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2024-07-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篇1

一、编写特点

本册教材是以语文知识和能力训练为主编排的。教材整体分解成阅读训练、习作训练和听说训练三条线索,并按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横向联系,协调发展的原则组成单元。

二、编选课文和练习。

本册课本共8个单元,每单元3至4篇课文,1个习作训练和1个单元练习,全册共有必学课文24篇,选学课文4篇,习作训练8次,单元练习8个。单元练习主要是复习本单元学过的内容,但在语文知识和能力训练上有适当的扩展。

三、本册教学总的目的要求: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能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初步学会辨别学过的同音字、形近字,能认读学过的多音字。初步学会按部首查字典,能确定部首,检索 汉字,看懂意思。初步学会独立识字。

2、会读写370个左右的词语,懂得意思,一部分会口头或书面运用。会给部分学过的词 语找出近义词和反义词。

3、学会用钢笔写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行款整齐。开始学写毛笔字,能正确执笔,学会基本笔画的运笔方法,能临帖写毛笔字。

4、能听懂别人讲的一件事,边听边记住主要内容,并能复述。学会打电话、问路等应对 用语。

5、会正确、流利地朗读本学期教学的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部分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会默读课文,能说出一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理解课文。能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懂得句子的意思。认识冒号。了解按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方位顺序连句成段的句子。

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学习革命前辈和英雄模范,养成勤奋学习,遵守纪律、尊敬老师,团结友爱的好品德。初

步知道,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实践真知,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四、教学措施:

1、教学时,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不随意拔高或降低教学目标。

3、注意听说读写的联系。要让学生通过新闻记者学表达,从读中学写。用好例文,让学生从中学到写作的方法,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事,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4、扎实进行语言训练,着重进行段的训练——读懂一段话,写好一段话,继续对学生的识字、写字给予重视,帮助他们积累词汇和句式,掌握基本的表达方法。课堂教学中保证

学生有充分的朗读、默读和做其他各种练习的时间。

5、继续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大力提高中等生。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篇2

板书课题, 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交流对庐山云雾的整体感受, 然后直奔中心, 揭示出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两大特点, 并融合“庐、姿、幻”三个生字的教学。

【片段回放】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生齐读课题)

师:“庐”是生字, 半包围结构, 伸出手跟老师一起写。 (师范写, 生书空)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读了很多遍课文了, 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可以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说说。

生:如诗如画。

师:这是你读完课文的独特感受, 很好。

生:我觉得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师:书读得很认真。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姿”是生字, 没有把握写对, 可以先看看书。 (生上黑板写)

生:飘飘欲仙。

师:云雾给庐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漫步山道, 你会有种似仙的感觉。

生:流连往返。

师:如果有幸去庐山游玩, 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

生: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

师: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来。 (生上黑板写)

生:庐山的云雾变幻无常。

师:来写这个词。 (生上黑板写)

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瞬息万变

变幻无常变幻无常

师: (指黑板) 都写对了吗?

生:“幻”的右半部分多了一撇。

师: (边讲边修改) “幻”的右半部分是横折钩, 没有撇。伸出手, 我们一起来写写这个字。

师: (用红色粉笔标示重点笔画) 我们不仅要把字写正确, 而且要写得美观大方。“姿”下面是个“女”, 横划要拉长, “幻”要写得左高右低, 才好看。

师: (指板书) 同学们了不起, 通过课前认真地读书, 表达出了自己对庐山云雾最直接的感受。课文主要写的就是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两个特点。

【点评】

以学定教, 在学生充分读书, 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开始本课的教学, 直接而极富针对性。先谈对庐山云雾的整体感知, 此时学生的感受是零散的, 有对庐山的感受, 有谈游客的感受, 教师加以引导, 点明庐山云雾的两大特点:千姿百态、瞬息万变。同时融入生字教学, 将听、说、写整合成综合性实践活动, 教学变得简单而有效。

【板块二】

从“千姿百态”一词入手, 释义, 找出庐山云雾的几种姿态;质疑, 对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思考, 边读句子边想象庐山云雾的姿态;板画, 反馈纠正对词句的理解;朗读, 读出画面和意境;背诵, 寻找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片段回放】

师: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什么叫做“千姿百态”?

生:有很多种姿态。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千”和“百”。

师:这里的“千”和“百”不是实指一千种一百种, 而是指很多种姿态。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中有几句话具体写出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 找到这些句子, 用波浪线画出来。

师:一边画一边想, 庐山的云雾有哪几种姿态?

生: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 就像戴在山顶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 就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 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 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生说师板书:……像……像……;……是……是……)

师:作者用上了打比方的方法写出了庐山云雾的几种姿态。

师:仔细读读这几句话, 看看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作上记号。

生:什么叫“笼罩”?

生:我不理解“天幕”。

生:什么是“弥漫”?

生:“缠绕”是什么意思?

师:同学们找出的大多是词语, 我们以前曾经学过解决词语的方法有很多, 可以查字典, 也可以联系上下文, 今天老师再教大家一个方法, 把这些词语放进句子中读一读, 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 (师板书“想象画面”并画山峰)

师:你的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谁来画“像白色绒帽一样的云雾”?

师:哪些同学想来画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

师:“弥漫山谷的云雾”谁来画?

师:“云雾遮挡山峰”又是怎样的画面呢? (生画)

师:看一看黑板上同学画得和你刚才头脑中浮现的画面一样吗?

师:他们画得对吗?

生:第一幅图画得是对的, 因为书上说“笼罩”在山头。

师:对, 像这样像笼子一样盖在山头就叫“笼罩” (板书:笼罩) 。“笼罩”是生字, 上下结构, 写的时候要注意“罩”的三部分要写得紧凑些, 上下结构的字竖画写短了才好看。

生:云雾弥漫山谷, 就是山谷里面到处都是云雾, 画得是对的。

师:山谷间到处都充满着云雾, 这就叫“弥漫”。

生:把整个山峰都遮挡起来了画得也是对的。

师:所以书上说像巨大的天幕, 好像从天上垂下来的幕布一样。

生:那些缠绕在山间的云雾没有画出来。

师:如果老师是庐山的一座山峰, 同学们是云雾, 会怎样把我这座山峰缠绕住呢? (学生上台作围绕状, 师板画) 云雾就这样像一条条玉带缠绕在山间。

师:作者就是这样, 抓住云雾姿态的特点, 用准确的词语表达出来。这段话不仅用词准确, 使用标点也很有讲究, 仔细看看, 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第一句话是句号, 和后面的句子没有关系, 所以用句号。

师:不是没有关系, 而是这句话是总的来写云雾千姿百态的特点, 后面是具体的来写。还发现了什么?

生:第一种姿态和第二种中间是一种新的标点。

师:这就是分号, 前一种庐山云雾的姿态, 后一种也是, 中间并列, 所以用上分号。

生:但两种姿态中间用的却是句号。

师:虽然都是写庐山云雾的姿态, 但是前一句话和后一句话的句式发生了改变, 所以中间用上了句号。 (师相机板书“;”“。”)

师:这么贴切的比喻, 精妙的语言, 真值得我们背诵积累下来。有没有什么好方法来背诵?

生:可以多读几遍。

生:可以想象画面来背。

师:想象画面既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又可以帮助我们背诵, 好方法。如果没有把握的同学, 也看着我们刚才画的图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图上有四种庐山云雾的姿态 (师在每一种云雾的上方标上1、2、3、4的序号) 自己试着背一背。 (生自由背诵)

师:谁来背? (生背)

师:我们一起看着图来背。

【点评】

中年段阅读目标指出:能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句的意思,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学生对课文中描述庐山云雾的几种姿态似懂非懂, 其中对“笼罩, 遮挡, 天幕”等词语的理解成了主要障碍, 如何扫除这些障碍?教师找准契合点, 教给学生“边读书边想象画面”的方法, 选取“板画”这一方式, 去激活潜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兴趣感知, 通过不断地点拨、指引, 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获得充分和谐的整体发展。

组块教学突破了传统的线性教学模式, 以读为主, 读中质疑, 思考释疑, 其间穿插板画。板画, 既是学生理解、感悟、体会的过程, 又是教师反馈、检查、点拨的过程。教学中, 引导学生思考、发现, 学生兴趣盎然, 课堂氛围紧张而活泼,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疑问, 提高了语文素养。

【板块三】

从“瞬息万变”一词入手, 体会庐山的云雾怎么变化的。接着, 让学生将“瞬息万变”和“变幻无常”进行置换比较, 更进一步体会云雾变化之快、变化之多, 朗读加深体验, 并在此基础上背诵。

【片段回放】

师:庐山的云雾不仅千姿百态, 而且瞬息万变。是怎么变的?

生:由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变成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 从四蹄生风的白马变成漂浮在北冰洋上的冰山。

师:这里的“瞬息万变”可不可以换成前面的“变幻无常”?

生:不可以, “变幻无常”是指变化没有什么规律。

师:“瞬息万变”呢?“瞬息万变”和“变幻无常”都是表示变化, 但完全一样吗?“瞬”指什么?

生:一瞬间, 一眨眼。

师:“息”是呼吸, 一眨眼一呼吸云雾已经是“万变”了, 这说明庐山云雾变化非常快而且多。同样是变化, 但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所以不能互换。

师: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庐山云雾变化很快?

生:刚刚是。

生:转眼间。

生: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

师: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读出变化速度的快。 (生齐读)

师:这段话写了庐山云雾的几次变化?

生:两次。

师:书上明明只写了两次, 为什么却说“万变”呢?

生:因为还有很多变化, 书上用省略号表示出来了。

师:透过省略号, 闭上眼你一定能看到很多云雾的变化。

师:一起来背一背这段吧。 (背诵略)

师:课文的第二、三段有相同的地方, 发现了吗?

生:都是先写云雾的特点, 再具体地去写。

师:这种结构叫做“总分”, 同学们在描写其他景物的时候可以用上这样的写法, 并试着用上分号。

【点评】

语文教学教什么?当然是引导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感受语言温度, 揣摩语言规律, 习得语言技巧, 提升语言质量。在这一片段教学中, 教师紧紧抓住“瞬息万变”, 以点带面, 形成以比较、朗读、想象为一体的训练综合体, 让学生体会庐山云雾变化的快和多, 充分感受庐山云雾的神奇之处。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篇3

当学生认识了千以内数,能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他们需要认识更大的数。这时,教材安排万以内数的认识。通过认识整千数(包括整千数加、减整千数)、认识几千几百几十几(包括整千数加整百数及相应的减法)、学会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实现认数知识的逐步积累,也为本册教材的后继学习奠定基础。在学习千米和米、千克和克时,在学习三位数乘一位数时,都将会涉及万以内的数。

这个时期的学生,思维形式已经开始慢慢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但在抽象的过程中,他们仍然需要借助大量的形象感受,这是进一步认识更大数的基础。所以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认识时,应注意把握这样的原则:以形象感受为主,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适时、适当地进行抽象。

二、重难点分析与教学策略

本单元教学重点:

1.数的含义。认识万以内的数;感受大数的意义。

2.计数技能。万以内数的读写;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认识数位,了解十进制计数法,识别不同数位上数的含义。

3.数的大小关系。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

4.计算技能。能口算整千数加减整千数,整千数加整百数及相应减法;会进行简单的估计。

5.数学交流。能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和他人交流;能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用数的观念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6.数学情感: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

本单元教学难点:

第一课时:一万的含义。

第二课时:一般四位数的读法、写法。

第三课时:万以内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认识整千数和一万

[简要分析]

本课时教学分为3层:

1.感受“一万”的大小:通过创设万人体育馆的情境,让学生获得对“一万”的感性认识。

2.感知一万的含义:通过直观的小立方体个数的感受,体验几千和一万的实际含义。

3.几千和一万的读写,这个层次的教学又包含4个内容:①拓展数位顺序表;②在计数器上表示整千数和一万;③写整千数和一万;④读整千数和一万。

学生对于一万的含义理解是本课时的教学难点。

[教学策略]

1.感受一万的含义的教学策略及建议。

“一万”这个大数在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是不常用也不常见的。对于一万的实际大小学生比较陌生,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既让学生体验到一万的大小,又能理解一万的含义?

(1)利用不同经验,体验一万的大小,为理解其含义做好铺垫。

通过不同的经验,是指通过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来让学生体验大数的多少。每个学生的经验都不相同,可能你的直接经验是我的间接经验,而你的间接经验可能是我的直接经验。教材中设计了一个体育馆的场景,让学生感受“一万”的大小,但现实中不是每个学生都有去过体育馆的经验,去过的学生获得的经验也不尽相同。基于这点因素,我们可以采用这样几种处理方式:描述情境,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他们所了解的信息,其他学生则可以在倾听的过程中寻找和自己的直接经验相吻合之处,同时又可以了解到自己所不知道的信息;丰富情境,除了创设体育馆这一个感受的情境,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类似的场景,比如足球场等,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合理选择,让更多的学生从中产生直接经验。

(2)在数数的过程中,体验数的发展,理解一万的实际含义。

学生最初对数学的体验就是从数1,2,3……开始的,数数是他们对数学的“第一印象”。他们会从1数到100,再从100数到1000,很自然就会想到1000后面怎么数,而这时候渗透“万”这个计数单位也会很自然。

教学时,我们不妨就让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体验1万。可能有的老师会问:教学中数什么比较好?数数占用教学时间值得吗?怎样数呢?……

关于数什么,教材提供的学具是10×10×10个小立方块组成的立方体,表示1000。如果没有这样的学具,残们也可以选择一些体积较小的日常生活物品,如:大米,黄豆,瓜子,牙签,火柴棒等,用这些物品数数,既切合学生实际,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关于数数所占用的教学时间,我们应该这样考虑,数数是一个体验过程,是培养数感的基本手段之一,同时也是由形向数逐步抽象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课前布置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数100粒大米,把百以内数数的过程作为课外实践活动,这样课堂上主要集中精力解决从1千数到1万的问题。

关于怎样数,可以将学生课余时间数的大米按每百粒装袋,100袋大米,合计就是1万粒。教学时让学生先复习从100数到1000,再集体完成从1000到10000的数数过程。

其实,数数的过程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要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1000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对数的认识,需要了解更大的数。

(3)利用社区资源,拓展对1万的感受,体验大数的用途。

对大数的感受不能停留在以上两个层面,还应在现实生活中体现。比如可以让学生去调查所生活的小区或社区里大约有多少户人家,大约有多少人。让学生从中体会千、万这样的大数在表达生活现象中所起的作用,体会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几千和一万的读写的教学策略。

整千数和1万的读写教学,已经从原来认数教学中的实物、计数器和数相对应的教学过渡到只借助计数器进行教学,也就是说从具体开始转向半抽象,但在这个转化过程中仍需借助物化过程来帮助学生学习。

(1)教材中第一次出现“数位顺序表”,但这个知识点的原型就是计数器上的数位顺序,所以这里的教学应结合对计数器的认识来进行。

要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结合计数器,明确这样几个问题:①什么是数位(本文将在后面作详细介绍);②数位顺序表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③数位顺序表的可拓展功能。

(2)拨数、写数和读数要一一进行对应教学。对于“一万”的写法可以这样处理:把10000和1000进行对比,说说有什么不同?两个1分别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多了一个0?通过讨论完成“一万”写法的教学,加深对1万的理解,同时渗透位值思想(本文将在后面作详细介绍)。

[拓展建议]

1.通过大数的估计,培养数感。

数感是对数和数的关系的一种良好直觉。《标准》在第一学段中指出: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学会估计是培养数感的有效途径。这里的估计指的是数量估计。比如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任务:估计一个操场能站多少人,一个电影院能容纳多少人?如果一个班50人,全校20个班一起做早操要多大的操场?1万人大约是多少个班级?多少所这么大的学

校?这样一些具体的、与生活实际结合紧密的解决问题的任务,可以让学生对数,特别是大数形成鲜明的表象,当再次遇到类似情境时,他们就会回忆起这些参照物。这个估计过程并不是随意猜测的过程,而应该是有根有据的推理过程。

2.在数数的过程中渗透十进制的思想。

整数的计数方法是十进制的方法,学生了解这个方法对于数的意义的理解十分有益。这里主要渗透的思想是每相邻两个数位之间的进率是10。学生一个一个单位的进行数数:10个十是一百,10个百是一千,10个千就是一万,在数的过程中就容易体会10个单位是一个相邻的较大单位,感受十进制的思想。

万以内数的读写

[简要分析]

教材中对于几千几百几十几的组成是和读、写法教学同步进行的。掌握数的组成是认、读、写数的基础。

万以内数的读写教学可以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有三个层次:第一层,几千几百几十几的读写:第二层,中间有0的,包括中间有一个0和中间有两个0的数的读写;第三层,末尾有0的,包括中间、末尾各一个0的和末尾有两个0的两种情况。虽然知识点较多,但始终遵循着先说组成,再写数,然后读一读的顺序进行教学的。

第二部分是让学生逐步脱离直观的计数器辅助进行万以内数的读写,从想想做做第2、3题的半脱离到第4题的全脱离,通过练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读、写数技能。其中数中间有两个0的和数中间、末尾都有0的非整千数的读写是教学的难点。

教材中没有对每种情况都给出明确的写法和读法,并不意味着对这个内容不重要,而是通过预留给学生交流空间、思维空间,让他们在互动中体会,在思索中感受读、写的方法。

[教学策略]

