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与网络化建设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当前已经步入了网络信息时代,信息化、网络化方向的发展已经成为财务管理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管理者应该转变陈旧的管理理念,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认识到发展网络化、信息化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从而更加重视财务管理的信息化管理建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信息化与网络化建设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信息化与网络化建设论文 篇1:

民办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探析

[摘 要]随着我国信息化、网络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各个领域的发展也已经离不开信息化、网络化技术。尤其是在当前网络化、信息化教学快速发展的时代,民办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民办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的优势进行分析,并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提出了建设策略,为民办高校图书馆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民办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网络化;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20.112

1 实现民办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网络化的意义

1.1 完善传统图书馆中的不足之处

信息化、网络化的图书馆体系与传统图书馆相比,其优势是不可替代的,能够完善传统图书馆中的不足之处。首先,信息化、网络化的图书馆体系能够对传统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以及存储和传输,有效提升了传统工作形式的效率,改变了这些工作的本质。其次,信息化、网络化技术能够将信息内容传递到不同地点,并借助数字形式将信息通过网络传输给不同的用户,以此来提升图书资源的利用率,提升民办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最后,在互联网技术的帮助下,图书馆中的藏书可以向不同用户开放,从而有效地将图书从实物性向网络性转化,实现图书馆藏资源的在线共享,使图书资源的利用不会受时间、地点等限制,有效提升了图书馆资源的使用次数。

1.2 实现民办高校图书馆资源信息化获取

民办高校通过进行信息化、网络化建设,能够有效运用互联网、局域网以及校园网等信息化网络化系统,实现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为社会广大读者提供一个获取图书馆资源的平台。读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电子设备获取相关信息,为广大读者阅读和查询相应知识和材料提供方便,实现了民办高校图书馆资源信息化获取,从而更好地提升了民办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网络化程度。

1.3 提升民办高校图书馆信息的利用率

民办高校图书馆在信息化、网络化建设中,通过借助网络和数字化手段开展相应工作,能够有效整合民办高校图书馆不同的信息资源,并根据不同类型、不同载体、不同种类等形式对其进行加工,从而间接提升了民办高校图书馆信息的利用率。同时,民办高校图书馆将这些整合后的信息资源上传到网络平台当中,借助网络能够实现高速度、高质量的相互连接和共享,进而直接提升了民办高校图书馆信息的利用率,为民办高校图书馆在信息化时代下能够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保障。

1.4 保障民办高校图书馆信息实现多元化发展

民办高校图书馆通过实现信息化、网络化,能借助当前的网络平台,建立属于自己的网站,将图书馆内的藏书通过信息化载体形式上传到网络,抛弃传统做法以及约束,建立完善的互联网图书馆平台,使广大用户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图书阅读,从而保障民办高校图书馆信息多元化发展。此外,民办高校图书馆通过实现信息化、网络化,能够更好地展现图书馆的信息特点与优势,并为广大用户提供多元化的服务项目,借助信息化、网络化来开展相应工作,从而保障民办高校图书馆信息多元化发展。

2 实现民办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的有效策略

2.1 建设科学合理的图书馆信息处理体系

民办高校要实现图书馆信息化、网络化建设,需要建设科学合理的图书馆信息处理体系。首先,民办高校图书馆一定要坚持以满足广大师生需求为标准,为其提供完善的知识和资料,以满足师生对知识的需求,建设快速、高质量的检索系统,进而为图书馆和读者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奠定基础,这对图书馆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其次,民办高校图书馆一定要根据自身优势以及特点,对图书馆中的藏书、资料以及文献等进行优化和整理,从而为检索与交流互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再次,民办高校图书馆要建立完整的查询和借阅系统,并借助新型搜索引擎以及新式的情报技术,对信息资料进行全面分类,进而对民办高校图书馆信息进行合理编码;最后,圖书馆中的信息管理人员,也要根据相应专业需求对图书进行分类,有效完善信息资源的编选工作,并制作出完善、准确、详细的导航信息,从而为广大师生提供标准的信息资源内容。

2.2 实现服务模式向信息化、网络化发展

民办高校要实现图书馆信息化、网络化建设,需要实现图书馆服务模式向信息化、网络化发展,信息化、网络化的应用能够有效转变传统民办高校图书馆的具体工作形式。首先,民办高校在建设新型民办高校图书馆体系时,应该完善不同的信息资源获取形式,也要在信息化、网络化技术的帮助下优化民办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其次,民办高校图书馆不仅要从服务理念上进行转变,也要对其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进行创新,使其更好地满足民办高校师生对信息职业的需求,为其提供满意的服务项目;再次,民办高校要借助网络化、信息化技术,实现对民办高校图书馆服务形式的创新和优化,并制定出完善的、新模式的服务标准;最后,民办高校图书馆当前的工作重点是,要对图书馆的信息系统和管理系统进行信息化、网络化建设,以读者的需求为出发点,建立完善的民办高校图书馆网络信息化浏览体系,全面实现民办高校图书馆向信息化、网络化发展。

