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教案

2024-09-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阳光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教案

阳光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教案 篇1

亲情,自古就是人们讴歌的主题。课文通过写佳子把阳光作为礼物送给奶奶的事,赞扬了佳子关心长辈、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心灵。课文先写清早,佳子来到草坪上,享受着美好的阳光,产生了要把阳光送给奶奶的想法。然后,写佳子把阳光包在裙子里回家送给奶奶,可阳光不见了。奶奶感受到了佳子的爱,心里暖融融的,就像充满了阳光。整篇文章,充满童真童趣,并赋予爱的教育。

课文有两幅插图。第一幅描绘佳子草坪上享受昂光的情景,第二幅描绘佳子把包在裙子里的阳光带回家送给奶奶的情景。教学目标:

1、认识“茵、坪、射”等13个生字。会写“乌、作、却”等8个字及以下词语:乌黑、作为、怀里、房门、闪闪发亮。学习新偏旁单耳刀、户字头和包字头。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3、体会佳子为什么要把阳光作为礼物送给奶奶,理解“阳光都跑到我心里去了”的含义,教育学生关心长辈,为他人着想。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朗读、背诵课文,体会亲情之爱。教学难点:

跑到奶奶心里的阳光只的是什么?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佳子关心奶奶的感情,懂得要关心、体贴老人。

2、结合上下文,理解跑到“奶奶心里的阳光”指的的是什么。教学重点:

1、理解佳子的想法和做法,感受佳子对奶奶的爱。

2、结合上下文的内容,理解“阳光跑到奶奶心里来了”的含义。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请几名同学读课文,同学们对他们的朗读给予评价。

2、全班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复习生字和会写的字,教师出示课件1,演示词语,请学生变换形式读。

(二)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体会佳子送奶奶阳光的原因。

1、佳子是怎么想到要把阳光送奶奶的呢?请同学们自读第三、四自然段,用线画出来。

2、出示句子1:多好的阳光啊!我要把它带回去,作为礼物送给奶奶。

出示句子2:佳子的奶奶腿部方便,不能出门。出示句子3:她总念叨:“要是能晒太阳,该多好哇。”

3、分别请三个同学读这几句话,大家边听边体会,然后说说知道了什么。

4、学生汇报。

句子1表现出佳子对奶奶的爱。

句子2表现出佳子的奶奶不能到户外晒太阳的原因。

句子3表达了佳子的奶奶希望到户外晒太阳的强烈愿望。

5、结合课文内容想想,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佳子产生了把阳光送给奶奶的想法呢?(训练学生有序表达的能力)

投影出示填空:因为(),所以佳子想把阳光当做礼物送给奶奶。

6、再次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读出自己的理解。

(三)学习课文第五、六自然段,了解佳子的品质

1、请同学读第五、六自然段,大家边听边体会,然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知道佳子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孩子,她懂得奶奶的心思,就把奶奶最想得到阳光包在裙子里带回家去,送给奶奶。

3、再次朗读课文第五、六自然段,标画出最能表现佳子品质的句子。

4、学生自学后小组讨论。

5、汇报。

出示句子1:佳子小心地把阳光包在裙子里,带回家去。(表现出了佳子的孝心)。

出示句子2:“奶奶,奶奶,我给您带来了最好的礼物!您瞧,多好的阳光!(想到奶奶就要看到灿烂的阳光,佳子的内心十分的激动)。出示句子3:佳子急得要哭了。(阳光不见了,佳子非常难过。)

6、用对比的方法体会词语的意思。投影出示句子,请一名同学读。

(1)佳子把阳光包在裙子里,带回家去。(2)佳子小心地把阳光包在裙子里,带回家去。

你体会到了什么?(佳子生怕把阳光弄丢了,因此,小心地包住阳光,表现了佳子的孝心。)

(四)学习课文第七自然段,体会奶奶说的话的意思。

1、佳子为丢失了阳光而急得要哭出声来时,奶奶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请一个同学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

2、学生汇报。

奶奶的做法:搂在怀里很久没有放开,微笑着说。奶奶的话:好孩子,别着急,阳光都跑到奶奶的心理来了。

3、奶奶为什么会这么做?(奶奶用自己温暖的怀抱安慰了佳子的情绪。)

4、奶奶说的话是什么意思?小组讨论,然后各组汇报。

(奶奶虽然没有亲眼看到灿烂的阳光,但是,奶奶被佳子的孝心深深地感动了。“阳光”指的的佳子的爱心,孝心。在奶奶的心中,佳子的爱是最有价值的,最温暖人的。)

(五)总结课文

1、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觉得佳子是个设么样的孩子?

2、投影出示。

佳子是个()的孩子。

(六)拓展延伸

佳子小小年纪就懂得把爱送给别人,多么可爱的孩子啊!我们也要开展送爱心活动,把我们的爱送给最需要的人。教学反思:

《阳光》是日本作家西尾春江的一篇作品。写了一位可爱的小女孩想把阳光送给奶奶的故事。我很喜欢这个故事,喜欢故事中那个天真可爱的小朋友。佳子为什么把阳光作为礼物送给奶奶?一是因为佳子感受到了阳光的美好,二是因为她想到奶奶需要阳光。第一点,我主要抓住第三自然段学习。结合插图,让学生体会佳子陶醉在阳光中的情景,指导感情朗读并背诵。第二点,课文第五自然段写得很清楚,学生回答后,就不再深究。

佳子怎样把阳光带给奶奶的?从佳子的动作和语言可以体现。主要是在六、七自然段里。第六、七自然段以读代讲。两段体现的心情截然不同,指导朗读时学生容易掌握。要求朗读时注意语气的变化,学生基本做到了。

阳光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教案 篇2

一、语言技能维度的对比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笔者首先对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教材 (上、下册) 和七年级教材 (上、下册) 的听、说、读、写技能部分进行文本分析归纳, 以体现教材在培养学生语言技能方面的目标, 进而对比初中和小学衔接部分教材内容在听、说、读、写技能上的差异 (见表1) 。

笔者将表1里涉及的各语言学习项目按照年级进行了整理, 以六年级和七年级教材中每个新授课单元为基准, 以课文中的每个独立语言练习项目为单位, 汇总形成了表2。

从表1、表2所呈现的教材在听、说、读、写四项中安排的操练栏目所占比例来看, 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 结合表1六年级教材 (上、下册) 和七年级教材 (上、下册) 在语言实践活动设计的项目总数上大致相当, 其中北师大版七年级教材 (上、下册) 每个新授课单元下设Warm-up, Reading, Speaking, Vocabulary等板块, 每个板块下面设有具体的相关听、说、读、写的一些语言实践活动, 所以总体来讲包含的实践活动要稍多于北师大版小学教科书。

第二, 结合表1、表2, 对比两个年级栏目设计的类型, 六年级教材 (上、下册) 在听、说方面和读、写方面的教材训练形式和数量相当, 而七年级教材 (上、下册) 的听、说和读、写方面存在差异, 初中阶段读、写部分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明显大于听、说部分。除听、说、读、写四个基本技能的单项训练, 我们还看到六年级、七年级的教材中都有综合性及趣味性的栏目, 这些栏目对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起着重要且积极的作用。其中可以明显对比出六年级教材 (上、下册) 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部分的训练要多于七年级教材 (上、下册) , 设计的栏目种类较丰富。

第三, 从栏目设计侧重点来看, 六年级教材 (上、下册) 侧重培养学生说和写的能力, 七年级教材 (上、下册) 更侧重于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根据课程标准上的要求, 学生在七年级阶段应该能够满足语言知识三级的要求, 即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能正确使用简单的图表和海报等形式传达信息;能参照范例写出或回复简单的问候和邀请;能用短语或句子描述系列图片, 编写简单故事。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做好过渡。

二、语言知识维度的对比分析

语言知识包括语言、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五方面内容。笔者主要对北师大版六年级教材 (上、下册) 和七年级教材 (上、下册) 中各单元的话题做一些归纳。由于小学阶段英语教学还不涉及系统的语音、语法知识, 所以结合课程标准只做概括介绍。

通过对六年级教材 (上、下册) 的统计, 笔者发现每单元涉及的话题主要有校园生活、课外活动、物品价格、电脑游戏、体育运动、安全意识培养和自然环保等话题。而七年级教材 (上、下册) 涉及的话题主要有家庭、学校设施、课程安排、购物饮食、季节天气、情绪、动物等话题。通过以上统计结果, 可以看出:

第一, 小学六年级教材 (上、下册) 和七年级教材 (上、下册) 所选话题均涵盖在《课程标准》规定的二级和三级语言知识目标中, 话题多为学生所熟悉的学校、家庭生活, 题材贴近实际, 语言生动活泼, 学生乐于学习。

第二, 从所选话题的内容和范围来看, 小学六年级教材 (上、下册) 每单元的话题内容相对来说较为单一, 主要围绕学生的校园生活开展;进入初中阶段之后, 每单元的话题逐渐丰富起来, 教科书中所列的话题内容引导学生恰当理解与运用相关的语言表达形式。

对于语法部分, 结合《课程标准》对二级和三级语言知识目标的要求, 七年级教材 (上、下册) 相比于六年级教材 (上、下册) 更加凸显了对语法部分的关注, 突出语法的表意功能, 对于七年级学生需要掌握的具体语法知识如常用语言形式的基本结构等作了具体的描述。

三、情感态度、文化意识目标维度的对比分析

《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英语课程分级目标体系, 其中义务教育六年级结束时应达到二级要求, 包括对英语学习有持续的兴趣和爱好。乐于了解异国文化、习俗。而到了七年级, 则要达到三级目标要求, 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表现出积极性和初步的自信心, 能尝试使用适当的学习方法, 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能意识到语言交际中存在的文化差异。

通过对比表3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首先, 从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目标呈现方式角度来看, 六年级教材 (上、下册) 和七年级教材 (上、下册) 呈现的方式角度大致相同, 都是在校内和校外两个大的维度下, 以学生较为熟悉的校园、家庭生活为话题, 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具体如教育学生爱祖国、爱学校、爱父母, 热爱大自然等。

从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目标的具体教育内容来看, 两套教材设计的内容均比较广泛。但相对比而言, 六年级教材 (上、下册) 相比于七年级教材 (上、下册) 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注重在文化意识培养方面的双向渗透性, 教材中呈现的内容多是让学生了解其他国家同龄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交流。

通过对北师大版六年级教材 (上、下册) 和七年级教材 (上、下册) 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和情感态度、文化意识目标三个维度上的文本分析, 可以明显看出北师大版中小学教材在内容衔接上存在的差异, 广大一线教师可以结合这些差异进行合理化教学, 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英语教材作为课程内容的载体, 在教学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 市面上出现了越来越多不同版本的英语教材。面对教材多样化的现象, 其带来的问题也层出不穷, 其中比较受教师关注的就是中小学英语教材衔接问题。以北师大版六年级教材 (上、下册) 和七年级教材 (上、下册) 的内容为例, 可以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和情感态度、文化意识目标三个维度进行文本对比分析, 从而为有效开展教学提供帮助。

关键词:教材,中小学英语教材,教材衔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甘玉国.中小学英语现状衔接调查[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10) .

