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下高校校园文化论文

2022-05-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开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为高校校园文化注入灵魂,让校园文化在制度行为以及物质文化建设等层面有更好表现,本文将主要探讨如何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工学结合下高校校园文化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工学结合下高校校园文化论文 篇1:

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研究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新时期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契合时代精神,针对办学特色树立具有创新意识和发展观念的品牌文化,以适应人才培养要求和社会发展需求。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

一、引言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新时期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以树木精神,做树人事业”,教书育人始终是学校应当承担的主要责任,校园文化则深刻影响着树人事业的开展,它的引导作用、制约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和辐射作用也是被广泛认可的。高校是学生步入成年与进入社会的转折点,学生此时文化意识的形成已经有了前期的储备但尚不成熟,急需给予正确的引导,而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则在大环境中为学生创造了文化素养形成的条件。目前,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内容、建设机理、组织保障等方面尚有不同观点,如何创造具有品牌特色的校园文化,其中存在的复杂交互作用机制则是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课题。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机理是指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各种构成要素由于其内在的规律而形成的因果联系和运行方式[1],只有将构成校园文化的各因素相互衔接、协调运转,才能形成规律的动态过程,才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校园文化如同人体这样的有机整体,人体正常运转的前提是每个器官的健全、健康,校园文化建设则依赖于每个构成因素的功能健全,在保证功能健全的前提下创造自己的品牌。高校校园文化应该植根于民族的优良价值传统、社会先进的核心价值体系之中,传承本校的校园文化发展经历和学校定位,并能够深深地濡染本校师生的心灵[2]。校园文化建设品牌的建立不仅要符合学校整体建设气质,更应满足时代发展需求,适应时代发展特点。

二、品牌建设植根于传统文化

树立校园文化建设品牌并不意味着“标新立异”,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并不意味着墨守成规。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校园文化的建设者们有更多的选择,同时也面临更多的选择障碍。多元文化的产生使得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法治观念等逐步深入人心的同时,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也在滋长,信仰危机、价值危机以及某些领域违背社会公德和违法乱纪行为的蔓延也产生了极为有害的影响[3]。“取之精华,弃之糟粕”是我们面临众多文化冲击的一贯原则,民族传统文化的坚守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基。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高校校园文化要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和动力,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传承者[4]。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凝聚着数代人的智慧,在整个中华民族历史当中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世事变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本身就具有国家品牌的标志。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重建传统文化要对他们进行文本的经典阅读、文化典范的熏陶以及文化礼仪的传承。只有树立起民族精神,才能真正谈得上文化品牌的建立。

对于每个高校来说,民族文化是其独特历史文化传统形成的根源。北京大学的“兼收并蓄”、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南开大学的“允公允能”,这当中无不闪烁着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光芒,而一代代学子亦在其先辈的引导下树立起每个学校独特的文化传统标签。

三、品牌建设契合时代精神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经营与管理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共同的价值取向,是师生员工在各种环境下得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其核心是以人为本[5]。校园文化既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切实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又要符合时代精神,以满足校园人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需求。在当前全社会提出建设和谐文化的重大任务时,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特征和高校特色的校园和谐文化,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大学生提高素质和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们必须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和谐校园建设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品牌培育应当满足时代对于和谐的呼唤,在社会与学校快速发展的今天,将和谐发展作为今后发展的风向标。

和谐文化是倡导和谐价值取向和以和谐理念贯穿其中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样态,是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作为其根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认同系统,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是激励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维系全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6]。因此,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对建设和谐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建立符合时代精神的校园文化。

四、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一直以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为重要工作,而随着技术的更新,传统的理念和创新的意识正在碰撞出火花,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为构建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指明了前进的道路。服务型抑或是生产型的企业对于员工的要求不同,不同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面临的岗位也不同,针对不同专业和不同类型的企业,学校可以为其定制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文化。即使在相同的企业中,依据技术型或管理型岗位的不同,也可相应做出文化需求的变动。企业之所以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企业文化的建立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将企业文化引入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当中,将企业当中强调的创新意识、团结意识、纪律意识等融入校园文化,不仅能鞭策学生不断进取,也让其感受到团队合作和严格的管理才能获得更长远的成就。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有机会走入企业,切实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当中,了解真实的企业运营模式,一方面为其主人翁意识的建立和敬业精神的树立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也为他们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奠定了基础。当教师们一次又一次讨论如何让学生放下手机专心听课的时候,当学生无视一门又一门的重修时,我们是否要反思,在企业里我们看不到游手好闲的员工,也没有任何一个员工希望返工,这些都在为我们证明,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对于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的推进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五、总结

校园文化是院校发展的源动力,在不断变更的社會发展浪潮当中,高校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高校也面临着培养对象人格发展的多样化和不可预见性。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目的在于立足于传统文化的优良本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理顺内部关系,激发学生发展动力,在今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续章,白光珍.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机理的建构[J].周末文汇学术导刊,2006,(1):142-143.

