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精选8篇)
2月9日下午,国家农村信息化试点——‚神农行动‛启动仪式在樊城区太平店镇启动,信息产业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信办、省信息产业厅、省农办、省农业厅、省科技厅、省发改委的领导和市委副书记万桃元,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金玉出席启动仪式。农村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通过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装备现代农业,通过信息服务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通过提高农村信息化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是‚神农行动‛的主要任务。‚神农行动‛启动仪式选在太平店是对我镇近年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充分肯定。
太平店镇版图面积232.7平方公里,下辖42个行政村,3个街道居委会,34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1.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7.3万人,耕地面积8.1万亩,宜林山滩5万余亩。我镇是农业大镇,农村人口占全镇人口的四分之三,农民富则全镇富。推动农业跨越式发展,繁荣和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镇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镇委、镇政府根据农村、农业、农民的特点和需要,加快农村农业信息化步伐,向广大农民朋友提供农村市场真正需要的信息服务,促进农村信息化进程,为农民搭建信息致富的桥梁。我镇充分利用和整合电话、电视、电脑等资源,利用 ‚互联网信息+电视节目信息+电话联络信息‛的‚三电合一‛方式实现了农业信息与农民的零距
离传播、零距离服务、零距离培训、零距离受益。通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搭建信息系统平台,把农业科学技术、农产品供求等信息及时发送到网上,解决信息收集难、发布难、交换难的问题,为农产品的供求、农技、农贸等提供最新信息。目前,我镇已建成一个农业信息网络综合服务平台和11个村级农业信息服务站。2006年,我镇农产品贸易网网上展销促成农产品交易2万多吨,成交金额10万多元。农业信息数字化,使我镇广大农民得到实惠。目前全镇发展山药、土豆等蔬菜5000亩,落实冬春萝卜面积2000亩,草莓面积1000亩。蔬菜大棚180多个,新发展黄豆、芝麻等小杂粮面积达到1万亩。引进日本甜柿350亩,油桃800亩,拐枣460亩,大梨枣、布郎李、桔橙等1000多亩。蛋鸡养殖协会、草莓协会、豆制品加工协会、香菇协会等等,网络了一批乡土人才,在市场经济中同进同出,互惠互利,成为新的经济实体。民间传统手工业产品实现网上营销。王台村的豆制品、龚州麻绳、小龙洲的鞭炮、蔡岗的凉席、小樊粉条、龙巷的竹编等在襄樊、十堰、宜昌、河南郑州等地都找到了订单。全镇实现农业产值3.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到3550元,与上年相比人平增收500元。
电脑编织致富网
我镇芦湾村党支部书记陈文安谈到网上农业信息时,他满脸兴奋地说:‚我们村在网上创建的商务信息栏就像一个‘黄金宝
地’。‛2006年,他们通过电脑网络发布山药丰收信息后,湖南长沙市一家农贸公司很快发来联系邮件,一次就签下订单收购山药50吨,成交金额达10万元。一下子解决了山药零售易损伤、价格低的问题。近年来,我镇有许多村像陈文安这样的搭上了农业信息的‚致富快车‛。与农民增收息息相关的各类农业企业‚网上卖菜‛、‚网上卖鸡‛、‚网上卖果‛等生意日益兴旺,广大农民也从中得到真正的实惠。
据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张随成介绍,我镇目前开办综合性网站点1个,农业农村政策信息网点11个。网站主要面向农村开展三个方面的服务。一是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服务,开辟了实用技术、新品推荐、专家系统等栏目,开展网上农业病虫预报、专家咨询等方面的服务。二是向农民提供计生、医保、养老保险、土地、道路建设方面的政策信息。三是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企业招工、劳动力需求、农产品供求等方面的市场信息服务,以及科普、气象、交通等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农村公共领域信息服务。网站自去年7月底开通以来,已累计发布各类信息2000条以上,网站点击率稳步攀升。
电视看出致富路
为了让普通农民朋友看得到农业信息,学得到农业技术,自2004年以来,镇委、镇政府利用镇电视台传播信息的便利条件,开办了《农村科技》、《农业信息》专栏节目,主要是选播中央
七台农业频道与本地情况类似的‚科技迷‛、‚致富经‛,让农民学有榜样,学有动力。同时,结合时节播放农业生产管理中应关注的问题,很受农民欢迎。年前,随着500多头肉猪销往广东。我镇养猪大户凌代全笑了,他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农业信息电视频道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凌代全通过电视媒体学到了生猪养殖技术、疾病有效防控等知识。经过四年多的流动发展,已成为一个年出栏2000头生猪养殖大户。不仅自己致了富,还为他人送去了养殖技术,带动了五十多家农民养殖致富,成为生猪养殖龙头。
自农业信息专栏开办以来,为农民解决重大疑难问题800多个,挽回经济损失500多万元,发送农技、预防灾害等公共信息2000多条,减轻农业灾害损失超过100万元。
小樊村、沈河村农民依靠农业信息电视频道调整种植结构,组织农民大力发展苞菜、辣椒等无公害蔬菜生产。近两年,两村年种植蔬菜2000多亩,外销额130万元,仅蔬菜一项人均纯收入2000元以上,人均增收300元左右。
徐堤村农民吴志军结合农业电视频道农业培训节目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三膜覆盖大棚草莓高产栽培技术。把草莓上市时间提前到元月份,挂果期延长到5月份。并且具备投资小,效益高的特点。元月份草莓每斤价格在10元左右,按每亩草莓产1000斤,收入在10000左右。
电话连上致富线
春耕生产生产在即,镇种粮大户王堤村的农民王爱民正忙着用电话联系粮食种子。放下话筒的他略显激动:‚这年代信息太重要了,尤其是边远山区农民不出家门也能通过电话了解急需的农科知识和市场行情。‛
一、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 但发展较快。特别是近十年来, 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 成为支撑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推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
“村村通电话”、“村村通广播电视”已基本实现。截至2009年底, 广播电视网络基本覆盖了中国所有的行政村 (见表1) 。2009年, 全国开通电话的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的比重分别达到99.86%和94.3%[2]。中国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电话”。截至2010年底, 中国移动已累计为8.9万个偏远村庄开通移动电话, 帮助行政村通电话比率提高约8个百分点, 达到100%;自然村通电话比率提高2个百分点, 达到94%以上[3]。近年来农村电信通信水平 (见表2) 。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资源来源: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
2. 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成效。
农业信息资源不断丰富。截至2009年底, 农业部及各省 (区、市)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83%的地级和45%的县级农业部门都建立了农业网站。2009年, 中国农业网站的数量达到31 108个, 农村网民规模达到10 681万人, 全年新增2 220万人, 年增长率26.3%。截止目前, 涉农网站已有18 000多家, 其中政府建设的网站4 000多家。农业数据开发和应用工作取得良好的进展。目前已开发应用的各类大型农业数据库67个, 如全国农业经济统计资料数据库、“三电合一”共享数据库等。
3. 信息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快。
中国各地适农业务和平台推广迅速。“农信通”、“信息田园”、“金农通”等基础性综合信息平台已覆盖全国。截至2010年底, 中国移动12582“农信通”客户超过5 000万, 成为广大农民获取涉农信息的重要窗口和生产生活的好帮手;信息终端进乡入村初显成效, 信息下乡活动进展迅速。2009年6月, 全国已有6 526个乡镇开展了“信息下乡”活动, 共建成乡镇信息服务站7121个、行政村信息服务点44 314个。截至2009年底, 全国已在15个省份的1.3万余个乡镇开展信息下乡活动, 并基本实现“一乡一个信息服务点, 一村一个信息服务点, 一乡一个互联网站, 一村一个网上农副产品信息栏目”的“四个一”目标, 全国1/3的乡镇建立了乡村信息服务体系。
