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实用技术基础报告(推荐9篇)
学号:姓名:蒋志班级:临班
94-19
1454010315
1.计算机的网络发展历程
计算机网络从产生到发展,总体来说可以分成4个阶段。
第1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到20世纪70年代初为计算机网络发展的萌芽阶段。其主要特征是:为了增加系统的计算能力和资源共享,把小型计算机连成实验性的网络。第一个远程分组交换网叫ARPANET,是由美国国防部于1969年建成的,第一次实现了由通信网络和资源网络复合构成计算机网络系统。标志计算机网络的真正产生,ARPANET是这一阶段的典型代表。
第2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是局域网络(LAN)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主要特征为:局域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开始进入产业部门。局域网技术是从远程分组交换通信网络和I/O总线结构计算机系统派生出来的。1976年,美国Xerox公司的Palo Alto研究中心推出以太网(Ethernet),它成功地采用了夏威夷大学ALOHA无线电网络系统的基本原理,使之发展成为第一个总线竞争式局域网络。1974年,英国剑桥大学计算机研究所开发了著名的剑桥环局域网(Cambridge Ring)。这些网络的成功实现,一方面标志着局域网络的产生,另一方面,它们形成的以太网及环网对以后局域网络的发展起到导航的作用。
第3阶段:整个20世纪80年代是计算机局域网络的发展时期。其主要特征是:局域网络完全从硬件上实现了ISO的开放系统互连通信模式协议的能力。计算机局域网及其互连产品的集成,使得局域网与局域互连、局域网与各类主机互连,以及局域网与广域网互连的技术越来越成熟。综合业务数据通信网络(ISDN)和智能化网络(IN)的发展,标志着局域网络的飞速发展。1980年2月,IEEE(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下属的802局域网络标准委员会宣告成立,并相继提出IEEE801.5~802.6等局域网络标准草案,其中的绝大部分内容已被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认可。作为局域网络的国际标准,它标志着局域网协议及其标准化的确定,为局域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4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现在是计算机网络飞速发展的阶段,其主要特征是:计算机网络化,协同计算能力发展以及全球互连网络(Internet)的盛行。计算机的发展已经完全与网络融为一体,体现了“网络就是计算机”的口号。目前,计算机网络已经真正进入社会各行各业,为社会各行各业所采用。另外,虚拟网络FDDI及ATM技术的应用,使网络技术蓬勃发展并迅速走向市场,走进平民百姓的生活。
2.我国计算机网络发展现状
最早着手建设专用计算机广域网的是铁道部。88E8040-NNC1铁道部在1980年即开始进行计算机联网实验。1989年11月我国第一个公用分组交换网CNPAC建成运行。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公安、银行、军队以及其他一些部门也相继建立了各自的专用计算机广域网。这对迅速传递重要的数据信息起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从20世纪80年代起,国内的许多单位相继安装了大量的局域网。局域网的价格便宜,其所有权和使用权都属于本单位,因此便于开发、管理和维护。局域网的发展很快,对各行各业的管理现代化和办公自动化已起了积极的作用。
这里应当特别提到的是1994年4月20日我国用64 kb/s专线正式连入因特网。从此,我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接入因特网的国家。同年5月,中国科学院高能韧理研究所设立了我国的第一个万维网服务器。同年9月,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正式启动。到目前为止,我国陆续建造了基于因特网技术并可以和因特网互连的多个全国范围的公用计算机网络,其中规模最大的就是由中国电信集团公司负责建造和管理的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
另一个重要的网络就是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China Education andResearch NETwork),简称为中国教育网,是由国家投资建设,教育部负责管理,清华大学等高等学校承担建设和管理运行的全国性学术计算机互联网络。全国已经有一千多所高校接入CERNET。CERNET是由我国技术人员独立自主设计、建设和管理的计算机互联网络,也是中国开展下一代互联网研究的试验网络。CERNET在全国第一个实现了与国际下一代高速网INTERNET 2的互联。
3.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1、计算机网络是一个涉及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等多个方面的复杂系统。现在计算机网络在工业、商业、军事、政府、教育、家庭、等领域。网络中的各部分都必须遵照合理而严谨的结构话管理规则。这也是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研究的内容体系结构是研究系统各部分组成及相互关系的技术科学。所谓网络体系就是为了完成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合作,把每台计算几乎连的功能划分成有明确定义的层次,并固定了同层次的进程通信的协议及相邻之间的接口及服务,将纸屑层次进程通讯的协议及相邻层的接口统称为网络体系结构。
