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地质环境论文

2022-04-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0引言矿山地质环境是指曾经开采、正在开采或准备开采的矿山及其邻近地区的岩石圈表层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分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系统[1]。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矿山地质环境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矿山地质环境论文 篇1:

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实现矿山可持续发展的分析

摘 要:人类生存离不开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人类文明进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充足的矿产资源作为后盾。矿产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资源,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矿产资源消耗速度会越来越快,若干年后必然会出现矿产资源衰竭的现象。对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实现矿山可持续发展展开分析。

关键词:矿山;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分析

在从事矿山生产活动时,需要对不同类型的矿山环境都有一定了解,例如矿山概况、地质情况、矿石储量等,以此为切入点,保证矿山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顺利实施。

1 影响矿山地质环境的主要问题

1.1 环境保护与矿山资源开发存在突出矛盾

部分矿山企业和地方政府为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往往只是单一追求矿产资源开发,对出现的环境治理和土地资源等问题不会给予重视。此外,当前小规模的矿山比较多,没有多余的资金用于治理矿山地质环境,随着矿山开发的不断进行,新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会源源不断地产生,使矿山治理陷入恶性循环。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的总体治理水平处于较低的水准,采取的地质环境保护手段相比矿山开发对地质环境造成的破坏程度微不足道。环境保护与矿山资源开发存在突出矛盾,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成为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1.2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不够健全

现阶段在矿山地质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都不够完善,对矿山地质环境缺乏有效的治理手段,往往都是对矿山地质环境设置了底线性要求,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面的管理比较混乱,矿山环境的执法又要涉及权、责、工作等一系列问题,约束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难以形成有效的体制。部分矿山,例如一部分老矿难以找到相应的治理责任人,缺乏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资金流。

1.3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技术手段比较落后

我国矿山企业大多都是小型矿山企业,小型矿山企业受资金限制,没有条件聘请专业人员给予技术指导,导致矿坑设计不合理、采矿工艺较为落后、技术方法不科学等,往往采取“崩塌法”、“放大炮”等较为落后的方法,保安矿柱设置不合规范,废弃坑道不回填、不封闭,边坡过高、过陡,这都是小型矿山企业比较常见的生产活动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难度。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往往会涉及地质灾害治理,这属于专业性较强的工作,现阶段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所采用的技术并不能满足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实际需求,与经济发展目标不配套。矿山地质环境往往非常复杂,以贵州息烽磷矿有限责任公司为例,息烽磷矿区地处温泉断陷谷地的北坡,山脊呈近东西向延展,地形坡度20°~40°,区内最高点位于西北部的梅子岭,海拔标高为1 180.9 m,南侧为温泉断陷谷地,最大相对高差为496.4 m。复杂的地理环境就会导致地质环境保护工作难以进行,即使开展也是治标不治本。

2 实现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可持續发展的策略分析

2.1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实施

矿山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有严格的法律法规和实施作为基础保障。通过不断完善法治和制度,营造“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立足本地区矿山地质环境的特点,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所涉及的法律法规、技术规范以及产业政策等进行细化,例如矿山资源开发设计方案、矿床开采方式、采矿方法、矿山通风系统、坑内排水系统等,都要符合矿山地质保护的法律法规。与此同时,有关部门要针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进行专门监督,加强执法力度,落实矿山企业管理规章责任制,强化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和保护。确保矿山企业从事的生产活动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允许的范围之内,实现矿山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综合发展。

2.2 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方面人才培养力度

实现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需要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提供技术支持,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方面的人才培养力度,对矿山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最根本的。以贵州息烽磷矿有限责任公司为例,企业非常重视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相关科研机构的合作力度,积极引进矿业开发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方面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促进了当地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实施。因此,系统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法律法规及实施,对矿山的可持续发展是极为重要的。相关的地方政府和企业需要重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问题,健全管理制度,对此问题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实现综合治理。

2.3 给矿山环境治理充足的资金供应

治理矿山地质环境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源源不断的资金供应才能够有效治理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对矿山地质环境的破坏。在此背景下,矿山企业需要完善相关的经济对策,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加强社会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关注力度,引进外部资金,在当地政府的帮扶下解决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存在的资金不足问题。此外,矿山企业也要从内部着手,调整企业内部管理结构,削减资金的不必要使用,健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机制。

3 结语

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实现矿山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了解当前矿山地质环境存在的问题以及矿山环境与资源之间的关系。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实施、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方面人才培养力度、给矿山环境治理充足的资金供应,保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杜 帅.试析可持续发展视阈下的采矿安全[J].时代报告,2018(2):168.