2.3 将现代化管理技术运用到图书馆管理体系当中

民办高校图书馆在开展不同的活动时,要有现代化的管理技术作为支撑,并将现代化管理技术运用到图书馆管理体系当中。首先,民办高校图书馆要重视运用先进技术,对图书馆进行科学化管理,可以通过建立图书馆信息化资源管理系统,实现图书馆体系向数字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其次,民办高校图书馆要加强管理技术的研究与运用,并且在实际工作当中应合理运用图书管理软件,以各种科学分类、分级为基础,创建不同的目录体系;再次,图书馆要以网络数字信息资源管理与组织为核心,通过创建完整的馆藏书目以及信息数据资源库,对图书实现有效管理。

2.4 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网络化教育平台

民办高校图书馆的主要优势就是拥有海量的信息,这样能够更好地满足广大师生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并且还能满足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的需要。民办高校图书馆要充分发挥各项优势,应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网络化教育平台。首先,图书馆要根据在校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实际教育要求,不断完善信息化、网络化教育平台的内容,使该平台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其次,图书馆要在信息化、网络化教育平台上开通在线交流和在线留言模块,方便学生能够及时与图书馆管理人员进行沟通,让图书馆在第一时间了解师生的具体需求和建议,是实现民办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3 结 语

民办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是提升民办高校教育水平的关键,更是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民办高校应重视图书馆信息化、网络化建设,要正确认识民办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并提升民办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的力度,进而建立完善的服务模式、现代化的管理体系以及合理的教育平台等,为促进我国民办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卓.民办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探讨[J].中国市场,2014(17).

[2]袁新宇,宋冰.试析民办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J].河南科技,2013(17).

[3]赵仙娟.试论民办高校图书馆网络化建设[J].企业导报,2015(18).

[4]汪海艳.浅析民办高校图书馆网络化的建设及发展[J].科技风,2016(16).

作者:米克的

信息化与网络化建设论文 篇2:

中小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当前已经步入了网络信息时代,信息化、网络化方向的发展已经成为财务管理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管理者应该转变陈旧的管理理念,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认识到发展网络化、信息化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从而更加重视财务管理的信息化管理建设。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信息化;问题与对策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这种新的财务管理模式对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要求都很高,但目前情况,大部分的会计人员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还很欠缺,不能满足网络财务管理的需要,所以,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那么推广和普及网络财务管理的道路就变得更加艰难了。

一、中小企业的界定

2011年6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规定了各行业划型标准。例如:

1.农、林、牧、渔业。营业收入2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

2.工业。从业人员10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4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

3.建筑业。营业收入80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8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

二、企业财务信息化的内涵

企业财务信息化主要是指在企业进行日常的财务管理与运营的过程当中,通过一定的信息化的媒介和载体来进行相关的财务管理工作。其中具有一定的典型代表性的表现是财务信息收集、整理的网络化。随着互联网在整个财务管理中作用的不断突出。企业的财务信息化的发展与建设成为其在今后的改革与发展中的一个主要的内容与方向。在今后的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企业的财务信息化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的发展水平。这一点在面向今后的世界市场的发展中表现的更为突出。这主要表现在网络化管理。在企业财务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中,和传统的会计日常运营模式有着很大区别的是其工作办理的网络化。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财务信息化建设是其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基石。面对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形势,只有从管理入手,特别是财务管理的自动化、网络化管理入手,其在今后的发展中才能获得更大的主动权。

三、我国中小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复合型人才匮乏,用工困难

人才已经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而在市场中参与竞争。可以说,可以说,在将来的中小企业的成长过程当中,谁具有了专业人材,谁就有了成长的主动性。目前,在中小企业的人才配置与资源管理方面,信息管理人才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必须提高信息管理人才的待遇与发展,才能够更好地发挥信息管理人才在企业战略发展中提供有价信息的积极性。但是,从当前的中小企业的人才储备及运营的情况来看,企业的财务信息化人才的储备层面还依然面临着很大的缺口。这种缺口是影响企业进行财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桎梏。因为只有做好足够的人才储备,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才会获得更大层面的智力支持。这种支持是企业在今后的建设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的战略资源。

