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虎年虎文化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壬寅到,虎年來。虎是百兽之王,哺乳纲大型猫科动物,居食物链顶端。智勇双全才所向无敌。比较公认的观点是:虎起源于200万年前的东亚。中国是虎种最多的国家,早在200万年前,被称为“中华祖虎”的现代虎祖先就生活在华夏大地上。按照百度的说法“真正的虎的材料首次出现于陕西蓝田公主岭。距今大约60万年。”虎文化历史悠久。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中国虎年虎文化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中国虎年虎文化论文 篇1:

埃及人眼中的十二生肖之“鼠牛虎兔”

对外国人来讲中国十二生肖文化是中国文化中非常有传统、有意思的部分,对于我们埃及人也是如此。中国属相是中国民间计算年龄的方法,也是一种十分古老的纪年法。在埃及上大学时,我就知道中国的十二属相,知道我属蛇,但是一直无法想象和了解中国十二生肖的传统文化内涵。刚来中国留学时,每当认识新的朋友,问我年龄的时候,基本上都会问我这么一个问题:“你属什么?”而且每年感受到中国春节时浓浓的年味,每年都庆祝某一个属相,还写出来和说出来很多与这个动物相关的新年祝福词,我才更深刻意识到属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所以,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想弄明白十二生肖里的每一种动物在中国文化里到底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在中国成语中它们又都是怎样被使用的。

其实,由于环境条件、文化传统、生活习俗、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的不同,阿拉伯文明、古埃及文明和中国文明中动物的象征意义虽然有不少相同之处,但也必然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也体现在各种语言表达方式中,包括成语和谚语。这些含有对某些动物的认识和看法的成语和谚语,这些认识和看法虽有不同,却能展现出两种文明共同的文化魅力。

一 鼠

汉字里,“鼠”字是个象形字,上面是鼠头,嘴巴长得大大的,下面是脚和尾巴。鼠是中国文化十二生肖动物之首、与十二支配属“子”。

老鼠是一种人们较为常见的啮齿类哺乳小动物,它不但外表丑陋,而且喜欢偷吃粮食、咬坏衣物、传染疾病,实在害人不浅。它在什么地方都有生长,很有能耐,会打洞、会爬山、也会涉水。老鼠的这些特征使它在中国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的象征意义获得了不少的相同之处。基于“鼠”的个性、行为和生活方式等自然特性,以及“鼠”与人类的关系,“鼠”在汉语成语中的象征意义多为贬义的、负面的内容。“鼠”象征相貌不讨人喜欢、丑陋,心术不正、胆小怕事、气量狭小、目光短浅、小偷小摸、 到处扰乱,小人、恶人、 坏人、惯窃,仗势欺人、 微末卑贱、贪狠卑鄙等其他贬义和负面意义。汉语成语中也多从这样的特征反映这样的内涵: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獐头鼠目、蛇头鼠眼、胆小如鼠、鼠腹鸡肠、鼠目寸光、目光如鼠、抱头鼠窜、狐鼠之徒、官仓老鼠、狼奔鼠窜、鼠凭社贵、狼贪鼠窃、鼠雀之辈,等等。

在阿拉伯语里只有一个词来代表“鼠”“老鼠”“耗子”,即“■”。“鼠”在阿拉伯文化里象征负面、贬义,而没有正面、褒义象征。这主要也是因为“鼠”的丑恶相貌、生活习惯以及态度行为。老鼠偷吃粮食、损坏粮食、咬坏衣物、传染疾病的特征给人带来的损失和害处使得人们讨厌它的存在。所以“鼠”在阿拉伯文化里象征相貌丑陋、鬼鬼祟祟、胆小、虚弱等符号意象。

在古埃及人的心目中,“鼠”是小人、弱者和胆小的象征。早在3300年之前,古埃及人就发现了猫和老鼠的冲突。古埃及法老民间故事包含了很多与猫和老鼠之间冲突有关的故事,古埃及人留下的壁画也有老鼠和猫的漫画画面。一幅画面描述了公元前1069-前664年,一帮很强壮的老鼠组织一队士兵攻击一座猫城堡,它们的头领坐着用两只狗拉的军车攻进了城,猫在城堡里却战战兢兢不知如何击退老鼠的攻击。另一幅画面描述了一只很胖的老鼠穿着很贵重的服装,坐在很坚实的椅子上,让很脆弱的一只猫为它服务,给它喝饮料,老鼠为了不劳累自己,就让猫站着拿饮料杯,而它用吸管喝饮料。还有一幅画面是在埃及城市修道院地区,描述一位优雅的美女老鼠,坐在椅子上由一群猫为她服务。这三种画面反映了古埃及画家对当时社会状况的讽刺。他们用胆小、脆弱的老鼠描述奸佞小人、用猫来代表上流贵人,上流贵人变成了奸佞小人的仆人,表明当时的社会状况非常混乱,奸佞小人当道,胆小和脆弱的老鼠成了国王,比老鼠强大的猫却为脆弱的生物。埃及人对“鼠”的认识自古至今没有任何变化,埃及方言里与“鼠”有关的成语和谚语很丰富,而且大部分带有贬义和负面内涵。

“老鼠”也是埃及儿童的敌人。小时候,每当小孩子不听话或者晚上不愿意早睡觉时,父母常常会威胁他们说“我们会让老鼠吃你”“我们会让老鼠咬你”之类的话,我本人也经历过这样的事。我从小到大最害怕的动物就是“老鼠”。虽然老鼠那么小,可是对小朋友们来说它是非常可怕的动物,从小就害怕,以至于长大了仍然害怕它。

