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

2024-07-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精选9篇)

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 篇1

随着信息化的大力发展缩短了世界的距离,也缩短了人和人之间交流的距离。现在的信息化不仅是用在大城市和办公中,在农村也有对信息化的需求,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方面,信息化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那么,怎么才能加强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呢?

1. 加强农村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信息化建设离不开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如果没有建设信息化的基础条件,信息化建设就无从谈起。从目前我国的形势来看,整个农村的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落后的状态,由于各个地方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人们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同,所以在建设信息化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要想真正建成农村的信息网,使农村的信息化系统化,除了农村自己建设之外,还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

2. 加大信息化人才培训工作

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 篇2

一、当前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加快, 农村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矛盾已越来越明显, 越来越突出。突出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1. 农村文化阵地薄弱

由于对农村文化建设阵地领导不力, 少数农村文化阵地被落后的、腐朽的、低俗的文化所侵占, 低俗迷信开始抬头, “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和邪恶势力沉渣泛起, 宗族帮派势力有所抬头, 严重扰乱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秩序, 势必阻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 农民文化素质低下

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不高, 农村人才资源缺乏, 劳动力文化水平低, 使得广大农民市场意识缺乏, 创新观念淡漠, 冒险精神不强, 严重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3. 文化活动设施落后

我国农村文化设施陈旧简陋, 农民文化生活水平低下, 难以正常地开展文化活动, 农村成了被文化遗忘的角落, 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严重脱节, 一定程度上拖累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二、积极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为建设新农村提供有力保障

1. 加强对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领导, 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要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大力宣传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 引导农民群众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同心同德、步调一致地投身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要抓好农民群众尤其是农村党员的政治理论和时事政策学习。紧密结合农村改革和建设的实践, 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加加强农民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发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 大力弘扬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增强发展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 移风易俗、新事新办, 积极倡导团结友

识更到位, 从而也就使农村的民主政治更加容易实现。而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 无疑是提高农民群众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文化建设, 不仅可以提高其文化水平, 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农民群众汲取更多的思想元素, 紧跟时代的步伐, 把先进的理念与时代的要求与他们的生活结合起来, 使他们的生活与时代相统一、和谐。

新农村文化建设还为保持新农村的特色提供了保障。新农村建设是要提高农村的整体生产生活水平, 而不是要建设统一的、缺乏特色的农村。保持传统文化, 让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把地方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生活方式保持下来并发扬光大是非常重要爱、勤俭持家、勤劳致富、诚实守信的社会公德、公民道德和家庭美德, 塑造农村和谐健康文明的新风貌。帮助农民自觉抵制封建主义残余、宗族观念等落后思想意识的影响, 坚决同非法宗教活动、黄、赌、毒等落后丑恶行为作斗争, 使广大农民群众提高辨别是非、分清美丑的能力, 提高免疫力, 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只有这样, 农民群众才能正确全面理解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才能主动自觉支持和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上来。

2. 加强对农民文化教育技能培训, 不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要加大对农民教育的投入,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体, 多渠道并存的农民教育投入体系;要调整农民教育结构, 形成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 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共同发展的教育体制;要坚持“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 完善以农民教育为主体的多元化的教育格局;要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基地建设, 向农民传授科技兴农、科技致富方面的专业知识, 借助千村万户科技培训和现代远程教育等载体形式, 构建全方位、立体式农民教育网络等等。通过加强文化教育技能工作, 达到综合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提高农民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 帮助农民增强发展致富的能力, 特别是通过教育, 帮助农民实现文化脱贫, 引导农民群众发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 大力弘扬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增强发展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 切实为农村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3. 加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 让广大农民共享发展成果

要按照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成比较完善的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为群众提供就近、方便、有效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加快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 切实建设偏远山区农民群众收看广播电视的问题, 让广大人民群众及时了解和掌握党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具体政策;要加快推进“农家书屋”进村落户工作, 实现农村“村村有书屋, 人人有书看”, 根本性的解决广大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要继续积极组织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 把多姿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送到农村, 把欢乐送给广大农民。要鼓励各种形式的农民自办文化, 培养一批文化中心户、文化大院, 组建一批农民书社、电影放映队, 扶持一批民间职业剧团、农村业余剧团, 支持他们扎根民间、深入农村、服务农民, 传承民间艺术, 传播有益文化。总之, 要大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宗旨, 合理配置公共文化资源, 注重向农村和基层倾斜, 切实改变城乡之间文化资源不平衡现象, 逐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真正体现让农民建设共享发展成果, 增强建设新农村的积极生和自觉性, 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预期成果。

和有意义的, 也是一定要做到的。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以地方文化为基础, 以保持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艺术风格、审美特点为出发点, 以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为准则, 可以使各地的新农村建设既实现即定的目标又做到独具特色, 让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彰显其魅力。从这一点看, 大力加强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是极其重要的。

总之, 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得到加强和确保完成的工作。新农村文化建设不仅关系到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保持和传承, 更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构建和谐社会的成败。文化战线的工作者必须鼓舞士气、自我加压, 以迎接挑战、敢于胜利的精神去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

摘要:新农村需要新文化, 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改革开放以来, 虽然我国农村社会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 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 但农村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 农民文化生活相当贫乏, 已经严重地制约着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注重文化建设, 使新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 篇3

1.“农村吉林”信息平台建设的意义

“农村吉林”信息平台建设按照统筹规划、突出政务、强化服务、体现特色、协同共建的原则,以挖掘乡镇潜在资源,推介鄉镇特色产品,引领培养新型农民为宗旨,努力构建功能齐全、内容丰富、方便实用、特色鲜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涵盖政务信息、公众服务信息和商务信息于一体的综合性信息服务平台。

2.“农村吉林”信息平台建设的主要工作任务

通过“农村吉林”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了乡镇网站在统一的下乡平台上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扩大乡镇对外开放和宣传推广力度,宣传推广当地的地方特色、促进产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加强了政府指导服务工作的开展,有利于乡镇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3.“农村吉林”信息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

