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实用护理形式特征剖析论文

2022-05-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从科技查新工作的性质及其重要性出发,剖析广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科技查新人员构成现状和工作状态,指出组建科技查新团队的必要性。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中医实用护理形式特征剖析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中医实用护理形式特征剖析论文 篇1:

河北省社区居民对中医“治未病”的认知现状及发展策略

摘要 目的:了解社区居民对中医“治未病”的认知现状,探讨在社区居民开展治未病服务的发展策略。方法:采用自制问卷对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河北省内11个地级市的33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就诊的3 300名社区居民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居民基本信息情况、对中医“治未病”的知晓状况、对中医“治未病”服务实施意义的认知状况、对中医“治未病”服务愿意尝试状况、对中医“治未病”服务内容的需求状况。结果:共发放问卷调查表3 300份,回收有效问卷调查表3 203份,有效回收率为97.06%。37.2%的社区居民听说过,1.3%(68/461)听说过并很熟悉,61.5%没听说过。68.4%社区居民认为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有意义,不同年龄、文化教育程度、月收入状况、医保种类对中医“治未病”服务实施意义的认识状况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社区居民对中醫“治未病”服务愿意尝试率为74.6%,不同文化程度、月收入、医保种类的社区居民对中医“治未病”服务愿意尝试情况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社区居民对“治未病”服务内容的需求主要是养生保健(54.3%)、愈后保养(45.9%)、危险因素干预(48.6%)、健康评估(16.7%)、调畅情志(21.8%)。结论:社区居民对中医“治未病”认知水平有待提高。为了更好的在社区居民中开展治未病服务,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加强“治未病”思想的社区宣传力度,提高社区居民的认知水平;创新“治未病”社区服务模式,开展人民满意的“治未病”服务;加大对治未病服务的支持力度,开展社区居民需求度高的未病服务项目,从而使“治未病”服务在社区居民中落到实处。

关键词 社区居民;中医“治未病”;认知现状;发展策略

《黄帝内经》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后防复等多个方面的内容[1],是中医学养生防病思想的主要体现。随着社会进步及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疾病谱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各种慢性病、亚健康状态、老年病等问题日益突出,同时,人民对健康的需求也不断增加,防病养生的需求越来越高。中医“治未病”具有廉价、高效、易操作等明显优势,因此,近年来,“治未病”理论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治未病”在保护人民健康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2]。把“治未病”思想逐步应用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在社区居民中开展“治未病”服务,受到广大社区居民的支持和好评。然而,治未病工程实施近10年来,基层治未病开展情况并不乐观,人民群众对“治未病”认知及实施情况尚待改善。本研究通过对河北省内的11地级市的33个社区所覆盖居民进行抽样调查,了解居民对中医“治未病”的认知现状及需求情况,探讨在社区居民的开展“治未病”工程的有效途径及模式,为决策层制定政策提供依据,推动中医治未病工程有效开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河北省内的11个地级市,采用随机数字表,对每个地级市随机抽选3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一共抽选33家,对于每个社区内就诊的居民,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抽取100家,共选取社区居民3 300名。

1.2 纳入标准 以国际通用健康标准及中医“治未病”内容为准,参考世界卫生组织生命质量测定量表,确定相应的纳入标准:1)能够理解并回答问卷中问题的河北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社区居民;2)愿接受调查;3)被调查对象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1)不符合纳入标准者;2)不愿合作者。

1.4 研究方法

1.4.1 问卷编制及内容 对国内文献进行深入细致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法,自制问卷对社区居民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居民基本情况、社区居民对中医“治未病”的认知现状、不同情况社区居民对“治未病”服务实施意义认识水平的比较、不同特征社区居民对中医“治未病”服务愿意尝试情况的比较、不同特征社区居民对中医“治未病”服务实施意义认识情况比较、不同情况社区居民对中医“治未病”服务项目需求情况分析。以上内容涉及程度性问题采用五级选择填答和三级选择填答。调查问卷分自填式和结构访问2种。为保证调查结果客观可信,问卷以自填式为主。

1.4.2 调查资料获取 抽取承德医学院2013级、2014级中医学相关专业责任心强、沟通能力强的学生作为调查员,按照学生籍贯,各地市分别抽取10名学生,并进行严格的培训。为确保问卷的可靠性,正式调查前进行预调查,同时也可对调查员进行考核。正式调查中,调查员按统一标准进行调查,监督人员及时发现调查过程中存在问题,避免调查过程中出现信息偏倚。

