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与社会实践活动协议书

2024-06-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德育与社会实践活动协议书(共10篇)

德育与社会实践活动协议书 篇1

甲方(基地):白塔子镇敬老院

乙方(学校):三道营子小学

为了使学校贯彻执行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要求:“要把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必修内容,列入教育教学计划,切实予以保障,学校要制定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措施。社会实践劳动基地要创设各种条件,确保学生社会实践任务顺利完成。”为此,甲、乙双方签定责任书如下:

甲方:

1、拟定学生社会实践计划交给乙方,共同协商确定,完成计划内容及各项活动任务。

2、确保师生在基地活动中安全,包括劳动安全、训练安全、环境饮食安全,设立安全检查制度。

3、提供师生在实践基地劳动工具,配备部分常用药品以备不时之需。

4、每次安排一个指导员全日跟踪管理,每个项目应配备专业人员指导和训练。

5、做好每个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鉴定。

乙方:

1、做好学生实践活动前准备工作,包含活动前思想教育,计划审定,安全教育,家校联系,社会宣传。

2、每次安排2个老师协同基地组织学生完成各项活动任务。

3、指定一位行政领导领队,负责生活管理,监督计划实施和安全保障,如有情况应及时反映基地负责人。小学要派保健卫生员,专门负责学生保健,并备有常规药品。

4、实践活动结束后做好学生鉴定,总结表彰等工作。

本协议自签订之日起生效。

甲方联系人:(签章)

乙方联系人:(签章)

德育与社会实践活动协议书 篇2

少年宫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小学生在课余和学校以外的广阔教育空间,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通过“校外德育活动的实践与研究”充分发挥少年宫独特的教育平台作用,拓展校外活动空间,搭建多样的活动平台,改变单一的说教,突出实践体验,面向区域推进,为更多的青少年提供主动发展的活动空间。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游赏园林享受天人和谐、光风霁月,漫步阡陌品味辛勤耕耘,植出坚韧; 走进社区,义卖捐助,奉献爱心,歆嗅赠人玫瑰之芳馨; 走进企业,亲历实践,谂习企业文化,感受科技的奥妙; 走进军队、走近英雄榜样……精彩纷呈的校外德育活动若流光溢彩的琅玕串成珠链,熠熠生辉。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见闻实践中体味、思索、感悟,升华为道德的理性层次,上升到一种自觉的境界。当道德被学生自己去追求、体验过后变成独立的个人信念时,便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二、搭建体悟平台,践行无痕德育

1. 平台之———思辨平台: 寓教于激情飞扬的辩论赛

开展槐荫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辩论赛,为学生搭建思辨平台。在赛制和辩题上别出机杼、努力创新,引导中小学生在语言和思维的较量中获取智慧、感悟人生、思考社会; 活动的开展经历了三次造势,体现三个层次。第一阶段,面向全区中小学生征集辩题、评选最佳辩题,从“老人跌倒了该不该去扶”“成大事者拘小节还是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校园生活该勇于创新还是墨守成规”“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代沟的主要责任在父母还是子女”“小学生应不应该和同学聚会”等等,这些辩题可以看出学生在洞察社会、思考社会现象; 第二阶段,引领学生深入思考,领悟内涵,学习辩论技巧,充分备战; 第三阶段,创设辩论舞台,以校为单位组建参赛队参加辩论,赛场上时常听到妙语连珠、掷地有声、语出惊人,让我们感受到了在唇枪舌战中,学生们对问题深刻的剖析与理解。活动持续一个月,掀起了一次次高潮,同学们在思想的交流碰撞中深刻认识,寓教于激情飞扬的辩论赛季之中。

2. 平台之———体验平台: 寓教于快乐的实践体验中

( 1) 开展槐荫平阴青少年交流体验活动,带领学生走进平阴农村,体验农村的学习与生活,同学们与平阴的同学一同上课,互通有无。走进农家院饮食起居,品尝特色小吃。来到田间地头,与庄稼对话。蘑菇洞中成群的蘑菇,美术厂里精美作品的制作流程,都让城里的孩子们目不暇接,充满了好奇。最为记忆犹新的是十几个村庄仅有这一所小学,校车每天接送孩子们上学,一圈下来几个小时,农村孩子们上学的艰辛震撼着济南的每一位师生。同学们在两天的体验活动中开阔了视野,懂得了辛勤劳动的内涵。体验最真,教育无痕。此项活动已在济南教育电视台播出。

( 2) 槐荫区青少年大型义卖活动在济南市森林公园隆重开展。来自全区41所中小学校在卖场设立了店铺,共有300多名师生参与其中。学生们提前都做了精心的准备,义卖物品主要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学校特色社团的优秀作品; 一类是久置不用但仍有利用价值的物品,如文具、书籍、玩具、碟片、装饰品、自己创作的DIY小物品等。学生们还给自己的店铺起好创意店名,准备好广告宣传语、宣传海报、展板和绶带等宣传物品,并提前安排好了售货员、收银员、推销员、导购员和现场制作等人员分配。义卖活动一开始,便十分火热,小推销员们有的吆喝,有的讨价还价,有的专心制作,有的折扣赠送,忙的不亦乐乎。他们用热情的服务和礼貌的接待打动着在场的每一位买家,在场的家长、游客、老师和同学们争相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购买,场面非常热闹。

本次活动共筹集义卖款6345. 6多元,领养树木96棵,活动还评出了“优秀店铺”“爱心小天使”“义卖小明星”“义卖能手”和“义卖达人”等多个奖项以鼓励学生。所筹款项还以学校的名义在森林公园中领养爱心树,并挂牌进行宣传,形成了槐荫区教育局的“爱心护绿专区”。在活动中同学们始终洋溢着灿烂的欢笑与激情,他们乐于爱绿护绿,乐于为泉城增添一分绿色,乐于团队合作,乐于与伙伴交流互助,将德育寓快乐地实践活动中,再次展现了校外实践活动的德育意义。

3. 平台之———表达平台: 升华情感

开展了诸多活动之后,我们反思了教育效果。在实践活动中,同学们会发现感动无处不在,最美就在身边。我们创建表达平台,让学生真情表达,升华活动内涵,反馈活动的教育效果。“七彩阳光·身边最美”系列活动”———“身边最美,诗文诵读”及“身边最美校园文学艺术作品征集活动。20多所学校,987篇师生作品参加活动,作品通过歌词、诗歌、散文、记叙、书信多种文体,抒发了进取、感恩、责任、自立……种种真情,发于内心,流于笔端,内涵丰富、感人至深。槐荫区美在槐,韵在槐。诗文展现了槐荫孩子们槐的气质,槐花的美德—奉献、芳雅、质朴、纯真。我们从中选取部分优秀作品,将其集结成《槐花集》。供更多的孩子品读。

4. 平台之———多样平台: 渗透德育

少年宫的《槐花报》是面向全区青少年的校外教育读报,通过报纸向学生提供美文阅读,透过文字影响学生; 每周下午的公益课堂开设剪纸、面塑、民族舞蹈等特色课程,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实验开展两年以来,我们不断探索,德育活动改变常规不断创新,从校内的有限空间走向广阔的大社会,改变说教为快乐的实践体验,让学生能以体悟、感受、自省等自我生成性途径发挥出了独特的德育功能。研究提升了课题组教师校外活动的策划能力及创新意识,推进了少年宫的校外德育工作。课题研究在区域德育教育工作中做了一个尝试,并取得了预期效果。

三、他山之石

行走在课题研究的路上,有许多困惑,很多迷茫,但是我们不会停止探索的脚步。深入的研究必须学会思考,努力前行; 研究需要借力,不仅要凝聚全课题组的力量,也需要借力于专家。借力需要创造机会,也要抓住机会。在一次心理研究讲座会上,我见缝插针,请教了省市教科研专家,解决了许多关键的困惑。

走进社区,义卖捐助,奉献爱心,歆嗅赠人玫瑰之芳馨; 走进企业,亲历实践,谂习企业文化,感受科技的奥妙; 走进军队、走近英雄榜样……精彩纷呈的校外德育活动若流光溢彩的琅玕串成珠链,熠熠生辉。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见闻实践中体味、思索、感悟,升华为道德的理性层次,上升到一种自觉的境界。当道德被学生自己去追求、体验过后变成独立的个人信念时,便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身处青少年宫,践行着校外德育活动的实践与研究,我始终为美丽的教育梦想探索着,幸福着。树校外德育蔚然风,愿得天下英才而德育之。

