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贸易产业论文

2022-04-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四、加工贸易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制约因素在加工贸易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这一大趋势下 ,也有诸多制约因素 ,主要表现在 :1、运输成本的增加原有的加工贸易产业从沿海转入内陆地区 ,运输成本必将增加。因而 ,加工贸易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成功与否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加工贸易产业能为运输成本的增加提供多大的消化空间 ,即运输成本与人工和材料成本的对比变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加工贸易产业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加工贸易产业论文 篇1:

促进加工贸易产业升级,承接第四次产业转移

迄今为止,世界已经历了三次大的产业转移现象。 第一次是二战后欧美产业向日本转移,第二次是从欧美、日本转向四小龙、四小虎、南美,第三次是全球制造业转向中国。从2004年开始,全球第四次产业转移已经开始出现苗头。第四次转移中,高技术的产业化日益成为发展的重点,日益成为世界产业结构的主导。制造业正沿着由低附加值链条和部门向高附加值链条和部门的顺序持续地向低成本国家外移和外包。纵观全球产业与贸易发展格局,跨国公司总是通过产业转移,将一种产品的不同生产环节放到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地区。比如我们熟知的空客和波音飞机,其绝大部分零部件都是通过加工贸易在全球组织生产的。产业链条越长的产品,越可能成为加工贸易产品,而传统上从源头到最终产品在一国内完成的所谓“一般贸易”产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越来越低。

因此随着全球范围内的生产要素重组和产业转移,全球生产分工体系的不断深化,产业内、产品内分工程度的不断加深,随着产业内贸易、公司内贸易的不断发展,加工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逐步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加工贸易是中国接受跨国产业转移的重要方式和参与国际分工的基础手段。因此,促使加工贸易产业升级已成为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又一新趋势。

而加工贸易是显示产品内分工的一个重要的贸易指标。中国只是从事高技术产品的加工制造环节,而发达国家从事的则是高技术中的高端产品以及设计和营销,属于产业内及产品内分工。因此,中国未来贸易结构升级的关键在于,在产业内分工与贸易中实现从低质品向优质品的升级,在产品内分工与贸易中实现由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的攀升。

所以,我们要成为真正意义的制造强国,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速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来承接相关产业的转移,从影响竞争优势几项因素入手,通过比较优势的积累、转换、创造才能使中国的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才能实现产业(产品)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

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

2005年1-12月份,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达6865.5亿美元,首次突破6000亿美元。2008年1-4月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2454.6亿美元,同比增长24.9%,占同期进出口总额的47.7%。其中出口1481.4亿美元,同比增长25.9%,占同期出口总额的54%,进口973.2亿美元,同比增长23.3%,占同期进口总额的40.5%。

我国加工贸易主要特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外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

我国的加工贸易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即便是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加工贸易,也主要是从事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装配环节,研发和营销两端均处于弱势。

其次,劳动力等商务成本不断上升。我国加工贸易产业主要聚集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等东部地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东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逐步攀升;与此同时,东部地区所需的劳动力相当一部分来自中西部地区,这些劳动力多数不具备加工贸易企业对熟练技术工人的技能,从而产生结构性需求矛盾,成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障碍。

转型升级对策

一、利用产业集群优势加强配套水平以促进产业升级

所谓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领域中由一群在地理上集中,且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和相关机构构成。一个产业往往是通过投入产出结构垂直联系的,由于这种上下游的联系,导致上游产业的产品成为下游产业的中间投入品,下游产业则形成上游产业的市场。对于市场的易进人性的考虑就会将上游产业吸引到已经有相当多的下游产业厂商的所在地,由于成本的联系,下游产业的厂商如果坐落于已经有相当多的上游产业厂商的所在地,因中间投入品的易获取性,其生产成本也会较低 。只要存在运输成本、市场的外在性就会激励上游产业(企业)和下游产业(企业)在区位上相互靠近,最终形成由相互关联、配套企业聚集的产业群,以此形成综合比较优势,以提升产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产业集群的地区,专业化分工将越来越细化,并形成新的产业集聚平台,更加促使跨国企业在这些地区集聚。在一些大跨国公司即“龙头企业”的周边,都有大量的配套厂商。产业的转移方式也随着产业集群的形成由来料加工发展到直接投资,甚至将研发总部向这一地区转移。可以设立保税区、加工贸易区、工业园和科技园等,使产业划分和专业化分工越来越明细,产业的集聚化越来越凸显,并由此形成新的产业集聚平台和新型的规模经济,形成了产品配套程度很高的企业群和产业群。较为完善的配套水平,既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又可形成了新的“马太效应”,更加促进国外产业和国内有关配套企业的大范围集聚。龙头企业的订单一到,马上就近配齐材料,很快能够投入生产。当地亦可借助龙头企业的纵向延伸,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通过相关产业的横向拓展,继而扩展成关联度较高的企业集群,由此可以形成重要的产业基地,既为携订单而来的国外企业提供了降低成本的良好条件,推动加工贸易迅猛升级。

