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实训室建筑工程论文

2022-04-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实训基地是职业学校学生实践技能训练的重要载体,分析目前职业学校实训基地绩效评价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实训基地绩效评价的对策,探索实训基地运营管理和评价的实践应用,以期为职业学校开展实训基地绩效评价提供参考。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专业实训室建筑工程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专业实训室建筑工程论文 篇1: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导则》解析

摘 要: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导则》的制订背景、内容及特点进行了解读,并对校内实训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导向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实训教学;实训基地建设

作者简介:胡兴福(1963-),男,重庆市人,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研究方向为结构工程、工程项目管理。

校内实训是专业技能培养的主要途径,也是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为推进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校内实训教学,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安排,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制订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及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导则》(以下简称《导则》),这是关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教学和实训基地建设的首个全国性文件。本文解析了《导则》的制订背景、内容、特点,并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和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导向进行了剖析,以期对《导则》的理解和实施有所裨益。

一、《导则》制订背景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土建类专业的骨干专业。由于市场需求,近几年,新开办该专业的学校猛增。据2010年统计,全国开办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院校达540所(包括开办该专业的本科院校),在校生达225816人。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该专业仍将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为了全面了解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情况,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事司、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委托,2010年9月至2011年3月,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专家对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3所高职院校进行了调研。调研表明,近年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对保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内实训方面,基本形成包括工种训练、实验检测、综合实训等内容的校内实训教学体系;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各校积极争取财政投入和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校内实训条件明显改观,特别是建筑类示范院校和骨干院校,业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

但是,由于经济条件、学校历史、专业结构、认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加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难度大、成本高等客观原因,该专业校内实训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现状总体不容乐观,且个体极不均衡,30%左右的院校校内实训基地无法满足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个别学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年招生规模达数百人,但基本没有专门的实训场地和实训设备;有的实训项目与专业培养目标结合不紧密,能够体现能力训练要求、为顶岗实习打基础的实训项目开发不够;有的实训项目的工程真实性差,不符合国家相关技术标准和安全要求,使实训失去了应有之义,如用粗铁丝代替钢筋进行钢筋绑扎实训等。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经费和场地短缺,无力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二是对专业的培养目标认识不清,对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规律把握不准,不知道校内实训基地应该建设什么、如何建设。特别是由于建筑产品的体量庞大、结构复杂、施工过程难以展现,有些学校就认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无法进行,应该都放到企业去完成,因此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严重滞后,严重影响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导则》就是在上述背景下出台的,其目的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建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教学和实训基地建设的指导性标准,必要时辅之专业认证等引导措施,促使各院校加大实训基地建设投入,强化校内实训教学;二是指导各院校更好的开展实训基地建设和校内实训教学,以达到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终目的。

二、《导则》内容及特点

《导则》包括正文部分和补充部分。正文部分分为五章,即第1章总则、第2章术语、第3章校内实训教学、第4章校内实训基地、第5章实训师资。补充部分包括校外实训、本导则引用标准、本导则用词说明。

第3章校内实训教学规定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训项目,以及各实训项目的能力目标、实训内容、实训方式和考核评价要求,并对实训教学管理提出了原则要求。需要注意的是,《导则》所称实训是指在学校控制状态下,按照人才培养规律与目标,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训练的教学过程,简言之,它包括各种校内实践教学环节。

第4章校内实训基地规定了各实训项目的主要实训设备(设施)数量、实训室(场地)面积,并对校内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提出了原则要求。

第5章实训师资规定了实训师资的数量、结构、能力和水平。

《导则》具有以下两个显著特点:

(一)明确具体,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导则》以适应未来职业岗位为目标,在职业能力分析基础上,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项目作了规定,并对各实训项目的能力目标、实训内容、实训方式、考核评价要求、实训设备(设施)、实训室(场地)面积、实训师资数量及结构等作了明确规定,可操作性强,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二)实事求是,给院校留出了足够空间