摘要: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儒家提倡“德治”,孟母也要三迁,可见“德”对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国家都很重要。党的“十八大”中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少年宫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德育与社会实践活动协议书 篇3

关键词:艺术院校 德育工作 社会实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成为决定国力大小最重要的因素,而人才素质是决定国家强弱的重要标志。因此,高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全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德才兼备的人才。

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正处在一个历史转型期,每一位高等教育工作者均要从时代、社会背景出发,探究适合艺术学生全面发展的德育方法。由于艺术院校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所以更要创新德育工作。

一、艺术院校德育工作实效不佳的原因

纵观当前艺术院校的德育工作,无论是在德育的内在效果和外在效益上,还是在德育效率上,均未取得理想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

1.艺术院校学生德育工作低效

由于德育教育没有紧密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开展,所以造成了德育低效。德育实效是指德育实践活动预期目的与结果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分析,德育实效性是德育工作的灵魂。有的学者认为,德育效果、德育效益、德育效率三者共同构成了德育实效性的内涵。第一,德育实效性有其内在效果,即德育可转化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第二,德育时效性有其外在效益,即以德育提升后,还可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第三,德育实效性还表现在德育效率上,即以一定人力、物力、时间上的投入,获得最好的效果。

当前,有的学生存在个人主义,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于集体合作观念、服务、奋斗的精神认识不足,在社会活动中希望自己是主角而不是配角,在工作中也担心自己大材小用,人生价值选择及判断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始终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这也说明了在接受外界的大量信息时,学生未能分清正确与错误的观念,不重视自身的素质修养。特别是对艺术院校学生而言,他们所接受的知识专业性较强、多元化,比较重视自我能力的提高和自我表现,所以德育工作成效一直較低。

2.艺术院校不重视德育

高校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品质,以至于大学生整体道德水平偏低,适应社会的能力不强。此外,高校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人格素养以及职业道德的力度不足。这样的德育不仅失去了其精神和动力,还失去了其所具有的时代性和开放性。尤其是艺术院校将学生专业课放在第一位置,在德育实践中,只重视说服教育,不重视学生德育主体的地位,让学生对德育产生厌烦心理,无法达到预期的德育效果。

二、社会艺术实践与德育工作的有机结合

对于艺术学院而言,德育可以发展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责任感和成就感,以此为目标的教育方式,追求的是塑造学生理想的人格。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道德教育出现了下滑趋势,且道德领域变得非常复杂。德育不仅是社会需求,还是学生发展和生存的需要。因此,艺术院校要以人为本,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工作,倡导创新的教育观——学知识、学艺术、学做人,重视德育工作。

艺术院校要将学生参与社会艺术实践活动上升到道德实践的层次,不仅仅要实现专业教学的目的,还要实现课堂教学的德育效果。参加实践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从而发展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社会艺术实践不只是实习、采风、演出等活动,还是培养学生处理个人与他人关系、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最佳途径。如野外的采风,可以让学生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三下乡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农村的发展现状;戏剧表演,可以让学生看到社会的缩影。

对艺术类大学生而言,审美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它是学生欣赏艺术、社会、自然的过程,通过情感类活动升华自己的感情,从而获得美的体验道德。美育,可动之以情,影响人的行为。培养和构建正常、健康的审美观,是艺术学院美育的重要责任。在社会的艺术实践中,学生可以运用审美知识和理念,去发现美、获得美、接受美,从而提升审美情趣。

参加社会艺术实践是艺术学校开展国情教育的最好方法。学生通过到各个矿区、广大农村等地开展实践活动,不仅能了解中国的具体发展,感受到改革开放后我国所取得的成绩,还可以观察民情、国情,弘扬民族精神,了解我国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确切地感受我国优秀、传统的民族文化,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尊和自信心,从而坚定信念,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中国美术学院德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所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只要到了假期,中国美术学院就会组织学生到经济发达的地区开展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专题考察。这种具有专题性的考察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锻炼,同时让学生和群众达到情感共鸣,一起领略、感受国家的强大。

德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的形式可以是灵活多变的。如最近两年的寒暑假,中国美术学院一共组织了近两千名大学生志愿者参加科学发展观、诚信国家等实践服务团,还开展了“三下乡”的实践服务活动。

2016年暑假,中国美术学院组织大学生参加科学发展观的宣传及实践服务,走访了参加解放战争的老军人,一起回忆生活艰难、战火纷飞的年代,并编成舞台剧,到各农村、矿区、社区开展演出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进而把社会实践活动转化成他们的道德意识及行为。

四、结语

总而言之,艺术学院社会实践是加强、改进艺术类大学生德育的重要方法,也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构成部分。德育教师要充分了解社会实践在艺术类大学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艺术生的专业特点,利用校内、校外的各种资源,帮助艺术类大学生构建基本社会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王芳芳,郑园全.艺术类院校艺术实践活动德育教育探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9).

[2]胡卓群.德育审美化模式的思考与实践——以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德育课程教学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1,(11).

※本文系2015年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艺术院校青年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实践与研究》,项目编号:Y201533858。

德育与社会实践活动心得体会 篇4

一方面,我们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在实践中成长;另一方面,我们为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表现出了处理问题不够成熟等问题。我们回到学校后会更加要珍惜在校学习的时光,努力掌握更多的知识,并不断深入到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为今后更好地成为一个有知识、有能力的人打下坚实的基础。“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我门逐步了解了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这在无形中使我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了我努力学习的信心和毅力。

松岭门村小学

德育实践基地共建协议书 篇5

德乃人之本;孝为德之先。尊老、敬老作为中华民族几千灿烂文化之精华源远流长。为了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认真贯彻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增强学生尊老、敬老、爱老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优秀接班人。经桂安阳市钢城小学(甲方)和康乐敬老院(乙方)共同协商。同意确立乙方为甲方的德育实践基地并签定协议如下:

一、德育实践基地所在的单位为学校少年儿童提供良好的教育场所和教育素材,欢迎并支持学校少年儿童来基地开展活动。

二、学校利用节假日、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时间以及班队活动时间积极组织学生到教育基地开展活动,接受教育。

三、双方应互通信息,共同探讨基地教育活动的安排、内容、方法等等,让少年儿童在活动中得到收获。

四、学校聘请德育实践基地所在单位的一位领导为“德育辅导员”,德育辅导员负责学生在基地的活动安排,并有到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义务。

五、学校对参加德育基地活动的学生加强道德文明教育,要求参加活动的学生遵守基地单位的有关规定,对基地工作人员有礼貌,要爱护基地的公共财物,爱护基地的环境以及卫生。

六、本协议无特殊情况可逐年延续,如修订或重订须经双方同意后方可执行。

七、本协议书自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本协议书一式贰份,双方各执一份。

双方通过每一学年的活动后,进行互访、互评,促使学校与基地所在单位互动,为教育好下一代而一起努力。

甲方(签章):乙方(签章):

负责人签名:负责人签名:

德育实践活动(讲座) 篇6

一、什么是德育实践活动课

德育实践活动课是根据现代教育理念及学生道德学习特点对传统主题班会加以改进的基础上提出的。它是指班主任依据社会需要和本班学生实际的成长需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主题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道德学习活动的一种课程形式。它以教学过程为基本过程,紧紧围绕一个教育主题,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讨论、辩论”、“概念——引导——启发”、“情境体验”、“活动游戏”、“课后行为延伸”、“深层探索”、“社会调查”等多种教学模式使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一种课型。它不以传授系统的道德知识为主要任务,而是强调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丰富或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探求在具体情景下的最佳行为方式。它是主题班团队会的拓展,是中学思想政治课和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有益补充,是把学生德育活动纳入课堂教学的一种全新模式。它强调“体验”、“整合”、“开放”、“自主”。

二、德育实践活动课的特点

德育实践活动课的主要特征有:自主性、生活性、体验性、开放性、生成性,它完全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它最大的特点是不以系统的德育知识的灌输为基础,避免空洞的说教形式,而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基础,以学生的直接体验为形式。以实践为主体的德育实践活动课能激发学生自主参加的欲望,使学生主动愉快地投入,对活动中的道德要求产生一种认可,于是吸引力就转化成为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动力。