“农村吉林”信息平台在栏目设置上,要突出乡镇概况、乡镇风采、地方动态、政策法规、招商信息、特色产品、文化旅游、致富经验、市场营销、科普园地、便民服务、农家乐等板块,充分体现当地风土人情,产业优势,地域特色,为经济发展服务。

4.“农村吉林”信息平台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由农业部门负责,安排部署,各村屯协调配合,广泛参与共建,调动农村经纪人,农民企业家,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乡镇信息服务站有专人负责,做好信息采集、审核、报送等相关工作,信息平台能够推进我省农村经济发展,是利用信息手段促进乡镇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关键举措。

二、开展创新机制,资源共享 “农村吉林”平台的建设,即是一件新生事物,又是一次资源整合、合力共建农业信息化的实际探索。乡镇政府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公益性服务工作,不定期的对信息员进行培训、学习、考核,年终对网站建设速度快、维护及时、工作热情高、责任心强、信息报送快的乡镇及信息员给予一定的奖励和项目支持。

三、明确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农村吉林”平台的建设,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行谁维护、谁建设谁受益的办法,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考评、统一管理”的原则,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乡镇信息员要根据网站栏目的特点及时采集、整理有价值的政务、商务服务信息,通过邮件或QQ及时上传至电信联络员,电信工作人员要经常与乡镇信息员沟通,并帮助做好信息的采集和报送工作。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篇4

——市人大视察汇报材料

近年来,在市、县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舞阳县政府不断加大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大力发展以舞阳农民画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创新活动载体,形成了天天有活动、周周有演出、月月有赛事、群众齐参与的可喜局面。舞阳县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中国现代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多项荣誉。现将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和舞阳农民画产业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村文化建设情况

舞阳县委、县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通过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快完善群众文化服务体系,有力推动各类群众文化活动深入持久开展。

(一)加大投入,完善设施。文化设施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条件。近年来,我县通过财政投入、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深入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建设等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完善基层文化设施。先后投资1亿多元,建成了县宣传文化中心,完善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综合服务功能,建设了西城文化广场、贾湖文化广场、雷世奥文化广场等一批现代化的文化设施。在建好城区文化设施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建成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全县14个乡镇均建成了达标综合文化站,内部设有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文化活动室、培训室、多功能厅等,其中吴城镇、文峰乡、孟寨镇、姜店乡、太尉镇5个文化站已经实现免费开放。397个行政村均建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点和农家书屋,配备电脑、投影仪等设备一套,图书2500余册、音像制品100余盘、报刊杂志30余套,以及书柜、桌椅等设施,免费向群众开放。采取财政拨款、乡村筹资、个人捐款等多种形式,使全县75%以上的行政村建成了村级文化大院和文化活动广场,并且多数广场都建有戏楼,安装有健身器材,确保了群众娱乐有场所,文化活动有阵地。民间艺术团体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县自发组织的锣鼓队及舞龙舞狮队211个、秧歌队161家,戏曲表演团体23家,电影放映队15个、唢呐班56个、文化娱乐个体经营户120家、广场舞表演队300多家,构建了以县直文化单位为龙头,以乡镇文化站为枢纽,以村文化大院为基础,以文化专业户为补充的多层次、多体制的大文化新格局。

(二)培养骨干,示范带动。县文化旅游中心、乡镇文化站发挥专业优势,采取集中培训、下乡培训、组织外出学习等方式,围绕音乐、舞蹈、戏曲、书法、农民画和民间艺术以及文化设施管理、文化活动组织等内容,每年开办文化骨干培训班80期以上,全县形成了以乡镇文化专干、村文化协管员、基层文化活动带头人、民俗文化传承人等为主的 一批文化骨干力量。姜店乡原文化站长王玉德,退休后发挥自身文艺特长,组织本村热心人士捐款,举办了“戏迷擂台赛”,吸引了本村和周边县区的戏曲爱好者30多人参赛,观众达到3000多人。马村乡花店村象棋爱好者郭进会牵头成立了樊侯祠中国象棋协会,从2009年开始,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八举办“舞阳中国象棋公开赛”,吸引了包括周口、平顶山、许昌等地以及安徽、湖北、河北等外省的象棋爱好者来舞参赛,国家专业象棋协会多次派出专家前来指导。莲花镇文艺青年杨珂卫, 今年春节期间在镇文化站的指导帮助下,组织举办了“漯河市首届农民春节联欢晚会”,有戏剧、相声、小品、舞蹈、声乐、器乐等20多个节目,群众演员100多人,观众达到5000多人,河南电视台、漯河电视台以及多家知名网站对这场晚会进行了宣传报道。

(三)创设载体,群众参与。我县各级、各部门充分利用各种载体,激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断掀起群众文化活动热潮。每逢“双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全县都要举办民间艺术大赛、歌咏大赛、书画展览、猜灯谜等各类大型文化活动。如自1988年开始,我县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六举办民间艺术大赛,至今已举办26届。文化馆、豫剧团、电影放映队等文艺团体,精心编排和筛选文艺节目,以流动舞台巡演、公益电影下乡活动为载体,每年开展巡回义演30场次以上,放映农村公益电影4700余场以上。保和乡根据群众生活需求,大力发展广场舞活动,每个 行政村至少有1支广场舞队伍,参与群众有4000多人,广场舞已成为该乡的一项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九街乡今年举办的民间艺术大赛,33个行政村有26支队伍参赛,参演群众100多人,其中仅马岗村就有4支参赛队伍。莲花镇韩寨村、吴城镇北高村连续多年举办“好媳妇、好婆婆”评选活动,大张旗鼓地对“好媳妇、好婆婆”进行宣传,营造了尊老爱幼的良好氛围。