[3]陈利.找准中小教学的衔接点[J].四川教育, 2007 (5) .

高中生物新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篇3

关键词 教材;课改;教学建议

我省使用的是人教版的新教材,新教材在许多方面都与老教材显然存在着差异。人教版教材的素材选取重视科学家的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不再是局限于罗列知识点,而是注重介绍知识的发现过程,以及在该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科学家们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研究的精神。

文章着重从新教材编写理念、知识结构、课本习题设置,教学建议等4方面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新教材的特点,进而更好地领会新课改背景下新教材的精神实质,有效地促进高中生物教学工作的展开。

一、新教材的编写理念

高中教材的编写,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科学知识、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能进入大学继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新教材中删减了过于繁琐、理论性过强的一些内容,目的是不知让学生过于死记一些理论知识,而是满足在有限的时间内大量增加实践活动的内容,为学生了解认识生物学的发展和提高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即尊重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又尊重有个性发展的需求,尊重人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分为了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让文理科不同的同学在学习生物的要求上有了区分。且在选修模块中又有不同的选择,尤其是理科同学可选择适合于自己内容学习,也更能适应于高考的要求。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教材的最大特点:是知识体系模块化。建立生命系统内部和生命系统与环境之间信息流动的概念,建立生命系统稳态与调控的思想观念。

二、新教材的知识结构

新教材在知识点的罗列上不再像老教材是按照已有生物知识体系来进行呈现,而是按照学生认知习惯上来进行引入,高中生物新教材共分为3个必修模块和3个选修模块。必修1中先介绍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关系,对细胞内的各种生命活动在分章节进行学习。必修2在讲解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的内容时,先从宏观上以个体引入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后再介绍遗传规律的发现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物知识体系的完善,最后呈现的是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必修3以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各个层次生命系统的稳态的维持为主线,突出生命系统稳态与环境的关系,同时强化人体稳态的调控和健康,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干扰和保护两个方面。每个模块的教材各围绕一定的主线展开,并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确定知识内容的呈现顺序,使之形成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各个模块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各个模块在生物知识框架体系中又是紧密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必修模块选择的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成果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生物教师可以通过概念图、树形图等各种形式,尽快帮助学生建立生物学知识结构,使学生站在较高层次上认识生物学科的学习和探究过程。

三、课本习题的设置

教材改变了作业系统主要为巩固知识而设计的传统做法,以期促进生物课程的评价改革。习题的设置围绕知识、能力和情感三方面的目标来设计,特别重视知识的迁移、方法的运用和发散思维的培养。作业类型有沿用老教材中的“旁栏思考”这一类型,同时在每节内容的页首部分又新增了“问题探讨”,对于课程的导入和增强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兴趣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习题的功能在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巩固与应用,受版面的限制,教材不可能安排足够多的习题供学生复习。“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这些问题的新增也比较有特点。这些问题紧扣重点、难点,思考性很强。在教学中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也是促进学生有效促进学习,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的一种体现。

四、教学建议

针对新教材的这些特点结合生物在高中的课时安排较少这一些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首先,把握整体教学有全面的教学规划。由于一个模块反映了本学科一个或一组的主题或核心概念,有主要的、贯彻始终的科学思想观念和方法;有学习、探究的相似的情境,有内在的逻辑联系等,因此需要对教学进行整体设计。其次,教学过程中掌握教学内容的深度。

使用新教材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来把握知识内容的深度以理解水平为主。把握基础性,体现先进行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学生发展需求和认知水平的基础知识。最后,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例如,在“实验”、“探究”、“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等活动中,设有大量的讨论题,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分析数据、进行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许群玉.高中生物不同版本新教材习题设计的比较研究[J].新课程研究,2009.

[2]石淮生.浅谈高中生物新教材的内容特点与教学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8.

[3]赵占良.普通高中生物新课标教材的设计思路(课程教材研究所,北京100009)

阳光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教案 篇4

2017学年第一学期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起讫日期 单元 教 学 内 容 1 8.31-9.1 1 始业教育(科学第一课)2 9.4-9.8 一1我们知道的植物 3 9.11-9.15 一2观察一棵植物 4 9.18-9.22 机动 5 9.25-9.30 一3观察叶 6 国庆节 机动 10.9-10.13 一4这是谁的叶 8 10.16-10.20 一5植物是“活”的吗 9 10.23-10.27 一6校园里的植物 10 10.30-11.3 机动 11.6-11.10 二1在观察中比较 12 11.13-11.17 二2起点和终点 13 11.20-11.24 二3用手来测量 14 11.27-12.1 二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15 12.4-12.8 二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16 12.11-12.15 二6做一个测量纸带 17 12.18-12.22 二7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 18 12.25-12.29 机动 19 1.2-1.5

全册教材分析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内容由“植物”和“比较与测量”两个单元组成。其中“植物”单元有6个教学内容,“比较与测量”单元有7个教学内容,总计13个教学内容,原则上每个教学内容需1课时来完成教学。另外每个单元最后都有“科学阅读”内容。

(1)“植物”单元:这是小学一年级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它将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学习的大门,掀开科学学习的第一页,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选择植物作为科学学习的起点,是因为植物是孩子们的亲密伙伴,他们对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让孩子把植物作为一个生命体来思考,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是生命科学概念体系构建和技能目标达成的基础和需要。秋天是果实成熟的季节,丰收的季节,生命也在这个季节里展现出丰硕的一面。让学生关注植物、关注一个个生命体的特点,是这个单元的重要导向。

(2)“比较与测量”单元:比较和测量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技能。当科学家观察和实验时,他们离不开比较和测量。通过使用数字和标准的测量单位,他们可以确定和描述物体诸如长度、体积、重量和温度等属性。相似地,在生活中,学生们自然地进行着比较,也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测量。事实上,比较和测量是学生们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途径。在本单元中,他们将观察事物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重演标准尺的产生过程,体会比较和测量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素质发展目标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科书的主要功能是为六年的科学学习打基础。本册教科书由“植物”和“比较与测量”两个单元组成。我们认为,植物是孩子们的亲密伙伴,他们对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让孩子把植物作为一个生命体来思考,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是生命科学概念体系构建和技能目标达成的基础和需要。比较与测量是科学探究的重要能力,也是孩子们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途径,这一主题作为科学学习的基础当之无愧。为此,我们慎重地选择了这两个单元作为开篇,作为小学一年级起始科学课的教学内容。

科学探究能力是整体性发展的,科学探究的各种活动类型在教学设计中应得到系统运用。一年级的活动设计也不例外,并且应该担负起培养小学生科学学习习惯的任务。因此,我们除引导学生用感官观察外,特别强调了对观察对象的描述与记录(个人记录和班级记录),强调了要运用证据形成个人看法,强调了展示证据的重要,强调了同伴合作和交流的意义,注意提醒孩子们形成有条理地进行观察和实验的行为,注意让他们养成注意倾听和深入思考的习惯。一年级上学期的科学课将是充满魅力和挑战的。只要肯于钻研,你将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许多新的理解和认识,也将体验到作为一名科学教师的重大责任和内心的快乐!

单元或章节教学目标

第一 单元 科学概念目标

1地球上生活着多种多样的植物,很多植物都有根、茎、叶。2植物是有生命的,是生物。

3植物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需要水分、阳光,每个植物个体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4植物会生长和死亡。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

2能用语言、图画描述和记录观察内容。3能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要研究的问题。4能种植一棵植物,并使其存活一段时间。5能用合适的科学词汇进行简单的表达。科学态度目标

1感受植物的多样性,对植物产生研究兴趣。2对植物的生存需求形成一定的敏感性。3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4养成参与、表达和倾听的良好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植物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体会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2了解人类需要从自然界获取植物资源,懂得珍爱植物,认识到保护身边的植物很重要。

第二 单元

科学概念目标

1观察中有比较;比较需要公平;测量使比较的结果更准确。2共同的起始线是公平比较的需要。

3确定起点和终点、测量单位首尾相连是测量的要素。4非标准单位的测量工具导致测量结果的多样性。

5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有助于信息的交流。

6有不同的工具可用来测量物体,长的工具更方便测量长的物体。7尺子是世界通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统一测量标准的产物。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多种感官和简单的方法观察和描述事物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2能根据高度或长度给物体排序。

3能以讨论、画画、书写等形式进行描述和交流。

4尝试以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5学习预测事物的相对高度和尺寸。

6使用标准和非标准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7初步运用十进制计量测量结果。8初步运用尺子进行测量。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对测量的认同感。

2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3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4乐于在情境中学习,能保持对一个问题的好奇和探究兴趣。5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6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测量数据。

7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分析、反思测量过程的意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能意识到观察、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2体会到统一测量工具和单位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3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拓展和增强了人的能力。

教学设计

第 1 课我们知道的植物 【科学概念目标】

识别植物 , 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观察 , 学习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

2.尝试种植一棵植物 , 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科学态度目标】

意识到植物具有生命体的特征 , 产生认识植物的浓厚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知道植物可以美化环境 , 能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塑 料 花、植 物、种 子、花 盆、泥 土、小 铲 子、小 葱、大

蒜、胡 萝 卜、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师准备:植物、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

1.让学生看教科书第 1 页的大图 , 向学生提问 : “图中哪些是植物 ?”学生会

说树、草等。

2.让学生“说说你知道的植物”。学生可能会说出一些花和树的名称。并提

问: “这棵植物会不会开花 ?叶子是什么样子的 ?生长在哪里 ?”等。

3.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植物 , 让学生描述一下它的样子 , 以使学生认识更多的

植物。根据学生的回答 , 及时记录,形成班级记录表 , 张贴在班级中。

二、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

1.出示教科书第 2 页的图片 , 让学生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 , , 同时发现陆地

上有植物 , 水中也有植物。也可以问 : “图上有多少种植物 ?” 2.组织学生交流“这些植物有什么共同点” , 以利于学生形成“植物”的概

念, 如“都有叶子 , 都是绿的 , 会开花 , 会长大”等。教师将交流结果记录在班级记

录表中。

3.教师提问 : “蝴蝶是植物吗 ?”让学生来说说判断的理由。学生可能会说 : 2 “植物不会动 , 蝴蝶会飞;蝴蝶是动物” 等。这一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植物

与动物的不同。

三、塑料花是植物吗?

