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工作文素材

2024-07-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何加工作文素材

如何加工作文素材 篇1

一、根据素材的语气分类概括

(1)陈述性概括类。陈述性概括是最常用的一种概括类型。它要求我们准确地提炼出事例中的关键词,如时间、地点、事件、人物、数字、意义,然后将事例简要地复述出来。这种概括的好处在于能让人比较理性而详尽地了解某事的详情。这种概括一定不能过长,否则容易文体不清。

(2)抒情性概括类。抒情性概括并不需要特别详尽的叙述,一般只需要在抒情的笔调中注入若干关键词,能勾勒出事情的大意即可,这类概括适合表现人所共知的`事例,而且需要作者有较高的文学功底。注意:作文的题目或话题如果带有抒情性质,如《春来草自青》、《怀想天空》等,那么使用抒情性概括特别合适。

二、根据素材的多少分类概括

(1)单素材概括。素材在精不在多,在一个分论点下,单个素材用得好也能大放异彩。运用单个素材,不妨对这一素材多加渲染,让素材对论点的支撑意义得以充分地展现。单个素材切忌啰唆,点明要旨即可,多夹叙夹议,在叙述时常常选用排比句式。

(2)多素材概括。多个素材的使用一般都是三到五个素材的连用,它气势充沛,能够给人一种不容置疑的感觉,排比、博喻、反问、重章叠句这些修辞手法常常配合多素材的使用。

三、根据素材的引用程度分类概括

(1)部分引用。一个事例有可能有相当的篇幅,包含丰富的意蕴。但是我们可以灵活地截取其中的一个片段来证明自己的某个观点,这并非断章取义,而是聪明睿智。

(2)整体引用。整体引用常用于叙述某个新近发生的事例,或者大家可能并不是很熟悉的事例。这时候整体引用能够让大家全景式了解事情的全貌,进而信服作者的观点。整体引用用语一定要简练。

四、根据素材的社会效果分类概括

(1)正面素材概括。素材要弘扬真善美,就要选取正面素材。使用正面素材的话,要注意能够准确把握正面人物或事例的意义所在,用饱含深情的笔墨讴歌这些时代的新人或唱响时代的新歌。

(2)反面素材概括。素材要鞭挞假恶丑,便不可避免地要选取部分反面素材。使用反面素材的话,要注意一定要言之有度。描写社会或历史的黑暗面,并不是为了释放消极情绪,而是为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语),即为了引出光明,引出期盼。万不可整篇都是反面素材,使得作文成为“愤青”的檄文。

(3)正反对比素材概括。正反面素材的对比使用,能鲜明地昭示文章的价值取向,表达作者的观点。做好对比,关键在于找准可对比之点,不能牵强附会。比如:想当年曹雪芹用了数十年精雕细琢才成就了一本尚未完成的《红楼梦》,当今的青年作家却都以高产和速度作为招牌,在此产业链下不问品质地“生产”作品,这其中能有多少值得人咀嚼回味的精华?(《是该治治文坛的病》)

作文素材加工有津梁 篇2

仿写素材

对于我们手中掌握着的素材,你不可能完全一样地“照抄”下来,那么,就可以按照主题进行仿写。如这样一则素材:没有长须飘拂的冯友兰,没有美学散步的宗白华,没有妙语连珠的吴组缃,没有口衔烟斗旁若无人的王瑶,北大的未名湖肯定会寂寞多了。前四句都是人物及其各自的特征,他们又与大的未名湖有关,按这一思路,我们可作如下仿写:没有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没有举杯望明月的李太白,没有慨叹民生困苦的杜甫,没有畅游赤壁纵怀大笑的苏轼,中国诗坛必定苍白得多了。

扩写素材

在对素材的重新加工过程中,有一个技巧就是扩写。所谓扩写,就是把原来一个比较简单,粗糙,内容比较概括的素材扩展生发成篇幅较长、内容丰满生动形象的素材。如“文天祥誓死不降元”,把这一则素材进行扩写,有同学是这样操作的:面对着汹涌的零丁洋,被捕的文天祥陷入了沉思:北方已为夷人所占,本希望收复失地,可是自己亦被捕,南山也陷入了元人之手。刚才降将规劝自己投降,是啊,如投降可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不,不,我不能,我是宋朝人,为了宋朝的尊严而活着,人生自古谁无死,为的不就是那浩然正气而活吗?今天就是我血染零丁洋之时……扩大写后的素材,内容丰富,情节感人。在扩大写时,注重了合理的想象和联想,但同时也忠实于原素材主题。

压缩素材

有时候,面对一则内容较多的素材,直接引用进作文显然不适合,但又必须用这一素材,怎么办呢?压缩!即把内容较复杂、文字比较长的素材进行压缩,保留其主要内容,限制字数,缩成一则内容较短的素材。压缩时,对原意必须保留,即主题不变;尽量不要打破原素材的内容顺序;只留下主要内容,去掉修饰词;明确主题,删掉与主题没关系的内容。

虚构素材

平时都在说,写作文要真实,要表达真情实感。是的,文贵在有真情实感,但同时又贵在进行入情入理的“编造“,也就是虚构。作文仅仅拘泥于“实”,而不擅长写“虚”,写作的思维就会受到严重束缚,而且难以展开。其实,虚构是一个文学创作概念,决不等同于跟实际不符合的“虚假”。所谓虚构,是文艺创作中为概括生活、塑造形象、突出主旨。对于素材来说,同样可以用相同的方法进行虚构。有一同学写司马迁的“选择”,作者虚构了司马迁在接受宫刑的前一晚上的内心活动变化过程,经过内心的冲突,最终选择宫刑,目的是为了编撰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伟大著作。可见,虚构素材是完全可行的。不过,要掌握几个原则:一是虚构必须可信。虚构之事,不必真有,但是必须能有,虚构的基础是可信,虚构必须在常情常理之内,而不能在常情常理之外。二是虚构要有新意。对原素材所体现出的观点要推陈出新。三是要有一定的情节。没有情节的虚构只是无聊的说教,只有通过情节的推进才能刻画出人物的形象。

