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全科医学教育论文

2022-04-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新医改以来,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成为医改的重点,而全科医生作为基层卫生的守门人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全科医生的培养主要采取学历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三种形式,继续教育成为提高基层卫生人员能力的重要手段,学者围绕全科医生继续教育开展许多研究与讨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内外全科医学教育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国内外全科医学教育论文 篇1:

全科医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 现阶段,我国的全科医学仍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学科建设与发展滞缓,学科定位不清晰,全科医学培养体系及培养质量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等。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对本院全科医学中心的学科建设、学科定位、学科功能状况等进行系统分析,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全科医学学科建设与发展模式,为切实提高医疗服务的延续性、有效性提供实证依据。

【关键词】 三级综合性医院 全科医学 学科建设 基层医疗服务

[

[Key words] Tertiary hospital General medicin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Primary care

First-author’s address: Family Medicine Centr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ntou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 Shantou 515041,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9.34.043

2018年9月,国家卫健委印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设置指导标准(试行)》中强调,承担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任务的综合医院要“加强全科专业基地建设,增加全科医疗诊疗科目,独立设置全科医学科”[1-3]。2010年以来,国家多次颁发相关文件[4-5],鼓励三级医疗机构建立全科医学科,对高等医学院校在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及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6]。根据国家政策导向,国内很多高等医学院校及医疗机构,在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和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许多尝试和探索[7]。然而,我国全科医学学科建设滞缓,全科医学学科定位不清晰,学科建设与发展缺乏规范模式,以及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质量与实际需求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8-10]。本文分析本院全科医学分院(即全科医学科)[7],创建运营3年多来学科建设与发展状况,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全科医学学科建设与发展模式。本院为高校附属三级综合性教学医院,2015 年9月17日创建独立运营的全科医学分院,暨汕头大学—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联合全科医学中心。全科分院总建筑面积约10 000平方米,环境优雅,设备齐全,是一所按国家和省发改委要求建设的国家级全科医师临床培训基地[7]。

1 全科医学学科建设状况

1.1 全科医学学科定位明确

1.1.1 学科培训服务定位 全科分院作为医疗、教学、科研一体化的全科医学科,依托汕头大学医学院雄厚的师资力量,配置教学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临床技能中心,通过与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的合作与交流,聘请国内外资深全科医学专家,联合培养优秀的全科医学人才[7]。同时,分院也为多层次的全科医学人才培训提供多元化的练兵及观摩平台。

1.1.2 学科医疗服务定位 全科分院充分利用三级综合性教学医院优越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医疗设备资源及品牌效应[7],配置有双板数字化X线摄影系统(DR)、西门子彩超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先进设备;设立具有全科特色及符合全科教学要求的综合门诊部,开展医疗、康复、预防、保健、健康管理、优生优育等基层医疗服务,为基层社区患者提供延续性、综合性、融合人文的医疗服务全过程。全科分院作为连接综合医院医疗和基层社区医疗的纽带,通过医疗资源的纵向整合及必要的完善和补充,推进基层医疗规范化和有序化发展。

1.2 全科医学学科功能齐全

1.2.1 多层次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 (1)全科分院依托汕头大学医学院和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雄厚的师资力量,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技巧,全面落实全科医学基地培训工作,包括住院医师规培、全科医师转岗培训计划,以及各层级全科医师培训、技能考核和临床教学师资培训等。同时,充分利用三级综合性教学医院本部优质的专业人才、设备资源、科研基础,实现三级综合性医院与基层社区卫生机构在专业上的对接,为基层全科醫师搭建高层次培训平台[11-12],全方位拓宽全科医师的培训途径。(2)注重全科岗位能力培训:全科分院设立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总投资1 100万元,占地面积1 000平方米,配置数字化的中央监控室,拥有一批智能化全自动综合模拟人及160多套各种功能齐全的教学模型。基地注重全科岗位技能培训与基层实践结合,充分发挥全科分院集教学、训练、考核、科研及社会服务多位一体的临床技能培训平台功能,为培训学员提供一个全科临床思维及临床技能操作的模拟实训场所。(3)多元化师资能力培训:每年定期对分院教职员工及医联体各医院的全科师资进行培训,从国家最新政策解读、人文精神、全科理念、教学能力、沟通技巧,以及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等方面给予针对性培训。邀请国外全科医学专家联合举办《全科医学工作坊》,联合开展全科典型病例讨论、带领医学院全英班学生开展双语病例讨论,以及请美国家庭医生协助开展全科门诊教学、临床带教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SF)医学院学生等。从全科医学基础概念到临床实用技能等,全面提升全科师资教学及带教能力。(4)基层实践基地协同培训:与院本部医联体下属基层实践基地签订联合培训协议,为基层实践基地培训临床带教老师、指导医师,联合开展教学活动,有效提升社区实践基地教学质量。2017年以来,有两家协同培训的基层医院接受上一级行政部门评审,授权助理全科医师培训基地,成为辖区卫生行政部门设置、具有示范作用的基层实践基地。

