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指导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有一个风景区,特意设置了一片20多亩、拥有几千珠毛竹的竹海作为游客可随意“涂鸦”的地方。这片“刻字林”开放只有两天,就已经有100多根竹子被刻上字了。照这速度,大概几个月,所有竹子都会被刻上字,成为一道另类的风景。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材料作文指导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材料作文指导论文 篇1:

新材料作文指导教学中的困惑

新材料作文在2013年正式登上江苏语文高考的舞台。新材料作文,不同于以往的材料作文,也不同于话题作文及命题作文,它只是提供一段或几段材料,让考生从材料的整体或某一角度出发,或感悟,或联想,或思考,并在此基础上立意写作。

新材料作文的好处是能有效的防止作文套作和宿构的出现,考查的信度比命题作文更高,对考生而言具有更大的公平性。但在教学实际操作中也出现了一些令人困惑和不解的地方。

一、审题困惑

新材料作文重审题,使作文训练偏重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而远离了作文表达能力的训练。新材料作文的审题决定一篇作文的生死。

为什么新材料作文审题难?原因还是材料本身比较复杂或材料语言本身就比较晦涩难懂,即使材料本身不复杂,但学生不能准确把握材料的中心,对于同一则材料、各人有各人的理解,对材料不知如何归纳概括,常常顾此失彼,偏离题意;况且有些材料本身就有争议,因此学生在考场有限的紧张的几分钟内很难把握材料,审准立意。

例如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发现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些美丽的精灵。但数日后再去,却发现这些大蝴蝶已不在原地,而是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800字。

本次材料没有在审题上为难学生。因为材料的最后加上了这样一句话“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使得材料的解读和作文的审题豁然开朗,但在此影响下学生们极易思考出小事情会产生大影响、细节决定成败等。虽然考生都在论述“小与大”的关系,也算审题正确,但写的人多了就太平常了、无新意了,很难得到令人满意的分数。这篇作文的角度自选,探险者、蜡烛、蝴蝶三者都可以作为立意角度,但这一句话却又限制了考生的思维发散,阻碍了考生向高分迈进。

新材料作文比以往高考作文更具开放性,更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学识潜能,展示自己的才智;但新材料作文的材料本身就有争议,这不仅增加了考生的审题难度,也给一线语文教师在新材料作文指导教学中带来一定的困惑。

二、写作创新的困惑

作文应试求稳为上,考场作文写作的模式化倾向严重,作文缺乏个性化和思想深度。首先在文体上,江苏省以前高考命题作文一直强调写记叙文,每年的高考满分作文往往也是记叙文为主。但到了新材料作文,专家的口吻就不一样了,“新材料作文写议论文,记叙文注定要完蛋”(南京沈中尧老师原话)。我们的一线老师面对新材料作文也重新在高三恢复了放弃多年的议论文教学,一切从零开始,向议论文的教学发起了进攻。因为新材料作文适合写议论文,而且写议论文有抓手,新材料作文写成记叙文,要注意所叙事情与材料的同构性,写不好会变成材料的复制品,不容易操作,且写记叙文又容易偏题。

其次,在结构模式上,多年前的“引、议、联、结”材料作文写法又被老师们重新带回作文课堂,新材料作文写作第一段要先引材料,再由材料引观点,接着再举几个事例论证观点,最后总结再回扣材料。鲜活生动的写作活动完全变成了填充式的公式作文,只要不偏题,无论写得怎么样,这样的作文也能得个大路货的中游分,全班全省都写这样平庸的议论文,全班全省都得一个比较平庸的分数。不是有专家在宣扬我们高考作文一定要求稳,70分的作文只要得50分即可么?可惜的是连50分也得不到,2013江苏高考的作文全省均分只有45分,而且高分段的作文明显比较少。因为是新材料作文,今年高考作文也以议论文为主,记叙文很少,写记叙文毕竟风险很大,只好忍痛割爱。求稳,影响了考生个性的发挥,导致了师生不求上进,导致了大量的毫无思想深度,人云亦云的平庸、枯燥的议论文的出现,往年的那些鲜活生动的、富有生活气息的记叙文再也看不到了。“引、议、联、结”的套路写作,同一种模式,同一种声音,作文均分的进一步走低,这就是所谓新材料作文带来的成果吗?