1.4.3 问卷回收情况 共发放问卷3 300份,丢失65份,剔除不合格问卷32份,回收有效问卷3 203份,有效回收率为97.06%。

1.5 统计学方法 运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的录入和逻辑检查,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3 203名社区居民中,男性占47.1%;30~44岁占34.6%;初中占32.1%,高中及以下占53.7%;城镇居民保险占46.9%,城镇职工保险占41.3%。见表1。

2.2 社区居民对中医“治未病”的认知情况 37.2%的社区居民听说过中医“治未病”,1.3%听说过并很熟悉,61.5%没听说过;社区居民主要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听说过中医“治未病”(分别占19.6%、16.8%);86.2%的社区居民认为治未病对健康很重要;36.2%对中医治未病现状满意;社区居民希望政府对治未病提供经费支持与政策支持(分别占76.4%、73.8%)。见表2。

2.3 不同特征社区居民对中医“治未病”服务愿意尝试情况比较 74.6%的社区居民愿意尝试中医“治未病”服务,不同文化程度、月收入、医保种类对中医“治未病”服务愿意尝试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对中医“治未病”服务愿意尝试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不同特征社区居民对中医“治未病”服务实施意义认识情况比较 68.4%社区居民认为开展中医“治未病”社区服务有意义,不同年龄、文化程度、月收入、医保种类对中医“治未病”服务实施意义的认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对中医“治未病”服务实施意义的认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 不同特征社区居民对中医“治未病”服务内容需求情况分析 不同性别居民在“治未病”服务内容养生保健、愈后保养、危险因素干预、健康评估、调畅情志需求均无统计学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居民在养生保健需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愈后保养、危险因素干预、健康评估、调畅情志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文化程度居民在养生保健、危险因素干预、健康评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愈后保养、调畅情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月收入情况居民在养生保健、愈后保养、危险因素干預、健康评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调畅情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医保种类居民在危险因素干预、健康评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养生保健、愈后保养、调畅情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 讨论

2007年,我国开始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要求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立“治未病”服务点,开展“治未病”健康服务[3]。2008以来,国家不断出台治未病政策促进“治未病”服务于基层社区卫生机构,初步形成了中医特色明显、服务规范、技术适宜的“治未病”健康服务体系,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多样化的、日益增长的预防保健服务需求[4]。中医“治未病”思想和社区卫生服务倡导的“六位一体”思想相融合,逐渐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的核心力量[5]。了解我省社区居民对中医治未病的认知现状,提高“治未病”的知晓率,有助于提高我省居民的健康水平。

本研究结果显示,38.5%的社区居民听说过中医“治未病”,而且其中只有1.3%的居民对其很了解,说明我省社区居民对中医“治未病”理念的了解知晓程度不高,低于别的省市的知晓率[6-7],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普及和宣传。社区居民对中医“治未病”理念获知途径有很多,而各种途径的获得的宣传效果也不理想,其中最多的广播或电视也仅有19.6%,说明目前还没找到一种有效的宣传手段,这也是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

在“治未病”服务愿意尝试方面,大多数居民愿意尝试中医“治未病”服务,可能与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较大,也对中医养生保健等“治未病”服務有信心,这也说明社区“治未病”服务有着很好的群众基础,值得大力推广。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文化教育程度、月收入、医保种类的社区居民中医“治未病”服务愿意尝试情况间有差异统计学意义。多数社区居民希望能的到政府的资金与政策支持,将中医“治未病”服务项目尽可能地纳入居民基本医疗服务中、医保中,降低月收入和医保种类的对居民健康的影响,不断提升社区居民文化水平与中医治未病认知程度,真正惠及广大社区居民,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

在“治未病”服务内容需求方面,社区居民对“治未病”服务内容中的养生保健、愈后保养、危险因素干预、健康评估、调畅情志有不同的需求,需求最高的分别是养生保健、危险因素干预,这与人们的健康观念提高有关,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这也说明我国医学模式由疾病为中心的生物医学模式向以健康为目的模式转变[3]。而不同文化程度、月收入、医保种类的居民在治未病需求方面有差异,一方面

