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教育课题总结

2024-07-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养成教育课题总结(精选6篇)

养成教育课题总结 篇1

其实,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只有加强养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促进其终生发展的目的。

XX年是我区“习惯教育年”。因此,本阶段的养成教育课题研究工作是紧紧依托于学校整体德育工作而开展的。课题组的全体研究教师,都以积极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参与到无处不在的养成教育课题研究工作中,在有的放矢的系列养成教育活动中,在所有实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养成教育课题研究工作已初建成效。

一、开展“净(静)月杯”评比活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工作中,我们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养成教育工作有机整合,开展系列活动。组织学生认真学习贯彻《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校纪校规,并做到经常引导教育,及时检测反馈,随时发现问题,随时有效解决。通过具体的强化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组织活动、管理评价,逐步使学生从“要我这样做”转变为“我要这样做”,使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为自觉地行为,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开展“读书伴我成长”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良好读书习惯。

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创设良好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读书中明理,在读书中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一年来,学校开办了校园书吧,为全校学生提供了读书的最佳条件。以4月2日——世界儿童读书日为契机,对学生进行读书习惯的教育和培养。确立4月份为“读书感悟月”。各班开展假期读书汇报活动,举行丰富多彩的读书积累展示活动。如读书演讲活动、读书卡个人展示活动、读书感悟文章的评选活动等。每班推荐一名同学参加学校的读书演讲活动,学校进行总结表彰。为了进一步创设“书香校园”,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学校两次举行校园书市活动。此项活动不仅大大激发了全校学生的读书、买书、卖书的热情,还提高了学生合作意识、商品意识、资源共享意识和勤俭节约意识。真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三、开展“做文明事、争当文明小学生”活动,培养学生讲文明的习惯。

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班级进行文明礼仪大讨论,明确学校生活、公共场所、家庭生活等文明礼仪具体要求。班

班制定“文明礼仪公约”,达成共识,共同遵守。在全面落实本项活动的同时,三月份开展了“出入有序文明在脚下”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上下楼和课间游戏等行为习惯。四月份开展了“垃圾不落地 文明在手中”活动,培养学生不随地乱扔垃圾的习惯。五月份,开展了“学用礼貌语文明在口中”的活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六月份开展了“尊重你我他 文明在心中”活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友爱习惯。

四、开展 “校园艺术节活动”,培养学生崇尚艺术、热爱生活的习惯。

以“庆建国60周年”为主题,以“露一手”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艺术修养,让每个学生成为艺术教育的受益者。如有生活能力露一手:高年级“包饺子比赛”、全员参加的利费手工作品展、“课前一支歌评比”、等。为了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我校规定每周五3:00--4:00一个小时的时间为兴趣小组活动的时间,为同学们开设了:铜管乐、书法、剪纸、歌表演、羽毛球、乒乓球等共计37个活动小组。艺术教育专职教师每人辅导一个特色项目,以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吸引了同学们踊跃参加,参与面达到学生总数的98.65%。真正使艺术教育起到了开发学生潜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作用。

五、开展“阳光60分活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 阳光大课间体育活动”是传统课间操的改革与创新,是一种新型的学校体育组织形式。它不仅能有效地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还能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它作为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工作”的核心内容,既是增强学生综合体质与健康的有效载体,也是学校体育工作向规范化迈进的重要举措。

为保证大课间活动有序开展,学校做到了“三个落实”和“三个到位”。“三个落实”为:一是活动时间落实,二是活动器材落实,三是活动安全落实。“三个到位”为: 一是指导到位,二是组织领导到位,三是班级管理到位。

为规范提高学生大课间活动质量,我们采取“活动促提高”的方法,经常性地开展各类体育单项活动:如“间操规范班评比“ “小绳比赛”、“大绳比赛”、“小篮球比赛”等,夯实了大课间活动的基础。为了将活动有效地延伸,但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我们还把大课间活动的相关内容巧妙地穿插进去,进行有目的地训练。如在准备活动环节中就可以把一些特色操或广播体操的动作安排进去,有针对性地练习纠正。另外,大课间活动中的一些班级活动内容也可在不影响教学任务的情况下,合理地安排演练,这样就拓展了大课间活动的练习空间与时间。

六、开展“安全进校园”活动,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的习惯。

由于甲型h1n1流感病例再我市的出现,传染病防控工作是开学以来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做好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严防疫情在我校出现,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确保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学校建立了甲型流感防控工作责任制,从领导到教师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为了更好的做好甲流防控工作,学校进一步强化了对学生的健康教育。学校以节日为切入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活动,如“爱眼知识问答”、“拒抽第一支烟”、“食品安全知识测试”等活动,大力宣传健康知识,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另外,每月定时对学生进行专题讲座,如饮食卫生、禁毒、防艾、心理健康等保健知识讲座,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常用的保健方法。学校利用网络、电视、黑板报、宣传窗、校园广播、班会等阵地进行健康知识宣传,让健康知识深入人心。为了调动学生参加健康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组织了黑板报、手抄报、征文等比赛活动,把健康教育和学生的实际相结合,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健康意识,逐步养成关爱生命的习惯。

