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试题(精选9篇)
一、试论述对待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正确态度。
(1)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是从不同角度来指称的。中国古代文化是针对现代文化而言,它是对文化的时代划分;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它不局限于古代,而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
有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从而认为讲究传统即是复古,甚至认为传统与现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反传统。这种认识恰恰忽略了现代化进程仍然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部分,~旦否定了传统,现代化与民族特点也就是中国特色就要脱节,与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也有人认为发扬传统就要拒绝引进和借鉴,或认为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是截然对立的。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
任何一种民族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引进和吸收其他文化一旦成为现实,也就是说,这些被吸收的外来文化一旦与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也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没有一种文化是纯而又纯的,吸收外来文化是丰富和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当然,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总是有所选择的,不适应本体文化的外来文化完全应当淘汰也必然会被淘汰,但这和拒绝一切外来文化的狭隘民族主义是完全不同的。
(2)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尽管彼此的表现形式不完全一致。
例如,中国的诗歌传统是讲求韵律,这一点,不论是民歌还是魏晋、唐宋的文人诗词,以至近现代的白话诗,以不同的形式保持这种传统的,都被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又如,中国封建体制形成的等级和特权观念,宗法制形成的血统论,即使在现代社会里,不论是在民间还是在上层,仍会在人们头脑中时而起着作用。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它是在传承中积淀下来的,是历史的产物,又在每一个时代产生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形式特点,因此,它带有各时代的普遍特性,又综合了不同时代的多方面的内容。
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化传统既有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的,也有对社会发展起负面作用的。前者是文化精华,是优秀的传统;后者是糟粕,是不良传统。对文化传统一律否定,采取虚无的态度是不对的;不加分析,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也不是正确的态度。
二、试论述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开设的目的和任务。
(1)使学习者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长热爱并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发展的意识;
(2)使学习者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把握中国国情,增强爱国主义的意识;
(3)使学习者对中国文化各分科的具体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运用这些知识来观察社会,认识社会;
一、《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研究中国文化现象、文化体系和文化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它的研究内容包括: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中国文化的主要特色、中国文化的发生机制、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国文化的分科知识和中国文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从小学到中学, 学生学到的、接触到的有关中国文化方面的知识不少, 但是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却缺乏整体性系统性。高校开设《中国文化概论》课程, 就是要梳理出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 将学生已掌握的有关中国文化的知识、文化理论形成完整的文化体系, 使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从而树立中国文化历史概念, 实现在文化上的高度自觉。高校将《中国文化概论》列为公共基础课程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需要, 是高校人文素养教育的需要, 是增强民族文化主体性的需要, 是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的需要。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可进一步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 扩大知识面, 完善知识结构, 提高人文素养, 促进全面发展。
二、《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现状
《中国文化概论》作为高校一门公共基础性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 绝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中国文化概论》课程, 但由于各种原因, 该课程存在若干问题, 现状令人担忧。
1.《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不受重视, 日益边缘化。
一直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比较重视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技能, 而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重视不够。因此, 大多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不够合理, 专业课程学时长学分多, 比重过大;人文课程学时少、学分低, 比重太小作为人文课程的公共基础课《中国文化概论》相应地被边缘化。有的高校将其课程性质改为公共选修课、限选课校选课, 有的高校甚至只在个别文科类专业中开设, 理科类专业不开设。
高校不重视《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建设, 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大部分学生致力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技能的训练, 忙于计算机等级和英语四、六级等考试, 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热情并不高。他们对《中国文化概论》这样的人文课程认识不够充分, 态度不够端正, 不能认识到拓宽知识视野、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