1.2.2 基本医疗与社区卫生服务 (1)基本医疗服务:全科分院作为三级综合性教学医院设立的全科医学医疗延伸点,设置全科医学病房、全科医学门诊,开放日间病床、日间手术室,开展门诊手术、儿童保健项目等基本医疗服务。分院建立并落实专家坐诊制度,在全科综合门诊部的各个诊室,除分院的医生外,院本部每周定期派专家或高年资的专科医师到相应门诊坐诊。在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全科分院,专家坐诊制度保证了全科医疗延伸点与三级综合性医院的临床医疗水平同质化,有效保障了基层的临床医疗服务实力,提高分院服务口碑及辖区居民信任度。(2)社区卫生服务:为基层卫生机构提供临床技术支持、双向转诊、卫生保健、慢病管理、继续教育及进修培训等[7];另外,创建住宅区家庭医生服务点,服务周边住宅区居民,接受辖区内居民咨询,免费体检、指导用药和健康指导等。

2 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探索

目前,国内全科医学科的建设尚无统一模式[7],独立运营的全科医学机构较少,多数全科医学科主要挂靠综合性医院的老年病科、慢性病科、干部疗养科,甚至肿瘤科、急诊科等 [13-15]。回顾性分析本院在三级综合性医院创建独立运营的全科医学科,在学科建设与发展中具有明显优势,但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2.1 学科建设与发展优势

2.1.1 人才与资源优势 全科医学科依托三级综合性医院优越的专业人才、设备资源、科研基础,推进了各级医疗机构间协作协同发展。在助力全科医学科建设与发展中,创新全科医学培训平台。自2015年以来,全科分院运用本院功能齐全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充分利用医学院及三级教学医院的优质教学资源,在全科医学规培、全科医师培训、全科转岗培训、“5+3”全科医师、“3+2”助理全科医师等各层次学员中,率先应用客观结构临床技能考试(OSCE)形式进行培训和考核[16],锻炼提升全科医师的临床思维和岗位胜任能力,收到良好效果。

2.1.2 医联体的枢纽作用 本院于2016年建立广东省粤东地区首个医疗联合体[7],联合区域内的10家医疗机构以及9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组成,目前已经形成以院本部为核心、涵盖一级到三级医疗机构的大型紧密型医联体。全科分院作为融贯医联体各级医院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发挥医联体重要的枢纽作用,畅通双向交流与合作渠道,有效促进现代化医院的多元化发展[17-19]。

2.1.3 互联网+与资源共享 三级综合性医院逐步建立的互联网+与资源共享,促进医院的延续性服务[16]。通过网络系统共享患者健康档案资源,开展家庭医生签约、双向转诊、早期筛查、慢病监测,以及康复照护等,切实提高医疗服务的延续性。

2.2 学科建设的制约因素

2.2.1 学科建设与经济效益不成正比 在社会经济大环境下,全科医学的学科建设与经济效益不成正比[7],可能影響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我院全科分院独立运营3年多来,每年均存在收支负增长状况,说明现阶段的全科医学科尚属发展期,需要国家政策更大幅度倾斜,需要各级医疗行政部门从社会效益方面考虑而给予更多重视和扶持[7,20]。

2.2.2 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不足 虽然基层社区居民对全科医师的需求日益迫切,但基层医疗机构设备简陋、全科医生岗位吸引力缺乏、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不足等仍然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7]。这种状况也导致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社会认同度、自我认同度均偏低,而直接影响基层医疗机构的家庭医生签约率、双向转诊率不高等[21]。

