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高中

2024-09-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传统文化高中(精选8篇)

中国传统文化高中 篇1

中国,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一个具有传统文化的国家;一个具有数亿人的国家;

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年的时间长河的积累沉淀,已经是非常之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民间艺术;传统节日等,但是,我最喜欢的有两样,一是节日,二是道德。

节日,这个词语对我们华夏儿女来说非常熟悉,因为一年四季都有许多的节日、例如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重阳节等。春节是我最喜欢的节日,因为它是可以让所有的亲人团聚,也是拥有重要意义的节日。春节俗称过年。每年过年,每家每户都会吃团年饭,大街上都是人山人海,每个店铺旁边都挂满了红红的灯笼,彩旗飘扬,所有的小朋友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大人们的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眼睛里包含着浓浓的关爱之意,这时,在广场上每个人都会拿出许多的烟花、鞭炮来放。在晚上时,一起冲上深黑的天空,迸发出五颜六色的光彩,犹如彩虹般美丽。好看极了。

到了晚上8点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了,人们坐在电视前观看。

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在每年的正月十五,这一天人们会、吃元宵,猜灯谜。还会到公园里观礼。重阳节,是农历九月九日,对于这个中国的古老传统佳节,还让我想到了一首诗,一首对他乡兄弟思念的感情诗。那是唐朝时期王维的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每当是重阳节时,就会想起王维那种思念他乡亲人、兄弟的情景,让我也不禁地感伤起来。中国的传统节日何其之多,每一个都有故事,述说了节日的来源。每个节日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它阐述了中华民族古人的智慧结晶。但是,现代又有多少人能够完整的记住这些节日了。

每个人都差不多都觉得中国的节日低俗、无趣,只知道盲目的追求外国的节日。例如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等,但是在他们心中是不是有想过,自己是不是中国人,是否能忘本。或许在他们心中已经没有心里的那份坚持,对于中国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坚持,只知道一眛的效仿别人,反而舍弃了对于自己的民族来说重要的东西—文化。当然,不是一定要抵制外国文化,只要我们能够取其精华,弃其糟耙,为自己所用,这是可以的,能够让我们借鉴他人的长处,来弥补己身的不足,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变得更加完美。

道德是一个底线,提醒我们做人的道理。我们人类为什么站在食物链顶端,就是我们心中有那份道德。

学习争先虽重要,文明礼貌也要好。

学校规定都遵守,见到老师要礼貌。

同学之间相友爱,友谊小手锁的牢。

爱护动物放心上,树立新风我做到。

这是一首文明礼貌歌。

礼貌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它的意义是: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意念和行为,是言谈举止对别人的尊重与友好的体现。现代社会的各行各业之间都离不开礼貌这个词语。它代表了一个人的涵养标准,品性等。一个好的礼貌态度,留下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在小时候,父母总是说见到人一定要叫。小时候的我天真烂漫,很听父母的话,一见到认识的人就会叫个不停,什么叔叔阿姨啊,姑父姑母啊。

现在的我已经是一个高二的学生了,现在的我已经变得不爱叫人了。只有在父母的逼迫下才会开口叫人,一般的时候也就会见到熟人才叫一声,这还是老妈一直在我耳边唠叨的缘故,这是礼貌问题。要做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在学校老师教导我们要守礼貌懂知识,见到老师要问好,遇到熟人也要打招呼,要做一个乖孩子。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学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可是现在的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大人了,嘴边一直挂着叔叔、阿姨什么的,会被我自己得朋友、同学笑话,会觉得自己仍然是一个长不大的小孩子。这也是现代社会上青少年的通病。中国现代社会科技飞速发展,各种商品日益更新。但是,很多东西已经在人们的心中失去。

但是,有好就有坏,人也有好人,比如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两弹一星邓稼先”这些都是中国人的榜样。为什么他们都会被很多的人牢记,就是因为他们心中有对祖国的热爱和心中的坚持。正是因为这份心他们能够做出让人敬佩的事,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从他们的身心上我学习到了一些十分可贵的东西—谦虚、待人友善,更是有着自己的道德底线。时刻要求自己做到心中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多,但是礼貌是我们每个人必须具备的,它代表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国民精神,代表了中国人的自豪!

礼貌不用花钱,却能赢得一切,礼貌能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是那些受人礼貌相待的人喜悦!让我们行动起来,做一个有礼貌的人,来继续传承中华的传统美德。

高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作文范文2

我非常之荣幸的参加了宁海县的首届公民道德公益大讲堂,本次大讲堂的主题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人”,大讲堂的目的是“构建和谐社会,再现中华盛世”。

谈起“中华文化”这四个字,使人自然而然的想起了一句话叫“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这是教科书中常见的用来描述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句话,可是,要是问到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又有几个人能回答上来呢?就是这样一个问题,引起了我的反思,身为一名中国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却不知道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我想这是让我自愧的事情,更是让我痛心的事情。

虽是短短四天的学习时间,却是让我受益匪浅,感悟颇深,我是没有什么资格和能力来向大家阐述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因为连我也正处在认识和学习中华文传统化的道路上,我知道,要想要真正的领悟几千年前的古圣先贤传承下来的智慧和真理,是要我的用一生时光来学习和践行的!我能做的就是做好一个中国人的本分——弘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做一个有道德的中国人!

就谈谈我这四天来学习的感受吧!

大讲堂的整个学习过程是不收取任何费用的,除此之外还有免费的午餐和学习资料,还有免费的纪念品!这样的公益活动已经很少见了。据我所知,参加大讲堂的义工是五百多人,想必大家都知道什么是“义工”,就是除了要干最脏最累的活以外,他们的付出是没有任何报酬的,我所要讲的不仅仅是义工的概念,而是他们身上令人尊敬的品德,见人鞠躬一定达到九十度,无论对方年龄大小都称呼为“老师”,每一次台下观众鼓掌,站在一旁的义工们必是鞠躬表示感谢,四天来,我看见的加上我没看见的,我不知道他们每一个义工鞠了多少次躬,真的是数也数不清。在这些义工当中,上至八十多岁的老人,下至十一二岁的儿童,在我看来,我们这些人哪里称得上是“老师”啊?他们,才是我要学习和尊重的老师啊!

这些义工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想说一句,感恩,感谢!

在每天到达会场之后,都会诵读《弟子规》,全场三千多人,诵读经典,有些甚至过目不忘,我记忆最深的就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是为人子的道理。有一位讲师说,中华传统文化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孝”字,两个字就是“道德”二字,还有一位讲师说过,《弟子规》不仅仅是儿童的规,更是做人的规,确实,《弟子规》中许多都是做人处事的道理。对待父母要“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对待兄弟朋友要“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对待自己的行为要“朝早起,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与他人相处则要“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等等做人处事的道理不胜枚举。

讲课的内容我就不详细说了,因为仅凭我三言两语是无法阐述和描述清楚的。

在一场场的讲课中,感动之处可以让人痛哭流涕,激动之处可以让人手掌发麻,几次我都是眼含热泪,哽咽低头,就在举行闭幕式,观看讲课花絮时,我从屏幕上看到一行字:义工们不忍心浪费一粒粮食。屏幕上出现的是收拾饭盒的义工们,面带微笑的在吃从观众手中收回的饭盒中的剩菜剩饭,有些还看见镜头不好意思的躲开了,这时,我再也无法把他们吃剩菜剩饭的镜头看完了,我再也无法忍住自己眼中的泪水,低下头,任由泪水在我的脸颊上滑落,脸上是痛苦的表情,心中更似针扎。满脑子都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虽然我这四天把自己的饭菜全吃的一干二净,但是还是觉得内心是深深地自责和痛苦。

也许,面对这五千多年传承下来的中华传统文化,我还很小,还很不懂事,但是我知道,我有义务和责任,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在的今天,尤为重要!

