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阳台散文欣赏

2024-06-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故乡的阳台散文欣赏(精选10篇)

故乡的阳台散文欣赏 篇1

故乡的炊烟,从篱笆掩映的小院升起,飘落出缠绵的感觉。在炊烟的映照下,世界格外生动。

炊烟在乡村额头飘过,挂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成为温暖的心思,从灶间拔节,垂直抑或弯曲的倾诉,让人们在陶醉中聆听了千年万年。

炊烟写在村庄亢奋的脸上,很有韵味。很多生命便破壳而出,在炊烟中放纵自己的意念。

在黄昏,我们走入炊烟仁慈的祈祷,走入博大的宽广中。那时节我们心满意足,倘佯在炊烟中,如同欣赏家乡古朴的山水画,让那缕炊烟阳光普及在视线的每个角落,述说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

生活在乡村总会收获,黄土地孕育的庄稼人的胃口,完全包容了全部粗糙与细腻,让所有熟悉的人惊喜。

乡村面色红润的女子,袒露的襟怀总不愿保守秘密,炊烟瞅准时机,将香喷喷的的结局袅袅扩散,在高天大野生动的背景,剪辑出走遍天涯的`姿势。

如同一种长势良好的庄稼,炊烟健康的体格使风也冷清雨也稀疏。乡村那些胸脯丰满的女子,通过炊烟的感觉,将一生瘦弱的光景精心哺育,总能让后生们一个个变得高大健壮。使年岁渐长的农业,旺盛的精力有增无减。

面对炊烟无动于衷的人,乡村最精粹的哀伤也难压抑。

乡村与城市在一起,共同让炽热的感情反复在炊烟中蒸蒸煮煮,将一种香香甜甜的答案写进史书。让我们古老的祖国,始终结实的牙齿一年四季都咀嚼舒坦和幸福。

炊烟很浓很烈地涂抹于我们的视线的深处。

故乡的阳台散文欣赏 篇2

一.创设活动,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在教学中我常创设一些灵活多样、活泼生动的教学活动, 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既让学生消化文言知识, 接受审美鉴赏方法, 也带领学生走进文学的殿堂, 使他们徜徉其间, 学会感动和欣赏。

如为了落实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我借鉴“开心辞典”节目形式, 组织了几次知识抢答活动。由各小组出题 (题型为字词释义、语句翻译、句式判断等) , 然后以组为单位抽签决定主考官和应考者, 最后以组为单位记总分, 胜出者给以奖励。这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热情, 使枯燥的文言文学习变得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

第三单元教学目标是“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目的在于使学生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 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为此, 我在班上组织了一次特殊的诗歌朗诵会: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任选诗歌单元中一首或几首诗进行朗诵, 可辅助以其他任何手段来突出朗诵效果, 更充分地表现诗歌情感与意境。结果显示, 学生的创造力超乎我的想象:

第一组选的是《将进酒》, 他们在朗诵中穿插演唱。用《Sand dream》来配乐朗诵, 富有激情;组员们自己依据《将进酒》创作歌词并进行深情地演唱。

第二组选用《虞美人》, 形式是歌曲串烧加小品剧。她们将《虞美人》配上几首流行歌曲的曲调, 并将它们串起来。之后她们还自创了李煜被俘后的小品剧, 再现当年沦为阶下囚的君王的凄苦境地。

第三组选的是《春江花月夜》, 采用诗画结合的形式。由一位同学配乐朗诵, 其他五位组员在要求观众闭上眼睛后开始在黑板上作画。当诗歌朗诵完时, 学生睁开眼睛, 看到的是一幅已经完成的“春江花月夜”粉笔画, 山水相间, 明月当空, 完全将诗中的意境展现出来, 创意非凡, 赢来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第四组以配乐朗诵和情景剧的形式为大家重现了《琵琶行》中琵琶女与白居易的相识过程, 最出人意料的是扮演琵琶女的女孩用琵琶演奏了《十面埋伏》。他们的配乐与旁白、朗诵、表演搭配得很和谐, 将整个朗诵会推向了高潮。

这样将朗诵与音乐、歌唱、写作、表演、绘画等艺术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使学生把主观感受同作品实际统一起来, 沉浸在作者创造的艺术境界里, 使情操的陶冶寓于审美享受之中, 可谓一举多得, 效果明显。

二.因材施教, 用心取舍

针对这门选修课容量大、课时紧等特点, 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 即对教材的处理因“文”制宜, 用心取舍, 做到“详略”得当, 在教学中精心选择适合各单元教学目标及各篇目内容的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的方法。

比如第四单元教学重点在于从形象性入手赏析散文, 而《过小孤山大孤山》虽列为“赏析示例”, 但文章词句障碍不多, 所附赏析清楚, 所以我的处理方式就是在充分预习记忆的基础上要学生完成一套课内练习题, 达到“以练代讲”的目的。

而我把《庖丁解牛》列为精讲篇目, 从对庖丁的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描写及与其他厨师的对比等方面带领学生一步步深入了解庖丁的形象特点、他独到的“解牛经”, 从而循循善诱, 让学生明白文本的思想内涵。目的在于通过这样的鉴赏分析使学生掌握鉴赏散文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 学会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项羽是学生非常熟悉且喜爱的一位历史人物, 再加上这篇古文文字理解上障碍不多, 难度不大, 我便布置了学生自学《项羽之死》。具体过程下文将详述。

这几篇课文的教学安排, 既传授了知识技能, 又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多样的教学形式丰富了课堂,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效果突出。选修课教学要更多地体现灵活性和多样性, 这是教师备课的策略, 更是一个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

三.开设“百家讲坛”, 鼓励个性化解读

本课程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作为评价的重点, 为此我积极探索有效的课堂形式, 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如执教《项羽之死》, 我在班内开设学生“百家讲坛”, 让每个学生从不同角度鉴赏文章, 为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提供平台。

我在上课之前先布置预习要求:围绕“项羽形象”这一主题每人写一篇鉴赏文章, 可以就局部的描写做深入赏析, 也可就全文对项羽做全面的分析评价, 篇幅、形式不限,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 选出三篇左右在课堂上朗读。在后来的汇报课上, 学生的赏析不仅深入, 而且很多文章感情饱满, 对项羽或褒扬或贬抑或惋惜, 读来很有感染力。异彩纷呈个性鲜明的文章, 使课堂高潮迭起。摘录几段文字如下: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当漫漫长夜和着四面的楚歌送来末路的讯息, 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吟唱出这首柔肠百转的《垓下歌》。勇猛无敌的大丈夫面对注定的结局, 面对忠心跟随的江东子弟, 面对最宠爱的女人, 他也会多情善感, 也会潸然泪下。悲壮而又哀婉的《垓下歌》, 为这位曾所向披靡的汉子增添了一份柔情, 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霸王豪气万丈中的刻骨柔情, 随着那一剑挥去的悲壮, 融入了乌江之水而流传了百年、千年。

