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文言文课内外阅读

2024-06-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八上文言文课内外阅读(精选5篇)

八上文言文课内外阅读 篇1

阅读文言文,完成9~12题。(13分)〔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选自《资治通鉴》)〔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ì):安定。

9.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 ;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2分)10.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1)便要还家 要:(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3)诚不可缺 诚:(4)卒亡天下 卒: 11.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12.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3分)〔帮帮你〕可回忆《治水必躬亲》、《捕蛇者说》、《岳阳楼记》、《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等文章内容。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子曰:“吾与回(颜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谈笑有鸿儒 鸿儒

②人不堪其忧 不堪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甲〕文在写法上的特点是 ;〔乙)文颜回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课上,课下巩固、发挥;他安心于尊师悟道,将学问做好做透。(4分)11.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3分)

三.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4—17题(14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乙]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②,赐也日损③。”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④处,赐好说⑤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⑥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⑦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⑧,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选自王肃《孔子家语》)

[注释]①“商”和下文的“赐”皆为孔子弟子。②益:长进。③损:减损。④贤己者:比自己贤良的人。⑤说:谈论。⑥视:看,比照。⑦化:融和。⑧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14.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词语:(3分)

①谈笑有鸿儒 ②无案牍之劳形 ③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15.在《古汉语词典》中,“日”字有以下几个义项。请根据语境判断哪一个义项最适合[乙]段“则商也日益”一句中的“日”字。(只需填序号)(2分)

日: A.太阳 B.白天 C.日子 D.每天,一天天地 1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②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17.简答题:(5分)

(1)[乙]段中的“芝兰之室”,后人常用来喻指贤士居所。[甲]段中的“陋室”以及文中提到的“ ”和“ ”都称得上是“芝兰之室”。(2分)(2)[甲]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乙]段“不知其人,视其友”、“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等,涉及的都是“交朋友”的话题。在“交朋友”方面你有怎样的个性化感悟?请联系文段内容自选角度具体谈谈你的看法。(3分)【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度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 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7.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A.月色人户 木兰当户织

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时闻风铎 隔簋竹,闻水声 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 道不通,度已失期

8.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万钟于我何加焉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9.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 ▲ 10.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不 复 饮 酒 亦 不 复 谈 以 静 意 对 之 11.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2分)答: ▲ 12.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2分)答: ▲。

文言文阅读(16分)(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乙)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①亭亭净植 ②陶后鲜有闻 ③而名之不可 ④莫能肖也 19.《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释是()。(2分)A.强迫 B.接近,迫近C.狭窄 D.威胁

20.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体兼彩,而不极于色 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B.纯以情韵胜 皆以美于徐公 C.花之富贵者也 辍耕之垄上

D.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 其子好骑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2.对“善绘者以意取似”解说正确的一项是()。(2分)A.擅长绘画的人因为个人的原因只能类似模拟。B.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感受把兰画得像样。C.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用自己的意思去理解它。D.擅长绘画的人已经描绘得很相似了。

23.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下面空格里。(2分)香味:莲—— ;兰——氲氲无所。

品位: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兰——。24.(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 的生活态度;(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 的品性。

答案:10.(1)同“邀”,邀请(2)与外界隔绝的地方(3)确实(4)终于 11.(1)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2)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老百姓安定,这是我的武器装备(或盔甲兵器)。12.示例1:我认为关注民间疾苦可以使百姓安乐。《捕蛇者说》中蒋氏等人的悲惨遭遇说明了“苛政猛于虎”。减轻赋税,关注民生,这是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关键。示例2:我觉得为官者亲历亲为、廉政爱民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治水必躬亲》一文中海瑞在治理水患时亲临现场,风雨无阻,不苛扣百姓钱粮,像他这样才可以真正造福于百姓。

答案:

8.①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②无法忍受。9.答案:①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②课余(我)考查颜回私下里的言行,(发现他)也算得上能够充分发挥(我课上讲的内容),他并不愚钝。10答案:托物言志 倾听、思考、记忆 11.答案:刘禹锡:陋室不陋;颜回:不改其乐。安贫乐道。14.(3分)每个解释1分。酌情给分。