高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作文范文3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中的传统佳节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

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在民间,一直都有一个关于“年”的传说故事。

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守岁放鞭炮贴春联拜年演变

起源:春节和新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最后用一个中国传统来结束我的征文: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

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贴窗花,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访亲友,大年初二祭先祖

初三初四逛庙会,十五晚上街上走。

高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作文范文4

遥远的东方有个美丽而古老的国家——中国。她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有着数不尽的神话传说;有着文明而古朴的民风;有着灿烂无尽的民族文化。世上最雄伟、壮观、迷人的山,世上最沸腾、气派、醉人的河,滋养着她勤劳、坚韧、可爱的儿女。她善良、多情、博爱、深沉、又充满智慧,是地球妈妈几百个孩子中的一个。你看,她开放了,渐渐朝着富裕接近,明天的她一定更强大。这就是我的祖国,我深爱的祖国,我是中国人,爱说中国话。

从汉语诞生的第一天起,已经和中华民族的历史紧紧相连。五千年的岁月积累,早已像高山一样博大雄伟,似海洋一般广阔无垠。独特的四声,有着音乐般的声调,配合我国特有的诗词歌赋,即可终日吟唱世代相传。这种世界上使用最广泛、最有活力的语言,生生不息、蓬蓬勃勃,它包含了多少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修筑万里长城是为了保护它不受伤害,英雄儿女为了捍卫它的尊严浴血奋战抵御外强,正是他们撑起了我们民族的脊梁,祖国的希望,是他们用满腔的热血,谱写了无愧于时代的凯歌,才使得我们的母语响彻神州,那么气势磅礴,那么雄壮嘹亮。这是一种多么美丽的语言啊!

正是会说这美丽语言的民族,创造了世界上最伟大的汉字——方块字。它以平凡的一笔一画组成了不平凡的统一体,以其独特的结构向世人展示中华民族传统的悠久,展示历史的浩荡、曲折,和中华民族的与众不同。它的魅力是任何别种文字所无法企及的。它是一首古老的情歌,深情、缠绵;它是一首精辟的诗,刻骨、醉人;更是一篇抒情散文,向人诉说着满腔激情,令人随之起伏、荡漾,大有与之同生死、共命运之势。

课堂上,老师带领我们走进文学的殿堂,尽情地在古诗美文中流连忘返。同学们一起欣赏“汉字宫”,领略古人造字的伟大;一起翻阅背诵古典诗歌,与诗人一同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一起品词析句,体会汉语的精华。点点滴滴使我们爱上了语文,爱上了文学,爱上了我们伟大的祖国。

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绵的情思、深邃的哲理,启心智,长知识,令我们爱上了汉语,了解了民族文化,感叹着祖国的伟大。

是啊,汉语是热血一般黄河的波涛,是群星一般祖先的谜,是春蚕口中吐出的丝绸古道。它是遨游太空时发出的问候,是奥运升旗时奏响的国歌,是每次放飞白鸽时祖国的生日。

高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作文范文5

一名90后女孩钟嗣源因热衷于传统文化,立志做一名传承者,决定毕业后去玉皇观做一名道士,投入到传承传统文化的事业中去,这是当今社会十分罕见的事了,如今互联网信息技术发达,人们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外来文化,关注传统文化的人反而减少。但中华文化需要传承者!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智慧的结晶,是古人们总结传承下来的道德准则。孔子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孟子的“人皆可以为尧舜”等思想,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依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习传统文化,可以明道理,学习传统文化,可以悟人生。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传承传统文化是每个人的责任。如今,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万圣节等各种各样的西方节日在国内兴起,反倒是一些传统节日无人问津,各种崇洋媚外的行为不断出现,试问有谁还记得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这位90后女孩能够不忘炎黄子孙的使命,投身于传承传统文化的事业中去是她强烈责任感的体现,但这并不只是她一人的责任,这是我们14亿中国人共同的责任。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它自身的传统文化,才能够长久地发展下去,走向兴盛,一个民族只有拥有其自身的传统文化,才能使所有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协作,发展该民族。

能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是真正的勇士,90后女孩钟嗣源放弃了似锦前程,将自身奉献给传统文化的传承,她牺牲了“小我”以实现“大我”,是一名真正的勇士,当然,传承传统文化的方式有多种,并不一定都要像她一样做一名道士。钟嗣源应当结合新时代的发展,创新式地传承传统文化。现今的经济是全球化的,文化是多元化的,而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当下需要一种新的传承方式,创新型地传承。钟嗣源身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可选择自主创业的道路,建立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企业。让传统文化与经济相结合,也许会有不一样的传承效果。在很多时候,大胆创新比按部就班和亦步亦趋更为有效,在文化传承方面更是如此。她可以在发达的互联网领域适时的创业,让传统因素与互联网因素相碰撞,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下,也许会有更大的火花。在一边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还可以创新文化,是值得选择的更好的传承方式。

中华文化需要传承者,我们便是这众多传承者的一员,我们应该始终不忘作为炎黄子孙的使命,努力学习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使民族兴旺起来,使国家强盛起来,使民族传统文化在我们的传承之下发扬光大。

中国传统文化高中 篇2

中国传统文化种类很多,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包含老子,儒家、庄子、墨子、韩非子、荀子等各种思想流派;还包含国粹京剧、昆曲、黄梅戏、豫剧、越剧等各类地方戏曲艺术;还包含各个朝代的古诗典籍,古代小说及神话故事;还包含书法,国画,篆刻等绘画艺术;还包含剪纸,刺绣、皮影、漆器、玉雕、瓷器等民间手工艺术;还包含各种古代建筑,各种武术、民俗、少数民族舞蹈、小调等等。中国传统文化以各种各样的形态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它是一种生命,是一种内在的生活驱动力,是中华民族思想精神,是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稳定的根本。

然而在当今社会,由于对传统文化的漠不关心,导致我们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最为严重的是传统节日比不上外来节日受到重视。曾几何时,我们的80后、90后和00后对圣诞节、情人节等等“洋节日”是如此的热衷、熟悉,却不知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中秋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的文化内涵,以至于有的国家都来抢我们的传统节日。

在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的时代,人民身心安稳,过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生活;而当今的人们却将自己锁在一道道铁栏内,在社会活动时还时不时会受到恶性事件的威胁,这是多大的反差啊!我们经常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拥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可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了解并掌握其精髓呢?!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作为中国的青少年,有理由认真学习我们的传统文化,有责任把最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因此,想要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必须从我们的青少年开始,而我们的青少年时代都在学校中度过,因此要从我们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课本入手,从我们的课堂入手,让青少年从课本中、课堂上、老师的嘴中,咀嚼古人留下的思想与智慧,在感受“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精神愉悦的同时,把这些经典中丰富的处世之道和人生哲理嵌在我们的脑子里,从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代代相传。

其实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古典诗词贯穿在各个年级,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到高三,尤其以体味乡愁和感叹家国情怀的经典居多。情怀如梦,家国在心,不管哪种情怀,都是我们民族心理的体现。

乡愁是出门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对母亲的思念,也是痛失家国的游子对家国的怀念,尤其是我们华夏子孙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对于乡愁的体味最浓最深。比如高中课本中,晚唐诗人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我们都会背诵的名句,诗句中的月亮就是人们对家乡思念的媒介,看到月亮就会想到家乡,既能体现出诗人在旅途中的孤苦和无人做伴的凄凉,又与诗句中的鸡声相呼应,更能体现出诗人对家乡的强烈思念。又如盛唐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古》中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早已成为人们每逢佳节表达思念亲人、祝福友人的佳句代表,尤其是更能表达海峡两岸的思念之情。再如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并由此而引动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

