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十法

2024-05-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十法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十法 篇1

格致中学高级教师 张高炜

面对材料作文,不少考生因未能真正吃透材料,熟练掌握审题立意、观点提炼的方法,时常造成所提炼的观点与材料若即若离,甚至南辕北辙,即使你的文章结构再严谨、论证再充分、事例再丰富、语言再优美,也只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了。可见,材料作文的观点提炼,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才能吃透材料,紧扣材料,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呢?

一、主旨领悟法

这是材料作文最为常用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如果能准确地领悟材料的中心,并以之为文章的主旨,那么,所写文章定能既切题又有深度。

示例

《华尔街日报》报道:海湾战争前夕,该报记者到驻沙特的美国陆战队采访时,惊奇地发现,在沙漠的帐篷里,待命的军舰上,美国的官兵正在争相研读中国的《孙子兵法》。陆战队司令格雷将军指令:《孙子兵法》为陆战队官兵必读书。

综观材料,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官兵之所以学习中国的《孙子兵法》,是用以指导他们的战术,材料的主旨十分清晰,据此,可提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类的观点。当然,这是显性的;从隐性看,外国人尚且如此重视对我国文化遗产的学习,那么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则更应“重视祖国文化遗产的传承”,而这在某种意义上更具深意。

二、关键把握法

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眼”,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将其作把握材料、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词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示例

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这“下一个”三个字,既体现出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又蕴含着艺无止境、不断创新的哲理,闪耀着人格、智慧、精神的光芒。抓住了这个关键词,便抓住了材料的灵魂实质。

三、由果溯因法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示例

某胶粘剂公司研制成强力万能胶水,在推向市场之前,别出心裁地将一枚价值可观的大金币,用该胶水粘在该公司的大理石柱上,并称谁能将其取下而不损坏门柱,金币归谁。一时间,门前人头攒动,不少人纷纷一试身手,结果力气耗尽,金币却岿然不动。人群中爆发出热烈掌声,各色人等称赞有加,消息不胫而走。新产品一上市,厂家即获得巨大效益。

材料中新产品一上市,之所以“获得巨大效益”,一是因为该强力万能胶水粘后能“岿然不动”的有目共睹的过硬质量,二是由于公司采用了非同寻常的营销宣传策略,于是,我们便能顺理成章地分别得出 “事实胜于雄辩”、“酒香还需巧吆喝”的结论。相比之下,后者更富有时代气息。

四、寓意揭示法

对于一些寄寓性材料,如寓言、童话、漫画等,须透过材料的表象,进行“由物及人”、“由物及事”的联想,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挖掘其真正的内涵,从而确立论点。

示例

驴子驮盐渡河,它滑了一下,跌进水里,盐溶化了,它站起来时轻了许多。这件事使它很高兴。又有一天,它驮了海绵走到河边,故意一滑,跌进水里,那海绵吸了水,驴子站不起来,终于淹死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切应从实际出发,情况变化了,我们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也应随之变化,如果墨守成规,或盲目套用,必将招致失败。写作时要透过驴子驮盐和海绵的表象,把握并取其寓意作为文章的论点。

五、细节切入法

示例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从局部细节来看,大致有以下思路:

郑板桥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启示人们要“善于借鉴”,学会融合;“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提示我们要注重个体与总体、局部与整体关系的和谐,即“和谐就是美”;而“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则揭示出任何事物唯有 “彰显个性”,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方能体现其价值、立于不败之地的真理。

六、倾向揣摩法

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情感,审题时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

示例

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他们提出种种接上维纳斯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好事之徒”,“趋之若鹜”,贬斥之情溢于言表,显然对想接上断臂这种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①要有独特的美;②要顺其自然,不必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与人。如不顾材料的倾向性而提炼 “攻关不怕难”、“坚持就能成功”之类的观点,就有跑题之嫌。

七、多向发散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可以采用多向发散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

示例

薛潭学讴于秦青,未尽秦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从薛潭角度,我们可抓住他 “学讴”、“未尽秦青之技”就“辞归”,得出“要谦虚”的启示;也可从他意识到自己远未学到老师的本事而 “谢求反”,总结出“要知错即改”的道理。从老师秦青的角度,我们可从他面对学生的自以为是,并未发怒,而是“弗止,饯于郊衢”,且“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的不一般的举动中,受到启发:“教育要讲究方法”。

然而薛潭 “终身不敢言归”的做法值得商榷。倘若学生真的将老师的本事全部学到家的话,那又何必 “终身不敢言归”呢?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另行拜师,博采众长。当然,提炼出多个观点后,应择优而作。

八、舍次求主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要明确哪些是材料的主要人物或事件,哪些是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弃次要人物或事件,从主要人物或事件的角度审题立意。

示例

公交车靠站停稳后,车站上一位妇女为抓紧时间,抱起原先站着等车的小孩上车。车上一青年乘客主动起身让座。抱小孩妇女谢过对方,放下小孩,笑笑说:“小家伙刚会走路,还是让他自己站吧。”此刻,见两人互相谦让,无人入座,一旁的时髦少妇眼明手快,一屁股坐下,并大声招呼道:“囡囡,妈妈帮侬抢到座位了。”

材料中共出现了三个“人物”。无论从让座青年角度提倡 “要助人为乐”,还是从抢座位的时髦少妇方面提出“要文明礼让”,似乎均无不可。然而从整个材料的重心、指向来看,应舍弃后两个次要人物,着眼点放在主角抱小孩的妇女身上,宜立意“尽早让孩子自立”。

九、求同存异法

此法对组合性材料作文尤为适宜。如果提供的组合性材料内涵是一致的,可以抽取其共同的、本质的内容,提炼出一个论点;如果提供的材料之间内涵不一致,甚至相差很远,那么应摒弃相异的面,寻找交叉、重合的点。

示例

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 ”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一中一外、一古一今的两材料,告诉我们的是同一个道理:在急功近利、异常浮躁的当今社会,务必“要有远见卓识 ”。

十、互补完善法

示例

①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材料①“走自己的路”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材料②“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是讲走路时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他人指导。两者孰是孰非?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又合理。因此,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只有既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十法 篇2

先来聚焦2013年安徽省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 问:“为什么会这样?”