①博学的人 ②使身体劳累 ③所以,因此 15.(2分)D 16.(4分)每句2分。酌情给分。

①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显得简陋了。②商喜欢和比自己贤良的人相处,赐喜欢评论不如自己的人。17(1)(2分)各1分。出现错别字不得分。

诸葛庐(南阳诸葛庐)子云亭(西蜀子云亭)

(2)(3分)答题要求:内容上扣住“交朋友”的话题,从正、反面谈皆可,要结合文段内容;语言表达清楚流畅。内容2分,语言1分。脱离文段泛泛而谈者最多得2分。例一:我认为对象的选择是需要慎之又慎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要选择那些可以给予我们帮助的朋友,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

例二:交朋友应交有品位、有追求的人,与这样的人相处自己便能不断受到好的影响而不断提高。这就是所谓的近朱者赤,就如商一定会在贤于自己的朋友的影响下成长一样。

例三:要保持君子本色,除了自身的修养之外,朋友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所谓“丹之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多与“善人”、“鸿儒”交往,有助于修身养性。

答案:7. D 8. A 9.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10.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11.用比喻来描写夜色。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12.月色美好;幽静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篇2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 语》

(乙)有之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①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②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孔子世家赞》

【注释】

①低回:徘徊,流连。

②六艺: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思考练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高山仰止( ) (2)不能去云( )

(3)没则已焉( ) (4)人不知而不愠(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虽不能至 B.然心向往之

虽不能察,必以情 烨然若神人

C.当时则荣 D.想见其为人

入则无法家拂士 此之谓失其本心

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生以时习礼其家。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请结合(甲)中的三则语录,说说学者敬仰孔子的原因。

文言文课内外阅读练习 篇3

【古文阅读】

(甲)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岳阳楼记》)

(乙)

范文正①治杭州,二浙阻饥,谷价方涌,斗钱百二十。公遂增至斗百八十,众不知所为。公仍命多出榜沿江,具述杭饥及米价所增之数。于是商贾闻之,晨夜争进,唯恐后,且虞②后者继来。米既辐辏③,遂减价,还至百二十。若价贱,则商船不复来,益困矣。既而米斗价一百,商旅辐辏,民赖以生。

(选自吴曾《能改斋漫录》)

【注释】①范文正:即范仲淹。②虞:忧虑。③辐辏:比喻米集聚一处。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1)沙鸥翔集 集: (2)而或长烟一空 一:

(3)唯恐后 恐: (4)民赖以生 赖:

2.选出下列加点的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或异二者之为 或王命急宣 《三峡》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醒能述以文者 《醉翁亭记》

C.公遂增至斗百八十 遂迷,不复得路 《桃花源记》

D.先天下之忧而忧 米价所增之数 《能改斋漫录》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若价贱,则商船不复来,益困矣。

4.范仲淹将杭州的米价涨至每斗一百八十钱,为什么后来米价降到了每斗一百钱?(2分)

5.下面对以上选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达了自己希望能像“古仁人”一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不是像“迁客骚人”一样或喜或悲。

B.范仲淹遵照好友的嘱托为岳阳楼作此记,主要目的是记叙重修岳阳楼的.意义,盛赞巴陵胜状美景。

C.范仲淹在面对饥荒时采取了非常规的办法令“众不知所为”,但却很巧妙地解决了难题。

九年级上文言文课文说明 篇4

22《扁鹊见蔡桓公》

本文通过叙述扁鹊和蔡桓公的故事,刻画了这两个人物,表现了病须及早医治、切勿讳疾忌医的中心意思。

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扁鹊见蔡桓公——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居五日„„桓侯遂死。时间线索清清楚楚。

课文分为三层:

第一层:(扁鹊见蔡桓公„„桓侯又不应„„又不悦)首先写扁鹊和蔡桓公的前三次见面,这是故事的发生。一见桓公,“立有间”写扁鹊细心观察桓公,“君有疾在腠理”写他准确诊断桓公病情,“不治将恐深”是和缓的规劝语气。一句“寡人无疾”,桓公讳疾忌医,固执、自信的形象跃然纸上。二见桓公,扁鹊用“在肌肤”指出桓公病情加重,“不治将益深”语气肯定,规劝中含着警告。桓公“不应”“ 不悦”,冷冰冰的据医生于千里之外。三见桓公,扁鹊用“在肠胃”指出桓公病情加重了,“不治将益深”的话语重复,加强了肯定的语气,进一步在善意的规劝中给予警告。桓公“又不应”“又不悦”,突现了桓公讳疾忌医的神态。