说明居民对的“治未病”服务内容的需求是多层次,多样化的,了解居民的“治未病”需求,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根据具体情况开展人性化的治未病服务,使治未病服务真正服务到基层民众。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省居民的经济文化差异较大,有望政府给予更多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降低经济教育条件对健康的影响,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从总体来看,社区居民对中医“治未病”认知现状有待提高,需要加大治未病社区宣传力度,优化“治未病”服务模式与内容,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更好的保障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基于此,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3.1 加强“治未病”思想的社区宣传力度,提高社区居民的认知水平 我省社区居民对中医“治未病”知晓率较低,但社区居民大多认为开展“治未病”服务有意义并且愿意尝试“治未病”服务,社区居民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有着较大的需求,原因在于大多数社区居民没有参加过“治未病”宣传教育,说明我省“治未病”宣传力度不够,社区居民对它的概念和服务内容,服务意义等都缺乏足够了解,“不治已病治未病”这一理念还未深入人心[8],特别是在中、青年人群[9]。鉴于目前的情况,应当加强中医传统养生保健文化宣传,宣扬中医“治未病”的理念,通过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等多种方式加强中医“治未病”服务效果和服务信息的宣传[10],建立社区中医“治未病”健康教育站,设立图文并茂的中医“治未病”展板,开展中医“治未病”理念进校园宣传活动等等,构建形式多样的以“治未病”为核心理念的中医健康文化传播平台[11],从而提高居民的知晓与认知水平。

3.2 创新“治未病”社区服务模式,开展人民满意的治未病服务 中医“治未病”的服务符合广大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被广大民众所认可和接受,将其应用于社区居民,与社区卫生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极大的填补了我国卫生改革的空缺,满足了社区居民的健康消费需求,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健康水平[12]。尽管国家和省[13]出台了很多发展治未病,特别是在社区中开展治未病的方针政策,但是我省社区居民对治未病服务现状满意度较低。尽管社区开展了中医“治未病”服务,但开展的模式、方法照搬于医院,不能很好的适应社区基层医疗卫生状况[11]。为此肖新春等[14]基于中医“治未病”理念探索社区卫生服务新模式;沈世豪等[15]从工作方法、服务内容等方面对社区“治未病”服务进行探索,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以我们要创新“治未病”社区服务模式,探寻并开展人民满意的社区“治未病”服务模式,开展人民满意的治未病服务。

3.3 开展社区居民需求度高的未病服务项目,从而使“治未病”服务在社区居民中落到实处 研究发现社区居民在“治未病”服务内容上的需求是多样的,丰富的,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的中医保健项目也是丰富多样的,有膏方、药膳、针灸、拔罐、推拿、足疗、刮痧、耳针等[16],而拔罐、针灸、推拿,药膳是最受欢迎的,在于其操作简便、使用安全,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简便、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手段。在对居民开展中医保健项目的同时,基于中医“治未病”理念下的居民健康风险管理,对影响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危险因素进行有效干预,督促人们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提高生命质量,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特别在老年病、慢性病的控制上[17]。例如杨艳玲[18]应用“治未病”理论,减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的危险因素,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上取得了良好疗效。陈可儿[19]等用中医“治未病”思想进行慢性病病干预取得很好的效果。更多的开展养生保健、危险因素干预方面的项目,满足广大基层群众主要健康需求,把治未病服务内容落到了实处,使治未病服务能惠及更广大的社区群众,从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3.4 政府加大对治未病服务的支持,完善政策,配套扶持 政府的支持和投入为社区“治未病”服务工作的发展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引导中医“治未病”在社区的有效落实和健康发展[2,6]。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强财政投入助推“治未病”社區服务工作,扶持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平台建设及诊疗设备设施购置,“治未病”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人才教育及培训、科学研究。将社区居民喜爱的治未病服务项目纳入到医保与农村合作医疗报销目录,将降低基层中医医疗机构的起付标准,居民可至少节约30%费用在中医“治未病”服务上,这样,社区居民更能享受到中医防病治病的便利,有力降低了文化程度、月收入情况、医保状况等对居民选择中医治未病服务的影响,使中医“治未病”能惠及更广大的社区居民。

参考文献

[1]陆庆,欧小延.探索社区健康管理新模式“治未病”[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6):280-281.

