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中的社会实践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社会实践活动是组成大学生学习生涯的重要部分,一直都受到很高的关注,其成功与否主要受到实践內容规划的有效性和实践方式的影响。主要包括各种活动,如寒暑假实习、调查研究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大学生加深理解专业知识、促进专业技能的显著提高,对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有助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活动中的社会实践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活动中的社会实践论文 篇1:

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绥化学院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为例

摘要: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学校课堂教育的必要延伸和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绥化学院自2008年4月正式启动大学生志愿者与农村留守儿童“心手相牵、共享蓝天”真情互动活动至今,通过不断尝试创新,最终使关爱活动成为具有规范性、广泛性、连续性和实效性的特色活动。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在增强大学生志愿者的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而促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留守儿童

社会实践是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升的有效手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绥化学院作为一所地区性综合大学,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根据实践育人的要求,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开展了以爱国践履、专业实习、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为主题的八大模块实践内容,丰富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的特点

1 组织层面的规范性

针对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绥化学院成立了专门领导机构,负责学生工作的学生工作部(处)和团委统筹规划,院长办公室、宣传部、教务处等其他部门也积极参与其中,建立起分工负责、协调高效的领导机制。

为了保证关爱活动产生实效,让留守儿童真正感受到关爱,让志愿者真正得到教育,绥化学院规范规章制度,出台了相关文件,如:《绥化学院团委关于开展大学生与农村留守儿童友情“1+1”共享蓝天活动实施方案》、《绥化学院大学生志愿者与农村留守儿童“心手相牵共享蓝天”工作程序》、《绥化学院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实施方案》等,这些方案涉及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的程序、方法、要求、实施和保障,确保了大学生志愿者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要求:“高等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经费。”绥化学院将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等社会实践纳入到学生教学管理计划中,制定《绥化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实施意见》,规定了相应的评估标准和量化要求,成立了以院(系)为单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教研室,并指出对在大学期间有两年一对一帮扶一名留守儿童取得一定效果的志愿者给予2-4分的社会实践学分,从而提高了关爱活动的规范性。

2 志愿者参与的广泛性

绥化学院在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的过程中,摒除以往社会实践活动只注重对学生干部能力的发展和提升的意识,动员在校的多数学生作为志愿者参加活动。由于不同年级的志愿者在知识水平、身心发展等方面存在差异,绥化学院在组织学生参加关爱活动的过程中,既注意学生参加的广泛性,又注意学生参加的针对性。在活动的过程中,有的志愿者与对接的留守儿童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有的则作为幕后策划、整理活动方案。

3 活动开展的连续性

关爱留守儿童从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均有安排,形成了一种稳定的、连贯的、学生普遍认可的活动方式。其中,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要参加院(系)定期组织的关爱活动,帮扶一名留守儿童,通过电话、短信等形式与其进行交流,在活动截止后写总结报告,经院(系)指导教师认定合格给予学分。三四年级的学生虽然不再固定参加活动,但有些经验良好的志愿者可以作为典型事例,通过事迹报告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向低年级的学生传授经验,共同探讨关爱的方法。大四的学生还可不受专业限制,对已上交的总结报告,优秀的可以申请作为毕业论文。

4 活动的实效性

通过活动,留守儿童和大学生都得到了健康成长,对留守儿童而言,通过跟大学生的交流,他们不仅觅到了知音,找到了榜样,更重要的是重新燃起了理想与希望。对大学生而言,他们通过感受农村而感知国情,懂得了感恩,尤其是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二、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作用

当代大学生多是“三门”(即小学门进中学门又到大学门)的应试者,一直生活在校园环境里,缺乏应有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而促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提升。

1 关爱活动增强了大学生志愿者的社会责任感

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90后”的独生子女,他们普遍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优越感突显的缺点,社会责任感匮乏。通过与留守儿童的书信往来、见面、辅导等活动,志愿者们在由学生转化为“老师”、“知心哥哥”、“知心姐姐”等角色的过程中,终于有机会走出校园、接触社会,在深入生活第一线的时候,他们不仅增长了见识,提高了服务的本领,而且通过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和所想真正转变牢骚、抱怨的态度,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增强为转变这一现状而努力学习,贡献自己微薄力量的责任感。