[2]张 旭,孙树涛.基于可持续发展策略的采矿安全研究[J].商品与质量,2017(45):44.

[3]徐 冰.基于可持续发展策略的采矿安全研究[J].工业C,2015(15):28.

[4]罗 汹,杨顺军.基于可持续发展策略的采矿安全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14):5 640.

作者:褚维

矿山地质环境论文 篇2:

内蒙古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形势分析

摘要: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项目为研究对象,首先对2015年至2019年矿山地质环境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其次分析了矿山地质环境面临的形势,再次围绕矿山地质环境发展趋势展开分析,内容涉及政策解读、绿色矿山建设管理、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等方面最后总结了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取得的成果,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内蒙古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形势分析

1.前言

开展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摸清内蒙古自治区每年度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其危害,从而掌握第一手矿山地质环境动态变化数据及保证金返还与治理基金建立实施总体情况,还可以进行矿山地质环境发展趋势的预测,为合理开发矿产资源、保护矿山地质环境、开展矿山环境综合整治、矿山生态环境修复与重建、实施矿山地质环境监督管理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

2.历年矿山地质环境数据对比分析

通过2019年上报数据与2018年统计数据对比,从数据变化中得出一些变化因素(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参与上报矿山数量2019年度有所增加,因为包含了1117家无效矿权矿山企业,实际2019年度在期矿山企业(3137家)相比2018年度(3921家)有所减少。从矿山开采量方面(见图1)比较,同比2018年增长3%,相比2015年增长40%,其主要因素为2019年矿业经济回暖采出量较大。因此,2019年度矿山产量比往年采出量大。

2015年—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矿山累计损毁面积由183521.76hm2上升至215313.42hm2(见图2),增加率为17.32%,平均增速为4.33%,呈平缓上升趋势,2019年受矿业经济回暖影响,数据偏大,年度累计损毁土地面积9033.40hm2。

累计治理面积由2015年度的52143hm2上升至2019年度的139795hm2,增长率为168%,呈快速上升趋势,受缴存基金制度的影響,矿山企业更加注重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和验收。全区矿山的累计治理面积与累计破坏面积比亦呈逐年增大趋势(见图3),由2015年度的28%增至2019年度的65%。

在固体废弃物累计积存量方面,内蒙古自治区2019年度(2787145.78万吨)同比2018年度(2043775.58万吨)增加了36%,主要因为内蒙古自治区是能源大省,其煤矿特别是大中型煤矿较多,开采方式大部分为露天开采。2019年度产量相比2018年增幅较大,剥离量较大,导致废石土累计积存量占总固体废弃物比较大,废石土堆积产生的占用损毁土地面积较大。而煤矸石堆积量增大,主要受矿产采出量影响,矿业采出量较大,且矿山未将煤矸石全面利用而形成暂时性堆积,见图4。

在矿坑排水量方面,2019年度矿坑排水量(17474.23万吨)同比2018年度矿坑排水量(15992.8万吨)有所增加,金属矿山废水综合利用逐年加大,大多数矿山产生的废水循环利用率较高。各级政府对矿山管理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选矿废水和洗煤水的排放管理相当严格。选矿废水和洗煤水除自然蒸发外,绝大多数被循环利用。

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面,2019年度随着矿山企业治理面积明显加大,治理效果明显(见图5)。从2015年起年度新增治理面积开始大于年度新增破坏面积,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整体呈不欠新账还旧账状态,趋势渐好。

综合统计分析,内蒙古自治区的矿山地质环境受到矿业经济影响,生产矿山的现状破坏面积总体呈平衡状态,矿山地质环境的破坏已得到了一定的控制,已初步形成了新账有效控制,旧账逐步归还的平衡状态。

