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欣赏结课管理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连云港外国语学校于2011年引进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VCE课程,通过VCE课程校本化行动研究,比较中澳双方课程异同,对VCE课程内容进行二次开发,确定了VCE课程班的管理方案,形成了VCE课程的教学策略,边实践、边研究,不断完善VCE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模式和操作流程。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电影欣赏结课管理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电影欣赏结课管理论文 篇1:

基于微课、SPOC、翻转课堂的三位一体混合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摘   要:顺应教育信息化发展,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文章以《影视艺术欣赏》课程为例,采用行动研究、定量分析、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该课程进行“微课—SPOC—翻转课堂”三位一体的混合教学实践。实践结果表明,该模式在解构传统课堂教学并重构新型教学方面具有积极作用,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同时改善学习方法、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成效。

关键词:微课;SPOC;翻转课堂;混合教学

一、引言

近年来,微课、SPOC、翻转课堂、混合学习已成为教学改革研究的热点。微课作为支持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资源,正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和喜爱;SPOC作为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相混合的一种教学模式,弥补了MOOC(慕课)的不足;翻转课堂则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是课外知识学习、课堂知识内化的一种颠覆传统课堂教学的全新模式,它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活动驱动学习,重视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参与和学习专注度,重视弹性和动态学习。本研究针对高职生普遍存在的缺乏自信、学习被动、自我效能认识不高、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知识技能内化不足等问题,充分利用微课、SPOC、翻转课堂各自的优势,通过构建“微课—SPOC—翻转课堂”三位一体混合教学模式,以《影视艺术欣赏》课程为例,开展教学实践,探索解决以上问题的途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并检验实践效果,以期为高职院校的教学提供借鉴。

二、相关概念

1.微课的内涵及特点

微课(微型教学视频课)是时间约几分钟至十几分钟的微型视频课。国内微课创始人胡铁生认为,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1]。微课的核心资源是微教学视频,同时可包含与该教学视频内容相关的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微反思等辅助性内容。微课具有短小精焊、主题突出、针对性强、资源多样、半结构化的特征。微课特别适合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方便学习者自主探究学习。

2.SPOC的内涵及特点

SPOC即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阿曼德·福克斯教授最早提出和使用[2]。随着混合理念的不断创新,SPOC已发展成为融合传统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的一种教学新模式。与MOOC相比,SPOC具有小规模、限制准入、在线资源丰富等特点。SPOC可充分利用MOOC的重要特征,借助微课等高质量的课程资源,通过实施混合教学,创造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3.翻转课堂的内涵及特点

翻转课堂是指学生在课前借助教师提供的微课、微视频等教学资源完成知识点的自主学习,课中在教师的主导下完成答疑解惑、成果展示、基于任务的小组协作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课堂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流程,从而引发师生角色、课程管理、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等的变革。翻转课堂“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特点,强调学生主动思考,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

4.混合教学的内涵及特点

何克抗教授认为,混合教学是把传统教学的优势和网络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对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在线教学进行深度融合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3]。“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兼备了开放性、个性化、交互性和适度的面对面互动教学等特点,可为学习者提供自主探究、相互协作、获得指导的个性化自适应学习体验。

三、“微课—SPOC—翻转课堂”三位一体的混合教学实践

本研究在联通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通过吸取普通院校的SPOC混合教学成功经验[4-6],结合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学习特点,笔者构建了基于“微课—SPOC—翻转课堂”的三位一体混合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该模式基于SPOC学习平台,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提供学习支持,整合线上和线下教学资源,帮助学习者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基于该模式,笔者以广西教育学院2018级50名选修《影视艺术欣赏》课程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为期16周的教学实践并进行效果分析。

1.课前环节设计

(1)教学内容与目标分析

《影視艺术欣赏》属于人文素养教育通识课程,是一门公共选修课。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影视艺术基本知识、影视作品解读方法、微电影创作等。通过对影视艺术基本理论、知识、原理和方法的讲授,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中外优秀影视作品的思想内涵、美学意蕴,提高学生的影视艺术欣赏水平,提升学生的影视媒介素养。

(2)学情分析

选课对象是来自不同院系、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他们对观影有着共同的兴趣,但又普遍存在影视欣赏水平不高、影视媒介素养较低、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等问题。部分学生选这门课的动机是认为影视艺术欣赏课就是看电影,作业要求低,考试简单,容易拿学分。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的情况,积极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本课程的思想认识。同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加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设计,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习成效。

