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插图教学管理论文

2022-04-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语文研读课堂构建,需要教师找准研读着力点,发掘教材内容,筛选情境方式,优化鉴赏指导,推介读写方法,从不同角度展开思考和探索,给学生阅读学习提供更多启迪,让学生自然进入到阅读核心,并在多重互动交流中夯实学科认知基础。阅读是学生个性学习行为,教师设定研读着力点,可以给学生阅读带来更多支撑,学生有了明晰的学习方向,学习效果会更为显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材插图教学管理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材插图教学管理论文 篇1:

“四关”解读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摘要】核心素养的价值原点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核心素养的落实,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更是对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本文从小学语文教学“听、说、读、写”等四个核心素养关键点进行深入探究,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教学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语文教师应从语文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递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笔者从“听、说、读、写”四个关键点入手,变“语文教学”为“语文教育”,提升语文素养,让学生在学习语文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听:语文教学之始

听是学习的开始,语文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具有辨别语音、理解语意、品评话语的能力。听是一个不断地吸收、分析、理解外界信息,并进行积极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以记忆、推理、判断、综合、概括、想象等能力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要训练学生愿听、会听的能力。

(一)让学生愿听

让学生愿听,首先要培养学生听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上课生动、有趣,以充分调动学生爱听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利用典型的听力材料,如课文录音、配乐朗诵等多媒体材料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对学生进行熏陶,激发其听的兴趣。其次,教师对学生的倾听要及时反馈。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认真倾听学生发言,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教师用点头、微笑、赞许、眼神来关注学生,用表情及简短的语言来启发学生,不轻易打断学生的话,允许学生发表和保留不同的意见。再次,在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教师要充分利用QQ平台、微信平台,使用电脑软件,开展听力训练。比如通过手机下载荔枝电台,让学生随时随地使用手机听故事,培养学生听的兴趣。

(二)让学生会听

会听有几个指标:一是能认真倾听;二是能获取信息,抓住主要信息;三是能理解对方意思;四是能听出言外之意;五是能对别人的话作出积极的反应。我们要教学生认真听别人讲话,从别人的说话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知道对方主要讲的是什么。上海著名特级教师袁瑢老师当年教《狐假虎威》时,课后让学生听写两个句子,要求学生把每个句子听三遍以后再写,第一遍要听清楚句子的内容,第二遍要记住这个句子先讲什么后讲什么,第三遍要关注句子的标点符号。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及时捕捉和利用好各种机会,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听的训练。比如,听写词语、听写句子,不要一个词一个词地听写,而是几个词几个词、一组词一组词地听写,从中锻炼学生聆听的能力,培养专注地听的习惯。又如,播放一则有趣的故事,要求学生认真倾听,抓住主要信息,然后复述,如此等等,给学生创设训练的机会,创新训练的形式,就会有一个柳暗花明的教学境界。

二、说:语文教学之道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用语言来表情达意的过程就是“说”,“能说会道”是人全面发展所应具备的基本要素之一。因此,说话训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及思维反应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个性,使学生终身受益。 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说话水平。

(一)让学生想说

每个学生都渴望有机会在老师和同学面前表现自己。小学语文教材插图多,学生一看到这些形象生动、富有童趣的插图往往很兴奋,并有强烈的表达欲望。教师要把握好这个时机,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然后提出启发性问题,让学生根据画面内容进行合理想象,指导学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又如,游戏活动刚结束时,学生仍处于高度亢奋的状态,教师也可抓住这个机会,向学生提出一些简单的具有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以说的方式表达出来,培养学生的说话兴趣。

(二)让学生敢说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宽松的语言环境,增强他们表达的勇气。例如,可以让学生在课前五分钟谈谈昨天有趣的事情或今天的计划,哪怕只说一小点,也要肯定他们,给予他们自信。在一次语文课上,班里一位平时极少发言的学生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虽然说得不是很好,但是我还是大力表扬了他,使他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我又抓住这个时机,让几个平时胆子较小的学生回答问题。学生消除了紧张心理,也自然而然敢想敢说了。

(三)让学生会说

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接触的语言有限,常常忽略话语的完整性。我们可以利用例句和造一些简单句子来教会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随着年级的升高,我们应让学生在多看、多听、多练的过程中积累说话的素材,要求学生说话做到意思明白,条理清楚。为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我们可先让学生在说之前针对训练题目列出提纲,并留足时间,让学生利用手中材料和生活经验通过大脑的思维和想象对叙述对象进行再造,做到想得到,说得出,讲得好,直至达到“出口成章”的说话境界。