二、推进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1. 推进农业信息化, 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推进农业信息化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我们党明确指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新农村建设需要农业信息化。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 快速有效地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 推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进程, 因而“生产发展”离不开农业信息化;只有实现了“生产发展”, 才能使农民“生活宽裕”, 才有经济实力改善生存环境, 实现“村容整洁”, 所以“生活宽裕”和“村容整洁”离不开信息化;协调农村经济和国家社会发展, 构建政务公开网络系统, 促进“基层民主”需要信息化;利用计算机网、广电网和电信网等多种信息传播方式, 为农民提供各种信息服务, 开展农村远程教育, “乡风文明”需要信息化。
2. 推进农业信息化, 有利于建设现代农业。
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进程中的重要突破口。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农业信息化就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 全面实行农业生产管理, 农产品营销, 农业科技信息和知识获取处理、传播和合理利用, 加速传统农业改造, 大幅度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 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过程。农业信息化是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途径, 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推进农业信息化, 有利于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竞争力的增强, 促进农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 推进农业信息化, 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农民生活宽裕, 这就要求建设新农村的过程必然是一个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过程[4]。推进农业信息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要实现新农村的“生活宽裕”目标, 就必须增加农民收入。农业信息化可使农民通过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生产效率来增加收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 对农业生产的各要素进行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 可以促进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 大幅度减少农业消耗,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产业效益。农业信息化可使农民借助于电视、报纸、网络等信息服务, 使农民获取涉农信息。为农民提供求职招工、供求买卖、政策法规、气象农情、农业科技等信息服务, 从而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 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农业信息服务能力。
首先, 加快“三电合一”和“三网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大力推进电信、广播电视、计算机“三电”和“三网”的融合, 进一步加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整合, 加大省级平台、地级平台和县级平台建设, 建立覆盖全国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提高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其次, 探索多样化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建立健全基层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 完善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各种公共通信网络和其他专网、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终端, 建立县信息中心、乡信息站、村信息员的三级综合信息服务模式。培育农业信息服务市场环境, 创新农业信息服务发展模式。
2. 以农业信息重点项目为依托, 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
一要以实施“金农”工程为契机, 加大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整合, 深入开展涉农数据库建设, 完善电话语音与短信服务系统, 提升农业信息服务水平。二要依托“三电合一”项目, 开展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创新服务模式, 提高信息服务入户率, 提升农业信息资源利用水平。三要依托农村信息化示范项目, 引导各地从实际出发, 不断创新思维和工作思路, 不拘一格地开展直接的、针对性很强的农业信息服务。
3. 加快农业信息标准体系建设, 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共用。
加快农业信息化法律法规建设, 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 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规范化和制度化。建立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 制定农业信息化软硬件技术标准、农业信息分类和编码标准, 制定信息采集、存储、加工、处理标准和信息服务规范。推进各部门涉农信息资源的集成和整合, 实现涉农公共数据库的兼容与共享, 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4. 培养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 提高信息服务质量。
农业信息人才是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关键。为此, 一是建立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机制。注重对现在农业信息工作人员的后续教育和岗前培训, 努力提高信息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二是提高农业信息工作队伍素质。要注重提高各级农业信息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 努力建设一支责任心强、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的工作队伍, 提高信息服务水平。三是加强培养一批既懂信息技术, 又懂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制定吸引高层次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制度, 并让他们参与农业信息系统研制和开发, 提高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质量, 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与决策服务, 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5. 推进信息技术应用, 增强信息化支撑能力。
第一, 用农业信息化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形成。要积极推进3S技术、农业信息系统、农业智能自动控制技术等在农田作业、良种工程、农作物栽培管理、病虫防治、畜禽饲养等方面的应用, 提高农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水平。第二, 用农业信息化推动电子政务。逐步完善政府农业网站建设, 加快涉农电子政务信息应用和普及。第三, 要积极推进农业电子商务, 通过网上营销平台为广大农民和涉农企业提供有效信息服务。
摘要: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在分析农业信息化现状的基础上, 探讨了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意义, 提出了以农业信息化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以期加快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新农村建设,发展现状
参考文献
[1]贾崇吉, 周应萍.新农村建设的农业信息化发展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统计与信息论坛, 2010, (9) :58-62.