德育实践活动课的基本模式是:以创设情景为导入,诱发感悟;以分享交流为手段,提高认知;以导行为目的,促人格健全发展。

这种教育模式与学生道德学习方式基本吻合,通过活动体验统领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在学生自我体验和领悟、自主判断和选择以及道德实践的过程中教师给予恰当的引导,德育内容正是通过这一有效方式深深的植根于学生心灵之中。

三、德育实践活动课与传统主题班会课有什么区别

人类道德的学习可分为道德事实知识的学习、道德规范的学习和价值、信念的学习三种形式。在这三种道德学习形式中,前者属于认知性学习,而后两种则基本上是情感体验性学习。认知性学习十分重要、不可或缺,但情感体验性学习同样不可或缺,甚至更为重要。其实,中小学班主任利用班会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重点是进行道德规范的教育和价值、信念的教育,而传统主题班会缺乏的正是与学生后两种道德学习相匹配的“体验性”教育方式。

德育实践活动课是在对传统主题班会扬弃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课型。那它与传统的主题班会有什么区别?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

一位学生问古希腊教育家、哲学家苏格拉底“怎样才能成功?”苏格拉底说“我带你搞个试验,你感受感受。”于是,苏格拉底带这个学生走到河里,把学生的头按到水中,过了不到一分钟,学生已憋得受不了,全身猛地向上一拱,头露出了水面,苏格拉底问学生,“有什么感觉?”学生说“水下没有空气,快把我憋死了。”苏格拉底说“这就对了,当你对成功的渴望像需要空气一样时,你离成功就不太远了。”这是一种用体验的方式让受教育者去领悟,教育者再加以引导。而传统的主题班会课多是用语言传授的方式让受教育者去接受。即使表面形式上是学生在演讲或发言,实际上学生说什么与怎么说都是按教师的旨意进行,被动地进行着一种程式化、履行公事式的机械表演,只不过是将语言传授换了一种形式罢了。

从不同的角度看,二者有如下具体区别:

传统主题班会缺乏“活动体验”的教育方式,因而难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和自身经验,其结果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学生掌握了道德知识却没有相应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学生在感觉到有约束的环境下,“不得不这样做”,在感觉到没有约束的情况下,就“自由自在”,因此,这样的德育可能会培养出知行不能做到统一的“人格分裂”者。主题活动课强调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受教育者形成与一定道德规范相一致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及道德信念等,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四、开展德育实践活动课的几个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德育实践活动课应贯彻主体性原则,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觉自愿性和自主参与性,而不是强迫他们按照已经安排好、策划好、完全确定下来的程式去做,不给学生一点发挥和展示的机会。因此,学生的主体性或主体地位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给学生以选择的权利。活动的内容由学生自己选择;活动方式和具体要求由学生自己安排;活动的材料也由学生自己去搜集整理。二是看学生参与程度。如果一次活动只有少数几个人参加,多数同学只是听客、看客,这样的活动是无法达到人人接受教育的理想效果的。应该给每一个同学机会,在活动中大胆尝试,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成长、自我发展。

2、实践性原则

德育应把以道德为基础的道德实践作为其终极目的,付诸于实践。实践是德育活动的根本特性。德育育人的实践过程是内含于生活之中的过程,不可能脱离生活,凌驾于生活之上。因此,学生需要在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中获得新的感知、体验,从而引导自己达到自我激励、自我完善的崇高境界。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去认识人生,去追求生活的意义,进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理想。源于此理,德育实践活动课应把学生引向社会,引入生活,走近大自然,去和周围的世界积极对话,广泛交流和沟通。这种以社会为大课堂的教育方式,突出了教育的开放性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热情,必能大大提高德育的实效。

3、系统性原则

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德育实践活动课的编排和设计也要考虑其系统性,决不能随意、随便地进行。就一节德育实践活动课而言,它的教育性是通过活动来体现的,其深刻程度及教育性大小与否,也是通过活动的内容来决定的。而某些内容又需要反复进行,步步深化。只有经过反复的、长期的教育感染、熏陶和磨练,才会收到一定的效果。这就是说它的内容和形式既要考虑其包容性和灵活性,更要考虑其德育的内在规律,只有掌握了德育的系统性,才能保证德育活动课做到“德育目标,一以贯之;德育内容,循序渐进。”

4、创新性原则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未来的世界,要求冲破旧的、僵化的思想,不断产生发展新思维、新观念。这就要求我们在德育实践活动课中培植新的思想,要善于反思,勇于探索,勇于批判,勇于创新。要不断研究和发现学生的特点和德育的规律,研究时代的特征。在活动的形式、方法到活动的内容方面不断有所突破和创新。

5、开放性原则

现在全球正在实行经济一体化,我们的德育工作也应该是开放的,应该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当然在开发中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应时时记住,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未必是合理的,流行的未必是有生命力的,允许的未必是值得提倡的,我们适应社会既不是迎合,也不是盲从,只有超前意识下的行动才是对现实更好的适应和对未来更好的准备。

6、层次性原则

工作注意区分层次这是十分重要的,德育工作更是如此。这中间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结构,年级高低,区别不同地域,注意思想政治工作的可接受性,承认尊重差异,才能使我们的德育工作真正入学生之脑,进学生之心,增强针对性、实效性。

7、研究性原则

德育是个老话题,但是多年来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超前性都不强,本身就有许多值得研究的,而且面临着迅速变化的新形势,出现的新问题,都等着我们去研究解决,所以必须面对现实加强研究,提出对策,迎接挑战,与时俱进,乘势而上。

8、乡土性原则

要想让德育取得实效,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充分利用当地的德育资源,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紧紧抓住当地特点,充分开掘利用当地的活生生的洋溢着乡土气息的材料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会有一种亲切感和认同感,教育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非比寻常。

五、德育实践活动课的设计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一节德育实践活动课教学过程中所必备的六大要素:

(1)情境:是指进行某种活动所必需的,由一定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构成的外部环境,即活动所需要的氛围。

(2)问题:德育实践活动课教学中的问题一般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活动课的主题;二是指活动课所要解决的矛盾或疑难。德育实践活动课教学中的问题主要有四类,即理解性问题、探索性问题、批判性问题和发现性问题。

(3)资料: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主张活动课教学不是供给学生一些现成的知识,而是给他们材料,让他们自己去加以整理,借以解决手头的问题,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同时,杜威也不否认知识,但他认为,在活动课教学中知识是作为一种资料即“进一步探究的资本,必不可少的资源”而存在的,它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4)思考:杜威视人为“解决问题之人”,解决问题的思维是一种反省性思维。因此德育实践活动课教学不是给学生提供一些现成的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产生观念、证实观念,进行积极的意义建构也就是思考,这样,教师不再是主宰者,而是作为一个学习者共同参与学生的活动。

(5)操作:在德育实践活动课结构中,惟有操作最能体现活动课的特点,因而它是德育实践活动课教学过程中的核心要素。只有通过具体操作活动,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才能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德育实践活动课中的操作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概括地讲,主要有5类,即动手操作、文艺创作、游乐表演、调查研究、交流探讨。

(6)总结:这是对整节德育实践活动课活动过程和活动效果的评价,其目的是检查活动课的成与败、得与失,促成认识的提升和思想感情的升华,并为后继活动的开展提供参照性建议。

要提高德育实践活动课的质量,使其收到实效,需要我们教师更新德育观念,并扎扎实实地从最基本、最关键处抓起,做好德育实践活动课的设计。

德育实践活动课的设计在内容结构上,首先要考虑应包含德育的五大要素,即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在层次结构上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及德育的内在规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深刻,力争做到螺旋上升、循序渐进、有章要循、有据可依。

德育活动课设计主要包括:主题的确立、活动目标的设计、活动内容的设计、活动情景的设计、活动形式的设计、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的设计、活动准备的设计

(一)主题的确立

德育实践活动课和主题班会一样必须有一个鲜明的主题,主题是班会的灵魂,是班会的中心,班会主题的确立与设计对整个班会来说具有方向性的指导作用,它将引导班回乡预定的方向发展,达到预期的目的。主题的确定来源于社会需要和青少年成长的需要,主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根据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确定的教育内容,如: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公民道德行为教育等;二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成长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如:学习问题、交往问题等;三是根据当前本班学生最需要解决的普遍问题,如,班级同学缺少自信,运动会失利、要及时进行挫折教育等等。