七、在学生中开展“成长日记”活动和“修养随感”活动。

为了让养成教育发挥其“润物无声”的作用,我们还在全校同学中开展了“用手中的笔,写下自己成长的历程。”主题征文活动。全校学生以极大地热情参与到活动中来。他们在自己平时的“成长日记”和“修养随感”中赛选优秀的日记、随感参赛。篇篇征文感人肺腑,学生用他们直白的话语道出了自己成长的快乐与烦恼,成功与失败,付出与收获。在文章中,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是在潜移默化的养成教育下,学生的行为意识有了很大的改变,行为习惯也在悄然间发生变化。他们知情懂礼、文明有礼、自律自强、团结友善。而所有这些改变,都源于全校教师不离不弃的教育与引导,源于学校为学生的习惯养成创设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养成教育课题总结 篇2

洞塘小学自申报江津区级课题“农村小学好习惯养成教育研究”获批以来,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课题方案,以农村少年儿童生理和心理阶段的特征和规律为理论依据,以新课程标准和理念为准则,以目前我校学生的思想实际为实践依据,以未来社会对少年儿童的要求为教育目标,以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为目的,积极地探索农村小学阶段好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通过采取形式多样而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凸现个性,以期培养一代新人。

我校“农村小学好习惯养成教育研究”课题能取得成功,不但促进了我校育人质量的全面提高,而且将使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在广大农村小学得以广泛推行。

一、农村小学德育环境负面影响概述

(一) 社会环境负面影响对农村小学德育的冲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以及利益关系的日益多样化,也为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多空间,因而一些未成年人特别是农村学生产生了过早就业的念头,小小年纪就加入了打工者的行列。然而,由于年龄尚小,自制力、是非分辨力等不强,导致一些严重的隐患不免让人担忧。而一些家长则以某人不读书,也成了大老板的典型事例误导孩子,致使学生的个人价值观念发生了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充满了头脑,农村小学的德育教育因此受到来自部分家长和学生的抵制。更为担忧的是,某些人在金钱利益的驱使下,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网络向未成年人传播腐朽落后等不道德的有害信息,腐蚀青少年的心灵,致使一些中小学生 (留守儿童为主) 整天沉迷于网吧之中,荒废了学业。另外,社会上赌博的歪风沉渣泛起,特别是在农村,无论是在村头巷尾,或是田间地角,无处不见。由于这些消极思想的影响,德育环境日益恶化,造成青少年的精神空虚,行为失控,以致出现危害社会,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给农村小学德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二) 家庭环境对农村小学生的影响

大多数农村学生的品行不良、违法犯罪与家庭教育失当有很大关系。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形:一是家庭结构破裂,家庭破裂的孩子得不到亲情的温暖和应有的管束,容易受坏人的引诱和利用,进而走向邪路;二是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子女,千方百计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使孩子从小养成自私、任性、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惯,有时家庭满足不了他们的需要,铤而走险行为在极少数青少年中便时有发生;三是部分家长言行不检,对社会怨气多,沉缅于赌博和声色犬马之中,对学生负面影响很大;四是隔代管理。在经济大潮的影响下,外出打工的学生家长越来越多,他们的子女大多数交给祖父母、外祖父母代管或托亲朋照看,有的学生甚至独自留守。这些留守儿童,离开了父母的教养,失去了应有的管束和控制,难免被不良风气侵蚀。

二、农村小学好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研究重要性的认识

(一) 加强农村小学好习惯养成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和平、合作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流,以人才为决定因素的竞争也更加尖锐了。培养品学兼优的高素质人才,强化德育教育,势在必行。教育是什么?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因此加强好习惯养成教育就是德育工作最有效的途径。育人为本,完善人性,始终是社会和谐存在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归宿。

(二) 好习惯养成教育能够弘扬和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教育部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强调的核心内容。诚然,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多年的辉煌历史,无数仁人志士的民族精神将鼓舞我们奋勇前进,古代精忠报国的岳飞,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近代拯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中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到当代的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现代的抗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将民族精神从古到今代代相传,这些民族精神我们永远不能丢弃。很多民族精神培养只要有效地灌输,就能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团结合作、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精神,让他们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承人、弘扬者。而这种精神不再是传说,而真正切身的从点点滴滴,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这种传承是每一个人的义务与责任和骄傲。

(三) 好习惯养成教育能协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教育必须坚持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机制,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在实践中加强农村小学好习惯养成教育工作。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就学科渗透好习惯养成教育工作进行试点。落实有关好习惯养成教育的措施和活动,重点开展好中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以创建人文校园和人文课堂,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 好习惯养成教育能够提升小学生健全的人格魅力,促进其个性稳定发展

德育工作的好坏,不但能体现一个学校的活力所在,还能提升学生健全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养成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从心理品质的角度讲,健全的人格是个性发展的基础,是学会做人的先决条件。

著名教育家诺尔特说过: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里,他将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意里,他将学会暴力;如果孩子生活在嘲讽里,他将学会害羞;如果孩子生活在羞耻里,他将学会罪恶;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里,他将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赞美中,他将学会欣赏;如果孩子生活在公平里,他将学会公正;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感里,他将学到信心;如果孩子生活在肯定中,他将学会自爱;如果孩子生活在接纳和友谊中,他将会喜爱这个世界。

