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自由·思想

2024-09-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长·自由·思想(精选8篇)

生长·自由·思想 篇1

【摘要】 本文针对目前农村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严重不足的现状,提出了主要通过高中语文课堂生长性、自由性、思想性的建设来提升农村高中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以此号召广大高中语文教师不断推进生态语文课堂,努力培养能面向21世纪的文才口才俱佳,知识与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 生态语文 农村高中生 口头表达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2-018-02

当前农村高中生口头表达能力严重不足,而21世纪的中国不仅需要动手能力强,有创造力的学生,也需要有极强口才和思辩力的学生,它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发展,关系到学生顺利走向社会并在社会中能顺利与他人交流。全社会都应该来重视提升农村高中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特别语文教师更要把这项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真正为学生的成长着想,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着力提升农村高中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此,笔者结合自身实践,通过推进生态语文课堂,从三个方面提升所在农村高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一、突出语文课堂的生长性,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到语文课堂中去,在参与过程中提升口头表达能力

卢梭曾说“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作为生态语文课堂,生长性必然而应该成为课堂追求的一点。这种生长应该是学生个性的生长,也应该是教师个性的生长。在我们的语文课堂里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非一个劲把知识灌进一个容器。如果我们不灌,那么要让学生自己吸收知识,也就必须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来生成课堂。当他们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了,那么他们再也不能缄默不语了。

也许有人曾这样努力过,可在努力过程中放弃了,认为学生根本无法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说,他们讲,完全是在课堂上瞎折腾,会把课堂给废了,更会把成绩给废了。可是,也许你真错了。要知道,求知是每个人灵魂里固有的能力。如果我们能暂时抛开功利,在确定课堂学习内容的前提下,给予更长时间的锻炼,他们慢慢地会因为对知识的渴求而习惯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当他们能在深入了解所学内容并有机会在课堂上把自己的体验、感受、想法用话语呈现给大家时,当他们能为某个问题的答案进行大胆深入的争论时,当他们能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彼此热烈交流时,我们还怕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得不到锻炼,还怕他们不会与人际交往,还怕他们成为不会说话不会表达更不会与人交往的高分低能者?

生态语文课堂,就是要让师生真正重视生长性。学生要生长,教师也必须生长,没有生长的教师,无法造就生长的课堂,也不能有效驾驭课堂,更无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而一旦学生不能成为课堂的主人,那必然少了他们口头表达的机会,要提升这方面的能力也就成了空话。对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突出课堂的生长性,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语文课堂中去,并在参与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提升口头表达能力。

二、强调语文课堂的自由性,让学生热爱语文和语文课堂,在满足其天性过程中提升口头表达能力

还是卢梭的话,“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这听起来感觉就是谬论。然而,卢梭有他的道理。如果说“教育即生长”,那么,教育的使命就应该是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什么是最好的环境?一是自由的时间,二是好的老师。希腊文中,学校一词的意思是闲暇。在希腊人看来,学生必须有充裕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地发展其心智能力。卢梭为他的言论辩护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

今天我们唯恐学生虚度光阴,强迫着他们做无穷的功课,不给他们留出一点玩耍的时间,自以为这就是尽了做老师的责任。卢梭却问道:什么叫虚度?快乐不算什么吗?整日跳跑不算什么吗?如果满足天性的要求就算虚度,那就让他们虚度好了。我们的学生为何缺乏创造力?为何不能自信地大声说话?为何不能任性的表达想法?就是自由的时间太少了。这种自由的时间不仅指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更包含能够自由表达的机会。无穷的作业充塞了几乎所有的空余时间,当他们刚要把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和意见表达出来时,就被老师打断,因为在分秒必争的课堂,天马行空的想法是得不到赞许的。没有了自由表达的时间,长此以往,还有哪个学生愿意开口说话,所以你看现在农村高中的语文课堂,有多少同学能自告奋勇起来回答问题?这样下去,口头表达能力的下降也就成了必然。

生态语文课堂一定要给学生自由的时间。比如课前三分钟演讲、课堂辩论赛、课堂本剧的表演,比如美文或影片的读后观后感的交流与探讨以及课堂生成中出现的某个问题的争论等等。一个好老师,绝不是一讲到底的老师,也绝不是在课堂上分秒必争的老师,更不是以所谓珍惜时间的名义不让学生浪费时间的老师。要知道,自由是人的天性。一个好老师,必然要强调课堂的自由性,让学生热爱语文和语文课,并满足学生自由天性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方法来提升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构建语文课堂的思想性,让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在思想碰撞中提升口头表达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知识的东西是很容易忘记,英语单词背了数千个,历史书上的东西都能知道在哪一页,地理书上各个国家的首都记得一清两楚,但如果不用,若干年后,又能记住多少。对于知识,一旦要用,我们很容易查到的。把精力放在记住知识的细节,那真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假定有一天,我们真的把课堂上所学的东西全忘了,结果什么也没有剩下,那就意味着我们白上了那么多年学。

说真的,我们可以让学生不记住某个生僻字,但不能不让孩子开口说话;我们可以让学生不记住某个作家的生卒年代,但不能不让孩子对这个作家及其作品表达看法;我们可以让学生因不喜欢某个作家而不背他的诗,但不能拒绝孩子公开表达这种不喜欢的理由。每个生命都应该有自己的思想,课堂不仅仅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它更应该成为思想碰撞的平台。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能够有更长远的目光,不局限于考试说明,而真正从教学大纲着眼来培养高中生的话,那么语文课也没那么面目可憎,那种活泼生动、畅所欲言、极富生机的课堂就会时常出现在眼前。高中生们正处于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骨子里的那种好动而乐于表现的天性就会完全被激发出来。只要他们愿意呈现,还怕没有思想的碰撞吗?然而现实是可怕的。这些年来,课堂上思想与思想、灵魂与灵魂的碰撞越来越少见了。一则学生常年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越来越不想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表达不出自己的观点,二则老师们面对无法产生碰撞与共鸣的课堂,也越来越懒于去营造激情四射的课堂,甚至有些教师也麻木地走在应试之路上,思想越来越贫乏。一个没有思想的教师又如何创造思想的课堂?没有思想的课堂又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没有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又如何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为此,构建语文课堂的思想性在今天显得极为重要了。长期性的坚持朗读、演讲、辩论,广泛性开展课外阅读、故事会、口头作文,创造性地开展课本剧表演、语文课题小组探究活动、语文学习相关问题专题性讨论交流活动,我们要不断革新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开口说话成为常态。语文教师一定要在教育改革之路上保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为功利所动,只为学生的未来负责。一个有思想的语文教师,必然会带出一批有思想的学生;而当思想能与思想碰撞时,必然提升了彼此的综合能力,而这种综合能力也必然包含口头表达能力。

当然,推进生态语文课堂,提升农村高中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途径远不止这三条,生态语文课堂要重视的内容还应更丰富些,如平等民主、自然和谐等,但不管怎样,我认为“生长、自由、思想”是目前课堂中最缺少的,也是生态语文课堂最为本质的东西,而恰恰这最本质的东西是最能从中找到提升农村中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最佳最有效的途径的。愿每一个语文教师能认识生态语文课堂的重要性,并在推进的过程中,让自己受益,更让学生受益,培养出能面向21世纪的文才口才俱佳,知识与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才。

