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概述分析论文

2022-05-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我国银行领域全面开放,外资银行业在中国金融领域拥有了自己的市场发展前途,其业务经营战略发展逐渐全面化、丰富化。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经济全面开放背景下、外资银行在中国进入阶段的主要业务经营进展,指出其在华本土化经营的主要问题,并对外资银行未来的业务经营战略发展措施进行了一系列展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概述分析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概述分析论文 篇1:

关于电子银行业务创新发展的研究

摘 要:文章概述了电子银行的定义和发展状况,分析了电子银行的优势,提出了农行应对电子银行竞争的措施。

关键词:电子银行 发展状况 优势 应对措施

一、电子银行概述

近十年,伴随着信息科技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呈现出快速健康的全面发展格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益显现。电子渠道体系逐步健全,产品功能愈加完善,业务制度与技术标准日臻成熟,自助设备规模快速扩张,电子银行客户成为主流客户群体,电子渠道交易占比持续提升。电子银行广阔的市场前景与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使之成为商业银行竞争的焦点,为夺取未来银行的战略高地,同业从产品创新、服务改进、市场营销、运营及风险管理等方面展开了全面而激烈的角逐。

(一)电子银行定义

电子银行是指银行在互联网上建立站点,通过互联网向客户提供信息查询、对账、网上支付、资金转账、信贷、投资理财等金融服务,它包括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和ATM机等自助终端。更通俗地讲,电子银行泛指银行利用电子化网络通信技术从事与银行业相关的一切活动,在互联网上设立的虚拟银行柜台,传统的银行服务不再通过物理的银行分支机构来实现,而是借助技术手段在互联网上实现。

(二)电子银行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电商企业将触手逐步伸向银行业务的各个领域,各银行纷纷大力拓展电子银行业务,将电子银行业务作为快速抢占市场、赢得客户的利器。

作为提高银行市场竞争力的共同选择,国内同业电子银行经过数十年耕耘,开创了良好的局面。

从渠道产品看,电子银行积极顺应金融创新和渠道融合发展趋势,渠道门类设置齐全,业务范围覆盖广泛,形成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短信银行、电视银行、自助银行六大在线金融交易渠道,为客户提供账户管理、转账汇款、贷款融资、信用卡、投资理财、电子商务等全方位、多样化金融服务。

从渠道应用看,电子渠道已成为银行为客户提供服务的主渠道,据银行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末,大型上市银行电子渠道交易占比均超过80%;部分股份制银行电子渠道交易占比则更高,招行个人业务电子银行分流率为89%。

从渠道客户看,电子银行客户规模加速扩张,电子银行逐步成为客户的必然选择。艾瑞咨询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末,仅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三大渠道个人客户数累计达9.9亿户,当年新增3.35亿户,增幅51.2%,连续多年保持50%以上的增速。企业网银及企业手机银行客户数累计达883万户,当年新增300万户,增幅51.6%,呈加速增长态势。

(三)农行电子银行的发展

农业银行第一台自助设备于1987年投入使用,网上银行业务始于2002年。总体上,农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起步比同业主要竞争对手落后两到三年。近年来,电子银行业务取得长足进步,渠道建设日趋完善,产品体系逐步丰富,业务规模快速增长,综合效益大幅提高,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见图1。

一是渠道体系日趋完善。形成了五大类在线金融服务体系,即网上银行+电子银行的网络金融、电话银行+客服中心的语音金融、手机银行+消息服务的移动金融、自助设备+智付终端的自助金融、电子支付+在线融资的电商金融,有效满足了客户的在线金融需求。二是业务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13年4月,全行各类电子银行客户总数达4.3亿户,保持年均100%以上的增速,全年交易211亿笔、126万亿元,比2008年增长了1.7倍和2.9倍,电子渠道交易占比达71.98%,近三年来保持每年提升7个百分点的上升势头;全行现金类自助设备达87,201台,自助服务终端达24,854台,智能支付终端达333万台,自助设备布放量同业第一。三是发展质量持续优化。反映业务发展质量的指标个人网银动户率、企业网银动户率逐年提高,2013年4月分别达到17.35%、59.28%,电子银行业务收入实现总量与结构的历史性转变,总量突破百亿大关,消息服务、智能支付终端等成为电子银行业务收入增长的新引擎。四是综合贡献显著提升。电子银行业务收入连续三年保持40%以上的高速增长,收入市场份额达38.6%;代销基金、理财产品收入4.9亿元,高附加值产品效益日益显现;电子渠道交易量相当于30万名柜员的业务量(200笔/天/人),有效降低人力和运营成本,增强了网点的客户拓展和服务维护力量。与其他大型商业银行相比,农业银行电子银行各项业务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客户规模和业务收益都保持较快增长势头。

二、电子银行的优势

(一)低成本快速扩张优势

电子银行将银行服务与网络经济、信息技术相结合,自产生之日起就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能够实现对网点交易功能的低成本替代和业务发展的低成本快速扩张。除了电子渠道交易成本较低之外,通过电子渠道进行营销及服务的成本均都远远低于柜面等其他渠道。据统计,单笔业务办理成本,营业网点为3.04元,ATM机为0.83元,网络银行为0.49元,网络银行单笔交易成本仅营业网点的16%。

(二)营销扩散优势

电子渠道具有随时随地、网通即达的特点,能够极大的延伸和拓展市场营销的覆盖面,不仅方便客户自选产品和自助交易,更为主动营销提供了便利。一方面,电子银行借助网络平台的营销方式能够以点带面,具有较强的扩散性,这种时空上的便捷性与传统渠道面对面营销相结合,构建了立体化的营销服务网络,在极短的时间内能够覆盖最广泛的客户群体。另一方面,通过在线收集和深入挖掘客户交易和行为特征,利用大数据分析客户金融消费需求,利用电话外呼、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在线方式和手段,可以对选定的目标客户进行精准营销,极大提高客户营销的效率和效果。

