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创业教育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现已成为国家战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也成为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学生村官创业教育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生村官创业教育论文 篇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摘  要: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高校应积极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能力。为此,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正确看待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对高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切实转变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有效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引导大学生投身乡村振兴主战场,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本领,不断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关键词:乡村振兴;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1]。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坚持党的领导,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努力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1-2]。作为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教育与合作等功能的高校,应积极向大学生宣传乡村振兴战略,并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增强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能力。

一、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自1998年开始兴起。截至目前,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重工重技,有轻农轻文的思想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浪潮中,高校包括高等职业院校每年都积极举办创新创业项大赛,但在创业大赛,创新创业设计项目中以工科、技能为主,立足农科与人文不多,这是片面的。农科的农产品加工、环境治理、产业规划、农产品电商等领域急需创新创业人才,在文化遗产保护、乡村旅游开发、文化产业提升等领域也需要大量人文方面的人才。

(二)竞赛多,落地少,有急功近利的现象

众多创新创业项目中,在实验室的多,在城市的多,普遍不愿意下基层,到农村。做的项目与设计成果大部分都是理论化的,不接地气,没有在推广应用上下功夫。学校为了在个别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好名次,通过精选教师与团队“开小灶”突击培训等措施让极少学生参与锻炼,大部分学生只是看客。存在重竞赛轻实践课程建设,创新创业成果不落地的现象。

(三)缺少完备的管理与服务体系

不少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出现多头管理与交叉管理现象,如:学生处管教学,团委管创业竞赛,教务处管创新创业项目与创新创业课程,还有的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多头管理,没有因材施教,不能循序渐进,考核体系不完备,不能“精耕细作”,存在“拔苗助长”与“大水漫灌”现象。

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新要求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后,相关部门、各地政府也纷纷出台了实施意见与办法,吸引高校毕业生投身乡村建设, 如团中央部署实施的“青春建功行动”和“领头雁”培养计划。这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同时也对高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

(一)注重思想引领

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与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把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作为教育的根本问题,教育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创新思维与劳动精神,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二)提高工作前瞻性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重大国家战略。要使学生全面准确了解乡村振兴战略,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学透悟深其基本要义,提高工作前瞻性。要立足长远,保持创新创业实践的连续性,不能急功近利,浅尝辄止,而要脚踏实地,步步为营。

(三)强化工作针对性

乡村振兴涉及到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文明振兴与组织振兴,需要农业技术、农村教育、农机装备、生态环境、文化旅游、电商服务以及经济管理、党团组织建设等技术与专业需求,并非只有涉农高校才有作为。各高校要针对自己专业优势主动对接乡村振兴的不同领域,精准服务各具特色的乡村,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四)突出工作实效性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应注重教育目标的导向性。乡村振兴其中一个突出特点是现实需要和现实成效,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目标,具有鲜明的实践性。要用鲜活、生动的乡村振兴战略中典型案例去培育学生创新精神,用劳动者生动的个案去感化学生,激励学生创业动力,让学生直观感受乡村振兴的发展过程,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增强他们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新途径

(一)切實转变创新创业理念

1.乡村振兴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广阔空间

乡村振兴为所有高校大学生提供了创新创业的大舞台与新机遇,这并不是只惠及涉农高校,因为乡村振兴需要千千万万创新创业的大学生。乡村振兴涉及五大振兴,涵盖农业、工业、文化、旅游、城乡建设、环境治理等多个领域与产业,包涵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同步推进。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黄祖辉教授强调,乡村振兴首先还是要放在城市化的背景下来做,必须按照城乡一体、城乡互动的新型城市化战略来引领,以城带乡,以工兴农,城乡互促、城乡融合。

同时,乡村振兴有助于大学生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开展,多种优惠政策的叠加与重大项目的落地,大学生创新创业进入了新时代。目前不少大学生到农村创新创业,据不完全统计新型农场主中有近30%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年轻人,而且这个比例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大学生将在新型城乡一体化与城镇化建设中实现自己的创新创业梦想。

2.加强大学生“一懂两爱”思想教育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农村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作人员仅占1.2%,大学生到农村创新创业,有利于壮大和优化“三农”工作队伍。2017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的基本要求,要加快构建大学生到基层工作的长效机制,确保“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4]。

