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道德建设论文

2022-04-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曾建平、代峰认为公民道德建设属于公民教育的范畴,而“公民教育是公民身份、公民关系的教育”,其“目的是教育公民形成与社会、民族、国家的良好关系”。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公民道德建设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民道德建设论文 篇1:

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实施意见》——深化公民道德建设擦亮“雷锋家乡学雷锋”品牌

本报讯(记者黄晗)近日,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实施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实施意见》指出,要巩固壮大学校德育阵地,丰富道德教育手段,把立德树人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注重家庭文明和家教家风建设,深入开展“文明家庭”评选和“湖湘好家风好家训”“潇湘家书”征集展示等活动;以先进典型为示范引领,广泛宣传时代楷模、道德模范、劳动模范、最美人物等突出事迹和时代精神;创造崇德向善道德环境,夯实基层德育阵地;抓好文艺作品创作生产,打造体现道德追求、引领时代风气、富有湖湘标志的文艺精品;聚焦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青少年、各领域社会公众人物等重点群体教育引导,营造见贤思齐、明德守礼的浓厚氛围。

《实施意见》强调,要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深化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雷锋家乡学雷锋”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入法入规,围绕扶贫救灾、敬老救孤、法律援助、文化支教、环境保护等内容,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重要阵地,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常态化、制度化、品牌化开展,使“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蔚然成风;充分发挥礼仪礼节教化作用,利用重要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和纪念日,组织开展群众性主题实践活动;持续推进诚信建设,加强诚信宣传教育,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推动实践养成,打造立德树人、久久为功的平台载体。

《实施意见》指出,要建设健康网络内容,发挥湖南文化产业优势,着力创作生产传播格调健康的网络内容作品,让正确道德取向成为网络空间的主流;培养网络文明自律,加强网络综合治理,倡导文明上网、绿色上网;丰富网络道德实践,开展形式多样的“互联网+公益”“互聯网+慈善”活动,探索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新技术引导网络公益活动健康规范开展;净化网络道德环境,加大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处置力度,依法惩治网络违法犯罪,维护个人信息安全,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同时,《实施意见》对完善公民道德建设的法治保障、加强组织领导作出了明确安排,要求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不断提升我省公民道德素质,培养和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公民道德建设论文 篇2:

管理学的系统原理对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启示

摘 要:系统原理是管理学众多原理之一,对管理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还可以把它应用到其他领域,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探索和研究提供可借鉴的启示。这种启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系统原理要求公民道德建设要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原理要求公民道德建设系统要不断向前发展;系统原理要求公民道德建设必须能动地适应外部环境。

关键词:系统原理;公民道德;公民道德建设

自2001《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以来,我国在公民道德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当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在某些领域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台北地铁砍人事件、公交让座遭暴打事件、弃婴事件等等,虽然有些事件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道德事件,但是它们都从某些方面反映了我国在公民道德建设上存在的不足。因此本文在对管理学系统原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管理学的系统原理与公民道德建设结合起来,探寻公民道德建设的现实路径。

一、管理学中的系统原理概述

1.系统原理的含义。任何事物都具有系统的特征,这种系统是由各个组成部分依一定的结构而形成的动态的、关系复杂的有机整体。它通过与周围的自然、社会环境不断的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而生存和发展。要实现科学管理,就必须对管理系统进行细致科学的分析,合理处理各部分的关系,以实现系统整体的优化,这就是现代管理的系统原理。

2.系统原理的实现原则。管理学系统原理的实现原则有四个,分别是整体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动态性原则、环境适应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是指从系统的观点出发,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从部分着手,统筹考虑,协调各方,从而使整体发挥最大的功能;动态性原则是指系统作为一个运动着的有机整体,其稳定状态是相对的,运动状态是绝对的;开放性原则是指任何系统都要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星系的交换;环境适应性原理是指系统与环境的作用和影响是相互的,环境可以施加作用和影响于系统,系统也可以施加反作用影响环境。

二、系统原理对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启示

把系统原理融入公民道德建设中,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整体效应观念,既要有全局的意识,使局部服从整体,同时又不能随便牺牲所属的局部利益。清醒认识到公民道德建设系统所面临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从而能动地适应环境,不断调整自身,促进我国公民道德建设进一步发展。管理学的系统原理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系统原理认为,每一个系统都是由若干要素(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系统和要素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这种系统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对象上看,我国的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体系包括四个子系统,分别是社会公德建设系统、职业道德建设系统、家庭美德建设系统以及个人品德建设系统,这四个子系统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它们作为要素共同组成了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有机整体,缺一不可;另一方面,从结构上看,公民道德建设系统包含着公民道德建设目标的确立、公民道德规范和公民道德建设方面法律法规及制度保障、公民道德教育、公民道德实践活动的开展以及公民道德建设结果的评估和改进等一系列过程。因此,不论是从对象上还是从结构上来看,公民道德建设都是一个以全体公民为主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依托,以提高公民素质为出发点和着力点,需要国家、社会组织、家庭以及公民个人共同努力的一项系统性的协调活动。