注:基金项目:吴江区第五批学年立项课题《基于生态语文课堂的农村高中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的研究》(编号:05(14)YG138,主持人:赵伟建)

[ 参 考 文 献 ]

生长·自由·思想 篇2

一、激发兴趣

(一)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自由写作,必须在自由、和谐的氛围中进行。要尊重学生感受深刻的生活体验,在和谐融洽的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敢于并乐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以让他们烂漫无瑕的思维得以充分飞跃。

(二) 开展形式多样的启迪

1、详观察,细品味。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只要用心观察,用情感悟,生活就会色彩斑斓,写作就会鲜活,更具个性。比如朱自清的《背影》,作者就能抓住父亲几次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背影来体现父爱的伟大,情感真挚、催人泪下。

2、勤想象,重灵感。“灵感是想象织成的彩锦。”让学生在平常的阅读中把好的词、句、段摘抄,换角度进行仿写,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和创作激情。如在《我的叔叔于勒》中可以引导学生这样想象:假如菲利浦夫妇遇见了百万富翁于勒会怎样?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就有话可说,有事可写。

3、激兴趣,创情境。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作文教学中要充分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努力创设作文情境,在“身临其境”中作文,做到“言为心声”。情感是写作 的灵魂 , 更是写作 的动力 ,“融情入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灵性和能力。而视作文为“畏途”的学生,是写不好作文的。

二、培养能力

(一) 习作操练,延续精彩

语文教材中不乏优秀作品,如朱自清的《春》,当我们明白:文章按盼春、绘 春、赞春 的思路来 行文 ,“绘春”的部分又依次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人勤春来早。我们从中可以学到:如何构思作文,怎样安排描写事物的顺序;同时还可体验本文生动优美的语句,多种修辞手法的并用,对春景多角度地描绘。

(二) 集锦生活,情感激发

作文来源于生活。只有从与自己感同身受的生活体验出发,才有可能获取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才有可能写出交织着自己情感、个性和对命运理解的作文。因此,更需要我们老师鼓励、支持学生深入、体验、感悟生活,并用自己独有的笔尖描绘生活。

(三) 放眼观看,捕捉瞬间

我们教师要告诉学生:好作文是需要“捕捉”的。看白云如何悠然飘荡?望鲜花怎样吐蕊绽放?观草儿如何扭着腰肢跳舞?观操场上同学们的生龙活虎;望集市上琳琅满目的繁华;赏春日百花争艳的壮观、“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凄凉……只要真正投入自然的怀抱,捕捉精彩瞬间,作文就会因生活而精彩。

(四) 放耳聆听,录制妙音

“眼观四向,耳听八方”。再多的精彩画面,缺少了声音,就少了些许的灵气和活力。运动场上,因有一阵高于一阵的欢呼喝彩,才显得热闹非凡;剧院里因有一阵又一阵的掌声、欢笑声,才使得舞台风景这边独好。聆听山间的虫鸣鸟叫、山涧溪水潺潺、村中鸡叫狗吠,听春燕的呢喃、百灵的欢歌,听师长父母的教诲,也听禾苗拔节、鲜花盛开的声音。录下了这些,作文时定能真切感人。

三、欣赏习作

(一) 激励性的评价

在欣赏、评价学生的习作中,要把激励性的评价作为促进学生自由作文的首要手段,让每个孩子都树立起信心。如:对于孩子的真情实感而出的作文,教师要多批示“有创意”、“不错,与众不同”等激励性语言。事实证明,如果教师的评价有针对性和激励性,学生就会受到莫大的鼓舞,写作热情就会处于高度活跃的状态。

(二) 多渠道的展示

作文展示,可以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满足。可选出两篇较好的作文进行展示,供全班同学学习、评价。学生可用红笔画出好词佳句,也可标注写得深刻的部分等等。然后教师再对这些作品进行批阅,并选出精彩的文章打印,分发给每个同学借鉴学习。如果还把这些整理好的稿子寄到各个杂志报社发表,学生的创作热情会更高涨。

自由·对话·生长 篇3

且看《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片段:

(上课伊始,教师饱含深情,鼓励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问道:“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有些紧张,课堂呈现出少有的宁静。教师以春天般的微笑,环视课堂,目光中满含鼓励与期待。一只小手迟疑了一会儿,慢慢举了起来,教师果断地叫了她。)

生:(读)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生只是读了课文中的一句原话,显然答案是不满意的。教师随即出示了这句,顺着引导下去。)

师:你读这句话,想说明什么呢?

生:(愣了一会儿)宋庆龄奶奶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说明……

师:这是全文唯一的一句人物对话,你有信心读好它吗?

(生1读,重读了 “舍不得”一词。)

师:你为什么要把“舍不得”读得特别突出呢?

生1:我觉得“舍不得”中饱含了宋庆龄奶奶对樟树深厚的感情。

(师当即奖了她一片香樟树叶。生欣喜万分。)

师:你真会读书!作家叶圣陶曾经说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你从“舍不得”一词中读到了情,还想怎样读?(师再次用鼓励的目光注视着学生)

(生2读,重读了“我”,并交代原因:是宋庆龄奶奶很舍不得这两棵树,而不是别人。师面露赞许的微笑。)

(生3读,重读了“这两棵树”,并说:“我觉得宋庆龄奶奶舍不得的是这两棵樟树,而不是别的树,在她的心目中最在乎的就是这两棵樟树。”师动情地竖起了大拇指。)

师:就这么一句看似平常的话,不同的人却读出了不同的感受,这些感受是多么弥足珍贵,因为这是只属于你自己的独特感受。咱们学语文就要与同学、老师交流你的感受,这样才会越学越有滋味。(得到老师的肯定,学生的脸上洋溢着会心的微笑,眼睛忽闪灵动。)

(教师用期待的目光环顾教室,顺势布置了第二次读书任务:采用圈圈、画画、旁注的形式,认真研读课文第4、第5自然段,待会儿再次交流各自读书的收获。学生群情振奋,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沉浸于幽幽墨香间,呈现出一种难得的语文学习佳境。)

此教学课例,引发了我的思考:

一、生态的语文课堂是自由的:融情的呵护让课堂散发怡人的馨香

生态语文课堂应呈现出一种像呼吸一样自由的状态。自由的状态能够放松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拥有一种良好的心境。加缪说得好:“自由应是一个能使自己变得更好的机会。”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变成生命的涌动。诚然,快乐的对话才是真正的阅读,而它也意味着自由,意味着尊重,意味着平等。然而,我们的课堂上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激情澎湃,口若悬河,学生却沉默无语,游离于课堂之外;当教师抛出阅读话题时,学生更是深深地低下头,生怕老师会叫到自己。这时你会采取什么措施?粗暴的呵斥?不着边际的启发?无奈而失望地摇头?其实课堂中出现的宁静,并不是“世界末日”。什么是教育?教育在课堂上首先是一种唤醒!