“一懂”即指懂农业,就是要让学生熟知现代农业科技与农业发展现状,“两爱”即指爱农村爱农民。要大力弘扬农业文化,加强都市农业文化、乡村旅游文化、农业创意文化、农业生态文化教育[5],引导大学生学习中国农业史、世界农业、农业风云人物。大力宣传大学生扎根基层、服务农村的奉献精神和感人事迹, 例如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第一书记沈浩、“耶鲁哥”秦玥飞以及杨大可、徐锋、方月萍、肖琳等优秀大学生村官的生动事迹,激励大学生扎根基层、干事创业[4]。广大青年学生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要怀着强烈的爱民、忧民、为民、惠民之心,把解决群众的难题,增进人民福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二)积极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

采取政府提供资金与项目建设,高校提供技术与科研项目,学生参与科研与创业的模式,搭建政府(乡村)—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地方政府和村民提出需要什么样的技术与人才,高校在合作中找到乡村振兴的新问题与新课题,学生在产业发展、文化教育、环境治理、文明创建、电商服务与组织振兴等方面中找到自己创新创业的园地。

1.强化师资、课程建设与组织管理

教师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导者,高校要根据自身优势,建立有经验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组织有经验的老师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针对乡村振兴战略需求,在乡村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生态文明等方面给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并提交有参考价值和可行性的研究报告[6] 。要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完善课程体系,合理设置创新创业必修课,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学分,有针对性地培养农村实用人才。要强化组织领导,整合相关处室力量,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充分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管理部门的统领作用,有计划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避免急功近利的现象。

2.发挥基地、企业与经营主体的资源作用

高校要利用地方科技园(区)、产业园(区)条件优势与技术优势,建立独具特色的创新创业基地,充分发挥地方工业企业、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与新业态的资源优势,根据企业与产业发展的需要开展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有针对性地参与地方技术攻关与经济发展建设。根据不同专业需要,选聘一些技术能手、职业农民、高管、总经理、致富带头人、大学生村官等作为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老师,通过现场示范,增强学生的创业意愿和创新创业能力。

3. 多方实施鼓励措施

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就业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高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或就业教育中去,计入学分,同时将乡村振兴创新创业项目纳入资助范畴,鼓励学生开展乡村振兴创新创业专项实践;另一方面,政府通过信贷融资、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政策予以支持[7],采取多渠道鼓励支持措施为更多的大学生搭建实践舞台。

(三)在实践中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本领

1.引导学生深入农村开展调查与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大力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是大学生了解农村农民、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大学生参加农村实践,可以锻炼学生的心智,感受“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有利于学生在创新创业中艰苦奋斗优良品质的形成。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农村开展调查与实践,指导学生科学制定调查方案、掌握实地调查的基本方法、正确分析调查材料、领会调查报告等写作要求。

2.组织学生投入乡村振兴建设主战场

组织学生参加乡村振兴规划、产业规划与乡村治理规划的制定,让学生真正了解农村现状与专业需求;组织学生参加扶贫工作实践,让他们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参加产业扶贫;组织学生参加支教活动,把先进的技术与文化带给农村,开展移风易俗教育,开展中小学生爱国主题教育,向农民传播现代科学知识。组织学生参加“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行动,让他们知道农村乡村治理的重要性与实时进程,从而增强他们创新创业的针对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2019-03-28].http://news.cnr.cn/native/gd/20171027/t20171027_5.

[2]中共中央國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B/OL].(2018-02-04)[2019-03-28].http://www.gov.cn/zhengce/2018-02/04/content_5263807.htm.

[3]杨先梅.把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农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10):18-21.

[4]朱士奇.大学生农村创业的路径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9(08):91-92.

[5]方玲燕.社会主义新农村视阈下的现代农业文化建设.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2(1):12-15.

[6]张博文.高等院校对乡村振兴的服务路径研究[J].辽宁经济,2018(09):26-27.

[7]李新仓,党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农村创业路径[J].农业经济,2019(03):117-118.