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走出以往一些教学的误区。在过去的教育里只注重了学生书本知识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健全性格的培养。在今后的教育里,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学生好习惯养成教育培养,个性发展,潜能开发,真正实现各尽其能,人尽其才的理想目标,使每个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存。

那么培养习惯的最佳时期在什么时候?研究表明是在幼儿阶段和小学阶段。在幼儿阶段家长要特别重视孩子的生活习惯的培养。比如:按时起床,自己穿衣,自己洗脸、刷牙,吃饭不掉饭,做事不磨蹭等等。在小学阶段,则要尽可能多地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做完作业自己检查,不会的字自己查字典,按时学习,写完作业后自己整理好书包,在外面要留心观察。习惯一定要从小培养,因为孩子越小,可塑性越强,越容易塑造。我们要尽量在可塑阶段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避免在青春期强迫孩子纠正不良习惯。

三、“好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研究”实施过程

(一) 弘扬洞塘小学精神——黄角兰芬芳精神

洞塘小学始建于公元1911年,原址在洞塘村黄家湾,几经变迁,民国中期迁址洞塘村沙沟子,1937年 (民国二十六年) 又迁回黄家湾。1995年搬迁到现在的洞塘场头鸭子山下。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原址黄家湾校门旁那棵巨大的黄角兰,它花开四季,十里飘香,沁人心脾。洞小历代学子无不为黄角兰奉献芬芳精神所感动,它激励着洞小学子无私奉献,冲锋在前,实现自己人格价值和人生境界的升华。

所谓黄角兰芬芳精神,简言之就是一种弘扬真善美的精神,一种奉献精神。洞塘小学一直弘扬黄角兰芬芳精神,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质量为魂,好习惯养成教育已形成特色,努力向“环境熏陶人、文化影响人、习惯造就人”的育人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 打造办学特色——好习惯养成教育成就幸福人生

结合洞塘小学黄角兰芬芳精神和好习惯养成教育办学特色,我们提出的口号是:“黄角兰芬芳精神代代传承,好习惯养成教育生生相息”,根据这个口号,我们还自创了校歌。歌里唱道:芬芳,芬芳!黄角兰十里飘香。奉献,奉献!催我们阔步向前!我们在花香里陶醉,我们在阳光下成长。洞塘学子一路高歌:黄角兰芬芳精神永远放光芒。向上,向上!好习惯终生难忘!幸福,幸福!伴我们快乐成长!我们的集体充满力量,我们的校园洒满阳光。洞塘学子一路高歌:黄角兰芬芳精神永远放光芒。

不管是口号,还是校歌,都是我们开展好习惯养成教育的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是同学们的精神力量。对小学生弘扬正气、培养教育精气神,有很大促进作用。

(三) 课题研究有效方法

针对农村小学生实际,从制度、细节入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自我管理潜能,使课题研究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1、加强宣传引导。

在学生好习惯养成教育中,舆论宣传的作用不可忽视。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形成一种气势、一种压力,在很大程度上能遏制不良行为的发生。我们充分利用黑板报、班会、少先队活动等一切可利用的阵地,把每一面墙壁、每一根柱子变为育人阵地,使学生听到的是正确的行为引导,看到的是文明的行为标准,耳闻目染的是文明的语言、文明的行为和卫生的环境。另外,给学生讲清道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前提。讲清为什么要这么做,不能那样做。让学生分清什么是好习惯,什么是坏习惯,如不随地吐痰、不随地乱扔垃圾、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坚持锻炼等,这些都是应坚持的好习惯,乱扔垃圾、不遵守秩序、贪玩不爱学习等都是坏习惯。讲清了道理,使学生获得了正确的认识,明白了判断好习惯、坏习惯的标准是什么,不同习惯会带来什么不同的后果。这样,认识才能内化为行为的准则。

2、制定《洞塘小学好习惯养成教育细则》。

为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学校在制度的建立健全上下足了功夫,学校根据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拟订了《洞塘小学好习惯养成教育细则》。该细则由“小学生十个学习好习惯”、“小学生十个生活好习惯”、“小学生十个行为好习惯”组成。我们利用班会、晨会的形式让学生学习《洞塘小学好习惯养成教育细则》,组织师生逐条进行讨论,摆问题,议危害,查根源,真正让好习惯内容入耳、入脑、入心。

3、狠抓落实,从细节入手,讲求实效。我们的做法灵活多样:

(1) 把三项好习惯内容制成标语;张贴在文化栏上,让学生们在活动之余,提醒自己的一言一行,规范自己的一举一动。

(2) 在每间教室内张贴有关好习惯的名言警句宣传标语。

(3) 通过班队活动,班主任的讲解,让学生不断反思、总结、提高,学生就更容易理解,更容易铭记在心。

(4) 让学生集体朗读,背诵,自悟其理。

(5) 家庭和学校密切配合、沟通,共同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我们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学生逐渐养成自主的学习习惯。不同的年级段,侧重点又不同。通过一学期的教育,低年级学生基本上养成了正确规范的写字姿势及上课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中年级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要求他们每天能细读2至3篇优秀作文或故事,并且养成摘录好词好句的好习惯;高年级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要求他们能自觉制定学习计划,每天进行预复习,注意学习方法,多看多写。通过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不同年级段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目标意识、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都有一定的发展和提高。