高校长期对人文素养教育不够重视, 必然会导致学生普遍缺乏人文知识、人文精神, 使得校园文化氛围薄弱。高校学生毕业后将是国家的中流砥柱, 如果缺乏人文素养, 将直接影响整个社会、整个国家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2.《中国文化概论》与西方文化课程的冲突。
当代大学生, 文化观念已经逐渐向西方式的偏移, 对自己老祖宗的东西反而渐渐变得陌生。大学生喜欢过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 对中国的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不感兴趣, 有的甚至已然忘却。这种盲目的崇外, 使得大学生对待传统文化类课程和西方文化类课程的态度有所偏移。学生在选修课中大多选择《基督教研究》《外国名著导读》、《西方文化精讲》等, 选修《中国文化概论》《论语导读》、《中华诗词之美》、《国学导读》等的极少。西方文化和中华文化都有其精髓的地方, 学生学习西方文化类课程, 可以拓宽知识面, 了解世界、走向世界。但是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 不能忽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大学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是炎黄子孙, 有义务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3. 学生素养低。
目前相当部分高校学生存在人文精神缺失、人文素养偏低的现象, 令人担忧。有的大学生精神生活空虚无聊, 整天沉湎于网络游戏、QQ、微信, 有的道德缺失、唯我独尊、自私自利。唯物主义、唯利主义、唯乐主义在高校学生中普遍存在。因此, 高校加强大学人文素养教育的工作刻不容缓。正如科学院院士、教育家杨叔子先生所言:“人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 我们会一打就垮;没有人文精神、民族传统,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会不打自垮。”[2因此《中国文化概论》等人文学科课程, 在高校课程体系中显得尤为重要。
三、《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1. 高校应重视《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建设。
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和塑造有赖于人文科学知识的内化和升华。大学生首先必须学习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掌握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 实现这种内化和升华。因此, 各高校应审时度势, 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 在文理各专业的必修课中开设《中国文化概论》课程, 并确保每周两课时的教学量, 开满一个学期。另外, 高校还要建设一支优秀的人文类师资队伍, 制定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渗透到课程教学中, 在弘扬中国文化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2. 优化课程教学方法。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中国文化的基本知识, 涉及文学、史学、科技、外交、教育、宗教、音乐、戏曲、书法、绘画、建筑、雕塑等多方面, 内容繁多、知识涵盖面广。《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内容博大精深而授课时数却校其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讲授繁多的教学内容, 并达到弘扬中国文化、提高学生素养的目的, 是该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 应根据《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特点, 采取多媒体教学方法,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 通过演示文字、图片和影视资料, 以及超级链接互联网上的有关资料, 配合教师的讲解, 将知识教育与人文教育融为一体, 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 注重弘扬中国文化。
在《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中, 应注重弘扬中国文化。当前, 中国经济腾飞, 中国崛起于世界之林, 同时中国文化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不小。文化素质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 因此, 将《中国文化概论》列为必修课程是弘扬中国文化的需要, 是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的需要在《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中, 应系统地讲授中国文化的生成机制、表现形式和总体特征, 引导学生全面了解中国文化的知识和理论, 把握中国文化现象的特点, 提高对文化现象的分析判断能力, 进而更准确地认识和把握民族的文化特点。
4. 努力提高学生素养。
高校《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设置的宗旨, 就是使学生了解一些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 特别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努力培养当代大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进而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通过《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 努力弘扬传统文化的优势、倡导中国文化之精神, 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现实问题。
教育服务于社会, 服务于未来, 它不仅仅是知识内容的传播, 更是人文精神的培养、人生价值的探索。《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正是富含对人生价值、人生意义等进行思考的一门课程, 这些传统文化积淀和蕴涵了历代中国人的经验和知识, 是我们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所以, 我们要充分重视和发挥《中国文化概论》在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努力弘扬中国文化, 提高学生素养。
参考文献
[1]徐立昕.“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探索[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
一、设置专题,力求深入