在阿拉伯普通话和埃及方言里唯一能够找出来的带有一定褒义色彩的成语,即中国人也说的“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个成语一般用来表示孩子们会擅长父母所做的领域,与汉语种的“将门出虎子”相当。另外,通过阿拉伯语的各种表达方式也能看出“鼠”的贬义和负面的象征意义。比如埃及方言中“猫不在,老鼠撒欢儿玩”,相当于中文的“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像老鼠一样怯懦”,就是中文的“胆小如鼠”;“老鼠们企图一起去偷邻居的大饼”对应中文的“贼眉鼠眼”“贼头鼠脑”;“老鼠挖个坑,公牛陷进去”,说明老鼠的狡猾、害人,即中文的“陷害忠良”;“老鼠在我口袋里跳”“老鼠玩个不停”表明心不安定,对应中文的“忐忑不安”;“老鼠与猫和好,调料店会倒霉”,表明“老鼠”害人、是小人,因为猫和老鼠是天敌,猫和老鼠如果讲和的话,猫就不会再抓老鼠,就会失职,这样就会纵容老鼠倒乱、到处害人,导致天下大乱,对应的中文是“猫鼠同床”;再比如,埃及方言中的“老鼠害怕,是猫的好运和福气”,象征老鼠害怕,给猫机会控制它;“像隐藏在自己的洞里似的”意思是说人像老鼠一样懦弱,等等。

因为老鼠的特性,在中国文化和阿拉伯文化以及古埃及文化里都很多相同之处,但是,因为语言习惯、思维方式以及环境有所不同,也会产生一些不一样的贬义和讽刺表达方式。通过仔细考察汉语里带“鼠”字成语并对比阿拉伯语,可以发现:大多数带“鼠”汉语成语都是描述老鼠的相貌,而阿拉伯语里的“鼠”词熟语则主要描述鼠的行为和性格。

二 牛

牛在人类历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动物世界当中和人类最有亲密关系的动物之一。很多文学、哲学和宗教书籍都谈到了牛,甚至有一些民族还依然崇拜牛。牛,一直以来是人类文明的好帮手,给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虽然如此,可是“牛”在中国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的象征意义却有很大的不同。

在汉语里,“牛”字是个象形字。甲骨文字形作“牜”。中间一竖表示牛面,上面两竖加弯表牛角,下面两小撇表示牛耳。牛是中国十二生肖之二、与十二支配属“丑”。

牛为中国几千年的农业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古至今,中国人无论在物质还是在精神生活上都对牛充满依赖。牛曾经是几千年来农民耕地的好帮手,牛耕地的发明和推广,在农业史上是划时代的大事,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里程碑:另外,它又因为能拉车运输,有“陆地之舟”的美称。人们在喜爱牛的基础上,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以满足精神世界的需要,比如,娱乐活动中的斗牛,新春到来时的鞭打春牛,祭祀活动、神话故事中的形象,以及绘画和文学作品的素材,等等。

中国牛文化意义深远,反映的是中国人民的一种勇敢拼搏、勤奋向上、自强不息、吃苦耐劳、朴实无华、不折不扣的可爱精神和高贵品质。牛文化与人们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密切相关,不仅体现了人们生活和工作中勤勤恳恳、实实在在的态度,而且体现了人们对理想和目标的坚韧执着、锐意进取的精神。这些品质在牛年短信祝福中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借用牛的象征意义表达了向对方生活、工作的良好祝福,给人以精神上的鼓励和享受;牛是最任劳任怨的动物,它最听主人使唤,叫它犁田则犁田、拉车则拉扯,不会违抗,主人无事时把它绑在树下亦不会乱跑。依六道轮回说,出生为牛是来赎罪的,所以它与犯人一样,被绑在树下或关在一个地方不会乱跑。所以造字时,以牛不会乱跑者为牢,道理在此;牛在这个中国农业大国占很重要的地位,最古老的六畜之一。其身材高大魁梧,健壮有力,体格健壮,自古以来是重要的农耕工具和人们的衣食之源,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紧密,对人类产生重要影响。

基于“牛”的重要性,“牛”的象征意义有不少正面、褒义的内容。“牛”象征大、高、多、好、重要、食量惊人、辛苦劳作、踏实肯干、为人服务、任劳任怨、太平生活、知恩图报、无惧无畏、慈爱善良、强者大才、运输工具等符号意象。以下成语反映出来“牛”的正面、褒义的形象特征和象征意义:牛高马大、九牛二虎之力、牛之一毛、九牛一毛、亡羊得牛、汗牛充栋、如牛负重、做牛做马、休牛放马、卖剑买牛、木牛流马、初生牛犊不怕虎、老牛舐犊、舐犊情深、牛角挂书,等等。

人类文明总是在和平和战争中向前发展的,人们渴望的是和平,讨厌的是战争,而牛在人们的生产中主要是用于耕耘的,某种意义上是和平的象征,因为只有平息战事,人们才能安居乐业,从事生产。因此,人们在制造成语时,往往把牛当作和平的化身,表达安安稳稳过日子的美好愿望。比如,卖剑买牛、休牛归马、休牛散马、买牛息戈等等。在有些成语中看到牛,就意味着看到了和平,有了牛,就有了和谐。

