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教师工作策略论文

2022-04-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以文化育人的视野观察小学德育,会发现三个方面的困境:教学方式单一、德育环境单调、教师水平不高。为了提高小学德育工作的水平,以文化育人的视野来看,策略可以有很多:小学教师要树立文化育人的意识;以小学校园文化引导学生价值理念,以小学环境文化熏陶学生精神品行,以小学典仪文化赋予学生象征意义;与小学生家长联手,构成文化德育闭环。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小学德育教师工作策略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小学德育教师工作策略论文 篇1:

高职院校德育教师工作满意度调查

摘 要: 对无锡高职院校德育教师工作满意度的调查表明:高职院校德育教师的整体工作满意度高,对师生关系、学生品质的满意度较高,对培训进修、工作负荷的满意度较低;不同个体特征的高职院校德育教师工作满意度存在差异,男教师的整体工作满意度略高于女教师,30岁以下和50岁以上德育教师工作满意度高,中级职称德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低。为此,要优化在职教师培训模式,关注教师工作时间和完善薪酬与晋升机制,以提升高职院校德育教师工作满意度。

关键词: 工作满意度 高职院校 德育教师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工作满意度是教师根据自己的工作评价标准系,对工作各个构面满意与否的一种态度和情感体验。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身处相对富足的年代,有着丰富的情感需求。教师工作满意度影响教师的工作热情、流动率及队伍的稳定性,在学校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是学校教育效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和保障,也是学校管理改进的重要目标和依据。

高职院校德育教师一般指主要或专门从事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人员,包括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处(团委、各系)的德育管理人员和德育理论课的教师等,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关键。伴随着社会价值观念更多元、开放,尤其信息化的发展,高职学生的视野不断广阔,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多变,个性更鲜明,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难度加大。在此背景下,调查高职院校德育教师工作满意度现状,讨论提高高职院校德育教师队伍工作满意度的策略,为学校提供德育教师管理的依据,对提高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质量和实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调查对象及问卷设计

本研究调查对象为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高职院校的德育教师。共发放教师问卷296份,当场作答并回收285份,回收率为96.28%;剔除整份问卷中漏答大于2个或呈同一性作答等无效问卷后,剩余278份,有效率为97.54%。

本研究在参考明尼苏达满意度调查量表、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编制的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和冯伯麟的教师工作满意度五因素量表的基础上,结合样本地区现状和对部分教师、校长和教育行政部门相关领导的访谈,自编高职院校德育教师工作满意度问卷。问卷涉及性别、年龄、职称等个体特征因素;工作负荷、工作报酬、领导管理、培训进修、工作本身、师生关系、学生品质7个外在子因素及总体工作满意度,共设计38个项目,题项采用Likert五点计分法,1分—5分别代表非常不满意、不满意、很难说、满意、非常满意,分值越高表示越满意。标准平均值为3分,平均分高于3分表示偏向满意,低于3分表示偏向不满意。

三、结果与分析

(一)无锡市高职院校德育教师工作满意度整体情况。

1.德育教师整体工作满意度较高

由图1可见,本研究调查对象高职院校德育教师工作满意度总均分为3.30,整体工作满意度偏向满意。调查结果显示,16.19%的德育教师对德育教师工作总体感到“非常满意”,39.57%的德育教师感到“比较满意”。71.94%的德育教师乐意下学期继续担任德育工作。

图1 高职院校德育教师工作满意度调查结果(N=278)

2.德育教师工作满意度各因素存在差异

无锡市高职院校德育教师工作满意度各子因素的平均分介于2.91—3.98,由高到低依次是师生关系(3.98)、学生品质(3.50)、工作报酬(3.41)、领导管理(3.25)、工作本身(3.12)、培训进修(2.95)、工作负荷(2.91)。

(1)德育教师对师生关系的满意度最高。调查结果显示,德育教师最为满意的是師生关系,平均分为3.98,这符合高职院校现状。高职院校德育教师不同于时刻面临升学压力的中小学教师,中小学教师比较集中关注学生学业成绩,容易引发师生矛盾冲突;高职院校大多以就业为导向,德育教师能依据学生个性化的心理诉求,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不以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德育教师大多能像朋友似的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心理疏导,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提供精准的服务,调动学生积极性,开发学生潜能。而且随着QQ、微信等网络交流平台的普遍使用,学生大多能大胆地畅所欲言,高职院校德育教师能从传统师生关系的金字塔顶端走进学生群体,弱化教师权威身份,以“平等对话”取代“自说自话”,及时了解学生的动向状态和心理诉求,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沟通,因而比较容易得到学生的尊重与认同,师生关系和谐。