2.企业对财务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

目前,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中小企业在财务信息建设层面的投入还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针对一些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小企业而言,重视对市场规模的扩展,轻视企业自身管理水平的提升,尤其是在财务信息化建设层面,一直缺乏足够的重视。这种在主观意识层面的不重视,在一定范围上,已经成为影响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桎梏。在很大层面上,中小企业在客观层面,其中包括在资金方面,在人力资源的配置等方面,都面临着很大的提升空间。从根本上来看,只有将企业投入与企业的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需求进行必要的匹配,其在今后的财务信息化的发展层面,才会呈现出更好地发展前景。

3.信息网络技术应用能力较差

在中小企业的成长过程当中,从严格意义上来看,却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信息网络技术的实际应用比较差的现象。因为互联网具备自身的开放性,每时每刻对企业财务信息化操作的稳定与安全构成不良的影响。近几年,关于企业财务管理的网络漏洞而导致客户财产损失的问题屡屡被曝光。相关媒体也把企业财务信息化发展中所存在的安全风险漏洞进行了讨论和报道,这些都反应了当前企业在信息网络技术应用安全问题还存在着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企业在推进信息化发展与建设的过程当中,在财务信息化管理的技术层面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及时的应对与解决。这种基于网络而引发的财务管理的安全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在中小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中,一个不可避免的重要影响因子。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提高中小企业的网络应用能力,尤其是企业的在互联网安全防范方面的能力,将会是其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研究的主要内容。

4.政府扶持引导工作有待提高

一方面,在我国东部的沿海发展比较迅速的地区,企业财务信息化硬件配套设施方面,已接近了欧美主要国家的程度和水准。但是,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和基础设施不完善等方面的原因,企业财务信息化硬件配套设施发展依然处在一个较为初级的起步阶段。因此,在今后的企业财务信息化硬件配套设施的发展和普及的进程中,如何从基础配套设施完善的角度来进行更高水平的提升是一个极为重要和关键的要素问题。在中小企业信息管理过程中,如何从政府的角度来探究,企业在财务信息化方面的发展扶持,是政府在今后的宏观调控中所必须践行的必要的责任。

四、我国中小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根据上文中小企业在财务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诸多层面的问题。本文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其在今后的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对策进行分析。

1.重视财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人才的培养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的促进先进的财务信息化技术和水平在一线的财务工作中发挥出更大的优势。基于此,从国际标准的发展需求出发,探究其今后的改革与实施的新路径是其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企业在落实相关的信息化组织架构发展的同时,应当不断地探求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人才层面的培育与发展。在财务管理制度的推行进程中,一方面,需要从相关的会计人员入手,将他们的基本业务水平和职业操守与其要践行的相关的责任进行匹配。另一方面,只有每一个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从自己的工作岗位入手,将自己所应该践行的职责进行落实,那么整个财务管理则是一个轻松的事情,今后的财务管理工作所取得的效果才会具有更大是张力和价值。只有从财务信息化的组织构建入手,探究其在今后的信息化推广与发展中,所面临的制度及框架层面的问题,才会取得更好地发展发展前景。

2.高度重视企业的财务信息化建设

理论对于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并不是一时兴起而进行的一次“折腾”,相反的,而是立足于当前的发展实际与问题特点,采取的一整套有针对性的,有效的科学改进的策略和决策。这需要从具体的问题出发,在科学思想的的指导下,不断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实现行业及其它相关联行业的共同发展。这种关联理论的提升在很大水平上是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发展体验,也是在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前提下与市场上产生的基本问题而进行的一种良性的互动。企业的财务信息化建设实际上是贯穿整个企业运营的话题,即是全过程的,也是全员的。而一些中小企业企业的财务信息化建设出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是员工的财务信息化建设意识薄弱,换句话说企业的财务信息化建设在公司只是作为理论以及在高层中存在。这直接导致了前面说到的实践性和战略性不强的问题。所以,在企业的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当中,大家只要按照方案执行就是硬道理。在有全员参与的企业的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全过程中,如果没有企业的财务信息化建设目标的约束,那么发生的偏差只能事后弥补,无法做到事前控制。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意识的提升不是负责人喊的口号,而应该作为一种规范明确写在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中,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意识应该从抽象的概念转化成硬性指标,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个人,一种制度要得到好的执行,因此要将每个人的信息化意识落实到实际中,并以的数字的形式鲜明地表现出来。在整个企业的财务信息化建设中,即使每个分部分的偏差都在合理范围内,全过程的企业的财务信息化建设就很难在预期目标内,所以,提高中小企业对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