3.矿山地质环境面临的形势分析

3.1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制度、政策完善方面

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制度完善方面,由于2015年3月17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第4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内蒙古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与《全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要求存在较大差异,一是三年分期治理方案不符合国务院有关规定,《办法》规定的治理方式是在矿山企业编制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土地复垦方案后,还要编制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土地复垦三年分期治理方案,这样做既增加了企业负担,也增加了政府部门组织专家评审的财政压力,不符合国务院“放管服”改革的要求。二是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与现行的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的精神不符。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为了更严格贯彻落实自然资源部(原国土资源部)下发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的要求,于2019年6月发布《内蒙古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办法》(第222号主席令)决定废除“内蒙古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办法”。并于2019年10月30日由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厅下发《关于内蒙古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办法废止后有关事宜的通知》以衔接废止后续相关工作的指导性意见,保证下一步内蒙古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管理方面,随着内蒙古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返还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基金建立工作的持续推进,2019年11月15日,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厅汇同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联合下发了《内蒙古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此次出台的基金管理办法主要依据国家现行的各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护相关规定,结合内蒙古自治区实际情况,围绕基金的计提计算方法、基金的使用、基金的管理监督方面全面阐述了工作流程及注意事项,规范了内蒙古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监督管理工作。目前保证金转治理基金正处于调整期,部分矿山企业持观望态度,治理工作稍显滞后。在充分考虑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效果的前提下,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率,调动矿山企业治理恢复工作积极性,是当前需要解决的课题。

3.2部分小型矿山治理认识不足,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滞后,地质环境问题相对突出

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种类多、分布广,决定了矿产资源开发分散,管理难度大,使矿业管理的相应法规得不到有效的贯彻执行。部分小型矿山只产出、不投入的现状仍然存在。矿山责任人的地质环境治理意识淡薄,不能主动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没有做到边生产、边治理,导致这些矿山的地质环境问题相对突出。

3.3大规模、高强度露天开采是导致占用损毁土地资源和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的主要因素

内蒙古自治区煤炭开采以露天开采矿山为最大,露天开采矿山必然要剥离开采煤层的上覆岩层,并将剥离物另地堆放。因此,无论是剥离区还是堆放区都需要占用破坏大量土地资源,不仅改变了原有地形地貌,还对地貌景观造成了破坏。从2019年度动态监测上报数据来看,其中大部分为露天矿山开采的固体废弃物,占用损毁土地面积为65698.66hm2,占总损毁土地面积的31%。因此,大规模、高强度露天开采仍然是导致占用破坏土地资源和地貌景观地质环境问题的首要因素。

4.矿山地质环境发展趋势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各项制度的日益完善和治理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矿山地质环境状况逐步得到了改善。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的矿业大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矿产资源高强度开发的客观需求仍然存在,同时解决大量的历史遗留问题仍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全区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仍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随着各级政府对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重视,矿山地质环境准入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今后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将会减少。未来继续加强矿山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开采手段不断改进,矿业“三废”的处理和废弃物回收与综合利用技术将不断提高,如无废、低废开采技术的推广试验与应用、采空区充填、煤矸石发电等。

全区开展矿产资源整合工作,矿产资源得到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矿山开采规模和节约集约开发程度不断提高。通过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推进机制,督促采矿权人严格实行边开采、边治理,把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贯穿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全过程。今后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将使矿区环境质量逐步好转。

生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资金投入稳中有升,积极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资金渠道的多元化。对于新近产生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贯彻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由矿山开发企业承担遭到破坏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义务,負责恢复治理。对于历史遗留问题,采取主要由中央财政补助和自治区各级政府出资的方式完成矿山环境的恢复治理工作,也可采取将治理后的土地使用权挂牌招标的方式吸收投资。

2018年5月28日,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办公室下发《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国土厅、环保厅关于暂停缴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资金》,2019年11月15日,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厅汇同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联合下发了《内蒙古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内蒙古自治区取消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资金的任务。确保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和有法可依,同时确保内蒙古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科学决策和贯彻落实“绿色矿山”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技术支持。