作者:方玲燕

大学生村官创业教育论文 篇2:

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创业人格培养中的作用

摘 要:随着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现已成为国家战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也成为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人才培养的类型也应有所侧重,如何对大学生实施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优秀人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而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想要更好地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就离不开有效的思想引导。

关键词:创业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引导

随着“以创业促进就业”、“就业促进法”、“核发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的通知”、“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意见”等有关大学生创业和就业的一系列文件的出台和实施,大学生创业就业人才培养也已经成为高校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向。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中所起到的作用

(一)提高学生创业就业的能力

个人想要将自身作用在组织中充分发挥出来,就要通过一个过程,也就是就业和创业。因此,扎实的创业知识和技能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能力。另外,一定的非专业能力在创业就业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因此学生也应该更好掌握,比如沟通交流、把握机会、自我推销以及机会识别的等方面的一些能力。

從“社会本位”逐渐转变为“人本位”就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随着这种转变学生在教育方面的主导地位也开始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尊重,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实际需求得到了有效的满足,育人功能的发挥也非常充分,学生多方面的均衡发展也得到了更好的实现,就比如科技与人文、能力于知识、政治与道德、精神与物质等方面,所以,对于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的提升,特别是非专业能力的提升,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时,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比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提高学生生存发展能力起到很大帮助作用的实践环节,像是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勤工俭学等等,这些环节对于学生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的培养也很有帮助。在学生的非专业能力得到有效提高时,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自然也会随之提高。

(二)帮助培养学生创业就业的心理品质

目前每年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都在持续上涨,因此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形势,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同样的不容乐观。在创业就业活动中良好的创业就业心理品质起到的作用非常重要,并且良好的创业就业心理品质也是创业就业能力的释放源。大学生在面临就业创业的困难环境时很容易产生一系列不良的心理反应,这是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如年纪轻、阅历浅、经验少等)的影响造成的,比如焦虑心理。对于自己创业能否成功或者能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过于在意和担心,从而出现心神不宁、萎靡不振、紧张烦躁以及意志消沉的不良心理,自卑心理。对于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没有信心,没有勇气去进行自主创业,甚至在寻找工作岗位时连推销自己的勇气都没有,急于求成心理。不能提前认识到在创业就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风险,当现实和自己的理想产生矛盾和冲突时,就会丧失奋斗的勇气和激情,甚至会感到抑郁;怕吃苦心理。不支持国家出台并实施的一系列面向艰苦行业和地区的就业项目,比如“大学生村官”、“西部计划”、“支教扶贫”等等,宁愿宅在家中做啃老族也不愿意按照这些就业安排就业。

对于这种情况,可以以相关学科知识为基础,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克服自身没有目标和方向、缺乏毅力的消极心态,培养学生产生乐观积极、乐于奉献、勇于开拓的精神,使学生对创业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困难、挑战和风险能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和合理的方式来面对,培养学生坚毅、顽强、自信、独立等等良好的心理素质,消除自卑、畏缩、焦虑、依赖等等在创业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人格障碍,使大学生的创业就业心理素质能够得到良好的培养,并且使大学生的人格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三)就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智商和情商,一种是一个人思考和推理能力的方法,一种既是创造又是技巧。既然是技巧那么规律就一定存在;既然有规律那么就肯定可以掌握,就能够熟能生巧。只要我们能够拥有更多的勇气和机智,多进行一些磨炼,积累更多的感情资源,就可以将自己生存的境界营造得更加宽松。专家们认为,应该从小就开始进行情商的培养,因为通过研究表明,一个人在童年所受到的教育和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他的情商。一个人对自我情绪进行认知、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就是我们所说的情商。我们在情感品质的差异中就可以看出情商的高低;对于人的命运,情商这种能力往往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那么,为了能够有机的将智商和情商结合起来,从事思想教育的工作者就应该更好的加强对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性、好胜心、自控力、求知欲望、成就动机、责任感、异物感等方面的教育。

一个人的就业能够成功、合理并且对于职业能够顺利适应的心理基础就是具有较强的就业心理素质,而就业心理素质具体是指的什么呢?就是能够影响个人就业活动的所有心理品质总和,并且是在个人与社会环境、教育产生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和挑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就业制度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在不断加大,由此就引发了更多的就业心理问题。而当前要继续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怎样加强大学生就业方面的心理教育和辅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可以帮助他们培养自强自立、积极进取、乐观自信、勇于创新、善于合作等人格特征。从事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就应该通过德育及职业道德课程的途径,运用多种载体比如心理咨询、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教学等等,针对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及生源结构,对毕业生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进行注重的培养,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引导树立起正确的就业选择观念,对求职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更好的掌握,使得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得到逐步的培养和提高。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一)增强大学生创业意识