家国情怀是一种深情大爱,是乡愁的升华放大。它是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理想追求;它是对自己国家高度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家国情怀是最突出的。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一生为国为民,59岁病死在由潭州到岳阳的船上。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国破人亡,流离失所,使他对朝廷的腐朽、民生的苦难、世态的炎凉有了深刻的认识。他一生坎坷却忧国忧民却人格高尚。杜甫的作品至今存诗1400多首,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的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表达了崇高的仁爱精神和忧患意识。如写于“安史之乱”之前的《兵车行》就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大举征兵。作者亲见战争吃人,含泪控诉。“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由点到面、由现象到本质地勾画出“安史之乱”前的社会的真实状况,揭露了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压迫。“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作者认识到这种不义的战争是一切苦难的根源,并敢于把战争的责任加在最高统治者身上,这样的勇气是当时众多诗人所不具有的,通过作品我们能触摸到诗人那颗同情人民的火热的心。又如《咏怀古迹五首》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著名词人辛弃疾写了600多首词,在他的词中,也特别容易读出他的家国情怀。辛弃疾生活在南宋时代,当时国家内忧外患,他毕生志愿就是要北伐中原,恢复江山的统一,但是南宋皇帝并没有给他报效国家的机会。有将相之才而无从施展,只能在文学世界里抒发他的报国之志和悲愤之情。如《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作者“借水怨山”,抒发国家兴亡的感慨。“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由眼前景物引出历史回忆,抒发出家国沦亡之创痛和收复无望的悲愤。“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借景生情,抒发愁苦与不满之情。全词对朝廷苟安江南的不满和自己一筹莫展的愁闷淡淡叙来,表达了蕴藉深沉的爱国情思。还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青玉案·元夕》等词无不体现了作者报国无门、遭受排挤压抑的痛苦心情。

千百年来,华夏子孙的乡愁和家国情怀始终紧密相连,无法割舍,这是中华民族发展繁荣的“脐血”。时下当今,习近平的“三重乡愁”,再一次诠释了乡愁和家国情怀的和谐共融,更是二十一世纪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

文化是以语言为基础的,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语言成就了不同的文化。作为中国的青年学生,在努力学习、保护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应该努力学习外语,汲取世界各国优秀的文化。现行的英语课本中就介绍了许多国家的优秀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如位于北美州的加拿大的冰雪文化;又如亚欧大国俄罗斯的历史悠久的琥珀屋;又如英语发源地英国的文化及英语发展的历史;还有世界各国的节日,如西方的复活节、情人节、中国的七夕节和日本的盂兰盆节等等无不渗透着各国不同的文化,中国的古代诗人李白、杜甫、王维等作品也相继被翻译成外语,被外国朋友吟诵。文化与语言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我们可以通过各国不同语言与文化的相结合,来创新和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传统文化在与外来文化对拼时方可处于不败之地。

中国的青年学生有责任在本土学习、传承我们的优秀文化,更有责任让中国优秀的文化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熠熠生辉,让全世界人民都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让优秀的文化像我们的青春一样永远绽放光彩。

摘要:2016年的春晚,随着“华阴老腔一声喊”,“如何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一时间成为网络、媒体的热议,再一次在人们的生活中掀起波澜。

高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篇3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

为迎合高考,教师大多将文学常识、字词句理解等语文基础知识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而难度较大、内容宽泛的古典文化内容却受到了忽视,通常介绍写作背景、作者资料、文字解释后就要求学生机械记忆。为改善这种情况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属于传统文化的内容,开展文化渗透教育。教材中最为典型的传统文化内容就是古诗词,其起源于我国的诗词文化,不仅能使我们领略古代文学的文字美,还能使我们了解古代的道德观与核心价值观。即使在迅速发展的当代社会,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依然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备课环节,正式授课前通过查阅图书、网络搜索等方式了解诗词的作者。绝大部分诗词体现了一个人的经历,所以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生平事迹有助于理解诗词作品,体会作者流露的情感。例如,讲解李清照的作品时,为了更好地解读她的词,应当结合其人生经历的变化分将词归属于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李清照与招抚恩爱甜蜜,生活美满,内容以日常生活为主,第二个阶段,国家命运改变了其个人生活,受尽颠沛流离之苦,作品的感情也比较惆怅、消极。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后可以全面、深入地掌握诗词内涵。

2.适当引入网络中的传统文化资源

丰富的多媒体资源除了能将更多的教学内容提供给教师和学生,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刺激其听觉、视觉感官,为其构建学习语文的广阔平台及资源库。因为高中的学习压力大,学生在各种考试及高考的影响下反复学习和记忆知识,而这种方式却并未起到理想效果。各种类型的网络信息将一个丰富的文化世界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要指导其选择有用的学习资源,特别是有文化底蕴的网络资源,与学习内容相联系,将网络资源作为延伸性教学内容,巩固学习效果,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比如,教授《鸿门宴》时,教师可在课堂上向学生播放王立群老师在《百家讲坛》中讲的有关《鸿门宴》的精彩片段,使学生全面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过程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其中的礼节等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引入一些渗透传统文化信息的流行娱乐作品,如郭德纲的相声、侯宝林的相声《改行》、周杰伦的歌曲《青花瓷》等。在选择网络资源时,教师必须要保持严谨的态度,特别要仔细甄选经过改编的和传统文化有关的作品,以免带给学生错误的信息。

3.巧妙渗透知识中的传统文化情怀

语文知识是开展文化渗透教学的基础。语文教材是我们学习的主要工具,同时也是传承文化的载体。所以教师要充分提炼课本中的文学知识,选出各种类别的人文知识,如社会、地理、政治等不同方面的内容。在选择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方案时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目的性,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人文知识的内容,促使其全面了解、自主探究、深入挖掘和充分思考,并且能够正确运用传统文化知识。另外还要注重学生人文情怀的提升,依托语文教材,刺激学生思维发散,领悟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承担起弘扬文化的任务。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渗透民主思想、奋发的自主意识、奉献精神等内容。比如,教授《兰亭集序》时,要求学生与文中的描绘相结合,充分发挥想象力,融入山水之中,体会作者超然洒脱与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从而对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在该过程中,还要注意文中描写古代文人活动习俗的部分,包括即兴赋诗、流觞曲水、修禊之事等;学生还要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的书法文化。教师要重视其中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语文素质得到提升。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可以有效补充和完善语文教学内容。将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有助于推行素质教育,并且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优秀品格。所以教师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与各方面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使学生感悟文化的魅力,成为文化的传承者。

中国传统文化高中 篇4

经典 感悟先贤――读...研读经典

感悟先贤――读《<论语>十则》

北京丰台二中

李婷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

亓东军

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在这个多少有些浮躁的时代,我始终认为我们的学生缺少的不是娱乐,而是严肃;缺少的不是对超女快男的关注和膜拜,而是对古代先贤的敬畏和仰视;缺少的不是对韩流的趋之若鹜,而是对传统文化的骄傲与自豪。让学生静下心来读读经典正是对他们灵魂的洗礼,所以高中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模块,的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语》是先哲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但是对于中学生来说必须掌握一定的研读方法才能从中受益。因此,我这节课定位在研读方法上。《论语》语录体的性质,决定了它不像其他文章那样具有比较完整的结构和严密的逻辑,但是作为一部著作它又的确是有它的内在逻辑联系的,所以《<论语>十则》比较适合小专题式教学模式:寻找每一则之间的联系,在一个专题的统领下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在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方面有了一定的积累,再加上他们在初中时也学过七则《论语》,因此理解句子的字面意思并不算困难。但是对《< 论语>十则》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显然是不够的,作为选修课应该注重学生思考的广度与深度,所以如何将看似没有联系的内容进行整合使得学生对孔门师徒的思想有一个宏观的认识是选修课应该考虑的问题。

综合以上考虑,本节课的 教学目的有两个:

1.理解《论语》中“学”、“志”的基本内涵。

2.了解儒家治学、立志的基本思想,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以及孔门师徒的开阔胸怀。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分别是:

理解《论语》中“学”、“志”的基本内涵。

辨析注解以文解文、补充材料前后参照的研读方法。

三、教学方法的选定

根据重、难点的设定,制定教学方法如下: 1.学生阅读《<论语>十则》 2.围绕注释,进行探讨

3.回顾旧知识,解决“新”问题 4.联系现实,学以致用。

教案

研读经典

感悟先贤

――读《<论语>十则》教学目标

1.理解《论语》中“学”、“志”的基本内涵。

2.了解儒家治学、立志的基本思想,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以及孔门师徒的开阔胸怀。教学重点

理解《论语》中“学”、“志”的基本内涵。教学难点

辨析注解以文解文、借助材料前后参照的研读方法。技术准备

多媒体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一导入

二进入新课

研读“学”

研读“志”

三布置作业

上节课我们完成了对《<论语>十则》字词的疏通,对十则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孔子,我们并不陌生,他的主张与追求在有生之年未能经世致用,斗转星移,世人还在叹惋,年复一年;他的智慧与思想却超越了时空,时至今日,后人仍在学习,孜孜不倦?? 没有《庄子》的汪洋恣肆,不似《孟子》的犀利雄辩,《论语》呈现给我们的是语约义丰的只言片语,是耐人寻味的人生哲学。

本节课我们将运用一些方法对《<论语>十则》进行深入的研读,以此来认识真实的孔子,来汲取人生的智慧。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认为《十则》的内容主要涉及哪几个方面?