本科阶段,一些教师讲授《中国文化概论》,往往受到学时、教材以及学生接受能力的限制,在教学过程中容易走马观花,难以深入。就教材而言,大多依据张岱年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冯天瑜等所著的《中国文化史》以及阴法鲁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史》等教材。这些教材各有千秋,大多从中国文化发展的渊源、经济基础、发展历程等入手,再分章节讨论中国文化之分流如宗法制度、文学艺术、宗教文化、历代官制、天文历法、建筑风格等,内容涉及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有些教材侧重于分章讨论,但内容显得驳杂浩瀚、难以精专;有些教材则注重对中国古代文化史发展历程的揭示,分各个时段进行论述,脉络虽清晰,但宏观阐释不足。这些教材有助于学生对中国文化基本知识点的学习,但也易流于表面,讲授深度往往受到牵制。研究生阶段,如果再将这些教材的知识点复述一遍,将有悖于研究性教学的总体特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大大降低。
有鉴于此,笔者结合研究生教学要求,设置若干专题,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深入细微,旨在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及科研创新能力。笔者给硕士研究生讲授《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共计36课时,大约每6个课时讨论一个专题,分“中国文化发展历程”、“先秦文化典籍精读”、“中国学术思想概论”、“中国史学概论”、“中国历代制度史”、“中国美学通论”这六大专题对中国文化进行较为深入的讨论。其中“中国文化发展历程”在于宏观把握中国文化发展脉络,揭示其内在起承转合规律,探讨各阶段文化之总体特点。“先秦文化典籍精读”通过经典阅读,引导学生掌握先秦文化原典的思想精髓。具体选择《论语》、《老子》、《庄子》、《周易》、《礼记》、《诗经》等原典,采用现代比较规范的注本进行精读,追寻经典之本意,思考其中的现实参照意义。学术是中国文化的命脉,“中国学术思想概论”侧重于探寻中国古代学术思想、文化传承、士人道德操守及其中国文化之影响,分先秦诸子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考据学等进行集中探讨。“中国史学概论”在讲述中国史学史的基础上,通过精读《史记》文本,初步了解中国史学思想及文化影响。中国历代制度演变与文化发展紧密结合,因此“中国历代制度史”主要探讨某一时段政治、经济及文化制度之兴衰演变,以求通过制度反思而关照当下。“中国美学通论”则讨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宗教等审美特质,揭示中国美学的独有内蕴。之所以如此划分专题,既考虑到中国古代文化经史子集的四分法,又涉及古代文化的经济、政治、学术、思想、艺术等诸多方面,将宏观和微观结合,力求深入浅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反响较好,大多觉得上课收获颇多。通过学习这些文化史专题,他们既能宏观把握中国文化发展进程,又能对一些文化史话题进行深入讨论。
二、讲论结合,互动交流
研究性教学重在引导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转变其固有思维方式并提升其科研能力。因此,在授课方式上,不能采取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更要将授课、研读、讨论、互动相结合。笔者采取的讲授方式为:讲论结合,精读原典,分组讨论,课程作业。所谓讲论结合,是指每个专题先由教师讲解两个课时,或是总体论述该专题,或是论析某本典籍,或是对某个具体话题深入探讨,内容不拘,形式自由,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精读原典,主要让学生课后对中国文化史上主要典籍及经典学术著作进行阅读。具体六个专题各列出书目,如“中国文化发展历程”阅读柳诒徵《中国文化史》,“先秦文化典籍精读”阅读《论语》、《老子》、《庄子》、《周易》等书,“中国学术思想概论”阅读钱穆《国学概论》、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书,“中国史学概论”阅读王伯祥《史记选》,“中国历代制度史”阅读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美学通论”阅读李泽厚《美的历程》。每个专题大约要精读一到两本书,在精读原典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讨论则有话可谈,言之有物。
“学而不思则罔”,阅读经典之余,更要乐于思考、敏于答问。本课程在教师讲授以及课后阅读之后,也颇重视课堂讨论,对中国文化史诸多专题进行较为深入地探讨。先秦思想文化中儒家与道家思想存在异同,在课堂讨论时,笔者将学生分为儒家、道家两方,分别阅读儒家和道家原典之后讨论儒家及道家关于“道”的理论,有学生认为儒家思想不太关注个体而重视群体性道统,当时就有学生反驳说儒家也重视个体的尊严、道德修养等。在激烈讨论之后,笔者对双方论点进行评析,指出先秦思想的复杂性,不可仅以儒家或道家笼统论之,即使儒家内部不同学者之间也有差异性。通过大胆质疑、相互切磋,学生的视野得以开阔,研究视角日趋新颖,为日后科研及学习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课堂讨论之后,笔者要求学生将各个专题以课件的形式展现给在座同学,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独立收集材料、开展研究的能力,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得学生自身讲课水平得到提高。如在“中国文化发展历程”这一练习过程中,有学生做出“情迷唐代”的精美课件,讲述唐代历史文化,并解读其热衷于唐代文化的原因,受到在座学生的好评。又如阅读《史记》时,一些同学详细分析《史记》中诸多不大出名的历史人物,通过分析历史人物的命运,解读中国历史的诸多特点,令人耳目一新。再如讲到“中国美学通论”时,有同学对汉服极为感兴趣,作出“儒雅的汉服”的学术报告,整个报告图文并茂、内涵丰富,让在座的同学皆感受到传统服饰之美。通过以上诸多授课方式,使得原本单调的课堂丰富多彩,对于学生课后准备、课堂反应、积极思考等方面也作出了较高的要求,使学生得到极好的训练。
三、实地考察,经世致用
古语有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典籍记载的传统文化往往不够形象可感,学习中国文化史也要重视实地考察,充分借助博物馆、历史遗迹等资源,通过实地探访,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借助课余时间,笔者组织学生参观了扬州的寺庙、博物馆等历史遗迹。通过实地考察,学生了解到佛寺的基本布局、佛像的宗教内涵、民间宗教信仰的特点等,使得原本颇有距离的宗教文化变得切实可感。在博物馆参观时,笔者侧重讲解“广陵潮”、“雕版印刷馆”等几个颇有特色的馆藏。学生进一步了解到清代扬州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历代扬州文化的发展等知识,对于中国古代典籍的刻板及印刷也有了深刻认识。这些不仅使得书本知识落实到实处,也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为日后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中国文化强调经世致用,学习中国文化课程也当如此。在课堂上,笔者较为重视文化的传承及人文情怀的培养,呼吁学生将传统文化学以致用。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贤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平时的课堂讲授中,笔者有意识地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载道”等话题进行讨论,试图让学生建立起文化自尊感和历史责任感。通过阅读经典,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文化反思能力。与此同时,笔者还提醒学生要熟悉民族文化精髓,从而在跨文化交流中充满底气。注重提升自身涵养及人生境界,不断自我完善与心态调整。通过学习文化经典,形成健全的价值观及家庭观,实现社会价值及人生价值。诸如此类,皆是从传统文化的现实关照出发,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反思社会、传承文化、自我实现的能力,这些也是《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程的最终目标。