1.提问: “蝴蝶不是植物 , 那塑料花是植物吗 ?” 2.塑料花不是植物的理由是什么?

3.提供植物与塑料花的实物 , 让学生进行对比 , 在小组观察、交流。

4.学生可能会说塑料花不是“活”的。从结果来说 , 植物有根、茎、叶 , 会生

长, 能繁殖后代 , 会死亡 , 同时它的生长需要水、空气、阳光、一定的温度条件(生 长需要环境的支持)的, 这与塑料花不会生长、不会死亡、长期保持一种形态是完

全不同的。(要关注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基础 , 允许多种不同的表述和看法)

四、种一棵植物

1.出示自己带来的一些植物 , 例如胡萝卜、小葱、绿萝枝条、大蒜、多肉植

物的叶片、小苗、种子等 , 并出示植物的两种种植方式(土培和水培), 分别介绍

这些植物适合种在土里还是种在水里。教师适当演示。2.给学生提供相应的种植材料 , 包括花盆、土、小铲子等园艺工具 , 让学生自

主选择植物 , 回家种植。

3.选择的植物可以让学生在学生活动手册的“第 1 周”中画好 , 这样便于指

导。学生对种植后如何照顾植物可能并不熟悉 , 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如土培植物

不干不浇、浇则浇透;水培植物需要换水 , 放在家里的哪个位置更合适等 , 都要做

详细的说明。种养活动也需要家长的配合。教师可以打印《致家长的一封信》 , 附上要求和种养方法 , 发给学生家长 , 希望家长提供帮助 , 使学生能更好地照顾

植物。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 , 并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五、作业设计

塑料花是植物吗?说说理由。3 第 2 课观察一棵植物 【科学概念目标】

植物具有根、茎、叶等结构。【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 , 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一棵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

2.在教师引导下 , 尝试用科学词汇描述观察到的信息。3.能画一棵植物的简图。【科学态度目标】

1.对常见植物的外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2.能认真观察、认真记录。【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植物是有生命的 , 要爱护植物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植物、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植物、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教师导语:星期天,维尼熊去植物园游玩,植物园里的植物真多啊!(板

书:植物)小朋友,我们跟维尼熊一起去看看,他看到了哪些植物?

2.在游玩中,维尼发现了一种不认识的植物,怎么办呢?小熊维尼决定好好

观察这棵植物,回去问问见多识广的跳跳虎。

二、观察一棵植物 1.整体观察植物。

拿出教师准备的一盆大的凤仙花,学生观察说说看到的情况。在学生的交流

中呈现植物的结构:根、茎、叶。2.观察植物的茎和叶。

(1)为了观察得更仔细,小熊维尼决定走近这棵植物的茎和叶。走近了我

们除了可以用眼睛观察,还可以用什么来观察?(在交流中板书:鼻子、手,同

时强调要轻轻摸)4(2)学生观察茎和叶。(3)交流观察到的信息。

(在交流中强调说的习惯和听的习惯。)

三、画一棵植物

过渡:维尼听了大家的观察交流,觉得我们 XX班的小朋友很厉害。他想:

如果把这棵植物画下来,再去问跳跳虎,跳跳虎肯定能认出这是什么植物。怎么

画呢?我们先来看看科学记录单吧!1.教师示范科学记录单的使用。

1)请学生拿出科学记录单,教师在展台显示科学记录单。2)老师指导学生填写姓名、日期。2.指导画一棵植物。

1)教师示范画植物的顺序、方法。

在示范的过程中,强调边观察边画,顺序是:茎——叶——根。2)观察植物的根,指导画根。3.交流评价画的植物。

引导学生相互评价,围绕科学记录的真实性进行研讨和评价。

四、小结

过渡:跳跳虎听了你的介绍,看了你们画得画,认出了这课植物,原来它是

凤仙花!(PPT 出示)跳跳虎发现大家这么厉害,让老师带来了一样东西考考大家,你们能接受挑

战吗?(投影逐块展示拼图)1.请两位学生分别来拼两种植物的拼图,并找出根、茎、叶。2.这是两棵大树,如果我们要去观察拼图中这样的大树,我们可以怎样去观

察呢?(PPT播放其中一棵树的远景、近景、茎叶的特写。)3.结束:今天小朋友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棒,我们一起认识了植物上有根、茎、叶,我们还学习了科学的观察。课后大家去校园里找找植物,用今天的方法

去观察它。

五、拓展

画一株植物,要具有根茎叶结构。5 第 3 课 观察叶 【科学概念目标】

1.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 , 每一种叶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都具有自己 的特征。

2.知道植物的叶是有生命的 , 会长大、会变化也会死亡。【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 , 能利用感官观察叶的外部形态特征 , 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

描述。

2.通过观察、比较各种各样的叶 , 认识到植物的叶具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在好奇心驱使下 , 对植物的叶表现出探究兴趣。2.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 , 乐于表达。【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植物是有生命的 , 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校园中各种形状的叶 , 一根长有叶芽、嫩叶、老叶的植物枝条 , 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几片叶柄、叶片、叶脉都比较清晰完整的叶的图片 , 让学生说说图上

是什么叶 , 学生能说出最好 , 说不出时可直接告诉学生。2.提问“这些叶是什么样的 ?都有什么特点 ?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 学生会发

现叶都有叶片、叶脉和叶柄。(具体名称不作要求)3.提问:“是不是只是一片叶是这样的呢 ?你们有没有在其他叶上见过这些部

分?”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叶具有相同的结构 , 为后面的“画一片叶”打基础。

二、观察各种各样的叶

1.出示需要观察的各种叶的图片 , 让学生通过图片认识这些叶 , 知道它们的

名称。出示各种叶 , 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名字 , 和图片做比较 , 判断这些是什么叶。2.知道了叶的名称后 , 让学生观察、比较各类叶的不同之处。在观察之前 , 教

师应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 , 使学生通过看、摸、闻等方法比较叶在颜色、大小、硬度、形状、厚度、气味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3.观察之后 , 全班交流 , 对观察结果进行总结和整理。交流过程可以围绕 “叶

是什么颜色的 ?”“叶的大小如何 ?”“叶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等问题进行。

4.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按从大到小的顺序给叶排序来认识叶的大小。通过比较、描述 , 学生发现叶的颜色大多数是绿色的 , 但也有其他颜色。学生通过发现叶的大

小不同 , 形状多种多样 , 从而感受到叶的多样性。叶的形状只要求学生能用 “像什

么”来表述即可。

5.教师组织“猜叶子”的游戏。教师或者学生描述叶的特点 , 让其他同学猜

一猜这是什么叶。比如描述“这个叶的形状是椭圆形的 , 轮廓像锯一样 , 这是什么

叶呢 ?” 游戏后 , 教师可以进行总结 , “我们能猜对叶子 , 是因为不同的叶的形状

和其他许多方面是不同的” , 帮助学生更充分地认识叶。

三、观察同一棵植物的叶

1.先出示采自同一根植物枝条上的嫩叶和老叶 , 让学生比一比 , 判断它们是

不是同一种树叶。

2.提出观察任务 “它们有哪些不同 ?” 给每个小组提供一根枝条 , 让学生对这

根枝条上不同生长阶段的叶进行比较。(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关注到颜色浅、比较

小的是“小时候”的叶 , 颜色深且比较大的是“长大后”的叶 , 教师可以顺势告诉

学生 ,“我们通常把这样的叶分别称为嫩叶和老叶”。叶是有生命的 , 从叶芽开始 , 会长大、会死亡。)

四、画一片叶(活动手册)

1.先让学生说说需要画出叶的哪些部分。

2.画法需要教师指导 , 先画叶片、再画叶柄 , 最后画叶片上的叶脉。教师在示

范时 , 可以手持一片叶 , 边观察边画 , 学生跟随模仿。学生画完后 , 教师可以组织

学生交流 , 让其他同学来猜猜画的是哪一片叶。

五、拓展

做叶画。在课堂上展示几幅叶画图片 , 最好是实物作品。让学生在课后进行。

作品可做展示。7 第 4 课这是谁的叶 【科学概念目标】

1.叶是多种多样的 , 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2.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叶具有的特征。【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 , 能观察和描述一片叶的特征。2.能用简单的图画描述叶的外部特征。

3.根据叶的特征到校园中寻找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叶。【科学态度目标】

1.对常见植物的特征表现出探究的兴趣。2.产生到植物生长的环境中观察植物的兴趣。3.提高到室外开展活动的能力 , 并养成良好的习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 , 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完成任务并表达。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冬青叶、牵牛叶、法国梧桐(悬铃木)叶、松树叶、月季叶等 , 或

者校园中其他具有明显特征的植物的叶 , 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它们是哪些植物的叶

“猜叶”的游戏。教师把课前收集的叶分类 , 选出有特点的展示在实物投影

仪下 , 请同学们猜。还可以由学生出题 , 说出某一片叶的特征 , 邀请其他同学来猜。

二、到校园里去找一找

1.在寻找前 , 组织学生适当交流并引导全班达成共识。即要到哪里去找 ?怎样

才算是找到了 ?活动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 2.到教室附近的树木旁寻找 , 只有手中的叶和教科书上的叶颜色、形状、边

缘等特征匹配的时候才算是找到了。

“寻找是哪种植物的叶” 是本节课的主要探究活动 , 建议用 15 分钟及以上的

时间。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提醒学生 , “我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 植物的 ?” 引导学生对手中的叶反复观察、比对。同一片叶 , 往往能够找到不止一

棵或者一处的树木。这边找到了 , 可以追问其他地方还有吗 ?给学生在后面的交流

环节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三、研讨

围绕“我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 ?”“在哪里找到的 ?” 两个问题

进行 , 教师还可以补充“除了这个地方 , 找的过程中还在哪里也发现了这种植物 ?”