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 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

——萧伯纳

要求选好角度, 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 (诗歌除外) , 自拟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材料第一句突出“反思过去”, 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的总结; 第二句突出“梦想未来”, 是对“从未发生的事情”的探索, “追问”强调的是实现“从未发生事情”的条件, “却”字说明重点应该在最后一小句。

审题立意时, 应紧扣材料, 全面把握, 既有“反思过去”, 更有对梦想、未来的“追问”;也可扣住第二句, 写“梦想”﹢“追问” (实现的条件) 。也可紧扣材料, 由材料自然落到探索、创造上, 突出其意义和作用。而只扣材料的第一句, 或只扣第二句的前半部分, 或只写“已发生的事情”、“梦想”等都应视为偏离题意。

2009、2010两年, 要求考生分别以“弯道超越”、哲理诗《吴兴杂诗》 为材料作文。思辨性强是这两年作文题的共性。审题和选材的难度都很大。写“弯道超越”不能偏离题意。利用 (抓住) 机遇, 实现超越 (对手或自我) 。两者是条件和目的的关系, 缺一不可。只写前者或只写后者都是偏题。对“弯道”的理解失误或只写其本义也是不符合题意的。2010年的作文题, 考生必须全面而准确地理解阮元的《吴兴杂诗》的基本意思和哲理意蕴, 才能正确立意。从以下几方面立意才能切合题意:1.因地制宜, 扬长避短;2.因材施教;3.充分利用, 合理定位;4.把握规律, 量体裁衣等。

2012年以“梯子不用时请横着放”为材料的作文题再次给考生带来审题上的麻烦。题目中暗示可以多角度立意, 但材料缺少提示语, 不好确定关键词, 不好找到立意的“抓手”。必须深入思考, 认真探究, 才能把握材料的内涵。这段材料具有真实朴素、思辨性强、多指向性等特点。启发考生思考“标”与“本”、“言”与“行”、“小” 与“大”之间的关系, 启发考生明白在细节中体现人文关爱的道理。

综上所述, 安徽省高考材料作文题与时代同步, 与生活接轨;感性与理性并重, 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但也给人的总体印象是难度大、不易把握。网络上多次把安徽省高考材料作文题评为“最难最 怪”、“最坑爹”的作文题。必须找到突破审题立意瓶颈的办法。

全面理解, 提取精要。材料、提示语、题目、要求语多位一体, 要整体把握, 不断章取义。一定要注意提示语的导向作用。要善于从材料中摘取或概括升华出关键词语, 并将关键词嵌入标题和论点中, 确保作文切合题意不跑偏。

联系实际, 学会置换。把寓言、童话、漫画类材料的寓意置换成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或现象, 从而提炼出观点。不能把材料作文理解为扩写、续写等。要吃透材料深层含意, 读出隐含信息。学会发散思维, 深入思考生活, 拓宽选材范围。本着“文章合为时而著”的精神, 关注现实, 有的放矢。

把握感情, 明辨褒贬。要仔细揣摩材料流露出的感情倾向和褒贬色彩。立意要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和道德观。旗帜鲜明, 立场坚定。情趣高雅, 力避低俗。

准确取舍, 正中靶心。全面理解材料, 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要准确把握材料的重心。有时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 要合理筛选。筛选的原则是:切合题意而正中十环, 比较新颖且有话可说。选好角度, 深入剖析。不可面面俱到, 蜻蜓点水。

多项材料, 辩证统一。若干材料不可能“风马牛不相及”, 不可能没有一点联系。要找到多个材料之间的共同点, 以此作为审题立意的支点。有些多材料作文中的材料是矛盾对立的, 但异中求同, 仍可以在对立中寻求到统一, 从而找到合适的立意。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探析 篇3

先来聚焦2013年安徽省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

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

——萧伯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材料第一句突出“反思过去”,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的总结;第二句突出“梦想未来”,是对“从未发生的事情”的探索,“追问”强调的是实现“从未发生事情”的条件,“却”字说明重点应该在最后一小句。

审题立意时,应紧扣材料,全面把握,既有“反思过去”,更有对梦想、未来的“追问”;也可扣住第二句,写“梦想”﹢“追问”(实现的条件)。也可紧扣材料,由材料自然落到探索、创造上,突出其意义和作用。而只扣材料的第一句,或只扣第二句的前半部分,或只写“已发生的事情”、“梦想”等都应视为偏离题意。

2009、2010两年,要求考生分别以“弯道超越”、哲理诗《吴兴杂诗》为材料作文。思辨性强是这两年作文题的共性。审题和选材的难度都很大。写“弯道超越”不能偏离题意。利用(抓住)机遇,实现超越(对手或自我)。两者是条件和目的的关系,缺一不可。只写前者或只写后者都是偏题。对“弯道”的理解失误或只写其本义也是不符合题意的。2010年的作文题,考生必须全面而准确地理解阮元的《吴兴杂诗》的基本意思和哲理意蕴,才能正确立意。从以下几方面立意才能切合题意:1.因地制宜,扬长避短;2.因材施教;3.充分利用,合理定位;4.把握规律,量体裁衣等。

2012年以“梯子不用时请横着放”为材料的作文题再次给考生带来审题上的麻烦。题目中暗示可以多角度立意,但材料缺少提示语,不好确定关键词,不好找到立意的“抓手”。必须深入思考,认真探究,才能把握材料的内涵。这段材料具有真实朴素、思辨性强、多指向性等特点。启发考生思考“标”与“本”、“言”与“行”、“小”与“大”之间的关系,启发考生明白在细节中体现人文关爱的道理。