三、读:语文教学之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叶圣陶说过,“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朱熹在《读书三则》中说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可见“读”是一种口、眼、耳、脑并用的语言训练形式,是语文教学的一把重要钥匙。

(一)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再现情境,(下转第31版)

(上接第30版)帮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感知,形成语感,掌握知识,并通过具体场景的体验,激起积极的情感,进而达到培养语文形象思维和科学创新能力的目的。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将真切的声音、形象的画面、生动的影像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就会很容易地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如在教学《雨点》时,我先让学生通过多媒体听雨点落在池塘、小溪、江河、大海中的不同声音,让学生感知雨点落在不同地方有不同声音,接着让学生融入这些声音反复朗读。慢慢地,学生的声音越来越响亮,他们仿佛觉得自己就是小雨点,来到“池塘”“小溪”“江河”“大海”中。這样创设情境既渲染教学气氛,又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也可以通过提出新颖的、需要积极思考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活动,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在思考中不断擦出火花。还可以结合热点生活实际、开设语文活动等来创设阅读情境,使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二)学会方法

阅读的方式方法很多,如课上的朗读、默读、泛读、领读、齐读、自由读、仿读、分角色读,课下的整体概读、批划自读、小组议读、品评析读,它们既互相联系,又各有侧重、各具特色。这些阅读方式可为学生提供思维发展的空间和才华展示的舞台。教会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能使学生终生受益。我们可按读书、理解、领悟、应用四个阶段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一是读书。提高学生读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二是理解。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能快速地掌握书本内容的结构、思路、特点。三是领悟。注重读后有所启发、有所创新,能写出自己的体会和感想。四是应用。将书本的知识和自己的体会运用在实际生活和学习当中,提升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认知度,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三)养成习惯

一方面,我们要让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多读经典,多读自己喜爱的图书,使读书成为生活、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给学生营造出健康、干净、温暖和快乐的阅读环境和阅读氛围。例如,在教《草船借箭》一课前,我让学生先了解三国的形成、鼎立、衰败过程,了解曹操、诸葛亮、周瑜、鲁肃的为人特点。课上同学们热情高涨,把曹操用兵多疑、诸葛亮神机妙算、周瑜嫉贤妒能、鲁肃为人诚信的性格特点分析得非常透彻。课后不少学生又捧起了《三国演义》,全班掀起了“三国热”。 另一方面,我们要在课堂上预留充足的阅读时间,使课堂上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朗读,使形式花俏、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写:语文教学之根

语文教学上的“写”,是一种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思考人生和表情达意的创新方式,是一个学生进行审美和创造美的过程。这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培养观察能力

学生注重观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前提条件。指导学生观察事物,教师要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指导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表象到本质地观察,不断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例如,我在指导学生观察花时,让他们由浅入深地观察颜色、形状、生长习性等。学生按要求经过细致观察后,轻轻松松就把具体生动的文章写出来了。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通过对生活的留心观察,学生们就能够分辨出事物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就会对人生有自己的认识与思考;就可以更好地表情达意,写出具体、生动又有较深思想内涵的好文章。

(二)培养思考能力

在写作中,思考是作者在感受生活的基础之上,产生自己对生活的理性认识,然后用语言表达出来。对生活的思考,是从特殊至普遍、从表象到本质的逐步深入的过程。如一名学生在对茶进行观察后,进行深入的思考,写出了如下文字:“人生如茶,愈久愈醇;生活如茶,愈品愈香……”学生通过思考,能够从事物得出深一层的感悟,这就是思考能力的提高。

(三)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指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我在教学中是这样指导的:首先,在学习中,让学生多做话题作文自主命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根据自己不同的认识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与思考。其次,在表达形式上,鼓励自由表达,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再次,在语言运用上,让学生用生动的词语、灵活的句式表达情感。例如,学生在初稿里写道,“春天到了,田野春意盎然”。经过指导后,有的学生这样写:“春天到了,小草伸展出了小懒腰,它们为大地披上了一件绿色的衣裳。在还未耕种的地里种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有黄的、紫的、红的……忙着采蜜的小蜜蜂乐得笑哈哈!”也有的学生这样写:“春天到了,我举目望去,眼前是一片一望无际的田野,农民伯伯正在辛勤地劳动着。此时此刻,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谚语: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学生经过引导,提高了创新表达能力,能用鲜活新颖的语言,写出了真实的生活、真挚的情感。

语文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是体现语文课程价值的必经之路,听说读写作为语文的基本功,不但是学生思维发展的核心,也是其获得新知、进行再创造的重要途径,并且在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品格、促进全面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把“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大力推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创设有助学生发展的语文情境和实践,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任学宝,董莉,周丽婷.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J].教学管理,2015(7-8).