当前我国大学生大多都是在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下才会选择自己创业,主动把创业作为一个职业理想的学生少之又少。正是这种消极的选择动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创业发展前景。高校应该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平台充分的利用起来,引导大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进行正确的分析,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进行更新,让他们能够明确当前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于“自有创业”这种市场经济下的全新就业方式进行充分的认识,在自己的理想的职业选择中加入自主创业这种形式。不仅仅要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进行有效的增强,还应该从根本上对他们的就业观念进行转变。促进大学生形成现代积极主动的创业观,打破以往“学校分配”、“国家分配”等等一些传统陈旧的就业观念,将旧观念中一味地依靠家长、学校推荐就业转变为自主创业创造工作岗位、自己找市场、自我推广。尝试多种职业、开拓进取的新型就业观,改变以往安于现状、从一业而终的旧观念;形成敢冒风险勇于创业的新型创业观,改变以往之讲求稳定、高效益、高保障的旧观念。此外,就业指导部门应该及时解读各种就业信息,让学生能够掌握更多创业就业信息,将自己掌握大量就业信息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保证学生创业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优化教学过程

第一,为了对教育语境进行更好的创新,促进师生的双向互动。在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意识以及其所决定的师生沟通方式都很落后。教师在创新教育语境中要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激励、帮助和参谋,而不仅仅只是传递知识。对于学生觉醒主体意识、完善主体人格以及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来说,这种新的教师角色意识具有很大的帮助。并且在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式时也很有帮助。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且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停止所有的假設,摆脱自己所有先入为主的做法,这样才能平等对待学生的各种想法;教师应该停止一切对于学生想法的批评和判断,这样才能让学生敢想敢说,也才能使得师生能够充分直接地进行思想、情感和认识上的交流与共享。学生所有的创造性思考在教师产生应该怎样的想法时都会停止。

第二,为了对教育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创新而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以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教学中,教学信息的承载形式仅仅只有教科书和黑板,教学信息的唯一来源就是教师。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说是非常单一的,而且这样的教学方式得到的结果就是学生根本没有兴趣听讲,学得非常枯燥和乏味,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更加不可能,而教师往往还讲得很辛苦。近些年来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诸如计算机、多媒体、幻灯、电视录像等等大量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出现,教学素材可以在教学中进行更加形象和生动的展示,并且还可以将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三).培养创业人格与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教育

在培养大学生创业人格的时候,应该和爱国主义教育更好结合起来。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传统美德就是爱国主义,当前爱国主义的形式和内容随着形势的和任务的变化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过去爱国报国的方式就是上战场干革命,到了现在爱国报国的方式也可以是艰苦创业。在新世纪初期,艰苦创业关系到每个大学生的前途和利益,也关系到人民、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利益,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对人类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创业者往往也都是坚定地爱国主义者,这一点通过历史和现实都可以证明。就像我国电子学专业的第一位女博士韦珏,本来如果按照本专业的方向继续研究下去,取得更多的成果可以说是很容易的。但是她却不顾重新开始的巨大困难,不考虑个人的成绩,将国家的需要放在了第一位,重新开始研究生物电子学这门新的学科。当时我国在生物电子学方面可以说基本是个空白,而这门学科具有的应用价值却是非常广泛的。这位女博士自觉按照社会的需要来选择自己的人生价值目标,通过科学研究的创新使我国生物电子学加速发展,在取得具有很高社会价值科研成果的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 雷家.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分析[J].中国青年科技,2015,(2):27.

[2] 高晓杰,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新时代事业的开拓者[J].中国高教研究,2007,(9).

[责任编辑 杜 娟]

作者:伊焕峰 孙广耀 李大卓

大学生村官创业教育论文 篇3:

中国大学生创业问题研究综述(2008—2010)

摘要 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创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种形式。文章认为,当前大学生创业问题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学生创业状况、大学生创业的影响因素、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创业的促进措施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五个方面。总体研究具有成果丰富的特点,个体研究具有内容相对零散、缺乏连续性和研究深度不足的特点,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加强。

关键词 中国;大学生创业;综述

文献标识码 A

一、大学生创业的状况

(一)大学生创业的一般情况

《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和《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是麦可思公司(MyCOS)对全国2008届和2009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所做的调查报告。2008届大学毕业生创业的比例为1%;来自私营企业主、企业经理人员和个体户等家庭的大学生创业比例最高;最多的是工科类,其次是财经管理类;主要地区在中西部地区,集中于零售行业和文体娱乐业,筹资主要依靠父母、亲友和个人储蓄;创业者的月收入大大高于受雇应届毕业生(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2009)。2009届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为1.2%;本科生创业最多的是艺术设计、计算机、英语和国际经济与贸易,高职高专最多的是机电一体化;主要地区是陕西、甘肃、宁夏和青海,集中于销售行业和个人服务业,筹资主要依靠父母、亲友和个人储蓄(麦可思研究院,2010)。