一般来说一个班会的主题主要是集中解决一个问题,宣传一个观点,歌颂一种精神,也就是说所有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为突出主题而服务,(不是文艺会演),一个好的主题往往会在班会的名称上就能体现出来,而且在题目上就能看出心意和创造性来,因此,班会的主题一定要鲜明、具体、新颖、有趣,切忌出现大而空,老而旧,高而难的现象,所以主题要小一点,新一点,近一点,实一点。

题目是主题的集中反映。有些题目明确表明教育目的和教育的价值导向,如“民族精神代代传”、“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孝心献父母”、“交通安全伴我行”等;有些题目将教育目的和教育的价值导向隐藏起来,以游戏或活动的题目做活动课的题目,如“盲人背瘸子”、“逃生”。这种题目使学生不受教师价值导向的暗示,在活动中更容易表现真实自我,畅谈自己真实地感受,不露教育的痕迹,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有些题目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如:“我欣赏的男生女生”、“你勇敢吗”、“我和小鸟同一个家”。这类题目使学生处于当事者的位置进行思考。

(二)活动目标的设计

德育目标:是一定社会对青少年要达到的德性方面的要求。德育活动目标:是对学生通过德育活动,预期产生的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和能力以及行为方面的变化的一种明确具体的要求。

表述德育目标的行为动词: 1.用来表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目标的行为动词: 感受、体验、热爱、树立、坚持、确立、形成、追求、认同、遵守、愿意、欣赏、关注、尊重、爱护、珍惜、拥护、反对、克服、拒绝、摒弃

2.用来表述“知识”目标的行为动词: 知道、懂得、了解、理解、识别、判断、区别 3.用来表述“能力”目标的行为动词: 学会、运用、完成、制定、解决、尝试、领悟 德育活动目标制约着德育实践活动课的其它因素: 1.制约着活动课的内容选择。2.制约着师生的活动。3.制约着情景的设置。4.制约着活动的评价。

要做好活动目标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有正确的导向 2.要体现时代性 3.要有明确的针对性 4.要准确定位 5.要有所侧重。

如《生命如风,生命如花》的活动目标:“感悟生命的脆弱,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了解有关交通安全知识,养成自觉遵守道路交通法规的好习惯。”表述准确、具体,使人一看就知道这堂课要达到的目的。

《文明让我更快乐》的目标是:“认识文明、懂得文明、学会文明”。目标太大、太空,在操作中也不好把握。

主题班会课《诚信与我们同行》的目标是:“通过直观哑剧的观看让孩子们认识并懂得什么是真正的诚信,通过诚信故事大家谈和触目惊心的身边现象的对比展示,亲身感受彼此信任,使他们明白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该目标设计的问题在于目标方面的表述不准确、不到位,另外,在活动目标中不需要表述活动形式。

(三)活动内容的设计

德育活动内容:是为了实现德育目标而在德育实施过程中确定和安排的教育内容,是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提出的有关德性的规定性要求。

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的关系:就两者都是规定德性发展的要求来看,它们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培养人的德性方面的教育期望、教育预期。但从层次上,两者是有区别的,德育目标决定德育内容,德育目标的概括性更强,德育内容是德育目标的具体化,它们之间是抽象和具体的关系。当然,德育内容相对于德育活动的具体要求(如某一活动环节的要求)也具有一定的概括性。

内容决定形式。要使德育活动课富有成效,内容的设计是关键。教师对内容的理解越是深刻,活动内容的设计越是明确、丰厚,就更能体现丰富的生活,更能丰富学生的情感,影响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体验,不等于肤浅。

在活动内容的设计上,要求做到: 1.紧扣主题,准确定位

在内容的定位上要依据主题的内涵和外延。还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如班会课《中国节,中国情,中国心》

2.挖掘内涵,形成结构

在正确定位的基础上,教师要对内容进行深入思考,深刻理解,挖掘内涵,使设计的内容具有恰当的容量和深广度,并形成合理的内容结构。

班会课《珍惜生命之水》,内容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赞叹:水是生命之源

(让学生懂得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震撼:缺水,燃眉之急的忧患

(让学生了解世界、中国、当地水资源危机,激发珍惜水资源的意识。)

第三部分、反思:珍惜日渐枯竭的水资源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感悟保护水资源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第四部分、行动:节水,在你我手中

(让学生学会节水方法,并在生活中应用和宣传。)3.分出层次,突出重点

在深入挖掘内涵,对内容分解、细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分出层次,突出重点。要分出层次,首先要把各部分内容界定清楚。否则,就会导致层次不清,各个活动环节要达成的要求不清楚。

如班会课《睁大眼睛看科学》的内容为: 第一部分:生活中体会科学。

通过讲述煮饺子,吃西瓜,方便挂勾的原理,洗衣服等生活琐事,使学生知科学,体会科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第二部分:游戏中感受科学。

通过蕴含科学道理的游戏使学生再次感受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第三部分:实践中运用科学。

通过讲述科学饮食,合理安排时间,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等使学生懂得只有将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才能使自己的生活更美好。

在内容设计上,在分出层次的基础上,还要依据目标突出重点。

(四)活动情景的设计

体验是德育的重要模式。简单的说,通过体验,才能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获得道德认同,进而践行道德。

体验是以情景为依托的。体验德育的关键是创设具体的道德情景,引导学生在情景中自主体验、积极体验,只有在感人的情景中,让学生形成身临其境的主观感受,加深情感体验,得到理性感悟,才能生成和巩固德性,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创设的学习情景应符合以下四个条件:

1、联系学生实际经验;

2、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3、具有体现教育主题的教育价值;

4、能够引发学生体验、思考和探究。其次,在创设学习情景的同时要引导学生进行体验领悟。体验是由人的外部活动引发的内心活动,包括心理体验和实践体验。领悟是在体验基础上形成的对活动意义的理解。学生只有在创设的情境中产生内心体验,在体验中有所领悟,才能获得成长的经验。

情景的设计还应该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1.要依据所确定、分解、细化的具体内容选择事例

每一个活动环节都有具体的内容,要以切合具体内容的事例设置情景。另外还要考虑情景设计的有效性,在选择事例时,要防止在同一角度和同一层次重复反映具体内容。

如一堂安全教育的班会课,针对一具体内容“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选取的情景材料有三个:

材料

1、一声“鬼来了”,黑暗中7个学生被踩死,5人重伤。材料

2、一声“地震了”,黑暗中5个学生被踩死。材料

3、内蒙古丰镇市一中学楼梯护栏坍塌21名学生死亡。2.按照“近、小、亲、实”的原则选择典型事例

事例的选择除了要切合具体内容,还要求贴近学生生活、采用小切口、亲切、实在,让学生可感可触,得到真切的体验。事例要典型,即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具有震撼力。事例太大,太远,学生会无动于衷。

3.采取多种形式呈现事例,形成生动、感人的情景

选择好事例后还要考虑呈现方式,为了形成生动、感人的情景,应采用多种呈现方式,如:录像、录音、动漫、小品、情景剧、讲述、游戏、竞赛、诗朗诵等。

班会课《生命如风,生命如花》的情景设计别具匠心。教师在设计思路中谈到:“通常进行交通安全教育时,老师们总会把一些血淋淋的车祸镜头展现在学生面前,以此来刺激学生要珍惜生命,用恐怖来达到教育目的,那样做是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效果也不好。因此,想把本次交通安全主题班会课上出一种美感来,让学生在一种淡淡的哀伤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散文、故事、歌曲的欣赏来引起情感的共鸣,并在参与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从中去感悟生命,珍惜生命。”

4.设置情景后要设计好相关的“小话题”

情景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在情景中活动,为了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设置情景后要设计好相关的问题,即“小话题”。“小话题”的设计不能太简单。“小话题”设计得好,学生才能得到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理性感悟,而不是浮在面上。可引导学生“自我再体验”。可设置拓展性、开放性的,能给以学生思考空间的问题。