(四)市场运作,产业引领。群众文化活动作为一项公共行为,往往会遇到资金问题,如果不能妥善解决,活动就难以顺利开展。为此,我县采取“党政搭舞台、群众唱主角、社会办文化、产业作支撑”的办法,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基础上,一方面,动员社会力量,采取个人捐助、企业赞助等方式,支持文化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把群众文化活动引入市场,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推动群众文化活动实现可持续发展。如在舞阳农民画产业发展上,通过与河南中烟集团实行“文企联姻”,开发了“万柿如意”题材的系列农民画产品,在全省各地市作巡回展览,并以此为契机,加大农民画衍生产品的开发力度,推出了邮品画、炭雕等一批适销对路的农民画产品,收到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效益。在戏曲文化产业发展上,近年来,受文化市场需求的拉动,我县戏剧团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现有各类戏曲演出团体33家,戏剧从业人员1000多人,仅2012年就演出4000余场,总收入1200多万元。此外,我县的民间艺术团体贴近群众生活,积极融 入市场,也得到了较快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县自发组织的舞龙、舞狮、秧歌队372个,电影放映队15个,文化娱乐个体经营户170家,他们忙时搞生产,闲时搞表演,成为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力量。目前,全县已初步构建起以县直文化单位为龙头,以乡镇文化站为枢纽,以文化大院、文化广场为阵地,以文化专业团体为主力,以民间艺术团体为补充的多层次、多体制的群众文化活动新格局。

(五)异彩纷呈,社会和谐。文化盛宴齐开放,万紫千红总是春。我县经常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有60多种,且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如广场舞、大秧歌、交谊舞、健美操、戏曲、书法、绘画、剪纸、体育比赛、传统庙会等,全县60万人口中,经常性参加文化活动的大约在12万人以上,占全县总人口的1/5,每月至少参加一次文化活动的群众在30万人以上,占全县总人口的1/2,全县70%以上的行政村开展有广场舞活动,经常参与的群众达到2万人以上。农村文化设施的不断完善,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搭建了平台、提供了便利,使亲情更浓、友情更深,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倡树了社会文明新风,增强了群众身体素质,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促进了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的有效化解,群众忙娱乐、忙活动、忙学习,聚众赌博、酗酒闹事等不良现象越来越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二、舞阳农民画产业发展情况

舞阳农民画不仅是舞阳优秀民间文化的代表,也是舞阳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突破口,我县按照“抓队伍、建阵地、出精品、树品牌、拓市场”的工作思路,采取多种措施,全力扶持其发展。

(一)抓队伍。成立了舞阳农民画院和河南省舞阳农民画创作基地,把农民画院纳入事业编制,实施县财政全供,公开选拔3名工作人员充实到农民画院。采取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等形式,吸纳更多绘画爱好者从事农民画创作。组织骨干画家到陕西户县、吉林东丰等地参观学习,并先后邀请中央美院、河南大学等文艺团体专家学者来舞指导,努力提升画家的创作水平。去年以来,先后有10名画家成为市美协会员,3名画家成为省美协会员。

(二)建阵地。在县城新西路建成了舞阳农民画创作基地,充实完善了舞阳农民画院内部设施建设,高标准建设了舞韵农民画发展有限公司对外展示销售窗口,不断加大九街乡胡岗村农民画专业村的扶持力度,筹建了舞阳农民画院胡岗分院,重点扶持了新亮画室、明兆画室等一大批专业农民画室,为舞阳农民画创作、交流、展示提供了有效的阵地保证。

(三)出精品。坚持举行每月一次农民画画友会,一季度一次农民画作品研讨会、半年一次农民画工作推进会,每年一届农民画大奖赛,进行农民画创作、培训、交流、展示等活动,激励画家的创作积极性。2012年8月份,在中国 人口文化奖评选活动中,有2幅作品获奖,9月份,在吉林东丰全国农民画展览中,有10幅作品获奖;10月份,在南京(六合)全国农民画展览中,有4幅作品获奖。今年,参加的漯河市首届“金三角杯”书画盆景艺术展,农民画作品荣获一、二、三等奖。组织参加的“漯河建市26周年成就展暨昌建地产集团10周年建设---百名画家画漯河美术作品展”活动,我县17件农民画作品获奖。5月份,参加的首届中国畜牧产业创意文化节“雏牧香”杯创意文化大赛中,我县 6件农民画作品获奖(全国41件获奖)。

(四)树品牌。在利用电视、报纸、互联网等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推介的同时,主动策划实施有影响力的宣传推介活动,去年9月18日,与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河南中烟公司在河南艺术中心联合举办了喜迎十八大·我们的生活万事如意舞阳农民画巡回展启动仪式暨专题研讨会,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赵素萍,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王耀、李庚香,省文化厅厅长杨丽萍,省文联主席马国强,省烟草专卖局局长李孟顺等领导出席了活动。在舞阳农民画专题研讨会上,赵素萍部长指出,舞阳农民画有根基、有生活、有潜力,发展前景广阔,要大力扶持其发展。今年5月份以来,舞阳县遴选了200多幅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农民画精品报送到全国“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活动办公室,被选取并制作成平面类公益广告通稿16幅、手机类57幅、展板类27幅、围挡类18幅、电子屏类6幅、提示牌25幅,合计149幅,为公益广告宣传做出了贡献。舞阳县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列为全国“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创作基地,有5名画家被聘任为公益广告艺术委员会委员。近日先后有《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中国日子呱呱叫》、《中国梦·和为贵》等多幅作品在《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环球时报》、中国文明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等中央主要媒体、期刊杂志和网络媒体上刊发。这是我省首批入围全国“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的绘画作品,也向全国展示了舞阳农民画的独特风格。为向广大农民画作者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进一步加快舞阳农民画发展,把舞阳农民画打造成漯河乃至河南的文化名片,今年11月2日-4日,我县在漯河市科教文化艺术中心举办了第五届舞阳农民画大奖赛颁奖仪式暨展览活动。此次活动共征集农民画作品100余幅,经过大奖赛组委会的综合评审,评选出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优秀奖6个、佳作奖70个。此次展出的100余幅作品,既有舞阳农民画的优秀代表作,又有今年创作的新作品,每件作品都凝聚着舞阳农民画作者的心血和汗水,既蕴涵着扎实的传统功底,又呈现出全新的审美趋向,体现了他们对幸福生活的无比热爱。