(3)微课开发

微课开发包括微课设计和微课制作。微课设计包括内容设计、媒体设计和画面设计。在进行微课内容设计时,首先要依据教学目标分解教学内容,微课内容既要保持相对独立,又要具有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关联,以保证课程内容的模块化和关联化。微课知识内容的分解设计主要是基于知识点的设计,即每个微视频均是独立的知识点。例如,在设计“景别及其造型功能”微课内容时,先单独介绍“景别”的概念,然后讲述“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的内涵及特点,再延伸出不同的“景别”与运动镜头之间的关联性,帮助没有专业背景和专业认知的大学生更好地理解该概念及其特点。媒体设计应针对不同教学目标(知道、理解、分析、应用、综合、评价),选择适合讲解不同知识点或适合大学生学习特点的媒体(文本、音频、视频、PPT、Flash动画等)。例如,“景别”是一个较为综合性的知识点,通过运用“PPT+视音频”的媒体设计,突出微课内容的可视化、形象化和直观化。画面设计包括微课的模板形式、内容布局、色彩搭配等。在具体操作时,应根据不同类型的微课特点进行不同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标题性画面、叙事性画面、解释性画面和过程性画面的合理选择,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协调统一。

常见的微课制作方式有四种:基于PPT的微课制作、基于拍摄的微课制作、基于动画的微课制作、基于录屏的微课制作。此外,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综合多种制作方法,如“PPT+拍摄”制作微课等。不同类型的微课可采用不同的制作方式。例如:理论授课型、感悟型微课常用PPT、录屏的制作方式;技能训练型、实验操作型微课常用拍摄、录屏和动画等制作方式;推理演算型微课常用“手绘板+电脑录屏”、Pad录屏和录课笔等制作方式。在《影视艺术欣赏》课程的微课制作中,笔者主要采用了“PPT+拍摄”的制作方式。为了使微课更加完美,后期可选择运用Camtasia studio、会声会影、剪辑师等视频编辑软件对其进行美化编辑。

(4)SPOC平台搭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建构并不是任意的,学习不应是被动接受,而是一个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过程。学习需要交流与合作,强调学习环境的情境性,重视教学过程对情境的创设。基于这一理论,笔者依托学校网络教学平台(清华大学“THEOL”在线教育综合平台),根据本课程的教学需要,对SPOC平台进行搭建,为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教学创设教学环境。SPOC平台主要设置四大模块:模块一为基本信息单元,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师信息等;模块二为课程学习单元,包括课前导学、学习任务单、微课视频、课件、电子教材等;模块三为拓展学习资源单元,包括短视频、音频、动画、阅读材料、优秀案例等;模块四为课堂活动单元,包括课堂作业、答疑讨论、在线测试等。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会根据教学进度提前将相应的资源上传至平台,同时设计好各章节的在线讨论主题和在线测试题目,增强线上互动并提升参与度,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创设有利的学习环境。

2.教学实施

笔者以《影视艺术欣赏》课程“画面艺术”模块中的“景别及其造型功能”这一教学内容为例,说明教学实施的过程。

(1)课前学习

“微課—SPOC—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突出“先学后教”,在讲授前将知识放至SPOC教学平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托平台上的微课视频及其他辅助教学资源,在线进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按学习任务单的要求完成课前学习任务。

学习开始前,教师根据教学进度,提前在SPOC平台发布经过精心设计的教学资源,如单元教学计划、微课、学习任务单、微视频、讨论主题、测试题等。教学资源设计的质量和配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

在学习开始后,学生借助PC机或智能手机登录SPOC平台查阅学习任务单(如表1所示),对任务进行解读,并根据任务要求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或同伴协作学习。学生通过观看“景别及其造型功能”系列微课视频,掌握景别的概念、景别的划分、景别的造型功能及其作用等知识点,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尝试分析教师线上提供的优秀影视作品或影视片段中所呈现景别的作用。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随时把遇到的困难或问题发布至平台的答疑讨论区,求助教师或同学,教师及时给予引导和答疑。在平台教师端,教师可随时查看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即时给予反馈。学生也可以通过平台的讨论区对课程教学提出建议,教师对合理的建议加以吸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自主学习任务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在线测试,根据任务完成情况和测试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进一步“以学定教”。此外,在线交流区中可以设置讨论主题,师生共同在线参与探讨与交流,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2)课中活动

课中活动是线下课堂面对面的教学活动,也是促进知识内化和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主要围绕以下几个环节展开:第一,答疑解惑。首先,让部分学生陈述景别的概念、景别的分类、各种景别的特征及其造型功能等内容,检验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效果。教师针对学生课堂陈述的情况以及课前自主学习遇到的共性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并以典型案例进一步阐述景别造型功能等重要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景别在影视艺术中的意境及重要作用,对重点内容加以强化。其次,注重学生的参与性,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流,相互讨论出现的问题,实现知识内化。第二,基于小组协作的专项任务训练。在本单元教学中,设计了景别造型专项训练,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以室内外为场景,通过手机录像模式,分别以固定镜头和运动镜头的方式拍摄“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等画面,并进行效果对比。为了提高难度,要求创设一定的故事情境,因为有了故事,就需要进行角色扮演,这样可以把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调动起来。学生在进行拍摄训练时,教师要给予必要的引导与帮助。第三,成果交流展示。任务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成果展示、代表汇报、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总结反思等,使学生能够共同提高。