1.突破读法难点的教学策略。

读数教学包括4种情况:没有0的;只有中间有0的: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只是末尾有0的。其中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是教学难点。

(1)对比讨论。在对比中寻找读数的难点,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陈述自己的见解,筛选出其中合理的、优化的、科学的读法。

教学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可分两层突破难点:第一层是让学生知道,数中间不管有一个0还是两个O都只读出一个零;第二层是让学生理解中间有两个0的数只需读一个零的道理。教学时,教师可以把两种情况同时出示,直接让学生讨论究竟应该怎样读?说说这样读的理由。讨论中会出现两种意见,一种是见0读零,另一种是出现两个0时也只读一个零,这里可以让学生质疑和争论,在讨论交流中让他们感受有两个0时只读一个零的合理、优化与科学。

(2)旧知引入。将新知纳入到旧知的结构中是很有效的教学策略。千以内末尾有0或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是旧知,在教学时可以以此为起点,设计一组数:465、5674、302、1008、400、3000。让学生们交流这些数的读法,再按特点进行分类:465、5674;302、1008;400、3000。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千以内数的读法来读这些数,并总结读法:从高位读起;按照几千、几百、几十几的顺序读;如果数中间有0,不管有几个,只读一个0:末尾的0不读。

2.突破写法难点的教学策略。

万以内数的写法,难点在于把“读作”改成“写作”的过程,特别是中间有两个0和中间、末尾各有一个0的数的写法。

(1)写法教学要与读法教学紧密联系。

教材中数的读写教学每一次都是同步出现的,只是目标和要求有所不同,对于写数,要求分为三层:第一层是看计数器写数,例题教学都是让学生借助计数器完成写数的过程;第二层是看数位顺序表,把“读作”改成“写作”,想想做做的第1至3题是结合数位顺序,巩固几千几百几十的数的写法;第三层是直接把“读作”改成“写作”,想想做做的第4、5两题则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写数的练习。

(2)有效掌握数位顺序表。

对数位顺序表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写数的熟练程度。除了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数位顺序的表象,还可以编写一些口诀帮助学生正确写数。如:写数应从高位起,确定数位才动笔,哪位是几就写几,空位补0要牢记。

3.深化对数的意义的理解。

整千数加整百数及相应减法也是教学的一个重点,但教材并没有单列成一个课时,而是渗透在练习中,其目的是希望通过计算,深化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同时,教材中也出现了多样化的练习,如想想做做8的找规律,就是通过让学生观察不同数位上数字的变化,发现规律,强化对数的意义的理解。想想做做11通过连线,让学生体会同一数字在不同数位表示的数值是不同的。除此以外,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拓展性练习,如:用5、6、4、9可以写出哪些不同的四位数?又如:用3颗算珠,你能读写出不同的四位数吗?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既能巩固本课的所有知识点,提高读写技能,还能渗透了枚举、归纳、推理等数学思想方法。

[拓展建议]

1.重视数学史的介绍。

在本课时教学后还附有一篇关于数的起源与发展的小文章,应该及时地进行介绍,让学生通过感受不同时期不同文化中的不同计数方法,丰富和强化对数的组成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创新使用教(学)具。

在本课时教学中,计数器是常采用的学具和教具,但每个学生都要拥有一个计数器,有时难以满足,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这时,可以在纸张上画一个计数器,用围棋子、小圆片等物品当珠子在画出的计数器上操作,帮助读数、写数。其实,还可以借助小棒、圆片、牙签、铅笔等等物品进行操作。

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材简析]

教材创设了比较商品价格的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学比较方法,分3层展开:第一层,比较千位上数的大小;第二层,千位相同比百位;第三层,百位相同依次往下比较,以及四位数都小于1万。本课教学的起点是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学生有一定的比较经验,因此要充分依靠学生已有的经验,拓展到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策略]

1.利用知识迁移,学习大小比较。

有效利用知识迁移,让学生利用千以内数的比较方法来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对本课时教学难点的突破十分重要。在教学时,可以对情境中的数据适当调整,增加一个10000元的商品和一个几百元的商品,这样在比较两数的大小时就可以涵盖所有情况。第一步让学生任选两种商品,列举出所有比较的可能。第二步把列举的例子进行分类,寻找哪些是用已有知识就可以解决的。这样会发现两组:一组是两个三位数进行比较,另一组是一个三位数和一个四位数进行比较,借此来回忆千以内数的比较方法。第三步是探讨剩下的几组用什么方法比较,在讨论交流中逐步总结万以内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2.利用估计比较,感受方法多样。

除了采用从高位往低位依次比较的方法外,还可以用求近似值的方法进行比较。这里的教学应分两层:首先是教会学生求近似值比较两数大小的方法;其次是要让学生体验比较两数大小方法的多样性,自主选择合适方法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3.设计游戏活动,渗透“位值原则”。

比较两数大小的核心思想就是位值原则。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数学活动,不仅让学生能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而且会利用位值原则设计一个所需要的数。若能做到这样,则说明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又深入了一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转盘填数”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此项能力。活动可以全班共同完成,也可以分小组完成。活动之前准备一个有数字0~9的转盘,每个学生在纸上画一张数位顺序表。转动转盘,将指针指到的数填进表中的任何一个数位,填入后不能移动。写完数后可以同桌或在活动小组内比一比,看谁的数大。这个活动还可以进行变式,例如比比谁写的数更小等,活动目的可以不断改变。

[拓展建议]

1.弄清数位与位数。

数位。各个不同的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称为数位。与十进制的计数单位相对应的数位是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亿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

位数。一个自然数(最左端的一个数字不是0)所占的数位个数,称为位数。例如,3是一位数,50是两位数,4305是四位数等。

2.理解位值原则。

同一个数字,由于它在所写的数里的位置不同,所表示的数也不同。也就是说,每一个数字除了本身的值以外,还有一个“位置值”。例如“5”,写在个位上,表示5个一:写在十位上,表示5个十;写在百位上,表示5个百。这种把数字和数位结合起来表示数的原则,称为位值原则。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篇4

三年级是第一学段的最后一个学年,也是习惯划分的中年级的起始。经过一、二年级的教学,学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表现在积累了许多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经验,学习数学的能力增强了。另一方面表现在年龄增长、心理逐渐成熟,对数学教学产生了新的要求。无论是激励学习兴趣、开展学习活动,还是评价学习成果,都与一、二年级明显不同了。本册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充分注意了学生的现实。

全册教材除期末“整理与复习”外,共编排10个单元。其中7个单元教学“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在数的运算方面,有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结合这些计算,还要解决一些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在数的认识方面,有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在常见的量方面,有千克和克,24时记时法。2个单元教学“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在图形的认识方面,有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简单物体的三视图。在测量方面,有平面图形周长的意义,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1个单元教学“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主要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相等或不相等。结合上面三个领域的教学内容,编排5次实践活动。增加了操作型活动的比重,共4次。而场景型活动只有1次。

从本册起,教科书里增加了“你知道吗”和“思考题”两块内容,都是依据《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编排的。数学是人类的智慧结晶,人类进步、文明的标志。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给学生的不单单是知识,还有教育、熏陶和鼓舞。编排“你知道吗”,通过介绍数学历史、讲述数学故事以及数学人物,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源于人类生活、生产的需要,数学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使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数学的应用是广泛而现实的。从而逐渐喜欢数学、愿意学习数学。“你知道吗”的内容一般以阅读材料的形式呈现,图文并茂、浅显具体、生动有趣,吸引学生主动阅读,便于教师讲解。还鼓励师、生通过其他渠道查找与数学有关的资料,丰富“你知道吗”的内容,发挥其育人的作用。“思考题”联系教学的基础知识,在知识的宽度、深度上有所扩展。编排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发展数学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思考题是弹性的教学内容,供教学选用。既不勉强每个学生都学习,又要吸引、鼓励尽量多的学习学习。不单纯关注问题的答案,更重视参与和过程,提倡合作交流。不列为基本的教学要求,不进入考试范围。

各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 除法

一、教学内容

第一学段把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分成三次教学,二年级教学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三年级(上册)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年级(下册)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本单元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五方面的具体内容。

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每步除都没有余数)。

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包括没有余数的和有余数的,商是非整十数的和是整十数的)。

验算:用“商×除数=被除数”或“商×除数+余数=被除数”验算除法。

估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十多。

解决实际问题:单价、数量、总价间的关系,把总和(或剩余数)平均分的两步计算问题。

全单元内容分三部分编排:

P1~P6教学比较容易的除法(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没有余数)。以笔算为主线,把笔算与口算有机结合,笔算与验算及时结合,笔算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

P7~P11教学稍难些的除法(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有余数)。包括商是整十数的除法,估算,以及体会常用的数量关系。

P12~P15单元复习和实践活动。整理百以内的四则口算,整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渗透运算性质。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鼓励自主探索,组织广泛交流,引导算法优化。

第1页例题先教学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再教学非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前者是口算,后者是笔算,这是因为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在计算几十几除以一位数时,先进行的计算是几十除以一位数。

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教学思路是:在直观情境中自主探索算法,相互交流算法,引导优化算法。

学生得到40÷2的商是20并不难,有人看图或操作得出商,有人凭经验和直觉说出商,有人通过推理算出商……教材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算法,引导他们反思并表述自己是怎样算得,培养数学思考的能力。

“想想做做”第1题从表内除法推出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这种算法容易掌握,还能迁移到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里去;这种算法和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乘一位数有些相似,有助于形成认知结构;这种算法与笔算比较接近,能应用到算笔里。

2.笔算几十几除以一位数:建立数学模型,应用和解释模型。

除法竖式的结构、计算步骤与加、减、乘法的竖式差异很大,学生第一次学习除法笔算会有困难。尤其是为什么把被除数个位上的数移下去再除?每次除的商应该什么时候写?在初学笔算时必须理解。46÷2的教学设计成五步。

(1)实物操作,整理分的步骤,形成“萝卜”那样的思路。突出先分……再分……然后合起来。

(2)把分步操作抽象成分步计算,形成“辣椒”那样的思考。突出先算……再算……然后合起来。

(3)把分步计算组织成竖式。突出分两步除;第二步除要把“6”移下去,和第一步除分开;每步除商的位置和时间。

(4)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由扶到放,逐步学会竖式计算。要特别关注学生写商的时间。

(5)说说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应该怎样进行?应该注意什么?初步总结计算法则。

3.验算除法:把生活经验提升成数学方法,初步感受乘法与除法的关系。

第3页教学除法的验算,先验算没有余数的除法,再验算有余数的除法。教学目的一是培养验算的习惯,二是感受乘除法间的关系。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引发验算的动机。36元钱刚好买12块蛋糕吗?65元买21块蛋糕还剩2元吗?都可以验算。验算不是教对学的规定,而是正确计算的需要,是学生的自我要求。

(2)先联系生活经验进行验算,再抽象成数学方法。36÷3=12算得对吗?先想的是买12块蛋糕该用36元钱吗?所以用 验算。

这是从生活经验想到的。然后从12、3和36分别是除法算式里的商、除数和被除数,得出除法的验算方法是“商乘除数,结果应该等于被除数”。验算有余数除法,也要从生活经验里提炼数学方法。先是“番茄”的思考,再是“辣椒”的计算,然后才是商乘除数再加余数,结果应该等于被除数。

(3)反复体会,领会验算方法。第4页“想想做做”第1题里的三组算式,通过计算和比较,能发现下面的式子是上面式子的商乘除数或商乘除数再加余数。理解下面的式子能验算上面的除法计算,从而再次感受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4.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在初步掌握笔算的基础上,从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带出。

第4页第3题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这些除法的被除数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除以除数,都没有余数,是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中比较容易的情况。至于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有余数的情况,在本册教材里只要求笔算,不要求口算。

编排了两类题组,第(1)类从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带出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引导学生在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充分利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法则,以及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经验。第(2)类把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与两位数乘一位数编排在一起,感受它们的算法不同,继续体会乘、除法的联系以及乘法可以验算除法。

5.把总数或剩余数平均分的实际问题:连续两问铺垫,重在解题思路。

本单元继续教学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要先求总数或者先求剩下多少、再平均分。不出例题,安排在第5~6页的“想想做做”里。

第5页第5题是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先在表格里填出老师和学生合计的人数,再求平均每车要坐多少人。这道题是第6、7、8题的铺垫。发挥其思路的铺垫作用,要让学生反思并理解为什么先算合计人数。

教学第6~8题要重视解题思路。最基本的思路有分析法和综合法,都是人类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思考方法。它的价值不仅有助于解决问题,更在于能发展人的思维。教学解决实际问题,要让学生体会并形成这些思路。第6题在图画里能想到一共铺设65米自来水管,第7题在对话中能想到还剩33个玩具。所以,教学这些题要以综合法思路为主,引导学生研究已知条件之间的联系,体会第一步该先算什么,尤其是这一步该怎样想。

6.稍难些的除法:在操作中感悟算法。

第7页例题教学被除数十位上的余数要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这是笔算教学的又一个难点。教材先创设平均分羽毛球的情境,通过剩下的1筒打开,和另外的2个合起来,突出第二步要平均分“余下的12个”。然后把这样的分法表示到竖式计算上,理解被除数十位上余下的是1个十,把个位上的2移下去,就能继续算12除以2。第8页“想想做做”第1题仍然是先扶后放,帮助学生正确计算稍难些的除法。第3题把被除数十位上没有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编成题组,可以比较同组两题计算时的相同与不同,发展原来的计算法则。

第9页例题教学商是整十数的有余数除法,仍然利用平均分羽毛球的问题情境。从每班分到2筒是20个,体会竖式的商是20;从剩下2个不能再分了,体会竖式的余数是2。教材突出这道除法的商的个位上必须写0,一方面要从算式的具体含义出发,联系分羽毛球的实践作出解释;另方面要从“可以不写这个0吗?”“如果漏写这个0,将会怎样?”进行反证。第10页第2页的题组里,一道题的商是整十数,另一道的商不是整十数,通过计算和比较,初步理解“不够商1,要商0”的道理。

7.估算:进一步掌握法则,提高试商能力。

第11页第2题估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经常是对被除数十位上有余数的除法进行的。估计的要求是说出商是几十多,如99÷4的商是二十多、75÷4的商是十几。

商是几十多,要根据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而得到。如75÷3,因为7÷3商2,所以75÷3商是二十多。这里安排估算,可以有两点收获。一是进一步掌握除法法则,二是进一步熟练试商。

教学估算不编排例题,直接安排在练习中,让学生独立进行。这是考虑到学生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也是为了实现教材的编排意图。

8.常用的数量关系:在经常接触、反复体会中习得。

在练习中三次安排表格形式的实际问题。第5页第3题三次求平均每人收集废电池的节数,从中体会“收集的总节数÷人数=平均每人收集的节数”。第11页第3题里可以体会“一共用去的线÷单价=买的本数”,第12页第4题可以体会“总价÷数量=单价”。这些都是常用的数量关系,让学生联系实际问题理解,在解决问题时概括、提炼。通过经常接触、反复体会而习得。

第二单元 认 数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万以内的数,是在认识了千以内数的基础上编排的。包括计数单位“万”和数位顺序表,四位数的读、写方法和大小比较等内容。这些知识在以后认识多位数时,将会起很大的作用。全单元的教学内容分四部分编排。

P16~P18教学整千数与一万。要继续理解计数单位“千”,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万”,整理并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要读、写整千的数,理解整千数的意义,进行整千数的加、减计算。

P19~P23教学非整千的数。要理解并掌握非整千数的组成,以及读、写数的方法。要口算整千数加整百数,以及相应的减法。

P24~P26教学比较数的大小。要初步整理比较大小的一般方法,要进行简单的估计。

P27~P28全单元的练习。要整理全单元教学的知识,进行双基训练。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调用已有的学习资源,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对三年级学生来说,万以内数已经是比较大的数了。他们在生活中接触大数的机会不多。但是,学生经历过百以内数、千以内数的学习,积累了一些认数的经验和数的知识。教材经过充分考虑,调用了三方面的学习资源。

教具和学具--百以内数用小棒,千以内数用小方块,各阶段认数还使用了计数器。本单元继续用小方块表示几个千是几千、10个千是一万;继续用计数器表示数,直观形象地显示出四位数的组成。

已有的知识--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以及相应的数位顺序,三位数的写、读方法以及比较大小的方法。本单元以“千”为生长点,在一千一千地数数的活动中建立“万”的概念;在个位到千位的顺序表上添加万位;应用和发展原有的认、读、写数方法。

原有的认数活动--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数,数满10个单位,引出一个新的计数单位;把数表示到计数器上,能直观、形象地显示出它的组成,读数与写数都要按数的组成进行。

2.认识整千数:几个千是几千。

第16~18页教学整千数,突出它们的意义。围绕“几个千是几千”认、读、写整千数。

(1)看正方体数数时体会。第16页例题里每个正方体都是1000个小方块拼成的,1个小方块表示“一”,1000个小方块拼成的正方体表示“千”。看着正方体一千、一千地数,体会2个正方体表示2个一千,是二千;3个正方体表示3个一千,是三千……,从而理解几个一千是几千。

(2)在拨珠、写数、读数时体会。第16页下面的例题集整千数的认、读、写于一体,以数的组成为核心内容:几个一千组成的数是几千,在千位上写几;千位上是几的数是几千,由几个一千组成。