(五)拓市场。加强与上级文化文艺部门的沟通联络,与省市有关文化经纪公司、各大画廊密切合作,搞好市场对接,努力探索农民画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径。加大农民画衍生产品的开发力度,推出了礼品画、炭雕、茶具、邮品等一批 适销对路的农民画产品。与河南中烟加强“文企联姻”,开发了 “万柿如意”题材的系列农民画产品,与省文投公司合作开发的农民画产品已成为省委宣传部的馈赠礼品。在市区许慎文化园、金都大酒店等地开设了舞阳农民画展示销售窗口,有效扩大了市场份额和销售渠道。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虽然当前我县农村文化建设有了好的基础,但要实现长足发展,还面临着资金投入渠道单

一、内容形式缺乏特色等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一是注重借力发展,推动文化活动繁荣。首先,要结合我县实际,重点依靠社会力量来推动群众文化活动提质提速发展。围绕舞阳丰富的文化资源,借鉴外地文化产业开发的成功经验,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吸引有实力的企业采取冠名赞助、注资协办等方式,参与我县群众文化活动的产业化发展,从而实现文企联姻、互利共赢。其次,积极争取、认真落实各类文化惠民项目,由县、乡文化部门牵头,组织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更好地满足群众对文化活动的多种需求。二是注重发挥好基层文化骨干的示范带动作用。对全县各类文化骨干、文化活动积极分子进行排查摸底,掌握区域分布、业务水平、带动能力等情况,有计划、有重点地发掘、培养基层众文化活动带头人,确保各重点活动场所有稳定的骨干力量,有力带动基层文化活动开展。三是突出本地特色,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我县的 群众文化活动发展,要与本地文化资源有机结合,着力打造舞阳群众文化品牌。要突出抓好舞阳农民画的产业化发展、传统艺术的保护开发,重点打造一批有实力的文艺团体和有影响的优秀作品。对各乡镇,鼓励其结合本地实际,抓好一项或几项有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其中,为建设美丽舞阳、幸福舞阳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二)农民画产业方面。一是加强领导,健全机制。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制定完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政策、资金支持,探索实施舞阳农民创作奖励机制,将其创作数量、质量与自身经济利益相挂钩,重金奖励在全国、全省大型赛事活动中获奖的农民画家,进一步激发广大画家的创作活力。二是强化宣传,打造品牌。进一步加大报纸、电视、网络等宣传推介力度。抢抓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六部委开展的“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征集活动有利时机,推出一批舞阳农民画精品,打亮舞阳农民画品牌。引导、鼓励画家树立精品意识,提升作品内涵,逐步推出“大师级”名人名画。积极组织参加全国性大型赛事展览活动,持续举办好舞阳农民画大奖赛,不断提高舞阳农民画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 篇5

高淳县下辖8个镇,134个行政村,总人口43万,其中农业人口34万左右,约占全县总人口的80%,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五五”普法期间,该县始终把对农民的普法作为普法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采取多种形式,整合各方资源,构建全方位、动态式、永久性的农村普法格局,为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打造平安和谐新农村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一、巩固农村普法阵地,确保持久性。农村普法任重道远,贵在常抓不懈。为此,他们以农村普法阵地为突破口,不断推动农村普法教育持续开展。一是完善农村普法网络。镇、村都建立了普法组织机构,配备了普法宣传员,村村建立了“农民普法学校”,使农村普法工作真正做到有人管、有人抓、有人干。同时把农村普法工作纳入平安创建、法治创建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考核内容,使普法工作渗透到农村工作的每个环节、每个层面。二是开辟农村普法园地。全县134个村,村村都设立了普法宣传园地,定期更新普法内容,向农民朋友宣传与农业、农村生活生产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桠溪、漆桥两镇还定期印发“普法工作简报”。让农民随时学习和掌握政策和法律知识。砖墙、阳江、淳溪等镇还将法律知识印在围裙上发到每家每户。三是充实农村普法队伍。各镇以镇干部为骨干组成普法讲师团,实行分片包干,结合农村生产生活实际,进村入组讲授法律、政策知识。各行政村明确“两委”成员、人民调解员为法制宣传骨干,牵头组织农民学法。各村民小组设立法制宣传员,开展普法活动,把法律知识送到

千家万户。

二、抓住农村普法重点,突出针对性。近年来,该县紧紧围绕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新农村建设要求,突出普法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普法教育。一是围绕维护农村稳定抓普法。农村稳则全局稳。他们针对影响农村稳定的苗头,在不同阶段,选择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农民进行普法教育,依法排查和调处农村矛盾纠纷。结合“严打”“禁赌”“禁毒”等专项行动,大力开展“严打”方面的法制宣传。结合土地、山林、水面承包及征地拆迁、重点工程建设等工作,教育和引导农民树立权利、义务相一致的观念,依法解决农村的热点问题,帮助农民依法化解纷争,依法处理事务,依法维护权益,严防违法犯罪,有效地维护了全县农村的稳定。纠纷发生率、刑事案件发生率逐年下降。二是围绕农村生产生活和中心工作开展普法。该县针对农村不同季节特点和中心工作要求,普法教育唱好“四季歌”。春节期间,主要抓好《婚姻法》、《土地承包法》、《计划生育法》、《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教育;春耕期间,侧重向农民宣讲《种子法》、《农业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等法律法规知识;夏秋季主要进行《水法》、《防洪法》、《税法》等法律法规学习教育。桠溪镇在暑期编发“未成年人,法律伴你成长”、“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三字经”为农村中小学生送上假期礼物。冬季农闲时节,也是农村盗窃、赌博等案件多发时期,他们及时引导农民学习《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禁赌条例》等法律法规,有效预防了这类案件的发生。三是围绕民主法治建设开展普法。以创建“民主法治村”为载体,以贯彻《村民委员