叹英雄末路, 慷慨悲歌, 万丈豪气中星星点点的柔情, 让项羽离我们更近。

———沙诗怡《从〈垓下歌〉透视项羽的性格》

我们用现代人的理性去审视项羽:哈, 天之亡我, 非战之罪!连分析内因外因都不会, 还想在乱世中独占一席?回家洗洗睡吧。诚然, 失败是决策的失误还是天意的捉弄, 答案不言而喻。但我宁愿相信, 他是不愿看清。试想, 曾经身经百战战无不胜叱咤风云的男人, 会承认如今的落魄吗?他只能把满腔的无奈与痛苦归咎于天, 以保存自己最后一丝骄傲:

你知道么, 虞, 我命不久矣, 我的江山, 我们的承诺, 都将化作尘埃。但我想在最后一刻打一场快战, 横扫千军威震四海。我曾经是英雄, 现在是, 将来也是。只有战场能撑起我卑微的骄傲, 我要让我的敌人在飞扬箭矢中为我折服。天黑了, 我们来打仗。即使我死了, 也要人会记起, 我曾经是王, 是那个英姿勃发、谈笑间灰飞烟灭的王。

——袁小也《天黑了, 我们来打仗》

我想, 他便是这样一个王者, 在生命的最后一缕血色滑入汹涌的乌江之后, 在漫长无止境的黑夜里用仅存的勇气去快战一场的王。

此次尝试的成功, 使“百家讲坛”成为了我教学中常采用的特色课堂形式, 也深受学生的欢迎。不同的学生极富个性的文本解读时常会给老师意外的惊喜, 给同学以智慧的启迪。

四.转换角色, 学生争当小老师

我的选修课教学大都以学生为主体, 大胆放手,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 提升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如诗歌单元教学, 放手让学生来讲, 先由学生申报所讲课题, 然后在充分备课反复修改教案的基础上走上讲台为同学们讲解诗文。这样既锻炼了学生能力, 也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下面是一位同学讲解《旅夜书怀》时写的“教案”, 节选两段如下:

天地间一只不屈的沙鸥

———浅析《旅夜书怀》的人物形象

胡学文

细草微风, 月朗星稀, 诗人漂泊寄居于一叶扁舟之中, 不得安睡。安史之乱未定, 国家时局未稳, 自己又失去依靠, 不得不再次离开安逸的草堂, 顺江漂流。星光低垂, 旷野无边, 江水奔涌, 冷月无声, 面对茫茫宇宙, 诗人归程无处, 悲愤难平。他曾有“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的济世报国之志, 可是在生命的壮年之时便失去了问鼎功名的机会。即使因诗文超群, 声名远播, 但终不是诗人本意。“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与其说是写“生命的伟大、胸襟的旷远”, 不如说是突出诗人自身的渺小、前程的无依。尾联“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诗人以沙鸥自况, 这只沙鸥曾经有翱翔蓝天的梦想, 然而在这个旷野无边的暗夜里, 沙鸥失群, 漂泊无依, 天地何其大, 沙鸥何其小, 多么悲苦孤寂!可是透过全诗, 我分明看到的是诗人在孤独中的不屈。诗人此时已进入人生的暮年, 可他对自己无辜被黜始终愤难息, 意难平, 这冷嘲热讽中不正透露出诗人虽然被朝廷遗落于江湖但是大济天下的梦想他却从未弄丢过吗?

《旅夜书怀》浓缩了诗人一生悲苦却又时刻不忘梦想的不屈的高大形象。历史虽已远去, 但是因为《旅夜书怀》我看到了一个贫穷但“未敢忘忧国”的杜工部。

这份特别的“教案”足见学生态度之认真, 思考之深入, 见解之独到, 实在难能可贵。他探究思考的精神, 他对一个伟大诗人所倾注的满腔热情, 让人感动。听了胡学文这篇文章后, 其他讲诗的同学纷纷效仿, 使得这项教学活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给我的启示是, 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 教师做好导演的角色, 给学生足够的舞台, 他们就能够演好“老师”这个角色。

在故乡(散文) 篇3

这是什么地方依然是如此的荒凉/那无尽的旅程如此漫长/我是永远向着远方独行的浪子

——许巍《故乡》

乡关何处

我是祖母一手带大的,对她的感情远胜于我的母亲。记事起,我就和祖母住在一起,她一直扮演着母亲的角色。父亲常年在铁路上班,很少回家。我上初中那年,他才调回县城工作。我一直没有学会在母亲跟前撒娇,她总是偏爱两个妹妹,祖母为了我没少跟她拌嘴,至少我的童年是这样的。祖母去世后,母亲和我的感情就更微妙了。二十年的异乡生活,把本来不很亲密的关系变得更客气了。在故乡与异乡的隔阂中,我与母亲的情感时近时远,内心纠结的那根弦,绷得太紧,生怕哪一句话说错,就霍然断裂。

母亲一生很强势,她把对祖母的成见,使在我和妻子的身上。父亲的脾气又不好,往往经不住母亲几句话一说,七十岁的人还会顺手操起家伙,满院子撵着跟我动粗。这些年,我们一直刻意弥补与母亲的感情,在电话里经常嘘寒问暖,让老人来粤城住,她待不习惯,遂又在老家建了几处物业,有丰厚的租金给母亲去收,她的脸上才终于有了笑容。

近两年,南方经济凋敝,生意一点都不好做。和母亲在电话里闲聊,无意中谈起了我的境况,她拐一个弯儿就岔开了话题。今年夏天,我要去西安开会,妻子也想趁机回家看看父母。电话那头母亲很生疏地“哦”了一声,没有丁点的欢喜。她的冷漠往我身上种满了一根一根的刺。

回家的第二天,妻子想着我们好不容易回来一趟,遂忙前忙后,收拾楼上楼下的卫生。我站在二楼阳台往下看,突然发现父母什么时候也在院子里。我下楼跟母亲打招呼,她淡淡地应着,目光和我对接的刹那,戒备得仿佛一根拉紧的皮筋,好像我要掠走她什么似的。父亲的脸则埋在一团烟雾里,眉心微微地皱着,手里的烟火吱吱地乱炸。我的心咯噔了一下,再看那烟圈带着不安的情绪从父亲的嘴里四散,袅袅慌乱。几乎有一分钟时间,院里的空气都凝固了。随着每一秒钟的流逝,气氛愈加令人窒息。他们的表情让我显得有点儿不知所措,我尴尬地笑了笑,片刻之间,真找不到该说的话。

我心情糟透了,在街上漫无目的地走着,犹如被放逐的弃儿,在熟悉的乡音里,茫然寻找辨别着这块土地残留给自己的根性。我很茫然,虚飘飘的,脚仿佛悬在半空中,怎么走都不踏实。那是一个像黎明一样凄凉的下午,路上散发出强烈的柏油味和汽车的金属味。我在一张长椅上坐下来,看一个小男孩玩踢球。一个年轻的女人用手机听音乐,目光却始终停在孩子的身上。想必是孩子的母亲。她从旁边经过时,我听见扩音器里传来许巍的《故乡》。那歌曲洋溢的气息实在太悲凉了。小城像被泼了一杯隔夜茶,透出一种陈旧感,而我自己凄惶的影子在夕阳下卷曲着往事。听着听着,人不由得就想哭。裹挟在泪中的时光,有如断了线的珠子,一粒粒走得飞快。对面小区楼上,一扇扇排列整齐的窗户里,亮起了灯,那些狭小的闪光的透明盒子里,都装着一个家。看着看着,人不由得心就乱了。在薄薄的故乡流浪,人如微尘,累累然如丧家犬。我只是一个“异乡人”,是故乡的“闯入者”。这里本是我生命的原乡,可如今它就像插在围墙顶端的碎玻璃屏障,在阳光下是那样的五彩斑斓,当你真的靠近它,却被扎得遍体鳞伤。