不过,“牛”在汉语成语中也有相貌丑陋、行动缓慢、速度慢、愚蠢、性格固执,脾气古怪、不懂事理、争强爱斗的一面。这些负面的形象特征和象征意义可以由以下成语反映出来:牛鬼蛇神、牛头马面、蜗行牛步、老牛破车、对牛弹琴、牛马不如、牛马风尘、牛马之衣。又如:呼牛呼马、牛头不对马嘴、鼠入牛角、隔山买老牛、犀牛望月、饭牛屠狗、争猫丢牛、对牛弹琴、囚牛好音、鸡口牛后和饭牛屠狗,等等。

在阿拉伯语里“母牛”叫“■”,水牛叫“■”,公牛叫“■”。阿拉伯半岛环境是贝多因环境,这种环境直接影响了阿拉伯人的喜好并控制了他们的思维。在贝多因文化中,马和骆驼占有很高的地位,并没有“牛”的位置。在阿拉伯人的心目中,“牛”代表迟钝、白痴、愚蠢、食量惊人,“公牛”则更是暴力和愚蠢、轻浮的象征。当阿拉伯人要讽刺或嘲笑某个民族愚蠢或白痴时,会用牛形容他们。

“母牛”在古埃及占据了很高的地位,它是古埃及人最早的众神之一,在古埃及前王朝时期和王朝的开始期间,古埃及人开始崇拜“母牛”,其当时象征自然和生育力,命名为哈托尔(Hatchur),意思是“母神、生育和成长神”。从古埃及王朝至希腊罗马时期都有“牛”的崇拜,其崇拜中心传播在整个埃及,还扩散到埃及境外的其他地区。古埃及人把“母牛”视为母爱、给予、生长的象征,古埃及人出于崇拜“母牛”和对它的尊重、感恩,不允许宰杀“母牛”,但允许宰公牛和牛崽。

埃及人自古至今很重视宗教信仰,宗教对他们来说是他们生活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信奉多神教到犹太教,再到信仰基督教,最终信奉伊斯兰教。在这个漫长的历史中,古埃及人之所以崇拜动物和其他生物,是因为他们当时认为这些动物的身体里多隐藏性力量,后来犹太教和基督教首先慢慢改变了古埃及所传的多神教思想,在阿拉伯人把伊斯兰教传到埃及的同时,还把阿拉伯文化的思想传到埃及,大多数的埃及人除了完全接受伊斯兰教之外,还吸收了阿拉伯半岛的游牧思想,在这个过程中,埃及人慢慢放弃了和伊斯兰教有矛盾的纯文化,还慢慢被阿拉伯游牧民族的思想所浸染。

阿拉伯语成语里“牛”的象征意义都是贬义、负面。这些象征意义由以下成语可以反映出来:“他吃得像母牛一样多”,“牛”象征食量惊人的符号意象,可以对应中文的“暴饮暴食”;“他跟牛一样胖”,“牛”象征胖、高大魁梧、体格健壮、吃量惊人的符号意象;“她跟白牛一样”,“牛”象征肥胖而无知的妇女,可对应汉语里的“脑满肠肥”“丰乳肥臀”;“他好像是从白牛后边过来似的”,这个熟语的含义就是这个人一点儿都不文明、教养水平很低、不懂礼仪,可以对应汉语的“蛮横无理”“蛮不讲理”; “像一头吃苜蓿的公牛”,“公牛”象征愚笨无知,可对应汉语里的“愚不可及”“呆头呆脑”;“老鼠挖个坑,公牛陷进去”,“公牛”象征愚笨无知。另外还有“牛倒众人宰”,对应汉语里的“墙倒众人推”,等等。

三 虎

中国是野生虎族的故乡,最早的虎栖息于亚洲东部和西部,后来逐渐分为两支,分别向西、向南方扩展。虎在传统上被中国人视为百兽之王、世上所有兽类的统治者。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它一直被视为权力和力量的象征,也一直为人们所敬畏。北方游牧民族一万年前的岩画告诉我们,老虎作为中国古代的图腾崇拜,可能有近万年历史。至今,中国的很多少数民族都有崇虎的习俗。然而,在阿拉伯文化里,“虎”却得不到这样的受尊敬和崇拜地位。

在中国的传说中,人们相信虎是极其有力的动物,它们能驱除家庭的三大灾难:火灾、失窃和邪恶。虎画经常被挂在墙上并正对着大门以使恶魔因害怕而不敢进入。乃至在当代中国,也有儿童戴着虎头帽、穿着虎头鞋用以驱邪,还有的人睡虎头枕以使自己更加强壮。在虎年,孩子们的头上都写上了红色的“王”字看似能增强他们的精力与活力。在早期的中国,老虎是主要的动物神灵,人们认为它能驱除旱灾,还有人相信一头虎在500年后将变得雪白,然后还能再活一千年,当它们死后,它的灵魂将渗透入地下变为琥珀,这便是“琥珀”一词的由来,意思是“虎之魂”。虎是高尚威望的象征,在早期的中国法庭上能见到“回避”“肃静”的字样,字牌上常有虎形。虎符,是虎形的木块,是由帝王直接下达的军令的标志;古代的强盗首领也将虎皮铺在自己的座位上以显示自己的至高地位。