(3)在数轴上整理时体会。第17页“想想做做”第1题在数轴上排出整千数的顺序,体会相邻的两个数相差1个千。

(4)口算整千数加、减时体会。如6000-4000是6个千减4个千,得2个千,即;5000+4000是5个千加4个千,得9个千,即9000。

3.认识一万:10个一千是一万。

本单元初步建立“万”的概念,知道万位,认、读、写一万。

(1)在数数时引出一万。一千一千地数,当数到10个一千时,告诉学生10个一千是一万。

(2)在数位顺序上建立万位。首先是计数器上“千”的左边是“万”,然后完整填写数位顺序表。

(3)在拨珠、读、写数时理解。计数器万位上1粒珠表示1个万,是一万。写成10000。

(4)在口算时加深体验。如4000+6000=10000,10000-6000=4000。

4.认识非整千的四位数:一般到特殊,分四步进行。

读、写三位数的方法可以应用于四位数,但还需要补充和发展。为了有利于原有知识、经验迁移,及时解决读、写数时遇到的新情况和新矛盾。教材把非整千的四位数的认、读、写分四步教学。

(1)先读、写各位上都不是0的四位数。这些数的组成虽然比较复杂,读、写比较麻烦,但并不困难。

(2)再教学百位上是0的四位数。把十位上是0的三位数的读法迁移过来。

(3)然后教学百位、十位上都是0的四位数。读、写这样的数是新知识,由教材示范读法。

(4)最后教学末尾有两个0的四位数,以及中间、末尾都有0的四位数。

5.认识非整千数,以组成带动读、写。

数的意义是通过它的组成表现出来的,读数与写数都是依据数的组成进行的。

(1)先分析数的组成,再读、写数。第19页例题已经分析了二千三百六十五和三千零五十二的组成,让学生分析三千零二的组成。

(2)利用计数器同时教学读数与写数。教学活动是“看珠认数-对照写数-读数”,体会读、写数的方法。

6.有计划培养读数和写数的能力:三个层次。

(1)看着数珠写数和读数,比较直观,且有比照。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题属这一层次。

(2)在数位顺序表下读数和写数,如“想想做做”第2、3题。由于有依托,一般不会搞错数位和计数单位。

(3)离开数位顺序表读数和写数,是这部分知识的最高教学要求。

另外对易错、易混的数,组织对比,能有效提高能力。如第21页第6、9题,第22页第11题。

7.比较数的大小:开放的教学。

在认识千以内数时学到的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可以迁移到万以内数。在新的情境里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够加深理解,获得新的体验,达到新的认识层次。

(1)设计的情境开放。第24页例题里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和空调器的单价可以两两相比,包括位数相同或位数不同的数比大小,首位上数字相同或不同的数比大小等各种情况。教材已经选择两组单价进行比较,还鼓励学生选择商品比价格。

(2)比较的思路开放。在比较2530和3680的大小时,“蘑菇”和“萝卜”使用了不同的思路和比法。教材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

(3)表达的方式开放。有用>、<符号表达的要求,也有用语言描述大小关系的要求,如第28页第7题。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5

1、认识各种钢笔,懂得用钢笔写字的执笔方法和注意事项。

2、了解在稿纸或练习本上写钢笔字的要求,掌握写字的行款,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3、教会学生认字,懂得使用保养毛笔。教 学 过 程

一、认真写钢笔字

(一、)观察插图,教给学生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

1、第一页左上角

(1)这位同学用的是什么笔?是怎样握的?(2)小结

(3)学生模仿执笔方法。

2、右下角背景图

(1)图上的同学在干什么?使用的是什么笔?他们的姿势怎样?(2)教师提示正确的写字姿势,出示写字歌。

学写字,要注意,头要正,肩要平,身要直,纸放平,一尺一拳要记清,手离笔尖一寸高,写字认真心要静。

(3)学生朗读:写字歌(4)学生练习写钢笔字。

3、小结

(二、)引导动手,教会学生使用和爱护钢笔。

1、出示各种钢笔,告诉他们这些都是钢笔。

2、小组交换看钢笔。

3、指导看图,教师介绍,教师动手操作,注意卫生。(三、)欣赏作品,激发学生写好钢笔字的兴趣。

1、引导观察第二页上的图,问:从这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模仿练字。

3、作品欣赏

4、小结

二、认真写毛笔字

(一、)欣赏作品,激发兴趣。

(二、)指导看图,教给学生正确的执笔方法。

1、回忆《写字歌》(1)指名读(2)齐读

2、指导

写毛笔字的姿势与写铅笔字,钢笔字的姿势一样。(1)让学生坐

(2)示范毛笔的执笔姿势。(3)学生模仿执笔

强调:五指执笔后,应做到:指实,掌虚,笔直

3、学生反复练习

(三、)指导学生爱护使用毛笔。

1、观察第5页上面的图,初步认识“文房四宝”

2、观察第5页上面的特写图,体会这些学生严肃认真的练字态度,让学生通过模仿,再次训练正确的执笔和写字姿势,3、观察几幅小图,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4、学生看图,同桌互相说说如何正确使用和爱护毛笔。

5、收好工具。

教学反思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5)(第二课时)

教 学 目 标

1、了解在稿纸或练习本上写钢笔字的要求,掌握写字的行款,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2、了解写毛笔字的执笔方法,训练正确的执笔姿势和书写姿势,初步培养学生写毛笔字的良好习惯。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导入

1、回忆钢笔与毛笔的执笔与写字姿势。

2、学生练习,教师及时纠正。

二、观察作品,掌握写字的行款。指导观察第2、3页上的钢笔字作品

1、抄写课文或作文时,应注意什么?

2、讨论交流

3、小结

三、组织练习,训练学生养成习惯

1、学生练习写钢笔字。

2、教师辅导,纠正执笔方法,写字姿势。

3、说说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

四、总结,提出希望

1、通过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2、你准备怎样写好钢笔字和毛笔字?

3、提出希望

五、作业

练习如何正确使用钢笔和毛笔。教学反思

1、让我们荡起双桨

一、教学要求:

1.阅读课文,感受到新中国少年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幸福美满。

2.学会课文中的10个生字,理解“环绕”、“飘荡”、“凉爽”、“尽情”等词义、并区别运用“映”与“应”、“漂”与“飘”等字的形义。

3.读懂诗句,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中的“红领巾”“谁”指什么。

二、教学重点:

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背诵,并通过想象说出诗歌描绘的情景。

三、教学课时: 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诗,题目是《让我们荡起双桨》 作者乔羽(乔羽作词)写的是我们少年儿童

在公园划船的欢乐情景。2.介绍北海:

在北京故宫西北侧,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园林之一,是首都北京的游览胜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范读课文,学习课文中的生字。

1、指导看图。

①水面上有哪些人?哪些景物?他们在干什么?西周有哪些美丽的景物?

②范读课文。

③ 学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④ 学习课文的部分生字。

三、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知识学生读课文,联系句子理解“环绕”、“飘荡”、“凉爽”等词义。2.想象、看图、画面有些什么? 3.出示句子。

“水面上„„„„” “小船„„„„” “四周„„„„” “我们„„„„” 4.提问,这一小节主要写了哪些景物。<小船、白塔、绿树、红墙> 从课文中找出来。

四、作业: 1.描红:

2.根据拼音写出词语:

3.将下列的字加上偏旁部首,组成词语:

4、熟读课文第一小段。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指名背诵第一段: 2默写生字: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二段。

① 提问 这一段又描写哪些景物?(阳光、小鱼)

② 课文中“红领巾迎着太阳”一句中的“红领巾”指的是什么?(少年儿童,少先队员)③比较“映”与“应”、“漂”与“飘”字的音、行、义。

讲课文中“洒”的意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④课文中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拟人)⑤比较“迎面”与“迎着”的词义。2.小结。(让学生自己讲)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学习课文第三段(集体朗读)2.理解词义“尽情” 3.思考:

①课文中“是水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生活”中“谁”指什么?(读中体会)从文中哪一句看出划船时间? ②课文中每段最后两句三次重复,有什么作用? 4.小结这一段。四:作业: 1口头扩词:

荡()()()推()()()

课()()()墙()()()2区别助词:

谁()狼()消()西()

推()浪()悄()洒()

3添上合适的词语:

美丽的()愉快的()

凉爽的()尽情的()第三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

二、齐读课文。

三、指导背诵.①根据挂图,指导背诵。相机板书

第一小节:“倒映 ”、“环绕”(欣赏美景)用轻声和赞美的语气读。

②第二小节“迎、洒、望、听 ”用高兴和自豪的语气朗读。

③第三小节“问、谁安排”用感激的语气朗读。

④同桌互背练习。

四、歌曲欣赏《让我们荡起双桨》

播放歌曲、闭眼想象,孩子在北海公园,夕阳下游玩的欢乐情景。

五、作业: 板书:

1.让我们荡起双桨

倒映 环绕(欣赏)自然

迎、洒、望、听(歌唱)热爱 党

问 谁安排(感情)祖国

2、学会查“无字词典”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6个生字,其中6个生字只识不写。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得朗读课文。

3.理解“骄阳似火”、“惊涛拍岸”的意思,知道“无字词典”的意思。4.用“骄阳似火”一词,描写夏日天气的炎热。

二、重点难点:

理解“无字词典”的含义,学会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骄阳似火”、“惊涛拍岸”两个词语,引导学生查字典,说说词义。2.过渡到新课。

3.板书课题:2 学会查“无字词典” 4.设疑:

“无字词典”指什么? 怎样查“无字词典”?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序号,读通每句话。2.指名试读课文。3.学习生字词。

无字词典 山崩地裂 旅游 解释 烈日当空 骄阳似火

惊涛拍岸 岩石 理解 意味深长 聪明 不断 4.练读生字词,理解词语。5.识记词语,描红。

四、作业:

1.练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扩词练习;读词语。

二、细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⑵讨论: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2.细读2--5自然段:

集体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爸爸向聪聪提出了什么问题?②聪聪是怎么回答的?③聪聪的回答对吗?

读后讨论:

爸爸是怎样解释“骄阳似火”的。(板书:骄阳似火--晒焉)

讨论:

爸爸听了聪聪的回答“笑了笑”表示满意吗?

如果是你应怎样回答?<看图1> 爸爸的解释和聪聪的解释有什么不同 ? “无字词典”指什么?

教师范读2-5段,同桌练习对话,自由读。3.细读6-8自然段。

同学自读6-8自然段。

读后讨论:

爸爸和聪聪来到大海边看到了什么?

这时爸爸想起了什么?

聪聪为什么大笑起来? 指导看图2,说说词语的意思。4.小结。

5.指导朗读,启发朗读。

三、细读第9段: 1.指名读:

2.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3.讨论:

为什么查“无字词典”更重要。怎样查“无字词典”?

四、作业:

1、练读课文;

2、完成书后三、四题;

3、用“骄阳似火”写一句话。板书: 学会查“无字词典” 骄阳似火-------晒焉

涌,撞,崩-------惊涛拍岸

3、我的外公

一、教学要求:.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注视”造句。

3.理解外公说的两段话,懂得知识的浩瀚,学无止境的道理。知道只有从小虚心好学,不断用知识充实自己,将来才能成为对国家有用得的人。

二、教学时间: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时:

1.板书课题:

3、我的外公 2.齐读课题。

3.谈话过渡,“我的外公”是怎样的一个人?小朋友学了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 1.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a.画出生词,圈出生字,标出自然段序号。

b.读好字音,读通句子,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学习只读不写的生字。学习读写生字。

学生按要求只读课文。2.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说出本文共有几个自然段;②指名试读每个自然段。指导:提醒学生注意下面字音:识、似、穗、勤、品; 指导长句子划分;

让学生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Ⅰ„„Ⅱ„„Ⅲ„„

三、细读课文

1.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指名读课文。讨论:

我的外公是怎样的一个人? 为什么我一有空就去外公家? 满肚子学问是什么意思?

过渡:外公满肚子学问该不要学习了吧!(下面再来学习第二段就会知道)小结:(让学生自己讲)·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仿照句子,正确搭配词语。

例子 辛勤培育辛勤_________ 辛勤__________ 充满敬意充满_________ 充满_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抽读生字卡片。

读下面的字,把不正确的读音划去。

二、细读课文: 细读第二自然段。自由练读第二自然段

思考:我去外公家看了什么?听了什么?(有波浪线画出看到的,用横线画出听到的)理解重点句子。

你觉得外公是怎样一个人?从哪儿看出来? 板书:厚厚的、圈圈点点、密密麻麻 从上面词语可以看出什么? 指导读第四句:

理解“沧海一粟”。(形容非常渺小)

这句话把什么比作沧海,把什么比作一粟。这样比说明了什么? 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读重点句子,看看有几层意思? 认真读,练习背诵。

三、细读课文第三段: 引导看图。

图上画的谁和谁?他们在什么地方干什么?⑵这幅图和课文的那一自然段对应? 细读第三自然段: 自由轻声读课文。

用波浪线画出外公的话。理解外公的话。

指名读句子。(第一句)

看图,读课文,说说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稻子很可爱。(金黄、沉甸甸、黄澄澄)学习第二句、第三句。“不炫耀”是什么意思(不在别人面前显示自己的优点和成绩。)思考外公为什么是那么可爱的稻谷 a、稻谷可爱低头弯腰吸取养分充实自己

b、不炫耀自己(品质好)颗粒饱满回报农民。

c、我们应该怎样来回报父母回报社会呢?(吸收知识充实自己)小结:

外公借稻子用“颗粒饱满”的稻穗去回报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培育作比,教育“我”要用知识来充实自己,将来报效祖国。

三、总结课文

1、指名学生读课文

2、思考:

外公在屋内和我的谈话,对我有什么教育(吸取知识充实自己)

四、作业:

1、读读写写下列词语

2、组词:

工()只()以()空()识()似()

3、扩词:

勤()()()微()()()

4、造句:

注视

练习一

一、教学要求:

1、按笔顺正确描红。

2、认识部首,再找出和部首对应的汉字并连线。

3、按课文内容填空。

4、在田字格正确描红、仿影、描写。

5、熟记8条成语。

6、朗读,背诵《新三字经》节选。

7、练习在不同场合,用适当的语言劝阻不安全、不文明、不卫生的行为。

8、学写毛笔字。

二、教学时数:4课时

三、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指名读题目。

教师讲解题目要求。

2、指导

板书断学生回答一般书写规则(先左后右)练习书空。

指导书空并说出笔画。

3、练习

指导学生坐正握好笔,在田字格里描红,要求一笔描成,边写边想笔顺。

行间指导,及时纠正。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指名读题,讲清题目要求

2、指导

出示第一行8个部首,老师讲解,这8 个汉字的部首

出示部首卡片让学生认读。

认读每个部首的名称。

小结:弄清这些部首是查字典的依据。

将卡片发至学生手中,教师指导学生在起始笔画中寻找部首。

3、练习

学生在自己书上连线,然后找一学生到黑板上连线,及时纠正并进行矫正训练。

三、作业:

1、写第三课的笔顺

2、找出第三课生字的部首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

1、审题

学生认读题目。

教师帮助学生弄清题目要求。

2、指导

指导学生回忆课文中的这两个句子,比一比,看谁背得正确流利。

出示填空题,让学生回头填空。

指导学生书面填空,要求学生坐姿要正确。

指导学生读好句子并口头造句。

出示第一句:理解骄阳似火得意思。(让学生根据句子说一说),指导学生用骄阳似火造句启发学生回忆夏天烈日当空时人们得感受。

出示第二句:理解密密麻麻得意思,并用该词造句。

3、练习:

重点指导反复朗读,在读准字音得基础上积累和巩固词句。

二、教学第四题:指导书写

七、大 女 永并纠正不正确的姿势。

三、作业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五题:

1、审题:

指名读题

教师谈话,帮助学生弄清本题学习要求。

2、指导:

学生自由读8条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教师范读。

学生自由读,并说出8个成语的大概意思。如: 孜孜以求:勤奋努力的样子。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满足于已有的成就,继续努力以取得更好的成绩。

3、练习

自由读

同桌互背。

二、教学第六题

1、审题。

指导学生弄清题目要求。

2、指导。

学生借助拼音自读。

指名试读

教师范读。

教师结合插图讲解意思。(第一句主要是讲习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有恒心,铁棒可以磨成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第二句讲的是再穷也不放弃学习。第三句讲的是学习是无止境的,要永不停步。)

教师再次范读。

3、练习:

学生自由练读,注意纠正字音。指名读。练习背诵。

4、反馈。

检查朗读。指名背诵。

第四课时

一、教学第七题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或投影片。

1、审题。

教师谈话,揭示话题:学会劝阻。学生自读题目下面的一段话。

2、指导。

指导观察四幅图,了解发生了什么事。

让学生观察四幅图,看出是在哪些公共场所,发生了什么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逐一板书:

高压线下 放风筝 打谷场上 点燃爆竹 公共汽车站 扔香蕉皮 在操场边 喝生水 指导练习在第一种场合下的劝阻。

让学生假设处在这种场合,你会怎么想。

让学生说说江小宁是怎样劝阻的,要求学生能展开说。指导学生能各自练说,并与同桌同学配合表演。请同学上台表演,老师作直指导。

3、练习。

分别选择一幅图,以第一种场合为例,自由练说。

同桌互相配合,分角色表演。

教师在巡回过程中作有重点的辅导,注意发现好的配对,让他们准备在全班表演。

4、反馈。

请同学站起来说一说劝阻的内容,尽可能照顾到那些胆子不太大的同学,让他们有机会练习说话。四幅图内容都要能说到。大家听后评议,教师总结。

请同桌起来分脚色表演,同学评议,教师指导后,再同学上台来表演。

最后请四个同学在模拟的情境中表演,教师作课堂小结。

二、教学第八题

见写字备课

5、北大荒的秋天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习第四自然段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

3、能真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知道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地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地思想感情。

二、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指名读课文。

2、简介北大荒。

北大荒是指黑龙江省嫩江流域、黑龙江谷地和三江平原的广大地区。过去那里是一片荒芜,解放后,经过建设者的开垦,荒地已变成良田。

3、北大荒的秋天是什么样儿的呢?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轻声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3、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北大荒的秋天怎么样?找出能概括课文的绛紫 透明 波纹 燃烧 山岭

荡起 北大荒 一碧如洗 清澈 见底 几缕 自由读。

说说哪些生字在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

(紫是平舌音,烧、澈是翘舌音,岭、缕是边音,纹是前鼻音,岭是后鼻音,荒、绛是三拼音)指名读,齐读。

2、读句子。

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这是一个长句子,在读时要注意合理的停顿。教师范读;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3、读课文。

指名分自然段读。师生共同评议。

4、回答问题。

北大荒的秋天怎么样?文中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四、理清课文脉络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从哪两方面写北大荒的景色优美的?

