛要求只允许使用重力势能驱动小车前行,同时还要实现周期性左右转弯的功能,实现小车“S”形或“8”形的运动轨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需要做大量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比如驱动轮的结构设计、转向轮的结构设计、整车的动力矩和阻力矩的平衡计算以及小车精确定位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整理过程也是学生对理论设计的学习过程,同时提升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在参与比赛的整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多所高校大量的巧妙的结构设计,从中学到了很多优秀的设计方法和结构特点,比如驱动轮的主从动设计、激光定位的应用、增速机构的设计等,并最终将这些方法应用到我们设计的“无碳小车”上。
在小车制作过程中,学生不但能熟练操作普通的车床、铣床、磨床、齿轮机床等,而且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数控车床、铣床及加工中心等现代加工设备、加工零件,特别是用激光切割的方法制作齿轮,学习了模数小于1的齿轮在CAD中的画法。竞赛中有属于艺术设计领域的徽标设计和现场制作,而徽标设计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从徽标的寓意到徽标的形象设计,从PS软件的应用到出图,从徽标加工数控程序的生成到加工中心的高速加工,每一项工作都是一个挑战,徽标的设计与加工让学生对机械设计与艺术设计有了全面的认识、了解,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竞赛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3]在此过程中学生意识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者必须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在设计一部机器时,不仅要考虑到原理是否正确,还要考虑如何选材、如何加工、如何装配等问题。简单永远是设计者追求的目标。一个机器在能实现其功能的前提下,其结构越简单越好。竞赛使学生认识到机器的设计制造必须做到“设计合理,制作精良”,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竞赛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应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即应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团结勤奋的工作态度、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较高的工程素质等。
工程素质是指人在有关工程实践工作中所表现出的内在品质和作风,它是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工程素质的内涵应包括工程知识、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其中,工程意识包括市场、质量、安全、群体、环境、社会、经济、管理、法律等方面的意识。[1,3]
竞赛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设计、制作、安装、调试、撰写报告,参加比赛。整个小车的设计制作涉及到车工、铣工、钳工、焊接、数控、激光等诸多工种,涉及到工艺、设计、加工、后处理等诸多工作,是在生产实践的环境下进行的,对学生来说是一次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来检验自身的学习效果,同时接受社会化生产的熏陶和组织性、纪律性的教育。学生将亲身感受到劳动的艰辛,体验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加强对工程素养的认识。这都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竞赛建立了沟通机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竞赛配备了指导教师团队,以理论指导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为主,以其他交叉学科和工种的指导教师为辅。竞赛过程中每一个参与者都必须学会沟通,与团队领导沟通、与负责总体安排的教师沟通、与负责加工的教师沟通、与参赛其他学生的沟通。工作中,由理论指导教师提出工作内容和计划安排,每一项任务有具体的完成时间和主要负责人,每组参赛学生配备一名实践指导教师,学生可随时与教师探讨设计灵感和思路,实施定期会议制度,每周汇报各项工作的进展和工作计划。参赛学生分别负责小车的详细设计,有关联的设计要实行小组讨论制度,确定最后的设计方案。工作中设计与加工不分家,理论指导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随时沟通设计细节,反馈加工结果。竞赛从管理上做到了统筹安排,从实施上做到了细致全面。
理论指导教师负责整体进度的把握,图纸的审核,各项工作的布置,确定学生的设计思想、结构设计和方案设计等工作。实践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完成小车各个零部件的加工、采购和装配工作,实践部分涉及到大量工种之间的配合合作、加工工艺的安排、加工时间的把握、解决小车加工时间和正常教学时间的冲突等工作。理论指导教师、实践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需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只有形成一个团队才能保证整个小车的制作过程顺利进行,最终制作出符合设计要求的参赛小车。
四、竞赛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竞赛的目的是希望通过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潜能,活跃学生的创新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最初启蒙式的潜移默化是非常重要的。在小车设计制作过程中指导教师需引导学生学习先进的设计理论、制造方法和工艺,有意识地安排一些自行设计、自行制作的创新训练环节,并将其应用到小车的设计制造中。
竞赛是在工程训练教学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于提高工程训练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竞赛为工程训练开展多专业、多学科的教学开拓了思路。用竞赛的方法检验高校工程训练教学质量是学生随后要学习的教学方法。竞赛用大工程、大实践的理念培养了大学生的工程思想、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结束语
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的舞台。落实了“竞赛为人才培养服务,竞赛为教育质量助力,竞赛为创业就业引路”的宗旨,以“基于理论、注重创新,突出能力,强化实践”的方针,达到了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提升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的目的,贯彻了“重在实践,鼓励创新,突出综合、强调能力、争创新高”的指导思想。[1,2]
参考文献:
[1]武小梅,王星华,刘艺,等.基于实训教学的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0,(30).
[2]赵周发.如何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0,(4).
[3]赵丽.在实训教学中培养创新人才[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清华大学本科生综合论文训练教学管理办法】推荐阅读:
清华大学本科培养方案07-25
清华大学2011本科新生开学典礼范文06-01
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1-15
清华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经费管理办法11-02
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管理条例07-06
大学生本科结业论文06-16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干货09-10
中山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有关规定05-26
中央民族大学关于本科生毕业论文(修订)11-16
大学生本科毕业论文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