(五)活动方式的设计

德育实践活动课的重要特征就是活动性,活动方式设计好了,内容才是充实的,也才能更好地达成目标。否则,内容是空泛的,预期目标也不能达到。活动形式的确定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形式为内容服务,要体现教育性;第二,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第三,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和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

在活动方式的设计上,要做到:

1.在活动主体上,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精彩了,教师才会精彩。”

2.在活动形式上,注意活动的多样性。在活动形式上,可采用多种形式,如谈话法、讨论法、竞赛法、游戏体验等。

3.在活动组织上,重视活动的群体性。在活动的组织上,要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使学生通过情景中的群体活动,产生责任感、道德感,形成群体的态度倾向和价值倾向。如校园安全教育的德育实践活动课,主要采用讨论法和竞赛法,其中有一个活动环节是将学生分为小组,活动内容一是找出校园中各个区域的“安全隐患”,一是制定校园中各个区域的《安全公约》,学生活动积极,活动有很多亮点,许多是我们老师和学校忽略的问题,评出了“金点子”。

具体活动形式主要有:游戏、情景短剧、观摩电视短片或动漫片、角色扮演、叙述一件事情或讲故事、讨论、生活实践等。

(六)教师行为的设计 1.活动的导入

德育实践活动课一般来说,是由教师导入,主要是引入主题,让学生明确活动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动的导入要自然、有趣,并注重师生互动。

2.参与讨论,适时、恰当的点评

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参与学生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学生交流,并且能引导学生的讨论。“适时”就是时间要适当。“恰当”就是要准确并有所引导。

3.总结和提升

教师在活动课中的总结是活动课中的重要环节,它应该是活动主要内容的浓缩和概括,起着画龙点睛或统摄全课的作用。

六、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走出重“趣”轻“实”的误区

德育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必须遵循“小、近、实、序、趣”的原则。这五者之间的关系应是一有机整体,缺一不可。但许多班主任教师在开展实践活动课的过程中往往是抓住其中的某一个环节而忽略其他方面。尤以重“趣”轻“实”较为严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片面追求活动过程中的文艺性质形式

德育活动课是以活动为中心,通过学生的实际参与来完成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法纪、心理等各方面的素质的培养,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形式不拘泥于哪一种,可以是歌曲、舞蹈、小品等。但是,不论是选择哪一种或是几种,最终不能脱离本节活动课的预期目标。然而,在德育活动课的过程中,为了追求活动的趣味性,活动课上往往可以安排了一些形形色色的文艺性节目,当然,在一定程度上是发展了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但由于文艺性质的节目篇幅过重而导致了活动课要解决的问题、要阐述的观点不够明确,严重影响了活动课的实效性。一节活动课的价值,并不在于活动课的可观性,而在于活动课是否让学生明白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德育活动课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转而以学生为中心,但千万不要走上以观众为中心的歧途,活动课不是技能的表演,更不是做出来给某一位参观者饱饱眼福。

2、片面追求活动过程中语言精练、华丽

如果我们对一节课真正活动课制作一个录象,展现在观众面前的充其量不过是一段采访实录。学生素质的再高的班级也不会把它提升为一出话剧。但一些活动课上,学生们语言的精练、华丽程度令人惊叹不已。然而通过他们木然的表情,呆滞的眼神我们不难发现——这不过是背台词而已。德育活动课要求真实性,学生在阐述观点的时候必须是有感而发,如果学生的参与以背稿子为主要的形式,那么德育只不过流于一种形式。这是其一。其二,学生阐明自身的观点的时候,抒发感情的口吻偏重,这又给人一种现代诗朗诵的感觉。而且语言表达的深度也让人疑惑。学生在叙述的过程中语言的深度应该与他自身所处的年龄阶段和掌握的知识层次相吻合外,打一个简单的比方,假设我们要初一的学生回答:从谚语“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甲学生认为:“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不懈的努力,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成就”;乙学生认为:“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学习是便是知识量的一个积累的过程,只要我们持之以恒,才能发生质的变化,并在新质的基础上取得发展”。分析两个同学的回答,他们所明白的都是同样的道理。而甲同学的回答更切合于他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层次,听起来更真实,更具有可信度。在以理想作为主题开展主题班会的活动课上,我们很容易听到诸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此类句子,读起来很大气,但感觉上很空洞,倒不如“努力学习、争取超先进”来得贴切。

3、片面追求活动气氛的活跃程度

搞活动,最怕是冷场,有些指导老师可谓煞费苦心。单就举手而言,也要整齐划一,我们往往忽略一个事实,全班同学知识结构和大脑的反应能力绝不可能等同。如果说每一个问题的提出,全班同学都能在同一时间得出结论的话,这似乎有违常理。如果真是这样,这活动课的开展就失去了意义。

我们必须明白,每一个同学看同一个问题都有不同的出发点,不同的侧面,不同的深度,之所以开展德育活动课,是要学生发挥团体作用,把一个人不能解决的大问题分解成为若干个小问题,提出供大家讨论,被分解出来的小问题往往是个别学生或是部分学生能解决的大主题中的一个角度,而他(他们)解决这一问题的意义就是因为这一角度恰恰不为其他大部分的同学所知。也就是通过这种你知的角度你来阐述,我知的角度我来阐述,最后多角度综合分析,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就好比一桌丰盛的宴席,宾客中有喜欢吃鸡而不喜欢吃鱼的,有喜欢吃鱼的而不喜欢吃鸡的,有喜欢吃瘦肉而不喜欢吃肥肉的,有喜欢吃肥肉而不喜欢吃瘦肉的,但无论如何,这桌席将会被尽收腹底,这就是一种互补的关系,所以说,问题提出来的时候,只有几个同学甚至只有一个同学举手这没有什么不对劲。但如果每一个问题提出来,全班人都举手,就有点不正常。如果只追求45分钟的精彩,则很难解决学生“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开展德育活动课,为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如果在实施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虚假、学会造作,那我们所付出的努力将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徒劳。

德育实践活动课没有突出实效性,导致活动形式单一,缺乏感染力;或重在追求形式的多样化和趣味性,缺乏贴近学生的实在内容;或随意性、盲目性很大,从内容到形式都是“远、大、空、旧”,背离了“近、小、实、新”的原则;

(二)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隐私

不要为了追求课堂效果的感染性,而忽略了部分学生的感受,如家庭条件不好的同学,受到资助的同学,有早恋倾向的孩子

(三)教师的参与要适度

班主任在德育实践活动课上不能置身课外,做一个旁观者,我们提倡教师参与到课程中来,这种参与是一种点拨,指导,提升,而不是生硬的表演性质的。

(四)要增大学生的自主份额

有一些德育实践活动课教师替代的过于严重,学生自主份额小,主动参与的意识很差,所有的内容都是有老师来完成,学生只是表演。

七、如何来评价德育实践活动课

开展对德育实践活动课评价体系的研究,有利于德育实践活动课的健康发展。综合以有研究成果,试从目标准确性、特点鲜明性、结构完整性,教学开放性等四个维度来评价德育实践活动课教学。

1、目标准确性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心理目标

2、特点鲜明性

相对于学科课程而言,德育实践活动课具有自己的鲜明的特性,那就是:实践性、自主性、综合性、创造性和趣味性。

3、结构完整性

就是德育实践活动课教学过程“六大要素”的完整性。

德育与社会实践活动协议书 篇7

随着网络的深入发展和普及, 利用网络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更加凸显, 在这方面做些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 理论意义。

网络时代, 人们提出网络德育这一概念, 就是指在局域网 (LAN) 和广域网 (WAN) 上开展的一系列德育活动, 其内容包括德育信息、网络德育课、虚拟空间、网上咨询答疑、专家在线指导、网上德育学校等。在网络环境下班级德育教育内容逐渐呈现出以现代化、个性化、生活化、多样化需求等发展趋势。

(二) 现实意义。

网络给道德教育提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网络环境下, 如何科学地把握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 更有效地做好德育工作?面对这个挑战, 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探索、行动。

