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学科德育工作总结

2024-07-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英语学科德育工作总结(通用15篇)

小学英语学科德育工作总结 篇1

英语教学不应该只局限于教语法知识,还应该合理的利用教材,进行德育教育。所以我们要在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注意结合英语学科的特点把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起来,充分利用课堂这一教学主阵地渗透德育教育,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下面谈谈自己工作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我在上第一节英语课时,自我介绍中告知学生在课堂内外老师和学生都是朋友,老师很愿意在学习和生活中帮助每一位学生,这样很快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随后,在Warming—up的教学中,要求学生给全班同学做自我介绍并围绕话题展开热烈讨论,致使课堂气氛活跃,师生融为一体。通过这种活动方式来引导师生间,学生间建立友好关系,学会相互交往尊重他人,并渗透乐于助人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于教学之中。

二、其次要深刻挖掘教材蕴含的德育因素

我在英语教材中除了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通过对文章的分析及人物事件的描写,深刻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德育因素,让学生懂得是非善恶,知道哪些是为社会所崇尚的,哪些是为社会所摒弃的,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教《She said helping others changed her life》这一课时,让学生讨论,课文中杨雷的做法是否值得推崇?然后我们在一起讨论并认识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学习是为了帮助更多有困难的人,不仅仅是为了得到自己物质利益上的满足!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情感,使学生愉快地掌握知识,还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正确引导,从而增强学生对道德品质的理性认识,提高道德意识。

三、最后把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为

我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课本中人物的优秀品质,更重要的让学生付诸行动,让学生把道德规范与行为与实践结合起来,用道德意识来规范道德行为,使学生养成言行一致,知行统一的好习惯。

例如:在学习<<Would you mind keeping your voice down ?》一课后应让学生知道维护公共秩序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我们应该随时保持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不大声讲话,不在公共场所吸烟等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一名品德高尚的人。

小学英语学科德育工作总结 篇2

一、总结学科德育有效方法

通过调研证明,我区的学校领导和多数教师都清楚地认识到学科育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在学科教学中努力开展学科德育,积累了许多有效的方法和典型案例。

第一,寻找教学知识和教育内容的结合点,开展学科德育。许多学校和教师都认为要寻找教学知识和教育内容的结合点,在学科教学时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从而增强学科德育的有效性。如“国家观念”是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知识可以结合“国家观念”对学生进行教育。通过有意识和有设计的教学,学生的“国家观念”便会油然而生。

第二,适当加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设定与达成。学科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作用是要让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价值观,成为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教师完全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加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设定与达成,以突出学科德育。

第三,开设以学科德育为主的探究型和研究型课程。探究型和研究型课程是上海二期课改的亮点,是拓展学生知识、受学生喜欢的课程,如果教师能够依据实际,开设以学科德育为主的探究型和研究型课程,就会收到特殊效果。在一节初中历史课上,教师在讲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时,特别提到了郑和船队的出发地是刘家港,即现在的江苏浏河,距离嘉定区不远。谁知马上有学生提出“为什么郑和下西洋要在刘家港出发”的问题,由此教师开设了微型探究课程《郑和下西洋为什么在刘家港出发》,借去浏河营地活动的机会,带领学生参观了位于浏河镇的天妃宫和浏河出海口,不仅圆满地解决了问题,还探究了浏河目前为什么不是港口的问题,明显提高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求真能力。

第四,明确主题,形成系统,持之以恒。和德育过程一样,学科德育也有感知、认识、理解、内化的过程。因此,要使学科德育取得成效,就必须明确主题,形成系统,持之以恒。如嘉定区疁城实验学校的“赏识教育”、普通小学的“智慧教育”都已经形成完整的系统,融学科教学、学科德育、主题教育为一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五,教师上好每一堂课,言传身教,用实际行动践行德育。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一种无声的师源性德育,教师的敬业精神、学识水平、教学能力每天都潜移默化地教育着学生。我区教育局坚持每年评选“嘉定区教书育人模范”,树立学科育人的典范。2010年“嘉定区教育系统教书育人模范”、我院教师蒋惠芳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教学研究,都以一丝不苟的精神来完成,她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德育,成为师生学习的榜样。

二、强化教师学科育人意识

本次调查发现,有一些教师虽然认识到学科育人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学科教学中执行力不强。还有少数教师认为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学,是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至于育人主要是政治学科教师和班主任的工作。

从完整意义上说,学科和育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学科是途径,育人是目的。不论是文科还是理科教师,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的终极目的都是育人。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强化教学过程中的育人意识,在教学中自觉地履行育人职责,提高学科德育实效。

多年来,我区教育局十分重视学科育人工作,坚持每年9月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月”活动,并以此作为强化教师学科育人意识的抓手。我区教师进修学院、区教育局德育科、德育实训基地和区内各所学校四位一体,联合举办学科育人展示,产生了一批有借鉴作用的案例,让教师体会到学科育人的可操作性。如2012年9月,我区在朱桥学校进行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月”活动中,初中历史德育实训基地的教师以“渗透乡土历史,提高教育实效”为主题,上了一堂历史学科教学研究课《文化思想的繁荣》,与全区分管教学、德育的校长,学科教师进行了评课和学科德育的工作研讨活动,强化了教师的学科育人意识,得到学校领导和教师的一致肯定。

三、把握学科重心,整体设计学科德育

本次调查还发现,我区部分学校对学科德育缺少整体设计和具体要求,多由教师依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来实施,学科德育工作有着不平衡性。因此,学校要有学科德育的整体设计,明确育人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帮助指导教师在学科教学中不断实施,取得实效。

早在2005年,上海市教委就颁布了《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简称“两纲”),把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和上海二期课改作为一个有机融合的整体,以进一步发挥学科德育的作用。后来,上海市教委德育处、教研室编写了《上海市中小学各学科教学进一步贯彻落实“两纲”的实施意见》和《上海市中学各学科贯彻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教学指导意见(试行稿)》两本书,明确了各学科德育内容,细化了教育点,书中的教学案例也突出了学科德育的实践性。不久,在各学科德育实践的基础上,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编写了各学科德育实践研究丛书,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提供了学科德育整体思路,完全可以作为学校、教师进行学科德育整体设计的指导用书和主要参考教学用书。我院除了在多种会议上向学校领导推荐上述用书外,还明确提出学校进行整体设计和提出具体要求时要突出学科德育的内容、方法和评价重心。

关于小学音乐学科渗透德育初探 篇3

“情之所至,音之所生”,这句话是说音乐具有抒发感情的特性。人们通过音乐所表现的“喜、怒、哀、乐”感悟到了爱什么、恨什么、尊什么、鄙什么等情感,从而让人们去认识人世间的“真善美”和“假恶丑”。音乐教师要挖掘音乐教学的德育功能,以实现音乐教学的教育目的。