[2]李伟杰.由核心素养看精准教育[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7(1).

[3]張锦华.加强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J].情感读本(中旬刊),2016(8).

[4]胡晓容.浅谈小学语文如何针对核心素养教学[J].科学咨询,2015(5).

作者:杨永萍

语文教材插图教学管理论文 篇2:

活力语文课堂研读着力点的构建策略刍探

摘 要:语文研读课堂构建,需要教师找准研读着力点,发掘教材内容,筛选情境方式,优化鉴赏指导,推介读写方法,从不同角度展开思考和探索,给学生阅读学习提供更多启迪,让学生自然进入到阅读核心,并在多重互动交流中夯实学科认知基础。阅读是学生个性学习行为,教师设定研读着力点,可以给学生阅读带来更多支撑,学生有了明晰的学习方向,学习效果会更为显著。

关键词:语文教学;研读;着力点;构建策略;发掘;筛选;优化;推介

所谓研读,应该区别认识:教师研读,是指对教材、教法、学法的研究;学生研读,是指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度阅读,在参与学习活动中自然进入文本核心,在反复思考和讨论中形成阅读认知。不管是教师研读,还是学生研读,都涉及着力点筛选的问题,作为学科教学主导者的教师,需要发挥关键作用。教师有更广阔的阅读视野,对教材展开深度发掘,为教学设计提供更多信息,对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鉴赏指导、教学训练等进行创新探索,都可以找到研读着力点,为学生顺利进入到研读环节创造条件。

一、发掘文本内容,探寻研读思维着力点

语文教材具有极强的普适性,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阅读,找到思维切入点,进行多点对接,形成创意教学设计方案,为学生顺利进行研读创造条件。

1.发掘文本内容

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大多会关注一些表象信息,如故事情节、人物命运、语言表达等,阅读学习还比较肤浅。教师需要有深度引导意识,先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发掘,找到研读思维的着力点,以便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让学生能够对文本展开个性研读,逐渐进入到文本核心。

例如,在教学《秋天的雨》一文时,教师可先为学生做示范诵读,然后让学生练习诵读,以形成浓厚的阅读气氛。为激发学生主动阅读意识,教师可组织诵读比赛活动。学生听说要举行诵读比赛,热情高涨,积极开展诵读练习。诵读比赛能激发学生研读热情,这是比较有价值的设计。学生对比赛之类的学习活动有特殊兴趣,教师切准学生的心理进行组织,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创意预习设计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语文阅读教学亦如此。教师适时设定一些预习任务,可以为学生规划出清晰的操作路线。学生课前对文本进行阅读,利用多种信息渠道搜集相关素材,对多种语文要素展开先期研究,势必会形成感知体验,为课堂学习做铺垫。在预习任务设计中,教师要制定具体目标和要求,以调动学生研读思维,有效开展阅读教学。

例如,在教学《秋天的雨》一文时,教师可设计如下预习任务:其一,选择最喜欢的段落进行背诵,准备参与班级展示活动;其二,收集关于描写秋天的诗句和文本,向同学进行推介;其三,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准备进行诵读展示。教师对任务进行详细设计,能给学生设定清晰的操作路线,让学生清楚如何预习。这样的预习设计更具针对性,学生参与度高,预习效果好。

二、筛选情境方式,确定研读思维发力点

阅读情境创设方式很多,教师需要从研读思维启动角度展开思考和设计,以激发学生阅读思维,确保阅读研读学习活动顺利展开。学生研读思维发力点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教师对此需要有清晰认知。

1.精选媒体情境

研读属于深度学習范畴,教师在引导策略设计中,需要有创新意识。在常规教学中,教师会借助多媒体展开情境设计,而如何作出筛选处理,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多媒体好用,但不可滥用,如果教学环节处处都用多媒体调度,让多媒体代替教师执教,这显然是不可取的。教师要对多媒体情境设计进行创新探索,让学生自然进入到研读学习之中。