(三)辐射作业优势

在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市场一体化形势下,国际先进商业银行在立足国内基础上涉足国际竞争,单纯依靠增加机构、网点、人员设置己不能适应国际化竞争需要。电子银行服务一方面改变传统银行业依靠实体分支机构服务客户的经营模式,由物理形态向虚拟形态发展,满足银行全球客户在线金融服务需求;另一方面能够以低成本替代释放大量柜台操作人员,增强网点客户营销及服务维护力量,切实提高网点的作业能力、吞吐能力和辐射能力,解放网点生产力。

三、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挑战

对于竞争日益激烈的电子银行市场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电子银行常被人们用于网购。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网购用户已达2.2亿人,交易规模突破100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66.2%。我国已成为全球网购人群规模最大的国家,网购的蓬勃发展引发了电子支付领域的巨大变革,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应运而生。图2显示了2012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的竞争格局,从中可以看出支付宝作为最大的一家第三方支付平台占据了支付市场的半壁江山。调研数据显示,2012年61.3%的中国网民使用第三方支付平台完成在线支付,仅次于网上银行直接支付。可见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迅速壮大给电子银行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一)第三方支付平台带来更加方便快捷的体验

第三方支付平台起源于网购时代的兴起,如阿里巴巴的支付宝、腾讯的财付通等平台,成功打破了买卖双方的不信任关系,使客户付款、发货风险降低,更加方便。此后,其服务目标从各自的交易网站(淘宝、天猫、阿里巴巴、腾讯拍拍)逐渐扩大到各类商户,12306铁路、当当网、同程网等虚拟、实物交易网站支付渠道开始与支付宝合作。支付平台几乎与所有银行合作,客户只需要点击平台链接,就不必再去寻找自己所在银行,网购通过第三方平台变得“有卡就能付”。平台的存在直接导致了电子银行使用群体减少,网上银行显得可有可无,银行对于客户信息的掌握也将缩水,之前银行可以查看其客户交易,从而判定客户层级,是否值得营销,而如今银行只能看到客户付款到支付平台,具体是何种交易、用途如何,银行一无所知,客户信息完全被支付平台屏蔽,而这类宝贵信息对发展高端客户,甚至发放贷款有极大帮助。

(二)第三方支付平台实现各家银行的互联

以支付宝为例,其银行转账业务如日中天,早已实现了银行间互转、银行与支付宝账户互转等业务,着实在中间业务收入方面从各家银行分一勺羹。其优势在于并未通过人民银行收付系统,不受人行可转账时间限制,手续费用相对各银行较便宜,深受客户喜爱。依靠其银行互转机制,支付宝又相继开发了信用卡免费跨行还款、个人担保交易、水电暖通信费缴纳等业务,极大方便了客户生活。同支付宝相似,大部分第三方支付平台存在此类业务。该类业务对银行的威胁显而易见,相比柜台转账,支付平台省时也省钱。

(三)第三方支付的投资、融资业务冲击电子银行

支付宝在第三方支付领域是最大最强的,其很早就在其网站上开始了基金投资、彩票购买、保险、定存等各类业务,起点低、收益高。支付宝母公司阿里巴巴依托强大的资本金开办了两家小额信贷业务机构,审批快、额度高是其特点,由于支付宝有强大的客户群,物流、订单信息一应俱全,审核贷款得心应手。2013年4月,推出了阿里信用支付,对于特定客户,其赋予该客户一定循环信用额度,供日常使用,撼动了银行信用卡地位。余额宝上线10天,客户增百万,资金规模增数亿,截至2014年7月,用户规模超1.2亿,资金规模超6000亿元。支付宝投融资产品几乎完全赶上了银行之所能,称其为“虚拟银行”毫不过分。

另外,农行电子银行动户率不高,在数量上快速发展的同时,并没有提升质量(见图3)。

四、应对措施

第三方支付行业的迅猛发展给传统银行业带来了巨大挑战,这需要银行不断发展金融创新,加强电子渠道建设,提高银行在金融脱媒这一趋势下的竞争力。

(一)加强电子银行产品的研发与创新

第三方支付APP在UI界面设计,用户交互体验,创新功能设计等方面均不同程度上优于农行APP。第三方支付平台受到广大消费者青睐得益于其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而这正是银行需要借鉴的。以支付宝为例,其研发团队人数众多,远远超过运营、服务、营销人员,而银行往往招来高学历人才置于前台,这是各家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的极大弊端,开发不出有用的电子银行、想不出有用的电子银行创意,都是电子银行输给支付平台的重要原因,而其根源在于研发人员少,机械工作者多。如果各家银行能够合理安排、时常吸收基层创意,制作出好产品并非难事。

(二)加强电子银行安全工作

相比支付宝等三方支付推出的“快捷”类支付,电子银行有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安全”,风险大是快捷支付一大弊端,一般只要拿到持卡人的预留号码手机,知道其卡号、姓名、身份证号,就能支付,用不到密码更用不到卡片,而各家银行的电子银行不论USBKEY也好,动态口令密码也好,都是增加了一道安全的保证,同时本行支付时完全可以验证卡密码,这是快捷支付所不能做到的,在网络金融诈骗发展严重的情况下,打好“安全”牌应当是战胜三方支付平台的好方法。

(三)加强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合作

由于银行有特殊的性质,如同建行那样自行组织“善融商务”B2C交易网站将受到一定限制,且规模更是无法与“天猫”、“京东”、“当当”等大型专业网站抗衡,直接插入网购行业并非银行的解决根本。平安银行收购了明华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控股“壹卡会”,取得三方支付牌照,借此打造“平安付”,进军第三方支付领域,重点发展互联网支付,依托强大的资金来发展第三方平台业务,既有银行的资金后盾,又有第三方平台的方便快捷。同平安银行相似,如果农行能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加强合作甚至收购,既解决了第三方支付平台资金短缺的问题,又帮助银行增加了支付渠道,互利共赢,使用该行网银不仅可以支付本行资金,还可以跨行付款,能给客户带来极大方便。