添加故事情节

对于一些情节简单的素材,可以通过对情节的加工,加强情节的故事性,即使素材内容获得扩充。如写“雨天等待妈妈”这一素材,就可以加入一些故事情节使之更加丰富:这雨却越下越大,雨点打落在泥土里,形成一滩烂泥。暴雨中的街头,穿梭着点点伞花,却没有一点是属于妈妈的。雨声、叫喊声、车鸣声、泥浆声,天地之间仿佛混为一体,凌乱而模糊。我觉很冷,冷至心肺。可妈妈还是没来,会不会出了什么事呢?我有点担忧了。(2008年浙江温州卷《下雨天,真好》)本片段添加了雨越下越大的情景,同时通过眼睛寻找妈妈这一动作,突出了自己对妈妈的担忧。

丰满人物形象

对于一些人物素材,可以通过一定的合理相象,把人物置身于一定的环境之中,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进行细致的描写,扩充能对仗物形象起着刻画的内容,从而达到印证话题的目的。如写一位中考生落榜的故事,如果写成:她今年没有考上重点高中,懂事的弟弟鼓励她。这样的素材只能是单调无味,可以对其中的人物进行描写,以丰满人物形象:“‘姐,前面就是状元溪,八爷说,叫声状元溪,来年准能考中。’”小弟一脸灿然,凌乱的头发,一双可盼的眼。弟弟放下扁担,理了理乱发说:‘姐姐,我帮你叫,我声音大。’弟弟像山里娃赶集似的掩不住喜色。”(2008年浙江宁波卷《留在我心底的风景》)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显得生动具体。当然,要使人物形象丰满,一定要仔细分析素材,找的到人物身上的一些突出点闪光点,才能诠释话题的事迹,进行重点加工,切不可对人物的生平进行“流水帐”式的叙述。

转换角度加工素材

对于一些素材,我们可以通过角度的转换,即把自己当成他人来写,会产生别样的效果。如“我——陆游,一位爱国的诗人,热衷于诗歌,一生勤奋创作。可人的一生不会风平浪静,总会有大大小小的绊脚石。可大家不能灰心,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对了,这就是我的名句。对于此诗的由来,请听我娓娓道来。”(2006年广东江门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的“你”,一定是文中所替代的“他”,那么,语言、内容等都要符合“他”的特征。

如何快速积累作文素材 篇3

就我自己而言,在高考复习期间,在语文基础上花的时间是最少的,但是贡献给课外书目的时间却挺多。

很多人积累素材都是死记硬背,但这样在考试的时候往往会脑子一片空白,所以尽管时间不够分配,也要留出一部分给阅读。

下面给大家推荐几类素材来源。

一是人物类或者时事点评杂志。

比起素材书里整理好的一些片段,更建议大家对整个人或者整件事有个大概的了解,这样组织起语言来才不会乱成一锅粥。

可以把这些当成故事来看,也不会乏味。

二是诗歌和散文。

虽然议论文很少需要华丽的辞藻。

但是积累一些优美的词句可以起到很好的点缀作用。

这样老师在改卷的时候也会眼前一亮。

三是优秀的高考范文。

高考作文一般都有模板或者套路,所以要出彩也并非易事。

多看看往全国卷优秀的范文,可以找找灵感也可以学习一下别人的切入点。

2、学会分类摘抄和记录

高三年脑子通常的用不过来,所以光看不记的话效果也很差,千万不要觉得摘抄很浪费时间,在摘抄的过程中会让你的印象更深刻一点,也方便以后查阅。

说到摘抄,建议大家使用活页本,这样比较方便不同类型的整合。

可以按照人物事迹、好词好句、历史故事、名人名言这样的分类进行归纳总结。

3、把握零碎时间 记录生活亮点

如果害怕时间不够用,希望大家可以把握好零碎的时间用来阅读,努力把阅读当成一种放松的方式而不是负担。

如果真的真的不愿意去读,那就认真留意一下身边比较典型的例子或者比较有特色的事情,这样用在作文中也是不错的。

实战经验:这样快速积累作文素材

•第一课——《关上作文书,我们来玩天天爱消除。》

多年前我就发现,作文题其实都是换汤不换药的,即使命题老师选择了一段多新颖的材料,背后的展示的也是老主题。

其实历年写来写去,无非都是「百折不挠」、「不畏艰难」、「 努力奋斗」、「青春热血」、「知错能改」、「团结合作」、「民族振兴」、「环境保护」、「爱心关怀」、「语文&文学」、「学习&高考」、「亲情友情」、「诚实守信」等数个方面。

有些比较抽象的作文题还可以往好几个主题里套,印象最深的就是99年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有篇优秀作文是编了一个简单的故事,把楼兰女尸的记忆移植到女科考队员身上,回想起了楼兰古国衰落就是由于不重视环境保护,破坏树木所致。

我总结了2014年高考中适合写议论文的作文题(新华网教育频道_2014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目),多个作文题都是「奋斗」系列的:

福建卷作文题「空谷」,就是主题「百折不挠」。

上海卷作文题「穿越沙漠和自由」,包括主题「不畏艰难」。

全国二卷作文题「喂食动物失觅食能力」,其实就是主题「青少年独立成长」。

江苏卷作文题「什么是不朽」,包括主题「百折不挠」、「 努力奋斗」、「青春热血」。

四川卷作文题「人只有自己站起来世界才属于他」,其实就是主题「百折不挠」、「知错能改」,有的优秀作文里还上升到「民族振兴」。

浙江卷作文题「门与路 」因为材料中明确有「大学的门」字样,于是考生多集中于「高考本身」和「青春热血」主题上,但我也看到有优秀作文里引用乔布斯、袁隆平、毕加索等「 努力奋斗」主题的例子。

特别需要注重的是新鲜主题的出现:

全国一卷作文题「两人过独木桥」和安徽卷作文题「剧本修改谁说了算」虽然材料大不一样,但反映的主题同是「合理变通」或「遵守规则」。

广东卷作文题「胶片与数码时代」和辽宁卷作文题「祖孙山上看风景」材料也大不一样,但同样反映着「科技改变生活」主题。

广东卷和辽宁的作文题,看似出现得很突然,其实多年前就已经有这样的「科技改变生活」题目。

比如在八年前的06年全国二卷就有《网上阅读与纸质阅读》,近几年也有:

2011年湖北卷作文题《旧书》

2012年湖北卷作文题《家书的消失》

2013年北京卷作文题《爱迪生与手机》。

我还发现有一个新鲜主题是「中学生生活相关」,近几年包括:

2010年江西卷《找回童年》

2013年全国二卷《谈同学关系》

2014年江西卷《课内外学习探究》。

来一个总结:

1.每个主题下收集适量的素材即可,不要过度收集,但要做到主题齐全。

2.多根据往年的各地作文题目去收集相关素材,特别是经典主题以外的新兴主题,防止突然出现。

•第二课——《司马迁李白过气后,谁是人气正旺的新秀们?》

从用户体验的角度上来,看高考作文的老师是要在酷热天气下看上百份作文的。

单凭想象就知道,老师看到司马迁和李白等常见素材的概率极高,一百份作文里最少也会超过五十次。

在这样的情况下,写得再精彩的司马迁李白也不会留给老师特别的好感了,实在是有必要避开各种常见的人物素材。

比如,以我个人的知识面,可以用晏几道代替李白,用谈迁代替司马迁。

我总结出近几年的优秀作文中,特别突出的人物素材就是作家群体,除此之外还有艺术家、戏曲家、科学家等,可归类为文化人群体。

山东省优秀作文《打不垮的信念》:谈迁、奥斯特洛夫斯基、卡莱尔。

福建满分作文《于逆境处捡拾一地馨香》:沈从文、林徽因、苏轼、弘一法师。

江苏优秀作文《一事能狂便青春》:王国维、戴尅戎、拜伦、鲁迅、萧红、丁玲。

浙江满分作文《 推开门 走下去》:梅贻琦、钱钟书、杨绛、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汪曾祺。

各种动物植物在历年的优秀作文里,一直在出镜着,不可忽视。

甚至于几年前常出镜的春蚕、雄鹰、蜜蜂,也被一批新秀所抢镜着。

韩信,受胯下之辱,依旧如雪底苍松,耐得严寒,宛若羽化之仙

小小的三文鱼,河流是它今世的家,海洋是它前世的梦。

在肉眼不可及的河流深处,它们奔涉万里,不休不止,正以一种极其悲壮的形式主演着一种存在千年的对梦想的坚持。

生命如此短暂,却不留私心地将青春消费在回游中。

它们选择流浪青春的远离,却将生命代代延续,成为永恒

大家可曾知晓,小麦花一生只开五分钟。

或许,我们认为,五分钟太过短暂,可是小麦花却静静地绽放,尽心地开放,安心地等待生命的凋谢。

它没有忘记使命,它要留下那饱满而灿烂的果实,供人享用。

这,是小麦花的永恒。

另两个趋势:

1.素材越来越时尚:歌手刘若英,运动员林书豪、企业家刘强东、《为奴十二载》里的所罗门。

2.被引用在作文里的也不仅是名人名言了,还包括电影、书、文章等:卞之琳的《断章》、柴静的《看见》、电影《致青春》、丰子恺的《豁然开朗》。

•第三课——《老师不想看毛胚房,你得先来精装修。》

写作文的一大误区,就是以为把一堆素材摆上去就可以了,就好比把粗加工的菜端给人去吃,能吃饱,但是不好吃。

素材一定要加工,我拿一个栗子来重点分析:

福建满分作文《于逆境处捡拾一地馨香》里的一段: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

”林徽因,一位走在人间四月天的才女,纵使斗转星移,流逝的时光之水也无法冲走她的绝世风华,反而像那醇香美酒,时间愈久愈迷人,愈耐人寻味。

上世纪三十年代,她不顾重病缠身,奔走于穷乡僻壤、荒山野岭之间,在荒寺古庙、危梁陡拱中考察研究中国古建筑。

即使命运向她发出狰狞的冷笑,她依旧用泠泠清音对生活说;“我认定生活本身就是矛盾的,我只要生活,体验到极端的愉快,灵质的、透明的、近于神话理想的快活。

”林徽因用乐观的笑音点亮的四面暖风,于逆境处翩然起舞,与灵魂缱绻共舞。

除了黑体字和下划线部分,其他的语句都感觉很虚,套到谁身上都一样。

让我根据原文来玩一把造句吧:

纵使斗转星移,流逝的时光之水也无法冲走钱学森对祖国多年的思念。

即使命运向梵高发出狰狞的冷笑,他依旧用泠泠清音对生活说:“即使是在最简陋的屋舍内、最肮脏的角落里,我也能发现美的图画、美的素描。

张海迪用乐观的笑音点亮的四面暖风,于逆境处翩然起舞,与灵魂缱绻共舞。

把林徽因素材段的句子,用其他人物来代替,是不是毫无违和感?↖(^0^)↗ ↖(^0^)↗

百度了一下: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

」是林徽因传记的标题。

「我认定生活本身就是矛盾的……」其实不是她对生活说的,是她写给沈从文的信里的,是安慰沈从文的感情问题的。

把一个人相关的话背上一两句,考场上用上来,非常轻松。

比如上面梵高那句话,我就是百度搜来的,原句特别长,我就复制了其中感觉最能对应的`那一个句子。

给你的建议:

1.在作文素材本里多收集「命运向某某发出狰狞的冷笑」等万用套词套句,平时多背背。

还好是与你准备的人物素材配备在一起,组合成完整的句子或段落,整体记下来。

2.相关的套词套句,要根据男女区别、古人现代人区别来多准备一些,不应胡乱套。

随着考场作文的不同,灵活变动一下就可以了。

•第四课——《你在作文里的奇幻之旅》

除了各人物动物植物名言素材以外,作文里相当重要的一大块素材就是「奇幻之旅」。

在作文里,并不是直白地写「我要坚强、我要乐观、我要不畏艰难」,而是要大量用比喻,大量涉及到「爬山」、「航海」、「道路」、「吟唱」、「作画」等方面。

比如:

而后扬鞭东指,在别人的呶呶不休中,抵达登高望远的成功彼岸。

当史铁生带着青春的质朴在轮椅上放声歌唱,新时代的我们有什么理由失落于生命之将老,而不积极地面对生活?