综上所述,安徽省高考材料作文题与时代同步,与生活接轨;感性与理性并重,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但也给人的总体印象是难度大、不易把握。网络上多次把安徽省高考材料作文题评为“最难最怪”、“最坑爹”的作文题。必须找到突破审题立意瓶颈的办法。

全面理解,提取精要。材料、提示语、题目、要求语多位一体,要整体把握,不断章取义。一定要注意提示语的导向作用。要善于从材料中摘取或概括升华出关键词语,并将关键词嵌入标题和论点中,确保作文切合题意不跑偏。

联系实际,学会置换。把寓言、童话、漫画类材料的寓意置换成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或现象,从而提炼出观点。不能把材料作文理解为扩写、续写等。要吃透材料深层含意,读出隐含信息。学会发散思维,深入思考生活,拓宽选材范围。本着“文章合为时而著”的精神,关注现实,有的放矢。

把握感情,明辨褒贬。要仔细揣摩材料流露出的感情倾向和褒贬色彩。立意要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和道德观。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情趣高雅,力避低俗。

准确取舍,正中靶心。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要准确把握材料的重心。有时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要合理筛选。筛选的原则是:切合题意而正中十环,比较新颖且有话可说。选好角度,深入剖析。不可面面俱到,蜻蜓点水。

多项材料,辩证统一。若干材料不可能“风马牛不相及”,不可能没有一点联系。要找到多个材料之间的共同点,以此作为审题立意的支点。有些多材料作文中的材料是矛盾对立的,但异中求同,仍可以在对立中寻求到统一,从而找到合适的立意。

洞悉思辨,摆正关系。要处理好材料中涉及的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如依存关系、主次关系、取舍关系、条件关系等。辨明这些关系,才能准确审题立意。关系不是两方面或几方面的简单相加,更不能先写甲,再写乙。要准确把握事物之间的关系,作由表及里、由果溯因等剖析。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 篇4

①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材料作文的常见病症。

2.探索归纳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思考角度和方法。

3.要求学生审清材料的中心内涵,选准角度提取观点。

4.考察学生是否具有辩证思维的能力,是否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5.提高学生审题立意的能力。能力目标

考试中能准确审题立意。教学重点:

审清材料的中心内涵,选准角度提取观点。教学难点:

归纳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思考角度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步骤:

一、故事导入:

战国时,有个着坐马车的旅客,说:“我要到楚国去。” 大臣季梁问:“你去楚国,为什么面向北方?” 旅客说:“我的马非常好。”季梁说:“马虽然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道路呀!”旅客说:“我的盘缠多。” 季梁说:“盘缠虽然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道路呀!”旅客说:“我的车夫驾车的技术好。” 季梁说:“这几项条件越好,离开楚国就越远了!”那位旅客闹了个笑话,走错了方向,走得越远,离目标就越远。

同样,审题失误,文不对题,即使写得洋洋洒洒,也只能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那么,到底怎么才能审好题呢?仔细审题,选择新颖的表现角度,巧妙地构思是十分重要的。

二、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重要性 1.关于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是根据既定材料,对材料进行分析、提炼,从而得出一定的看法和观点的一种作文形式。

2.什么是审题立意? 文章符合题意,关键在行文前的审题立意。审题,就是分析研究命题的意义要求;立意,就是确立主题思想。审题是立意的前提,立意是审题的结果,立意好不好,关键是审题。审题不清,就会“南辕北辙”。所以,审题立意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一步。

写材料作文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提炼出符合命题意图的明确的论点。很多考生提炼不出明确的论点,因而议论往往失去中心;有些考生论点虽明确,却不能紧扣所给材料,不符合命题意图,也就是说,不是最佳立意。这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文章的质量。

预习讲评: 课前预习

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字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具有强烈合作精神的人,才能生存;还有人说,如果你是一位独立思考的思考者,你就是你思维的主人,而非奴隶。(通州区2017届高三第二次调研)

这是一道言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有两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是泰戈尔的观点,强调“合作精神”;第二个要点是卡耐基的观点,强调“独立思考”,两个要点构成对立统一关系。

(1)谈合作的重要性,但不否定独立思考。(2)谈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但不否定合作。(3)谈合作精神和独立思考的天然合一。

2、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字体不限,诗歌除外。

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2016年江苏高考卷)

今年的作文题仍是材料作文,材料由三句话时,以俗话“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引出“有话则短,无话则长"这—话语,进而拓展到·个性"与“创新意识",“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隄·句质朴的俗语说的既是·种叙事准则,更指向修辞背后的“该”,“有话则短,无话则长·这―命题,反其道而行之,但这不是故意在·说反话”'因为:第一面对同一个对象大家都有话说,这个话很可能就是人同此心千人―面的这样的话―个智慧的说话人当然不必再说;第二,大家都无话可说处,才值得细细思索―说再说,因为世界处处潜藏着秘密,等待着有慧心慧眼的人去开启,以上两层意思需细心体会,材料以破折号后面的简短话语加以提示,“有话则短"是不走寻常路,避免无谓的重复之意;“无敌长"是在众人觉得“无话可说处"独出机杼充分表达己见,在众人无所发现处有所发现和思考,其实,不单说话,文学艺术哲学科学等领域的创造都应该避开大家都觉得有话要说,于是版大家所说之·常识”固化扭曲的对象,于大家无话可说处本着自己的慧心慧眼作深度的掘: 进,需要注意的是“有话则短,无话贝账"如果流于表面不管有理没理都要对着干,那就不 是州生的彰显”而是另一种言从,不是“创新意识的闪现r而是另一种重复,所以,材料连用 两个有时"来提示有话则短,无话则长·所蕴含的个性和仓断是或然而不是必然的.由此可见打开本材料的路径是多样的:考生既可以阐释自己对于那句俗话的理解,引申出修辞产诚"的意蕴,也可凉这个偈语式的格言作出自己的解读,剖明它的丰富内涵更可以勾连起二者,思索它们之间的递进关系;既可以讨论年轻人所热衷的“不走寻常路”的个性彰显主题也可以结合文学艺术、哲学科学等领域的例证总结升华出创新意识的问题来,正因为材料具有开放性,考生的文体选择就可)是多样的:既可以就材料所提示出来:的多个维度作辩证思考,写议论文;也可以选择恰当的名人故事或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作铺:陈生发,写记叙文;还可以子发一些别人所未发之情,写抒情散文,本作文题的命题思路延续了江苏高考作文数年来的―贯风格学生易于上手,材料的开放性既引领不眼次的考生各显神通,也利于考生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写作,从而保证最大程度的公正,材料本身既有内在的辩证性,又指向个性的彰显"和创新意识的闪现·引:导考生辩证地看待问题,在此基础上发展个性和培养创新思维体现了鼓励创新、彰显个性。