二、学校网络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和个人研究的范围

笔者在网上了解到, 国内的一些大中小学及一线教师, 对该方面课题都有一定的尝试。主要有:广东省进行了积极探索, 建立了中小学德育网络平台, 努力创建了文明健康的网络文化, 拓展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新阵地、新途径和新手段。他们认为, 中小学建设德育网络既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传播先进文化, 又要贴近师生的学习和生活, 还要以生动形象的形式吸引学生。上海市引导中小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学会自主发展、自我教育, 努力做网上文明人, 体验做道德人的快乐和幸福。其他省市也在尝试, 但大多在教育管理部门, 学校层面开展。我进一步缩小范围, 主要探索和实践以互联网、校园网等为辅助工具, 把学生手机、教室内交互式一体机、家用电脑作为主阵地, 拓展以班级为单位, 班主任开展德育活动的新途径、新策略, 提高班级德育的趣味性、针对性、实效性。

三、班级德育工作的新阵地、新途径和新对策,

(一) 依托网络, 构建学校—班主任—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德育教育模式。

针对德育教育面临的挑战, 网络德育的优势及网络给带来的观念上的转变、很有必要借助微信、班级网站、班级QQ群、班主任与家长交流QQ群, 构建学校—班主任—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德育教育模式、提高德育实效。例如, 在班级管理中, 我借助微信、班级网站、班级QQ群、班主任与家长交流QQ群、电子信箱等开展网上心理咨询与辅导。学生可以向我倾诉自己真实的想法, 也可以就班级管理和教师教学坦率地对我提出意见;学生心中一些敏感的话题或存在的困惑, 可以在微信、QQ上及时与我交流, 避免面对面的尴尬。这样既解决了思想上存在的问题, 又使师生间加深了了解和信任。针对共性问题, 我在网上公开与学生一起讨论, 然后适当引导。在节假日师生之间, 可以群发邮件、电子贺卡, 互送祝福, 增进师生情感, 感受班集体的温暖, 找到班级归属感。另外, 我与家长就学生在校、在家学习、思想表现、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及时沟通, 既减少家长到校的麻烦, 又达到家校共同育人的目的, 有效地预防一些突发事件。

(二) 利用网上德育资源, 学生自己设计、主持主题班会。

在每周的班会时间, 我改变过去的单纯的班主任说教教育形式, 依据班级工作计划, 开展10+20分钟时限的 (本周班务活动安排处理10分钟+主题班会20分钟) , 以励志教育, 理想教育、感恩教育、集体主义教育, 挫折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系列主题班会。每周确定一主题, 提前安排学生在网上搜集相关材料, 制作PPT课件和视频剪辑, 同时让学生独立主持班会, 确保人人参与。学期结束时, 评选出最佳主持人进行奖励。这样的班会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又使学生在参与中受到了教育。形式多样化的班会, 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 改变了学生不爱上班会课导致的被动接受教育的现状。

(三) 搜集网络德育素材, 组织学生观看视频。

除举办主题班会之外, 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德育视频,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孝道教育等。例如, 观看大阅兵、孝心少年事迹、道德模范颁奖仪式、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仪式等, 并写好观后感进行反思, 达到提高个人认识的目的。

(四) 巧用多媒体, 利用PPT、影视剪辑、在学科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学校, 大多数老师既是任课教师又承担班主任工作, 因此, 在学科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较好的德育方式。以英语教学为例, 在高二英语必修四UNIT2 WORK THE LAND的教学设计中, 依据课文特点, 我在warming up教学环节, 用幻灯片展示农事活动的艰辛, 教育学生要爱劳动、学会感恩;在lead-in环节, 用图片表现美国人的狂妄和袁隆平博士拼搏奉献和敢于担当的精神, 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在consolidation环节, 通过锄禾诗诵读, 就一棵树与根的关系简图, 用PPT表现袁隆平博士的梦想, 让学生认识到:个人的品质决定了个人的成就;每个中国人的梦想组成中国梦。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得到教育, 达到新课改提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由此可见, 其他科目教学时也可进行德育渗透, 增强结育效果。

(五) 登录信息化平台, 以完成网络作业和参赛的形式, 开展系列教育活动。

自2015年暑假开始, 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平安暑假安全教育专项活动, 我通过“信息化平台”上提供的课程、PPT、技能训练短片进行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防溺水、反邪教、禁毒、法制等课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学生通过平台进行学习、测试和技能训练, 学校考核班主任, 班主任督促学生完成相关作业, 进一步拓展了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此外, 我还引导学生在清明节网上祭先烈,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环保意识教育。近期, 在教育部举办的首届“全国青少年学生法治知识网络大赛” (初赛) 中, 我校有1054名同学成绩优秀, 获得优胜奖, 荣获“普法小先锋”光荣称号, 并入选“普法人才成长营”, 我班多人取得复赛资格。

(六) 利用校园网的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室, 聆听专家专题辅导。

充分利用校园网开设的学生心理工作室, 聆听专家的专题辅导, 及时化解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并通过谈心、虚拟交流、开展多样化的疏导、辅导、引导方式, 有效地解决了学生思想上存在的困惑, 拓宽了视野, 让学生学到书本上无法获得的知识。

总之, 网络是没有围墙的大课堂, 它所提供的教育资源是丰富的, 不断更新的。网络是新形势下德育的新领域, 新机遇。作为新时代的教师, 面对网络环境下长大的学生, 必须有创新意识, 不断学习, 知难而进, 充分利用网络这个阵地, 使自己知网络、用网络, 使网络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

以上是我在德育工作中的实践体会, 但如何把网络德育的方式和充实班级德育工作内容与形式更好地结合, 还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探索。

摘要:本文从网络环境下开展多样化德育活动的意义, 学校网络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和个人研究范围, 班级德育工作的新阵地、新途径和新对策三个方面就网络环境下班主任开展多样化德育活动做了一定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网络环境,德育活动,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赵树洪, 李铭芳.浅谈网络环境下的班主任德育工作.网络科技时代, 2007 (16) .

[2]卜秀丽.浅谈网络环境下如何开展班主任德育工作.

[3]陈艳.浅析中学班主任如何开展德育工作.论文联盟.

[4]张翰英, 刘亚韬.浅谈远程教育学习环境及班主任的网络化管理.时代教育, 2012 (12) .

德育与社会实践活动协议书 篇8

【摘要】随着德育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和创新,班级德育教育已经成为了塑造学生理性思想观念以及生活态度的重要途径。在社会关系日益复杂的今天,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对其以后的生活和工作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对此,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至关重要。但因学生的德育教育受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影响,从教学实践上看并没有发挥出真正的作用,想要改变这一局面,就需要借助外力因素打破传统教学格局。将美育教育融入到德育教育中,通过美的渲染、吸引作用,提高德育的教育效果。本文将从形体礼仪活动的角度探究学生德育与美育教育的融合,通过实践探索出美育与德育融合的行动策略,以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形体礼仪活动 德育 美育 融合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98-02

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会涌现出各种新的思潮和文化,对传统道德文化以及礼仪文化等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在缺少社会实践经验的情况下,难免会出现偏颇。因此,对学生实行道德教育以及礼仪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德育教育中,道德教育与美育教育相融合,从形体礼仪上让学生感受到“美”的内在价值,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言行和举止进行自我约束,从而树立健康、向上的现代学生形象。

一、学生班级德育教育问题

1.过于重视经典,缺乏时代特征

在开展的班级德育教育中,教师通常会根据自己对德育教育的理解,选择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件进行德育教育,如选择杜甫作为德育教育对象,通常会着重讲解他的忧国忧民情怀,而对他的孤寂和落寞则鲜少介绍。同时,为了让学生对某种道德持有认同的态度,通常会搜索一些能够支撑这些道德观点的证据,而对负面的内容却只字不提,这种过于完美的道德论点脱离实际生活,容易让学生形成功利思想,同时对学生以后道德观的形成和道德行为的评判也会造成不良影响。

2.德育形式过于单一,无可持续性,缺少互动

在德育教育上,为了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通过将管理作为规范的戒尺,以外在的强化代替内在的自化,这种教育模式虽然能够让道德教育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但却不能保证发挥持久的作用。例如,在班级开展榜样学习活动,学生对榜样的理解不同,所以,学习的方向也会有所不同。但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因过于强调榜样某一方面的特质,学生就会向教师讲解的方向靠拢,将其作为实践的一把“戒尺”,这种过于追求片面意义上的道德将会使学生的道德意识变得狭隘,对学生以后的全面发展会产生不良影响。另外,德育教育多以口头上的概念讲解或理论阐述,很少进行实践,违背了德育教育意识、行动、情感等多方面主要内容的规律,限制了德育教育的教育作用。