磨磨蹭蹭回到家时,妻子已经睡了。我不想扰醒她,便又踅回到祖母的屋里。灯光照在墙壁上,一只断了尾巴的壁虎,静静地贴在那儿。我看它,它也看我,墙壁很白。蜷在单薄的床上,黑夜和孤独漫过了我。睡梦里,我看见祖母的一个侧影,她躲开我的视线独自背转身去。我知道,她哭了。回忆是深情的,也是沉重的,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九月的北方,夜里生凉,风很大,想必明天会有一场大雨要下。院里半人高的刺玫花,经风一吹,香得刺鼻。我想起贾平凹先生《老生》后记里面的一句话:风刮很累,花开花也疼。

这还是我千里万里日夜思念着的故乡么?可再也回不到出发前的那个晚上。本想着这次行程不是很紧,在故乡多消磨些时光,陪陪父母,可岁月把它侵蚀得面目模糊,让人近乡情怯了。在家小住了几日,临走时有些不舍地站在门口,对母亲说,我们去昭陵几天,然后直接坐车就走了,您和我爸多保重,我们以后会经常回来的。话一出口,眼前却忽地模糊了,感觉被什么挡着似的。街上的阳光,耀眼得悲伤。回头再看那栋我们用逝去的青春和厚厚的乡愁砌成的楼宇,感觉它就是一座戒备森严的城堡。“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对于漂泊的身体来说,这里曾是牵绊在我记忆深处的家,如今它被遗弃在故乡的土地上,是如此的荒凉。

西岭村人家

西岭村,唐昭陵九嵕山南麓的一个小山村。那是我岳父母的家。这个巴掌大一点的村庄,已经没有几户人了。那天,我们回到村里的时候,已近晌午。炫目的太阳越来越毒,像是长满了蜇毛,贴上体肤灼感剧烈。远的近的蝉声像金属弹片断断续续地震动着。风倏忽就起身了,先是温温柔柔地托一片树叶,忽上忽下地袅袅,再就吹来一片片云,越集越多。树木、山野、屋舍、果园,开始扁扁地伏在地面上,静听着云端里沉闷的雷声。忽然几颗很大的雨点飒飒地打在巴特的额上,那突然感到凉意而仰望的脸朝我回望了一下,吠了两声。巴特是邻居家养的一条狼狗。雨点渐渐大了,在地上跳起了泡沫,积水慢慢高了起来。门口新栽的皂角树被暴风摁在泥地上,树身左右摇晃,似在忿恨地咒骂。土地不见了,屋舍浸在水里,被淹没的树木淌着水。淋漓的雨遮天盖地,如同积满怨仇的女人。急雨之下,蝉掉到地上,湿重得不能再飞了,好不容易爬上半截旧木头,一个水浪拍来,蝉嘶了一声,又泡回到了水里。

岳父是在雨前赶回来的。前几天,这里下了一场冰雹,地里的农作物受罪不轻。听说我们要上来,岳父去地里摘了一筐梨瓜回来。

nlc202309011821

“这几个熟了,早都可以吃了,给你俩留着呢;这几个七八成熟,可以带到路上吃。”岳父说完,慢慢蹲下身子,将那些瓜一个个拣出来,用水轻轻洗了起来。

他说这话时,我的胸膛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温暖淌过。

岳母在里屋收拾抹洗着,她擦拭着爷爷奶奶的相片,抬眼问我们,有法子么?这相片能合成一张不?

妻子接过去,看着看着,眼圈就红了。

她想起自己出嫁那天,爷爷拄着拐杖站在屋檐下,目送婚车渐行渐远,消失在小路尽头。他眼神忧郁着,一如结冰的老井。那眼神她太熟悉了,而父亲现在的样子,越来越像爷爷了。他蹲在门口,脸朝外,一口一口地抽烟,望着湿漉漉的地面走神。他已明显老去,发须中夹杂霜雪,一如冬晨月夕下大片的麦茬。

我坐在岳父对面的矮凳上,提着半个屁股谨慎地问,爸爸您有心事?我以为他知道了我和父母的事情。

岳父将那半锅子剩烟杵灭了,说:“这一个月我们这茬人已经走了好几个了。昨儿又走了一个,他最后死时是一点办法也没有,人在炕上躺着,命还睁着两只眼。”

岳父眼里的光很久才回来。

我们僵在那儿,都不说话了。长时间的寂静像石头一样沉重。

“爸爸,今年昭陵初中考到县一中的学生多吗?”岳父退休前是老师,我有意岔开了话题。

“学校没有几个娃咧!”突然,邻居家的小女孩像一枚飘飞的叶子落在门道里。她把头凑到我跟前说:“我们学校原来有三四千学生娃,现在只剩下一百多了!”

岳父说话的语速很慢,抢不过小女孩。

“嗐——有条件的,都到县城读去了!”岳父一句话,刺得天空更灰暗了。

小女孩的眼睛很大,细细的,长长的,眼角微微地向鬓角挑去,她点头,再看我的时候,阴云似乎遮住了眼睛,像是要落雨了。

岳父蹙眉说,她妈在县上给她哥陪读去了,娃跟她爷她婆在屋里。

小山村里的人一年四季过着平淡如水的日子,他们就像田地里的泥土一样卑微而坚强。那天,岳父断断续续地告诉我村里的一些事。栓娃家养了几十头猪,价不好,全赔进去了;强子媳妇前年患上肺癌,把公公买断工龄的十几万花光了,人也没留住;卫卫年纪不小了,媒人给说了个媳妇,女方家里穷得跟水吹了似的,还嫌弃山村条件不好,要求他在县城买房买车,听说最后没法子,给县南乡一家人当了上门女婿;秀她娘老说自己命不好,媳妇受不了北山上清贫的日子,撂下两个孙儿,硬是跟人走了;村西头坡上的几户人家,前年领上了国家的搬迁补偿费,搬到坡下公路边的平房里去住了;也有几家条件好的,为了娃上学,在县城买了房,过城里人的日子去了。其实,村庄距离县城也不过十来里路,但在心理上,他们俨然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城里人。如今,村里就只剩下了些老人,他们和村庄一样衰老和孤独着,好像是留下来专门看守村庄的。也许,乡村的房屋、炊烟和土地永远成了梦境里一种奢侈的温暖了。

想想也是,城里的世界一天一个样,农村亦是。村庄里的一切,似乎已从陈旧的记忆里脱离了轨道。村里的路呈南北走向,几十年了一直在那儿,却年久失修,泥泞得更显窄了;那些桑树和泡桐还在那儿,槐树却被城里人花大价钱买走,站到大街上去了。村庄正一点一点被时间掏空。我似乎谛听到了一个乡村变迁的脚步声,这块土地像疤痕一样在眼前晃动。乡村那么零乱,脚步匆忙,为生存奔忙的个体身影变得飘忽不定。无论是坚守乡村生活的农民,还是弃农逃离家园闯荡都市的他们的一代,现实都像把火炬,在这片土地上冷静地燃烧着,谁也无法改变。