例如,在教学《在牛肚子里旅行》一文时,教师可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信息,并告知学生:这组图片非常特别,都是其他班级的同学为这篇课文配置的插图,大家仔细看看,能否找到一些亮点。学生听说图片是其他班级同学设计的,自然有浓厚的观看兴趣。在讨论时,教师可参与其中,对一些有特点的插图进行点评,给学生提出一些观察提示。学生阅读思维开始活跃起来,对一些插图进行评价。教师抓住学生心理运用多媒体,学生积极响应回馈,教学效果显著。

2.创新演绎情境

演绎活动是学生比较欢迎的,教师在情境设计中适时引入演绎内容,能够给学生多感官带来冲击。角色诵读、小品演绎、演讲比赛、知识竞答等,都带有表演色彩,能为学生顺利展开研读创造条件。教师要作出筛选处理,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参与兴趣,对演绎形式进行创新。

《在牛肚子里旅行》是童话故事,情节曲折有趣味,学生有很高的阅读兴趣。在课堂导学环节,教师要求学生进行演绎展示。有两个同学早早做好了准备,分角色朗读进行展示。教师还特意为其设置了背景音乐,其场景感很强。在评价环节,学生都能够主动发言,对演绎情况进行点评。有学生说,角色演绎不能完全按照课本上的台词进行,否则会受到局限。如果能够有一定改编,演绎效果就会更好一些。也有学生说过于呆板,缺乏动作和表情,表演效果不好。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进行回应,并要求同桌合作学习,创编课本剧,准备演绎这个故事。学生接受任务后,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展开研究,开始积极排练。

三、优化鉴赏指导,设置研读思维矫正点

语言鉴赏是重要的研读学习,教师要在鉴赏角度选择、鉴赏程序规划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为学生提供更多帮助,矫正学生一些不正确的鉴赏做法,针对学生短板进行弥补。

1.筛选鉴赏角度

学生语言鉴赏能力存在很大差距,教师在鉴赏角度选择指导中,要进行必要的学情调查,以便给学生提供更多服务。学生面对鉴赏文本时,常常找不到思维切入点,教师要从更多角度进行引导。典词应用、句式特点、巧妙构思、丰沛情感、主旨点拨、色彩辨析等,都可以形成鉴赏角度,教师需要进行具体引导,让学生自然掌握鉴赏方法。

例如,在教学《海滨小城》一文时,教师先让学生进行梳理性阅读,找到一些经典的描写句子,并自行展开阅读鉴赏操作。学生习惯找带有修辞方法的句子,教师给出提醒:可以尝试从不同角度展开思考,这篇课文句式有什么特点,还可以考虑色彩和情感等因素,看谁能够找到更多角度。学生接受任务后,对文本精彩描写片段进行重点解析。如“早晨,机帆船、军舰、海鸥、云朵,都被朝阳镀上了一层金黄色”,学生的答案是: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描绘朝阳的色彩。有学生从短句的角度展开分析:短句的应用,具有鲜明的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表现力更强。如“除了沥青的大路,都是用细沙铺成的,踩上去咯吱咯吱地响,好像踩在沙滩上一样”,学生从象声词运用角度进行鉴赏:“咯吱咯吱”这个词太形象了,让读者身临其境。

2.规划鉴赏程序

语言鉴赏没有固定格式,但在具体操作中需要讲究一些思维构建形式,先找出应用方法,然后结合语境分析表达效果,最后是联系整篇文段进行深度思考,或联系作者情感进行升华。学生有了比较明确的鉴赏思路,其研读操作会更为顺畅。鉴赏路线众多,教师要多点推介,让学生研读思维有更多选择。

语言鉴赏属于个性化学习,学生根据阅读感觉展开解读和分析,自然会存在一些逻辑问题。为此,教师应适时作出一些设计和引导,给学生提供更多操作提醒和辅助。“方法或角度—作用或语境分析—关联主旨或情感—升华分析”就是一种最为简单的鉴赏逻辑格式。学生运用这种程序进行鉴赏分析,能够形成比较清晰的逻辑构建路线。如“这座海滨小城真是又美丽又整洁”,学生这样鉴赏:这个句子是文本最后一段,有总结点题的意味,“美丽整洁”是小城的最重要特点,作者对这座小城的感情是真挚而热烈的,自然也让读者产生更多情感上的共鸣。从学生鉴賞情况能够看出,其构建意识比较明确,先点出方法和表现效果,然后结合语境做具体分析,最后是升华处理,其构建体系属自然形成。