非金属矿山点多面广,露天开采景观破坏严重。截至2019年底,内蒙古自治区现有非金属矿山2931个,占总矿山数的69%。非金属矿山多为露天开采,点多面广,其影响范围涉及城乡各地,有的位于城市周围或主干道两侧可视范围内,严重影响了当地景观,各自然资源部门应加大管理力度,遵守先规划后开采的模式,严格执行审批制度。

未来几年是内蒙古自治区矿业调整加快推进矿业生态文明建设的良机。当前,内蒙古自治区正处于矿业转型关键年进入重要调整期,去库存化、去产能化将主导转型走势,而且这种调整将为下一次矿业繁荣积聚内力。矿业的周期性调整符合矿业发展规律,特别像我国这样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中期的发展中国家,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依然强劲,因此矿业作为基础产业中的基础产业,发展的根基不会动摇。矿业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应积极主动应对,优化矿业结构,增强矿山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抓住时机加快矿产资源整合和矿业行业整合步伐;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走绿色矿业之路。生态文明建设除了强调节约资源和降低污染物排放外,还包括优化资源结构、建设生态环境和提升矿产品竞争力等。

绿色发展将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矿山企业的最基本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坚持绿色发展,以资源节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始终是国土资源工作的主战场。

为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工作,2017年5月,国土资源部、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国家质检总局、银监会、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建设绿色矿山的实施意见》,明确了绿色矿山建设三大建设目标:一是基本形成绿色矿山建设新格局;二是探索矿业发展方式转变新途径;三是建立绿色矿业发展工作新机制。届时,我国将树立千家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型绿色矿山典范,实施百个绿色勘查项目示范,建设多个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形成一批可复制、能推广的新模式、新机制、新制度。依法优先向绿色矿山和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倾斜;从规划规模、年度计划指标、新增采矿用地取得、存量用地使用等方面,支持和保障绿色矿山企业和示范区转型发展和用地需求;从统筹中央地方财政资金安排、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税费减免政策等方面,加大对绿色矿山的支持等。

2019年,由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院起草完成了《内蒙古自治区绿色矿山建设行动方案》《内蒙古自治区绿色矿山建设管理技术支撑工作方案(2020年~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绿色矿山名录管理办法》,编制完成了《内蒙古自治区绿色矿山地质环境详细调查报告(2018年度)》《内蒙古自治区绿色矿山建设管理技术支撑(2019年度)设计书》,为促进内蒙古自治区矿业高质量发展,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的进程提出可行性方案;全区有182家矿山企业通过自治区级绿色矿山第三方评估,完成2019年度59家绿色矿山遴选工作,并且最终有52家矿山企业经遴选进入全国绿色矿山名录;2019年8月在准格尔旗召开了“全区落实中央环保督察整改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现场会”,会议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和关于内蒙古工作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落实中央环保督查反馈问题整改要求,加快推进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绿色矿山建设”;配合自然资源部矿保司完成2019年度10家绿色矿山的抽查工作;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绿色矿山档案,并开展野外资料的收集和绿色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工作;做好绿色矿山的监督管理,深化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机制改革,创建矿山地质环境绿色发展示范区,推进生产矿山达标建设。

生态至上,绿色发展。近几年来,在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的统一部署及积极倡导推动下,内蒙古自治区矿业行业绿色发展明显提速,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深入人心,绿色发展底色日益亮丽,使内蒙古自治区矿业行业在全国的绿色发展大潮中闪亮出耀眼的光芒。

打造绿色矿山建设新格局,加快推进内蒙古自治区绿色矿山建设。积极推进自治区级和盟市级绿色矿山建设工作,建立健全国家级、自治区级、盟市级三级绿色矿山管理体制与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分地域、分规模、分矿种的绿色矿山建设标准、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关管理办法,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面推动全区绿色矿山建设。