夏季的白天总是过得飞快,一不小心,一个下午就被聊成了黄昏。天色渐晚,岳母和妻子在厨房张罗着饭菜。农家饭总是那么香甜可口。金黄的菜籽油,还有自家地里长出的菜蔬,柴火饭的味道,跟城里的就是不一样。岳母不停地给我碗里夹菜,将盛满油饼的碟子一次次往我这边挪,嘴里同时念叨着,快吃,快吃。那一餐,我的胃口超好,不知不觉吃了好多东西。妻子在一旁偷瞄,低着头笑。

村庄每天都醒在鸟声里。我在梦里都听见鸟叫,直到醒来。我听得出它熟悉的叫声,我在粤城很少听见这样的鸟叫。在这里,它是每天都叫的,似乎每天都在那个固定的枝头。

我睡到天大亮,才潦草地起来。岳父早去地里了。天不亮就出门,是他的老规矩。

岳母告诉我他不去别的地方,就待在自己的园子里。妻子遂挎上篮子,唤我一起去地里转转。村里的地都不远,在路的东边,一条细径被草簇拥着通向远方。我们找到岳父的时候,他正忙着给一棵苹果树疏枝。太阳像个刚煎好的鸡蛋,有些耀眼,岳父的脸上汪着汗,在额头的皱纹里。阳光就像一只轻盈灵巧的飞虫,在他发梢、衣领和背后飞动。他干活的样子比那张脸要年轻得多。我一直羡慕岳父那双手,在那个年代既能写粉笔字,又能摸农具,他伺候果树就像以前教书那样,一板一眼。对于果树的修剪不懂,向他请教,岳父笑着说,你对这还有兴趣?你没务过园子,剪树里面的门道多着呢,既要控制好树势的强弱、整形与结果并重,还要考虑密枝的疏除、压条、挂果与土地之间的平仄关系。比如这棵树,它的临时性枝条就太多,要去弱留强,去平留斜,将直立枝拉斜。我没感觉到他在讲一棵树,而是像在讲关于人生的哲学。

一聊起他的园子,老人的眼睛发亮,话也稠了起来。园子里的果蔬,因了时光,有了灵性,成了村庄最好的邻居。地里的豇豆有的还在开紫色的花,有的已经发青、变硬;青椒垂着娇人的绿耳朵,碧翠欲滴;香瓜叶丝绒似的簌簌作响,在晨光里,浓郁的芳香弥漫,行走时仿佛可以带动它的香气。岳父默默地领着我们穿越果园,身影映在土地上,和故乡融为一体。他穿越果园的姿势很神圣。

“下过雨,地里的马耳菜就长疯了。”岳父说话时,锄头也没闲着。

“可惜咧,马耳菜摊煎饼香得很!”妻子边说,边飞快地采摘着。

“把这还稀罕的,满地都是。你们太远了,要是近的话,咱地里种的菜都吃不完呢。”岳父嗔怪道。

nlc202309011821

岳父说的“马耳菜”,也是城里人常说的“马齿苋”。在广东,我的居所旁边有个文化公园,去那里散步,我们常常为寻到几株马齿苋而欢喜得不能自已。而在两千公里之外的故乡,岳父整个夏天都在地里挥汗如雨,用锄头跟它作着斗争。这种野菜的生命力极强,在故乡的田野里随处可见,总是被农人当杂草一样锄掉,但在异乡偶尔吃到,那味觉上的记忆,便连绵成我最初也是最终的故乡。

二十年前,这块地种着麦子,后来改栽苹果树,现在又成了一大片石榴园,仅存的几十棵苹果树像岳父一样,也老了。还记得,那些年我们暑假返乡,晚饭后常带孩子来这里,打着手电筒满地里捉蝎子。时间总是无声无息,恍若隔世。如今这块地上冒出来两座坟,是妻子的爷爷奶奶的。坟茔在土地无声的繁华中保持寂静,像进入生命的梦境。草根下隐透的黄土,如隐匿的历史,如血脉里的基因深入土地。岳父佝偻着背,杵在坟头抽烟,阳光把他捏成一小团。虽然他的表情包裹得很严实,但我还是看见他的两条眉毛很迅速地彼此凑了凑,眉间多出一条窄而深的沟壑。岳父在埋有祖辈的土地上,胼手砥足,起早贪黑,用熟悉的动作操劳自己的一生,又将像他的父辈那样,平静而安详地走向土地。我终于明白,岳父为什么不去城里住,而执意留守在这偏僻的乡下了。

七年前,儿子在宝鸡给他们另外置了一套房子,岳父母也尝试着跟儿子去城里生活。城里真大,走下客车他有了溺水的感觉。虽说有吃有喝的,可是连一个亲戚朋友都没有,住在楼上,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过个马路都战战兢兢的。他觉得自己一夜之间就老了,那种液态的生活让他很茫然,甚至会坐卧不安。太闷了,就想出去走走。他沿着清江河散步,四周被青草和树木包围,感觉内心的芜杂好像一下子都被清空了。这个时候,他特别希望能够拥有一块地,像在乡下那样。从那以后,岳父就断断续续地回乡下,想孙女妞妞的时候,便回城里住些日子;后来干脆一到寒暑假,岳母便带着妞妞一起回来,即使城里的房子空在那里。妞妞刚回到乡下,感觉什么都新鲜,可没有几天就倦了。她的嘴像被弹簧张开了似的,一边舀了半勺饭口齿生香呱唧呱唧嚼着,一边在你面前说着奶奶的好。吃完,嘴巴一抹,又嚷嚷着要回城里去。岳母嗔怪她,刚才你还说奶奶的好,这么快就离心离肺的。妞妞把头摇得像拨浪鼓,扑哧一声,笑了,脸上透着一股子机灵劲。

聊起孙女,岳父挑着眉毛,看了我一眼,压低声音神秘地说:“不要说小孩子家,现在的年轻人跟庄稼、土地和村庄不亲,有几个人愿意待在村子里?外面的世界大得很,一个个削尖了脑袋往城里钻,巴不得走得越远越好。逢年过节回来待不了几天,又会走的。”我木木地望着岳父,手心里握满了汗。

事实上,我们这次回来待不了几天,也要走了。不知什么时候起,分别总会让人流泪。那天,我拘束地立在门外,说,我们要走了。

岳母站在门内,收拾着行李,嘤嘤地哭。我们走出门没多远,她好像突然想起了什么,碎步跑回,将一包东西塞到妻子手里,说,把这包干蒲公英带上吧,你喉咙不好,路上泡水喝。

连接村子和公路的是很长的一段下坡路,我们越走越低,岳母越来越高,岳母目送我们的背影渐行渐远。妻不时地回头,朝她摇手,回吧,回吧。

巴特还一直跟在我们身后,像送老朋友出一趟远门。“巴特回去,快回去!”它望着我们,退后几步,一扭头,朝山上悲戚地吠了两声。在村子最高的地方,岳母成了一个圆点。夕阳下,村庄好像老去了不少,那座山,那道坡,那片土地都似乎有些泛黄了。