预想:“治学”、“修身”、“立志”。

(一)治学

师:哪几则和“治学”有关?

师:读完这三则,请同学们思考在孔子看来什么样的人是好学之人?

预想:

1、这个人首先是一个君子。

2、这个人对吃住没有太多的要求。

3、他得勤快地做事,说话要谨慎。

4、他主动地靠近那些有道德的人来修正自己的言行。师:我注意到你说这个人做事要(),还有不同的理解吗? 预想:课下另一注释。

师:其实对这个问题不仅我们的看法不一致,专家也有不同的注解。大家看看专家对“敏”的不同解释,请同学们出声读。

幻灯:

做事勤勉,说话慎重。(《<论语>今读》)敏疾地做事,谨慎地说话。《<论语>新解》)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论语>译著》)

师:归纳一下专家注释代表的三种观点:第一种认为敏是勤勉,第二种认为是敏疾,第三种认为勤劳,敏捷二者兼有。

师:现在请前后四个同学一起探讨一下,你认同哪种解释,说说你的理由。

师:某某同学你认同哪种解释?说说你的理由。

师:大家对“敏”的理解多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我们试试从文本中是否可以找到答案。预想:慎。师:从慎怎么推?

预:慎和敏相对,它们意思相反。慎是慎重的意思,敏就是敏捷。

师:方法非常巧妙,从慎来反推敏。慎是慎重的意思这一点没有分歧,慎重是说人做事的态度,那么敏捷和勤快哪个是说做事态度的呢? 预想:勤快。

文化经典距离我们时间久远,阅读时难免遇到理解障碍,专家的注释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但是由于注家太多分歧在所难免,这时候需要我们认真辨析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

在辨析注释时,我们可以利用文言文的特点来获得正确的认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在阅读文言文时我们发现,一句话往往前后关照,互为解释,所以我们可以借助这一特点来以文解文。

师:现在我们明确了一个不讲究吃住,多做事,少说话,见贤思齐的君子是好学之人。

师:如果用三好学生“德智体”的标准来衡量的话,“他”符合哪一项?

预想:德。

师:看来第一则中所说的好学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好学是不一样的,它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好德”。好学即好德,在这里学的内容就是道德实践,好学就是注重品德修养、道德实践。

师:我们知道了第一则中“学”的内涵,在初中我们学过《论语》中的这样两则

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读一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师:比较第一则中的“学”与这两则中的“学”内涵是否一致。

预想:通过比较发现第一则中的“学”和这两则中的“学”是不一样的,第一则中的学是道德实践,这两则中的“学”是学习书本知识,它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学意思相近。

师:孔门弟子除了要学习书本知识,还有进行各种道德方面的实践,哪种学是孔子所强调的呢? 预想:道德实践

师:这是大家的猜测,这个猜测对不对呢,我们在看看《论语》中的相关论述。幻灯:自己出声读。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释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师:正如大家猜测的那样,与书本知识相比较,孔子更强调道德实践。

借助补充材料,通过知识的勾连和前后参照,我们对学的认识更深入了。

师:以上所探讨的孔子的治学思想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 预想:先学做人再做学问。

(二)立志

师:除了“治学”,十则还谈到了两个重要的问题就是 “立志”和“修身”。师:十则中哪一则是谈立志的。预想:第四则。

师:请大家齐读第四则。师:请一位同学翻译第四则。

师:你的解释与课下注释一致,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时候大家可能首先会接受课下注释,现在我给大家提供另外一种解释大家可以比较一下哪个更好。幻灯: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我的志向是)老人使他安逸,朋友使他信任我,少年人得到关怀。(课下注释)(我的志向是)老人使他们安逸,朋友使他们相互信任,少年人使他们得到关怀。预想:第二种好。

师: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它们的句式结构相同。如果第一个之指代老者,第三个之指代少者,第二个之应该指代的是朋友。一个句子中我们可以利用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以文解文,相同句式的句子我们可以利用对应关系以文解文。

师:请大家以四人为一组,回顾刚才我们总结的方法,立足文本,结合补充材料,研读“志”。完成探究材料上的思考题。

1.第四则中子路的志与孔子的志有何异同? 2.结合材料一和《侍坐》谈谈,孔子的志指什么?

材料二

(曾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思考题:

1、孔子之志和子路之志有何异同?

2、《论语》中的“志”指的是什么,给出你的结论。师:孔子之志与子路之志有何异同?

预想:子路之志和孔子之志都是将他人的感受,他人的幸福为着眼点。

师:子路之志与孔子之志的不同点在哪里?

预想:子路之志是他个人修身的目标而孔子之志涉及到了对老人、朋友、晚辈是他的社会理想。

师:大家认为孔子之志是他的社会理想,能不能用补充材料来印证你们的观点?

师:请同学们出声读一下曾点的志向,曾点的志向也就是孔子之志。

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师:多找几位同学读,同学评判谁读得好。师:谈谈你在朗读时的感受。预想:身心非常愉悦,悠然自得。

师:你设想一下这样一幅图景应该出现在一个怎样的社会? 预想:应该出现在一个安定和平的社会。

师:至此我们是否可以将孔子之志完整地呈现出来?请同学们组织一下语言,将你的答案写在探究材料上。

预想:孔子之志是天下太平,国泰民安,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安定祥和的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中没有战火硝烟,没有妻离子散,没有颠沛流离,没有饥寒交迫,每个人都能闲适淡然地游玩歌咏,享受明媚的春色,无论他是老者还是少者都可以在太平盛世惬意地生活。天下太平,国泰民安,多么远大的志向。孔子之志让我们看到得是古代先贤的博大胸襟与济世情怀。

师:孔子的志向是一种社会理想,学生的志向主要是个人修身的目标和自己在政治方面的理想,你认为它们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预想: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是为自己的政治理想,社会理想服务的。提高道德修养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济世安民,而且也正是在济世安民的事业中才能成就圆满的道德人格。

师:第四则中老师和学生的的志向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预想:要把个人的理想与社会的发展统一起来,既要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用知识武装自己,又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要尽己所能为社会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要“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师:对“志”的研读我们同样立足于文本,甄别注释,结合材料前后勾联。

《<论语>十则》中论及最多的是修身,而儒家修身的最高境界是达到仁,仁是儒家的重要思想,“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也是对孔子“天下归仁”思想的生动诠释。请同学们在课下研读第九则,深入理解“仁“的内涵。

结束语:在世界日益关注儒家文化的今天,对其进行传承,将其发扬光大是每位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希望同学们在课下能够运用今天的方法继续你对<<论语>>的研读,继续你与先哲的对话。

学生朗读

理解概括

发现问题 深度思考

方法总结

方法总结

问题归纳

温故知新

个性解读

发现问题 深度思考

小组探讨 合作交流

温故知新

问题归纳

个性解读

板书设计

辨析注解 以文解文

借助材料 前后参照

治学

敏捷

勤快 道德实践文献知识立志

中国传统文化高中 篇5

一、中国戏剧的发展历程

1、萌芽:古代傩戏

2、开始形成:宋代南戏

3、真正成熟:元代杂剧(元杂剧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4、高峰:清代京剧

二、京剧

1、京剧的形成

①乾隆末年:四大徽班进京,风行一时。

②道光年间:“京剧”形成。

③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

④著名艺人:程长庚、谭鑫培等“同光十三杰”

2、京剧特点

①题材:以历史故事为主

②乐器:京胡、二胡、笛子、唢呐、鼓、板、大锣等

③角色: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④表演形式:唱、念、做、打有机结合的艺术体系

3、京剧常识

生:男扮演者;

旦:女扮演者;

净:花脸(红色:忠勇正义;黑色:刚正果敢、粗犷豪迈;白色:奸诈狡猾、阴险毒辣);

丑:在鼻梁、两眼间画白粉,属喜剧色彩。

4、除京剧外,我国还有哪些地方剧种?