二、从OEM到ODM再到OBM,实现加工贸易产业升级

OEM(Original EqujpmentManufacturing),英文直译为“原创设备制造”,通常被译为“贴牌制造”。ODM(OriginalDesign Manufacture),(是在价值链上增加了设计环节,但仍然不能冠以制造商名称的一种加工贸易方式)。 而部分实力较强并具有长远战略的企业则继续向产业链上游延伸,逐步占领高端增值环节,称为OBM(Own Brand Manufacture)(包含了品牌、研发和营销在内的具有完整价值链的生产方式,是制造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制造产业升级的一个崭新阶段,表现在制造企业不仅进行深度加工组装和产品设计活动,还拥有并深度开拓自己的品牌。

加工贸易企业升级做OBM主要通过两种渠道:其一是通过自主投资研发升级做ODM,然后进一步向OBM延伸:其二是在为跨国公司提供配套生产过程中,学习其先进技术,运用到自已品牌中,改进、提升自主品牌;三是通过购买跨国公司研发机构股权先实现ODM,再向OBM升级。企业首先通过完成资本、技术、人才等的积累,从而有力支持了其自主研发,开发新品和打造自主品牌。一开始企业自主品牌的产品收益会很少,但一旦选择创建品牌,再难也要坚持下去,有了品牌也有核心技术并不断创新,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才可能形成自己的话语权。OBM意味着原来的被雇佣者最

终取代了买主的地位,自己从头至尾负责产品的创新、生产和经营,从OEM、ODM向OBM的升级跳跃,关键是要能够独立承担产品创新和品牌经营这两个环节。掌握了这两个环节的隐含性知识和技能,就意味着“中国制造”或“中国设计”演变为真正的“中国创造”,因而是中国企业实现产业升级的最高级状态。

三、完善加工贸易政策,发展深加工结转

发展深加工结转,加长产业链,分别向上游零部件产业上溯和向下游物流业延伸是加工贸易提高附加值的必由之路,国内一些政策违背了加工贸易加强国内产业链的方向,降低了国内采购的积极性,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发展深加工结转,提高国内采购率,要以使加工贸易由无根产业便为根扎于国内的产业,现有的加工贸易转关深加工办法执行过程中存在手续繁琐的弊病,要完善和切实落实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的政策,不解决这个问题,即便国内的配套具备了条件,加工贸易企业还是不会有提高国内采购率的积极性。这个问题则主要体现于转关深加工政策之中。海关对“转厂”施加了种种限制,令一些加工贸易企业对“转厂”望而却步。对于按转关运输办理货物结转的情况,转出和转入企业必须向所属海关提出申请。企业在办理结转时常常受到限制,且所需时间长,有时难以如期结转,严重影响了周转速度和贸易效率。鉴此应对加工贸易品“转厂”的政策予以适度的简化。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以促进加工贸易“转厂”率的提高,另外流转税的返还与抵扣问题也有待解决目前,全国各地对这一过程征税还是免税做法不尽统一,对深加工结转业务,国家有关部门视同进出口贸易实行保税监管,海关对保税进口料件深加工结转进行保税监管,外汇管理部门允许深加工结转以外汇结算,并办理进出口付汇。如果再在下一道转厂环节实行征税,必将产生双重赋税的问题,严重加大企业负担。但是如果转厂深加工贸易不加控制地免征国内各加工环节税收,鉴于分次转厂的情况和管理方式十分复杂,就会更加诱发走私的发生。对深加工结转货物应推行“境内关外”的模式,将深加工结转的货物结转至出口加工区内时免税,当货物结转至出口加工区外视同内销征税。优点之一:出口加工区内企业开展加工贸易业务时不实行“加工贸易银行保证金台账”,则既免去了双重赋税的麻烦,亦不需要征税。优点之二:出口加工区的货物报关实行的模式本来为:当境内区外进入出口加工区的货物视同出口,办理出口报关手续,办理出口退税手续。可将其调整为免税也不必办理出口退税手续,省去繁琐的手续又达到了免税的目的。而从区内出境内区外时,只能视同内销,按照内销的规定来征关税以及增值税,以避免走私行为的发生。