3.审材常见病症

联系本班学生实际,展示一些学生审题不准的作文,小结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常见病症。(1)脱离材料,随意而为(2)笼统含混,泛泛而谈(3)抓住一点,不及其余(4)抓现象而弃本质 4.审清题意三原则(1)整体性原则: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

(2)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3)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

三、结合练习,探讨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几种方法

(课前分发练习材料,学生独立完成,课堂上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

(2)组长将本组有代表性的立意写于黑板上(3)各组间互评(4)老师分析小结

(一)方法归纳 【材料1】

经历几年试验,小羽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研发出一种新式花茶并获得专利。可是批量生产不久,大量假冒伪劣商品就充斥市场。小羽意识到,与其眼看着刚兴起的产业这么快就走向衰败,不如带领大家一起先把市场做规范。于是,她将工艺流程公之于众,还牵头拟定了地方标准,由当地有关部分发布推行。这些努力逐渐见效,新式花茶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小羽则集中精力率领团队不断创新,最终成为众望所归的致富带头人。(2016年全国卷3)

学生讨论后,教师分析: 材料可以压缩为:

小羽自主研发,获得专利,公布工艺流程,拟定标准,规范市场,不断创新,最终成为致富带头人。

可见,小羽的成功,既有创新开放,又有规则合作,更有分享与共享的时代正能量。A类:创新、规则(规范、规矩)、共享等; B类:奉献、团结、合作、诚信、宽容等; C类:注重根本、坚持、变通、舍得、打假等。

只有关键词而未扣材料(即单向立意)作文不能超过45分。即强调综合立意,体现理性思考。

规范市场,为创新护航 创新之泉与市场规范 抱步死守,不如携手共进

探索创新,分享推广,实现合作共赢 远见与胸襟拓展创新之路 唯诚信与规则不可辜负 小结:

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多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

板书 :

(一)提炼中心

【材料2】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2012年上海卷)

学生讨论后,教师分析:

人们舍弃自己“心灵的微光”的原因,正是因为人们认为“这是自己的东西”,无足珍贵,这是一种极度不自信、妄自菲薄的表现。既然如此,人要坚守自己“心灵的微光”,最重要的莫过于“相信自己的感觉”,从而“肯定自我的价值”了。如果能从这个角度引申到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人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人要有坚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那就再好不过了。

如果单从作文题目出发,最直接的立意就变成了人们应该珍惜自己“心灵的微光”,学会从自己的角度,自我反省,自我审视,并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体验生活。发自每一个人的“心灵的微光”都自有其价值,每一个都有可能成为“天才”,只是他并没有像“天才”一样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抒发出来。

如果要深入分析的话,首先可以对“心灵的微光”加以界定,你认为的“心灵的微光”究竟是什么东西?是灵光乍现的灵感?还是思想的火花?是日常生活的感悟?还是发人深思的哲理?总之,“心灵的微光”可以是灵感之光,是思想之光,是智慧之光,是存在之光(以上为纵向分析),也可以是诗意之光,是自由之光,是正义之光,是公正之光(以上为横向分析)。对“心灵的微光”的理解和界定,实则决定了作文立意的高低和议论的深浅。

小结: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

板书 :

(二)辨明关系

【材料3】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它们提 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怪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学生讨论后,教师分析:

材料中的情感倾向十分明显。“好事之徒”、“趋之若鹜”等词贬斥之情溢于言表。对想接上断臂在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据此可立意为:应顺其自然,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如果不注意分析情感倾向,立意为:敢于怀疑、敢于大胆创新等,就明显偏离题意。

小结:

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板书 :

(三)情感倾向

(二)巩固练习

1、法国作家阿尔弗莱德缪塞说:“生活如同一朵玫瑰花,每片花瓣代表一个梦想,每根花刺昭示一种现实。”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受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1自拟标题;2自定立意;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文体特征鲜明;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准确审题立意

(1)确定立意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确立中心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确定文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拟写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它只有材料,没有明确的话题,需要考生结合材料拟出合适的题目。细读材料,不难发现,这是一个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题,而且从整体上来理解,蕴含着一个关系性话题:梦想与现实。有的同学可能抓住“生活如同一朵玫瑰”这句来立意,那就应该想想,缪塞为什么这样比喻生活。他之所以把生活比作玫瑰,那是因为他认为生活中有梦想,有现实;梦想像玫瑰花瓣,现实如玫瑰花刺。因此,可从整体上作如下立意:既要有梦想,又要立足现实(依托现实)。

这是一个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题,而且从整体上来理解,蕴含着一个关系性话题:梦想 与现实。有的同学可能抓住“生活如同一朵玫瑰”这句来立意,那就应该想想,缪塞为什么这样 比喻生活。他之所以把生活比作玫瑰,那是因为他认为生活中有梦想,有现实;梦想像玫瑰 花瓣,现实如玫瑰花刺。因此,可从整体上作如下立意:既要有梦想,又要立足现实(依托 现实)。

若抓住“每片花瓣代表一个梦想”这句,可侧重“梦想”作如下立意:让梦想照亮(改变)现 实。要知道越是现实如刺,越需要有梦想来激励自己指引自己。或者说,现实难免让人沉沦,只有心怀梦想,才能拥有一个美丽人生;或者说,之所以感到生活美好,那是因为我们无论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还有梦想。