2、网络体系结构中涉及到了:协议、实体、接口计算机网络中实现通信就必须依靠网络通过协议。在20世纪70年代,各大计算机生产商的产品都拥有自己的网络通信协议。但是不同的厂家生产的计算机系统就难以连接,为了实现不同厂商生产的计算机系统之间以及不同网络之间的数据通信,国际标准话组织ISO(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即OSI/RM也称为ISO/OSI,该系统称为开放系统。物理层是OSI/RM的最低层,物理层包括:1.通信接口与传输媒体的物理特性 2.物理层的数据交换单元为二进制比特 3.比特的同步 4.线路的连接 5.物理拓扑结构 6.传输方法数据链路层是OSI/RM的第2层它包括:成帧、物理地址寻址、流量控制、差错控制、接口控制网络层是计算机通信子网的最高层,有:逻辑地址寻址、路由功能、流量控制、拥塞控制其它层次: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机算机也拥有TCP/IP的体系结构即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TCP/IP包括TCP/IP的层次结构和协议集OSIT与TCP/IP有着许多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4.采用五层的参考模型及每一层的功能
1.物理层:提供为建立、维护和拆除物理链路所需的机械、电气、功能和规程的特性;提供有关的传输介质上传输非结构的位流及物理链路故障检测指示。2.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负责在两个相邻结点间的线路上,无差错地传送以帧为单位的数据,并进行流量控制。3.网络层:为传输层实体提供端到端的交换网络数据传送功能。4.传输层:为会话层实体提供透明、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保证端到端的数据完整性;选择网络层能提供最适宜的服务;提供建立、维护和拆除传输连接功能。5.会话层:为彼此合作的表示层实体提供建立、维护和结束会话连接的功能;完成通信进程的逻辑名字与物理名字间的对应;提供会话管理服务。6.表示层:为应用层进程提供能解释所见换含义的一组服务,即将欲见换的数据从适合于某一用户的抽象语法,转换为适合于OSI系统内部使用的传送语法。
5.MAC地址和IP地址都不可缺少及各自的作用
MAC地址是电脑的物理地址,更准确地说应该是网卡上串行EEPROM(电可擦除只读存储器)中的物理地址,这个地址是出厂时就定下来的,不会像IP一样经常变动,除非人为修改是不能改变的。照抄网上文献的一句话: ”形象的说,MAC地址就如同我们身份证上的身份证号码,具有全球唯一性。
它的作用是:IP是计算机网络相互连接进行通信而设计的协议可以叫它因特网协议IP地址就如同一个职位,而MAC地址则好像是去应聘这个职位的人才,职位可以既可以让甲坐,也可以让乙坐,同样的道理一个节点的IP地址对于网卡是不做要求,基本上什么样的厂家都可以用,也就是说IP地址与MAC地址并不存在着绑定关系。本身有的计算机流动性就比较强,正如同人才可以给不同的单位干活的道理一样的,人才的流动性是比较强的。职位和人才的对应关系就有点像是IP地址与MAC地址的对应关系。比如,如果一个网卡坏了,可以被更换,而无须取得一个新的IP地址。如果一个IP主机从一个网络移到另一个网络,可以给它一个新的IP地址,而无须换一个新的网卡。
6.有类的IP地址是如何进行分类的及怎样划分子网
国际规定:把所有的IP地址划分为 A,B,C,D,E
A类地址:范围从0-127,0是保留的并且表示所有IP地址,而127也是保留的地址,并且是用于测试环回用的。因此A类地址的范围其实是从1-126之间。如:10.0.0.1,第一段号码为网络号码,剩下的三段号码为本地计算机的号码。转换为2进制来说,一个A类IP地址由1字节的网络地址和3字节主机地址组成,网络地址的最高位必须是“0”,地址范围从0.0.0.1 到126.0.0.0。可用的A类网络有126个,每个网络能容纳1亿多个主机(2的24次方的主机数目)。以子网掩码来进行区别:255.0.0.0.B类地址:范围从128-191,如172.168.1.1,第一和第二段号码为网络号码,剩下的2段号码为本地计算机的号码。转换为2进制来说,一个B类IP地址由2个字节的网络地址和2个字节的主机地址组成,网络地址的最高位必须是“10”,地址范围从128.0.0.0到191.255.255.255。可用的B类网络有16382个,每个网络能容纳6万多个主机。以子网掩码来进行区别:255.255.0.0
C类地址:范围从192-223,如192.168.1.1,第一,第二,第三段号码为网络号码,剩下的最后一段号码为本地计算机的号码。转换为2进制来说,一个C类IP地址由3字节的网络地址和1字节的主机地址组成,网络地址的最高位必须是“110”。范围从192.0.0.0到223.255.255.255。C类网络可达209万余个,每个网络能容纳254个主机。以子网掩码来进行区别: 255.255.255.0 D类地址:范围从224-239,D类IP地址第一个字节以“1110”开始,它是一个专门保留的地址。它并不指向特定的网络,目前这一类地址被用在多点广播(Multicast)中。多点广播地址用来一次寻址一组计算机,它标识共享同一协议的一组计算机。
E类地址:范围从240-254,以“11110”开始,为将来使用保留。全零(“0.0.0.0”)地址对应于当前主机。全“1”的IP地址(“255.255.255.255”)是当前子网的广播地址。
7.哪些地址属于私有地址
1.A类地址
⑴ A类地址第1字节为网络地址,其它3个字节为主机地址。另外第1个字节的最高位固定为0。
⑵ A类地址范围:1.0.0.0到126.255.255.255。⑶ A类地址中的私有地址和保留地址:
①10.0.0.0到10.255.255.255是私有地址(所谓的私有地址就是在互联网上不使用,而被用在局域网络中的地址)。
② 127.0.0.0到127.255.255.255是保留地址,用做循环测试用的。B类地址
2.B类地址
⑴ B类地址第1字节和第2字节为网络地址,其它2个字节为主机地址。另外第1个字节的前两位固定为10。
⑵ B类地址范围:128.0.0.0到191.255.255.255。⑶ B类地址的私有地址和保留地址
① 172.16.0.0到172.31.255.255是私有地址 ②169.254.0.0到169.254.255.255是保留地址。如果你的IP地址是自动获取IP地址,而你在网络上又没有找到可用的DHCP服务器,这时你将会从169.254.0.0到169.254.255.255中临时获得一个IP地址。C类地址
3.C类地址
⑴C类地址第1字节、第2字节和第3个字节为网络地址,第4个个字节为主机地址。另外第1个字节的前三位固定为110。