请学生面向全体同学说 , 其他学生补充。9 第 5 课植物是“活”的吗 【科学概念目标】 1.能说出植物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2.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 , 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 , 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植物的特征及其变化。

2.通过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活”的。【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 , 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2.培养学生认识和研究植物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珍爱生命 , 爱护身边的植物。【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学生自己种养的植物、学生活动手册 , 以及有关植物是“活”的 的照片、图画等相关资料。教师准备:塑料花、植物、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聚焦

1.用课件出示兔和蝴蝶的视频 , 据此提问 : “兔和蝴蝶是‘活’的吗 ?”请学

生说说理由。学生会从兔和蝴蝶会动、会吃等动物具有的活动能力方面进行解释。

此时教师可以呈现一盆植物 , 提问: “这盆植物不会动 , 它是活的吗 ?”

2.在这个环节中 , 教师要及时将学生的回答记录在教科书第 15页所示的“班

级记录表” 中。学生提出的理由可能会有 : 有叶、有根、有茎 , 会开花、会结果、会长大、会生病、会枯萎、会死亡 , 长在土里 , 需要阳光、水 , 要施肥等。

二、收集植物是“活”的的证据

1.活动一:学生把自己在第 1 课种养的植物带到课堂上 , 结合自己 1 个月左

右的观察记录找一找它是“活”的的证据。先让学生再次观察植物 , 回顾 1 个月

中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 , 自己是怎么照顾它的 , 然后让学生组内交流哪些现象说

明植物是“活”的。接下来让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植物并交流。最后 , 教师小结 , 10 把“绿色” “有茎”等不能作为证据的理由划掉。2.为了帮助学生认识 , 教师可以准备带叶的枯枝或非绿叶植物 , 问学生 : “这 棵植物是‘活’ 的吗?它有叶吗 ?它是绿色的吗 ?”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活动 , 把“绿

色”“长在泥土里” “有叶”等划去 , 帮助学生认识到“会长大” “要喝水”等说明

植物是“活”的。

3.活动二:出示春、夏、秋、冬四季樱花的变化的图片 , 指导学生按顺序依

次观察图中的樱花 , 说说同一棵樱花在不同的季节分别是什么样的 , 然后让学生

把四张图片联系在一起 , 认识这棵樱花一年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让学生说

一说 , 下一年中这棵樱花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 这又说明了什么 , 帮助学生认识到

植物会生长变化 , 这说明它是“活”的。

三、研讨

1.塑料花不是“活”的,让学生说说理由。2.我们为自己种的植物做了什么? 11 第 6 课校园里的植物 【科学概念目标】

1.在实地观察中 , 发现不同地点生长着不同的植物 , 它们有各自的特征和名 称。

2.再一次感受植物是有生命的 , 植物生长在自然环境中。【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实地观察 , 认识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2.在教师指导下 , 能用图画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3.在教师指导下 , 能从对植物的观察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科学态度目标】

1.学会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 , 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 , 尊重他人。

2.产生认识植物的兴趣 , 养成珍爱生命、爱护植物的意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人类与植物共同生存在地球上 , 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2.植物可以美化人类的生活环境。【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笔。

教师准备:一些植物的图片、资料或者实物和课件。【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教师出示一幅校园中的植物的照片 , 问学生 ,“你们见过这种植物吗 ? 知道

它叫什么名字吗 ?在哪里见过它 ?” 教师适时介绍植物名称 , 帮助学生梳理植物各 个部分的特征。

2.教师再出示一张学生种植的植物的照片或植物实物 , 请学生观察和描述。

这时教师初步形成班级记录表。记录内容可包括学生说到的叶、开花、有果实等 , 他们知道的植物生长的地点 , 例如墙角、墙上、池塘里等 , 以及生长需要阳光和

水等。

二、观察校园里的植物

1.引导学生讨论应做的准备和注意事项。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 , 教师要引导 学生达成共识 : 注意安全 , 不能边走边画 , 安全保管铅笔。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 , 并提出要求 : ①活动时 , 小组一起行动;②不到有危险的地方去;③听到老师的集

合声要及时回来;④注意不拔起、采摘或伤害植物。2.首先把他们带领到事先确定的一棵植物前 , 组织学生围在一起进行观察 , 再次明确观察和记录方法;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开展观察、记录活动。教师要

随时注意学生的安全 , 并巡回指导 , 答疑解惑。

三、研讨

1.交流我们观察的植物观察、记录活动结束后 , 教师要组织学生有序回到教

室。在学生分享观察和记录结果时 , 邀请学生上台展示 , 描述自己画下来的植物的

特征 , 说一说这棵植物的名称以及在哪里找到的植物 , 还有哪些新的发现。

2.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可能会在语言表达上有所不足 , 教师需要不断追问、引

导: “这棵植物长在哪里 ?这棵植物长了些什么 ?叶有什么特征 ?这棵植物开花了 , 以后会怎样变化呢 ?” 教师要及时记录学生的回答 , 并补充在班级记录表中。最后

教师设疑 : 在观察和记录的过程中你们还遇到了什么新的问题 ?激发学生继续观

察和探索的兴趣。13 第 1 课在观察中比较 【科学概念目标】

1.观察物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是在进行比较。2.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 , 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比较物体。

2.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 , 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3.具有对探究过程与方法进行反思的意识。【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 , 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2.乐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观察和比较是人们经常用到的认识活动。【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每组四只恐龙模型等(要求 : 长短不同、高矮不同、胖瘦不同;最好是缩放 比例相同的恐龙模型)、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聚集

1.情境导入,创设侏罗纪公园情境 , 允许学生即时表达所见所闻。

2.聚焦问题。在学生观察教科书中的图片后 , 教师提问 : “图中的恐龙 , 哪只

大、哪只小?”并追问: “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探索: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 1.明确观察任务:比一比四只恐龙模型的大小 , 给它们排序。2.探究要求:四人小组 , 分工合作;可以有多种比较方;每人都要及时记录

比较结果。

3.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 : 学生进行观察比较 , 教师观察学生的比较过程 , 提醒

学生 把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教师要将学生比较结果中有代表性的内容

记录到黑板上。14 4.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思考和讨论 : 有几种比较结果?关于恐龙的大小排

序, 小组内能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结果吗?怎么比才更准确?

三、研讨

1.汇报 : 展示并介绍自己小组的比较方法 , 同时说出比较结果。

2.引导学生总结 : 我们用了哪些方法比较恐龙的大小 ? 我们该怎样描述比较

结果?

3.教师总结 : 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 , 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不同的比较方法 , 比较的标准是不同的 , 比如长短和高矮 , 所以结果不同。

五、学生活动手册 完成比较的表格。15 第 2 课起点和终点 【科学概念目标】

1.共同的起始线是公平比较的基础。2.确定起点和终点是测量的基本要素。3.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跳点和落地点来标识 【科学探究目标】

1.学习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2.尝试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和组织信息。【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2.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3.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 , 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探究证据。

4.认同客观地记录纸蛙跳远距离比获得比赛胜利更重要。【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2.认识到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解决问题。【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每人一只纸蛙、一条纸带、一支彩笔 , 胶水、剪刀、学生活动手

册。【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游戏导入。

请一位高个子和一位矮个子学生上台比赛跳远,其他学生观察。2.问题聚焦。

教师提问: “怎样才能知道谁跳得更远呢?” 根据回答 , 让学生重新比赛 , 画起跳线和落脚线。

二、探索:纸蛙跳远比赛 1.体验纸蛙跳远。

发纸蛙,每人一个 , 让学生体验纸蛙跳远的方法,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让纸蛙 跳跃一段距离。

提问: “你怎么知道纸蛙跳了多远?”

引导学生说出,在纸蛙起跳点画一条线表示起点,在纸蛙落地点画一条线表

示终点,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就可以表示纸蛙跳了多远。2.确定纸蛙跳远的公平比赛规则。

教师需要指出,我们通过在地上画线的方式记录了纸蛙跳远的距离 , 但是无 法方便地与别人纸蛙跳远的距离进行比较。为了方便 , 我们可以在纸带上记录纸

蛙跳远的距离 , 然后剪下来和别人的进行比较。

可以用课件展示一条起跳线和一个纸蛙,让学生看清纸蛙的头要对齐起跳线 , 再展示一条终点线和一个纸蛙,让学生注意纸蛙的尾部要对齐终点线。全班要统一标准。

3.纸蛙跳远比赛。发材料。分小组活动。

教师需关注并指导学生对起点线和终点线的确定提醒他们在纸带上写上姓

名及日期,养成记录的好习惯。4.谁的纸蛙跳得最远。

比较自己纸蛙三次跳远的距离 , 确定最远的一次作为自己纸蛙的跳远距离。

比较小组成员的纸蛙 , 确定“哪只纸蛙跳得最远”。要求对齐起点 , 然后比较

终点。张贴各小组的纸带 , 让学生观察、比较 “谁的纸蛙跳得最远” , 评出全班

跳得最远的纸蛙。

三、研讨 教师可以提问: “在小组中 , 谁的纸蛙跳得最远 ? 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

生基于实验的关键步骤,有根据地说出自己的结论。

接着可以提问: “观察张贴在黑板上的纸带 , 它为你提供了有关纸蛙跳远的什

么信息?”“你的纸蛙三次跳远的距离相同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你还有其他

可以确定跳远距离的方法吗?” 教师在比较中需反复提醒: ①对齐起点②确定终

点。

四、贴纸带

让学生把纸带粘贴在学生活动手册上。17 第 3 课用手来测量 【科学概念目标】

1.测量可以量化比较结果。

2.人体可以作为一种测量工具 , 方便测量。

3.知道 “拃”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间的长度 , 测量时每一拃要首尾相连。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对桌子的高度进行预测。

2.能用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 , 并标记测量过程。3.会观察、比较纸带上的标记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2.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3.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4.意识到细致的一拃一拃的测量可以使测量结果更准确。【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一条纸带、一把剪刀、一支油性彩笔、一个胶棒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问题引入。教师可以从生活入手,说明我们不仅要比较,有时还需要测量。