若抓住“每根花刺昭示一种现实”这句,可侧重“现实”作如下立意:立足现实或依托现实,才能实现梦想。梦想再美好,如不立足现实,梦想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或者说,人只有 经受严峻现实的考验,才能开出最美的人生之华。

也可作如下立意: 1.生活再美好,也有让人不满意的地方,对生活要有一个豁达乐观的心态; 2.生活不是只如玫瑰花般娇艳,如玫瑰花瓣般的现实背面往往掩藏着丑恶,因此,人类 要学会自省,要有自我批判的精神。如以以上观点来写文章,一定要在文章开头有一个观点引出的过程,而且需要有足够的 视野和深厚的积累,要慎重。

2、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赞美是照亮人生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成长;批评也是人生中的亮光,没有这道亮光,我们或许就会迷失方向。(无锡市2017届高三期中检测)

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准确审题立意

(1)确定立意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确立中心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确定文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拟写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延续了高考作文采用名言警句的命题形式,第一句化用了莎士比亚的名言 “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生长。”,第二句是命题者据此仿写的。

从概念的界定而言,本题三个关键词“赞美”“批评”“赞美和批评” 第一句话用阳光来形容赞美,突出了赞美温暖、激励的作用,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而能够赞美别人,更是一种气度,一种发现,一种理解,一种智慧,一种境界。题目强调的是赞美的意义和作用。从思辨的角度来考虑,有时候赞美也是一种精明、隐秘和巧妙的奉承,它能从不同的方面满足给予赞扬和得到赞扬的人们,所以,从辩证分析的角度,学生也可以谈“捧杀”的危 害,谈目的不纯言过其实的赞美对成长的妨害。

第二句话用亮光来形容批评,突出了批评的指引作用,它能帮助我们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和虚妄,同时句子中用了一个“也是”表明是和赞美对举的。要注意的是本句中用一个“或许”来限定批评的作用,在此就暗示了有些方式方法错误、情感态度偏激的批评可能就会让人丧失自信、自尊和自爱,讽刺挖苦不是批评,所得结果适得其反。

3、有个成语叫“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可是也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叫“播种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2017届高三下期初六校联考)

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准确审题立意

(1)确定立意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确立中心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确定文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拟写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的重心在后面一句话。从后一句入手或者两句话联系起来谈,视为切题。如:即使收获跳蚤,也要播种龙种;得到瓜豆当可喜,收获跳蚤也不悔;付出与回报。如果只从前一句阐述,视为合题,如:付出总有回报。如果空泛地谈“理想与现实”“要辩证地看待”等,则视为偏题。

四、课堂总结

总之,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还有很多,根据材料写作文,审题立意,不能偏离材料自行确定立意,而要全面仔细地阅读材料,从材料出发选择立意的角度。上面的几种方法不是孤立运用的,而是相互联系、综合使用的。每则材料都可从多个角度分析立意,然后再选择最佳角度构思作文。

五、布置作业

分层作业,基础练习每位同学都要完成。纵深挖掘供层次较好同学完成。

(一)基础性练习

4、有人说,你能看多远,舞台就有多大;也有人说,你能走多远,舞台就有多大。(如皋中学2017届高三第一学期质量调研二)

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准确审题立意

(1)确定立意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确立中心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确定文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拟写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材料旨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成就自己的人生大舞台。

第一句强调目光的长短、眼界的大小影响人生舞台的大小。一个人的目光长远、视野开阔,才会跳出狭小的圈子,走向更大的舞台,舞出更精彩的人生。

第二句强调一个人践行道路的远近影响人生的舞台的大小。走得多远,舞台就有多大。第三,我们可以讲两句结合,既要有长远的眼光、开阔的视野,又要付诸行动,方能走向更大的舞台。

5、.俗话说“独木不成林”,但是,林中枝繁叶茂的大树又往往和其他的树保持着足够的距离。(无锡市2017届高三期末)

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准确审题立意

(1)确定立意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确立中心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确定文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拟写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赞美是照亮人生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成长;批评也是人生中的亮光,没有这道亮光,我们或许就会迷失方向。(无锡市2017届高三期中检测)

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准确审题立意

(1)确定立意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确立中心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确定文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拟写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延续了高考作文采用名言警句的命题形式,第一句化用了莎士比亚的名言 “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生长。”,第二句是命题者据此仿写的。

从概念的界定而言,本题三个关键词“赞美”“批评”“赞美和批评” 第一句话用阳光来形容赞美,突出了赞美温暖、激励的作用,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而能够赞美别人,更是一种气度,一种发现,一种理解,一种智慧,一种境界。题目强调的是赞美的意义和作用。从思辨的角度来考虑,有时候赞美也是一种精明、隐秘和巧妙的奉承,它能从不同的方面满足给予赞扬和得到赞扬的人们,所以,从辩证分析的角度,学生也可以谈“捧杀”的危害,谈目的不纯言过其实的赞美对成长的妨害。

第二句话用亮光来形容批评,突出了批评的指引作用,它能帮助我们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和虚妄,同时句子中用了一个“也是”表明是和赞美对举的。要注意的是本句中用一个“或许”来限定批评的作用,在此就暗示了有些方式方法错误、情感态度偏激的批评可能就会让人丧失自信、自尊和自爱,讽刺挖苦不是批评,所得结果适得其反。

7、有个成语叫“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可是也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叫“播种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2017届高三下期初六校联考)

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准确审题立意

(1)确定立意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确立中心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确定文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拟写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的重心在后面一句话。从后一句入手或者两句话联系起来谈,视为切题。如:即使收获跳蚤,也要播种龙种;得到瓜豆当可喜,收获跳蚤也不悔;付出与回报。如果只从前一句阐述,视为合题,如:付出总有回报。如果空泛地谈“理想与现实”“要辩证地看待”等,则视为偏题。

8、《华严经》: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纪伯伦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出发。(海安中学2017届高三期中)