总之,笔者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设置、课堂形式的改革、课外教学的拓展等诸多方面的探索,对《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程进行改革创新。通过诸多尝试,使本课程既能符合研究性教学的要求,又能增进学生学养,树立起良好的价值观念,为日后的工作及生活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1]柳诒徵.中国文化史[M].湖南:岳麓书社,2003.
[2]钱穆.国史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M].北京:三联书店,2005.
[4]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5]李泽厚.华夏美学[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来源:考试大 2006/5/27 【考试大: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模拟考场 视频课程 字号:T T
课程代码:0004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渊源中,法律是由______制定的。(A)A.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B.国务院
C.国务院所属的部委 D.地方人大和地方政府
2.原始社会的社会规范主要是(B)A.法律 B.习惯
C.君主的命令 D.氏族组织的决定
3.我们把法律直接实现统治阶级专政,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职能称为(B)A.社会职能 B.政治职能 C.经济职能 D.法律职能
4.上级人民法院______下级人民法院的工作。(C)A.领导
B.指导
C.监督
D.管理
5.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C)A.社会主义制度 B.民主集中制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
6.下列人员中,属于国家公务员系列的是(D)A.市委书记
B.市人民法院院长 C.市政协主席
D.市公安局局长
7.我国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B)A.国家司法机关
B.国家行政机关 C.国家立法机关
D.公民个人
8.下列属于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是(C)A.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
B.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 C.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
D.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行为
9.下列属于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的是(A)A.年满18周岁,智力正常
B.年满16周岁,有独立收入 C.年满18周岁,有精神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
D.年满10周岁
10.下列属于行政机关依法自行强制执行的方式的是(B)A.警告
B.强制征收
C.行政拘留
D.逮捕
11.审计监督在行政机关系统内部监督的类型中属于(B)A.一般职能监督
B.专门职能监督 C.上级对下级的监督
D.经济监督
12.我国发明专利权的保护期限为(C)A.10年
B.15年
C.20年
.30年
13.依据我国公司法的规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的发起人(A)P300,新公司法为2-200人
A.不得少于5人
B.不得少于10人 C.不得多于5人
D.不得多于10人
14.遗嘱属于(A)
A.单方法律行为
B.双方法律行为 C.有偿法律行为
D.共同法律行为
15、教材上没有
16、B
17、A
18、C
19、A
20.下列处罚措施中,属于我国刑法规定的附加刑的是(A)A.剥夺政治权利
B.拘役
C.罚款
D.管制
21.刑事诉讼的举证责任应由______承担。(A)
A.控诉一方
B.原告与被告双方
C.审理此案的法院
D.证人
22.刑事案件应由______法院管辖。(C)
A.处理此案的公安机关所在地
B.抓获犯罪嫌疑人的公安机关所在地 C.犯罪地
D.犯罪嫌疑人的户籍所在地
23.下列案件中,一律不公开审理的是(C)A.强奸案件
B.特别残忍杀人的案件 C.14岁以上不满16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 D.有不良社会影响的案件
24.下列各项中,属于民事诉讼特有的原则或制度是(B)A.两审终审制度
B.调解原则
C.公开审判制度
D.回避制度
25.下列案件中,不属于可以先予执行的是(B)A.追索劳动报酬的案件
B.追索合同欠款的案件 C.追索抚养费的案件
D.追索抚恤金的案件
26.确认发明专利权的第一审行政案件应由______管辖。(B)A.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B.中级人民法院管辖 C.高级人民法院管辖 D.最高人民法院管辖
27.国际法的渊源主要有(C)A.国内立法
B.国内法院判决
C.国际条约
D.国际法学家的学说
28.一国在民事关系方面给予外国人与本国国民同等待遇的待遇称为(C)A.优惠待遇
B.最惠国待遇
C.国民待遇
D.友好待遇
29.“不动产,即使属外国人所有,仍适用本国法”这一规定属于(A)A.单边冲突规范
B.双边冲突规范
C.重叠性冲突规范
D.选择性冲突规范
30.国际私法是以______为调整对象的法律。(D)A.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B.国际经济关系 C.国际诉讼关系
D.涉外民事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31.法律责任的种类包括(ABD)A.民事法律责任 B.刑事法律责任 C.经济法律责任 D.行政法律责任 E.诉讼法律责任
32.我国宪法规定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AC)P155 A.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B.人身自由
C.言论、出版、集会自由 D.宗教信仰自由
E.劳动的权利
33.下列人员中属于第一顺序继承人的有(ABC)
A.配偶
B.子女
C.父母
D.兄弟姐妹
E.祖父母和外祖父母
34.危害国家安全罪所包括的犯罪类型有(ABC)P393 A.危害政权、分裂国家的犯罪
B.叛变、叛逃犯罪
C.间谍、资敌犯罪
D.实施恐怖危险活动的犯罪 E.妨害国(边)境管理罪
35.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有(ABE)P456 A.人民法院特定主管原则 B.合法性审查原则 C.合理性审查原则 D.调解原则 E.行政损害赔偿责任原则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6.行政区域
37.(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 38.(行政诉讼的)被告 39.债权人会议 40.国家领土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41.简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42.简述行政处罚的基本原则。
43.简述民事诉讼第一审普通程序的全部过程。
五、论述题(本大题10分)
44.试分析社会主义法律与客观规律的关系。
六、案例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5.某甲领着两岁的儿子到邻居某乙家聊天。甲的小孩独自玩耍,被邻居某乙家的大黑公鸡扑上,将小孩左眼和下颌各啄了一个小口子。第二天小孩左眼角红肿、充血,经医院检查,诊断为左眼球外伤、角膜血染。小孩左眼失明。某甲为小孩花去治疗费800多元,某甲要求某乙赔偿,乙认为此事故的发生,是甲没有看管好自己的孩子所致,拒绝赔偿。甲起诉至法院。