2.2.3 教与学的问题 全科分院的门诊患者多为首诊,就诊具有多样性特征,病种涵盖了人体所有的器官系统,是全科培训学员进行现场教学的最佳教学场所。但全科分院创建时间较短,培训基地的全科师资、全科理念、带教能力均有待进一步提高。其次,来自基层医疗机构的各级培训学员参差不齐,他们年龄偏大、学历偏低、专业基础知识不足,以及脱产培训带来的工学矛盾等[7],导致影响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培训质量[22-23]。

3 讨论与建议

目前,在综合性医院设置全科医学科已纳入我国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条件[1],但实际运行中仍存在诸如学科挂靠混乱、学科建设有名无实,学科定位、诊疗范畴、服务模式模糊不清等问题[24],严重影响学科建设和发展。因此,探索并规范适合我国国情的全科医学学科建设与发展模式势在必行[2]。

3.1 综合性医院设置独立的全科医学科有利于学科建设与发展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设置指导标准(试行)》明确指出,全科医学科属一级临床科室,应当满足独立科室建制的必备条件,具有承担全科医疗、教学、科研的相应能力[1-2]。分析认为,本院在全科医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上,首先能够明确学科定位。全科分院以综合性医院优越的人才、资源、科研优势为支撑,以医疗、教学、科研、预防等四大职能的功能定位清晰。其次,全科医疗服务范围涵盖临床首诊、慢病康复、健康管理、疾病筛查、预防干预、培训交流[2],以及以院本部为核心、涵盖一级到三级医疗机构的大型紧密型医联体等。另外,全科医学科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7],促进医联体各级医院之间专科与全科的合作,全科的首诊与全程管理,双向转诊、家庭医生服务,以及连接全科与专科、社区与综合性医院之间的学术交流、疑难会诊、跨科协作等。这种双向健康积极的良性循环,进一步促进了全科医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3.2 强化国家政策导向,促进全科医学学科建设与发展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建立不同层级、不同类别的医疗卫生机构间目标明确、权责清晰的分工协作机制[25],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合理诊疗秩序。国务院颁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6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强调,“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政策导向[26]。但多年来,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基层卫生服务软硬件设施不足,全科医师社会认同度、自我认同度偏低,“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难以落实等问题仍普遍存在[8-10],说明政策定位与现实落实存在较大的差距。分析认为,国家相关部门应重视对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相关政策与运行机制的研究,尽快着力解决全科医学学科发展中面临的关键问题[7]。应进一步强化国家政策导向,完善有关配套政策与措施,整体调控,宏观管理,协调组织,统筹规划,明确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优化区域内卫生资源布局,实现资源互补和资源利用最大化。积极推进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27]。

3.3 推进人才梯队建设,助力全科医学学科建设 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人才梯队建设是关键,而优质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合格全科医学人才的根本保证。三级综合性医院设立全科医学科,有利于借助医院优势,推进全科医学人才梯队建设和自我发展。其次,在坚持全科医学教育长远发展与当前实际需求相结合的基础上,遵循“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教育理念,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培养原则[7],为各层级培训学员“量身定制”教学计划;以及创新课程改革,重视“以问题为导向”的临床思维和临床技能的课程整合,緩解学员工学矛盾,保障良好培训质量,促进全科医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综上所述,综合性医院设置独立全科医学科有利于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但现阶段,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国家政策导向,明确全科医学科的学科地位和功能定位,推进全科人才梯队建设,提升社区卫生机构服务能力,逐步建立全科医学的学科精神、学科文化和学科品牌,方能提高全科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医疗服务的一体化和延续性。

参考文献

[1]国家卫健委.关于印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设置指导标准(试行)》的通知[S].国卫办科教发〔2018〕21号.2018-08-27.

[2]方力争.综合性医院全科医学科建设与全科医师培训探讨[J].中国卫生人才,2016(8),58-59.

[3]刘志勇.住培基地要独立设全科医学科[N].健康报,2018-09-04.

[4]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的通知[S].发改社会[2010]561号.2010-03-25.

[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EB/OL].(2018-01-24).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8-01/24/content_5260073.htm.

[6]迟春花,董爱梅,曾辉,等.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学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2018,2(2):81-83.