[2]程样国,詹世友,王健清.大学精神的奠立与高校校园文化的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J].江西社会科学,2009,(12):223-228.

[3]康胜.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25(7):350-353.

[4]石丽敏.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教育探索,2010,(8):90-91.

[5]朱友岗.关于新时期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6):26-28.

[6]张耀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高校理论战线,2012,(3):47-50.

作者:阮桢媛 王琳 张鑫 王齐 刘珊 张淑颖

工学结合下高校校园文化论文 篇2:

以思想政治教育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在开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为高校校园文化注入灵魂,让校园文化在制度行为以及物质文化建设等层面有更好表现,本文将主要探讨如何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校园文化;建设

前言

进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同时校园文化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指明方向,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灵魂,将两者进行整合是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本文将站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提出当下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定的针对性解决思路。

一、当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欠缺理想和个性

很多高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都存在个性不足的问题,导致校园文化较为趋同。这一现状反映出的是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缺乏对自身特色和个性的认识与挖掘,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其次,一些校园精神文化在建设上缺少人文理念的融入,只是强调批判、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而没有将人文素养看重的民主、平等精神融入其中。

(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缺乏合理性

很多学校在校园文化相关组织和人事管理制度上存在较大问题,学校并没有专门的校园文化建设教师参与,组织活动时候往往由其他教师兼任,而这些教师会将更多的注意力放置在自身教学层面,也缺乏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经验,导致校园文化呈现结果不好。

校园文化只有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融合,才能够促进学生自发性和自觉性的提升,很多高校所开展的校园文化建设过于偏向于思想性和学术性,服务性的文化活动较少,学生参与多、教师却很少融入其中,这些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层面的缺失,也导致了了校园文化建设不利。

(三)校园文化建设缺乏人文关怀

很多高校所推进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缺少人文性的支持,只是由学校管理者进行规划和布局,缺少学校个性化内容的融入。校园内很少有关于学校历史、精神、文化的人文活动内容,导致校园文化缺少鲜活的个性化气息以及文化内涵。人文层面的缺失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补充,只有思想性和趣味性相互融入和渗透的活动,才能够真正让学生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得到精神和认知的引领。

二、以思想政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策略

(一)对校园精神文化进行凝练与提升

校园精神文化的建立要能够从时代精神的角度汲取营养,让校园文化更适应社会的发展节奏,这些指导性的思想要从传统文化中进行借鉴,让学生能够吸收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促进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

校园文化的建立也要注重传承以及创新,融合性的将校园的特色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具有本校特色的校训、校歌、校徽等等,塑造个性化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内容要扎根于高校的发展历史,从学校自身的角度提炼,在师生生活中进行发掘以及创造,只有依托于实践进行升华的校园文化,才能够真正带动学生参与其中。

(二)与制度文化进行整合

校园文化的建立也需要学校管理层在制度方面给予配合,多关注到学生在思想和身心发展角度的特点,制定和完善各种行为规范,将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个体的引领性和约束性体现出来。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学校要在党、政、工、团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之下推进制度文化建设,也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按照“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引导青年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并且运用民主决策、党风廉政建设等方法,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这也是和谐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模块,在规范制度的前提之下推进思想政治建设,也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激励以及自我约束。

(三)增加校园内人文关怀的物质化体现

校园文化除了有精神层面的体现之外,思想政治教育也要以物质文化的形式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对此,学校在建筑设施上可以在保留原有建筑雕塑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些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物,同时兼顾艺术性,让这些校园内的公共陈设更加整洁优美,塑造积极的育人环境。校园内的景点要兼顾审美功能与教育功能,构建科学、民主、友爱、开放的人文环境,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除此之外,也可以创造更多校园精神的物化体现,例如,设计校徽、校歌、进行校史陈列等等,这些校园内的公共场所,都能够帮助思想政治教育落地,并营造高雅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校园文化建立的过程中,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引领能够更好地发挥出校园文化对个体认知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让学生在高校阶段除了获得知识技能层面的提高之外,也能够以更好的品德修养,进入社会贡献力量。教师也要正确认识到校园文化建立的必要性,对学生的思想认知进行动态跟踪,牢牢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旋律,带动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构建体系中,让学生成为校园文化的主体,从而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帮助学生成为身心平衡发展、品学兼优的全面人才。

参考文献:

[1]易素贞 新时期大学生榜樣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6.

[2]黄志斌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56.

[3] 覃轶珊.朱百里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教育研究.2010.6.

[4]王俏华 对学校道德教育中榜样教育方法的伦理学追问,教育探索,2011:32,33.

[5]吴潮霞 学习共同体视阈下的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堂文化建设研究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教育研究 2013,6.

[6]杨殿军.杜会永 高校构建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培育体系的理论试析,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4.3.

