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生物技术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国内外日益加剧的竞争态势迫要求大学必须培养出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产学研合作教育不仅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理想的实践平台,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工作能力和参与社会的竞争能力,而且还为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和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找到一个最佳契合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校生物技术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我校生物技术论文 篇1:

浅议我校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导师制

摘要:本文阐述了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必要性、实施方案、存在的不足以及解决办法。通过进一步完善了导师制各项制度,有效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和德育培养,以科研促教学,导师制与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接轨,积极鼓励大学生各类项目申报,从而达到培养应用型生物技术专业创新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生物技术专业;教学改革

本科生导师制最早起源于14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它的教育理念是关注学生个体成长、重视师生合作关系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一直为人津津乐道。

近年来,随着国内“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教育改革呼声越来越高,本科生中应用导师制已作为国内许多高等院校构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一种本科教育改革的新模式。自2010年以来,我院率先在本校生物技术专业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导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的学习,还要指导学生的生活,进行德育,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培养学生自学、自立、自制、自信、诚信及科研能力。

一、实施本科导师制的必要性

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使命,通过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旨在造就一批思想合格、基础宽厚、专业精深,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高素质生物技术本科应用型人才。

首先本科生“导师制”增强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前瞻性,有利于本科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其次,“导师制”实现了学生课堂学习与学术研究的“无缝”对接,有利于本科生专业素质的提高,适应本科生创新人才工程对专业的要求。

第三,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大学生个性化发展,因材施教,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培养质量。

二、我院生物技术专业导师制的实施方案

我院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目的在于把“教书”与“育人”真正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全员育人”功效,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最终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投入到自我教育、自我塑造和自我完善的能动实践之中,促使他们健康发展。

1.导师的资格与遴选。导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应具有讲师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具有生物技术相关学科专业背景,有较强业务能力。

2.导师的工作内容。全面了解学生状况,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上的细节表现,辅导学生解决各种心理困惑,帮助、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关注学生的学业进步及个性特长发展,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分配学分、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志向制定个人学习计划;结合自己所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指导,需建立导师日志,按学生实际情况提出本学期的工作计划并做好书面记录和总结,重要事情要及时报告导师制工作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指导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兴趣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参与对学生的评价,提出学生各阶段及终结性评价的意见。

3.导师的聘任与考核。实行聘任制,每年一次,原则上任期四年,确保导师工作的连续与稳定。导师工作采用双重管理考核制,个人年度工作考核,采用学院导师工作小组评议、学生评价及自评三者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导师工作纳入各系党支部管理,将作为所在党支部工作考核的重要指标。对于考核不称职的导师及时撤换并视同当年年度考核不合格,低聘或缓聘,并作为评定教师年度工作考核、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岗位聘任和评先评优的依据之一。

三、我院本科生导师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1.制度不健全,导师对职责理解不深,师生互动较少。实施导师制这一项举措对于导师和学生来讲,在我院都属于一个新生事物。导师对职责理解不深,定位不明确,难以有效指导。此外,制度实施随意性较大,制度可实施性、约束性及激励措施不够,部分老师积极性不高,只是为了完成学院分配的任务而消极应对。

2.导师选配方式不合理。我院采取的是学院指定导师,并随机分配3~5名学生,很难达到让合适的导师指导合适的学生从而最大程度发挥本科生导师制的理想效果,学生如果对指定导师的研究方向和指导风格不感兴趣会导致反感甚至厌恶。

3.在导师制实施过程中,我院没有很好的把导师制与毕业论文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部分同学在经过导师2~3年的指导以后,跟随了其他导师进入毕业论文环节,这极大地打击了导师的积极性,也造成了本科生学习没有延续性。

四、进一步完善导师制的措施与成效

1.健全制度,确保本科生导师制有序长效运行。本科生导师制要取得良好的成效,必须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导师评价与考核制度,从制度上确立导师制的正式地位。我院在本科生导师责任制的基础上,完善了建立导师的遴选程序和原则,进一步明确导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2.利用导师制有效进行本科生心理干预和德育培养。我院遵循“用心沟通、以德树德;竭诚交流、以情动情;刻意磨炼、以志励志;修身垂范、以行导行”的育人原则,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及早发现自身问题并解决问题。实施导师制以来,我院导师增强了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减少了不稳定因素,生物技术本科生零事故。