学校通过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学生已养成了生活自理的习惯,独立生活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不仅能洗脸梳头、整理床铺、准备文具还能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通过与家长的合作、沟通、交流,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的娇气、任性和依赖性逐渐克服,自主、自理、自立的意识不断增强。逐渐形成以“爱心、感恩、文明”为主导的品行习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校通过良好品行习惯的教育,培养学生富有爱心、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尊重他人;培养学生学会感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教导之情、感谢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让学生学会举止文明,语言文明、行为文明。

目前我们学校的校容校貌优美整洁、校园文化新颖鲜明、学习生活井然有序、学生面貌朝气蓬勃、教师队伍精诚团结,这一切都与我校开展好习惯养成教育密不可分。

4、着重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洞塘小学对学生实施好习惯养成教育以来,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这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热情参与,主动监督,学生被动接受下取得的,违背了新课程改革所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在实施好习惯养成教育过程中,教师们越来越觉得应该突破传统教育中“保姆式,警察式管理”的局限性,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从“要我怎样”向“我要怎样”转变,实现由他律到自律、从自律到自觉的过渡,逐步走向成熟。为此洞塘小学探寻出一条适合本校实际的学生自主管理模式。

生活方面:洞塘小学是一所山区农村小学,很多学生家长为了生计,丢下年幼的孩子双双外出务工,这些被留在家里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十分差。学校通过校会对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了训练指导,对住校生实行了“半封闭、半军事化”的管理模式,实现了“学习在教室,用饭在食堂,休息在宿舍”的管理方式。学生男女宿舍分别安排一位男女生活指导老师,做孩子们的临时父母,给他们进行生活指导。经过一段时间培训,住校生能主动照顾自己,如洗澡、洗头、洗衣服等。学生大多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学习方面:教师努力实现角色的自我转变,由领导者到引导者,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通过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作为一名小学生不仅要逐步养成独立生活的习惯,而且要逐步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利用自习课,各科任教师布置好学生自习课的学习任务,做到有的放矢,难易适宜,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断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真正达到优生更优,差生转化的效果。

纪律方面:教师明白良好的纪律“活”在体验中,“活”在责任和归属感的愉快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这样做: (1) 关注学生情感,让学生有尊严的学习,增强内心对愉快,幸福的追求。教育家纳尔逊等人认为,当失败使学生不会感到丢脸,他们将学会将失败转化为成功,当成功时,学生也不会沾沾自喜,他们会追求更高层次的文化需求。这样,学生享受学生的乐趣,而不是恐惧,沮丧和伤感。 (2) 强化意识,巩固守纪好习惯。良好的自觉守纪的习惯是具体的,微观的,一个学生的守纪观并不是轻易就能调整好的。因此,有很多时候在课堂上想说就说,想笑就笑,想动就动的违纪行为也会时有发生。这样,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督促、约束和指导,帮助孩子坚定自觉守纪的毅力和意志。

卫生方面: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卫生保健意识。不仅要注意自身的卫生习惯,还要爱护学校的环境卫生。教育学生勤洗澡,勤换衣,勤洗头;饭前便后要洗手;不留长发,不涂指甲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育学生自觉爱护学校环境卫生,让每个学生心中树立一种“学校是我家,清洁靠大家”的责任感,做到操场地面无纸屑,教室里面干净清洁,使校园优美整洁。

安全方面: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树立“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意识。学校把学生的安全工作摆在首位,抓紧抓好抓实。学校每学期最少进行一次由学校组织的紧急逃生疏散演练,并举行多次安全知识讲座。让学生在活动与教育中掌握相关的安全知识,增强学生自我防范意识,积累自我保护经验,提高对突发事件应变处理能力。

学生自主管理的方法与形式:由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参与,学生代表旁听,大家共同讨论,拟定出《洞塘小学纪律、清洁卫生检查细则》,这是全校师生共同努力完成的目标。然后积极动员学生人人参与管理。

学校设立红领巾监督岗。红领巾监督岗的成员由每班推荐一至两名组成。这些学生学习优秀,品德优良,责任心强,是学生们心中的好榜样。红领巾监督岗成员的职责首先是要检查本班的清洁卫生和纪律情况,然后再一道共同检查全校各班的情况。红领巾监督岗成员的任务是每天分早上、中午对各个班级的清洁卫生、纪律进行定时细致检查。检查的内容包括:学生红领巾佩带情况,学生迟到早退现象,学生语言是否文明,清洁是否做得彻底等,根据管理细则对哪方面做得不好的班级予以扣分,并及时通知该班级整改。平时随时记载全校师生对学生违纪行为的举报,查证属实后按管理细则对违纪学生予以扣分。班级清洁卫生、纪律根据扣分情况每周评比一次,排出名次,排名第一的班级发放流动红旗。班级排名情况纳入班主任班级管理考核。