《导则》充分考虑各院校的差异,摒弃“一刀切”的做法,在实训项目开设、实训基地建设指标等方面给各院校留出了足够空间,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使之更利于实施分类指导,更能够贯彻实施。具体表现在:1.《导则》将实训项目分为基本实训项目、选择实训项目和拓展实训项目。基本实训项目、选择实训项目都是必开项目,但基本实训项目要求在校内完成,而选择实训项目可以在校内或者在校外完成。拓展实训项目为选开项目,可以开设,也可以不开设,可以在校内完成,也可以在校外完成。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校内基本实训项目包括建筑材料检测实训、普通测量实训、力学基础实训、土工基础实训、砌筑工实训、架子工实训、模板工实训、抹灰工实训、施工图识读实训、基础工程实训、砖混结构工程施工方案编制实训、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工程施工方案编制实训、钢结构工程施工方案编制实训、招投标文件编制实训、施工组织设计实训、工程量清单与计价文件编制实训等17个,选择实训项目包括精密测量实训、施工质量检查验收实训、深基坑支护实训和施工项目管理综合实训等4个;2.校内实训基地的各项指标,如实训设备(设施)数量、实训室(场地)面积、师资数量等均以一个教学班进行实训需要的条件为依据,而不以专业学生数量为依据,其目的是鼓励院校通过管理提高实训室使用效率。当专业学生规模超过一个教学班时,可以通过增加实训批次解决,而不一定要增加实训室数量;3.不规定课程模式、教学模式,院校可根据自身实际,构建理论与实践融合的课程体系,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也可以独立于理论教学进行训练;可按单个项目开展训练,也可多个项目综合开展训练。

三、《导则》的基本导向

《导则》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及实训基地建设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对校内实训及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导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促使院校建设必要的校内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对于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机械、电子等类专业相比,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具有其特殊性。一方面,由于建筑工程项目具有一次性、单件性、体量庞大、不可移动、施工周期长、隐蔽节点多等特点,要在学校内展示其全部施工过程是不可能的,因此试图以校内实训取代企业实习是不现实的。另一方面,由于建筑施工现场存在较高的安全风险,工序交叉,人员独立手工操作多,许多基本技能、施工组织过程须在学校先打好基础。因此,以校企合作为由,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完全寄希望于企业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学校和企业的作用都不可或缺。目前,各职业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质量差异很大,其重要根源在于办学条件尤其是校内实训条件的差异。为满足人才培养的基本需要,保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向建筑业输送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合格人才,保证城乡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各院校必须具备基本的校内实训条件。为此,《导则》规定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最低标准,即基本实训项目相应的实训设备(设施)和实训室(场地),这是开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及格条件。该最低标准的准定基于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必须”,即实训项目为该专业必备技能;二是“可能”,即该实训项目可以在校内实现;三是“合理”,即该实训项目在校内完成较之在企业完成的效果更好。

(二)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协调的校内实训体系

调研表明,目前多数院校测量实训、砌筑实训、抹灰实训等单一工种实训,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严重脱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施工现场的技术与管理人才,主要职业岗位是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训教学体系应该与这些职业岗位所需专业技能相协调,并根据实训项目建立相应实训基地。为此,《导则》以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等职业岗位所需职业能力为目标,系统设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项目,主要特点如下:1.重视综合训练。建筑施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作为未来的施工现场管理人才,对施工技术、施工组织、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现场管理的综合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到企业顶岗实习前的必备基础。单一工种训练是必要的,但不是校内实训的重点;2.强化施工方案设计。《导则》将砖混结构工程施工方案编制实训、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工程施工方案编制实训、钢结构工程施工方案编制实训等规定为基本实训项目,而传统实训项目钢筋混凝土楼盖设计作为拓展项目;3.强调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的有机衔接。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是实训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专业人才培养的不同阶段和场所。校内训什么,校外训什么需要统筹规划,科学安排,既不能脱节,又不宜重复;4.强调必要的基础实验。作为一种专业教育,基础实验技能是必要的。为此,《导则》规定了必要的基础实验项目,如土工基础实训、力学基础实训等,并列入基本实训项目。