五、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指名读。

2、识记生字字形。

3、指导书写。

六、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组词:

先()火()此()冷()文()洗()灰()紫()岭()纹()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读词语;2.指名读课文; 3.提问

二、讲读课文:

1.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写什么? 北大荒的秋天的天空有什么特点?(一碧如洗)理解“一碧如洗”。

天空的的陆云是什么样儿? 指名读第二句。

“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色彩真多呀!课文中把流云比作什么?(五彩斑斓的锦缎)

“五彩斑斓”什么意思?

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练习朗读和背诵。

小结:这一自然段描绘了北大荒的秋天的美丽。2.学习第三自然段。

轻声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填空:

小河(),如同(),静静地躺在(鱼()游过去,()水面上顿时漾起了().)。一全小

理解“清澈”。

为什么把“小河”比作“一条透明的蓝绸子”? 指名朗读和背诵。

小结:这一自然段描写了北大荒的秋天小河的美丽。

3、学习第四自然段。

默读第四自然段,数一数一共有几句话,那一句话能概括这一段的意思,用“-----”划出来。指名回答。(原野热闹非凡)

“热闹非凡”是什么意思?(十分热闹,超出一般)

那几句具体写“热闹非凡”大豆、高梁“当作什么来写了?(当作人来写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哪些词语最能表现出热闹的景象?

读这句话时,要把农民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读出来。练习朗读,指名读。练习背诵。

4、学习第5自然段。

指名读第5自然段。

理解:”大豆摇铃千里金“"茫茫”“草甸子” “沉甸甸” 练读第5自然段。

小结:北大荒的秋天不仅景色优美,而且物产丰厚。

5、齐读第6自然段。用赞美的语气读。

三、齐读课文,总结全文。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3.照样子,写词语。4.背诵全文。

6、西湖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背诵全文。2.学习本课1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语和文中的比喻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西湖的美丽。

三、教学教具: 挂图、录音机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调动积累,激发兴趣

同学们还记得上学期学过的《忆江南》吗?我们一起背背。

学生背诵《忆江南》,老师后背诵。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杭州和西湖真挚的感情。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西湖,在“天堂”里的一颗明珠。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一次文中游西湖吧。

二、初读课文

⒈配乐范读课文。

⒉学生自读课文。

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就 是镶嵌

⑶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想想他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不理解的地方。3.检查自学效果。

⑴出示词语:

杭州 天堂 远眺 掩映 一般 犹如 典雅 轻柔 秀美

连绵起伏

⑵指名读词,开火车读,齐读。(重点读准后鼻音、翘舌音)

⑶解释疑难词意,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⑷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⒋感知全文

在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描写了西湖的哪些美景?

板书: 山峦 湖水

湖堤 小岛

华灯

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⒌查字典理解“素有”的意思。

⒍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三、指导朗读

⒈教师启发:我们读了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体会了文中的美景。

你们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⒉学生提问。

⒊教师小结。

四、作业

⒈描红;

⒉抄写词语;

⒊练习朗读课文。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

⒈导入:昨天我们学习了《西湖》这课,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同学们 提出了一些问题,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

⒉复习生字词。

⑴听写几个生字:雅、般、柔、州

⑵检查反馈,要求:①字形正确;②间架合理。

二、细读课文,理解文意

㈠第1自然段

⒈教师引导: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感受了西湖那如诗如画般的秀丽景色。

师生对背第一自然段,了解杭州有什么样的美称?

⒉ 西湖是什么?

㈡第2自然段

⒈同学们上节课读书时提出了一些问题:

⑴为什么说西湖时一副优美的山水画?

⑵为什么说西湖时人间仙境 ?

⑶月下的西湖时什么样的景象?

⒉以读代讲,读中作答

⒊启发思考:听了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⒋ 西湖的美不仅在湖,也在山,哪些句子写出了山美?(讨论后出示第2自然段第一句话)

引导理解“远眺”“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等词语。

⒌教师启发,引导朗读:

谁来读读描写西湖水美的句子?“硕大”是什么意思?

自由试读,边读边想象西湖湖面上点点白鸥飞掠的景色。

⒍ 现在你们明白为什么称它为一副优美的山水画?请用朗读来告诉老师。

㈢ 学习第3自然段

十里西湖中是怎样的景色?为什么说它是人间仙境?

请同学们朗读相关自然段。

“仙境”是什么样的地方?你在什么地方见过?

那么你们想看看西湖仙境吗?请读课文。

读了哪一句你彷佛看到了仙境?

结合课文理解“飘逸”“掩映”“典雅”词语。指导朗读。

㈣ 学习第4自然段

⒈生自由读第4自然段。想想这一段围绕那句话来写的。

⒉(出示2,3,4句)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好像看到了什么?

⒊指名朗读两个比喻句。

⒋明月东升,湖光灯光交相辉映,此时如果你伴着悠扬的音乐泛舟湖上

会有什么感觉?

⒌指导朗读最后一句。

⒍朗读:师读第一句,生读二、三、四句。

三、回溯全文,朗读品味

⒈我们循着“远眺西湖--近赏湖中--月下游赏”的线索,细读了课文,我们 又领略了西湖人间仙境般的秀丽景色。这样的美文我们应反复读,品。

⒉学生朗读练习。

⑴自由读课文。

⑵教师小结

四、布置作业

⒈背诵课文。⒉摘抄好词佳句。板书: 6 西湖

山峦 湖水(远眺)湖堤 小岛(近赏)

华灯 琴声(夜游)

七、泉城

一、教学要求:

⒈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⒉理解第1自然段的段式,会用“有的„„有的„„”练写课间活动的一个场景。

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⒋了解泉城特有的自然景观,体会泉城的泉水多,泉水美,激发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品德。

二、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⒈读课题。

⒉谁知道“泉城”指什么地方?为什么人们称济南为“泉城”呢?

二、听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⒈轻声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多读几遍,读准字音。⒉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⒊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四、检查自学效果

⒈出示生字词。

⒉认读生字词。

⒊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汇注 悬崖 昼夜 暄腾 晶莹剔透 秋雨潇潇

⒋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生评议

五、学习第一自然段

自由读第1自然段,数一数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告诉我们什么?

这一段共有几句话?(三句)

指名读第一句。这一句告诉我们什么?

默读第二句,看看这句话共有几个分句,从那几个方面来写济南的泉水的。出示:

这些泉水有的白浪翻,好像银华盛开,有的 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

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

指名读这句话。

回答问题。(这句话有4个分句,前两句写泉的行,后两句写泉的声音。)

作者为了把泉的不同形态和声音写出来,用什么词连接的?(有的„„有的„„)

谁能用“有的„„有的„„”说一句话?

第二句话从形态和声音写出了泉水的美丽。

指导朗读第二句。(一、三两句声音高些,二、四句声音要低缓)

范读,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济南72泉,最著名是哪些?

读第三句。

“著名”是什么意思?(有名)

六、练习

⒈朗读课文

⒉观察学校课间活动的一个场面些一段话,用上“有的„„有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

⒈读第一自然段。

⒉问:济南72 泉,最著名的是哪些?

二、继续讲读课文 ⒈学习第2自然段。

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写的什么。

读后回答。(第一句写珍珠泉的位置,第二句写珍珠泉池的大小,三四句写泉水的样子)把描写珍珠泉样子的句子划出来读一读。出示:

泉水从地下往上涌。

泉水从地下往上涌,像一串串珍珠。这两个句子那个好,为什么?

欣赏“在阳光的映照下,„„仿佛有一只神奇的手把他们拧到水面上来。” “拧”是什么意思?大家做做拧的动作。指导朗读。

小结:这一自然段具体写了珍珠泉美丽、神奇的景象。⒉自学第3,4自然段。

⑴出示学习要求。①默读3,4自然段。

②数一数每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③五龙潭、黑虎潭分别在什么地方?(用:“____”画出来)有什么的特点? ⑵学生自学。⑶检查。①看图 ②填表。

⑷学生练读。

⒊学习第五自然段。

指名读第五自然段。思考:趵突泉有什么特点?找出描写趵突泉样子的句子。“七十二泉之首”是什么意思?

“差不多占了大半公园”说明什么?(泉池大)那句话描写了趵突泉的神奇景象?

欣赏“泉池正中有三股比水桶还粗的清泉,„„如同三堆白雪” 看图理解。指导朗读。

小结:趵突泉名列七十二泉之首,景观尤为壮观。⒋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朗读全文 ⒈总结。⒉朗读全文。第三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指导背诵

⒈分段指导背诵。回忆每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讲什么。⒉练习背诵全文。

三、识记生字字行,知道书写 ⒈指名读生字。⒉记住字形。

说说自己怎样记住这些生字。⒊指导书写。

四、作业

1.抄写生字 ⒉抄写词语。⒊组词。

⒋背诵全文。板书: 练习二

教学要求:

⒈按笔顺正确描红。

⒉区别四组声母易混淆的音节。

⒊读一读,初步认识对子。

⒋熟记8个成语。

⒌照样子练习写左右结构的词语。

⒍朗读、背诵古诗。

⒎观察四幅图,整理图序后练习写一段话。

⒏写毛笔字。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⒈审题。

⑴指名读题目。

⑵教师让学生讲清题目要求。

⒉指导。

⑴出示第一个字及其笔顺。请同学先说说一般的书写规则;先左后右,然后仔细 地 观察“汇”字的笔顺,再照样子数空。

⑵指导学生书空数笔画。

⑶让学生说说“汇”字右边的笔顺

⒊练习。

⑴指导学生坐端正,握好笔在方框里描红,要求一笔描成,边想边想笔顺。

⑵教师巡回指导。⒋反馈。

⑴指名学生到黑板描红,表扬认真的同学。

⑵指导存在问题,进行矫正练习。

按上面的步骤和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其余3个字的描红。

注意学生写字的姿势,对不正确的姿势予以纠正。

二、教学第二题。

⒈审题。

⑴教师指名读题,⑵讲清题目要求。⒉指导。

⑴指名读,出示卡片:

⑵指名说说这两个字在读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知道平舌音,翘舌音。

⑶请同学小声读读,注意生母的发音。

⑷请同学正确读出词语。

按上面的步骤和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其余三组词语。⒊练习。

⑴分组出示卡片。

⑵用各种方法反复读。⒋反馈。

出示卡片让学生认读,有错误及时纠正。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

⒈审题。⑴指名读题。⑵讲清题目要求。

⒉指导。

⑴让学生自由试读课文。

⑵集体读,教师指导,读正确,读通顺。

⑶出示小黑板:天对地 雨对风 大陆对长空。让学生思考词语之间有什么关系?

⑷教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采用师生对读的方法进行朗读。

⑸教师告诉学生这是简单的对对子。

⑹教师指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读其他三组,师生、学生之间对读。

⑺教师出示填空题,让学生自己练习。

⒊练习。

学生采用不同形式反复地练读。

⒋反馈。

请同学个别读,同座位对读。

二、教学第四题。

⒈审清题目。

教师讲清题目要求。

⒉指导。

⑴出示卡片,让学生认识要写的4个字,并了解这4个字全是左右结构的字。

⑵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提出的写字要求和描红要求。

⑶指导书写“拔”。

①讲解要求;②教师范写;③学生练写。

指导书写“杭”“堆”“济”。

⒊练习。

让学生按要求认真练习描红和书写,教师进行个别指导,教室要保持安静。

⒋反馈。

教师展示学生写得好的,表扬写字姿势正确的学生,指出存在问题,矫正。

三、教学第五题。

⒈审题。⑴指名读题。

⑵教师谈话帮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⒉指导。

⑴学生自由读8条成语。

⑵教师范读。

⑶学生自由读。

⑷理解8条成语的意思,学生只要大体说出成语的意思。

⒊练习。⑴学生自由练读。⑵同座位练习背诵。⑶指名读。⒋反馈。

四、教学第六题。⒈审题。

⑴指名读题。

教师讲清题目要求。⒉指导。

⑴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要求读正确。⑵指名试读,教师正音。⑶教师范读,学生想诗意。⑷全班范读,要求读通顺。⑸教师结合图意讲解诗意。⑹教师再次范读。⒊练习。

⑴学生自由练读;⑵同座互读;⑶指名读;⑷练习背诵;⑸指名试背,全班背诵。⒋反馈。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七题 ⒈审题。

⑴揭示口语交际的话题:小羊吃青菜 ⑵学生说说题目的要求。⒉指导。

⑴指导观察四幅图并调整图序。

①指导观察第一幅图,出示问题: 图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图上还画了什么?

②指导学生观察2-4幅图,问题同上。

③教师指导学生按事件发展的顺序理清思路: ④把序号填在括号里。⑵指导说话。

①知道学生说第一幅图,说出内容就给予鼓励。②指导学生说2-4幅图。

让学生自己练说,然后选择一副图交流。教师按图的顺序清同学们交流,逐一指导。③指导学生把四幅图连起来说说。⒊练习。

⑴让学生自练说话。

⑵同座相互练说,要求评出对方的优缺点,教师巡回指导。⒋反馈。

请同学到讲台说说,总结全班练说情况。

9、蓝鲸

一、教学要求: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带着问题读课文。

⒉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用“只要„„还„„”造句。⒊学习课文打比方,作表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⒋理解蓝鲸的样子,生活习性和用途,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实现感情。

二、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知道,大海无边无际,波浪滚滚。海面上,雪白的海鸥在盘旋。可是你们

知道吗?海底更是一个奇异的世界。那里有各式各样、千奇百怪的动物。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海洋里最大的哺乳动物--蓝鲸。

二、自读课文,了解自然段段意。⒈出示自读要求。

⑴画出生字词,读好字音,读通句子。

⑵标出每个自然段的序号,思考自然段段意。⒉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3.检查自读情况。

三、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范读课文(放录音)

2、课文向我们介绍蓝鲸的哪几方面?

四、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教学字形。

⑴用熟字换去偏旁的方法记忆:饭

⑵用部件组合方法记忆:浮 舌 吞 速

⑶重点提醒。

吨 迅

2、指导书写。

吨 浮 左窄右宽 迅 速走之旁要包围得当。

五、作业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在《习字本》上描红、写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指读词语。

2、多音字组词。

二、讲读课文 ⒈讲读1.2自然段。⑴指读1、2自然段。

这两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蓝鲸大)⑵细读第1自然段。

从那儿可以看出蓝鲸很大?

指导读第1自然段。(强调最大)

过渡:读了这一段,我们知道蓝鲸很大,可蓝鲸究竟大到什么程度呢?学了第2自然段 我们就明白了。⑶细读第2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说说从哪儿可以看出蓝鲸很大。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帮助理解句子和词语。)第一句:把大蓝鲸比作什么?“简直”突出了什么?(惊讶)指导用惊讶的语气读句子。

这一句用什么方法写蓝鲸的大?(打比方)

第二句:“30多米”大约有几个教室长?体会一下“170多吨”300头黄牛的这里重量。指导读句子,突出几个数字。

这一句用什么方法写蓝鲸的大?(列数字)

第三句:“尤其”是什么意思?(特别)蓝鲸的嘴巴特别在哪儿? 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指导读句子。

指名说说这一句的写作方法。

第四句:“鲸须”是蓝鲸嘴里的皮,可以过滤食物。

鲸须就有3米多长,就像个大型的扫把,这说明了什么?(大)小节第二自然段,板书。观察图画,练习说话。图上画了什么?

你能根据图上的内容用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说说蓝鲸的个子很大吗? 2.讲读第3自然段。⑴指名读第3 自然段。

⑵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⑶逐句理解。

①看图理解第一句,理解蓝鲸名字的由来。

②蓝鲸的行动有什么特点?从哪儿看出它的行动很快? ③指名朗读第三句。

这一句写蓝鲸干什么?(看图)看图理解。

你觉得蓝鲸呼吸怎样?