曾经,本班有同学在模考中,没有按常规出牌,通篇没有引材料,写了一篇记叙文也得了高分。2013江苏省高考也有位考生在作文时,没有按照材料中的提示语去“立意”,而是从生物学的角度去论证,得出这些“色彩斑斓的蝴蝶”其实不是蝴蝶,而是蛾子,最终也得了高分。新材料作文到底怎么写,是循规蹈矩,还是剑走偏锋,真的值得我们好好思考。

三、作文评卷的困惑

作文材料语义的复杂性,内容的问题性,给作文阅卷带来了困难。新材料作文由于材料本身的复杂性,以及材料解读人水平的参差不齐,给材料本身解读也带来了争议。2013年高考江苏作文“蝴蝶与探险者”,材料本身就有问题,具有常识性的错误。众所周知,蝴蝶是向光的,不可能自己主动飞向黑暗的山洞,蜡烛光与蝴蝶的活动之间本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材料本身就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这样一个不合情理甚至漏洞百出的作文材料,对于处于紧张考试中的考生来说应该说是非常残酷的,也是不人道的。再如2012安徽高考题“不要将梯子横放”,材料本身解读也争议较多,有人认为是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有人认为是转换工作思路,有人认为是抓住本质,有人认为是以人为本,意见分歧较大,不下十几种,孰是孰非,道不明,说不白。我们做老师的在轻松的考场之外,争议都这么大,想想我们的考生,要将考试的作文材料审准该是多么的不容易。再想想,每次作文评卷时,拟定评分标准该是多么的困难,平时我们考试时,老师们常常为新材料作文的评分标准、审题立意争论得面红耳赤,有时大半天下来也不能形成统一意见。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最终也是放宽了标准,只要与材料有点联系,均视为审题正确,考生平时所担心的审题出错问题,在2013高考中更是少见。

新材料作文已经登上了我们江苏高考的舞台。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如何去适应它,改良它,进一步去规范作文材料的选择,进一步去降低材料作文的审题难度,进一步去完善材料作文评卷的标准,让材料作文回归作文表达的本真。这些是江苏高考专家和一线语文教师需要共同探究的新目标。

作者:张俊

材料作文指导论文 篇2:

“竹林刻字”材料作文指导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个风景区,特意设置了一片20多亩、拥有几千珠毛竹的竹海作为游客可随意“涂鸦”的地方。这片“刻字林”开放只有两天,就已经有100多根竹子被刻上字了。照这速度,大概几个月,所有竹子都会被刻上字,成为一道另类的风景。对于这个风景区的做法,有人叫好,有人不以为然,甚至给予批评。

你如何看待风景区的这种做法?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

一、立意分析:

这是一道典型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首先要明白材料所讲的事件,然后表明对于这一事件的态度。思考对于游客在景区乱刻乱画这种陋习到底该怎样处理,对于景区这种开放“刻字林”的做法应持什么态度。

二、写法指导:

(一)支持景区的做法

重点论证开辟“刻字林”这一做法的意义和价值。此举的意义和价值主要有以下几点:①这是对文明出游的一种引导。这个景区的做法为一些游客提供了一些情感表达与宣泄的方式与场所,不失为一种借鉴。这提示我们对于不文明行为,宜堵更宜疏。近年来游客在景区乱刻乱画,已成一种陋习。而在以往,对于这种陋习,相关管理部门采取的措施便是一味地“堵”,如批评、处罚、曝光、入“黑名单”等等。然而,封堵之后,“到此一游”乱象,非但未能销声匿迹,反而有增无减。景区开辟“刻字林”,游客找到表达情感的“出口”,可有效治理乱刻乱画的行为;②这是一种有创意的管理。此举可以看作是这个风景区的一种创意,满足了游客的需求,吸引了媒体的眼球,创造了新的风景,彰显出了景区的管理智慧。这既进行了人性化管理又宣传了自己,还可能为景区开创新的风景,何乐而不为;③这是对景区的一种保护。“雁过留名”是很多国人的想法,古已有之,故而乱刻乱画一直屡禁不止。有人一邊欣赏风景,一边又破坏风景,在景区乱涂鸦,不仅破坏了文物,也损害了别人欣赏风景的权利。景区有了“刻字林”,游客不再在景区景点文物等上面乱刻乱涂,既提高了文明程度,又使文物不再遭到破坏。所以说这是对景区的一种保护。

当然最后要辩证分析,强调一下对于“刻字林”的管理,景区要做好引导,譬如在“刻字林”前建一个提示牌,提醒游客在“刻字林”刻字时不能刻一些脏话、谣言等等。另外,应该把在景区里乱涂鸦或者在“刻字林”里写不文明语言的行为列入游客个人不良记录。如此才能使乱涂鸦者不仅不能“流芳百世”,而且还要付出代价。