会组织法》为主线,认真落实“四民主”“两公开”制度,切实保障村民的民主权利,让村民切身体会到学发、知法、守法、用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实现由“要我学法”为“我要学法”的转变。开展“民主法治村”创建以来,该县有64个村受到省市命名表彰,100个村受到县命名表彰。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篇6

一、加强农村机耕道建设

机耕道建设是农村发展机械化农业的必要条件,是顺利实施土地流转政策的重要保障。没有必要的机耕道,就难以大规模的发展机械化农业生产,土地流转的价值就要大打折扣。就实际情况来说,农民人工耕种成本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不高,农村壮劳力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这些都直接导致农村抛荒地逐渐增多。只有发展农业机械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土地荒废现象,实现农民增产增收。因此,必须加强农村机耕道建设,实现农业机械化。

二、加快农村电网工程的改造升级

现在农村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电的需求量也在日益增大。而目前农村电网多已老化,难堪农村用电量激增的重负,配电量严重不足。同时农村用电成本高、电费贵,也严重制约了农村人民的用电需求。这些问题都直接制约着农村内需经济的扩大,影响着农村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的提高。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升级的步伐,满足农村人民的用电需求。

三、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

自古以来,水利设施建设都是极其重要的民生工程。在国家、政府和社会各界日益重视民生建设的今天,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也日益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特别是近年来,湖南乃至全国旱涝灾害频发,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就更显示出其重要的作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能减少旱涝灾害带来的损失,同时也能进一步优化农村灌溉系统,保障农村的灌溉需求,减少灌溉成本,促进农业发展,保证农民增产增收。

四、加强农村道路建设

加强农村农机维修网点的建设 篇7

一、农村农机维修网点存在的问题

1. 农村农机维修网点服务体系建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还没有摆在应有的地位。基础设施差, 设备简陋, 有的地方甚至交通不便, 开展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有一定难度。在交通不方便的边远山村, 尽管有较多各种农机具, 却没有一家农机维修点, 农机出现故障, 往往跑到镇上去修理, 有的甚至跑进城来请人修理。造成农民购机容易, 维修难的局面。

2. 农机维修行业人员专业素质低, 知识陈旧,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机维修行业的发展。

3. 农机维修服务网点设备简陋、规模小、维修网点急需升级改造, 不能从事大型农业机械的大修保养, 只能以换件维修为主, 浪费巨大。

4. 三包期内的维修由农机生产厂家负责, 但由于生产企业很多, 三包维修站一般设在县一级的农机销售单位, 而镇村两级一般没有三包维修站, 每逢春耕、三夏、三秋农忙季节, 农机维修难尤为突出, 三包期以后的农机维修问题表现更为突出。

据了解, 目前农村中农机手存在三种情况:一是农机出了小故障, 农机手自己动手修复;二是农机手觉得农机维修业苦、累、脏, 农机出了故障, 需修理, 自己不愿动手, 直接送到农机维修点去修理;三是农机手缺乏农机技术知识, 出了一点小毛病, 也不会排除, 而是送到农机维修点或叫修理工去修理。这部分农机手, 一般都是才丢下“三把” (犁把、镰把、锄头把) 的农民, 就购买了农业机械变成了农机手。他们没有参加技术培训, 连一些基本的农机知识都不懂, 怎么能排除故障呢?所以, 农机手需要农机维修点为其服务。

二、加快农村农机维修网点建设的措施

1. 将农机维修网点建设列入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

农机主管部门应把农业机械的发展、农机技术推广、农机技术培训、农机安全监理以及农机维修网点建设摆在同等位置。在制订农机化发展规划时, 应把农机维修网点建设列入规划, 做到布置、检查、总结工作中有农机维修网点工作, 使农机维修网点建设工作有专人抓, 有专人管。

2. 加强农机维修人员的技术培训

县 (市) 级农机主管部门应把农机维修人员培训工作与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培训工作同等对待。每年的培训工作应有农机维修人员的培训目标任务。在农机维修人员培训工作形式上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结合起来;与职业技能考试考核结合起来, 使学员取得技能资格, 更好地就业和创业;与农机科技进村入户工作结合起来, 使农民能就地就近学习农机维修技术知识, 既方便农民、又可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在农机维修人员的培训方法上, 要把课堂教学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 做到边讲解、边示范、边指导、边操作, 让学员听了就懂, 学了就会。

3. 农机维修网点应合理布局。

在农机维修网点的规划布局上, 一是要本着便民、利民的原则, 即农机维修达到“就地就近, 少花钱, 时间短, 质量好”的要求;二是考虑农机维修人员的经济效益原则。即每搞一个维修网点建设, 都应根据农业机械分布状况及农业机械的使用年限, 进行维修成本估算和盈亏分析, 应保证维修点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一般一个村级农机维修点服务辐射半径在5-10公里比较合适。

4. 农机主管部门应尽快制定农机维修质量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第十一条指出:国家加强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建设, 制定和完善农业机械产品质量, 维修质量和作业质量等标准。根据农村的实际, 目前农机主管部门应尽快制定大中型拖拉机、柴油机、联合收割机维修质量标准, 以提高维修质量和防止维修质量界定不清引起的纠纷, 以便维护农民或农机维修人员的合法权益。

5. 加强监督管理和服务工作

关于加强农村公路建设 篇8

摘要:近年来,各地抢抓国家对农村公路建设实施项目补助的难得历史机遇,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为民办实事的具体行动,从领导到群众抓农村公路建设的劲头不断提高,农村公路建设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好。

关键词:农村公路;建设;关键;思考

引言

農村公路建设发展了农村经济,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城镇化进程;为统筹城乡发展缩小了城乡差距,增加农民收入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