④自学第4句,说说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齐读第三自然段。⒊讲读第4自然段。

⑴自由读第4自然段。说说蓝鲸干什么?蓝鲸吃东西有什么特点?

⑵默读2、3、4句,边读边圈出描写蓝鲸吃食的动作的词。

⑶齐读第五句。这一句写了什么?为什么说它的食量大的惊人? 指导用惊讶,惊奇的语气读第五句。⑷小结第4自然段。

三、课堂练习。找出课文中用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的句子读一读。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⒈指读生字,说出结构和偏旁。

饭 吨 浮 迅 ⒉写出带有下列部首的字并助组词。

二、讲读第5自然段 ⒈谈话。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蓝鲸的很多特点,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出,蓝鲸对人类有很大用处呢。⒉自由读第5自然段。

什么叫“濒临灭绝”?怎么会濒临灭绝? 你喜欢蓝鲸吗?我们人类应该怎么办?

三、总结课文。⒈总结。

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词语练习。

⒈用“只要„„就„„”造句。⒉讲解。

⒊读下面的句子,说说有什么样的条件,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⒋填空练习。

①我们只要(),眼睛就不会近视。

②小钢只要看到谁有困难,就()。③造句练习。

⒉抄写词语。板书

10、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⒉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⒊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多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山行》 ⒈板书课题。⒉介绍作者。

这首诗诗晚唐诗人杜牧写的,他写的七言绝句,意境清新,最为后人传颂。⒊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三、学生自学课文。

⒈轻声读课文,读对字音。画出生字。

⒉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四、检查自学效果 ⒈认读生字“径”“飘” ⒉读这两个字,应注意什么? ⒊指名读课文。⒋回答问题:

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五、理解诗句。

⒈讲读第一句:理解“远山”“石径”“斜” 回答问题:

⑴为什么称为“寒山”?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看图,说说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 读第二句。

理解“白云生处”。

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⒊读第三行诗。理解“坐”“爱” 诗人为什么要停下来不走呢? 看图。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句话的意思。⒋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

红叶比什么还红?(比春天的花儿还红)说说第四句话的意思。

再把三、四句连起来说说它的意思。⒌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六、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七、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八、作业: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第二课时

一、复习

⒈背诵《山行》⒉《山行》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

二、学习第二首诗《枫桥夜泊》 ⒈揭题,解题。

⑴板书课题。⑵指名读题。⑶解题。⑷介绍作者。⒉自学课文。

⑴轻声读课文,读好字音,画出生字词。⑵自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词典。⑶想想每首诗的意思,同座可以讨论。⒊检查自学情况。⑴认读生字。⑵指名读课文。⑶质疑。

⒋理解每句话。⑴理解一二句。

轻声读一、二句边读边想象诗句中的描绘的画面。

这是什么季节?从那儿可以看出来?这是诗人的心情诗什么样的?

理解“愁”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话的意思?指名回答。⑵学习第三、四句。指名读三、四句。回答问题。

①“姑苏”在什么地方?②到是什么意思? ③说说三四两句的意思。

⑶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⒌总结全诗,体会情感。

这首诗描写哪些景物?抒发了诗人什么心情? ⒍指导朗读,练习背诵。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和重音。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练习背诵。⒎指导书写。

三、作业。

⒈用钢笔描红。⒉背诵课文。⒊抄写词语。

11、石榴

一、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课文按时间顺序描写的方法。

3. 学习本文作者的观察方法,按时间顺序写一种果实的成熟过程。4.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见过石榴吗?吃过石榴吗?对石榴有哪些了解,谁来说一说?

二、自学指导: 要求:

1. 听老师范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2. 学生轻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

三、自学检查。1. 重音要读准:

枣庄 郁郁葱葱 喇叭 子儿 玛瑙

2. 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说了什么,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3.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春天 叶 夏天 花

秋天 果

四、指导精读:

1. 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齐读第一自然段: ⑵教师教师枣庄

⑶“驰名中外”是什么意思?令家乡声名远扬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⑷教师小结:家乡的石榴声名远扬,这是作者爱家乡的原因。2. 学习第2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下面问题:

①这一段写了那两个季节?石榴有说什么特点?

②作者用哪些词来写叶子,花的? 体会“郁郁葱葱”的意思。

“彷佛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说明了什么?这样打比方合适吗?

⑵朗读第2自然段,体会作者的写作顺序。

五、作业:

1. 抄写课后的词语。2. 仿写句子。

例:石榴花彷佛是一个个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吹。

六、板书: 石榴

春天 叶________ 夏天 花________ 秋天 果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

二、继续精读课文

1. 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回答下面练习:

这一自然段主要写(春、夏、秋)季石榴(叶子、花、果实)的生长情况。

2. 默读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写石榴的果实的?有什么变化?画出表现石榴果实特点的词语。3. 讨论:作者按什么顺序写石榴的果实的?哪些词语表现了这些变化? 4. 指导朗读:请同学们带着高兴的心情来读这一段。5. 学习第4自然段。

⑴过渡:长得这么可爱的石榴,味道怎么样?我们一起来看。⑵轻声自由读课文,小组讨论:课文从那些方面写石榴子儿的? 讨论有:颜色:红白相间 晶莹透亮

味道:酸溜溜 甜津津 体会“晶莹”的意思。6. 齐读这一自然段。

7. 教师小结:作者按时间顺序,写石榴果实的生长变化,还特别注意认真观察了石榴果实的颜色变化与外形特点。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要学习这种方法。

三、作业:

1. 背诵课文3、4自然段。

2. 品尝一种水果,并模仿第4自然段写一段话。板书: 11石榴

颜色:红白相间 晶莹透亮 样子:有的„„ 有的„„ 味道:酸溜溜 甜津津 练习3 教学要求:

1. 按笔顺正确描红。

2. 查字典,查到部首在“部首目录”中的页码。3. 读一读,了解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4. 在田字里正确描红、仿影、临写。5. 熟记8条成语。

6. 朗读背诵诗歌《晨牧》。

7. 练习将最近读的一本书介绍给同学们。教学时间: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 审题。

教师讲清题目要求。2. 指导。

出示第一个字“讯”及其笔顺,让同学们观察了解先左后右的一般规则和这个字的笔顺。指导学生书空数笔画。

让学生说说“讯”字的最后一笔是什么? 3. 练习。

指导学生那个在田字格描红,要求边写边想笔顺。4. 反馈。

指名到黑板上描红,表扬好的。对存在问题,进行纠正。

二、学习第二题。1. 审题。

教师讲清题目要求。2. 指导。

⑴教师打开字典,翻到“部首目录”,告诉同学们里面有些什么。⑵教师指导学生在自己的字典中找到“部首目录”。

⑶指导学生读“部首目录”,指导里面的部首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⑷出示写有部首的卡片,然学生认一认教会学生这些部首的名称。

⑸出示“月”,让学生数一数它共有几画,让学生在自己的字典中找到部首。⑹出示“乙”让学生自己去查字典,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查的? ⑺学生自己查字典。3. 练习。

学生自己查字典,同桌互相交流,教师指导。4. 反馈。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3题。1.审题。

教师讲清题目要求。2.指导。

⑴指导学习第一组句子。

出示句子。(同时出现)指导读正确、流利。①体会一二句的不同之处。

②学生自读,理解体会,同桌讨论。③有:第二句语气更加肯定。⑵指导学习第二组。3. 练习。

让学生分组读第一组句子,感受一下不同句子表达的不同效果。4. 反馈。

同桌互读,读出语气来。表扬好的,纠正问题。

二、教学第四题。1.审题。

教师讲清题目要求。2.指导。

⑴出示卡片“灭”“至”“苏”,让学生认读这三个字,明白他们多是上下结构。⑵找出书写这一字的特点。⑶指导书写“灭”字。

⑷学生描写一个“灭”字。

指导书写下面几个字,教师范写,学生练习。3.练习。

让学生按要求描红临写,教师个别指导。5. 反馈。

展示学生写的好的字,表扬书写姿势正确的同学。指出问题进行纠正。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5题。1.审题。

教师讲清题目要求。2.指导。

⑴学生自读8条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⑵教师范读正音。⑶学生自由读。

⑷让学生说说已经懂了的成语的意思。⑸教师重点讲解下面几个词的意思。

老马识途: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工作中起引导作用。

狼奔琢突:形容成群的坏人就像狼和猪一样到处轮转,任意破坏。

狡兔三窟:比喻藏身的地方多,便于逃跑。3.指导。⑴指名读。

⑵学生自由练读。⑶同桌练习背诵。5. 反馈。

集体背诵;指名背。

三、教学第6题。1.审题。

教师讲清题目要求。2.指导。

让学生先小声的、自由的读一读全诗,要求读正确。指名试读,教师正音。

教师范读,学生想想诗的意思。学生跟着读诗,要求读通。教师讲解诗意。

听课文录音,边听边想。3.练习。

自由读,同桌互读,自由背诵,小组背诵,全班背。4.反馈

指名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指名背诵,表扬能背诵的同学。第四课时

一、教学第7题。1. 审题。

揭示话题:我读的一本书。学生自读要求。2. 指导。

⑴指导学生各自将最近读的一本书的内容说出来。

⑵请一位同学介绍书中的主要内容,同学平易,教师总结。

⑶学生按刚才指导的样子练说。

⑷请一位同学完整的将读的一本书介绍给大家。全班评议。⑸教师总结。3. 练习。4. 反馈。

13、蒲公英

一、教学要求: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和背诵课文。

⒉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可爱”“亲切”造句。

⒊朗读课文内容,懂得着任何事都必须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有不切实地的幻想。

二、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看图揭示课时 ⒈出示蒲公英图片。

图上画的是什么植物?谁能说说蒲公英的样子及其有关知识。⒉教学生字: 蒲 绒 降 伞 ⒊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⒈出示自读要求。

⑴自由轻读练读课文两至三遍。⑵画出生字词,练读生字字音。

⑶标出自然段的序号,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⒉检查自学情况。⑴读出下面生字词。⑵指导朗读长句子。

⑶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⒊范读课文。

三、细读第1自然段。⒈指名读课文。

⒉讨论:“小降落伞”指什么?它们“在蓝天白云下随风飘荡”要去干什么? ⒊指导朗读。

指图1,小朋友看,你们看蒲公英的种子在微风的吹拂下离开了妈妈的怀抱。他们要到广阔的天地 去,它们的心情多么激动,多么愉快。我们读第一自然段时,要用什么语气?

四、作业。⒈描红。

⒉练读课文。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⒈抽读词语卡片。⒉按要求填空。

二、细读课文。

⒈学习第二自然段。

⑴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⑵读后指名回答。⑶理解词语。

金光闪闪 银花朵朵 黑黝黝

⑷指导朗读。

要求用亲切的语气读。⒉细读第3自然段。

⑴自由读课文。思考:小降落伞听了太阳公公地话,有什么不同地说法? ⑵读后讨论上述思考题。】 ⑶理解重点句。①出示投影片。

这黑黑的泥巴有什么意思!瞧那金光闪闪的地方一定有数不清的宝贝。到那儿去,我在就会变成百万富翁。

这颗种子说了几句话?

“这黑黑的泥巴有什么意思!”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后面是什么标点符号?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指导用蔑视的语气读这句话。

这颗种子认为哪儿有意思?它为什么认为那儿有意思? 理解“百万富翁” 指导用肯定的语气、兴奋的感情来读2、3两句话。②出示投影片。

这波光粼粼的湖面,一定能给我们带来欢乐!指名读句子。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波光粼粼”。

指名说说另外一颗种子为什么要落到湖面去。指导用得意的语气读这句话。

③指名有感情读两颗种子的对话。⒊细读第4自然段。

⑴她们的结果怎么样?一起来学习第4自然段。⑵指名读第4自然段。

说说几种小降落伞的不同结果。理解“竞相开放”“装点” ⑶再读课文第4自然段,说说他们的结果为什么不同。⑷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⒈齐读全文。⒉复述课文。

⒊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四、教学生字词。

⒈教学生字字形 ⒉指导书写 ⒊练习描红

五、作业。

⒈读下面几个词语,再说几个类似的词语。一阵阵 黑黝黝 金灿灿 ⒉用“可爱”“亲切”造句。

14、每逢佳节倍思亲

一、教学要求:

⒈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⒉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准备: 词卡、小黑板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揭示课题、解题。

⒈板书课题 每逢佳节倍思亲 ⒉解释题意。

⑴“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亲人⑵介绍王维。

王维,今山西人,唐朝著名的诗人,画家。

三、初读课文。⒈自学生字词。

⑴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轻声读课文。读通顺语句,画出不认识的不理解的词语。⑵会写会读生字。

⑶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兄弟 异乡 思念 无限深情 情景 佳节 登高 兴高采烈 ⒉检查自学情况。⒊各人试读课文。

⒋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

五、布置作业: ⒈朗读课文。⒉读抄词语。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

二、学习课文。⒈指名读课文。⒉分自然段读。

第1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⑵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说了什么?

⑶小结: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讲的是唐朝诗人15岁离家,到京城已有两年。⑷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

过渡:“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请读 第2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2自然段。

⑵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第一到第三句说了什么? 理解“扶老携幼”的意思。

⑶从那儿可以看出,重阳节是个佳节?

⑷在这家家户户兴高采烈欢度佳节时,诗人王维有什么感受,看第4句是怎么说的?

⑸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家人。点明了题意。⑹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王维主要思念哪些亲人?具体想了?请读: 第3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3自然段。

⑵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第一和第二句说了什么? ⑶第三句到第五句说了什么? 理解“天各一方”。

这三句的省略号表示什么?

⑷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事王维思念兄弟的具体内容。

⑸齐读第3自然段。

过渡:王维是这样来表达自己的这种思想感情?请读 第四自然段 ⑴指名读。

⑵这一自然段第一句说了什么?

理解“思绪万千” 这一句和上面的哪个自然段有密切的联系? ⑶下面的两句话说了什么?

⑷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⑸看图,佳深理解全诗的意思。画面人物是谁?

⑹理解诗句的意思。

⑺小结: 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写诗表达了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⑻齐读第4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

⒈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⒉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第三课时

一、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写了唐代诗人王维年轻时客居京城长安,在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无限深情。

二、指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首诗的意思。

三、朗读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⒈这篇课文里你觉得哪个自然段最能表达诗人王维思念兄弟的深情?

⒉第三自然段第一话读时应带平缓语气,第二句读时带欢乐的语气,下面三句要带深沉的语气,读到两个省略号时,停顿要长,表达深思而不平静的心态。⒊指名朗读。

四、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⒈放录音欣赏。

⒉揭示板书,引导背诵。⒊各人背诵。⒋小组背诵。

⒌指名背诵,师生评议。⒍同座二人互背。

五、作业:

1。比一比,再组词。2。用“兴高采烈”造句。

15、掌声

一、教学要求: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⒉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的上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⒊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要主动的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教学时间: 两课时。第一课时

一、揭示问疑:

⒈ 小朋友们,有人给你鼓过掌吗?因为什么给你鼓掌?得到别人掌声你心情怎样?你为别人鼓过掌

吗?

为什么为别人鼓掌呢?

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掌声 ⒊读了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二、初读课文

⒈请小朋友带到刚才的问题认真的读书,遇到不认识的字,看课后生字表。⒉请同学读课后生字,注意看清字音、读准字音。反馈检查。重点读好下列字音。

⒊请小朋友继续读课文,把不认识的生字的拼音写在生字上面。读完。写完后请同学们记组它。反馈检查。指名读,同桌互读,小组轮读。

⒋看一看下面词语你会不会读。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⒌下面请同学们在读课文,努力做到正确、流利。反馈检查,指名读,师生评议,齐读。

⒍读过课文,请小朋友一边读课文,一边画出不懂的词语。⒎理解词语。

⒏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读准生字、词语的读音,课文也读的正确、流利了。大家还要通过认真读书,读懂了一些词语。大家学的很好。课后还要练习读出感情来。

三、描红生字

⒈读准课后要描红的生字。⒉播放轻音乐,学生描红。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二、精读课文

⒈ 请小朋友自己读课文,画出描写小英神态、动作变化的句子。⒉ 分小组讨论:从这些变化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说说你的理解。⒊班级反馈,指导朗读。

⑴在我们上小学的时候,班里有一个叫晓英的同学,他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地一角。

①指导学生运用“因为„„所以„„”地句式,说说小英为什么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地一角在。②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小英因为身有残疾非常自卑。③练习朗读体会小英自卑地原因。

⑵轮到小英的 时候,全班的小朋友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去。①小英为什么把头低了下去?

②练习朗读,体会小英自卑的原因。

⑶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小英的眼圈红了?