9、人是群居的动物,人群密集处总显得热闹而繁华,但哲人们却总在说独居有无止境的好处。你对此是怎么看的?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题目自拟;(2)不少于800字。(2017届高三上海虹口区一模)

(二)纵深挖掘

我们会遇到很多作文题,这些作文题各不相同,其实很多作文题的题旨具有相通处,我们不妨来看下面四道作文题的题料。

1.一个人迷路后,多半有三种可能,一是寻找引路人,二是寻找同样迷了路的人,三是寻找自己。(2017届高三南京一模)

2.如果置身地狱,免遭痛苦有两种方法:接受地狱,成为它的一部分,直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它们,使它们存在下去,赋予它们空间。(2017届高三苏州零模)

3.我们所处的时代,比以住任何时候都更加宽容,然而特立独行要承受压力,在群众中我们会不知不觉地把自己塑造成他人希望的样子,甚至抛弃是非去换取归属感。(2017届高三常州期末)

4.俗话说“独木不成林”,但是,林中枝繁叶茂的大树又往往和其它的树保持着足够的距离。(2017届高三无锡期末)

请分别指出上述四个作文材料的立意,然后分析它们的异同。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中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分析 篇6

1、

【材料】

(1)①马克思23岁被誉为当时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②恩格斯21就著文批判当时德国哲学家谢林。③列宁17岁就开始革命活动。④毛泽东26岁主编《湘江评论》。⑤徐特立48岁留法,克服困难,学会法语。

(2)①一根木头搁在山涧之上,下面深不见底,则敢于走过去甚少,但若横木置于地,则常人皆能步其上而过。②小李第一次演讲,他事先也作好了充分准备,但一走上台,看到下面一礼堂黑压压的人,便浑身冒汗,脑子里一片空白,一句话也记不起来了。

【分析】

(1)五个材料都是讲伟人们在事业上都有所成就,这是材料的共性,倘若就此立论,观点就缺乏深度了。进一步分析材料会发现①—④还有一个共同点,即青年时代就出成果,而材料⑤是讲徐特立48岁苦学法语有所成,年龄特点与前四位伟人不同。根据这个不同点可以立论:年青时代是出成果的黄金时代,但是,年龄并不是成就事业的唯一条件,关键在于有无坚定的志向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2)两则材料,一则是说很少有人能走过搁在山涧上的木头,一则是说小李演讲面对黑压压的人一句话也记不起来。两则材料从形式上看是不相同的,但他们的结果都是一样——未能如愿以偿,究其原因都是胆小,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由这个共同点,我们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①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功的重要因素;②要培养良好心理素质。

2、

【材料】

①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分析】材料①“走自己的路”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材料②“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是讲走路时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他人指导。两者谁是谁非呢?都很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而有很合理。因此,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既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要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3、

【材料】

一、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当断臂的维纳斯出现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趋之若鹜的好事之徒。他们提出了种种接上维纳斯断臂的奇思异想。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一种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二、有一次,记者问棒球明星史蒂夫•加里威:“你从来没有哭过吗?”史蒂夫回答说:“是的,我从不掉泪。”记者又对他说:“我认为你倒不如像大多数人一样,有时不妨也掉掉泪,这样才能证明你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有喜怒哀乐的人,一个感情丰富的男子汉。”

【分析】这两则材料表面上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但仔细一分析,学生就会发现,它们在本质上有许多相同之处。显然,材料一中的好事之徒和材料二中的记者都是求同心理在作怪。这就是这两则材料的共同点,据此学生可以确立这样的立意:(1)做事要克服求同心理;(2)不可用狭隘的经验看待世界和生活。

4、

【材料】一个六岁的孩子,放学回家后,拿起刀子就要切苹果。只见他让苹果横躺下,一边是花蒂,一边是果把,刀子放在中间。刚要切,爸爸赶忙喊到:“切错了!切错!”话音刚落,苹果早已被切开,儿子拿起一半给爸爸看,喊到:“爸爸快看,好漂亮的一颗五角星!”只见苹果的横断面上,由果核的轮廓组成了规则的五角星。

【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五角星图案?是小孩子不按常规而横切苹果。可引申出结论:创造性思维能获得意料不到的成功。

5、

【材料】一只蚌跟它附近的另一只蚌说:“我身体里有个极大的痛苦。它是沉重的、圆圆的,我遭难了。”另一只蚌怀着骄傲自满的情绪答道:“我赞美上天,也赞美大海,我身体里毫无痛苦,我里里外外都是健康的。”这时,有一只螃蟹经过,听到了两只蚌的谈话。它对那只里里外外都很健康的蚌说:“是的,你是健康的。然而,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

【分析】通过分析这则材料,学生会发现这则材料中的关键句就是螃蟹所说的话——“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据此,学生可以立意为——成功必须经过艰辛和痛苦,成功的喜悦与创造过程的艰辛密不可分。

6、

【材料】一个小女孩迷上了小提琴,每晚都在家里拉个不停。家人不堪这种“锯床腿”的干扰,每次都向小女孩求饶。小女孩一气之下跑到一处幽静的树林,独自演奏了一曲。突然,她听到一个老妇人的赞许声:“拉得真不错!”老人继而说:“我的耳朵聋了,什么也听不见,只是感觉你拉得不错!”于是,小女孩每天清晨都来树林里为老人拉琴。每奏完一曲,老人都会连声赞许:“谢谢,拉得真不错!”终于有一天,小女孩的家人发现,小女孩的琴拉得早已不是“锯床腿”了,便惊奇地问她有什么名师指点。这时,小女孩才知道,树林中的那位老妇人竟是著名的器乐教授,而她的耳朵也从未聋过。

【分析】赞美的力量

7、

【材料】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男孩,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交给他一块石头,说:“明天,你拿这块石头去卖,但不是真卖,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的角落,真有好多人要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越出越高。晚上,院长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在黄金市场,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