一、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任何教材都具有德育意义,音乐教材同样如此。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通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同学生的思想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分析处理教材时,对显性教材要引导得当,注意学生的接受性,利用直观、生动、形象的声音和动作来引发学生的思想情感。

如《义勇军进行曲》,在演唱前,先向学生介绍历史背景,使学生知道爱国主义战士聂耳在中华名族危亡的时刻挺身而出,用音乐为武器唤起民众的觉醒,再分析处理这首歌,对学生进一步进行思想教育。

二、利用音乐意境。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创造一个良好的音乐意境,首先要从教师做起。学生的情绪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老师影响的。其次,良好的音乐意境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创造,这就要求无论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都要潜心安排。而且,利用音乐意境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靠感情来打开学生心灵的大门,能使学生在沁人心脾的美的熏染中陶冶性情。

如《動物狂欢节》这一器乐曲,可通过音响、节奏、旋律的不断变化,抓住学生的情绪,使学生置身于美善与丑恶交替的意境中。乐曲中轻松、愉快的音乐展示了可爱的小动物的出现,使学生感到亲切,产生对美善喜爱的感情。而低沉、浑厚的音乐却展示出凶猛、可怕的动物出现,那种令人紧张的场面,使学生产生对邪恶憎恨的情感。

三、灵活地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音乐故事中受教育

中小学音乐教育一般包括:唱歌、音乐知识、综合训练、欣赏等几个部分,而且每一节音乐课不可能只完成一种任务,这就需要教师灵活地组织课堂教学。在音乐教学中,通过音乐的作用和作品的介绍以及讲述音乐故事等来引导学生向崇高的英雄人物学习,向音乐家学习,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寓德育于音乐教学之中的极好办法。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带病连续写作六天完成的。这部大型音乐作品以黄河象征着中华人民勤奋勇敢、坚强不屈的伟大形象。作者能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创作如此庞大的作品,反映了他具有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品质以及强烈的爱国情、报国志。通过人物及人物作品介绍,这种感情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四、加强课外音乐活动,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课外音乐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它和课堂教学一样是必不可少的,课外音乐活动中合唱队、器乐队、舞蹈队等同样可以寓德育于活动之中。

如课外合唱,完美的歌唱效果是靠全体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合唱时,每个声部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用同样的音色,同样的音量,就是换气都要协调一致,否则就会影响合唱效果。学生明白了这个理之后,在训练中,为了集体的利益,就会自然而然地听从指挥,这期间便会产生对集体负责的心理。

综上所述,寓德育于音乐教学之中,发挥音乐教学的德育功效,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广大音乐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使音乐课堂变成陶冶情操、培养美德的教育阵地,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

小学英语学科德育工作计划 篇4

单位:刘河镇刘河小学

时间:

英语学科德育计划

小学英语教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德育因素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品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1、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渗透德育

教材是寓德的载体,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课堂寓德的前提。在教学中有效的实施德育,就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英语课堂教学之中。教师要加强德育的育人意识,做到寓德育于语言教学之中。这既遵循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相一致的原则,又符合英语教学的规律。

在小学英语教材中,学生可以接触到本国和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历史、地理、科技、政治、文化礼仪、习俗风貌。要学习包括表达思维活动(同意、帮助、邀请)、情感态度(喜欢、感激、同情、愿望)、道德态度(抱歉、宽恕、感谢、赞成、关心)、社会文化(介绍、问候、告别、就餐、看病、庆贺)等三十多个语言功能项目,内容丰富。这些语言材料的学习,为课堂的德育实施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小学英语教学是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其教学内容一般比较浅显,多与学生的生活接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找好德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进行自然的渗透,切忌长篇大论。例如,“Good morning!”“How are you?”“Hello!”“Nice to meet you!”“Thank you!”“Sorry.”等礼貌用语,是学生学习英语最初接触的内容。教师要利用学生初学英语时的兴趣,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在学生进行语言操练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在学习“When do you usually„”句型时,当学生们兴致勃勃地用新的句型谈论自己的日常生活、作息时间时,教师在要求同学注意听别人发言的同时,引导学生通过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来认识什么是合理安排时间,从而懂得珍惜时间。这时知识的讲授、学生的交际练习,实际上成为德育渗透的载体。既使文道合一,文理交融,又达到了教育、教学融于一体的教学效果。

2、注重语言教学的情感教育,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是身心整体发展的过程。有研究表明,小学阶段正是情感性学习形成的关键时期。这阶段儿童的学习活动带有很大程度的情绪化倾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要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

趣,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放到首位,渗透在英语教学中。从而把语言教学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以达到某种目标的心理内驱力,动机产生于需要。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结构、认识结构、情感结构,运用正确的心理策略,以学生为中心,环绕着学生的种种心理需要进行教学。儿童的心理需要主要由兴趣、成功、审美、创造性四要素构成。其中,兴趣是影响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最直接因素。因此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积极学习的心理需要。加强小学英语教学的活动性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游戏、唱歌、比赛、表演等教学形式,可以把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体验巧妙地结合起来,同时也是向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极好机会。例如,教学中我们常常采用的双人、小组、集体比赛游戏活动,即满足了小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又复习巩固了所学的语言材料,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相互关心的集体主义精神。

在研究寓德于教的探讨中,要特别重视将学生性格和意志的培养渗透在教学中。在学习英语的初期,依据学生的各种心理需求,激发兴趣,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学习本身是一种艰苦的劳动,特别是英语单词的记忆,往往是学生学习英语中遇到的最大障碍。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树立不断克服困难信心,还要尽可能设置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掌握记忆单词的有效方法。使其在战胜困难中萌发出能力、毅力和动力。这个过程正是开发智力,塑造性格,培养意志的过程。由兴趣而学到自觉克服困难自觉学习,是自主学习内驱力的深化过程,也是学生人格不断完善的过程。

(2)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习惯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古今中外历来如此。

小学英语教学是启蒙阶段,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小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是一种不自觉的过程,要靠老师的渗透和培养。小学英语阶段的学习主要是感性学习,无论是语音、词汇、语法和交际用语都应当从感性学习入手,通过示范、模仿、运用,使学生充分感知语言,从而逐渐领悟语言的内在联系。从学习和掌握英语的角度来说,核心问题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英语的良好习惯,这是掌握英语的关键。小学阶段侧重听说能力的培养,适当读写。要把“听”放在首位。要教育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老师和同学讲英语,回家要听录音,培养听力。在听的基础上说,积极参与课堂练习,要养成大胆讲英语的习惯,朗读和背诵的习惯,书写规范整齐的习惯,运用语言交际的习惯,课后复习的习惯等。良好的语言习惯是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个重要开端。小学生学习、掌握少量的语