⑵ C类地址范围:192.0.0.0到223.255.255.255。
1 Web技术
交换技术是一种意境被证实能解决网络瓶颈和提高局域网综合贷款的技术, 一个涉及良好、布局合理的交换机可以显著提高珍格格网络的性能。顾客和商家之间可采用信用卡、电子钱包、电子支票和电子现金等多种电子支付方式进行网上支付, 在网上直接采用电子支付手段将可省略交易中很多人员的开销, 对于网上支付的安全问题现在已有SET协议等来保证信息传输的安全性。
Wbe是电子商务应用的基础, 也是推动网络营销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的网络营销应用是以Wbe为基础的, 它构成以Wbe为主的网络营销构架的主要组件:客户端浏览、Wbe服务器和其他厂商的服务。以Wbe为核心的网络营销架构更多是从一个围观的角度看电子商务的发展, 并在技术方面全面阐述网络营销活动实现需要的环节。构成Wbe架构的组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Wbe客户端、Wbe服务器、超文本传输协议、超文本标示语言和通用网关接口。依靠它们各自的特点, 以Wbe为核心的网络营销构架得以实施。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易谈判、交易合同的传送、商品订货单的传送等都需要EDI。
电子商务通过服务传递系统将所有顾客订购的商品尽快地传递到他们手中。服务传递系统可以对本地和异地的仓库在网络上进行物流调配并通过物流服务来完成商品传送。在电子商务方式下, 交易双方通过网络联系起来。在世界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实时交易, 使市场范围大大扩展, 叫一个房活动领域显著扩大。
2 在线支付技术
作为一种相互作用的营销体系, 直复营销特别强调直复营销者与目标顾客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 以克服传统市场营销中“单向信息交流”方式下营销者与顾客之间无法沟通的致命弱点。一访问者也想指导现有客户对产品或者服务的反应, 所以如果能饮用关系融洽客户的积极评价, 对企业的可信度有很大帮助。可以把客户的推荐信设计为一个网页, 作为对客户提供推荐信的回报, 把它链接到客户网站, 这也是一种双赢。
3 信息安全技术
企业的定价目标一般有生存定价、获取当前最高利润定价、获取当前最高收入定价、销售额增长最大定价、最大市场占有率定价和最有益产品质量定价。在网络营销中, 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的开发期和发展期, 企业进入网络营销市场的主要目标是占领市场求得生存发展机会, 然后才是追求企业利润。交换的最优条件是使交换双方得到最大满足和最高效率的条件。与生产的最有条件相反, 交换的最有条件是不考虑供应弹性或认为供应无止境时, 从需求者角度出发, 力求达到支付不变而效果最佳的过程。
4 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
通过与一些电子商务服务机构如网上银行合作, 可以通过网站直接提供支付结算功能, 简化了过去资金流转的问题。对于配送方面, 网上直销渠道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来构造有效的物流系统, 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与一些专业物流公司进行合作, 建立有效的物流体系。个性化定制生产定价策略是指在企业能实行定制生产的基础上, 利用网络技术和辅助设计软件, 帮助顾客选择配置或自行设计自己需求的个性化产品, 同时承担自己愿意付出的价格成本。
5 网络硬件设计
基础教育改革的落地逐步体现了多种方式和手段,有的是品牌中学联合普通小学组建整体校区,有的是品牌小学上延3年,扩大学区,形成9年一贯制学校,有的是建设深度教育联盟和教育集团,不同学校的师资和各种应用资源全面进行横向拉通。上述措施对于整体提高教育水平,促进教育公平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这些教育改革措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学校不再是一所孤立的学校,而呈现出多校区,多教学点的特色,学校间和班级间的网络联通性,资源的共享性就变的尤为重要。因此,“宽带校校通”“网络班班通”“空间人人通”的三通工程,成为师资和教育资源全面拉通的基础网络设施, “教育资源平台”,“教育管理平台”成为应用落地,实现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保障。
三通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不同的区域,其建设程度和和效果也不尽相同,有的区域部分学校实现了三通,但网络带宽有限,维护和管理不到位,正在面临着网络改造;而有的区域三通只是个面子工程,大多数学校还没实际的互连应用,三通网络面临着重建。在三通网络建设或网络改造过程中,区域教委信息化主管和各个学校的信息化技术人员,经常会面临各种技术的选择,如何选择可靠、安全、能够很好地支持各种教育应用的网络,如何让网络和应用不但具有先进性又能够支持平滑演进等,一直是基础教育信息化过程中让人困扰的问题。到底哪些可以助力教育三通网络建设呢?下面三个方面是教育三通网络建设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
稳定可靠的网络能够保证示范课,名师在线,网络学校等实时课堂的高质体验
在分校区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不同校区的学生和老师间的互动,老师们的经验交流活动都在增多,远程实时课堂的教学和交流方式已经变的不可或缺,这种多媒体的实时互动对网络和设备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在网络级,只关注联通性已经不能满足应用需求,网络要能够感知业务,根据不同业务的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务和优先级保证,并且要能够提供方便的手段能够维护和管理网络,改变当网络出现问题时IT维护人员不能快速定位和排除故障的现状。在设备级要能够支持大缓存,这样才能减少丢包,通常网络的核心设备节点要做集群,在某些板卡出现故障时,不会对整网出现影响,目前业界比较先进的集群技术是CCS2集群,除了专业的集群通道外,多个集群设备中即使只剩一块主控板卡在工作,整个网络就不会受到影响,只有这种能够感知业务、方便维护管理的高可靠网络才能够为远程实时多媒体课堂提供最优质的教学保障和体验。