1 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

农村公路是公路网的终端和毛细血管,是公益性最强的公共基础设施,属于典型的公共物品,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要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一体化,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是关键。

1.1 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

正是由于道路交通的不便,农村的生产投入成本和商品总成本高,市场的半径小,销售困难,农牧民的生产无法取得相应回报,极大的限制了农牧民收入的增加。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可以使农牧区的交通条件大为改善和提高,为农牧业副产品转化为商品创造条件,带动农牧业副产品流通,增加农牧民收入。

1.2 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条件

加快农村公路的建设和发展,增强公路沿线商业化、产业化的交通区位优势,有助于引导产业,尤其是乡镇企业合理集聚,形成产业聚集区,促进和加快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1.3 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是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的重要前提

在没有公路或公路交通条件差的地方,农牧业生产资源由于运输成本高,投入产出低,农牧民只能进行自种自给的小农生产,这些地区也正是由于交通闭塞、流通不畅,农牧业经济才长期处于一种以手工作业为主的落后的自然经济状态。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为农牧民从传统农牧业向以市场为导向的高附加值农牧业创造交通条件,使农牧区生产资料的调入和生产产品的运出方便快捷,可以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优化农牧区产业结构,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1.4 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必须更加重视和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把农牧民增收的路子铺到家门口,把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结构调整的路子修到家门口,把推进城镇化进程的路子通到家门口。所以,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就是更好地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的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

2 农村公路建设滞后的原因剖析

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公路的投入,组织实施了提高农村公路通行条件的通达工程和通畅公路,农村公路建设实现了新的跨越,大大改善了农牧区交通条件,促进了基础设施向农牧区延伸、公共服务向农牧区覆盖、城乡文明向农牧区辐射,对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服务现代农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到了多方面的促进和带动作用。主要有:

2.1 思想认识偏差

过去受传统思维方式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没有把农村公路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大循环、交通大通道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大格局中去认识和把握,存在重城市道路建设、轻农村公路建设,重公路主干线建设、轻乡村公路建设的倾向,在资金投入、项目安排、政策扶持上对农村公路建设重视不够,导致城乡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在城市修大广场、扩宽马路的同时,而广大农村道路泥泞难行,农牧民出行难、生产资料调入难、农牧产品运输难的问题十分突出。

2.2 体制和政策整合不足

在政策上,农村公路投入占整个交通投资的比重较低,财政对农村公路建设投入较少,金融对农村公路建设支持不够,未形成稳定的、多渠道的农村公路建设投入机制;另外,农村公路的建设、管理、养护制度不健全,建管养运脱节。

2.3 规划建设不当

乡村公路的规划,主要为满足农牧区分散居住条件下的交通需求,乡自为“阵”,各村为线,基本上都在原有老路上改建,规划技术性差,既没有考虑整个公路网络协调,也未能达到公路通行设计要求,同时由于大多数地区经济薄弱,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投资有限,农村公路的建设造价低,施工队伍不顾质量,偷工减料的情况时有发生,造成部分地段农村公路路况较差,未能起到为农牧民提供交通服务的作用。

2.4 资金投入短缺

建设资金短缺、投入分散,是直接制约乡村公路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三个方面:一是直接投入严重不足,二是受益农牧民不愿出资,三是投资分散,导致农村公路建设资金减少。

2.5 路政管理不力

路政管理的最低级别单位是县级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的路政机构,由于农村公路总里程长,路政管理机构人员偏少,乡镇又未设专门的路政机构,故对所有的农村公路无法全部管理到位。

2.6 养护工作滞后

农村公路受区域情况复杂、管护责权不清、任务不明、资金来源无保证等影响,加上农牧民各顾各的小农意识,导致乡镇(苏木)、村(嘎查)和群众在实际管护中互相依赖,相互推诿,致使乡村公路缺管失修、有名无实,经常出现“晴通雨不通,通车路难行”的现象。

3 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3.1 提高认识,把农村公路建设当做政府的重点工作来抓

各地要切实加强对农村公路网络建设的领导,明确各级各部门工作职责及负责人,使农村公路建设的各项工作有人管、有人抓,形成一级管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机制。

3.2 科学规划,促进农村公路建设有序协调发展

在农村公路建设方面,要针对目前规划不到位的行政村、自然村道路布局不尽合理的情况,按照“因地制宜、适度超前、科学规划、合理发展”的思路和“通畅、联网、升级”三步走的要求,切实抓好规划工作,合理有序地促进农村公路的发展。

3.3 尊重民意,切实维护农牧民群众利益

建设过程中要合理设计公路线形,充分利用老路资源,尽可能少占用有限的耕地草场资源,不要向农牧民强行集资、乱摊派,加重农牧民负担,在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使用当地农民工,增加当地百姓收入,做到不伤农牧民群众修路的积极性,不修群众不想修、不愿修的路。

3.4 创新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农村公路建设

一方面引导当地大企业和企业家将支农重点向修路倾斜,可以采取冠名、树碑等形式激励企业和企业家承包或赞助部分路段建设,以减轻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发动群众投资投劳,按“群众自愿、量力而行、民主决策、使用公开”的原则,实行换工互助、任务包干、责任到户的建设机制,发动群众修建。

3.5 建养并重,把农村公路作为“长效工程”管理

资金投入以政府为主、养护以村运作为主以及“各级政府补助、村民承包领养”和“镇招标、引入竞争、群专结合”的农村公路养护新机制,将原有的县、镇、村三级管理养护模式变为二级管理养护模式,镇、村公路统一纳入管理范围,村道由乡镇(苏木)或村(嘎查)委会通过聘用农牧民公路管护员管理养护,并采取“以奖代补”方式,通过竞争将农村公路承包给道路沿线的村民进行日常养护,确保农村公路级级有人管、路路有人养。

总结

农村公路建设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作,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当前我国农村公路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要求。因此,必须提高认识、科学规划、尊重民意、创新机制、建养并重,全力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王雍,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管理[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1,(35):40.