言知识,固然是学习英语的基础,但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为重要,这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3)、精心组织安排教学活动,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

寓德过程以课堂教学为渠道,不同的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其侧重点不同。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进行交际。语言的交际性和实践性决定了要在语境中,在活动,在模拟交际中学习英语,感受语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活动,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语言交际场景,教学游戏和练习形式,以学生学会为目的,以学习情趣为主线,贯穿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在教学的语境中、练习的活动中、模拟的交际中,向学生渗透德育。如:在教学“What would you like?”和“Would you like„?”的功能结构时,就可以设计在快餐店就餐和家里来了客人时的情景。在学习“What‘s the weather like?”时,可以设计“天气预报发布会”。在学习“How much is it?”时,可以布置“小商店”。在学习“What’s wrong with you?”这个交际用语时,可以设计病人在医院看病的情景。在这些模拟的语言情景的交际活动中,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在学习与他人的合作和交往。这种学习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互助友爱,文明礼貌等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的形成。也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不断的引导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原望的驱使下,学生会忘却羞涩,积极向上,努力合作,去争取更高层次的成功。伴随着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德育融汇其中。

(4)、教师要以自身的高尚道德影响学生,以爱激发学生的情感世界教师是课堂德育的实施者。这就要求教师做到先为范,后为师。教师的世界观、情感、品行,及教态,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以自身的高尚道德影响学生。

首先教师要具有敬业精神,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要用自己的爱来唤起和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爱,从而引伸到对生活的爱。其实,英语课堂教学不只是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操练,而是一种温馨的情感交流、智慧潜能的开发,社会性交际能力的早期培养,是师生共同创造精神生活的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互相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宽松、融洽、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的同时,品德得到培养,性格得到完善。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学有困难的学生,给他们以更多的爱护与鼓励,使他们与其他学生一样,在爱的沐浴中逐步发展。

小学英语学科德育工作总结 篇5

1、在学习中渗透,结合所学习的词汇和句子学习进行渗透

德育是一种文化教育,文化内容很多是直接与词义相关的。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句子、习语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内容。这就意味着在词和句的教学中可以进行道德意识的渗透培养。

2、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结合课文学习渗透

英语教育属跨文化教育。跨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形成对待外来文化和本国文化的合理的跨文化心态,在本学期,有些课文内容在德育意义上很有代表性,有些课文内容本身就是介绍英语国家的文明礼仪。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课文内容向学生传输道德文化知识,解释中外礼仪差异,使学生中西合璧。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特别加强国情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3、在练习学习中,结合课堂操练应用渗透

在教学中,学生仅有目标语、道德文化知识是不够的,还要训练运用目标语的思维方式思维,按目标语的社会道德规范行为进行交际的能力。为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时,要多创设交际情景,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要求他们按特定的环境和人物角色使用相应得体的语言和行为规范。也鼓励学生在课外生活中积极大胆应用,养成习惯,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

英语学科德育教育渗透案例 篇6

在教学单词kitchen,living room,bathroom,bedroom时,我设计了这样的Fun Time活动。T: Do you know him? He is Mr.Forgetful.(课件呈现一个小男孩)And this is his busy morning.(课件呈现这个小男孩早晨忙乱地收拾学习用品的情景)Can you help him? Mr.Forgetful:(课件Mr.Forgetful的声音)Where is my bag? S1:(学生仔细观察并帮助Mr.Forgetful寻找物品)It’s in the bathroom.Mr.Forgetful: Where is my Chinese book ? S2:It’s in the kitchen.Mr.Forgetful: Where is my …?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通过有趣的活动不仅运用了所学的语言知识,而且帮助了Mr.Forgetful。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观察Mr.Forgetful所犯的错误后,会反思自己的生活习惯,并提醒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通过上述案例,我们可以明白这样的道理:课堂中真正有效的德育教育不是由教师“说”出来的,而是学生在教师巧妙地引导和启发下“悟”出来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轻松和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自然地接受正面的思想教育和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

徐长梅

小学英语学科德育工作总结 篇7

一、教育戏剧在英语学科德育中的作用

教育戏剧是运用戏剧与剧场的技巧,开展学校课程教学的一种方式。它是以人性自然法则,自发性地与群体外在接触,在教师有计划的引导下,以创作性戏剧之即兴表演、角色扮演、模仿、游戏等方法进行,让参与者在彼此互动的关系中充分地发挥想象,表达思想,以期使学习者获得美感体验,增进智慧与生活技能。*因此,教育戏剧的本质是让学生以轻松愉悦的方式接受教学内容,并通过个人情感的投入加上主观认知,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促使学生形成对知识创造性的理解和把握。

教育戏剧的重点不在于戏剧扮演或者戏剧化地叙述故事,而是引导学生进入预设的教育主题情境,让学生参与体验更多与学习有关的教学内容,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育戏剧并不只是一小部分具有表演天赋学生的“专利”,而是适合大部分学生的一种学习形式。教育戏剧主张创设群体参与的空间,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到戏剧情境中来,自由讨论,积极演说。即每一个学生都是“演员”,而非“观众”,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设定的情境中表现自己。这种形式对于增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英语教学,无疑具有一定的作用。

2.培养学生的自主创造力。教育戏剧的形式给学生留有很多想象和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编排故事情节,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改变故事中人物的命运,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自主创造和发现自我、悦纳自我的乐趣。无论是对于剧本的创作,还是对于剧中人物的扮演,尤其是即兴表演,都需要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已有经验,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3.丰富学生的真实体验感。在英语教学中引入教育戏剧,每个人都作为独立的个体参与其中,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各种词汇在不同场合中表达意思的差异,又可以让学生体验各种人物角色带给自己的悲伤、痛苦、快乐、苦恼等各种情绪的感受,学生体会故事中各种利益冲突和人物角色的内心世界。因此,真实体验是教育戏剧的根本目的。

二、教育戏剧在英语学科德育中的教学方式

教育戏剧的方式有很多,如默剧、偶戏与面具、角色扮演、即兴表演等。下面列举几种比较常见的教育戏剧方法,并就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实施作简单介绍。