[2]周宏仁.中国信息化形势分析与预测 (2010)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12-13.
[3]徐涵.中国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电话”[N].经济日报, 2011-03-07 (3) .
当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局。中央连续六年的“一号文件”都要求加强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也明确要求“推进农业信息服务技术发展”,“积极发挥信息化为农服务作用。
农业部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早在2009年7月就签署了《共同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框架协议”),合作提高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水平及农业、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水平,推动信息技术在农村的普及应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此次北京市农委与中国移动北京公司的战略合作,即是落实框架协议精神的具体体现:双方将全面整合自身优势,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引入电子商务、电子农务等服务功能,通过建立多种渠道(如手机、网站、WAP等),打造一个以农为主、为农服务、联系城乡的信息服务平台-221信息平台。本着“政企联动、发挥优势、相互促进、着眼长远、实现共赢”的原则,在政府主导下,221信息平台将坚持以公益性服务为基础,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提高首都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水平及农业农村的信息化水平。
(许昌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梁宝锋)
摘要:
农业信息化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高农业信息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研究和开发成熟的农业信息技术;增强农民的信息意识,培养农村信息人才;加强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村经济,对策
农业信息化就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它通过信息和知识及时、准确、有效的获取、处理、传播和应用,把农业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到农民手中,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营销信息化,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升级,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一、发展农业信息化的意义
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直接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农产品竞争力、农民收入的提高,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信息化是必由之路。
1.有利于农村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降低市场交易风险,提高农产品市场流通。农村的主导产业是农业,而农业是弱势产业,市场和自然的双重风险及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农业信息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农业市场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业信息不充分而导致生产与经营的盲目性和滞后性而引起的。农民可获得的信息越充分,投资与生产决策越准确,市场风险就越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开展有效的信息服务,可以使农产品顺利进入市场,进而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2.有利于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和农业结构调整。现代化的农村是市场化的农村,同时也是信息化的农村。农业信息化促进了农业科学技术及其成果的推广与普及,准确、及时的信息服务,可以引导农民自觉地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从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目前各类农业网站上有大量的农技信息和市场信息,互联网不仅可帮助农民找到“商机”,而且可使农民足不出户便可得到专家指导,了解到全国乃至世界农产品市场行情,掌握农业生产最新动态,从而加速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同时,高效便捷的现代化信息网络,能够引导农民和农业龙头企业运用新的思路、新的技术、新的经营管理方法和理念来谋划农业的生产和流通,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有利于促进农村科学管理。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不仅农业生产需要信息化,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等都离不开信息化建设。通过建立农业信息网络平台,搭建政府与农民沟通的桥梁,可以使农民及时、方便地获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也为农民开辟了一条反映问题的渠道。从农民生活方面看,借助多种信息传播媒体 1
可以提高农民生活素质。从农村管理方面看,通过建立面向基层的电子政务系统、小城镇信息化管理系统、农村社区管理信息系统等可以提高乡村基层政府的执政能力和办事效率。
4.有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信息鸿沟”。通过农业信息化建设,可以消除城乡之间信息占有和利用的差别,建立城乡之间信息传递、互动、交换的平等关系。利用网络等多种信息传播方式,为农民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开展农村远程教育,为农民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培训;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加农民收入等等,这些方面都需要信息化的支持,这些原来只有城市才拥有的,通过农村信息化建设将加速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缩小了农村与城市间的“信息鸿沟”,加快了城乡统筹发展步伐,促进农村城镇化,为农民提供了更多平等发展的机会。
5.有利于加快农业技术的传播与推广和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农业信息技术的优越性之一是信息的快速传播,信息技术通过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把农民急需的专业生产技术和最新的应用经验快速地传播到各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网络,还可以更快、更好地培养农业科技人才,使他们能够迅速更新知识,保持与时代同步;而通过这些科技人才,进一步推广、普及农业科技和科普知识,提高农民的整体科技素质。
二、搞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近几年我国农业信息化有了快速的发展,一个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全国农业网站体系基本形成,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很大作用。但也存在着信息资源总体水平不高,农民信息化意识不强,农村信息人才缺乏,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不到位等问题。因此,针对实际情况,对农业信息化发展提出如下对策:
1.提高农业信息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的需求。翔实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农业信息技术的关键。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现有的数据库中大多数记录不足1万条,而且信息服务项目单一,不能满足基层对农业信息的多方面需求。所以我国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任重道远,不但需要扩大现有数据库数量,还要提高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的质量,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同时还要挖掘各种信息资源,把农业信息视野扩展到农业及相关领域,广泛地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建立大型综合农业数据库,以便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的需求。
2.研究和开发成熟的农业信息技术,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的信息化。近年来,我国的农业信息技术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基础仍然不够稳固,多数专家决策系统还维持在低水平,需要加强高质量软件的开发;加快农业应急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农业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预警水平。还要积极鼓励开发低价位、易推广、简单实用的信息技术产品,加快信息技术研究成果和产品进入农业领域并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
3.增强农民的信息意识,培养农村信息人才。长期以来,我国小规模生产经营的农民习惯了种什么、养什么全凭经验的作业方式。他们对信息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加之信息获取不畅,导致不能有效地接受现代先进的农业知识和向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转变。思想意识的滞后必然导致行动的滞后,也阻碍了农业信息化的推进。因此应尽快提高全民的信息意识和自觉利用信息、依靠信息的积极性。要特别注意培养广大农民关注信息,使用信息的习惯,努力使他们在推进信息
化过程中看到效益,得到实惠。要大力培养农业信息人才,建立专业结构合理的农村信息员工作队伍,进一步提高农业信息人员素质。
4.加强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农产品流通和农村社会服务信息化。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在农村经济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因此要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化共享系统,发展专业型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要吸引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知识服务中去,加强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公共服务、市场服务和互助服务并举。要完善运行机制,逐步形成以政府主导、市场及其他社会力量合力参与的多元服务机制。以多种方式和途径促进农产品流通和农村社会服务信息化。
[参考文献]
[1]隋艳颖 农业信息化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及面临的问题《北方经济 》2008(4)
[2]李道亮 从概念中解读农业信息化 中国农业信息网2009-01
[3]胡春晓 农业信息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对策研究《商业研究》 2007(11)
[4]刘金爱 推进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理论学刊》2008(06)
[5]张玉香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农民日报》 2007(10)
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一要大力推进农业特色化。继续坚定不移地把菜、瓜、果、药、茶作为主导产业,进一步巩固“全国无公害示范基地”的成果,以无公害蔬菜、优质果品、优质中药材基地建设为重点,积极发展以瓜菜为主的绿色食品产业,着力开发以柑桔、木瓜为主的林果业,不断提升以黄姜、板蓝根等中药材为主的药材产业,择优发展以优质猪、牛、羊养殖为主的畜牧业。二要大力推进农业市场化。围绕市场发展农业,是农业持续发展的前提。加快以县城为中心,着力构建鄂西北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强化市场信息服务,为农民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信息服务。三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选择一批发展潜力较好的企业和项目,继续加大扶持力度。一是依托资源建龙头,抓紧建设一批以木瓜、柑桔、蚕沙等深加工为主的龙头型企业;二是整合资源壮龙头,加大资金倾斜力度,不断壮大郧特粉丝厂、肉联厂、白羽乌鸡公司等一批“老”字号的龙头企业;三是优化环境引龙头,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来**发展;四是转化体制变龙头,引导和支持部分事业单位走向市场。
利用生态提升农业**较之发达县市相比较,县内工业较少,生态环境良好,着力打造秦巴绿色屏障,不断发展生态型区域经济。一要着力发展生态农业。全面推进生态农业园区和蓝天工程、碧水工程、绿色工程、污染防治工程、生态村镇工程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农业示范区。把“五改”(改路、改水、改厕、改厨、改栏)、“五通”(通路、通电、通水、通信息、通沼气)、“三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庭园净化)建设作为切入点。全面实施以“绿色基地、绿色加工、绿色营销”为主的“三绿”工程。二要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以龙之故乡、神奇郧阳为品牌,抓紧恐龙时空隧道、恐龙模型和恐龙科普、恐龙展馆的立项和建设;并以此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三要不断发展休闲农业。**境内有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资源和旅游资源。在国道沿线大力发展“农家乐”,以满足人们节假日到近效休闲、娱乐、体验生活、采摘食用品的需要。
中共**镇委员会
**镇人民政府
(2010年12月)
今年以来,我镇认真贯彻胡总书记在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全县经济工作会议和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更加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农业立镇、生态兴镇、商贸活镇、工业强镇”发展战略,克服冰雹、霜冻、洪涝灾害带来的困难,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县“大干150天、打好五大战役”决策部暑,转变发展方式,抢抓机遇,奋力拼搏,推动农业农村工作“五大会战”,实施农民增收“八大工程”,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2010年,全镇农业总产值预计完成2.14亿元,比增7%;农民人均收入5729元,比增7.5%。
一、立足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1、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是农业大镇,素有"**粮仓"之称,虽受冰雹、霜冻、洪涝灾害影响,我镇认真落实扶持农业生产的各项措施,深化农业“155”服务,发挥农村“六大员”作用,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肥料、新农药、新型农机具,加快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水平。对冲毁农田进行改种、补种。至目前已举办各类培训班44期5216人(次),接受来电、来访和现场咨询1790人(次);引进、推广农业五新技术9项,推广超级稻1.8万亩,再生稻3600亩,新型农机具126台次,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万亩,预计粮食总产在2.6万吨以上。