[2]葛敏,江萍,马恰怡,等.上海市长宁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J].上海预防医学,2016,28(10):746-751.

[3]于晓彦,汤少梁,王高玲.中医药“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发展现状及推广对策研究[J].江苏中医药,2014,46(11):70-72,73.

[4]于晓彦,汤少梁,王高玲.“治未病”理念下的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及政策研究[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5,8(2):71-75.

[5]曹向英.中医在社区卫生服务的优势[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24(2):747-748.

[6]沈婉婉,鲍勇,郭丽君,等.社区居民对中医“治未病”的认知现状及发展策略[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1):42-47.

[7]朱正刚,陈燕,刘霜霜,等.长沙市社区居民中医“治未病”认知与需求情况调查[J].护理研究,2014,28(8):2851-2852.

[8]丛晶,黄晓华.论中医“治未病”在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中的应用[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2(3):313-314.

[9]金浪,蔡建鹰,陈惠珍.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福州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应用的实践与思索[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11):985-988.

[10]官少云.浅议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发展[J].上海医药,2007,28(2):71-73.

[11]俞志新,杨帆,李航.中医“治未病”社区卫生服务推进现状剖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1):12-14.

[12]唐妙,姜建国,陆智东.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应用的探索[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11(1):136-137.

[13]河北省出台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J].河北中医,2015,37(10):1481.

[14]肖新春,姜华.“治未病”与社区卫生服务新模式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7):93-94.

[15]沈世豪,刘晓楠,白雪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开展“治未病”工作的新模式探索[J].社区卫生保健,2008,7(4):243-244.

[16]罗富健,王宋颖,高莉敏.北京社区居民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需求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8(4):284-288.

[17]易长胜,廖坤,易俊媛,等.中医治未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6,16(9):41-43.

[18]杨艳玲.治未病理念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27(12):46-47.

[19]陈可儿,朱晨曦,潘进.中老年人群常见慢性病危险因素分析及中医“治未病”的干预[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3(7):586-588.

(2017-01-21收稿 责任编辑:王明)

作者:郭建恩 高飞 高占华

中医实用护理形式特征剖析论文 篇2:

医学科技查新团队建设构想

摘要:从科技查新工作的性质及其重要性出发,剖析广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科技查新人员构成现状和工作状态,指出组建科技查新团队的必要性。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4种实施方案,即放宽医学信息学科专业限制、采取轮岗学习择优选拔形式、建立合理规范的工作制度和激励机制、分工合作与明确责任,以及具体实施途径,从而推动我校中医药科技查新工作良性发展.

关键词:中医药:科技查新:查新团队:构想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为提升中医药民族医药,继承创新能力,利用各种渠道筹集经费,广泛开展符合国家科学技术研究政策和医疗卫生政策要求的中医药民族医药科学研究,区内各医疗卫生单位及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涉及民族医药基础、临床、药物研究和相关中医药民族医药产业开发技术研究等方面的科研项目申报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申报这类科研项目,一般都需要提供科技查新报告,而广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专业科技查新人员人才存在缺口,很难在短期内高质量地完成大批科技查新任务。有鉴于此,组建学校中医药科技查新团队尤显重要。

1中医药科技查新团队建设的必要性

2000年12月,我馆科技查新站被广西科技厅批准为中医药行业科技检索查新单位,至今已为申报广西科技创新发展项目等开展医学科技查新报告2100余件,查引查证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等收录证明报告200余份,有效促进了广西科技创新发展。在科研项目数量逐年上升的情况下,鉴于查新工作及撰写查新报告在科研立项等环节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我校广大师生和其他科研工作者,扩大我校科研成果声誉,也为今后我馆科技查新站良性循环发展,笔者从科技查新项目数量、查新时间、查新人员构成和工作现状、查新报告撰写质量等方面论述组建团队的必要性。

1.1从科技查新数量和查新时间看团队建设的必要性

1.1.1科技查新数量整体稳中有升 每年有很多中医药课题立项、结题、申报成果,10余年来我馆科技查新站接待查新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见表1)。截至2015年7月6日,我馆2015年已经接受并完成查新委托99件。