洞塘小学的好习惯养成教育通过学生的自主管理将教师从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切实把学生放在主动发展的位置上来,让学生在自主管理的活动中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学会反省,学会约束,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5、以活动促落实。

为了不把习惯养成教育简单化,重视习惯养成教育过程中的教育,我们以系列活动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系列教育活动。

各年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寓教于乐。学校发出了“文明礼仪,从我做起”的倡议,并组织学生签名承诺。引导学生熟记自己当前最应当克服的陋习和最急于养成的10条好习惯。为使活动成为系列,落实到学生学习生活实际中,学校组织开展了“告别陋习,走向文明”、“小学生陋习歼灭战”等活动,列举身边不文明现象,加以批评,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要求学生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知荣知耻,学会感恩,将热爱祖国,热爱家庭,热爱学校,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科学文明的主流贯穿于小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的全过程,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6、着重看书、做作业“凝神静气”的培养。

农村小学校弱智的学生不是很多,但成绩差的学生还真不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经我们反复观察研究,发现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学生学习的时候,心灵“静”不下来,自学能力很差。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他教的普通中学普通班,高考语文平均分竟大大高出重点中学,况且魏老师用于上课的时间只约占一般教师的十分之一。为什么他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魏老师把每一个孩子都培养得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他不在校的时候,学生都“静”下心来自觉学习。

为了让学生养成“凝神静气”的好习惯,我们利用学生每天中午1小时的午休时间,全校必须做到非常安静,学生在教室只能休息、做作业或看书,不能出声,不准离位,同学间不能交流。现在虽然每天只一小时的强化训练,时间久了,学生的这种“静”下心来学习的好习惯就形成了。

7、树立典型、奖优惩劣。

对成长中的少年儿童,缺少表彰的教育是不行的,而缺少惩罚的教育更是不完整的教育。“惩者,以正其心也”,教育的本质就是“正其心”,从广义理解教育,让学生对自己所犯错误在特定的情形中进行反思,让他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在工作中,我们注意挖掘学生中的典型,对好的闪光点及时表彰,树立学习的典范,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对学生中的出现的违犯校规校纪的行为,除了耐心的说服教育外,适当的处分也可起到警戒他人的作用。一年多来,我们通过评比,表彰了大量的优秀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个人。同时也及时处分了一批打架、骂人等违犯校规校纪的学生,起到了有力的警戒作用。

8、教师的表率作用日渐加强。

身教重于言教,我校抓好习惯养成教育从教师做起,平时加强宣传学习,并开展师德主题教育活动。面对不文明现象,人人是监督员,自主、自觉地处理突发情况,使学生感觉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看,教师乱丢烟头的少了,上课吸烟的没了,自觉捡拾垃圾的多了,见面点头微笑的多了,……这些变化,有力的促进了学生的转变,真正做到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四、“好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研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一) 完成研究目标,养成好习惯养成教育办学特色

目前我们学校的校容校貌优美整洁、校园文化新颖鲜明、学习生活井然有序、学生面貌朝气蓬勃、教师队伍精诚团结,好习惯养成教育办学特色铸就了学校发展辉煌,这一切都与我校开展好习惯养成教育密不可分。我们又通过学生的自主管理将教师从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切实把学生放在主动发展的位置上来,让学生在自主管理的活动中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学会反省,学会约束,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 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本课题研究对学校整体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自课题研究一年来,昔日的“薄弱学校”跻身于有办学特色的学校,先后荣获江津区教育委员会安全工作“先进集体”、李市教育管理中心校园文化建设“一等奖”等荣誉称号,提升了学校在社会的声誉。

(三) 更新了教育理念,增强了科研意识

我们把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作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在育人中,教师们的言行更是充分体现其教育性:教态亲切自然,语言文明优美,板书工整规范,让学生始终受到文明的熏陶、感染,并以其积极的生活态度,崇高的精神品格,启迪着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 成果及时得到推广,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课题研究结束后,学校召开了本课题的总结会和课题成果推广会,要求全体教师以此为契机,人人肩负起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任,并把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细化成文,通过班级橱窗、墙报、板报等进行宣传。

五、结论及建议

课题研究已近尾声,但农村学生好习惯的培养却是科研的永恒主题、教育的重要任务、教师的永远职责以及学生的终身历练。为最大限度发挥课题研究成果的积极作用,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制度、措施:总结会上校长明确提出“把好习惯培养作为我校特色教育”,并把好习惯培养纳入每学期的工作计划和常规管理,加大检查力度,与奖惩制度挂钩,作为对教师考核的量化指标之一。凡在此方面有成绩、有贡献的教师,都给与精神奖励和相应物质奖励,优先考虑晋级和评优。除此,通过多种渠道,向家长、社会广泛宣传,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共同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而努力。

好习惯影响人的一生。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人生。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让我们一起努力,克服不良习惯养成好习惯吧。

让我们全用心播下一个行动吧——

你给别人一个微笑,别人回报给你一个春天。

你给别人一份温暖,别人奉献给你快乐无限。

你给别人一份谦让,别人给你敬重万千。

你给别人一份真诚,别人给你温馨的思念。

文明,让人举止文雅;礼仪,让人风度翩翩。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

养成教育课题总结 篇3

小学生良好习惯尤其是学习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由于我校是寄宿制学校,因此,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就担负起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任。