测量有许多工具,我们的身体也可以作为测量工具。教师可以追问 : “我们身体 的什么部位能当作测量工具呢?你怎么用它测量的 ?”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经验

进行回答。

2.聚焦主题。教师可以用课件介绍 , 用拇指和中指间的最大距离作为 “一拃”

来测量长度是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 , 沿用至今。本课的活动主题就是用我们的手

来测量桌子的高度。

二、探索:测量桌子的高度

1.预测桌子高度相当于多少拃。让学生观察桌子的高度,再观察手指一拃的 长度 , 最后做出桌子高度相当于多少拃的预测。

2.请几位学生演示测量桌子高度的方法。向学生指出 , 每次都要用大拇指和

中指之间的最大距离来测量; 一拃的指尖与下一拃的指尖必须紧紧相连; 在一拃

与一拃相连处要画线作为记号。随后请学生谈谈测量的体会。3.匹配一条测量纸带。向学生说明为了便于在测量中做记号 , 我们要用一条

纸带匹配桌子的高度。注意提醒学生确定起点和终点,桌子的高度要一致。

4.测量纸带的长度。教师要讲解探究步骤 , 发材料。当学生测量纸带的长度

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操作 , 提醒学生注意 : ①用相同的手指测量; ②一拃的指尖

与下一拃的指尖必须紧紧相连;③在纸带上写上姓名、日期。5.展示纸带 , 观察测量结果。需要选择几条有代表性的纸带 , 把纸带对齐黑板 的红线(代表地面)粘贴好。

三、研讨

1.请学生先观察一会儿纸带。

2.教师可以提问 : “我们的测量结果一样吗 ? 你是如何知道的 ?” “是什么

原因导致测量 结果不一样的呢?”“比较纸带上的拃的标记 , 它们有什么不同?”

3.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去反思。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

法。学生的看法可能包括:用纸带匹配桌子高度时可能出现误差;没有使用同一

根手指测量; 不能很准确地做到一拃紧连着一拃; 很难做到每一拃的长度都相同;

每个人的手指长度不一样,有些同学手指长 , 有些同学手指短。

四、拓展与思考

请学生课后思考: 测量时 , 怎么解决测量单位长短不同 , 用脚测量自己家的房

间宽度,用手测量自己家的家具长度。19 第 4 课这是谁的叶 【科学概念目标】 1.不同的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不同的工具可用来测量物体 , 长的工具便于测量长的物体。3.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 , 便

于信息的交流。

4.测量需要让标准单位的物体首尾相连 , 需要统一起点、终点。【科学探究目标】

1.能使用多种标准物完成测量任务。2.能运用数字描述测量结果。

3.在教师的指导下 , 尝试以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和整理测量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

1.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2.逐步形成记录数据的意识与习惯。3.愿意关注和客观看待他人的测量结果。【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测量单位的标准化给交流带来的便利。【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纸带、橡皮、回形针、小棒、小立方体、学生活动手册、班级记

录表。【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复习引入。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用手测量桌子高度的过程和结果。

教师需要指出用手测量时,每人的一拃长度不同 , 导致我们的结果不同 , 无法

真实反映桌子的高度。

继而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 “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来测量?” 2.聚焦任务。根据学生的讨论,教师可以小结 ,生活中的许多物体都可以作为测量工具

来测量。提出任务:今天,我们要使用常见的物体来测量桌子的高度、桌子的长度和书的长

度。20

二、探索:测量

1.物体的选择。出示可供选择的测量物。(即测量单位的物体): 回形针、小

棒、橡皮、小立方体 , 提问: “你们小组会选哪两种物体来测量 ?”

小组讨论 , 选择两种物体 , 在学生活动手册的记录表上画 “√”。

2.测量桌子和书。

教师要先提醒学生测量注意事项: 确定起点和终点; 每一个单位之间要首尾

相连,一条直线摆放;可以利用第 3 课的测量纸带测量桌子的高度。

分发材料。学生测量桌子和书的长度。

教师巡视 , 提醒学生 : 记录实验数据 , 写上名字和日期;留意终点和起点;每一

个 测量单位之间要首尾相连 , 一条直线摆放。教师还需指导学生解决不是一个测量单位时的读数问题。(3)汇报测量结果。

可让部分先完成测量任务的学生将数据写在黑板上的班级记录表里 , 也可让

学生汇报数据由教师填写。

三、研讨

1.引导学生观察数据 , 提示学生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2.讨论 : “我们的测量结果有哪些不同?”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可能出现的

观点有 : 用不同的物体测量桌子高度 , 结果很不一样; 用相同的物体测量桌子高度 , 结果非常接近;用同一个物体作为工具测量不同物体 , 测量结果能比较出不同物

体的长短; 用不同物体作为工具测量不同物体 , 测量结果不能比较出物体的长短。3.讨论 : 用物体和用手测量 , 哪个更准确?引导学生对比纸带正面和反面用

物体测量与用手测量的结果,得出结论。

学生可能的观点有:物体的长度不变 , 用物体测量,测量结果更准确;不同 的人用同一种物体测量,结果基本相同,与用手测量相比,测量结果更准确;不

同的人手的长度不同,一拃的长度不同,测量结果不够准确。21 第 5 课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科学概念目标】

1.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 , 便

于信息的 交流。

2.小立方体可以组合成较长的工具 , 测量长的物体时便于测量和计数 , 也更

准确。

【科学探究目标】 1.学习预测事物的长度。2.使用标准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3.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科学态度目标】 1.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2.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3.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4.主动关注他人的测量结果 , 并有分析结果的意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验统一计量单位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2.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 , 从而拓展和增强了

人的能力。【教学准备】

每小组一块橡皮(长条形)、一个回形针、一根小棒、40 个小立方体、一把

剪刀、一卷透明胶带、和讲台长度相当的纸带或棉线、学生活动手册、教师用的

班级记录表。【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复习导入。使用课件出示第 4 课用不同物体测量桌子高度和桌子长度的数

据, 让学生判断哪个更长。然后指出 , 不同物体作为单位测量的数值不能比较 , 所

以我们需要全班统一使用同一个物体来测量。2.统一选择测量标准物。用课件展示供选择的标准物 , 介绍标准物。提问: “我们应该选择哪一个作为标准物呢?”发标准物。学生观察标准物后 , 尝试测

量桌面的长度 , 然后小组讨论。

3.分小组汇报。鼓励学生客观地分析几种标准物的优缺点。教师可视情况

小结小立方体的特点。每边一样长 , 方便使用;可以堆叠 , 能直接测量桌子高度;

比较小 , 可以减少最后一个单位的读数问题 , 测量数据的误差也会比较小。小立方

体的缺点是 , 如果只用一个小立方体的话 , 测量会很慢 , 首尾相连很难做到准确。

二、探索:测量桌面和讲台的长度

1.预测桌面和讲台的长度。学生观察桌面、讲台和小立方体 , 然后做出预测

并记录到学生活动手册的表格中。

2.教师提问: “用一个小立方体测量会很慢 , 有什么好办法吗?” 也可在学生

测量 遇到问题后再问 , 增强学生的感悟。如班级学生人数较多 , 减小组织教学的 难度。学生回答后,上台演示。十个小立方体一组 , 用透明胶带连接起来。

3.教师提问 :“讲台只有一张 , 大家挤在一起测量是不行的 , 有什么办法吗” ? 学生回答后 , 教师提供事先准备好的替代物(纸带、棉线等)。

4.测量桌面和讲台面的长度。分发材料 , 学生分小组动手测量。教师观察学生测量 , 提醒注意事项。用小立方体制作更长的测量工具时 , 小立

方体 之间要紧紧挨着 , 不能有缝隙;测量过程中也要做到首尾相连;重复测量三

次;把数据 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5.汇总数据。在黑板上展示班级记录表 , 学生上台填写数据 , 或学生汇报后由

教师填写。

三、研讨

1.观察黑板上记录的全班同学测量的讲台长度的结果。让学生说出数据的特

点(很接近, 准确度高)。

2.全班对比教师讲台的长度和学生桌面的长度 , 哪一个更长一些?让学生体

会到全班统一标准物测量物体长度的意义,它使得测量的长度可以进行量化比较。

3.讨论用小立方体测量 , 怎样做又快又准确。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应再次总

结小立方体作为测量工具的特点。

四、布置课外活动

用小立方体又快又准确地测量家里的沙发、床或学校的黑板、窗台的长度。第 6 课做一个测量纸带 【科学概念目标】

1.测量纸带具有更方便携带、测量和计数等特点 , 可以替代小立方体进行测

量。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 , 依照制作测量纸带的步骤进行制作。2.利用测量纸带测量一些物体的周长。3.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科学态度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 , 能针对测量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2.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工具的改进给人们测量带来的便利。2.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 , 从而增强了人的能

力。【教学准备】

印有小方格的纸若干、十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一支标记

笔、学生活动手册、塑料桶。【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教师可先询问学生,他们是否用小立方体完成了课外测量活动以及他们是

如何测量的。实物展示十个连接起来的小立方体和一个小塑料桶,提问: “我们

该如何测量这个小桶的边沿长度呢?”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汇报。2.教师小结。以小立方体为标准单位制作一条可以卷的测量纸带 , 这样的测

量纸带可以弯曲,可以测量不规则的物体。

二、探索

1.介绍如何制作测量纸带。展示并介绍工具和使用的材料。介绍制作步骤和

注意事项:每段纸带首尾要相连;粘接时 , 纸带要直;用数字做标记;写上姓名和 制作日期。24 2.学生制作纸带。教师观察学生的制作过程,个别辅导有问题的学生。

3.用测量纸带测量物体。先测量书的长度。因为这对学生来说 , 难度不大。

再测量小塑料桶边沿的长度。先让学生观察小桶 , 预测小桶底部边沿的长度 , 然后 测量并将数据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的表格中。注意帮助在测量时读数困难 的学生。

三、研讨 1.观察数据。

2.提问 : 测量纸带与小立方体相比 , 有哪些好处 ? 可以测量圆的物体,更轻、方便携带、能快速读出测量数值、不用数小立方体的个数、比用小立方体测量更

准确。

四、布置课外活动

1.使用测量纸带测量更多你想测量的物体,建议测量前先预测 , 再实测 , 并比

较预测,和实测的结果。25 第 7 课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 【科学概念目标】