3.導师制与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接轨,调动老师积极性。我院明确规定今后导师制与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接轨,大学四年期间本科生参与到导师科研兴趣小组,参加论文写作知识讲座以及学术报告,要完成一篇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并争取以第一作者或是参与者的身份发表科研论文。

4.以科研促教学,积极鼓励大学生各类项目申报。通过导师制的建立,本科生能尽早地投入到以导师为核心的科研团队当中,挖掘对科学研究或创造发明的浓厚兴趣,自主进行实验方法的设计、自主完成实验、自主管理实验。有了一定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积极参加各级科技竞赛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有利于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在2012—2013年间,我院生物技术本科生获得省级项目2项,校级项目5项,省市级“挑战杯”等科技竞赛奖项3项。

本科生导师制注重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和技能的培养和提高,真正实现了教书育人、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是现代创新教育的一种新兴模式,也是新时期学生工作的效实施的强大保证。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已经在我院以及全国更多的其他高等院校取得成效。同时,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也出现一些问题。而正视这些问题,进一步完善本科生导师制,使其真正落到实处,还需要我们在工作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李东成.导师制:牛津和剑桥培育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1,(8):46,21.

[2]薛晓春,许明.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2):48-49.

[3]涂剑,雷小勇,唐圣松,郭玉,刘运美.药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应用的实践与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4):729-731.

[4]童旭辉,董淑英,蒋志文,祝晓光,吴华璞.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7):556-558.

基金项目:南华大学教育研究与改革基金资助项目(NO:2012XJG31)资助。

作者简介:虞佳(1982-),女,湖南醴陵人,硕士,实验师,研究方向:本科生人才培养。

作者:虞佳,唐正午(等)

我校生物技术论文 篇2:

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初步探索

【摘 要】 国内外日益加剧的竞争态势迫要求大学必须培养出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产学研合作教育不仅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理想的实践平台,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工作能力和参与社会的竞争能力,而且还为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和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找到一个最佳契合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从实验内容以及实验室、实习基地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对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下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合作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初步探索

自从赫尔曼·施奈德于1906年在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推行了第一个合作教育计划之后,产学研合作教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1]。产学研合作教育能够充分利用企业和科研单位的不同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理论密切联系实践为理念,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现实生活中,它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显著优势[2]。实践教学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核心教育环节,是提高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

能力的关键途径与手段。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下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同时,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教学改革,也有利于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更好、更有效地实施。

我校生物技术专业通过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把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科研、生产三条线的始终。在教学中引入科研、生产的内容,科研、生产为培养人才服务,同时,分层次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又使各个阶段的成果得到进一步的固化与提升,而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又为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真正实现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一、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传统的实验教学附属于专业理论课,实验时间少,实验内容相对陈旧,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缺乏系统性与渐进性,实验课安排分散、整体性不强,与实际应用特别是科技发展和企业生产相脱节等问题。因此,针对教学现状和分析生物技术专业发展方向,结合教师和企业研发的课题以及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发展需要,我院以强化“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拓展能力,就业适应能力”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应用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构建“体系化、融合化、社会化”实验教学体系,以全面提高学生科学思维和研究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学习、科研服务生产的意识和能力。

1.构建由课内实验和独立实验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为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生物技术专业多数课程的实验以“大实验”形式独立开课,保证了实验的连续性与系统性,单独考核、记学分,提升了实践课程的地位;增加实验学时,每门课程安排2-4周时间,强化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2.安排必要的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可帮助学生更深刻地领会和掌握课堂所学的知识,而设计性实验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开拓新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如《生物技术综合大实验》中开设了“植物总DNA、RNA及质粒DNA的提取方法比较分析”、“基因的克隆与遗传转化”等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实验过程中学生提交实验方案、领取实验药品,配制实验试剂,实施实验方案,提高了学生实验自主性和创新性,训练了学生统筹安排实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学生应用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綜合性、设计性实验使得从学校走出去的学生不再只是“操作工”,而且是“设计分析师”。