责任编辑 卢悦宁

思念故乡的春天-散文欣赏 篇4

淅淅沥沥的雨下了一整天,雨水拍打在雨棚上咚咚直响,就像是一首永远听不懂的钢琴曲。冬天老是在这个季节霸占着,城市的春天含含糊糊的总不出现。让人思念故乡的春天。

故乡的春天在我眼睛里,在我不再年轻的心坎上。它就像一本厚厚的书,在被某种情感触到心灵深处时,你会忍不住翻开这些经典的记忆。

童年的故乡,春天在我心里是一副永不褪色的画卷。最是梨花桃花盛开的日子,漫山遍野的梨花,远远看去就是一个洁白的世界。高大的梨树被春风一吹拂,洁白的梨花在故乡满天风扬,铺在松松软软的春泥上。粉红的桃花伸展开它婀娜多姿的身子,蜜蜂时时飞舞。桐树花在幽静的山沟里悄然开放,清雅的花朵在山间独领****。花的世界里有我小小的身影,那时,我在高高的山岗上哼着老师教的歌曲,眼里迷离着美丽的家乡。最后一场春雨过后,我期待着他们在夏天长出青青的果子,在梦里品尝着它们的果香。

思念故乡的春天,思念故乡的童年!

故乡的春天是父辈们的春天,是孩子们的春天。一年之计在于春,在这个季节,父辈们穿行在油菜花铺成的田地里开始播种。一捆捆柴禾竖立在晒坝上,褐色的枯柴会燃尽它的芳香。青砖瓦房,小桥流水,一张画家笔下的黑白素描。还是孩子的我们挎着书包放学回家奔跑在崎岖的山道上,饭盒在书包里乒乓之响。“儿童归来放学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嬉戏玩耍的声音在空旷的田野久久徘徊不忍离去。夕阳像一位温柔的女子笑盈盈在田间洋溢着诗情画意,细碎的脚步跟着我们的身子不想离去。田间的火粪堆里钻出缕缕青烟,香味不绝,是树木的香味,是草木的体味。大把大把的茅草里有了幼苗,螺蛳壳在上面安家了。

田野里泛着春的气息,春树偷偷地张开了它的小手,就像孩子的身体一样,一个春天过后,它的身高窜出了一大截。田埂上,鱼腥草疯长,肥硕的根茎藏在肥沃的土地里。竹林里的竹笋仿佛一夜之间,火箭一样的身子站在了铺满竹树叶的地上。沁人心脾的空气在鼻子间亲吻。

美丽的春天带着厚重的礼物踏遍山岗。

故乡的古井是一位温情的母亲,哺育着一代一代的人在这里生长。童年的古井享有“井须泉”之称。春天姑娘们都脱下了厚厚的棉衣,露出的胳膊白白嫩嫩,她们永远有洗不完的衣裳。笑声永远是甜蜜蜜,会醉了月亮,会迷了太阳。路过这里的年轻人会停下来掬一捧水,偷偷瞄一眼谁家的.姑娘模样最美,心底最贤惠善良。还没走出几步,姑娘们的笑声就羞红了他的脸膛,脚步在山路上咚咚直响。青春闪着阳光,幸福像花儿一样。

在金黄的油菜花地,在绿油油的麦浪里,肥嫩的菊苣草疯狂的挤在麦子和油菜花之间。伸手一抓就是一大把,再看看手上指头也变得绿绿。我和儿时的伙伴一起钻进油菜地,弯着腰,寻找地里剩下的萝卜,要是我们晃出脑袋,头上一定沾满了金灿灿的菜花,伙伴们相互摘掉头上的菜花,心中却喜悦无比。那一个稚气的我还有一个稚气的你如今都各奔东西。麦地永远是我们捉迷藏的天地,有时想都不想赖在麦苗上睡一觉,翘着二郎腿,望着蓝蓝的天,闻闻麦子的清香,摸摸地里的螺蛳壳。美美的爬起一看麦子苗都被残害扑在地。总是忘了要挨批,看看“战国”吓得赶紧偷偷溜回家去。

故乡的春天别来无恙?儿时的伙伴都已去了四面八方,只有我还在这里孤独的回忆。

几度山花开,几度夕阳落。几度冬去春又来。故乡的老一辈都不在,那一个个笑盈盈的面孔只能放在了心里。现在回家自然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吹,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下一辈都不知我从何处而回,又到何处去?

故乡-散文欣赏 篇5

月依旧不圆,但也足以满足视觉的享受。小时候,看着月亮,在门口的那个电线杆下,正好可以透过几个参差的枝桠,倒也平添几许闲愁,也无非是矫揉造作,为赋新词强说愁罢了。这种感觉在去年过年时已经荡然无存,迫于高考和很多事情,看着弯弯的月亮也是短叹一声,埋下头便告诉自己要坚强乐观,再抬头时,嘴角上也就硬生生的挤出了生涩的浅笑,还是那些斑驳的树影,心中却是满满的忐忑和不安。因为知道再回来也许就是高考之后了,到底应该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回来确实很值得思忖。毕竟几十年前,这个家门里出了当时为数不多的大学生。高考出了点严重的失误,还好,高考成绩不算是惨不忍睹,还算说得过去,也就很勉强的去了大学。而今,再看弯弯的月亮,没有了矫情,没有了忐忑,谈不上踌躇满志,有了点未来的打算,也只是这些而已。至于明年回来,或是以后会怎样,就随它吧。还是毛爷爷说得好,风物长宜放眼量,胸怀宽广些,不囿于那些鸡毛蒜皮的琐碎之事,就像那个很静很静的夜空,容得下月如钩,容得下星满天,容得下柳梢头,容得下几声惹人烦躁的犬吠。

顺着那条崎岖的小路往后走,是一片农田,每每到忙的时节,总是可以看到人们忙碌的身影,不久后的收获也没让他们的努力白费,满眼是金黄的麦子,又过了一些时间便是金黄的玉米地。小时候回老家最大的欢愉便是和家里的兄弟在那里玩,特别是地里什么都没有的时候。记不清是哪一年,反正是很久以前,我们兄弟三个在田野里放风筝,真是一种纯粹的快乐啊。大哥说来年再放,以后的麦子由绿变黄了好多次,但那之后我们三个人便再也没有一起去过,何谈当日的那种高兴呢?如今兄弟们各奔东西,济南的,青岛的,一年到头在一起吃个饭已经是不容易的事情了。当然那片的田地里有很多的坟茔,其中有奶奶的一个。上一次去已经是去年清明节了,每次去都是怀着苍凉的心情去的,磕几个头,我知道虽然那不能代表什么,也只能是磕几个头。在坟茔上添过土之后往回走,心里有说不出的感觉,那感觉像极了当时踩在脚下的土,是农民们刚刚春耕后的土,松软又踏实。一脚一个脚印……现在家里只剩下爷爷一个老人,今年80岁了。每次回去,爷爷不会和我们说很多的`话,只是很高兴,也许会是拉着我的手,一直在笑。我不知道平时他自己一个人是怎么过的,重复机械的生活,简简单单的三顿饭,每天按时听广播里的说书,出去和村里的老头闲聊一会,然后看一会电视,如此反复,冬天里坐在炉子边烤火,从他的静默中,我莫名其妙的读出了一种静笃,坚实淡定,富有穿透力,在过往嘈杂的尘嚣中熠熠生辉,在故事的全过程中静静流淌。这回临走的时候,在关上车门的那一刻,我听见大哥说爷爷你别哭,我不知道他是真流泪了,还是大哥看错了,总之心却微微的一颤,也许对于一个已经80岁老人来讲,已经不存在什么大是大非,正确的三观,重要的是一个团聚。