迎着晨曦微光印上时间的痕迹,跋涉于人生浅滩的步伐逐渐蹒跚;带着珍惜的心行走,不老的生命会在风浪之后更加通透与慈悲。

特别是「爬山」主题,就包括很多风景美词:

流水潺潺 鸟语花香 古木参天 林静山幽 云海茫茫、群山隐约 柳絮翻飞 莲花开落

微风抚过、云淡风轻、天朗月明 云白山青 清泉石立 花迎鸟语

在作文里,你得一会颠簸于穷山恶水之境,一会站在历史的海岸,一会又乘一叶扁舟乘风破浪,一会跋涉于人生浅滩,你得游遍高考优秀作文里的这几大胜地。

记下适量这样的「奇幻之旅」句子,你能开头中间结尾四处摆放,阅卷老师都喜欢。

•第五课——《你的妙笔也能生花》

《甄嬛传》开播后的那一年,各种小品相声都在调侃说「甄嬛体」不是在说人话。

看起来很漂亮的优秀作文,其实也就是类似的道理,如果把优秀作文里的美词美句都翻译成大白话,就会发现真的没什么特别的。

大白话:时间快得真快

高中如何积累作文素材 (精选) 篇4

经过几年的尝试和操作,我琢磨了几点作文素材积累的方法,现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立足课堂,高效地利用好教材。

首先,帮助学生养成积累素材的意识。我们绝大部学生都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但如何让用的时候不少,很少去考虑。所以,从进入高一开始,我就要求学生准备一个课内素材积累本。其实,语文课本是作文素材的无尽宝藏,三年高中语文课程下来,按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统计,共有140多篇,如果再加上《语文读本》,共有500多篇。如果认真挖掘课文内涵,我们会发现,从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文本解读到课下注释、单元主题,都是可供无限挖掘的素材“富矿”。如何让这些浩瀚海洋中的贝壳成为自己的点缀,我们需要一个过程,一个有意识的训练过程。

(一)多角度深入挖掘文本主题,一材多用。

一篇课文,它所传达的主题往往不是单一的,可以多角度地深入挖掘,如果遇到相关主题的作文就可以有效利用了。

比如学完《跨过百年的美丽》后,我就请学生思考:这篇文章可以诠释出哪些道理?经过一番思考和讨论,大家得出以下想法:

①居里夫人不看重外表的美,更看重执着的工作态度和科学精神,这也是她成功的关键。

②居里夫人能够抵抗为外界的诱惑,内心坚定,这也是科学研究者最宝贵的品质。

③容颜的美丽只是暂时的,居里夫人的美可以跨越百年千年,不是她的美貌而是她为人类做出的伟大贡献和留下精神财富。

④容颜、个体甚至物质终将过去,唯其精神才能永恒,永远不会过去。这样总结一番,学生知道在诸如此类主题下:执着的工作态度和科学精神是成功的关键;内心坚定、抵制诱惑是成功的必经之路;外表总是一时的,内在美

才能永放光彩;物质是短暂的、易逝的,精神才能永恒。我们都可以使用到居里夫人的材料。

再如学习《秋水》时,笔者以为这篇文章较为浅近,学生理解上的障碍不大,不如稍深入了解一下庄子的思想,作为一次作文素材的积累。于是我补充了关于庄子的几篇文章,帮助学生理解庄子的思想和为人:超然于物外,逍遥自得的思想境界。那么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写作素材: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如庄子一般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如庄子一般,宁曳尾于涂中也不愿做供起来的神龟,不愿去追求功名利禄;当遭遇困难和打击时,如庄子那般云淡风轻,坦然面对。

可喜的是,三年下来,学生的素材积累本丰富了不少,从中我们知道,多角度地深入挖掘文本,既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主题,又可以有效的积累素材,充分高效地利用好教材。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利用教材积累素材的意识和方法,这才是最大的收获。

(二)以点带面,积累专题素材

我们教材的编排是依据内容划分单元的,实际上一个作家或同一时期同一类型的作品可以做一个纵向或横向的整理,既帮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整体的概念,又可以作为专题素材的积累。

比如在学习高三第五、六单元的内容时,针对高三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状态,将《<论语>七则》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及《<孟子>二章》放在一起学习,帮助学生更全面的理解儒家的思想,理解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理解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么在遇到修养自身或有关道德修养和浩然正气的主题时都可以运用到这些素材。不仅如此,还趁热打铁让学生积累孔子和孟子的名言,这也是很好的写作素材。

再如我们高中阶段学过苏轼的不少作品,有文《石钟山记》《前赤壁赋》、词《水调歌头》,还有他的弟弟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整理苏轼的经典小事例、人生大事件、苏轼的诗词名句以及苏洵、苏辙的有关事例。

立足课堂,高效利用教材积累素材,可以说是一举两得:既深入挖掘了文本主题,帮助学生形成了深入主题和纵向横向分析的思路方法,又有效地积累了素材。应该说教材里的这些耀眼的贝壳非常值得我们捡起,放进我们的素材篮里。

二、观察生活,注重课外素材的积累。

生活中蕴含着许多的哲理,如果能够做一个有心人,随手拾起散落在我们周围的“贝壳”,既可以作为我们的作文素材,又可以指导我们的生活。但只是在嘴上说要学生做“有心人,没有实际的指导和操作性,这就是空谈。我在这方面

采取了一个这样的做法:每节课增加一个课前五分钟演讲。演讲的内容进行规定:必须是针对时事热点问题或者历史上的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评论。演讲当场老师就进行点评并给出等第,点评的过程一方面梳理学生提到的事件,一方面对他的观点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和审美。

这个演讲要完成,学生必将关注一些社会问题或历史事件,再在课堂上和老师、同学发生互动,这将让他们对这些素材的印象更深刻。

正如之前一名学生的演讲中提到:有媒体报道,在如今的“终南山”还居住了5000多名隐士,他们过着与现代文明、与世隔绝的生活。有同学就在下面喊道:“他们是在炒作,想走终南山捷径,趁机出名”。我意识到这些想法很危险,甚至很有代表性:怀疑一切,否定一切,不再相信任何干净纯净的东西。我觉得有必要适时引导,我问同学们,对于这些隐士大家是羡慕还是敬佩,还是不以为然?大家都说如果是真的,还是很敬佩。为什么不相信是真的呢?因为难得,因为自己做不到。所以我在这时趁机引导,不能因为自己做不到就主观的认为别人也不会做,别人也做不到。没有人要求我们一定要高尚,但是我们不要轻易怀疑他人能做到,要相信这个世界终有看淡名利的人,终有高风亮节的人,终有舍身取义的人。我们可以敬佩,可以仰视,但不要动不动就质疑。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趁机回顾了王维的《终南山》,理解了“终南捷径”这个成语,也懂得了去敬佩和仰视高尚。对于学生而言,无疑是一次宝贵的生活反思和素材积累。