3.增加合作企业生产的实验技术。在基础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的基础上,增加服务于农业生产应用的实验内容,将科学知识和技术结合社会和生活,拉近校内实验教学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满足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以及服务于合作企业。《细胞工程大实验》开设了“猕猴桃的快速繁殖、花药培养、突变体筛选以及遗传转化”等猕猴桃育种技术实验;《生物制品大实验》开设了“鸡胚生产疫苗”等实验。课程实验内容紧密结合企业生产,为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和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顺利开展铺垫基础。

4.实验教学内容与科研相结合。教师将科研成果、学科前沿知识融入教学内容,将在产学研项目研究与生产实践过程的经验传授于学生,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的求知与探索。生物技术专业开设的提高性、创新性和综合性实验,与教师的学术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如猕猴桃是广东和平地区致富的主要产业,也是我校的科研特色,“猕猴桃种质资源创新”是我校与和平县水果研究所开发的重点产学研项目,目前,我院已将猕猴桃的组织培养育种技术如猕猴桃花药培养和突变体筛选、分子育种技术如猕猴桃DNA、RNA提取,RT-PCR,全长cDNA的获得等用于实验教学之中。同时,学生以科研助手的身份参与感兴趣的教师科研课题,进一步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科研意识,学生通过参与“猕猴桃种质资源创新”的产学研项目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

5.实验教学与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相结合。实验室应该成为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学生可以利用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积极参加学校、省、国家的科技创新大赛。我校生物技术专业通过平时实践教学活动中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训练,加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提高了学生跨课程、跨学科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改变了知识单向流动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更激发了学生内在的科研创新意识和培养了创新能力能力,近年来,学生参与了学校、省、国家的创新基金计划,多项创新基金计划研究项目获得创新基金资助。

6.实验教学与科技服务相结合。学校和学生可利用实验室的优质实验设备,为企业生产解决诸多难题。另外,学校可与企业合作申报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研发基地)和省部产学研结合项目,开展科技开发和技术应用,学生参与其中。如我校在和平县水平研究所和平远县鸿基生态园有限公司先后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基地、产学研实验室及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合作申报了多项科研项目,并获5项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合作项目资助,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了已毕业研究生2人,在读研究生3人,本科生若干人数,研究生及本科毕业论文均在国内权威及核心期刊发表。通过产学研合作,我校也先后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1项,广东省农业推广奖1项。

二、加强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建设是人才培养、科研产出和学科发展的基地,是服务于教学、科研和产学研合作的主体[3]。加快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促进科研产出和服务经济建设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任务。我院依托产学研合作研究、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重点学科和生物技术特色专业等质量工程建设,扩大了实验室面积,补充实验教学设备,对实验室的架构进行了重新设计,实现分层次、分类别管理,构建教学实验平台、科技创新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的实验室管理体系和架构。

三、完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是学生了解社会和接触生产实践的桥梁,也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我校生物技术专业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不断完善实习基地建设,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专业需要及行业背景,形成了一批优质、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涵盖了作物、水果、花卉以及动物生物制品等多方面,学生在实习基地中,通过顶岗锻炼和工学结合,加速从知识的接受者向知识的应用者转化,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依托教师科研和产学研基地建设,以“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协同创新,共同发展”为原则,广泛开展与产学研基地的密切合作,充分发挥高校外部的教育资源,拓宽大学生校外实践渠道,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我校生命科学学院与和平县水果研究所,平远县鸿基生态园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展开合作,先后建立了产学研基地、科研示范基地和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为实现社会合作辦学,合作科研开辟了广阔前景。