四、推介读写方法,培养研读思维成长点

读写是重要研读学习手段,也是阅读内化的基本途径,教师在具体设计和组织时,需要观照学生研读思维的落实,传授仿写方法,引入电子作业,促进学生阅读活动的有效开展。

1.传授仿写方法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写关系紧密,教师利用读写训练引导学生展开研读学习,这是最为常见的学法应用。仿写是借助文本写法,在阅读文本基础上展开延伸思考,通过联想和想象等多点探索,自然形成的习作学习行为,这也是最为贴近教材的训练方式,其难度相对较低,适合更多学生应用。教师要做好观察,适时传授一些仿写操作方法和技巧。

例如,在仿写《大自然的声音》一文时,教师可先为学生布置仿写任务:观察生活,选择自然界的某种现象作为描写对象,然后对文本写法进行梳理,规划描写思路。为给学生提供更清晰的操作路线,教师要从观察角度、观察信息处理、观察描写方法运用等角度进行指导,确保学生顺利展开读写操作。学生利用分类描写手法展开具体操作,仿写训练顺利展开。在课堂展示环节,学生都能够对自己的仿写进行展示。有学生选择夏天的雨展开描写,有学生选择冬天的冰雪进行描写,有学生选择秋天的云进行描写,仿写作品各具特色,研读学习取得良好效果。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文本写法特点,目的是非常明显的,就是要对学生仿写进行指导,让学生产生学法应用意识。

2.引入电子作业

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为学科教学提供更多选择,在文本研读训练设计中,教师适时引入电子作业,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辅助。教师适时布置信息搜集任务、视频音频制作任务、网络交互任务,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推进文本研读进程。

例如,《大自然的声音》这篇课文专门对自然声音做介绍,学生通过阅读留下深刻印象。为此,教师可针对学生自然认知基础布置训练任务:利用节假日,借家长手机一用,走进大自然,对花草树木进行拍摄,并适当配上一些解读文字,每人准备10幅照片,上传到网络交互平台,供大家欣赏,看谁的作品能够做到图文并茂。学生听说要自行制作自然景色图片,都跃跃欲试,纷纷说出自己的打算。教师抓住学生学习关注点展开布设,对学生形成强烈触动。大自然是学生所向往的,用手机拍照,这是学生的最爱。学生有如此高的参与热情,这样的电子作业会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

总之,语文研读课堂构建,需要教师找准研读着力点,发掘教材内容,筛选情境方式,优化鉴赏指导,推介读写方法,从不同角度展开思考和探索,给学生阅读学习提供更多启迪。因此,教师需要有调度和指导意识,针对学生研读基础展开对应设计,向学生传授研读方法,确定研读教学着力点,让研读教学顺利展开。研读文本、研读生本、研读师本,教师需要有观照融合意识,从不同方向进行探索,打造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展开深度阅读需要有学法支持,教师对学法展开对应研究很有必要,能让学生自然进入到研读环节,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莉.探寻研读着力点,建构活力语文课堂[J].小学教学参考,2020(16).

[2]倪如玉.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深度学习的探究与实践[J].小学教学研究,2020(18).

[3]林英.研究性阅读——打开阅读之门的金钥匙[J].天津教育,2020(07).

[4]韦自才.从课标四个“强调”,谈小学语文有效课堂的创建[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06).

[5]毕美玲.小学阅读教学策略探析[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16).

[6]刘斌.谈核心素养下文本研读的着眼点[J].小学教学参考,2019(22).

Explor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the Focus of Dynamic Chinese Classroom Research

Pan Dihui

(Minzhu Primary School, Pucheng County, Nanping City, Fujian Province, Pucheng 353400, China)

Key words: Chinese teaching; study; focus; construction strategy; explore; screening; optimization; recommend

作者简介:潘迪辉(1979-),男,福建浦城人,一级教师,从事语文教学与研究。

作者:潘迪辉

语文教材插图教学管理论文 篇3: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

摘要: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历经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而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等在传统民族文化中深有体现。鼓励学生学习与继承传统文化有助于更好地塑造精神品质,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要能够深化学生对语文教材的理解程度,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传承中华民族精神,重建传统文化自信,为建设社会主义提供良好的情感支持。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方式

初中生的思维道德认知正处在发展时期,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渗入传统文化教学很有必要性。学习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与责任意识,能让他们充分感受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优势,在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以教材为起点,发现传统文化价值

在我们的教学教材中穿插着很多的经典文章,无论古文还是近代散文,它都是学生学习了解传统文化最直接的来源。教师在讲解文章时要注重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结合教学内容慢慢渗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通过阅读古文,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古人的情感所在,更好地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一步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分析,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内涵。教师要结合不同文章的特点,抓住有利时机,对文中体现的精神品质进行解读,让学生对文章情感有更好的把握,同时不断丰富精神世界,学习民族精神。