3.大力发展和应用财务信息技术

在中小企业今后的财务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的进程当中,应当不断地从发展的实际出发,大力发展和应用在财务信息技术领域的发展与运用。在经济的发展运行中,由于市场供需情况的变化和波动,经济发展的数据指标会呈现出不同的变化和态势。进一步地大力发展和应用财务信息技术,继而更好地发挥其对整个市场运营的带动和指导作用,已经成为当前信息理论研究的一个重点话题。一方面,在财务管理的信息化软件的提升方面。通过及时升级的方式,不断地满足中小企业在日常的财务管理过程当中,所遇到的突出问题。另一方面,要从相关企业财务信息化的人员入手,在数量与质量上都进行必要的提升。

在推进财务信息化管理的提升和演进中,应该尝试从自身行业的发展需求出发,结合市场的发展走向,将自己的内部需求与财务信息化管理工作进行一定的匹配。这种匹配可以在一定水平上避免由于机制和模式的不适应而影响财务信息化管理工作正常水平和职能的发挥。在科学合理的推行全面的信息化管理的运行指导下,企业员工的责任感和凝聚力也会得到更大水平的提升和发展。总之,作为企业发展框架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推行全面的信息化管理效果的好坏,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运营的市场效果及发展步伐。在集团众多的管理体系框架中,基于优化信息化管理角色在市场的运作中正在不断的得到彰显。越来越多的企业财务管理开始探讨信息化管理与企业市场发展的契合度,如何借助科学的信息化管理模型,来实现企业市场运营效能的提升。由于市场供需情况的变化和波动,经济发展的数据指标会呈现出不同的变化和态势。这种调整的一个基本的出发点是将企业的内部诉求和相应的发展的财务信息化管理制度进行一定的契合。在这个过程当中,把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的组织模式与企业的财务信息共享服务中心的构建进行有效的匹配。

4.政府要大力扶持和引导中小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

中小企业财务财务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升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包括企业,政府及金融机构在内的众多元素的通力合作。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中小企业应该在借鉴相关的科学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将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与方法进行逐一的完善。当然,这一完善并不是直接的抄袭现有的别的行业的财务管理模式,而是应该在借鉴和参考的基础上,将这一制度和企业自身所在的行业发展环境以及企业发展的诸多实际情况来进行对应的调整。同时,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继续强化和提升政府对于整个行业发展的引导力与执行力。在具体的引导和执行的过程当中,其在理论层面所实现的基础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会助力企业在日常的企业财务信息化发展的实施中,获得更大的主动权。无论是基于基础信息网络建设层面的发展,还是从宏观调控的角度,对企业的财务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与制度上的指导与支持,都是当前中小企业在不断的财务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中所不可或缺的重要促进因子。例如,中小企业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宏观调控下,可以获得必要的指导和助力,尤其是在财务风险的预防等层面。但是,在推行财务风险分析及防范体系过程中企业准备不充分,对于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型企业来讲,任何一项管理工具的实施都需要有充分的前提准备。

纵观中国历史,任何一场利益分配的改革如果没有领导的重视,没有相关制度支撑的改革注定以失败告终。只有制度而缺乏必要的组织框架来进行保障,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也是一个比较大的灾难。这种灾难一方面来自于制度执行中的走形式,另一方面,也干扰了集团公司对分公司发展的研判和今后具体发展战略的制定。所以,中小企业的财务信息化建设是影响和决定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实现更大范围与成长的关键因素。具体来说,一方面,政府经济主观部门通过确立行业相关的基本实施制度等层面,来为行业从业素质整体水平的提升进行把关。另一方面,应该根据当前在经济发展领域中出席的诸多违反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行为进行纠正与惩处。当发现违反了相关从业规定的个体或者组织时,应该按照行业的规定对其从业的资质进行取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不但取决于环境,并且还取决于其所属主体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这些也是其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与发展环境中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基本条件。没有一个相对完善的发展与实践机制,中小企业在其所发挥的市场价值也是大打折扣的。

五、结语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成长中一个不成缺乏的组成部分,是以,从信息管理的角度对其将来的成长,拟定可行的成长战略有利于我国的中小企业实现以后久远的成长。本文从中小企业的财务信息管理现状出发,探究其信息管理发展缓慢的表现及原因,并提出了对应的解决策略,希望能推动中小企业财务信息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从而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助力。

参考文献:

[1]邵再新.关于网络时代财务信息化建设的探讨[J].铁道物资科学管理,2012(06).

[2]靳永军.西安市中小型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创新模式研究[J].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13(06).

[3]郭伟,刘芳.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J].农村电工,2014(07).

[4]石磐,李磊,覃宁.项目管理在电网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J]. 电力信息化,2013(01).