四、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

实验教学团队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实验室的发展与建设[4],一支思想素质好,技术水平高,动手能力强,有一定钻研精神的高层次的、结构合理的、相对稳定的实验教学队伍,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证[5-6]。我院通过引进高素质的实验教师与对在岗的实验教师进行学历提升、技能培训、输送到国内外高校参观、进修学习等相结合,建造了一支具有学历高、职称高、专业能力强、科研素质好、充满活力、敢于创新等特点的实验教学队伍,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提供了技术保障。在实验室人员配置中,除实验室管理教师与专业教师共同指导实验室各项工作的开展外,还兼聘各创新团队的指导教师和企业科研人员兼管实验室的指导工作,如邀请“猕猴桃种质资源创新”、“优质水稻育种”、“花卉育种与采后保鲜”等优秀创新学术群体的专业教师担任指导教师,不定期地邀请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专业讲座和专业指导;同时,开展学生自主管理,聘任优秀本科生和研究生做实验辅助管理人员,逐步形成老师指导、学生参与管理的创新实验室管理模式。

五、结语

产学研合作将生产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结合成一个整体,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本文就生物技术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下的实践教学改革,从实验内容、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和教师队伍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实践表明,我们的探索是有成效的,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促进了企业的科技创新和生产。但科研如何更好服务好企业,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建立校企长效合作机制,如何更好地将产学研合作与实践教学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是我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需重点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将继续对产学研合作模式下的实践教学改革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期望能更好地发挥实践教学的功能,促进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促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琰.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内涵及现实意义探析[J].肇庆学院学报,2008,29(6):20-23.

[2]钟秉林.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0,21(7):15-17.

[3]杨科,华心祝,孟祥瑞,等.产学研结合建设创新型综合实验室[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0):114-117.

[4]张雅君,曾萍,周宇,等.建设创新型实验教学团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388-393.

[5]王金梅,郑培超.浅谈高校实验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素质教育论坛,2010(7):2-4.

[6]杨金山.改革实验工作模式促进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2):5-7.

作者:周玲艳 梁红 胡延吉

我校生物技术论文 篇3:

地方高校转型视角下生物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本文简要阐述了地方高校转型下生物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讨论了生物专业英语课程的现状及当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学习生物专业英语主动性,选取合适教材,探索改革教学方法,重视实践性教学,提高对科技英文的实际运用能力。

关键词:生物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教学实践;实践性教学

生物专业英语课程是我校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两个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共48学时,其目的是使本科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词汇,提高专业英文研究成果的阅读、翻译能力,初步具备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培养获取本专业的专业技术前沿信息及跟踪发展动态的能力。生物专业英语作为知识和信息的交流与传播媒介,在本科阶段开设生物专业英语课程就显得非常必要。结合我校本科转型发展特点,依据自身教学体会,本论文对生物专业英语课程在本科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开展相应的改革与实践。

一、地方转型高校生物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现状及主要存在的问题

1.教材内容体系零散,缺乏系统性。目前本科院校所采用的教材绝大多数内容零散,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每课的内容各自独立,自成孤立的体系,每课的内容之間互无必然联系,系统性不强,致使学生感觉乱而杂,很难复习把握;其二,每课篇幅较长,授课学时少,致使教师每课的讲授及课上学生的学习过程非常匆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理解消化,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2.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对专业英语学习兴趣不浓。我校本科生大多数来自于本省,少数来自于偏远省份。一方面,表现为学生英语基础较差,英语水平良莠不齐,以2012级生物工程专业1班为例,该班级学生27人,本省有20人,外省有7人,其中通过四级考试11人,通过六级考试5人,未达到四级水平11人;另一方面,学生掌握的英语词汇甚少,教学内容涉及到的学科领域庞杂,课文内容长句、难句较多,教学形式呆板,学生上课提不起兴趣,大多数学生多处于应付考试的状态,基础较差的学生根本听不懂。

3.教学方法单一且陈旧老套。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仍为大多数教师所采用,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缺乏必要的师生交流和互动,教学内容多,教学课时少,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讲得快,学生跟不上进度,学生尚未完全理解消化,教师就进入下一个知识点,不但教师讲得累,学生学得也累,对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热情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二、地方转型高校生物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1.依据专业特点选取合适的教材。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础材料,是学生认识世界的媒介,是教师和学生据以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载体,是教师为一定育人目标服务的师生之间的中介媒体。因此,依据本校本科生的特点,教材的选取是否适宜尤为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并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基于以上,我们从以下几点着手选取适宜的教材。