[7]林恺,黄周红,陈秋弟,等.某三级综合性教学医院全科医学科建设的 SWOT分析[J]. 中国医疗管理科学,2018,8(2):19-23.

[8]石建伟,陆媛,张含之,等.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定位发展的反思与展望[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28):3394-3397.

[9]黄冬梅,尹文强,于倩倩,等.我国全科医生资源现状与“2020 政策目标”比较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7,36(10):51-55.

[10]李鸣莉.邵逸夫医院全科住培模式解析[J].中国卫生人才,2017(1):54-58.

[11]陈丽芬,马力,陈超,等. 三级医院设置全科医疗科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8,35(5):439-442.

[12]韩婷婷,任菁菁.关于综合医院建立全科医学科的思考[J].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2018,2(5):358-360.

[13]周志衡,郑婵娇,李芳健,等.我国全科医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策略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36):111-113.

[14]邱松楠,蔡博宇,戚麟,等.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中的医学院校教育教学改革途径探究[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7,15(2):121-123.

[15]高阔,甘筱青.我国患者双向转诊行为决策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28):3393-3395.

[16]董靖竹,薄红,王刚,等.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全科住院医师培训模式探索[J].中国医院管理,2018,38(12):89-90.

[17]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EB /OL].( 2017-04-26).http://www.gov.cn / gzdt / 2017-04 / 26 / content_5068131.htm

[18] Otsuka F,Joner M,Prati F,et al.Clinical classification of plaque mor-phology in coronary disease[J].Nat Rev Cardiol,2014,11(7):379-389.

[19] Chang Y T,Liu C C,Tsai L M,et al.Separate and joint effects ofdiabetesmellitusand chronic kidney disease on the risk of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J].Medicine,2014,93(28):e261.

[20]马力,冀瑞俊,王韬,等.云医疗在全科医疗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7):777-780.

[21]王勇,段红艳,刘晓宇,等.三级医院全科医学科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的职责[J].中国全科医学,2018,21(33):4053-4056.

[22]张艳云,刘启贵,李月英,等.从国情出发对我国全科医学发展现状的探析和方向的思考 [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3):159-160.

[23]刘小艳,黄海.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6,29(11):88-90.

[24]李永宁,李晓楠,康健,等.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与教学改革[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25(3):349-351

[25]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6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EB/OL].[2016-07-18].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4/26/content_5068131.htm.

[26]卢崇蓉,方力争.综合性医院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和全科医师培养的探索[J].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2018,2(2):84-87.

[27]纪伟伟,蔡梓薇,勾天瑜,等.综合性医院全科医学师资建设中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中国卫生产业,2017,26(6):196-198.

(收稿日期:2019-10-11) (本文编辑:周亚杰)

作者:林恺 黄周红 陈秋弟 陈首培 李一鸣 陈潮文

国内外全科医学教育论文 篇2:

国内外全科医生继续教育文献综述

[摘 要] 新医改以来,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成为医改的重点,而全科医生作为基层卫生的守门人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全科医生的培养主要采取学历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三种形式,继续教育成为提高基层卫生人员能力的重要手段,学者围绕全科医生继续教育开展许多研究与讨论。因此,对全科医生继续教育方面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以求在全科医生继续教育研究方面拓展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关 键 词] 全科医生;继续教育;非学历教育

一、国内研究

我国全科医生的培养主要采取了学历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三种形式,以“全科医生 继续教育”为关键词在CNKI进行搜索,共检索到260条结果,在这260条搜索结果中,从研究的年份可以看出最早的研究是从1992年开始,一直到2012年后对全科医生继续教育的研究才开始大幅增加,在这260篇文献中研究继续教育培养模式的文献仅9篇,在整个研究中仅占1.25%,而涉及继续教育的文献共有48篇文献,针对全科医生继续教育的文献进行梳理发现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现状回顾、继续教育供需研究、角色定位及人力资源研究和培训模式的研究。