绿色发展深入人心,积极打造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大力发展绿色矿业,以鄂尔多斯市能源、赤峰市有色金属资源、呼伦贝尔市能源相对富集、矿山分布相对集中、矿业秩序良好、管理创新能力强,绿色矿山建设有一定基础的地区为核心,打造3个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引领和带动全区传统矿业的转型升级。2017年8月底编制完成《内蒙古自治区绿色矿山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全市到2020年绿色矿山建设目标。2018年底,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院组织编制完成《内蒙古自治区绿色矿山建设规划》与《内蒙古自治区绿色矿山评估办法》,并于2019年1月由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厅汇同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下发《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绿色矿山建设规划的通知》《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绿色矿山评估办法的通知》实施。凡新建矿山要全部达到绿色矿山建设标准;生产矿山要按照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加快改造升级,限期达到绿色矿山建设标准;是否达到绿色矿山要依据绿色矿山评估办法予以评测。2020年底前,实现全区绿色矿山格局基本形成,完成300个自治区级绿色矿山建设,一半以上的大中型矿山企业达到相应级别绿色矿山建设要求,小型矿山企业能按照绿色矿山条件严格规范管理。到2025年,全部矿山达到国家级或自治区级绿色矿山建设标准,不符合绿色矿山标准的矿山企业逐步退出。通过发展绿色矿业,使全区矿山企业做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矿山地质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治理,矿区土地复垦水平全面提升,矿山企业与地方和谐发展。

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是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关注的重点。多部门合作将会更加频繁,各级地质环境督查将会常态化,各盟(市)自然资源局应加快人员反应能力,快速准确提供支持。生产矿山要严格执行“边开采、边治理、边恢复”的原则,实现生产矿山治理与破坏平衡。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加强边生产边治理和闭坑治理的监督管理,对治理不力的企业依法依规严肃查处。

5.结论

通过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项目,摸清了内蒙古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现状,查明了区内矿山地质灾害类型、分布、危害;查明了矿业开发对土地资源和地貌景观的破坏情况;查明了矿业废水、廢渣对环境的影响情况;查明了矿业开发对地下水系统的影响与破坏情况。补充了内蒙古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数据库,为实施全区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提供了坚强的技术支撑,为矿山环境监督管理和恢复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郑磊

矿山地质环境论文 篇3:

浅析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恢复治理措施

摘 要:伴随国内生态治理工作的持续推进,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治理受到了各界的普遍关注。要想真正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相关部门人员就必须对矿山地质环境状况展开实地勘查,争取将矿山改造成和生态环境融洽共存的环保型矿业,加速矿山土地复垦。基于此,本文将从地质灾害危险性、含水层、地形地貌以及土地资源等几个角度阐述矿山地质环境的调查现状,并重点分析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矿山地质环境的修复治理措施。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 调查 恢复治理 措施

Analysis of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Investigation and Recovery Treatment Measures

WEN Yongliang

(Inner Mongolia Branch of China National Geological Exploration Center of Building Materials Industry, Hohhot,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010020 China)

隨着我国工业领域的繁荣及稳定推进,市场对于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长。而过度的矿产开发也造成了严重的地质环境问题,不仅导致了矿山生态地质环境的持续恶化,也对人类的健康生活带来了部分干扰。因此,在高度重视绿色、和谐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相关部门以及企业应当重点攻克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针对性地展开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作,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避免生态问题成为制约现代社会发展的瓶颈。

1 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调查

1.1 制定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制度

在针对矿山地质环境展开全面调查的过程中,首先要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在此基础上实现企业配合、社会参与。而为了保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的合规性与全面性,相关部门应结合矿产资源开发的地质环境背景、矿山废弃地情况、矿山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实际影响等制定调查评价制度,从而对矿山环境展开不定期调查,更精准地展现矿山地质环境情况,对其现有的问题以及可能的变化形式展开分析,因地制宜地给出矿山地质环境的优化策略,对后期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给予准确的指导方向[1]。

1.2 建立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体系

矿山地质环境的调查与恢复治理是一项长期任务,相关责任部门应该注重建立矿山地质环境的动态监测体系,借助日益发展的信息技术打造地质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对重点监测区域的环境状态展开实时追踪,同时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并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建立起配套的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地质灾害预警报告制度,以便相关部门人员在第一时间对灾害作出应急处理[2]。