(2)德育教师对学生品质的满意度较高,平均分为3.50。高职院校学生相比重点大学的学生,在中学时有较多失利的经历和体验,没有以往优秀学生的比较,往往能释放出巨大的潜能,积极心理品质具有强大的可塑性,容易形成乐观积极的认知解释风格;相对宽松的学习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让高职生体验到自己是有价值的、是受欢迎的,从而建构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和良好的情绪体验。进而悦纳自我,不断挖掘自身潜能,提升自我,变得自信自尊。另外,高职院校丰富多彩的活动是高职院校学生良好品质培养的载体,如帮扶弱势群体等社会公益活动,有效激发了高职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培养了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全面培养了他们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形成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德育教师对培训进修的满意度较低,平均分为2.95。对德育教师参加过的最高培训及对“培训进修机会与渠道”的满意度进行进一步分析,结果见图2和图3。

图2 德育教师参加的最高培养(N=278)

图3 德育教师培养机会与渠道满意度(N=278)

调查结果显示,26.04%和55.21%的德育教师认为“有必要”和“比较有必要”创新培训进修德育工作方式方法,图2调查结果可见,高职院校有4.69%的高职德育教师接受过国家级培训,20.58%接受过省级培训,34.30%参加过市级培训,31.05%参加过校级培训,这种培训现状与德育教师参加培训进修的心理期待诉求之间存在较大矛盾。图3调查结果显示,德育教师对于“培训进修机会与渠道”只有5.39%和20.14%感到“非常满意”和“满意”,37.06%感到“一般”,34.18%感到“不满意”,另有3.23%感到“很不满意”。相应的教师访谈显示,德育教师的不满意一方面源于“在职培训整体机会少,‘工’‘读’矛盾突出,有限的培训机会大多要占用教师的休息时间”,另一方面源于“培训内容陈旧,以基础理论讲座为主,具有较强实用性、专业性的课程内容和真正能提高实践应用能力的培训模式较少,德育教师很多感觉到培训后收获不大”。

(4)德育教师对工作负荷的满意度最低,平均分为2.91。其中,德育教师对工作忙碌程度的满意度平均分为2.79,是所有项目中得分最低的。尤其对于部分兼职的辅导员、班主任而言,除了常规的教学时间、备课批改作业的课外教研时间外,还要管理班级和非教学性事务。德育工作的特殊性使德育教师常常随时处于“在线”待命状态,学生、家长和领导随时可能发消息或打电话。许多“隐形的工作”耗费了教师大量时间和精力,挤压了他们的闲暇时间,德育工作和家庭生活的界限模糊,德育教师常常感到没有足够的时间享受生活、照顾家庭,工作负荷过量。且教育的科技化、现代化,使得教育任务手段多元化,大量的非例行性工作,如填表准备考核材料、迎接检查和各种活动总结等,使德育教师工作变得愈加繁杂,工作负荷过杂。过度的忙碌使德育教师无法安心育人,影响工作效能,对德育教师工作满意度有显著负影响。

(二)德育教师不同个体特征工作满意度存在差异。

如表1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龄和职称的高职院校德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存在一定差异。

表1 不同个体特征德育教师工作满意度(N=278)

1.性别与德育教师工作满意度

从均分看,男教师的整体工作满意度略高于女教师,女教师对工作报酬、领导管理的工作满意度高于男教师,对工作负荷、培训进修、工作本身、师生关系和学生品质的满意度低于男教师。相关访谈表明,男教师在家庭中承担的家务和照顾家庭的职责少于女教师,工作时间相对宽松,有较多时间与学生互动,因而对德育教师的工作负荷、培训进修、工作本身、师生关系和学生品质的满意度高于女教师。男教师由于受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需要承担家庭的经济开销,对经济收入有更高的期待,女教师这方面的责任要小很多。社会对女性的社会角色期待特征,她们的成就动机相对较弱,男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意识和能力强,比较关注领导管理工作是否公平民主,希望有机会参与学校的决策和得到领导的赏识,对工作报酬和领导管理的满意度较女教师低。