(三)开展符合建筑施工特点的校内生产性实训

由于建筑产品和建筑施工过程的特点,决定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不可能进行以产品生产为标志的生产性实训。为此,《导则》要求各院校积极探索符合建筑施工特点的校内生产性实训,以增强实训的工程真实性和先进性,使学生养成规范操作的习惯和安全意识、质量意识。这种实训应具备如下基本特征:1.生产性机械设备和工具;2.真实的施工工艺和技术;3.符合相关技术标准和安全要求;4.体现本专业领域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四)校企合作建设校内实训基地

校企合作建设职业院校校内实训基地是一条成功的宝贵经验。《导则》倡导各院校根据学校区位、行业和专业特点,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有效途径,如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在校内建设实训基地、技术中心,或者校企合作设计实训室建设方案和实训方案等,彻底改变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封闭、自娱自乐状态。其根本目的是要把企业先进的设施设备、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先进的企业文化引入学校,使校内实训具有工程真实性,并且紧跟行业发展步伐。

(五)建立共享型、多用途实训基地

《导则》倡导各院校根据区域内学校、专业以及企业布局情况,统筹规划、建设共享型实训基地,努力实现实训资源共享,同时发挥实训基地在实训教学、企业员工培训、技能鉴定、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等多种用途,提高其社会和经济效益。

(六)建设“双师”结构实训师资队伍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校内实训不仅是操作技能训练,更多、更重要的是施工现场技术与管理技能的训练,因而对实训教师要求较高,尤其是综合性实训。而实训教师缺乏企业经历、工程经历,实践教学能力不强,难以满足实训教学的要求,是各院校当前普遍面临的难题。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实训教师,构建专兼结合的实训教学团队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但是,由于建筑业的行业特殊性,兼职教师的聘请和管理难度较大,因此,各院校“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普遍处于低水平。为此,《导则》着力引导各院校建设专兼结合的实训教师队伍,逐步形成企业技术与管理专家、能工巧匠指导校内实训的长效机制,规定:实训教师专兼职比例宜为1:1;企业兼职实训教师应具备本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经过教育理论培训,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指导工种实训的兼职教师应具备相应专业技术等级证书。

责任编辑 吴学仕

作者:胡兴福

专业实训室建筑工程论文 篇2:

职校实训基地绩效评价问题分析及应用

【摘要】实训基地是职业学校学生实践技能训练的重要载体,分析目前职业学校实训基地绩效评价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实训基地绩效评价的对策,探索实训基地运营管理和评价的实践应用,以期为职业学校开展实训基地绩效评价提供参考。

【关键词】职业学校;实训基地;绩效评价

【作者简介】1.唐春刚,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交通分院(江苏无锡,214151)教务处科员,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管理;2.于辉辉,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交通分院(江苏无锡,214151)交通工程学院教师,助理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结构;3.冯美仙,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交通分院(江苏无锡,214151)教务处处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管理。

*本文系2018年度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立项课题“基于云管理平台的实训基地绩效评价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实训基地是职业学校学生实践技能训练的重要载体,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重要特征。目前许多职业学校通过财政投入或校企合作建设了不同层次的实训基地,如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省级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省级现代化实训基地、市级和校级实训基地等。这些实训基地在实际建设运行过程中对职校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呈现出“重建设、轻运行、轻管理”的趋势。学校往往只注重实训基地的申报和验收,忽视了投入使用后的绩效评价,导致实训基地建成后出现低效运行的情况,造成实训资源利用效率低,与最初的投入不成比例。因此,对目前职业学校实训基地管理存在的问题,尤其是绩效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有利于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对探索创新实训基地运营模式具有指导意义。

一、实训基地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评价方案不完善

对于实训基地绩效评价的研究,现阶段多从评价指标、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型等方面入手,且多为理论研究和问题研究,未能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结构完整、应用性强的绩效评价方案。我国各层次实训基地的申报建设、建成后的评估等,各有自己的一套评估指标和方法,使得不同项目的评估结果偏差较大。實训基地的教学效果、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生产功能和经济效益等关键指标不能及时清楚地展现出来,实训基地的运行成效也无法得到客观、科学、合理的评价。

(二)评价主体一元化

不同层次的实训基地建成后,往往由相应政府部门或教育部门组织验收和评价,忽视了企业、学生和教师等主体的参与,这就使得评价结果不够客观合理,受人为因素干扰较大,最终导致学校主动参与绩效评价的积极性不高,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并不想通过绩效评价来改进实训基地运行中存在的不足。