[5]财务信息化的应用与实践[J].财政监督,2007(10).

[6]曹经秋.公路工程施工企业财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 现代商业,2012(11).

[7]陈志刚,沙卉.施工企业财务信息化探索与实践[J].现代经济信息,2011(12).

作者简介:田雨(1993- ),男,河南省郑州,大学本科学历,财务管理专业

作者:田雨 刘非菲 渤海大学

信息化与网络化建设论文 篇3: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数字乡村发展路径探究

摘要: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乡村战略的实施与开展,有利于助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的最终实现。本文对当下数字乡村推进过程中面临的诸如基础设施不足、观念意识淡薄、专业人才阙如、要素资源缺乏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思考与分析,并在总结国内外有关经验的基础上,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人才培养、信息化普及宣传、信息化服务体系建构四个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期实现数字乡村的顺利推进,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数字乡村;实现路径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20.03.010

Study on the Path of Digital Village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YANG Sen, TANG Xingyu

引言

继2018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数字乡村”的概念后,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进一步指出要“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加快物联网、地理信息、智能设备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生产生活的全面深度融合”。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专门印发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数字乡村是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以及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内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进程”。至此,“数字乡村”的概念真正得以明确。

“数字乡村”与信息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所谓信息化,是指以信息和知识为载体,以通信、网络技术及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旨在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信息化不同于智能化,一般而言,智能化强调系统的自我判断、自我决策与自我行动能力,系统具备了一定的“自我意志”;而信息化侧重于数据信息的采集与处理,系统是在执行人的指令。在“数字乡村”的建设过程中,无论是发展乡村数字经济,还是推进乡村传统文化数字化,抑或是提升乡村数字化治理水平,都需要建立在一定的乡村信息化基础之上。换言之,离开了信息化的支撑,“数字乡村”的建设工作将会“无所适从”,甚至会沦为一场空谈。

《纲要》指出,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在乡村振兴的历史背景之下,数字乡村显然已经被摆到了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数字乡村与乡村振兴紧密相连、息息相关,乡村振兴的实现需要数字乡村建设为之助力。

1数字乡村建设对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

1.1数字乡村建设助力“农业强”

“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小农户家庭经营依然将会是我国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这是中央立足于当下中国国情和农情作出的重要论断。借助于数字乡村战略的实施,逐步加强“互联网+小农户”的试点和推广工作,既有利于充分发挥小农户的精耕细作优势,也为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寻得了一条可行路径。郭永田通过数据分析指出,“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呈高度正相关关系,对农业现代化的贡献接近10%”[1]。數字乡村战略的实施,有利于进一步挖掘信息化在农业现代化中的巨大潜力,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经济效应,实现农业的数字化转型。换而言之,随着传统农业向数字农业的逐渐过渡,从“人”决策到“数据”决策的转换也已经成为了可能。例如,云计算、大数据及物联网在农业生产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不仅能够对农业生产全过程进行“可视化”的呈现,而且能够对相关数据做出分析和计算[2],从而加强了对农业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预防,实现了肥水管理的“自动化”,改善了农业自然资源的节约及利用能力,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故而也推进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1.2数字乡村建设助力“农村美”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现阶段乡村建设的主要抓手,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必须取得阶段性成效的硬任务之一 [3]。借助于数字乡村战略的实施,逐步建立起农村人居环境数字化监测平台,既加强了对农村污染物、污染源的实时监测力度,又推进了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及建设工作,从而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依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借助“互联网+”的模式路径,构建起乡村优秀文化数字化的资源共享网络,在保护与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乡村文化的繁荣与发展[4],迎来了美丽乡村的新风貌、新气象。二是借助“互联网+公共服务”,推进搭建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促进了村级政务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逐步形成“网上办”“马上办”“少跑多办”的服务形式,切实提高广大村民办事的便利性与快捷性。三是借助“互联网+教育”,推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的流动,从而能够有效提升乡村教育的信息化水平。四是借助“互联网+医疗”,不断提高镇、村级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化水平,逐步实现城市与农村医疗机构的资源共享。一言以蔽之,借助于“互联网+”,随着信息化逐渐渗透进乡村的各个领域,乡村同样可以享受到与城市相对均等的公共服务,“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的图景也已变得“触手可及”。

1.3数字乡村建设助力“农民富”