2 关爱活动提高了大学生志愿者良好的品质和作风

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劳动观念淡薄,花钱无计划、大手大脚的现象。在深入留守儿童学习的简陋教室里,在与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家访的过程中,在陪伴留守儿童照顾年迈的爷爷奶奶的事情中,在农忙时看着有的儿童既要当好学生,又要帮忙收割家里所剩不多的田地俨然就是家里的顶梁柱时,志愿者们通过亲身体验更加深该懂得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基本道理。有的志愿者在家访之后,即表示对这些儿童的敬佩之情,以及对自己挥霍金钱的羞愧之情,甚至有的志愿者捐出自己的生活费,为对接的儿童购买书籍及学习用品。

3 关爱活动培养了大学生志愿者的感恩意识

在关爱留守儿童的过程中,志愿者们面对那些年龄比自己小很多,但是却只有单亲监护、隔辈监护、同辈监护甚至是无人监护的留守儿童时,深切感受到他们童年艰苦的生活、学习条件,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在内心深处体验到父母、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鼓励和无私帮助,从而能够真正懂得、尊重和感激他人。

三、提升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在关爱留守儿童的实践教育活动中,大学生志愿者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的直观感受提升了其思想道德素质。

1 丰富实践内容

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绥化学院开展的爱国践履、公益活动等八大实践模块从不同方面延伸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辐射效能,把课堂上的理论武装和实践中的精神感化结合起来,大学生在走进社会、了解社会的过程中使自身的思想净化,端正对自身的认识,修正对社会的误读。

2 巩固实践成果

绥化学院自2008年4月正式启动“心手相牵,共享蓝天”真情互动活动以来,工作程序逐步完善,工作细节逐步规范,活动覆盖了绥化市80多所乡村的中小学校。我们的目标是做到绥化市范围内的留守儿童人人有学院大学生志愿者对接,监护人及家长人人接受至少一次培训。通过坚持不懈,巩固实践成果,让关爱无缝隙,教育不断线,使学院开辟的这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渠道得到巩固,形成长效机制。

3 延伸实践环节

通过对绥化市辖区内的72所学校的调研发现,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生存环境堪忧、学习态度不佳、行为需要引导、思想压力较大、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等问题。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大学生志愿者们需要运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这为他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创造了难得的机会,搭建了施展才华的平台,无形中延伸了实践环节。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大学生志愿者们可以通过课堂中学习的法律知识、心理学常识等教会留守儿童如何保护自己,如何排解内心的困扰等实际存在的问题,而且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的知识辅导,这使得大学生志愿者们既深化了抽象的理论知识,也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各项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大学生志愿者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知识的不足,已渐渐学会由被动地学习知识转变为主动出击,为了能更好地帮助对接的留守儿童,有的志愿者已跳出专业限制拿起书籍自学心理学、沟通艺术、DV制作等知识,这对拓宽志愿者的知识视野,为适应日后工作,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为将来承担起历史责任做好知识和能力的储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2]庄严,大学生实践教育指南[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

[3]庄严,心手相牵,共享蓝天——绥化学院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纪实[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

[胡美玲:绥化学院音乐系辅导员,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刘鹏程:绥化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作者:胡美玲 刘鹏程

活动中的社会实践论文 篇2:

项目化管理模式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摘要:社会实践活动是组成大学生学习生涯的重要部分,一直都受到很高的关注,其成功与否主要受到实践內容规划的有效性和实践方式的影响。主要包括各种活动,如寒暑假实习、调查研究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大学生加深理解专业知识、促进专业技能的显著提高,对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有助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关键词:项目化管理模式;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应用

现如今,我国教育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加上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在大学教育中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逐渐凸显出来,对于该教学体系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校的学术与研究水平。所谓项目化管理是在一种管理方式,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其对象为一个个独立的项目,借助临时性的专门机构能够高效的计划、指导和实施制定项目,全程都能够进行动态化的管理,一直到项目目标的完成为止[1]。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

(一)不全面的实践内容

教师不能正确的定位社会实践,通常将其局限为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参观走访等,这会严重挫伤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多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唯一目的便是完成任务。同时,少数高校没有科学的设计与规划社会实践,导致内容脱离学生所学专业,还有学校统一规了实践活动,并提出明确要求,但是都不能根据专业特点来进行划分,导致很难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往往比较被动。