①讨论让学生明白:“犹豫”“慢吞吞”是小英不愿意让人看到他的样子。“眼圈红了”说明小英 觉得自己的自尊受到了伤害。

②练习朗读体会小英的复杂的心情。⑷那掌声使小英感动的流下了眼泪。

①讨论让学生明白: 同学们的掌声使小英感到了大家的关心和鼓励,她激动的流下了眼泪。②练习朗读体会小英感激的心情。

⑸小英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同学地掌声下微笑着走下了讲台。①讨论让学生明白:②小英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是感谢同学们的热情鼓励。②练习朗读。

⑹他不在忧郁,她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甚至还走见了学校的舞蹈房„„ ①联系小英来信中的话交流,小英为什么有这些变化? ②练习朗读。

⒋有感情的朗读第1~6自然段,说说小英的变化中,你想到了什么? ⒌最后一段告诉我们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

三、总结全文: ⒈听课文录音。

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⒊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难时,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四、作业

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⒉完成《习字册》上的书写练习。练习4 【教学要求】

⒈按笔顺书写“佳”“绒”“插”“骤”。⒉区别8组字形相近的字并练习助词。⒊练习写钢笔字。⒋熟记8个成语。

⒌读背孟子的两句名言。

⒍调查学校绿化情况,再按要求作口头作文。⒎练写毛笔字。【教学时间】 四课时。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⒈审题:

⑴指读题目。

⑵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⒉指导。

⑴指名认读“佳”“绒”“插”“骤”。

⑵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每个生字的笔顺。

⑶让学生按照书上的笔顺练写,了解笔顺。⑷让学生说说哪个生字难写,难在那里? ⑸重点指导书写“插”“骤”。⒊练习:

⑴学生练习描红。⑵小结。

二、教学第二题: ⒈审题:

⑴指读题目。

⑵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先比一比,在组词。)。⒉指导。

⑴指导分别读一读这8个形近字。

⑵要求学生从中 找出音形都相近的几组字。⑶分组引导学生边读边比较音、形地异同。⒊练习.⑴学生口头组词。

⑵选择最有把握、最合适的词语写在括号里。⑶朗读自己组成的词。

三、作业:

用8个形近字组词。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 ⒈审题:

⑴指读题目。

⑵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改正要得不正确的词语)。⒉指导。

⑴出示题⑴,指名读题。

⑵要求学生将句中要得不正确的词语画出来。

⑶选择一个正确的词语来替代(通过读句子来体会)。⑷讨论:为什么将“参加”改为“参观”? ⑸归纳修改病句的步骤:

①读 ②画 ③换 ④想 ⒊练习:

⑴用所学方法练习修改⑵⑶⑷⑸题。⑵有针对性的进行练习。

⑶逐题讨论修改情况,确定正确答案。⑷然学生修改自己的答案。⑸同桌互查练习情况。

⑹大声朗读修改过的五个句子。

二、教学第四题: ⒈审题:

⑴指读题目。

⑵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⒉指导。

⑴出示卡片,让学生认读“富”“异”“然”“惑”。⑵教师提出描红仿写要求。⑶逐字指导书写。指导书写“富”。

①引导学生观察“富”字,弄清字的结构。②教师示范书写,要求学生仔细看老师写。按上面的方法练写“异”“然”“惑”。⒊练习:

学生描红,仿写。

⒋评选优秀的作业,同时指出问题,进行矫正。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五题。⒈审题:

⑴指读题目。

⑵教师谈话帮学生明确练习要求。⒉指导。

⑴学生自由练读8个成语,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解决。⑵教师范读。⑶学生自由读。

⑷理解8个成语的意思。①请学生自己练说。

②学生回答,能说出大概的意思就可以。③教师讲解有难度的成语。⒊练习:

⑴学生大声自由练读。

⑵同桌练习背诵。

⑶教师巡回个别抽读,抽背。⑷集体朗读,背诵。

二、教学第六题。⒈审题:

⑴指读题目。

⑵指名读练习要求。

⑶让学生说说这道题练习的要求是什么。⒉指导。

⑴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读这两句名言。⑵指名试读。

⑶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范读。⑷讲解孟子的两句名言的意思。⑸再次范读这两句话。⒊练习:

⑴学生自由练读,教师纠正容易读错的地方。⑵用“开火车”的方法指名读。⑶练习背诵。

⑷指名背诵,全班背诵。第四课时

一、教学第七题: ⒈审题:

⑴从“我们的校园”谈话揭示话题:汇报学校绿化情况。⑵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⑶教师进一步明确要求:

①要调查学校绿化情况并填表。②将调查结果向大家作口头汇报。③对学校今后的绿化提出一些建议。2.指导:

① 讲清调查范围: 主要是了解本校范围内的绿化情况。校园外的属于本校的也在范围之内。② 根据调查表,讲清调查的内容: 学校树木的总棵数,主要品种,树的名称。

③ 讲清调查方法: 分组进行、每人负责一两项内容:要仔细观察,认真计数,及时填表。⑵汇报指导: 明确要求:

①根据调查表,口头汇报学校绿化情况。

②对学校的绿化情况适当地发表自己的看法。③对学校今后 的绿化的建议,可以说得具体些。④回报时声音要洪亮。⒊练习:

⑴学生现在小组内汇报讨论。⑵每组派代表到台前汇报。

⑶不足之处可以互相补充并可发表自己的看法。⑷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

二、讲解的八题。(见毛笔字备课)

三、布置作业:

将今天的小调查整理成一份报告。17 花瓣飘香 【教学要求】

⒈学会本课生字,理解“不知所措”“惶恐”“红艳艳”等词语。

⒉懂得为什么说小女孩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体会小女孩的一片爱心。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时间】 两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花瓣飘香》。同学们看了课题想提出什么问题?

二、初读课文 ⒈自学生字词。

⑴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⑵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会读田字格上的生字。⑶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红艳艳 不知所措 惶恐 懂事 阳台 ⒉检查自学效果。⑴出示词语:

小屋 清晨 惶恐 红艳艳 阳台 花丛 懂事 舍不得 ⑵指名读词,注意读准字音,重点读准:花丛 舍不得。⑶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⑷齐读生字词。

3、各自轻声读课文。

4、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指名试读课文,读后学生评议。

三、读讲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这一丛月季怎么样?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3、谁会读这一自然段?(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描红。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

二、精读课文第2-11自然段

1、自由读第2-11自然段,说说这部分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有几个人物,主要写谁。(板书:小女孩、“我”)

2、“我”是怎样发现这件事的呢?(齐读第二自然段,板书:摘花瓣)

⑴、读这一自然段时,你注意到哪些词?在这些词下面加上着重号。(教师引导学生在“俯在花前”“小心地摘”“双手捧着”下面加上着重号)

⑵想一想:从这几个词语中你的头脑中会看出小女孩对花怎样? ⑶谁会读这一句?

⑷读了这一句,你的头脑中会产生什么疑问呢?(小女孩为什么摘花瓣?)

3、过渡:课文中的“我”同样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因此几天后的一个清晨,“我”又见到了那个小女孩摘花瓣时叫住了她。(指名读第3自然段)

让学生仿照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方法,在认为重要的词语下面加上着重号,并围绕这些词语提问题。(小女孩为什么不知所措,惶恐地望着“我”)

4、“我”叫住了小女孩,同小女孩说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读一读他们的对话,注意对话的语气,并在表示提示语气的词语下面加上着重号。

5、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后引导学生在语气上进行评议。

⑴“轻轻的问”说明“我”并没有责备小女孩,只有感到不明白,想弄清楚原因。⑵小女孩“不好意思地说”说明小女孩只摘了花瓣,自己也觉得左得不对。

⑶“小女孩眼眶里闪动着泪花”说明小女孩想到妈妈生病了,爸爸又不在身边,心里感到难受。⑷比较句子:

“摘花瓣做什么呀?”“摘花瓣做什么?”

6、读了对话说说有什么地方使你感动。(板书:让妈妈高兴)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既爱花又爱妈妈的一颗金子一样的孩子吗?(懂事的好孩子)

8、小女孩摘花瓣送给生病的妈妈,这件事不但深深地感动了同学们,也深深打动了“我”。从文中什么地方看出来?

⑴齐读第11自然段。

⑵引导学生围绕这一自然段提问:

“我”为什么要买两盆月季花,一盆送给了小女孩,另一盆放到母亲的阳台上?

(小女孩的爱心深深地打动了“我”,从开始的不解到买花送花是被爱心打动的具体表现)(板书:不解 买花 送花)⑶有感情地朗读第11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1、讨论:与小女孩比一比,你平时是怎样爱妈妈的?

2、教师总结: 小女孩的妈妈生病了,爸爸又不在家,作为一个小女孩,她能为妈妈做些什么呢?她只能用她一颗金子般的爱心去安慰妈妈。多么懂事、多么可爱的小女孩呀!

四、作业

1、朗读全文。

2、抄写词语。

18、孙中山破陋习【教学要求】

⒈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⒉学会默读,讲述故事。

⒊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孙中山对缠足这一封建陋习的憎恨和他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教具准备】

孙中山挂图、插图、投影片、词卡。【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孙中山先生吗?他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他从小就反对封建习惯势力,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讲他的这方面的故事的。

二、揭示课题:

⒈板书课题:18 孙中山破陋习⒉解释课题:

⑴出示孙中山先生像。⑵简介孙中山。

⑶陋习:指不好的、不文明的、不合理的习俗。

三、初读指导 ⒈学习生字词。

⑴ 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⑵会读生字。

⑶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空闲 废除 缠足 痛苦 ⒉检查自学情况。⑴出示词语。

孙中山 挑柴 罪 缠足 空闲 ⑵指名读词语。要求:读准字音。

⑶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缠足 废除 ⑷读生字词。

四、写字指导: ⒈指导要点:

孙 :偏旁最后一笔是“提”不是“横”。闲:外部的“门”各笔之间均不连笔。缠:右部上端不能少写一“点”。⒉各人用钢笔描红。

五、布置作业: ⒈读、抄词语。⒉练读课文。

⒊思考: 课文主要说了一件什么事?用那几个自然段写了这件事?试着从事前、事件经过、事后这三方面把课文分成三部分。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二、学习课文: ⒈指名读课文。

⒉指名把课文分为三部分。⒊分部分讲读。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⑴指名读

⑵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

你们看,孙中山的姐姐事怎样的一个女孩儿?(能干、活泼的女孩子)⑶小结:

第一部分主要讲孙中山有一个能干、活泼的姐姐。⑷齐读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⑴指名读。

⑵这七个自然段讲的事一件什么事?(讲的是孙中山反对妈妈给姐姐缠足的事)

⑶这件事事怎么发生的?齐读第二自然段。(板书:痛苦、流泪)想象一下当时的境界。

为什么姐姐这么痛苦、流泪?请比较下面两句话。出示: 妈妈正用一根布条,给姐姐缠足。

妈妈正用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给姐姐缠足。比较: 这两句意思有什么不同?那一句好,为什么? ⑷出示投影片,指导看图。①分析图片。

画面上哪两个人?屋子里坐着是什么人?她正在干什么?屋子外面站着的是什么人?他的神情态度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 ②小结图意。

⑸孙中山看到姐姐缠足痛苦流泪,感觉怎样?他向妈妈提出什么意见,妈妈是怎么说的?请齐读第3、4自然段。

①从第三自然段看,孙中山反对给姐姐缠足的理由是什么?(姐姐受罪、不能干活)

②他向妈妈提出反对意见,妈妈是怎么说的?

③妈妈为什么叹气?可是妈妈又不能不这么做,为什么?说明了什么? ⑹孙中山听了妈妈的话以后又是这么同妈妈争辩的?有用吗?

齐读第5、6、7三个自然段。

⑺孙中山同妈妈争辩没有用?那么结果怎么样?这件事使孙中山感到怎么样?请齐读第8自然段。结果姐姐变得这么样了? ⑻小结:

这一部分讲的是孙中山反对给姐姐缠足的事。⑼齐读第二部分。

三、布置作业:

⒈读课文,练习讲述整个故事。⒉复习。第三课时

一、讲述课文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⒈指名读。

⒉“辛亥革命成功”是这么回事?(教师介绍:辛亥革命)

⒊“首先废除”缠足陋习,表现了孙中山怎么样的精神?这件事有什么重大意义? ⒋看书上的插图。

教师讲述: 孙中山先生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功劳伟大。人民为了纪念他为他立了铜像。⒌小结。

这一部分讲的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后,首先废除了缠足陋习。⒍齐读第3部分。

二、总结:

这篇文章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看到姐姐被缠足带来的痛苦,在辛亥革命成功后,首先废除了缠足陋习的事,表现了他对封建势力的痛恨以及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三、作业:

⒈默读全文:练习讲说这个故事。⒉指名说这个故事,师生评议。⒊同座二人练习。

19“东方之珠”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第一,第二自然段。

2、学习本课生字,学写“倾、舒”两字。【教具准备】

1、录音带。

2、投影片。【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背诵(第一、二自然段)。【教学时间】

两课时。【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东方之珠。(2)释题。

①“东方之珠”指哪里?(香港)

②简介香港。

③“珠”原指珍珠,你见过的珍珠是什么样的?

那么为什么把香港称为世界东方的珍珠呢?(3)感知画面。

(这就是香港,新颖别致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宽阔的街道上人流如潮;碧波荡漾的海面上行船如梭;景色迷人的沙滩上笑声不断„„)

难怪人们称它为一颗璀璨的“东方之珠”。

2、初读课文。

课文对这颗“东方这珠”作了更具体、更精彩的描述,请同学们打开书,听录音。

(1)听配乐朗诵后,谁能用下面的句式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出示:香港(2)自由轻读课文:

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须,准备读给大家听。

(3)检查初读效果。

①认读生字词。

②指名选读,及时矫正。

(板书:沙滩 公园 街市)

3、细读课文。

(1)师:刚才几位同学读的很好,我们知道有

(板书:沙滩 公园 街市)但是,“东方之珠”的魅力,不仅仅是因为它有沙滩、公园、街市,而是因为它有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繁华的街市„„ 请一个同学用一句话把这个意思说出来:

香港有(香港有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

这句话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把它放在文章的开头,就叫总领全文。(2)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指名读。

②指导朗读。

(听出来了吗?课文首先交待了香港的地理位置特别重要,说她是“我国 南大门”,接着简要介绍那里的、、和 多么美啊,多让人自豪啊,一起读读看,是不是有这种感觉)

③齐读。

④ 练背。

(3)学习第二自然段。

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想想每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试试怎样读出文中的意思。

①各自轻声读。

②指名读。

③谁想好了,第1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板书:浅水湾好地方)

④在这句话中,作者用了哪两个词点明了这个好地方的迷人之处,那就是„„(浪平沙细、阳光和煦)

⑤作者仅用了“浪平沙细、阳光和煦”就描绘了一同美妙和画面。温暖柔和的阳光洒满了波光粼粼的海面„„再细读读看,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⑥在这如仙境一般的沙滩上,人们感到真是

⑦人们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呢?大家轻读第2句,去大胆想象、体会。a、出示:因为人们 „„,所以感受到了“舒服极了”。b、人们只所以感受到舒服极了,是因为他们„„。⑧知道怎样读了吗?谁来试试。(指读、齐读)

4、指导背诵。

(1)指投影引读。(2)抽词语填空读。(3)看板书试背。(4)看图试背。

5、配乐朗读、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6、指导写字。(1)认读:

shu fu qing tan qian 舒服 倾 滩 浅(2)书写:(指导笔顺:“倾”“舒”)(3)描红:(纠正姿势)

要注意对容易写错的字的指导。如“舒”的右边是“予”,没有一撇;

“倾”中的 匕 与焰中的臼的笔顺不能写错。

7、作业:

①熟读课文达到有感情。

②能默写本课生字词。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

二、精读课文。⒈学习第3自然段。⑴指名读。

⑵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哪一句是中心句?这一句说了什么? ⑶理解“举世闻名”。下面两句话就是具体写他的举世闻名的。⑷小结:

第3自然段写了海洋公园里海豚的表演。⒉学习第4自然段。⑴指名读。

⑵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哪一句是中心句?说了什么? ⑶理解“闹市口”。闹市口的具体情况怎样?

⑷看书上插图,对铜锣湾闹市口的繁华获得感性认识。⑸小结:第4自然段描写了 铜锣湾闹市口的繁华。⑹齐读第4自然段。⒊第3自然段。⑴指名读。

⑵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哪一句是中心句?这一句说了什么? ⑶为什么说香港是“灯的海洋”?又是怎样具体描写得? ⑷看书上插图,欣赏夜香港得美丽。

⑸结:第5自然段描写夜香港灯光如海洋得美丽景色。⑹齐读第5自然段。⒋学习第6自然段。

⑴学生按照上面得步骤自学第6自然段。⑵检查自学情况。

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哪一句是中心句?说了什么?

⑶请学生小结课文第6自然段.⑷ 齐读课文第6自然段.三、指导背诵3~6自然段。

⒈听课文录音欣赏。⒉利用板书引导背诵。⒊各人自由轻声背诵。

⒋分两个大组,一组背,一组听,在交换。⒌指名背诵。

⒍同桌二人练习。

四、布置作业:

⒈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⒉背诵课文。练习5 【教学要求】

⒈按笔顺规则,把“柴”“惶”“焰”写正确、写端正。

⒉去部首成新字,在数笔画,学习并熟悉部首查字法。

⒊按照一定的顺序,把四个排列混乱得句子调整成为一段条理清楚、语意连贯的话。⒋按从上到下的顺序,用钢笔练写半包围的字。⒌熟记成语。

⒍朗读、背诵一首感情真挚的抒情诗。⒎讲几个小笑话给同学们听。⒏写毛笔字。【教学时间】 四课时。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⒈审题:

⑴指读题目。

⑵教师讲请本题练习的要求。⒉指导。

⑴指名认读“柴”“惶”“"焰”。

⑵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每个生字的笔顺。

⑶让学生按照书上的笔顺练写,了解笔顺。⑷让学生说说哪个生字难写,难在那里? ⑸重点指导书写“惶”“焰”。⒊练习:

⑴学生练习描红。⑵小结。

二、教学第二题: ⒈审题:

⑴指读题目。

⑵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本题的三个要求:

⒈弄清去掉部首后是什么字。

⒉把去掉部首后的字填写在括号里;

⒊数数去掉部首还有几画,并填写在横线上。⒉指导。

⑴出示卡片:猜 ①指名读。

②指名说说“猜”是什么结构的字,它的部首是什么。③“猜”去掉反犬旁是什么字?