2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分析

2.1 地质灾害危险性

对矿山的持续开发使得山体的原有结构被破坏,易出现山体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但通过对本区域矿山的矿体围岩展开勘察可知,围岩的整体稳固性良好,尚不存在地质灾害发生风险[3]。

2.2 含水层

一般情况下,矿山岩石属于不透水或透水性较弱的岩体,对于地表以及地下水的自然排泄相对比较有利。整体来看,现阶段矿区不存在矿坑积水问题。随着生态环保理念深入人心,近几年来,矿山企业已经开始制定节能环保发展战略[4]。以矿山水资源的回收利用为例,部分矿山会对矿区内尾矿磷溶水进行浓密和压滤,经沉淀后返回选矿场,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此同时,矿山对生活废水进行沉淀处理,并将其运用于厂区绿化,大幅度提升了矿山建设的生态化水准。

2.3 地貌景观

结合我国现阶段矿山开采情况来看,矿山大多分布在地形起伏较小、岩石裸露的区域,为了保证矿产资源的开采水平,相关企业往往要建设包括表土存储场、工业广场、选矿厂在内的一系列厂房,这使得矿山周围区域原有的地形地貌景观被破坏。尤其是随着采矿作业的持续深入,矿坑对于地形景观的影响尤为严重,甚至是不可逆的。

2.4 土地资源

整体来说,矿山企业的占地面积相对较大。倘若矿业企业不能对周边环境进行有效保护,那么矿山开采所带来的生态问题将会是显著的、大范围的、长时间存在的,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将会大打折扣。因此,礦业企业以及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矿山地质环境的勘查以及生态恢复治理工作的开展,从源头出发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进行管控,同时对生态脆弱的矿山环境制定土地复垦与综合治理方案,避免环境持续恶化。

3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措施

3.1 新建矿山保护

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受到社会高度重视的时代背景下,行政主管部门必须从规章制度层次对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准入条件进行明确规定,务必确保矿山企业具备进行开采的资质,同时对矿山环境影响报告和地质环境影响报告进行严格审批,依法缴存矿山环境治理与恢复保证金。对于矿山企业所开展的对环境破坏力度大、且破坏影响不可逆的活动,应采取一票否决[5]。与此同时,行政主管部门应落实矿山环境保护与修复责任制,要求矿山开发企业必须对开发区域开展生态保护,对采矿活动中所产生的污染问题进行治理。除此以外,对于大规模新建矿山,相关部门应成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监测机构,对矿山企业的各位工作人员进行科学引领,加大对矿山环境保护与生态治理工作的宣传教育力度,确保生态理念深入人心。

3.2 改建、扩建矿山

在对现有矿山进行改建和扩建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同样要制定严格的矿山环境保护与修复责任制度,将地质环境保护放在与矿产资源开发并重的位置,要求相关企业对废水排放、矿坑开挖等问题重点重视,严格按照行业相关标准对废弃物进行排放。

3.3 生产矿山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落实需要矿山企业的高度配合,由此,相关部门应要求矿山企业制定地质环境保护的专项规划,充分体现自己在地质环境保护中的主体责任。例如,对于采矿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矿山企业部门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对其进行处理,在检测达标后方可排放;针对地质灾害的预测预警,矿山企业方面应加大地质环境监测体系的健全力度,在生产过程中实现边开采边恢复。在这一过程中,若部分矿山企业在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中表现不佳,甚至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则监管部门可责令企业进行整顿,视情况严重性决定是否吊销其采矿许可证。

3.4 闭坑矿山

针对闭坑矿山,相关部门已经给出了严格的避空报告审查和报批制度。在这一背景下,矿山企业应注意对废水废气及固体废弃物进行科学整治,尽快针对因采矿诱发的地质灾害展开综合治理,尽可能提升矿山损毁土地的恢复水准。而对于闭坑要求不达标的采矿权人,相关部门应注意不可为其授予新的采矿权[6]。