(3)课后拓展

教师根据学生课前、课中任务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对较难掌握的知识内容要求学生复习强化,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根据课中促成的内化活动,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围绕单元主题,设计相关的拓展任务,以强化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在提高影视艺术素养方面,除了影视知识的学习外,通过实践更能从感性上体会到影视艺术的魅力。本单元学习后,教师设计并发布课后拓展实践任务——制作3分钟的微视频。教师对微视频作品的制作提出具体要求:可利用智能手机摄像功能和强大的App视频剪辑功能进行创作;视频作品必须包含各种景别及其造型,并体现出一定的主题,做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学生要以小组为单位组建团队,制定任务实施计划,进行分工协作。整个实践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引导和帮助,以保证任务进度和完成质量。任务完成后按时把录制好的作品发布至平台,一方面可以形成生成性共享资源,丰富课堂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可供同学互评、教师点评和深度讨论,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还可以学习优秀作品的制作方法。拓展性的实践项目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对影视艺术的感受和体验更为直观,更好地促进了知识的应用迁移。

(4)评价反思

科学的教学评价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影视艺术欣赏》课程评价方式以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为主,通过线上评价与线下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学习全过程评价。完整的教学活动结束后,依据设计好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相应的形成性评价,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所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学生通过反思,总结经验,及时调整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效。教师通过反思,不断完善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效果分析

(1)教学活动参与度较高

课前、课后学生在SPOC教学平台访问课程的总次数达到9051次,其中,次数最高的学生访问了182次,次数最低的学生访问了67次,人均访问92次;观看课程微课视频及其他教学资源的总时间为74362分钟,人均887分钟;提问及讨论数为157次,人均5次。70%的学生能够在课前通过SPOC教学平台和QQ群进行师生、生生互动交流。课中学生主动提问、积极发言,气氛十分活躍。课后学生在完成拓展任务的过程中,能够积极探索、认真协作。数据及教学活动表明,该模式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学生的学习参与度较高并且互动性较强。

(2)学习效果显著

为了进一步验证学习效果,结课后进行了在线问卷调查。全班50名学生全部在线提交调查问卷,有效率为100%。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数据统计结果表明,采用“微课—SPOC—翻转课堂”三位一体混合教学模式,总体上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学习绩效。但在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学习自控能力差、信息能力较弱的学生,还不太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进程和教学效果。

四、结语

“微课—SPOC—翻转课堂”三位一体混合教学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同时改善学习方法、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成效。该模式的有效应用,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微教学资源设计开发能力及教学策略的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2]康叶钦.在线教育的“后MOOC时代”——SPOC解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1):85-93.

[3]何克抗.从 Blending Learning 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6.

[4]付艳芳,杨浩.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7(26):36-41.

[5]李佐.高职大学英语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1):76-80.

[6]陈子超.基于微课和慕课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9):130-134.

(编辑:王晓明)

作者:钟大鹏 张艳红

电影欣赏结课管理论文 篇2:

普通高中VCE课程校本化行动研究

摘要:连云港外国语学校于2011年引进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VCE课程,通过VCE课程校本化行动研究,比较中澳双方课程异同,对VCE课程内容进行二次开发,确定了VCE课程班的管理方案,形成了VCE课程的教学策略,边实践、边研究,不断完善VCE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模式和操作流程。在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注重融通中澳教育理念,创设特色教学情境,开发特色校本课程,搭建多种学习平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普通高中;VCE课程;校本化;行动研究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一)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VCE课程是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高中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人文、科学、数学、技术、艺术和语言等领域的120多门学科,每个学生最多可以从中选择6门核心学科进行学习,完成VCE课程学习并取得合格成绩的学生,可以获得VCE(Victorian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维多利亚州教育证书)。VCE是享有较高声誉的高中文凭,澳大利亚其他州和海外学校都认可。2011年9月,第一批VCE班学生在我校开始了VCE课程的学习。VCE课程的开设为学生提供了尽早接触国际课程的机会,但同时也给教师们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全新的教材体系和全新的教学理念,我们有必要开展普通高中VCE课程校本化行动研究,糅合中国高中课程和VCE课程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国外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做“传承国学,胸怀世界”的中国人。