在汉语里,“虎”字是个象形字,金文字形象以虎牙、虎纹为特征的虎形。虎在中国生肖中排位第三、与十二支配属“寅”。

基于“虎”的外形特征和生活特性,“虎”被赋予勇敢、壮健憨厚、雄壮、好斗、善战、魁梧健壮、生气勃勃的性格特征和驱邪避灾的威慑性,比喻为百兽之王、保护神、为人崇拜的图腾、帝王君主、王后君子、杰出人物、出色人才、知名之士、强者英雄、勇士军队等符号意象。比如,两虎相争、虎头虎脑、龙争虎斗、虎背熊腰、九牛二虎、伏虎降龙、如龙似虎、虎门无犬子、潜龙伏虎、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生龙活虎、虎毒不食儿,等等。

在汉语成语里也还有不少与“虎”相关的成语带有贬义。“虎”强大、伤害人、性格凶恶,让人产生畏惧的心理,所以“虎”又被赋予凶猛、残暴、侵略性、恶毒、称王称霸、伤人害人、很不讲道理的负面特征,老虎也成为凶徒、恶人、敌人、祸害、坏人、惹不起的人或势力、危险、谣言等让人害怕畏惧的事物的代名词。“虎”的这些负面形象特征和象征意义可以由以下成语反映出来:如狼似虎、饿虎扑食、狼吞虎咽、猛虎出山、虎狼之势、苛政猛于虎、虎视眈眈、虎狼之国、虎狼之域、捋虎须、骑虎难下、敲山震虎、虎口逃生、羊入虎口、虎入羊群、虎口拔牙、虎口余生、龙潭虎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狐假虎威、龙盘虎踞、纸糊老虎、放虎遗患、前怕狼后怕虎、笑面虎、放虎归山、初生牛犊不怕虎、人无害虎心虎有伤人意、养虎留患、为虎作伥,等等。

阿拉伯半岛和古埃及很早以前没有老虎,老虎对他们来说是后外来的野生动物,在阿拉伯文化中“虎”象征有势力、速度快的动物。虽然老虎的力量很强,但是其在阿拉伯文化中,没有狮子的地位高。而且只有一个成语反应这个意思,即“为他穿了虎皮”, “虎”象征实力、敌意。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穿虎皮展现势力来威胁对方,可以对应中文的“狐假虎威”。在阿拉伯文化中与中国的老虎地位相当的动物是狮子。

自古以来狮子在埃及是动物之间最有力量和影响最大的一种动物。狮子在古埃及法老时期生活在沙漠里。在古埃及王朝前和整个古埃及时期至希腊时代,狮子被崇拜,古埃及人把狮子视为力量的象征,其力量代表国王或统治者,在同时狮子也是太阳的象征符号之一,古埃及人之所以崇拜狮子,一方面是佩服它具有力量和勇气,另一方面是怕它的邪恶和残暴,而这个思想和古代中国对老虎的思想是很相似的。在古埃及历史上,狮子和统治者是分不开的,在古埃及人留下的文字当中,狮子很明显代表获胜的国王。比如,图特摩斯三世国王的胜利歌的意思是看自己是狮子,把敌人变成尸体,描述这个情景的壁画就在卡尔纳克神庙里。关于狮子和太阳的关系,这种动物头很大、两只眼睛冒出火花,表示愤怒、具有圆形的脸部、头发亮得像太阳的闪光,在古埃及《死亡之书》里狮子被描述为太阳神。古埃及人认为太阳每天早上日出代表出生,日落代表去世,所以狮子与出生和死亡有了相连的关系,如果仔细看古埃及留下的床和椅子都有狮子头部的装饰,在棺材和防腐桌子上有狮子的描述和图。在古埃及后期有外来文化和宗教的参与,这些因素改变了古埃及的传统思想,虽然狮子后来不再象征了太阳,但还是勇敢、力量以及森林之王的象征。

狮子在阿拉伯语叫“■”,除了这个名字之外,狮子在阿拉伯文化中还有500多个专业名字和形容词。古埃及人对狮子的认识等同于中国古代汉民族对老虎的认识,所以把威猛勇武、力量、勇敢等象征符号赋予狮子。狮子在阿拉伯文化中地位很高,阿拉伯人常常将国王、英雄、勇敢强壮的男子比喻为狮子。狮子象征英雄、帝王、勇猛、威权、领导、尊严、有气势,它的象征意义等同于中国文化中的“虎”。

基于狮子特性和阿拉伯人对它的形容,其英雄、勇敢等象征意义由以下阿语成语和谚语反映出来:“这头幼狮是那头狮子生的”,可对应汉语的“将门出虎子”;“狮子就是狮子,关在笼子里还是狮子” ,狮子象征英雄,可对应汉语里的“是金子到哪里都发光”;“赢得了狮子的份额”,“狮子”象征赢得最大的份额,可对应汉语里的“拔得头筹”;“想在狮子的领地追捕猎物”,“狮子”是森林之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一个人追求永远不可能实现的目的,就像去狮子领地追捕猎物一样,可对应汉语里的“不自量力”。

自古以来,中国境内并没有野生狮子。典籍记载,狮子最早进入中国是在公元87年。狮子在古代中国是代表高贵吉祥的瑞兽,没有“强大威猛”的意思。汉语中要以猛兽来比喻“强大威猛”之意时,一直是用本地产的老虎。到了近代出现了“睡狮”一说,狮子“强大威猛”的寓意,才在汉语中生发出来。阿拉伯地区包括古埃及本无老虎,只有狮子,阿拉伯人把狮子视为“强大威猛”的象征,所以中国和阿拉伯文化各自对虎和狮子有相同的尊敬和崇拜,这样的文化差异之所以存在,主要是因为中国和阿拉伯地区的环境资源不同。除此之外,这也再一次体现中阿两种文化在思想上的差异和不同。中国人崇拜老虎的原因一方面是承认它的巨大力量,另一方面是怕它的力量;而阿拉伯人尊敬狮子并把它视为“森林之王”的原因仅仅是佩服它的力量和能力;若仔细考察古埃及文化,他们简直把狮子视为国王和太阳的象征符号之一,跟中国的思想是一致的,一方面是佩服它的力量,另一方面又恐惧它的“炽热”。也就是说,狮子跟老虎一样也有象征残暴、凶猛等负面意义,古埃及虽然崇拜狮子,又惧怕它的邪恶;但是,狮子在阿拉伯文化中却不承担任何的负面意义,只象征正面、褒义,很多文学作品赞美它,这是因为在阿拉伯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影响下,我们只要对某个事物看好,就不再看坏。