课堂伊始出现了少许的拘谨,但教师“春天般的微笑”“满含鼓励与期待的目光”以及一片香樟树叶,不是开启了一扇扇自由的心窗吗?课堂上,同样一句“我舍不得这两棵树!”学生读出了不同的声音,这是何其珍贵!这不正是源于教师智慧而融情的呵护吗?有位教育家曾说,我们要像呵护自己的眼睛那样呵护孩子的心灵。这呵护的智慧,就藏在语文教师个性化的手势上,匿在教师含蓄的微笑里,隐在教师适时的点拨中,跃在教师如金的话语里。只有这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促进他们不断进步,获得成功,体验人生的价值,才会激起学生内心对语言学习的渴望。

二、生态的语文课堂是有对话的:尽情的释怀让课堂舞动迷人的激情

“对话”是生态语文课堂的本质性标识,是自由呼吸后的一种“水到渠成”。现代教学是师、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互动对话是课堂生成的生态条件。对话是在倾吐、倾述和互相启发、共享中,使“双方共同拥有一个辉煌瞬间”。从上文的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生命已经在自然馨香的对话场景中不知不觉被唤醒、被激活,他们的心智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解放了出来。课堂上,稚嫩的话语、纯正的感情、灵动的思维、“小手如林、小脸通红”的情景,怎能不让人为之感动?这样的对话是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这样的对话实现的是感悟与理解的整合,人心与文心的默契,观点与精神的共享;这样的对话创生的是一种自主阅读和独立思考的新方式,一种自由表达和合作分享的新平台,一种人性流淌的自然与开放的新课堂;这样的对话中,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生命存在的价值,心灵成长的幸福。于是,“生长”不再是赋予的、外加的,而是“主体”自觉的、应然的。

三、生态的语文课堂是生长的:悠然的生成让课堂激荡动人的旋律

用“生长”来观照语文教学,生态语文课堂就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交互作用而生成的一项具有建构生命意义的活动。语文教师要放慢脚步,还课堂以自然松弛、疏疏朗朗、浓淡相间的状态,让学生自己直面文本,静思默想,有滋有味地阅读,充满灵性地感悟,自由大胆地想象,聚沙成塔地积累,充满激情地创造,学生才会拥有属于自己的时空,才能投入地思考,真诚地表达,才会生长出自己的思想,语言才会新鲜水灵、淳朴有趣、丰富多彩。而“生成”是人的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因。从生命哲学的意义上来说,生成是生命的存在、冲动、易变,是一股向上、向外、向前永恒推进的努力。它是生命的涌动与舒展,是生活的扬弃和展望,是自我意识的成长,是自我实现的形成。上文案例的读书对话交流,正是有了教师春风拂面般的呵护与等待,孩子们才在动情朗读中感受到了樟树的蓬蓬勃勃,在真情对话中领悟到了樟树的可贵品质,在深情拓展中体会到了宋庆龄的高雅与顽强。随即,孩子们激情不觉凝聚成了笔端的真情流露:“人们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因为它们无论是夏季还是冬季,总是那么枝繁叶茂,蓬蓬勃勃;因为它们即使枝枯叶落,被制作成家具,但那与众不同的香气也能永久保持;更因为它们是宋庆龄奶奶的化身,看到它,人们就会想起美丽、高贵、一身正气的宋庆龄奶奶。”这看似意料之外,实则又在情理之中的生成,让课堂充盈着蓬蓬勃勃的生命律动,学生的语言、思维、精神也在活泼地生长着。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吴江区芦墟实验小学)

《诗经》中的自由思想浅析 篇4

《诗经》中的自由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这些自由思想主要体现在它思想内容中的言论、婚恋、逃离国家暴政等方面。

一、引言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一部反映我国先秦时期人类文明的伟大经典。它的内容十分丰富,从历史、农业、社会矛盾、战争徭役、婚恋等各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我们的祖先在先秦时期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情绪。它自创造初始就带着一些独特的气质,而自由的气息就是其中的一种,《诗经》中的自由思想主要体现在它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上。

二、内容中的自由思想

《诗经》所表现的思想内容中涵盖着自由的气息,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言论自由

《诗经》中有赞美国君的自由,如《齐风·猗嗟》赞美鲁庄公的仪容之美和射艺之高。又如《秦风·终南》:“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君子至止,锦衣狐裘。颜如渥丹,其君也哉!”为我们展现了一位威风凛凛、志得意满、盛装美貌的国君形象,面对这样的国君,难怪诗人要发出“其君也哉”、“寿考不忘”的赞叹和祝福了。《小雅》中的《南山有台》、《庭燎》以及《大雅》中从《生民》到《大明》等篇,也带有明显的颂美君王的主观意图。

《诗经》中除了少数像这样“颂扬上政”的诗篇外,更多的是“怨刺上政”的作品,其中既有贵族、士大夫对国君的讽谏与不满,也有平民百姓对统治者的怨刺和批判。如《召南·小星》:“嘒彼小星,三五在东。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主人公是一个小官吏,他奉命出差,日夜兼程,行旅的辛苦不禁使他将自己的命运与朝廷上养尊处优的达官贵人进行对比,埋怨自己的命运不如别人好。诗篇从一人的辛苦引出对苦乐不均的社会现象的不平之鸣,《国风》中与这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一首《邶风·北门》,诗中的主人公也是一名小官,他的公事繁重,然而付出的劳动与得到的报酬极不相称,家人的责备更使他难堪,内外交困的处境,使他长吁短叹,悲愤之余,只好归之于天。《小雅》也有表现类似主题的诗篇,如《四牡》、《绵蛮》、《北山》、《小明》等,这些小官吏对自己命运不公的怨诉表明了当时的人有向统治者表现不满和争取公平待遇的自由。当时的贵族文人不仅有对自己命运的关注,更有对社会现实的担忧,因而写了大量讽喻诗来揭露统治阶级内部的黑暗与腐败,希图对统治者起到劝谏作用,而这些在《小雅》中体现得尤为突出。腐败黑暗现象的出现,与统治者有着密切联系,有些文人敢于秉笔直书,追究执政者的责任。如《节南山》便是一首控诉执政者的诗,诗人对穷凶极恶的太师尹氏表示了无比的愤怒。《十月之交》除了“艳妻”暗指褒姒外,还一连点了七个大臣的姓或字。《小旻》、《小宛》和《巧言》分别讽刺周幽王的倒行逆施及政治腐败、纵酒败德及政治黑暗、听信谗言。以上例子都说明当时的贵族文人有批判和劝谏统治者的自由。