2.年龄与德育教师工作满意度

由表1中不同年龄德育教师工作满意度均分可见,30岁以下和50岁以上德育教师工作满意度高于30岁—39岁、40岁—49岁这两个年龄段的德育教师。在各因素上,30岁以下德育教师对师生关系的满意度为4.01,远高于其他因素的得分。这可能是因为30岁以下德育教师工作热情高涨,与高职院校学生年龄差小,能与学生打成一片,形成民主平等、爱生尊师、教学相长和心理相容的和谐师生关系。50岁以上德育教师对工作报酬和工作本身的满意度相对较高,这是因为他们职称、报酬比年轻教师高,对生活更具现实感。另外,他们专业成熟,工作胜任感强,职业自我效能感高,有较高的职位,比年轻教师有更多自我实现的机会,使他们有较高的成就感和满意度。30岁—39岁、40岁—49岁两个年龄段的德育教师在学校是骨干和中坚力量,要承担更多的工作任务,在家庭中是支柱,肩负教育子女和赡养老人的重担,面临家庭、工作等多重压力,对动辄占用业余时间的培训进修和工作负荷的满意度低。

3.职称与德育教师工作满意度

中级职称德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在各因素上较其他职称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低,尤其在工作负荷、工资报酬和培训进修因素上。对他们而言,德育工作任务和工作方式难以给他们带来挑战和认可,即便遇上一些意外的教育偶发事件,他们的应对策略趋于成熟,能顺利化解这些问题。工作环境和职场人际关系不再具有新鲜感,烦琐和单纯重复性的事务消耗着他们的时间和精力。且存在论资排辈现象,他们感到自己已经定格于某一职位,看不到有变动的可能性和上升空间,容易遭遇职业生涯挫折,出现职业倦怠,对工作负荷、工资报酬、培训进修的满意度低。

四、讨论与建议

调查显示,无锡市高职院校德育教师整体工作满意度高,对师生关系和学生品质的满意度较高,对培训进修、工作负荷的满意度较低;不同个体特征高职院校德育教师工作满意度存在差异,男教师的整体工作满意度略高于女教师,30岁以下和50岁以上德育教师工作满意度高,中级职称的德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低。对此,建议通过以下途径,提升高职院校德育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激发工作热情,提高工作质量和实效。

(一)优化在职培训模式,满足德育教师成长诉求。

在职培训是德育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调查显示,在职培训状况与教師培训期望需求存在一定差异,高职院校德育教师对培训进修满意度偏低。现有培训内容偏重理性知识,难以满足教师操作性、个性化的诉求,培训形式忽视教师亲身体验、实践操作,很多高职院校挤占教师课余时间或者假期进行培训。

要优化在职教师培训模式,首先要做好培训需求调研,了解德育教师心理需求和关注点,打造精细化、针对性培训课程。其次创新与之相适应的培训形式,多进行实践性培训,关注教师个体的感悟与参与,重视教师群体的互动和交流,使之体验浸润式培训方式。最后要合理规划培训时间,缓解德育教师工作负荷。

(二)关注德育教师工作时间,降低德育教师忙碌程度。

研究发现,德育教师个人时间与工作时间之间并无清晰的界限,对“教师工作的忙碌程度”满意度普遍较低。应该关注和提高德育教师规划与管理时间的能力,使事情在限定的时间内以高效的节奏完成。困难的事情安排在工作效率高的时候处理,重复性的、简单的在精神差的时候完成;用零碎时间做零碎的工作,日积月累,会有惊人的效果。适当放权给学生,让学生自主管理部分班级事务,既缓解德育教师的忙碌程度,又锻炼发展学生的能力。有事量力而行,遭遇困难,学会寻求帮助,节约时间成本。

(三)完善薪酬与晋升机制,助力德育教师生涯规划。

不同个体特征的高职院校德育教师工作满意度存在差异,本次调查和相关访谈显示,不同性别、年龄和职称的德育教师工作满意度与教师合理工资报酬、公平晋升通道、职业生涯受挫有关。

教育主管部门应改善德育教师的薪酬机制,缩小工作待遇低与工作量大、工作要求高的差距。工作报酬可以不仅限于薪酬等可量化的货币性“外在报酬”,还可同时提供认可、发展机会、个人成长等具有激励价值的“内在报酬”。

德育教师如果相信并知觉到自己得到公平的对待,他们的工作满意度水平就会提高,安心地努力投入工作。不同性别、年龄和职称的德育教师都表现出对晋升等个人发展平台的强烈关注。要提高这方面的满意度,首先必须建立公平、透明、合理的晋升竞争机制,其次要设立多元多维的晋升渠道,让德育教师都能找到适合的晋升方式,满足不同诉求德育教师的发展需求,建设性地搭建自我成长的平台。

看不到发展可能性和上升空间的德育教师,容易遭遇职业生涯挫折,在工作中经常体验到无意义感,对德育工作现状满意度较低。学校和有关部门可多组织德育教师间的交流,让他们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挫折和问题,陈述自己的经验和观点。让他们参与决策,消除无意义感,缩短职业生涯的挫折期。

参考文献:

[1]杜秀芳.教师工作满意度及其提高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03(3).