三、开展训练,有主题的搜集素材

进入到高三,同学们的学习日益紧张起来,课堂的容量明显加大,节奏也加快,而此时零散的素材积累正如沙滩上一路走一路捡起的彩贝壳已有了一定的量,我们需要帮助学生进行收集整理,串起来,串成一串串美丽的贝壳风铃。

于是针对高三的这一特殊时期,我制定了一套循序渐进的素材归类整理。1前期:有针对性的积累。

每周由我给出一定范围的主题,让学生自己搜集整理这一主题下的相关素材。这个过程看似简单,但实际上根据主题搜集,就需要学生对材料进行审读,进行筛选。所以在一个主题范围内,还是有学生选择的素材并不是很切合,这就需要老师及时指出和引导,并且通过再整理让他们去思考——什么样的素材才是写作的好材料呢?

所以通过一段时间的搜集,学生对各个主题的素材是有所积累的,并在积累的过程中逐渐总结出什么样的素材才是写作的好材料:

1.最能为主旨服务的材料。如果不注意对材料的取舍,偏爱喜欢的材料,不管能否为主旨服务,执意写进文中,结果必然是:一切有利于主旨的材料,越是写的精彩,越会冲淡主旨。

2.真实具体的材料。我们学生喜欢写自己身边就是自己同学的例子,认为这是最真实,但考试中不能直接写姓名,所以就用××代替。这却是对真实具体的误解,真实意味着不能捏造,但不代表所有发生过的事情都可以用作材料;具体意味着要善于选取有丰富内涵、能感动人的细小材料,以小见大,在平淡中见真情,于细微处见精神。

3.典型、有意义的材料。这也是对上一点的延续,选材要选那些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东西。常见的典型、有意义的材料有:名人事迹、名人名言、寓言成语故事。

4.有时代气息的材料。很多老生常谈的材料虽然很切合主题,但已经缺乏新意,缺乏时代气息,让文章看不出来是什么时候写的,这无疑也是失败的。

接下来附上的是我这八周作文素材积累的主题:

第一周:搜集并整理关于“立志、信念、尊严、荣辱、苦乐”的写作材料。第二周:搜集并整理关于“谦逊、诚实、守信”的写作材料。

第三周:搜集并整理关于“自信、奋斗、机遇”的写作材料。

第四周:搜集并整理关于“好学、惜时、勤奋、刻苦”的写作材料。第五周:搜集并整理关于“思考、效率、创新”的写作材料。

第六周:搜集并整理关于“自尊、自立、友谊”的写作材料。

第七周:搜集并整理关于“习惯、兴趣、追求、事业”的写作材料。第八周:搜集并整理关于“廉洁、守正、爱民”的写作材料。

2中期:每周给出相关主题的素材,请学生进行阅读思考,提了出自己的观点,形成文字。

这个过程的素材主要是一些现实热点问题,基本上是同一问题下的素材集合,有主旨相近的材料,也有主旨相异甚至相背的事件或现象,这个程既存在对材料的审读,又存在观点的提炼,还可以进行思维创新训练,同时还可以继续帮助学生积累素材。从前期的自我搜集到这一阶段的同一热点下的归类阅读,是一种认识提升,也是一种思维训练的提升。

3后期:运用储备的素材进行相关的语段训练。

在前面两个过程的基础上,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素材,古代的、当代的、课内的、课外的,可谓“胸中有货”,而如何将这些原料或辅料进行恰当的组织运用,也是我们要做到的,不然就是“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

也”。所以我每周进行一个话题训练,及时点评反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有所用,并且在训练的过程中不断自我总结——材料到底如何用?

1.整合材料。围绕同一主旨,从不同的人与事中选取类似或相互补充的材料,来表现或证明我们的认识与观点。这是最常见的,因为不同事件中的人与事的共性,能够以充分的理由,有力支持我们的看法。

2.运用个性化素材。抓住最熟悉、喜爱的一个人、一本书或一件事,从现象到本质,或由经历到原因,对材料进行深度开掘,从中发现材料新意。对材料开掘的深度,常常可以体现认识的深度和文章的新意。

3.学会引用。引用的好处是:恰当使用,能展示文学积淀,是文章色彩浓厚。

4.学写概括性描述的语段。有些材料,人们已熟知,无需详尽阐述,但为了使文章厚实,需要从点面结合角度,增加文章的力度。对大量面上的事例就可以进行概括性描述。

5.在阐释过程中引材料。不能孤立的举例子,应在说理过程中对材料信手拈来,是至于说水乳交融。

如何度过这个暑假作文素材 篇5

这次旅行游玩的地方非常多:有橘子洲头看毛爷爷年轻帅气的样子,有张家界十里画廊和捉妖记里的胡巴合影,有金鞭溪玩水摸虾耍野猴,还欣赏了一台神秘大戏“魅力湘西”,但令我最难忘的还是被称为“天下第一漂”的猛洞河漂流。

在去的路上,导游姐姐说:“大家准备好‘军火’哦!”,一听说要打水仗我和小伙伴兴奋地下了车,蹦蹦跳跳地跑上我们坐的橡皮艇,“装备”齐全后,船老大用竹竿一撑,橡皮艇顺水而下,漂流开始了。

没一会儿,河面上便成了一片水战场,船与船分不清是敌是友,只是一个劲地乱泼水,一个个都“落汤鸡”似的,我们船因为小孩多,战斗力较弱,当有“敌船”悄悄靠近时,我们就高喊有小孩,这招真灵,我们船在一艘艘敌船黑洞洞的“枪口”下免战,但河中还是不时有推销“军火”的土家少年打来“冷枪”,在我们的奋力还击下悄然退去。

走过一段平静的水路后,河道开始变窄,平缓的河滩被岩石取代,橡皮艇在河水里上下颠簸着前进,忽上忽下,每当我们被颠起时,就发出一阵阵尖叫,不一会我们的衣服就被一个个大浪打湿了,既开心又过瘾。忽然不远处出现了一道瀑布,船老大把船划进瀑布,水从天而将,我抬起头闭上眼张大嘴巴接了一口瀑布水,啊,好甜的瀑布水啊!我不禁想起李白写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如何从教材中积累作文素材 篇6