二、德育与美育之间的联系

1.德育与美育之间具有一致性

德育与美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即通过美学熏陶以及道德教育让学生拥有美的心灵,做他人认可的事情,从而使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人。德育与美育属于素质教育当中的重要内容,两者存在一定的兼容性,道德要求与人为善,美育希望人们能够从审美的角度去审视他人,所以,两者的本质是一致的。德育中包含美育的内容,美育中也有德育的因素,由于善与美的统一,所以,崇高的道德行为,也是美育的内容。

善与美的统一决定着美育部分与德育部分的统一。例如,在班级德育教育中,开展形体礼仪活动,让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待人和善,通过得体的肢体动作以及礼貌的语言树立良好的学生形象,得到他人的认可[1]。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与家长互动在网上搜索一些关于这方面的视频和文本资料,然后在课上展示,让学生对德育教育又一个具体的理解,另外,还可以通过购买《文明礼仪漫画》、《礼仪实训教程》、《文明礼仪知识手册》等指导学生进行道德学习,以促使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

2.德育与美育的互补性

因德育与美育的内在联系,所以,它们在产生社会影响方面能够相互补充。美育和德育的相互补充,可以让两者在相互融合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在班级德育教育中,融入美育的内容,可以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必要的调节。近年来,发生在学生之间的不良事件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同时也意识到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2]。在班级中开展德育教育,以礼仪形体活动为载体,通过对良好行为举止的模仿及美育与德育融合后对学生心理的调节作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道德文化的理解,并能够亲身实践,形成良好的道德学习风气,减少校园暴力、不文明行为的发生。

三、德育与美育融合途径

1.经典向时尚的转化

德育与美育教育的融合首先要突破学生对经典内容关注度不高的问题。随着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学生对时尚的把握更加敏锐,所以,德育与美育的融合可以借助这一有利契机,在经典中融入时尚元素,使其更具时代感。时尚艺术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时代文化,凝聚了时代精华,将流行的元素与经典元素融合起来,让学生对美的标准与感受更为深刻,从而增强自身的吸引力,让学生愿意用实践检验。在班级中开展德育与美育的融合教育,可以针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形体礼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教师可根据平时观察到的不良表现,制定一个主题教育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例如,学生不注重文明礼貌用语,飙脏话,好动手等,教师可以先收集一些关于这方面的经典著作,然后将其与现代典型人物经历相融合,通过故事引导吸引学生注目,之后开展班级内的讨论活动,让学生们意识到文明要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进而培养其良好的道德情操。再如,开展的《职场礼仪—我微笑我美丽》,全班同学一起寻找自己与他人的最美笑容;在服务类专业开展《为绅士淑女服务的绅士淑女》活动,在职场模拟中,发挥自身优势,寻找最专业的一流服务;开展的《最美形体礼仪体态》活动中,学生把个人的礼仪标准姿态,以全班的照型形式展示,用相机记录永恒的美好,用信息化工具在朋友圈分享、反思。这些活动充实了学生们的课余时间,让他们课后的生活也丰富多姿起来。同时,通过形象生动、富于美感的事物来培养学生对美的事物的兴趣与追求,不仅符合人的爱美天性,而且有利于良好道德意识、品德的培养,让学生在愉快而又富有情趣的氛围中感受文化和陶冶情操,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现自己个性美的平台,磨练他们的品性和意志力,启发了他们的思维,在学生走入职场前,为他们夯实基础,使其准备充分,愉悦学习。

形体活动是美育教育活动,礼仪教育则属于德育范畴。形体礼仪活动是以人体科学理论为基础,通过舞蹈、健身操、瑜珈等各种训练手段用以改善形体状态,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把日常交际礼仪与形体训练结合起来,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例如把良好的站、坐、蹲、行姿态,彬彬有礼的待人接物组合成形体礼仪操进行表演,通过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形体美和综合素质,让形体礼仪活动能够有效地促进班级德育与美育的融合。

2.化直白为含蓄

传统德育教育惯用直白的手法,以概念、推理的形式思考德育,这种灌输式的教育方法缺少实践支撑,忽视学生的主观意愿,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而美育教学可营造一种轻松而愉悦的氛围,强调间接教育,让受教育有一个自身领悟的过程。德育与美育的融合,让自然的力量通过顺畅的渠道达到理想的彼岸,蕴含的教育力量更能发挥持久的作用。例如,在课堂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提炼出形体礼仪的部分,让学生仿照课本上的描述呈现出当时的情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独立思考,同时还能够通过形体动作捕捉到其中的道德内容,逐步地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进而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另外,从形体训练入手,实现德育与美育的融合。身体姿态的训练可以使学生在动静之中展现出个人的气质、修养、品格和审美能力;礼仪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可以沟通心灵,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掌握职业人的礼仪素养,凸显个人魅力。将两者结合起来不仅对中职学生的外在形象进行了很好的塑造,而且对即将成为“社会人”的中职生来讲,更塑造了他们的职业修养和内在品格,是将德育与美育相互融合进行教育的有效选择。故形体礼仪活动无论是在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方面还是今后的社会化发展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结束语

以形体礼仪活动为载体实现班级德育与美育的融合需要寻找两者的共通点,通过有效的融合途径,让两者能够协同作用于学生的品质发展。相对于传统德育教育,德育与美育的融合将进一步促使学生道德的发展,从而为现代化教育提供新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段小薇.论形体与礼仪课程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影响[J].现代营销,2012,7(12):192-192.

[2]师苗伟.“以美育德”的中职学校德育实践探索[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4,11(7):31-33.

暑假德育实践作业活动方案 篇9

一、活动目的为落实教育局《关于在暑假期间开展“德育实践作业”活动的通知》,巩固学生在校期间的养成教育成果,拓展学校德育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努力打造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我校定于暑假期间在全体在校学生中开展“德育实践作业”活动。力争通过此次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暑假期间做到放松不放纵、休息不休学,通过实践、体验和反思,进一步养成和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过一个充实、愉快、健康的暑假。

二、活动原则

立足“三个贴近”,达成“三个促进”。

“三个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就是要立足于学校的德育工作现状,充分整合学校现有的工作任务,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在保证工作实效地前提下尽量减轻工作负担;贴近生活就是在活动内容和方式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农村的社会环境和学生的家庭状况,最大限度地保证活动的实效;贴近学生即在活动组织过程中要充分发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在活动形式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力水平和发展需要,达到学生乐行、肯行、能行的目的。

“三个促进”即促进品质提升,促进能力发展,促进行为养成。促进品质提升即让学生在实践中反思、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提高,以此达到陶冶学生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目的;促进能力发展

即通过符合学生的能力发展特点的活动方式及呈现方式,让学生在自主选择的实践活动中锻炼本领、发展能力;促进行为养成即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要注重针对性与引导性,使学生在坚持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实施意见

依据教育局的工作部署,结合我校现有的工作安排,确立我校“暑假德育实践作业”的活动主题为“我爱我家”、“我爱舒兰”、“我读经典”、“我露一手”四个方面,具体活动内容安排如下。

1、我爱我家

活动内容:在暑假期间力争每天为父母做一件小事、向父母说一句贴心话或做出其他的感恩行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回馈父母的养育之恩。

呈现方式:

(1)将自己的感恩言行简要地记录在《成长的足迹》上,开学后以班为单位统一上交至大队部。

(2)将自己的感恩言行或心得体会整理成文,上交至大队部存档,优秀作品将在队刊、广播站中予以发表。

2、我爱舒兰

活动内容:在暑假期间学习有关舒兰的历史知识、搜集有地域特色民俗知识、调查改革开放以来舒兰的可喜变化,增进对家乡的了解;个人或结伴组织文明知识宣讲、社区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争当模范小学生、争做文明小市民,为舒兰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活动做

出应有的贡献。

呈现方式:

(1)将活动经过简要的记录在《成长的足迹》上,开学后以班为单位统一上交至大队部。

(2)妥善保存活动的过程性材料,开学后将组织展示作业展评、知识竞赛等展示活动。

(3)撰写调查报告、学习心得,开学后以班为单位统一上交至大队部。

3、我读经典

活动内容:放假期间自觉地巩固本学期诵读的国学启蒙作品,读一本符合年龄特点的文学名著,观看一部经典的影视作品。

呈现方式:

1、将活动经过简要地记录在《成长的足迹》上,开学后以班为单位统一上交至大队部。

2、撰写一篇读后感(观后感)或名著(影视作品)的内容梗概,优秀作品将参与班级展示或在广播站、队刊中予以发表。

4、我露一手

活动内容:巩固、发展在“一生一长”活动中培养的文体特长,寻找机会进行公开的展示;在父母的指导下学习一项简单实用的生活技能。

呈现方式:

1、将学习过程或展示过程简要地记录在《成长的足迹》上,开

学后以班为单位统一上交至大队部。

2、妥善保存活动的过程性材料,开学后将以班(中队)为单位组织展示活动。

3、开学后组织统一的交流展示活动,并对学生的技能水平进行评比表彰。

四、活动过程

(一)筹备动员阶段(6月11日—6月30日)

1、成立由主管德育的李柏桐书记为组长,教导主任、辅导员和德育骨干教师为成员的活动领导小组,认真领会教育局文件精神,研究制定我校的工作方案。

2、通过村小校长会、班主任会组织村小校长和班主任学习《暑假德育实践作业活动方案》,统一思想认识,明确活动的内容与方式,对活动的组织进行辅导。

(二)组织实施阶段(7月1日——8月22日)

1、利用学生到校日组织学生自行申报实践作业内容,认真填写《舒兰市中小学生2010年暑假德育实践作业申报表》,以班为单位进行汇总统计。

2、在《假期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中向家长通报暑假德育实践作业的活动内容,求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动员家长共同做好学生实践作业的辅导工作。

3、学生在假期依据选择的作业主题的要求,积极实践、及时总结,按照相关要求整理好活动的相关材料。

4、班主任在假期要定期与学生(或家长)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活动的开展情况,并做出有针对性的辅导。

(三)总结评比阶段(8月23日——9月10日)

1、由班主任老师对本班的实践作业进行检查,根据完成情况给予初评,每个人的成绩计入学生的成长记录册。并择优报到学校。

2、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对各班的整体作业情况进行检查,视情况组织优秀作业展评、舒兰建县百年知识竞赛、生活才艺展示大赛等展示活动。

3、对各班上报的实践作业进行评选,评出优秀班集体、优秀个人、优秀作业等。并从中挑选3——5份优秀实践作业上交至教育局。

4、组织相关人员召开活动总结会,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以利于下一步工作的深入开展,并于9月15日前将详尽的活动总结上报至教育局。

五、组织机构

为保证活动的有序开展,特成立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德育校长

组员:教导主任 团队辅导员 各村小校长

六、活动要求

1、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各班主任要充分认识此项活动的重要意义,依照方案的规定周密安排、精心布置,可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工作实际对活动内容做适应性调整,以保证活动的真正落实。

2、充分动员、加强辅导。要向学生及家长讲明活动的意义和方

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最大限度地争取家长对活动的支持。要耐心地接受学生及家长的咨询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对学生的辅导要形成文字记录,以便于工作的有序开展。

3、严格要求、确保安全。在布置活动任务或假期辅导时,要教育学生量力而行,选择合适、恰当的活动方式,外出实践活动时要在家长的监管下进行,在保证学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保证活动开展的实效性。

XXXX学校

德育与社会实践活动协议书 篇10

[关键词] 大学生 社会实践 德育功能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等学校依据国家有关政策和法律规定,按照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对在校大学生所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深入实际、深入社会,依靠学校和社会力量共同完成的一种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综合素质的实践教育活动。它是学校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更是高校德育的重要途径。

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普遍认为这是在课堂上书本上得不到的教育。政府、社会、学校、家庭都把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看成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给予积极指导和大力支持。如美国就把“确保所有高等学校学生对国家经济和政治生活中的现象具有分析批判和解决问题的技能”作为教育目的之一;日本文部省在教学大纲中规定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是:“通过良好的集体活动,在谋求身心和谐发展以及个性发展的同时,提高作为集体中一员的自觉性,培养齐心协力地建设美好生活的自主实践态度和将来能正确生活的能力”;菲律宾政府在学校中推行的社会性思想政治教育,即科学文化素质与意识教育,以及劳动技能、服务于社会的教育,也受到相当重视。

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迅猛发展日益要求社会成员具备良好的素质和才能,因而培养学生具备参与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品质和能力,也是国内外学校德育目的的重要内容。教育专家们认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不只是使学生得到身心愉快和满足,而且是实践德育目标的重要手段。我国历来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并且以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立法等形式予以确认。《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对学生的社会服务和勤工助学活动给予鼓励和支持,并进行引导和管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历程已经证明: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成才的必由之路,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一、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品德形成和修养提高的决定作用

从整个社会道德来看,道德实践是道德意识产生的基础,是道德发展的直接推动因素,也是衡量社会道德状况的标准。从个人的道德品质来看,道德实践的作用表现在:它是品德形成的基础,是品德提高的动力,是品德评价的依据。社会实践对人的品德的形成、修养具有最终的决定作用,是品德形成、修养完善的根本途径。人们正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在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最终使自己的品德合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提高自身修养。由此可见,在大学生的培养和教育过程中,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德育功能。

二、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德育意义

1.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全面了解国情、正确认识社会

大学生正处于受教育、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实践活动可促使学生多接触社会,增进对社会的认识,了解国情民情,理解党的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和价值取向;大学生在社会这个大熔炉中自己去探索、去锻炼,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心去感受祖国发生的举世瞩目的变化,去体味广大人民对他们的殷切希望,激励他们更好地完善自我。每年暑假,我校都会开展形式多样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其中就有一种“生存挑战”大体验,要做到固定的时间内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最多的财富,队员们充分认识到个体在社会立足的不易,只有抓紧时间不断充实自己锻炼自己才能不被社会淘汰。

2.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获得真才实学

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新天地、大课堂。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际、教育与实践、知识与能力融为一体,填补知识与能力之间的鸿沟,并且激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知欲望,使其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使其综合素质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提升。

3.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增强服务意识

当代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社会经验缺乏,他们极易用理想主义的眼光看待人生与社会,一方面他们对国家的改革开放有深切的期望,另一方面又对改革的复杂艰巨性认识不够,一旦遇到挫折,情绪容易产生波动。社会实践可以端正大学生学习态度,培养大学生们艰苦创业、吃苦耐劳的精神,脚踏实地、朴实肯干的作风,可以增强大学生们的服务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他们认识到只有把所学知识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才能实现自身真正的价值。

4.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主动适应社会,明确成才之路

现在的大学生崇尚个人奋斗以及个人价值的实现,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帮助他们找到自身的不足,恰当地认识和评价自我,正确地去设计自我和完善自我,确立自己的成材之路,消除成才过程中产生的迷茫和心理障碍,缩短与社会的距离。

5.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克服心理弱点,形成健全人格

当代大学生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经历的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生活日趋好转的过程。他们没有付出父辈那样的艰辛,却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尤其是其中的一部分独生子女大学生,往往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使学生透过社会实践这面镜子充分了解自我,客观评价自我,实现和他人的良好沟通,达到既能接受他人,又能为他人所接受的效果,从而克服许多心理弱点,形成健全人格,以积极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

6.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增强求真意识,培养协作精神

科学精神首要反映的是求真,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自觉运用科学知识去解决人们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就会感受到科学的威力,就可以逐渐培养起求真的精神。十九世纪前,科学家凭借手工业式的个体作业就可以完成伟大的科学实践,而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综合化,科研工作向着协作化的方向发展,这就需要现代人才必须具有协作精神。而大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品格只有通过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养成。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环境的变化,许多教育方式已不适应新环境的要求,而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却因其内容始终与社会发展同步所富有的特殊魅力,在未来必将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育人作用和不可或缺的德育功能。

参考文献:

[1]马奇柯.国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经验和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03,(3):72-75.

[2]王丹梅.浅谈时代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特殊要求[J].丹东师专学报,1997,(5):82.

[3]刘芳,黄涛.寓德育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中之我见[J].锦州医学院学报,2001,(4):91-92.

[4]李文喜,李光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德育功能的探析.青少年研究,2003,(4):20-21.

上一篇:开学那一天_500字日记下一篇:办公室主任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