例如,在讲授杜甫的《春望》时,教师要对每一句诗进行详细的赏析,除了让学生充分了解写作手法外,还能对作者当时所处的局势有清楚的了解,通过“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来告诉学生要有爱国情怀,关心国家事情。在学习《渔家傲秋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要告诉学生作者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还有如七年级上册的《古诗四首》《诫子书》《狼》《塞翁失马》《杞人忧天》,七年级下册的《木兰诗》《卖油翁》《古诗五首》,八年级上册的《三峡》《短文两篇》《与朱元思书》《唐诗五首》《诗词五首》等;在“名著导读”栏目,引入了《西游记》《水浒传》等经典著作,通过不同的语文要素,指向学习目标;在综合性学习中,则有“君子和而不同”“语文部落”“戏剧大舞台”等,把传统文化有机渗透在不同的综合性学习中;书中插图兼顾中国古典美学,穿插了很多传统中国画,如《春酒》《海国记》《卖炭翁》等课文的插图,既有对文本内容的刻画,又有传统文化的韵味;在课外古诗积累中,则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这里既有历代诗人词家的咏怀、写景、抒情,又有报效祖国、励志学习、忧国忧民的胸怀。历代名家从不同角度、不同内容、不同方式上呈现了家国情怀,这也是传统文化的要义所在。

二、剖析教材人物,学习优秀品质

人物鉴赏在语文教学要求中是初中生的一项必备技能,我们在文章学习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物,他们有着不同的人物形象,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优秀的品质。一篇好的文章必定离不开几个形象饱满的人物。我们要善于从他们身上分析,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人文信息。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情感蕴含丰富,其中友善、诚信、尊师、孝顺等优良情感都应该被学生所了解,学生需要对文中情感品味来丰富自身情感认知。教材是学生最容易接触到的一手学习资料,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将教材中体现传统优秀品质的文章精细讲解,使学生在学习之余了解传统优秀文化。

在语文教材中,作者笔下有太多的饱满形象的人物了。例如,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通过陶渊明文中“复前行,欲穷其林”可以知道他笔下的渔人是一个懂得自然审美,欣赏风景的人,眼中不只有生计。在《陈涉世家》一文中,我们对“苟富贵,勿相忘”进行深度剖析,就不难发现陈涉是一个有远大志向与抱负又注重情谊的人。在《背影》一文中,朱自清对父亲蹒跚着去给儿子买橘子的描写,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位对孩子有着深深的爱的父亲。在《花木兰》一文中,我们可以学习到木兰“从此替爷征”的孝顺品质,还能从“木兰不用尚书郎”中体会木兰淡泊名利的优秀品质。教材中优秀的人物描写很多,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品质,培養学生学习我们的传统美德。

三、以活动为远点,呈现传统文化价值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举行的诗词大会,就是传统文化很好的呈现。我们也可以开展类似的活动,激发学生热爱诗词,丰富学生的诗词储备。

如开展班级“诗词大会”,通过组内预赛,班级比赛,围绕中国诗词大会的模式,以“赏古典诗词,寻传统基因,探文化之美”为目的,通过班内比赛的形式,重温学生已经学过的传统文化知识。通过“横扫千军”“你说我猜”“出口成诗”等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重新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民风民俗”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了解“社戏”的形式,并发现家乡是如何呈现这些传统文化的,完成“传统文化调查小报”。在八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人无信不立”主题的学习中,学习指向是“累积常见的文言句式”,可以让学生搜集身边的楹联、春联、石刻等,走访家乡的名胜古迹,摘抄相关的文言句式。在名著导读《西游记》的活动中,学生需要学会“精读”与“跳读”,也可以通过开展《西游记》“百家讲坛”的活动,让学生分别说一说通过阅读本书,在不同的故事情节中,得到哪些收获,发现哪些传统文化因素,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和文化生成。还可以邀请相关的专家学者走进课堂,和学生一起聊“西游”,聊文化。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耕植的沃土。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初中语文教学就是要把这些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要积极地担负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历史使命,做好学科育人,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感受祖国悠久的历史。

参考文献:

[1]杨宏英.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7(4).

[2]朱景雪.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8(33).

(作者单位:安徽省宁阳学校242300)

作者:李烨

上一篇:部门上半年工作总结汇总下一篇:法院执行局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