中国传统文化高中 篇6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48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48分)1.《我想和你唱》是湖南卫视的一档大型互动音乐综艺节目,该节目每期会邀请三位歌手与爱好者合唱,爱好者们可通过芒果TV、唱吧等软件参加合唱,并有机会参与现场录制,和歌手同台演唱。这一节目播出之后收到了几乎零差评的良好效果。其成功在于()①顺应“互联网+”大发展的潮流,拥抱新媒体 ②以创新为基础,摒弃传统,革故鼎新 ③面向广大人民,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 ④立足市场需求,实现了经济效益最大化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摒弃传统”说法错误,故排除②;材料未体现经济效益,故排除④;节目通过唱吧等软件媒介吸引普通百姓展示自我,体现了其顺应“互联网+”大发展的潮流,以及面向广大人民,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故①③正确。故本题答案选A。

答案:A

2.“卷珠帘,倚高阁,觥筹交错,浮生若梦„„”歌曲《卷珠帘》旋律婉转悠扬,歌词诗意缠绵,有着浓浓的中国古风,在央视《中国好歌曲》一炮走红,并成功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该歌曲的成功缘于它()①民族特色鲜明,能够激发观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②创新艺术形式,保障了人们的基本文化权益 ③巧借大众传媒,成功实现了自身的商业价值 ④文化底蕴深厚,能够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题中没有体现艺术形式的创新,故②不符合题意;题中也未体现其商业价值,③不符合题意。故选C。

答案:C

3.“唧唧复唧唧,木兰啃烧鸡„„”某喜剧演员以颠覆性的形象出演巾帼英雄花木兰,在小品《木兰从军》中,她将中国古代巾帼英雄花木兰恶搞成贪吃、不孝、贪生怕死的傻大妞形象,引起众多网友和观众不满。这说明()①我国文化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创新 ②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 1 文化 ③我国文化市场需要加强管理,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④文艺创作需要适应人们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文化需求特点

A.③④ B.②③ C.①② D.①④

解析:材料中描述了当前一部文化作品否定基本的历史事实,为了吸引眼球颠覆历史,这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是文化市场自发性的体现,这与文化创新是背道而驰的,需要加强管理和引导,③正确,①错误;这一做法引起众多观众的不满,说明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②符合题意;材料并未强调文化创作的多样性,④不选。故本题答案选B。

答案:B

4.国家针对目前在大众文化强烈的通俗性和商业性的引导下,国内有些文化作品、文艺节目降低自身的品位,造成文化消费庸俗化的情况,提出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要“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抵制“三俗”必须()A.正确引导,鼓励生产健康有益的文化作品 B.严格管理,限制文化作品的商业化 C.加强打击,取缔流行性娱乐文化作品 D.加快创作,使文化作品符合所有人的需要

解析:B说法错误,不能限制文化作品商业化;C说法错误,流行性娱乐文化作品不一定都是有害的;D说法错误,因为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需要。故选A。

答案:A

5.一家网站就山寨文化做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38.7%的人认为复制是山寨文化的核心内容或代名词,冒牌(33.7%)、剽窃(30.0%)、劣质(24.9%)等词也成为公众对山寨文化核心内容的理解。与此同时,40.8%的人认为山寨文化是一种创新,它迫使庙堂文化、庙堂产品更加注意自己产品的平民化。这说明()①流行文化是经典文化的基础 ②草根文化与精英文化是相对立的 ③多元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 ④人们的文化需求是多层次、多样性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①表述错误,②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C。答案:C

6.《故宫日历》通过大量故宫藏品图片,让普通民众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千年风景;节气、物候、时令要素的增加,也让现代人重新感受传统文化之美。2017年的日历发行仅一个月就占据了各大书店和电商图书销售榜前列。《故宫日历》()①提高了文物收藏价值,保障了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②弘扬了民族精神,彰显了中华文 化的包容性 ③满足了大众的审美需求,滋养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④把握了市场脉搏,激发了人们的文化自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材料中《故宫日历》是一种展现古代风景和传统文化之美的商品,并不能提高文物的收藏价值,也不能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排除①,也没有体现民族精神或者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排除②;《故宫日历》的畅销,说明了它能满足大众审美,也把握了市场脉搏,它让现代人感受到了传统之美,能滋养人们精神世界,并且激发文化自信,③④适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

答案:D

7.在当前流动社会的影响下,广大农村的留守儿童成为“精神孤独的长跑者”,他们有很多困惑,却没人可以交流;他们渴望亲情,却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忍受着与其年龄极不相符的孤单、无助。要让更多阳光照进留守儿童的精神世界,应该()①发展农村经济,满足留守儿童的物质需求 ②提高社会关注度,开展爱心陪伴关护活动 ③发展农村教育,提高留守儿童文化修养 ④加强亲子沟通,及时疏导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广大农村的留守儿童成为“精神孤独的长跑者”,要让更多阳光照进留守儿童的精神世界,应该提高社会关注度,开展爱心陪伴关护活动,加强亲子沟通,及时疏导留守儿童心理问题,②④正确且适合题意;物质需求与精神世界不符,排除①;材料强调关注留守儿童的精神世界并未涉及提高留守儿童文化修养,排除③;故本题答案选C。

答案:C 8.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的《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系列节目,聚焦我国正在遗失的方言、工匠、地名、民间艺术、职业等70个领域。以人文视角呈现文化流变,以“广播纪录片”的形式雕刻文化印记。这一节目的推出有助于()①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觉 ②奏响主旋律,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③提高听众辨别能力,区分先进与落后文化 ④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消失的文化印记,属于中华传统文化,因此材料中节目的推出,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故①④符合题意。②说法错误,主旋律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③说法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C。

答案:C

9.为确保2017年春节期间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营造健康向上、安定祥和的节日气氛,全国各地纷纷开展了文化市场专项整治活动,有效净化了节日文化市场。这表明()A.发展大众文化必须提倡多样化原则 B.发展文化产业应该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

C.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相适应

解析:发展文化产业应当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排除B项。A项不合题意。D项颠倒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关系。故选C。

答案:C

10.中华民族是一个乐善好施的民族,慈善思想源远流长、历久弥新。有学者认为善行有三:一为利他图报,以谋名利;二为利他为乐,自我满足;三为利他无欲,自觉自然。为了更好地弘扬慈善精神,营造人人乐善的社会氛围,我们应该()①践行友善价值观,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②唱响社会主旋律,避免思想认识上的差异 ③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④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乐善好施的慈善精神是一种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因此弘扬慈善精神我们应该践行友善的价值观,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传统美德,提高自身道德修养,①④符合题意;人们在思想认识上肯定会有差异的,我们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求同存异,因此②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而非科学文化修养,③不选。故本题答案选B。

答案:B

11.公益广告“邻里守望”号召大家从身边做起,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和残障人士,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对公民来说,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有利于()A.投身社会实践,提高科学文化修养 B.形成尊老爱幼、互爱互助社会风尚 C.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D.提高道德素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解析:上述材料的主体是公民,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意义是提高道德素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故D符合题意。A不合题意,志愿服务活动侧重的是道德素质,而不是科学文化修养;B是社会角度,C是国家角度,均不合题意。故选D。

答案:D

12.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这表明()①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②良好思想道德修养对人生道路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③加强自身修养必须脚踏实地、重在行动 ④培育“四有”公民是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表明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导向作用;“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表明加强自身修养必须脚踏实地,②③与题意相符。