文章一开始就展示了矛盾:扁鹊三见桓公,三次建议;桓公不予理睬,还错怪扁鹊,矛盾逐渐加深。

第二层:(居十日„„臣是以无请也)写两个人的第四次见面以及扁鹊说明“还走”的原因,这是故事的发展。四见桓公,扁鹊转身就跑,这“望桓侯而还走”的动作,间接写出了桓公病情严重的程度。桓公使人问扁鹊并非觉醒,只是对“还走”不了解。扁鹊答使者,则指出桓公病情由轻而重而至不可救药的发展过程。

第四次见桓公,矛盾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横生枝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这样文章就又有了一个波折,进而引出“还走”的原因,说明桓公的病已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第三层:(居五日„„桓侯遂死)交代事情的结果——桓公病死,这是故事的结局。“居五日”(而非“居十日”)“桓侯体痛”,可见病情发展之快,病情之严重。临死才“索”扁鹊,却无济于事了。“已逃秦矣”既表现扁鹊对桓公病情诊断的准确,又写出他的机警。等到桓公体痛急索扁鹊想就医时,双方在“有病当医”的认识上已经统一了,扁鹊却已逃掉了。

桓公因讳疾忌医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劝喻色彩,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文中刻画人物是为了增强说理的生动性,扁鹊的善意规劝与桓公的讳疾忌医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比的目的在于揭示讳疾忌医的可悲、可鄙。很明显,运用对比所阐释的道理,更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波澜起伏也是文章的一个显著特点。

23《捕蛇者说》

本文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期间写的。这时,他在政治上处于困境,实际上是个被管的 “ 罪人”,心情十分抑郁。尽管如此,他仍然关心社会问题,经常询问民间疾苦,并以著文的形式来表达他改革政治的愿望。这篇文章通过蒋氏三代人宁肯冒死捕蛇不愿受苛政之害的事情,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同情。

本文风格委婉曲折,波澜横生,阅读时要注意行文的曲折和卒章显志的写法。

文章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交代捕蛇缘由。可分两层,前一层(开头至“杀三虫”)说明异蛇毒性之及其特殊医疗功能,为下文做铺垫。这一部分说蛇,用的是说明笔法。后一层(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永之人争奔走焉)叙述捕蛇 2 来由,太医聚蛇承特殊医疗功用,永人争相捕蛇与蛇之剧毒形成反差,要害则是“当其租入”一语,暗示赋敛之毒有甚于蛇。这一部分说捕蛇,用的是叙事笔法。

第二部分(2-4)为文章的主体部分,主要记叙了蒋氏三代人宁肯冒死捕蛇不愿受苛政之害的事情。第2段概述蒋氏三代人的悲惨遭遇。先说蒋氏三代专其利,使人以为可羡;再有蒋氏说出三代人的遭遇,却又使人感到可悲。这样由羡入悲,把事情的本质揭露得格外深刻——原来这所谓的“利”是以生命换来的。本段是下面将要说到的社会悲剧的序幕,这样写凸显文章虽短而波澜横生的特点。第3段叙述作者向蒋氏提出“更役复赋”的建议。这是作者的劝慰之辞。既然作者要将蒋氏在“役”和“赋”之间进行选择,那么蒋氏就不得不道出其难言之隐。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具有过渡作用。第4段蒋氏自陈心曲。“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是全篇答话的纲。以下全用对比和反衬的写法,可分两层:前一层回顾过去,以乡邻们在重赋逼迫下非死即徙一直十室九空的情形,跟自己“以捕蛇独存”的情形作对比;后一层叙述现在,以悍吏来乡逼索租赋闹得鸡犬不宁的情形,跟自己“弛然而卧”“甘食其土之有”和“熙熙而乐”的情形作对比。这些答话集中到一点,就是说“赋敛之毒有甚是蛇”,但蒋氏却说得很委婉,仅用来说明“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又出人意外地以“安敢毒耶”作结,使一篇血泪斑斑的控诉带上“哀而不伤”的色调,意蕴更加深刻,也就更加动人肺腑。