四 兔

兔子是一种很可爱、招人喜欢的动物。但它在中国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的象征意义却有所不同。

在汉语里,“兔”是个象形字,本意为一种外形为拖拉重物之形的动物,即兔形目兔科动物。它既是人的生肖之一,排第四,与十二支配属“卯”。也与人类的生命、人们的美好的希望密切相连。兔子在中国人们心目中一方面是温顺、可爱、善良、娇弱,还有一方面是它的智慧、聪敏。兔子在动物世界中虽然是个弱者,但是却也是非常聪明的动物之一。兔子的听觉非常灵敏,它那一双长长的耳朵侦测着四面八方,任何风吹草动都逃不过它的耳朵。它飞奔的速度更是令许多动物望尘莫及。兔子在中国文化的象征意义包括机智、谨慎、机巧、敏捷、有时拘谨、忧郁、自炫,兔子还有狡猾和弱者的象征。

兔子相貌很可爱、性格温顺、活泼好动、灵活敏捷、迅速,任何人只要看到它,都会情不自禁地过去摸摸它,真是人见人爱。它常被用来代指月亮、月仙,比喻时间迅速短逝、延续不长。“兔”的这些象征意义可由如下成语反映出来:动若脱兔、兔子不吃窝边草、白兔捣药、东兔西乌、玉兔东升、金乌玉兔,等等。

“兔”在中国文化还有贬义的象征意义,它象征逃遁、狡猾及弱者、争斗者、受难者等符号意象,比如,兔死狐悲、狡兔三窟,等等。

兔子在古埃及象征生命和生育力。古埃及的每一个节日都有一种代表符号,其中有一个从古至今有五千年历史的“闻风节”,是埃及人从法老时期直至今天都庆祝的比较重要的节日,这个节日既是迎接春季的到来也是万物复苏季,所以当时的人们把它叫“复活节”,而其代表符号就是兔子。作为生命和生育力的象征,古埃及人的这个传统信仰传播给了希腊人,然后传播到整个西方国家。

然而,在在阿拉伯文化中“兔子”多带有贬义的象征意义,主要是象征胆子小,可由以下成语反映出来:“胆子小如兔”,可以对应汉语的“胆小如鼠”;“她像一只母兔,每次怀孕都有一打儿胎儿”,阿拉伯穆斯林国家不实施计划生育,夫妻可以多生孩子,生孩子不受有限制,在阿拉伯传统思想里,多生多福,所以以前很多妇女都喜欢生孩子,生一胎后马上就又怀孕。这个民间谚语一般用来形容生很多孩子的妇女、形容她像母兔一样不停怀孕生产,不给自己休息恢复的时间,兔子不停生产当然是好事儿,但是妇女不停地生反而不好,所以,这个成语对“兔”本身是褒义,但用来形容妇女的话则变成了贬义。

中国文化和阿拉伯文化对兔子的认识有所不同,在两个文化里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在中国,兔代表温顺、可爱和善良,有时也还有狡猾和弱者的象征,在阿拉伯文化里,兔子则象征胆小,而在古埃及又是另外一种情景,兔子代表生命和生育力。

对比中国文化、阿拉伯文化以及古埃及文化中“鼠、牛、虎、兔”这四种动物及其相关的成语可以发现,中国文化和阿拉伯文化、古埃及文化之间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不同。但是,无论不同文化、文明有多少差异,都值得尊重和学习。研究不同文化、文明之间的差异是为了更深了解文化,因为通过比较是为了更好地发现其美丽和独特,而不是为判断其对还是错,能够有独特思想和文化的任何一个民族都是值得敬佩的!

作者:[埃及]王笑

中国虎年虎文化论文 篇2:

虎文化传播的公共关系断想

壬寅到,虎年來。虎是百兽之王,哺乳纲大型猫科动物,居食物链顶端。智勇双全才所向无敌。比较公认的观点是:虎起源于200万年前的东亚。中国是虎种最多的国家,早在200万年前,被称为“中华祖虎”的现代虎祖先就生活在华夏大地上。按照百度的说法“真正的虎的材料首次出现于陕西蓝田公主岭。距今大约60万年。”虎文化历史悠久。

一、虎的神化反映了人的理想和愿望

一个自然界的动物,甚至是古人类的食物、药材,是如何成为神?虎又是什么神呢?虎图腾崇拜与虎神话研究一直是文化史的重要命题。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距今12005-6685年。)中的玉琮的兽面和殷商青铜器上的兽面都与白虎形象相似,对白虎的崇拜应源自楚文化中对虎的图腾崇拜。1987《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掘简报》说发现6000年前的龙虎蚌塑,它们围绕着一具成年男性骸骨,学术界大多认为墓主人是当时部落的巫师,龙、虎是他沟通天地的媒介。虎要么作为氏族部落的祖先或保护神被崇拜,要么被神化,成为人类早期巫术活动的助手。学者刘尧汉根据闻一多关于伏羲、女娲同出于葫芦的研究,指出伏羲本为原始虎图腾,秦汉以后才将伏羲的虎形改变为龙,成了人头龙身。