一、 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或引用,或仿写,让作文的语言美起来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只有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才能让读者读起来如沐春风,如饮甘霖,如临其境。这就需要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把遇到的好词好句、寓意深刻的成语、精彩的片段摘抄下来并运用到作文中。我指导学生分两类摘抄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第一类是摘抄现代文中的好词好句。

如摘自七年级上册流沙河的《理想》:“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摘自《第一次真好》:“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就愈多姿多彩。愿你珍重第一次。”

【借鉴实例】

自信是石,敲出星星之火;自信是火,点燃熄灭的灯;自信是灯,照亮夜行的路;自信是路,引你走到黎明。是啊,相信自己,欣赏自己,为自己鼓掌,为自己加油,相信自己一定能行,还有怎样的第一次不能做好呢?即使第一次不是很完美,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就愈多姿多彩。愿我们珍重第一次。

第二类是积累古诗文名句。

初中课本中有近百首古诗词,这些千古美文无论是在思想、内容、语言、写法上都堪称典范。古诗文名句是一座丰富多彩的作文素材库,若能把它们巧妙地运用到作文中,定能使文章的语言美起来。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三)“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卜算子·咏梅》)“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借鉴实例】

朋友,勇于去发现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一种清净的发现;“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是一种喜悦的发现;“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是一种孤傲的发现;“沙场秋点兵”是一种豪迈的发现。生命在清净、喜悦、孤傲、豪迈中成长,所以生命美丽。发现生命之美,享受生命之美,我们才能够挖掘出人生金矿,为生命增值。

二、 积累课文材料中富有启迪的事例,或与现实生活相类似的主题材料,让文章鲜活起来

比如,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中“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当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时,可以把困难化解为一个又一个小困难,再逐一克服,这样就能战胜困难。教师可指导学生把这个主题运用到作文中来。

【借鉴实例】

刚跑完第一圈,我就感觉到自己的胸口像压了千斤大石一样沉闷,小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唉,算了,放弃吧,我肯定是死也跑不完800米的了。我一边艰难地挪动步子,一边想打退堂鼓。“小丽,加油!不要想着800米有多么漫长,看到那边的乒乓球桌了吗?看到更远一点的升旗台了吗?我们以乒乓球桌和升旗台为目标,一个一个地跑过去就行了。”我的好朋友芳芳在旁边大声地鼓励我。照着芳芳说的方法,我超过了乒乓球桌,接着又超过了升旗台,一圈又一圈……终于跑到了终点。在《走一步,再走一步》里不就是教我们这样把大困难分解为一个又一个小困难去一一克服的吗?

三、 积累作者的生平事迹、人生信念等材料,让作文主题更凸显

如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要了解苏轼虽一生坎坷,却能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事和物;学习《过零丁洋》,要知道文天祥被俘后不为高官厚禄所动摇,视死如归,“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学习《我的信念》,要知道居里夫人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不懈地研究,终于发现了镭元素的事例。

【借鉴实例】

《明月几时有》一词道尽了诗人在外想家人的心境。“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然而他没有因此悲伤叹息,对生活失去勇气,失去信心。他让天上的明月传达自己对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人、家人的思念。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仅让他的风雨一生得到升华,而且抚慰了多少中国人思乡思人的心灵。这个时候,诗人把他豁达的心交给了饱怀思念之情的人们。他要告诉他们——生活的风雨摧不倒我们,我们同在。

四、积累课文的写作技法,待作文时“胸有丘壑”下笔更游刃有余

如作文写人时,可以学习《阿长与〈山海经〉》中先抑后扬的写法,《范进中举》中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的写法等;写事时,可以学习《散步》以小见大的写法,《社戏》中一波三折造波澜的写法等;写景时,可以学习《春》中从多种感官角度写景的写法,《济南的冬天》中寓情于景的写法,《小石潭记》中移步换景、动静结合的写法。

【借鉴实例】

从小父亲在我眼里便像一座巍峨的山,性格沉稳,不善言语,特别是瘦削的脸庞如刀锋直插云霄的山峰一样让人感到肃穆,他是如此的严肃,如此让人不可接近。

……

五个月前,南京的一次乐器比赛,剩下三个单簧管选手,三选一。这是一次可能事关我升学命运的比赛。进场前,我突然发现乐器的键位已经脱离。在寒冬的细雨中,我漠然地呆立:“怎么办?”父亲的脸上也露出一丝紧张,一会儿却变得宽慰温厚:“别急,总归有办法,你等着,我去修。”说完,父亲就拎过我手中的乐器冲入了雨中。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单簧管2号请准备。”完了,完了……失望在我的心头笼罩。但沉稳的父亲却从不会让人失望。最后一刻,他站在了我的面前,眼中充满了宽慰与激励,一向缺乏表情的脸上现在却写满了斗志与激情。看着父亲脸上的汗水与雨水,一道道热气从他的头上冒出……这里到汉中路可不近啊!“你……”“唉,大过年的,这儿喊不到出租车,快,快进去吧!别慌啊!输了爸爸不怪你。”我没有慌也不再失望,昂首进入考场,几乎是含着泪演奏完最后一个音符,头脑中是父亲那张难得柔情却苍老疲惫的脸庞……(选自中考满分作文《父亲是座山》)

以上介绍了几种积累与运用课本素材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建立教材“分类资料库”。例:①新词美词荟萃,精彩句段摘录,精彩句段赏读;②文中的文学形象,人物的性格特点、人生际遇;③作者的生平事迹、精神世界、相关作品;④课本材料和与之相类似的材料,共同反映的主题。考试时,首先根据作文题目的中心调出“分类资料库”中可以运用的材料;其次根据自己所选择的文体来组合这些材料;再次根据教材中的资料引出自己日常生活中与之相类似的材料进行适当的加工,这样便能很快完成一篇佳作。

高中语文作文如何运用素材 篇7

选取历史上或显示生活中有代表性的人物,或虚写其他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性格等,衬托主要人物的精神品质;或以真实的历史、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根本内容,借助自己的想象补充相关细节,虚实相生,展示过程,突出主旨。