(二)信息化程度较低

现如今,科技发展迅猛,信息技术日渐成熟与发展,在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中需要处理的资料、信息不断增多,急需要采用一种更加高效的方式来确保能够顺利的开展社会实践。但是,我国许多高校依然沿用的是传统的管理模式,不仅工作量大、极易出错,且导致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不断增大。通过建设信息化系统智能化管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显示系统中可以实时的显示学生的个人信息与活动进度,便于更好地指导与管理实践活动。但是,现实情况下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构建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少数管理人员出于对眼前利益的重视而不顾高校的长远发展,放弃建设[2]。

(三)资源整合力度不足

在计划与实施大学生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相关院校与院校存在单独管理和各自规划的情况,不能有效的整合教学与活动资源。

二、项目管理模式的有效应用

(一)科学分组,合理侧重

管理人员在开展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需要按照活动特点与任务要求,按照特定标志对整个活动进行划分,使其成为若干个项目小组,以此不仅可以将总体内容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与差别明确反映出来,并且各组的比例和构成重要程度都可以准确的计算出来,便于管理人员有效的判定与评价各项目的实际内容与所取得成果,有助于小组和个人成员对于自身活动内容与职责的明确,进而能强化责任意识[3]。

(二)明确责任,完善制度

第一,将目标管理的责任清单制定下来,对本次活动的目标与要求进行一一明确,督促各项目负责人做好领导组织的工作,能够科学的安排活动,确保能够取得理想的活动成效。

第二,负责本次活动的指导教师,确定方式为个人申请和组织筛选相结合的方式,其职责重大,负责培养与指导大学生,同时管理人员需要将相关的规定制定下来,便于规范和监督教师队伍。

第三,为便于对在校大学生的行为进行有效的规范,将团结求实的精神充分体现出来,需要将相应的实践管理准则制定下来,便于对相关内容进行明确,如管理和培训、量化考核、权利和义务等。

(三)量化考核,综合评价

为保证能够顺利的实施大学生实践活动,在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评价与考核体系建立起来至关重要。活动前期,需要综合评价个项目组和整体的活动效果,从而可以为内容的可行性与科学性提供充足的保障;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需要科学的比较与分析各项目的活动的内容与进度,及时发现其中的缺陷,并及时制定改正措施,为小组成员提供充足的帮助,便于本小组的活动内容能够顺利的完成;结束活动后,按照活动评价体系管理人员对人员表现做出综合性的评价与量化考核,如项目组、指导老师和小组成员[4]。

三、结束语

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教学中,项目化管理理论的应用是一项创新型的社会机制,这项机制能够有效的缓解当前阶段社会实践中所存在的各种不足,激发大学生对于社会实践参与的积极性,在实施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完善,可以对实践教育方法进行有效的规范与提高,从而有助于思政教育工作新途径的建立。

参考文献:

[1]张军辉.高校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化推进模式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 (02).

[2]郝丽丽,宋岩,蔡慧慧.浅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项目化管理[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 (02).

[3]石淑宵,陈红,周庆环,张斯琴.临床医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化管理模式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 (03).

[4]王务均.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化管理的运行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 (04).

作者:陈琦 周丹 刘芸宏

活动中的社会实践论文 篇3:

精准扶贫在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实施策略

(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摘 要: 大学生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国家精准扶贫战略落实与推进的有效渠道。然而,当前大学生在“三下乡”活动中关于精准扶贫的工作依然没有落实到位。本文基于对当前大学生“三下乡”扶贫工作的现状调查,有针对性地从大学生的扶贫认知力、技术力、创新力及扶贫制度保障力等方面构建与优化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中的扶贫工作实施路径。

关键词: 精准扶贫 大学生“三下乡”活动 实施策略

2015年11月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组织大学生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的社会实践活动,是落实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重要途径。在全国上下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背景下,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与精准扶贫紧密结合,探索教育、专业、科技三位一体的高校精准扶贫模式,体现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担当。大学生发挥自己的知识优势和智力优势,积极投身农村扶贫工作和农业发展中,帮助农村、农民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和难题,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这正是广大青年学生在成长路上的重要实践和尝试。

一、“精准扶贫”与“三下乡”活动的内在联系

“精准扶贫”概念是相对于“粗放扶贫”而提出的,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地区、不同致贫原因、不同贫困群眾的现状,运用科学、精确、有效的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这种“个人定制”式的治贫模式的落实与推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下基层”的广度、“访群众”的力度、“入农户”的深度。没有对基层扶贫对象进行充分的认识与了解,“精准”二字就难以实现。