1.1.2科技查新时间分布不均衡 根据科研课题的主管单位划分,一般有国家教育部、广西科技厅、广西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广西教育厅、广西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的项目;按级别划分,有国家级、省部级、市县级等不同级别的项目;按查新目的划分,有立项、结项、专利、成果申报等不同性质的查新。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申报时间不同,其科技查新时间也不同。科技查新工作在时间安排上,应与课题的申报立项、结题、申报奖励时间等同步,因而该工作具有一定的淡季、旺季之分。一般情况下,我馆科技查新站查新工作旺季多集中在每年的2~4月,3月有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自筹课题,4月有广西中医药管理局和广西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的相关课题,6~8月有结题和成果申报等查新,其余时间大多属于淡季。所以,查新旺季一般集中在寒暑假,查新人员必须加班加点才能完成任务;而淡季却相对空闲,造成我站人力资源浪费。

1.2从科技查新人员构成现状和查新工作的高质量要求看团队建设的必要性

1.2.1医学科技查新人员必备素质 合格的科技查新人员必须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较高的外语水平、良好的语言沟通和理解能力,必须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较强的责任心,必须有广泛的知识结构、较强的文献分析和文字表达能力,而医学科技查新人员还要具备医学药学等相关学科的背景知识。在接到查新任务后,应在第一时间把握该研究属于哪些领域,关注重点是什么,从而准确把握查新点、查新词和查新策略式,利用相应的医学数据库检索文献并筛选相关文献,最后撰写查新结论。

1.2.2查新人员构成现状和工作状态 我馆医学信息专业的专职查新员较少,且近年未引进医学信息专业人才。由于我馆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人才缺乏,最切合实际的做法是从馆内发展培养人才。目前,我馆科技查新人员所涉专业主要有中医学、中药学、医学信息学、图书馆学、护理学、计算机信息等;专职查新员在28~40岁,均具有较高学历,工作能力较强。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囿于某些因素,我馆工作人员在学历、职称、专业和年龄等方面的不足,对图书馆工作的发展有诸多不利,此种情况得到学校的关注与重视,情况得以改善。我馆现有工作人员41人,大专以上学历27人(其中博士5人,硕士11人),中级以上职称22人(其中副研究馆员6人)。但我馆工作人员所涉专业和年龄特征上发展仍极不平衡(见表2、表3)。

目前我馆设有3名专职科技查新员。在科技查新工作旺季时期,专职查新员每天承担超负荷脑力工作,看到馆内其他部门同事按时上下班、按时休寒暑假,在职业角色定位上不自觉地产生了落差。他们在保证查新质量的同时要为绩效焦虑,导致幸福感降低。这些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其科技查新质量。

兼职查新人员制度的实施,可以充分利用馆内人力资源,发挥个人能力,缓解科技查新部门工作压力,促进馆内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合作,增加联系和学习的机会,增强馆员之间的认知程度,为高校图书馆更全面地开展工作提供保障。但是,因兼职查新员的工作重点不是科技查新,只是在科技查新项目较多的情况下兼职进行此项工作,其查新报告质量无法与专职查新员相比;且兼职查新员精力有限,工作难有创新性。

1.2.3查新工作的高质量要求 科技查新工作是查新人员根据课题的性质、目的和委托人的要求,做出一系列文献检索和情报调研相结合的情报研究工作,是科技查新人员知识、技能和经验等综合素质的反映。其结果是针对委托人查新项目创新点出具一份客观、真实、准确的查新报告,是评审专家和科研管理部门评价参审课题创新性、实用性的重要依据。

鉴于目前我馆医学信息和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的人员偏少,而且学科背景与专业来源各异,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参差不齐,建议运用不同专业搭配组合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共同进步。更要充分利用和加快培养众多的年轻馆员,为我馆的科技查新工作注入活力。

2组建我馆科技查新团队的实施方案

2.1放宽医学信息学科专业限制

由于科技查新工作涉及众多的学科知识,因此要敢于放宽医学信息专业限制。除专职查新员外,对其他兼职查新员不设固定专业要求,护理学、中医学、中药学、计算机软件开发和汉语言文字学等专业,凡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文献检索经验丰富,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专业知识扎实且文字功底较强等查新工作条件的硕士及硕士以上学历的人员,均可加入查新队伍。