(二)不赞同景区的做法

首先开辟“刻字林”是对陋习的一种纵容。其实,我们都知道,在景区乱涂乱刻最能说明我们的素质还有待提高。开辟“刻字林”用一种看似合理的办法把本不合理的行为合理化,让游客心里觉得这种行为是正常的,就会让游客养成这个不良习惯。习惯一旦养成,想改可就难了。所谓的疏导就是让游客在乱刻乱画之后心里没有了内疚。如果游客心里连对自己行为的内疚都没有,还怎么能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呢?只会让此恶习愈演愈烈。其次开辟“刻字林”是对景区的一种破坏。青青翠竹不管是其中通外直、高大挺拔的外在形象还是挺霜傲雪、不屈不挠、高洁坚贞的品质在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不可替代的位置。然满是“伤痕”的竹林真的能体现我们对竹子的爱吗?和整个景区和谐吗?可以说开辟“刻字林”不仅仅干扰了“竹”的生态作用,破坏了环境,而且破坏了“竹”的人文精神内涵,是对中国传统审美的一种扭曲。再者开辟“刻字林”是对国家形象的一种损害。当“刻字”这种不道德的行为形成了一种习惯,它势必会影响到我们的后人,对青少年良好习惯的养成百害而无一益。我们决不能倡导这种所谓的疏导,因为这不利于对青少年的教育,更有损国家形象。如今的中国,出境旅游者与日俱增。可是在世界很多景区,“中国游客”显然已经成了不文明的代名词。现在,当世界多地用中文书写警示牌时,而我们却在开设“刻字林”,这真是对我们国家形象的一种侮辱和损害。最后呼应他说点出“刻字林”之举只是扬汤止沸。一些游客习惯在景区乱刻乱画,自有其自身素质和品行的因素,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们不仅在这里涂鸦,还在别处涂鸦。这片“刻字林”开放只有两天,就已经有100多根竹子被刻上字了。当这片“刻字林”所有的竹子都被刻上密密麻麻的字,游客又会到哪刻字呢。根除陋习,关键是提高游客素质。扬汤止沸可能适得其反。

另外文章结尾可为该景区寻找良策,如制作纪念卡片等。

【佳作展示1】

陋习安能疏而不堵?

陈锐

涂鸦林成为另类的风景,看似解决刻字问题的妙举,实为纵容陋习的不当之为。疏导是解决一般问题的方法,陋习却必须予以坚决的堵塞。因此,在我看来,景区的做法不宜肯定。(引述材料,亮明观点。)

景区“涂鸦”“刻字”早已是受到广泛声讨的陋习。古人刻字抒发己志,今人随处涂写,则大抵是随意之为,有“到此一游”的刷存在感,有人性中潜在的占有欲,更不乏百无聊赖的涂鸦之作。如此陋习,对社会公序是一种践踏,对国家形象是一种玷污,让“文明古国”的颜面一扫无余,坚决治理,理应是社会共识。(辨析概念,透过现象看本质。)

“刻字林”的面世,看似疏导了涂鸦陋习,在价值观上却表现为对这种陋习的宽纵。竹上刻字,愈积愈多,翠竹本无事,却要承担这无由的涂鸦。竹林题名,自然能使某些人内心的欲望暂时得到解放,但欲望是魔鬼,每一次释放都会带来更大程度的膨胀,怎么能保证游客不会在其他地区意兴大发,再留姓名。况且,恶习一旦得到允许,便会被默认为合理,也就有了更大的活动空间,这是无益于从根本上解决“涂鸦”问题的。是非面前,非黑即白,不可模糊。(析危害,条分缕析,层层深入。)

是非面前观念模糊者,岂止此处景区?景区的思维中体现的对陋习的错误认知,不正确的价值判断值得警惕。“涂鸦”陋习不能宽纵,其他的陋习也绝不能采用疏而不堵的方式。这不是不近人情,而是出于对社会民俗的尊重,促进文明进步的强烈愿望。当陋习被根治,或至少被堵塞,人与自然终会和谐,社会风气也必能得到扭转。(由此及彼,再次强调论点。)