(一)现状回顾研究

全科医学在20世纪80年代末传入我国,基于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健康需求的变化,提出在国内培养全科医学人才,在经历1997年和2009年两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后,我国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得到了长足发展,不仅人才数量和质量得到较大改善,同时建立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制度和管理运行机制。但是在历史发展的新时期,全科医学仍然存在发展滞后等问题。众多的学者对我国全科医生培养现状及发展与问题给予最多的关注,分别从培养体系、培训模式、政策制定、发展现状、激励机制等多个方面全方位地对我国全科医生培养问题进行研究。学者武宁分析了我国全科医生的现状,并提出从改革基层卫生机构绩效工资制度和全科医生聘用管理办法等来增强全科医生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提高全科医生的社会地位。学者叶子辉指出社会对全科医学的认知偏差、继续教育培养的质量与数量难以兼顾以及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的不衔接是目前全科医生培养的主要问题,提出开展院校与社区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A manda Howe教授则指出了全科医学的培训应该重视社区实践并让更多的全科医生参与。学者丁静提出我国全科师资缺乏,目前全科医生“5+3”的培养模式只是解决了入门问题,继续教育则严重缺乏,全科医生的继续教育只能通过参加专科医生举办的继续教育课程获得学习,没有建立完善的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学者刘颖等则在对比国外全科医生的培养经验后提出设立全科持续职业发展教育基地,并探索全科医生亚专长的培养模式。

(二)继续教育供需研究

目前我国全科医生的培养制度主要由高等院校教育、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全科医学继续教育组成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针对目前我国全科医生从业时间短、学历低、职称低的现状,通过全科医学继续教育不仅是更新知识体系,更是学习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达到完善知识结构,从而与职业岗位要求的基本能力相匹配。我国学者对全科医生继续教育的研究更多放在了供需内容、方式途径以及区域继续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上。李颖等学者提出基层全科医生的继续医学教育内容差异化明显,继续教育内容应该精准化,提高适用性。学者杨佳等指出目前乡镇卫生院对卫生人才的继续教育尚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且存在继续教育形式单一、培训与需求脱节、缺乏针对性等问题,对全科医生的培养要从学历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三个方面并行。学者季燕等分析比较了我国目前继续教育开展的形式,包括面授教育、遠程教育等,提出应该根据岗位需求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不同形式的项目,进行分层级、分批次、分时段设置培训课程和培训形式。学者刘涵等则基于重庆市等地理区域进行全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

(三)角色定位及人力资源研究

角色定位主要是从综合医院、医学院校以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全科医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相互间如何互动来共同促进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学者郭跃伟指出高等医学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具有互动发展的内在作用机制。为促进各自支配与掌握的人员、技术、设备、科研等资源在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及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相互交流与利用,加强双向交流、沟通协作可实现二者的可持续发展。而学者孙虹等介绍了集课程教学、适宜医疗技术推广和区域医院合作网络为一体的“三位一体”的乡村和社区医生培训模式,提出大型综合性医院在全科医生的岗位培训过程中可以承担集培训中心、临检中心和技术后援为一体的技术核心角色,强调综合医院在培训中的重要地位。我国学者伍宝玲等指出我国全科医生受经济发展的制约呈现出配置不均匀的状态。学者黄冬梅等则从全科医生注册率的角度分析了全科医学的职业吸引力以及该区域内全科医生的资源配置水平,提出我国全科医生总体面临人才储备不足、分布不均、注册率不高这三大挑战。

(四)培训模式研究

目前我国的继续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对此我国各个地区根据地区特点探索了不同的培训模式。学者张涛分析了辽西地区基层全科医生的继续教育培训模式,主要采取定期面授通过办班培训的方式。彭骏、张磊等都基于网络基础提出了线上培训模式,彭骏则提出基于网络开展信息素养继续教育培训的“需求—学习—辅导—协作”模式。张磊则对基于手机App的移动学习模式进行实证研究。学者夏卫兵等分析了上海某社区基层全科医生根据的自身特点和培训需求,构建了以培训需求为导向,采取培训积分制的模式。研究生黄荣彩对安徽医科大创建了“四不一备”模式即基层医生到全科规培基地的三甲医院进修学习的“不限时间、不限方式、不限内容、不收费、医务处备案”这一新模式进行培训现状的调查研究。学者尹朝霞则针对目前全科医生学历水平、社会地位和目前继续教育培养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从授课方式、课程设计、授课内容、案例教学等方面对继续教育进行改革,提出探索适合中国全科医生的继续教育模式。