2.系统原理要求公民道德建设中要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原理认为,系统的功能并不等于要素功能的简单相加,而是往往大于各个要素功能之和,简单地说就是整体的功能大大超过了各部分功能的总和。只有当系统要素的功能服从系统整体的功能时,整体的功能才会发挥最大效用,否则就会削弱整体的功能。因此在管理活动中要自觉树立整体效应观念,要做到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不能顾此失彼。在现实情境中,我们会看到重局部、轻全局的情况,这必然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公民道德建设过程中应同时重视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个方面的建设,不可只攻其一。只有各个方面的建设都取得了成效,才能使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系统原理认为,在大多数条件下局部与整体是一致的。对局部有利的对整体也有利;对整体有利的,对局部也有利。但有时候,局部有利的对整体却是有害的。这提醒我们在进行公民道德建设的时候要注意妥善处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马克思曾说过:“利益是思想的基础,‘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以往公民道德建设往往是重义轻利,否定人们对正当利益的追求,然而公民道德建设必须以满足公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才能取得显著成果。新时期的公民道德建设必须要树立起和谐的义利观,即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义利观,而不是把它们对立起来。

3.系统原理要求公民道德建设系统要不断向前发展。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发展着的,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同样如此。系统原理认为,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并不是完全孤立的,而是彼此联系的。各个子系统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整个系统的变化;整个系统的变化也会影响和制约各个子系统的变化。例如,2001年我国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刚要》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加强社会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建设。但是,随着人们认识的进步和实践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明确提出了个人品德建设。个人品德建设内容的增加,使我国的道德建设由“三德”建设变为“四德”建设,这是公民道德建设系统内部发展和变化的结果,充分体现了公民道德建设系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社会公德建设系统、职业道德建设系统、家庭美德建设系统以及个人品德建设系统都是公民道德建设大系统的子系统,其中任何一个系统想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都必须不断完善和改进自己的功能,这样每个子系统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也随之相应地发展了。在今后甚至更长的一段时间内,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公民道德建设实践的发展以及公民道德建设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人们对公民道德建设的要求也会不断提高,公民道德建设系统内部必然还会发生变化。如果我们一直以一种固定的眼光来看待公民道德建设,那么公民道德建设事业将止步不前。因此,我们必须需坚持系统原理中的动态性原则,使公民道德建设子系统之间不断协调,不断适应系统整体的要求,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让公民道德建设朝着期望的目标迈进。

4.系统原理要求公民道德建设必须能动地适应外部环境。一个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对环境的适应性,只有那些积极适应环境的组织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系统原理认为,系统对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在管理工作中,任何试图把本系统封闭起来的做法都只会导致失败。明智的管理者应当坚持开放的原则和环境适应性原则,充分估计到外部环境对组织的种种影响,创造有利于系统自身发展的外部环境,加快自己的发展。在经济环境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行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进而带动社会其他方面的进步,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使我国向现代化迈进了一大步。但是它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人们的经济行为总是从追求利益出发,出现了明显的诚信缺失的现象,比如三鹿毒奶粉、双汇的瘦肉精事件;假冒伪劣、偷税漏税行为屡禁不止;老人摔倒不敢扶,公交车不让座或是让座还遭暴打;年轻人对婚姻的责任感很低,闪婚闪离现象普遍存在;一些老人老无所依,等等。因此,公民道德建设必须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坚持公平竞争,兼顾效率与公平原则,净化市场经济环境,鼓励人们在追求个人正当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保住自己的道德底线,向道德模范学习,树立崇高的道德信仰,发挥出自己的社会价值。公民道德建设的法律环境主要是指我国制定的关于公民道德方面法律制度。法律是道德的基础,在一个法治不健全的社会里,公民道德不可能有好的发展。道德本身就是自律和他律的统一,没有强有力的他律,就不会有全社会的自律,所以说道德建设要积极运用法律手段强化道德约束。当前我国关于公民道德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在公民道德建设的某些领域甚至缺少相应的法律支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交友软件越来越多。由于网络具有匿名性,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总能看到身边发生的网络欺诈现象,有的骗财有的骗色,正是因为在这一方面缺少相应的法律规范才使得一些人肆无忌惮。必须加强公民道德方面的法治建设,尽量使法律能够触及更多的领域,使公民道德建设有法可依。在制度环境方面,当前我国关于公民道德方面的制度还有待确立和完善。由于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和改革的关键时期,各项制度有待完善。公民道德建设不可能脱离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而独善其身。要想搞好道德建设,首先要建立有效的制度来遏制当今的不道德行为。人们是否遵守道德取决于利弊权衡的结果,而趋利避害又是人的天性。如果违反道德带来的利益大于遵守道德带来的利益,那么人们就倾向于选择不道德的行为,反之亦然。所以,公民道德建设要以适当的制度来保证。建立道德方面的奖惩制度,将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对公民个人的道德行为进行激励。对符合道德要求的见义勇为行为及时的给予鼓励,对违反道德的行为及时给予批评教育和惩罚。建立公民个人的道德档案制度,把公民个人的道德的和不道德的行为记录在案,将公民的道德档案与网络管理联系起来,实行道德档案管理的公开化,以遏制社会上的不道德行为的发生。