解决“涂鸦”问题,堵塞源头才是根本,不必以模糊是非观的举措求得苟安。道德层面,让游客学会自我约束,真正了解“刻字”行为对景观的破坏;制度方面,对恶意的刻字进行惩处,对无意的涂鸦进行批评,为游人树立起行为的准线。让道德的归道德,让制度的归制度,如此,涂鸦行为才有望被清除,社会公序才不至受到践踏。(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青青翠竹本无事,竹上何必留姓名。陋习根源需治理,不可宽纵无是非。勿让允许竹上刻字成为社会文明之痛,堵塞陋习的源头,还公众一片静美的风景。(总结上文。)

陋习,不可疏而不堵!(重申论点。)

[点评]本文剖析清楚,逻辑性强,理性深刻。全文紧扣事件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角度进行论证,层层深入。从是什么的角度辨析“刻字林”和古人刻字抒志之区别,直指刻字之举是刷存在感、是占有欲作祟、是对社会公序的践踏、是对国家形象的一种玷污,震撼心灵;接着从为什么的角度透过“刻字林”之举的本质具体阐释其危害,发人深思;然后由此及彼,发出呼唤,再次强调开辟“刻字林”不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深入本质,体现了思考的深刻性。最后从怎么办的角度从不同方面为景区寻找良策。

【佳作展示2】

刻字竹林,可以休矣

郭璐蕾

幽幽竹簧,本应获一派静谧;信手“涂鸦”,徒落得一片狼藉。开放竹海,只为刻字,熙熙攘攘,堪称闹剧。刻字竹林,胡为乎存哉?竹林刻字,可以休矣!(概述材料,亮明观点。)

刻字竹林,刻下对生灵的戕害,胡不休?“修道者,需有细心与善心,一株野草也不忍蹂躏。”唐七公子于书中如是说。芸芸游客虽并非佛道信徒,然刻竹害物却是事实。图一时之快,留一林刀痕,条条伤疤是竹之泪迹,更是人心自私的罪证。“树剥皮则死”,此为人尽皆知的常识;竹虽与树有异,平添刻伤也定是弊重于利。“火烧小牛”“虐狗风波”中受害动物尚可哀号痛吟,引众人评议;而毛竹无声无言,谁又知它是否在为周身伤口泣血?若声称肆意刻划于竹无害,实在是不负责任的谬论。刻字竹林,可以休矣,让人与自然和谐共荣。(从对竹子的伤害的角度提出第一个分论点。)

刻字竹林,刻下对风景的玷污,胡不休?先哲便曾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之雅秀,竹之刚毅,人皆昭昭。竹林之美,早已超越本身,幻化作中华民族之文化符号。无论是“竹林七贤”之脱俗傲物,亦或是扬州八怪之青睐,更有那潇湘妃子之泪痕,无不与竹林景致相辅相成。今番风景区中的一通“涂鸦”,“另类”有余,雅致无存。竹林风景,美则美在一个“幽”字上,现下疯狂的刻镂已然将王摩诘的一派“深林人不知”的意境消蚀殆尽,何尝不是风景区这块白璧上的一片瑕迹?刻字竹林,可以休矣,还风景一片纯美。(从对风景的危害的角度提出第二个分论点。)

刻字竹林,刻下对陋习的纵容,胡不休?“没有文明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木心先生如是说。诚哉,斯言。竹间刻字,其本质与孔庙涂鸦、卢浮宫留名又相去多远?不过是此间多了风景区的纵容而已。对于“到此一游”式的中国陋习,管理者理应是非明确,立场鲜明,态度坚定,措施到位;而非以牺牲景区原景,准许陋习横行的方式来向游客“示好”。试想,今日游人得尝刻字之喜,终成一习惯;他日游赏别景,亦信手一番涂抹刻画,如何得了?对不文明者,我们该做“终结者”,而非“放大镜”!刻字竹林,可以休矣,育游客文明品行。(深入思考,点出此举是对陋习的纵容。)

诚然,风景区管理者为游客服务的初心无可厚非;然这颇有些“以暴治暴”式的举措实在难成上策。不妨制作竹林明信片,供游客题字留念;或是编售丝带等小饰物,点缀竹枝,既满足游人之欲,更得盈利,岂不两全其美?(从怎么办的角度作辩证分析。)

“独坐幽簧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刻,文明来相照。(收束全文,强化论点。)

[点评]本文重点论证“刻字林”的危害。作者从材料中反映的事件立意,确立“刻字竹林,可以休矣”这一观点,紧接着横向展开,从“刻下对生灵的戕害”“刻下对风景的玷污”“刻下对陋习的纵容”三个角度进行论证,阐述竹林刻字的危害,切合题意而又大气磅礴,整个论证十分有力。论述过程中,让读者对竹林刻字之危害的认识层层深入,显示出小作者思考的深度和广度。最后从怎么办的角度作辩证分析为景区出谋划策,结尾处又强调这样做的意义,深化论点。思路清晰,表述严谨。