(二)顺应学校多元发展的办学策略

据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教育部VCE课程评估中心官方信息,近几年VCE课程在中国越来越受到中国高中学子的欢迎,其中江苏南京外国语学校、山东青岛第九中学、四川成都树德中学、武汉外国语学校、浙江李惠利中学等学校都相继开设了VCE课程。我校的高中生源相对较弱,为了发挥学生特长,学校确定了多元发展的办学策略,在开设音乐、美术等选修科目的同时,鼓励学生选择小语种或中澳VCE课程等课程的学习,进入世界名校继续深造。目前,我校为五门核心课程都配备了外籍教师,中方教师也都取得了在中国教授国外课程的资格。中外教师密切合作,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在高中就能体验到相应国家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点。为了保证我校VCE项目的良好运行,我们必须开展普通高中VCE课程校本化行动研究,探索适应我校学生发展的科学策略。

(三)国内VCE课程的研究现状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VCE项目在中国开展已经有十几个年头了,但我们发现很少有人撰写有关如何在普通高中校本化推进VCE课程建设的文章。在浏览了很多教育报刊后,我们发现,与VCE课程相关的文章,仅有寥寥几篇。其中,徐娟敏的《澳大利亚VCE与中国高考命题之异同比较》,张红建的《中澳(VCE)高中物理课程的对比研究》等,能够为VCE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因此,对VCE课程进行校本化研究显得很有价值,把课堂和研究相结合,才能总结出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取得质的飞跃。

二、课题研究的主体内容

(一)研究目标

通过VCE课程校本化的行动研究,对VCE课程内容进行二次开发,确定VCE课程班的管理方案,探索VCE课程的校本教学策略,以培养“中国烙印的世界人”为目标,助推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

(二)研究内容

1.分析和比较普通高中课程与VCE核心课程在教学大纲、教材教法、教学目标等方面的异同,确定中澳VCE课程班的教学内容。

2.分析和比较普通高中课程与VCE课程在结构、内容、课时安排等方面的异同,形成适合本校三个年级学生系统的课时结构、内容和课时安排。

3.开展VCE课程教学内容校本化的二次开发研究,使课程内容更好地满足本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需要。

4.不断探索、发现、总结VCE课程的校本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VCE课程的学习。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举措

(一)充分利用中澳教育资源,初步拟定中澳VCE课程班管理方案

1.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培训,努力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按照合作学校的要求,每个中方VCE教师必须首先获得维多利亚州教育部认可的能够在中国教授VCE课程的资格证书。因此,学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师培训方案,组织系列教师培训,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培训,努力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课题组所有成员互通信息、共享资源、共商对策,以备课组研讨观摩、编写系列培训教材等活动为途径,既有理论探究,又有语言教学规则和国外培训案例,提升VCE教师及课题组成员理论水平。

2.开展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掌握中澳高中课程的异同

指导各备课组收集我国五门高中课程的课程标准、五门高中课程的必修课程的教学资料、维多利亚州五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等资料,查阅国内外相关的期刊论文、教学著作等相关文献,提炼和归纳有关信息。开展比较研究,对中澳双方五门核心课程的相似性或相异程度进行研究与判断,寻找其异同,把握教学重点。

3.整合中澳课程资源,拟定中澳VCE课程班管理方案

通过筛选、分析和整合中澳課程资源,拟定中澳VCE课程班管理方案,注重传承中华文化和国际理解教育,以丰富的学科内涵促进学生认知社会、感受生活、理解世界,拓展学生学科学习的国际化视野,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培养具有民族情怀、中国灵魂和世界胸怀的国际化人才。

(二)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实现VCE课程教学内容的校本化开发

1.以备课组、教研组活动为抓手,全面提升课题组成员的教科研水平

研究之初,课题主持人搜集了详尽的文献资料,并做了综述。要求课题组成员充分利用备课组和教研组活动时间,系统研学文献,提升认识,理解核心概念,了解研究现状。其次,充分发挥专家的引领指导作用。先后邀请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教育部VCE海外课程中心官员、中国最早的VCE学校管理者来校指导课题研究。此外,有计划地外出观摩学习,开阔科研视野,汲取先进经验。近几年来,课题组成员赴国内多家VCE项目学校虚心求教,提升了自身的科研综合素质。

2.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及时反思课程实施效果

课题研究过程中,始终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设计调查表,了解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和困惑,对所有VCE中方、澳方教师进行多次访谈,开展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点面结合,完善学科知识体系,及时反思课程实施效果。课题组以青年教师公开课、青蓝教师同课异构课、名师示范引领课、外出观摩汇报课、专题研究展示课等课型为切入点,全面展开课堂实践研究。

3.切实抓好校本教研,形成VCE课程教学内容校本化的二次开发

本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及相关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了改变和提升,对VCE课程的教育思想有了更深的领悟,学会了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角度主动开展教学研究和探索,养成了积极观察、主动思考、勤于总结的习惯。通过研究,积累了近10万字的文献资料,总结了近7万字的读书心得。课题组成员主持研究了8个与本课题相关的市级课题并成功结题,共有27篇论文、教学案例、教学设计和5部微课获得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一、二、三等奖。完成了以VCE课程为核心教学内容的校本化二次开发。