2. 联想拓展法。

联想拓展法,就是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事物与某种生活哲理联系起来,或抓相似点,或找相关处,或从相反面,把感觉的事、物、理从相似、相关、相反出拓展开去。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描绘、论述,由此及彼,重重述说,既能强化文章中心,又能峰回路转,别开生面,写出新意,更能使文章流畅自然。

3. 新编故事法。

从历史名著的人物及故事中,展开想象,突破原作,赋予古人以现代时装行走在T型台上。可以从原作品中提取一个相关片段作为话题生发点,运用古今杂糅、中外互通、细节扩展、情节续写等手段实现故事的新编。

4. 第二人称抒胸臆。

作文中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故事,这种写法像是“我”向“你”诉说衷肠,一下子把“我”和“你”的距离拉近了,也把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拉近了,有利于增强文章情感,引起读者的共鸣。

高考语文如何做好作文素材梳理 篇8

高考临近了,许多教师和考生都在为考场作文的写作准备素材,但是又常常感到茫然无措,无从下手。一是方向模糊,一是范围太大,怎么办?不断有考生留言询问,我想这里谈一谈自己的想法,也算是对大家有一个交待。

我认为高考直接涉及到、直接要大家讨论社会热点的可能性不大,但会考查考生的认识水平、思维能力、阅读视野、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所以最重要的还是提高自身的认识水平、分析水平及社会关切度。这样,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高考作文都不会“囊中羞涩”了。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高考前的这段时间里,我觉得可以对过去的阅读、观察及头脑中的有关积累做如下梳理——

一是认真研究、熟悉至少一个人物。这个人物,既可以是历史人物,也可以是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形象,也就是说既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当然,如果是现实中的人物那就更好,特别是新近为大家所熟知的公众人物,那更新鲜、醒目。比如,金晶。我们要研究她的性格、成长、重要事迹,记住她说过的经典的话、经典的行为,要从中有所启示。

其次要有两本书垫底。实在读得少,课本熟悉了也行。比如我们如果把苏轼选入高、初中的诗文汇集在一块儿,就可以大致把握住了他的一生。再思索他的一生、他的诗文对我们当代人有什么启示。比如《前赤壁赋》,它实际上展示了苏轼拯救自我的一次努力。文章通过主客问答,最后说服自己虽遭贬斥但拥有了“山间之清风、江上之明月”,重新发现了自我的价值,于是“相与枕藉,不知东方之既白”。这对我们现代人应该也是具有相当大的启示意义的。如果实在都不熟悉,我劝你踏踏实实看几个电视专栏节目,也算是“亡羊补牢”之举。比如东方台的“可凡倾听”,一期一个人物,我们如果认认真真地看几期,记下了嘉宾的重要言论、重要事件特别是独特的细节,再加上我们自己的理解、思考,完全可以成为我们考场上的新鲜素材。

同时,还要回顾、积贮至少三个生活细节,家庭一个、校园一个、社会一个。光记住这些感人的瞬间还不够,还需要反复玩味其中感人的“点”在哪里,揣摩触动你的原因,挖出其中包裹的核心价值(历史的、社会的、哲学的甚至是伦理的),反思自身与当下社会的麻木、无奈、缺失、困境及潜藏的危机,从而引出更深刻的东西来。比如,这几天我们守望着四川大地震的点点滴滴,被一个个细节感动着,但流泪之余、感慨之余,我们是不是思考得更深了一些?好在我们读到了这样的文章——

《朱少华:一次灾难就是一次人性的涅槃》

15日,汶川强震已进入第四天,德阳市东汽中学谭千秋老师的遗体被找到时,是“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的。通常灾难来临人会躲在课桌下,双手护头,而谭老师在那一瞬作出如此反应让人惊叹和感动。正是这个特殊的“姿势”令四名学生在他的身体和课桌的共同护卫下“死里逃生”。而在灾区,还涌现出了数不清的可歌可泣的故事。重庆市两个共有55名游客的旅游团队行进在距汶川50多公里处,地震到来,庞大的队伍在两名不足1米6的小女子的指挥下迅速集中到了公路边的平坝上。在倾盆大雨和大地的颤抖中,这支特殊的队伍互相扶持、互相鼓励。男人们找来一片塑料胶袋,拆开摊平顶在头上,大家围成一圈,女人和小孩在里面。走走停停5个多小时后,这支队伍终于见到了救援者。“一起活下去是唯一的信念,我们从彼此的.依赖、信任、扶持中获取动力。”

许多在平常生活中难以见到的情景,也是我们苦苦追求的人性光辉,都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没有事先宣传提倡,也不可能进行发动,但老师舍命保护学生,幼儿园的阿姨牺牲自己护着孩子,年长的护着年幼的,男人保护女人,这在地震灾害到来之后几乎成为天经地义的规则,那么自然。而全国各地救助者的表现同样让人感动:全国各地踊跃捐款,献血者几乎把每一处血站“挤爆”;成都数百位“的哥”自发前往都江堰抢救伤员;南京一名约60岁的乞丐穿着打补丁的衣服,脚上一双破烂的凉鞋,手中还拿着一个讨饭碗,却把乞讨来的一角两角零钱换成百元钞票塞进了募捐箱……这样感天动地的场景,在这场大灾难的背景下,发生在人们普遍感到社会“变冷了”的现实中。

近几年来,社会很多人都感到我们的道德在“滑坡”,人性变得自私。现在看来,这种感觉其实是被一些表象所蒙蔽了。我们的道德、我们的人性不仅没有缺失,还异常的丰富,异常的火热,它的蛰伏其实是在等待“时机”。而当社会最需要的时候,这种无限美好的品德和人性就会自然暴发出来,成为拯救生命、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现在这场灾难恰恰检验和诠释了这个规律。我们为在灾难中失去的同胞痛哭,同时也为四川和全国各地的父老兄弟在灾害中涌现

出这么高尚的品格而欣慰,更为我们的道德和人性在这场灾害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考验而自豪和骄傲。

一次灾难就是一次人性的“涅槃”,也是一次巨大的转变和进步。现在抗震救灾还在继续,我们还在和死神争分夺秒抢时间。在往后的日子里,必将还会发现并涌现出的人性光辉,这就是我们的精神、信心和勇气,有了这种精神、信心和勇气,我们必将战胜灾害,夺取抗震救灾的最后胜利。我们更希望在夺取抗震救灾最后胜利的时候,人们能擦干眼泪,把在这场灾难中暴发出来的人性光辉继续发扬,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因为,这不仅是国家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更是我们每一个个体最迫切的需要。