2、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主动对接县里确定的产业集群,加快烟叶、木薯、红豆杉、林竹、肉牛和绿色食品等产业基地建设。落实烟叶面积 1
7545亩,由于受3次灾害及雨水过多等因素影响,收购烟叶1.45万担;新植红豆杉230亩;新植和垦复毛竹600亩;落实造林更新任务2900亩;种植木薯1260亩;种植淮山1350亩;种植食用菌313万袋;发展订单农业,种植小黄瓜95亩。
3、现代农业不断增强。充分发挥山多、田多、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在去年成功引进安野高新农业基础上,加强外引内联,扩大对外合作,今年引进浙江省最大绿化苗木企业宁波滕头和谐园林工程有限公司,计划首期投资8000万元,在我镇村头村建成园林绿化苗木基地5000--10000亩,现已完成公司注册登记,整理山地3000亩,种植绿化苗木150亩,年内完成2000亩基地建设;引进我省最大绿化苗木企业厦门厦生园林建设集团,计划投资2亿元,在我镇湖上村及周边温庄、杨地、衢地等村开发生态及休闲游观光农业,建成园林绿化苗木基地及药用植物园1万--1.5万亩,第一期计划投资8000万元,现已签定林地转让协议6300亩,争取年内完成2000亩苗木基地建设,力争将我镇建设成为全省最大的绿化及药用苗木示范乡镇。同时我镇与台湾屏东县崁顶乡结为海峡两岸现代农业技术交流与合作乡镇。福建安野高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今年已完成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生产许可证(QS认证),并在温庄村新植茶叶500亩,茶叶总面积达到3000亩。
4、农业发展机制不断创新。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力度,积极鼓励龙头企业、农村能人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新组建村头毛竹、洋地农机等2个专业合作社,君子红获上海世博及“11.6”林博会金奖;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鼓励农户通过转包、租赁、互换、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土地逐步向种田能手、合作组织、龙头企业集中,向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流转土地12721亩;认真实施“农村劳
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计划”,提高农民就业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培训农村劳动力 56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 710 人。
5、农业综合开发扎实推进。从宣传、引导、示范、创新机制入手,引导农民挖掘“田”的潜力、创造“山”的效益,大力推广“烟-稻-菜”、“烟-稻-菌”和“烟-稻-禽”模式,利用冬闲田种植蔬菜2600亩;种植食用菌300万袋,大球盖菇30亩,竹荪100亩;发展菜鸭等家禽养殖5万羽。认真落实烟叶种植面积,现已落实烟叶面积8600亩。努力拓宽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二、抢抓政策机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用足、用好、用活上级政策,认真搞好项目编报,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路方面,重点抓好村头路口至桃支公路改造工程,总投资306.9万元,其中自筹资金90万元,现已全面完成路面铺筑,正在完善边沟。湖上小蔗坑至温庄村四级公路改造,总投资309万元,其中自筹资金80万元,9月底开始动工建设,现完成工程量的60%,结合烟基和土地整理,对湖上至牛角村、姜访至谢坑等4条通自然村道路硬化2.4公里。同时扎实抓好冲毁的桥梁和公路修复。农田基本建设方面,重点抓好姜坊片土地整理项目,总投资1275万元,涉及姜坊、常坪、湾内常坪曲三个村,整治土地面积5100亩,现已完成85%工程量,雷西、大洋2500亩土地平整项目已完成设计,正着手招投标;总投资420万元烟基项目,涉及湾内、白岚、**、葫芦形、杨地、大洋、桂林等7个村,现已全部通过烟草部门验收,改造宜烟耕地约0.6万亩,总投资140万元2010年烟基项目,涉及姜坊、常坪、**3个村,现已完成工程最60%。白叶片省级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总投资115万元,改造农田1300亩,现已完成工程量的30%。水利方面,重点围绕县级重中之重项目黄沙坑水库,成立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土地房屋征用拆迁工作小
组、林地征用小组、杆线迁移小组等四个工作小组,积极主动协助县里做好黄沙坑综合功能蓄水工程建设有关工作,现已摸清基本情况。同时向上争取150万元对洋地际水库进行除险加固项目,目前已完成工程量95%;向上争取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资金1060万元,现已完成前期测量和规划设计,计划近期招投标。在沼气工程建设方面,在巩固原有沼气村的基础上,重点抓好2010年计划任务25口,现已完成建设45口。
三、塑造农村新貌,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1、持续推进村庄整治。认真落实示范村、推进村和整治村村庄建设规划,深入开展“三清六改”、“清洁家园行动”和村庄绿化、美化活动。继续做好拆旧建新和翻新改造工作,全年新建住房198座47520平方米,拆除空心房和搭建物132处31400多平方米;新建垃圾池12个,新修排污沟1450米。市级示范村村头村以建设农民公园为载体,以三明和谐园林项目为平台,聘请县城乡规划局正在进行规划,计划引进客商开发建设生态旅游和休闲农庄;市级示范村林地村在争创省级生态村的工作中重点抓好绿色村庄的规划、整治和建设工作,共种植草坪2000平方米、小苗15000株、大苗110株;县级推进村杨地村在完善本点新建住房的同时,着力抓好村部及周边环境整治;葫芦形发挥村部辐射带动作用,村部周围新建住房20余座,整治村湾内村着力在发展生产上下功夫,投资700万元,兴建全县最大的现代烟叶烧烤示范基地;衢地村以村部新建作为着力点,扎实推进新村二期建设;画桥村以灾后重建为基点,新规划灾后重建12座,造福工程6座新房;湖上村依托厦门厦生园林建设公司,拟规划兴建植物研究所、组培中心等充分发挥项目带动作用,推进湖上村经济跨越发展;温庄村新建新村点一个,建新房11座,并抓住省级部门帮扶挂村机会,聘请县城乡规划局对大小窑进行新村规划。认真实施“绿色家园行动”。在全镇范
围内开展“四绿工程”,在镇区及省级绿化示范村**村、市级绿化村林地、画桥村种植红豆杉等珍稀树种21000株,种植草皮1330平方米。同时,强化村庄长效管理,在示范村、推进村、整治村落实文明村民公约和环境整治公约,全面铺开农村卫生保洁员制度。
2、加快推进集镇建设。以小城镇建设战役为契机,认真做好各建设小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桥东、桥西小区附属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铺设水泥坪200多平方米,绿化草坪310多平方米;西、南2个主街道路口改造全面完成,镇政府旧宅基地改造进行规划,正在向上申报进行商品房开发;镇政府球场进行改造,完成铺设台阶大理石200平方米,并着手安装灯光;镇司法所投入15万元进行办公楼装修;示范街完成初步规划计划,以深化文明墟场创建为依托,对镇政府门口主街道进行整治,严禁主街道乱摆乱放,由镇政府、居委会、**村组织劝导队,引导小商小贩集中到市场内经营,使主街道文明经商、干净整洁。镇政府外墙装修开始动工建设,沿街商住户也正在协商准备动工建设。
3、扎实推进农村土地整治。认真落实(闽政办
[2010]43号)文件精神及《**县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方案》,及时成立**镇农村土地整治项目领导小组,制定《关于**镇2010年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实施方案》,并通过广泛宣传,引导村民积极主动参与,全镇已测量规划面积达150.34亩,已签定拆迁协议137户150.34亩,有的开始动工拆迁,预计春节前全面完成。
四、着力改善民生,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1、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为中心,深入开展人居环境及流域水资源环境综合整治,深化生态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不断赋予精神文明建设新内涵,巩固市级文明乡镇和省级“优美乡镇”成果。