答案:C

13.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关于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中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通知》,该通知指出,随意篡改、乱用成语,把“尽善尽美”改为“晋善晋美”,把“刻不容缓”改为“咳不容缓”等等,这些做法不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相违背,对社会公众尤其是未成年人会产生误导,必须坚决予以纠正。广电总局这一做法()①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需要 ②是树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净化语言环境的具体措施 ③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权益

④是对文化市场加强管理正确引导,自觉抵制落后、腐朽文化的侵蚀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④中“抵制落后、腐朽文化的侵蚀”不符合题意,篡改、乱用成语不属于落后、腐朽文化。篡改、乱用成语会对人们产生误导,广电总局的做法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但不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③不选。

答案:A

14.北宋著名哲学家张载说过“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人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启示我们,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必须()A.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反对西化、展望未来 B.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兼容并包、创新发展 C.履行责任、服务大众、继承传统、展望未来 D.推陈出新、求同存异、以我为主、引领风尚

解析:材料给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启示就是履行责任、服务大众、继承传统、展望未来。所以,C符合题意。A、B、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C。

答案:C

15.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了从国家战略层面尚美、求美,从社会层面发现美、弘扬美,从个体内心认同美、追求美的时代。这需要我们()①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②发挥美育在文化传播中的决定作用 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④抓住传统美德教育这一中心环节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②④观点错误,美育在文化传播中不起决定作用,传统美德教育也不是中心环节。故选A。

答案:A

16.明代思想家薛瑄曾将廉者分为三等:见理明而不妄取者为上,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次之,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再次之。“不妄、不苟、不敢”这一理念给我们的启示是()①应树立廉洁文化的自觉性 ②应以传统廉政思想为修廉的根本 ③要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 ④要坚守传统的名节观和价值取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传统的廉政思想”以及“传统的名节观”等属于传统文化,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故②④表述不科学,故不能入选。故选B。

答案:B

17.中央电视台推出特别节目《大国工匠》,讲述实现中国梦征程中劳动者的故事,讴歌中国工人的精湛技艺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工匠精神”。弘扬“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在于()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依据 ②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添时代内涵 ③为我国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现实路径 ④为实现制造强国的中国梦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弘扬“工匠精神”时代价值在于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添时代内涵,为实现制造强国的中国梦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持,②④符合题意,①③与材料不符,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答案:C

18.近年来,全国各地纷纷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表彰道德模范,学习先进人物。这一做法()①有利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公民道德素养 ②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 ③有利于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④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解析:表彰道德模范,学习先进人物具有多方面的意义,①③正确。坚持党的领导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培育“四有”公民,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②④错误。故选D。

答案:D

19.乡贤文化是浙江省的一张亮丽的名片,S市利用丰富的乡贤文化资源,广泛传播和 颂扬优秀的乡贤精神,使乡贤文化渗透到各城乡居民的精神生活中,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这说明()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②文化建设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③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 ④传统道德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乡贤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而后也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①错误,因果倒置;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而非传统道德,故④错;该市充分利用本市丰富的乡贤文化资源,传播乡贤精神,说明文化建设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自信,②符合题意;乡贤文化渗透到各城乡居民的精神生活中,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说明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③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C。

答案:C

20.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已成最大建筑资源浪费国,每年装修浪费达300多亿元;中国奢侈品消费发展迅猛;中国城市生态建设华而不实的“绿皮”化„„“反对浪费·厉行节约”已然成为全社会大力倡导的美德。从文化生活角度看,遏制“中国式浪费”需要每一位公民()①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主旋律 ②开展健康文化活动,培育节俭文明风尚 ③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升文化素养 ④倡导传统道德取向,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解析:①是从国家角度来谈的,不符合题意;④应该倡导传统美德,不是传统道德,不选;作为公民应该参加健康文化活动,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②③符合题意,故选D。

答案:D

21.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是因为优秀网络文化可以()①引领社会风尚,决定社会发展 ②传播社会文明,提供精神力量 ③弘扬核心价值,营造良好氛围 ④坚持多元指导,突出主流意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决定社会发展的是客观规律,而非优秀文化,①不选;④错误,我们发展的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指导思想是“一元”。

答案:B

22.漫画《“盲道”还是“忙道”》告诉我们()7

①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亟待提高 ②公民的社会公德意识尚需加强 ③公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依然较低 ④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必须加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漫画强调的是公民的道德素质低下,乱占盲道,应该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加强社会公德,①②均符合题意。公民的道德素质低下,与公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加强物质文明建设无直接关系,③④不符合题意。

答案:A

23.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民族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2015年9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应当()①唱响主旋律,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②发挥文化市场的引领作用,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 ③坚持向实践学习,不断进行生活的积累和艺术的提炼 ④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追求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的统一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文化市场具有自发性的缺陷,因此②观点错误;④错误,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追求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的统一。

答案:C

24.公益广告《我是谁》讲述了6位平凡的基层党员,在各自岗位上兢兢业业、尽职尽责、无私奉献的故事,用温暖朴实的镜头语言传递出“我是中国共产党,我一直就在你身边”的理念,这则公益广告一经电视播出就获得了网友的一致好评,一时“圈粉”无数。该则公益广告的成功给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启示是()①要注重传播手段和传播形式的创新 ②要汲取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长处 ③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④要把弘扬优良传统作为基本任务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我是谁》公益广告运用了大众传媒来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理念,立足于平凡人物,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故取得了成功,①③符合题意,②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任务,④说法错误。

答案:A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非选择题(共52分)25.(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为中华文化一绝。在我国不同时代都有不同的绝美诗词,或浪漫、或写实、或唯美、或伤感,不知不觉让人流连在其唯美意境中。其中,具有鲜明时代感、人民性的《诗经》,为后世文学创作奠定了人文基础和艺术底蕴;富有地方文化独特风采的《楚辞》以新诗体的形式出现;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孔雀东南飞》,被誉为长诗之圣„„有寒门文人创造的抒情短诗;有书写个人理想抱负、为后世称道的“建安风骨”;还有山水田园诗、边塞诗;也有深爱祖国、抒发报国之志、书写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的时代强音;有成为一代文学标志的宋词„„

《中国诗词大会》以“上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创新的赛制和评判标准,增加了赛事的戏剧性。节目组还全程运用移动端推动节目多屏传播,吸引观众与场上选手同步答题。

节目自今年2月12日首播后,引发广泛热议,“圈粉”无数。选手有用乐观和坚韧的态度面对人生的“无臂学子”彭超,有来自北大理工科的博士生,有成为过擂主的高二学生、中学语文老师和众多大学生„„这让国人看到了中国古诗词能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希望。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中国古诗词能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合理性,并说明在文化建设中怎样才能更好发挥中国古诗词“涵养心灵”的作用。(8分)(2)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冲击、交汇、融合的今天,请你就如何让国人记住国学经典提两条合理化建议。(2分)解析:第(1)问有两小问,首先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中国古诗词能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合理性,属于分析说明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首先可以从作为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的角度分析说明;然后可以从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分析说明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可以从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的角度说明其意义;最后从说明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原因的角度说明即可。对于文化建设中如何更好地发挥中国古诗词涵养心灵的作用,考生可以从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的角度分析说明加强传播;其次可以从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的角度说明营造文化氛围;再次可以从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的角度说明依靠的力量;最后可以从创新的角度说明要结合当今时代的形势和要求,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创新即可。第(2)问合理化建议从“今天让国人记住国学经典”角度出发。