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作为“一种高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1],一方面,其本身就是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表现,在形式上与精准扶贫的内在要求相符合。另一方面,“三下乡”中的文化、科技、卫生“下乡”,不但能够把党的政策和党的温暖带到农村,把文明新风和民主法制带到农村,同时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传播到农村中,使科学知识真正地成为第一生产力,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强大的动力,彻底促进、改变乃至贫困的根源,与精准扶贫的最终目标相贴合。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通过服务和奉献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提高自身素质,磨炼意志,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形成新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由此可见,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深入精准扶贫是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在要求。因此,以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平台,深入扎实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运用大学生的知识、智慧和能力解决农民和农业的发展问题,是促进大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并指导实践的有效途径。

二、扶贫工作在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中的运用现状分析

第一,在认知上,一些大学生对精准扶贫了解相对贫乏。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主要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一般来说,精准扶贫主要是就贫困居民而言的,谁贫困就扶持谁。简单来说,精准扶贫就是“个人定制”式的扶贫,根据每一个贫困户的不同的贫困情况及造成贫困的原因采用不同的帮扶策略,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不仅保证个人短时间内经济上翻身,更注重帮扶对象未来的发展,让其经得起党中央的检验。目前许多大学生并没有精准地理解精准扶贫的重要意义,对精准扶贫思想上认知并不成熟,依旧认为与以往的粗放型扶贫工作并无差异,只是名头不一样而已。

第二,在情感上,一些大学生对精准扶贫的兴趣淡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有效的驱动力,但是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之一的精准扶贫工作对于养尊处优、娇生惯养的大学生而言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一些大学生对其并不是特别感兴趣。没有兴趣的天然引导,大学生对扶贫工作多是认为走走形式就好,在情感上并没有太多的认同感和迫切感,对扶贫工作的深远意义感触不深,兴趣不浓。

第三,在动机上,一些大学生缺乏参与扶贫工作的主动性。对大多数大学生来说,参与扶贫工作更多的是一项任务,一项无关紧要的活动,有的大学生是将下乡扶贫工作当成一道需要完成的工序,一個实践活动要做的“任务”。往往是被动地参与扶贫调研工作,在实践中多采用敷衍打发的态度,对扶贫的深刻含义、扶贫效果并不关注,缺乏有力的驱动力。

三、构建精准扶贫在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运用的实施策略

(一)提升大学生对精准扶贫的“认知力”。大学生精准扶贫工作要落到实处,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加强大学生对精准扶贫工作的认识,达成共识,从而形成推动政策落实的主力。

一是要开展针对大学生的精准扶贫专题的培训,开宗明义,使大学生对精准扶贫的工作内容和重要意义有着深入的了解,坚持让大学生村学用结合,学习扶贫开发有关政策,吃透文件精神,找准工作切入点,不断提高扶贫开发的能力。通过政策讲解、系统培训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到精准扶贫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一项伟大的战略,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来完成,每一个学生都是完成这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都肩负着不可脱卸的责任,并不是供学生消遣的可有可无的策略,精准扶贫工作的落实情况与中国梦的实现息息相关。

二是要重视大学生精准扶贫宣传动员工作。注重通过会议动员、导师引导、参观学习等形式宣传政策,发动大学生将精准扶贫作为实现自身价值的自觉行动,激起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号召他们积极投身扶贫活动,转变以往求稳求无过错、多说少做的思想观念,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创实绩、求实效,将精准扶贫作为实现自身价值的舞台,积极主动,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

三是要落实大学生精准扶贫的实践程序。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对当前扶贫态势的准确认识与把握,就不可能真正理解精准扶贫的意义与精髓。因此,要提高大学生对精准扶贫的认知能力,就要求每一个大学生通过积极的调研走访活动,了解掌握贫困户的思想动态、发展现状和存在的困难问题,分析贫困原因,并同贫困类型进行分类总结,建立起每一户的贫困档案,通过“一户一卡”,将贫困对象的基本资料、帮扶情况、帮扶责任人、脱贫时限等信息全部登记在册,形成《建档立卡贫困户基本信息核查表》,做到户有册、村有表,实行动态管理。制订“一户一策”脱贫规划[2]。充分发挥好互联网的高效作用,通过网络加强不同区域间信息交流沟通,促进大学生之间互相学习成长。在扶持方式方面采用技能培训、结对帮扶、救助等不同的帮扶办法,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同时,实行挂图作战,根据贫困村、贫困户脱贫难度,制定脱贫路线图,明确每个贫困村、每家贫困户的发展目标和脱贫时间表及责任人,绘制扶贫攻坚作战图,做到“发展目标上图、脱贫计划上图、工作措施上图、作战组织体系上图”[3],有计划、有路径地带动贫困户尽快脱贫致富。