1.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教育戏剧方式,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组织各种角色扮演练习活动,让学生以设定的某个角色身份进行模仿或说话。这种戏剧表演方式简单易行,不需要复杂的故事情节和完整的故事内容,既培养了学生的角色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如在教学新世纪英语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Snow White”一课时,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本剧创作,这一形式很受学生欢迎,他们上网查资料,自导自演自拍视频,对课文进行二次加工,原先基础较弱的学生也都积极投入,大段的英语对话需要记忆背诵,他们却乐此不疲。课堂上让学生分角色扮演童话故事中的人物,根据人物的性格特征模仿人物的说话语气,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文中角色的理解和认识,这一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即兴表演。即兴表演要求学生不依靠事先准备的剧本、台词,自然流露动作或语言进行表演。即兴表演可以非常自由,解除了道具、舞美等限制,但非常考验学生“演员”之间配合的默契和信息的传递,尤其考验学生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如在教学六年级拓展教材《典范英语》中的“Noisy Neighbours”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自己选择同伴搭档,分别扮演主人公和邻居,就邻居所发出的吵闹声进行交涉,体会文中角色的感受。学生尽其所能地发挥想象,如果他是Mr.Flinch会如何看待邻居发出的吵闹声,并用自己的话与其沟通。学生可以在课本规定的情境之外,灵活转化问题处理的思路,进行即兴表演,探索解决问题的其他途径。这种方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彰显了学生的自主性、表现力和创造性。

3.说故事。说故事是指以既有的文学故事、民间故事或创作故事作为引发点,学生通过讨论、表演构建自己的故事,以此激励学生想象能力和逻辑发展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如在教学“Walrus joins in”一课时,教师可先提出几个关于海象的问题请学生回答,比如:

What does Walrus look like?

What did Walrus do?

每个问题提出后,先请学生自由作答,教师把关键词写在黑板上(注意关键词的排列要有一定顺序)。然后请同学将零散的关键词串成句子。教师简要总结,引导学生回到故事情景,然后依托课文中的故事人物安排说故事的环节,即引导学生说出故事梗概。说故事这一课堂教学环节,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即兴编故事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

三、教育戏剧在英语学科德育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我们提倡将教育戏剧引入英语课堂教学,只是作为丰富教学形式、增强教学实效的手段或方法之一,并不是指教育戏剧是英语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进行演绎。教师要了解教育戏剧的策略以及策略使用的原理。教育戏剧不是戏剧表演,教师的职责不是导演,不能简单地在英语学科中加入戏剧元素,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意图进行简单模仿或表演;教师是导师,职责是唤起学生的内在激情,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识,在理解的基础上演绎,体现“过程中学习”的学科德育价值。

2.教师要鼓励学生本色表演。正如张晓华老师所说:“英语学科中实施教育戏剧的重点应该是促进学生人格的成长与有效的学习,而非训练舞台的演员。”因此,教学中不应过于强调学生表演的水平,而应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表演只要能反映人物角色特征、符合生活逻辑即可。

3.教师要合理选择教育主题和材料内容。不是任何英语教学主题和内容都适合用教育戏剧来诠释,教师必须有所选择。教师要选取能促进学生成长,有利于发挥学生想象的教育主题、内容及素材,并根据不同的主题选取不同的教育戏剧方式,这样才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浅谈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渗透德育 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这样讲“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起步阶段,也是人的良好品质形成的初始阶段,他们就像一张白纸,他们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与劳动习惯;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及其他人文方面都是学校立德、树人内容。语文学科作为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学科,语文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和优势,做到既授业又传道,既教书又育人之目标。

一、情境教学是渗透德育的平台

在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情境根据刺激物对儿童感官或思维活动所引起的不同作用,大致分为实体情境、模拟情境、语表情境、想象情境及推理情境,语文教师则要根据文本域预设德育教育内容确定选择哪种情境适合。

语表情境即运用语言表述的情境。在教学实践中,常常是语言描绘与其它直观演示手段结合运用,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让学生既容易掌握语言文字知识,又容易接受教师预设的德育教育。

热爱祖国是一个比较枯燥的话题,祖国怎样伟大,怎样为伟大的祖国刻苦学习,这朝夕唠唠叨叨“你要热爱祖国”效果肯定不好,这需要教师语言描绘与其它直观演示手段结合运用,使学生在愉悦有趣的情境中潜移默化地产生祖国的美好祖国的伟大的理解与认识。我教学韵母“ao”时,先出示图片:奥运五环图,再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标志,最后从得出的结论中创设课堂情境:课件演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拼搏的画面,演示中国等几个国家奖牌获得数,中国获51枚金牌、21枚银牌、28枚铜牌,奖牌总数100枚,创4项世界纪录。获金牌数超越美国,获奖牌数超越俄罗斯,位列奥运会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二,这是中国参加奥运会历史上的最好成绩,创造了中国竞技体育新的辉煌。接着我引导:中国获得金牌的运动员平时训练辛苦不辛苦?学生都说:那是很辛苦。我又引导:你要取得好成绩该不该刻苦学习?学生齐声说:该刻苦学习。一次中国伟大在形象演示中得予知晓,一次要刻苦学习在润物无声中得到启发。

二、朗读教学是渗透德育的媒介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篇目,都是众多教育专家精心挑选编排,文质兼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德育内容涵盖《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真是丰富多彩五彩缤纷,非常适合朗读,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受到作者思想熏陶感染。

孝敬长辈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如今的孩子是家庭的宝贝,他们在父母的溺爱中生长,有许多孩子,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因此语文教师要针对现实情况,以文本为例子,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我在教学《棉鞋里的阳光》时:在教学第一到第五自然段,先让学生自由读,读中体会哪些句子写了妈妈对奶奶的关心;再进一步指导读妈妈说的话,读出关心的语气;然后安排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明白了妈妈对奶奶的关心体贴。教学第六到第八自然段时,利用分小组朗读,分角色朗读,指导有感情地个人读等方式,自然而然地渗透关心长辈,体贴长辈的教育。在学生领悟孝敬长辈的基础上,安排拓展活动:学了课文后,你喜欢小峰吗?为什么?你也准备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做些什么?学生不仅在知识上有了增长,更重要的是在道德品质上得到很好的塑造,使学生铭记孝敬长辈,从做小事孝敬长辈。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会感恩是中华美德之一。《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就是进行感恩于有帮助过我们的人的最好题材。我教学时,先安排自由读,从中了解课文大意:乡亲们吃水不忘毛主席。与此同时,为了我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让学生了解毛主席,再进行老师范读,小组接力读,分角色表演读,强调“没有井,很远”,从中明白乡亲们吃水困难;强调“挖了一口井”让学生感悟毛主席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的好思想、好品质,流露出对伟大毛主席的崇敬之情;强调“挖井人”读慢一些,感悟乡亲们饮水思源的好行为。最后再安排拓展练习:同学们,说说你们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发生过被人帮助的事?你会忘记他们吗?学生的回答令我感动,感恩教育达到我预设的教学目的。