2、积极发展社会事业。巩固发展“双高普九”成果,做好“防流控辍”工作;巩固提高县医院托管镇卫生院改革试点成效,进一步完善村卫生所建设;认真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责任制,扎实抓好重点工作、重点区域、重点人群,积极倡导婚育新风,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全面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治理,计生政策符合率达94.35%。加强镇文化服务中心、村文化服务室和阅报栏、宣传栏建设,探索建立林地、葫芦形村“农家书屋”和村头村“宣传文化中心户”,落实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启动全民健身活动,镇区、温庄、湖上等村建立广场舞场所。
3、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巩固和扩大平安创建成果。深入开展“排查整治突出问题、优化**发展环境”活动,并认真组织镇村两级干部学习信访条例和信访线路图,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在全县率先建立最规范、最完善的综治信访维稳1+N服务中心,得到市、县政法委和综治办的充分肯定,特别是南平校园案件发生后,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校园安全,落实各项整改措施,坚决关闭不符合办园条件的私立幼儿园6所,中小学配备专兼职保安人员10名,确保校园安全稳定。今年来,全镇共排查出各类矛盾纠纷72起,已圆满调处70起,正在调处2起。
4、认真落实社会保障工作。认真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保障农村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全镇共有304户825人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月发放保障金4.06万元,认真落实农村“五保户”供养政策,加快敬老院建设进度,五保户113人,月发放保障金1.6万元,新建300多平米的敬老院1座;继续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进一步提高参合率,全镇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达 97.1%。全面实施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力争参保率达80%以上。
五、务求实效,不断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生机和活力
我镇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深入实施“168”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机制会议精神,坚持把“168”党建工作机制作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抓手,着力在抓提升、抓延伸上下功夫。按照“168”党建工作机制,注重典型培育,重点抓好 “168”精品村、示范村的提升及后进村的整顿转化工作;注重线上延伸,重点把工作基础较好的林地、**、村头、湖上、湾内、衢地等公路沿线村逐步培育成示范村,努力形成公路沿线党建“示范带”;注重面上拓展,延伸拓展到镇机关、企事业单位各党支部。全面实施“六步工作法”,推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推行“四议两公开”的做法,完善村“两委”议事规则和议事决策程序,充分发挥“八个方面”作用。并把“设岗定责”范围从无职党员扩大到兵、青、妇等群团组织,与设立党员中心户、民主评议党员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健全评岗履职等制度,强化党员的教育管理,特别是加强流动党员和出国出境党员的管理,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全镇新发展党员14名。同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工作运行机制,坚持不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我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我镇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①受冰雹、霜冻、洪涝灾害的影响,农作物、畜禽、鱼类受损严重,特别是烟叶、水稻等主要农作物损失严重,给农民增收增加困难。②农业科技含量偏低。由于农民整体科技文化素质偏低,信息不灵,产品缺乏特色,农业生产效益较低。③新农村建设氛围不浓,农民主体意识不强,部分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积极性不高,仍然依靠政府主导,加上集体和群众经济实力薄弱,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新农村建设进展缓慢。④随着各项改革不断深入,矛盾纠纷呈现多样化,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
当今世界经济正由工业化时期进入信息化时代, 现代信息技术正在向农业领域渗透。作为农业大国的种植农户来说, 把握农产品市场的信息至关重要。本人认为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有以下方面:
1 农民文化程度不高
由于历史原因, 大部分农村地区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 相当部分农民看不懂报刊杂志, 读不懂农业科技书籍, 信息交流沟通困难, 获取的农产品信息十分有限, 加上自身分析能力有限, 农民很难从短暂表象的市场供需、市场价格情况分析市场前景走向, 进而不能及时调整种植结构, 生产往往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加上农产品生产种植本身存在一定的时间周期, 这样就形成了低程度的重复生产和压价竟争, 使农产品供给出现短缺→过剩→短缺的交替景象。
2 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匮乏
就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而言, 通讯、广播、电视基本覆盖。但光纤等发达通信网络尚未建立, 农村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还远远落后, 农户仅能从电视新闻上粗略知晓国家关于农业的一些大的方针政策。加上农业市场信息服务不完善, 农户对市场什么好卖、价格好多、数量好多把握很少, 更别说根据这些信息来调整自己的生产品种和产量了, 整个生产处于一种情况模糊, 无序的状况。
3 科研普及率低
就个体而言, 绝大部分农户自身不具备科技开发的能力, 而我国农技信息推广仅局限于农业行政组织部门, 与科研、教学相互脱节, 农户就农产品相关信息咨询无门, 不能及时接受产品新信息。从基层政府方面来说, 也局限于生产前和生产中的技能培训, 缺乏系统地农业信息培训。乡镇农口部门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更无专兼职信息员。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 农民获取市场信息的渠道有限, 使他们难以准确有效地形成有关农产品成本、风险和收益的预期, 而是带有盲目安排生产的特点, 导致产品供给偏离社会需求目标和结构的低效。
4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在当今讯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 信息已成为一种无形资源, 农民靠信息引导进入市场, 组织生产, 政府靠信息进行宏观调控。就我国而言, 市场信息极端不对称, 农民在获取和分析信息方面处于劣势。笔者认为政府部门作为社会活动的核心主体, 在信息化建设中应该发挥主导作用, 应统筹方方面面, 为农民提供广泛、及时、准确的信息, 以帮助农民产前、产中、产后的生产决策。具体而言, 可以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4.1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网络
加大对农业信息网络的投入建设力度, 使广大农户能通过网络充分了解国内外市场行情, 从而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及时调整产品品种和产量, 从而减少资源的浪费, 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与国际信息网络联接, 为农民提供准确的国内外农产品生产, 供给需求, 价格变动趋势等市场信息, 减少农民进入市场的成本和风险, 在农产品贸易中争取主动优势。
4.2加强农业信息技术推广