(四)加强电子银行宣传

支付宝依托淘宝、阿里巴巴等大品牌深入人心,在许多影视作品中都有其植入的宣传资料,加之其之前营销各大网站,客户群与日俱增。因此电子银行也应当加大宣传力度,或是寻求一个增大客户群的发力点,推广自己的产品。在现行趋势下,银行网银处于竞争的弱势,可以重点学习小米手机推广模式,将客户从低认知模式引导至高认知模式,重点抓住其安全性,普及网络加密传输,RSA密钥对等技术要点。积极引导客户使用电子银行业务,提升电子银行用户的动户率。

五、结语

总而言之,电子银行应积极借鉴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成功经验,依托其安全、资金雄厚的特性,来打造“产品+服务”的新型发展模式,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不断强大自己。同时,农行电子银行应当加强创新能力,不局限于固有的银行服务模式,在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竞争中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增强创新意识,才不会屈居人后,未来的发展才能更加顺畅。

参考文献:

[1] 章连标,杨小渊.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J].浙江金融,2013(10)

[2] 邱峰.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和挑战分析,2013(8)

(作者单位:农行浙江省临海市支行 浙江临海 317000)

(责编:李雪)

作者:侯金辉

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概述分析论文 篇2:

中国外资银行业务经营问题初探析

摘 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我国银行领域全面开放,外资银行业在中国金融领域拥有了自己的市场发展前途,其业务经营战略发展逐渐全面化、丰富化。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经济全面开放背景下、外资银行在中国进入阶段的主要业务经营进展,指出其在华本土化经营的主要问题,并对外资银行未来的业务经营战略发展措施进行了一系列展望。

关键词:外资银行 本土化 进展 问题 业务经营战略

2006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相继颁布,这两项法规的颁布出台意味着国内金融业发展地方保护主义将不复存在,外资银行在华本土化发展将享受与本地银行同样的国民待遇,这不但为我国银行金融行业市场发展带来更激烈的竞争态势,也吸引了更多外资银行的投资目光,为他们在中国进一步开展业务经营战略提供了条件。

一、中国外资银行业务经营基本概述

1982年,以香港特区南洋商业银行为首的第一批外资银行在中国建立营业性机构,自此外资银行在中国打下基础,并开始了长足的发展。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截止到2016年底,已正式在中国本土营业的外资银行总资产额已经超过3000亿美元,贷款总额达到788亿美元,存款总额也超过500亿美元。外资银行进入中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取消外资银行办理外汇业务的地域与客户相关限制,允许外资银行面向中国企业及中国居民开放经营外汇业务,并且在中国的四大直辖市开设了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2003年12月,我国颁布《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它就规定了针对外资银行新的持股比例与业务经营资格条件。2007年,外资银行在华本土化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国家取消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的非审慎性限制,并面向外资银行全面开放,享有与本土银行同样的国民待遇,这也为外资银行开展自身业务经营战略提供了新的契机与空间。

接下来,外资银行需要做的就是更进一步的适应中国的金融环境,思考以怎样的姿态与模式全面进入中国市场,思考如何构建自身在中国的金融市场及业务经营盈利模式,思考如何满足当前中国新政下的市场条件,并克服现有发展难题,通过正确的经营理念来促进自身在中国的本土化经营策略。为此,应该首先了解当前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主要进展和其业务经营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二、中国外资银行在华本土化业务经营的主要进展和所存在问题

近40年来,中国外资银行在华的本土化业务经营发展顺利,也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就,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中国外资银行在华本土化业务经营的主要进展。首先,外资银行在中国已经基本实现了机构网络普遍化,特别是从2007年开始,中国开放了面向外资银行的内地布局限制,这让外资银行有机会在国内扩大自身建设网点与规模,业务经营体系发展也更上一层楼。根据统计,开放以后的外资银行在过去10年实现了资产增长率暴涨,平均每年增长率超过21%,其综合金融服务能力也得到普遍增强。截止到2016年底,外资银行在我国的28个省市已经设立了50余家外资法人机构,外资银行总数超过100家,营业网点数量近千个,他们纷纷在中国内地布局分支代表处,已经将在中国的业务经营战略全面铺开。其次,外资银行在中国实现了管理人员本土化。伴随经济全球化的高速发展势头,人才已经越来越成为企业争夺的宝贵资源。外资银行凭借自身优越的福利待遇与先进的经营理念也吸引了较大部分中国本土人才,通过本土人才流动强化了自身机构在中国市场的声誉,也最大限度消除了银行经营理念中由文化所带来的各方面隔阂,实现了中西理念混合式业务经营管理模式。伴随外资银行的管理人员本土化发展,他们也越来越有能力在中国创设独特的经营环境,人文背景基础体系发展也日趋发达。再次,外资银行在中国实现了营销本土化。2016年,外资银行面向中国内地中资企业的贷款规模攀升45%,个人贷款增率较比前一年也增加了5%,人民币贷款业务从原来的50%攀升到80%,已经在中国金融领域形成了较强的规模效应,并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从这些数据也可以看出,中国外资银行正在走服务对象多元化、营销业务重点化路线,其服务对象已经从过往单一服务自身外资企业逐渐向对中资企业的服务方向转变倾斜,并取得一定成就,这些与外资银行在华实施本土化营销策略是不无关系的。谈到在华本土化营销策略,以某外资银行为例,它就充分发挥了企业自身在香港特区、在大陆均设有分支机构的地元及资源优势,借助自身庞大的业务网络与在香港特区国际金融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不断强化企业的进出口外汇业务与工商融资业务发展策略,满足了大陆客户的各方面金融需求,也拓展了自身在中国国内的电子银行业务服务范围,实现了全电算化业务操作模式,从传统的单项式服务模式逐渐转化为当前的双向式服务模式。