每年除夕,在这个黑乎乎的小屋里,一个不大的小圆桌子,围着一圈马扎,有十几个人开心的吃年夜饭,谈论着过去的一年,憧憬着新的一年,不论过去的一年如何,每个人的脸上没有失落,没有低沉,有的是信誓旦旦的愿望,和对不满现状的坚守,不妥协。像南方周末的新年祝词,每个人,都是一个崭新的希望,等待着春暖花开。我从中汲取力量,也很骄傲的说出我的梦想,并付诸实践。也许就是这个缘故,在这个寒冷的冬夜里,才温暖如斯。在没有空调,没有暖气,只有一个小小火炉的小屋里,大家开怀畅饮,有的喝完昏昏睡去,有的在外面放鞭,有的包饺子,时不时抬起头来看两眼春晚,没有吐槽,有笑点就笑,没有就继续忙手中的事情。为什么大家要回老家过年,去挨冻,去受罪,原因只是这些单纯的精神享受而已。

春节悄悄的过完了,大家都回到各自的地方开始了自己的生活,每个人都很安静,生活却也丰富多彩,不乏乐趣。每个人盼望着来年除夕还是这样。生活也应当是这样吧。

散文欣赏从此故乡无春秋 篇6

拖着行李箱走进站台的时候,也从明媚的阳光走进了黄昏里。天色一点点暗了下来,父亲突然停下的脚步,也一下子陷入阴影里。

轰鸣的列车行驶在它的轨道上,呼啸而来。一晃过去,就把我从过去带到了现在。

安顿下来后母亲要去给我买些水果。

开学这两天,人多的要命。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她就那样一个小小的人影,被挤来挤去,竟“杀”出了重围。问我想喝牛奶吗,我突然间想起来高三那年,每个漫漫长夜仍是漆黑还未苏醒而我们却已捧着书本疯狂读书的清晨,我的课桌上,总是惊喜地伫立着一瓶酸奶。

“我想喝那个XX酸奶。”脱口而出的一句。我们找了许久,从第一箱寻到最后一箱。“没有啊。”虽然只是一箱奶,但心里还是有些说不出来的失望的。“要不换一种吧,这种不是也好喝吗?”母亲正准备俯身去拽,被我一下拦住。“不要,没有的话就算了,我也不想喝别的。”再好喝的.酸奶,都比不上那一种的味道。

军训第一天的中午,疲惫地从训练场走回宿舍,老远就看到人群中伫立在门口的他们。突然间鼻酸,突然不敢继续走过去。他们回家的车票就在下午,这一见,就是离别了。走到母亲面前的时候,泪已经扑簌簌的掉了下来。“好了不哭了。”母亲红了眼眶,却还是温柔地微微笑着,“酸奶给买到了,把它提回去吧。”那是我所听到的离别时的最后一句了。父亲始终没有讲话,我却瞥见那双湿红的眼睛。离别没说再见你是否心酸。夜里收到他们已经平安到家的短信,突然间就没了骨气,把自己蒙在被子里狠狠哭起来。想起来高三那年也是多少个这样的夜晚啊,惶恐,畏惧,懦弱,怕自己到不了想要去到的远方。最后我没有去到那梦里外的远方,却还是选择了离开家乡。军训后的一个下午,一个人抱着几件快递缓缓走在被昏黄笼罩的黄昏里。

那些个瞬间,很累,想睡觉,想有人抱抱,想停下脚步,想家,想爸妈,想让时间倒流。想让瀑布的水逆流而上。想让蒲公英的种子从远方飘回,变成伞的模样。想让太阳从西边升起,落向东方。想要交回录取通知书,忘了十年寒窗。厨房里飘来饭菜的香。他把我的卷子签好名字,关掉电视,她帮我把书包背上。他们还在我身旁。就这样猝不及防,看到那崭新的款款升起的朝阳。

故乡的阳台散文欣赏 篇7

诗歌需吟诵, 小说靠反思, 而散文却呼唤“鉴赏”二字。虽说论“语言”不及诗歌, 论“思想”不及小说, 但“散文”却将此二者的结合发挥到了极致, 所以散文最流行, 所以古今中外的精品散文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角色。我们今天学习这些精美的散文就是要从这些名篇中发现美, 感受美, 鉴赏美, 在美的熏陶中成长。

一、披文以入情, 分享作家的喜怒哀乐

文以载道, 文可示情, 文章不著一“情”字而情已自现方为佳作。白居易有诗云:“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散文直接面对的是宇宙间最美丽的生命体——人, 直接面对的是最为丰富多样的生命体验。散文之“魂”就是作者对于人生世相的思考, 对于生存之理的探索。我们阅读散文唯有意会一个“情”字, 唯有沉浸到文章中去, 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日常的所见所闻来细细地揣摩作家在文中所着力向世人表达的喜怒哀乐, 文章才没有白学, 作者才如在眼前。鲁迅先生于灯下沉思, 执笔剖析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 至多不过是奴隶”。读这篇文章不能不令人惊叹先生之洞察力、判断力的深刻与准确。散文的魅力, 说到底就是思想的魅力, 就是作家见出了常人所不能见的魅力。又如女作家攸敏和林希在《鸟儿中的理想主义》和《石缝间的生命》中分别写道:“但在看到那只囚笼中的以残酷的方式练飞的鸟之后, 我明白, 天空的辽阔与否, 是由你自己造就的, 这种事情上帝根本无能为力。上帝只是说, 天空和飞翔是鸟类的生命形式, 而灾难和厄运也是世界存在的另一种形式。至于在灾难和厄运中你是否放弃, 那完全是你自己的事情。”“愿一切生命都不致因飘落在石缝间而期期艾艾, 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寻求最艰苦的环境。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 认识自己, 从而锤炼自己, 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笼中的鸟儿, 石缝间的生命, 跟它们比, 有谁敢说自己已经不堪重负了呢?生命啊, 你可以不伟大, 但你要庄严;你可以不完满, 但你要努力;你可以不永恒, 但你要真诚。多读散文, 多跟思想深刻的作家作心灵层面上的交流, 对我们中学生的成长无疑是一条捷径。

稍有鉴赏力的读者都有从阅读兴奋中享受艺术美感的经验与体验, 而唤起读者审美体验的正是作品中或浓郁或淡然或婉曲或直率的情感。英国哲学家罗素在《我为何而生》中直率而又热烈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对爱情的渴望, 对知识的追求, 对人类苦难不可影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情感”。相信所有的同学读到这篇文章在理想上都会被感染, 都会在心头涌起一股莫名的冲动——一种伟大而崇高的情感。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 不同经历不同阶层不同时代的不同读者都可能从某一角度找到与散文作者的共同处, 达到部分或全部地接受作品。鉴赏散文需要“披文以入情, 赏句以入境”, 需要换位思考, 需要发挥想象。罗丹在提及其著名作品《思想者》时说:“艺术人的整个美, 来自思想, 来自意图, 来自作者在宇宙中得到启发的思想和意图。”这句话适用于散文的鉴赏。