围绕发展农村生产力, 围绕“三农”需要, 及时、准确有效地收集各种有价值的农业信息, 做到腿勤、耳勤、口勤、手勤, 掌握第一手资料, 将所有信息进行分类、比较、鉴别、计算、研究, 从而形成书面信息资料, 通过建立市场信息传导机制, 把涉及农户, 分销商, 及市场的所有存在价值的信息, 通过各种传媒、通讯手段、互联网等, 及时有效地发布给农户, 方便农户藉此能迅速地调整生产, 减少损失, 获取最大程度的效益。同时搭建科研——教学——推广部门相结合的农技信息推广网络, 及时将最新的科研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4.3培养农业信息人才队伍
拆掉学校和社会, 学校和农村之墙, 开辟农业信息人才培养新局面。农业院校设建农业信息专业, 开设农业信息技术与管理课程, 加快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农业推广部门要对接科研院校, 整合涉农科技部门, 集中“优势兵力”, 举办农业信息技术培训班, 培养乡土信息人才。中职院校要广纳农村青少年, 普及农业基础信息技术, 并通过他们促进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乡村两级要设立专兼职的农业信息员, 承担农村科技信息的传播, 农民需求上报的纽带作用, 促进科技传播推广。
4.4对大宗农产品实行保护
大宗农产品承担着保障有效供给, 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任务, 也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政府可通过扩大保护性收购、补贴政策范围, 建立健全大宗农产品价格预警、调节、保护机制, 建立完善大宗农产品风险防护, 补偿机制, 建立完善农产品期货市场等手段来保护大宗农产品生产, 促进大宗农产品健康发展。
4.5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
小农户对接大市场最难的是交易成本高, 农产品最难的是销售。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信息化链条中的最重要的一环, 它是农业信息化的主体和组织载体。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农业信息就能得到有效及时的传播推广, 有效地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有效地推动农业生产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形成, 提升竟争力, 促进农民增收。
相信通过不断努力,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将不断加快和巩固, 在充满希望的21世纪里,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我国的农村将会更加繁荣。
摘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 资源的有限性、稀缺性使其有价值, 有高价值。当一种产品的市场供给量小于市场需求量时, 人们是愿意以高价来获取的, 而供给方也是为获取更多更大的经济效益而愿意向市场投入更多的产品。这样市场供需逐渐达到平衡, 农产品也如此。
【关键词】农业自然资源 可持续利用 观点
农业自然资源,主要是指一切可供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活动所需的自然界存在的物质和能量。它是相对于农业生产的社会资源(如劳动力、资本等)而提出的,并与其一同构成农业生产和经济活动的两大物质基础,即农业资源。对农业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主要有以下观点。
1.农业自然资源区划观
农业自然资源区划,就是从区域的角度深入揭示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特征、资源利用的空间结构、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和限制因素,从而引导并实现农业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空间优化。
事实上,农业自然资源区划观点主要是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尤其是禀赋比较优势理论而提出的。比较优势原理起源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后经李嘉图的发展而形成。再后来,赫克歇尔和俄林进一步发展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总结成禀赋比较优势说。该学说认为,不同的商品生产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比例,而不同国家或地区拥有不同的生产要素;各国或地区如能集中于生产并出口其相对比较丰富的生产要素所加工的商品,进口自己相对比较稀缺的生产要素所加工的商品,必然会有比较利益的产生。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资源的合理区划以实现比较优势,主要就是体现在各地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外移和消费者选择集的扩张(以交换的可能性为前提),从而实现有限自然资源利用的社会福利的增加。
我国地大物博,农业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分布及不平衡,而人们的需求却是多样的。因此,单纯依靠各地自己的生产以满足当地人们多样化的需求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就需要进行各地区间的协调。而实施农业自然资源区划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生产的合理地域分工,则是达到区域间协调以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在自然资源区划观的指导下,罗其友等人(1999)根据资源分布特征,在构建分区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我国农业基本资源可持续利用分为了四个一级区和十四个二级区,并具体分析了各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模式。这种划分在当时反映了我国资源的地理分布和利用特征,具有相当的科学合理性。但是,时隔六七年,随着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不断利用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以上这种分区的合理性已经降低,因此有必要结合目前需要及未来发展趋势重新进行农业自然资源的区划。另外,区划只是反映了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和为区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一定依据,但要实现资源的持续利用还应该根据各区内具体的资源特征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方案。
2.自然资源和环境“阈值”观
为了描述的方便,此处借用生物经济学中的“经济阈值”概念(Stern et al.提出)而使用了“阈值”一词。一般研究中,通常采用的是自然资源存量的“临界值”和环境 “容量”两个更专业的术语。资源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自然资源从不同角度可以有多种分类。按照资源的可更新(可再生)能力可分为可更新资源与可枯竭资源。“阈值”观认为,无论是可更新资源还是可枯竭资源,都存在着一个存量上的“临界值”,对其利用超过这个“临界值”,则资源就会绝对减少以至完全消失;如果利用率控制在“临界值”允许的范围内,则可以实现资源持续不断的利用。这一“临界值”对于可更新资源来说,就是维持其自身再生产的最低数量(如生物资源的最低种群数量);对于可枯竭资源而言,则是其潜在储量被探明和开采的可能性概率或者其可替代资源开发的可能性概率。
对于环境,其“阈值”则是针对其承载能力提出的。环境经济学认为,环境作为一种资源,本身在向经济过程提供投入的同时也具有吸纳经济活动的最终产物(即废物)的功能。经济活动向环境排放废物,也就是对环境资源的利用是不可避免的事情;环境对废物的吸纳能力和其提供资源的能力也有一个最大限度,如果超过这一限度,環境就被破坏(表现为环境恶化、生态失衡)。因此,对于环境的利用同样不能超过其最大承载能力或环境“容量”。
当前农业自然资源利用过度(如地下水超采)、农业环境破坏严峻(如化肥、农药污染)的形势,要求我们对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不可忽视其“阈值”约束。目前实施的一些环境标准(如各种污染排放标准)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具体资源的“阈值”标准似乎还比较少见,这应该是今后的一项重要工作。尤其在当前人们的资源环保意识还不够强、仅以经济利益为主要目标的情况下,科学合理地确定出自然资源的“阈值”和环境的最大承载“容量”并强制实施这一标准,或许可以暂时抑制住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此外,还要说明的是,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并不是指简单的将开发利用率控制在“阈值”许可范围内即可,还需要考虑经济效益。也即是说,要在不损害自然资源自我更新能力和不超过替代资源开发能力的前提下,实现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配置。