为师生提供随时随地可接入的网络,课前、课中、课后的体验同样优质
网上作业,辅助测试,探索空间,成果展示,家校互动空间等基于网络的各种课前、课中、课后的活动,不再限于少数重点学校,在教育改革横向拉通后,会有更多的学校有这个需求。老师在不同的学校接入网络访问教育资源、批改作业、回答学生问题,学生在教室、校内操场、家里都能通过网络访问学习空间。以前的网络通常对用户的接入位置是有限制的,在不同的接入地点,其应用体验很难达到一致,而现在网络的发展趋势是在不同的地点接入时,用户访问资源的体验是相同的,那么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如何保证课前、课中、课后相同的优质体验呢?那么就需要网络能够划分用户组,并根据不同的组定制不同的网络策略。例如划分出老师用户组和学生用户组,当老师或者学生在不同的地点接入时,网络能够区分其用户组,并使用相关的网络策略,分配相关的资源,不管老师和学生从哪里接入都可以获得相同的教育网络应用体验。
教育共享资源应用,教务管理应用,需要网络能够提供高安全的保障
随着教育应用的不断增加,对网络的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网络考试和教务管理这些信息具有非常高的安全性,试题泄露、教务关键信息泄露都会带来非常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教育系统信息安全的问题已经变的越来越重要。传统的安全防护在网络出口放置防火墙,进行安全防护。但是随着黑客技能的提升,以及安全威胁来源的多样性,很多威胁靠单个设备发现和防御已经难以应对,单个设备的安全能力已经不能够代表整个网络的安全能力。那么如何提升整网的安全能力呢,安全问题的发现是要基于众多安全信息的收集和统一分析来进行的,也就是基于当前流行的大数据的方法,例如网络能够通过不同学校的安全事件进行采集,对这些安全事件关联分析,发现隐藏的安全问题,并给出相关的安全策略建议。通过这种整网安全协同的方法,能够大大提升教育网络的安全防护和安全处理能力。教育网络的安全能力提升了,教育资源得到了保障,那么在使用教育应用时才能没有后顾之忧。
综上所述,高可靠的网络,随时随地优质业务体验的网络和高安全的网络已经成为未来基础教育领域必然要考虑的问题。在教育部相关领导的讲话中也提到了“校校通,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育需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探索利用市场化机制推行实名制的网络学习空间,企业把平台建好,学校使用,有条件的省以企业建设为主、学校以应用为主”。 从教育部领导的讲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要在网络基础设施和技术创新方面发挥主要作用,并且要利用这些新的技术为教育服务。
何为路由?
所谓路由就是指通过相互连接的网络把信息从源地点移动到目标地点的活动。一般来说,在路由过程中,信息至少会经过一个或多个中间节点。通常,人们会把路由和交换进行对比,这主要是因为在普通用户看来两者所实现的功能是完全一样的。其实,路由和交换之间的主要区别就是交换发生在OSI参考模型的第二层(数据链路层),而路由发生在第三层,即网络层。这一区别决定了路由和交换在移动信息的过程中需要使用不同的控制信息,所以两者实现各自功能的方式是不同的。
早在40多年之间就已经出现了对路由技术的讨论,但是直到80年代路由技术才逐渐进入商业化的应用。路由技术之所以在问世之初没有被广泛使用主要是因为80年代之前的网络结构都非常简单,路由技术没有用武之地。直到最近十几年,大规模的互联网络才逐渐流行起来,为路由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平台。
路由技术的构成
我们通常所说的路由技术其实是由两项最基本的活动组成,即决定最优路径和传输信息单元(也被称为数据包)。其中,数据包的传输和交换相对较为简单和直接,而路由的确定则更加复杂一些。
确定路由
度量标准(metric),例如路径长度等,是被路由算法用来计算和确定到达目的地的最优路径的标准。为了帮助确定数据传输的路径,路由算法可以建立和维护路由表。路由表中包含了各种路由信息。路由信息根据所使用的路由算法的不同而各异。
路由算法在路由表中写入各种不同的信息,路由器会根据数据包所要到达的目的地选择最佳路径把数据包发送到可以到达该目的地的下一台路由器处。当下一台路由器接收到该数据包时,也会查看其目标地址,并使用合适的路径继续传送给后面的路由器。依次类推,直到数据包到达最终目的地。
路由表中还会包含其它一些对路由的计算和选择有价值的信息。路由器通过比较不同路径的度量值决定最优路径,而具体的度量值则要视所使用的路由算法而定。我们将会在文章稍后对一些较为常用的度量标准进行详细的介绍。
数据包交换
交换算法相对路由算法来说更加简单,而且绝大多数的路由协议都可以使用相同的交换技术。当数据包的发送方通过一定的方式获取到路由器的地址之后,就会把数据包以该路由器的物理地址(MAC地址)发送出去,同时使用网络层地址标识数据包的最终目的地。
当路由器接收到数据包后将查看标明其目的地的协议地址,并决定是否按照该地址将数据包转发到下一台路由器。如果路由器不知道如何把数据包转发到其目的地的话,一般会丢弃该数据包。如果路由器知道数据包的转发路径,则会将其中的物理地址改为下一台路由器的地址,然后将其发送出去。以此类推,直到数据包到达最终的目的地。在整个过程中,数据包的物理地址会随着移动过程中所经过的不同的路由器而变化,但是代表目的地的协议地址一直保持不变。具体如图所示:
路由算法
路由算法主要由几个关键因素决定。首先,算法的设计意图对路由协议的实际运作具有很大的影响。其次,目前存在许多不同类型的路由算法,每一种算法对网络和路由器资源都有不同的要求和影响。最后,路由算法使用不同的度量标准,从而使最优路径的计算结果不同。
设计意图
通常,一种路由算法可以体现出以下几方面的设计意图:
最优性
简单,低开销
健壮,稳定
快速聚敛
适用性强
最优性是指路由算法选择最佳路径的能力,这主要取决于计算最佳路径所使用的度量标准,
举例来说,一种路由算法可以同时采用数据包经过路由器的跳数和时延作为度量标准,而其中又以时延为主要标准。每一种路由协议都必须严格定义度量值的计算方法。