《诗经》中对执政者更为犀利的.言论是下层群众发出来的,主要出现在《国风》里。如《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通过对衙门官吏穿、吃、行三个生活细节的描绘,揭示出衙门官吏过着吸吮人民血汗的奢侈生活。又如《邶风·式微》、《齐风·东方未明》、《唐风·鸨羽》等都是百姓和被奴役者对国家差役繁重、人民无法正常生产生活的沉痛控诉。而《魏风·伐檀》和《魏风·硕鼠》则是对统治者不劳而获和残酷剥削的冷嘲热讽及愤怒斥责。《鄘风·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这大概是《诗经》里骂人最露骨、最直接、最解恨的一首,它对统治阶级的丑恶行为和腐朽本质作了大胆而无情的抨击,诗人通过鼠之“有”与人之“无”的对照,痛斥统治者连老鼠都不如,无情地撕下了他们的道德伪装,揭穿他们的丑恶面目之后,发出了“不死何为”、“不死何俟”、“胡不遄死”的强烈诅咒,语气一句比一句激切,蔑视憎恶之情溢于言表。以上诗篇都表明在先秦时期平民百姓有对统治者表示不满、厌恶、控诉及诅咒的自由。在《国风》中还有一些诗篇表现了百姓们有对统治者的淫乱生活发表意见和讽刺的自由。如《邶风·新台》揭露卫宣公将儿子的准新娘截留在新台据为己有的丑行,“新台”愈美,诗中对卫宣公淫昏的讽刺意味愈浓。另有《鄘风·墙有茨》、《鄘风·君子偕老》可看作是《新台》的续篇,讽刺了卫宣公夫人宣姜的荒淫无耻、腐化乱伦。这三首诗淋漓尽致地反映了卫国的宫廷淫乱以及统治者的虚伪性。与此相似,《齐风》中的《南山》、《敝笱》和《载驱》对鲁桓公的夫人文姜和她哥哥齐襄公的乱伦之事进行了批判,诗人对鲁桓公的无用以及文姜、齐襄公的荒邪淫乱都做了无情的讽刺和斥责。而《陈风·株林》:“胡为乎株林?从夏南!匪适株林,从夏南!驾我乘马,说于株野。乘我乘驹,朝食于株!”真实地记录了陈灵公和孔宁、仪行到夏姬家寻欢,讽刺陈灵公及其两个大臣共同与夏姬私通的荒诞行径。《诗序》:“株林,刺灵公也。淫乎夏姬,驱驰而往,朝夕不休息焉。”诗中戏谑而讽刺的口吻对统治者来说是非常可怕的。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先秦时代的人们在言论上具有相当的自由。

(二)婚恋自由

《诗经》中已有作品明确指出当时男女婚配需要请媒人,照章办事。如《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齐风·南山》:“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既曰告止,曷又鞫止?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既曰得止,曷又极止?”更说除了要有媒人之外,还要禀告父母。于是很多人认为这个时代的人是没有婚恋自由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能违抗,“女追男”更是不可思议。其实在先秦时期,原始婚俗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有关的要求也并未落实到所有地区,而且这里也主要是说娶妻的形式,我们的祖先在婚恋上仍旧具有较大的自由选择的权利。他们不仅可以“女追男”,甚至有恋爱基础上的性自由,他们的婚恋自由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无论是“男追女”还是“女追男”,在《诗经》中都有体现。《诗经》的第一篇《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男子追求女子,同样表现男子钟情女子的还有《周南·汉广》、《郑风·野有蔓草》、《秦风·蒹葭》、《陈风·宛丘》和《陈风·月出》等诗篇。在《诗经》中,不仅男子可以追求女子,女子也可以追求男子。如《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又如《邶风·匏有苦叶》,这两首诗都写了大龄女子急于求婚的热望。在这里,女子大多显得比男子更火辣、热烈、主动,如《郑风·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思我,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多么狂妄与主动的口吻!诗中女主人公的大胆直率、对爱情的追求及强烈的占有欲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如《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虽然换了比较温柔哀怨的口吻,但意思里仍旧透着主动。《诗经》中恋爱双方多是女子主动,这些女子比那些扭扭捏捏故作姿态的女子可爱多了! 这一时期的人们离婚也有相当的自由,如《邶风·谷风》就写了丈夫因境遇改变而喜新厌旧,抛弃糟糠之妻。《卫风·氓》表现的也是同一主题,与《谷风》相比,《氓》中的女子在性格上更加决绝果断,正如末章:“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女子在伤心之余,最终挥下慧剑,洒脱地和男子分手。《诗经》中还有一首表现女子被丈夫休弃以后,仍希望丈夫回心转意的弃妇诗,即《邶风·终风》。不仅男子有抛弃女子的自由,女子也有抛弃男子的自由。如《召南·江有汜》:“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用男子的哀怨口吻讲述自己的女友抛弃自己,而同其他男子结婚的故事。

或许与当时尚存原始婚俗尾巴有关,《诗经》中也有不少篇章反映当时的人们具有相爱基础上的性自由。如《召南·草虫》:“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讲述一个女子在山坡上焦急等待男友,男友出现后与之交合的过程。这说明在原始婚俗向周礼婚俗过渡中的男女青年,有恋爱、性交的自由。又如《召南·野有死麕》:“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诗中描写了一位青年猎人与一位怀春女士的郊野幽会和野合,寥寥几十个字,用一种含蓄的象征笔法将男女主人公的心情与情境表现得活灵活现。而这种以感受为至上的性爱抒情,不正向我们证明了他们在爱情上的自由吗?《毛诗序》:“野有死麕,恶无礼也。天下大乱,强暴相陵,遂成淫风。”在正确把握诗义的同时,把延续到当时的婚俗当成了新发生的淫风。但《野有死麕》是一首反映当时恋爱和性交尚存野合婚遗风的诗,野合在当时是受到认可和允许的,后世人将《诗经》中的此类诗当成淫诗其实非常可笑。《诗经》中还有许多表现青年男女幽会甚至集体约会的诗篇,如《邶风·静女》、《鄘风·桑中》、《王风·丘中有麻》、《郑风·溱洧》等,这些诗反映了我国古代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幸福生活和他们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

(三)逃离国家暴政的自由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不仅思想上空前活跃,言论、结社、聚徒讲学空前自由,而且在迁徙躲避暴政上,有很大的回旋余地,孔子周游列国是显例,范蠡离越至齐、弃官经商更是脍炙人口的例子,《诗经》中也有一些这样的实例。如《邶风·北风》:“北风其凉,雨雪其雱。惠而好我,携手同行。其虚其邪?既亟只且。”反映卫国政治黑暗混乱,战争不断,人民纷纷相携出逃。读这首诗,我们在感受到危难到来之前卫国人相约躲避的痛苦心情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他们比后人多了一份自由的快意。又如《魏风·硕鼠》大胆道出了对统治阶级暴政的不满,“逝将去女,适彼乐土”更是表决心:如果你再不顾惜我,我将很快躲开你的贪婪残暴之政,去那适心快意的地方。这表明当时的人民,拥有足够的摒弃暴君、选择君王、逃避暴政的自由。这是先秦“民本”特征的表现,这也完全不同于封建时代,君王与民众之间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三、结语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诗经》不愧为远古时代伟大而自由的放歌,它的思想内容内在地凝聚了远古初民追求和执着自由的精神,为我们展示了他们鲜活的生命力!