(三)缺乏动态跟踪管理

许多职业学校在实训基地建设申报前期非常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一旦申报成功,学校在项目建设和建成使用后投入的精力却少之又少,对实训基地投入使用后的绩效评价更是缺乏足够的重视,评审部门很少会动态跟踪实训基地的实际运行效果,导致实训基地的经费投入效能低,无法实现实训基地效益的最大化。

(四)缺少淘汰机制

实训基地一旦申报成功,就是终身制,这种只“授牌”不“摘牌”的管理机制,使学校在实训基地绩效评价过程中缺乏危机感。实训基地一旦挂牌,就成了一种荣誉,成为学校对外宣传的亮点,这与政府和教育部门创建实训基地的初衷背道而驰,没有充分发挥实训基地应有的效能。

二、实训基地绩效评价策略

(一)搭建管理平台,优化绩效评价方案

基于云管理平台建立一套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利用计算机大数据的处理分析能力,将实训基地在建设、运用和管理过程中资源投入和产出的数据信息汇集起来形成基础库,并将数据信息存于云端,建立一个开放式的面向服务的教育云管理平台,达到实训基地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信息化,从而对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运行管理过程以及结果进行科学有效的衡量比较和综合评价。

在建立实训基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二级指标实训基地管理,其核心是获得实训基地运行过程中的集成信息和数据,其中对已有数据的精确核准与深度挖掘至关重要。在大数据时代,通过云管理平台采集实训基地运营管理中的实时数据(如下页表1所示),对实训室利用率、开放共享率、投入产出率、教学效果、使用记录、耗材用电、设备完好率和人员进出识别管理等关键指标进行动态网络信息化监控和追踪分析,对实训基地进行可操作的绩效评价,形成优质、良好、一般、不合格共4个级别的评价结果。

(二)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实现绩效评价智能化

通过实训基地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搭建,以大数据思维搜集便于多维分析和多角度展示的数据,按特定模式进行存储并建立能够满足预测、决策分析需要的关系型数据库,进行数据挖掘,实现数据分析,协助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决策。对分析和挖掘出的数据做预测性判断,通过建立预警指标,指导实训基地运行管理,发挥评价和考核的激励约束作用,同时通过数据挖掘总结出教师、学生的行为模式。实训基地管理人员据此可提出更符合用户需求的教学、管理制度及管理方法,实现师生管理数字化、实训室服务智能化、教学体验个性化。

(三)多方参与,评价主体多元化

通过云管理平台对实训基地进行绩效评价。不同的管理者和评估者,如实训教师和学生、实训基地主任、部门管理者、校级管理者、政府和相关教育部门行政管理人员以及企业专家等,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了解实训基地的管理情况和运营状况,进而使实训基地绩效管理得到不断提升,实训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实训基地管理更加规范化,从而实现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运营管理评价应用

通过实训基地人员、设备、使用情况的数据采集,建立完整的实训基地信息系统,可清晰准确地反映实训基地使用运转情况,将实训基地运行过程中的功能、效益和管理等客观、科学、合理地展现。再结合建立的实训基地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对实训基地运营进行管理评价应用。

(一)考核评价内容组成

实训基地绩效考核主要从实训基地功能、效益、管理等方面进行,具体包括实训室综合效能,即实训室利用率、实训室开放共享等方面的使用情况;实训教学效果,即实训教材质量、实训教学资源的使用情况,课程实训课标与学期实训计划、技能竞赛和技能鉴定的开展情况,以及学生实训效果反馈等;实训室综合管理,即实训基地在运营过程中,对实训教学管理、仪器设备管理、仪器设备完好率、安全卫生、制度规划及执行等进行检查;社会服务,即利用实训基地开展对外技术服务、社会培训等。

对实训基地和组成实训基地的各实训室进行分别考核,具体考核项目和比例如下:

1.实训室评价。内容包括实训室综合功能(30分)、实训教学效果(30分)、实训室综合管理(30分)、社会服务(10分)。

2.校内实训基地综合评价。实训基地综合功能(30分)、实训基地综合效益(30分)、实训基地综合管理(30分)、教科研及社会服务(10分)。

(二)考核评价组织

各专业成立考评小组对所辖实训室组织日常考核,填写《实训室绩效考核评分表》(如第38页表2所示),撰写自评报告,同时填报《实训室使用统计表》《实训室运行情况统计表》等相关表格。学校考核小组再对校内实训基地进行考核,依据评分标准,采用听取报告、查阅资料和实地查看相结合的方式,对各部门实训室绩效考核情况进行抽查,对校内各实训基地的绩效进行考核,并记入《校内实训基地绩效考核评分表》,写出评语。考核小组按照学校对实训基地的评分权重70%,教学院部对各实训室考核评分的平均分權重30%,计算出各实训基地考核分值,并写出综合评语。对绩效考核结果评定为优秀的实训基地,在今后教学项目建设中重点投入;对管理效果、使用效益低下的不合格实训基地,减少投入,限期整改。

(三)绩效评价应用成效

自开展实训基地绩效评价以来,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向高效、绩优、精准化方向发展,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效,下面以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实训基地为例进行阐述。

1.绩效评价体系较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实训基地的建设运营状况。绩效评价中将道路桥梁工程实训基地的实训室、授课时间、授课对象及数量、授课内容、应用设备及模型、消耗品应用及数量、实训室负责人、实训课管理等信息进行集成,将信息资源与该专业学科教师、授课对象共同分享。同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确定上课班级相关信息,有效支撑实训基地管理系统,达到高效应用教学空间和教学设备、降低实训耗材、提高实训室使用率、提升教学质量和服务社会能力的目的。

2.促进了实训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整合,提高了仪器设备和实训场地的利用率。“实训基地综合功能”评分过程中存在少数实训室利用率低、开放程度不高的问题。由于GPS实训仪器设备精密、价格较昂贵,桥梁健康监测实训内容技术含量高、操作复杂等,造成相关实训室利用率和开放程度低。

此外,实训基地在运营建设中配备一些高精尖设备,这些设备的购置花费较多,给学校带来压力,而利用率和开放程度相对低,但若不配置,又会逐渐与企业岗位需求和前沿技术发展脱节。解决该矛盾的关键一是在实训基地建设前要在可行性、必要性等方面进行充分的调研,把握好此类设备采购的数量比例,确保投入的精准性;二是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鼓励专业教师多参加新技术、新工艺的培训,能更好地使用新设备,最大限度地提高这些设备的利用率。

3.鼓励实训基地向企业开放与合作,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实训基地“社会服务”成绩突出,体现出了学校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办学特色,这得益于该实训基地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该专业将实验室建在工地上,积极实践“校企合作示范组合”项目,既锻炼了师生的实践技能,又提高了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实训基地要想取得高效益,除了满足校内实践教学之外,必须进一步与社会企业加强合作共享资源、优势互补。

4.实训基地绩效评价依托管理过程的数字化、信息化,实现实训教学管理的智能化。实训基地运营管理中关于管理和效益的指标量化是绩效考核的关键点,而实训室利用率、设备完好率等相关数据的采集和准确核算是绩效考核的难点。传统的表格统计和纸质化的考核评价效果不佳,只有通过准确的数据统计分析,以信息化平台为支撑进行动态采集和管理,实训基地的绩效考核才能有效实现。我校利用建设智慧校园的契机,搭建实训基地信息化管理平台,提升了教育教学管理的精准性和实效性。今后将加大视频监控平台的建设,对实训基地使用过程动态控制,跟踪实训教学过程轨迹,对实训教学结果进行自动评估和自动分析,从而实现实训教学管理的智能化。

作者:唐春刚 于辉辉 冯美仙

专业实训室建筑工程论文 篇3:

提高建筑工程专业实训教学质量的探索

摘要:实训教学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环节,提高实训教学的教学质量对于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训教学实例,从实训准备、过程指导、成绩考核及成果总结等方面,对如何提高建筑工程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建筑工程 实训教学 教学质量