三、识字教学是渗透德育的一阵地

小小汉字,奥妙无穷。识字教学看似与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毫无关系,其实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学生的形象思维特点,调动学生的眼、口、手、耳、心等多种感官,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识字教学,鼓励学生想象、实践,学生就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师也在学生愉悦的识字中预设的德育教育便水到渠成。我指导“和”、“香”的书写时,提醒“和”中的禾字旁的“捺”懂得了谦让,要不如果“捺”写得和“香”的“禾”中的“捺”那么长,就会吵架了。“和”中的禾字旁的“捺”一让,字就好看了紧凑了。当学生写起字时,就会更加讲究书写美,“相互谦让”就能美好的思想意识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

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方式方法很多,诸如语言文字与读写训练、语文课外活动、学生劳动实践等等,只要我们心中装着学生,就会用心实践与研究,不断挖掘教材德育因素,不断找到渗透点,使小学语文教学成为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

总之,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一位语文教师,务必挑负起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责任,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品德学科德育工作总结 篇9

本学期我任教品德课,现将自己的工作加以总结

1、学习理论,更新教育观念。本学期采用多种学习方式阅读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及其相关教学杂志,如:《小学德育研究》。我用课余时间多多阅读相关教育刊物上的教学实例,通过学习,确立了新的教学观念,用课改精神统帅自己的教学行为,充分发挥品德课的德育功能。

2、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养成一个好习惯。遇事要讲道理,不任性,还要懂得尊敬老人、爱护幼小。生活要节俭,不浪费,做一个讲道理、懂礼貌、勤俭节约的好孩子。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文教学内容和班的实际情况,教育学生在学习上要多动脑,不懂就问,课后多看课外书,汲取营养,增长知识,还要认真完成作业。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

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备课的质量和信息收集的能力,备课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突出学生活动、合作学习、探究方式,以教学方式的改革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老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学科教学的整合,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教学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上(搜集材料的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运用能力)。学校应注意教师全面素质的提高问题,应加强学科组集体备课,在教学设备、资料上加大投入,引导教师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这样会更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5、立足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老师和学生交流、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途径之一,我一直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一个目标。课前带领学生搜集资料,把更多的社会生活引入课堂,结合品德学科的特点,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把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纳入到日常的教学中,渗透到具体的教学行为中。

英语学科德育教育渗透反思4 篇10

语言是思想文化的载体,英语教材的课文内容自然渗透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教材中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能否充分获得利用,主要靠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认真挖掘教材潜在的德育因素,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英语语言教学之中。这既遵循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相一致的原则,又符合英语教学的规律。新编教材是一套内容丰富、色彩鲜艳、设计精美的系列教材,以话题为纲,注重能力培养:Learn how to learn(学会学习),Learn how to know(学会求知),课文所渗及的题材比较广泛,有的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有的是人类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具有时代感、思想性、科学性、实用性、启发性和创造性。如学校、家庭、动物、购物、时间,文具和饮食等,这些教学内容都渗透了德育因素,教师应努力挖掘这些教育因素,以知识为载体,在教学中渗透人际关系、思想品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在思想上也得到良好的熏陶,树立正确的思想和培养良好的品德。如PEP1中的文化学习:各国的国宝。可以让学生去查找资料,然后由学生来介绍中国及世界各国的国宝动物。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世界,从而让学生由爱自己的国家的感情升华到对整个世界的热爱。

徐长梅

小学英语学科德育工作总结 篇11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045-02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小学教育主要是养成教育,是从属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体系范畴;当前我国正处在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阶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改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不可偏重和忽视任何一方面,尤其是德育,因为素质教育最关键的就是思想品德教育。众所周知,良好观念、思想、行为举止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过每一件事,每一项活动,每一节课,长期熏陶才能形成的,因此,德育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从小学阶段抓起,小学阶段的孩子所见所闻少,接触社会与自然也少,在这个阶段,加强德育教育显得特别重要。

小学阶段开设思想品德课程主要是帮助孩子们正确认识社会和自然,从而养成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为以后的学习、做人、生活与工作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因此,重视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同时,德育教育也是学校、家庭与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更是值得我们思想品德教师进一步探究的课题;本文中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对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德育的渗透进行如下阐述,以期对推进德育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榜样激励或以身作则,指导良好行为养成

小学生的一大特点就是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结合思品教材或历史人物事迹,选择一些典型的英雄人物为榜样,利用他们良好的品德、思想,行为去激励教育和感化学生,这也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作为榜样的人物可以是历史伟人、民族英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科学家和各方面杰出的人物,也可以是全国十佳少年和本校或本班的优秀学生等等。只要我们教师做生活的有心人,利用榜样把道德观点和行为规范具体化、人格化,激励学生仿效榜样去认识和处理问题,爱憎分明,克服困难,勇往直前。所以,我们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要把我国中小学榜样教育上提倡的“学英雄、见行动”这条宝贵经验,切实地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来。除此之外,我们教师还要以身作则,细节导行。小学生除了模仿能力强,塑性也非常强。老师又往往是孩子心目中的神,老师的一举一动,自然就成了他们有意或无意中模仿的对象。老师的行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认知。轻轻的一声“谢谢”,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向学生说“谢谢”,老师可以特意向学生借书、借笔时说,你们帮我捡起吹落在地的纸张时说,学生为班级做了好事时也替全班同学说……久而久之,你会发现孩子们之间说“谢谢”也多了。礼貌用语几乎人人都知道,但是运用起来却总不是那么顺利。教孩子们懂礼貌,不是光靠老师教会礼貌用语就大功告成了。

二、营造良好的适合磨练学生意志的德育氛围

德育教育是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的。首先,我们教师要实施爱的教育,要注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善于放下架子,融入到班集体中,与孩子们平等地交流。鼓励学生自由向老师提问,教师也可自由向学生提问。学生与教师共同讨论,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不应唯有苛责,还可给予宽容和理解,并引导其走出困境。注重小学生的心灵成长,即使是小学生也有自尊心,教师应尊重学生,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 尊重是相互的,学生也会真正尊敬教师。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从而有利于开展德育教学。

实施爱的教育的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学生意志力的培养。我们知道小学生意志力比较薄弱,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坚持性和受挫能力较差,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所以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意志磨练特别重要。要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意志品质,要对学生进行意志知识的教育,从小事做起,严格要求。在意志培养工作中,给学生以相应的有关意志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懂得了相关的意志知识后,就能针对自己意志方面的缺点,严格要求自己,锻炼自己,收到较好的增强意志力的效果。学生有了相关的意志知识后,还要训练学生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把克服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个小困难都当成“千锤百炼”磨练意志的考验。

三.组织开展实践活动,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德育教育最终要落实到社会实践中,思品课的教学要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现在,很多家庭是独生子女,而且大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

四、结语

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小学思品课是培养小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主要课程,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正确思想观念和塑造美好的心灵的主渠道。思品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如组织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活动、利用榜样的力量进行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等,并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与学生更好地互动,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从而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 孙淑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之我见[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0(06)