[2]曹连喆.教师工作时间及其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研究[J].教育导刊(上半月),2020(7):44-50.

[3]张玉琴,南钢.幼儿园教师职业生涯适应力对离职意向的影响:工作满意度的中介作用[J].学前教育研究,2020(2):32-40.

[4]伍新春,齐亚静,吴亮,张迪.中小学教师工作特征问卷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12(1).

[5]郝振君.普通高中教师工作强度及工作满意度关系调查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9(13):5-10.

[6]周世科,顾慧,姚继军.基于省域内大规模调查数据的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9(8):47-52.

作者:孔建云

小学德育教师工作策略论文 篇2:

文化育人视野下小学德育的困境与策略分析

摘 要:以文化育人的视野观察小学德育,会发现三个方面的困境:教学方式单一、德育环境单调、教师水平不高。为了提高小学德育工作的水平,以文化育人的视野来看,策略可以有很多:小学教师要树立文化育人的意识;以小学校园文化引导学生价值理念,以小学环境文化熏陶学生精神品行,以小学典仪文化赋予学生象征意义;与小学生家长联手,构成文化德育闭环。

关键词:文化育人;小学德育

小学中的文化,是小学生存、发展的根基血脉,使各个小学能够相互区分。小学的教育品牌、教学质量与小学中的文化密不可分,比如,小学德育就离不开小学中的种种文化。《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提出的文化育人,是一种高屋建瓴的德育指导要求,体现着小学的办学宗旨、办学目标,也是小学教育的高级境界。

一 文化育人视野下小学德育的困境

(一)德育教学方式相对单一

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我国小学德育的教学方式沿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手段,相对来说,是比较单一的。传统的德育教学方式,对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理解、认知能力,考虑得不够,所以,传统德育的教学方式不能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品德,小学生也不能从中真正学到德育观念[1]。

(二)教育环境相对单调

小学生的德育环境可分为家庭、学校、社会三种,这些环境能够影响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进而影响小学德育工作。社会环境中,特别是互联网环境中,小学生容易接触到许多负面信息,这些信息可能扭曲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家庭环境中,小学生深受家长言行的影响,如果家长不是小学生的好榜样,就会给小学德育工作带来负面影响;此外,家长的不良教育方式,如溺爱、忽视,以及错误教育观念,如唯分数论,都会阻碍小学德育工作。

(三)小学教师育人水平不高

目前,我国小学教师相比中学、大学教师的待遇较低,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教育水平都比较有限,一些小学教师只知道“教书”,不知道“育人”,或者不懂得如何“育人”,忽视小学生的感受。这就导致小学德育陷入困境。

二 文化育人视野下小学德育的策略

(一)小学教师要树立文化育人的意识

小学德育工作的关键在于小学教师,这是因为小学德育工作需要小学教师来实现。因此,小学要建立一支业务精湛、信念坚定、懂得“文化育人”的小学教师队伍。为此,小学要提升小学教师“文化育人”的自觉性,比如树立优秀育人教师作为典型,并且大力宣传体现良好师德和文化育人水平的先进行为,宣传文化育人的德育成功案例,号召全校小学教师相互学习,营造所有小学教师关心学生品德、重视文化育人的良好风气。小学还要注重小学教师的言行举止和仪容仪表,形成一种文化,从而让小学生受文化影响,养成规范的行为习惯[2]。

(二)以小学校园文化引导学生价值理念

文化能够引导价值理念,小学校园文化的价值可以引导小学生的价值理念。小学中的文化价值理念有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校纪,等等,体现着小学的办学宗旨,引导着小学生的价值追求,因此有德育作用[3]。例如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早在1997年就提出了“双主体育人”的办学理念,非常先进;北京市的和平里一小以“团结、勤奋、活泼、创新”为校训,凝练地指引了小学生的行为。这些办学理念、校训之类的话,应当具体地落实到小学教育的日常工作和学习中,细化为对小学生能力、品行的要求,据此评价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指引小学生成长。