最后,院长叫男孩到宝石市场去卖这块石头,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十倍,甚至被传扬成“稀世之宝”。

院长对男孩说:“生命的价值也就像这块石头一样,一块很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价值。”

【分析】很多同学以“珍惜”为话题,写“珍惜友谊”、写“珍惜时间”、“珍惜幸福生活”、“珍惜学习机会”等,都未免偏颇。只要我们再全面深入地进行分析,就会明白这则材料的主旨才是话题——“只要自己看重自己,珍惜自己,你的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材料对“珍惜”有了更具体的限制。

8、

【材料】一位大学生,在校花销吃紧,写信向在乡下种地的父亲要钱。信只有三个字——“爸:钱。儿”这封三字信传开以后,人们议论纷纷。请以这位大学生同学的身份就此给他写一封信。

【分析】这则材料的中心内容就是三字信。材料中的人物关系是父与子的关系,其正常关系是骨肉关系、亲情关系,可是在儿子的三字信中,除了“钱”连接关系外,再也没有其他,甚或一两句问候语。说明儿子与父亲是一种不正常的关系,究其原因是儿子缺乏礼貌,缺乏孝心,缺乏对在乡下日夜操劳的父母的安慰。因此,以中学同学的身份给他写信就要劝导、教育他要懂得孝敬父母。若不从此入手,就会在“花销紧”要节约上大做文章,而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

9、

【材料】一次,盖达尔旅行时,有一个小学生认出了他,抢着替他提皮箱。小学生见皮箱十分破旧,便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盖达尔,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呢?太不协调了。”“不协调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是更糟?”盖达尔笑着说。

小学生看着盖达尔笑了。

【分析】分析这则材料,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的中心意思:这则材料通过写大名鼎鼎的盖达尔和小学生关于皮箱破旧的对话,表达了身外之物可以随随便便,但做人却不能随随便便的道理。据此,学生可以提炼出如下两种观点:(1)做人不应该随随便便;(2)做人要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徒有虚名。

10、

【材料】从前,有位年轻的猎手枪法极准,但总捕不到大雁。于是,他去向一位长者求教。长者把他领到一片大雁栖息的芦苇地,指着站得最高的一只大雁说:“那只大雁是放哨的,我们管它叫雁奴。它只要一发现异常情况就会向雁群报警,所以接近雁群很困难。但是,我们有办法,你现在故意惊动雁奴再潜伏不动。”年轻人照着做了,雁奴发现年轻人后立即向同伴发出警告。正在休息的雁群得讯后纷纷出逃,但没有发现什么危险。于是,它们又飞回了原地。长者让年轻人如法炮制了好几回。终于,有几只以为受骗的大雁向雁奴发动了攻击。如此再三,几乎所有的大雁都以为雁奴是谎报军情,纷纷把不满发泄在了它身上——可怜的雁奴被啄得伤痕累累。“现在,你可以逼近雁群了。”长者提醒道。于是,年轻人大摇大摆地走进芦苇地。雁奴虽然瞧在眼里,但它已经懒得再管了。年轻人举起了枪……

【分析】这则材料中共出现了四个“人物”——年轻人、长者、雁奴和雁群。审题时,学生可以舍弃年轻人和长者这两个次要人物,从雁奴和雁群的关系入手确定如下立意。

(1)从雁群角度立意:不要轻易误解忠诚的人,因为被误解的人因此会放弃忠诚。

(2)从雁奴的角度立意:忠诚被误解后该怎么办呢?是坚持到底,还是放弃忠诚,这是对忠诚的真正考验。

11、

【材料】一个面包师长期从他的邻居——一个农民那儿购买黄油。有一天,他竟然发现黄油的分量不足。以后,他定期称量,每回都是这样。于是,面包师把农民告到了法官那里。农民在法官面前辩解说:“面包师向我购买黄油的同时,我也一直从他那里购买同样重量的面包,并且以他的面包作为称黄油的砝码。如果我的砝码不准,那不是我的过错,而是他的过错。”面包师听后哑口无言了。

【分析】这则材料中,有一句话暗示了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它是“面包师听后哑口无言了”。“哑口无言”是贬义词,暗示了命题者对面包师的行为持否定态度。据此,学生可以立意为——做人要诚信,如果心怀不轨,居心叵测,自己也必将被背叛和欺骗。

12、

【材料】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国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国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能不穷呢?”

【分析】多角度入手:

1、横向立意: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这种立意的好处是能紧扣材料的基本倾向、主要观点,因而不会出现偏题、走题的现象。

2、反向立意:就是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

因为越人赤脚、披发,鞋帽就大有市场,就会得出鲁人未必会穷的结论。这就要求鲁人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改革。

3、延伸立意:就是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材料作合理的联想,进行恰当的推理、引伸。

“亏本生意做不得”,“无用武之地焉能致富”等观点。

4、类比立意:就是通过联想,把材料的已知内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由此及彼地联系起来考虑,找出其中的相似点。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指导 篇7

1. 抓关键语句。

即抓住能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 这样的句子一般设置在材料的开头、结尾, 有时也指材料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例如:足球名将贝利初露锋芒时, 记者问:“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 成为世界球王, 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 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贝利初露锋芒时说“下一个”, 表现他不满现状;成为世界球王后说“下一个”就更表现了他勇于进取, 奋斗拼搏的精神, 抓住此点立意即可。

2. 抓因果关系。

任何事情都有前因后果, 由果溯因, 找出事情成功、失败的根源, 从而能得出最佳立意。

例如:汉钟离到人间传授法术, 指导人们如何“点石成金”。人们蜂拥而来求艺, 唯独吕洞宾问道:“点石成金之后, 金子还会变成石头吗?”汉钟离道:“会, 但那是在3000年以后的事情了。”吕洞宾大惊失色:“如果有人3000年以后本想靠着一块金子来度日, 但金子却变回了石头, 那岂不是害了人家1这法术万万学不得!”吕洞宾拒绝学“点石成金”的法术———他刚一拒绝, 便成了仙。