1 前言

高职高专教育要求高职高专生有很强的实训能力,这种实训能力需要通过学校的教育,特别是实训教育来实现。实训教学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参加校内、外实训可以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并将其运用于实际工程中,从而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因此,提高实训教学的教学质量是对学生具备实训能力的一个重要保证。针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职业技能和职业岗位进行分析,实训教学环节通常包括:认识实习、测量实习、施工实训、施工组织实训、工程招投标实训和岗位实训等。每一个实训教学环节,都是培养学生实训能力及思考和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过程,也是理论教学与实训相结合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提高实训教学的教学质量对于提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提高实训教学的教学质量需要从实训准备、过程指导、成绩考核及成果总结等多方面人手。下面结合笔者在建筑工程实训教学工作中的经历,谈几点建议:

2 实训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一定的理论教学条件下,在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合理的实训教学模式会使毕业生获得更多的实训动手能力。近年来,我校积极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根据岗位课程模块生产实训的特点,结合建筑工程专业的特点和共性并考虑南方地区雨季较多、较长的特点,分成两季组织实施,施工组织实训、工程招投标实训等在雨季这一施工淡季进行,施工实训等则在雨水较少的施工旺季进行,形成“晴工雨学”的教学组织模式。在实训教学中提出了以下观点:

第一,根据各个实训环节的特点和要求,将施工实训、岗位实训等安排在施工旺季进行,让学生进入合作企业零距离上岗实训;而将施工组织实训、工程招投标实训等安排在施工淡季,由学生在博苑工程咨询监理所等产教实体中进行。

第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最理想的实训方式是“校中厂”或“厂中校”,随时随地进行实习,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适宜的方式是施工实训、岗位实训时,一定要让学生分散到施工现场,深入实际工作岗位去从事具体的工作,而不是下工地走马观花地参观实习,因此,我校建筑工程专业依托博苑工程咨询监理所等产教实体建立“校中厂”实训基地,按项目真实环境实施实训;与江西建工集团等企业合作将课堂建在山间水旁,由企业技术骨干现场进行实训指导教学,实际效果非常好。

第三,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团队精神,使学生能适应社会的要求。比如在工程招投标实训中,依托博苑工程咨询监理所建立招投标模拟工作室,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完成实训。一组学生扮演招投标代理公司完成标底的编制工作,而另外几组学生则分别扮演不同的建筑公司进行报价参与竞标,完整地模拟工程招投标的整个过程。这样,在整个实训过程中学生既熟悉了招标、投标、评标、定标的整个过程,又锻炼了学生的工作能力。

3 实训教学的准备工作

3.1 实训教学项目的选择

实训项目的选择是关键的一项工作。实训项目不仅应符合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还应符合实际应用和社会的需求。在以往的实训教学中,有些指导老师为减少麻烦,重复使用某一选题,致使内容陈旧并与实际工程严重脱节,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应付了事。最终,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在实训项目的选题中,应结合新的教学内容和建筑工程领域的新方法、新技术,不断补充和更新实训教学内容;同时,应尽可能选用近期正在实施的实际工程,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能看到实物,以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和积极性。比如在测量实习中,通过对合作企业及用人单位进行广泛的调研,发现全站仪目前已在部分大型建筑工地上使用,因此及时在测量实习中增加了1周的全站仪实训,以加强学生对先进测量仪器的使用,弥补学生在知识和仪器操作方面的空白。

3.2 编写实训任务指导书

实训任务指导书是引導学生进行实训的指导性材料,是实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部分指导老师为了省事,在进行实训的当天才布置实训任务;部分老师虽然布置了较完整的实训任务,但实训任务指导书过于简单,对完成相关实训内容等未做出明确的交代,指导性不强。因此,在实训项目正式开始前,指导教师应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好内容详尽的实训任务指导书,让学生了解、熟悉整个的实训内容和过程。实训任务指导书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实训目的、任务;②实训操作步骤与要求;③实训成果内容;④实训进度安排;⑤实训成绩与考核标准;⑥实训纪律要求;⑦实训参考资料。

4 实训教学的指导与管理

4.1 加强对实训过程的指导

按项目真实环境实施实训是保证实训教学质量的前提,想要达到应有的效果,做好对实习实训的指导才是关键。任何一项实训,针对高职高专学生,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在实训的形式、方法上应予以调整。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每个学生的实训内容完全不同,多人一组也一样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关键是要实训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予以把关。