这部分写蒋氏答作者问,先以“吾祖死于是”三句入题,是泰山妇答孔子问的话脱化而出,不仅能振起全篇,而且有发人深省的作用;接着写蒋氏的自陈心曲,反复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使“赋敛之毒”和异蛇之毒形成强烈反差,含有无限悲伤凄婉之意。

第三部分(5)点明全篇主旨。本文议论仅此一段,却是全文的核心。先用“余闻而愈悲”结住叙事,由此转入议论。接着引孔子的话作为立论根据,3 并用跌宕笔法,先表“疑”而后表“信”,为主旨句的出现蓄势。最后,卒章显志,用“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点明全篇主旨。

文章最后引孔子话,更使人产生“千古如是”的感慨,真是下笔如行云流水,读来觉得余味无穷。

本文是一篇“说”。说,是古代一种文体,跟现在的杂文相似。前面四段都是为表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个主旨服务的。

文章的语言也颇有特色,全文以散句为主,但在描绘乡民在重赋逼迫下的流亡图景时却大量使用骈句,读之如在眼前,使人惨不忍睹。

25《论语》十则

《论语》中的这十则是儒家的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的道理。《论语》是语录体议论文,是孔子与其弟子讲学,从容答对的记录。

第一则是孔子的学生曾参的话,说他每天要从三个方面来反省检查自己。分别是替别人出谋划策是否诚心诚意,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

第二则是孔子要求人们对先进和落后的态度。“见贤思齐”是做人应有的品格。看见德行优秀的就要想着向他看齐是一种受激励求上进的心态,是对照着“不贤”而反省自己,这样才会免于犯错误,改正缺点。

第三则是回答子贡发问的。子贡问,有没有一个字可以拿来作为终身遵守的准则。孔子回答他,这就是“恕”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回答子贡的话,就是儒家所提倡的恕道。孔子认为,对人要宽容,要推己及人,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施加于别人。当然,这句话不能一概而论,现代社会还应该有法治。

第四则讲做人应该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人担负着重大责任,他要走的艰苦的路还很长。

第五则,孔子是赞成人们追求“富与贵”的,但是要“以其道得之”。这 4 个“道”就是“仁道”,就是“爱人”,也就是说,人们追求富贵,不能妨害人民的利益,如果妨害了,你就不能具有。孔子也不反对人们厌恶“贫与贱”,但是行了“仁道”却得到的是贫贱,君子也不能因此而抛弃仁道。以此可见,“仁道”是孔子追求、宣传的最高准则。

第六则,表述了孔子心目中君子的标准是先行而后言。

第七则,孔子主张“成人之美”。帮助别人成就美好的德行,这样,才是一个品德高尚的君子。而小人正和君子相反。由此可知,孔子不仅要求人要正己,还要帮助别人成就美德,反对那些袒护放纵行为不端者的人,说他们是成人之恶,是小人。

第八则,孔子认为富裕如果能够追求得到,即使是低微的小官,也应当尽职尽责去做好;如果不能追求得到,就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

第九则,表述孔子听了美好音乐的感受。“三月不知肉味”;“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这是赞叹音乐欣赏的高妙。可看到孔子对音乐有很高的鉴赏能力,也要求人应该有多方面的爱好和才能。

第十则,是通过孔子对点的赞许,来提倡人的自然常态,人要和大自然亲近。

十则大致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3则),讲做人的道德修养,要多“自省”,讲恕道。第二部分(4-8则),讲人要有追求,有抱负,对富贵要取之有道,要重实践,能成人之美。第三部分是(9-10则),讲人要有艺术修养,要亲近自然光,锻炼身体。

《鱼我所欲也》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形式虽然也是语录体、问答对话,但已经从《论语》论点简明、无论证过程发展到篇幅较长、论证严密的雄辩说理。《孟子》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在《论语》的基础上有所 5 发展。