对全国21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创业意向,但真正创业的凤毛麟角;大学生希望在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和家乡、启动资金少、风险较低的行业创业;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呼声很高(吴忠宁,2009)。对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等北京10所高校的调查表明,大学生对创业的认知较为成熟和理性;16.9%的创业目的是解决就业,73.2%的是为了获得更多财富和挑战自我,即大学生创业大多数属于机会型创业;80%的认为知识和技能不能满足创业的要求,创业素质欠缺占44.8%,缺少资金占25.5%,缺少项目占12.7%(费英秋,2009)。2009年对18所北京高校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大学生创业群体具有年轻有活力、知识和技能丰富的特点,有些大学生已经创业;但大学生的创业率仅为0.65%,二成多宁可失业也不会选择创业;大学生创业的风险很大(黄敬宝,2010)。2009年对杭州4所高职院校的调查表明,大学生创业热情较高,创业目的与动力呈现多样化趋势,对创业的认识更趋理性,对创业能力的自我评价“一般”居多,迫切希望学校提供创业帮助(沈晓敏,2010)。

“大学生村官”为农村输送了宝贵的人才,但在创业过程中面临着创业政策实施不规范、相关配套服务体系不健全、创业环境有待改善、创业技能不高和缺乏合适创业项目等问题(谢志远,2010)。

网络创业投入小,回报快而高,市场潜力无限,加上大学生的智力优势,成为大学生创业的新途径和新模式;但网络创业意识薄弱、缺乏理性认识、创业技能落后、创业范围的局限性大、缺乏资金支持和管理意识、技术发展后劲不足以及创新意识缺乏等,成为制约和困扰大学生网络创业的重要因素(胡桂兰,2010)。

综合各种调研结果,2009年青年创业意愿较高,而且受地域影响,创业率和创业成功率不高,青年创业需要有一定的积累,世界金融危机同时给大学生创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2010)。

(二)大学生创业的典型做法

杭州市提出“造一流环境,引一流人才,建一流城市,创一流事业”的城市发展理念和“人才+资本”的人才创新创业理念,全面实施大学生创业三年行动计划,围绕“以实训促创业、以创业带就业”主线,大力推进大学生创业,走出了具有杭州特色的创业带动就业的新路子(钟巍,2010)。

浙江海盐县通过创建“企业大学生创业园”,探索出一条基层市县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海盐之路(温金海,2010)。嘉兴科技创业服务中心2008年建立区域性的“中国南湖科技创业导师团”,创业导师对创业者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的个性化辅导,为创业企业提供人脉、团队协调和财务管理等服务,并可能成为投资或合作伙伴,以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创业企业家(周建新,2010)。

中国石油大学把支持大学生创业就业作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工作的重点,坚持“政府重视、地校合作、引导大学生创业就业;完善政策、打造平台、鼓励大学生创业就业;孵化企业、培育产业、带动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指导方针,努力打造精品大学生创业平台(中国石油大学,2010)。大连理工大学初步构筑了以学校示范性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中心,由院系创新创业(实训)实践基地和校外大学生创业基地构成了卫星式创新创业实践硬件平台和人本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软件平台,形成了以培养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为重点,以“课内课外双渠道、学研产三结合、多模式”为核心、具有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大连理工大学,2010)。温州大学瓯江学院汲取温州地域传统文化精髓,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和温州创业优势,逐步开创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温州模式”(张焕镇,2009)。哈尔滨工程大学构建“竞赛牵引,社团运行,中心保障,社会融资,基地实践”的运行模式,提高了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实效性(张利君,2010)。依据3T理论,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大学生创业孵育支撑体系,并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评价了其较强的科学性和运用价值(罗晓芳,2010)。

二、大学生创业的影响因素

(一)大学生创业者的素质构成

杜永红(2010)对于陕西高校的毕业生和在校生的调查表明,大学生创业者的人格特质主要由能力和个性构成,技能要求主要包括专业知识、职能技能、分析决策和人际交往能力等。苏益南(2010)运用灰色模糊理论,从心理素质、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等三个维度建立了大学生创业素质的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验证了可行性和实用性。