路由协议的设计应当尽可能的简单。换句话说,路由算法必须能够以最有效的方式发挥其功能,最大程度的降低软件和使用开销。尤其是当实现路由算法的软件只能在资源有限的机器上运行时,有效性就变得更为重要。
路由算法必须具有良好的健壮性,能够在出现异常或突发事件(例如硬件损坏,负载过高以及执行错误等)时正常运行。因为路由器往往是网络的连接节点,所以如果出现问题将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最好的路由算法应当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在不同的网络条件下都能够保持稳定的运行状态。
路由算法还应当能够快速聚敛。所谓聚敛就是指所有路由器就最优路径重新达成一致的过程。当因为某种原因使路由器出现问题而无法继续正常使用时,路由器会发出路由更新信息传遍整个网络,重新计算最优路径,并最终使所有路由器就新路径达成一致。聚敛速度慢的路由算法可能会导致路由回路的出现。
在下图所示的路由回路中,一个数据包在时间t1到达路由器1。因为路由器1中的信息已经被更新,所以该路由器知道到达数据包目的地的最优路径应当通过路由器2。因此,路由器1把数据包转发到路由器2。但是路由器2中的信息没有被更新,所以仍然认为最优路径应当通过路由器1,并因此把数据包又转发回路由器1。这样,数据包只能在两台路由器之间来回传递,直到路由器2接收到了路由更新信息或者数据包超出了最大存活时间。
路由算法还应当具有非常好的适应性,能够快速准确的适应不同的网络环境。例如,假设某一个网段出现问题,许多路由协议都可以快速的选择新的最佳路径替代已经无法使用的原由路径。路由算法应当能够通过编程,适应网络带宽,网络时延等参数变量的变化。
算法类型
路由算法可以被划分成许多不同的类型。主要的分类标准如下:
静态vs动态
单路径vs多路径
单层结构vs分层结构
主机智能vs路由器智能
域间vs域内
链路状态vs距离向量
静态vs动态
静态路由算法并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路由算法,而只是由网络管理员在启动网络路由功能之前预先建立起来的路由映射表。除非管理员人为修改,否则映射表的内容不会发生任何变化。使用静态路由的算法在设计上非常简单,主要适合在那些数据流量的可预测性强,网络结构相对简单的环境中使用。
因为静态路由系统无法对网络变化作出响应,所以对今天的大型,动态网络来说并不适用。目前所使用的绝大多数的主流路由算法都是动态路由算法,可以通过分析接收到的路由更新信息针对变化的网络环境作出相应的调整。如果网络发生变化,路由软件就会重新计算新路由,并将新的路由更新信息发送出去。更新信息可以传遍整个网络,所有接收到该信息的路由器都会重新执行各自的路由算法,对路由表作出相应的修改。
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在适当的环境下,两者可以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互为补充。例如,我们可以创建静态路由,指定一台专门的路由器作为最后诉求(last resort)路由器来接收所有无法被正确路由的数据包,这样,我们就可以保证所有的信息都能够以某种方式被处理。
2.宽带城域网的核心技术是:核心交换网和接入网。
3.计算机网络建立目的是实现计算机资源的共享,资源包括硬件软件和数据;“自治计算机”
4.计算机网络分类如按拓扑结构、应用协议、传输介质、数据交换方式等等。如按网络的覆盖范围可以将网络分为局域网、广域网、城域网;按拓扑结构分类有总线网、树型网、星型网、环型网、网状网;按传播方式分为点对点传输和广播式传输等。
局域网10 Mbit/s误码率较低。从介质访问控制上分为共享式介质和交换式局域网。广域网:从逻辑功能上分为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计算机网络完成数据处理和数据通信
5.网络拓扑结构通过网中结点与通信线路之间的几何关系表示网络结构,反映网络中各个实体之间的结构关系广播信道通信子网拓扑结构有总线、树型、环型、无线通信与卫星通信点对点线路通信子网拓扑结构有星型环型(传输延迟)树型与网状(路由选择算法和流量控制)。
6.计算机网络传输特性参数数据传输速率和误码率奈奎斯特定理描述了有限带宽,无噪声信道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与信道带宽的关系。Rmax=2*B Rmax最大数据传输速率B通信信道带宽(频率)HZ香农定理给出了有限带宽,有随机热噪声新到的最大传输速率与信道带宽、信号噪声功率比之间关系Rmax= B*LOG2(1+S/N)S/N信噪比(信号与噪声功率比)分贝。
7.通信子网的交换方式电路交换和存储转发交换存储转发交换分为报文存储转发交换(报文交换)和报文分组存储转发交换(分组交换)电路交换分为三个阶段:线路建立数据传输线路释放存储转发交换转发数据的单位分为两种:报文和分组。报文数据长度不限,增加目的地址、源地址与控制信息组成一个逻辑单元分组限制报文长度
分组交换技术分为数据报方式DG与虚电路方式VC数据报方式:分组传输前不需要预先在源与目的之间建立连接 虚电路方式是将数据报与电路交换结合起来;发送前建逻辑连接 虚电路的工作过程虚电路建立、数据传输、虚电路拆除。
8.网络协议三要素语法语义时序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层次结构模型和各层协议的集合 ISO/OSI参考模型开放系统互联;三级抽象体系结构、服务定义和协议规格说明。
物理层利用物理传输介质为数据链路层提供物理连接,以便透明传输比特流。数据链路层在物理提供比特流传输服务的基础上,在通信的实体之间建立数据链路连接,传送以帧为单位的数据,并具有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功能。网络层通过路由选择算法,为分组的通过选择最适当路径。需要实现路径选择、拥塞控制与网络互联功能。传输层向用户提供可靠的端到端服务,透明传输报文,它向高层屏蔽了下层功能,是体系结构中最关键的一层。会话层组织两个会话进程之间的通信,并管理数据交换。表示层处理两个通信系统中交换信息的表示方式。包括格式转换、数据加密解密、数据压缩与数据恢复等功能。应用层确定进程之间通信的性质,以满足用户的需要。