【佳作展示3】

莫让景区刻字成为习惯

彭薇

某风景区,特设竹林,以供刻字。此事一出,引发众议。以我之见,“刻字林”无疑在为刻字陋习推波助澜。莫让景区刻字成为习惯,方让美景真正成为永恒。(精准概括材料,提出论点。)

白岩松曾这样评价“刻字”行为:“社会潮流渐渐掩盖住了一些人的社会存在感,通过刻字却能使他们寻回失落的存在感。”话虽犀利,不无道理。如今,景区刻字现象愈演愈烈,该风景区的“刻字林”虽然缓解了其他景点被“惨遭毒手”的危机,但往长远方向看,“刻字林”的出现,不仅仅是对景区景物的不尊重,更是对刻字陋习的无底线包容甚至助推!(总写“刻字林”的危害。)

“刻字林”是对景区景物的有意破坏。刘树勇的“对物可成画,应心便为诗,诗画千万件,不及花一枝”的韵律还响在耳畔,景区却为了满足游客不合理的需求,提供毛竹用来刻字破坏,可笑至极!作为景区,对自己景区内的景物理应时刻有爱护与敬畏之心,哪怕是一根不起眼的竹子!游客私自乱刻字,是个人素质问题;但当景区提供竹子刻字,体现的则是景区对自己的轻视与不尊重。如此荒诞之举,理应停止。游客需求并非圭臬,敬畏景物方为正道。(具体从景区管理的角度批判此举之可笑。)

“刻字林”是对刻字陋习的推波助澜。西奥多有言:“有些陋习就像滴在血液中的毒液,一旦经过循环,最高明的医生也无可奈何。”诚哉,斯言。景区刻字,小到刀刻大到喷漆,小到树木大到石壁,有些人甚至为了所谓的“晒存在感”、“秀恩爱”,都刻到了国外景区,令人无奈更无脸。“刻字林”的出现,满足了人们的欲望,但正如周国平所说:“人一旦被欲望支配,就难以控制行为。”短短几天,多数竹子已被刻字,但当竹林供不应求,“黑手”又将伸向何处?“刻字林”惯的是人们的恶习,毁的是自己的形象!(具体从刻字这一行为的本质批判其是对陋习的纵容。)

诚然,景区之举或许迫于无奈,但有更加理性的方法可以取而代之。景区可以设置许愿碑或卡片等挂在树上以求留念,此外,加强管理力度,杜绝刻字刻不容缓。如此,景物将不再喊痛,景区将更加美丽!(辩证分析,寻找方法。)

莎士比亚说:“因为人有思想,所以人成为主宰。”而正因为人有思想,所以才要懂得克制,懂得敬畏,懂得尊重。景区做法不可取,莫让刻字成为习惯,方让美丽久久驻扎!(引用名言,总结全文。)

[点评]本文笔力集中,说理透彻。主体部分主要从两个方面论证竹林刻字的危害,即“‘刻字林’是对景区景物的有意破坏”“‘刻字林’是对刻字陋习的推波助澜”。这种有的放矢、集中专论的论证方式使文章厚重實在,有说服力。

文章旁征博引,引用十分巧妙。文中多处引用名言,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厚度。恰当的引用,点缀文章各处,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作者通联:安徽太和中学]

作者:杨会会 薛朝玉

材料作文指导论文 篇3:

新材料作文指导一则

[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绘画我们讲究“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文学我们讲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音乐我们讲究“弦凝声歇,此时无声胜有声”。其实,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佳作展示]

人生的留白

朱天贵

中国画的作法,通常是要留出整幅画面的三分之一来,不作一点墨色,或是仅仅轻轻地渲染,透出一种薄雾的感觉。品画的人爱这白,因为整幅画的渺远、辽阔都在这白里。

其实,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追求充实与丰富确实是受人们所推崇的人生选择,但留出时间和心灵的空间与此并不矛盾。再细想,人又不是架子鼓,追求彻头彻尾的轰轰烈烈有什么必要?况且就是架子鼓,也有节奏分明的韵律以及令人回味的间隔。

所以趁着晴朗的天气去放松自己是有必要的,虽然说并不是哪里都有如画的风景,但阳光、草地和蓝天这种天赐的礼物并不难得。你无须捧一杯清茗,抑或是捧一本书,你甚至无须想任何事,只消望着天和云,享受着阳光和暖风的抚摸。