1.尺子是世界通用的统一标准的测量工具 , 统一标准是非常有意义的。

2.尺子与测量纸带是两种测量工具 , 有许多相同与不同之处。【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 , 能用语言或图画初步描述尺子与测量纸带的特征 , 并与同

伴讨论和交流。

2.细致观察并比较尺子与测量纸带的异同。3.初步掌握尺子的使用方法。【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2.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3.愿意分享与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4.具有尊重事实的意识 , 认真、精确地读数。【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意识到观察、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2.体会到统一测量工具和单位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3.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 , 从而增强了人的能 力。【教学准备】

测量纸带、一把塑料尺、一条软尺、一个橡皮、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引入尺子。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见过或使用尺子的经历。视频播放生活中人们使用各种尺子的情境,介绍世界各地统一使用相同标准

单位的尺子,这样使测量结果有可比性 , 便于交流和使用。2.明确任务。

观察和比较测量纸带与尺子,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二、探索 26 1.观察和比较尺子与测量纸带。

分发材料 : 塑料尺、软尺和制作的纸带。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观察、比较结果 , 教师用课件辅助学生交流。2.用尺子测量物体。

教师使用课件介绍尺子的使用方法 : ①把尺子的 0 刻度线和物体的一端对齐;②读出尺子上与物体另一端对应的刻度;③介绍如何读数。请学生示范测量并读出长度。学生分别使用尺子和测量纸带测量橡皮和桌面 的长度 , 并记录测量结果。教师需要帮助测量有困难的学生。

三、研讨

阳光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教案 篇5

I.单元教学目标

技能目标 Skill Goals

Talk about body language: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Practise talking about prohibition & warning as well as obligation

Learn to use the -ing form as the Attribute && Adverbial

Learn to write a diary that showing the observation of how body language helps in communication

II. 目标语言

式 Talk about body language

What is the purpose of language?

What do you think “body language” means?

How can you tell if someone is sad or happy even if they do not speak?

How can you communicate a feeling to someone who does not speak your language?

Why do we need to study body language?

Talk about cultural differences &&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What do British people often do when they meet strangers?

What do French people often do when they meet people they know?

Why should we be careful about our own body language?

Why is it important to watch others as well as listen to them?

汇 1. 四会词汇

major, local, represent, curious, Columbia, introduce, approach, touch, cheek, stranger, spoken, express, action, Jordan, nod, general, avoid, comedy, misunderstand, similar, facial, expression, agreement, yawn, chest, gesture, adult, punish

2. 认读词汇

Garcia, Julia, learned, unspoken, posture, Ahmed Aziz, Coulon, Muslim, frown, threaten

3. 词组

be likely to, at ease, an exciting experience for, not all ..., introduce oneself to sb

法 4. 重点词汇

represent, introduce, approach, touch, express, nod, avoid, misunderstand, punish, general, curious, similar, expression, agreement, gesture, action

The -ing form as the attribute && adverbial

Finding out in the reading text sentences with present participle(s) used as the attribute or adverbial.

1. The -ing form as the attribute

They are visitors coming from several other countries, ...

His nose touches Mr. Cook’s moving hand, ...

This is an exciting experience for you, ...

2. The -ing form as the adverbial

... so you stand watching and listening.

Four people enter looking around in a curious way.

You see her step back appearing surprised, and take a few steps away from Mr. Garcia.

The visitor from Japan comes in smiling at the same time as George Cook from Canada.

重 点 句 子 1. They will be meeting at a major hotel with local business people and people who represen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P25

2. The first person who arrives is Mr. Garcia from Columbia, closely followed by Julia Smith from Britain. P26

3. You think that there may have been a mistake. P26

4. Not all cultures greet each other the same way, nor are they comfortable touching strangers or being too close or too far away. P26

5. In the same way that people communicate with spoken language, they also express their feelings using unspoken “language” through keeping physical distance, actions or posture. P26

6. People from places like Spain, Italy or ... others closely and are more likely to touch them. P26

7. ... nodding the head shows agreement, while shaking

the head means that you do not agree, ... P30

Ⅲ. 教材分析和教材重组

1.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Body Language--“体态语”为中心话题,具体涉及什么是“体态语”,如何理解“体态语”,以及“体态语”的跨文化性等。本单元的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也都是围绕“体态语”这一中心话题设计的,旨在通过单元教学,用听、说、读、写、做(表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正确认识和掌握“体态语”在交际中的作用和意义,使学生明确“体态语”在人类交际中的重要性,了解“体态语”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交际中的多样性;使学生在今后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和交往中尽量减少或避免运用“体态语”时可能产生的误解,提高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和“非语言交际”能力。

1.1 WARMING UP 以列表对比(填充及增补)的形式,并通过WARMING UP的活动,让学生了解有声语言与“体态语”的对应关系,了解语言意义与行为意义(“体态语”)在交际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同时,学生在听、说、做(即表演“体态语”的动作)中能够增进对语言交际的感性认识,为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上升到对语言交际的理性认识打下基础。

1.2 PRE-READING 通过提供三个关于不同文化背景下“体态语”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我们所学习的“语言”的目的、形式、功能。通过引导学生联系自己日常生活的实际,提高学生努力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同时培养学生留心社会、关注生活的洞察力,为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作好准备。

1.3 READING 是一篇介绍性(记叙文)体裁的文章,主要介绍了各种文化背景下的“体态语”的异同,为学生提供了来自不同国度、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体态语”及其在交际中的异同和影响的具体例证。学生也可以结合自己在语言交际中所遇到的实际例子来进一步理解“交际,毫无问题可言吗?”这一主题。

1.4 COMPREHENDING 包括八个问题(前5个旨在检查学生对阅读材料细节的理解,6~7旨在引导学生对“体态语”的意义及文化差异的思考,第8个检查学生能否通过细节进行推理判断),通过对来自不同国度、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六个角色对待男女不同性别所使用的“体态语”异同的(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的自我或小组讨论后的)归纳,进一步熟悉和掌握“体态语”在不同语言文化交际中的作用和意义。

1.5 LEARNING ABOUT LANGUAGE 分词汇和语法两部分。词汇部分由“本单元重点词汇英文释义”,“词语填空”和“词性变换”三项内容构成,语法部分由两大方面组成:一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在课文中寻找相关语法的句子并按其语法功能分类,二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安排该语法项目的练习让学生进行操练。整个项目通过三个练习和一个游戏,以及语法结构讲练,进一步巩固本单元所学词汇(尤其是课文中的黑体字),学习“现在分词”结构用作定语和状语,并通过操练,以收到“学以致用”、“熟练生巧”的效果。

1.6 USING LANGUAGE 通过增加阅读篇目“Showing Our Feelings”来拓展学生在“体态语”方面的知识视野,并通过“True” or “False”判断练习和问题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体态语”对人们在日常交际中了解对方情感、思想、态度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同时要让学生认真对待自己的“体态语”,并在日常交际中“听其言”(Listen to them)、“观其行”(Watch them)。此外,该部分还通过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来巩固本单元所学内容和语言交际项目。

1.7 SUMMING UP 师生从话题、词汇和结构三个方面来共同总结本单元所学的单词和短语,语言及语法项目,总结本单元所学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1.8 LEARNING TIPS 建议学生关注实用交际技巧,学会“体态语”;建议学生在看英语电影时或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士交谈时,观察对方面部表情和体态姿势,观察对方的“言”、“行”,进而形成有效的口笔头语言及“体态语”的交际能力。

2. 教材重组

2.1 听力:Using language中的Listening, Workbook中的Listening和Listening Task这三部分的任务及话题较为接近,将这三个部分整合在一起上一堂听力课。

2.2 口语:Warming up, Using language中的Reading and Talking, Speaking和Workbook中的Talking,Speaking Task以及Learning about language中的Discovering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 4, “Play a game in group of four”均紧扣本单元话题,同时涉及到本单元的功能句,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说”(用英语发出与“体态语”相关的指令)与“做”(用“体态语”表达指令)结合来进行口语训练,这将是一节生动有趣的口语课。

2.3 精读:把Pre-reading,Reading和Comprehending三部分整合为一节阅读课。

2.4 泛读:把Using Language中的Reading和Workbook中的Reading Task整合为一节拓展学生视野的泛读课。

2.5 语言学习:深入处理Learning about language中的Discovering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 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 Workbook中的Using Words and Expressions和Using Structures。重点学习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中“-ing (现在分词)”在句中做定语和状语的用法。

2.6 语言运用:处理Using Language中的Reading and Writing和Workbook中的Writing Task。指导学生写一篇有关“The Body Language I Know”短文,反映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环境中的运用情况,及所造成的理解上的困难、障碍甚至误解等。

3. 课型设计与课时分配

1st period Speaking

2nd period Reading (I)

3rd period Reading(II)

4th period Language Study

5th period Listening

6th period Writing

Ⅳ. 分课时教案

The First Period Speaking

Teaching goals 教学目标

1. Target Language目标语言

a. 重点词汇和短语

misunderstand, similar, facial, expression, agreement, yawn, chest, gesture, adult, punish

b. 重点句型或交际用语

Act out the following meanings, please.

Please guess what I mean.

Please show the actions, using body language.

Now it is your turn to show the action / gesture.

Please use either spoken words or body language to express your ideas.

Please use both spoken words and body language to express your ideas.

2. Ability goals能力目标

a. Enable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what a certain gesture of the body language means in a given situation.

b. Enable the students to act out some meanings, requirements, requests or situations given in the target language.

c. Enable the students to express with the target language the meanings given in body language.

3. Learning ability goals 学能目标

a. Help the students learn how to express themselves in body language when needed.

b. Help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others when body language is being used.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教学重点

a. Teach the students how to understand body language used in different countries or cultures as well as in different occasions.

b. Teach the students how to use body language in the most appropriate occasions.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教学难点

a. Enable the students to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body language in communication so that little or no misunderstanding may occur.

b. Let the students know that there is both positive body language and negative body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s教学方法

a. Individual work, pair work and group work.

b. Acting out by imitation, mime or with gestures and body movement.

Teaching aids教具准备

A computer, a projector and some pictures.

Teaching procedures & ways教学过程与方式

Step I Lead-in

The teacher shows some pictures on screen. These pictures are from the Evening Party Celebrating the coming Lunar New Year of the Rooster of .

Ss: Yes, Thousands of Hands Kwan-yin.