问:应由哪一方承担责任,为什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1分,共l6分)
1.司法鉴定的实施主体是()
A.具有鉴定资格的鉴定人
C.检察机关
2.司法鉴定的必要性是指()
A.律师代理案件活动中的证据调查需要
B.仲裁人员的证据调查活动需要
C.当事人参与诉讼活动需要
D.司法人员在诉讼中遇有超出常识和普通经验的专门问题不能解决时需要
3.在某离婚案件二审中,上诉人对一审法院委托的《欠条》形成时间鉴定有异议,向二审法院申请鉴定,此鉴定是
()
A.初次鉴定
C.重新鉴定
4.同一认定鉴定中的“同一”是指()
A.客体之间的相同
C.客体与客体反映形象的等同
5.司法鉴定结论的审前开示有利于()
A.确保审判的公正与提高诉讼效率
C.监督鉴定活动 B.提高鉴定结论的科学性 D.鉴定技术标准执行 B.客体与其自身的等同 D.客体反映形象之间的等同 B.补充鉴定 D.复核鉴定 B.侦查机关 D.国家安全机关
6.汽车在水泥路面上留下的刹车痕迹属于()
A.立体痕迹
C.动态痕迹 B.静态痕迹 D.动作习惯痕迹
7.在物体相互接触作用形成痕迹过程中,将自身的某些特性反映在痕迹中的客体称为()
A.造痕客体
C.供认定客体 B.承痕客体 D.介质
8.中心花纹系统由一些环形线组成,三个系统汇合形成两个以上三角的指纹属于()
A.弓型纹
C.斗型纹 B.箕型纹 D.混杂型纹
9.下列选项中能反映行走人步宽特征的足迹是()
A.单个足迹
C.平面袜印 B.成趟足迹 D.立体鞋印
-本套试题共分3页,当前页是第1页-
10.根据录音资料中反映的方言语音特征和个人言语风格来判断言语人个人特点的方法称为()
A.声纹鉴定
C.言语识别 B.语言分析 D.语音识别
11.人像所反映出来的五官形态和配置关系特征等属于人体相貌的()
A.解剖学特征
C.功能特征 B.颜面特殊标记特征 D.动态特征
12.侦查机关办案人员要求嫌疑人书写的供笔迹鉴定的字迹材料是()
A.绝对自由笔迹样本
C.对照笔迹样本 B.实验笔迹样本 D.相对自由笔迹样本
13.下列选项中属于尸体外表检验的是()
A.相貌检验
C.衣着检查
14.下列选项中属于辅助死因的是()
A.脑外伤
C.破伤风 B.营养不良 D.败血症 B.血迹检验 D.病理检验
15.1901年人类最早发现的血型系统是()
A.MNSs
C.Lewis B.Rh D.ABO
16.下列选项中属于精神疾病司法鉴定委员会任务的是()
A.受理精神疾病司法鉴定
C.制定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法规 B.评断精神疾病鉴定结论 D.对鉴定人资格进行审查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7.大陆法系国家对司法鉴定人资格的审查采用的方式主要有()
A.事后审查
C.有鉴定权的机构自行审查
E.司法官员审查
18.下列选项中属于司法鉴定作用的有()
A.为确定侦查方向提供依据
C.为审查核实其它证据提供依据
E.为司法人员提供保障
l9.下列选项中属于指纹纹线细节特征的有()
A.箕形线
C.小棒
E.分歧
-本套试题共分3页,当前页是第2页-B.诉讼当事人双方审查 D.授权机关审查 B.为缩小侦查范围提供依据 D.为审判活动提供证据 B.小眼 D.三角形态
20.下列选项中属于爆炸遗留物的有()
A.爆炸装置
C.破坏痕迹
E.被炸者的尸体
21.下列选项中属于伪造文书手法的有()
A.手工描绘法
C.照相制版法
E.改写法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22.分散型司法鉴定体制
23.物质交换原理
24.毒品
25.音像(电子)证据鉴定
26.责任能力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27.简要回答确定事实因果关系的鉴定。
28.简要回答同一认定的理论基础。
29.简要回答同一认定的结论形式。
30.简要回答化学物证的作用。
31.简要回答印文鉴定的常用方法。
32.简要回答法医活体损伤鉴定的任务。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3.试述鉴定人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
34.试述司法鉴定的申请。
B.手工雕刻制版法 D.消褪法 B.爆炸残留物 D.烟痕
课程代码:0014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以名优产品为“龙头”,以大型骨干企业为核心,与相关的协作配套企业、销售企业和科研机构联合所组成的企业集团属于()
A.产品辐射型企业集团B.多元复合型企业集团
C.出口导向型企业集团D.项目成套型企业集团
2.在的各项职能中,位于首要职能的是()
A.计划B.组织
C.用人D.控制
3.“1+1>2”是用来描述人造系统的()
A.相关性特征B.整体性特征
C.目的性特征D.环境适应性特征
4.以集权为主要特征的组织结构是()
A.事业部结构B.直线职能结构
C.结构D.职能结构
5.美国管理学家哈默和钱皮把当今市场的特征概括为()
A.顾客、竞争、变化B.顾客、制造者、竞争
C.竞争、经销者、变化D.制造者、经销者、顾客
6.的“真诚到永远”是对下列哪项深层的高度概括?()
A.企业精神B.经营管理风格
C.企业风气D.企业道德
7.1997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企业员工的决定》中规定,个人缴费比例不低于本人工资的4%,且以后两年提高一个百分点,最终达到()
A.7%B.8%
C.9%D.10%
8.在各类招聘方式中,具有针对性强、质量高特点的人员招聘方式是()
A.招聘会B.报纸、期刊
C.网上招聘D.猎头公司
9.主张“双赢”、“多赢”经营战略的理论是()
A.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B.知识经营战略理论
C.战略同盟理论D.战略再造理论
10. SWOT组合战略图中的“复合多样化战略”属于()
A.扭转型战略B.增长型战略
C.防御型战略D.扬长避短型战略
11.当企业生产的产品近期和远期需求量都很大,竞争又不激烈的情况下,企业可以实施()
A.紧缩型战略B.稳定型战略
C.发展型战略D.转移型战略
12.把圆珠笔装上电子表,成为多功能的电子表笔的技术开发途径属于()
A.独创型B.引进(转移)型
C.综合与延伸型D.总结提高型
A.经验估工法B.类推比较法
C.统计分析法D.工时测定法
14.强调“预防为主”的ISO9000系列标准是()
A.ISO9001B.ISO9002
C.ISO9003D.ISO9004
15.通过免费的电话、邮购、回复卡等,实现企业营销人员与顾客直接双向信息交流的市场开拓策略是()
A.B.品牌营销
C.D.整合营销
16.一般来说,生产消费类产品的企业应当首先把重点放在创立和实施()
A.名牌战略上B.、商号统一的上
C.商标和商号共创名牌战略上D.名牌商标战略上
17.在内,反映单位投资每年可提供多少盈利的指标是()
A.投资回收率B.投资回收期
C.现金流量现值D.投资盈利率
18.职工福利费的计提比例为扣除奖金后的()
A.8%B.10%
C.12%D.14%
19.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设备维修费一般称为()
A.固定费用B.变动费用
C.半变动费用D.
20.从的角度看,标准的本质意义是()
A.技术B.权力
C.手段D.工具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个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按企业使用的主要经营资源划分,企业可以分为()
A.B.资金密集型
C.技术密集型D.内向型
E.外向型
22.按照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业务范围不同,可将企业管理的控制职能划分为()
A.生产作业控制B.质量控制
C.D.库存控制
E.资金控制
23.下列对于企业所有者的委托人与作为的代理人之间矛盾的描述正确的有()
A.者和所有者的利益不相同,追求的目标不一致
B.企业经营者和所有者的利益相同,追求的目标一致
C.企业经营者和所有者的利益不相同,追求的目标一致
D.企业经营管理者和所有者的E.企业经营管理者和所有者的信息对称
24.下列属于过程型的是()
C.D.
E.强化理论
25.按竞争重点不同,企业可选择的竞争战略方案有()
A.B.