发展农村电子商务能够有效消除农产品和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实现农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无缝对接,优化农业资源的配置,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从而稳定农民就业,增加农业收入[5]。借助于数字乡村战略的实施,更多的电商平台将有机会登上乡村这座大舞台,为农民们带来诸多意想不到的就业和财富机会,助力农民踏上致富的“快车道”。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的重要性已经无需赘言。例如,农村电商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作为生产者的农民获取市场信息的方便性及快捷性,加强了对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保障了农产品收益的长期稳定,促进了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长。依据施振荣先生提出的“微笑曲线”理论,附加值更多地体现在产业链中的研发与销售环节,加强以客户为导向的营销与服务能够带来更大的利润空间。简而言之,伴随着数字化、信息化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逐渐渗透,传统的销售模式已经发生了地覆天翻的变化,网络销售、手机下单突破了农产品销售的时空限制,既带来了更好的客户体验,提升了消费者的愉悦感和满意度,又提高了农民的利润空间,增加了农民收入[6]。

2数字乡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2.1信息化基础设施不足,制约了数字乡村的发展

数字乡村战略促进产业振兴的前提是完善乡村信息基础设施,虽然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农村信息化的建设,但城乡数字鸿沟仍然存在差距并已成为建设数字乡村的发展瓶颈[7]。通过《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2018年)》可以看出,尽管我国网民数量已达8亿多,互联网普及率也已经接近60%,而反观农村,网民规模仅仅达到2.22亿,互联网普及率尚未达到40%,城乡“数字鸿沟”依然较大。除此之外,广大农村地区的水利设施、道路交通依然比较落后,农业的生产与管理及农产品的加工和运输也多数停留在较为单一的机械化初、中级阶段,乡村基础设施亟待实现信息化、数字化转型。

2.2信息化观念意识淡薄,阻碍了数字乡村的推进

费孝通教授指出,从村民的观点来看,他们宁愿使用旧水车,不愿缴纳动力泵费用而自己闲搁数月[8]。一方面,多数农民缺乏应用信息化技术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不愿意采用这些新技术、新手段来改变原有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即使他们已经意识到这可能将会给自身带来诸多便利抑或是好处,却因为囿于其“单纯”不愿进行新尝试的思维惯性及行为逻辑,而选择“弃之不用”。另一方面,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化平台对部分农民而言尚且停留在一个新东西或者一种新概念的层次,在農民尚未认识到这些新技术所带来的巨大产出成果之前,他们往往会持观望的态度,既“不愿”亦“不敢”轻易地在信息化方面进行投入。

2.3信息化专业人才阙如,限制了数字乡村的开展

数字乡村的建设,离不开专业化的信息人才,农业农村信息化的稳步推进,需要依靠农村中广大的信息化人才队伍来为之保驾护航。然而,就乡村现实而言,其情况或许并非那么乐观。一是源于长期以来城乡基础设施投入的不平衡,导致农村的信息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城乡“数字鸿沟”差距明显。二是由于农村的闭塞和落后,致使高素质、有文化的农村青壮年普遍外流,为了摆脱条件艰苦的农村及收入有限的农业,他们往往会选择到繁华热闹的城市去工作和生活,且多数常年在外,鲜少回村。长此以往,势必会进一步加剧农村信息化人才的凋零与紧缺,数字乡村的建设面临着人才匮乏的严重考验。

2.4信息化要素资源缺乏,妨碍了数字乡村的进程

建设数字乡村,资金保障不可或缺。尽管政府已经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文件来支持数字乡村建设,并试图通过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及专项资金来推动乡村战略的实施,但是对幅员辽阔且信息化设施普遍滞后的中国农村而言,仅仅依靠政府的这些政策及资金支持是远远不够的。质言之,数字乡村的建设,既需要政府的支持与保障,亦离不开市场及社会资本的积极参与。然而,由于乡村各项条件的普遍落后,多数社会资本并不愿意进入乡村,从而严重制约了数字乡村的有效推进。除此之外,信息化设施重复建设的问题依然存在,信息化资源的利用率不高,造成了乡村信息化资源的极大浪费。总之,一方面是源于资源投入的不足,另一方面又存在着资源的重复与浪费现象,数字乡村的建设完成便因此显得更为严峻。

3数字乡村建设的国内外经验借鉴

3.1数字乡村建设的国际经验

作为信息高速公路发展的先驱国家,美国高度重视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现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农业信息系统AGNET。首先,美国政府每年有10多亿美元的拨款用于农业农村信息网络建设,这些稳定且足额的经费投入有力地促进了美国乡村信息资源高效地累积、管理与应用;其次,美国政府通过颁布《农业法》等各项政策法规,为农业信息化提供了法律的支持与保障,切实保障了农业信息化主体的合法权益[9]。1993年,日本推出农业信息技术全国联机系统DRESS,日本农户可以通过此系统及时了解和处理各类农业信息,合理调整与安排自身的农业生产及销售活动;此外,日本政府也重视科技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实现了农业科研机构与农业推广及改良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并定期为农民举办信息网络技术培训活动[10]。以色列作为世界上水资源利用率最高的国家,在数字化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广泛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并设计出了一套低压滴灌节水系统,何时浇水及浇水量均可通过计算机进行控制,不仅有效地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也进一步推进了其农业生产自动化、数字化的进程。相对而言,印度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其信息化程度诚然不高,农村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显得较为滞后,但在农村信息化与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其做法却颇具借鉴意义:印度通过采取公私共享的合作模式,即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合力推动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并利用培训的方式提高农民的网络技术知识,从而使广大农民得以共享数字化的信息服务。