2.中国外资银行在华本土化业务经营的现存问题。虽然外资银行中国本土化业务经营在过去40年中取得了一定成就,發展秩序良好,但实际上它在业务经营摸索前行过程中也是存在许多问题的,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两点。

首先,外资银行在华业务经营自始至终都存在客户本土化障碍问题。客户始终是银行能够发展的重要保证,银行面向客户的授信能力也直接决定了银行自身与企业客户、个人客户之间的合作关系。在这一点上,外资银行存在天然劣势,这其中不但是因为经济文化层面的硬性隔阂因素,也在于中资银行在中国本土的强大垄断能力和深厚的资本与历史积累。相比于中资银行,外资银行的客户群体规模还偏小,其品牌影响力也远远未达到标准。若想在异国金融市场稳定企业地位,外资银行必须优先解决客户本土化障碍问题,例如清晰的市场细分、准确的目标客户定位和良好的服务信誉等等,这些都是外资银行在未来业务经营发展进程中需要思考的。其次,外资银行在华营业网点扩增面临瓶颈。想要在中国本土扩大自身经营规模范围,外资银行必须要面临来自各方挑战。首先外资银行本身在注资存款方面无法与中资银行相抗衡,它的市场占有率也相对有限。目前许多外资银行都希望从一线大城市向二、三线中小城市迅速转移扩张,从沿海城市向内陆城市不断布局发展,其意图就是希望解决当前银行在网点扩增方面的巨大瓶颈。在我国消除内地本土银行保护主义后,外资银行的这一问题有所缓解,但实际上外资银行也面临着自身在中国本土的迅速调整和战略转换过渡过程。换言之,外资银行在中国的网点扩增战略尚需时间精力,其间也要解决自身机构服务项目数量品种单一等问题。同时,要详细分析企业在各个地域的基本布局特征,做到不同区域不同布局,因地制宜。目前许多外资银行希望打破自身资本规模较小、网点较少的桎梏,所以他们利用企业在华控股的特别身份建立网络共享渠道,希望通过互联网来间接拓展企业在内地网点的布局规模。不过考虑到当前部分中国客户对网络交易虚拟化及安全性设置的认识不足,特别是外资银行之于中国客户的授信程度不及中资银行,所以短时期内外资银行的网点扩增战略依然还会受到争议与排斥,依然还需要时间来进行企业业务经营策略调整,以改变自身在中国本土金融环境中的身份形象。

三、中国外资银行未来在华本土化业务经营的发展策略

当前,伴随新市场经济和后金融资本时代的到来,中国的整体金融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外资银行在中国本土发展面临更多挑战,他们若想立足于中国市场,就必须先明确并坚持在华本土化业务经营战略原则,剖析业务经营战略结构,明确企业未来的业务经营发展策略。

1.外资银行未来在华本土化业务经营发展的基本原则。从现有发展状况来看,外资银行在中国本土化业务经营进程中其原则也不尽相同,各有特色,但从整体的大发展趋势来看,外资银行还要基于市场状况与自身在华发展阶段来灵活化发展原则,并同时做(下转封三)(上接第136页)到坚持原则。

1.1特色经营战略原则。外资银行在华本土化业务经营必须坚持并突出发展特色原则,要凸显自己的企业文化,并将它们都融入到企业发展战略中去。具体来讲,外资银行应该在营销、拓展与创新方面做到更加细腻化、人性化与便捷化。特别是基于价值链的特色化业务经营,争取做到对企业价值与市场价值的有效协调和处理。例如某国际银行在中国就巧妙利用了自身国际间贸易融资的巨大优势,在中国房地产业务、经营性贷款业务方面打开了一片市场,促成了企业的特色化经营战略。也扩大了自身的客户层规模范围,为银行在中国本土市场形成了较大的金融产品优势。

1.2全面经营战略原则。外资银行在华本土化业务经营要敢想敢做,其战略中一定要具备扩张性方案,要能够有效抢占市场占有率,并不断扩大自身的金融业务范围,实现全方位扩展发展模式。为此,外资银行应该努力加速自身的本土化经营模式,通过对中国消费群体的大量特征调查来寻求大胆创新,不断发行新产品、新服务来扩大自身市场份额,同时吸引新客户。当然,外资银行也要在明确分析自身实力后才能开始扩张策略,所以外资银行在华发展也一定要遵循谨慎原则,可以考虑从业务经营等方面不断拓展,首先将服务延伸辐射到中国更多区域,在收效良好后才考虑网点扩增,真正实现外资银行业务的全面扩张。

1.3配合经营战略原则。外资银行应该把握配合经营战略核心,为自身在中国建立可信赖的、长期的、战略性的客户群体,并搭建稳固的客戶关系链体系,努力适应中国金融环境。在此基础上,充分分析市场和客户群需求,基于政策导向,结合自身优势来做到业务经营战略发展的因地、因时制宜,这样才能实现外资银行自身在中国本土的良性发展势头。从现有发展状况来看,外资银行在自身配合经营战略原则方面的部署要考虑3方面要素:首先要分析自身企业在华的资源优势、竞争优势以及战略能力;其次要积极分析自身在中国金融市场中的具体布局与未来发展态势;再次要从宏观战略角度来拟定在华的特定商业竞争战略模型,构建以商业运营体系为主的业务经营发展对策。