二、国外研究

在国外,全科医学的发展较早、全科医生的培养体系已趋于完善,国外对全科医学教育的研究更多体现在以英国为代表的欧美国家在全科医生的培训模式方面。在欧美国家,全科医生的培养体系已趋于完善,通常采用的培养体系即高等医学教育、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毕业后的继续教育培养,研究方向多在于对比欧美不同国家之间培养全科医生各阶段的差异。教学目标明确、培养计划保持连贯性且正规化,有严格的导师带教制度和定期的考核制度。在国外继续教育几乎贯穿于整个职业生涯,以此保证医学技术不断提高,以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在全科医生继续教育的研究方面则散见于阶段培养模式的对比中以及各个国家在继续教育方面所采取的措施为主。

国外对全科医生的继续教育从政策制度、法律法规、经费以及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来保证全科医生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都能够持续不断地学习。

政策方面:德国、法国、美国的教育法和卫生法对医学教育的各环节都有详尽全面的规定,德国对毕业后教育及继续教育等,均有宏观的立法制度,规定由医生协会等机构直接领导。法国的继续教育法明确规定医生接受继续医学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教育学分制:各国考察全科医生是否接受了继续教育就用继续教育学分来衡量,到目前为止,这也是各国主要采取的方式,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美国规定,在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后,所有医师每2年需完成50个学分来保证其医师执业证的有效性;法国明确规定医生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每名全科医生每5年需修满250个继续教育学分,澳大利亚則要求全科医生3年内要得到130分,美国是每3年必须修满150分,每6年一次重新审核,合格者才能再次注册。

执业资格的再认证:通过执业资格再认证的方式来保证继续教育的实行,澳大利亚规定全科医生每3年必须通过国家组织的继续教育考核和评估,合格者才能继续执业注册。法国则通过立法的形式强制将继续教育引入。

继续教育方式的多样化:当前课堂教育、刊授、电话和网络教学服务是当前4种比较主流的继续教育方式。澳大利亚的继续教育方式多采用模块化的培训方式,法国除了杂志、电视教育、参加会议等方式以外,还有治疗分析、病例讨论等方式。德国则青睐于杂志期刊等传统媒介。英国还举办全科医学师资的暑假学院、学术会议、期刊俱乐部等。

经费支持:英国政府每年为每个全科医生提供2400英镑的继续教育费用;法国政府每年拨给继续医学教育学会一定的经费,同时保险公司对医师继续医学教育给予常规性资助。

三、研究评述

经过对国内外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从研究数量上我们可以发现,国内因为全科医学起步较晚,对继续教育的研究在全科医生培养的研究中占比较少。从研究内容上来说,主要集中在区域全科医生人力资源结构、继续教育培养现状及培养对策和培养模式上的研究,从研究内容上可以大致了解我国目前全科医生继续教育培养的情况,对本研究在构建全科医生的继续教育培训模式上可以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但是在研究内容上深度还不够,研究内容趋于同质化,立足于政府层面从继续教育培训的保障机制,如政府职能、政策制定、资金保障等方面的研究内容很少。从研究的范围上更多地倾向于本地研究,基于全国范围内的全科医生继续教育的研究较少,对区域继续教育之间的比较研究也处于空白阶段。相比较而言,国外全科医学起步很早,一些发达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在继续教育方面已经形成了固定的培训模式,同时配套相应保障机制确保继续教育的顺利进行,这对我国而言很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赵美英,苗艳青.新中国70年基层卫生发展回顾与展望[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9,12(11):10-15.

[2]季燕,严春泽,孙艳格,等.全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开展形式及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2019(10):1-4.

[3]李颖,杨慧敏,尹德卢.基于基层常见病的全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内容需求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8,21(34):4246-4249.

[4]曾学军,沙悦,王芳,等.“新医改形势下全科人才培养”主题研讨[J].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8):3500-3507.

[5]曹艳晓,宋永伟,陈曦垚.创新能力内涵及其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表现形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18):31-33,76.

[6]卢宇.重庆市全科医生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15.

[7]杨佳,吕兆丰,王晓燕,等.我国乡镇卫生院卫生人才继续教育现状及需求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25):2981-2985.

[8]林登辉.福建省社区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D].福州:福建医科大学,2014.

[9]刘涵,刘娟,陈志勇.重庆市全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现状调查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37):3708-3711.