3.2数字乡村建设的国内探索

除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之外,各地亦出台了一些地方性的“数字乡村”指导规划。例如,浙江省人民政府早在2003年便发布了《数字浙江建设规划纲要》,云南省在2007年发布《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意见》,江苏省农业农村厅于2019年4月发布《2019年全省数字农业农村工作要点》,广西壮族自治区数字广西建设领导小组也在2019年10月印发《广西加快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显而易见,数字乡村建设已经越来越受到全国范围内的普遍关注,各地在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具体实践过程中也进行了诸多探索,有的现已初见成效。

浙江省是全国首个国家信息经济示范区,同时承担着“国家电子政务综合试点”“公共信息资源开放试点”及“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试点”三项国家级试点任务,在产业数字化、治理数字化及生活数字化等领域均已取得显著成绩;浙江全省85个涉农县(市、区)现已全部构建完成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智能管控、检测分析、视频接入、产品追溯也已经广泛应用于数字化农业生产过程中;“最多跑一次”改革、行政审批“一窗通”系统、无卡就诊系统及在线远程教育也在逐步开展和完善之中[11]。云南省在数字乡村建设中高度重视整合各方资源,通过新华社云南分社、中国移动云南分公司及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三方的牵头共建与紧密协作,创建了“云南农村信息化扶贫暨农信通专家咨询服务平台”(“农信通”后更名为“三农通”),既为农民带来了实用的科技化信息服务,亦有利于云南农业农村数字化进程的推进,同时也为全国的数字乡村建设探索出了一条可资借鉴的发展之路。

4数字乡村建设的路径探究

4.1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数字乡村的设施水平

建设数字乡村,现代化的信息基础设施是物质保障。首先,要加大乡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宽带通信、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进程,在逐步提高乡村网络覆盖率的同时,也要切实做好网络安全普及教育工作,提高农村居民对电信诈骗等互联网违法犯罪行为的防范意识。其次,要加快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推广和应用,推动农业领域的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发展进程,实现传统农业向数字化农业的转型[12]。例如,前有阿里云ET农业大脑提出“猪肉新标准:从200斤猪到200公里猪”,后有“京东农场”、百度“AI+农业”、腾讯“智慧农业平台”等众多电商平台竞相涌起,各大巨头纷纷涌入农业领域,抢占农业“互联网+”高地。有鉴于此,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在迎接这股农业互联网洪流的同时,也应主动抓住机遇为其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与保障,加快农村电商与乡村物流的布局,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因势利导推动数字乡村的进程。

4.2加大信息化人才培养力度,完善数字乡村的人才支撑

建设数字乡村,专业化的信息人才是关键。长期以来,农业被贴上了“落后”的标签,大量技术人才游离于农业之外[13],信息化、数字化在农村的推进面临着较为严峻的人才匮乏考验。换句话说,人才,尤其是专业化的信息人才的紧缺无疑是数字乡村建设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具体而言:一是坚持 “内部培养”的原则,开展针对农民的信息化培训与教育工作,就地挖掘和吸收信息化本土人才。从农民自身实际出发,为他们量身定制信息化培训和互联网教育,开展诸如线上与线下、长期与短期、普及教育与私人订制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模式,有效提高农民的信息化水平。二是貫彻“外部引进”的方针,积极引导各类人才投入乡村振兴,外部引入专业化的信息人才。加强乡村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之间的联系与沟通,通过实地考察与线上直播的形式使其真正了解农业,认识农村,逐步扫清社会对农业农村的观念偏见。与此同时,还应对数字乡村建设中具有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及时地表彰与奖励,从而充分调动各类人才投身于乡村数字化建设的热情,不断壮大数字乡村建设的人才队伍。