2.外资银行未来在华本土化业务经营战略的结构剖析。就目前来看,中国本土的外资银行大致可划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在华发展全面推进型,例如渣打、花旗、汇丰这样的大型国际化银行,他们在业务经营战略方面发展相当成熟,且具有较强的资本优势,而且已经在中国发展了一定时间,并且有打算长期在中国本土发展业务,所以他们的经营战略应该走长期全面化路线;第二类为部分发展型,他们在中国的发展不如全面推进型,例如荷兰银行在中国只开放现金管理业务,而像纽约银行仅在中国开展单证业务,德意志银行在中国则只以QFII托管业务为主;第三类银行为特定服务型,他们专门为本国来华企业服务,这类银行客观讲属于本国企业在中国的附属金融机构,其面向中国的业务经营战略性整体不强,例如日本、韩国部分在华银行等等。虽然外资银行在中国分为长期战略结构与短期战略结构两种,考虑到本文所探讨的是外资银行寻求在中国本土长远发展的业务经营相关策略,所以下文仅会分析外资银行的长期战略结构及相关策略。

图1 外资银行在华业务经营长期战略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外资银行在华若想寻求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考虑长期经营战略结构,图中人才战略位于最底端,这主要是因为人才战略应该成为外资银行发展自身在华业务经营战略的关键基础。如上文所述,外资银行在中国应该走人才本土化路线,这一方面能消除企业文化隔阂,也能帮助银行本身更好更快的融入到中国金融环境当中。所以对外资银行而言,无论是技术人才、业务服务人才、市场营销人才还是高级管理人才,外资银行都要走少部分本国人才结合大量中国本土人才的发展路线,并且在后期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进行灵活的人才流转和补充,确保外资银行人才战略的基础性支撑地位。

在保证人才战略基础后,外资银行就要考虑自身优势业务项目和客户攻略,通过这两方面战略优化,外资银行就能获取一定利益。在图1中可以看出,外资银行的富人战略(客户战略)与优势业务战略应该成为他们的业务经营实体部分。其所起到的作用就是提升外资银行自身经营实力,做好优势服务项目、维系好客户关系,这也是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业务经营发展战略优化,未来完成银行更顶层规划的实体基础。富人战略与优势业务战略能够帮助外资银行在中国构建资本基础,并达到一定经营规模。在此之后,外资银行就要考虑并购战略,设法扩大自身资产规模和获取利润空间。在这一点上,汇丰与花旗就是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典范,他们通过全球范围并购来形成如此规模,特别是在中国市场发展初期过渡以后,他们开始在中国金融市场中实施参股并购,希望获取在华市场相关银行的管理控制权,并同时寻求更多企业合作与其他市场进入许可。像花旗银行目前在中国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方都已经设立了分支机构,且实现了与各个当地企业的合作,并且在过去的时间里也完成了一些企业并购项目,实现了银行在华的业务经营战略规模及实体规模扩大,同时也吸引了大量的本土优秀人才,达成了花旗在中国本土的规模扩张目标。

通过图1这三层次分析也可以见得,外资银行在中国的相关业务经营战略就是希望扩大规模、丰富资本,最终为银行企业本身在中国树立品牌效应,成就品牌战略,这也是外资银行在华本土化业务经营发展战略中的顶层设计。在这样一个外资银行的长期战略结构中,品牌战略也是所有外资银行所共同追求的,它不但能吸引更多新客户加入其中,也能让企业业务经营发展过程更加轻松。客观讲品牌战略是超越一切战略的,但是也不得不承认外资银行只有作好前期三层次战略内容,才能奠定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中的品牌优势与绝对地位。

3.外资银行业务经营的其它战略。外资银行在华本土化业务经营除作好长期规划,实现各层次战略以外,还应该注重对风险管理的强化,这也是外资银行巩固在华本土化的重要一项。特别是2008年次贷危机以后,全球金融市场都陷入长期动荡,所以中国外资银行必须注意观察市场变化,考虑市场中各种风险再发生的可能性,并作出业务经营战略的有效权衡。所以,外资银行应该基于自身金融机构推出风险业务管理、分析与评估工作体系,设置风险经理职位,对银行在华的资产转化、流动进行实时风险识别、评估、管理与处置,将风险经理相关理论建立于真实的业务环境基础上,绝对不能脱离业务市场与客户来凭空分析,在客户经理与风险经理相互充分沟通以后才做出相应决策,帮助外资银行消除一切风险隐患。

四、结语

外资银行应该围绕企业希望在中国金融市场获取利润的基本战略目的来制定业务经营战略,在打好基础的同时也要顾及顶层设计,做好企业自身在华市场发展的长期规划打算,并且为本土客户提供更多中资银行所不擅长甚至没有的特殊服务项目。像目前渣打银行在中国开展的“创智理财”、“优先理财”等金融服务项目在市场中都颇受欢迎,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而从中资银行的角度来看,国家对外资银行的全面開放解禁也是希望以此来刺激国内金融市场发展,这无论对外资银行还是中资银行经营水平的提高都应该是好事。

参考文献:

[1]叶欣.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6(2):61-66.

[2]陈伟光,肖晶.外资银行进入效应实证研究[J].经济学家,2007(1):96-103.

[3]朱波.外资银行在中国本土化经营战略分析[D].安徽大学,2015.41.

[4]冷静.19世纪汇丰银行“本土化”战略分析[D].南开大学,2009.40-56.

[5]刘彬,陈涛.外资银行在华分支机构组织形式研究[J].商业研究,2016(8):83-90.

作者介绍:邓学彬(1982—)男,广东广州人。华商银行广州分行,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工商管理硕士。研究方向: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心理学。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厅“2015年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本科类立项建设项目”。项目名称:《国际金融》。(文件编号:粤教高函[2015]133号).