答案:(1)①中国古诗词是与西方文学艺术风格迥异的东方文学艺术形式之一,作为传 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②中国古诗词属传统文艺,其中蕴藏丰富的文化内涵,承载着优秀传统思想,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继承中国古诗词文化,能够对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产生积极影响;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每点1分,学生答到3个点得满分4分)文化建设中要更好地发挥中国古诗词涵养心灵的作用:①充分利用大众传媒能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的优势和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传播中国古诗词,扩大其社会影响;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要积极营造有利于中国古诗词“涵养心灵”的文化氛围;③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发挥人民群众在继承和传播中国古诗词文化中的主体作用;④对中国古诗词的思想内容不应照搬照抄,要在充分吸取其智慧营养的基础上,结合当今时代的形势和要求,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创新。(每点1分,学生答到3个点得满分4分。若学生从其他角度答题可酌情给分)(2)如:传颂国学经典,弘扬中华国粹;诵读诗词经典,吟咏墨香童年;让国学经典伴我终生,等等。(每点1分,共2分。符合条件“今天让国人记住国学经典”即可)26.(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电视娱乐节目越来越多,越做越火,丰富了荧屏,给老百姓带来了许多欢乐。但与此同时,由于过分追求收视率,不少娱乐节目走向庸俗、低俗的倾向十分明显。低俗化的结果,就是丧失电视的文化本性。令电视从业者进一步盲目追求收视率,令有文化的观众疏离电视,进而导致民族文化传播途径趋于狭隘,还让老百姓思想懒惰,沉没在低级的娱乐状态中。

材料二 中国媒体的基本职责应该是传承文明、进行人文教化。许多专家建议主管部门应尽早在我国开展媒体教育,指导观众增进对媒体的认识。用批判的态度去接触、分析媒体信息。这不但涉及青少年的素质提高和健康成长,还涉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如果广大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自身的素质提高了,就能够自觉地抵制低俗化的东西。

(1)材料一反映了当前文化生活中的什么现象?原因是什么?(7分)(2)结合材料二,谈谈如何解决文化低俗化这一问题。(9分)解析:第(1)问考查课本基础知识,从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角度分析即可。第(2)问要注意从国家、媒体、个人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1)①材料一反映了当前文化生活中的“喜”与“忧”。(2分)②原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文化生活带来了可喜的现象。但是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媒体片面的追求收视率以求获得高经济效益而不顾及自身的基本职责,也引起了令人忧虑的现象。(5分)(2)①国家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 化,弘扬主旋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3分)②作为媒体,要增强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切实履行其传承文化的义务。(3分)③作为个人,要提高辨别低俗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低俗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3分)27.(11分)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乐善好施、守望相助的优良传统。阅读材料,完成要求。材料 中国慈善伦理思想有着深远的文化血脉,内容丰富。儒家以仁义为基础,认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道家以行善积德为核心,认为“积德累功,慈心于物”“矜孤恤寡,敬老怀幼”“乐以养人,周穷救急”等;佛家以慈悲为善为宗旨,认为“慈”是指以慈爱之心给人以幸福,“悲”则指以怜悯之心祓除人的痛苦;墨家以兼爱为核心,认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慈善法立足国情,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发展了中国慈善理论,在慈善伦理规范体系中注入法治的理念、平等的精神。慈善法拓展了慈善活动的范围,既包括传统的扶贫、济困、救灾,也包括促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的公益活动,同时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公益活动也纳入其中。

(1)慈善法体现了慈善文化的继承性和发展性的统一。请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加以说明。(9分)(2)某校在师生中开展“关注贫困留守儿童”公益活动,你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参与?请就此写出两条具体措施。(所提的措施要围绕主题,切实可行)(2分)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的创新。第(1)问,结合材料“立足国情”“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发展了中国慈善理论,在慈善伦理规范体系中注入法治的理念、平等的精神”“慈善法拓展了慈善活动的范围„„等事业发展的公益活动”,可从立足国情、继承传统、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创新等角度组织答案。第(2)问属于开放式主观题,要注意参与活动的主体、对象、活动主题,建议要切实可行。

答案:(1)①慈善法坚持中国慈善伦理思想与现代法治文明的统一。它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承接了中国慈善伦理思想的文化血脉,汲取了其丰厚营养。同时,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注入法治的理念、平等的精神,强化了友善的价值追求,丰富了慈善的文化内涵。(5分)②它立足国情,把优秀传统慈善伦理思想法制化,创新了慈善文化的形式。(2分)③它拓展了慈善活动的范围,为践行慈善文化提供了新途径。(2分)(2)示例:①通过学校向留守儿童捐献书籍。帮助当地的中小学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②建议学校团委与某贫困留守儿童结帮扶对子,开展“一帮一”活动。(每点1分,共2分)28.(15分)中央电视台关于校训的系列报道——“校训是什么”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很多网民纷纷晒出自己母校的校训,在考校中溯源,在品鉴中感慨。比如,清华大学“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的校训出自《易经》;东南大学“止于至善”的校训出自《大学》;中山大学“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的校训源于《中庸》;香港中文大学“博文约礼”的校训则出自《论语》。可见,校训就是中国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积淀、传承和弘扬,是中国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校训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的凝练表达,既沉淀着长期形成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又标注着鲜明的时代气质。校训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对于不少学生来说,校训影响着他做人做事的态度,影响着他对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思考。今天,校训传递的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挖掘校训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底蕴正是新时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面。

(1)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开展重温校训活动能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原因。(9分)(2)请你根据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为开展好重温校训活动分别从国家、学校、学生角度提出一点合理化建议并指出其依据。(6分)解析:第(1)问以重温校训活动为背景,考查学生对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做好此题首先要求学生全面准确理解课本知识,然后认真分析材料和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对接相关理论。

第(2)问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但做好此题需把握两个要求:一是要注意三个主体,即国家、学校和学生;二是要回答建议的依据。国家可以从文化传播手段、途径回答;学校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角度回答;学生可以从提高修养、参加实践的角度回答。组织答案时要注意建议与依据要保持一致。

中国传统文化高中 篇7

然而,笔者曾在普通高中学校进行实地调研,发现中国传统音乐部分的教学并不尽如人意。有的教师以个人喜好为中心,更多选择西方和中国当代音乐作品进行教学;有的教师虽努力尝试进行传统音乐的教学,但由于教学效果不好,而不得不选择放弃或压缩学时容量。

作为长期从事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高校教师,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和研究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一些策略,尽管所涉内容多以东北地区为例,但笔者仍希望能为各地的中学音乐课程中的传统音乐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一、正确认识传统音乐的精髓所在

我国常常把清代以前即已形成的音乐划归传统音乐的范畴。正因为传统音乐距离当代生活遥远,加上审美观念、审美情趣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所以有些高中音乐教师认为这些内容太“陈旧”,与现在的快节奏、动感强劲的、追求旋律“好听”的品味相差甚远,这些观念与学生的认知不谋而合。

由此,要顺畅地进行传统音乐教学,先要解决教师对传统音乐的观念和认识问题。以京剧为例,若教师能掌握我国各剧种很讲究的唱腔设计、板式运用、曲牌联缀等诸多戏曲音乐的规则和方式,就能真正感受到传统音乐的艺术特征和优势,发自内心地热爱传统音乐。当然,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是要通过不断自学、自觉地来完成。只有在专业提升和认知加强后,通过实践教学,将这份“传统音乐的好”与对“传统音乐的爱”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也感同身受。如此一来,传统音乐教学内容自然能顺畅进行,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境使学生“入”到传统音乐的“戏”中

1. 创设文化情境

东北地区传统音乐与当地的文化风俗、风土民情有着密切的联系。学习传统音乐,可先以学习本地传统音乐入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普通高中的学生皆为“本地人”。他(她)们从小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对周围的生活环境非常熟悉,民俗节庆的方式从小耳濡目染,方言土语的表达方式也非常习惯和了解……恰恰这些,又是传统音乐学习中不可不知的外在文化因素。如听到《丢戒指》中的“手心儿”、“戒指儿”的儿化音唱法,学生会觉得非常正常;若换成普通话的“手心”和“戒指”,听起来既觉得“没有东北味儿”,也明确了东北小调独树一帜的风格特色。由此,学生即会感受到方言音韵对民歌风格形成的深刻影响。