当然,这只是表面的留白——停下手中的生活享受一刻空闲而已。人生真正的留白远远不仅如此。

留白是心平气和,不争。我想到了李叔同。但在这里,我必须得称呼他——弘一法师。因为弘一法师才是那个不争的人。我们不能提倡所有人都信仰佛法,但劝勉他人不争是可行的。蝇头微利有什么要紧?无须去争得面红耳赤,更不必暗下算计。人生不长,遇见是缘,善待身边的人,是为留白。

在这样的留白中,人们可以读出你的沉稳,你的大气。而假若你用粗制滥造的画笔铺层浓墨于其上,便会显得索然无味。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道理正与其相似。

武后一生极为传奇,死后却立了“无字碑”。这是她自己的意愿,也是她智慧的体现。是啊,她的是非功过太多了,与其让世人美其功,倒不如让后人去正确地评判她。前者只是虚假的表面现象,她知道会让后人贻笑大方,后者才是真正的、正确的。于是古往今来的盖棺定论在她这里失了准,这是她最大最成功的留白。

因此,我认为,人生要像作中国画一样,该浓墨重彩时一定浓墨重彩,该留白时一定留白。这样人生才能像中国画一样悠远深长。

[评析]本文标题即观点,简洁明了。语言既有议论文的简约又兼有散文语言的清新,论据材料信马由缰,信手拈来,足见作者阅读积淀之深厚,充分地论述了“留白”之于人生的意义,彰显了议论性散文必须的理性之美与感性之美。

[佳作展示]

意韵清美

周梦娟

绘画、文学、音乐都讲究“留白”,“留白”即“意韵”,它不仅存在于艺术作品中,还存在于自然文化和我们的个人修养中。

哈尔施塔特,被称作“世界上最美的湖畔小镇”。那里有铺满绿茵的山峦,透明的溪流,五彩缤纷的花谷,随处或立或卧的硕牛,山民特有的两层坡顶房屋,楼上楼下挂满鲜花,然而更为珍贵的是那儿居民唯美的天性,他们任凭落花洒满庭院,不忍扫去。每当有客来访,淳朴的居民都会穿上民族服装来表达对来者的尊重。一个维也纳的小镇为何能得此盛名?便是因为它所蕴含的意韵——悠久弥香的自然、人性、人情文化。

人要有点书卷气,有了书卷气,你才会有意韵。林语堂先生告诉我们好书要重读,要读与自己气质相近的作家的书。他说:“找到文学上之情人,必胸中感觉万分痛快,而魂灵发生猛烈影响,如春雷一鸣,蚕卵孵出,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同一本书,同一个读者,在一时能出一时之味道来,你的见解越深,感悟就越多,自然进步得越快。你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的过程便是你独特书卷气形成的过程,你也因此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意韵。

做人要有点涵养,即做人也得有意韵。“气质是一个人最耐看的品牌”,林肯如是说。一个人来公司应聘,林肯以你长得不好看回绝那人,那人不服气,说道公司招聘应是公平的,这算是什么理由,长得不好看算错吗?林肯却说道:“一个人三十岁之前的长相是由父母决定的,可三十岁之后的长相却是由你自己决定的,你的内在品质才是最重要的。”那人心服口服。

而一个人有了内在涵养,生活便会更简单。刘大櫆在《论文偶记》中曾说:“简,为文章尽境。”一个生活简单的人必是有意韵的人。杨绛老人在她的寿辰上说:“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我平凡的生活。”抛却浓艳喧哗,老人的生命如一匹素锦,越是平凡清淡,越显超凡脱俗。而钱钟书一生不愿接触媒体,只在宁静的书斋里研究冷僻的线装书。大师的生活很简单,但令人敬仰,只因他的意韵清美。

享朴素细微之韵,执远方寻梦之美。自然文化和个人修养都能因其意韵而美,哈尔施塔特的美萦绕在我们心中难以忘怀,而大师们脱俗的意韵之美则让人心生敬意。

[评析]本文的亮点有二:一是视角的独到。作者能从自然文化和个人修养两个宏大的视角对“留白”这一话题进行阐释,不仅独到,而且大气。二是论据的鲜活。无论是举例论据——被称作“世界上最美的湖畔小镇”的哈尔施塔特,还是引用论据——林语堂、刘大櫆、杨绛等,都鲜有所闻,鲜有所用,不仅鲜活,而且给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

作者:孙大娟

上一篇:环境工作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农村统计工作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