本文的主旨是舍生取义。

第一段是用分析推理的论证方法证明:在“生”和“义”之间,要“舍生而取义”,在“死”和“不义”之间,要痛恨“不义”而不“避患”(应该去死)。此段可以分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故患有所不避也”。此层用了比喻和分析推理从正面立论,确立了论点:舍生取义,为义而不避死。第二层从“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到“所恶有甚于死者”。此层用假设论证,进一步从反面强调为了“义”,可以“不用”“生”;为了“义”也可以“不”“避患”。第三层是最后一句,强调了“义”的思想境界是人人都有的,只是道德高尚贤明的人没有丧失罢了。

第二段是举例论证,在接受那些关乎性命的东西时,也不能忍受羞辱。这也是“义”的范畴。“一箪食,一豆羹”是少之又少,但它关系性命,因而也是珍贵的。然而,“蹴尔而与之”就是乞丐也不接受,何况是把“义”看得很重的人!这推理是多么有力,强调了要讲“义”、不能忍受羞辱。

第三段也是举例论证,接受那些优厚的俸禄也要讲“礼义”。从文中看,这里的讲“礼义”,是指为了什么而接受俸禄。文章用了一个反问句否定了三种不“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接着又用排比,把“向”和“今”进行对比,斥责了那些“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的人。指出做法如果不停止、制止,那就是失去了本心。此段和第二段从结构上看是并列的,是互为对照的,无论关乎自己生存的东西,还是用来享受和求得名利的东西,都要取之有“义”。

此文是《孟子》中的精粹,其说理透辟,论证雄辩,气势恢宏,语言流畅的特点极为显著。

27、《订鬼》

本文选自王充的《论衡.订鬼篇》。文章批评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人死为 6 鬼”的思想,指出人们所谓的“鬼”,“非人死精神为之”,而是“人思念存想之所致”。这表明了王充以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否定了“鬼”的客观存在,是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上唯物论对唯心论的一次重要的交锋,也显示出中国古代的唯物论者的大无畏精神。

第一段提出并阐释论点。第1句正面提出论点,指出:人们说“有鬼”,并不是“人死精神为之”,而是“人思念存想之所致”。次并列复句突出了论点。接着第2、3句用设问提出阐释。以下几句说出了道理:人生病了就会产生忧郁、恐惧心理,就会看见“鬼”出现。为什么呢?因为忧郁恐惧就会有许多思念想象,也就会产生许多虚幻的影像,于是“鬼”就出现了。这应该是言之成理的。它否定了“鬼”是人死后的精神(灵魂、魂魄)所致,而认为是人生病感到痛苦、精神恍惚产生的幻觉。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鬼”的存在,展示了唯物主义对世界的看法。立论开门见山,阐释追根溯源,层层递进,干净利落。

第二段举例论证。用伯乐相马无非马、庖丁解牛不见生牛的知名事例来证明“思念存想,自见异物”的道理,进而证明“人病见鬼”,举此二例是用“二者用精至矣”和“思念存想,自见异物”构成相似点,以达到举起同类证明其正确的目的,也就是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证明世上并非有鬼,而是人生病时的“思念存想”所致。诚然,伯乐所见的并不全是马,庖丁所解的并不全是牛的部件,而之所以“无非马”“不见(活)牛”,是“用精致矣”。由此可知,与二者相类似的“人病见鬼”,当然也是“思念存想”所致。论证是有说服力的。

第三段可分两层,一层(至“妄见之也”)照应第一段“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分析病人的心理,指出所谓“鬼”是“病痛恐惧,妄见之也”。二层分析病的不同程度不同感受,所见“鬼”状态各异,从而也证明了“鬼”乃“存想虚致,未必有其实”。文章的推理合乎逻辑。“病痛”则“恐惧”,“恐 7 惧”则“妄见”生;生病就会“存想”,“存想”就会“虚致”。这就证明了“鬼”是不存在的,照应了第一段“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

第四段从“精念存想”表现于目、耳、口的现象来证明“鬼”是人的主观思想,并非实有。这里再一次强调了“念”和“想”,人生病了,久卧病床,不免胡思乱相,有时产生虚幻,这些虚幻从目、耳、口中表露出来,就是所谓的“鬼”的形、声、言。还强调了“畏惧”,病人独卧一室,不免产生“畏惧”,这就会梦见人在按压自己。以上,再一次证明了所谓鬼是病人痛苦时的精神所致。