T: But do you know who she is? Yes, she was the leading dancer of the program. Her name is Tai Lihua(邰丽华). She is called a Fairy of Peach blossom(桃花仙子) by people. You know she is a deaf girl, but she is a wise, diligent, charming and energetic girl. She studied very hard and got two degrees of bachelors in university. She was famous as an artist for her wonderful performance. She is deaf and dumb. But how did she get that great achievement and became a successful person? She loves life very much. We should learn from her spirit. Besides her hard working, body language plays a very important part in her life. We are all healthy people, sometimes we can use body language to express ourselves. So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learning body languages.

Step II Introduction

T: Now let’s do some TPR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activities together, I hope you will enjoy them and have fun as well.

Touch your head / face / eyes / nose / mouth / ears / cheeks / forehead / shoulders / stomach / legs / feet / toes ...

Shake your head / arm / hand ...

Wave your arm / hand ...

Open your eyes / arms /mouth ...

Close your eyes / mouth ...

Twist your wrist / waist.

Cross your arms / fingers.

Nod your head. Bow your head.

Make a face to each other.

Bend / cry / shout / scream / smile / laugh ...

T: All right. Now let’s do them a little bit difficult. Let’s play a game together. Those who fail to follow the rule of the game will be dropped out. The game is: “Simon says”. For example, if I say “Simon says, touch your head”, then you touch your head. If not, you shouldn’t touch your head but remain still. Clear? Ready? Now let’s start.

3 or 5 minutes for the game.

T: Ok. It’s time to take up the lesson. Please look at the screen. Let’s take a look at the following gestures:

Gesture Action Meaning

A handshake You are welcome.

A clap of hand Come on; be cheerful.

A V-shape of the fore-finger and middle finger May you succeed!

Or congratulations on your success!

A half-closed hand with thumb down I am not in favor of your idea or I’ll have to refuse you.

A wrinkling of the brow in thought or displeasure or a scowl She is worried.

Tears coming out of his eyes. He is very sad.

All smiles on her face She is very happy.

Waving their hands They are waving goodbye to people around.

A hand stretched out forward with strength He is stopping a tank.

People jump with their both hands stretched open in the air. They are cheering for the victory.

T: What are the actions of the above gestures? What do they mean?

S4: The first gesture is a handshake, which means “You’re welcome”.

S5: The second is a handclap, which means “Come on” or “Be cheerful” or something like that.

S6: The third one is a V-shaped posture of the first finger and the middle finger, which suggests a wish for the other or others to succeed.

S7: The fourth is a half-closed hand with the thumb down. It means the one who gives this gesture is against the other’s idea or simply refuses the request.

S8: The fifth is a worried look of a woman. She wrinkles her brows or frowns. It also seems that she scowls. It shows that she is worried or sad. In other words, she is unhappy.

S9: The sixth is a man shedding tears. Tears were running down his cheeks. He is very sad for losing his relatives or sad for his failure.

S10: The seventh is a smiling face. It is easy to see that she is very happy.

S11: The eighth is a gesture of waving hands. They are waving goodbye to people who are around to see them off.

S12: The ninth is a hand stretched out forward with great strength. The boy is trying to stop a tank from entering into his homeland.

S13: The tenth is hands stretched out upward. They are all very cheerful. They are wild with joy; maybe they have just won a game. So we can see that they are cheering for their victory.

T: You have all done a good job. So you see that there are many cases or situations in which body language can convey meanings as well as spoken or written languages. If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it, let’s come to Unit 4 Body Language.

Step Ⅲ Practice

T: Look at the chart on Page 25. Here is a list. On the left side are feelings or ideas. You are asked to add three of your own. Make notes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chart and then act them out to see how you would make someone understand these feelings and ideas without speaking. Do it with your partner first. And then some of you will be asked to the front of the classroom to act them out.

Meaning Action

1. You are welcome. A smile and a handshake.

2. I am worried. A frowned or upset look.

3. I ate too much Putting a hand on the stomach, patting or rubbing.

4. I am sorry that I did something wrong. Drooping or hanging the head.

5. I’m so happy. A loud laughter with a shining face or smiling with arms open and head back.

6. You did a good job. A thumb up.

7. You are angry. Turning your back to someone on purpose.

8. Stop here. Putting the left palm on the forefinger of the right hand.

Demonstration:

The students can be allowed to act out the feelings or ideas without following the order in the chart so that it may be more challenging as well as more interesting.

Step Ⅳ Time for Fun

T: Now let’s play a game in groups of four. One thinks of a situation and asks the others to show some actions using body language. When the one chooses the action that is most likely, it is his or her turn to think of some other situation for the others to show the actions so that the game may go on for a few rounds. Clear?

Ss: Yes. That’s funny!

T: Try to make the situations as interesting and enjoyable as you can. And show the situation as lively as possible. Besides, make sure that everyone has a turn.

Ss: All right.

S1: What are you likely to do if it rains?

(Actions) S2: reads a book;

S3: puts on a raincoat;

S4: cleans the house.

S1: Ok. I think S3 seems the most likely, so it is his turn.

S3: What are you likely to do if the river floods?

(Actions) S1: runs away as fast as he can;

S2: helps the younger or elder to escape as soon as possible;

S4: climbs on to a tree.

S3: Ok. I think S2 seems the most likely, so it is her turn.

S2: What are you likely to do if the house catches fire?

(Actions) S1: fetches some water;

S3: tries to put it out with blooms;

S4: runs away as quickly as he can.

S2: Ok. I think S4 seems the most likely, so it is his turn.

S4: What are you likely to do if you meet with a fierce dog?

(Actions) S1: remains where he is and bends down, looking at the dog;

S3: tries to scare it away with small stones;

S4: runs away as quickly as possible.

S2: Ok. I think S1 seems the most likely, so we all have done a good job.

T: Yes. I couldn’t agree with you. Now, one more group.

Step V Talking

Get the students to work in pairs. The situation is that you are worried about Lin Pei, who is not friendly any more, and does not want to talk to you or her other friends. She seems to be sad. She stays alone. She is not doing her homework and the teacher is not pleased with her. She doesn’t seem to care about how she looks and behaves.

T: Now class, work in pair. Discuss Lin Pei’s behavior. Think about the problems she might have. Describe her “body language” or the behavior that shows how she feels. Three minutes for you.

T: All right, who’d like to describe or act out Lin Pei’s behavior?

S1: I think there is something wrong with her. When I saw her recently, she would turn away from me and would not speak to me. (Miming the action)

S2: Yes, when I saw her in class, she looked as if she had been crying. And she would not even look at me. She just looked straight out of the window. She seemed as if she could see nobody in her eyes. (Miming the action)

S3: I quite agree. When I met her at the school gate and tried to have a word with her, she just bent down her head and passed me as if she hadn’t noticed me. (Miming the action)

S4: I couldn’t agree with you more! This morning, when I went close to her, trying to start a conversation between us, she crossed her arms in front of her and didn’t look at me. And then she turned away immediately. (Miming the action)

T: Good job. Now class, let’s try to think of a way to help her out, OK?

Ss: Yes, Sir.

Step Ⅵ Role Play (Speaking task on P67)

T: Now, there’s still a little time left. Let’s come to Speaking Task on Page 67. We’re given two situations. For each situation, prepare a role-play with your partner. Use both spoken words and body language to express your ideas. Then explain to the class what the differences are in Western and Chinese languages, and what they mean. The first two sentences have been given in the text.

Work in pairs

1. You fall and hurt your foot while you are hiking on a

lonely path. You need help, and see someone in the distance.

S1-You, S2-Passer-by

S1: Help! Help! Please come over here! (waving and crooking your hand toward the place where you are lying)

S2: What do you want? I can’t hear you! (hand behind your ear)

S1: Can you see me? Please come here! (waving and crooking your hand again toward the place where you are lying)

S2: Why? I can’t understand you. (with a forefinger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head)

S1: I hurt my foot when I fell. (pointing to your injured foot)

S2: All right. I am coming! (running)

Work in group of three

2. You are visiting a strange city and need to buy some tea and oranges. You only know a little English and want to know where you can get them and how much they cost.

S1-You, S2-Passer-by, S3-Shopkeeper

S1: Can you help me please? I need some tea and some oranges. (smiling and leaning forward)

S2: Pardon? What do you need?

S1: Tea (taking out the little sample) and oranges (using thumb and the forefinger to form a round shape). Where can I get some? (miming the question)

S2: Oh, this is tea. And some oranges, right?

S1: (Nodding your head) Yes. Where can I buy some? (repeating the mime)

S2: (Showing the way) This way, please.

S1: Thanks. (acting out the Chinese way to show thanks)

S2: Here you are.

(They are entering the grocery store.)

S3: Can I help you?

S2: He wants to buy some tea and oranges.

S3: No problem. (To S1) How much tea do you need? And how many oranges?

S1: (Sticking out five fingers to show half kilo of tea, and two hands to show ten oranges)

S3: Here you are.

S1: How much are they? ( drawing the sign of the US dollar-$)

S3: (Working on the calculator) $9 in all including taxes.

S1: Here is ten dollars. (handing the ten-dollar note)

S3: Here is the change.

S1: Thanks. (nodding your thanks) Bye!

Step Ⅶ Homework

1. Team work: Discuss the importance of body language.

2. Go over the Reading:

1) Communication: No Problem?

2) Showing our feeling.

T: I think you must have known something about these pictures. Yes, they are from a program of CCTV, the Evening Party Celebrating the Spring Festival of 2005, the coming Lunar New Year of the Rooster. I think that was the best program. Do you remember the name of this program?