(二)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

徐小洲(2010a)对浙江4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创业社会资源、创业先前知识和创业机警性影响大学生创业信念。创业机警性是创业社会资源和创业先前知识影响创业信念的中介变量,大学生创业信念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徐小洲(2010b)的实验法研究表明,大学生创业认知受到创业自我效能、他人评价和外在评价感知的影响,创业自我效能和外在评价感知对创业意向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创业合作在外在评价感知影响创业意向的过程中起中介作用。严建雯(2009)对浙江5所高校2975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具有中等创业意向水平;大学生创业意

向及其创业行为倾向和创业可能性两个维度在性别、年级、专业、学历和父母职业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男生的创业意向显著高于女生,大二学生的创业意向显著高于其他年级,理工科学生的创业意向显著高于文科生,父母职业为企业家、私营主或个体户的大学生的创业意向显著高于父母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大学生。刘海鹰(2010)关于687名济南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因子的研究发现,卓越导向和成长导向对大学生创业意向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而利益追逐无显著影响;环境因素有增量效度;背景因素中的年龄、性别对创业意向的影响不显著;创业大赛没有显著的影响。

(三)大学生创业的影响因素

对全国21所高校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创业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创业技能、资金和经验;良好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心理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吴忠宁,2009)。对北京10所高校的调查表明,大学生认为主要影响因素为个人能力的占39.5%,机遇占25.4%,政策占6.5%(费英秋,2009)。马淑文(2010)对浙江大学生创业者的实证研究表明,大学生创业的关键影响因素是商业机会,包括市场需求和获利能力分析;创业团队,包括创业带头人和团队的整体素质;流动资金的充裕性以及其他财务、资产等创业资源。陈华(2010)运用SWOT分析法剖析了大学生农村创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大学生农村创业有四种策略:S-O策略强调依靠大学生自身优势,充分利用外部机会,即实力型策略;W-O策略突出要利用外部机会,克服内部弱点,即争性策略;S-T策略指出要依靠内部优势,回避外部威胁,即抗争性策略;W-T策略强调应减少内部弱点,回避外部威胁,即防御型策略。马强(2010)对浙江高职院校大学科技园区的研究表明,多元化投资及社会化运作机制衍生了风险投资和创业基金创业机制,产生了新的分配形式,“科研孵化”和“创业就业”功能结合,使创业成功率从原来的4%最高升至11%。

三、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方面的问题

黄文光(2010)认为,高校创业教育存在观念偏颇、体系不完善和教育效果不尽人意等问题。李海宗(2010)指出,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存在认识不足、教学方法陈旧、实践课程薄弱和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

(二)大学生创业政策方面的问题

陈成文(2009)强调了我国创业政策的局限性。创业培训有长足发展,但创业教育落后;减少进入障碍政策日渐完备,但商务支持不足;信贷政策日趋合理,但创业基金政策滞后;改善硬环境政策日臻完善,但改善软环境政策缺失。

四、大学生创业的促进措施

(一)综合性因素方面

李学东(2010)认为,必须从战略的视角构建创业理论体系模型,将高校引导、政府扶持和大学生自主创业等关键要素整合起来,全面研究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的微观机制。

周建新(2010)提出,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先就业,再创业”的理念;要构建大学生创业服务平台体系,并实现高校创业园与政府设立的创业孵化基地等平台的衔接,在建立创业团队、提高创业者素质、创业融资和开拓市场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为不同创业阶段的大学生提供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服务。

刘青广(2009)认为,高校应发挥社会力量,争取多渠道筹集贷款、设立专项基金;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全方位收集创业信息并及时发布;大力创办科技创业园区、开展创业计划竞赛,建立师生创业实践平台,以加强大学生创业的能力和经验。

黄敬宝(2010)强调,政府应采取多种措施,改善大学生创业环境;高校应加强创业教育,大学生应该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做好创业准备,共同推动我国大学生创业。

(二)大学生创业政策方面

郗杰英(2008)强调,制度安排在青年创业中的关键性作用,并提出不断完善法规政策,协调党政群社、形成帮扶合力,注重高校创业教育、培养创业能力、加强创业培训和营造舆论氛围等具体措施。陈成文(2009)指出,要完善大学生创业政策,强化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优化创业促进模式,开拓创业融资渠道,营造适宜创业的社会氛围。童铁江(2010)主张打造大学生创业服务的生态链。大学生创业项目如“种子”,政府要像“园丁”一样注意筛选和培育;大学生创业初期犹如襁褓中的“婴儿”,需要政府像“保姆”一样精心呵护;具备一定的市场竞争力之后,“有形之手”要向“无形之手”转变,当好“保安”,搞好环境建设,使大学生创业企业成长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