二、赏句以入境, 感受语言的伟大力量

大海中怎能没有珍珠, 文海中怎能没有佳句。情来自何方, 情负载于何处?一切都得靠赏句以入境。中外散文在语言上是极富魅力的, 佳词丽句俯拾皆是, 很值得同学们用心品读, 细细咀嚼。唯有如此, 方能增强我们作文中词句的表现力。

散文语言的优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富有诗意, 表现力很强的句子;二是能见出人生世相的富含哲理的句子。这样的例子在中外精品散文里比比皆是。如台湾女作家琦君在《泪珠与珍珠》中写道“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 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雨后的青山, 好像泪洗过的良心”“玫瑰花瓣上颤抖的露珠, 是天使的眼泪吗”, 读这些句子只能用三个字形容, 那就是“太美了”。什么叫精神享受?应该就是指这特强的表现力, 指这能激发读者神游太虚的想象力。文学语言啊, 你的力量真是伟大。再读一读下面几组句子, 你会作何感想呢?

1.也许, 家是你最大的伤疤;也许, 家是你最重的行囊;也许, 家是你梦想中的梦想, 牵挂中的牵挂;也许……你又会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它呢? (谭延桐《家是地球的中心》)

2.我想说的话在于, 今天最重要。今天就是你搬来的一块砖, 虽然朴素不足道, 却垫起了你明天的一段高度;今天是一件披在身上的棉袄, 虽然不够阔气, 却能挡住寒气, 使你明天不会感冒;今天是拧开水龙头冲出的清水, 可以濯足, 可以洗衣, 可以变为香茶一杯。 (原野《今天最好》)

3.这就是自然, 不光是一片树叶, 生活在世界上的万物, 都有一个相同的归宿。一叶坠地, 决不是毫无意义的。正是这片片黄叶, 换来了整个大树的盎然生机。这一片树叶的诞生和消亡, 正标志着生命在四季里的不停转化。 (东山魁夷《一片树叶》)

4.秋是成熟的季节, 是收获的季节, 是充实的季节, 却也是澹泊的季节。它饱经了春之蓬勃与夏之繁盛, 不再以受赞美、被宠爱为荣。它把一切的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澹澹的秋光外, 而只愿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 (罗兰《秋颂》)

无须刻意发现, 这些语句自会在第一时间留住读者的眼睛, 引发读者的思考, 自会唤起人们对创造这些精粹语言的伟大作家的惊奇、骄傲和快乐。

三、谋篇以入理, 欣赏作家的匠心独运

文贵含蓄, 文忌直露是散文创作中的通则。散文之反映人生世相最讲究“小切口, 深主旨”, 看似漫笔成文, 实则形散神聚。高举“素面朝天”大旗的毕淑敏是一个驾驭文章的高手。她的《今世的五百次回眸》先带读者兜了一个大大的圈子, 而且让你兜得乐颠颠的, 差不多就完全认同了她的选择:“想我这余生, 也不用干其他的事了, 每天就在窗前屋后呆呆地看山看树看人群吧, 以求个来世的擦肩而过。”然而结尾峰回路转, 作者突然又笑了, 原为顿悟也。于是毅然决然地作出了“从此不再东张西望, 只心定如水, 把握当前”的决定, 艺术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理念, 给读者以深深的启迪。

再如, 一篇《灯下漫笔》谈的是中国人的“国民性”, 却从“乡下人钞票兑现银”的小事写起;一篇《道士塔》将巨大的民族悲剧寓于冷静的故事叙述中;金开诚谈清高不泛泛而谈, 而是将它表现在古往今来的许多文人雅士身上。凡此种种, 都说明“以小见大”对于散文来说已成定律。此外如象征、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亦为散文所常用, 同学们若以此为例, 在自己构思作文时加以援引, 是大有益处的。

阳台装修效果图欣赏 篇8

围绕着半弧形的内阳台,主人巧妙地用类似客厅的打造手法实现了休闲功能,单双沙发、茶几,一应俱全,不同的是,客厅里面对的是电视背景墙,而这里则是室外更广阔的风景。如果是家里面积太小,或者想物尽其用,可以将阳台布置成客厅,透明的玻璃和淡雅的布帘将阳台隔成一个独立空间,在阳台内侧放上沙发或凳几,在阳台两侧置上两只角架,然后以倒梯形置上花木盆景,不但同样有迎宾的隆重氛围,而且可使宾客仿佛置身于户外,感到大自然近在身边。

这是个科技味道充满的`空间,更适合志同道合的朋友相聚在一起比拼技术,大谈自己的心得,

资料

这款空间很小的阳台设计简单而有情调,橘黄色的灯很独特,玻璃桌简单,靠墙的收藏柜里的娃娃让整个空间充满童趣。在这里静静品茶,不失为惬意时光。

阳台记散文 篇9

我择了一个幽僻小区的居室,住下了。朱子说“随所寓而安,盖深于静也。”我本善随寓而安,相当的安家了。安居乐业,一住多年,并打算长住下去,经营下去,历来美成在久。所以逢上同居小区的人便觉得是邻里,觉得亲,便说我们是一个村子里的。

我家的阳台从书房南面伸出去,延伸到空际里。顶上无有遮拦,因避雨而盖上了透明玻璃,但无碍视觉的感观,西面墙,灰岩古拙色,东南悬空,有栏可凭,稍呈峭壁临崖之势,以观东南形胜。阳台下绿树蓊郁,亦见些散在的修竹依风摇曳姿,算作与竹为邻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欣欣然我不是庸人。而声影寂寥,惟小鸟的清唱,断断续续,亦是低鸣的婉转。清人廖燕有半幅亭,幽寂拙朴,有古玩的韵味,读其《半幅亭试茗记》,心向往之。我的阳台亦是半幅,且有着亭子的意味,我亦把它当作半幅亭了。君子有成人之美,我美成了我自己。

既然阳台作了半幅亭,便要自圆其说,便要修饰点缀。北临书房,屋里屋外,衔洽处放一盆植物,聊作曲径通幽;西峭壁,植以芭蕉一盆,取意风也潇潇,雨也潇潇,藤萝两株有攀爬之势,想象即是满墙的藤萝缠绕错杂;东南临崖,低矮的常青植物三株,与栏高低可依,外观隐约经年老绿的盎然,一藤萝附柱交缠而上,不远的将来亭顶必然绿叶满目;遂又摆放一茶桌,一藤椅,仅此而已,而已。

若作得半幅亭,十二分的古意了。宜凭栏,好凭栏。

凭栏,其风姿,其背影,或而恰逢到了别人的镜头,成了别人的风景。凭栏,是一种姿势,下一步就是有望了。仰而天,俯而地,山长水远,日月岁时,长风浩荡,望尽天涯路。栏内栏外,所见所思,所怀所悲欣,原来潺湲流淌着的诗意,似这般都颓废得销魂了。帘外雨潺潺呀,李后主说“独自莫凭栏”。

莫凭栏。不凭栏了。何必为伊消得人憔悴?又何必旦旦而信誓呢,衣带渐宽终不悔?