“十一五”期间,我校申报了省教育厅规划课题“农村小学生‘好学’‘会学’养成教育研究”。研究的主要目标是着力研究农村寄宿制学校小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途径和方法、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养成途径和方法。

二、研究的成果与成效

(一)研究成果

1.初步探索出激发农村小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学习品质的方法与途径。

(1)构建“生本课堂”的课堂教学方式,使学生在体验成功中激发学习兴趣。我校是农村寄宿制学校,因此有充裕的时间指导学生预习。教师改变了以往先教后学的教学模式,探索出“预习—展示—交流—指导——反馈”,以自主学习为主的“生本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过程是:

课前预习:利用新课前一天晚自习,让学生按预习导航的问题自学课本、合作交流,也可多方搜集资料。此时,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尤其加强对学困生的指导,为学习新课奠定基础。

课上展示:

第一步:利用1—2分钟进行预习检测,由学生汇报预习成果。

第二步:课堂展示。通过课堂讨论、问答、学生讲解等形式引导学生展示预习中的收获、体会和困惑,学生尝试讲道理、理思路。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和教材的关键处重点讲解,以确保学生系统掌握知识。

反馈:目的在于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结果,对学生掌握知识进行反馈、检查。通过反馈,检测当堂巩固程度,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外辅导。

这种教学模式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学习为先导,以展示交流为核心,以教师引导为辅线的教学流程。

(2)开展各种学习活动,激发农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每学年假期,我们通过深入各村屯开办家长学校,开展家长与孩子共读一本书活动,并写下心得,开学评选“读书模范家庭”。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书法、朗读、速算等竞赛活动,评价展示学习成果。

2.总结出适合农村小学生的学习方法,使之“会学”。

教师在“农村小学生‘好学’‘会学’的养成教育研究”课题的带动下不断探索,总结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1)五画预习法。一年级实验教师结合孩子年龄小、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的特点,注重了低起点和细节的要求,整理出适合低段学生使用的“五画”阅读法。“一画,用数字标出文中的自然段;二画,用“○”画出需要写的生字;三画,用“▲”画出需要认识的字;四画,画出喜欢的词句;五画,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五画”阅读法浅显易懂,便于操作,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量。

(2)阅读感悟随笔法。年级实验教师根据高段学生已有一定阅读能力的状况,侧重指导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并将阅读、摘抄、写作相结合,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写出自己的读书感悟、生活随笔,使学生养成了“不动笔不读书”的好习惯。学生在阅读、写作能力上都有了很大提升。

(3)数学预习方法。把第二天课堂上将要学习的内容先从头到尾地看一遍;在新出现的概念下作记号,看教科书是怎样解释这些概念的;认真看新公式、定理是怎样证明出来的,在证明的过程中,有没有用到过去学过的知识,有哪些;多看几遍书上是怎样解答例题的;把课本合上,看看自己能否将公式、定理证明出来,能否把例题做出来,将自己的解答过程和教科书对照一下,看看是否一樣?不一样的话,区别在哪里,错在哪里;预习的内容里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应该仔细思考,经过独立思考仍无法弄清楚时,把这个问题记在教科书或笔记本里,上课时看看老师讲到没有,如没有直接向老师请教。

(二)研究成效

1.增强了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通过研究,教师对于教育科研的重要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普遍增强,涌现出一批科研骨干,推动了学校的发展。

2.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成长。

学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课题实验促进了学生的成长,他们的学习兴趣更浓了,学习态度端正了,学习方法更科学了,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好学”“会学”的养成教育使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极大的提高。

3.提高了整体办学水平。

“农村小学生‘好学’‘会学’养成教育研究”使我校学生学习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教师们具备了很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家校形成合力,共同教育学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存在的问题

1.学生自控能力差,好习惯不能长久,反复现象严重。

2.受不良家庭因素的影响,家校不能很好的形成长久合力。

四、努力方向

1.深化课题成果,推进学校人文环境建设,凸显办学理念,形成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特色。

2.通过小学生养成教育的深入,继续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和科研能力,进一步促进学校的发展。

3.学生性格、家庭环境各异,接受能力不同,如何培养好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还应在平时的实际工作中对症下药,寻求更好的方法。

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课题总结 篇4

课本是无声的老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要指导学生要认真阅读课本,坚持课前阅读,课内阅读,课后阅读,养成预习和自学的习惯。课前阅读:就是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在学完今天的知识后,总要看看第二天要学的内容,特别是每一单元,每一小节的开头新课,阅读时要让学生质疑,以便教师讲课时让学生带着问题重点听,重点想,有时老师可以有意识地根据教材内容给学生出示有兴趣的探索性的题目,让学生在书中去找去读。