考古研究表明:从夏商周时期开始,虎文化所经历的轨迹大致从“神化”逐渐转向“为统治者所用”,后被龙代替,于是虎文化在民间得到广泛迅速的传播发展,各民族的物质、精神领域都有较显著的表现形态。鲁迅认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道教就尊崇虎,虎被认为是护法神,张天师手持七星宝剑,座下黑虎降妖伏魔,为民除害。财神赵公明也是坐骑黑虎。西王母,也叫作“黑虎女神”,据说她的使者和坐骑也是老虎。在道教民间信仰中还认为老虎是土地爷的坐骑。在土地庙内必定供奉老虎,叫作虎爷。而且仙人往往也乘虎升天。印度佛教崇虎的特点与中国禅宗思想结合,发展为禅虎。藏传佛教的宗喀巴大师显现为大瑜伽士形象时也以猛虎为坐骑。虎与龙作为中华图腾长期并驾齐驱。在道教中独具象征意义,如外丹家则以龙喻水,以虎喻火。内丹家则“神者是龙,气者是虎”。我们查到关于虎的277个成语中与龙相关的有66个。

古代人认为虎象征勇敢、坚强、英雄壮美。虎的美学意义是人们把虎美变成神。传说虎经五百年才能变白虎,白虎原为古代星官名,二十八星宿中的西方七宿,因其呈虎形位于西方,按五行配五色,故称白虎。它也是四方神之一,是神物,是镇西之兽。《礼记?曲礼上》有“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说法。古人认为白虎是四灵之一,是一种祥瑞,《援神契》曰:“王者德至鸟兽,则白虎动。”《感精符》云:“国之将兴,白虎戏朝。”,具有避邪、禳灾、祈丰及惩恶扬善、发财致富、喜结良缘等多种神力。白虎还象征着威武和军队,是战神。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不是神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神。在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达,很多现象人类无法解释。很多力量人类无法控制。人们又渴望得到一种解释和认知,渴望借助这些力量,于是把对象人格化,这些力量变成了神与鬼。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无论是在华夏,还是埃及、印度、希腊、玛雅皆如此。我们参观世界各地的博物馆看到的各种图腾文物都证明此理。在神的身上寄托了人类美好的愿望。

公关人应该看到,一个动物因为被赋予了人类美好的愿望就成为神。虽然《论语》云:“子不语怪力乱神。”但是人类需要有美好的愿望与精神的寄托,圣人语不语都无伤大雅。所以我们要为一个社会组织,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开启成功的公关,就要紧紧扣住人类的愿望,公众的愿望,其中有造神之力。笔者之所以提出“感受经济学”“感受文化”“感受政治学”就是要解决关键的现实问题。企业的好东西卖不出去,好艺术品不被认可。政府好的政策不被认知。“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抓住公众的心理。野兽能成神,好东西为什么不能成功?公共关系就是要把好东西变成让老百姓感觉它是好东西。要根据老百姓的认知去工作,正如老子所言:“以百姓心为心”。不是你觉得是科学就是科学,你觉得是艺术就是艺术;你觉得是真理就是真理。公关的本领就是要让老百姓认同你的科学,你的艺术,你的真理,这才是真本事。无论是产品、作品、还是政策,概莫能外。

二、塑造形象需要讲好故事

科学视域下老虎不是神,而是濒危动物,里海虎、爪哇虎和巴厘虎已经灭绝。但是人心中的虎将伴随着文化而永恒。虎由于人的心灵需求演化成神的意志,神的意志又根据世俗社会的需求逐渐的人格化。据统计,关于虎的传说有363种。汪玢玲将老虎传奇故事分为十类:神虎型、义虎型、人化虎型、人虎婚型、虎媒型、虎皮井型、虎外婆型、虎医型、虎寓言型、虎笑话及虎戏故事。杨阳等人的《中国“虎”》,将虎文化分为“神职虎、政军虎、民俗虎”三个专题进行研究。正是这强大的叙事在不同的民族中流传、塑造、支撑和传递了虎神的形象。

1.讲故事要落地亲切

天上的神要与地上的人有关系才会受关注。根据虎的能力最早是王的形象。如虎符象征王权。后来又成为战神、虎臣、虎将、虎士、虎贲。例如,虎神投胎的故事有“汉初三杰”淮阴侯韩信。盛唐有隋唐英雄罗成;“三箭定天山”的大将薛仁贵;平定安史之乱的汾阳王郭子仪等。公关传播不光要学会讲故事,还会要让故事通俗化。“化繁为简”直指人心。通俗化才有生命力,例如,佛教译经的第一个里程碑是晋朝鸠摩罗什。而翻译得最准确,学术含量最高的是唐三藏。唐三藏西天取经,还在印度佛学辩论大会上无人能敌,载誉而归,皇恩加持。但是他到去世也没有形成最大教派。反而是号称文盲的慧能,用直指人心的语言传播了禅宗,成为中国佛教第一大教派。造成天下佛寺,禅寺居十分之九。所以公关讲故事,不光要追求科学性,还要讲通俗性。