4.3做好信息化普及宣传工作,厚实数字乡村的文化底蕴

建设数字乡村,良好的信息化氛围是根基。在数字乡村建设中,宽带通信、互联网设备等硬件基础固然重要,但是农村的信息化氛围、农民的数字化素养等软件环境亦是不可或缺,它们起着一种润物无声地潜化作用,以无形之力推进着乡村数字化进程。首先,应结合实际情况扶持一些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作为信息化宣传的窗口,并以他们为基点,将信息化、数字化逐渐地向村庄辐射和扩散,进而提高整个村庄的信息化水平。其次,要把握好线上、线下两条路线,“双轨并行”,协同推进信息化在乡村的宣传和普及工作。具体而言,一是线上可以用微博、微信取代过去的广播和公告栏进行村务宣传,实现对传统传播方式的创新,使群众在网络新形式下收获到新奇与愉悦,从而在乡村营造起良好的信息化氛围。二是线下可以通过建立一些数字体验馆、信息化示范基地,让乡村居民亲自触摸到“数字文化”,亲身感受数字的魅力,逐渐提高村民的数字化素养。此外,乡村数字化观念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久抓不懈,切不可因急功近利而导致数字乡村“重而无基”。

4.4健全信息化服务体系,优化数字乡村的要素资源

与其他行业相比,投资农业农村的回报率低且投资回收的周期长、风险大,社会资本的逐利性往往决定其很难青睐农业投资[14]。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对数字乡村战略的政策支持力度,结合各地区信息化、数字化基础设施的不同现状,制定更加精准的优惠政策与专项扶持资金。简言之,要进一步扩展“绿箱”政策的使用范围,调整与改进“黄箱”政策①,推进农业信息化设施的逐步完善。众所周知,政府在数字乡村的推进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无论是间接的政策引导,抑或是直接的资金投入,皆是建设数字乡村所不可或缺的。值得注意的是,政府行动的出发点应是基于一个参与者的角色,要尊重市场的主体作用,弥补市场的不足,引导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但绝非是完全地替代市场。具体而言,一是要继续扩大政府购买服务的范围和力度,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源进入农业农村信息化与数字化的项目中;二是应积极探索与改进政府与各种社会资本之间的合作模式,推动实现政府与市场在数字乡村建设中更深层次地融合。需要注意的是,就不同的村庄类型而言,譬如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等村庄,应当实行差异化推进战略,分类、分阶段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协调分配现有要素资源,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避免信息化设施的盲目建设抑或重复建设等现象的发生。

5结语

当前,我国正处于信息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交汇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紧紧抓住信息化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15],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如前所述,数字乡村建设在基础设施、观念意识、专业人才、要素资源等方面尚存在许多短板,且已经成为推进数字乡村的重要瓶颈。鉴于此,笔者首先对这些问题和短板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其次对数字乡村建设的一些国际经验和国内探索进行了归纳和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希冀可以为我国的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些许参考或借鉴。

注:

①“绿箱”政策指的是对生产和贸易没有扭曲或仅有微小扭曲影响的农业支持政策,WTO《农业协定》既没有要求成员国削减此类政策,亦未限制将来扩大与强化使用这些政策;“黄箱”政策则是指对生产和贸易具有严重或比较严重扭曲作用的农业支持政策,成员国必须承担约束与削减的义务。

参考文献:

[1]郭永田.信息化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N].农民日报,2015-01-01(3).

[2]李梦.以“互联网+农业”模式推动农业产业链升级的实现路径[J].经济研究导刊,2019(3):15-16.

[3]张顺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9.

[4]章军杰.互联网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选择——基于梅家坞村的调查研究[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8(4):118-128.

[5]马玉曼,张春玲.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河北省乡村振兴的对策研究[J].管理观察,2018(29):92-93.

[6]张筑平.农村区域电商发展的模式、问题及对策[J].商业经济研究,2019(12):80-82.

[7]赵晔.数字乡村助力乡村全面振兴[N].学习时报,2019-10-04(3).

[8]费孝通.江村经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9]刘淑华,姚玉秀,尚丹,等.论国外农村信息化发展[J].现代农业科技,2010(2):30-31.

[10]何迪.美國、日本、德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比较与经验借鉴[J].世界农业,2017(3):164-170.

[11]朱海洋.浙江: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J].智慧中国,2019(4): 85-87.

[12]王俊.乡村振兴战略视阈下新时代乡村建设路径与机制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9,41(7):44-49.

[13]文晓国.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助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N].中国民族报,2019-05-31(5).

[14]何雯.我国农业补贴政策效果的审视与思考[J].农业经济,2019(9):107-109.

[15]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屈冬玉在数字乡村发展论坛上强调 加快建设数字乡村 引领乡村振兴[J].中国农技推广,2018,34(11):80.

作者:杨森 汤星雨

上一篇:村委工作总结下一篇:消防安全整治工作方案(通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