(三)建设外语课程基地,探索VCE课程的校本化教学策略

2014年6月,我校“江苏省高中外语课程基地”成功立项。课题组成员立足于课程基地的建设,不断探索校本化VCE课程的教学策略。

1.创设特色教学情境,搭建多种学习平台

为适应小班化教学,学校建成3间VCE课程班专用教室和1间大型外语影视观赏厅,努力创设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结合学校数字化网络的建设,开发促进学生个性化、多元化成长的活动平台,开设网络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交流学习的互动空间,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2.开发特色校本课程,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在有选择地、创造性地开发VCE校本课程基础上,逐步开设人文素养类课程和外语选修类课程。人文素养类课程帮助学生实现优秀做人、成功做事、幸福生活的美好人生。其中,模拟联合国课程培养学生关心世界发展的全球视野,提高学生组织、策划、管理等多方面的能力;文化艺术课程包括中国民乐、软笔书法、围棋、剪纸等,旨在培养VCE学生的民族精神。外语选修类课程有原版电影欣赏、歌曲欣赏、文学欣赏、校本剧表演、演讲技巧等,旨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3.变革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终身学习力

在校本化使用VCE教材和创新使用外语特色教材的基础上,学校购买多种阅读资料,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借阅外语图书,调动学生力量建设班级特色图书角,开展外语读书节活动。充分利用外教优势,外语角特色活动、原版电影赏析、单词拼写大赛、烧烤晚会、外语文化艺术节等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语言环境,变革了学生单纯在课堂里死读书、读死书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终身学习力。

4.树立正确的教学评价观,增强学生自信心

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发展性评价与现实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注重个体内在差异评价。多次开展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参与课外活动情况、平时作业、小测验等。评价方式有描述性评价、百分制和等级制等。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及时而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四)重视过程监控,不断调整、完善研究方案

1.科学规范操作,循序渐进,分段实施

在充分比较了中澳双方课程在教学内容、课程结构、考试形式和要求等方面的异同,确定了VCE课程班管理方案的基础之上,课题组成员结合自己的分工继续深入开展课题研究,科学规范操作,循序渐进,分段实施。

2011年7月至2014年1月,比较中澳双方课程的异同。2014年1月至5月,筛选、分析和整合中澳课程资源,完成VCE教学内容的校本开发。2014年6月至8月,开展调查、访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连云港外国语学校中澳VCE课程班管理方案。2014年9月至2015年12月,实施方案,通过走进课堂,了解学生和教师,记录实施过程,调整管理方案,反思校本教学,修改校本课程,初步形成VCE课程的校本化教学策略。2016年1月至6月,分析教育教学成果,逐步完善教学策略,总结VCE课程的校本化教学经验。2016年7月,撰写结题报告,总结研究成果。

2.密切中澳合作,及时调整研究方案

我校与澳大利亚托马斯·卡尔学校的合作始于2011年4月,我校连续三年暑期派出VCE各科教师21人次赴该校参加VCE课程培训,取得在中国教授VCE课程的资格证书。托马斯·卡尔学校的教师较为认真地对我校教师进行过程指导,为我校学生的SAC考试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估,三届学生的ATAR排名逐年递增。

随着我校VCE课程班办学成绩的日益提高,VCE项目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生的认可,我校VCE生源质量在逐年提高。为了进一步提升VCE的辦学层次,经过多方考察,学校于2016年1月与教学实力更为雄厚的澳大利亚芙班科文法学校(Firbank Grammar School)签订了办学协议,该校是澳大利亚最好的私立中学之一。学校聘有资深导师,专责为海外合作学校的VCE教师和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为了更好地做好海外课程指导工作,芙班科文法学校创建了FTE网站,帮助中国合作学校的VCE教师与导师建立网络交流平台,同时也为中国开设VCE课程的合作学校相互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更加便利的空间。FTE还根据不同教师的职责为每个人设置了不同的使用权限:该校的校长可以通过这个系统看到每个学校、每个项目负责人、每门课程导师的工作记录;该校的VCE海外负责人与中方合作学校的项目负责人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了解到每个导师与中方老师之间的交流状况,以便进行监督和提醒。另外,中方合作学校可以在中国直接登录该网站,浏览或下载相关资料,节约了时间和精力。

四、后续研究设想

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助推了学校的多元发展。“中澳VCE课程实施的实践与探索”获得2016年连云港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多次获得连云港市高中教学特色奖,被评为“全国优秀外语实验学校”。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教育部特意发来贺函,充分肯定了我校VCE课程的办学成果。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深化VCE课程的校本化研究,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与时俱进,适应双方课程教学大纲的变化