(二)深化大学生精准扶贫的“技术力”。大学生自身扶贫能力有限也是导致扶贫方式单一的重要原因,做好扶贫工作,对大学生自己而言就要不断地坚持自我重电,提升自身的扶贫技能,能够在切实分析好帮扶对象贫困原因的基础上提供有效的脱贫策略。这就需要一方面组织大学生村官认真学习扶贫开发工作相关知识,准确把握扶贫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另一方面认真落实好大学生扶贫的帮带机制,安排专业的领带人员,帮助大学生解决在扶贫社会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使大学生在扶贫思路上有人引、扶贫方法上有人教、扶贫困难中有人帮,使之不至于处在无从下手的彷徨之中。与此同时,在贫困县的党建网开设大学生扶贫活动专栏、大学生扶贫实践活动QQ群、大学生精准扶贫活动贴吧等,定期邀请扶贫先进典型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专题讲座,通过面对面地介绍扶贫方法、传授扶贫经验,为大学生开展扶贫工作“传道”、“授业”、“解惑”。通过理论和业务培训指导,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带领实施扶贫开发项目的能力。对大学生村官实施的创业扶贫项目进行跟踪管理,对项目的实施进展、资金使用等情况每半年进行总结。对已经完成实施的项目,抓好后续管理,确保项目长久发挥效益。

(三)强化大学生精准扶贫的制度“保障力”。科学完善的考核机制是推动工作的“方向标”[4],对于大学生实践活动来说也是如此。首先,借鉴国内外已有的扶贫工作经验,结合中国特色的发展实际,制定科学的精准扶贫基本型标准,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贫困辨识标准体系,使之成为扶贫项目决策的可靠依据,并成为各地扶贫政策措施制定和落实的参照标准。将大学生在扶贫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与毕业成绩、日后就业、荣誉体系等相关联,使之成为大学生学生生涯中不可多得的一项荣誉,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其主动性。其次,建立完善独立、科学、规范的扶贫绩效评价体系。建议要制定更具操作力、具体化的考核措施,实行“考核积分制,增加扶贫减贫分值”[5],考核不仅是对扶贫工作队工作的考核,而且要纳入对各贫困县镇的年度综合考评。这样将促使各政府机关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定期对大学生村官参与扶贫开发工作情况进行督查,对健全完善贫困人口建档立卡、扶贫项目实施到位、创业项目带动效果好的进行宣传表彰,在大学生村官培养使用方面积极向有关部门推荐。对发现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整改通报,有利于政府部分与大学生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扶贫工作落实。

(四)激發大学生精准扶贫手段的“创新力”。产业扶贫、异地搬迁、扶智脱贫、医疗救助、保障供养是我国扶贫政策落实的主要方向。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扶贫手段薄弱是不争的事情,在时代发展迅猛的今天,需要结合现有的新业态,变扶贫为发展机遇,提升社会创新力和生产力。比如与“互联网+”的结合,大学生应充分发挥高智商作用,作为互联网的推崇者,积极进行“电商知识教育培训,发挥各自的网络专长,通过淘宝、1号店、网店、微商、电商等方式进行创业”[6]。政府优先对大学生村官进行电商创业培训,邀请阿里巴巴专家、杭州电商协会会员进行面对面授课、手把手辅导,并建立对口帮扶长效机制,长期为大学生村官发展农村电商提供技术支持,并对扶贫对象进行电商知识培训,推动电商进村入户。

参考文献:

[1]张坤晶.大学生乡村支教助力精准扶贫[J].传承,2016(8).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EB/OL].http://www.cpad.gov.cn/col/col31/index.html.2014-5-12.

[3]林广毅.农村电商扶贫的作用机理及脱贫促进机制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6(4).

[4]赵武,王姣.新常态下“精准扶贫”的包容性创新机制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S2).

[5]郑瑞强,曹国庆.基于大数据思维的精准扶贫机制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5(8).

[6]孙璐.扶贫项目绩效评估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5(9).

本文是2017年度廣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立项项目成果之一。

作者:林振国 杨煜东 蔡钰虹 翁楚歆

上一篇:教师教学经验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金融年金市场关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