四、完善加工区的功能

加工区在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延长加工链及培养本土加工能力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出口加工区是是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同时,从料件的供应链到制成品的销售链,加工区又是链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结点。但由于目前加工区的功能及政策限制,加工区这方面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

首先,国内采购(意味着对本土加工企业的扶持)不如国外采购便利。可以由政府对本地加工企业进行支持,通过国内产购延伸产业链,提高加工企业的国内采购比例,发挥辐射效应,提高产品附加值。

其次,加工区单一的加工制造功能,使之在整个加工链上的作用受到抑制。应逐步赋予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功能,实现向“加工制造为主,保税物流为辅”的转变,使加工制造、采购配送在此融合,走出简单的加工模式,发挥其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中的政策作用。探索“区港联动”的新模式,本地企业生产的货物进入出口加工区兼保税物流中心视同出口,办理报关手续,实行退税,从而改变了现行的“离境退税”方式,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同时,出口加工区兼保税物流中心的货物内销按货物进口的有关规定办理报关手续,货物按实际状态征税;区内货物自由流通,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 满足跨国公司普遍采用的零库存、无缝对接JIT、VMI、等现代生产、管理、营销方式的需要,使加工制造业与物流业同步协调发展,为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供了配套的保税物流服务。

再次,加工区的政策优势已经被一些具体问题所抵消,如:国内采购的进区成本;维修设备出区的时间成本;国内采购料件所产生的边角料、残次品、废品及报废设备、模具的处理成本,等等。要尽快消除这些发展的制约因素,并做出相应调整。另外,最好取消料件进区配额许可证限制,鼓励企业利用国内原材料。随着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广泛利用国内原材料加工组装成品出口将是一种发展趋势,由于出口加工区企业在国内采购原料是用于生产,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原料出口,因此,建议取消区内企业采购国产原材料件的配额许可证限制,避免加工区企业采购原材料“沿海口岸一日游”现象。

(摘自《集团经济研究》2007.2)

作者:滕 颖

加工贸易产业论文 篇2: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承接香港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加深,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加工贸易产业向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是东部发达地区加工贸易产业升级和调整的重要措施。加工贸易产业是香港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约占香港贸易量的一半,港商在珠三角地区的加工贸易企业超过4.5万家。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香港加工贸易产业向西部转移成为了必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要想打造成为中国的新一极,显然承接香港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成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捷径,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同时也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举措。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应该采取有力措施,为香港加工贸易产业的转移创造良好环境,使它成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之一。

[关键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香港加工贸易产业;产业转移;产业承接

[作者简介]覃州,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在职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结构理论与政策,广西南宁,530007

[

2007年7月23日,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公布了《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①,把纺织类和塑料家俱等商品也纳入了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范围,规定从2007年8月23日起,对东部地区2007年7月23日前未获得外贸权的限制类商品加工贸易企业的业务申请将不再受理。对获得限制类商品加工贸易企业要求实行台账,保证金实转制度。而获得限制类商品加工贸易外贸权的中西部的A类和B类企业,却实行银行保证金“空转”政策。东部地区传统加工制造业除了面临政策上的压力,同时还将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东部地区的加工贸易企业为了提高竞争力,只能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逐渐转向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及循环经济,而将传统加工制造等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以便寻求更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及商务成本。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促使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形成梯度转移。香港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加工贸易是它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加工贸易约占香港贸易量的一半,港商在珠三角地区的加工贸易企业超过4.5万家。随着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人均GDP水平的提高,土地、劳动力、资源、资本等要素的相对价格也将发生变化,再生产费用上升,劳动力素质提高,这两者的价格都将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上升,从而导致了原来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变得没有优势。在这样的环境下,香港加工贸易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成为了必然。2008年1月16日,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这几年的发展和变化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投资者的目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已成为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近年来,广西和香港之间的合作也在不断深化,表1是香港2006~2009年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直接投资金额。如何承接香港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来实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是关系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本文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承接香港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现状出发,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承接香港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途径进行简要论述。

一、发挥政策优势吸引香港加工贸易产业转移

1.多重政策叠加。广西目前拥有中央给予的少数民族自治政策、东部沿海开放的优惠政策、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边贸优惠政策、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优惠政策等五种政策叠加。同时,国家还赋予了北海出口加工区和钦州保税港区保税加工和保税物流功能的政策优势。发挥多重优势,主动出擊,采取“请商战略”把有意迁出广东的香港加工贸易产业“请”进来。

2.加快实施《关于加快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意见》,实行规费减免政策、保障项目用地、建立工业用地开发成本补贴机制、保障电力供应、营造良好的通关和转关环境,等等。同时,政府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并为企业提供多种融资和担保措施,以消除企业的后顾之忧。比如,香港的来料加工企业转型为三资企业、独资企业,政府部门的相关手续能够简化、便捷,为企业提供服务方便。