2.2采取轮岗学习择优选拔人才

图书馆要从大局着眼,每次选派符合条件的2名工作人员,采取轮岗形式进入我馆科技查新站进行学习培训。站主任则需要以“师带徒”形式教授查新知识,以速成方式进行培训,令其独立完成查新练习,学会和查新项目委托人沟通,尽快上手进入查新员角色。对查新工作兴趣浓厚、表现突出、有潜力且好学上进的人员外送培训,系统学习科技查新课程及流程,只有通过这种“理论-实践-再理论”的学习方式,才能缩短学习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2.3建立合理规范的工作制度

根据我馆实际情况,并参照国内其他高校图书馆的做法,经过查新人员集体讨论,初步制定了工作制度。(1)总要求:凡属于我馆科技查新站查新范围(中医临床、中药研发和医疗器械研制等立项、结题、成果鉴定和申请专利等)的委托项目,原则上不能拒绝;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拓展查新业务。(2)针对专职查新人员设立坐班制或工作量制2套方案,但考虑我馆科技查新站属于服务部门,只能按正常行政工作时间上下班即坐班制,不设基本工作量。有查新任务时全力完成查新,无查新任务时可根据馆内和本部门要求完成其他工作。查新任务量大或节假日期间(包括寒暑假)查新工作按实际加班时间给予补休。(3)针对兼职查新人员,在做好自身岗位工作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完成查新工作,按查新工作量给予补休或加班补贴。

2.4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建立完善合理的查新激励机制,设立弹性激励选择,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于所完成的查新任务,由查新站制表登记、审核,并报馆办公室。这样可以激发科技查新员和审核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尤其是查新任务集中且时间紧迫时,激发查新人员工作积极性,可以确保查新报告的高质量。比如:设专职和兼职查新员,依据天数、个数、国内(中文)查新和国内外(中外文)查新情况,每完成1个国内(中文)查新,分别给予1天和2天补休、或25元和50元补助;完成1个国内外(中外文)查新,分别给予2天和4天补休、或50元和100元补助等。查新人员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选择补休或补贴。为确保查新质量,查新项目审核由查新站主任和馆长进行分级审核,每审核1个国内(中文)查新给予20元补助,审核1个国内外(中外文)查新给予40元补助。

此外,还需建立具体的奖励措施。对于积极从事科技查新工作的馆员在年终考核、职称晋升方面给予适度倾斜;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其外出参加学术会议、赴境外进修访问、优先给予馆内科研项目资助等。

2.5分工合作,责任明确

科技查新工作要充分发挥个人学科专长。当课题选题涉及国外医学文献的项目查新委托,因涉及英文和医药学知识,一般由我馆医学博士负责完成;当课题选题涉及中医药民族医药基础、临床护理、药物研究和相关中医药民族医药产业开发技术研究、医疗器械专利申报查新和与医学有关的边缘学科的,由查新主任按学科所涉及专业分配查新课题任务给查新人员,做到合理调配。如“自拟七味舒筋汤治疗中风恢复期气虚络瘀证偏瘫的临床研究”和“雷火灸治疗恶性肿瘤疼痛的临床研究”,涉及临床研究,由中医学或针灸学专业人员负责;“新型长节段腰椎弹性内固定器研制”涉及生物力学和微创手术,且要求成果查新,则由专职查新人员负责;“壮药藤苦参规范化种植的研究”涉及广西特色中药材的栽培,“降血脂药六味麻蓝片的研制”涉及药物研制与开发,“3M透明敷贴联合抗压凝胶垫控制高危手术患者压疮发生的研究”是医疗器械在临床的有效使用,则分别由中药学和护理学人员负责;“太极拳对社区中医体质的可调性及推广价值研究”“壮医药旅游文化保护传承关键技术研究”涉及医学内容较少,则可以由其他学科背景的人员负责;“白药膏对大鼠早期异位骨化影响的实验研究”则由具备中西医结合专业知识的人员负责。

除进行科技查新工作之外,专职查新员还要积极配合馆内完成其他与查新工作相关的事务、年度读书活动和数据库购买及使用培训等相关工作。例如,调查补充购买并及时更新医学外文数据库,经常举办师生数据库培训活动和馆内人员查新培训工作;配合技术部门,在我馆主页上,加大查新站业务宣传,进行硕博学位论文查重培训,SCI、美国《工程索引》(EI)、《科技会议录索引》(ISTP)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查引查证培训,教学培训(文献检索课、区内图情培训、科技查新工作培训等相关信息)等,并设咨询、反馈和自动答疑平台,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积极配合并参与我馆举办的年度读书活动。