C.集中化战略D.进攻型战略
E.赶超型战略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26.27.组织结构的28.企业文化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29.简述矩阵型组织结构的优缺点。
30.简述与的区别。
31.对企业的经营实力需要进行哪几方面分析?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32.某公司2006年计划更新一套设备,现有A、B、C三个厂商可以提供该种设备。公司认为,选购设备时需要从生产性、安全性、环保性三个方面对设备做出综合评价,其评价因素的权重分别为0.5、0.3、0.2。为了最终决定选购哪一个厂商的设备,公司请专家对A、B、C厂商的设备进行评分(如下表)。请你按决定设备选购方案。
评价因素
评分
A B C
生产性(能力)90 60 60
安全性 50 90 50
环保性 30 30 90
33.某公司2005年年末为1.8亿元人民币,其中6500产万元,存货为4500万元。若流动负债3000万元,长期负债为2500万元。
求:该公司2005年的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34.某机械公司生产一种用,从2005年的企业内部资料来看,产量最高为7月份,产量1000套,总成本36万元,产量最低为12月份,产量800套,总成本32万元,请你根据产量成本预测的方法,计算并回答下列问题:
(1)单位变动成本和(月均)固定成本?
(2)如果计划2006该种机车用轴承的产量为1.4万套,那么本该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产品成本各为多少?
六、论述题(本大题13分)
35.试述的制定过程。
七、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5分)
36.背景资料:,在我国家电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某电视机生产企业经过市场调查发
现,它们生产的A品牌电视机,由于产品质量过硬,在广大消费者中享有良好信 誉。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需求,最近该企业推出一种新产品—大屏幕液晶电视机。另外,由某房地产开发商在H市建设的一片大规模高档住宅小区,近日已有业主 开始入住,预计该小区80%的住户都是高收入阶层。该电视机生产企业准备立即
向这个居民小区住户介绍、推荐使用新产品。另据分析,该企业生产的新产品在今 后l~2年内市场竞争将会十分激烈。为赢得竞争优势,该企业目前就要为将来的 市场营销制定组合战略。
问题:
假如你是该企业市场营销部门的经理,(1)在将新产品投放到该居民小区家电销售网络中时,你将采取怎样的市场营销组合战略?阐述你的理由。
1 中国兵乓球文化“本土化”
1.1 物质上的本土化
(1) 比赛战绩。从1926年至今, 在世界各类比赛中, 中国获得的金牌总数约占32%。其中, 中国队多次包揽冠军记录, 获得多枚奖牌, 在国际乒坛中首屈一指。
(2) 技术、战术。技术、战术的本土化, 主要体现在站位姿势、握拍方法;打法类型;获胜因素三个方面。首先, 站位姿势、握拍方法。根据其他国家的站位、持拍方式, 中国创造出自己的站位姿势、握拍方法:两脚开立与肩同宽或比肩稍宽, 两膝微屈, 前脚掌着地 (主要以脚内侧蹬地) , 脚趾轻微用力压地, 脚跟微离地面, 重心置于两脚之间, 上体略前倾、收腹, 持拍手臂自然弯屈, 直握拍的肘部略向外张, 球拍置于腹部右前方, 手腕自然放松, 拍头指向右斜前方, 横握拍的肘部向下, 前臂自然平举, 手腕自然放松, 拍头指向上方, 非持拍手臂自然弯屈于身体左侧。两眼注视来球。其次, 打法类型。科研公关团队是中国乒乓球队的坚实后盾, 其善于洞察乒乓球发展时势, 并研发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快攻、弧圈、弧圈结合快攻、快攻结合弧圈等打法。最后, 获胜因素。科研工作者、教练对乒乓球运动发展趋势等准确定位, 为运动员规划专属打法[1]。
(3) 配备的乒乓球器材。乒乓球器材在竞赛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可以不断革新推动着乒乓球技术的发展。中国的乒乓球器材贴有“本土化”标签。运动员可以熟练运用各种器材, 并获得优异的成绩。
(4) 独特的训练方法。中国乒乓球队的制胜法宝之一:独特的训练方法。其将训练经验、实际环境结合打造出独家训练方法。
(5) 后备人才的培养。自1950年起, 中国采用“三级训练网”模式培养人才。“三级训练网”即国家乒乓球队, 省、市乒乓球队, 地方体校。
(6) 乒乓球的普及。乒乓球作为中国的国球, 普及率极高。为提高国人体质国家倡导体育锻炼, 乒乓球项目成本低, 便于开展、普及。
1.2 精神上的本土化
随着中国乒乓球运动的成长, 乒乓精神得以产生、发展, 成为推动中国乒乓球运动发展的核心动力。多年来, 中国乒乓球人在党、全国人民的支持下, 用汗水和创新精神积淀成了一系列富有时代特色的文化格言, 比如:“创新才有生命力”的辩证哲思, “祖国荣誉高于一切”的精神境界以及“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国际胸怀等等。这些精神财富不仅是体育精神, 已上升为民族精神, 同时也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乒乓球作为国球, 不仅要为全国人民奉献精彩的赛事, 更重要的是乒乓文化和体育精神的传承, 鼓舞和激励各行各业的人们在新时期不断地进步[2]。
2 推动中国乒乓球文化和谐发展的策略
2.1 学会分享
中国乒乓球队, 是中国体育军团的王牌之师, 屡次在国际大赛上争金夺银, 被体育迷们习惯地称为梦之队。中国在乒坛几近处于垄断地位, 这对乒乓球项目的发展极其不利。为不辜负国人的期待, 乒乓球队员、教练在训练的时候将所有精力集中于夺取金牌的目标上, 导致乒无暇顾及乒乓球的普及、市场拓展。中国自身的乒乓人才优势, 导致其他国家根本无法超越。他们采用引进中国球员的措施应对比赛, 本国的乒乓实力并没得到根本的提高。在全球化背景下, 乒乓球更应该如历史中推动外交, 振奋民族精神般发挥影响。中国乒乓球文化应该及时转变思想, 以符合“全球化”发展的要求。中国乒乓球文化应该大气的走出国门, 去扶助其他乒乓球竞技较弱的国家。除了提供理论知识, 还要由宽广的胸怀, 学会分享, 共同成长。众所周知, NBA起源于美国。但是提及NBA, 大家首先会将其定义为世界的。NBA文化的发展是站在国际的角度上, 为全球篮球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中国乒乓文化也应如此, 去拥抱世界, 将其应有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3]。
2.2 改善人才培养体制