生长·自由·思想 篇5

导语:1916年出任北大校长后,蔡元培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并一扫原有的官僚作风和腐朽气息,为北大奠定了正确的发展方向。他的继任者蒋梦麟认 为个人的价值在于他的天赋与秉性之中,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尊重这种价值,让每个人的特性发展到极致„对此学者智效民评论道:“虽然历经时代变迁,民国那几个校 长仿若成为高等教育的绝唱,他们民主治校、培养通才、注重人格教育的光辉思想,在今天看来依然熠熠生辉。”

“兼容并包,思想自由”造就北大一代辉煌

1916年12月26日,总统黎元洪下令,任命蔡元培为北大校长。作为满清遗物的京师大学堂在1912年更名为北京大学。这座清末京师大学堂,实为一座“官僚养成所”,衙门习气深重。蔡元培抱着改革教育、清除积弊的理念,于1917年1月8日到北京大学上任。他认为:“我们第一要改革的,是学生的观念。”到校视事的第二天,他发表了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对学生提出三点要求:一日抱定宗旨,二日砥砺德行,三日敬爱师长,这三点要求,都是有针对性的。

1917年1月9日,蔡元培在北大开学典礼上发表了就职演说,明确指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要求学生要“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由于学生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识的深浅,只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的教员,特别受欢迎,因为将来毕业后“有人提携”,有阔老师做靠山。他要求北大学生“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他又要求学生“砥砺德行”,“以正当之娱乐,易不正当之娱乐”,“敬爱师友”等。他还提倡让学生兼听不同学派的课,独立去评判。他还大力支持学生成立各种学会和研究会。主张沟通文理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些主张和措施,不但使北大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而且养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开创了近代高校学生自由研究学术之风。

蔡元培在整顿和改革北大的过程中,提出了著名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蔡决心以这八个字来塑造北大,是他在欧洲留学期间就已埋下的心愿。他在《〈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中阐述了自己对大学精神的理解:“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各国大学,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术之理想派与写实派,计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伦理学之动机论与功利论,宇宙论之乐天观与厌世观,常樊然并峙于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在“兼容并包”的精神下,北大吸引了中国的各路学术精英。以文科为例,从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鲁迅,到辜鸿铭、刘师培、黄侃,大师云集,各种文化社团风起云涌。而那种“师生间问难质疑,坐而论道的学风”,那种民主自由的风气,从那时开始形成,成为北大异于其他大学、吸引后来一代又一代学子的独特传统。

五四运动中,蔡元培有过劝阻之举,但很快就放弃了。他一向主张“读书不忘救国”,同时也认为:“学生在学校里面,应以求学为最大目的,不应有何等政治的组织。其有年在20岁以上,对于政治有特殊兴趣者,可以个人资格参加政治团体,不必牵涉学校”。过去他也曾两次劝阻过学生游行,但这一次态度不同,他在电话中对教育总长傅增湘说:“学生爱国运动,我不忍阻止。”五四运动最终导致蔡元培挂冠出走后。

1919年6月15日,在他发布的《不愿再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宣言》中说:“我绝对不能再作不自由的大学校长:思想自由,是世界大学的通例。后由于北大师生极力挽留,蔡元培答应只做北大师生的校长。”

蔡元培在痛陈教育官僚化的种种积弊后指出:“我是个痛恶官僚的人,能甘心仰这些官僚的鼻息么?我将进北京大学的时候,没有想到这一层,所以两年有半,天天受这个苦痛。现在苦痛受足了,好容易脱离了,难道还肯投入进去么?”

他强调:“思想自由,是世界大学的通例。得意志帝政时代,是世界著名开明专制的国度,他的大学何等自由。那美、法等国,更不必说了”;“北京大学,向来受旧思想的拘束,是很不自由的”,自己到任后稍稍有所革新,就被守旧势力视为“洪水猛兽”,“又不能用正当的辩论法来辩论,鬼鬼祟祟,想借着强权来干涉。于是教育部来千涉了,国务院来干涉了,甚而什么参议院也来干涉了,世界有这种不自由的大学吗?还要我去充这种大学的校长吗?”

他认为“北京是个臭虫窠”,“无论何等高尚的人物,无论何等高尚的事业,一到北京,便都染了点臭虫的气味。我已经染了两年有半了,好容易逃到故乡的西湖、鉴湖,把那个臭气味淘洗干净了。难道还要我再作逐臭之夫,再去尝尝这气味么?”

这三个“不”字,真是掷地有声。有学者总结说,蔡元培提出了中国现代大学的三项基本原则:第一,大学应当是独立的和自主的;第二,大学应当具有思想自由和学术自由;第三,大学学术与思想自由需要相应的自由的社会政治环境。蒋梦麟:实现学术自由 不受政治干扰

在北京大学的历任校长中,蒋梦麟是在职时间较长的一个。关于他的贡献,傅斯年曾有这样的评断:蒋梦麟的人格魅力不如蔡元培,学问不如胡适,但办事却比他们高明。对于傅斯年的看法,蒋先生是认可的,但同时他又开玩笑地说:“所以他们两位是北大的功臣,我们两个人不过是北大的功狗。”(《现代世界中的中国》第192页,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初到北大的蒋梦麟比较顺利地开展了工作,从而为蔡元培重回北大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可能。9月12日,蔡元培在各方期待下,重返北大复职视事。在此后的日子里,蒋梦麟便以总务长的身份协助蔡元培对北大进行整顿和改革。

蒋梦麟第一次代理北大校务只有两个月左右。1919年9月蔡元培返回北大,聘他为教育学教授兼总务长。在此后的日子里,蒋梦麟便以总务长的身份协助蔡元培对北大进行整顿和改革。

蒋梦麟认为,正像西方的谚语所说的那样,“旧瓶不能装新酒”。作为新思潮的发祥地,北大既有新精神,便不可不有新组织。犹如有了新酒,不可不造一个新瓶。在他的主持下,北大创设教务、总务两处及聘任、财务等委员会,均以教授为委员。蒋梦麟自任总务长,顾孟余任教务长。根据教授治校的原则,蒋梦麟于1920年创设评议会、行政会议、教务会议、总务处四大部。评议会司立法,行政会议司行政,教务会议司学术,总务处司事务。教务会议仿欧洲大学制,总务处仿美国市政制,评议会、行政会议,为北大首创。蒋梦麟首创的行政会议有点类似于西方民主政体中的行政机关。行政会议及各委员会之委员由校长推举,经评议会通过,一半采纳民主的意思,一半采取效能主义。

在蒋梦麟主持完成的这一系列改革中,其基本精神就是要北大能够走上教授治校的道路,从而实现学术自由、教授治校的现代教育理想和教育理念,使大学真正成为不受政治干扰,相对独立和自主的学术机关,并以无畏地追求真理,作为治校的基本准则。

蒋梦麟提出自己的期待:

第一,具有大度包容的精神。俗语说“宰相肚里好撑船”。个人如此,机关亦如此。凡一个机关只能容一派的人,或一种思想的,到底必因环境变迁而死。即使苟延残喘,窄而陋的学术机关,于社会决无甚贡献。虽不死,犹和死了的一般。但容量无止境,我们当继续不断地向“容”字一方面努力。

第二,具有思想自由的精神。人类有一个弱点,就是对于思想自由,发露他是一个胆小鬼。思想些许越出本身日常习惯范围以外,一般人们恐慌起来,好像不会撑船的人,越了平时习惯的途径一样。但这种思想上的胆小鬼,被北大渐渐儿地压服了。北大是不怕越出人类本身日常习惯范围以外去运用思想的。虽然我们自己有时还觉得有许多束缚,而一般社会已送了我们一个“洪水猛兽”的徽号。北大里面各种思想能自由发展,不受一种统一思想所压迫,故各种思想虽平时互相歧异,到了某种思想受外部压迫时,就共同来御外侮。引外力以排除异己,是北大同仁所不为的。

正是有了这种精神,虽然此后中国在政治上风暴迭起,但北大却在这一批有勇气、有远见的人士主持下,引满帆篷,安稳前进。胡适:北大精神的内核是“自由与容忍”