3实施途径

通过听课培训、视频学习等方式,查新人员可以了解医学药学知识信息,这对查新工作大有裨益。目前各级各类课题涉及的医学知识多而广,有些不能明确其具体属于什么学科,很多研究是中西医结合疗法,往往采用2种以上方法和手段治疗疾病。建议让查新人员系统学习《医学文献检索》《医药卫生科技查新教程》等专业课程,系统了解《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中国医学史》《中医诊断学》《中医方剂学》等基础教材的知识。

外出培训,持证上岗。加大对查新人员的外出业务提升培训的力量,资助员工参加国内图书馆学术年会。如教育部中医药科技查新培训、Dialog国际联机检索系统培训等。

定期举行馆内业务培训,讨论查新工作。每月部室人员召开2次会议,及时进行阶段工作小结,相互交流分享工作经验;坚持写工作日记,记录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认真思考激发灵感,并积极撰写论文,申报课题。每周定期组织体育活动,增强团队意识。

4小结

随着中医药民族医药科研工作的日益深入与不断发展,医学科技查新工作日益重要。而查新工作技术含量相对较高,培养高素质查新人员和建立优秀的专业查新团队尤显重要。对于科技查新人员,上述实施方案和途径,可以有效解决查新淡季其工作量不足和课题集中时超负荷脑力工作的问题。因查新高质量反馈率提升其职业价值感,也因落实激励机制减少其职业角色定位的落差,幸福感增强,工作积极主动、效率高,从而进一步推动我校中医药科研工作的发展。

作者:方懿林

中医实用护理形式特征剖析论文 篇3:

微课在高职生物化学检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生物化学检验是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之一,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操作性均较强的学科,为学生从事检验科岗位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微课是近年来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辅助方式,在我国教育界受到广泛的关注,该文分析了微课在生物化学检验中的优势和应用,旨在为微课在高校课程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微课;生物化学检验;教学;高职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lecture in Biochemistry test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ZUO shimei YOU zuoling YANG Linjie YANG Guiwei

LI liping WANG Jiansong ZHANG xingxue (Corresponding Author)

( KunMing Health Vocational College Kunming, Yunnan, 650600)

【Key words】Micro-lecture;Biochemistry Test; Teaching;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生物化學检验是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核心课程,又称临床化学[1,2],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和检验士(师)的资格考试有重要影响。生物化学检验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知识点零碎,与临床关系密切,加之和多个学科有交叉。如何构建高效的课堂,如何让现代教学中的信息技术自然迅速的融入我们的检验技术专业课堂,如何使得课堂某个环节主题突出,层层剖析,这些都是我们作为生物化学检验的老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微课既是一种信息化教学资源,也是一种信息化教学方式,以其便捷性、高效性、移动性等优势促进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方便交流和互动,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是推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方向[3]。在生物化学检验教育中加入微课这种教学方式,可很好调节课堂的教学氛围,可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课程教学目标。以下从微课的概念和特点、微课的优势、微课的应用三个方面阐述微课在生物化学检验中的作用。

1 微课的概念和特点

我国的微课的概念首先由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教育信息中心胡铁生提出[4]。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这是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的定义[5]。微课全称是“微型视频课程”,主要呈现的是教学视频,集疑难问题、学科知识点等教学资源和过程为一体的课程,也是一种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的主题突出的新型的教学改革。微课是在传统教学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一种更加便捷实用的新型教学资源,更是一种新型的突破传统教育方式而衍生的视频教学资源,不仅增加教学主动性,丰富授课方法,还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推动教学模式改革[4]。

“短小精悍”为微课本质特点,教学时间较短是微课的重要特征。一般来说,微课还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主题突出。微课教学目标单一,教学内容精练,主题突出,所有设计和制作都必须围绕这个教学主题而展开;第二,资源容量较小。微课视频及配套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第三,结构简洁,适于扩展。微课是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开展的教学过程,制作简单,具有很强的生成性和动态性;第四,教学形式是视频教学,并可以情景化教学;第五,教学内容多样,通过语音、肢体、表情等实现教学目标;第六,通过个性化教学方式实现教学目的,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6]。