最后推荐四个重要话题:

——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问题。包括:感恩、心理及身体健康、自我认识及其代际特征、教育及其影响、成长环境、理想信念等。比如“艳照门”事件的影响、早些年的“超女”。

——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的关系到底该如何梳理?动物、植物伦理,科学的双刃剑,等等。春的雪灾,“手足口病”的流行,缅甸的风暴潮,四川“5·12”地震,甚至包括喧嚣一时的“华南虎”事件。

——传统文化的继承。首先要梳理的哪些是传统,传统中哪些需传承,哪些需要抛弃?以及作为载体的传统节日、书法、母语等的困境与发展。还有“国学热”、文化普及娱乐化(如“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婚外情”)等。甚至传统建筑如古老村落、历史街区的保护等话题都最好有自己的一些思考。

——“和谐”。在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冲突下我们如何与异质文化、潮流文化、主流文化相处?这就是个“融入”的问题。姚明就把自己比喻成一粒沙,因为进入了NBA这片大海便被融合成了一滴水。他的话很精彩:“把一粒沙投入大海不等于把一滴水滴入沙漠,因为前者是融入,后者则是消失。”在我看来举办奥运、世博都应该是古老的中华民族主动“融入”世界的努力。除了外部和谐之外,还要关注内部和谐,要关注弱势群体、社会低层人的生存状态。向他们投去的眼光,也是净化你的心灵、提高你的精神境界的一条很好的路径。

浅谈初中生如何积累作文素材 篇9

一、要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找到你想要表现的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生活为学生开辟一片自由的空間。指导学生在千变万化、多姿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走出写作的困境。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大量的与学生同步的生活题材。因为只有这样,教材才能与学生生活相同,才能 教育 学生,感染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心理素质。作文也如此,学生能把生活中的真人真事选出来,写成文章表达中心,才会感动人,才会收到中心鲜明、内容充实、喜闻乐见的效果。作文水平才会提高,成绩才能上去。比如,新年前夕为军烈属、五保户打扫卫生、购买年货;到交通要道去宣传交通规则、文明公约;春季植树挖蛹,夏季捕打蚊蝇,秋季采集树种,冬季清扫积雪。还有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如远足旅行、参观访问、兴趣小组活动、饲养小动物、课外阅读、看电影戏剧等。参加这些活动,生活面广泛了,自然就有大量的、丰富的写作材料了。

二、要多看书籍、报刊、电视、 网络 或其他媒体来提高素材的积累

1.对网上等素材进行整理分类

把网上的来的素材进行分类整理,把材料分成自然篇、人物篇、事理篇,在网上建立了作文素材库,这样他们就可以在网上浏览并打印下来分装成本进行记忆。另外,这个作文素材库又在不断添加新的内容,学生有了好的作文材料,也会发给我,这样,集众人之力,作文素材库更加丰富。它又在不断融入一些新的内容:如一些有价值的新闻图片,世界各地的风景名胜图片还包括关于写作的一些好的网站,学生们通过上网,可以轻而易举的获得这些东西。

2. 有目的地摘录

有目的地摘录,常言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我们进行大量阅读,虽然开阔了眼界,提高了阅读的兴趣,拓展了知识,但如果不注意积累慢慢就会变成纸上谈兵,因此用笔去记,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有目地进行摘录,摘录一些对自己有用的写作素材,以便在写作的时候备用,这样才能使书为我所用。一般说来,我们读的书多,但摘录的相对来说来少一些,精一些。比如摘录常备的名人名言,作文知识,运用好的修辞手法的好词佳句,有价值的事例数据,特别需要的作文材料,需要引用古诗谚语等等。这些知识的在我们写作的过程中都很有用。

3. 要为学生创造大量阅读的条件

每个班级都设立小图书馆(发动学生捐书,每学期用班费购买),每周安排1节课时间阅读.此外,教师鼓励学生购书或到图书馆借阅或上网查询,学校在学生自愿的情况下征订了《美文》,《2007中考满分作文》,《语文报》等书刊,解决了书源,保证了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好书可看,在学生有书读的情况下,要提高课外阅读效率,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并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是阅读积累的好方法,读书笔记作为读书过程的一种延伸,一种总结,一种心灵的升华。是读者和作者心灵的共鸣产生的最佳途径。因此读书笔记更能提高一个人的写作水平,是积累素材一个不错的方法。在写读书笔记的时候,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可以是读后感,就是通过这本书,把自己在读书过程中的认识、收获、感想、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心得式的表达,从而达到书本与心灵的结合,这就是最常用也是最能提高作文水平的一种表达方式。也可以通过列提纲对所读书籍内容进行概括;也可以是一种简单的摘录。读书笔记无定法,却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总结和运用。

4. 把看电视与看书,参观,游戏等活动结合起来

看电视与上网和读书相比,电视与网络能让学生更快,更有选择性地接受到更多的,更新的信息。关键是老师和家长善于引导,较大程度地发挥电视的积极作用,避免它们的消极作用,要把看电视与看书,参观,游戏等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各种积累互相联系,更系统化,更容易记忆。

三、让课堂成为学生积累素材的前沿阵地

农村中学的学生平时不喜欢看书,有点时间就钻研数、理、化题目。语文晚辅导时要求学生看语文书,杂志类的课外书也可以,但很少有学生看。怎样才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多更好的积累素材呢?我把平时的课堂时间分割出一小块,逼迫学生积累素材。全班共有八个组,每组每天准备一个成语和一篇短文。上课前,成语写在黑板的边角,其他同学先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最后该组同学提供正确的答案及出处、典故。然后该组另一位同学朗读一篇短文,可以是报刊、杂志上的,也可以是自己写的,然后其他同学简单的点评。这样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每位同学都使出了看家本领,精心的作准备。班级中的课外读物越来越多。我每天坚持要求这样做,学生头脑中积累的素材越来越多,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一次公开教学时,学校领导和同年级组的老师对我这种做法表示担心,认为这样做耽误了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两年过去了,我们班同学的语文成绩不但没有下降,而且在同年级评比中均名列前茅。最为明显的是作文水平有很大的提升。

上一篇:2024年暑假学生成绩单下一篇:第二党支部精神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