胡适在旧北大执教二十年有余,无论在蔡元培长校期间的“新政”,还是蒋梦麟长校期间的“中兴”,胡适的影响重大。胡适本人长校的旧北大的最后三年,是北大历史上最为艰难困窘、风雨飘摇的三年。

1917年8月,在陈独秀力荐下,从美国学成归来满腹西方民主思想的胡适出任北大哲学系教授。蔡元培校长对这位“旧学邃密”、“新知深沉”的年轻人很是赏识,使其参与了北大一系列的改革。

1919年胡适发表《大学开女禁的问题》,主张在北大招收女生,并呼吁社会改革女子教育。这个建议得到素来主张 男女平等的蔡元培校长的赞同,1920年初,蔡元培与李石曾、吴敬恒,利用庚子赔款,创办中法大学于北京。蔡元培任校长。1920年2月,蔡元培下令允许王兰、奚浈、查晓园3位女生入北大文科旁听,当年秋季起即正式招收女生,开中国公立大学招收女生之先例。

抗战胜利后,百废待兴。国民政府任命胡适为北大校长。1946年8月16日,胡适主持召开了北大行政第一次会议,讨论和研究北大院系新建制以及教师聘请问题。

在北大举行的开学典礼上,胡适向全校学生动情地说:“我只做一点小小的梦想,做一个像样的学校,做一个全国最 高学术的研究机关,使她能在学术上、研究上、思想上有贡献。”他引用南宋思想家吕祖谦的“善未易明,理未易察”与大家 一起反省,这或许可以解读为既反映了他一贯的教育思想,也反映了他不愿卷入政治斗争的心态

1946年12月的国民大会制宪会议上胡适与朱经农等204人联合提出《教育文化应列为宪法专章》的提案和与18位教育界国大代表联合提出的《请政府注意教育问题》的提案。并着重指出“教育是立国之本,亦为施行民主政治之基础。当今宪法正在制订之时,政府即将还政于民,尤赖教育之普遍推行。”又提出六条供政府参考的具体建议。

1947年春,胡适在北平邀集北大、清华、南开等校教授们组织了一个“独立时论社”,胡适办的这个《独立时论》在当时颇有点像储安平办的《观察》,《观察》也是打着“民主、自由、进步、理性”四个基本原则,储安平创办《观察》时曾于1947年1月21日写信邀聘胡适为《观察》撰稿人,信中说“我们创办《观察》的目的,希望在国内能有一种真正无所偏倚的言论,能替国家培养一点自由思想的种子,并使扬墨之外的超然分子有一个共同说话的地 方。”―这也正是胡适办《独立时论》的“独立”立场了。

1947年,胡适在“五四”的第二十八周年的讲演中特别指出:北大精神的内核是“自由与容忍”。“五四”以来,“极左与极右的均出自北大”,“政治逼人”,“历史又无法回避”,“北大要始终坚持自由与容忍”,才能纾解目前的困难,为国家为民族多多培养与保存人才的种子。

1948年胡适又在南京接见《申报》记者时借“五四”的二十九周年发表他语重心长的谈话。他说:“二十九年以来,我个人始终觉得政治的基础应该建筑在文化思潮的基础之上。”从新思潮时代出来的人应该继续向新潮流走,新文化走,即向前走。

胡适认为,要克尽自己的职责,还得在思想文化上作最后的努力,经过一番沉静的思考,他终于公开亮出了“自由主义”的大旗。1948年8月初胡适发表《自由主义是什么》一文,9月初又在北平广播电台做了《自由主义》的长篇广播,强调了两百年来世界范围里的自由主义演进史的两大贡献:一,容忍反对党,保障少数人的权利。二,“不流血的和平改革”。他认为坚持这两条可以渐渐革除“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的政治格局,使国家的民主政治与法治实践渐渐上轨道。

胡适总结“自由主义”的四层意义:“自由主义的第一个意义是自由,第二个意义是民主,第三个意义是容忍――容忍反对党,第四个意义是和平的渐进的改革。”显然胡适关于“自由主义”的阐释与宣扬目光放在中国的现实政治格局上。他劝导国民党要容忍反对党,要尊重反对党的政见与信仰;他也劝共产党放弃武装斗争暴力革命的手段,与国民党携手共同走上“和平的渐进的改革”的大路,刷新中国几千年传统的“东风西风式”的政治旧格局,努力开创自由民主容忍的政治新气象。

迷失的中国校长:何时再有蔡元培?

世上既无蔡元培,大学没有风格,校长缺乏荣誉,学术失去标准!于是,我们看到学术腐败愈演愈烈,有学术良心并且仅能依靠学术良心的院士痛斥“一个本已被其他国家反复研究、确认是完全错误的研究项目,在中国某大学和部分院士的推动下强行开展,近一亿元投资白白浪费,却没有任何形式的责任追究。”(《中国青年报》二OO五年一月二十七日)我们又看到,中国科学院发表《我国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基本分析和建议》的咨询报告,抨击中国科学界存在“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盗名欺世”、“屈从权力”.‘学术霸道”、“权学交易”、“心态浮躁”、“科研欺诈”等八项恶行,直指中国科学界道德沦丧。

中国所有正规大学就被整合在这样一个官僚层级的体系之中,从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到大学基本教学与学术单位,一元化的行政权力通天贯地,天下英雄,靡不在其彀中。这个体系决定了中国大学的基本状态和发展的前景,决定了中国大学的教学和学术生态环境,从而决定了整个中国学术界的学术道德状态。

这个体系所代表的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任何一个个人,即便是一位大学校长,想要孤身一人与它对抗,远不上是困难的,几乎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说一位教授。事实上,在这样的体系里面,教授是不能以自治的原则组织起来的,而单枪匹马的教授是无足轻重的。它所承认的是权力,即使是学术地位和声望,也要通过它的确认和整合才有其合法性。所以它的基本规则就是任何具有学术成就的人如果要在这个体系所覆载的地盘上获得承认,就必须谋得一官半职,或者说,任何取得学术成就的最高的奖赏,按照这个体系的原则,就是封官。与此同理,一些人虽然没有什么学术地位学术成就,但是如果能够谋得一官半职,那么就可以换得学术权力,甚至学术荣誉。

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和主要流派 篇6

刊摘 [2005-01-19]

在新自由主义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过若干经济流派。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些流派的基本理论,早在1927年米瑟斯的《自由主义》一书中就奠定了。宣扬资本主义和市场自由的普遍性,反对社会主义,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度,是新自由主义的实质和核心。

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特点和主要内容是:

第一,从主观的假设出发。认为每个人都是很理性的人,市场内部是完全自由竞争的。这实质上是撇开人们的社会属性和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不谈,脱离现实的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制造一种抽象的“理想人”、“理想市场”作为理论前提。

第二,鼓吹极端个人主义。认为每个人在经济活动中都是利己的,不可能有利他的动机和行为,都是为了追求自己最大的利益。这反映了资产阶级单个的人狭隘自私、力图攫取最大限度的财富的本性。

第三,提倡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认为自由选择是经济和政治活动最基本的原则。应当自由地拥有私人财产,自由地交易、消费和自由地就业,自由选择的程度越高,经济活动的效率越高。