小学英语学科德育工作总结 篇12

一、学科教学中的隐性德育课程研究

1. 隐性德育课程的概念研究

有关隐性德育课程概念的界定众说纷纭, 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佘双好认为, 隐性德育课程是指学生从学校教育环境中所获得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经验的总和, 是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标, 以不明确的、内隐的方式, 使受教育者获得的思想道德方面经验的教育内容和因素的总和[1]。冀学锋认为, 隐性德育课程一般是指存在于课内外、校内外、间接的、潜在的、有目的的教育活动中, 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的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性经验的传递与渗透[2]。丁文胜认为, 隐性德育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生活中获得的影响自身品德经验生长的各种隐性教育因素, 隐性德育课程不是学科意义上的课程, 它没有课程大纲、课程目标、课程计划等要求, 主要是学校物质环境与精神“动力场”构成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德育资源[3]。

从上述观点可以看出, 隐性德育课程具有影响方式的内隐性和间接性;影响过程的无意识性和渗透性;影响范围的广阔性;影响效果的不确定性和非预期性等特点。它的这些特点恰恰弥补了显性德育课程的不足, 成为提高德育实效性的一个突破点。

2. 学科教学中的隐性德育课程

学科教学中存在着不自觉和非预期的德育影响是多数学者共同认可的。如朱小蔓认为, 文化———精神环境是一种无形的, 相对动态、不稳定的隐性德育课程, 它主要有四种, 其中一种是认知性课程中的文化—精神氛围。它包括学校中专门的、旨在育德的知识性、认知性课程和在专门认知性德育课程之外的其他一切认知性课程[4]。张世洲、谭琦认为, “学校课程”方面的道德教育隐性课程有三种。第一种是作为专门学科存在的德育课程与教学中存在的非预期的德育影响;第二种是各科课程及教学存在的不自觉和非预期的德育影响;第三种是德育的活动课程中隐含的与显在目标不一致的德育影响[5]。叶明非、金明亮认为, 隐性德育课程的构成可以分为六类, 即认识性德育课程的隐性德育因素、非德育认识性课程的隐性德育因素、活动性德育课程的隐性德育因素、非德育活动的隐性德育因素、体制的隐性德育因素和气氛的隐性德育因素[6]。

整合学者们的观点, 根据隐性德育课程的特点, 课堂气氛、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课本资源和教师榜样示范是构成学科教学主要的隐性德育因素, 因此可从这几方面来衡量其实施效果。

二、学科教学中隐性德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为了了解学科教学中隐性德育课程的实施情况, 客观分析隐性德育课程在学科教学中的实施效果, 本研究在河南省选择了22所中小学, 包括7所小学、8所初中和7所高中, 对30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剔除无效问卷230份, 共回收有效问卷2770份, 回收率为92%。问卷是在查阅参考大量隐性德育课程方面的文献资料基础上自行编制的, 其包含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学生的基本信息, 第二部分是问卷调查的内容。问卷就课堂氛围、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课本资源和教师榜样示范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考察, 发现目前隐性德育课程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程度偏低。

1. 课堂气氛较压抑

营造一种和谐的、充满活力的课堂气氛对学生个性品德的培养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从所得数据来看, 目前中小学的课堂气氛活跃程度偏低。当问及“我们的课堂气氛很活跃”这一问题时, 30.9%的学生选择了非常不同意, 16.9%的学生选择了比较不同意, 14.5%的学生选择了不太同意, 累积百分比占62.3%;6.2%的学生选择了非常同意, 13.6%的学生选择了比较同意, 17.8%的学生选择了稍许同意, 累积百分比仅占37.7%。通过对小学、初中和高中进行分层统计发现, 小学的课堂气氛相比初中的课堂气氛好, 初中的课堂气氛相比高中的课堂气氛好, 小学、初中和高中的课堂气氛呈现负递增趋势。

2. 师生之间亲密度不够

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和思想沟通, 使学生感受到独立人格的尊重, 从而获得心智、情感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课堂教学是培养良好师生关系一个重要途径, 但所得数据表明, 师生互爱所占比例甚不理想。当回答“我非常喜欢XX老师, XX老师也非常喜欢我”这一问题时, 14.2%的学生选择了非常不同意, 20.0%的学生选择了比较不同意, 26.5%的学生选择了不太同意, 累积百分比占60.7%;仅有3.5%的学生选择了非常同意, 6.8%的学生选择了比较同意, 29.0%的学生选择了稍许同意, 累积百分比占39.3%。

3. 学生之间正能量传递不够

《礼记·学记》中有这样一句话:“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 就必然会导致知识狭隘, 见识短浅。同学之间应相互帮助与合作, 和谐相处。但数据表明, 一半以上的学生合作学习意识不足, 正能量传递不够。在回答“我和同学之间能够互帮互助,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一问题时, 4.3%的学生选择了非常不同意, 5.1%的学生选择了比较不同意, 48.7%的学生选择了不太同意, 累积百分比占58.1%;仅有2.2%的学生选择了非常同意, 3.0%的学生选择了比较同意, 36.8%的学生选择了稍许同意, 累积百分比占41.9%。

4. 课本资源挖掘不足

通过课本中感人的事迹、高尚的情操和鲜明的道理等去感染教育学生, 可以促使学生身心向励志方向发展。通过所得数据可以发现, 课本资源的挖掘情况很是糟糕, 在回答“在上其他课时, 我能体会到上思想品德课 (思想政治课) 时的一些心得”这一问题时, 12.9%的学生选择了非常不同意, 56.2%的学生选择了比较不同意, 24.7%的学生选择了不太同意, 累积百分比占93.8%;仅有1.6%的学生选择了非常同意, 1.9%的学生选择了比较同意, 2.7%的学生选择了稍许同意, 累积百分比占6.2%。

5. 教师榜样示范作用发挥不足

孔子曾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陶行知也曾说:“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这些话实则都告诉我们身教的重要性, 这就使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现如今, 教师榜样示范作用的发挥尤为不足, 当问及“XX课的老师一直是我学习的好榜样”这一问题时, 数据显示7.9%的学生选择了非常不同意, 34.9%的学生选择了比较不同意, 36.2%的学生选择了不太同意, 累积百分比占79.1%;仅有3%的学生选择了非常同意, 4.9%的人选择了比较同意, 13.0%的学生选择了稍许同意, 累积百分比占20.9%。