谢志远(2010)强调,要简化程序、降低准入门槛,实行税收优惠,健全服务体系,开展创业培训,建立创业项目信息库并推介项目,整合优势资源,营造良好创业氛围,促进大学生创业。

易单立(2009)建议,建立专门的微型金融支持体系,通过政府的政策和资金引导,吸引社会和民间资金投入,并采用商业化模式运作,为自主创业者提供“微型贷款”。

(三)大学生方面

黄敬宝(2008)强调,大学生一方面要扬长,即强化抱负和事业心较强、具有创新意识、知识和技能水平高、敢于承担风险等优势,又要补短,即弥补动手能力较差、社会资本较少、缺乏信用记录和合作精神较弱等劣势,加强创业教育、注重行业选择、创业途径选择和融资方式选择,促进大学生成功创业。

吴彬(2010)认为,“山寨”是从网络蔓延到整个社会的一种典型泛文化现象,在大学校园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创业可以从“山寨”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如事业起点:立足草根、扎根基层;模式选择:克隆模仿、大胆创新;努力方向:觉察空白、填补市场;创业心态:放下包袱、快乐创业;发展路径:紧跟中心、健步成长。

五、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

(一)构建创业教育体系

吕江林(2010)提出,要从创业教育目标、创业教育教学、创业教育服务和创业教育评价等方面构建合理有效的创业教育体系。徐小洲(2010c)强调,从组织机构、社会基础、资金保障、课程体系、实践平台、师资队伍和质量评价等环节着手,构建适合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制度和政策。何军峰(2010)提出,根据不同高校、专业的学生采取灵活多样的创业教育模式。地方高校应根据办学特色和资源,从科学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灵活多样的创业活动、有效的创业实践三方面考量,着眼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建立自己的创业教育体系。王连森(2010)提出,“两级三域四块”创业教育平台开辟了“创办企业”、“创建事业”和“创新业务”三个创业教育新领域,构建了包含“氛围板块”、“课程板块”、“体验板块”和“行动板块”的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

具有研究领域宽和系统化程度高两大特色。余为(2010)认为,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由内部保障体系和外部保障体系构成。内部保障体系由管理机构、师资队伍、课程设置、大学生、资金投入和实践基地等要素构成;外部保障体系由政府、高校和社会等要素构成。

(二)聚集创业教育资源

谢志远(2010b)强调,要挖掘我国丰富的侨务资源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服务。如借鉴海外华侨华人的创业精神、创业经历,指导大学生创业实践、培育大学生创业意识;通过搭建华侨华人与大学生创业交流平台、构建国际化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大学生创业海外实习基地和创业基金,推动创业教育的发展。

(三)改善创业教育教学

张永智(2010)指出,要紧密联系社会实践,采用亲历、亲为、亲身感受的实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创业实验中增强实践能力、综合知识能力和驾驭市场能力。

(四)强化创业教育实践

高风民(2010)认为,必须以校内为主、走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建设路径,重点搭建创业教育实训基地平台,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六、结语

随着大学生规模扩大以及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加突出,创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种形式,这引起更多的人的关注与探讨。通过对2008-2010年研究文献的梳理,我们会发现研究成果的三个特征。第一,总体研究成果丰富。从研究成果的数量来看,学术界关于大学生创业研究的专著很多,尤其是论文非常可观。从研究的总体内容来看,几乎涉及到大学生创业问题的所有方面。包括大学生创业状况、大学生创业的影响因素、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创业的促进措施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等。每个部分又都有进一步的探讨和分析。第二,个一体研究内容相对零散、缺乏连续性。尽管从总体上,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而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但就单个研究成果来看,则较为零散。从成果形式来看,专著较少,论文较多;从成果内容来看,大多数仅仅涉及大学生就业的某一方面,缺乏系统性。从动态的角度来看,很多成果缺乏连续性,不同成果的可比性较差。第三,研究深度不足。或许由于大学生创业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出现的时间还不长,目前研究成果大多数是调查分析和对策研究,理论分析的不多,学术深度也不太高。因而,大学生创业问题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黄敬宝

上一篇:教师思想工作总结下一篇:城管个人工作总结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