根据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教育部的规定,VCE核心课程的大纲每四年进行一次调整。我们将密切与芙班科文法学校的合作,加强交流,认真参加每年一度的VCE中国峰会,及时了解最新信息。各位教师将继续加强与澳洲导师的交流与沟通,第一时间掌握最新教学大纲,研究教学重点和难点,适时调整教学方案,适应更新后的教学大纲的要求,提高教学效果。

我国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普通高中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普通高中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高中的课程规划、教材、教学管理以及评价、资源建设等方面都将做出相应的调整,这意味着本课题的后续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所有课题组成员将密切关注双方课程的变化,与时俱进,继续开展VCE课程的校本化研究工作。

(二)规范管理,保证VCE课程校本化的良性发展

1.设计更为科学、全面的调查问卷。课题组成员要根据双方课程教学大纲的变化和要求,及时总结和归纳,制定更加合理的研究方案,继续开展调查和访谈工作,在数据分析方面要做实做细,注重逻辑性和层次性。

2.根据生源的不同,考察和验证增加进阶数学(Further Mathematics)、会计学(Accounting)等选修课程的可能性,逐步调整原有的教学策略,继续进行VCE课程的校本化研究,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3.制定有效措施,鼓励研究人员克服中澳时差的影响,投入更多精力參与研究,注重理论研究,及时整理研究成果。

School-Based Action Research on Senior Middle School VCE Curriculum

WANG Mei

(Lianyungang Foreign Languages School, Lianyungang 222000, China)

Key words: senior middle school; VCE curriculum; school-based action research

作者:王梅

电影欣赏结课管理论文 篇3:

美,不应该是困难的学习

【摘要】艺术鉴赏课是践行公共艺术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助于解决高职学生想象力匮乏、思维程式化等创新能力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本文从艺术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路径出发,从课程、教师、学生、教学管理等方面具体分析,并结合高职院校艺术鉴赏课的实际和特色,运用现代艺术教育理论和手段,探讨艺术鉴赏课对提升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策略,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促进高等职业院校艺术鉴赏课程教学改革。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艺术鉴赏课;教学改革

“美,不应该是困难的学习”,教师通过教育教学过程应使学生领悟到美的真谛。高等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正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及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等文件精神,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人文艺术素养,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提升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

近年来,开展艺术鉴赏课在提升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时高职院校艺术鉴赏课的发展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使课程教学开始陷入困境之中。本文从课程、教师、学生、教学管理等方面分析,具体问题如下:课程方面,存在课程定位及目标偏颇,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以公共选修课为主,课程地位偏低、课时较少,课程考核方式以课程论文为主等相关问题。教师方面,主要存在问题有教师专业构成具有局限性,校外兼职教师匮乏,沿用“欣赏作品—分析作品”的传统艺术鉴赏模式。学生方面,主要存在问题有学生文化艺术素养相对偏低,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态度,学生课程学习自我效能感不高,艺术专业学生对课程设置有更高要求,大力推行网络通识课趋势之下学生学习效果不佳。教学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管理部门在教学管理方面缺少质量监控,教师在课堂上责任心不强,对干扰课堂秩序的现象视若无睹,课程开展的基本保障条件不足等。

上述对艺术鉴赏课在高职院校中的发展现状分析,反映了艺术鉴赏课在繁荣发展背后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促进艺术鉴赏课的健康发展,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课程方面

(一)找准课程定位,改革课程目标

艺术鉴赏课作为提高学生人文艺术素养的通识课程,应该面向所有专业高职学生开设,发挥艺术鉴赏课作为公共艺术教育主力军作用。针对艺术类专业学生,开设跨学科的艺术鉴赏课,提升学生全方位艺术素养,拓展文化视野。

教师应正确认识课程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接受能力,以点带面,灵活选材,深度挖掘扩展艺术鉴赏课的文化外延。艺术鉴赏课去“专业化”,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课堂氛围,让更多的学生对艺术鉴赏课产生浓厚兴趣。

(二)合理设置课程体系,紧贴时代特征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大力提倡文化自信、文化强国。高职院校应紧贴时代特征,合理设置艺术鉴赏课课程体系。院校可以开设一门公共艺术必修课,如《艺术鉴赏》《艺术美学》《艺术概论》《艺术导论》等,作为艺术通识课面向全校所有低年级专业学生。再辅之8-10门公共艺术选修课,如《书法鉴赏》《设计鉴赏》等供学生选择。此外,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根据地方特色和教师专业涉猎开设特色艺术选修课程,如《宫崎骏影视动漫赏析》《文物鉴赏与收藏》等课程。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最终应做到公共艺术必修课、公共艺术选修课、院校特色课程合理配置,稳步推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有效运转。