[2]刘小刚,农村公路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 交通财会,2008,(03):20-23.

新疆如何加强新农村建设 篇9

“生产发展、农民增收、素质提高、组织加强、环境改善”的要求,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强化措施,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突破。

第一,实施“转变、拓展、提升”三大战略,实现农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是根本,增加农牧民收入是核心。我们要进一步转变发展思路、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水平,加快农牧民增收步伐。

一是实施“转变”战略,夯实特色农业发展基础。按照“农牧结合,以农为主,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的思路,大力发展传统优势农业和蔬菜种植业,建设特色农业县。2007年,力争种植业产值占农业生产总值的50%,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来自种植业的占43%;畜牧业产值占农业生产总值的34%,人均纯收入来自畜牧业的占34%。要围绕发展壮大红花产业调优种植业结构。红花是裕民县最具特色和优势的经济作物,近几年通过政策扶持、市场拉动及产业化水平的提升,裕民县红花种植效益日益显现,发展前景广阔。我们要继续坚定发展壮大红花产业的信心不动摇,从政策保障、技术服务、寻求市场、组织流通各方面给予红花种植更大支持,使农户放心种、舍得投、多增收。在继续抓好红花、小麦、打瓜三大基地建设的同时,井灌区可根据市场行情,适当扩大玉米、马铃薯种植面积,积极引进试种甜菜、制酱番茄等新的经济作物品种;加大山区旱地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因地制宜扩大旱地红花、打瓜种植规模,发展标准化、集约化农业。要围绕发展壮大巴什拜羊产业调优畜牧业结构。充分利用裕民县资源优势,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突出发展壮大巴什拜羊产业,加快以巴什拜羊肉为主的绿色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要树立品牌意识,做好巴什拜羊绿色食品品牌认证工作,在深层次发展上做文章,使裕民县成为名副其实的巴什拜羊“特产之乡”,2007年新增巴什拜羊养殖示范村3个、示范户100户,培育家庭牧场50户,使巴什拜羊数量占小畜总量的85%以上。城郊乡村要大力发展奶牛养殖业,在满足城镇居民对鲜奶需求的同时,积极为周边县市奶制品加工企业提供奶源。积极发展家禽养殖业,在农牧区发展一批家禽养殖“专业村”和“专业户”。大力发展牛羊育肥业,把牛羊育肥作为农牧民稳定增收的重要渠道,实现常年育肥,四季出栏,均衡上市,增加养殖效益,使牲畜出栏率和商品率分别达到68%和60%以上。要加快建立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一方面要引导和鼓励农牧民盯住城市居民的“菜篮子”建好自己的“菜园子”,大力发展庭院经济,满足本地市场需求;另一方面,要依托巴克图口岸发展外向型蔬菜种植业,在进一步扩大露地蔬菜种植的同时,积极发展设施农业,政府要给予一定补贴,抓好蔬菜大棚建设,新增蔬菜大棚20座,使全县蔬菜大棚达到50座。城郊乡村要率先发展,形成一定规模,辐射带动全县大棚蔬菜种植,使裕民县蔬菜生产逐步由“常规型”向“反季节型”,由“自给型”向“出口型”转变。

二是实施“拓展”战略,多渠道增加农牧民收入。要通过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实现增收。以争创“自治区劳务输出示范县”为契机,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加大政策宣传教育力度,营造劳务致富光荣的社会氛围,推动农村劳动力由季节性向长年性、由农村向城市、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积极探索政府引导、部门推动、中介机构和企业运作的市场化路子,大力培育农村劳务输出经纪人,创办中介机构,依法开展劳务输出业务;县、乡劳动力培训中心和劳动保障事务所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做好劳务用工信息咨询和发布,劳动力的组织和输出等工作,特别是要注重向克拉玛依、和丰等地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定向输出劳动力;劳动监察部门要依法严厉查处恶意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的违法行为,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2007年,力争转移劳动力5220人(次),实现劳务创收1770万元,人均纯收入自来劳务收入的占15%。要通过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实现增收。着力形成“龙头+基地+协会+农户”的产业化格局,进一步扶持悦羊、巴尔鲁克、裕翔、宏展、红花缘等现有农牧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对农牧民增收的拉动作用;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扶持发展各类专业协会和农牧民经纪人,切实发挥其在农副产品流通中的主渠道作用;大力实施“订单农业”,努力实现红花、打瓜、玉米、蕃茄、马铃薯等农产品订单销售。2007年,力争各类协会发展到22个,实现50%的农副产品通过协会以“订单”形式销售。认真组织参加好第二届塔城地区-东哈州农产品展销定货会,为裕民县农副产品的顺利出口奠定基础。要通过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实现增收。以扶贫项目为突破口,加强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整合资源,捆绑资金,以项目的实施带动贫困乡村的发展;加大扶贫帮建力度,进一步争取上级对口单位对裕民县的更大支持和帮扶,巧借外力脱贫致富。2007年力争344户1715人实现脱贫。切实贯彻中央关于减轻农牧民负担的各项政策,加强对涉农收费和农资市场的监管,防止变相增加农牧民负担,切实维护农牧民利益。要将国家及自治区的各项“惠农”政策研究透、争取足、落实好,在继续抓好粮食、农机和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补贴政策落实的同时,要抢抓机遇,争取更多政策支持。