2.讲故事要有艺术性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众多经典故事的情节是虚构的,道理和民心是真实的。一切神都是根据人们的心理去塑造的,例如,义虎苗珊珊救助丈夫焦鼎的故事纯属虚构,但是知恩图报的道理是真的。再如,天下第一清官包拯,他的故事流传最广的载体是三出戏剧:《铡美案》不畏权贵;《铡包勉》不徇情枉法;《狸猫换太子》能去伪存真,包公天下第一清官的形象塑造出来了。这三个故事都是虚构的,但情节曲折,艺术性强,传播结果是成功的。中国的第一武圣、武财神关羽也是故事传播封神的。最近去了关羽的家乡,进一步了解了他封神的历程。大名鼎鼎象征团结典范的桃园三结义纯属虚构;走遍世界降魔驱鬼的青龙偃月刀纯属虚构。千里走单骑的传奇纯属虚构。但是关公文化体现了忠诚、信义、仁智、勇武的精神,这四种精神蕴涵着中国文化的伦理、道德和理想,顺应了民心,为佛、道、儒三门崇信。它在道教有“关圣帝君”之尊。他在佛教之中同样地位超然,也被尊为“伽蓝菩萨”、“伽蓝神”,和韦驮菩萨为佛教两大护法神将。关羽是世界各地华人供奉最多的神。真是顺民心者昌,逆民心者亡。所以卓越的传播,一定要按照老百姓的心理追求去讲故事。电视剧《大宅门》话剧《天下第一楼》是当今成功的公关之作。

3.讲故事必须尊重事实

老虎封神在龙之前,为什么最终形象不敌龙?我们强调了讲故事可以艺术加工,要尊重公众的追求,同时传播形象要尊重公众的智慧,尊重科学。不能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假作真时真亦假。为什么虎的王权地位让位于龙?首先,万物分阴阳,在现实社会中,虎有勇猛顽强所向无敌的一面,但是也有吃人害畜给带来恶的一面。残酷的事实一次次提醒着人们“虎有恶”。于是,人们由崇虎渐变为崇虎和伏虎并存,虎最終败给龙。中国人追求完美的天性使他们在一切现实动物都不能满足心理需求的时候,就创造出了超现实的龙凤图腾。龙凤都是以多种动物的特征组合成的完美形象。例如,龙能上天入海,变化无穷,行云播雨,造福人类。皇帝把自己当成真龙天子,穿龙袍,坐龙椅,乘龙辇,用龙玺。龙被人们赋予了至高无上的形象。虽然龙卷风也曾被当做“恶龙”,但毕竟是偶发事件,而老虎吃人则千古不变。所以,作为神的代言人龙比虎更有优势。因此公关传播应该知道,完美的故事还必须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内核与逻辑之上,例如,关羽、包公毕竟有真人真事,故事作者也有言在先是“演义”“戏剧”。建构形象不能掩耳盗铃,哗众取宠。艾维?李的“讲真话”的《宣言》始终应该是公关人的座右铭。

4.讲故事要简洁

简洁是传播效果的保证。传播要有一定的抽象能力。我们从虎字的演变也可以看出这点。最初的中国文字书画同源,虎的形象从岩画、甲骨文的具象演化到篆书就开始抽象,隶书、楷书书已经看不到虎原来的形象。而草书,特别是一笔虎草书,体现了符号的抽象性和书写迅捷性。所以在书法界和民间,一笔虎、一笔龙、一笔寿、一笔福是流传最广的书法作品。

公关传播要“化繁为简”,牢记老子名言“少则得,多则惑。”网络时代科技突飞猛进,引发信息爆炸。传播要把信息磨尖才能钉入人的脑海。例如,笔者近日评标,内容是为地方政府国债发行塑造形象。几个投标公司中,信息量最大的方案最失败。他们在15秒电视形象视频中,不仅用大片文字讲为什么买国债,还企图把这个国债用在当地的项目说得一项不差,再配上图片,政府、医院、房地产XX家园、地铁XX号线……。然后还要代表甲方发布“买国债,到银行”广告语,但是图片出现的又是特定的商业银行,无论文字、图片还都在花背景之上叠加。15秒钟信息堆积、打架,真是“哭了半天不知道谁死了”。而文字最少的方案是最好的:“买国债,爱家乡,买国债,到银行”,画面清爽,诉求明白。所以公关传播应该学会一语中的,一针见血,一图千言,一见钟情,一生不忘。这是我总结讲公关课,做PPT时提的要求,也是公关传播的理想要求。

三、虎文化的展望

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跪拜神鬼属于迷信,但是民俗属于文化。从60万年前良渚文化的玉器到今天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布老虎、彝族老虎笙等。还有生活中的瓷老虎、老虎馍、老虎枕,老虎撑,儿童虎服饰、虎头帽、虎头鞋及其他饰虎生活用具是资源。我们要把虎文化发扬光大,让它造福于人民,用它的精神教育我们的子孙后代,让它的文化衍生产品促进我们的经济发展,丰富我们的生活。

春节来临,祝福大家在虎年中龙腾虎跃,走向未来龙骧虎步,面对世界虎啸龙吟,事业发展生龙活虎,人才储备卧虎藏龙,团队有龙兄虎弟,个个英雄虎胆。走四方敢闯虎穴龙潭,策划运筹虎略龙韬,科技发展如虎添翼,取得成就龙威虎震。有金虎旺财,玉虎运财,瑞虎送财,灵虎纳福,虎虎生威。 PR

(作者简介: 李兴国,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李雪威)