2 微课在生物化学检验教学中的优势

2.1与传统教学相比,微课教学的优势十分凸显

传统教学更多的是一种知识传递,以教师灌注式授课为主,不利于学生提高对知识点的记忆、加工,课堂讲授效果差,导致学生产生学习挫败感而丧失学习兴趣,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中围绕某一知识点、重难点及疑点或者是教学环节所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7],是一种新型课程表现形式。在生物化学检验中引入微课,为教育工作者带来了福音。微课教学迎合了人们对教学能力提升及知识点高效掌握的渴求,通过重点演示、恰当的讲解以及随时随地反复观看等方式,解决生物化学检验教学学习中的问题,便于学生们接受。微课教学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借助多媒体工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同时根据学生个人学习情况进行个性化教学,使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热情得到极大提升[8]。微课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生物化学检验》课程知识的掌握与理解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升学习效率与质量。

2.2利用微课这种互动教学方式进行自主学习,收获最大教学效果

生物化学检验微课以知识点为单位,教学目标明确,内容短小,不是完整的教学单元,这样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微课教学是一种启发式教学,强调互动性,可以提高学习乐趣,增强主动性,实现师生间的双向沟通,真正做到互动式教学,同时通过互动,还能满足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通过亲身的探索和交流来获得求知欲的满足和成功的体验[6]。微课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热情,能使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从被动转成主动学习,将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

2.3拓宽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化学检验的兴趣

随着网络的发展,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特点来增强学生对生物化学检验的学习兴趣。微课教学迎合了学生们对网络的熟练应用,通过学生常用的微信公众号推送学习视频,对知识点单元化和结构化,增强学生和老师对教学的交互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效地利用了学生的碎片化时间,通过便捷的学习手段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9]。

3 微课在生物化学检验教学中的应用

3.1拓展微课教学平台

微课在生物化学检验课程里的开展,应该不断优化对QQ、微信的综合利用,构建QQ群和微信群,上传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课后时间来学习,并定期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也可利用微信群或者 QQ 群与学生在线去交流,这样不仅能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也可了解学生在微课课堂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期间存在的不足以及学生给出的建议等,不断的优化微信和QQ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利于其发展和接受的知识[10]。

3.2科学设计微课教学活动

在设计生物化学检验微课课程的过程中,应该把握好教学的重点,提高有趣性和娱乐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3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加强对微课教学法的认知,改变传统的教模式,采用微课教学法,利用有效的资源,突出教学中的优点和重点。教师应该及时更新和扩充自己的知识量,这样才能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利用微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发挥微课在生物化学检验中的作用。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学习微课教学的技巧,发现自身不足和学生学习薄弱环节,利于完善自身不足和进行针对性教学。

综上所述,微课教学是一种以在线微视频为主的新型的教学方法,在生物化学检验中应用,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收获最大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研究出一套真正适合生物化学检验的微课教学法。

参考文献:

[1]左世梅,张兴雪,金玲芬,虎志辉. 生物化学检验动手能力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7,14(34):62-65.

[2]左世梅,杨林杰,杨桂薇.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生物化学检验》课程说课设计[J].中国保健营养,2018,28(5):370-371.

[3]張海江.微课在高职药物分析信息化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15):18-20.

[4]何磊,崔利宏,程凯,卢旻,樊尊峰,车志英.微课在中医诊断学教学中的思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17):13-14.

[5]叶利音,杨勍.刘美玉.“微课”在《医学物理学》教学中的可行性探析[J].生物技术世界,2016(5):299.

[6]张耀.微课在普外科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才智,2018(26):162.

[7]肖励鸣.微课在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心理月刊,2018(10): 276.

[8]陈绍敏,崔岩,王维康.“微课”在中职药物学教学的应用探讨[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8(11):66-67.

[9]王玲,李育.微课在中医药院校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22):23-24.

[10]朱妍,朱叶.微课在高职微生物学课程中的作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79):189-190.

作者:左世梅 尤座玲 杨林杰 杨桂薇 李丽萍 王建松 张兴雪

上一篇:农村沼气使用管理方案下一篇:畜牧局科技活动宣传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