第四,崇拜“看不见的手”的力量。认为市场的自动调节是最优越和最完善的机制,通过市场进行自由竞争,是实现资源最佳配置和充分就业均衡的唯一途径。

第五,反对国家干预经济。认为由国家来计划经济、调节分配,破坏了经济自由,扼杀了“经济人”的积极性,只有让市场自行其事才会产生最好的结果。因此,只要有可能,私人活动都应该取代公共行为,政府不要干预,即使不得不干预,也是愈少愈好。

第六,主张私有化。认为私有化是保证市场机制得以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私人企业是最有效率的企业。要求对现有公共资源进行所有制改革,明晰产权、国家从法律上制度上必须给予保障。

新自由主义各个流派的政策主张也大体相同或近似,如对政府的活动进行限制,资产私有化,解除对金融和企业的管制,减少公共支出和投资,削减社会福利,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排斥工会,声称要反对“妨碍经济自由的垄断力量”的工会,限制工会的作用;为追求利润和效率而大量裁员,增加失业;实行国际自由贸易;实行金融自由化,实现国际货币自由流动等。

一、新奥地利学派

领衔人物为哈耶克。他原是费边社会主义思潮的成员,1950~1962年任教于美国芝加哥大学。代表作《通往奴役之路》的中心思想是:实行国家干预或计划经济必然导致国家权力的专制和奴役。反映了他对社会主义的偏见和阶级的偏见。

新奥地利学派承袭了米瑟斯的自由放任思想,并进一步提出仅有自由放任是不够的,政府还必须确保自由放任。这个学派认为用中央计划管理经济,无法知道何种生产计划在经济上是可行的,因此无法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认为人类的经济活动能自发地产生一种“自然秩序”,只有它能使经济活动协调一致;否定劳动价值论、生产费用论。对商品价值的认定采取完全主观主义的和个人主义的立场;特别强调市场和私人企业的功用。认为只有通过市场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从而产生效率,形成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价格体系是市场的信息收集器和发散器;提出“货币非国家化”的政策主张。认为靠私人发行货币可以抑制通货膨胀,反对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垄断货币的供给,要求把货币的发行权下放给私人,由私人通过竞争来解决货币供给。

二、芝加哥学派

也称货币主义学派,以弗里德曼为代表。其信条是唯有货币重要。由弗里德曼担纲的货币主义对里根政府的政策取向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这个学派认为货币影响产量、就业和物价等实际经济变量,是决定国民收入水平首要的和最重要的因素;认为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应归结为“货币现象”,是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过多引起的,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制止通货膨胀。而不必过多考虑经济增长和就业;认为私人经济本身就具有稳定性,靠市场供求关系自动调节就够了,无需政府干预;认为政府的作用只能是为经济的正常运行提供稳定的货币体系,在经济的其他一切领域最好是都放任自流;认为政府应该实行“固定不变的货币增长率”,使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同经济增长率保持一致,大体上在4-5%。

三、新制度经济学派

以科斯为代表,包括诺斯、福格尔等人。他们主张完全的自由放任,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强调制度创新。科斯的新制度经济学是目前最受推崇、影响最广的新自由主义,核心是交易成本理论(科斯定理)和产权理论,尤其强调所有权或产权制度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独联体、东欧和拉美一些国家变卖国有产权,主要依据其产权理论。

这个学派的交易成本理论说,市场交易是有成本的,这个成本包括发现交易者的费用、谈判费用、签订合同的费用,以及保证合同履行的费用等。市场里边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市场的这种不确定性是影响交易成本的首要因素。而交易成本的大小又决定着资源配置的效率。社会财富的分配,只有按照当事人自愿和契约交换的制度进行,才是最好的;其产权理论建立在科斯定理上面,其要点首先是产权明晰;其次是产权可以交易;第三是产权要结构化;最后是产权必须私有化。“产权学说最终证明,私人企业是效率得到最大保证的企业。因为在私人企业中,资本持有人对避免出现任何非法侵吞利润的现象最关心。”

四、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

代表人物是1995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卢卡斯。其理论观点建立在一系列主观假设上面,宣扬市场是万能的,市场不会失灵,政府对经济的任何干预都无效。

这个学派认为各类市场内部都能实现充分竞争,一旦市场出现供求失衡,价格和工资就会迅速做出调整;认为市场机制具有自动调节功能,可以使经济总在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下运行;认为在市场中,每个“经济人”都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利用捕捉到的信息,有能力使他的经济决策和经济行为达到最优;认为政策是无效的,市场所知比政府所知更高明;主张采取规则的政策而不是斟酌使用的政策。

五、公共选择学派

以布坎南为代表,主要成员也出身于芝加哥大学。所谓公共选择,是相对于单个人的选择而言的,指两个以上的个人对共享的公共物品的选择。该学派的主要特点,是将自由市场经济理论推广到政治领域,认为政府无能,为“市场失灵”辩护。

这个学派批评西方经济学的传统存在两个缺陷:一是只分析政府的经济政策及效果,没有分析经济政策的制定过程(即政治过程);二是假定同一个人在经济生活中是利己的,而在政治生活中却是利他的,这样就把一个人的经济行为和政治行为割裂开了;提出“两个市场”的概念,一个是经济市场,一个是政治市场。无论在哪个市场上,每个人的动机都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认为政府不过是无意识、无偏好的“稻草人”,其行为和目标受到政治家和官员个人动机的支配;提出要进行“市场化”的政治体制政草,把经济市场的竞争机制引入政治市场,对公有资源的产权进行明晰、界定,在公共部门中实行自由竞争。

六、弗莱堡学派

又称社会市场经济学派。这是在西德成长起来的新自由主义,“代表人物是路德维希·艾哈德。该学派主张在自由放任和国家干预之间走出一条”中间道路”。

这个学派强调社会市场经济与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是有区别的;肯定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是社会市场经济的基础,追求建立“一种能为自由的经济活动提供空间的经济秩序”;强调政府只可充当裁判的角色,责任是制定和执行经济政策,指导私人企业家的行为,不能用固定价格或控制产量的办法来干预市场机制,不能直接干预经济事务;认为经济政策的目标应当是实现有序的竞争,主张实施全面的福利国家、以货币政策为重心、劳资共同决策和反垄断等政策。

论思想自由与统一思想的关系 篇7

一、价值澄清理论中的统一思想

在现代社会由传统单一的文化体系转而向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下, 产生了以塞拉斯为代表的价值澄清理论。塞拉斯认为, 急剧变化的社会价值理念, 丰富多变的信息媒介, 使人们面临比以往更多的选择, 从而易陷入价值观混乱。传统的说教式和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无法改变多元价值冲击的现状,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价值认同难题。价值澄清论认为, 个人价值观是个人不同经验的产物, 应当在分析澄清多种价值观的过程中, 选择并整合成个体性的价值理念, 主张给予思想以高度的自由。在充满冲突和混乱的六十年代, 这种建立在普适理论基础上的引导式教学使其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明显的效用。显然, 塞拉斯是鼓励思想自由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可以“随心所欲”, 思想的自由选择是建立在价值疏导的基础之上。价值澄清的过程在不以某种明确答案的情景下发挥作用, 会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注意到那些对自身发展有价值的事物, 形成“人们所关心的那种价值观, 即代表着理智的人类在与复杂变化的环境相互作用时所能做出的自由的、深思熟虑的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说, 价值澄清理论中的“统一”更加符合人类的社会性。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思想自由