详细内容请订阅

阳光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教案 篇6

本节教材分析

课本通过实例运用散点图来描述两个变量不满足线性相关的几种函数模型如何进行模型转化,最终将不是线性的通过转化,变成线性回归模型来说明现实问题,教材就是按照这个过程进行编排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数据之间散点图的观察,能够对两个随机变量进行可线性化的回归分析.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教师讲解模型转化的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2)进一步体会构建模型的作用.教学重点:能够对两个随机变量进行可线性化的回归分析.教学难点:能够对两个随机变量进行可线性化的回归分析.教学建议:本节课主要两个非线性回归的情形如何进行转化最终怎么划归成线性回归问题展开的.教师在上课前可以查阅相关的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书籍了解相关内容,将课堂内容准备的丰富一点.具体授课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自己做散点图观察拟合,教师重点说明三种函数模型线性化的过程.新课导入设计

阳光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教案 篇7

实际小学体育田径教材教学中,由于项目课时有限和小学生身体素质上的原因,对小学生技术上的教学不能达到使其对完整技术掌握的程度,对其身体素质的发展也无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由于这些问题,教学内容也变得越来越枯燥,无法很好地适应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对其基本运动技能及综合素质也不能起到很好的培养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项目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的追求导致教学内容变得单调和枯燥,学生逐渐失去了对课堂的兴趣。此外,教师教授动作要领然后学生进行模仿锻炼这一教学模式,使得小学生的创造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二、小学田径教材与教学游戏化的意义

(一)激发体育兴趣,锻炼身体素质

游戏化的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当小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戏情境中时,身体素质得到很好的锻炼。同时,教师要注意控制好学生学习锻炼的节奏以及运动量,以便有效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有效的身体锻炼。此外,教师还要注意不断改进创新游戏在田径教材教学中的使用频率和应用方式,以满足学生不断寻求新鲜和刺激的心理,从而保证游戏化在小学田径教材教学中能长期有效实施。

(二)培养团队意识,促进精神建设

小学体育田径教材教学游戏化不仅将教学与游戏巧妙结合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而且能有效促进其合作精神的建设。将游戏融入到小学体育田径教材教学之后,需要学生默契配合、紧密合作的部分增加。小学生间的关系也逐渐建立起来,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共同合作完成共同目标,使得其更多地考虑到集体的利益,很好地培养团队意识及团队合作能力,同时也促进学生顽强意志和坚韧精神的建设。

(三)缓解不良情绪,提升心理素质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较,游戏化的教学模式能有效解决学生人际关系敏感焦虑,自我神经紧绷等心理问题,缓解来自社会、学校以及家庭间的不良情绪,明显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小学体育田径教材教学的游戏化教学方法对小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起到有效促进作用,缓解学生不良情绪,改善学生身心健康,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小学田径教材教学游戏化的应用策略

(一)不断完善和创新游戏化教学模式

对游戏化教学方法进行选择时,要具备明确的目标,并根据目标针对性地设计和开展教学,以便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做好归纳和总结,对于实践效果良好的游戏化教学继续保持、完善并适当创新,对于效果不理想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并改进,从而实现游戏化教学在小学体育田径教材教学中的长期生存。比如将老鹰抓小鸡这个游戏运用到田径教学中的奔跑类项目,改变每组“小鸡”或者“老鹰”的人数,观察哪种组合方式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可观察教师在游戏中扮演的角色对于教学效果的影响,以期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此外,也可通过调整传统游戏的规则等方式来改善教学效果。

(二)合理控制学生运动节奏

游戏化教学必须要以正确的教学目标来引导学生,合理控制学生运动节奏,使学生进行科学的锻炼。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以保证切实实现教学目的。要注意的是,在技术动作等形成初期,一般不适宜采用游戏化的教学模式。比如在投掷类项目教学时,初期必须对技术动作进行严格控制,否则将可能造成学生意外受伤。当学生掌握了技术要领时,便可通过投“篮”、滚球击弹、打野鸭、击球出城、炸碉堡、“保龄球”等趣味游戏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三)充分发展学生个性

根据学生性格特点及身体素质安排进行不同的游戏或在游戏中充当不同的角色,可以很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有效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使学生在游戏中提高运动技能。游戏的安排可由教师根据学生情况指派也可由学生自行选择或者抽签随机进行。比如在跳跃类项目教学时,设置双人跳绳跑、跳山羊、袋鼠跳接力赛、跳跃追拍、开火车等多种游戏类型供学生选择,女生有双人跳绳跑一类相对擅长的游戏可选择,同时也有袋鼠跳接力赛、跳跃追拍等相对激烈的游戏可供学生选择。

综上所述,小学体育田径教材教学的游戏化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锻炼学生身体素质;并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加强学生顽强精神的建设,同时还能缓解学生来自各方面的心理问题,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学生为本,不断完善和丰富游戏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游戏化在小学体育田径教材教学中的作用明显,值得教师做进一步的深研和推广。

摘要:目前,小学体育田径教材教学模式陈旧,教师重视项目的技术教学而忽视对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使得田径教学失去其趣味性。小学体育田径教材教学的游戏化,就是在传统田径教材教学上进行的改革,本文对此作如下分析。

参考文献

[1]曹磊.浅析体育游戏在小学田径教学中的运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4,4(33):95~96.

[2]王君.小学体育田径教材教学的游戏化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31(5):121~122.

[3]聂守信.浅谈游戏在体育田径课中的运用[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2,25(2):86~88.

[4]孙有平,张磊,范式.根源与出路:田径课程的“兴趣问题”[J].2015,41(4):45~50.

阳光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教案 篇8

笔者参加了江苏省十一五课题“学生探究行为评价”,我们期望通过评价的方式来改进我们的教学,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该课题研究的一个关键环节在于不断的改进和完善用于评价的“评价量表”,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探索,我们逐渐趋向于建立一种通用的评价量表,这种量表以学生探究行为作为评价点,以探究要素作为评价环节,在完善量表的过程中我们统计分析了人教版、沪科版、北师大版、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典型探究任务,梳理出了七个科学探究要素的分布概率。

2统计数据。发现问题

由于各版本教材中探究活动有所不同,为了便于比较数据,从实践的可操作性角度考虑,我们选取了课程标准中所列举的13个典型探究任务作为分析数据的来源。

2.1各版本教材13个典型探究任务中探究要素的统计数据

2.2分析数据

分析表中数据我们发现:

①人教版与北师大版初中物理教材中提出问题这一要素在所有要素中的比例要远远高于沪科版及苏科版教材,这一要素的分布概率分别为人教版0.19、沪科版0.10、北师大版0.18、苏科版0.10。

②苏科版和沪科版教材中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这两个要素的分布概率要略高于人教版及北师大版教材,这两个要素的分布概率分别为人教版0.20、0.20,沪科版0.26、0.26,北师大版0.23、0.23,苏科版0.26、0.26,

③人教版教材中七个探究要素的完整度要高于其他版本教材,人教版教材中有4个探究活动七要素齐备,沪科版中有3个,北师大版中有3个,苏科版中只有1个。

2.3尝试分析教材设计意图

①人教版与北师大版初中物理教材中提出问题这一要素在所有要素中的比例要远远高于沪科版及苏科版教材,笔者认为这表明人教版和北师大版教材更加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更加希望让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它们更倾向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上观点在陶昌宏老师的“以创设问题情境为切入点”等文章中已有所体现。

②苏科版和沪科版教材中“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这两个要素的分布概率要略高于人教版及北师大版教材,在这一点上笔者的观点是苏科版和沪科版教材的意图在于使学生能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使学生会正确使用各种实验仪器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及数据记录,使学生能根据实验现象及实验数据归纳出物理概念或物理规律,即这两本教材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更加趋向于动手能力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③人教版及苏科版教材的特点:笔者所在的无锡地区,在2007年以前使用的是人教版物理教材,而之后所使用的是苏科版物理教材,因此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之上,仅就这两本教材谈一下笔者的观点。

人教版教材更加注重知识结构的逻辑性,各章节之间的延续性较好,每一节内容一般都会围绕一些重要知识展开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开展十分有利于学生科学探究问题能力的提高,以及培养学生研究物理问题时提出假设、自主设计、验证假设、分析数据资料,得出结论的能力,教师在使用该教材时较容易上手。

苏科版教材增加了更多的学生活动,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内容编排主要从声、光、力、热四个从生活中容易觉察到的物理现象人手,逐步展开物理知识,并把一些较为抽象的电磁学、能量等知识安排在了九年级,这样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的规律,该教材对探究活动中各要素的使用不追求完整,而是各有侧重,采取逐步推进的方式,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掌握更丰富的教学素材以及具有更娴熟的教材及课堂驾驭能力。

2.4基于分析,整合实验方案,优化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是全面和具体的,但是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版本教材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倾向上有些许的差异,因此书本中所呈现的部分课型,需要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及课标的理解去拓展和引申,整合各种版本教材的资源,就能够取长补短,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接下来笔者就结合苏科版及人教版教材谈一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匀速直线运动“这一部分知识的教学设计。

(1)人教版教材的处理:在引入概念之前,选用了频闪摄影的资料(如图1所示),通过学生阅读资料,分析了两个小球的运动情况,最终得出了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这一概念,之所以采取看似简单阅读的处理方式,笔者认为是基于九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因此教材这样的安排是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的,同时这一部分内容也很好地体现了人教版教材注重创设问题情境的特点。

(2)结合苏科版教材,优化教学设计:苏科版教材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处理增加了设计和进行实验的内容,对于学生的实验及设计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因此笔者认为在处理人教版教材该部分内容时,可以借鉴苏科版教材中的一些探究方案。

①问题情境的创设:观察长玻璃管中红色蜡块的运动情况,如图2。

提出问题:蜡块的运动路线是直线还是曲线?

蜡块运动的快慢是否改变?

②制定计划及设计实验:以问题为线索,分析不同的测量方法。

提出问题:如何知道蜡块的运动快慢没有改变?

学生的设计思路1:测速度,比较不同路段的速度是否相同。

分析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包括:各路段的长度s,蜡块经过各路段所用时间t。

得出对设计1的评价:理论上可行,操作上同时测两个物理量难度较大。

学生的设计思路2:测经过相同路程蜡块所用的时间,比如每一段10cm。

分析设计2,难点在于如何测量每一段路程所用的时间,讨论得到解决方案,分别由多个同学测得蜡块经过10 cm、20 cm、30 cm、40 cm时所用时间,采用逐差法测得每一段所用时间。

设计实验记录表格。

③分析论证:方法1:从计算所得的数据发现蜡块的速度近似相等。

方法2:以路程s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在坐标上描点画出s-t图像

结论蜡块在上升一段路程后,运动的路程和时间近似成正比,运动速度不变。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④评估:部分小组所测数据误差较大的原因是什么?讨论分析得到:蜡块上升速度过快,测量时间误差较大,蜡块上升过程中由于和玻璃管壁之间产生摩擦,因此上升过程中速度有所改变。

上一篇:三年级上科学教学设计下一篇:仓储质量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