(1) 充分利用学校人才培养阵地。“三级训练网络”产生于计划体制时期, 是为我国乒乓球运动储备人才的主要模式。其以国际、省市、地方储备为主, 几乎利用不到学校这个人才培养基地。科学不断地发展, 时代不断地进步, “三级训练网络”缺陷日趋明显。在后奥运时期, 应贴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把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大阵地。我国多所高校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 高水平的运动员数不胜数。比如:清华大学的跳水队, 东北师范大学的男子篮球队, 临沂大学的啦啦操队等, 都是把人才培养重心放到学校阵地上, 这不仅可以为许多运动员提供平台, 还可以节约人力、物力等资源。
(2) 以人为本。为运动员提供良好的待遇, 训练环境。同时, 注重运动员的全面发展, 提高自身素质、竞技水平等。在对运动员的培养、管理中, 应做到体教结合, 肯定运动员金牌以外的价值。
2.3 凸显乒乓球文化商业价值
乒乓球文化的发展, 依靠国家买单。中国乒乓球文化应借鉴“NBA”的成功之处, 积极转变经营思想。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中国乒乓球文化应注重设计、生产、包装“比赛过程”产品。把乒乓文化作为商品运营,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 通过市场调节, 促进其长远发展。另外, 乒乓文化还需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体制, 通过层层管理, 以确保乒乓营销的顺畅。
2.4 进军海外市场
(1) 走出去。很多国家引进外援的做法治标不治本, 本国的乒乓实力仍然得不到提升。要想根除这种弊端, 还得依靠强国扶助弱国。以各个国家的乒乓球水平为依据, 建立连锁乒乓学校, 进行传授乒乓知识、技能。通过海报、游戏、明星等方式, 加大中国乒乓球文化的宣传力度。这样, 既可以引起国外群众对乒乓球文化的重视, 又可以促进乒乓球运动项目普及[4]。
(2) 引进来。在中国建立多个培训基地, 为国外优秀运动员提供训练平台;不断地创新改善乒乓比赛规则, 鼓励国外运动员前来参赛;开展国际乒乓交流夏令营;开设教练辅导班, 提高教练执教能力、素质。
3 结语
我国乒乓球运动处于巅峰阶段, 应准确定位国球发展, 大力弘扬中国乒乓球文化, 通过学会分享、改善人才培养体制、凸显乒乓文化商业价值、进军海外市场三四个策略, 促进后奥运时期中国乒乓球文化的和谐发展。笔者希望更多的专业人士能投入到该课题研究中, 针对文中存在的不足, 提出指正建议, 为提高我国乒乓球文化的和谐发展做出重要的共享。
摘要:当前, 我国乒乓球运动技术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运动员在世界大赛上斩金夺银, 所向披靡。然而, 中国乒乓球运动取得如此傲人的战绩, 不但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 反而慢慢淡出了国人的视野。究其原因, 不外乎缺乏乒乓球文化的支撑。后奥运时期中国乒乓球文化的发展令人倍感堪忧, 其能否顺应体育全球化的时代潮流是其发展路途上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文分析了中国乒乓球文化的“本土化”, 提出后奥运时期中国乒乓球文化“本土化”与“全球化”结合的和谐发展之路, 并从学会分享, 改善人才培养体制, 凸显乒乓文化商业价值, 进军海外市场4个方面提出建议, 旨在为后奥运时期中国乒乓球文化的和谐发展作出一些贡献。
关键词:后奥运时期,中国乒乓球文化,和谐发展,本土化
参考文献
[1]程禹.后奥运时期我国乒乓球运动发展的战略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3 (1) :42-45.
[2]唐正元, 刘桂平.后奥运时期我国乒乓球运动的现状与发展探究[J].体育世界 (下旬刊) , 2013 (2) :18-19.
[3]张兆龙.我国乒乓球运动发展趋势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 2012 (13) :87, 90.
浙江省2003年10月自考语言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10044
一、判断题(判断下列各小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每小题1分,共10分)1.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指人们可任意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意思。()2.人类发出的声音就是语音。()3.超音段音位也叫非音质音位,包括调位、重位和时位。()4.与语音中的音位和音素相似,语汇中也有语素和语素变体的情况。()5.语法规则是独立的规则,它和语音、语汇规则不发生联系,是截然分开的。()6.词的轻重音只在印欧语系中起作用,汉语中没有这种语法手段。()7.三种划分词类的标准中,最适合汉语的是意义标准。()8.既然词义是对一定对象的概括反映,那么这种反映当然越精确越好,因此词义只需要具有精确性。()9.词义既可以反映物质世界中的对象,也可以反映精神世界中的对象。()10.日文的假名是一种音素(音位)文字。()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20分)1.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
A.文字
B.语音
C.语言
D.表情等非语言手段 2.辅音[ts]是()。
A.塞音
B.擦音
C.边音
D.塞擦音 3.舌面前半高不圆唇元音是()。
A.[a]
B.[e]
C.[y]
D.[o] 4.英语by是()。
A.词根语素
B.虚词语素
C.构词语素
D.构形语素 5.“苜蓿”的“苜”是一个()。
A.词
B.词组
C.语素
D.音节 6.下列词组中属于动补词组的是()。
A.刚离开
B.饿得发呆
C.觉得很饿
D.他很聪明 7.下面几个词语具有书面语体色彩的是()。
A.脑袋
B.搁
C.歇
D.休憩 8.“老王被客客气气地请进了会议室”这句话中,“客客气气地”语义指向是()。A.老王
B.请
C.会议室
D.请进了会议室 9.阿拉伯文字是()。
A.辅音文字
B.音节文字
C.表意文字
D.意音文字 10.文字起源于()。
A.图画和契刻
B.结绳
C.系珠
D.契木
三、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分析下列合成词的组合关系。
(1)口气
(2)动静
(3)丢脸
(4)改善
(5)害虫
(6)老虎
(7)鸟瞰
(8)妻子
(9)speaker(10)sleepwalk 2.分析下列歧义句各属于哪种类型,具体是什么原因引起歧义的,每句表示哪几种不同意义。(1)昨天江苏和浙江的部分地区下了雨。
第 1 页 )——改写昨日遗憾 创造美好明天!用科学方法牢记知识点顺利通过考试!