9.TCP/IP参考模型与层次主机-网络层(物.数)、互联层(网)、传输层(传)和应用层(应)互联层功能处理来自传输层的分组发送请求,处理接收的数据报,处理互联的路径、流控与拥塞问题传输层实现应用进程间的端到端通信具有两个协议TCP和UDP TCP是一种可靠面向连接的协议UDP不可靠的无连接协议应用层的主要协议 Telnet.FTP.SMTP.DNS路由信息协议RIP网络文件协议NFS.HTTP
3.1 对社会的负面影响。首先,由于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还不够完善,网络中存在很大程度的不真实性和虚拟性,使得网络管理也存在着严重的不规范性,导致网络安全无法可靠保证。这也正是诸如传播发布反动信息和色情信息、制造传播可疑程序和病毒、利用木马程序窃取商业机密和国家机密、金融诈骗等利用网络的高科技犯罪事件一直呈现高发趋势的主要原因。
其次,对网络信息的开发和利用程度上存在巨大差异,会导致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严重不均衡,经济差距越拉越大。
再次,当前网络特殊的语言修辞符号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许多不合语言规范的现象层出不穷,网络语言现状令人担忧。引导并规范使用正确的网络用语,已经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3.2 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其生理和心理都不成熟,自控能力及辨别是非的能力欠缺,因而极易受到不良网络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1)对身心健康的影响:网络传播的形象化,弱化了青少年理性思考的思维方式,反而强化了其凭直觉感性接受事物的方式。另外,青少年迷恋网上交友、网上聊天和网络游戏,不能自拔,不但影响心理健康,而且有损身心健康。事实证明,长期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人在真实世界的人际交往能力。此外,网络也是暴力和色情等文化垃圾传播的土壤,有调查显示,青少年的犯罪手段多来源于网络。
2)对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网络上充斥着追求奢侈、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等腐朽的价值观,大量接受此类信息,对生理和心理都不够成熟的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势必会动摇传统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严重影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观念趋向。
基于网络的计算机技术基础教学平台, 在课程的设计上主要包含了这几个部分:课程介绍、教学方案、教学和考试大纲以及教学方法等。在课程设计上, 计算机基础教学平台所用的技术主要是静态页面设计技术, 其中进入的界面、导航和字体等内容都是属于平台的页面设计, 通常采用一些能吸引学生眼球的色彩作为基调。而在课程设计的几个重要模块中, 则主要是利用Photoshop CS来进行设计, 在确定平面设计效果之后便利用Dreamweaver MX软件来进行静态页面的制作, 如图1。
2 基于网络的计算机技术基础教学工具箱
在基于网络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平台中, 工具箱是比较重要的模块之一。其中包含了Visual FoxP ro 6.0中经常使用的指令和函数, 并对其使用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可让学生在计算机技术学习的过程中作为参考, 以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工具箱这一功能的运用主要是依靠于现代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其所使用的后台数据库通常是SQL Sever 2000, 并将其与ASP.NET技术相结合, 以增强数据库的访问性能, 如图2。
3 作业上传, 习题下载
学生不仅可以利用以网络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基础教学平台来进行在线测试, 还可以下载一系列的模拟试题和习题等。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程管理模块, 添加最新的习题或删除一些不需要的习题。学生在做完习题之后可以通过网络将其传入服务器中, 教师则可以随时进行查阅, 审核学生所提交的作业。其主要是利用Web服务器来实现这一环节。Web服务器是以IIS为运行平台, 是最为普遍的Web服务。其能有效地提供文件传输服务, 而且操作方法较为简单, 如图3。
4 结语
在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 有利于丰富教学手段, 活跃课堂气氛, 能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基于网络的计算机技术基础教学平台的实现, 可以加强计算机技术基础教学效果, 是计算机教育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为实现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最佳效果, 很多高校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建立校园网络, 实施网络教学, 以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简惠冰.基于.Net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网络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D].厦门大学, 2011
[2]曾静.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课程改革[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 (13) .