3.资源有效利用技术对策观
人类对农业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开发利用,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技术水平下进行的。某一时期的科学技术水平决定了此时的资源利用方式和生产手段,从而影响并决定了该时期的资源利用状况。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由于科学技术水平低下导致生产方式落后,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与人口的急剧膨胀和人类需求的持续增加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从而引发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经营,最终导致了资源与环境的破坏。技术论观点认为,要解决资源短缺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主要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技术进步对农业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作用机理主要体现在:(1)技术进步能提高人类利用农业自然资源的效率和能力。一方面,技术进步可以优化各种农业自然资源在生产利用过程中的结合方式(改变生产函数),使人们通过既定的投入可以得到更大的产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节约了资源。表现在等产量曲线上就是,技术进步会使等产量曲线向坐标原点方向移动,表明生产等量的产品只需较少的投入;而表现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就是,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移动,表明以前不能生产的点而现在可以生产(见图1)。另一方面,技术进步不断扩大资源的范畴。技术进步通过改变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改变生产方式),使以往人们难以利用的或不知其用途的农业自然资源逐渐被发现和利用,从而突破了资源供给的限制。(2)技术进步可以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进而影响农业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技术进步本身是各种人力资本积累的结果,是由劳动者实现的;反过来,技术进步也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因为技术进步引起生产工具的不断变革,从而要求使用和掌握这些生产工具的劳动者接受教育和培训,提高其素质。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体现为技能、技术工艺操作水平的提高,认识资源环境的能力及改善、治理环境的技术水平的提高,从而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产生影响。此外,技术进步还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从而影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结构调整观
简单的说,结构调整是对事件或者任务的主次、轻重缓急程度根据实际需要并结合限制条件进行的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重新安排。将结构调整的观点应用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就是要按照市场导向、效益和效率、比较优势等原则,结合一国或地区的农业资源状况和技术水平,对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活动进行的统筹安排,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和农业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根据调整内容和范围,可以分为以下主要类型: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区域结构调整。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是指对农村经济构成中第一、二、三次产业的合理配置,是针对广义的农业而言,对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进行的合理安排。农业结构调整包括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和种植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主要是就狭义的农业而言,是指对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油料作物等的生产比例以及各作物品种安排的调整;农业区域结构调整是从农业生产的空间布局而言的,农业具有鲜明的区域经济特点,发展农业必须依据各地区地理位置、区域资源和环境、人口素质、市场状况、区域文化科技状况等来综合考虑、综合安排,这是实现区域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的基础。
目前,区域间农业结构和农业内部结构趋同,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特征,也是有限的农业自然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农产品供给结构性过剩、农业比较利益低下、农民增收困难等问题的主要原因。李晓明认为,新一轮的农业结构调整应坚持以下原则:市场导向原则,效益优先原则,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原则,科教兴农原则,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原则,政府合理引导、扶持与农民自愿相结合原则。具体实践中,首先要发挥地区比较优势,调整农业生产布局,东部地区要注重发展高科技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中部地区继续发挥粮食生产的优势,西部地区抓住大开发的机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节水农业;其次,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要注重农产品的优质化和专用化,以增强市场竞争力;再次,調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总之,结构调整的目的就是要将有限的资源用于最需要的生产中,以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产生最大的社会福利。
5.结束语
5.1 对于农业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观点,还有诸如自然资源价值论与“资产化管理”观、循环经济论、资源保护论等,因其内容与这里所讨论的几种观点本质上并没有太多区别,因而没有一一列举。同样要说明的是,关于本文的几种观点,并没有见有关文献明确提出,但它们实际上却体现于众多的资源利用研究中,出于更好探讨资源持续利用的目的,我们将其进行了总结并概括为以上论点。
5.2 以上各观点仅是理论上的简单表述,在具体的运用中还需要结合具体情况深入分析。仍以自然资源的区划为例:要进行合理的区域划分,需要准确而又有代表性的资源评价体系,而如何设计资源评价指标则需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性与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推荐阅读:
农业农村局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总结06-26
县农村绿色农业发展建设经验交流09-09
农业农村统计调查基础06-29
×县农业农村工作思路09-16
如何做好农业农村工作11-22
2024最新农业农村知识12-04
镇农业和农村工作汇报06-29
农业农村部工作要点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