材料强调吕洞宾拒绝学法术, 并且刚一拒绝就成了仙, 原因是怕害了人家。由果溯因可得出:心存善念即圣贤, 不可见利忘义, 要保持高贵的天性等。

3. 抓情感倾向。

有些材料中的词语具有明显的褒贬色彩, 能够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感情态度, 由此思考, 往往能得出最佳立意。

例如: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 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它们提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怪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从材料中的“好事之徒”、“趋之若鹜”等充斥厌恶之情的词语可推出作者对接上断臂的做法持否定态度, 对其保持自然状态持赞赏态度。据此可立意为:应顺其自然, 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

4. 抓主要对象。

有些材料中涉及的人或物不止一个, 我们要分清主要对象和次要对象。只有抓住材料中的主要对象进行分析才能得出最佳立意。

例如:美国一个自然保护区内, 曾发生过引狼逐鹿的故事。原先人们为了保护鹿而把当地的狼消灭了, 于是, 鹿没有了天敌, 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十几年后, 鹿群由四百只发展到四万只。然而鹿的体态笨拙, 失去了昔日的灵秀。植物也因鹿的迅速繁殖和践踏而凋零了。鹿由于缺乏充分的食物以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体质衰弱而大批死亡。于是人们再次把狼请进来, 鹿又奋力奔跑了, 保护区恢复了昔日的勃勃生机。

这则材料涉及四个对象:人、狼、鹿、植物。但主要对象应该是鹿:鹿因为没有狼这样的天敌生活得太安逸、舒适, 于是体态笨拙甚至大批死亡;后来又因狼的介入而奋力奔跑, 从而恢复了生机。由此可立意为;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5. 抓材料之间的关系, 主要有对比、并列和互补三种关系。

例 (1) : (1) 一个和尚挑水吃, 两个和尚抬水吃, 三个和尚没水吃。 (2) 一只蚂蚁来搬米, 搬来搬去搬不起:两只蚂蚁来搬米, 身体晃来又晃去:三只蚂蚁来搬米, 轻轻抬着进洞里。

第一则强调人多心不齐而坏事, 第二则指出人多心齐而成事, 由此可见两则材料是对比关系。但人的多少不是材料的关键, 二者所共有的关键点在于是否心齐。因此, 材料的中心是成事根本在于人心要齐、同心同德。

例 (2) : (1) 一根木头搁在山涧之上, 下面深不见底, 则敢于走过去甚少, 但若横木置于地, 则常人皆能步其上而过。 (2) 小李第一次演讲, 事先也做好了充分准备, 但一走上台, 看到下面一礼堂黑压压的人, 便浑身冒汗, 脑子里一片空白, 一句话也记不起来了这两则材料应是并列关系, 都说明了本来能做好的事结果却失败了。抓住二者失败的共同原因:胆小, 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 由此可得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例 (3) : (1) 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 让别人去说吧!” (2) 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1) 强调人做事要有坚定的信念; (2) 强调人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二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将两者结合起来考虑可得出观点:既要坚定自己的信念, 又要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 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篇8

关键词:新材料作文 立意 切入角度

新材料作文的是在材料作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作文样式,这种命题形式从本质上讲,是材料作文,但是从表现形式上讲,又与话题作文类似;它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样“过死”,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它既继承了材料作文的一些优点,又弥补了材料作文的缺陷。能够给考生提供一定的条件性与情景性,而又不会失之宽泛,在具有特定环境规定下的考生作文,才具有更大的真实性与检测性。这种情景,其材料的功能主要就是为考生规定范围、提示思维方向,考生的审题、立意、行文必须以此为依据来进行,而不能信马由缰,这样考生就很难猜题押题,从而避免了话题作文过“宽”的弊端。这种作文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审读材料至关重要,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切入:

1、从分析原因入手

变化和发展变化和发展变化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2006年全国卷((乙卷)的作文材料是一则寓言: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乌鸦为什么抓山羊失败?因为它不顾自身条件(身子太轻,爪子不如老鹰锋利),盲目模仿老鹰,哪有不失败之理?从原因入手,可立意为:盲目模仿别人,就如东施效颦,难免遭致失败。当然也可从小孩称赞乌鸦“它也很可爱啊!”分析原因立意。为什么小孩觉得乌鸦也很可爱呢?因为它不甘心做一只普通的乌鸦,它要超越,它敢于挑战,勇气可嘉!从此处立意,更容易写出新意更容易写出新意。

2、从抓住材料的关键词句入手

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

例如: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读这则材料,就要注意贝利先后两次回答“下一个”时所处的情景,要抓住最关键的句子“下一个!”思考,初露锋芒说“下一个”,表现了他的不满现状;而第二次是在踢进了一千多个球,成为举世闻名的球王之后说的,这就更表现了他的永远进取,奋斗拼搏的精神。抓住这一点立意即可。

3、从辨明关系入手

读材料时,如果善于分析材料中诸事物的关系,即可找到立意的依据。事物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

例如:有人做了这样一个试验:用铁链拴住一只狗,不一会儿,狗挣断铁链跑了。原来铁链上的100个环扣中,99个都完好,只有1个锈坏了,结果整条铁链连狗都拴不住。

材料中的1个环扣和其他99个环扣之间,也是依存关系据此,我们可立意为:小小的过错或疏忽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因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就此立意即可

4、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

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情感倾向,此时,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例如: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它们提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材料中的情感倾向十分明显。“好事之徒”、“趋之若鹜”等词贬斥之情溢于言表。对想接上断臂的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据此可立意为:①要有独特的美(从断臂的维纳斯的角度)②应顺其自然,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从好事者的角度)。

5、从材料的互补关系入手

有些多项材料性质是同一的,但各自并不全面,而是互为补充的,只有将它们叠加起来,才是科学合理的,也只有这样,才能提炼出正确的观点,这就是互补叠加法。

例如、①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上一篇:惊魂记550字作文下一篇:职业卫生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