课内阅读,就是课堂学习课本,在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要求有检查的阅读课本,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途径。数学课本,没有故事情节,学生可读较差,如果只是一般地阅读,学生必然会“读不进去”,看不出什么问题。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课本的主要内容和重点,以及关键词,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样,学生读的兴趣就有了。课后阅读,就是课后复习课本,要指导学生边看课本边整理所学知识的习惯,每学一单元,学生要把已学的知识进行归类,编号。练习写简短的复习提纲或笔记,每隔一段时间选择学习优秀笔记组织传阅,进行评议,以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

二、教会学生审题,养成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或错误,往往并非缺少必要的知识,而是缺少必要的习惯和审题技能。要提高作业的正确率,必须下功夫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每次测验或试卷分析,教师都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练习审题,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会审题的方法,养成审题的习惯。

学生在解题时,书写要认真,卷面要整洁、格式要规范,做算草也要象正式答案一样,竖式排列有序,做到算草不草,使学生养成认真仔细的习惯。

解题时,每做一题要检验,检验就是验算。验算理,验方法,验计算。边解题边验算。做到一步一回“头”,争取一次成功,防止无效劳动。

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的指导和训练,布置家庭作业要少而精,对学生解题训练要求要高。由于少学生感到不难,不难,就乐于动脑并认真去完成。这样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总之,学习习惯和学习的能力,只能在教学中形成和发展。因此,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加快教改步伐,选择最能发挥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教会他们正确的学习和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久而久之,学生不但学会知识,而重要的学会了学知识,做学习的主人。

养成教育课题总结 篇5

立项以来研究进展报告

宿豫区来龙高级中学

我校是一所农村高中,学生大部分基础薄弱,思想上进取心不强,学生文明礼仪习惯差。有不少属于留守学生,基本上是由祖父母监管,这些学生的家庭教育存在严重的问题,德育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家长知识水平不高,没有时间、没有方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这些孩子在行为习惯,文明语言方面做得很不够。结合学校实际,我们把文明礼仪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口,积极进行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我们在对部分教师、家长、学生问卷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从教师、家长、学生的需求出发,继续以学校礼仪教育为突破口,创建德育特色学校,遵循教育教学的发展规律,紧紧抓住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战略机遇,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不断内化学校的自身内涵和品味,进一步促进我校的快速、协调、特色化发展。

2009年7月,我校的和谐德育课题《农村高中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研究》被中央教科所正式确定为“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经验总结与推广研究”子课题和宿迁市教科所市级立项课题。现将立项以来我校的有关活动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立项初,我们把礼仪教育活动分成三个阶段:学习发动阶段、践行体验阶段、总结提高阶段。活动开始,学校利用班会、广播、宣传橱窗等阵地进行宣传。各班举行了以礼仪为主题的班会活动。我们还出台了《来龙高中学生学校礼仪》、《来龙高中学生社交礼仪》、《来龙高中学生家庭礼仪》,组织学生学习。学生们边学习边对照,寻找差距。

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对文明礼仪的认识和在各种场所的文明程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一个人的文明行为会影响他的一生,一个人的礼仪举止将造就一个民族的文明。” 自从开展了礼仪教育活动后,许多同学就像变了个人似的,不仅衣服穿得整整齐齐,一言一行也变得彬彬有礼,见到老师也知道问好了。学校开展了“向不文明行为宣战”的征文,取得学生的积极参与。

二、以礼仪教育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礼仪教育和行为规范是相辅相成,互为一体的。礼仪教育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基础,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又能使文明礼仪这一传统美德得以传承,能将礼仪教育不断推向深入。因此,我们坚持一手抓礼仪建设,一手抓常规管理。

1、狠抓落实

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关键在于落实。我们采取分级管理与逐层负责制的管理模式,学校成立了领导小组,各个年级组建了实验班,从组织举措上为规范的落实提供保证。

具体做法是:①教师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要求教师做到的领导首先做好,用榜样式的言行感染、影响学生。

②营造文化校园环境,浓厚的礼仪教育氛围。在美化校园的同时,通过挂名人名言、警示标语等,让每一块墙壁、每一块草地说话,让学生在文明环境中受到熏陶。

③充分利用共青团这一有效阵地开展各类主题活动。让活动来陶冶学生,培养学生思想上的自育能力、生活上的自理能力、言行上的自律能力、活动中的自主能力。通过开展“文明举止我先行”主题教育、开展“文明上网我先行”主题教育、开展“尊长互敬我先行”等主题教育,形成班班争先进、人人当标兵的局面。

④严格检查考评。我们结合学校的教育主题抓重点,带全面。坚持每日检查评比,德育处的老师的一日常规巡视检查和学生文明礼仪和卫生环境检查相结合,每周评比,每月小结,比一比,赛一赛,看看哪班进步快,与文明礼仪的考评结合,与老师的奖励挂钩。通过与家校联系,了解家长对学生、老师、学校的看法,向家长通报学生在校的日常表现,家、校配合,形成合力,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2、班主任积极撰写德育论文,目前我校班主任老师已撰写德育论文数十篇,大多发表在我校博客上。

3、班主任充分利用班会课平台,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习惯养成的理论宣传和行为指导,促进学生的体验、感悟、提高。