文化情境的创设,还可以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助。如果说本地学生对本地的文化风俗有所了解、进而能够比较容易地理解和接受本地域传统音乐的话,对于其它地区的传统音乐的理解,如何也能够做到感同身受,教师借助于投影、多媒体课件,或直接采用一段恰当的视频资料讲解,相信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音乐教材中的第二单元涉及到西北代表性的山歌歌种———信天游和花儿,附赠的教学光盘的作品音频皆为原生态唱法,即学生会认为“很土”、“发笑”的唱法。此时,借助视频创设文化情境的方式就能够发挥良好的作用。王向荣是当代一位优秀的信天游民歌手,在《陕北歌王王向荣》的专题视频中,除以对王向荣的访谈为主线外,镜头中还纪录了外在景观,如王向荣的家乡———一个贫瘠、满眼充满着黄土枯树、荒凉破败的马茹圪垯村(隶属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沟沟壑壑、连绵不断的高梁坡峁,祖祖辈辈的当地人受生存地貌和生活环境所致,为了排遣寂寞、宣泄无奈,孕育了“天空中自由翱翔的歌声———信天游”歌种。学生在视频里可以看到太阳直射下的黄土高坡、低矮的窑洞、脸上重重刻着岁月痕迹的村民及每人都能随嘴哼唱几句的信天游,此景此情,学生不能不为这画面所触动。为了排遣忧愁和宣泄情感以及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信天游追求高亢、沧桑、酣畅淋漓的音乐风格及呼喊式的真假声唱法的审美情趣,学生自然而然会理解并喜欢上这种传统音乐形式的“土”,触类旁通,其他歌种、尤其是歌唱方式也会接受和喜欢。

视频的引入,可以使不同地域、不同格调的传统音乐文化的教学更鲜活和直观,尤其是现代的传媒制作技术非常精良,会大大提升《音乐鉴赏》课的教与学的质量。由此,“提倡学生自主性参与和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提倡学生收集、查阅、整理材料(包括网上下载),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学习”的新课标理念才会真正在学生的实践性学习中反应出来。而此时学生的学习状态一定是主动、如饥似渴的。

2. 创设故事情境

一直以来,戏曲音乐是音乐教师和学生都感到头痛的教学内容。故事情境的创设可以比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

《海岛冰轮初转腾》是京剧剧目《贵妃醉酒》中的著名唱段。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是多种艺术表演形式的钟爱题材,主要有昆曲《长生殿》、电影《杨贵妃》(1955年,日本)、电视剧《杨贵妃密史》(2010年)等。《海岛冰轮初转腾》表现的是杨贵妃得知唐玄宗失信宠幸梅妃时所表现出失落、无奈的心情。先放电影或电视剧此节的片段,让学生对故事情节有所了解。然后,教师结合唱段表演做进一步的解析:此唱段采用了歌唱性很强、有丰富表现力的四平调声腔。四平调与二簧腔的旋律风格相近,表现深沉、思索、抒情、劝慰等情绪尤擅,所以在表现杨贵妃自怨自伤惆怅万千的心境时,京剧有着其它艺术表现形式不可替代的表现力。若放在电影或电视剧这类体裁中,此段情节未必会达到如此传神的效果。如此一来,学生不但熟悉了故事情节,而且通过观摩唱段表演,还会理解到特定的戏剧情境中,戏曲的表现远比影视更有效,同时,也理解了戏曲音乐的艺术表现特点。

参考文献

中国传统文化高中 篇8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 教学融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0-0039-01

引言

语文是高中教育当中的重点科目,语文教学本身对学生的文化水平以及语文知识水平提高具有直接作用,另外,语文还因教材的便宜性,有助于对学生进行个人修养教育。但是,受应试教育影响以及中西方文化融合的影响,目前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学都关注学生的学业水平,高中生则更喜欢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体验的意识不足,这成为高中语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1.从根本上改变高中语文教学现状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各种文化元素和特征,其中有个人修养的描述,也有生活状态、风俗等。这些传统文化内容体现在语文教材之中,教师需要做到的是将这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突出出来,使学生意识到语文学习不仅能够促进他们知识水平的进步,还是了解古代中国、了解中国人文思想的一种途径,通过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比,能够对现代的中国社会产生可观的、理性的认识,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价值能够凸现出来,应试教育的弊端也会因此逐渐改善。

2.以教育手段实现文化传承

传统文化教育与高中语文教学的结合,是以教育为手段实现文化传承的过程。从教育角度讲,语文是在教学生如何认识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学习使用哪种方式去传承这种民族精神。有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加入,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之后,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精彩,能够产生一种主动的文化传承意识,能够因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而产生优越感和自豪感。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

1.营造文化氛围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之所以高度发达并代代传承,是因为中国古代社会始终处于一个强调个人修养和文化氛围的状态,先秦诸子百家争鸣、魏晋时期的仕宦风气、宋代以后求明经讲道学,到清朝专著修史,无一不是由于社会文化氛围导致民众集体价值取向的共同发展。而在当下,高中学生日常生活中传统文化元素少,西方文化元素纷杂,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多样化,传统文化难以继承和发扬。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首先要做的是为学生营造文化氛围。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师空白墙壁上轮番悬挂国画、书法作品等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产品,使学生的日常学习环境与传统文化相关;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营造传统文化氛围,例如,在学习古诗、古文的过程中,播放琵琶曲、古琴曲,使学生沉浸在传统文化的气氛中;也可以播放相关的纪录片,使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震撼力。

2.优化阅读教学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明充分的阅读自然能够使读书人理解到书中的真谛。高中语文教材蕴含了大量的传统文化要素,教师应该从阅读教学角度进行文化融入教育,除了进行古文教学和课文赏析之外,还应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阅读教材,使学生接触到更多的传统文化内容、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产生更多的理解。例如,在课内阅读中展开古诗文接龙游戏,以“同类诗”为接龙题目,由教师起头,说一句描写景物的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由学生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以此类推,学生很容易能够感受到古代诗词的意境美,以及汉语言对景物描写的精妙之处。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弟子规》的背诵,《弟子规》言简意赅、易于理解,已在世界范围内流传。其教育我们孝敬长辈、尊师重道、友爱待人、勤奋好学,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传承的美德。其不仅有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还囊括了天文、地理、历史等等诸多方面的知识。

3.组织文化活动

高中语文教材所选取的古诗文都是名篇,其中既囊括了学生应掌握的文言识词及语法,有全面展现了传统文化不同层面的风采,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伦理、民俗、审美、价值取向及优秀精神品质。教师必须学会引导学生透过那些或含蓄内敛或放浪形骸的文字去触摸、去感知古人的愁与乐,深度,挖掘其身后的文化底蕴,让语文课堂多一些文化气息,少一些功利心。这样的教学目标可以通过文化活动的组织达成,例如,在端午节的时候组织“包粽子”活动,使学生一边体会包粽子的乐趣,一边回忆“端午节”节日的由来,体验“吃粽子”纪念屈原的忧国忧民精神;在重阳节赏菊,以菊花为题目进行写作,体验思亲怀乡的古人情怀。

三、对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的建议

传统文化融入到高中语文教学当中,是一项任重道远的教育活动,从日常教学来看,传统文化的融入需要有必要的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的支持,这意味着高中学校需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阅读典籍、为学生创设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环境;另外,学校教育结果应该在家庭教育中得到巩固,高中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结果,应该迁移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这就需要学校、教师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请家长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强调传统文化表达的重要性,给学生一个广阔的认知和实践的空间,只有这样,传统文化渗透教育才能够发展的更深入,更彻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能够改变目前语文教学“干瘪、枯燥”的现状,还能够充分展现语文教学对文化传承的积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传统文化与知识教学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教学活动的开展,实现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和家长则应大力支持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使传统文化教育价值真正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曹娟.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融入研究[J].中华少年,2016(07):105-106.

[2]孫苏海.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J].中学语文,2015(07):120-121.

[3]王双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J].新课程(下),2015(08):128-129.

[4]郭潮锋.中国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J].创新科技,2014(03):108-109.

[5]李进.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改革语文教学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06):115-116.

作者简介:

上一篇:小学生关于爱心讲话稿下一篇:初一学生代表发言稿与初一学生会竞选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