首先教材要有助于专业英语词汇的积累。目前我校约60%的本科生达到大学四、六级的水平,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英语语法,但在阅读生物专业英语文献时仍倍感费力,其主要原因是专业知识面窄,专业英语词汇掌握甚少,文献阅读中专业英语词汇量掌握的高低直接影响阅读理解的兴趣和阅读速度。此外,教材内容要具有实用性、可读性和趣味性;教材内容涉猎要广,难易程度要适宜本校本科生的英文水平,同时内容还要新颖,反映现代生物学的发展趋势。因此,在众多生物专业英语教材中,我们采用了蒋悟生编写的生物专业英语教材。

2.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当前我校生物专业英语课程主要以教师讲授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为主,学生很少参与到实际教学过程中,由此导致教学形式单调,缺乏师生互动,课堂死气沉沉,极大地影响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完全不符合职业教育及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需要。

传统“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学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词汇用法、翻译技巧的详细的讲授,形成了“一言堂”的教学形式,忽略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一方面,在课上学生自主学习及思考空间受限;另一方面,导致学用脱离。因此,基于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改革现有教学方法,摒弃“填鸭式”教学形式,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变被动为主动,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改革来提高教学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解决学生自主性学习不强的问题,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我们采用了“互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所谓“互动讨论式”教学模式,也称为错位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将教师与学生进行角色互换,即由教师讲、学生听转变为学生讲、教师和学生共同听的教学形式。将班级化整为零,按学生的英语水平分成几个小组,按教学内容分为几个模块,让每个小组针对某个模块进行查阅和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制作课件等前期教学活动,开展组内讨论、归纳总结、课上讲评,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生物专业英语的主动性,教学效果及学生学习自主性可以得到很大的改善。

3.重视实践性教学,提升科技英文写作能力。实践性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由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地方高校转型下培养人才的需要。因此,忽视实践性教学是不可行的。地方高校的生存、发展关键在于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这主要反映在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实践水平上,而实践性教学正是检验教学质量、训练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尤为重要的手段,同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完善实践性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要求。生物专业英语教学的终极目的是能够使学生熟练地运用英语这门工具,获取本专业前沿信息,把握本专业最新发展动态,初步具备科技英文写作的能力。为此,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将科技英文写作纳入到教学内容中,结合生物专业英语的学习,使学生的科技英文写作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我校生物专业英语课程是在大四第一学期开设的,此时结合毕业前毕业论文的研究,基于科技英文论文的结构,就标题、摘要、材料与方法、讨论、致谢、引文及投稿等科技英文写作内容,以布置课外作业的形式让学生撰写相关科技英文写作,然后通过教师的课外批改,课上针对材料取舍、内容与逻辑、观点与要点、读者与对象、语气、修改、投稿与审稿等科研写作中常见问题进行讲评,归纳总结生物专业英语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及写作注意要点,通过科技英文写作的训练,培养并锻炼学生科技英文的写作能力,使其能够学以致用,同时又可為想继续深造的学生打下科技英文写作的良好基础。

实践证明,加强科技英文写作实践教学提高了生物专业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不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还对创业人才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大有益处。

生物专业英语课程是我校近年来新开设的课程,经过几年的努力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的完善、教学方法的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热情大为改观。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体系,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教学质量,使生物专业英语课程成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助力。

参考文献:

[1]蒋悟生.生物专业英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285.

[2]刘进平,庄南生,王英,唐燕琼,许云,黄小龙.“以应用为中心”的生物类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3,(12):89-90.

[3]李云鸿,王银,齐奇,杨文君.《生物技术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38):209-210.

[4]马彦青,魏忠,陈凯.《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探索——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21):172-173.

[5]马振刚,许金山.地方师范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4,(31):108-109.

[6]隋常玲,刘衍民.遵义师范学院生物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初探[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8,10(3):69-71.

[7]徐艳.农业院校生物工程专业英语互动式教学实践探索[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2):189-191

作者:苏立新

上一篇:工程项目管理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食品安全自查报告(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