三、提高学科教学中隐性德育课程的对策

1. 提高教师的德育意识

课堂气氛、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课本资源和教师榜样示范这些隐性德育因素均与教师密切相关。活跃的课堂气氛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的态度, 取决于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融洽, 取决于教师对一堂课的教学设计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点拨。课本德育资源的开发、挖掘和利用需要教师倾注更多的心血和努力。教师榜样示范更是需要每位教师时刻内化于心外践于行的。因此, 从教师着手, 提高教师德育意识成为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关键, 不能因升学考试压力, 忽视了学生的德育。

2. 寻求恰当的德育方法

隐性德育课程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程度之所以不高, 除了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德育意识外, 还需要任课教师寻求恰当的德育方法。不同学科有不同学科的特性, 不同教师有不同教师的教法, 同一位教师面对不同班级的学生要有不同的策略, 同一个班级不同的教师要有一致的目标。因此, 创建教师德育讨论小组, 分享各自德育方法, 共享德育资源成为寻求恰当德育方法的有效途径。

3. 保持德育工作的积极性

很多教师认为德育有专门的德育教师, 开设有专门的德育课, 不需要多操心。其实有这种想法的教师只关注到了显性德育课程, 而忽视了隐性德育课程的存在和重要性, 再加上隐性德育课程自身的内隐性、潜在性等特点, 使其实施起来甚是困难, 这就导致了有的教师望而却步将德育丢弃, 有的教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毫无章法可寻。事实上, 隐性德育课程如显性德育课程一样, 应该有目的, 有计划的实施, 这样才能达到隐性德育的目的。

摘要:课堂气氛、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课本资源和教师榜样示范是构成学科教学主要的隐性德育因素。通过对河南省中小学学科教学中隐性德育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发现, 隐性德育课程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程度偏低。提高教师的德育意识、寻求恰当的德育方法、保持德育工作的积极性是隐性德育课程在学科教学中得以进一步渗透的关键。

关键词:中小学,隐性德育课程,学科教学,渗透

参考文献

[1]佘双好.现代德育课程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27.

[2]冀学锋.试论高校隐性德育课程设计[J].伦理学研究, 2003, (2) :77.

[3]丁文胜.浅议学校隐性德育课程对学生品德的影响[J].安徽教育, 2002, (22) :21, 23.

[4]朱小蔓.中小学德育专题[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16-118.

[5]张世洲, 谭琦.高校隐性德育课程优化刍议[J].教育探索, 2008, (10) :122, 123.

学科德育渗透实验总结 篇13

郭春波

本学期我在学科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教材优势,进行德育渗透的课题研究,让德育与知识、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促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一、在教学中,坚持文道结合的原则,让学生获得思想品德教育能更具体、形象。

各个学科的知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点,思想形成了学科知识的内在属性,它们互相融合,互相渗透,脱离了教材,谈品德,德育是空洞的说教;反之,没有德育的教学,智育也是苍白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落实教学目标,德育智育结合,文道结合是必要的,对于具有丰富而生动德育教材学科的各学科而言,这一点更是关键。

在教学中,通过说服教育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良好品格的养成需要坚持持久,在掌握一定学习技巧的同时,能更具体形象地获得思想教育教学效果。从而树立远大的抱负,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学习知识的大潮中去,将来回报祖国。青少年要勇敢的面对困难,而不是躲避困难。如果坚持下去,最终赢得胜利,就会有一种自豪感。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学习技能,而且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二、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之成为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

在德育过程中,动之以情,既是晓之以理的继续,更是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的基础,因而使受教育者获得真挚情感,仍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是提高德育渗透效果的保证。各学科那些文质兼美的语言文字,就是一块块的情感天地,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

总之,激发学生心底的真挚情感,才会使学生逐渐脱离低级趣味,而产生高尚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追求真、善、美,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而奋斗。

三、深挖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品德熏陶

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个别隐蔽的,思想教育是渗透在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与学科知识融二为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能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内容上,而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各学科的德育,材料虽然丰富,同样需要我们多方面深入挖掘,以提高德育渗透的成效,总而言之,只有深挖,才能加强德育渗透的力度,使青少年不断增强自身素质,提高自身的道德情操。

四、把德育渗透到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中去。

德育学科渗透实施总结(化学) 篇14

青山中学 梁冰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标指出:“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中学化学教师,我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主要做到了以下方面:

一、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化学在形成和发展成为一门科学的过程中,始终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发展的强烈影响,它所研究的内容无不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如电解水实验,水能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是这个化学变化的依据,但在通常情况下,即使在加热条件下,水也是非常稳定的,只有在直流电的作用下,水才能分解生产氢气和氧气,所以“通电”是水分解的外部条件。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引导学生感受辩证法中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即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必须通过外因起变化,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再如,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测定的实验,进行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时,实验的结果,说明了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即质量守恒,这一规律正好验证了哲学上的物质是永恒不灭的规律。从而使学生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都能认识到,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独立存在客观实在,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物质是永恒的,这正是辩证唯物主义所阐述的物质观。还有碳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在不足的氧气中燃烧生成一氧化碳等实验,这说明了物质的量变能引起质变,所以说量变到质变是化学运动的基本形式。

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科学思想,培养求真精神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让“科学思想”和“科学素养”在学生的头脑中“扎根”,不仅是教育本身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教师的使命。科学思想包含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道德、科学价值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均可在中学化学实验中得以体现。要创造条件树立学生的正确观念,变“有疑问问老师”为“有疑问做实验”。笔者认为“科学思想”中的“科学态度”是核心,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导致探索,探索需要方法,所以“求真”是关键。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真”欲望。例如,在学完“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可提出“将二氧化碳通人澄清石灰水有何现象?”大部分学生根据课本上的知识回答:“变浑浊”;少数学生回答:“先变浑浊,继续通人二氧化碳又变澄清”。教师当场演示,结果符合学生的预料。有学生提出疑问:“这是为什么?是不是老师在做实验时搞了鬼?”,对这种大胆的怀疑,教师应表示赞赏,立即取刚才实验的澄清石灰水,请该生用玻璃管往里吹气,结果出现浑浊然后又澄清,怀疑被实验否定,这时学生的思维又活跃起来。于是教师将这一问题交给“科研小组”,要求他们自学溶洞的形成且综合学生看法,设法寻求合理解释。实践证明,在“求真”意识的支配下,学生就以积极的姿态投入,不断地探究、思索、发现,同时,也不断地体验着怀疑、惊讶、自豪、成功和喜悦等情感,“求真”的精神得到了培养。