1.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
C.消灭国家
D.消灭两极分化
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3.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唯心主义的主要错误是()
A.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B.主张物质和意识都是世界的本原
C.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D.抹煞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4.相对静止是指()
A.事物绝对不动
B.事物永恒不变
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
5.任何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
A.主观反映
B.歪曲反映
C.虚幻反映
D.正确反映
6.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的一切变化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7.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
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8.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
A.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B.自然与社会的统一
C.生产与消费的统一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9.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量的比例相交换,其原因在于它们()
A.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B.可以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
C.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
D.都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
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A.消灭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
B.实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根本变革
C.代表个别垄断资本的特殊利益
D.符合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
A.圣西门
B.傅立叶
C.欧文
D.费希特
2.下列说法中,正确体现意识能动性的有()
A.胸有成竹,料事如神
B.纸上谈兵,画饼充饥
C.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D.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3.下列观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有()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永恒发展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4.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
A.生产时间与流通时间的长短
B.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例
C.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
D.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
5.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
A.生产方式是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
B.生产方式是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
C.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6.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
A.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实践不断为人们的认识提供经验材料
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7.二战以来,对世界经济和国际经济秩序影响最大的国际经济组织有()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世界银行
C.欧洲联盟
D.世界贸易组织
8.剩余价值是()
A.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中创造的价值
B.雇佣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部分
C.商品价值中补偿劳动力价值后的剩余部分
D.商品价值中补偿可变资本后的剩余部分
9.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辩证统一的,割裂二者的统一可能导致()
A.激变论
B.庸俗进化论
C.机械决定论
D.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10.社会主义民主()
A.只是一种目的 B.只是一种手段
C.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D.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B 3.C 4.C 5.A 6.D 7.C 8.D 9.D 10.D
二、单项选择题
1.ABC 2.AC 3.AB 4.ABD 5.ACD 6.ABCD 7.ABD 8.ABCD 9.CD 10.CD
三、辨析题
1.此观点错误。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是因为它们对资本主义社会所作的制度性批判和对社会主义新制度的设想被马克思恩格斯所借鉴和吸收,而不是由于它们的历史观。实际上,历史唯物主义直到马克思恩格斯才被创立,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历史观基本上都是唯心主义的。并且,正是由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才真正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2.这一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3.这个命题是正确的。所谓“天”就是客观世界,它既包括自然世界也包括社会世界。所谓“天行有常”就是说自然界和社会都有它运动的内在规律性,这些个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尧”这样贤明的君主和“桀”这样邪恶的君主也都不可能改变这些规律。这个认识是符合唯物辨证法的。
4.错误。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更加复杂和剧烈:(1)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2)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3)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四、问答题
1.马克思主义具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其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
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得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为共产主义社会所代替的论断,为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指明了奋斗的道路和前进方向。
2.(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存在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矛盾及其侧面各有特点,这是矛盾的个性。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当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同时,矛盾的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在某种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我党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根据。“社会主义”提示了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包含了社会主义所固有的共同本质,是矛盾的普遍性;“中国特色”体现了中国国情的特殊规律、基本国情,是矛盾的特殊性。一方面,中国国情无论多么特殊,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否则就会失去社会主义方向。另一方面,又必有考虑中国的国情,把两者结合起来。否则就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3.(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不同,意识形态就不同;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3)在阶级社会里,意识形态是有阶级性的,超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不存在的。(2)社会社会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一经产生,便具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表现出相对的独立性:意识形态的变化发展同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意识形态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性,这是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意识形态反作用有质和量的两个方面,反作用的质就是对社会历史发展是促进还是延缓;反作用的量就是对社会发展影响的大小、深浅,主要取决于掌握群众的广度和深度,掌握群众越多,反作用就越大。
4.第一,商品包括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第二,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劳动二重性是生产商品同一劳动的两个不同方面,不是两次劳动或两种劳动。第三,具体劳动决定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五、材料分析题
(l)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思想中一个首要的基本问题。上述材料是从历史唯物主义来回答这一问题的。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因而人类社会,也像自然界一样,有着客观的发展规律,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其根本动力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基本矛盾就使得人类社会的发展呈现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其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依次替代,也就是说,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社会是
以客观规律代为依据的,因而具有必然性。当然,马克思又承认,社会主义出现的必然性并不意味当下的实现,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中,资本主义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即社会主义只能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之后才能出现。因此,资本主义当下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它是永存的,而只能说明它被社会主义所替代的条件还没有成熟,一旦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主义就必然出现。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试题】推荐阅读: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07-02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资料11-01
06年4月中国新闻事业史自考试题05-28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自考06-20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10-12
自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串讲笔记12-19
“我的中国梦”主题征文:自考圆梦06-30
2024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大纲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