关键词:网络教学 计算机技术基础 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07-0076-02
一、引言
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是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入学后继学习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后开设的另一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核心课程,一般院校都采用“Visual FoxPro 程序设计”或“C语言程序设计”作为学生的第二门通识计算机课程。Visual FoxPro 6.0以其结构化和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以及强大的数据库管理功能,一直以来被多数大专院校用于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
目前高校已普遍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能够将各种信息:包括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媒体引入计算机技术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课堂信息量,也改变了传统的板书式的教学手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教学环境。然而,多媒体教学方式针对计算机这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来说,在某些方面仍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因为多媒体教学过程仍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学习过程仍以听讲为主,多数时间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其自主学习和相互学习的积极性仍然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另外,同一个班的学生接受能力不一,有些甚至差别较大,教师在教授课程时不可能兼顾到所有的学生;再者,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一节课的信息量往往较大,很多知识需要学生在课后进行消化。因此,需要探索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新方法,充分利用各学校的校园网,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教学平台,弥补传统教学方式和多媒体教学过程的不足,采用多种方式完成教学过程,也是势在必行的教学改革之路。
二、网络教学平台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设计
一个好的网络教学平台既要体现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互动又要方便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教师(管理员),应该能很容易地在这个平台上开展网络教学活动,并能方便地通过此平台进行教学管理;对学生而言,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自我测试内容,并能方便地通过此平台与教师或同学进行互动与交流。在进行计算机技术基础网络教学平台系统设计时,根据对该课程多年的教学积累,找出传统计算机课程教学方式的不足,结合本院实际情况,突出网络教学的优势和对传统教学的弥补,设计出符合网络教学模式的助学型网络教学平台,并以此为依据规划确定整个系统的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网络教学平台共分9大功能模块,根据系统需求,系统中每个模块的功能如下:
1.课程介绍
“课程介绍”模块有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考试大纲、学习方法几个子模块。“课程简介”部分总体介绍了这门课的基本情况,该课程的地位与作用,课程涉及的知识点、先修课程,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等;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模块为学生自学课程内容与进度安排提供依据;学习方法模块为学生学习本课程方法等给以指导,并提供该课程的相关资料和参考书目。
2.视频教学
“视频教学”模块(教学内容模块)依据教学大纲,参阅了国内外最新的数本参考书,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内容,制作成通俗易懂的视频教学文件。视频教学文件既可作为学生的复习教程,也可以为进度快的学生提供自学教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学习。这样既可以照顾到进度慢的学生也可以兼顾到进度快的学生,而且学生可以随时来到虚拟课堂进行学习。通过视频教学文件,学生可以有选择地进行学习与巩固知识,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
3.实例教学
“实例教学”模块将实例和知识点恰当地结合,做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综合例子,将一个阶段的知识点融合到例子中,便于学生将理论同实践结合起来,能学以致用并提高对软件的综合应用水平。通过课件管理模块,管理员可以对实例进行更新操作,新添加的例题将显示在最前面,便于学习者掌握最新例题。
4.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模块由若干个典型的实验组成。每个实验都有实验目的与要求、相关知识和实验步骤与内容,便于学习者根据实验向导自主进行实验。每个实验根据教学和知识点的连贯性进行设置,通过实验学生能将知识点贯穿起来,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5.练习测试
考试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手段,网络测试突破传统考试时间和地点的约束,通过对数千道题的精心筛选,有针对性地对课程中的重难点知识组织了练习题和模拟试题,形成一个知识覆盖面广、难度适宜的题库,用于学生进行练习、自测和考试。传统的测试方式主要以笔试为主,考试方式比较单一,另外单从试卷上也很难体现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不能体现学生软件操作、设计程序的能力,还易造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而且,计算机考试即使有上机试题,也很难保证考生的试题不一样,另外由于机房等原因不能保证所有的考生同时进行上机考试,不能保证试题的保密性和考试的公平性。而网上考试主观题和操作题都在网上进行,并且试题是从题库里随机抽取的,每个考生的试题都不一样,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同时也减少了作弊现象。如果是平时学生进行自我测试,登录测试系统后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试题数量、难度、题型和考试时间等信息的定制。测试(考试)结束后,系统会自动阅卷并给出正确答案、用户答案和用户每题得分、总分等信息,减少了教师批改试卷的工作量,也便于学习者进行自测。