作者:邓学彬

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概述分析论文 篇3:

上市银行各项中间业务对比分析

摘要:本文利用2010年16家上市银行的年报中关于中间业务收入构成的各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通过对其各项中间业务的2010年增长比率和2010年在中间业务收入中的占比,以及占比变化情况进行具体的横向比较,发现在同等资产规模的各家银行中各项中间业务的发展呈现出层次不齐的景象。因此,针对各家银行在中间业务发展中面临的不同问题,结合国外银行业的先进经验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上市银行;中间业务;对比分析

一、 引言

按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的定义,广义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包括金融服务类业务(信托与咨询业务、支付结算类业务、银行卡业务、代理类中间业务和进出口业务)和表外业务(OBS)(承诺类业务、担保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和金融衍生业务),简单来说就是银行为客户提供各项金融服务收取手续费和佣金的业务[1]。由于商业银行提供中间业务无需动用自身的资金,不用表现在资产负债表上,风险较小;而且所带来的利润又十分丰厚,故在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中,中间业务显得尤为重要。

国内外很多学者对银行业的中间业务做了大量的分析和研究。Robert De Young and Tara Rice(2004)指出由于管制放松和技术进步,银行经营战略正走向逐步分化。由于金融产品的同质性,金融产品的销售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大型银行凭借产品的规模、市场、证券化和客户信贷服务等优势,大量地赚取非利息收入来弥补其盈利性不足[2]。Peter S. Rose and Sylvia C. Hudgins(2007)通过对2004年美国银行业利润表的分析发现美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一接近总收入的40%,其非利息收入主要包括信用服务收入、存款服务收入、证券交易收入、信托业务收入以及其他金融服务收入等五大部分[3]。DM Nache and Saibal Ghosh(2007)通过使用1996年到2004年的数据发现不仅监管的因素,而且银行的某些特性和宏观经济环境均对银行表外业务的扩展产生重要的影响[4]。

张全旺(2007)通过对我国银行非利息收入对银行盈利性和风险性两个途径的作用机制展开分析,得出我国商业银行开展非利息收入业务具有较为显著的范围经济特征,我国银行通过产品多元化经营战略有效提升了自身的盈利能力,尤其是大型银行的范围经济效应更加显著;同时,张全旺在文中又进一步提出了我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业务发展的“三阶段说”[5]。张云峰、王全明(2008)利用2007年11家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效率和结构等几个方面的数据来勾勒我国上市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大致框架[6]。王志鹏和张本照(2009)通过运用组合赋权和TOPSIS方法对我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绩效进行定量评价研究,提出我国银行业应建立中间业务合作竞争机制[7]。孙晓艳(2009)通过对影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发展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最终认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不良贷款率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发展的影响显著[8]。

现有的研究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方面的文献,很少会深入地具体分析每一项中间业务的发展状况和在整体中间业务中所占的地位,不能具体地阐释16家上市银行在中间业务中具体的哪种业务发展的较好,哪种业务发展的不够。本文根据16家上市银行2009年和2010年的年报所提供的数据,通过对比各家上市银行每项中间业务的增长幅度指标、所占中间业务总体收入比例指标以及占比变化指标,来具体地针对每家银行的每项业务进行深入地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二、我国上市银行各项中间业务对比分析

在我国,上市银行对中间业务收入的披露详略不一,口径也不尽相同,但是对其披露的有关信息加以整理后,还是可以洞悉上市银行各项中间业务发展的一些特点和趋势。

(一)结算与清算、代理、担保及承诺等传统中间业务收入分析

传统的中间业务是指那些商业银行利用其网点和渠道优势较早开发的一些服务性业务,包括结算与清算、代理和担保及承诺业务等。我国上市银行传统中间业务占比情况如表1所示。由表1中可见2010年16家上市银行在结算与清算、代理、担保,及承诺等业务中均实现了不同程度地增长(中国银行和农业银行的代理业务为负增长);同时呈现出中小型银行①增速明显快于大型银行②的情况。其中,在结算与清算业务同比增幅中占据前三甲的分别是民生银行、南京银行和兴业银行;在代理业务同比增幅中占据前三甲的分别为民生银行、兴业银行和浦发银行;在担保及承诺业务占据前三甲的分别是农业银行、民生银行和招商银行。这说明近年来在传统的中间业务方面,中小型银行在快速地追赶大型银行。而随着大型银行在传统中间业务方面的潜力挖掘殆尽,相对而言其增长已略显疲态。

结算与清算业务之所以不仅保持了较快的增速而且在中间业务收入中的占比总体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主要是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资金的流动需求增强,各种资金结算清偿需求显著增加,且结算与清算业务是一项与信贷业务联系十分紧密的项目,在我国银行业依然严重依赖信贷业务的同时,对结算与清算业务的需求就会相应的增加。同时可以看出代理业务依然十分强劲,但却没有前几年那种全面飘红的势头,想必这也跟股市的持续低迷,导致银行代销证券和基金业务出现的萎靡情形有关。担保及承诺业务已明显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这表明了随着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创新日益丰富,收入来源呈现多样化趋势,传统的中间业务占中间业务总收入的比重已开始下滑。

(二)关于银行卡、咨询顾问、托管和理财等业务收入的分析

1.银行卡业务收入分析。银行卡是指由银行发行的供客户办理存取款、转账、缴费等业务的新型服务工具的总称。2010年,在银行卡业务的收入上呈现出显著的两极化趋势,发展极不均衡。工行和建行领衔整个银行卡市场,收入双双突破120亿,中型银行③里的交通和招商银行等也都突破了37亿,但同时像华夏、深发展等中型银行只有区区的几亿收入,更别说,小型银行④中的南京银行银行卡业务收入仅有600万元,还不到其同等规模的宁波银行的3%,可谓“贫富差距”过大。由表2可见,在银行卡业务的同比增幅方面,更是呈现了两极分化,发展最快的华夏银行2010年银行卡业务收入增长了66.67%,而末位的民生银行则为-16.57%,综观全局,除了少数几家银行(民生、南京、宁波)之外都实现了较快的增长;在银行卡业务占中间业务收入之比方面,整体变化不大,这表明银行卡业务整体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均衡发展阶段。但在占比对比中却看出了一些问题,大多数银行银行卡业务收入占比稳定在15%-20%左右,占比过高如宁波银行、深发展、交通银行并不是因为银行卡业务的快速增长,而是由于其他中间业务的增长乏力,导致银行卡业务的“一股独大”;占比太低如南京银行,明显对银行卡业务开发不力,其已然成为南京银行的一个软肋。