四段文章紧紧围绕“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这个中心,用多种方法,从多个角度进行论证,有力的否定有鬼论,否定了“人死为鬼”的流俗思想,是古代朴素唯物论者对唯心论者的有力一击。文章论点鲜明,有理有据,分析透彻,有较强的说服力。

28、《马说》

《马说》是一篇寓言性质的杂文。文章借伯乐相马的故事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和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

文章从三个不同的侧面揭示了“千里马”的遭遇。

第1段,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指出正因为“伯乐不常有”,千里马才终被埋没、摧残。第1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有了能识千里马的伯乐,千里马才会被发现,因而才会有别于其他马的千里马。第2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是全文表达的主旨,“千里马常有”,是客观现实,世上怎么会缺少千里马呢?“伯乐不常有”,这也是客观现实,无可否认。这就造成了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作者慨叹的“伯乐不常有”,是世上众多千里马被 8 埋没、摧残的根本原因。

第2段,揭示了“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原因。第1句指出千里马有特殊的食量,“一食或尽粟一石”。揭示这一点很重要,千里马有千里马的需要,有千里马的饲养方法,不认识这一点,岂能得到千里马?第2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不识千里马的关键,不按照千里马的规格来喂养千里马,能够要求它至千里吗?第3句,惨剧出现了:“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这“食不饱”是根本,吃不饱导致“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因而,“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个反问句问得有理,有力,谴责了那些昏庸的“食马者”由于无知而埋没了千里马的罪过。此句充满委屈之情和愤激不平之气,是作者当时心态的表露,把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的愤懑表达得极为强烈。

第3段,抨击了那些不能正确对待千里马却大呼“天下无马”的人。“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谁“不以”“不能”?当然是那些不识马的昏庸者,他们是那样的愚昧无知!千里马就在你面前,却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来驱使它,不按照千里马的规格来喂养它,不懂得千里马的习性,反而拿着鞭子对千里马说:“天下无马!”这就活脱脱的勾画出了那些不识马却自以为是的可笑丑态。当然,也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愚昧可笑的辛辣讽刺。最后两句,作者感情达到高潮:“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大声慨叹,语气凌厉,斩钉截铁,斥责了那些不识马的人。这里,暗合了第1段“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论断。

三段文章围绕一个中心:千里马的被埋没、被摧残,是“伯乐不常有”造成的,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所造成的,是那些不能正确对待千里马的人造成的。“千里马常有”,作者在1、2、3段都强调了,然而“执策”的庸人却曰:“天下无马!”这一反差,是一个极大的讽刺,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无视人才的不满。

这篇杂文以马喻人,托物寓意,构思极为得体。全文短小,却生动洗练地表达了一个鲜明的论点,并进行多角度的反复论证,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语言以短句为主,行文流畅,逻辑严密,气势恢宏。且多用反问,使文章跌宕有力。

用翻转的理念上文言文 篇5

【关键词】 翻转;资源包;任务单;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考试越来越灵活,课本内容几乎只限于字词和诗歌默写,考查的是学生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是目前语文课堂比较缺失的。比较欣喜的是,翻转课堂似乎是可以打开的一扇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门。这是我用翻转的理念上文言之后的体验。

这是传统名篇《曹刿论战》,文言文教学因为涉及许多语法知识,一直以来都是老师讲学生听,往往是老师讲得唾沫横飞、滔滔不绝,学生埋首奋笔,笔记淹没了原文,特别是遇到初中的《李将军列传》这样的长文章,每次上文言都得鼓起勇气,颇有冲锋陷阵的悲壮。

这次我给学生设计了A、B课堂。

A课堂,我认为应该是“自主学习,掌握基础”。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我提供给学生一份资源包,希望他们借助资源包独立学习,完成知识传递的环节,目的是培养独立学习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资源包包括以下内容:

助读资料:长勺之战背景介绍、历朝历代人物的评价等;

任务单:自行朗读、正音、断句,以题目的形式积累重要实词、虚词,归纳整理重点句式等;