(三)以小学环境文化熏陶学生精神品行

小学校园中的环境是小学隐藏的文化课程,具有重要的德育价值。小学生处在校园环境中,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会影响到小学生。因此,小学校园中应当精心安排环境。比如小学校园中的花草树木,宜种植松柏、翠竹、腊梅、秋菊、兰花等寓意高洁的植物,陶冶小学生的精神和品行。当然,小学作为一所学校,最重要的还是书香环境。因此,小学要在校园中、教室里设立图书室、图书角,建设书香校园,让小学生与人类中的优秀心灵相伴,从而培养小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

(四)以小学典仪文化赋予学生象征意义

我们赖以生存的文化也是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世界。小学中,开学典礼、升旗仪式等种种典礼和仪式都有象征意味,表达着小学对小学生的肯定与否定、期望与失望、鼓励与惩罚。可以说,每一场仪式或者典礼,都是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在小学中,举行各种典礼和仪式,能够给小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赋予深层价值,让普通的一天变得不复普通。也许多年以后,每当曾经的小学生受到奖惩,都仍然会回想起小学中的一场颁奖典礼,和一段自己为了得奖而努力准备,最终得偿所愿的故事。

(五)与小学生家长联手,构成文化德育闭环

小学德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其中,社会不是一所小学能够改变的,而家长是小学可以联手的。小学生一天当中的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小学校内,就是在家庭之中,因此,小学可以与小学生的家长联手,构成文化德育的闭环。小学教师可以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强调家庭文化对小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影响,要求家长重视小学生的言行与心理,不要只关心小学生的考分,并且以身作则地积极学习、热爱生活、爱岗敬业。

结语:

小学德育是一项殊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因素多种多样,文化是分析小学德育困境与策略的一个视野。从这个视野中,我们可以看到,小学中的校园文化、环境文化、典仪文化和小学外的家庭文化在德育方面都大有可为,也有许多行之有效的提升小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方法。不过,文化育人视野下的小学德育尽管存在这许多方法,却没有固定的教学方法。因此,小学教师仍然要不断探索创新,以小学生为中心,提升文化育人视野下的小学德育水平。

参考文献:

[1]魏文祥,魏玖梅,魏萍.文化育人视野下小学德育的困境与对策[J].华夏教师,2018(17):95-96.

[2]翟莉莉.对优化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与实践[J].小学教学参考,2019(18):87-88.

[3]項红专.文化育人:背景、意涵与路径[J].教育科学研究,2018(08):13-17+23.

作者:黄考燕

小学德育教师工作策略论文 篇3:

试析如何提高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摘 要:随着我国农村社会环境的变化,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针对农村小学德育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利用有效地工作策略进行应对,提高现阶段我国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是农村小学德育工作者和管理者的重要研究课题。

关键词:农村小学;德育;有效性;留守儿童;创新

随着我国对于社会教育工作的,特别是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视的日益加强,如何在全社会范围内做好小学的道德教育工作,为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是我国的小学道德教育工作研究者的重要工作。在这个问题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我国的农村小学教育工作中道德教育工作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提高我国的农村小学德育工作水平存在着严重的影响,同时对于我国整体德育的开展也存在严重的影响。所以做好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研究,提高其工作的有效性和质量成为了我们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现阶段农村小学德育工作问题中的问题

在我国的现阶段整体的农村教育工作中,受到文化水平、经济因素、留守儿童等诸多问题的影响,整体的教育工作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单就道德教育工作而言,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存在着以下的几点问题。

1、社会不良因素对德育工作的影响。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中,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一些不良的道德因素进入了社会环境中,对于农村小学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产生这种影响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以下的两点问题。一是不良的媒体因素的影响。随着电视、网络等媒体形式在农村地区的发展,一些包括了负面思想和歪曲的道德因素的舆论通过这些媒体形式在农村进行蔓延。小学生因为思想上的不成熟性,所以很容易受到这些问题的影响,进而对于校园的德育教育工作质量产生影响。二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在德育教育中,家庭教育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在现阶段的农村中,因为受到留守家庭等问题的影响,家庭对于小学生的德育工作的影响正在减弱,这对德育工作的影响是很大的。

2、农村小学教育机构对于德育工作缺乏必要的重视。在现阶段的农村小学教学工作中,大部分的教学重点还停留在对于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教育工作方面,对于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这主要是因为农村的小学教育机构对于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造成的。在实际的工作中,这一情况会造成教育机构师资力量投入不够、活动开展情况不好等一系列的问题,对于德育工作的整体开展造成影响。