4、我校正积极筹备征订和谐德育总课题组推荐的教师和学生实验用书。

养成教育课题总结 篇6

一、选题

(一)本课题研究是对中学传统德育理念与模式的反思

1、中学传统德育理念的滞后性。传统的中学德育是以说服教育为主手段,“教会顺从”为主目标的灌输式德育。中学生被学校、家庭、社会要求无条件地认同既定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中学生未被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不允许他们对各种价值取向进行独立判断、独立思考,他们对德育的理解是“只能是这样”、“只能这样做”。

2、中学传统德育目标的单一性。传统的中学德育忽视学生个体道德取向的多样性和道德水平的层次性,远离学生实际、远离社会实际,人为拔高德育目标,导致“小学共产主义、中学社会主义、大学文明礼仪”的怪现象出现。

3、中学传统德育内容的封闭性与狭隘性。传统的中学德育以书本为限,学校为界,强调正面教育,回避负面影响。学生在开放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对纷繁复杂、变幻不定、千差万别的社会现象束手无策、无所适从。

4、中学传统德育手段的强制性。传统的中学德育以灌输为主要特征,主要运用说服、批评、考试、奖惩等手段,忽视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性,违背德育规律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

5、中学传统德育主体的错位性。传统的中学德育,教师扮演着“社会代言人”的角色,处于上位;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状态,仅仅被看成是受教育者,处于下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师生平等关系,忽视师生的互动作用。

6、中学传统德育评价的片面性。传统的中学德育评价是人为拔高的高大全标准,采取一刀切的方法,忽视学生道德的层次性和个体差异性;评价的内容高度思想政治化,忽视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忽视对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评价;评价主体为教师、学校、家长、社会,忽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互评;评价内容重结果轻过程、重现实轻发展、重表象轻本质。

(二)本课题研究是落实党的德育指导思想,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加入WTO的需要

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强化了中小学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位置和核心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四个方面的主要任务: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党和政府的这些方针政策无疑为本课题的提出、研究与实验指明了方向。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深,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为广大中学生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也日趋尖锐和复杂,他们利用各种途径加紧对我国学生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其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学生。我国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正在丰富着中学生的精神世界。与此同时,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也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学生的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与此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他们的心灵。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学生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使之如何把德育首位落到实处,增强德育的主动性、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面临着艰巨的任务,艰苦的探索,艰难的实践。

(三)本课题研究是增强德育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培养一代又一代“四有”公民的需要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既是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知识是力量,道德也是力量,人格、理想、情感都可以产生力量。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的道德教育是提升全社会公民道德水准的基础性工作,它不但关系到青少年的全面、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我们针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国内学校德育研究的现状以及社会观念和思潮的更迭起伏,对青年学生多方面的影响,确定了我们的选题“新时期中学生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研究”,探讨继续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系统对策,提高对中学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认识,探索加强中学生道德行为养成的方法、途径、策略,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贡献。

二、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本课题研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中央文件精神,结合西部地区特别是重庆市实际,着眼于现实问题,为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而开展本课题研究与实验。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新时期中学生道德行为基本要求;

2、新时期中学生道德行为现状分析;

3、影响中学生道德行为养成的因素分析;

4、中学生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对策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

1、坚持与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标相一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原则。既要体现优良传统,又要反映时代特点,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

2、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喜闻乐

见的形式,多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进一步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3、坚持双主互动,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本课题研究与实验中,教师与学生都是德育的主体,而且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互相促进的关系。本课题研究与实验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持续性的发展和完善,终身性的发展和完善。

4、坚持育德与育心“协调发展”的原则。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密不可分关系,两者在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等方面有区别与差异,但殊途同归,都是为了发展人、完善人、培养“四有”新人。

5、坚持知行统一,实践第一的原则。德育的根本意义在于实践。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都是在实践中检验、实践中形成、实践中巩固、实践中发展的。本课题研究既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引导学生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自觉遵循道德规范。

6、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完善思想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自律与他律相互补充和促进的运行机制,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更有效地引导未成年人的思想,规范他们的行为。

7、坚持德育“创新”的原则。本课题是对传统德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评价等方面的反思与批判、创新与发展。应该允许和鼓励师生在宪法范围内,在学习和实践基础道德规范的同时,允许和鼓励他们对现存的道德规范、现实社会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道德冲突与价值取向进行思考与探索、判断与选择、保护他们这种自主参与自主选择、自主适应、自主创新的精神,即使“出轨”,也应采取引导、商椎、探讨的态度与方式解决,切忌简单裁决,生硬处理。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本课题研究将通过调查研究、个案研究等方法途径,对新时期中学生道德规范、道德价值观、道德理想、道德心理能力等方面进行研究。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促进中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三、价值

(一)理论价值

本课题研究将填补新时期重庆乃至西部地区中学生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研究方面的空白。上个世纪,全国对德育、特别对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研究还是比较多的,也有很多成果。但是,那时的研究侧重于在构建学生品德体系等方面,而对品德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较弱。另外,从市教科院提供的1998年以来立项的重庆市教育科研课题目录中也未搜寻到类似课题。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将补充国内在这方面的缺陷和遗憾。

(二)实践价值

上一篇:“关爱明天普法先行”美术、书法比赛活动方案下一篇:人教版八年级美术下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