作者简介:

谢思婷(1990.10-),女 ,汉族, 江西 ,助教 ,本科 ,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教学工作。

作者单位:南昌工学院

作者:谢思婷

工学结合下高校校园文化论文 篇3:

转型发展背景下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培育策略与实践

摘要:本文站在新视角的层面分析民办高校校园文化的构建,以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进而使得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得到优化,真正完成学校的转型与进步。

关键词:转型发展 民办高校 校园文化

“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是我国对高等教育所制定的重要战略部署,当然这同样是高等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一种非常高效的措施,民办高等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中非常关键的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的发展与改革。

一、民办高校转型发展的内涵

在经济社会中,民办高校转型到应用技术型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第一,应该在经济社会转型优化的阶段不断适应,真正实现与领域企业之间的对接工作,并且切实做到满足人才培训与社会服务的所有需求;第二,应该科学定位,并且完成特色发展的需求与条件;第三,应该切实强化高校内涵建设质量。应用技术型教育能够符合区域经济社会目前的发展需求,并且能够切合领域企业对新型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要,促进高校在办学制度、学科构建、人才培训方式、双师型团队构建、科技变革和社会服务等各个层面上的创新与改革,真正使得高校内涵得到完善与强化。

二、民办高校的转型是校园文化的转型

高等院校转型其实就是文化转型,是大学及其身份的明确。高校文化能够体现出其生活模式、价值取向、思维模式与行为标准等各个层面均与其他社会群体存在差异的一种团队价值、精神观念。鉴于此,高等院校文化转型的第一步其实就是使师生思想观念实现转型,如此才能够使得师生员工之间的观念得到统一,进而使其对转型发展的认识水平得到提升,真正从传统办学理念中得到彻底解放,不断强化办应用技术型高等院校的决心与信心,如此方能推动高校转型的进程。此外,应完善高等院校文化支撑点的转型工作。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办学含义界定是获得高素质应用技术型精英的必经之路,训练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与实践技能。所以在实际办学时,应该重视产教融合精英的培训方式,重视项目化的培训模式;真正重视基础原理知识与职业能力的培训;专业设定密切跟随领域企业;重视实践培训与产教结合的育人方式。

三、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转型发展中的凝聚功能

民办高校的办学制度具备相对较强的灵活性,并且环境的开放性与兼容并蓄性非常显著。第一,民办高等院校能够实现校园文化的高效培育,真正在校训精神的基础上,提升师生之间的归属感与凝聚力;第二,应该以民办高等院校制度的竞争优势,重视师生之间良好关系的构建,真正使得师生之间高水平精神追求目标得到实现,使得在高等院校发展过程中的功效得到充分体现;第三,民办高等院校借助文化革新与传承、社会服务的方式,使得师生的行为与精神得到积极有效的指引,进而高效地优化并且完善高校对外形象与信誉。

四、民办高校转型发展与校园文化培育建设路径探究

(一)把握校情,凝练和谐共生的校园文化

第一,应该构建广大师生可持续发展的高校文化培养理念,借助师生以及社会之间的沟通与理解,最终完成长足、稳健发展的目标;第二,民办高等院校的办学特征非常鲜明,主动为企业的建设提供服务,如此就应该使得高等院校的领域特征在教育服务中得到体现,在办学观念、办学特性、学科设定、实践培训、双师团队构建等各个层面上的领域特征得到充分反映,让民办高等院校的办学特征充分展示在社会面前,使就业市场与社会的实际需求得到满足。

(二)产教融合,建立校企协同文化创新机制

第一,应该不断推动高等院校文化构建和区域文化之间的融合进程,不断完善民办院校社会服务工作与地方经济的管理工作,例如民办院校能够有效联系地方經济的建设,设置现代化的专业、与现代化公司合作开设课程、编制人才培育规划、进行科技革新协作等,强化高等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工作的质量;第二,借助高等院校文化培育工作,构建领域竞争优势与高校品牌信誉,根据我国职业教育的指导价值与理念,民办高等院校在发展时,都具备自身的学科专业竞争力、领域优势,能够构建具备领域竞争优势的专业,形成优势专业群,进而使得品牌信誉与竞争力得到强化。

五、结语

鉴于此,培训并且强化民办高等院校文化构建,真正在职业教育的基础上构建完善、科学的校园文化系统,真正使得民办高等院校构建制度文化、管理文化、学术文化、环境文化等科学、现代化的体系,进而使得高等院校能够培育出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精英,进而推动高等院校内涵发展的进程,最终促进民办高等院校的稳健、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拴才,李健.转型发展背景下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培育与建设路径探究[J].高教学刊,2017(08).

(作者简介:郑丹,女,硕士,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责任编辑 刘冬杨)

作者:郑丹 吴柳柳

上一篇:学生会竞选 演讲稿下一篇:学生勤奋学习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