2.咨询顾问业务收入分析。咨询顾问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依靠自身在信息、人才、信贷等方面的优势,收集和整理有关信息,并通过对这些信息以及银行和客户资金运动的记录和分析,形成系统的资料和方案提供给客户,以满足其业务经营的管理或发展需要的服务活动。

2010年在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中,大型银行中的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都突破了百亿,而中国银行则收入偏低,仅为工商银行的1/4;在中型银行方面,民生银行夺得头魁达到了28亿,其收入为排名垫底的深发展的10倍;在小型银行方面,则是宁波银行收入偏低,只是同等规模的南京银行的一半左右。由表2可见,在咨询与顾问业务的同比增幅方面,呈现出发展极不均衡的状态:一方面是浦发银行、北京银行等增幅达到了100%以上,另一方面则是华夏银行、深发展和中国银行为负的增长。结合现今银行咨询服务业务主要的增长点为投资银行业务,可知在这一新兴理念服务领域,很多银行并没有做好准备,但是一旦商业银行介入投资银行活动,其收益便会顿然改观,如工商银行、浦发银行,其咨询顾问业务收入中的很大一块都是投资银行业务的贡献;在咨询顾问业务占中间业务之比方面,整体来说在小幅的下调,但同时除了中国银行以外,其他的银行占比大多稳定在了20%左右,这揭示了一个现象:我国银行业咨询顾问业务正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境地,一方面是传统的信息咨询、资信评估、工程监理和审价等业务的潜力挖掘殆尽,增长乏力;另一方面则是企业信用评估、企业管理咨询和投资银行等业务正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潜力巨大,但我国银行业缺乏相应的人才和经验,并没有大规模地开拓这些新兴业务。

3.托管业务收入分析。托管业务是指以商业银行作为第三方,依据法律法规和托管合同规定,代表资产所有人的利益,从事托管资产保管、办理托管资产名下资金清算、进行托管资产会计核算和估值,监督管理人投资运作,以确保资产委托人利益,并收取托管费的一项中间业务。

2010年,在托管业务收入方面,大型银行中的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收入很大,分别达到了80亿和67亿,而中国银行和农业银行则明显落后于前者,尤其是农行,其托管业务收入仅为工行的1/10;在中型银行方面,招商银行和民生银行遥遥领先,其收入竟然超过了中国银行,而排名最后的华夏银行托管业务收入还不到一个亿;在小型银行方面,南京银行的收入也仅有区区600万,对于一家上市银行来说确实过于寒酸。

由表2可见,在托管业务收入的同比增幅方面,各家上市银行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民生银行、华夏银行增速都突破了100%(南京银行因为2009年基数过小,仅为50万),而且中小型银行同比增速均要快于大型银行,这是由于随着我国股市的低迷不振,资产托管需求增速放缓,大型银行因为基数过大,增长也趋于回归理性,而中小型银行则蓄力针对高端客户、企业客户,推出不同类型的资产管理方案,在业务多元化及灵活操作等方面显然要更胜一筹。在托管业务占中间业务之比方面,由于2010年托管业务呈现出区别较大地增长,导致托管业务占中间业务收入之比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别,一边是增速较慢的大型银行(四大行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均较2009年占比有所下降,而另一边则是快速发展的中小型银行占比均有较大的上升。

4.理财业务收入分析。理财业务是银行通过收集整理客户的收入、资产、负债等数据,结合客户的希望、要求、目标等,为客户制定投资组合、储蓄计划、保险投资对策、继承及经营策略等财务设计方案,并帮助客户的资金最大限度地增值。

由表3可知工商银行2010年理财业务收入达到了同等规模的建设银行的四倍多,而结合其占中间业务收入之比可知,工商银行应是我国上市银行理财业务做得最好的银行尤其是在高端客户领域更是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再来看其他几家银行,建行、华夏、深发展和中信银行其增速都突破100%,达到了翻一番的水平,同时其在中间业务收入的占比也相应地翻了一番,尤其是华夏和中信的占比均由个位数达到了12%;同时,还要看到光大银行这家在绝对量上要处于中型银行上风的银行,在2010年仅实现了40%的增长,其增速仅为华夏的1/6,而与工行相当,但是工行的理财业务基数达到了光大的20余倍,所以可以说光大的理财业务基本处于停滞不前的地步;另一方面则是小型银行的代表北京银行正面临着客户流失,理财业务萎缩的困境,这也是目前小型银行普遍面临的问题,在盲目规模扩张中,直面地与大型银行、外资银行相竞争,而违背了小型银行精细化、差异化经营的初衷。

(三)新兴业务的开发和发展

随着信息科技和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多样化趋势日益明显。在2010年的年报中,农行和建行把电子银行业务,工行、交行把隶属于咨询顾问业务的投资银行业务作为单独的一项进行阐释。这也说明我国上市银行已经开始重视到新兴业务了。

电子银行业务是指商业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利用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通讯通道或开放型公众网络,以及银行为特定自助服务设施或客户建立的专用网络,向客户提供的银行服务。电子银行业务主要包括网上银行业务、电话银行业务、手机银行业务等。