微课视屏:提供了虚词“之”“以”的讲解。

A课堂之后进行独立学习的检查,分为口头作业检查和笔头作业检查。口头作业检查时就抽查部分有困难或者是不太自觉的学生朗读情况,起到反馈和督促作用;收集学生笔头作业,选择不同层次作业批改,目的是了解反馈练习情况,收集疑难,再将学生疑难归纳成几个问题,作为B课堂的教学起点。

B课堂,我认为应在于“合作解疑,提升自我”。这节课首先针对A课堂上存在的疑难障碍进行基础知识方面的补充强化,并且完成订正任务。但课堂重心在解决了知识传递的基础上通过课堂活动深入文本,这次是辩论活动,辩论主题是“鲁庄公到底鄙不鄙?”目的是培养搜集信息、整理思想、表达观点的能力,也培养倾听别人意见的意识和能力。因为第一课时是自己认真学习了的,对课文较为熟悉,找依据、下判断都较为快速,双方此起彼伏、唇枪舌剑,也能有理有据,口头辩论结束后进行整理思想的笔头训练,将自己的综合判断用一段话完整的表述出来。围绕教学目标中“文”的层面交流互动、释疑解惑,有一番长进。

这次课我讲得少,但是从课后反馈和课中表现来看,效果比传统上法要好。也许是方式新鲜,学生也表现出兴致,虽然还是有些学生需要督促,但是世界上没有一种方式是能够被所有人一瞬间接受的。在尝试之后我试着少一点用课堂时间做A课堂的任务,有时候把A课堂的任务变成了家庭作业。

细细想来,学习的发生一定是有两个阶段:一个是知识传递过程,一个是知识内化过程,知识内化的过程就是能力形成的过程。但是传统教学只注重学习过程的第一步——“信息传递”,并把这一过程放在最重要的环节,也就是课堂上;但他们却又忽略了第二步——“吸收内化”,传统上都把这一过程放在缺少帮助的课后环节中,那个时候没有老师和家长在场,碰到疑难时,学生容易因无人协助而产生挫折,丧失学习动机和成就感。结果本应用于师生互动、同伴协作和交流的课堂,常常被教师一个人占用来作知识传授。而采用“翻转课堂”模式,学生在家通过资源包完成部分基础内容,使得课堂变成老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完成作业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换言之,就是把“吸收内化”这一重要的过程放在了课堂。

把翻转理念运用到教学中,我感觉到有些东西确实在翻转,翻转的是什么呢?

一、翻转着的是教师的身份和任务

教师确实是也只能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帮助者,教师不是占有知识的传经布道的“圣人”。如何真正做一个促进者和帮助者?对于课前学生的A课堂的自主学习,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建设资源包,准备教学视频、准备导学案,挑选内容匹配的起到强化训练作用的测试题来检验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网上资料多,良莠不齐,教师要进行前期阅读,比较、选择、删改、整理,交给学生的一定是充分的且必要的。对于B课堂教学,由于内容和方式都不一样,重在讨论交流,会有更多的生成,教师的任务是有更多的预设。“翻转课堂”会大大增加教师的备课内容、工作量和工作时间。

教师一定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主持人。如何有效地组织和主持活动,如何鼓励学生参与,如何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习也必须要不断学习并熟练运用的。比赛、辩论,组织课堂活动,调控课堂气氛,鼓励参与,把握进程,这些将是最大的挑战和经常性的活动。教师必须要调动和维护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掌握学习的策略,给学生整个学习过程提供帮助,组织者和主持人的角色能力可能是老师较为缺乏的。

二、翻转着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翻转课堂”中,学生不是被动的听的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生要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课堂上,少了知识传授环节,A课堂是独立自主学习能够学习的基础,B课堂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讨论,聆听他人的见解,展示成果,发表意见;总结、归纳、梳理,理顺知识的逻辑,完善认知结构;运用所学解决问题,促进知识的迁移,转化为能力。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给一定量的时间学生去自学

因为是尝试,再加上对学生的在家自主学习不很有信心,我设置A课堂。受制于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没有A课堂的预习,B课堂就成为空中楼阁。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是至关重要的,当教师每天有机会和每个学生交谈并且评估每个学生的进步时,学生会感到学习的重要性和社会存在感,他们会感到有挑战性和被支持。

上一篇:高一数学必考知识点下一篇:评卷的纪律及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