6.工具箱
该模块收集了Visual FoxPro 6.0常用的命令和函数,并介绍了命令和函数的详细使用方法,便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查阅。
7.作业上传,习题下载
除了在线测试外,系统还提供了一些习题、模拟试题,供学生下载。教师(管理员)可以通过课件管理模块对习题进行添加、删除等更新操作。学生可以将作业通过本模块上传到服务器,教师可以随时对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批阅,对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在网上进行说明与答疑。这种方式改变了传统的纸质作业方式,教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答疑,学生都可以看到,加快了信息的传递,提高了效率。
8.讨论与交流
“讨论与交流”模块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特性,为教师答疑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一个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传统的答疑方式在高校比较难以开展,学习者可以将问题以帖子的形式发送到网站,其他人可以对问题进行回复或交流自己的看法。通过互动平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就可以跨越时间与地点的限制,学生随时随地可以在校园网上进行学习与交流,教师还能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管理员(教师)经过二次登录可以进入管理界面,可对论坛进行综合管理,如设置论坛的标题、删除帖子、封杀违规用户、发布论坛消息等等。
9.课程管理
管理员登录后可以对“实例教学”“习题下载”“练习测试”模块中的习题进行更新,也可以对“课程介绍”模块中的参考资料进行更新,该模块还可对用户进行管理。
三、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高校校园网的建立与使用,网络教学正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在网络学习平台下,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自主学习。接受知识慢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复习与答疑,进度快的学生可以往后面章节自学;学生通过测试模块还可以随时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测试与检验,并且在此平台下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可以随时进行交流与互动。构建基于网络的辅助教学平台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和发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所必需的,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现代教育理念,是信息时代培养高素质综合人才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赵凤梅.网络教学中的知识转化与知识创造[J].现代教育技术,2006(5).
[2]王玉珍.谈网络教学的功能及优势[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
实 验 报 告
| |
实验名称:
机器人控制技术基础
课程名称: 机器人控制技术基础
实 验 人:张 钰 信 安1601 201609040126 李 童 能 化1601 201605040111 韩翔宇 能 化1601 201605040104 成 绩:
指导教师: 林永君、房静
实验日期: 2016年3月4日-3月26日
华北电力大学工程训练中心
第一部分:单片机开发板 实验一:流水灯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此实验,初步掌握单片机的 IO 口的基本操作。实验内容:控制接在 P0.0上的 8个LED L0—L8 依次点亮,如此循环。硬件说明:
根据流水灯的硬件连接,我们发现只有单片机的IO口输出为低电平时LED灯才会被点亮,我们先给P0口设定好初值,只让其点亮一盏灯,然后用左右移函数即可依次点亮其他的灯。源程序如下: #include
for(;;){ led_1=0;display_ms(10);
}
} led_1=1;led_2=0;display_ms(10);led_2=1;led_3=0;display_ms(10);led_3=1;led_4=0;display_ms(10);led_4=1;led_5=0;display_ms(10);led_5=1;led_6=0;display_ms(10);led_6=1;led_7=0;display_ms(10);led_7=1;led_8=0;display_ms(10);led_8=1;第二部分:机器人小车
内容简介:机器人小车完成如图规定的赛道,从规定的起点开始,记录完成赛道一圈的时间。必须在30秒之内完成,超时无效。其中当小车整体都在赛道外时停止比赛,视为犯规,小车不规定运动方向,顺时针和逆时针都可以采用,但都从规定的起点开始记录时间。作品优点及应用前景:
单片机可靠性高,编程简单单片机执行一条指令的时间是μs级,执行一个扫描周期的时间为几ms乃至几十ms。相对于电器的动作时间而言,扫描周期是短暂的,可以认为在一个扫描周期内输入端子的状态是不变的,而对其状态变化的采集和处理也是实时的,从而满足了实时控制的要求。本次设计的简易智能电动车,采用STC89C52RC单片机作为小车的检测和控制核心,使单片机按照预定的工作模式控制小车在各区域按预定的速度行驶,通过控制单片机进而控制小车,体现了智能化,通过使用不同的函数及设定不同的函数参数,能够在不同的要求下改变小车的前后轮转动方向以及转动速度,来完成不同的目的要求。在画正方形的同时能够完成四个1/4圆弧的制作。
循迹实验场地图:
传感器电路图:
源程序:
#include
} void main(){ unsigned int i;
l_l = 1;r_l = 1;l_m = 1;r_m = 1;for(;;)unsigned int i,j;for(i=0;i if((l_l ==0)&&(r_l ==1)){ l_m = 1;for(i=0;i<5;i++) { } r_m = 0;delay(5);r_m = 1;delay(45); } else if((l_l ==1)&&(r_l ==0)){ } else if((l_1==1)&&(l_2==1)){ } else { l_m = 0;r_m = 0;delay(5);l_m = 1;r_m=1;l_m=1;r_m = 1;for(i=0;i<5;i++){ } l_m = 0;delay(5);l_m = 1;delay(45); } r_m = 1;delay(45);} } 第三部分:心得体会、合理性建议或意见 【网络实用技术基础报告】推荐阅读: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检查自查报告07-12 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报告06-29 实用法律基础答案全部05-25 网络安全配置基础总结05-25 网络基础教学计划10-02 计算机网络基础培训06-14 网络安全基础知识培训10-08 计算机网络基础复习习09-15 计算机网络基础实验一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