三、结语

本文把管理学系统原理应用于解决公民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将整体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开放性原则、环境适应性原则与公民道德建设有机结合,拓展了人们的思路,为公民道德建设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把握公民道德建设与管理学系统原理的内在联系,从中获取公民道德建设值得借鉴的启示,让人们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公民道德建设方面的理论,推动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复旦大学出班社,2008.

〔2〕鄢敦望.管理学原理与应用[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2.

〔3〕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魏雷东.和谐社会是视域下公民道德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9.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57.

〔6〕王一多.人性与道德的思考[M].重庆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 王文江)

作者:苏楠

公民道德建设论文 篇3:

公民道德建设理性自觉的三个维度研究

摘 要:新时代视域下公民道德建设,是说公民道德建设已经进入新时代,彰显出不同特征,从其关涉的行为类型来看,既是认知行为,也是实践创构行为与价值重塑行为,并呈现三个理性自觉。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应该自觉认知向上向善的本质内涵,自觉践行积善成德的创构,自觉锤炼高尚道德品格。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只有从理性自觉认知、践行与价值这三个维度,才能落实和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进程。

关键词:新时代;公民道德;理性自觉;维度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解决的一个时代课题。如何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推进。认知自觉,实践自觉,价值锤炼自觉,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进程中必须深入把握的三个维度。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正是在这三个维度上不断合力完善的过程。

一、向上向善的认知维度

(一)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传统观念认知:向上的追寻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认知维度是理性自觉的前提。传统观念的认知是浅层次的,公民道德建设传统意义上是推动人积极向上的追求。正所谓:“人们对传统生活方式的观念认知定位也会出没与穿梭在进步与保守的二维空间之中。”[1]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是建立在对传统观念认知的基础上的理性自觉。当然,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是积极的向上的追求过程。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是对一般意义上的传统观念的内在超越与超脱。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也是构建进步的认知观念。从本质上来讲,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是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与思想道德规范,对公民施加正面影响,以提高公民道德认知、陶冶道德情操、锤炼道德品质、确立道德信仰、铸成道德行为,从而将社会的外在的道德需求内化为个体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再外化为符合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要求的活动或行为。积极向上是促进人向前进步的一种状态,一种优良的精神风貌和积极的心态。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旨趣就是让每一位公民拥有奋发有为、积极拼搏的自信状态。

(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理性自觉的认知:向善的诉求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向善的诉求是人们对道德建设的理性认知,超越了传统观念上的认知。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质上就是公民向善的过程。公民道德是以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为中心,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道德信念、价值旨趣、行为规范等基本要求。不管是社会公德,还是职业道德,也包含家庭美德,都是为了促进每一位公民努力向善、求善、行善与追善。

二、积善成德的实践维度

(一)积善成德贵在过程坚持的实践维度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关键在于践行。然而,公民道德建设的历程,对于个人来说就是积善成德的曲折过程,首先明确应当与非应当、好与歹、善与恶、是与非的伦理观。通过长期积累善行或美德,使其达到巩固和强化,真正达到真、善、美的统一。积善成德主要强化道德修养的日积月累。成就理想的人格靠“积”,完善道德修养靠“累”。新时代公民在道德建设方面应该注重平时的坚持不懈,孜孜不倦的努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更应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在个人道德修养方面坚持、坚持、再坚持,重视积善成德的实践过程,才能不断提高个人的精神境界和道德素养。道德素养是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公民思想政治素质包括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优秀的公共生活交往的社会公德、行业内交往的职业道德、家庭生活交往的家庭美德与日益进步的个人品德等。公民道德建设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事情,是经过艰辛的实践的历程。要使道德规范转化为每一个人的行为和行动。