二、发挥自然资源吸引香港加工贸易产业转移

1.发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引进香港加工贸易的龙头企业和产业资本,承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进步,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市场流通体系,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2.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产业特色和发展战略,承接香港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完善加工贸易产业布局,加快传统加工贸易产业升级或部分加工环节有序转移,打造特色鲜明、配套齐全的主导产业集群。提高加工贸易产业的层次化,优化加工贸易产业的结构。

3.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能源矿产开发和加工业,积极吸引香港加工贸易有实力的企业,允许香港外商以参股等形式,承接发展技术水平先进的高载能加工贸易产业,共同发展能源矿产的精深加工产业,分享资源开发收益。

三、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吸引香港加工贸易产业转移

1.劳动工充足和劳动工受教育水平比较高。截至2009年底,广西常住总人口5092万人,其中约3300万是劳动力资源,占总人口的2/3以上,劳动工充足。 初中文化以上的劳动工占了劳动力资源的4/5,这意味着企业用于培训员工的时间和经费将越少,劳动力要素转化将越快,企业的生产效率也就越高。同时,广西每年有约100万的劳动力到广东打工,他们掌握了自己所在工作岗位上相关的技术,可以说是加工贸易企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溢出效应的直接受益者,成为广西承接香港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熟练劳动工储备。

2.强化人力资源支撑和就业保障。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支持职业院校面向产业转移需要,新增和调整相关专业,定向培养中高级技工和熟练工人。同时也要落实农民工培训补贴政策,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切实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加强人才开发和就业服务,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

目前,广西每年可以提供25万人的集中大规模培训劳动力,其中350多所能够培养中级技术人才,30几所能够培养高级技术人才。此外,各级政府也在对农民工进行大规模的培训。

四、改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承接香港加工产业转移的环境

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为承接香港加工贸易产业转移营造良好的环境。 加强区域之间的交通主干线和区域内基础交通网络的建设,构建快捷高效的运输体系。推进物流基础设施的资源整合和高效利用,完善现代化物流体系,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

2.改善经营的环境,进一步规范政府的行为,防止出现越位和错位的现象,强调不能采取下硬性指标等形式的招商引资,清理各种变相的优惠政策,从而避免盲目的投资和恶性的竞争。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依法行政,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保障投资者的权益。

五、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要将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承接香港加工产业转移的重要依据,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推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各级政府要严格把关香港加工贸易产业准入的门槛,即香港加工贸易产业的承接必须符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定位,严禁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和高耗能、高污染等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转入,避免简单复制。同时,工业园区是承接香港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应加强产业园区污染集中治理,建设污染物集中处理设施并保证其正常运行,实现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大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力度。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承接香港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是深入实施广西大开发和促进西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大任务。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政府只有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工作指导,认真落实各项政策的实施,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完善各项配套措施,有序地推进承接香港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工作,推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承接香港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工作健康顺利地开展。

[参考文献]

[1]林陞,谭燕华.广东省加工贸易转型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J].大经贸,2008,(2).

[2]徐翼.我国加工贸易升级方向及相关对策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8).

[3]党军,王建喜.论加工贸易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背景与对策[J].生产力研究,2008,(2).

[4]肖顺发.欠发达地区应有选择地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8,(2).

[5]吴有玉.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发展情况浅析[J].特区经济,2007,(9).

[6]朱寿玉,彭钊,姚秀元,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布局与发展方向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7,(12).

[7]李勇刚.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思路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8,(5).

[8]周英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工业产业发展和布局中的问题[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8,(3).

[9]王天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政策优势探析[J].大众科技,2009,(8).

[10]刘奇葆.关于产业转移和承接产业转移的调查[N].广西日报,2007-11-23.

[11]戴宏伟,等.区域产业转移研究:以“大北京”经济圈为例[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2003.

[12]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EB/OL].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中国政府网,2011-03-03.