3、农村教育机构道德教育机构建设不健全。在进行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其的德育工作机构的建设工作势必不可少的。这其中包括了负责整体德育规划和组织工作的领导小组、负责对学生进行日常德育工作的班级班主任、负责在校内完成德育宣传工作的专业德育工作者、负责小学少先队德育工作的专业人员等机构的建设工作。这些德育工作机构的建设工作是保障德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但是在现阶段农村小学教育机构中,这种健全的德育工作机构建设工作受到人员力量、资金投入等问题的影响,一般难以实现。

4、农村缺乏小学德育教学基地。在现在的农村小学德育教学工作中,除了小学教育机构自身存在问题外,专业的德育教学基地的缺乏也是严重影响德育工作开展的原因。这类专业的德育工作基地包括了少年宫、文化活动站、博物馆等文化部门。这些文化部门的建设工作一直受到农村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影响,难以开展全面建设工作。而这些教育基地的缺乏,也是一直困扰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问题。

二、提高农村小学德育工作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针对我国农村小学德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农村小学德育工作者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结合新型的德育教育方法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工作。在实际的工作中利用了以下的工作策略进行了应对工作。

1、做好农村小学道德教育机构的建设工作。在农村小学德育工作中,针对于其德育教育机构不健全的问题,教育机构的管理者应积极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解决。在实际的工作中应采取以下的工作方式进行解决。

建立合理的德育机构体系。在实际的德育工作中,必须建立合理的德育工作体系。这个体系应是自上而下的工作方式,包括了以下的工作机构:

小学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工作)→班级班主任(负责日常德育工作)→专业的德育工作者(负责专业德育宣传工作)→少先队工作者(基层的德育工作)

这种德育工作机构的建立可以在实际的工作中发挥出极大的作用。利用联合工作的方法做好德育机构的建设工作。针对部分的农村小学中因为受到师资力量、资金问题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做好德育机构体系建立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联合的工作方法做好这一工作。这种联合的方法主要包括了以下的两点。一是在相邻的小学中使用资源共享的工作方法进行德育机构的建设工作,利用相互的资源进行德育工作。二是对于相对独立,周边缺乏其他教育单位的小学中,学校可以联合驻军、厂矿、村委会等单位和企业实现资源共享,做好德育工作。

2、利用贴心的实际工作做好德育工作。在农村小学的道德教育工作中,如何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热情,使之可以全面的接受德育工作是做好德育工作的难点。在实际的工作中教育工作者可以采用以下的工作方式做好这一工作。

(1)建立家庭式的教育环境。在现阶段的农村小学教育工作中,如何对于留守儿童的德育工作一直是德育工作的难度和重点。针对留守儿童的特殊情况,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德育教育工作者必须建立起家庭式的德育教育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教育者改变了自身老师的身份,以家长、朋友的身份学生进行交流进行德育工作。这样的工作开展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接受教育者的教导,继而进行提高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2)合作小组方式进行德育工作。在小学的德育实际工作中,因为班级中学生数量加多往往造成德育教育者的数量不够。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者可以利用合作小组的教育模式做好德育工作。在合作小组中,教师将学生组合起来利用阅读、游戏、讲故事、表演短剧等活动完成德育工作。这一工作的开展尽可以提高小学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同时还可以在活动建立学生间的友谊和互助精神,是一举两得工作办法。

3、做好农村小学道德教育的创新工作。在农村小学德育工作过程中,除了以上的工作方法外,教育工作者还应该积极地做好教育创新的研究工作,利用创新的工作方法做好德育工作。在实际的工作中,可以采取以下的创新工作方法。

利用流动德育基地做好德育工作。针对农村缺乏德育基地的情况,教育部门应该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立流动的德育基地做好德育工作。这些流动的德育基地包括了流动图书馆、流动文化站、流动电影院等工作方式。利用这些流动的德育基地可以很好地教育机构完成德育的教育工作。

利用文化媒体的力量。在有一定技术条件的小学教育机构中,教育管理者应建立起播放式、计算机房等媒体设施,利用媒体的宣传力量做好德育工作。在这些媒体设置中,教育者可以利用播放教育影片、动画片等方式,积极地完成对学生的道德引导工作,完成德育工作。

结束语

为了做好农村小学的道德教育工作保證社会整体德育工作的完成,农村的小学教育机构的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者应积极地结合地区实际工作,针对农村地区影响小学德育工作开展的实际问题,利用合理的应对策略进行解决,提高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作者:李金明

上一篇:绿色化学理念化学教学论文下一篇:乡镇上半年脱贫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