(三)提高课程地位,增加课时

高职院校应提高艺术鉴赏课地位,扭转“重技能,轻素质”的局面。在课时方面,应由原来的10-14学时增加到28-32学时,这样学生才可以持续性地较长时间的感受艺术、领悟艺术,在时间层面保证高职学生学习艺术鉴赏课。

(四)坚持发展性原则,改进课程考核方式

据调研了解,艺术鉴赏课采用课程论文、作品分析形式作为考核方式,高職学生受自身文化艺术素养的制约,导致他们分析领悟作品能力并不强,很少同学能够有个性化的视角解读作品、鉴赏作品。因而,我们应该坚持发展性原则,将发展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多关注学生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平时考核成绩,形成平时考核与结课考核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方式(表1)。

(五)冲破课堂教学时空限制,扩展素质教育空间

将艺术鉴赏课开到美术馆、音乐厅、多媒体演奏厅等公共空间中,突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做好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的衔接,让学生认识到艺术鉴赏课是真正的素质教育课。

二、教师方面

(一)突破教师专业构成局限性

相对来讲,综合性高职院校学科门类齐全,教师专业构成较为丰富和多元化,有专业的美术、音乐等学科教师。专业类高等职业院校,如医学类高职院校、工科类高职院校、农业类高职院校等,缺少大量的美术、音乐等艺术学科教师。因此,在高校教师招聘自主权下放到院校的大好形势下,院校在教师招聘时应多向音乐、戏剧艺术、美术、摄影等专业上投放名额,为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补充新鲜血液。

(二)聘请校外兼职教师,构建合理教师团队

在“产学结合”“工学合一”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要聘请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比如相声演员、歌唱演员、画家、电视编导等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内心深处,打破传统的校内教师授课课堂教学形式,势必会吸引学生注意力。

(三)改革“欣赏作品—分析作品”传统艺术鉴赏模式,通过多种途径组织教学活动

教师利用自身优势和专业特长,在注重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组织教学活动,做好学生的领路人和知识的传授者。

首先,教师自身应精进学问、开拓进取,提升课堂质量。美育教育的本质是全方位的教育,上好艺术鉴赏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全面通透的业务水平,一定的史学修养,以及较高的文艺理论水平。要做到以上要求,教师务必要与时俱进、精进学问,通过网络培训、随堂听课、业务培训等方式进一步提升自身知识水平,开阔眼界,将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要求和素质,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为终极目标。

其次,教师扮演好“服务者”“促进者”角色,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需要。教师在学校总是扮演着多元化的角色,可以是“沟通者”“服务者”“促进者”“传道授业解惑者”等。教师要成为好的“服务者”“促进者”,就要求教师以谦逊低调的态度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创新力、思考力,为学生赏评作品打下坚实基础。

最后,倡导师生互动机制下的多元化授课方式。师生互动机制讲求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配合,共同上好艺术鉴赏课。互动机制下的多元授课方式可通过分组讨论、提问发言、互动教学等形式进行,在此过程中融入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暗示教学法等,目的是创造高度的学习动机,强调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充分发挥学生潜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获得更好的效果。

例如,在讲授艺术创造概念时,教师可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相结合。教师以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杜尚的艺术创造生涯为案例,分四个阶段讲述。第一阶段,杜尚开始习画,从模仿塞尚直到刚刚流行的野兽派和立体派中寻找创作灵感。多媒体展示杜尚的《布兰维尔的风景》《Paradise, Adam and Eve》(配乐:贝多芬《病毒》)等四幅早期作品,让同学们以分组讨论的方式启发学生探究杜尚早期作品中的艺术创造形式和艺术表达。第二阶段,杜尚走向未来主义。学生会看到两幅未来主义作品《走下楼梯的裸体2号》《从少妇到新娘的变迁》,被杜尚非理性笔触和对人物肢体切割的重组,以及画面的无序感和无主题性所吸引。然后启发学生探讨杜尚在艺术创造中所付出的努力,并设问学生“杜尚就此停下自己的脚步了吗?他还会做出哪些惊人的创举呢?”直接引出第三阶段,属于杜尚的时代到来了。教师展现杜尚这个阶段的经典作品《Bicycle Wheel Ready-made》《L·H·O·O·Q》《Spring》,启发学生思考“艺术创造的魅力竟如此之大?现代艺术竟如此迷幻”?最后阶段,重点讲解作品《Spring》,通过设问、师生互动方式探讨杜尚艺术创造的最高形式—现成品艺术。杜尚把小便器搬到博物馆,用这个现成品向人们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到底什么是艺术品,什么是艺术?艺术与生活的距离有多远?现成品艺术成为杜尚最重要的艺术观念。这样的讲解可以使枯燥的理论课程变得多姿多彩,培养学生学习艺术理论知识的兴趣。