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 提出了倡导党群干部和广大民众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在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中, “自由”被放在了第一位。“自由”是指人的意志的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 它即是整个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 也是马克思主义一直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可见, 在大力倡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统一的思想体系中, 仍然没有摒弃对思想自由的追求, 并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社会文化下赋予了“自由”新的定义。十八大提出的“自由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有关自由的价值理念, 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和谐统一。想要从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的视角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 关键是认清实践是自由的基础, 理清自由与必然之间的关系, 理解自由实现的过程性及目标性。因此,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是以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为基础, 在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对中国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目标的追寻。

三、思想自由与统一思想的辩证统一

在公共生活中, 思想自由与统一思想之间有着微妙的不断发展的辩证关系。即使是在主张个人自由的资本主义, 也蕴含着统一思想的宗旨和目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指导下, 也不乏自由思想的火花。思想自由与统一思想, 两者从来就不是割裂而存在, 而是相互依存而发展, 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思想的自由受多方面条件的制约:如受教育水平、经济发展状况等。事实上, 人的思想自由不是抽象的, 而是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互动过程当中具体地、历史地实现的。没有约束的思想自由“恰好由此证明它的不自由”, 那种摆脱了所有精神权威的束缚的“自由”, 随之带来的是孤独和忧虑, 被一种个体的无意义和无存在感压得喘不过气来。而作为共同体的国家, 为了维护政权的合法性, 维护社会秩序, 保护绝大多数人的权益, 统治阶级必然运用自身的意识形态来束缚大众的思想, 整合社会思潮, 统一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必然。观点的不同不能总是用科学方法的逻辑去解决, 也不可能完全依靠民主程序去得出一个合适的结论。如果一个组织想避免因缺乏协调而受挫折或甚至不受破坏的话, 那么, 权威往往是必需的, 需要通过适当的约束为长久的自由创造更为稳定的环境。

只有思想的自由而没有思想的统一, 作为群体性的社会, 就不可能同心同德, 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就不可能得到准确的理解和全面的贯彻;只有思想的统一而没有思想的自由, 就可能使得社会思潮停滞不前甚至陷入僵化。自由和统一的都是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相伴相生, 缺一不可。思想自由的实现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 首当其冲是物质基础的支撑, 这也决定了思想是不可能完全脱离一切束缚, 按照个体的存在方式自由发展。当一个人无法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时, 首要考虑的大概是如何解决饥寒。因此, 物质生活上的保障和充足是享有思想自由的前提。古希腊文化的繁荣也是依托奴隶制的分工, 才使得一部分人得以享有丰厚的物质生活, 从而为艺术和科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正如汉密尔顿所言:“对人的生存的控制会导致对人的意志的控制。”生存的危机虽然不会必然导致人们思想的贫乏, 但一般情况下总会牵制人们自由思考的能力。

社会实践的历史决定和制约着认识的发展水平, 从这种意义上说, 思想统一是有必要的。当“法轮功”等迷信活动泛滥, 如果此时还强调思想言论自由, 显然不合时宜, 更会引起社会的一种无序状态。小平同志说, 世界上有一百多种社会主义理论。因此, 对个体而言, 他有自己的思想与言论的自由, 但作为“具体的历史的实践中的人”则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情况密切结合起来。从这个层面上说要思想统一, 是要统一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基础上;要思想自由, 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的前提之下。

参考文献

[1]密尔.论自由[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2]路易斯·拉塞斯.价值与教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和“多肉”一起自由生长 篇8

可是,人来人往中,永远有人正在年轻,爱恋在懵懂的少年时代,是不管肉多肉少,是永远倔强的现在进行时。15岁,无公害、没有辨识度的多肉姑娘,有了心事——她不想让自己暗恋的隔壁班男生看到自己很多肉的样子。

男生是个干净的少年,瘦,深眉,器宇轩昂。考英语时,多肉姑娘跟男生坐前后位。男生涂卡时,铅笔掉在地上,多肉姑娘看到后,弯下腰帮忙捡了起来。递给男生时,男生看了眼多肉姑娘,最后看着多肉姑娘的手,笑了笑,说了句“Q”(cute的俗称,表示可愛风格的意思)。

多肉的姑娘一定都懂,所谓多肉的姑娘,胖在脸、胖在手。多肉姑娘的手是白嫩的,却不修长。五指关节间像婴儿一样的肉嘟嘟。这一个不到两秒的注视,和一个字母的英文评价,让多肉姑娘瞬间脸红了。唯一庆幸的是,早就回过头去的男生没看到。

多肉姑娘因为多肉看起来多福多钱,一次初三晚自习放学,校外的两个小混混突然截住多肉姑娘,让多肉姑娘把零花钱借给他们花一花。多肉姑娘忍着眼泪,慢吞吞地去拿书包里的钱包。

男生们就是在这时出现的,他们老远就喊着“干吗呢,干吗呢”。两个小混混也不是真的社会混混,听到声音,还没等他们走近,就灰溜溜地跑远了。男生们走到她身边的时候,多肉姑娘手捏着钱包,边抖边哭,用来形容林黛玉的“梨花带雨”,用在多肉姑娘身上,第一次这么合适。

男生里有他。他弯腰低头确认着是否认识多肉姑娘,突然惊讶地说:“啊,是你呀!”他一下子就喊出了多肉姑娘的名字。多肉姑娘的内心,像烟花一样闪烁开来。而后男生骑车送多肉姑娘回家,车后座的多肉姑娘闻着男生后背传来的阳光气息,那是以后人生的千金不换,和此生再也闻不到的香气。

6月,中考来了。考试结束的毕业聚会上,学校的女生们也学习日本的女生,鼓足勇气去要男生校服上的第二颗纽扣。多肉姑娘带着自尊和自卑,假装漫步到隔壁班巡视着,男生回过头来的那一瞬间,正好看到多肉姑娘站在那里,一脸失落。他僵住了笑容,3秒后,突然拿起窗户边的一盆绿色植物,说:“我养的‘多肉’,像你,送你啦。”

多肉姑娘抱着那盆小小的“多肉”,那盆“多肉”胖胖的、孤孤单单的,像极了多肉姑娘。多肉姑娘就这样,走在6月热度散尽的夕阳余晖里,走在拉长的街景和背影里,第一次,如此惆怅地毕业和告别了。

后来,多肉姑娘去了跟男生不同的高中,再无联系。只是,自此以后,多肉姑娘爱上了这种“多肉”植物。因为“多肉”好养,而恰巧多肉姑娘比较懒散。世间无结果的爱,都是如此吧。像“多肉”,像多肉姑娘一样,独自成长,独自欢喜。不求回报,容易生长,容易蔓延。漫长青春里的爱,最难得便是你喜欢“多肉”的样子,而幸运的是,好巧不巧,我是多肉姑娘。

感谢男生,多肉姑娘终于跟自己的多肉讲和,从此即便没有王子,也可以跟“多肉”健康地生活在一起。

上一篇:认识实习学习要求下一篇:《西游记》优秀小学生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