④数数“青”是几画? ⑵按上面的步骤方法,指导练习其余7个字。⒊练习。

⑴让学生拿出笔在书上填上答案。

⑵汇报填写情况,纠正汇报中的一些错误。

⑶小结: 这是用部首查字典的基本操作方法,同学用这个方法可以查一查字典。

一、教学第三题: ⒈审题:

⑴指读题目。

⑵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⒉指导。

⑴请一位同学读本题中的四句话,帮助学生理解四句话中的内在联系。⑵想一想这四句话大体上讲一件什么事?可以按什么顺序;来重现排列。⒊练习。

⑴让学生按事件先后的顺序重现排列次序。

⑵填好后,要求学生认真诵读,凭借语感,体会句子之间的逻辑顺序。⑶汇报自己重现排列情况。

⑷帮助排列错误的同学分析原因,并重现排列。⑸齐读排列好的四句话。第2课时

一、教学第4题: ⒈审题:

⑴指读题目。

⑵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⒉指导。

⑴从字形上看,这四个字有什么特点?它们的书写笔顺规则是什么?

⑵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范字,看准包围部分与被包围部分在田字葛的位置。⑶引导学生回忆描红与临写要求。⒊练习。

⑴说说这4个字的笔顺。

⑵按要求在书上描红、临写。⑶检查描红与临写情况。

二、教学第五题。⒈审题:

⑴指读题目。

⑵教师谈话帮学生明确练习要求。⒉指导。

⑴学生自由练读8个成语,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解决。⑵教师范读。⑶学生自由读。

⑷理解8个成语的意思。①请学生自己练说。

②学生回答,能说出大概的意思就可以。③教师讲解有难度的成语。⒊练习:

⑴学生大声自由练读。⑵同桌练习背诵。

⑶教师巡回个别抽读,抽背。

⑷集体朗读,背诵。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六题。⒈审题。

⑴指名读题。

教师讲清题目要求。⒉指导。

⑴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要求读正确。⑵指名试读,教师正音。⑶教师范读,学生想诗意。⑷全班练读,要求读通顺。⑸教师结合图意讲解诗意。

①让学生自由读,一边读一边想:这首诗主要说明了什么?

②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朗读,一边读一边体会: 这首诗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③教师讲解每句话的意思。⑹教师再次范读。⒊练习。

⑴学生自由练读;⑵同座互读; ⑶指名读;⑷练习背诵; ⑸指名试背,全班背诵。⒋反馈。第四课时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一、教学第7题: ⒈审题。

⑴指名读题。

教师讲清题目要求。⑵指导练习:

⑴教师指导学生观看录像;

⑵教师示范讲笑话《一知半解》。⑶学生说《一知半解》。⑷学生讲自己准备的笑话。

⑸请一同学当主持人,指名学生到台上来讲笑话。21 三袋麦子 【教学要求】

⒈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⒉能讲述这个故事,知道小猪、小牛、小猴谁的做法好,体会三个动物的美好品格。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题目是:三袋麦子 读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二、初读课文: ⒈自学课文。

⑴自由轻声朗读课文,画出不了解、不认识的字词。说一说课文讲了个什么故事?

⑵会读、写生字词。

⑶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烙饼 发霉 麦囤

⒉教师检查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帮助后进生学习。⒊检查自学效果。⑴ 出示生字卡片::

⑵指名读生字卡片,注意练好平、翘舌音。前、后鼻音,及一字多音。⑶理解词语:

烙饼 发霉 麦囤

三、理清脉络:

默读课文,按“快要过年了”“一年以后”把课文分成两部分,说一说每部分讲什么? 学生自学后讨论:

第一部分:(1~4自然段)讲三个小动物都意外的得到了一袋小麦,他们各自作了处理。第二部分:(5~9自然段)讲土地爷爷向三个小主人公询问他们各自处理麦子的情况。

四、精读课文内容。

⒈ 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小猪、小牛、小猴意外地得到了一袋麦子后诗怎样做的?他们地做法不同在哪里?画出有关词语,想一想:这些词语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理解关键词语: 开心 迫不及待 捧起 慢慢吃 全种 ⒉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读好关键词语。

⒊指导口述这部分课文。要求学生看板书练说:先分组说一个小动物的做法,在连起来说。⒋有感情的朗读这部分课文,第一自然段全班齐读,第2、3、4自然段分组竞赛读。

五、课堂作业:

⒈用钢笔描红,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的习惯。⒉练习朗读课文。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⒈听写生字词,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⒉练习朗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第二部分 ⒈理解课文内容。

听这部分课文配乐朗读录音,完成练习。

土地爷爷夸______________(谁)______________(怎么样)讨论并理解有关词语:“舔了舔舌头”、“节俭”、“满满的”。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部分全是人物对话,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每个人说话时四什么语气,说话时地心情怎样,该怎样读才正确?

同座位可以分角色朗读课文,互相纠正读得不正确得地方。指名分角色读,其他同学听后纠正。

教师范读难点: 小猪回答土地爷爷的话。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⒊指导口述这部分内容: ⑴看板书:自己练读。

⑵指名口述:其他学生纠正口述中的毛病。⑶学生练习口述,同座位分角色口述。⑷指名学生口述。

三、总结全文:

⒈指名学生口述全文。

⒉讨论:小猪、小牛、小猴在处理得到的三袋麦子上,谁的做法好?为什么?

⒊教师小结:

课文给我们见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我们从中明白了什么叫憨厚,什么叫节约,什么叫聪明能干。小猴富有创造性的做法,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对我们启发很大,今后我们要想小猴学习。

四、作业:

⒈课堂作业:完成书后第三题。

⒉课后作业: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板书:

小猪--吃光了---憨厚 小牛--保 存---节约 小猴--全种地---聪明能干 22 石头书 【教学要求】

⒈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⒉通过学习,理解“石头书”的含义,了解有关化石的知识,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学科学的热情。

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⒈书是我们常见的学习用品,从书中我们能汲取营养,获取丰富的知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与书有关,题目是:22 石头书 ⒉看了课文题目,你有什么想法?

二、初读指导: ⒈自学生字词。

⑴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不了解的词语。⑵会读会写生字词。

⑶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勘探 奇怪 聚精会神 足迹 矿物 地壳 刨根问底

⒉ 学生自读课文。⒊检查自学情况。

⑴出示词语,让学生逐个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⑵指名解释词语: ⑷齐读生字词。⑸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学生书写“勘”、“探”、“叔”、“矿”、“刨”这几个左右结构的字。⒊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⒋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⒌弄清脉络,出示思考题:

根据下面的意思,对照课文想一想,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说了这些意思。⑴川川和磊磊发现一位勘探队员趴在石头上看着什么,感到好奇。

⑵勘探队员叔叔的介绍使川川和磊磊理解了“石头书”的含义,了解了有关化石的知识。⑶川川和磊磊很高兴,也想读这本书。

三、精读课文

⒈引出全文的感情线索。

读课文,思考:川川和磊磊这件事的过程中是在不断变化,清在稳重画出有关的词语。

⒉朗读第1、2自然段。

⒊朗读指导: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这种好奇的心情表现出来。

⒋过渡: 勘探队员的不同寻常的举动引起川川和磊磊的好奇,哪们,勘探队员到底在干什么?下节课学习。

四、作业: 练写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

⒈朗读课文3、4自然段。

过渡:第1、2 自然段告诉我们勘探叔叔趴在一块大石头上聚精会神看着什么,这一不同寻常的举动引起了川川的好奇。哪么叔叔究竟在干什么?

川川和磊磊听了叔叔的回答后为什么感到很奇怪?

比较“奇怪”与“好奇”的异同。指导朗读这两个自然段。⒉朗读学习5~13自然段。

思考: 勘探叔叔夫人面前明明是一块光秃秃的石头,可他为什么说自己在读书?

(引导学生从石头的外形,石头的字画,及石头的价值和作用这些角度考虑)⑴川川和磊磊听了勘探叔叔的话,为什么“不禁笑了起来”,“不禁是”什么意思? ⑵石头上的字指的字是什么?画指的是什么?

⑶读第12自然段,联系第8、10自然段,想想勘探队员叔叔是根据什么来判断这里曾经是海洋和密林? ⑷“刨根问底”是什么意思?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这本书究竟有什么用?只是根据什么来推断的? ⒊朗读第14自然段。

川川和磊磊为什么高兴?为么说石头书里的学问可真多?这里的“读”字应怎样理解? ⒋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总结全文:

⒈说说“石头书”的含义。⒉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随着作者阅读了“石头书”,了解了有关石头里蕴藏了这么多知识。在大自然种,还有许多类似的“石头书”这样的事物,等待我们去探究,去研究。我们现在应努力学习,长大了去揭示哪些奥秘。

三、作业:

练习朗读课文。23 哪吒闹海 【教学要求】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⒉学会本课11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⒊能按事件发展的顺序说说哪吒是怎样闹海的。

⒋学习哪吒为民着想、不畏强暴、敢于同邪恶斗争的精神。【重点难点】

理解关键词语,弄清课文的重要内容。【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讲的是一位神仙为民着想战胜邪恶的故事,这位神仙我们一年级学汉语拼音是就认识他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22 哪吒闹海 ⒉板书课题 22 哪吒闹海

⒊解释题意,拼读“哪吒”

二、初读课文 ⒈自学生字词。

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⑵标出自然段的序号。⑶查字典,理解词语。⒉检查自学效果。⑴出示生字词。

掀起 随即 机灵 洗澡 父子 摇晃 扔去 ⑵指名读,注意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上区别。⑶理解生词语掌握情况。重点词语:

兴风作浪: 刮起大风,掀起大浪。胡作非为: 装做坏事。⑷朗读生字词。

三、读课文。

思考:按哪吒闹海的原因、经过、结果这一顺序,把课文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1)写哪吒闹海的原因。第二部分:(2~4)写哪吒闹海的经过。第三部分:(5)写哪吒闹海的结果。

四、写字指导;

即 :左边的点紧靠提画。

四、作业

⒈有感情的朗读全文。⒉完成描红练习。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

二、精读课文。⒈第一自然段: ⑴指名读。

⑵这一自然段主要说什么?

⑶理解“称霸一方”、“作恶多端”?

⑷说话:用因为„„所以„„将这一段的两句话连起来。

⑸小结: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东海龙王父子做坏事害老百姓,哪吒决心治他们。这是他要去闹东海的原因。

⒉第二自然段: ⑴指名读。

⑵这一自然段主要说什么?

⑶画出表示哪吒动作的词语。(板书:跳进 取下 摆 掀起)

这些词和课题中哪个词儿联系的十分紧密?

⑷东海龙王怎么样了?巡海夜叉是海里的小鬼,他出去查看会怎么样?请看书上的插图。⒊第3自然段:(结合看图)⑴指名读。

⑵这一自然段主要说什么?

⑶什么叫“机灵”?小哪吒的机灵表现在哪里?你们看小哪吒是多么勇敢,哪个夜叉根本不是他的对手,一下子就打死了他。这么一来,龙王怎么了? 请看第4自然段。⒋第4自然段 ⑴指名读。

⑵这一自然段主要说什么?

⑶哪吒与三太子的战况如何?你能把他们交战的情景像讲故事一样讲出来吧?

⑷画出关键词语,练读。

⑸小结: 2~4自然段描写了哪吒闹海的经过,掀起滔天巨浪,打死三太子,处治你龙王,为百姓出气。齐读2~4自然段。⒌第5自然段 ⑴指名读。

⑵这一自然段主要说什么?

⑶小结:这一自然段写哪吒闹海的结果。⒍齐读全文。

三、总结全文:

这是一篇深化故事,写小哪吒大闹东海,制服龙王,使人们有过上了太平的日子的事,表现了哪吒为人民着想,对恶势力敢于斗争而获得胜利的可贵精神,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练习6 【教学要求】

⒈练习按笔顺规则写字,认识隔音符号并了解它的作用。⒉按课文内容填空,练习用钢笔字写好左右结构的字。⒊熟记成语,朗读、背诵语句,练习说话。【重点、难点】

读读背背和说话练习。【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⒈审题:

⑴指读题目。

⑵教师讲请本题练习的要求。⒉指导。

⑴指名认读“叉”“仍”混“"迹”。

⑵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每个生字的笔顺。

⑶让学生按照书上的笔顺练写,了解笔顺。⑷让学生说说哪个生字难写,难在那里? ⑸重点指导书写“叉”“仍”。⒊练习:

⑴学生练习描红。⑵小结。

教学第二题: ⒈审题:

⑴指读题目。

⑵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⑶指名读第一组的音节。

思考:①这一组的上下音节有什么异同?②想一想:上面两个音节为什么要在字母“a”前面打上隔音符号? ⒉练习。⒊反馈。

出示投影片:

下面的音节哪些需要打上隔音符号? ⒋学生练习,教师指导。教学第三题:

⒈审题:

⑴指读题目。

⑵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⑶指导朗读第一句。

①两个括号中分别填写“种”、“收获”。

②引导学生认真读这个句子,注意填写的词语,体会这两个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让学生从中体会他的聪明和、能干。⑷指导第二句。

①两个括号中分别填写“趴”、“聚精会神”。

②引导学生认真读这个句子,注意填写的词语,体会这两个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回答。⑸指导自学第三句。⒉学生练读,背诵。⒊指名诵读,齐读。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 ⒈审题:

⑴指读题目。

⑵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⒉指导:⑴这三个字有什么特点?它们的书写规则是什么?

⑵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三个范字,看准左、中、右部分在田字中的位置及比例。

⑶教师范写这三个字。⒊练习。

⑴说说这三字的笔顺并书空。⑵ 学生描红。⑶评比。

二、教学第五题: ⒈审题:

⑴指读题目。

⑵教师谈话帮学生明确练习要求。⒉指导。

⑴学生自由练读8个成语,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解决。⑵教师范读。⑶学生自由读。

⑷理解8个成语的意思。①请学生自己练说。

②学生回答,能说出大概的意思就可以。③教师讲解有难度的成语。⒊练习:

⑴学生自由练读。⑵同桌练习背诵。

⑶教师巡回个别抽读,抽背。

二、教学第六题。⒈审题。

⑴指名读题。

教师讲清题目要求。⒉指导。

⑴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要求读正确。⑵指名试读,教师正音。

⑶教师范读,学生想这句话的意思。⑷全班练读,要求读通顺。

⑸教师结合图意讲解这句话的意思。

①让学生自由读,一边读一边想:这三句话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②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朗读,一边读一边体会。③教师讲解每句话的意思。⑹教师再次范读。⒊练习。

⑴学生自由练读;⑵同座互读; ⑶指名读;⑷练习背诵; ⑸指名试背,全班背诵。⒋反馈。

第三课时(口语交际)

一、教学第七题: ⒈审题。

⑴指名读题,教师讲清题目要求。⑵指导学生看图。⒉指导.⑴你一个人在家时,是否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⑵遇到这样的情况,你是怎么想的? ⑶说说当时的想法?

⑷讨论:这样的做法对不对?为什么? ⒊练习:

⑴教师假设几种情形,让同学们练习处理方法。①敲门的是同学。②敲门的是出差回来的爸爸。

③敲门的是陌生人。④敲门的是的人自己不认识,但说认识自己的爸爸或妈妈。⑵学生练习。⒋总结:

重点对陌生人敲门时一定要保持警惕。

25、第八次 【教学要求】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和背诵课文。⒉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⒊凭借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布鲁斯王子屡战屡败的不懈精神。【重点、难点】

⒈理清课文脉络,学习课文按事件发展的顺序的方法写一段话。⒉弄清课文所揭示的道理。【教学时间】 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外国历史故事,题目是“第八次”。

二、初读指导 ⒈自学生字词。

⑴读准字音,读顺句子。⑵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⑶练习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招集 抗击 几乎 失败 动员 劫掠 信心 ⑷学生自读课文。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篇6

1、认识几种常见的戏剧脸谱及代表意义,讲讲有关人物的故事。

2、积累读读背背中用于励志的8个成语。

3、写好上窄长,下宽扁和字头短,字身长的字

4、介绍我的小制作,锻炼表单能力和动手能力。教学重难点:

1、认识几种常见的戏剧脸谱及代表意义,讲讲有关人物的故事。

2、积累读读背背中用于励志的8个成语。3.介绍我的小制作,锻炼表单能力和动手能力。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学和用 第一部分

1.出示京剧脸谱图,请学生观察,想一想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指名说。

2.介绍:脸谱是中国京剧中花脸脸上画的各种图案,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特点。

3.请学生认一认,读一读人物的名字。你了解他们吗?自由读说。

4.指名说说你了解的内容。

5.和同桌交流,试着说说这些脸谱分别指谁。7.请学生连线。8.评一评。第二部分 1.指名读题目。

2.结合上题人物的性格特征及插图,指名说说什么颜色的脸谱代表什么性格。

3.教师总结:脸谱的颜色符合人物的性格,红脸代表忠义,黑脸代表正直,白脸代表奸诈。

第三部分

1.读读,想想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2.你知道有关这个人物的故事吗?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3.能把你知道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吗?(指名讲故事)要求:声音响亮,态度大方。课堂练习:用十分钟的时间画画脸谱

1、看了这么多,想给你喜欢的历史人物画张脸谱吗?