作者:覃州

加工贸易产业论文 篇3:

论当前加工贸易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摘要:加工贸易产业的调整与优化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的转移,参与国际分工,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必然选择与重要支柱。对于我国经济与国际贸易发展的稳健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我国加工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提出了促进产业转移、提高产业关联度、加快科技进步、培育内资企业主体地位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外贸

一、我国加工贸易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关联度差且飞地效应明显

产业关联度指产业间通过产品供需形成的互联、互存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为:产品供需上面,任何行业及产品都会成为其它行业生产的投入要素;产业技术供给方面,产业生产需其它产业提供技术手段,推动关联产业技术进步,使产业技术水平向更高层次推进。 飞地效应指加工贸易中,外商既不使用东道国原材料与零部件,对国内企业也不会产生扩张与示范效应。

2.劳动力价格的比较优势降低

国内国情决定加工贸易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但周边发展中国家的竞争降低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以越南为例,2012年,越南的劳动力成本仅为我国劳动力成为的1/3。并且,由于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吸收与创新能力差影响了产业转型升级进度。

3.产业价值链上游环节发展较弱

据联合国发展署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驰名商标在全球品牌占比例不足3%,而市场占有率却在40%以上。由于国内企业对研发、品牌、销售重视不足,导致加工贸易只能处于价值链底端。我国加工贸易仍处于国际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即简单零部件组装阶段,而价值链上游的设计研发、品牌营销、销售等环节发展却相当滞后。

二、加工贸易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1.促进东部地区边际产业西移

我国加工贸易初期,都是依靠廉价的劳动力优势,从事简单的水平低的装配工作。随着经济发展,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不断提升,劳动力价格优势降低,导致“飞地经济”,造成劳动力密集型的加工贸易产业开始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区,形成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互补分工格局。

(1)构建加工贸易区域合理布局

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依照“梯度推进,循序渐进”的原则,实现“沿海接单、内陆生产、沿海直接出口”的加工贸易模式。

(2)促进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边际产业西移

跨国公司将产品的生产环节在全球范围内配置,按成本最低原则逐步细化生产布局。当前,跨国公司对华投资逐渐扩张,投资呈现系统化特征。对于我国,实现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最有效途径是实现东部产业结构升级、西部产业结构调整。跨国公司的投资西移,降会带动配套企业的西部投资,进而形成产业集群效益,提高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效益。

(3)中西部地区选择适合的加工贸易行业

中西部地区应该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产业,与东部沿海地区保持差异化,体现地区特色。产业转移是梯次渐进的过程。如中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且自拥有高素质劳动力,但其成本仅为沿海地区的1/3,因此中部地区可发展能源加工,矿产品加工产业,如水电,矿产等资源开发,并提高资源性产品的深、精加工能力。

(4)搞好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建设

中西部地区交通运输不佳,缺乏地缘优势,制约了加工贸易的产业西移。相关部门应加快中西部交通发展。如开辟新机场与新航线;加快现代交通运输;发展电子商务、宽带高速信息网络等。政府部门应转变职能,建立出口加工贸易区,吸引加工贸易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2.促进科技进步

(1)培育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而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于自主创新能力,应培育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研究开发核心技术,促进加工贸易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首先。加强人才培养。构筑突出的人力资源基础,实现加工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建立面向产业成长和技术进步的高等技术教育体系;加强重点行业技工培养。高级技工缺乏已成为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重要影响因素

其次,提高企业对高新技术产业的R&D经费。随着中国R&D经费不断提高,R&D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与GDP之比)也在不断增长。企业部门R&D活动的两个重要特征:外资企业R&D经费比重较高,高技术产业的R&D经费比重偏低。要提高企业技术水平与产业竞争力,必须加大对高科技产业的投入。

(2)充分发挥跨国公司的推动作用

引导外商投资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跨国公司的进入,使我国切入到国际分工体系内,带动了加工贸易的发展,推动了我国产业链条从附加值低的环节向附加值高的环节推进。因此,应积极引导外商投资于高新技术产业,借此进入到全球生产体系中附加值大、科技含量高的环节,提高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

(3)与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合作

政府应鼓励企业加强国际间科研合作,通过同跨国公司研发与生产领域合作,规范研发人员的合理流动,完善技术交易市场,把加工贸易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利用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技术溢出效应,促进加工贸易产业升级。

3.培育内资企业的主体地位

相关政府部门必须鼓励内资企业参与加工贸易。首先,加快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培育其主体地位。通过国有企业体制改革,让其积极加入到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的价值链中,使其具备激励机制、竞争理念与市场行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加快技术进步,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供有利支持;其次,积极培育民营企业加工贸易主体地位。民营企业是内资企业的重要组成,且呈现集群发展趋势。因此,应推动民营企业发展加工贸易,发展特色加工出口集群。

参考文献:

[1]裴长洪:中国进出口贸易不平衡及其调整战略[J].财经问题研究,2011(3).

[2]隆国强:加工贸易发展问题研究[J].国际贸易,2011(9).

[3]李付梅:探讨我国加工贸易如何转型升级[J].时代经贸,2008(9).

作者:王婕

上一篇:矿山地质环境论文下一篇: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