对实训教学进行指导,仅仅依靠指导教师抽空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是不够的。从实际的指导效果来看,指导教师应该要做到“扶一把、送一程”,即:勤到实习实训现场、勤提问引导学生、勤检查。因此,对于测量实习和施工组织实训等在校内进行的实训教学,指导教师安排的指导时间每一天应不少于6学时,且具体时段应相对固定,督促学生参与实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的每个实训环节给予指导、评判,以保证学生能按进度完成实训任务,并确保学生能够独立地完成整个过程。而对于施工实训和岗位实训等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的实训教学,则采取聘用现场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进行现场指导, 校内指导老师定期到工地进行走访,随时掌握着学生的实习情况,并通过检查中间结果来发现问题,进行集中指导的方式进行。这样既保证了施工过程的真实性,又把被动解决问题与主动提出问题相结合,有效地保证了实训的教学质量。

4.2 加强对实训过程的管理

理论教学中,可以通过考勤、课后作业及讲评等手段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保证一定的教学质量。目前对实训教学的管理则较为松散,有的指导老师在成绩考核中只依据学生最后提交的实训成果予以评定 ,对实训过程几乎没有任何监控或记录,导致学生松懈和抄袭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出现抄袭的学生得高分的情况,这显然不利于提高学生主动完成实训任务的积极性,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实训过程中的管理可采取如下做法:

①采用校内或校外集中实训的方式,重新合理划分和安排实训进度。

②加强对实训的过程管理,实训中的中间过程从任务内容和完成时间及质量上明确具体要求,不断检查纠错进行过程考核;前一步骤未完成者不得进入下一阶段的实训。

③加强实训出勤考核。

④必须提交正式的实训成果并检查底稿,未接受过程考核的学生以不及格论,必要时对学生进行口试考核。

5 实训教学的考核与评价

为保证实训实习的质量,我们采用校内或校外集中实训的方式,通过对学生进行中间的过程考核和最终提交实习成果的方式对学生的实训进行考核,必要时采用面试和口试的方式进行。比如,岗位实习是学生毕业前针对建筑企业中的建筑工程技术岗位进行的实操训练,学生均是相对分散的到合作企业中零距离地岗位实训。为保证实习质量,学生实训结束后,每位同学需要提交实习论文、每周周记或施工日记,同时还需提交有企业兼职教师签字确认的实习单位鉴定。最后,每位同学还需通过岗位实习答辩以保证实习效果。

实训实习结束后,学生提交实训成果,指导教师批阅后给出实训成绩。但是教师在批改中发现的问题和错误无法反馈给学生,导致有的学生无法真正消化和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他们在今后的岗位实习及实际工作中如果再碰到类似问题可能还会犯相同的错误。另一方面,由于实训成果提交后不再返还给学生,这样有的指导教师只是简单的给出实训成绩而不会仔细去发现问题或错误。所以,我们在实训教学中增设了实训点评这样一个重要环节。为了保证实训点评落到实处,学校教务处适当增加实训教学的工作量,而指导教师则预留出点评时间进行实习点评并填写实训成果点评报告。

6 结束语

为培养出基础扎实、适用面宽、动手能力强、綜合素质高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学校近年来在各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并获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实训性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改革途径,提高教学质量还有以下一些需完善的问题:

①“晴工雨学”的教学组织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②在产教实体和合作企业中开展的实训教学的考核、管理机制及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比例的科学分配、实训教学的课程标准的均需进一步完善。

③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还不能充分体现“校中厂”、“厂中校”的建设理念,硬件资源有待进一步增加,产教实体的教学和对外服务功能应该进一步加强,合作企业如何进一步深入到学校的实训教学中还值得思考和探究。

参考文献:

[1]范涛.提高建筑工程课程设计教学质量的探讨[J].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训,2009,(11):168-170.

作者简介:刘华(1976-),男,江西鹰潭人,讲师,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南昌 330013

作者:刘华

上一篇:音乐工作总结范文范例下一篇:公司工作总结工作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