不凭栏了。然而,我仍喜半幅亭,仍要把阳台作半幅亭,只是凭栏不起意。其实,我又何必堕进别人的凭栏呢?而莫名的`惆怅伤感。我与阳台外的相望相识,便是我的今天,我的当下。尽管栏外雨潺潺,亦是相看相识的无猜。

进而我更趋于坐了。半幅亭上,坐我的阳台。

要到黄昏始,我斜倚在阳台的藤椅上,便自觉我真身的如如不动。在前的与人与事与物,惟怅然的笑语狎交而已。佛说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所现皆是色身、业身、幻身了。唐僧抵雷音寺,渡河上岸,见庄严佛土的河流亦有一具尸体顺水飘浮,不禁大惧大惊,悟空笑说是师傅的尸身。因为唐僧渡上了彼岸,此岸的尸身不自觉地放下了。我亦是放下一天的凡尘,洒扫庭除的清空了,端然清明地坐黄昏,心远了,地自偏,悠然看黄昏。

我与黄昏的相望相识,“影落池里,花来衫中”而已。平视的栏外黄昏,既便斜阳草树,风雨飘摇,寒来暑往,既便姹紫嫣红,枯叶飘零,云卷云舒,小鸟归飞,乃至各种色变,既便闻得见香风细细,看得见淹然百媚,因为“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平等觉悟,我心无波漾无有感激了,即是心无痕,即是无情缘,所以作“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的逍遥游。

坐得黄昏久了,妻颇好奇,问我每天这样的坐法,思索些什么?我索然答说非想非非想,只是坐黄昏而已。妻说我枯坐成了一尊佛菩萨。妻是调笑话,所说的佛菩萨只是雕像罢了。

“枯坐”两个字,非常好,宛然枯木立于活色生香的山川日月里,与时光无关,与生死无关,与荣辱无关,凛凛冽冽的残缺之美,遗世而独立。而我枯坐在倏忽变幻的黄昏,与沧桑无关,与人世无关,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天黑了,我不觉黄昏尽,仍在半幅亭中坐。妻亦任由我的坐,在书房燃上檀香,低音播放昆曲《牡丹亭》,沈丰英和俞玖林的青春版,便悄悄走开了。我闻得了檀香细细风,水磨调里摇漾春如线,那柳线那姹紫嫣红的缠绵悱恻,那断井与颓垣,那朝飞暮卷与烟波画船,都是淹然百媚般地在半幅亭里上演,都是闻得见的香气了。

故乡的阳台散文欣赏 篇10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高中选修课教材。选修教材有很大的主动性, 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教学篇目, 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好恶选学篇目。这种教与学的主动性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这就势必促使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模式, 尽可能地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根据教材的性质和新的课改要求, 我尝试了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诗情画意配乐朗读教学模式、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诗文回放的作业模式。在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现拿出来和各位同仁共享。

一、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

科学家发现, 人类贮存在脑内的能力大得惊人, 人平常只发挥了极小部分的大脑功能。如果人类能够发挥一大半的大脑功能, 那么他们可以轻易地学会40种语言, 背诵整本百科全书, 拿12个博士学位。所以, 我们千万不能够忽视学生自身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而是要充分相信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作用。根据选修课的特点, 我把课堂10分钟的时间完全交给学生, 让学生当老师, 这位“老师”在课下把要讲解的教材发给学生, 而作为授业者的教师的责任是督促他积极主动地准备资料, 精心备课, 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教材的深意, 这样在属于“他”的10分钟才会是有的放失。例如, A16班毕云飞同学讲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时, 他向学生介绍王维时抓住王维40岁归隐, 信奉佛教, 世称“诗佛”,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知识点。在他分析“漠漠水田飞白鹭, 阴阴夏木啭黄鹂。”这句时, 他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一幅画面, 并拿出自己画的一幅多姿多彩的水彩画, 让学生形象地理解王维诗歌的特点。在讲解“山中习静观朝槿, 松下清斋折露葵。”时, 讲解王维的向佛思想, 在讲解“野老与人争席罢, 海鸥何事更相疑。”时, 他又结合了自己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理解王维诗中表现的淡泊自然的心境。这位学生在赏读这首诗时就自觉运用了“知人论世”“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的赏读诗的方法。学生的讲解让我明白, 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 而真正学习的主体则是学生自己。要想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从学生自身出发才是重点。教师的教学只是起一个辅助作用而已。“授之以渔”, 但要灵活运用, 要把知识化为本领需要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诗情画意配乐朗读教学模式

文艺鉴赏是一种主体性很强的情感和思维活动。无论是古诗或者古散文都是先辈留下的非常丰厚的遗产, 要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必须通过朗读这一环节。古人重视“书读百遍”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名篇佳作的音韵美、气势美只有在诵读时才能感受到;文章的起、承、转、合只有在诵读时才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起伏也需要在诵读时感受。例如, 在教读诗歌《将进酒》时, 我先播放了濮存昕的配乐朗读, 然后指导学生处理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接着提问学生配乐朗读, 这样学生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就能明白李白情感变化的过程。叶圣陶说:“吟咏的时候, 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是理智的理解, 而且是亲切的体会, 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 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采用播放名家配乐朗读录音、给学生配乐朗读等多种朗读方式, 让学生在朗读中得到审美熏陶, 把死板的文字变成艺术乐感, 把课堂学习变成艺术陶冶。

三、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合作探究”模式是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合作讨论、共同掌握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和合作精神,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诊断和反思, 进行学习调控, 提高认知水平。孔子在三千多年前就采用合作探究、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提倡师生、生生合作, 注重情感体验。在合作探究学习中, 通过交流、反思和评价, 使学生扬长避短, 走向完善。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中我采用分组教学, 共分八个小组。一组结合教材讲解知识, 另外几组给第一组提出问题。当问题解决不了时, 教师适当点拨。能提出新颖的问题的小组给予鼓励。通过分组合作探究方式, 教师就能激发学生潜在的竞争意识, 团队精神。例如, 在讲读《项羽之死》时, 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 项羽是怎样的人?项王欲渡乌江和后来的不渡乌江是否矛盾?还有学生提出如果项羽渡过乌江会怎么样?通过这些问题的探究, 项羽这个人物形象就栩栩如生展现出来了。而课下学生们也会更加注重历史人物的分析。“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开展要求教师必须努力营造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 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和成果, 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养成学生积极实践、缜密思考和精确表达的良好习惯, 从而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四、诗文回放的作业模式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材在作业设计上也应立足文本,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让学生把诗歌变成散文, 把古文变成现代文, 或者写对诗歌散文的欣赏。例如, 有个学生写的作文题目是《酒与愁》, 作者说:“李白的《将进酒》, 用形象的比喻、夸张的手法来写他的愁绪, 我感觉自己道不明的情绪被李白一语道破了, 让我走进了李白的内心世界, 和李白成了知己朋友。”这样通过诗文回放的作业模式, 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内涵。

上一篇:炼化企业清洁生产管理办法下一篇:教师招聘考试法律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