2、根据他较为特别的性格,你觉得应该用什么颜色?凶残的黄色,暴躁的绿色,有心计的蓝色,皆而有之确定主色后可以至少选用三种颜色。注意:一般地讲,剧中温文尔雅、清秀潇洒的文人武人不用勾绘脸谱。

3、其实脸谱并不难画,他的左右基本对称,每一类型的人物又大致差不多,动手试一试吧!(也可临摹已发下的脸谱)

4、播放录像《雁荡山》选断,学生在京剧声中勾脸谱。

二、教学第二题:读读背背

1、学生自由的读,不认识的字可查字典,要熟读这些成语。

2.指名读成语。

3.边读边写,将词语抄写两遍后,自由查字典了解词语意思。

4.同座的同学讨论每条成语的大概意思。

5.学生练习用这些词语造句。同座的同学互相练读,练背。

6.你还知道哪些励志的词语?说一说。齐读这些词语。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写字有方 1.在田字格中出示:怎 忍 寺 苏

2.指导学生观察这些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和上下的大小。

3.生答:这些字有两种,一种是上窄长,下宽扁的字,另一种是字头短,字身长的字。

4.学生描红。练写。

二、口语交际:介绍我的小制作

1.审题。指名学生读题,分析题中的要求:一要动手制作,二要说说制作过程。

2.指导:

学生开始动手制作。教师巡视。

制作完,在小组内举行“小制作展示会”。我的十分钟:

a组内介绍自己作品的制作材料、制作过程、特点及制作的设想。其他学生听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问。

b小组内评选出优秀作品。

每组选一件作品上台交流,并介绍制作过程。在班级评出“最佳作品”和“最佳解说员”。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篇7

以上种种问题都表明是大多数老师对整个语文的课程目标、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总目标及各年段目标不够明朗。因为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教学效果的高低与优劣。所以, 在教学准备过程中, 教学目标的确立, 必须建立在准确把握课程标准之上, 建立在学生的学习需要之上, 建立在深入解读文本之上, 做到明确、具体, 可操作, 可检测。

今天笔者就以苏教版《小露珠》一课为例谈谈三年级上册的阅读教学, 谈如何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和如何选取适宜的教学内容。《小露珠》这篇课文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优美的童话故事。课文通过对小露珠这一自然现象的产生、经历、消失的介绍, 向同学们展示了小露珠活泼可爱、充满生机的特点, 以及小动物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之情。文章读来生动有趣, 还有机地渗透了身边的自然科学常识。

在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之前,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课标对中年段的要求。这个课标是对中年段的总要求, 我们有些老师不加思考, 整个中年段都用这些要求, 说句老实话, 三年级上册和四年级下册都使用这样一个目标, 不够具体, 不够明确。小语会崔峦先生认为, 吃准教学目标, 应该逐级明确语文课程在小学阶段的总目标, 不同学段、年级的阶段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以及课时教学目标。在学段目标的把握上, 教师首先应该明确课程标准对于不同学段不同课型的要求。年段不同, 教学重点也应该不同, 相同的教学内容在不同年段的教学侧重点也不相同。

针对老师们各年段目标不明的问题, 窦桂梅老师及其团队研制了《小学语文质量目标手册》 (以下简称《手册》) , 有了这本《手册》, 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和选取教学内容时容易了许多。我们先深刻解读《课程标准》, 认真研读《手册》, 对应我们的文本细读, 制定本课教学目标, 选择本课的教学内容。

1.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我们先来看《课程标准》对中年段的描述。

(1)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

(2)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语的意思,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 理解生词的意义。

(3)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 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4) 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 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 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5) 学习略读, 粗知课文大意。

(6)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语段, 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诵读优秀诗文, 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 背诵优秀诗文50篇。

窦桂梅老师主编的《小学语文质量目标手册》三上要求:

(1)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练习借助重点词复述课文某个简单的情节。

(2) 继续学习借助插图、利用字典词典、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初步学习联系上下文换词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3) 进一步分清比喻、拟人句, 理解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达, 但是效果不同。

(4) 能够大致理清记事文章的写作顺序。

(5) 能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初步感受作品中表达的感情, 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依据以上三年级的质量标准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练习借助重点词复述课文。

(2) 学会本课18个生字, 其中绿色通道的十个生字只识不写。指导写好“戴、袭、奏”几个字;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夜幕降临”“光彩熠熠”“圆润”等。用“越……越……”造句。

(3) 学习本课比喻句, 能像课文那样抓住事物的特点仿写比喻句。

(4) 能按时间顺序, 理清文章的脉络, 然后熟读成诵。

(5) 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体会, 知道小动物和植物都喜欢小露珠, 感受大自然的和谐、融洽和美丽。

确定以上教学目标, 有以下四个依据:一是课标拟定的阅读教学学段目标及《小学语文质量目标手册》。二是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 完成课后练习以及“单元练习”。三是课文的特点。每一篇课文所承载的教学目标都应该带有该文本特有的印记, 教师要深度钻研教材, 充分把握文本特点, 找出在语言表达上具有某种规律性、可迁移、可概括类化的语言现象作为教学目标。本文语言优美, 通篇采用想象、拟人手法, 充满童趣, 其特点是十分鲜明的。四是学生的实际。有了正确的目标的引领, 我们就能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以下教学内容用板块的形式呈现。

2.选取适宜的教学内容

结合新课程标准及《手册》提出的中年段学习要求:“能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关心作品中的人物, 留心周围的事物。”综合文本内容, “注重观察, 抓事物的特征, 展开丰富的联想”, 这一重点训练项目在文本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它既是前面所训练重点“注重观察, 抓住事物特征”的一个延伸, 又是今后所学习课文“抓特征、展联想”重点训练项目的巩固加强和有机延伸。

《小露珠》读来生动有趣, 在生动有趣的语言文字中, 有机地渗透了身边的自然科学常识。不仅能引导学生留心身边事物, 注重观察, 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究身边自然科学现象的兴趣。

板块一:激趣导入, 师生交流。

要点:你们见过小露珠吗?她是什么样的?

出示句子:

(1) 夜幕降临了, 草叶上、花朵上、禾苗上出现了一颗颗小露珠。

(2) 小露珠爬呀, 滚呀, 越来越大, 越来越亮, 到黎明的时候, 已经有黄豆粒那么大了。

[教学伊始, 紧扣课题, 先让孩子谈谈自己见过的小露珠是什么样的, 并以此将小露珠亲切的样子引入文本之中。此时读读句子, 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其实, 这也是语文教学最终的目标与归属——让文本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板块二:充分朗读, 归纳段意。

(1) 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

(2) 指名学生读最喜欢的段落。读后, 说说这段的主要意思。教师清楚地告诉学生, 可以用找中心句和连词归纳法来归纳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教师适时板书要点。

(3) 简要、连贯地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板块三:创设情境, 实践运用。

(1) 组织阅读讨论:课文中是怎样写小露珠美丽、动人的, 又是怎样赞美称赞小露珠的?

重点指导阅读下列语句: (1) “早哇, 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蹦到大荷叶上的小青蛙对小露珠说。 (2) “早哇, 像水晶那么透明的小露珠。”爬到草秆上的小蟋蟀对小露珠说。 (3) “早哇, 像珍珠那么圆润的小露珠。”落在花朵上的小蜻蜓对小露珠说。

[提示:要通过反复读, 读反复, 感受小露珠的特点:闪亮、透明、圆润, 并以此体会到小露珠的美丽、动人, 以及作者对小露珠的无比喜爱之情。]

(2) 学习文中的比喻句。

请学生准确填空:小露珠和钻石相像的地方是他们都是_的;和水晶相像的地方是他们都是_的;和珍珠相像的地方是他们都是_的。

接下来老师请学生仿说:

“早哇, 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

“早哇, ……的小青蛙。”

“早哇, 像水晶那么透明的小露珠。”

“早哇, ……的小蟋蟀。”

“早哇, 像珍珠那么圆润的小露珠。”

“早哇, ……的小蝴蝶。”

仿说的过程老师和学生一起比较哪个更贴近。可以从习性或外形特点方面考虑。最后请学生分角色读一遍最贴切的句子, 也可读自己写的句子。

过渡:小动物们都喜欢小露珠。小露珠也喜欢小动物们。

(3) 小露珠来到花草树木中间, 又给它们带来了哪些变化?请你读一读课文。

(4) 创设写作情境:如果你是其中一种植物, 你会怎么感谢小露珠呢?写一段感谢的话。

(5) 概述:花草树木都感谢小露珠, 因为它——

要点:引导学生体会小露珠对花草树木的作用:变得格外精神、显现出生机、变得更加美丽等。

(6) 小露珠要走了, 向日葵、白杨树、喇叭花和她一一道别, 还会有哪些植物来道别呢?

[为了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小露珠的特点, 这里主要通过创造性训练, 引导学生展开丰富多彩的想象。并结合学生的自我阅读, 自我感悟, 自我挖掘, 自我演示, 突出文章的重点, 分散文章的难点, 从而使学生真正体悟到身边美之所在, 领悟到身边世界的可爱与亲切。]

板块四:有感情诵读, 复述课文。

(1) 根据原来梳理出来的要点, 复述课文内容。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篇8

此句直译应是:因为(“以”)这样(“然”)的原因(“所”指代性副词)(是)什么(何)(呢)?水土不同(异)(啊)。

然而,根据现代汉语语法,这句译文中的“因为这样”和“原因”是不可以重复使用的。解决此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将此句意译为: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或: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水土不同啊。

(2)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此句直译应是:叶子只相互类似(相像),他们的果实的口味(是)不相同的。然而前半句的译句却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正确的译法应该是:只有叶子相互类似(相像),他们的果实的口味(是)不相同的。

(3)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此句前半句中的“绝”意为“气息中止或死亡”。照前句字面意思讲,王子猷应该是早就死去多时了。可是为什么后半句又讲他一个多月后也去世了。难道说前面那个死了的王子猷又起死回生重新复活了?否则,岂不是前后矛盾?

解决此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认定王子猷前回的死是昏死而非真死。于是此句可推译为: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死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去世了。

(4)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教参原译: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结着,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笔者认为,此句翻译似乎不妥。因为此句主语“青树翠蔓”和谓语“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很难整体搭配。此句实际运用了并提的修辞格。所谓并提,又叫合叙,即文言文中出现的将两个词语或句子合并成一个词语或句子的文言修辞现象。如郦道元《三峡》中的“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就是由“自非亭午不见曦”和“自非夜分,不见月”两句合成的。此句真实含意为:

青树参差披拂,翠蔓蒙络摇缀。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原译: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如果将此句中的“见”解为“看见”,那么根据现代汉语语法,此句动宾搭配显然不当。因为“明”处“可见”,“灭”(隐藏)处怎能也是“可见”的呢?

解决此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将此句中的“见”解为“知道”。据此,此句可译为: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过去,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爬行一样流动,这才知道这条河道的有些地方是隐藏着的,有些地方是显露着的。

(6)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此句至少有两个语病问题值得人们思考:一是“寂寥”和“悄”前后重复,“凄神寒骨”和“悄怆”基本上也算是近义词;二是“无人”与后文的“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自相矛盾。

对于第一个问题,笔者的解释是这样的:“竹树环合”的环境特点使作者仿佛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中,这又使作者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当时被贬寡居的生活处境,于是悲从中来,感到这样的环境“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则强调了作者这种因为环境极端寂静而产生的悲伤之情的深重。“悄怆”,即作者由观看小石潭周围环境而产生的静极而悲的感情。

至于第二个问题,笔者想可能有两种解释:1.吴武陵、龚古等人虽与作者同游,但他们并没有随同作者一起“伐竹取道”并来到小石潭边。2.吴武陵、龚古等人虽在作者身边,但由于作者过于陶醉于小石潭优美动人的景致而完全忘记了他人的存在。

据此,本句不妨试译为:

我坐在小石潭的岸边,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抱着,这里既寂静又空旷,没有其他人,这样的环境不禁使我心神凄凉,骨节寒冷,如此静极而悲的感情真是深不可测啊!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第126页对“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解释显然是不太准确的。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

这里的错误有二:一是译文中“悄怆”被解成了“寂静”的意思,这和后面对“悄怆”一词的注解相矛盾。二是没有指明“幽深”指的是什么深。

(7)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重。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参把此句中的“隶”和“从”分别解释为:隶,随从;从,跟随。众所周知,“随从(名词)”和“跟随(动词)”是近义词。如此一来,“隶而从者”(直译:随从而跟随的人)岂不成了一个不伦不类的病句?

笔者认为,这里的“隶”不妨解释为:“以奴仆(或随从)身份”。这样既解决了上面的难题,又突出了作者当时孤苦无依的处境。

(8)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无论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还是苏教版八语教参都把此句中的“胼胝”解释为“手脚因劳动而磨成的茧子”。

据此,“亲劳胼胝”一语便可直译为:亲自辛劳手脚因劳动而磨成的茧子。

或可直译为:亲自辛劳使手脚因劳动而磨成的茧子劳苦。(“劳”字使动化。)

显然,以上两个译句都是病句。

笔者认为此句中的“胼胝”似乎有两种可能的解释:

1.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手脚生茧子”。这样,“亲劳胼胝”一语便可意译为:亲自辛劳(乃至)手脚会产生茧子。

2.此为借代修辞格,即以“因劳动而在手脚上磨成的茧子”代指“因劳动而磨出茧子的手脚”。这样,“亲劳胼胝”一语便可意译为:亲自劳苦使生了茧子的手脚觉得劳累。

两相比较第一个解释更合理一些。

(9)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参将此句译为:

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轻装便服,顶风冒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

苏教版八语教材对“布袍缓带”一语给出的解释是:

布袍缓带指轻便服装;缓带,宽束衣带。

把前面教参的译句紧缩一下,这个句子的主干就是:

海瑞轻装便服,顶风冒雨,来来往往。

这显然是一个病句。因为名词性短语“轻装便服”怎么能够和动词性短语“顶风冒雨”、“来来往往”同时作这个句子的谓语呢?

因此,从这个句子的实际情况看,原句中的“布袍”和“缓带”两词其实都是名词当作动词活用的。即:

布袍,穿着棉布长衣;缓带,系着宽松衣带。

这样原句就应翻译成:

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穿着棉布长衣,系着宽松衣带,顶风冒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

(10)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参对此句的翻译是: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使诗人的心胸为之荡漾,归鸟进入眼帘。据此,笔者可以断定,按此教参观点来看,句中的“荡”应为使动用法,意为“使……激荡”。“曾”则同“层”,层出不穷;决,裂开;眦,眼角,指眼睛。

此句是杜甫五律《望岳》中的颈联。按照律诗的写作要求,此联应对仗。既然“荡”是使动用法,那么为什么后半句中的“决”不是使动用法呢?再说,如果把“荡胸生曾云”译为“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使诗人的心胸为之荡漾”即“曾云荡胸”,那么,原句中的“生”岂不是就没法解释了?后面的句子更不能按照对仗的要求翻译为“归鸟决眦”。另外,一般的主谓倒置的倒装句往往有强调谓语的作用。如果说前句倒置谓语是为了强调谓语“荡胸”,那么后句却无论如何也没必要强调谓语“决眦”。

所以,笔者认为,此联似乎可以这样来翻译:在我激荡的胸脯周围产生了一层又一层的云气,在我睁开的眼角周围飞来了一批又一批返回的鸟儿。

(1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诗人的马鞭)东指即天涯。

此句用“浩荡”修饰“离愁”是词语的超常搭配,暗示诗人心中的离愁就像大海一样广阔深重。“浩荡离愁”是名词性短语,“白日斜”则是主谓短语。诗人将它们连用在一起也属词语的超常搭配。诗人如此造句自然是为了更充分地抒发自己心中浩荡的离愁。因此,翻译此句时就应该注意突出诗人的这一意旨。

据此,此句可试译为: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在斜挂夕阳的映衬下越倍增伤感, 离开京都,我把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像立即来到了天涯一般。

(12)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句中“落红”借指落花,而这里的落花又比喻像自己一样已经辞官回家的爱国志士。

(13)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句中“南冠”本指古代楚国人戴的帽子,后用为囚犯的代称。语出《左传》。楚人钟仪被俘,晋侯见他带着楚国的帽子,问左右的人“南冠而絷(zhí,拘禁)者,谁也?”官吏回答:"郑人所献楚囚也。”此处指被清兵逮捕。(详见教材231页注释3)

但此句中的“南冠”显然是一个动词。所以,笔者认为,这里的“南冠”实际上兼用了借代和词类活用两种修辞格,可理解为:本借指囚犯,这里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成为囚犯”。

(杨卫军 江苏盐城大丰市大桥第二初级中学 224131)

上一篇:初中化学教学反思案例下一篇:新教师的工作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