三、在化学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合作意识不仅是学生良好个性的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科研不可缺少的一种素质。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合作意识的渗透是非常重要和容易完成的。例如:在做学生分组实验时,要求每个小组的学生(两人)要一人负责操作,一人负责实验记录。而且要相互交换进行。实验时,在教师指导下,非操作者负责“监督”(及时指出操作不当之处)和实验过程的必要记录。这样,使全体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都得到提高。实验基本操作竞赛也是以组为单位,这样学生为了共同的目的会主动聚到一起研究各个细节,明确分工合作。每次实验结束时,对配合默契、效果良好的小组给予表扬,并请组长简单介绍密切配合的经验。经过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合作意识”大大增强,不但乐于合作,而且逐步学会合作学习,进而培养了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保护的根本途径是靠教育。化学实验教学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最直接有效。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是:规范实验药品用量、改进实验装置和处理实验废弃物等。化学实验必定会涉及到有害、有毒的物质,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中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化学实验。因此,化学实验教学中要力求利用最少的实验药品,获得最佳的实验效果,最大限度的减少废弃物,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例如,实验过程中,药品要按规定用量取用,没有规定用量的要取最少量。化学实验中产生有毒气体的实验,完全可以采取封闭体系进行,防止有毒气体泄漏污染空气,危害师生健康;或者,对实验中产生的以及实验后残留的有毒气体进行适当处理,消除危害。例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有害气体都可以用碱液或水吸收;硫化氢与二氧化硫的实验可以在封闭式装置中进行,硫化氢燃烧实验,也可以用漏斗罩在火焰上方,使产生的二氧化硫经漏斗在作用下通过其连接的U型管(内盛稀氨水),吸收液可作化肥使用等等。随着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量日益增多,严重危害人类生存的环境,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我国能源以煤为主,空气受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严重污染,这些酸性污染物与雨滴形成酸雨,对人的危害比二氧化硫高10倍,引起肺水肿,使水体酸化,可使鱼类绝迹,尤其是重金属和一些致癌物质的污染,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经专家研究已确认,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是癌症发病率提高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化学实验中,不仅要少用药品减少废度物,同时对其废弃物也要妥善处理,决不能随意倾倒,造成环境污染,有的还可以变废为宝。例如,利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残留固体可用做氯酸钾分解制取氧气的催化剂,最终残余物还可以作为花、木、草、树的化肥等等,从而使学生在化学实验中自觉养成保护环境的行为。

小学英语学科德育工作总结 篇15

一、在和谐氛围中受到情感熏陶

苏霍姆期基说过:“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及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 没有情感, 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 只能培养伪君子。”俗话说:“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动之以情, 方能晓之以理”, “情到理方至, 情阻理难通”。因此, 我们十分重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因为情感在推进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在课堂上我经常地、有意识地留有师生情感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 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真心、诚心与爱心去呵护学生, 树立师生人格上的平等观, 达到教育氛围的和谐性, 才能为德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总会通过各种不同的情感变化表现出来。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必须做个细致的有心人, 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了解学生思想行为的真实动态。教学中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 尊重学生的情感, 关注和鼓励学生的情感, 才能适时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 并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让教学有的放矢, 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 受到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如“祖国养育了世代儿女”这一教学内容, 就是帮助学生认识祖国的最好教材。对祖国的认识程度如何往往决定了爱国主义情感的深浅。为此, 我从地理和历史等不同角度帮助学生对祖国加深了解、熟悉, 并注重感情教育, 让学生自然得到认识祖国是多么可爱——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要与祖国生死相依、血脉相连——我要热爱祖国, 与她共命运。在讲“祖国的治乱兴衰关系个人的安危荣辱”时, 我对学生“晓之以理”。运用前后对比的方法, 用历史的事实和现实的事例让学生懂得祖国的生存和发展, 是个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在有了“情”、懂了“理”之后, 还要落实在行动中, 教育学生把祖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导之于行”。因为热爱祖国不仅表现为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 而且应该处处以祖国的利益为重, 做到个人的利益必须服从祖国的利益。在整个过程中, 我以学生为主体, 通过引导和提问的教学方式,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进来, 并且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争辩, 珍视学生智慧的萌芽和独立见解, 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于是学生便在这样的气氛中, 牢固地掌握了知识点及相关的资料, 锻炼了思考判断能力, 同时对祖国的感情也得到了确认和升华。

二、在点化感悟中加深情感体验

如果说, 情感沟通和感悟人生事理是学生道德教育的基础, 那么“点化教育”则是道德教育的手段, 它贯穿于道德教育的过程之中。我在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同时, 还借助一些实践活动, 关注每一个德育细节, 引导学生进入活动情境之中, 触动学生习以为常的思想情感。

大家都知道, 国旗作为一个国家的主要标志和象征, 代表着国家的主权和尊严。看到自己国家的国旗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 每个人都会感到无比的激动和自豪。因为人人对生养自己的国家都怀有深深的感情, 所以国旗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长期以来, 由于应试教育, 许多学校重智轻德, 一些学生道德失范, 思想品质下降, 引用国旗于教学之中, 能更加彰显出重要的现实意义。

此外, “家乡”是爱国主义思想情感的起点和源泉, 它是祖国的一个部分, 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祖国”。于是, 我结合教材内容, 加强乡土地理教学, 帮助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树立为家乡经济建设服务的观念。通过这些“活”的德育素材, 激发学生产生浓烈的乡土之恋, 进而迸发出强烈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三、在拓展教学中内化德育功能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能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很多。因此, 我们要找准切入点, 充分发挥教材优势适当补充一些最新资料, 使其更具时代感。众所周知, 爱国主义教育要以小见大, 要适时引导学生的爱国主义行为。在开展教学的同时, 我还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活动, 把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知识的综合性、明确的导向性和心理的吸引性的时事政治素材引入到政治课堂教学, 来内化德育功能。

如在讲述我国的工业时, 通过内容教学, 让学生了解到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的粮食、棉花、煤炭、电力等都跃居世界前列, 许多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高科技领域的某些方面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综合国力已居世界第五位,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问题的数据比较, 消除一些青少年学生对欧美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盲目崇拜的现象和对我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视而不见、妄自菲薄心理。教育学生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从而确立社会主义好的思想等。

总之,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德育渗透点随处可见, 进行爱国情感教育的方法也有很多。我们要以“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有良好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作为主要目标, 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来抓, 采用合适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 充分发挥学科优势, 让德育融于教材又高于教材, 使学生从中受到启迪, 在他们的心田中播下爱国主义的种子, 并能树立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事作出贡献的思想, 最终实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摘要:初中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的一项重要社会功能, 就是通过生动、具体的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性、和高尚的情感”, 特别是爱国主义情感, 它是全面实现政治学科教育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 不但要讲授知识, 还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 自然巧妙地将德育内容寓于具体的教学过程之中, 把思想政治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在学生的品德形成过程中无疑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关键词:情感熏陶,情感体验,德育功能

参考文献

[1]陈家林.谈谈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新课程 (教育学术版) , 2009, (1) .

上一篇:危机作文500字下一篇:足球班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