4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措施

4.1 拓宽投资渠道

对于新建和生产中的矿山,政府部门与行政监管部门需要充分落实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给予国有矿山一定的扶持政策,充分发挥矿业企业、社会机构与政府部门的生态治理合力。而对于已经关闭的或无主的矿山,政府部门可以鼓励社会企业郑州复垦土地和整治工程使用权,加大生态治理力度。结合现有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经验来看,成立矿山地质环境重点保护区、矿山地质环境重点预防区是两条主要渠道。首先,在建立矿山地质环境重点保护区过程中,相关部门必须严格按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的建设标准以及管理规定,对矿山环境展开全覆盖式的保护。其次,在建立矿山地质环境重点预防区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必须严格按照地方所发布的《河道采砂管理条例》和《旱地采砂管理条例》等制度规定,协调各方力量,明确砂石资源开采以及生态保护的责任和程序。由于部分矿山开采活动对于环境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所以在这一过程中应坚决贯彻环境保护的一票否决制度,责令存在严重污染问题的厂房进行整改,对已经被破坏的矿山区域开展河道疏浚、修筑堤堰、填坑、覆土改地等工程,加速生态恢复治理。

4.2 推进矿山土地复垦

首先,在对矿山的损毁土地展开复垦作业的过程中,相关协议应注意以下3个工作方向开展,如图1所示。(1)综合治理废水、废气以及固体废弃物,加大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的研发力度。(2)对于采矿活动所带来的水质恶化、水土流失问题,矿山企业需要成立专项勘察小组,对相关数据展开采集和监测,从而加强对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预防。(3)对于采矿活动后产生的露天矿坑、废石场、尾矿库、矸石山等,考虑到其生态恢复可能是一项长期工作,所以相关企业需要阶段性的对其进行坡面覆土绿化,植树种草,稳定坡面,增加排水渠工程以避免水土进一步流失,确保矿山环境工程治理有序推进。除此以外,相关部门应从制度层面明确矿山复垦土地的产权,鼓励其应用于农业生产,并循序渐进地扩大其用途。最后,在复垦开采砖瓦用页岩、建筑石料等损毁土地的阶段中,企业以及相关人员应将边坡的稳定化处理作为一项重点内容,从根源上消除地质滑坡等恶性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4.3 重视技术细节管控

首先,在地面建筑工程的拆除阶段,施工指挥人员应注意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规划,组织施工人员对包括砖窑、办公生活区、生产车间等在内的建筑进行科学的拆除处理,恢复被这些建筑工程所压占了土地资源,为后期的土地复垦奠定基础。其次,在采坑回填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和人员需要对地形和土地资源被破坏的具体情况展开分析,对分布不均、大小不一的废弃采坑进行统计。随着生态恢复治理工程的持续推进,相关人员需要在边坡上种植树木花草,修复被破坏的植被,增强采矿废气区域与周围地貌景观的协调性,提升大自然的自我恢复能力。最后,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固体废弃物主要被堆放于场地或倾倒于临近厂区的冲沟中,这两种废弃物处理方式都压占了土地。因此,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场地中固体废弃物形成了扎堆进行平整处理,并通过覆土、植草等稳定岩土。

5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贯彻落实,矿山企业应将地质环境保护与生态治理工作的加强作为一项重要战略部署。在生态恢复治理的进程中,政府部门以及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而矿山企业则应积极配合,给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治理方案,落实地质环境保护责任,边开采边治理,从而推动矿山企业的繁荣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盛哲.华蓥市高顶山矿区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与恢复治理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20.

[2] 白宇明,李永利,房利民.包头市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和防治建议[J].中国矿业,2020,29(S1):114-116.

[3] 钱龙兵,罗来钫.揭阳市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J].世界有色金属,2020(11):229-230.

[4] 唐毅.安徽省阜阳市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及恢复治理探讨[J].资源信息与工程,2020,35(2):110-112.

[5] 刘记.四川省主要矿山地质环境特征及其影响评价[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6.

[6] 吴开杰. 攀西矿集区矿山环境遥感监测及地质环境评价[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6.

作者:温永亮

上一篇:幼儿教师培训论文下一篇:加工贸易产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