[10]郭跃伟.构建高等医学院校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全科医学教育中的良性互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30(3):216-217,239.

[11]孙虹,黄阿霁,曹泽民,等.大型综合性公立医院在中国全科医学岗位培训中的地位与作用[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6):1752-1754.

编辑 赵瑞峰

作者:何静

国内外全科医学教育论文 篇3:

全科医师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近年来,国内各大城市陆续开展了以提供社区卫生服务为核心的全科医学工作。全科医师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是健康保健系统的最佳守门人,直接为社区居民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全程化医疗保健服务[1],其自身素质与合理配置决定了其所承担的国家初级卫生保健服务质量。现就我国现阶段全科医师制度实施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对策。

1 现状

1.1 国内全科医师培养现状

我国全科医学教育起步较晚,直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引入全科医学概念。1997年1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加快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科医生》。2000年国家卫生部颁发了《关于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意见》,明确了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发展应以毕业后医学教育为核心,并出台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试行)》等配套文件。2006年卫生部启动了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工作,全科医学是首批试点的18个普通专科之一[2]。在全科医学教材方面,卫生部教材办组织全国专家编写出版了本、专科教育规划教材和全科医学培训规划教材;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翻译了一套美国家庭医学教材;浙江省全科医学培训中心出版了一套培训教材。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计出版相应系列教材8套[3]。

目前,国内全科医师基本来自基层卫生机构,完成在岗培训学时,考核合格后即取得全科医师证书。培训费用由主送基层卫生机构、各级政府财政、专项基金共同承担。原有基层医师经全科医学培训后多数仍回原单位继续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1.2 国外全科医师培养现状

全科医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在北美兴起的一门综合性临床医学学科。通过对美国、英国等国全科医师培养模式的对比,发现典型的全科医师教育包括本科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3个阶段。在美国、加拿大、英国等许多国家几乎所有的医学院校都为在校本科医学生开设全科/家庭医学课程,同时承担家庭医学住院医师训练项目的组织、指导与教学工作,并在家庭医疗诊所提供见习机会。根据美国家庭医疗专科委员会的规定,即使经严格考试获得家庭医疗专科医师证书,其有效期也只有6年。以后,每6年得重新认定(考试)一次,且在这6年内必须修满至少300个被认可的继续教育学分,并通过严格的笔试和病历审查,才能继续保留家庭医疗专科医师资格,以此来保持家庭医师的学术水平和先进性。

2 国内实施全科医师制度存在的问题

2.1 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难以开展真正的全科医疗服务

现阶段国内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基层卫生机构多由原先的公立地段医院、部分二级医院转制形成。部分卫生行政部门、医院管理层对于医院改名为某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后的功能定位一时难以把握,牵扯管理层更多精力的是如何抓住契机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而不是如何开展全科医疗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名后是“换汤不换药”,继续走老的医疗服务模式,与同一区域内其他医疗机构互相竞争以求生存,另谋发展途径。着力于改造医院硬件设施及提高医务人员素质等软件投资的资金来源、人事关系、职称晋升、今后工作方向等牵涉的问题很复杂,这又往往不是卫生行政部门、一个医院自己能左右的。

高级医疗人才、高端医疗仪器多集中在经济条件相对发达城市的局部地区,这些因素又造成富裕地区的卫生资源过渡集中,高级人才过剩;另一方面,贫穷地区因卫生资源匮乏,缺医少药,老百姓有病看不到好医生,得不到即时、有效治疗。因小病不治变大病,因病而致穷等又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2.2 全科医师制度缺乏制度保障

我国现有的《执业医师法》及卫生部制定的《医师执业注册暂行办法》,仅宏观地规定医师必须经执业注册才能在核准的执业地点、执业范围执业,尚未涉及专科医师制度,在法律法规方面缺乏保障依据。

全科医学作为一种新型专科形式,培训仍处于试点阶段,而且在培训的初期,考虑最多的是培训全科医师的生源问题,培训期间发生的费用问题以及课程的设置等问题。一旦人员短期培训结束回到原单位,发现自己除了多一个全科医师培训合格证书外全科医生到底能从事哪些执业活动,执业到何程度,与现有临床诊疗活动在功能定位上如何区分等诸多问题都还存在争议。长此以往,全科医师的培训可能会流于形式,真正从事全科医学者将寥寥无几。