由表4可知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十分迅猛,在2010年两家银行双双翻了一番,同时电子银行在中间业务收入的比例也由3%达到了现今的5%,可见它的增长潜力不是其他业务可比拟的。随着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网上银行和手机钱包等更加便捷地电子银行业务将会获得前所未有的爆炸性增长,这是值得所有银行重视的一块新领域。

投资银行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财务咨询、担任投资顾问、从事企业产权交易和收购、兼并、充足等终结性服务的业务。投资银行业务是商业银行经营理念转变的产物,它使银企关系由传统的主从关系转变为相互依存关系,从单纯的信贷关系转变为银行参与企业的发展,作为企业财务顾问,为企业如何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低成本筹集资金,最有效地运用资金出谋划策。随着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进行,我国的投资银行业务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目前,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正逐渐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共识,投资银行业务必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新的业务增长点和收益增长点[9]。

此外,还有企业管理咨询、企业信用等级评估、和代办集资等一系列的新兴业务值得我国银行业重视。

三、结论和建议

综上所述,本文得出的结论和建议如下:

(一)通过对上市银行同等资产规模的银行各项中间业务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

1.大型银行中,显然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的各项中间业务发展比较均衡,比较符合大型银行所应具备的规模优势,且在新兴业务开发上比较靠前,而中国银行在担保及承诺业务上占比过高,并挤占了咨询顾问和托管业务的发展空间,显然是传统业务过重,而没有很好地开发其他新兴业务;农业银行在结算与清算业务上占比过高,而在托管业务上则显得较为忽视,但是我们也看到农业银行通过10年的大力发展使得其咨询顾问业务占比靠前。但总体而言,大型银行在传统的中间业务上占比过重,平均要比中小型银行高出10%左右。

2.中型银行中,显然除了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和华夏银行在担保及承诺业务中占比过高,其余的几家银行在传统中间业务上占比都比较适中;虽然招商银行在银行卡业务中非常成功,但是其在咨询顾问业务中显然处于弱势地位;在托管业务中中信银行、交通银行、华夏银行、兴业银行和浦发银行的占比普遍较低,远达不到其他银行10%的占有率。

3.小型银行中,南京银行在代理业务中占比过高,同时银行卡业务和托管业务严重发展不足,甚至于微乎其微;而宁波银行在担保及承诺和银行卡业务中占比偏高,从而遏制了其他业务在中间业务收入中的占比。

在传统的中间业务中,中小型银行没有大型银行的规模和渠道以及人员优势,无法与大型银行直接竞争,但是中小型银行的优势就在于其灵活的策略和贴心的服务,所以中小型银行要精细化经营,必须要在优质服务上做功夫,开拓差异化的经营模式,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制定不同的服务组合,在日益多样性的服务需求中分得一杯羹。同时,伴随着中间业务竞争日益激烈,上市银行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保持其传统业务的同时,着力地开发某一种新兴业务作为本行的特色业务,这样既可以增加银行在这一业务中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同时又无形之中对银行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增加了银行的外部效应。

(二)通过上文对我国上市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总体概述,可以清楚地发现我国上市银行中间业务占比靠前的都是诸如结算与清算业务、代理业务、银行卡业务等传统的中间业务;而同时反观国外发达国家银行业的中间业务收入排名靠前的普遍是托管业务、投资银行业务、证券和保险业务以及信用卡业务等,这就说明我国中间业务显然还停留在传统的劳务型、低附加值的业务上,而国外的银行业则都主要依赖于高知识性、高收益型的资本市场业务。国外的银行业之所以能在资本市场和金融综合服务领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国外对银行业的混业经营模式,银行可以参与证券、保险以及股权投资等领域;同时又由于国外金融市场发育完善,金融创新发达,金融机构热衷于开发各式各样的新型衍生工具从而为银行业带来了更大的平台;再次,也正是因为国外银行业对全金融领域的全面渗透,银行可以利用自己的原有平台,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一体化服务,让客户在银行里就能轻松掌控自己在金融市场的各项需求,使自身逐渐成为金融百货公司,这样不仅增加了银行的资本市场收入,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原有平台的集约优势。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现今已经出现了银行业混业经营的趋势,许多银行控股金融集团都在积极地向其他金融领域扩张,这必然带来了中间业务的大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国银行业更应该学习国外银行业的先进理念和发展方向,始终把金融创新和服务一体化作为银行中间业务未来发展的趋势,同时要摒弃过去对传统中间业务的理解和依赖,转而积极地引进和创新金融产品,积极参与资本市场的投融资业务,逐步转变中间业务在银行业的地位,使其真正成为未来我国银行业发展的中流砥柱。

注释:

① 中小型银行是指除四大行以外的其他12家银行。

② 大型银行是指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农业银行。

③ 中型银行是指交通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深发展、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和光大银行。

④ 小型银行是指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Z].2001.

[2] Robert De Young,Tara Rice. Non-interest Income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at U.S Commercial Banks[J].The Financial Review,2004(39):101-127.

[3] Peter S. Rose, Sylvia C.Hudgins. Bank Management & Financial Servics[M].Peking,China Machine Press,2007.

[4] DM Nache, Saibal Ghosh.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Off-Balance Sheet Activities of Indian Banks[J].Journal of Emerging Market Finance, 2007(1).

[5] 张全旺.中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研究[D].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6] 张云峰,王全明.2007年全国性上市银行中间业务盘点[J].银行家,2008(5).

[7] 王志鹏,张本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绩效定量评价研究[J].特区经济,2009(12).

[8] 孙晓艳.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9] 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Listed Banks′ Intermediary Business

RUI Yu-qiao, HU Qing-chun

(Business Schoo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1,China)

Key words: listed banks; intermediary business; comparative analysis

(责任编辑:刘春雪)

作者:芮玉巧 胡庆春

上一篇:报社实习收获与心得体会下一篇:社区换届居民代表发言搞