(二)强调道德修养注重道德践履的实践维度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理所当然要更加注重道德践履。新时代公民在塑造理想人格的过程中,要坚持和践履奋发向上、切实践行、修身养性。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过程,最重要的是使已经确立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转化为公民的思想品德和行为实践,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形成完善的道德人格。德行贵在于恒。这个“恒”是坚持不懈。道德修养在于坚持不懈地践履。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强调道德修养、注重道德践履是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必然要求,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时代要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仅渗透到各族人民的思维方式,也已经深入到全民族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中。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需要公民在继承传统美德的基础上,注重道德践履,发展新时代的道德内涵。推进公民道德修养的形成,促进每一位公民的全面发展。

三、锤炼高尚道德品格的价值维度

(一)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斷的价值取向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会促使公民形成正确的判断能力。道德建设的基本价值是促使人们树立和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标准。尤其在新时代,面对世界深刻复杂的变化,公民要增强道德判断能力,新时代公民道德的底线要求公民学会理性辨析,明辨是与非、对与错、善与恶、美与丑等最基本的道德及行为规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2]。新时代公民理性自觉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理性自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发展趋势。新时代公民树立正确的道德判断标准,就是要坚持以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来看待道德。其一,要客观评判古代传统道德观和近现代西方资本主义道德观进步性与局限性,关键要清醒认识当代西方资产阶级道德观念的不合理性。其二,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实践基础上所形成的道德所具有的历史跨越性、时代进步性,逐步建立马克思主义进步的、先进的、科学的道德判断标准。新时代公民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正确对道德进行评判和鉴别,逐步增强道德践行能力。新时代公民道德集中凝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精髓和基本规则,是全社会最根本的道德诉求和道德规范,是每个公民遵循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公民道德建设是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内容,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要引导人们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

(二)激发公民道德情操的价值取向

新时代公民在道德修养中激发正向的道德情操,也就是要走近真善美,抵御假恶丑,体验道德的愉悦,追求高尚的快乐。通过对美德的尊崇,真正把外在的社会公德规范内化为心悦诚服的道德自律。所谓“当有人需要帮助时,大家搭把手,出份力,社会将变得更加美好”[3]。由于公民道德主要依靠公民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社会舆论来维系,是一种非强制性规范,强调潜移默化、自觉领悟和生活践履,因而其机理重在内省、养成和自律。良好的道德水平对公民个体优秀的政治品质、思想素养、法纪意识和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起着引领和提升作用。新时代公民应当在现实工作、生活中积极加强道德修养,不断激发正能量,陶冶道德情操。在求真的过程中,也要求善,也要追求美;在求善的过程中,同时尊重客观世界,遵守客观规律,做事、办事符合社会实际情况,主观符合客观,做到“真”。归根结底,做到真善美的统一。

(三)明晰道德信念的价值取向

道德修养关键在于对道德信念的坚守。新时代公民在道德建设过程中,务必克服知而不行的现象,也就是说,尽管掌握了很多道德知识,却没有体现在自己的实际行动上,仅仅停留在道德感受和认知的层面,没有形成道德行为,更谈不到道德信念。道德信念是人们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确立对某种道德行为深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新时代公民需要明白“从善如登”的深刻道理,磨炼道德意志,坚定道德信念,学会克服学习、生活、交往、成长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远离干扰、避免懈怠、战胜诱惑,在砥砺中前行,在奋斗中进取,并做到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从而成就高尚的道德品格。新时代的公民,要有为国家民族奋斗、为人类事业献身的情怀和担当,不懈追求共产主义的崇高道德信念和高尚道德境界。一个真正“善”的人,是要求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行善避恶,而不仅仅是希望和准备行善避恶。道德信念转化为道德行为是对道德的一种践行,新时代公民只有把道德信念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完成公民道德建设的過程,提升新时代公民道德素养,推进每一位公民全面发展。

四、小结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是从道德认知到道德践行再到道德信念循环往复的过程。只有从认知维度、实践维度、价值维度三个自觉的理性维度,才能自觉理解和把握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本质内涵,才能自觉践履积善成德的过程,才能彰显锤炼道德品格的价值。也只有从三个自觉的理性维度出发进行研究、落实与践行,才能真正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进程,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历程,才能推动每一位公民全面发展。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出发,依据新时代公民特点,不断积极、理性地自觉认知向上向善、理性自觉践行积善成德和理性自觉锤炼高尚道德品格价值这三个维度,真正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有益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真正推动人又好又快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军良.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哲学逻辑:生成根基、观念认知与价值关怀[J].山东社会科学,2019(8):15-16.

[2]习近平.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37-138.

[3]习近平给“郭明义爱心”回信 勉励他们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N].人民日报,2014-03-05.

作者:刘占军

上一篇:高校会计核算论文下一篇:产业结构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