三、学生方面

(一)逐步提升自身文化艺术素养

高职学生不能因为一次考试失利而自暴自弃,许多高职学生均兴趣广泛、充满激情。教师应在了解学生基本文化艺术素质基础上,挖掘学生兴趣点,激发学生自身主动为鉴赏作品而提升文化素养的意识。学生在课外时间应该多涉猎一些文史类书籍、艺术类书籍,节假日到美术馆、艺术馆、艺术院校参观,亲身感受环境氛围,比如798工厂、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上海美术馆等。

(二)端正自身学习态度

端正学习态度是学好艺术鉴赏课的前提条件。学生应具备个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作出自己的审美选择和价值判断,关注艺术鉴赏中的自我个性建构。例如,在欣赏美国极简主义画家罗伯特·雷曼《无题》系列时,很多同学都表示看不懂这幅画画的是什么?由此便失去欣赏此作品的兴趣和耐心,这显然是不合适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表演艺术家杨立新先生曾这样讲道:“对于任何一门艺术,乃至于技艺,你可以不喜欢,但是你不能够不尊重。年轻人看不懂也是理由吗?”这句话正强调了学生对艺术作品的赏析,可以看不懂艺术内容及形式,但却要保持一颗虔诚的心,保持一种尊重的态度,端正自身学习态度。

(三)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课程学习自我效能感

在艺术鉴赏课堂上改变过去教师一味地分析作品,学生被动地接受作品的过程。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必须经过对大量艺术作品的鉴赏,找出属于自己的审美方法,培养自身的审美意识。只有主动探究进行作品分析,学生慢慢会获得鉴赏作品后的满足感和欣喜感,稳步提高学生课程学习自我效能感。

(四)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对课程设置的要求

高职院校在艺术鉴赏课课程设置上需要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原则,因材施教。对非艺术类专业来说,《艺术导论》等课程帮助学生打开艺术大门,了解艺术基础知识和提升一定的审美趣味已然足够。对文、史、理、工、农等不同专业,可以尝试开设与专业相贴合的公共艺术选修课。例如,与建筑有关的专业可以加开《线条艺术》《石文化的探究》《材料之旅》等课程,与旅游管理相关专业可加开《茶文化与茶艺》《插花艺术》等课程。对艺术类专业来说,安排的课程不该再是大众化的艺术鉴赏课,而是作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的补充和延伸,例如与艺术设计有關专业可以加开《中国传统文化》,与音乐有关专业可以加开《古典诗词音乐艺术赏析》。

(五)根据高职学生实际学习情况,适当调整网络通识课

面对新形势下推行网络通识课程的要求,高职院校在做出抉择前,要充分向教师、学生展开调查,了解情况后适量安排网络通识课作为教师课堂授课的补充,发挥学校环境、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协调统一性,使艺术鉴赏课走向更为广阔的空间。比如在学分安排上,教师实际授课模式为2学分,网络课为1学分,关切两种学生学习模式在学分、课时上的均衡性、协调性。

四、教学管理方面

(一)教学督导部门加强对公共艺术课的质量把控

教学督导部门一定要从思想意识层面扭转公共课不重要、走形式的狭隘思想,配备一支层次合理的教学督导团队,加大对艺术鉴赏课程的监督,对教师授课计划、知识讲授、课堂氛围等层面进行监督、把控,多方合作共同推动艺术鉴赏课发展。

(二)教师积极维持课堂秩序,严禁“注水化”教学

要上好艺术鉴赏课,做好教学管理。陶行知说:“在教师的手里操着年轻人的命运。”这就要求教师要明确自身定位、课程定位,从自己做起重视艺术鉴赏课教学,认真备课组织教学,充实教学内容,严禁纯粹“看电影”“听曲子”的“注水化教学”。

(三)加大设备资源投资力度,不断改善教学条件

院校要加大对实施公共教育所需设备资源投资力度,综合性高职院校可以灵活运用校内设备资源,与美术系、艺术设计系、音乐系等艺术院系做好资源共享、互通有无。

结语

在文化自信、艺术引领的背景下,艺术鉴赏课的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帮助高职学生由“工具人”突破狭隘的思想界限,增进知识、开拓思维。艺术鉴赏课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教学管理部门、教学监督部门、教师、学生的帮助、努力和支持。艺术应该是大众的,是属于每一个人。我们所容易忽略的,恰恰是这个时代所应唤醒的。

注释:

*本文为河南省社科联、经团联2017年度调研课题“基于公共艺术教育理念下的艺术鉴赏课对提升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探讨”(课题编号:SKL- 2017- 2451)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任文宽.美术鉴赏课在高职艺术教育中的作用[J].长江丛刊,2016(16).

[2]程辛荣,陈淑琳.浅论高职院校职业人文教育[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0(7).

作者:张晨阳

上一篇:中心校长述职报告3篇下一篇:学生消费情况调查报告优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