2.3 全科医师培养难度较大

培训工作较难主要有2个原因,一方面目前参加全科医师培训的人员多数来自基层卫生机构,个人学历、年龄、经历差异很大;医疗机构开展的专业技术服务水平也存在差异。要在短时间解决这些矛盾,培养出高质量的全科医师,难度相当大。另一方面,短时间内较难形成适应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现状的全科医学系列教材,现有培训内容、形式与传统医学院校的医学教育无差别,缺乏新意。很多接受过全科医学培训的医务人员对培训效果评价不高,但对全科医学培训却有着较高的需求。

3 对策

3.1 明确全科医学功能定位,夯实“六位一体”服务内容

全科医学(美国等国家称为家庭医学),国内外有很多正式定义,但是差别不大。如美国家庭医师学会及美国全科/家庭医师考核委员会(AAFP/ABFP)将之定义为:“对个人和家庭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医疗保健的医学专科,是整合生命科学、临床医学和行为科学的宽广专科;其服务范围涵盖所有的年龄段;它是历史上开业医师的现代表现,并独特地以家庭环境作为学科的要素[4,5]”。

我国现有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卫生资源配置不平衡、医疗卫生服务系统的低效率、卫生人力分布不合理、医疗保险的局限性等诸多弊端,构成实现人人享有优质、廉价的基本卫生保健的严重障碍。要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矛盾日益突出问题,关键是对现有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框架进行改革,而“大力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科医师”无疑是这一系列重大变革中的首先要完成的任务。

比起以医院为中心,专科医师为主体,重医疗轻预防的既有卫生服务模式,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社区站点甚至居民家中为主要诊疗场所的全科医学更能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更有利于对服务对象作出生物-心理-社会的三维诊断,从而夯实基本医疗、疾病预防、疾病康复、卫生保健、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

全科医师服务于基层第一线,离服务对象最近,对其健康状况了如指掌,对其客观需求能做到有针对性措施,加之以先进的全科医学理论体系为基础,能将80%~90%的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老年病拦截在基层,提供快捷、方便、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另外,依靠双向转诊制度,能有效、合理配置上、下级医疗机构资源,减轻病家和医疗机构负担,降低医疗费用。

3.2 建立、健全全科医师准入制度

为明确全科医学的职责范围,保障全科医师的既得利益,应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目前,我国全科医学面临的困境体现为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众多但水平普遍偏低,充分利用这部分人力资源,加以短期培训,是实现全科医师队伍壮大的捷径。但这不等于可以降低全科医师培训质量,否则有悖于维护社区居民的健康这一宗旨。

另外,低质量的社区卫生服务,不但不降低费用,反而会增加医疗支出,加重原本就不堪重负的卫生资源负担。

3.3 将培养全科医师作为医学生从医的必经之路

从长远考虑,建议提倡医学院校的全科医学教育,鼓励医学本科毕业生加入全科医师队伍。今后,还可以探索开展医学生本科毕业后必须有在社区从事全科医学工作的年限制度,从政策上保证全科医师的从业人数、从业质量。

将培养全科医师作为医学院校培养医学本科生的主要目的,适当降低本科学习阶段培养专科化医师的人数,所有临床(包括中、西医)医学本科生均纳入全科医学教育体系。

根据我国社区卫生工作的特点,编写符合我国国情的全科医学教案,强调学习内容的实用性,着重理论指导实际工作的可操作性。尽早建立全科医学研究生教育制度,培养全科医学教育领军人物,促进全科医学领域科研活动的长足发展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4 参考文献

[1]王健.全科医疗在健康保险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J].全科医生,2000,9(3):70-71.

[2]张勘. 上海全科医师培养的探索与展望暨国内外概况[J].实用全科医学,2007,5(10):847-848.[3]孟群.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培训现状与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2006,2(9):175-176.

[4]Davis DA, Thompson MA , Oxman MD, et al. Changing physician performance;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effect of educational strategies[J].J Am Med Soc,1995, 274:700-705.

[5]陈天辉,李鲁. 全科医生培养模式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1:28-31.

(收稿日期:2008-03-03)

作者:徐 英 杨光华

上一篇:选派干部履职工作总结下一篇:物业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