三是实施“提升”战略,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大科学适用技术的推广普及力度,提高农牧民素质和农业科技含量,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联动抓科技的长效机制,走“科技兴农”的路子。要进一步改造提升传统种植业。优化农作物品种结构,坚持良种良法配套,加大新技术的推广力度。2007年重点推广打瓜膜下滴灌栽培技术,要将其作为裕民县农业的技术革命来抓。首先,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各乡场和涉农部门要通过算对比帐,增强种植户对实施膜下滴灌新技术的信心;同时,把膜下滴灌技术作为科技培训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大范围、多形式、多渠道、深层次进行培训。其次,加强技术服务。农业技术部门要对种植示范户进行全程跟踪服务,为膜下滴灌的顺利推广提供技术保障,确保种植示范户学得会、用得好、能增收。第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县财政将拿出200万元左右对实施膜下滴灌的示范户进行补助,各乡场也要因地制宜,制定相应优惠政策,加大对示范户的扶持力度。2007年,力争推广面积达到3-5万亩。要进一步改造提升传统畜牧业。按照现代畜牧业的发展要求,继续开展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年活动。要建立保障机制,县财政将拿出50万元作为畜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牲畜品种改良、疫病防治、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牧民定居补助等方面。大力推广人工授精、冻精冷配、胚胎移植等繁育技术,推广“机械配备、槽斗齐备、长草短喂、饲料粉碎”的饲喂方式。进一步加强防疫体系建设,不断提高防疫质量和水平,确保动物重大疫病防疫率达到100%。继续巩固、发展、创新牧民定居成果,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项目支持,进一步加大畜牧业投入,着力改造牧民定居一线简易棚圈,加快暖棚暖圈建设;坚持“一业为主,多业并举”的方针,引导和鼓励定居牧民通过发展养殖业、种植业、二三产业及外出务工实现多渠道增收。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人工、半人工草地和饲草料基地,抓好30万亩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可持续发展。要全面提升农牧民素质。继续加大对农牧民的教育培训力度,组织、人事等部门已经制定出裕民县农牧民素质教育培训规划,我们要因地制宜,以县党校、农广校等为培训主阵地,对村队党员干部及农牧民群众分层次培训,培训内容以膜下滴灌新技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等为主。要创造条件把部分有能力、有威信、能带富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致富能手送往地区、自治区甚至内地进行培训。2007年县财政将拿出10万元资金作为农牧民培训的专项经费。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实施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等培训项目,加大农牧民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牧民科学生产、外出务工及经营管理技能,培养新型农牧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年培训农牧民1.5万人(次)以上,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第二,加大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力度,改善农村面貌。完善的农村生产生活设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标志,我们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从农牧民群众需求最迫切而又有条件做的事情做起,实现道路畅化、“四旁”绿化、环境净化、整体美化。

一是抓好村庄规划。各乡场要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先易后难、梯次推进的原则来

制定规划,做到“村村有规划,一村一特色”,2007年要全部完成53个行政村的规划制定工作。规划内容要涵盖产业发展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农牧民增收规划等各个方面,正确处理好“里子”和“面子”、近期和远期、试点和推广的关系。建设局要为各乡场编制规划建设图提供技术服务,各乡场的产业规划要结合实际,聘请有关专家进行评估、论证和制定,并按照规划尽快组织实施。要进一步扩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范围,在继续抓好地区确定的4个试点村建设的同时,2007年再确定10个试点村,其中在牧民定居区确定1-2个试点村,使试点村占全县行政村的26%。

二是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加大农村绿化工作力度,全面抓好“三北”四期和“村村绿”等重点林业工程建设,尤其要抓好塔裕公路绿色通道和生态三期续建工程,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开展农村爱国卫生运动,抓好“三清四改”工作,重点抓好井灌区库鲁斯台片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着力整治农村“脏、乱、差”现象,改善村容村貌。

三是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乡村道路、农田水利、医疗卫生、通讯、文化设施等建设,提高配套服务能力。结合通达工程的实施,加快乡村道路建设,重点完成38.7公里农村道路柏油罩面工作;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克孜布拉克水库除险加固和70公里防渗渠等工程,利用日协贷款资金抓好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提高水的利用率;实施好2.3万亩国家重点土地整理项目,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村抗震安居工程的实施,建设农村抗震安居住房485栋。

第三,健全保障机制,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在抓落实,因此,必须在组织、人力、资金、管理等方面健全保障机制,使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健全县乡村三级新农村建设领导机制,实行领导包点责任制,县委、政府领导每人联系1个试点村,并采取几个部门联系帮扶一个村的办法,在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帮助解决试点村建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确保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推进。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以“双培双育”等活动为载体,加强村级班子和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尤其要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把提高村干部素质作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大工程来抓,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二是落实民主管理。坚持村级民主管理“四权”制度,让农牧民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要落实好自治区继续保留“两工”的有关政策,按照“一事一议”的办法,探索建立“两工”合理使用的机制。充分发挥群众在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教育和引导农牧民进一步弘扬“裕民精神”,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出足自己的力,创建自己的业,办好自己的事”。

三是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投融资机制。充分调动农牧民“筹资筹劳”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鼓励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新农村建设,努力形成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新农村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力争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1亿元。

四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认真抓好清债务、清土地、清草场、清牲畜“四清”工作,对清查出的集体资产要通过招标发包等形式提高收益;要进一步盘活集体资产,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增加村集体收入;各村队要在集体收入中预留出一部分资金,专门用于新农村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保障。2007年,年集体经济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村要达到10%,5-10万元的村要达到30%。

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它要求从指导思想、发展战略、规划布局、政策制定、项目建设、工作摆布等各个方面,落实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它要求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型农业。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它要求坚持稳定并完善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进一步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性质,全面落实二轮土地承包政策,依法确权、确地到户,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在此基础上,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土地使用权依法流转的机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它要求既从“三农”本身考虑问题、寻求出路,还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思考问题,研究对策。既大力挖掘农业和农村内部的增收潜力,又要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找增收途径。

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战略思想,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方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民是一种福祉,对农村是一场变革,对农业是一次发展机遇。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就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二十字”总体要求,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必须首先立足于农村产业的发展。无论是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还是改善生态环境,都必须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因此,必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新农村建设的每一个目标及工作,都要体现农民的根本利益。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切实保障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确保让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

在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必须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特别是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切实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和谐新风尚,推动建立覆盖整个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在教育、医疗、养老、保险等方面为农民提供优质服务。还要让农村有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整洁的村道,最终走上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农村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上一篇:安全标准化范本下一篇: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节日礼花》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