作者:李兴国

中国虎年虎文化论文 篇3:

有趣的虎文化

在中国深厚文化中,有不少与“虎”有关的文化,在虎年到来之际,品赏一下虎文化亦别有一番情趣。

虎歇后语在中国无数歇后语中,有的与虎有关,如“照猫画虎———差不离”、“老虎头上拍苍蝇———没那么容易”、“老虎的头发———没人理”、“墙上画老虎———样子凶”、“虎口拔牙———好大的胆子”、“纸糊的老虎———吓不住人”等。这些歇后语诙谐风趣,令人过目难忘。

虎成语在中国文化中,有不少成语与虎相关,如“燕颔虎颈”、“虎口逃生”、“两虎相斗”、“如虎添翼”、“狼吞虎咽”、“虎落平川”、“虎背熊腰”、“狐假虎威”、“放虎归山”、“骑虎难下”、“虎视眈眈”、“谈虎色变”等。这些成语通俗易懂,情趣盎然。

虎谚语民间流传着不少与虎有关的谚语,如“人凭志气虎凭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人怕心齐,虎怕成群”、“一虎可敌千羊”、“前门进虎,后门进狼”、“人不辞路,虎不辞山”、“进山不怕虎伤人,下海不怕龙卷身”、“老虎还有打盹的时候”等。这些谚语虽语言朴实,却寓意较深,读来颇有韵味。

虎诗在浩瀚的诗海中,有一些咏虎的诗句,如唐代岑参的“易俗去猛虎,化人似驯鸥”、南宋范成大的“无谓秦无人,虎鼠用否耳”、宋代黄庭坚的“车上吐茵元不逐,市中有虎竟成疑”、宋代陈师道的“相逢今已晚,同府尚经年。众口不成虎,诸公更荐贤”、清代赵翼的“危崖石裂藤络罅,老树皮皴虎磨痒”等。虎年来临,低吟高哦几首咏虎诗,别有韵味。

虎谜在谜苑中,有的谜面中含有“虎”字,如谜面为“初生牛犊不怕虎”,打《水浒》人物名二(谜底:童威、童猛);谜面为“虎子”,打《水浒》绰号一(谜底:母大虫);谜面为“形状像老虎,口中念弥陀,白天呼呼睡,晚上忙捉贼”,打动物名(谜底:猫);谜面为“缚虎容易纵虎难”,打四字口语(谜底:抓住要害);谜面为“狼吞虎咽”,打食品名(谜底:快餐面)。而有的谜底与“虎”字有关,如谜面为“猜灯谜”,打《水浒》绰号(谜底:打虎将);谜面为“此谜棘手”,打花名(谜底:虎刺);谜面为“身穿皮袄黄又黄,深山老林把身藏,呼啸一声惊天地,百兽之中堪称王”,打野生动物名(谜底:虎)。虎年之时,猜猜虎谜,也颇为有趣。

虎联在联海中,有不少嵌有“虎”字的对联,别有一番情趣。如:“虎去雄风镇五岳;兔生瑞气秀三春。”联语清雅,颇具情趣;又如:“水月观鱼跃兔走;山海关虎啸龙吟。”联语上下相对,自然流畅,可谓珠联璧合;再如:“华夏虎年虎添翼;神州龙诞龙腾空。”联语构思巧妙,对仗工稳,字里句间洋溢着盛世的勃勃生机,读来令人振奋。

虎画古今有不少画家喜欢画虎,如大画家张大千为使所画的“虎”形神兼备,曾自己养虎,细心观摩,被传为佳话。国画大师张善子,人称“虎痴”。他所画的《十二金钗》图,以虎拟人,将12位花容月貌的女裙钗画成神韵各异的斑斓猛虎。把猛兽和美女这全然对立的东西统一在绘画里,显露了独到的艺术见解。现代著名画家刘奎龄一生画过不少虎,所画的《虎威图》、《虎啸》等,早已成为难得的艺术珍品。

虎戏在戏苑中,有的戏与“虎”字有关,如元朝杂剧《虎头牌》、昆曲《虎囊弹》、京剧《虎牢关》、《卧虎沟》、《胭脂虎》等。由古代小说《水浒传》改编的京剧和其他地方戏《武松打虎》,素为人们津津乐道。文学巨匠郭沫若曾创作了著名话剧《虎符》的剧本,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

虎游戏如畲族的“虎抓羊”游戏,常在田间休息时举行,参加者至少10人,以手拉成圆圈,推一人在圈中为“羊”,一人在圈外为“虎”。“羊”可在圈的内外自由跑动。“虎”抓“羊”时,拉成圆圈的人可尽力阻挠,直至“羊”被“虎”抓住。

虎俗虎在民间带有除邪祛瘟的吉利含义,古时门上常贴有画虎的门画;在一些地方,小孩子的脚上都穿着一双漂亮的虎头鞋,以此来保佑孩子的平安;在湖南湘西土家族中,把农历惊蛰叫作“向虎”日。这一天,人们用石灰在木楼堂屋里画上弓箭,对着门外射去,称为射“过堂白虎”;楚雄地区的彝族妇女头饰有大量的虎崇拜内容,或绣饰虎形,或绣饰黑白、黄白、红墨相间的虎纹,女孩普遍戴虎头帽;在徐州沛县,亲友们为新婚夫妻“送箱”,送上双头布老虎和虎头枕,寄寓新人和睦幸福,添丁添口,旺门旺族。

作者:缪士毅

上一篇:教师学年个人工作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党建工作月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